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民生科技论文范文

民生科技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民生科技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民生科技论文

第1篇

一、在民族地区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首先,民族地区本科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在录取时录取分数与全国的发达地区相比分数较低,可见其理科基础与全国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差距;其次,前面已提及,在民族地区本科院校,生物化学课程通常设置于大二上学期,但因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此时有机及无机知识掌握不甚牢固;第三,通过笔者对报考民族地区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多位学生的访谈发现,他们中大多数在录取时是调剂到该专业的,其他在录取时虽直接填报该专业,但对选择报读该专业的目标和意义尚存模糊之处。所以,在民族地区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庞杂的生物化学知识,深刻理解抽象的生物化学概念,以取得较大规模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效益,在教学中逐步全面、习惯地实施反思性教学,有着极为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反思性教学有利于不断提高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效益

调查表明,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学生在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随着教学的深入,面对生物化学抽象的概念、庞杂的知识体系和程序繁琐的实验技术,普遍会产生枯燥、烦恼、厌学等情绪[3]。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如能全面、认真地观察学生,并及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刻的反省回顾,包括对在教学过程中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是否正确、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是否融入生物化学的最新研究与发现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兴趣,以及教学语言和行为是否合理等,自我展开逐项分析;之后,立即提出并实施改进问题的新的方法或手段,将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教师,促使自己会教,越教越喜教,越教越娴熟;而对于学生,促使他们会学,越学越想学,越学越得心应手。于是,师生皆大欢喜,从而大幅度提高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益。

(二)反思性教学有利于促进生物化学教师专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生物化学课程是生命科学各专业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农学、工学类专业的必修课,因而无论是在普通高等院校,还是在职业技术院校中,生物化学课程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生物化学教师,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为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应与时俱进,自觉、主动在自己的专业信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专业素质上,不断成长并追求成熟,及时更新、演进和完善。实际上,通过反思也为生物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了继续教育的机会。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教育的社会,教师的角色和作用现已发生了根本改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和促进者,还必须通过较系统的自我研究,及时发现自己知识、能力或技能等方面的缺点或不足之处:是生物化学某个模块理论知识、某方面实验技能的问题?还是教育理论、心理学基础、教育教学策略和技能技巧方面的问题?亦或是双语语言教学、创新研究、学术水平方面的问题?等等。当教师体验到这些困难、麻烦或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时,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不安全和不确定的感觉。于是,教师不得不在在行动中或行动后回头分析自身的经验。这样,经过反思,发现了问题立刻弥补:要么及时通过自学专业教育教学理论或专业知识,要么脱产进修,要么出国深造等。总之,通过反思性教学,既能促使生物化学教师自觉检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使其教学行为更为睿智和成熟,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和创新教育水平,又能有效、快速、持续地提高生物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在民族地区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策略

生物化学课程体系错综复杂,涉及面很广,而它又是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之一,与生物技术专业其他核心课程,如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原理、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发酵工程原理、微生物学和普通生物学等联系极为紧密,是学习这些课程的基础。所以,笔者认为,生物化学教师要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真正地实施反思性教学,发挥反思性教学的价值,必须明确反思性教学的目的,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并熟练掌握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一)明确反思性教学的目的

反思性教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发展,二是为了专业引领。首先,实施反思性教学是为了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生物化学课程的“繁”和“难”,所以生物化学教师往往因难于梳理而不安,学生常常因难于理解而烦躁。通过反思性教学既要求生物化学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生物化学,乐于学习生物化学,使学生成为善于学习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又要求生物化学教师“学会教学”生物化学,热爱教学生物化学,使生物化学教师自身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直至成为学者型的教师。其次,实施反思性教学是为了对生物化学教师进行专业引领。通过专业人员参与的专业引领的反思活动,使生物化学教师明确如何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生物化学专业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心理学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其反思、独立教学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促进其专业水平的发展和反思性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

正因为促使教师通过其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成长的机制是反思和更新,所以养成自觉反思的行为习惯是教师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生物化学教师通过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亦即从对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等各环节进行回顾和评价,总结自己的成功与教训,并及时“充电”,将努力学到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和前沿生物化学专业知识,整合到教学实践中去改进教学行为,不断完成自己的教育观念的更新并加以提升,养成自觉反思的行为习惯。

(三)熟练掌握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1、内反思内反思也叫内省、自我反省或自我剖析,亦即生物化学教师通过回忆自己的专业成长经历,准确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特性、常用的教学方法、成功的教学案例与经验教训,明确自己的优势和需要加强之所在,以科学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或改进措施。如自己所掌握的物理、化学、数学和计算机等知识程度是否需要完善或加强,以及当把这些知识熟练、精准、融会贯通地运用于生物化学教学实践后,学生的反应情况:他们是否深刻理解抽象的生物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否明白生物化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与生物技术专业其他核心课程的联系?又如,对于生物化学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按知识联系所组成的模块开展教学和不按模块进行教学,哪种方式效果更好?再如,如何才能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结合课程实验和相应的课程实践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第2篇

2011年12月15日,山西太原市科协召开了2008~2010年度优秀论文表彰暨获奖论文学术交流大会。获奖论文作者代表、市级学会代表、县(市、区)科协负责人、企事业单位科协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会议。太原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刘海芸出会。太原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杨建娥主持大会。太原市科协副主席李相宣布了表彰决定。大会对本次评出的优秀论文特等奖4篇、一等奖5篇、二等奖63篇、三等奖120篇的作者进行了颁奖。一等奖获得者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两年一度的优秀论文评选工作,是太原市学术界的一件盛事,也是全市学术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此次评选活动共征集论文413篇,论文内容新颖,参评论文的一大亮点是关注民生、贴近民生、改善民生。参评论文范围较为广泛,涉及经济、历史、采煤、建筑、气象、计算机等多个行业,体现出太原市学术研究工作的广泛性和科技工作者参与学术研究的热情。

刘海芸指出,开展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对于展示太原市科技工作者最新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学科发展、人才成长起到积极作用。希望各学会、企业科协进一步做好优秀论文的组织发动工作,为科技人员提供交流和展示科研成果的平台,动员更多的科技人员参与此项活动。

2012年太原市科协将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加强学会工作:对优秀学术活动和重点课题进行资助,通过重点项目扶持推动学会学术活动开展,支持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研究;大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着力搭建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开展高水平、多层次的学术研讨,通过召开学科内综合性年会、学科交叉的高水平学术会议、小型化深入化的学术研讨以及论文评选等方式,提高学术水平,为推动学科发展与自主创新服务;加强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为基层科技人员服务;爱护和扶植青年科技工作者,促进创新人才成长进步;推动成果运用,积极为社会服务,为太原市委、市政府决策服务,为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做好相关工作服务。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流自主创新基地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太原市科协 侯文柯 编辑:吕伟)

(山西省科协)

第3篇

论文格式规范全攻略

(一)题目论文(设计)题目应简短、明确,把毕业论文的内容、专业特点概括出来。题目主标题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可以设副标题。主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副标题用宋体小三号字,均在文本居中位置。

(二)摘要及关键词(中文在前,英文在后)论文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300字左右为宜,“中文摘要”字样为黑体四号字,居中格式。另起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关键词是反映论文(设计)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一般每篇可选3~5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摘要内容和关键词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均为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1.5倍,但“关键词”三个字字样要加黑,其后要加冒号,左对齐。另起一页打印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英文摘要的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相符,一般以200个英文单词左右为宜。空一行后打印英文标题,再空一行居中位置打印四号加黑“ABSTRACT”字样,另起一行小四号打英文摘要。使用的英文应该准确、通顺。“KeyWords”加黑并加冒号,左对齐,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英文全部采用TimesNewRoman字体。

(三)正文毕业论文正文中各级标题顺序为:一、(一)、1、(1)、①。毕业设计可采用下列标题顺序:1、1.1、1.1.1、①。一级标题即“一”用四号黑体打印,每一部分结束后另起一页开始下一部分。正文内小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二级标题(一)用黑体小四号字。三级标题1后用点“.”,宋体小四号字加黑。四级标题(1),字体字号同正文,为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1.5倍。文中如有插图和照片,应比例适当,清楚美观;插图应标明图序和图题,序号和图题之间空一格;图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图题一般居中位于图的下方。文中如有表格,应结构简洁,表格应有表序和表题。序号和表题居中位于表格上方,两者之间空一格。表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果表格引用别处,要注明表格的出处和相关信息。文中一行不占页,一字不占行。

(四)注释毕业论文注释统一采用页下注的方式,在所需引用或注释处用上标①、②、③……表示,注释内容包括作者、出处、出版年份、页码等信息。注释也可是解释性语句。所有注释采用小五号宋体。

(五)参考文献按正文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在方括号中连续编号。文献中如果有三位以上作者时,只列举前三位作者,中间以逗号隔开,其余以“等”字表示。在正文后另起一页采用四号黑体打印“参考文献”四字,空一行,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参考文献的内容。“参考文献”字样和内容均采取左对齐格式。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得少于15条,要注重文献的时效性和权威性。

(六)页眉论文的页眉内容为论文题目,宋体小五号字,居中。

(七)附录(必要时可加,不必要时,无需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编入毕业论文(设计)的附录中。按照文中出现的顺序依次列出附录的内容。

