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一英语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制定差异性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以课前指定的教学目标为导向进行课堂教学的。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尤为重要,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实施差异教学,英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中就要体现出差异性。英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又要考虑到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潜在能力是指学生待发展的能力。英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学生差异性,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性教学目标,提高性教学目标,挑战性教学目标。基础性教学目标是每位学生都必须达到的,而提高性教学目标主要是为那些成绩中等的学生制定的,挑战性教学目标是为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制定的。例如:在“比较级”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可以制定为:
(1)基础性教学目标。
a.学生能够掌握新学的重要的单词;
b.掌握more,better,—er的基本运用。
(2)提高性教学目标。
c.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灵活说出含比较级的句子。
(3)挑战性教学目标。
(4)学生能够根据比较级推测出最高级的运用规则。在教学目标制定中,相对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师应更注重学生潜在能力的发展。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每一层次学生制定一个“最近发展区”,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得到发展,有所收获。
1.2运用差异性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方式与方法。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照顾学生差异的有效途径。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讲某一个知识点,由于学生的差异性,会出现有的学生已经完全掌握,有的学生掌握得不透彻的情况,如果重新讲一遍,就会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如果不兼顾那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则会造成后进生越来越差的情况。因此,为了兼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英语教师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笔者看过一个案例,英语老师使用同伴竞争的方式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这位老师的班上有一位英语成绩特别差的学生,每次考试,那位学生的英语成绩都排在学校的后几名,严重拉低整个班级的英语成绩,那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极低,然而这位老师并没有放弃那位成绩差的学生,而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提高该生的成绩,激发该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该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心。该生在班级还有几位要好的朋友,都属于不爱学习且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这位英语老师突发奇想,让那几位要好的学生进行竞争,当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后,也许是出于新奇,那几位学生都表示愿意配合。由于英语基础都较差,这位老师从基础抓起,每天放学后让他们办公室背诵英语单词,从初一第一单元开始,谁背得最快、最熟练最先过关,谁就能早点回家,不过关的要继续背直到达到标准为止。有的时候在课堂上,这位教师也会让他们去黑板听写单词,看谁正确率最高。这样一来,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很快提高,英语成绩也提高了,提高之后,就让他们开始背诵句子、情景对话。
2.结语
关键词 活动教学 课堂主体 学生主动性 学生需求 活动设计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英语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悄然发生着变化。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的兴起、外界各种英语培训班的火爆,信息浪潮的扑面而来,这一切对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我们还能固守过去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吗?我们应该怎样开发课程资源,才能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呢?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主渠道是课堂,而课堂教学的效果又是通过教学活动得以体现的。因此,面对中职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如何设计有效合理的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武汉市财政学校的课堂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针对现状提出了有效开展活动教学的措施。
二、活动教学的实施依据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皮亚杰也指出,社会经验知识---语言、价值、规则、道德和符号系统只能在与他人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心理及认知的发展。可以说,活动是优化英语教学过程的策略。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可靠保证。教育部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勇于实践,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要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目的明确、操作性强、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语言,培养技能,积极实践,提高语言综合应用的能力”。这些理念的提出为中职英语活动教学指明了方向。
三、学生课堂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那么学生课堂活动实际情况如何呢?笔者对武汉市财政学校部分班级进行了英语课堂活动现状和需求的调查及汇总。
(一)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习惯和方法需要引导。
归纳调查问卷数据显示的状况,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占一定比例,学生接触英语主要在课堂,但课外很少主动学习英语。他们碰到问题时会向同学或老师求助,也有学生选择放弃。因此,我们只有抓好课堂这个主渠道,才能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增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这个渠道抓不好,学生会对英语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后面的教学将很难推进。
(二)课堂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效率需要提高。老师经常采用的课堂活动依次为:讲解、提问-回答、角色表演和朗读。学生上课的学习行为以听讲、记笔记居多,有时参与和很少参与课堂活动的比例相近,超过三成。学生在课堂上说英语机会较少,而且即使说英语也以和其他同学一起答为多。这说明,学生参与学习英语的时间不足、机会不多,课堂活动形式还不够丰富,这种以“语言知识和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会压抑学生本已不太浓厚的学习兴趣,影响其课堂参与度。这样的课堂,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英国语言学家埃克斯得说“语言教师的缺点和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试图以教代学,剥夺了学生练习的时间,等于把学生请出了学习外语的主阵地”,因此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改变。
(三)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看法和对英语教学的需求。有一半学生认为参与课堂活动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会有些提高。这说明,只要我们设计的课堂活动能使更多学生参与,将大大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部分学生希望今后能改变学习习惯和态度,能在实践中尝试新的途径提高英语。他们希望老师能提供有趣、互动的学习资源,多开展课堂活动和改进教学方式,调查结果反映了学生需求,它也是今后教学改进的方向之所在。
四、英语活动教学实施策略
语言教学是旨在产生语言学习的活动(activities whichare intended to bring about language learning),它是教师和学生交换思想、情感和信息的活动。这里强调的“活动”就是有目的的交际活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主动与参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怎能提高?没有练习和使用语言的机会,他们哪来的兴趣?课堂何来的效率?针对学生的课堂现状及需求,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活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一)通过活动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策略指导形成良好习惯。在课堂中,老师要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的活动,让其在“做中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了才能领悟到学习的乐趣。
学生掌握策略了才能不断进步。
(二)精心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Hollingsworth认为,对课堂活动而言,有大的输入量并不一定有大的输出。要保证有效的输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课堂上提供学生使用这些交际语言的机会,促进学生的最大内化,使学生能主动吸纳信息并使之成为自己知识的一部分。
从活动设计上说,首先要创设真实和与职业相关的语言学习情境,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体验成功。比如我在导入《Whatclub would you like to join?》(高教社国家规划新教材,基础模块1)一课时我先出示几张学生熟悉的俱乐部活动图片,让他们回答:What do they do? What club are they in? 然后观看一段校园俱乐部的视频,让学生说出听到的俱乐部名称。之后给学生一些表爱好的句子,让学生互相推荐俱乐部。其次,要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和任务,其难度既具一定挑战性又能鼓励学生树立自信。比如在本课中,我为学生设计的任务是把学生分成面试组和应聘组,根据俱乐部的招聘信息(用英文列示俱乐部名称、要求、活动时间等),用学过的句型编加入俱乐部的对话,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反复操练,能精彩地展示应聘俱乐部的过程。第三,适当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趣味性和扩大教学容量。
从活动的操练而言,要遵循先模仿后复用、先单项后综合、先机械后活动的原则。活动形式有纯语言活动,即在教师的控制下,针对教材的某一语言项目,进行认识模仿、识记;准交际活动,即在教师的半控制条件下,以巩固所学知识为主要目的,允许学生发挥、创造具有模拟交际性质的活动;交际活动,即在教师的不干预状态下
,学生的自由交际活动。比如在教《What doyou do?》(外研社国规教材,基础模块1)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生动的情境图片,猜测人物的职业。当然在活动过程中也要特别倡导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培养,要以学生认知、思维、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效果。
从活动的结果和评价而言,活动要有结果、真实、有意义。
