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式教育论文范文

新式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式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新式教育论文

第1篇

对心理教育的角色认识有助于教师提高对自身完善紧迫性的认识。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不亦乐乎。现今的教师首先要构建内心世界,树立适应时代的、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这样才能教育学生修身,使其心理健康。教师要扮演好心理教育的角色,就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充分认识自己。即完善自己的道德观念体系和认识结构,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在教学工作中学会用别人的眼光看世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还要有全新的教学工作模式。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位教育学家认为,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3R”(读写算)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他又新增了“2R”(尊严与负责)教育———善行教育、人格教育。由此可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先教会学生做人(如何尊重别人,爱护集体和行为规范),再教会学生做事(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这应是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思路,也是教师应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只有教师认清了心理教育对学生健康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把握了正确的教学工作模式,才能真正理解心理教育角色的内涵。

2.体育教师心理教育的角色行为

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这是体育教师角色行为的正确体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之前,需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也就是要清楚地认识和理解学生有哪些心理需求和心理障碍。这样就容易掌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就能真正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体育运动中,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需求,渴求友谊,希望在集体中占有一席之地,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往往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或认识上存在偏差,对于自我表现受到别人非议等。这样就造成学生心里矛盾重重,对其成长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从心理发展上说,此时的学生特别需要教师帮助,直至他们走出误区。作为扮演心理教育角色的体育教师来说,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矛盾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在深层次上帮助学生扫除心理障碍,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2篇

高职生源普遍基础知识较薄弱,理解能力较差,自学能力不强,学习缺乏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坐在下面听,“填鸭式”的理论知识灌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坐一圈,是很好的课堂组织形式之一。分组围坐的模式,有利于小组成员间面对面地互相探讨、辩论、取长补短。每组选定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小组长是小组的总负责人,协调小组成员开展讨论,对培养其积极性、责任性有积极的作用。记录员负责将讨论内容的要点记录下来,不仅能培养学生勤做记录、形成书面材料的良好习惯,也便于讨论结果的总结、整理。每次课程更换小组长和记录员,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小组的成果展示及小组间的答辩、打分。每组请两名学生上讲台,通过幻灯片、白板等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进行必要的阐述,并由其他小组成员提问,类似于答辩过程。学生自我阐述、自我评价的课堂组织形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而且能理清思路、开阔眼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组与组之间的辩论、评价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学生用活页材料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综合开发用于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学习的文本材料,让学生记录各教学环节中的主要内容,如思考过程、讨论结果、重要知识点、操作体会及相关内容。学生用活页材料的应用,不仅能培养学生勤做记录、形成书面材料的良好习惯,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用活页材料,有助于增强课堂学习的目标性,并能对课堂学习过程起到很好的引导性,增强课堂学习的条理性。课堂结束,学生看到自己写得满满的活页材料,满足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这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内适当运用趣味性的小游戏,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具有启发意义的小游戏更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启发式教学的灵活运用是开展创新教育成败的关键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诱导、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1.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自身应牢固树立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启发式教学是否能真正落实到具体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前提。随时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树立终身教育思想,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积极参加各项科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项目,通过培训、继续教育以及顶岗实践,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形成基础文化知识宽广、专业知识扎实,又具备一定的职教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使自己始终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真正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

2.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

根据课程相关新技术、新产品、新领域的发展,根据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要及时根据择优原则、择新原则、适用原则、先评后选原则选择合适的教材。对未及时编入教材的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讲义、图片、实验册等纸质材料,设备、模型等实物资源,光盘、课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内外作为课程的补充和扩展,使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3.课堂内开展启发式教学。

在课堂内,教师应围绕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理清思路,有目的性地在学生重难点知识上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并注意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为学生打开思路,通过班上学生集体讨论,相互补充,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掌握知识。

4.注重创新型实训环节的开展。

重视和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既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标志。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构建科学的实训教学方案,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前提。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师应减少为了巩固理论知识而进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节,如认知性、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应增加具体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增加使职业技能熟练化的实践环节,如模拟性、操作性的实训类型。教师应特别注重创新型实训环节的开展。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主动创新为主体是创新型实训教学环节的主要特征。