(八)页码论文页码一律采用页下居中形式。正文前的目录和摘要部分单独编排页码,页码采用罗马文字“Ⅰ、Ⅱ、Ⅲ”等标示,正文独立编排页码,用阿拉伯数字“1、2、3、4、5……”等标记。

(九)电子文档要求毕业论文的电子文档,学生应存成以学号和姓名为名字的.doc文件,如一个学生学号035272001叫王波的学生,其文件名为035272001王波.doc。

论文格式模板范文:民生科技与第六次科技革命

〔摘要〕近代以来,世界上大致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这五次科技革命具有一些规律性机理:发生领域从单个学科走向学科群,科学技术从分化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动力来源于科技内部发展需要和社会外部需求;其影响促进人类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并使世界科技中心与经济中心不断发生转移;其趋势越来越走向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一体化。民生科技作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领域,解决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是重要动力,将引起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及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与产业的一体化将成为重要趋势。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大力发展民生科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观,加强民生科技内部发展需要与外部需求的耦合,提高民生科技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等。

〔关键词〕民生科技,第六次科技革命,机理,走向,重要维度,现实路径关于科技革命,学界有三次说、四次说、五次说,比较能够达到共识的是五次说。“第一次是近代物理学诞生,第二次是蒸汽机和机械革命,第三次是电力和运输革命,第四次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革命,第五次是电子和信息革命。”〔1〕2011年以来,《科学时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科学基金》《决策》等报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论文、调查报告和人物专访。根据前五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机理以及专家学者对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猜测,我认为民生科技是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维度。“民生科技指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学技术,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换和科技服务。”〔2〕为了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民生科技。

一、前五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机理及其走向

前五次科技革命的发生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把握科技革命发生的规律有助于预测第六次科技革命。(一)科技革命发生的领域从单个学科走向学科群,科学技术从分化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6~17世纪,是以日心说、牛顿力学等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革命,促进近代化学、生物学、地学等科学的发展,科学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后期,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蒸汽机和机械革命,促进了当时英国冶金业、纺织业等产业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9世纪中后期,是以发电机、内燃机、电讯技术等为代表的电力技术革命,促进了汽车、无线电、航空等行业的发展;第四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促进了天文学、地学等学科的发展。前四次科技革命表征为主体科学技术在发生革命的过程中渗透或带动了与其相关科学或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从综合走向分化。第五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后期,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包括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在内的学科群革命。第五次科技革命不同于前四次科技革命,它是以某主体学科为先导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学科群革命。从前五次科技革命发生的轨迹看,科技革命不仅体现了从某学科革命走向学科群革命,而且体现了科学技术从综合走向分化,再从分化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

(二)科技革命发生的动力来源于科技内部发展需要和社会外部需求。科学革命主要来源于科学内部发展需要,技术革命更多来源于社会外部需求。“发达国家的科技需求与科技革命的关系更紧密。”〔1〕蒸汽机和机械革命来源于英国解决棉纺织品质量低劣、竞争力低问题,因急需采用新技术提高竞争力的需求而产生;电力革命起源于欧洲,发生于美国,“原因在于当时美国人少地多,劳力不足,需要发展节约劳力的机械技术。”〔3〕第五次科技革命来源于解放脑力劳动和解决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的能源、生态、环境等危机的需求。美国在20世纪中后期具有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成为第五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地。因此,科技革命是否发生需要科技内部发展需要和社会外部需求的推动。

(三)科技革命发生的影响促进人类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并使世界科技中心与经济中心不断发生转移。一般来讲,科学革命引起人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变革,技术革命引起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两次科学革命产生了机械唯物观和辩证唯物观;三次技术革命实现了生产方式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生活方式电气化和信息化,使人类逐步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科技革命促进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科技中心与经济中心的转移路线基本是一致的,即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

(四)科技革命发生的趋势越来越走向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一体化。一方面,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发生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不断走向一体化。第一次科学革命发生于16~17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后期,相隔近200年;第二次科学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后期,相隔仅几十年。另一方面,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越来越走向一体化。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于1763~1870年,第一次技术与第一次产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于1946~1970年,第三次技术革命与第三次产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所以,从发展趋势看,总体上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走向一体化。

二、民生科技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维度

第六次科技革命什么时候发生?一些专家认为可能发生于2020~2050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认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约2020~2050年)有可能以生命科学为基础,融合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提供解决和满足人类精神生活和生活质量需要的最新科技。”〔4〕他提出三个方面原因,每次科技革命发生周期约70年,第五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中后期到21世纪20~50年代近70年,此后将会发生新的科技革命;分子生物学从1953年诞生到2020年近70年的积累,有从量变到质变的潜能;还有2020年有可能是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拐点。中科院通过对300多名专家研究形成“面向2050年中科院科技发展路线图”指出10~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新的科技革命。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及综合考虑专家学者的观点,我认为民生科技是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维度,具有相应的动力机制,并对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讨论具有一定的“科学猜想”性质。

(一)民生科技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可能领域。从目前世界科技发展视角看,“许多科学家认为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许多国家对生命科学的投入比较大。”〔1〕生物学发展对人口健康等民生科技发展具有变革力。从我国科技发展情况看,2011年5月,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曾收回108位院士关于迎接世界第六次科技革命看法与对策建议。从统计资料看,“信息和仿生工程的支持率最高,达到72%;部分院士认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体部分应包括:生命科学、生物医学、环境科学、防灾减灾科学等;有院士认为,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绿色能源问题。”〔5〕从面向2050年中科院科技发展路线图来看,围绕民生的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等有望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维度。所以,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以与民生直接相关的生物学为先导,包括健康科技、生态环境科技、公共安全科技、防灾减灾科技等民生科技在内的学科群革命。民生科技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可能领域。(二)解决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动力。从科学内部发展需要看,学术界多认为“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主要发生在生命科学领域或者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领域。”〔5〕

从社会需求看,21世纪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把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作为国家科技规划的重要选择。美国把“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健康”作为重要维度之一;欧盟把“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资源的管理”作为四个主题计划之一;日本把建设“人民安居乐业且生活质量高的国家”作为科技发展三个目标之一;我国《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把科技惠及民生作为本质要求,大力发展惠及民生的人口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绿色城镇关键技术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与民众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能源科技、环境科技、人口与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等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信息科技、生命科学、能源科技、纳米技术和新材料科技,以及与公共卫生、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领域多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而这些重点领域往往是多学科交叉的、有广泛影响的领域。”〔6〕

所以,从科技发展内部发展需要和外部需求看,解决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为己任的人口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环保科技等民生科技将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领域。

(三)民生科技作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领域将引起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及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从观念变革看,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观。18~20世纪科技发展的重点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21世纪的科技重点将是人类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和适应太空环境,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可持续性和适应宇航时代的需要”〔1〕,体现为以人为本,人类与环境、人类与社会、人类自身的和谐发展。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使人类生产方式走向人性化,生活方式走向休闲化和创新化,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引起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转移到何处?从目前国际发展趋向看,谁抓住机遇,抢占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有利位置和制高点,谁就有可能成为新的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1700~1950年期间中国从世界强国降为半殖民地国家,从发达国家降为欠发达国家。”〔4〕1950年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不断提升,1978年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第15位,1980年第7位,2011年跃升为第2位。第六次科技革命使中国再次面临选择,我们是从第六次科技革命中抓住机遇获得巨大发展,还是付出高额代价,关键看我们的行动。我们只有主动解决民生问题,积极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才有可能创造新的辉煌。

(四)民生科技与产业的一体化将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趋势。从前五次科技革命发生机理看,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是交替发生的,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的。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实现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叉融合,并走各一体化。原因在于:其一,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产业化时间越来越短。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共用了65年,电话用了56年,真空管用了5年。科学与技术、产业的融合趋势,预示着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将走向一体化。其二,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围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而展开,它从一开始就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一旦有科学或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必然会很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总之,第六次科技革命将是一场围绕解决人类自身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而引发的,以生物学为先导,包括生态环境科技、公共安全科技、人口健康科技等民生科技在内的学科群革命,并将引起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等变革。

三、发展民生科技,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现实路径从科技革命发展历程看,中国错过了前四次科技革命的机会,第五次科技革命收获不是特别多。所以,对第六次科技革命倍受学界关注。为了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我们必须创新民生科技发展路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观。科技观是引领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指示灯。蒸汽机革命和电力革命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此期间产生了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特征的科技乐观主义,科技发展以满足人类需求为价值取向,不惜以生态和环境破坏为代价。20世纪50年代,随着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资源危机、人口过剩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科技悲观主义越来越盛行,给世人以警示,唤醒了人们的忧患意识。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运动不断掀起。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进入21世纪,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观成为科学技术发展应遵循的理念。首先,体现以人为本,即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以发展成果由民众共享理念来发展科学技术;其次,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从世界范围看,目前生态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大力发展生态环境科技和新能源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仍是未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进入21世纪,公共安全事件呈上升趋势,大力发展公共安全科技,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也是未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民众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实现人自身和谐发展也成为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念。总之,为了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观。

(二)加强民生科技内部发展需要与外部发展需求的耦合。从科技发展的内部需要看,近年来生物学得到了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生物技术被列入国家科技发展的五个战略重点之一。在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中也将生物学列入了重点支持领域。“2002-2012年(截止11月1日)10年间,我国发表的国际论文中有14个学科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其中,药学与毒物学居世界第6位,生物与生物化学居世界第8位,微生物学居世界第10位。此外,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居世界第12位,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居世界第13位,临床医学仍保持世界第14位,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居世界第16位。”〔7〕这些学科多是与解决民众健康等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生物学与医学领域。