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激发潜能,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种评价模式需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使得不同能力的学生获得展示他们知识、能力和成就的机会,充分展示他们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能够做什么,而不是反之。学习评价不仅要对学习结果做鉴定,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之间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反馈、激励和改进,形成以评促学的动力机制。
(三)教师要不断研究学生特点和需求,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并促进其能力发展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步,活动中成长。
总之,语言学习不是一个理论活动,而是一个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应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活动教学法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英语活动教学既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及焕发教学活力,值得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Nunan,D.2000.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英语学习 培养自学能力 积极性 兴趣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潜在的。作为人师,有责任挖掘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怎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开发这种潜能的关键所在。学习能力依赖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图的确立。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长期受老师的控制而被动地学习;一切围绕老师的思维转。也就是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老师甚至包揽了学生的一切。比如老师教单词和短语;详细地讲解翻译课文、语法、语言点。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地听,认真地记笔记,学生的课堂活动毫无发展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学生只知道默默地听老师讲,机械的背诵和训练。如今,学生逐渐会使用新教材,而我们的教法仍然是旧的传统的教法。传统的教法桎梏了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只有改变传统的教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要有学习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作好阅读前的思考。
在每次的阅读课上,我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去快速阅读,然后就这篇文章进行讨论。再简单地复述课文。也可以让学生讲些有关的幽默故事为阅读做铺垫。这些预备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现在我们以初中教材unit13“Albert Einstein”为例,我们可以激励学生讲一些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让学生自由发言,将一些有关爱因斯坦事。很多学生会仰慕爱因斯坦的精神。
也有学生崇拜爱因斯坦的简朴而又有意思的人生。通过对爱因斯坦的讨论,联系到本班,那一位学生具有爱因斯坦的这种精神?我们又能从他身上学到些什么?我们再以Unit17 “Life in the future”为例。我先让学生设想我们的未来生活是个什么样子。一个学生对他的同伴说:“去另一个星球” 我问他为什么,他答到:“因为地球上的能源越来越少,而人口越来越多”另一位学生说:“将来我呆在家里使用电脑去做我想做之事,有机器人为我代劳”其他各组的讨论都很激烈。 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听力和阅读课上也十分重要。如果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那么口语课上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使用英语练习口语;阅读课上也能积极地快速地进入阅读状态。
(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读后的一系列任务。
以Unit13 “Albert Einstein”为例。当学生阅读完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复述课文。学生会尽力做准备。他们会看课后补充材料,会去改写、背诵、会查阅自己要使用的词或短语。这无疑中训练并培养了学生积极地阅读习惯。
(三)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学,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
在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文章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怎样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学习方法的引导。阅读前要给学生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学生回答有困难的题,可以设计成用“ yes”“no”回答的题型。有时也设计一些能开发学生思维的“why”一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试着回答。如果学生完成任务时有困难,老师要加以引导。比如,学生第一遍读了“Albert Einstein”我让学生完成一些在句子中填入单词的题。或者缩写课文。当学生完成了这些任务之后,再让学生就有关爱因斯坦的故事进行讨论。不同的是:在阅读 unit17 “Life in the future” 这篇文章时,我要求学生写出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我给他们帮助。
怎样引导学生学会新的语言知识点,那是对学生另一种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查出在学习中遇到的新单词的意思;自己先找出不懂的新的语言知识点,然后我让学生用这些新词造句。根据情况,可以口头训练,也可以做笔头训练。当然,学生查出新词的意思,找出不懂的句子后,不是说老师就马上去讲解,而是要学生认真地逐字逐句地再读,然后学生再不懂的话,老师就有必要讲解。然后就这些句子复述课文某一句子或某一段落。这种方法是给予学生必须需要的帮助。
弱化修饰词使用频率研究结果与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17个弱化修饰词在CJ和EJ两个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是具有可比性的。在CJ语料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四个弱化修饰词为rather,enough,almost和relatively,其中折中词rather在每百万词里出现了544次,占17个弱化修饰词出现总频数的36%;四个使用频率最高的弱化修饰词占出现总频数的70%。在EJ语料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四个弱化修饰词为rather,relatively,slightly和somewhat,其中近似词almost在每百万词里出现了118次;折中词rather在每百万词里出现了570次,占17个弱化修饰词出现总频数的36%,四个使用频率最高的弱化修饰词占出现总频数的71%。
通过计算log-likelihood值,可以看出17个弱化修饰词在两个语料库里的使用上存在着显著差异(log-likelihood=1.545E2a,p=0.000<0.05)。通过研究结果可以看到两个语料库中折中词rather和减弱词relatively的使用频数都很高,说明这两个词是期刊论文写作中使用的常用词,而最低程度词barely和scarcely在语料库中的出现频数明显低于其他弱化修饰词,说明了这两个词并不常用于期刊论文写作中。此外本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期刊论文写作中过多的使用了折中词e-nough和近似词almost,而少用了减弱词slightly;英语本族语学生在期刊论文写作中使用减弱词somewhat的频数相当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两倍。笔者随后通过log-likelihood值的计算来对比每个弱化修饰词在语料库里的出现频率,结果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almost,enough,alittle,hardly使用上显著性高于英语本族语学生;而在virtually,slightly,relatively,somewhat的使用上显著性低于英语本族语学生。以almost一词为例,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期刊论文写作中使用almost的频数为168次,明显高于英语本族语学生的使用频数,其原因可能是受到了母语迁移的影响,梁茂成(2005)的研究中也发现由于almost一词的中英文用法一致,因此中国英语学习者容易过多使用它,他同时还指出另一个中国英语学习者超用almost的原因在于这个词是在英语课堂里最早被教与学的,因此中国英语学习者习惯于在他们的写作中使用这个词。
弱化修饰词搭配研究结果与分析在研究了弱化修饰词在两个语料库里的出现频数之后,笔者选择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八个弱化修饰词almost,enough,alittle,hardly,virtually,slightly,relatively,somewhat进行搭配研究。从统计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CJ语料库里出现了80种搭配,而在EJ语料库里出现的搭配只有63种,也就是说在CJ语料库里的搭配词比EJ语料库里多出了27%,由此可见,英语本族语学生比中国英语学习者更多的使用了弱化修饰词搭配。通过分别对比每个弱化修饰词在两个语料库的搭配情况可以看到,almost一词倾向与表示整体性概念的词语搭配,如exclusively;本族语学生在学术写作中经常使用“virtually+identical”这个搭配,而这一特点并没有在中国期刊论文库中找到;英语本族语学生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期刊写作中都经常使用enough搭配,这表明了enough搭配在学术写作中是较为常用的一种词语结构;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alittle常与表示否定的词语搭配,如unhappy,shy,uncomfortable;中国英语学习者倾向于用slightly修饰比较级的形容词和表示肯定意义的词语,如superior,smaller,lower,high-er,larger,better,different;在CJ语料库中大多数与relatively搭配的词是描述性的形容词与副词,如low,weak,short,easy,high等,这一点同EJ语料库中的情况相同;此外在CJ语料库中somewhat的搭配词没有显示出相应的语义特点(见表2)。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英语本族语学生的期刊论文写作中对于弱化修饰词的使用是有固定的语义和语法特点的,而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于一些弱化修饰词搭配的特点掌握和运用的很好,但在学术写作中还是会超用或少用一些搭配,英语本族语学生在学术写作中通常会直接选用一些简单但合适的形容词,而中国英语学习者用一些弱化修饰词来修饰形容词、副词以掩盖自己的词汇缺乏,另一个中国学习者超用一些弱化修饰词的原因则是他们受到母语的影响或者不能准确的理解某些弱化修饰词的语义域。
较好地运用弱化修饰词可以丰富语言表达形式,调节语句中的词语表达程度。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弱化修饰词fairly,slightly,hardly,merely的教学,指导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术写作中正确的使用rather,enough,almost,relatively。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弱化修饰词搭配的使用是相当有必要的,这样会使学生在写作中更加地道地用英语进行表达。中国英语学习者也应当在英语课堂内外增加自己的语言输入,减少在母语环境下,母语对英语表达的影响。
