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作风建设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校中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直接影响校风、教风和学风,不仅关系着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而且还关系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高校中的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具有职称高、学历高的特点,大多数人事业心较强,知晓教育规律。但在他们在作风方面往往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人思想不够解放,欠缺创新意识。还有的人不够实事求是,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没有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工作上不够务实,甚至个别领导民主集中制观念很差,缺乏民主作风。高校中各级领导干部具备良好的作风,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高校的有力保障。和谐校园是一个具有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等特点的文明校园。高校的和谐建设发展是指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具备现代大学精神,尊重劳动、知识和人才,有利于教职工和学生的和谐发展。加强高校中各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提高高校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身素质,为高校的和谐建设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有了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必然能牢牢把握高校和谐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不断引导学生勤学善学,成人成才,引导广大教职工爱生爱校,敬岗敬业。
二、构建和谐干群关系
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对于和谐校园建设和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根据实践经验,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完善。
1.管理制度要完善。高校办学取得成功必须要有章可循。正所谓不立规矩,难成方圆,首先要确立“用制度管好人,用好制度管人”的工作思路,不断用科学、合理的制度来规范和调配各种关系,制度出台要细致,要明确规定教职员工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事情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应对各项管理工作提出具体、规范化的要求,保证各个校内岗位职、责、权、利相统一,要做到人人职责明确,事事有人接管,克服人浮于事。要从师德建设、专业素质、常规教育教学工作量、常规教育教学成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规范的教师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引领和激励功能,为广大教职员工搭建共谋发展的平台。
2.宣传执行要到位。高校中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教育的过程。要采用多种竞赛、问答等丰富的形式对制度进行广泛宣传,不留死角,让大家增强法制观念,深刻认识制度管理的必要性,规章制度是高校中最高的“法”,所以在执行时必须要高标准、高要求,切不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作风出现。领导干部带头是执行好、落实好制度的决定性因素。领导干部模范遵守,教职员工就会自觉接受校规校纪的约束。对那些与规章制度持对立情绪或无所谓态度的少数人,必须要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提高他们思想觉悟认识,在此基础上来实行制度,教育与领导相结合,监督与惩处相结合,以达到教育人、改造人的目的。3.情感管理要注意。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管理是领导与教师双方心灵的交流,生命的互动。高校领导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细节,创设情境,畅通沟通渠道,形成干群关系良性互动。一是要把开展好活动作为密切干群关系的纽带。二是用谈心作为密切干群关系的滋补剂。三是用关爱搭建干群关系和谐的桥梁。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作风问题有三个特点:一是无小事。“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由作风问题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可以导致政权更迭、国家衰亡。二是不简单。吃吃喝喝、奢侈浪费、脱离群众、好大喜功等表象背后,主观原因和客观因素交织,自身问题与外在影响并存。三是难治理。一些作风方面的问题纠而不止、治而复生,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加快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将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探寻作风问题产生的根源,准确把握作风建设的内在规律,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以扎实有效的举措切实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净化政治生态,巩固党的执政根基。
一、领导干部带头是前提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抓作风首先必须狠抓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切实做到“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首先做到;要求党员干部不做的,领导干部坚决不做”,以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形成作风建设的标杆。一要强化教育引导。将作风建设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作为各级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党校的培训计划,运用辅导报告、典型示范、案例警示以及廉政台历、短信适时提醒等多种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引导,促进领导干部加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使大局意识、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根植于领导干部心中。二要强化作风监督。通过民主生活会、作风巡查、民主评议等多种形式,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内外的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执行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工作纪律的监督,保证上级关于作风建设的宏观决策部署和微观制度措施落到实处。三要强化言传身教。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充分发挥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作风示范导向作用,在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讲廉政党课、作形势报告等制度中,以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风貌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实现抓机关、带基层,抓班子、带队伍,抓领导、带群众,形成上下联动、一级带一级的良好格局。
二、规范权力运行是根本
作风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格格不入的权力观。少数干部忘记了“权力民赋”的这个基本道理,公仆意识淡薄,当官做老爷的心态严重,时时以“当家人”、“官老爷”自居。从跟不上转变干部作风,必须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政府权力运行,使干部真正转变为人民公仆。一要切实简政放权。该归社会管理的交给社会,能由市场调节的还给市场,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到提供社会和市场不能提供、不愿提供的公共产品上,使政府职能回归到服务的角色定位上。二要优化固化权力。全面清权、理权、固权,进一步厘清权力边界、优化运行流程。运用“制度+科级”的手段,限制和减少权力运行中的主观因素,最大限度地压缩权力寻租的空间,三要完善权力监督。深化基层民主制度改革,推动基层党政领导公推直选,强化基层群众在干部任用中的作用,实现领导干部权力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有机统一。深入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全面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构建防控廉政风险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等监督主体的作用,改进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完善司法监督,扩大群众和社会监督,形成全程、动态、适时的多维权力监督机制。