从民众需求看,解决健康、安全、环保等民生问题成为民生科技发展的重要外部需求。“”以来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己任的民生科技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对“十二五”期间我国重点发展的民生科技从资金、人才、管理、科普等方面进行规划,体现了民生科技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支撑功能。从目前看,科技发展内部发展需要与外部需求是一致的,都集中于解决民众健康、安全、环保等民生问题相关的生物学、生态环境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等,二者的耦合有助于加快民生科技的转化与应用。

(三)提高民生科技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使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走向一体化。我们应创造条件加快民生科技与其相关产业的融合。一方面,在机制上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充分建立起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研院所、大学与民众参与五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功能;另一方面,在产业上加快环保、健康、医药卫生、安全等民生科技产业的布局,为民生科技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人才、制度等保障。目前我国民生科技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人才和制度等支撑都比较缺乏,民生科技学科建设比较滞后,这些严重影响了民生科技产业化水平;再者,提高民生科技对传统农业、工业等改造力度,实现传统产业健康化、安全化、生态化发展。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存在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安全系数低等问题,要实现传统产业健康、安全和环保发展,必须加快民生科技对传统产业的变革,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四)加快民生科技对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步伐。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引起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民生科技作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领域,它将使人类从观念上越来越重视健康、安全、环保,人类观念的变革反过来会成为民生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民生科技的发展也会使人类生产方式更加注重健康、环保、安全,人类生活方式越来越走向人性化和休闲化。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往往反映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随着民生科技发展的不断深入,人类的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越来越来越人性化,不断走向健康、安全和环保,引领人类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总之,“科学革命是不同时展的产物。”〔8〕民生科技作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维度,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观,加快解决健康、安全和环保等民生问题,大力发展健康、环保和安全等环保产业,实现人类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何传启.第6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方向〔J〕.中国科学基金,2011(5).

〔2〕科技部《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意见》〔EB/OL〕.中国聚合物网,2011-07-21.

〔3〕张瑞民.世界科技革命的历史简介及启示〔J〕.社科纵横,2004(5)

〔4〕金振蓉.我国面临第六次科技革命战略机遇〔N〕.光明日报,2011-08-06.

〔5〕叶青,何传启.迎接世界第六次科技革命〔J〕.决策,2011(8)

〔6〕李正风,邱惠丽.若干典型国家科技规划共性特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3).

第4篇

自2010年任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以来,唐忠民深入推进吉林农信创新转型与改革发展,积极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和服务民生的金融支撑作用,在加快自身科学发展的同时为全省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唐忠民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和监管政策要求,加强与地方党政的沟通协调,与各市(州)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度融合地方经济,突出打造普惠金融、农业产业化金融、县域金融、城镇化金融、生态金融和全民创业金融“六个金融”,大力支持“三农”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

倾心金融服务社会民生。唐忠民倡导普惠制金融,推进城乡基本金融服务均等化。潜心打造“民生工程”,深耕农村金融市场,研发百余种金融产品。强化科技支撑,增强服务功能,面向千家万户开展普惠型服务。大力开展“三帮扶”活动,在全省60个村建立帮扶联系点,通过信贷支持、传授致富技术、引进致富项目、培养大学生村官、培养致富带头人,助推农民共同富裕。

积极推进改革和转型创新。唐忠民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自我发展组建与“富帮穷”并购模式相结合,农商行组建工作扎实推进,系统内农商行总数达到9家。扎实推进省联社去行政化改革,着力打造科技、融资、清算、培训、信息和法律咨询“六大服务平台”,增强中后台支撑功能。加快科技信息系统建设,加强业务支撑能力和金融科技服务水平。推进县级行社流程银行建设,配齐“三长”,完善法人治理,强化营销总部、经营管理总部的功能,推进贷款集中远程审批等业务管理模式创新,初步实现流程化、专业化管理。撤销市(州)办事处,设立区域稽核中心,增强了风险管理职能。

第5篇

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看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本身,要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目前教学和科研的中心偏离了人才培养,一些高校搞科研不是为了培养学生,而是出文章、出成果、提高排名,不断获得学术荣誉。

“问题出在思想观念上,而直接诱因是评价体系出现了偏差。”龚克说,这几年,南开大学一直在强调要有定力,要把人培养好。

龚克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天津大学校长。在十多年高校管理者的职业生涯中,他常以“改革者”、“敢说话”的形象出现。近年来,南开大学的很多改革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比如,在南开,学校最高议事机构校务委员会为学生代表设固定席位,从2014年开始南开新建非管理机构不设行政级别,将教学评价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前置条件,等等。

“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作为一项民生事业,其一大重要功能是打破贫困代际相传。”龚克说,贫困家庭如果有一个大学生走出来,可能会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和面貌。这样的民生功能,和培养一位工程师、培养一批学者,是不一样的。

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时,龚克表示,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靠三项职能来实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都不能离开这一中心任务。

教育打破贫困代际相传

《财经国家周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办好公平优质教育。当前条件下,如何理解教育公平,学校方面又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

龚克:中国教育经过多年发展,义务教育实现普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我相信,到2050年,中国的高等教育也会走向普及。从这一角度看,教育应该是连着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而基本公共服务应该是公平的服务。但目前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地域和城乡差别。

近年来,政府下了很大功夫,提升欠发达地区孩子上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的机会。例如,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中央部门高校和地方“211工程”高校为主的本科一批招生学校,在800多个贫困县单独拿出招生计划。南开大学去年就专门在贫困县以下的中学招了307人,占招生总量达8%。去年全国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人数增长21.3%,而南开大学增长了27%左右,相当于是为21.3%的增速做了贡献。

《财经国家周刊》:在贫困地区单独拿出招生计划,是否对其他地区分数更高的学生意味着不公平?

龚克: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作为一项民生事业,其一大重要功能是打破贫困代际相传。特别是我们这种所谓重点建设的研究性大学,更要意识到不管多么拔尖,现在做的都是一项民生的事业,是一个逐渐大众化、普及发展的公共服务。

我们一开始也不是特别理解,在一个省、一个市的范围内,都不能按照一个分数线来招生,有时候放着600多分的学生不招,而去招500多分的。这会不会不公平呢? 龚克简介

1955年6月生,湖南湘潭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开大学校长。

曾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培养处处长,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常务副主任,主任,科技处处长,清华大学副校长,天津大学校长等职。

现在想明白了,公平不仅是分数面前的平等,还要打破贫困的代际相传。贫困家庭如果有一个大学生走出来,可能会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和面貌。这样的民生功能,和培养一位工程师、培养一批学者,是不一样的。

这也是我们谈到教育公平的时候,必须深刻理解教育作为民生事业对公平的内在的本质的要求。这种公平要比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要深刻得多。

但另一方面,没有质量的公平是毫无意义的公平。所以现在要更加关注,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把这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好。

《财经国家周刊》:除了公平发展,你还一直主张教育优先发展。为什么要这么提?

龚克: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是由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所决定的。

虽然现在政府工作报告没有直接提出,但从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上看,还是将教育放在优先地位的,这一点从教育费用增速、占财政开支比重可以看出。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教育之所以要优先发展,是因为教育事业实际上是一个育人的事业。它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都跟育人有关系。

特别对于研究性大学来说,育人靠的是什么呢?首先是教学,打基础;然后靠科研,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再后面,教学、科研的延伸是社会服务,包括国际合作,还有文化传承。

所以,教学、科研是学校培养人的两个主要方面。所以教育优先发展的要义还在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本身,要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财经国家周刊》:有观点认为,有部分教师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报课题、搞科研、写论文上,而在教育教学上投入较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

龚克:教学和科研的中心偏离了人才培养。很多高校搞科研不是为了培养学生,而是出文章、出成果、提高排名,不断获得学术荣誉等。 很多人强调大学科研对社会经济发展做直接贡献的要求,忽视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都是为了育人的根本任务。

槭裁椿岢鱿制离?思想观念出了问题。大学最初在国外发展起来,功能不断演变,最早期大学的功能就是教学,后来经历改革,将科研放进去,通过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来培养人才。再到后来,威斯康辛模式兴起,大学增加了服务社会的功能,其实意在将学生培养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更好的培养人才。所以大学就有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均是围绕人才培养来展开的。

但这三大功能翻译到国内,就变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样一来,科研、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并列了,而且,很多人强调大学科研对社会经济发展做直接贡献的要求,忽视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都是为了育人的根本任务。

这不符合法定观念。《高教法》第31条规定:“高等学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也就是说,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靠三项职能来实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都不能离开这一中心任务。

论文不应成为唯一标尺

《经国家周刊》:如何扭转观念的偏差?