作者:程钰琼 单位:武昌理工学院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搜索到相关文章109篇。这些论文多立足于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总结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盛国强和周永模利用问卷调查了我国132所不同类型高校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状况,发现抄袭、语法错误、口语化表达、结构松散和缺乏独立见解等是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1]文章分析了问题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改革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强化英语写作教学、把好论文选题关、科学使用研究资料和加强过程管理等。张春芳用文献法对近三十年(1981年至2009年)刊登在国内121种期刊中有关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论文进行了调研,指出毕业论文管理、写作及指导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对策:建立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把握基本的选题原则和方法;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材,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2]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用“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作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得到的文章仅有2篇。其中曹胜强的《谈英语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改革策略》[3]一文中提出的改革策略并无太多新意。许晓艳从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的背景、美国本科毕业设计设置、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的要求、大学英语专业改革模式探讨和论文时间改革五个方面探讨了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毕业设计应该与就业相连接。应使“1+X”型的毕业设计与“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相配套。她提倡学生用英文写出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如“英语+经贸”,“英语+旅游”或“英语+酒店管理”等,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毕业设计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枢纽。[4]然而,实际情况下,“英语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仍是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主体。X相关专业课在整个专业培养大纲的比重和课时量很难有所突破或实现”[5]。因此,学生对X专业的了解仅限于皮毛,难以写出质量较高且有一定独创性的文章。用英文撰写的要求更增大了论文撰写的难度。学生只得转而求助于网络资源,通过“拷贝”和“粘贴”完成论文。这无疑又回到了论文抄袭和论文质量低下的老路上去。综上,目前国内对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研究多集中在改革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强化对学生论文指导的过程监控与管理等,即便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论文质量,也很难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单一、狭窄、缺乏实效、与社会脱节的弊端难以消除。
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实践
笔者所在学院明确地把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其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用和实践,注重能力和专长。庄智象在《关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6]一文中指出:创新型外语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极强的专业知识结构、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正常情况下,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既要考查学生对英语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考查其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二者如何协调结合,是改进毕业论文工作的一个突破口。工科院校本科生毕业前既要完成毕业论文,又要完成毕业设计。前者注重专业知识和学术性,后者检验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即动手能力。这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对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有很好的启示:是否也可以将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由单一的论文模式改为一种集社会实践和论文于一体的毕业设计模式?本校英语系经过多方调研和考虑,最终提出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形式入手进行改革,力求探索一种能有效地防止抄袭,且适应应用型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设计模式,具体情况如下:1.改传统的毕业论文为毕业作品制作长期以来,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都是沿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毕业论文一般用英语撰写,长度为3000~5000个单词,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7]若仔细推敲这句话,“一般”二字暗示着高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其他形式的调整。为缓解日益严重的抄袭现象,从2012届学生开始,本系改革传统的毕业论文为毕业作品制作,具体指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制作出有英语配音及中英文字幕的视频节目。不同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主题,比如人文景观、产品推介、跨文化交际等。除了制作15~30分钟的专题视频外,学生还需完成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中文稿。学生将此文稿译为质量较高的英语,用于为视频英文配音,同时视频还配以中英文字幕。几名学生可在拍摄、配音和剪辑上互相协助,但每个学生最终要提交一个独立的作品和配套的中英文文稿。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视频拍摄及制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本系还特别邀请了电视台的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32学时的培训,讲授视频的拍摄技巧和后期如何利用专业的EDIUS软件进行视频编辑及字幕制作。培训扩充了学生英语专业外的传媒知识,使学生获益匪浅。2.将毕业设计工作提前到学生就业前以往毕业论文从第七学期开始进行,第八学期进入到论文撰写最紧张的阶段。这时学生基本步入社会,或就业实习,或四处求职,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写作。学生离开校园导致信息资料缺乏,引发网络抄袭,与指导老师的沟通也受到影响。为了改善这种状态,本系要求2012届的毕业生在第六学期即开始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包括毕业设计选题、开题报告撰写与修改以及开题报告的答辩。从暑假至第七学期中旬,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文字稿初稿,在教师指导下不断修改并最终形成定稿,继而完成拍摄工作及后期制作。第七学期中下旬完成毕业设计答辩,学生修改后提交最终版作品。将毕业设计提前,避免了学生毕业设计时段与找工季的冲突,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这样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便于教师在校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3.改革为毕业作品制作的优势其一,视频制作属于原创性的作品,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题目,亲自为视频配音并出镜,有效地制止了抄袭现象的发生,且学生选题不再狭窄单一,时效性大大增强。很明显,改革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比改革前更丰富更新颖。其二,相比以往多届学生反复写过的没有新意的论文来说,新形式的毕业设计拥有更多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由于学生大都来自广东,其毕业设计多围绕广东本土的人文景观、企业及产品、文化传统等进行。如“岭南水乡———小洲村”、“主题公园的营销策略———欢乐谷成功之道”、“潮汕成人礼———出花园”、“西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西关大屋的历史变迁”等许多作品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学生亦可选取自己有求职意向的行业作为毕业设计的主题。最终每个毕业作品被单独刻录在光盘上,可作为学生求职简历的一部分,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成功应聘增添筹码。其三,学生开动脑筋自编自导视频作品,很大程度上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如“千年葵艺在新会”的制作者巧妙地把一位老奶奶摇着葵扇给孙女讲故事的场景引入到视频的主题———介绍广东新会的“葵艺”发展史。其四,将中文稿翻译成英文,在老师指导下不断修改至最佳的过程,使学生的写作翻译技能和语法、词汇等英文基本功有了显著的提升。其五,在为视频英文配音的过程中,学生反复练习英文稿的朗读,并在教师帮助下纠正错误发音,改善了语音语调,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其六,通过在网上搜索毕业设计视频的相关素材,锻炼了学生搜集、筛选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其七,视频拍摄和编辑软件的学习以及后期的字幕制作等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其八,拍摄前与公司厂家或景区等多方联系,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往沟通能力。视频由几名同学或亲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4.鼓励部分有需要的学生继续撰写毕业论文少数打算读研或出国深造的学生需要通过做毕业论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为此,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应鼓励部分学生撰写论文并配备优秀教师对其指导。
三、改革效果和结语
(一)教学模式改革
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过程中引入任务型教学法,扭转了传统医学英语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真正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核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围绕学生这一中心点安排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内容,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引导者、辅助者及组织者角色。医学英语属于工具性基础教育课程,开展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医学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调动学生对教学活动参与热情,端正学习态度,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加强交流,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不断锻炼和强化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及处理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实践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以当前教学领域中较为盛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全面开展针对医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开始于以教师布置的任务的完成为目的的活动,教师在学生完成所布置的任务的情况下,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活动中所采用的语言上来,同时对学生在语言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及时纠正和点评。与传统的“3P”教学模式中信息单向传递不同,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信息是双向传递或者多向互动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并且以学生对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最后评价的标准和依据,从而促进自身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及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方法改革