三、落实群众路线是关键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出现了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不下基层,不搞调研,上情不明,下情不清,当“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出了事“拍屁股”走人的“三拍干部”,有的还出现了与民争利、等严重问题,造成党群干群矛盾激化。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必须把心系群众作为重要价值取向,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要贴近基层“接地气”。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下基层的各项要求,督促领导干部带着问题去,把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回来;循着矛盾去,把触发矛盾的症结找出来;奔着群众去,把群众的诉求愿望带上来。主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使工作和决策能够充分“接地气”,增强针对性、预见性和科学性。二要切实为民解难题。将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作风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耐心倾听群众呼声,认真解决基层问题:能现场解决的,立做立行、现场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带回来认真研究协调解决;对涉及面广、危害大的重点问题,要不失时机地进行专项治理,确保桩桩有落实、件件有回音。三要改善民生谋福祉。主动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推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创共享。
四、营造社会氛围是基础
请客送礼、崇权媚权、金钱至上等不良社会风气以及社会舆论对腐败现象、作风问题的高容忍度一定程度上对干部不良作风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必须努力营造崇廉尚廉的社会氛围,形成有利于作风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一要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荣辱观为核心,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形成廉荣贪耻的社会共同心理和对腐败问题"零容忍"的鲜明社会态度,构建来自于公民内心的强大道德约束屏障。二要积极培育社会廉政文化氛围。实施“廉政文化精品工程”,形成强大的反腐倡廉正能量。三要着力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在充分发挥 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搭建与网民交流互动的网络媒体新平台,引导广大群众以理性合法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建立群众监督激励制度,及时处理并反馈群众反映的干部作风问题,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严格监督管理是保障
抓而不紧等于白抓。部署了要有检查,检查了要有问责,环环相扣才能确保工作落实。从作风建设实践来看,纪检监察等专门机关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是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一要突出监督管理的针对性。将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层级检查与越级抽查、传统方式检查与现代科技手段检查相结合,确保掌握权力的岗位必受检查,掌握重要权力的岗位重点督查,密切服务群众的岗位随时抽查,专业性强的重点岗位专项督查,切实提高监督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二要突出监督管理的综合性。将作风建设监督管理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强化科学发展理念,凝聚领先发展共识,切实服务和促进发展;与解决民生问题紧密结合,发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好民困,推动机关服务下沉、重心前移;与提升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在党员干部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生动局面,切实提高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的能力。同时,注重结合基层调研了解作风实情,结合专项治理开展作风督查,统筹建立作风建设问题反馈机制。三要突出监督管理的严肃性。把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纳入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和落实作风建设的问责制度,建立和完善群众举报问责、社会评价问责、组织考评问责等多层次、常态化的问责体系,实行作风问题责任倒查,既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又追究领导责任。
当前,许多部队院校热衷于大搞教学改革,吸收和引进大量的新颖教学方法来革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教学环节引入实践性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对话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授课效果却并不明显,有的甚至远低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然而存在问题后,部分院校不是思考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教学方法的比例,使其更加合理,而是不断的更改新的教学方法,甚至一味的求新。实际上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方法的优劣要看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追求形式新颖而忽视内容的实际效果,是当前作风浮躁在学校学风上的重要表现,要想解决也必须从政策制定上由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到追求内容实效转变,真正鼓励教学效果好,学员学习扎实的授课。教员才能根据政策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创新教学方法统一于所授的课程内容中,特别是在系统性强的主课上必须为学员打牢学科的理论体系,所以理论讲解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教员踏踏实实的整理、掌握教学内容,学员才能端正学习方向和态度。
二、从追求正规统一转移到追求自主选择的多样性统一
大学要求的正规统一不是简单的同一,而是在根据学校实际特色和教员、学员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实行的多样性的统一。目前,部分院校在课程的设置、教学的方式、考核的方法、评价的体系一味的追求与政策同一、全校的同一,并坚定的认为有政策的依据和大学性质的内在要求,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结果极大的挫伤了广大教员与学员的积极性,正规统一了形式,但实际内容不仅没有统一而且受到极大的限制。最求“大一统”的思想也是作风浮夸在学校学风上的一种体现。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放开对一些形式上要求,注重从内在挖掘教员与学员的学习精神与潜力,做到形式多样而内核统一。
三、从追求正面灌输转移到追求多方反馈交流
当前学员学习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学机制的不对等,授课过程中教员的灌输多,学员的反馈少,双方的交流沟通不够。虽然部分院校近年来重视学员的反馈和交流,但很多反馈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效果。教员在授课过程中习惯于直接讲授,习惯于将内容全面系统地传授给学员,客观上造成忽视学员的实际情况,从学员自身已知的知识中引出未知的内容,注重学员的接受程度和反馈,导致作为教学主体的学员只能成为被动的客体,影响了教学效果。追求正面灌输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作风在学风中的体现。学校以自我为中心就会在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一味强调我想让学员学什么,我想让学员怎么学;教员以自我为中心就会在授课过程中强调我要让学员掌握哪些知识;而学员真正需要学什么和想要学什么的意见和建议却被忽视。要形成学校领导、行政工作人员、教员、学员和用人单位多方协调、交流的长效机制,将沟通与交流贯穿于教学培养过程的始终。
四、从追求理论大而全转移到追求实践的专而精
部分院校认为突出实践与任职教育与大学知识传授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是不相融的。在当前形势下,大学不仅要传授系统性的理论知识,更要着重培养一两项与本专业实际贴近的实用技能。许多用人单位反映学员毕业后学习了今年连一些基础的能力都不具备,还要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培养,难以快速适应,这是我们当前教育的很大问题。黄埔军校在创办初期,在校学员只有半年的学习时间,却培养出了国共两党许多重要的将领,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突出教学的实践性,打牢学员的实际作战技能。片面追求理论的大而全而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是眼高手低的作风在学风中的体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无论从课程的设置还是授课中,特别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创造各种利于学员实践的环境和氛围,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并且根据每个学员的不同特点和兴趣,培养和发展各自不同的专业实践技能,不求全而求精。
五、从追求短期效果转移到追求长期的基础养成
高校教育受市场化、产业化的影响比较大,部队院校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追求短期的效果,突出学员立竿见影式的提高,不仅可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也可以提高招生新学员的成绩与素质,促进学校的发展。但一味的重视短期效果,就会造成教与学的急功近利,有用的学、目前看不出什么用的不学,什么快学什么的学风就会破坏学校的学科平和和个人素质的内在均衡,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学风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原则,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全面激发学生内在的成才动力,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
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