龚克: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其实是改革最难的部分。现在,一些教师并没有把立德树人、教育育人的职业观念牢固树立起来。我们招聘的时候,提问为什么喜欢当教师,大多回答说喜欢做学术,很少有人说喜欢培养年轻学生。学生则认为,对自己将来发展特别重要的是名校文凭,而真正在学期间为今后发展德智体美打好基础的主动性不够。

观念难以转变,最主要还是对大学的评价体系出现了偏差。评职称、当教授,依然是多数大学老师的职业目标。论文又是横在教师评价体系的一杆硬标尺。

当下的问题是,论文评价被滥用,几乎所有的科技学术活动,比如评选长江学者、竞争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学科排名等,最后实质是都要“拼论文”。

近年来,学科评估开始重视到教育了,但是还是比较皮毛,比如看生师比、教授上课比例以及生源等,这些还不能真正体现教学质量、教学投入。

最近,政府强调教育开支的绩效,这个绩效也要看排名。包括新生专业选择、学校选择也这样,大多还是看排名。所以这就是一个走不出的怪圈。

从学校角度来讲,如果对论文关注过多,放在培养学生上的注意力就不够了。

这几年,我们一直强调南开大学要有定力,要把人培养好。为了加强教学,南开大学推出了对教学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尝试包括了教师自评、上课的学生以及毕业生和毕业5年校友、教学督导组的评价等。在教学评价体系里获得好评,是教师评职称的前置条件。

南开正在校内开展这一改革。但不能否认,在综合改革中相对削弱论文的分量,提高教学的比重,可能导致学校排名下滑。每一个排名出来,我们都很紧张,一旦名次下滑,校内校外都会来拍砖,压力很大。

从长远看,国家层面应加强高校各类评价体系的改革。不是否定论文的标准,而是让论文的标准不唯一化,不作为通用标准。而且,整个评估要透明,评估的目的、指标、数据来源和评估针对的主要群体要让公众知晓。另外,一定要建立对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

“双创”重点在培育创新精神

《财经国家周刊》:自201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都大力支持和鼓励创业创新,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投身创业,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教师创业的情况也不少,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龚克:首先,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从宏大的角度看,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创新型国家不光需要重要的科技成果、优秀的论文和精英的科学家,还需要创新的公民和充满活力的体制,这也是双创的着眼点所在。

双创重点是要培育创新精神,这一点和培育尖端科学家并不矛盾。但要防止两大误区。一是放弃学业、忽视学业去搞创业,恐怕得不偿失。学生以学为主,这个不能变。我们从不鼓励休学创业。创新创业是结合在一起的,缺乏创新精神,很难创业。因为创业没有创新的精神,很难去创。而只有创新精神,没有扎实的学业基础,也是做不成事情的。我认为,应该把创业创新当成学生的实践活动,与学业学习有机配合起来。

二是在进行创新创业的教育中,过度强调融入专业教育。普遍参与创新创业,会提升学生活跃度,这相当于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将创新创业作为一种实践培养的话,不要太强调专业性。更何况,社会上大量的实际问题是跨专业问题。对学生来讲,发挥创新创业,打破学科界限,推动改革通识,又加强专业深度,把握好学业和创业这种关系非常重要。

而在整个引导方面,新注册公司数量、营业额等指标,对大学生来讲,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创业过程中,提升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包括其间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对国情的真实了解以及合作、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此外,创新创业教育和优秀科学家的培养,也不矛盾。衡量创新创业到底是否成功,是看赚多少钱、融多少资,还是看在创新实践中提升多少素质和能力、增强多少社会责任感,这两者的关系要处理好。

至于科学家办企业,要非常慎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很多优秀的教授办企业,最后变成很蹩脚的企业家。在创新型国家,优秀的科学家更多是将自己的成果向企业转化,作为回报,可以持有一定股份。对于教师离职创业,应该“允许”,而不应“鼓励”。

《财经国家周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呼吁打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通道。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在哪?对于提高成果转化率有何建议?

龚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确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要解决。

但是一定要注意,国内目前并不是好成果过剩,尤其是原创性成果并不多。而原创性成果供给不足,将是日益凸显的大问题。

原创性成果是多年磨一剑做出来的。比如说,聚氯乙烯(PVC)树脂是广泛应用的塑料品种之一,但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氯化汞催化剂,这不仅使我国汞矿资源迅速枯竭,还会带来极其恶劣的环境污染。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研发出用于PVC合成的新型低汞触媒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成果。几千万的科研经费,产生出好多亿的产业效应。但这如果没有南开大学在化学专业长期的积淀、厚实的基础研究,短时间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基础研究做得越深、对科学的认识越透,越容易解决实际操作问题。中国发展到现阶段,要站在创新型国家前列,从供给侧来看,原始创新的科技供给不足,可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财经国家周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本届政府行政改革的亮点,也是着力最大的领域。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有何实际进展?

龚克:不客气地讲,这几年政府放权放了很多,删减了很多项目,但是我们的获得感不强。

很多东西,它实际上是从政府转到了事业单位,也就是那些半官方的机构。比如,现在不再评重点学科了,对我们松绑不少。但社会组织依然在评。而最后国家在各类经费发放、绩效评估等方面还是会参考这些评价。

第6篇

关键词:火宅,漏电报警器

 

一、电气火灾的原因和危害性

我国的电气火灾大部分都是因漏电和短路而引发的,在低压配电系统中,电气线路的漏电和短路是导致电气火灾发生的根源和重要原因之一,并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应引起大家高度的警惕和重视。

当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的绝缘受到损伤而导致接地故障,主要是指相线对地或与地有联系的导电体之间的短路,包括相线与大地、PE线、PEN线、配电和用电设备的金属外壳、敷线钢管、桥架线槽、建筑物金属构件、上下水和采暖、通风等管道以及金属屋面、水面等之间的短路。科技论文,火宅。当发生接地短路时在接地故障持续的时间内,与它有关联的电气设备和管道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对地和装置外的可导电部分间存在故障电压。此电压可使人身遭受电击,也可因对地的电弧或火花引起火灾或爆炸,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生命财产损失。

电气短路主要包括金属性短路和接地电弧性短路两种:金属性短路是由导体间直接接触,如相与相之间、相与N线之间短路,其短路电流大,短路点往往被高温熔焊,金属线芯产生高温以至炽热,绝缘被剧烈氧化而自燃,火灾危险甚大,但金属性短路产生的大短路电流能使断路器瞬时动作切断电源,火灾往往得以避免;接地电弧性短路是因短路电流受阻抗影响,电弧长时间延续,而电弧引起的局部温度可高达2000℃以上,足以引燃附近可燃物质引起火灾,但由于接地故障引起的短路电流较小,不足以使一般断路器动作跳闸切断电源,可见接地电弧性短路引起的火灾危险远远大于金属性短路。科技论文,火宅。电气短路以单相接地故障居多,电气火灾的危险则以接地电弧性短路为最严重。另外不论是TN系统还是TT系统,接地故障回路的阻抗都大于带电导体短路回路的阻抗,这也是形成接地电弧性短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分析电气火灾的原因,在低压电气线路上加装防火漏电报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通过防火漏电报警系统,能够准确地监控电气线路的故障和异常状态,提早预警发现电气火灾的隐患,及时报警提醒人员去消除这些隐患,避免火灾给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把电气引发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防火漏电报警的内容组成及功能特点

防火漏电报警以带激励脱扣器的塑壳式断路器为主开关,另外配备各种采集、记忆、通讯等元器件,集漏电、短路、过载、过压、欠压、防雷、防误合闸、故障类型识别、强制断电等各种保护功能于一体,并具有来电显示、声光报警和本机自检功能。防火漏电报警主要作为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使用,并通过防火漏电报警系统。对电气线路的故障和异常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使被动防火变为主动防火,实现集中监控和管理的目标。其主动性功能特点如下:

1)系统启动后首先对电气线路进行全面运行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和消除电气火灾隐患。当不存在电气火灾隐患时才允许开关合闸接通,若存在电气故障时提前预警并可以断开回路,未排除电气故障前拒绝合闸接通,确保低压配电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2)在低压配电系统中,对电气线路的运行状况实行全天候在线自动安全监控,自动跟踪诊断电气故障,分析和识别故障类型,并发出声光和语音报警,通知电气维护人员及时排除故障,把电气火灾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智能监控,防患于未然”。科技论文,火宅。

3)防火漏电报警采用了微电脑(PIC单片机)自动控制技术,取代了传统被动式机械热效应控制技术,全面实现升级换代,分断速度更快,实测数据只有0.04秒,比传统开关动作速度缩短了数倍,分断速度越快,所产生的电气火花就越小,一旦发生故障能快速切断,增强了安全可靠性。

4)系统具备“黑匣子”记忆功能。通过一台电脑在5km范围之内,可对多台防火漏电报警实现远程监控。随时可关断或接通用户供电线路,随时可查询用户供电线路安全用电情况,随时调阅每台防火漏电报警当前或历史运行情况,一旦发生漏电、过载、短路等故障时能准确在电脑界面上显示出发生故障的供电线路具置和发生故障的时间。使故障发生的原因一目了然,便于维护和管理。

5)系统采用智能化网络管理。采用RS485/RS422四线制全双工通讯模式,传输距离在5km以内。科技论文,火宅。同时可与烟感、温感或可燃气体探测器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心实行联动控制,把配电与消防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双重报警和控制功能,大大提高了对漏电火灾监控的可靠性和保护性,从根本上解决了电气火灾误报和漏报现象,全面主动防御电气火灾事故的发生。科技论文,火宅。