1.任务型教学法基本内容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活动中引入任务型教学法,进一步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任务型教学法主要涉及以下四部分内容:
(1)任务目标,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活动开展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布置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通过指导学生完成该项任务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强化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及自信心为任务目标,也可以锻炼学生某一语言技巧为目标。
(2)任务输入材料,所输入的材料必须真实有效,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自然的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及共鸣;
(3)以输入材料为基础的相关活动。一般按照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顺序设计任务;
(4)任务中隐含的教师及学生作用。教师指引学生利用其现有知识储备以及所掌握的技巧及技能完成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开展交流、沟通、信息收集及整理等活动,以进一步强化对英语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2.任务型教学法实施步骤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活动中全面践行任务型教学法,具体应按照以下步骤开展。第一步,设计。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过程中践行任务型教学法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设计任务,这也给医学英语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在课前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任务类型及形式的确定,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最具针对性的任务;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英语基础及学习能力方面的个体化差异,所设计的任务应涵盖不同难度,从注重理解的任务向有控制的产出活动逐步过渡,在此基础之上开展更具意义的交际活动,以确保最终形成一个有效贯通的任务链,换句话说,就是前一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是后一项任务开始的前提和基础,后一项任务的开始有赖于前一项任务的实现。第二步,导入。医学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组织、引导及辅助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培养学生对医学英语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加强交流与沟通,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更加充分的思想准备,奠定更加坚实的知识基础。第三步,任务前期阶段。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在任务前期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教师向学生展示要想顺利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以及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并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将所布置的任务具体要求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对任务完成的基本环节及步骤有充分的认识。第四步,任务的具体实施。在任务实施阶段,主要活动是由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及教学内容设计并安排具有针对性的一系列小任务,这些小任务相互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共同构成一个任务链,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或个人形式来完成相关任务。第五步,任务汇报及点评。在该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各个小组将本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向全班同学及老师进行汇报,教师对各个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在任务型教学法中的教师点评环节不再沿用传统的教师一人拍板的做法,而是教师组织多渠道、多层次的点评,并且在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完成情况点评更加提倡学生开展自我点评、小组点评。在上述五大步骤完成之后,教师还要带领学生针对学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语言语法等知识点进行深入解读和练习,确保学生对这些重点知识真正掌握,并可以灵活加以运用。
3.课下辅导在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改革过程中引入任务型教学法,除了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应对课下辅导引起足够重视,应采取有效的课下辅助教学手段及措施,以促进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医学英语学习的技巧及策略。从一定意义上讲,医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确保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观念,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策略。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创新的英语学习策略,在医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并以此为中心开展工作,有助于对学生认知因素及情感因素的开发,充分激发学生对医学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将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促进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记忆按保持的时间可分为瞬时记忆,即时间保持短、信息容量大、形象鲜明、原始的记忆;短时记忆,即以能容纳7+2个组块为主要容量的记忆;长时记忆,即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甚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记忆的基本过程为:识记、保持、再现/回忆。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具有极强的选择性;已经获得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巩固过程就是保持,否则就会出现不能再现或回忆不起来的情况,即遗忘。遗忘是有规律的,学习之后立即就会出现遗忘,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
2记忆规律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词汇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要有长远的记忆目标和意图。初中阶段是英语学习的黄金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词汇的累积是成段表达的基础和条件。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制定合适的记忆目标和计划,以促使其英语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其次,记忆的时间意图应准确和明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开始学习英语,但因英语属于表音文字,与汉语的表意文字体系相差甚远,许多学生深受遗忘困扰,很难将教材中出现的词汇进行识记。长此以往,生词越积越多,以至于许多学生开始主动放弃英语学习,并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英语。但心理学研究表明,80%以上的人的记忆能力都处于中等水平,能进行基本的学习生活活动。所以学生要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层级对英语词汇进行归纳,将记忆的重点放在需要短时记忆的词汇上。最后要培养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发现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点。例如许多女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能短时间记住教材中出现的词汇,且能通过课外阅读增加其他词汇。另外,教师还要通过鼓励、表扬等手段激发学生积累词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之爱学习、会学习。
(2)音意结合
意义记忆的材料保持时间长,利用提取快,受干扰少。在学习中,要以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发挥两种记忆各自的长处,从而提高整个记忆的效果。首先,有效利用前缀与后缀词素。如面对“unlike、unhappy、unlock、unmarried、unnatural”“impossible、impolite、immoral”等词时,可有效利用“un-”“im-”前缀,从而快速记忆同类词汇;面对“useful、awful、careful”“careless、hopeless、workless”等词时,可有效利用“-ful”、“-less”等后缀,从而轻松记忆。英语词汇量巨大,逐一记忆无异于浪费时间,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词缀进行归纳记忆。其次,有效利用同根词。积累大量词汇的目的是成段表达,而英语的时态变化都依赖于不同的词性。所以在词汇记忆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由一个词扩展到多个词。以“use”为例,我们可以联系“useful、useless、usedto、user、usefully”,这几个词虽然拼写不尽相同,但都含有词根“use”。所以当学生学习某一词时,可引导其联想该词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短语等形式,从而扩大词汇量。最后,有效拆分合成词。有时,一个单词中往往含有多个独立的单词。如掌握了这一规律,学生可有效拆分单词,从而理解单词大意。例如class+room=classroom、world+wide=worldwide、police+man=policeman。这样,学生就能在英语单词的拼写中做到游刃有余。
(3)对单词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单词的理解
为了解记忆的材料,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逻辑标示出来,然后进行概括并正确叙述出来。精加工的材料组织得好,提取的线索多,利用也更容易。首先,合理归纳同义词。每种语言的同义词都相当丰富。一定程度上,同义词的数量决定了学习者的词汇拥有量。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联想到相同或相近的词。例如记忆“nice”这一单词时,可联想起“good、kind、fine”等一系列同义词。其次,合理归纳反义词。例如,教师在讲解“big”这一单词时,学生要积极参与记忆,并能正确拼读、书写、理解单词。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要由“big”联想到其反义词“small、tiny”。这种方式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还便于教师进行单词讲解。再次,合理利用归类法则。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并逐渐接近成人。教师可让学生对各名词进行合理分类,如动物类、植物类、生物类、水果食品类、运动类、职业类等。经过归类,学生的词汇量将得到极大丰富。最后,对容易混淆的单词进行比较。一方面,找出在拼写上相似的单词,区分其意义。例如window与widow、hour与our、fake与flake。另一方面,尽管学生记忆力强,能记住大量的生词,但却并不能正确运用这些生词,无法学以致用,这源于学生在单词的意义上出现了混淆。例如right与correct,in、on与at。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对材料的组块化实际上就是把若干的组块组合成数量更少、体积更大的组块的心智操作,它能使输入信息有效地进入长时记忆。常见的组织加工方式是类别群集,把一系列项目按一定的类别来记忆。按照短时记忆的规律,人在记忆的过程中既不能囫囵吞枣,一次性记住所有的内容,也不能一个单词、一个单词进行逐一记忆,应将材料分成5~9份。所以教师在讲解生词时,要启发学生,使之一次性记忆多个单词。例如面对“clothes/line/whose/blouse/dress/shirt/trousers/skirt/dark”,教师可按“whose/clothes/dress/line/dark/blouse/skirt/shirt/trousers”顺序引导学生巧妙记忆,使学生将这些单词联想成一句话“谁的衣服有深色线条/属于女衬衫、女裙子/属于男式衬衫和裤子”,经过整合,原本零散、毫无规律的单词间有了紧密的联系,学生的记忆效果也必将提高。