三、案例分析

以高职《液压传动》课程《绪论》内容为例对创新教育的课堂实施作进一步阐述。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在高职《液压传动》课程中通常会安排约两个学时来介绍液压传动的基本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场合,即课程的绪论。在《液压传动》绪论的讲解中,大多数教师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千斤顶为例,借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讲解帕斯卡原理,通过计算、推导,分析为什么人们可以通过较小的力举起较大的重物。其实,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前,教师设计一份用于《液压传动》绪论教学的活页材料,明确本次课程的学习目的、需要完成的内容。课前,每小组桌上摆放一个实际生活、工程中使用的千斤顶。两课时的课堂教学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

1.教学环节一:引入案例。

结合生活常识,由学生举手发言,表述日常生活中千斤顶的用处,并说出自己最大的感受,并记录到活页材料中。教师播放千斤顶在生活及工程中实际应用的图片和视频。此环节通过引入来自生活的案例“千斤顶”,使课程内容变得通俗、易于接受,“问题式”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每人分发一份活页材料,使学生有很强的新鲜感。

2.教学环节二:趣味性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趣味性游戏。一人站立于千斤顶之上,另一人摇动手柄将其顶起,轮换操作,并将体会记录到活页材料中。游戏中,教师提醒小组成员间互相配合。趣味性游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动手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小组成员间的协同操作,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在此环节中,教师提醒平时不愿动手、不愿参与的学生积极投入到游戏中去,明确告诉他们你才是学习的主体,这种真正“以生为本”的教学细节,能慢慢地消除他们排斥学习的消极心理。

3.教学环节三:自主探索。

此环节是核心内容,根据对千斤顶的初步认识,结合已学的课程知识,请学生亲手绘制千斤顶的工作原理简图。此环节难度较大,可分步进行。根据学生实际绘制情况,分阶段播放帕斯卡原理的视频和千斤顶内部结构的视频,逐步引导学生。在没有提示时,很多学生几乎没有头绪,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只能表示出已学过的几类机械传动的模式,但是观看帕斯卡原理的视频后,不少学生试着将大小油缸表达到示意图中,但是对如何进油、如何复位等细节还是表达不清。观看了千斤顶的内部结构视频后,几乎每个组都能总结出一幅工作原理基本合理的示意图。教师请学生将小组讨论、总结后的工作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向同学讲解其工作原理,并接受同学的提问。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记录讨论过程,总结讨论结果,展示讨论成果,都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在教师巡视过程中,教师关心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肯定他们的可取之处,鼓励他们敢想敢做。每一位学生都会为自己取得的进步和成果感到自豪。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4.教学环节四:真实环境体验。

第3篇

论文摘要:道德素养是现代教师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而教育良心是教师个体的道德素养,是教师内在的天平,是教师在精神上抵制错误的道德动机,选择正确道德行为的调节器。教育良心作为一种“道德自律”,有其自身内涵与特点,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有其特殊意义。教育良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社会和教育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取决于教师将一定社会对从教者的道德要求,由“他律”变为“自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的彻底变革。而课程改革与教师的关系相当密切,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的道德素养、业务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本次课程改革的成败。可以说,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个教师都将在这场改革中被重新“洗牌”,也必须在这场改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应,在改革中促进自己的发展,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而新型公民素质发展的核心在于“品德”。因此,新时期不仅要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更要加强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和造就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说,关心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关心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必须是“人师”。道德素养是现代教师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而教育良心是教师个体的道德素养,是教师内在的天平,是教师对自己是否履行了道德责任和对自己的教育言行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检查和监督,是教师在精神上抵制错误道德动机,选择正确道德行为的调节器。教师的良心,是一种“道德自律”,是存在于教师内心的自我道德信念和要求。具有了职业良心,就能够从内心深处自觉抵制违犯职业道德的任何邪念。