6)系统实行多功能全面保护,除传统的漏电、过载、短路保护外,又增加了防止过压、欠压、雷电感应和误操作等防护措施,以避免对电气设备的损坏,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防火漏电报警系统的实际应用

防火漏电报警系统由防火漏电报警、集线器、中继器、转换器、台式监控主机或电脑等设备组成。系统以防火漏电报警作为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使用,集各种保护功能为―体,担负起各种电气故障的实时检测、采集和发送任务,并具有来电显示、声光报警和本机自检功能,对过电流、剩余动作电流、动作与延时时间等各种参数值进行现场或实测后设定。采用先进的动态阈值检测和自动判断技术、高灵敏度剩余电流探测、新型故障数学模拟算法和现场总线技术,为智能远程监控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系统对电气线路的运行状况实行全天候在线自动安全监控,随时检查各用户安全用电情况,可接通或分断用户电源,并具备“黑匣子”记忆功能。准确报出故障线路地址,监视故障点的变化,满足了《新高规》中,“储存各种故障和操作试验信号,信息存储时间不应少于12个月;切断漏电线路上的电源,并显示其状态;显示系统电源状态”等要求。

系统可实现独立监控,监控主机单独设置在值班室或消防控制室内。也可采用通讯接口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网运行,实现双重报警和控制功能,监控主机可与消防系统设备共用,设置在消防控制室内,达到集中监控和管理的目的。

四、总结

在低压电气线路上安装防火漏电报警这是有效可行的方法。通过防火漏电报警系统,能够准确地监控电气线路的故障和异常状态,并报出故障线路地址。科技论文,火宅。监视故障点的变化,随时储存和记录故障信息情况,提早发现电气火灾的隐患,及时报警提醒人员去消除这些隐患,避免电气火灾发生,把电气火灾的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7篇

>> 成长型企业的管理问题如何快速切入和突破 浅谈技术管理如何切入安全管理 中小企业如何切入大数据 用幻觉切入到内心 绩效管理如何切入更有效 如何巧妙切入课文 应对IT治理与风险管理 IBM提出五点切入实现“三化” 谈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切入 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如何寻找切入点 问题切入 三峡库区企业财务管理切入点研究 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 由IM切入的企业协作――WorkingIM 企业报要找准宣传切入点 新型华东医疗企业的产品切入战略 选准传媒接近企业的切入点 切入企业级应用的Ubuntu 阅读教学中如何切入文本 影视音乐如何切入大学音乐教学 绿色变革如何从保障民生切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 全球商业价值研究院.全新的价值整合者――全球CFO调研洞察[EB/OL]..

[7] 江虹晓.信托投资公司全面风险管理风险关键点控制方案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03-24.

[8] 张岩.国际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06-01.

[9] IBM全球CFO研究.半数企业未准备好应对重大风险[EB/ OL].[2007-10-31]..

[11] 范晓东.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浅析[J].武汉: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10).

[12] 沈永伟.基于出口企业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

[13] .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架构研究[J].南宁:区域金融研究,2010(10).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新媒介环境,地面频道民生新闻,发展路径

1 民生视角回归新闻本质

民生新闻节目的新闻本质是矢志不渝的坚持制作理念,但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下,一些地方频道新闻栏目为了追求收视率,民生节目的采编剑走偏锋,开始呈现低俗化、娱乐化趋势,“吸睛”的目的达到了,却失去了民生新闻的本质。在全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节目竞争更为激烈,新媒体抢夺了电视民生节目的收视份额,影响了传统电视用户的收视习惯,这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相对于新媒体承办的民生新闻咨资讯来说,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更为专业和权威,这就要求地面频道坚守自身优势,采编扎实的新闻。首先,地面频道要创建开放的观众话语互动平台,让受众真正参与到新闻讨论中来,增强观众的公民意识。其次,新闻采编人员要坚守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抵制糖衣炮弹的诱惑守护新闻理想。最后,民生新闻的叙事要避免过度粉饰,在利用故事化叙事方式辅助新闻讲述的同时守住新闻报道的底线,保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平衡。

2 挖掘新闻调查的深度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记者和评论者,新闻的时效性成为新媒体传播的强项,但新闻传播的深度和速度是不可兼得的,新媒体新闻的草根性、全民性必然导致专业性和深度性相对缺失,在信息爆炸的全媒体传播环境,冗杂的新闻讯息让人眼花缭乱,挖掘新闻事件的宽度和深度显得尤为重要。挖掘新闻的深度包括横向的宽度和纵向的深度。首先,发展宽度指的是要拓宽民生新闻的格局,由“小民生”视角转向“大民生”视角。“小民生”更多的是快餐式新闻,关注百姓个体生存状态,而“大民生”是对某个社会事件进行深度剖析,关注的是社会群体的普遍生存状态。“大民生”的报道视角,可以对民生政策、方针进行深入讲解,软化处理难啃的时政新闻,在政策下达和群众接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其次,纵向深度是针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入探讨,刨根问底追究事件本质,对于民众关注的新闻选题进行专题报道,并辐射其他类新闻选题形成系列报道,突出新闻选题的重大意义,经济论文起到警醒民众的作用。

3 与新媒体加强媒介融合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省级地面频道要张开双臂拥抱互联网,不能继续“一言堂”的老路,闭门办节目。新媒体的用户数量急剧攀升,大有超过电视用户的趋势,在新闻资源上新媒体开放的互动平台每分每秒都在集中资源。地面频道与新媒体合作可以整合多种媒介资源,突破传统媒体与用户交流互动的短板,扩大民生新闻节目的社会影响力。新媒体也是电视民生新闻进行品牌营销的重要手段,现在绝大部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都已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官方门户网站,在社交平台与群众进行即时在线交流,并且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节目播放,个别地面频道创建了app应用,与新媒体抢夺互联网用户。民生新闻节目在节目中利用扫描二维码或者微信摇一摇的方式在新媒体平台与用户实现实时互动,节目之外,节目组在微博每日更新状态,并建立“微话题”,吸引粉丝在“微话题”下展开讨论,并@相关权威人士、网络红人进行互动,吸引受众加入新闻的全民讨论。

4 引进新媒体节目创新理念

电视民生新闻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制作体系和理念,全媒体时代,新媒体的话题制作理念非常具有吸引力。央视新闻在2014年春运制作了“春运说吧”节目,创新了民生节目的表现形式,之后“两会说吧”“清明说吧”等“说吧”系列节目,在社会上引发了较强关注。“说吧”这个新闻产品,虽然不是新闻节目的主菜,但是作为一道特色菜,在新闻频道里,烘托了整个频道的气氛。“说吧”说的是个体的事,表达的是个人情怀,但连带的却是大众情感。在共同的主旨指向下,既要广泛的情感连带,又要真实的个性展示。

参考文献

[1]胡智锋,禹成明,袁胜.2010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报告蓝皮书[R].中国传媒大学,安徽公共新闻频道,2010.

[2]段艺群.从民生新闻角度看省级地面频道的突破方向[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第9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安全管理

 

0 引言

电力作为当今社会的主要能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论文参考,电力系统。现代电力系统是一个由电能产生、输送、分配和用电环节组成的大系统。论文参考,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由于电子技术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继电保护技术已然进入了微机保护的时代。如何确保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安全运行,正确应用继电保护技术来遏制电气故障,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及运行质量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 继电保护装置的任务及可靠性分析

1.1 继电保护装置的任务

继电保护主要利用电力系统中元件发生短路或异常情况时电气量(电流、电压、功率等)的变化来构成继电保护动作。继电保护装置的任务在于:在供电系统运行正常时,安全地、完整地监视各种设备的运行状况,为值班人员提供可靠的运行依据;供电系统发生故障时,自动地、迅速地、并有选择地借助断路器跳闸将故障设备切除,保证非故障部分继续运行;当供电系统中出现异常运行工作状况时,它应能及时、准确地发出信号或警报,通知值班人员尽快做出处理。

1.2 继电保护可靠性分析

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主要是指解决装置的拒动作和误动作两大问题。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技术手段,电力系统的事故速度快,涉及面广,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影响继电保护可靠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继电保护系统软件因素。软件出错将导致保护装置误动或拒动。目前影响微机保护软件可靠性的因素有:需求分析定义不够准确、软件结构设计失误;编码有误;测试不规范;定值输入出错等。

(2)继电保护系统硬件装置因素。论文参考,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二次回路、继电保护辅助装置、装置的通信、通道及接口、断路器。这些电力网络的重要元件,其可靠性不仅关系到继电保护的可靠性,还关系到电力系统主接线的可靠性。继电保护系统硬件的质量和可靠性直接影响了系统保护的可靠性。

(3)人为因素。安装人员不按设计要求接线或者误接线问题和检修、运行人员的误操作问题在不少电网中都曾发生过。

2 配电系统继电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电流互感器饱和

随着供电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低压配电系统短路电流会随着变大,当变、配电所出口处发生短路时,短路电流往往很大,甚至可以达到电流互感器一次侧额定电流的几百倍。在稳态短路情况下,一次短路电流倍数越大,电流互感器变比的误差也越大,使灵敏度低的电流速断保护就可能拒绝动作。在线路短路时,由于电流互感器饱和,感应到二次侧的电流会很小或接近于零,造成定时限过流保护装置拒动。若是在变电所出线故障则要靠母联断路器或主变压器后备保护来切除,延长了故障时间,使故障范围扩大;而若是在配电所的出线过流保护拒动,则将使整个配电所全停。