(5)多种感官参与,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对中国学生而言,英语是其第二语言。真正使用这种语言需要经过学习与习得这两种方式。学习是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获取英语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习得是学生在目的语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会某种语言的过程。为快速了解英语表达及其文化,我们要在记忆的过程中手、脑、耳、眼并用,从而全面掌握英语知识与文化。如看到“eat”这个单词,学生要将其正确拼读出来、写出来,且放到句子中辨别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头脑中要展现出一幅画面:“一个金发碧眼的西方人端坐在餐桌前左手拿刀,右手拿叉,正吃着披萨、培根……”
(6)及时复习,防止遗忘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它通过向外活动来获得更高的利润,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东道国经济的发展。
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效果的原因
(一)自然地理条件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自然风光、自然资源状况、与海洋接近程度等,自然地理条件因素是最明显的因素,其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我国沿海地区如广东,直接毗邻香港、澳门两个国际性自由港,尤其是毗邻香港这个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受到这些经济先进地区的辐射和传导,推动了本地区的贸易合作和技术交流,对外商直接投资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为外商直接投资节省了原材料成本及运输成本。且西部地区不仅有人文景观,其历史文化悠久而辉煌,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特色品牌。
(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外商直接投资活动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发展状况,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速度快,表明这一国家或者地区的收入多,需求大,市场规模大,盈利机会多,因而能吸引较多的外商直接投资。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进行改革开放,尤其有着众多的海港区,其有着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加上政府政策的倾斜,使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这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基础设施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物质条件,其是否完备直接影响到投资效益的高低和盈利的多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对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日渐加深,外商直接投资者在评价投资环境时,必然考虑基础设施的完备情况。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港口码头、能源和原材料供应、通讯信息设备、供水供电设备等。我国沿海地区容易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容易引进外资,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海岸线的中段,是长江入东海的出海口,临近渤海,海陆兼备,有“黄金海岸线”和“黄金水道“之称,其有众多的优良港口,其中上海港、宁波港、南京港和南通港等一起组成了我国最大的港口群,上海港更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因此沿海地区拥有内陆地区无法比拟的便利交通和优良港口,便于产品原材料的运输,有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利润的增加。所以外商直接投资常常选择沿海地区,而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交通运输综合能力低,邮电、通信体系不健全,电力供应还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制约了外商直接投资。
经济政策包括外资政策,一国的外资政策直接影响到外商投资的领域、规模和效益等;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和行业是限制投资的,而对于有绝对优势的产业和行业是鼓励投资的,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产业政策也是不断变化的。
贸易政策对外商直接投资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会对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及产业进行一定的贸易保护政策,防止受外商投资企业的冲击,加大对外商投资国的依赖程度,从来使其投资者形成独占优势,一旦其改变投资政策或者撤资,将会对国家或地区及其相对应的产业产生巨大影响,不但制约了其发展,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不安定因素。
财税政策也直接关系到外商直接投资者的利润及其效益。如果东道国的纳税率低,财政政策宽松,这样投资者就会进行积极的投资计划。相反,如果对某些行业征收高额关税或者报复性关税,那投资者会绕道而行的。
外汇货币政策。如果东道国进行外汇管制或没有可行的货币金融政策,那么就不能为外商直接投资者提供便利的融资条件,也不能进行自由兑换,这会限制外商直接投资者投资。
贸易与国际收支状况。东道国一般欢迎进口替代型投资。经济制度及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也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三)政治因素
政治环境与政府的作用和行为密切联系在一起,它直接关系到外商直接投资的安全性。
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一国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由于与经济制度密不可分,因此政治体制的健全程度以及演变趋势往往直接表现在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方式以及干预和控制的程度上,从而对外商直接投资活动产生影响。
政治稳定性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有无被颠覆和的可能性,其稳定性包括政权的稳定性;政府的执政能力;反对派的状况;国内一定时期内发生政治冲突的情况;国内民族、宗教及其工会;军队警察的状况等七个方面。
政策的连续性是指一国政府政权发生换届时,该国的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仍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政府及公众对待外资的态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又是一个敏感的政治经济问题。公众对于不欢迎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往往会示威、抗议、罢工、游行等;政府对于反对的项目则施加更多的额外限制,如在税收政策方面。
国际地位是指该国在国际中的地位,特别是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国际政治组织中的态度
(四)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教育水平、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等。
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在外商进行直接投资时,教育水平不仅影响劳动力的供给水平,而且影响到外商投资者的投资意识、风险意识和管理意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沿海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人才开始流向东部沿海城市,使得沿海城市聚集了充裕优秀的劳动力资源,为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且我国本来就有着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政府又提供了非常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这样大大降低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成本,使得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成为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而我国东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落后,思想观念守旧,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不完善,人们对教育的认知程度浅薄模糊,使得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在知识、技能和健康方面都十分欠缺,没有能力接受外资,虽然有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低,难以管理和培训,所以中西部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
(一)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实现利用外资的地区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广东和福建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随后其他十几个沿海城市也陆续宣布对外开放,政府给予这些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在自、税收和资源配置上等优惠政策,使得这些地方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同时也造成了东西部之间的差异,这时政府开始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使得政府政策开始向西部转移,以加快外商直接投资者在西部的投资进程。为此颁布了一系列针对西部的优惠措施,包括进一步开放金融、保险、电讯等投资领域,放宽外商设立代表机构和营业分支机构的限制,对投资于该地区的外资给予税收优惠等。这一系列政策的施行,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和东部相比较还远远不够,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大优惠力度并认真贯彻落实,使外商在西部的投资真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对公共基础设施依赖程度加深,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东部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水平,投资环境中经济环境是关键,基础设施是经济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基础设施无论哪方面达不到要求,都有可能影响该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因此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准备好首要的物质条件,继续加强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最近几年不管是东部还是中西部,交通运输方面的改善尤为突出,新建、扩建、改建了许多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动车、高铁、地铁等高科技运输工具的应用,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便利的交通。
参考文献:
1.黄晓霞,王欢.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对吸引外资的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3(5)
2.经合组织在华外商投资企业调查问卷主要结论与分析[N].国际商报,2001
3.刘建民.APEC国家和地区公司所得税优惠政策研究[J].国外财经,2000(2)
4.李焜文.国际投资学[M].湖北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
5.卢进勇,刘恩专.跨国公司理论与实务国际投资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6.孙淑红.国际投资学[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7.聂建红.国际投资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何军,石静.西部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现状及对策[J].西部论坛,2004(3)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 问题意识