一、教育良心的内涵与特点

1.教育良心内涵。教育良心可以表现在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其主要内涵,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恪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首先“恪尽职守”实际上就是一种工作责任和纪律的要求。教育工作中的“恪尽职守”表现为两条,第一条要求教师应当遵守工作纪律,按照社会和教育事业对教师的要求尽职尽责。如,认真备课、上课,遵守工作时间及其他工作规范等等。第二条是要求教师不能误人子弟,要尽全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否则,就会受到职业良心的谴责。其次“,自觉工作”的要求是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的。一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个体和自由的特性。“慎独”的美德十分重要。因为教师的工作多数情况下都是无人监督的。虽然有教育对象的面对,但学生往往没有全面监督教师工作及其质量的能力。二是教师的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是没有边界和限度。

如教师不仅要完成校内的工作,还应当与家长、社区等方面建立教育联系。这一联系需要教师大量的精力上的投入,怎样才算践行了使命,我们无法有明确的界定。再次,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而且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师爱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情动于中而形之于外——由观念转化为外在行动的具体而细微的实践过程,赞扬、褒奖包含着爱;批评、处分也体现着爱。教师对学生的爱,目的专一形式多样,他渗透于学校工作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教师良心的上述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教师与社会、教师与自身、教师与学生的道德关系。这三个方面的联系是,它们共同反映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义务意识、情感等等。教师的良心与教育事业有必然的联系。2.教师良心的特点。首先、层次性高,所谓层次性高指由于教师劳动的崇高性质,以及教师本人往往对这一崇高职业及其要求有较高的自觉,所以教师良心在境界上高于一般的职业良心。一是现代教师经过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都有较高的对于教育道德义务的自觉性。二是教育良心的调整范围广泛,要求较高。如,教师的言谈举止,必须力求反映较高的文化和道德修养,否则就不是足以垂范于学生。其次,教育性强。所谓教育性强指教师良心的榜样作用和判断教育良心的最终标准是看良心是否真正符合教育事业的要求。检验教师良心的最终标准当然只能看良心之外所做的判断是否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

二、教育良心的意义

1.良心对教育工作质量的促进作用。教师的职业良心对教育行为的调空作用表现在教育过程的全部环节中。在教育工作开始之前,教师的良心会行使对准备采取的教育行为的“预审权”。教师的良心会问教师自己“:这样的行为合适吗?”“这样的行为有益于学生吗?”“他会受到伤害吗?”等等。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良心则会努力行使“监察权”,它会提问“:预期的行为有应有的效果吗?”如果没有,良心会引导教师采取措施上的调整。教育活动结束,良心会行使“鉴定权”。教育良心对特定教育性或褒或贬,教师也就或者自豪,或者忏悔。教育良心因此就成为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的最好的导师或学校。

2.教育良心对于职业生活的精神意义。教师的职业良心实际上意味着一种自我评价机制的存在。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常常会遇到社会、学校、同事甚至学生的不公正的对待,会面临许多矛盾。教师的职业良心一方面抚慰自己,对自己职业生活作出公正的评判;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即使是遇到较大的委屈时依然能够按照职业良心的指示行事,做到所谓的“事业为重”。所以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师精神人格的保护神,是教师鞠躬尽瘁,积极耕耘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三、教育良心的形成与修养

1.社会状况对良心形成的作用。一个正义较多、道德水平较高的社会,会自然对每一位社会成员的职业道德提供涵养上的环境和舆论上的保证,从而有利于职业良心的形成。一个对教师在精神和物质方面都给予恰当的尊重,一个人人恪尽职守的社会氛围,显然也是有利于教师形成较高水平的职业良心。

2.教师的同济群体对个体教育良心的形成作用更为直接。实际上良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俗的传承。教师对教育道德关系和道德要求的认知大量是通过工作环境的潜移默化式的影响去获得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教师同济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教育道德传统的质量较低,当然不利于教师的职业良心的形成与提高。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