2.2 二次设备及二次回路老化

现在我国很多配电系统的继电器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式继电器,节点氧化尘太多,压力不够,也会造成保护误动,出口不可靠。我们知道,二次回路分直流和交流两个部分,如果交流回路实验端子老化,锈蚀,接触电阻过大,严重时会引起开路,引起保护误动或拒动。论文参考,电力系统。直流部分在系统失电和系统严重低电压时可靠性难以保证,事故情况下更难以保证可靠动作,会导致越级跳闸,扩大事故范围。

2.3 环网供电无保护

目前我国环状配电网基本采用负荷开关为主,目前不设断路器,也没有保护。若装设断路器,由于运行方式变化,负荷转移等因素,继电保护选择性无法协调。目前环网运行方式是开口运行,故障时,故障环网全部停电,绝大部分网络是用人工操作对网络重构来恢复供电。

3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安全管理要点

3.1 强化人员理念,建立岗位责任制

做到每个设备均有值班人员负责,做到人人有岗、每岗有人。值班人员对保护装置的操作,一般只允许接通或断开压板,切换开关及卸装熔丝等工作,并严格遵守电业安全工作规定。同时要对维护人员进行继电保护专业知识的培训,以提高运行其继电保护专业水平。

3.2 完善环网结构的配套建设

目前环网结构是电缆网络采用的主要形式,目前还没有性能颇为理想的继电保护装置,为快速隔离故障、恢复供电,可以考虑结合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系统相互配合使用。论文参考,电力系统。

3.3 增加投入,更新设备

及时更新保护校验设备,完善供电网络建设,在不影响正常安全生产的情况下,确保各回路均有足够保护整定时间,使保护装置校验做到应校必校,不漏项,不简化。论文参考,电力系统。

3.4 超前预防,安全生产

通过故障管理,对掌握的故障数据,在其未酿成事故之前,就要及时分析,制定对策。

对能立刻消除的故障,立刻组织安排人员消缺;对不能立刻消除的故障,进行再次分析,制定补救措施,并认真做好事故预想。

3.5 实现责任追溯

对未按照规定日期安排或完成消除故障者,对同一故障出现多次消缺者,对出现的故障不按规定汇报而引起严重后果者等,通过故障信息管理,可以实现责任追溯,追究有关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责任。明确了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后,要从中吸取教训,能激励大家共同努力、相互协作的精神,把所管辖的设备及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工作做得更好。

4 结语

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的安全卫士,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有利手段,只有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按时巡检其运行状况,及时发现故障并做好处理,才能保证系统无故障设备正常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张秋增.浅谈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科技资讯,2009(4).

[2]张国锋,梁文丽,李玉龙.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5(2).

[3]傅志锋,陈豪,杨晓华.浅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及其前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4).

第10篇

关键词:社区,社会化

 

社区建设的内容很广,包括社区的生活服务、社区的文化、社区的卫生、社区的教育、社区的治安、社区的科技、社区的道德等等,它的出现,对解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消化社会矛盾,优化社区环境,保障社区安定,增强居民素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协调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加强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将发挥极大的作用。下面浅谈一下社区建设社会化。

1.社区建设工作社会化的合义

社区建设工作社会化的含义有二,一为社区建设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区建设的对象是社区内的全体单位和居民,即社区成员,社区建设的内容很广,包括社区的生活服务、社区的文化、社区的卫生、社区的教育、社区的治安、社区的科技、社区的道德等等,它的出现,对解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消化社会矛盾,优化社区环境,保障社区安定,增强居民素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协调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加强社区两个文图建设,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将发挥极大的作用。二为社区建设必须依靠社会才能发展。社区建设就是依靠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的资源,来强化社区的功能,发展社区的事业,它在开辟财源、兴办项目、组建队伍、组织实施等方面都需由社会办和社会管,单位、居民的需求和愿望,是它生存的基础,单位、居民的支持和参与,是它发展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区建设工作是全社会的事业,它的发展必须依靠社会的支持。从社区建设适应社会需要与依靠社会发展这两方面的关系来看,两者是互相连接,互为因果的,前者是目的,后者为手段,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实现了目的与手段的结合,即服务于社会和依靠于社会的结合,社区建设才能真正走上社会化之路。

2.社区建设工作走向社会化的必然性

社区建设工作的社会化是社区建设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由社区建设工作的社会性、群众性的特点所决定的。所谓社会性,一方面是指社区建设工作除要发动社区群众以外,还须动员社会各部门和社会各种力量的广泛参与,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包揽是不行的;另一方面是指它的工作面向社会,面对群众,凡是围绕社区而开展的工作,无论其属于物质的,还是属于精神的,均包括在社区建设之中,也就是说,它的服务是全方位的,服务内容是多样化的,因而它是一种社会性的工作,起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论文参考网。所谓群众性,是指社区建设工作在政府的指导和调控下,由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通过互助,自己动手办起来的,并实行以自治为主的管理形式,其生命力在于群众参与,政府的职责是扶持,而不是包办。只有群众的参与,只有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社区建设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才会在群众的支持下顺利地发展。由此可见,由于社区建设有着社会性、群众性的特点,必然会推动社区建设向社会化的方向发展,成为社区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参考网。

3.社区建设工作社会化的表现

社区建设社会化包括工作主客体的社会化、管理工作的社会化、资金来源的社会化这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1.工作主客体的社会化。社区建设工作生存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发展于社区,它是社区内单位和居民权利与义务的结合体,它的主体是社区内的全体单位和居民,客体也是社区内的全体单位和居民,从广义而言,社区内全体成员都一身二任,具有主体和客体双重身份,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决定了工作主客体的社会化。2.管理工作的社会化。论文参考网。管理工作的社会化体现在二方面:一是基层管理的社会化,社区建设基层管理机构的成员来自四面八方,既有政府或者它派出机构的负责人,社区内各单位、团体的负责人,也有社区内的居民代表,实行的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二是宏观管理的社会化,政府在社区建设方面的管理机构,也是由各种有关的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组成,在对社区建设进行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的过程中,需要各部门、团体的协作配合。由此就决定了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社会化。3.资金来源的社会化。开展社区建设工作,为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离不开相应的财力、物力作基础,从社区建设所涉及的内容来看,这笔费用将是很大的,仅靠政府独家包揽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应该的,应依靠社区的力量和资源加以解决。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合理负担的原则,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筹措社区建设资金,实现资金来源的社会化。

4.实现社区建设工作社会化的方法

(1)坚持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的问题。为推进社区建设工作的社会化,街道、居委会可从加强服务入手,因地制宜,帮助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解决一些自身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事,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逐步培养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以激发起社区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为开展社区建设打好基础。(2)坚持依靠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建设工作 。开展社区建设工作。涉及到许多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帮助,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业单位的协调合作,统筹规划,要注意向社区内的全体单位和居民宣传开展社区建设的意义,使这些社区成员能充分认识到开展社区建设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是自己的事,以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使社区建设能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3)坚持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社区建设的管理机构,应由社会各方面的人员组成,其成员不仅要来自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各企业单位,也要来自社区内的居民,实行的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政府只能给予指导、组织、协调,而不能包办,以真正实现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社会化。

第11篇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一)总标题

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

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容易激起读者的注意。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②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断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管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

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二)副标题和分标题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

对于标题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要明确。要能够揭示论题范围或论点,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能似是而非,藏头露尾,与读者捉迷藏。二要简炼。.论文的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了容易使人产生烦琐和累赘的感觉,得不到鲜明的印象,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总体评价。标题也不能过于抽象、空洞,标题中不能采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词汇,以免使读者一见标题就如堕烟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后才知标题的哗众取宠之意。三要新颖。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形式一样,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做到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案臼,使之引人入胜,赏心悦目,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目录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意:

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三、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

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

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

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如果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

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罗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

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举例如下: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固然应服从上级规划部署的全局,但主要的着眼点应放在对下负责,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对本地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负责,这才是发展全局经济的前提,从而也自然在根本上符合对上负责。

第12篇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区域治安环境以及安全防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现代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犯罪更趋智能化,手段更隐蔽,所以保证区域的安全必须从运用现代化的防盗报警技术。在现代化防盗报警技术中,红外技术有四大优点:环境适应性好,在夜间和恶劣天候下的工作能力优于可见光;隐蔽性好,不易扰;由于是靠目标和背景之间、目标各部分的温度和发射率差形成的红外辐射差进行探测,因而识别伪装目标的能力优于可见光;红外系统的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但有三大因素制约着其效果:目标的光谱特性;探测系统的性能;目标和探测口之间的环境和距离。所有探测技术的发展都有三个阶段:a.探测信号的强度,得到目标的"黑白照片",这是初级阶段;b.探测信号的强度和波长,得到目标的"彩色照片",达到中级阶段;c.探测信号强度、波长和相位,得到目标的"全息照片",这才达到探测技术的高级阶段。目前的红外技术处于其初级阶段的后期,正向中级阶段发展,其标志是研制出了双(多)色红外探测器,得到了目标热图象的"彩色照片"。可以预计,今后双色探测器将随单波段探测器及其配套技术的成熟和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加快发展,并将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集成化的双色探测器有利用简化系统结构,能充分利用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的最新成果,便于器件焦平面化,其中HgCdTe合金系和各种量子阱/超晶格材料系统将得到重点发展。(2)采用焦平面器件,更好的满足系统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简化系?统结构,降低成本。(3)为明显的提高系统的性能,双色探测器将向大面阵和长线列发展。(4) 双波段系统将克服在光学设计和加工、信号处理和显示等方面的困难,缩小体积、减轻重量等,以便扩大其应用范围。 (5) 随材料、器件和系统技术的进步,双色探测器将向更多的光谱波段发展,既包括拓宽光谱波段,也包括将光谱波段划分成更为细致的波段,以获得目标的"彩色"热图象,更丰富、更精确、更可靠地得到目标的信息。