有一种现象在英语课堂上很普遍,比如说:有的同学喜欢等待正确答案,而不是认真地去思考和寻找答案。为什么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呢?笔者认为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其一是学生担心教师的批评,担心自己的课堂形象受到影响;另外则是,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相关问题不符合学生思维模式,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还有的可能是,因为学生缺乏自信心,从而导致紧张、胆怯;此还有一种可能即是,学生思维上有惰性。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任务上,教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和谐而宽松的课堂气氛,是一把打开学生智慧大门的无形钥匙,是触发学生的一种潜在学习力量。对此,教师首先要做到亲近于学生,要在细节中逐渐培养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愿望。如在教授单词challenge时,我们可以培养学生要有质疑精神,并和他们一起探索原因。例如,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向某人提出挑战不是challenge to somebody,而是challenge somebody呢?”作为教师就可以答复道:“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让我们大家共同探究原因。”随即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其中做好辅助工作。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地敢说并且敢问,学生的潜能才能被真正地开发出来。
二、创设合理的思维空间
我们一直接受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一味地讲,学生只能单纯地听,其实学生没有真正的思维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有主人意识,就一定要努力做到:让学生去观察特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答案,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教师要起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如:学习被动语态时,我曾经告诉过学生英语和其它任何一门学科一样,有它自己的规律可循。
比如物理有公式可依,而英语有句式可遵守,只要掌握了这个技巧,问题就变得简单了。我写出了两句话:The house is cleaned every day.The novel was written by Li Ming.我说:同学们应该自己观察,并且寻找出这些动词的特征。同学们经过认真地思考,发现了结论:被动语态总是be加done构成。笔者认为,初中学生是有着很深的有待发掘的潜力的,多一些交流、尝试、探索的机会,他们就一定会达到成功,并且还会乐于学习、喜欢思考。
三、设计情境,努力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学生增长知识、提高素质、提高能力的主要地方是课堂,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就要经常启发诱导学生不断质疑,不断发现并且及时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设计出问题,并且是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问题,稍有难度、通过自主探求能够解决的问题。有了这样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去质疑,因为这是学生探索问题并且提出创新问题的源头。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做一个合格的、真正的设计师,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能力。例如在教授“Who invented coffee?”这个句子的时候,作为教师就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去思考进而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要用invented这个单词而没用discovered这个单词呢?”而对于这些问题,则是学生们乐于探索的体现。教师应予以肯定的答案,并做出适当的赞赏,这样,学生们就会养成从主观上乐于思考提问的好习惯。
四、教师要处理好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良好的合作关系
现在很时尚的一种说法就是“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笔者认为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试问,对于一些连英语基础知识都弄不懂的学生,又怎么做到了解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呢?另外值得提出的一点,学生掌握得了英语课堂上纵向和横向的范围吗?如果回答是不能,英语课堂的主导者则仍属于教师一人,仅仅是教师进行例行的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系列过程。即使部分课堂非常活跃,但是教学成果却不容乐观,因为学生都融进热闹的课堂上,只是充当了配合活跃课堂气氛的旁观者,却并没有学到一些应掌握的、有实质意义的学习内容。所以,“以人为本”并不仅仅是“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同义词,尊重学生并不完全是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以人为本”,笔者思考,应该是以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为基本,并且要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离开了这种理念,就会形成本末倒置。
总而言之,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积极的思考是十分有必要的;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才能真正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琳 论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策略训练[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05)。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为学生的优化发展服务.为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切实的体现这一重要作用,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个问题。
一、学习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主体意识,概括的说,就是认识的能动性、实践的创造性和与“有意义的他者”良好的合作品格。这种主体意识的确立,是以主体对自我生存状态的自觉为前提的。对于教师来说,尊重学生,有必要重新理解“把人当做人”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的后一个“人”字有两种含义:一是实存的人的当下的状态,二是其应有的价值状态。把人当做人来尊重,对学生实存的当下状态,从“人人平等”的层面理应保持相互尊重,但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机构,还需有从“应该是”的价值层面上的更高境界的尊重。正是这后一种尊重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尊重;加强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培养,就是立足这种尊重基础上的。任何卓有成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都有赖于师生两个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的培养,要求师生彼此互为“有益的他者”。如果说,学生是和有益的他者的对话,才得以进入自己的文化世界中,那么,师生间的平等、真诚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话,在加强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的培养中的作用就不能低估。
二、要正确理解基础与主导的关系
强调语文阅读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必要的,这是长期教学实践正反经验给我们的重要启示。这两“性”统一的形态应该是多样的,他应适具体文本的特征而有所不同,不能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侧重于工具性,强调“本色语文教学”和阅读的“本位思想”;有的侧重于人文性,凸显文本所表现的人文精神,要求学生认真体验健康的人文情怀。应该说,这些老师的实践都是有意义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搞清的,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必须接受语文学科属性的规定。具有人文性的学科,不只是语文,历史课、政治课同样具有人文性。这就说明,不同学科的人文性应通过各自的学科特点来体现,不能将人文性游离开学科特点加以抽象化。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如果不紧密的结合语文的词语、文本、写作特征等等具有工具色彩的扎实教学,就很可能出现“空”、“偏”“远”、“杂”的现象。有的教师提出了“品词”、“品句”、“品读”讲究阅读的“感悟”、“积累”、“运用”,这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的。
我们能否这样认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是其基础,它具有本体意义,没有这个基础,语文教学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不能称其为语文教学 ;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主导价值取向,它的基本指向是用文本所提供的健康的人文精神,持之以恒地健全学生的文化人格。失去主导价值取向,语文教学就不可能较好的完成自身的任务。
三、要重视教学环节的构想
当下我们的教学都比较重视教学环节的优化,对一堂课的环节构想非常细致严谨,这应该给与肯定。构型教学环节有两点至得注意:一是对课本要做整体性的教学构想。课本到手,必须对课本做整体性的、富于创意的熟悉,以便把握课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体性要求;这既是为以后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的构想作必要准备,又是对一个学期里的语文阅读教学作有计划的安排。二是在诸多的环节构想中,要以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或人格结构为出发点。不同类型的精当作业,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所思予以内化。上手操作最能调动学生的内部积极性,这是知识得以内化重要途径。内化的前提是作业能有力的调动学生的既得知识,能激发学生对新领域的探究兴趣,能与学生的情感愿望相关。作为一种过程的内化,要有良好的教学境遇。这种境遇的形成,有赖于:①鼓励具有创意的各类学生作业;②师生言行一致的道德风尚;③积极进取的群体心愿;④师生互助的学习习惯。当然,这样的教学境遇不能只靠语文教学来构建,但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色,却决定了它在建设这种良好的教学境遇中有找不容置疑的重任。
四、关键在于拓展学生生成知识功能效应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英语;书面表达;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一般以议论、说理为主,议论文就是讲道理、论是非。初中英语书面表达,文体有应用文、记叙文和议论文,到了高中,书面表达以议论文为主。因此,从初中重视议论文的指导,有助于初中生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从思想上重视书面表达的议论文的写作,也为以后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以Time is money为例,谈谈初中英语书面表达中议论文的写作指导策略。
一、英语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1.时态问题
议论文的时态较为统一,多用一般现在时,强调语言表达的客观性、真实性。如对于时间的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有人认为“时间就是生命(Time is life)”,有人认为“时间就是财富(Time is worthy)”等,这些对于时间看法的句子,不能用过去时,也不能用将来时,一般现在时给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之感,给人以震撼的力量。
2.句式问题
较多使用比较委婉的句子,使用一些委婉的词语,常用虚拟语气、让步状语从句和情态动词。如,如果我是一个……我就会……(If I were ...,I should ...)等,在文章的结尾处,一般以总结为结束全文,议论文的总结全文,英语观点、主题的再现,也就是“点题”,对于Time is money的作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回应开头,紧扣论题,如To sum up,time is money for me and for everyone. We must all treasure time.