    课题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

    本课题研究红外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实现对象是被动红外防盗报警探测器。其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主要包括对于硬件的构成以及软件的接入进行描述。通过51单片机、驱动电路、传感器、GSM等技术来进行设计与实现。

    设计(论文)提纲及进度安排:

    4月6日至4月25日

    分析题目查阅资料学习与毕业设计相关的知识

    4月25日至5月15日

    硬件实现、软件编写、进行方案论证

    5月15日至6月10日

    测试硬件、调试软件撰写毕业论文并征求导师意见,修改毕业论文,进行毕业论文的评议。

    主要参考文献和书目:

    [1]张玉香.新型遥控接收模块HS0o38〔J〕.无线电,1998,7

    [2〕高茹云.通讯电子线路仁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3]李华.MCS-51系列单片机实用接口技术.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3年。

    [4尤一鸣等.单片机总线扩展技术.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3,11。

    [5]蔡轶.通用遥控解码电路.电子技术1995 .1

    [6]施德恒,郭峰光谱识别型激光警戒系统述评激光与红外l99929(l):9一13

    [7]卢万欣,梁桂云,韩永林激光预警装置激光技术199218(3):180一183

    [8]沙占友,王彦朋,孟志永等.单片机外围电路设计. 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9]周航慈.单片机应用程序设计技术.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10]付伟激光告警中的多元相关探测技术红外与激光技术1992(6):23一27

第13篇

关键词:中国,海洋生物资源,利用

 

海洋也称“蓝色国土”,有着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在科技发展、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的今天,人类越来越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所需的食品及工业原料消耗,都要求我们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

1.前言1.1海洋生物资源概念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指生活在海洋的所有生命有机体,其中包括微生物、低等和高等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2] 。

1.2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简介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现已记录的物种20278 种,隶属44 门[3]。海域渔场面积广阔,最大持续渔获量和最佳渔业资源可捕量分别约为4.7×109 kg/年和3.0×109 kg/年 [5]。海洋生物资源能提供多种用途,在食品、医疗、化工等方面服务人类。论文参考。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工业原料短缺,耕地不足,使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粮食问题。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可以弥补陆上资源的不足。因此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

2.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现状我国重视发展海洋渔业研究与水产生产。下图显示了我国1993—2004年海洋水产品总产值。

图1 1993—2004年中国海洋水产品总产值

注: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年鉴

从图1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海洋渔业生产发展迅速,海洋水产品总产值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为国家和人民提供了大量水产食品和工业原料。

2.1捕捞生产状况我国自1985年起实行各种资源繁殖保护措施,海洋渔业生产显著增长。海洋捕捞产量从1989年的503.6万吨上升到1998年的1496.7万吨。自1998年来,海洋捕捞产量呈下降趋势,直到2003年才开始回升,于2004年达到1638.2万吨。具体原因有:由于开发利用过度,近海资源遭严重破坏,捕捞产品中短食物链、低营养级的底层鱼中重要传统种如大黄鱼等的产量下降 [6]。

2.2海水养殖状况近年来,我国将海洋渔业生产增长的主要目标放在养殖业发展上,因而海水养殖产发展极快。1989年海水养殖产量为157.6万吨,而2004年达到1316.7万吨。但是,产品以贝类为主,高产值的鱼类很少,虾蟹类总量不多 [6]。

3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3.1法律法规不健全在立法上,我国涉海立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11]。如《海洋环境保护法》只单纯地规定了防止几大类海洋污染,对如何防止非污染性人为活动(如旅游业、房地产业)对海洋自然资源和生态的破坏没有规定[4]。在执法上,由于现有的海洋法规未形成系统配套的海洋法律制度,贯彻实施难度大。有些法规缺乏相应的管理实施细则和具体技术规定,可操作性较差。

3.2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总体规划及管理主体间的协调。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管理长期缺乏统一规划与政策,且政出多门、互不协调,影响海洋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和长远利益,综合效益低下[9]。

3.3技术水平低目前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基本上还是粗放型,高附加值产品少。主要表现在:1、海水养殖粗放、分散,抵御自然灾害和应变市场的能力差,海洋水产品加工能力不足;2、科技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严重不足。3、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8]。

4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政策建议1、加强依法治海,完善海洋生物管理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海洋渔业捕捞、养殖、环保等地方性法规,改变目前一些法律缺乏可操作性的现象,使立法活动与时俱进。论文参考。论文参考。同时,要加快我国海洋法规与国际海洋法规的接轨[8]。

2、持续修订海洋开发的总体规划,协调、平衡各涉海产业部门利益[8]。此外,可以有效利用市场进行管理,如实行排污许可证可公平有偿转让,用市场手段迫使各企业将环境污染作为生产成本之一,重视解决污染问题[10]。

3、全面贯彻“科技兴海”战略,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不断完善海洋生物资源数据库等,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快速、准确、有效的信息咨询和决策支持 [12]。同时,全面提升海洋人力资源素养培养海洋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9]。最后,积极推进海洋产业优化升级,促使海洋产业结构日趋合理[8]。

参考文献[1]吴宝铃,李永琪.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J]. 自然资源学报,1987,2(4):369—377.

[2]王斌.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对策[J].生物多样性.1997,5(2):347—350.

[3]罗瑞新,林炜.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5 (5):88—93.

[4]孙吉亭.论我国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内涵与意义[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0,17 (4):28—31.

[5]刘瑞玉.关于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科技导报,2004,11:28—31.

[6]程家骅,姜亚洲.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回顾与展望[J].中国水产科学,2010,17(3):610—617.

[7]王月霄,张素娟,张海燕,穆仲义.河北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对策[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4):11—14.

[8]孙悦民.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J]. 海洋信息,2009,(3):20—23.

[9]王世平,谢钦铭.厦门海域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178—13180.

[10] 贾宇.健全完善我国海洋法律体系刍议[J].海洋开发与管理, 1998,15(1) :64—68.

[11]王立彭,张斌.浅析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J]. 中国水运,2008,8(3):186—188.

[12]杨金森,刘容子.海岸带管理指南[M].海洋出版社,1999.

第14篇

它是国内唯一以农业现代化为主题内容,以自然科学为主,兼融人文社会科学为特色的学术性、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注重以宏观和综合为主,宏观战略与微观技术相结合,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刊登农业基础科学及其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宏观综合性和微观专业性的学术论文、科研报告、研究简报和文献综述等。内容包括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开发、农业经济、农业产业化、农业系统工程、农业机械化、农业工程、高新技术应用、资源利用与保护、国外农业等。

投稿须知

1 来稿要求

1.1 应是有创新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概念、新的交叉学科或新的发现等)的论文;有重要意义(对本研究领域或相关领域有重大促进作用,或有可能促成新的交叉学科生长点,或对国计民生有重要的影响等等)的研究报告。

1.2 稿件要求主题突出,论点明确,数据可靠,内容充实,层次清晰,结构完整,论证严谨,文字精炼,标点准确。

1.3 学术论文、科研报告(含图表)。

2 文稿项目及注意事项

2.1 题名:应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避免使用未约定俗成的缩写词、字符、代号等。

2.2 项目来源:请在篇首地脚注明项目来源、名称和编号,本刊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省(部)级以上重大攻关项目和开放实验室研究项目等优秀论文优先发表。

2.3 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中文摘要应完整准确地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不要加进主观的解释和评论,不分段,不用图表和参考文献序号,300-400字左右;关键词5-8个,选词不要过于泛义而缺乏专指性。英文摘要必须与中文相对应,包括英文文题、作者姓名和单位、关键词,务必齐全。

2.4 正文:应按GB 7713的规定或参照本刊近期格式编写,各级标题一律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

2.5 图和表:图片要求清晰,要有图例。图幅一般不要超过7.5 cm或15 cm,图下标明图序、图题、图注。表格需按照标准的三线表格式制作,可依据需要添加辅助线。表上应有表序、表题,表注置于表下方。图表标题增加英文对照。

2.6 量与单位:文内一律采用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的法定计量单位,表达量值时,使用单位符号。

2.7 参考文献:本刊采用国家标准“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

2.8 作者简介:简介内容按以下顺序列出,并注于文章首页下面(课题来源后面):

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E-mail。

第15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创新能力;企业实践;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张建斌(1966-),男,陕西岐山人,江苏理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屠远(1981-),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刘维平(1965-),男,江西吉安人,江苏理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周全法(1966-),男,江苏溧阳人,江苏理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编号:2016-ZX-424),主持人:周全法;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课题“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GZZ16_088),主持人:张建斌、周全法;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以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B-a/2016/01/28),主持人:张建斌、周全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57-0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启动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以下简称“特需项目”)工作。开展此“特需项目”的目的是“服务需求、创新模式、突出特色”,主要针对国家有关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紧扣择需、择优、择急、择重,安排一批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高的高等学校,依托其与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相关的优势学科,在一定时期内招收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特需项目”的实施,激发了试点高校办学活力及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有关行业领域在特殊人才需求上的矛盾,适应了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m应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5年多来,全国63家试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毕业论文改革等方面努力工作,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为我国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典型案例。

作为首批“特需项目”试点高校的江苏理工学院之一,在3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主动契合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逐步形成了以“资源再生”、“绿色装备制造”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和科研格局,在资源再生利用、关键基础零部件的再制造、循环经济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为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两个领域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特需”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江苏理工学院在开展“特需项目”以来,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紧密依托行业协会组织和相关企业,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硕士,以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探索了“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工程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的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

在“特需项目”中设立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背景是国家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考量。从2010年开始,国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提升硕士和本科层次人才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特需项目”设立并实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硕士生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提升愈显紧迫。然而,由于大学的行业属性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弱化,企业与高校之间原先存在的行业纽带已经不复存在,硕士生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土壤逐渐消失,即使是工学硕士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培养也已经出现严重困难,因而在“特需项目”的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等领域的工程硕士的工程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大问题。

江苏理工学院在30多年的本科人才培养中,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双证书”毕业制,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所有的工科学生在毕业前必须通过“应知”和“应会”考试取得劳动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工、高级工),工科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行业性一直未弱化。借此基础,江苏理工学院提出在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上,必须把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重中之重的工作,通过专业(领域)的行业属性定位、与行业产业和企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打折扣的工程领域实践和工程创新活动,全面提升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基于这样的工程硕士培养理念,江苏理工学院在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尝试了“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四结合”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以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为载体,将工程硕士的企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科技创新和就业进行有机整合,企业为每个选题提供一定的科技创新基金,研究生毕业后,可选择到该企业就业,继续从事企业实践与论文阶段未完成的科技创新活动。

图1 “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

(一)课程学习阶段

在课程学习阶段,相关课程的设置原则是注重基础,联系实际强化应用,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打好理论基础。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实验操作以及技能培训等环节,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实验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2]。在此阶段,每位工程硕士的企业导师必须给研究生开设专业领域相关专题,介绍专业领域新动态、新技术、发展趋势,强化工程硕士的工程概念和创新意识。此阶段的另一重要任务是研究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选择确定未来的企业实践单位、工程研究方向、科技创新内容、毕业论文(含设计等)选题以及职业规划和就业计划。

(二)企业实践阶段

在“四结合”培养模式的实际运行中,企业实践、学位论文和毕业就业环节都在相关企业进行。在企业实践阶段,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围绕本领域的工程实际开展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通过岗位实习、工程体验、综合训练、技术研发等环节,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运用领域专业知识,开展企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从而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3]。

(三)学位论文阶段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在企业实践之前的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位论文必须在企业实践时完成,学位论文还要与企业实践、科技创新和未来的就业工作结合起来。论文选题必须结合企业、产业和行业实际,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第一导向,注重技术性、工程性,兼顾学术性。通过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形式,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领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工程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和工程创新等能力。

(四)毕业就业阶段

从就业角度来看,工程硕士的企业实践以及在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和学位论文工作,是工程硕士和企业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过程。学校通过对毕业研究生、实践企业和就业单位的跟踪调查,审视、反思学校对工程硕士培养定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过程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同时获取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需求信息,进而反馈予学校,优化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完善管理服务。

实践表明,“四结合”培养模式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热烈欢迎,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的“人才招聘易、留住人才难”的难题,解决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阶段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找工作、影响论文质量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优质就业的难题。

二、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一)进一步健全了工程硕士培养的运行机制

江苏理工学院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优化的《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了“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紧贴服务需求、培养过程体现能力要求”的培养思路,据此修订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高标准制订了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完善出台了企业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导师聘任管理办法、研究生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及毕业质量跟踪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同时,专设了研究生企业实践管理办公室和项目实施经费,从而为“四结合”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企业实践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围绕特定的专业领域,以研究生为主体,以企业实践基地为载体,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的过程。工程硕士企业实践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制不同,实践时间理论设计为半年到1年不等。我国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其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实践环节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和局限性。而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实际运行中,研究生实践、论文和就业环节都在相关企业进行,实践的时间得到有效延伸。在“四结合”培养模式的企业实践过程中,研究生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再因为课程、实践以及论文等环节而分段,而是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为载体进行有机整合,连贯、深入地进行实践与研究,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进行无缝对接。由于企业实践项目能大大激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探索能力,其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能很好结合在一起,学生更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大胆尝试。同时,双导师共同引导研究生从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思考问题,学会设计解决方案,学会通过观察、实验、调研等活动对问题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鼓励研究生将所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最大限度的激发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从实践成果来看,以江苏理工学院2015届毕业生为例,该届毕业生科研成果丰硕,参与申请专利30余项,参与技术研发项目20余项,参编著作2本,50余篇,在上海派力迪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实践的赵洁同学被全国工程教指委评为第三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全共100名)。近年来,“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研究生和企业基地参与的项目获得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三)学位论文质量和毕业质量明显提升

“四结合”培养模式中,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是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为学生选定的,一般是行业或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从而保证了学位论文与企业实践具有很好的延续性、融合性。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的应用课题、工程实际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工程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形式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与技术改造,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论文体现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突出工程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位论文实行双指导和双盲审,按照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11〕11号《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要求进行评审。

从学位论文质量来看,以江苏理工学院2016届毕业生为例,该届毕业生共计44人,其中,21人选题与实践内容选题直接相关,17人在实践企业完成了论文的撰写。其中,毕业论文盲审优秀率29.5%,而按“四结合”培养模式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论文盲审优秀率高达52.9%,占全校优秀率的69.2%。不难看出,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实践成果丰硕,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优于其他研究生。

(四)就业质量和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四结合”培养模式中的校企深度协同,让研究生在就业方面有很高的质量和效率。因为企业全程参与研究生培养中实践、论文、科技创新和就业等环节,实现了几个环节的无缝对接,将校企深度合作和协同育人贯穿于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让研究生切实参与到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与实践活动中去。毕业生就业时,由于对实践企业比较熟悉,不用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研究课题,所学的内容也与工作内容高度一致,研究生乐于到所实习企业就业,同时企业也需要这样一个对企业文化比较熟悉,并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来工作,这就形成了企业与毕业研究生就业双赢的局面。

从就业情况来看,江苏理工学院两届工程硕士毕业生70多人中,有23人留在原实践单位就业,通过举办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返校交流等活动,学校得到了双方关于“四结合”培养模式毕业生的反馈。其中,用人单位高度评价了这部分毕业生,认为采用“四结合”模式的研究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更加明显,在企业中更有干劲、取得的成果更多;而毕业生们在返校交流中也提到,“四结合”培养模式已成为助推自己全面成长成才的“加速器”,在这种模式下的毕业生一到单位便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受到了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

(五)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导师水平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关键因素,实施“双导师制”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必然要求。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中,一方面,校内导师的遴选除了对其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外,还要考察其实践能力以及与行业、企业联络和协作能力;另一方面,聘请行业内的领军人物、技术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并以讲座、研讨等多种方式与校内导师交流工程硕士指导经验。此外,设立导师组,由领域内学术水平高、工程经验丰富的导师担任组长,负责小组内其他导师的日常培训与管理,使导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学校实施导师“能力提升计划”,定期组织校内导师到行业内知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进行进企、进站工作,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升校内导师的实践能力。根据“四结合”模式的需要,学校加大工程硕士培养经费,增加企业导师的辅导报酬,为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同时,不断完善导师考核制度,实施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六)专业领域的产业和行业属性得到显著强化

加强研究生企业实践是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的需要。近年来,学校陆续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等联合成立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学院、新能源汽车学院、电梯学院、机械研究总院江苏分院等行业学院,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链条,把学校、企业、行业等主体和人才培养培训各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提升学校行业知名度的同时,有效增强了工程硕士培养的行业背景。

在此过程中,学校以稳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互惠互利樵则,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多途径建设实践基地,有效拓宽了研究生选择实践企业的渠道。目前,学校已与5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包括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环境监测中心、常州市润源经编运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无锡市派克重型铸锻有限公司等。其中,已有28家单位成功获批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导师和研究生可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在众多实践基地中选定实践企业,进入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和论文阶段。2016年,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获批“江苏省优秀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该公司每年可容纳5-10名研究生进行企业实践,并可根据学生意愿为他们安排就业岗位。

江苏理工学院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自2012年以来的四年多探索实践中,边探索边实践边完善,以环境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将企业实践、学位论文、预就业、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环节有机衔接,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生实践创新课题和毕业论文选题,企业为每个选题提供一定的科技创新基金,研究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指导下从事企业实践和毕业论文工作,并在此过程中签订就业意向。从已毕业的两届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跟踪调研情况来看,学生和企业均对此模式实施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四结合”培养模式提出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路,解决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研究什么”、“培养什么能力”、“毕业后如何服务特需”和“如何高质量对口就业”等问题,为培养行业和企业急需的硕士层次的高技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余国江,杨冰玉.特需项目:专业硕士培养路径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