3.过渡问题
议论文,一般在观点和论据之间、论据与论据之间,常常使用连接、过渡词等,使文章句式衔接、过渡自然。如since,now that,therefore,accordingly,in that case等。
二、书面表达议论文写法的指导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题
初中英语书面表达字数有要求――80词左右,议论文既要有论点,又要运用论据来支撑论点,展开论述,因此,语言精练、简练是中心要素。所以,应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题,不能拖泥带水。
2.正反方面提出观点
对于Time is money的写作,作者开头就用正反对比的方式提出观点,如有人认为“时间是金钱”,可是,我认为,时间比金钱更重要(Someone says:“Time is money”,but I think time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money.)这样,作者紧扣要求,围绕Time is money而展开论述,又有自己的观点――时间是金钱,但比金钱更重要,如此主旨鲜明地提出观点,使中心突出。
3.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提出自己的观点,应用具体的论据而支撑你的观点,论据的选择、论述的过程等应用读者能接受为原则,否则,自己的观点再正确,论据再充分,也不被认可,也会失去议论的意义。
三、议论文得高分的策略
议论文仅仅注意论点、论据、语言特点、写作方法还远远不够,还应该从议论文的亮点设计与运用上,进行指导和写作。
1.巧用谚语和俗语,点亮文章
议论文的写作,也需要“点睛之笔”,也需要“亮点”――文眼。一些谚语、俗语、俚语等的使用,可以为文章增彩。
如Time is money的写作,可以让学生收集并整理这方面的谚语等,并巧用选择其中的一、二运用到文章中,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如Tomorrow is never comes. Life is short and time is swift. T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Time is lost and can’t be recalled ... 这些谚语,不仅可以为文章增色,也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座右铭。
2.指导学生论证过程要清晰
关于Time is money的写作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敞明自己的观点后,阐述自己的观点是文章的重心,最后再总结性结束全文,使全文脉络清晰,自成一气。
如一个学生提出上文提到的观点:都让我为“时间是金钱”,可是自己认为“时间比金钱更重要”之后,阐述这歌观点,让读者清楚,为什么“时间比金钱更重要”,于是学生说:“钱花了,可以再赚;而时间浪费了,就没法再回来。”Since money is spent,we can get it back,but time is gone,it will never come back again. That’s why we can’t waste time. 再Y合当前初中生好玩、不爱学习,花大量的时间在上网、游戏、交友等,而没有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再提出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做――珍惜时间,分秒必争,利用任何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Even a second is important. We must make full use of our time to do anthing useful.)。
这样,文章观点鲜明,论据过程也清晰,再以“豹尾式”结尾,那么,文章自然成为上乘之作。
初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师常常注重记叙文、应用文的指导,对议论文重视度不够,训练也较少,学生的书面表达本身就存在短板之处,再因方法问题、练习少等,议论文的写作更是出现了“瓶颈”问题,是学生的一大难题。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应重视议论文写法的指导、注重素材的积累,以及多训练,这样才能让学生写出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亮点突出的佳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汇率制度进出口贸易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
三、结束语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不明朗,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被拯救,石油价格风险较高,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以及世界经济经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也出现减缓的迹象,即使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因为内外因素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因此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近日,美欧等六国的中央银行集体宣布降息以促进经济发展足以表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对于进出口商而言,汇率变化的巨大风险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规避,他们需要选择更多进口来源,需要更灵活的结算货币,以及选择更多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左柏云,陈德恒.国际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孙文莉.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的理论演进.财贸研究,2006,(4).
关键词:生态社会污水处理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U664.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长期以来,城市生活污水多采用活性污泥法,它是世界各国应用最广的一种生物处理流程,具有处理能力高,出水水质好的优点。该方法主要由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和剩余污泥排放系统组成。废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形成混合液。曝气池是一个生物反应器,通过曝气设备充入空气,空气中的氧溶入混合液,产生好氧代谢反应,且使混合液得到足够的搅拌而呈悬浮状态,这样,废水中的有机物、氧气同微生物能充分接触反应。随后混合液进入沉淀池,混合液中的悬浮固体在沉淀池中沉下来和水分离,流出沉淀池的就是净化水。沉淀池中的污泥大部分回流,称为回流污泥,回流污泥的目的是使曝气池内保持一定的悬浮固体浓度,也就是保持一定的微生物浓度。曝气池中的生化反应引起微生物的增殖,增殖的微生物量通常从沉淀池中排除,以维持活性污泥系统的稳定运行,这部分污泥叫剩余污泥。活性污泥除了有氧化和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外,还要有良好的凝聚和沉降性能,以使活性污泥能从混合液中分离出来,得到澄清的出水。
二、由于污水处理是一项侧重于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程,因此在建设和实际运行过程中常受到资金的限制,使得治理技术与资金问题成为我国水污染治理的“瓶颈”。归纳起来,目前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研究和应用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采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往往基建费、运行费高,能耗大,管理复杂,易出现污泥膨胀现象;设备不能满足高效低耗的要求;
随着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严格,对污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要求较高,传统的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污水处理工艺多以活性污泥法为主,往往需要将多个厌氧和好氧反应池串联,形成多级反应池,通过增加内循环来达到脱氮除磷的目的,这势必增加基建投资的费用及能耗,并且使运行管理较为复杂;目前城市污水的处理多以集中处理为主,庞大的污水收集系统的投资远远超过污水处理厂本身的投资,因此建设大型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生活污水,从污水再生回用的角度来说不一定是唯一可取的方案。
三、如何使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朝着低能耗、高效率、少剩余污泥量、最方便的操作管理,以及实现磷回收和处理水回用等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已成为目前水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这要求污水处理不应仅仅满足单一的水质改善,同时也需要一并考虑污水及所含污染物的资源化和能源化问题,且所采用的技术必须以低能耗和少资源损耗为前提。
生物膜法。在污水生物处理的发展和应用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生物膜法主要用于从废水中去除溶解性有机污染物,主要特点是微生物附着在介质“滤料”表面,形成生物膜,污水同生物膜接触后,溶解的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转化为H2O、CO2、NH3和微生物细胞物质,污水得到净化,所需氧化一般直接来自大气。生物膜法处理系统适用于处理中小规模的城市废水,采用的处理构筑物有高负荷生物滤池和生物转盘,生物滤池在我国南方更为适用。随着新型填料的开发和配套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活性污泥法平行发展起来的生物膜法处理工艺在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由于生物膜法具有处理效率高、耐冲击负荷性能好、产泥量低、占地面积少、便于运行管理等优点,在处理中极具竞争力。
氧化法。氧化法是目前广泛采用并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生活污水预处理方法之一。根据氧化剂的种类及反应器的类型,氧化法可分为化学氧化法、催化氧化法、(催化)湿式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超临界氧化法等。化学氧化法虽然操作简单,但由于其处理效果并非十分理想,而且由于其运行成本较高,因此,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应用中使用并不很多。为了达到提高处理效果,同时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人们开发了一些其他的氧化技术。光催化氧化法设备简单、运行条件温和、氧化能力强、杀菌作用强、处理彻底,因此,在水的深度处理及对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的处理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成为国内外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有专家预测,氧化法将成为21世纪废水处理中重要的方法之一。
四、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因素,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城市也是环境的组成因子。然而,在当代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的研究已迫在眉睫,环境学也成为当代社会的最大显学。
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也是环境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而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城市规划,必须融入环境保护学科的相应研究,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是基于城市规划和环境学这两门交叉学科的新研究方向,是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环境的新途径。
一般来说,人们都是有意识地学习知识,掌握其内在逻辑性,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对身边的人和事做出恰当的反应,这是大家所熟悉的外显学习。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人们还会无意识地获得某种知识,我们把它称之为内隐学习。内隐学习是人们无意要学某种知识的情况下,能了解并利用这种知识。生活中内隐学习的现象随处可见,最典型的就是婴儿并不了解母语的语音和语法规则,却能在1~3周岁的短短几年内学会母语的口语,并应用自如。内隐学习的特征有自动性、抽象性和理解性,除这三种特征外,也有人提出了内隐学习的“三高特征”:高选择力、高潜力、高效性。高选择力主要是指内隐知识不依赖于当前刺激的表面特征,具有较高的迁移易化能力。高潜力指无意识领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及无限的心理容量,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有力的可塑性,具有很大的潜力。高效性是指通过内隐学习人们能更深、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
由以上分析可知,教学中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隐学习机制,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阅读教学中尤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内隐学习机制,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 语文阅读体现的内隐性
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它需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来实现自我解读和感悟。阅读材料中的知、情、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语文阅读教学所传授的信息寓于文本之中,因而其教学过程与理科的逻辑推理完全不同,它是呈现文本结构,激活读者潜意识积淀的知识和经验,引导读者自己与文本进行对话,具有很强的内隐性。
第一,无意识性。如今学生获取读物的渠道非常多,市场上的读物也是目不暇接,无须引导,学生就会凭自已的兴趣爱好选择读物。而且在阅读过程中,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并且这种感受不受意识控制,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无论是从动机还是结果来看,语文阅读具有很强的无意识性。
第二,高潜力、高效性。有教育家提出,若要提高孩子的成绩,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确实是,阅读具有高潜力、高效性,我们在阅读时,潜意识会参与其中,其巨大能量会随着阅读渐渐发挥作用,于是产生直觉、灵感和顿悟。另外,潜意识在特定的文本中遇到相关情境时会自动激活,使得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所读的内容,于是就产生了阅读的高效性。
可见语文阅读的内隐性很强,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内隐学习,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应用内隐学习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能力又有了新要求,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名著,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感,一个爱阅读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能应付自如。高效阅读离不开内隐学习,那么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内隐学习呢?
第一,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的形成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其形成过程即是内隐学习过程。大量实践证明,丰富的课外阅读有利于语文学习,拓宽知识面,形成系统的文学底蕴,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必须进行课外的大量阅读。因为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作品,才能聚水成河,用时可信手拈来。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多读书、读好书,这样对提高课堂的效率是事半功倍的。否则,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灌,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重视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它受到读者身心影响,也与读者本身的文学素养有关。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在教师无指令阅读任务安排下,与所读对象无拘无束地对话,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深化其对文本的理解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雷雨》一直是学生比较青睐的作品,学生尤对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感情问题颇有争议,有学生用“虚伪”来形容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也有学生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的,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更何况鲁侍萍还为他生了儿子呢?更有学生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假的,有学生提出中庸的说法,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时真时假……真是一百个学生就有一百个周朴园,学生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是他们自己的情感体验,作为老师应鼓励他们大胆设想,不能用非此即彼的分析束缚学生的思维,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培养他们探讨思考问题的习惯。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79-02
一、当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缺乏及成因分析
目前我国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生普遍不会运用英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习俗缺乏基本的认识。例如,中国人在与外国人交往时,往往也按中国人的习惯问:“Where are you going?”或“Have you eaten?”等,而英美人士见面时一般多谈天气。见面问人的去向有打探别人隐私之嫌,问人吃了没有意味着你将邀请对方吃饭。这些都说明了文化差异理解比语言结构错误更加阻碍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成因分析。
1.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存在局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会涉及到文化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教师本身的文化意识培养认识的不足造成的,这种教育方式肯定会让学生也去忽视这方面的内容,只要成绩好就可以,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生的文化意识非常薄弱。
2.教学资料开发和使用的局限。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都主要是针对考试,而不是站在传授知识角度,让学生透彻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形成背景。经验主义在这其中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教师按照以往的经验讲授着考试时可能会用到的知识点、需要使用的单词、语句、语法,也就仅此而已,文化意识方面的相关内容基本不会涉及。
二、中学英语文化教学具体内容
(一)英语习语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1.源于地理和历史的文化信息。rain or shine“无论什么情况”,as right as rain“像下雨一样正常”。为什么英语中这么多和rain有关的习语呢?原因是:英国处在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带,此地带年均降雨量是很大的,可以说下雨对于英国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朋友了,所以就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这个民族,更孕育出了这个民族特有的语言。
2.源于习俗和宗教的文化信息。英国人自己特有的习俗也在自己的语言形成过程中,不断的被融合使用,比如“Don't quarrel with your bread and butter.(你可不要砸自己的饭碗)”,就是因为英国人是以面包和黄油为主食,才有了这个习语。在宗教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我们翻译后的成语为“掌上明珠”,在《圣经》第17章第8节中原文是“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睛里的瞳孔)”。
3.源于文学和神话的文化信息。rain cats and dogs(狂风暴雨)这个习语我们比较常见,其中狗(dog)和象征“风”,猫(cat)象征“雨”,这决定不是牵强附会的解释,是北欧神话中的古代纳维亚人所信奉的神,主神是“奥丁(Odin)”。
(二)交际习惯
1.交谈。一位美国学者曾指出:中国人常常因为谈话方式的不恰当而使西方人感到尴尬,甚至造成反感。所以在与之交际的过程中,应避免过问以下的一些问题,以免冒犯他人的隐私权:Are you married?How old are you?How much is your new skirt?
2.打电话。在打电话方面中西方因为文化的差异,也出现不同的习惯。对于中国人来说,一般拿起电话会问“你好,哪位”。而英美人打电话的时候,一般会先告知对方自己是谁“This is xxx speaking”而不是“I am xxx”,接着是打电话过来的人会要求自己需要和某人通话“Is that xxx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xxx speaking?”。所以说,如果不把这些知识教授给学生,在平日交际中就会出现很多障碍。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实施途径
1.词汇教学奠定文化教学基础。词汇是语言的奠基石,词汇由于英汉文化巨大的差异而产生了特定的文化蕴含。例如,汉语里的“力大如牛”,译成英语应为“as strong as a horse”,因为汉民族是用“牛”来耕地的,而英国人是用“马”来耕地的,正因为有这样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力”的喻体有了不同的理解。
2.语法教学渗透文化意识。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由于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语法的不同常常成为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障碍。比如“Nobody could be too foolish this day”,如果按照我们的习惯,很容易翻译成“今天谁也不会太愚蠢”或者诸如此类的,其实他的本意是“今天,无论你怎样出洋相,都不算过分”。因为在英语中的双重否定结构,体现的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
3.利用英语国家重要节日渗透文化意识。节日是文化意识非常具体的体现,而我们现在越来越的学生或者社会人员都关注外国的节日,但是大家关注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可以放假、可以浪漫、可以得到礼物等,而很少有去关注和了解它背后的文化意识的。老师可以接着学生对外国节日的兴趣,通过合理引导,并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体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充分地了解西方文化,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文化意识的双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