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动画电影创作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配乐包含主题音乐、背景音乐、场景音乐。而歌曲主要指主题歌和插曲。但如果按照音乐和画面的关系来分,分为有源音乐和无源音乐。有源音乐即音乐是来自画面中的音源,如主人公演唱或演奏的,录音机里播放的等等。无源音乐指音乐的音源来自画面以外的,具有强烈的主观创作色彩。我们这里谈到的影视剧中的歌曲可能是有源的,但大多数以无源音乐居多。影视剧歌曲不但旋律上口,而且歌词通常也能被大众接受,它表达的意义更加直接,可以快速地引起观众的注意力。主题歌是对整个电影、电视剧内容的高度概括,它根据片中反映的时代用特定的风格刻画剧中人物和抒发某种情怀,而它的旋律又可以作为主题音乐的素材,根据画面、节奏、情绪的变化使其在配器上、调式上、节奏上、风格上、速度上加以变化。分为片头曲、片尾曲、首尾呼应式、主题歌群等几种类型。如果作品只有一个主题曲,多数选择在片头出现。如雷蕾作曲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片头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作为电视剧的开篇给人们以警醒的提示,她用传统的京韵大鼓和交响乐队的编制引起了具有非常规的艺术效果,是很好的创新尝试。另外一种就是把主题歌放在片尾,它是对作品全面的总结、概括或是延续。如电影《泰坦尼克》的片尾主题曲《我心永恒》,在诠释了一个爱情的悲剧后似乎还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如果片中是双主题歌的话,可能存在片头和片尾都有主题歌的形式,同时,这两个主题歌在风格、速度、情绪等很多方面都可能不同,但他们有相同的主题,构建的是同一个故事基调。如王黎光先生作曲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的片头曲《清官谣》和片尾曲《故事就是故事》。前者气氛活跃,喜剧气氛浓郁,京味儿十足,配器传统,由男歌手演唱,后者气氛抒情,引发思考,配器现代而浪漫,由女歌手演唱。两者头尾呼应,各具功能又都为作品服务,相得益彰。最后一种形式比较少见,如83版的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就是安排了几个主题歌在一起构成一个群,《铁血丹心》、《东邪西毒》、《华山论剑》。这种模式大多是影视剧作品题材较大,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确定一个主题歌,他们既是一个整体又分别讲述各自的重点,形成了一个较大的主题歌群体。插曲是在电影、电视剧剧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歌曲。它往往针对某一个剧情、某一个画面、某一个局部的情绪,在关键的地方出现,起到烘托气氛、表达感情、推动剧情或专场的作用。电影《红高粱》的插曲《妹妹你大胆的往前奏》红极一时,很多明星都翻唱过,甚至是郭达也把它搬到小品的舞台上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再现了它当时的影响。作曲家赵季平深深的了解西北人的性格,体会着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把获得了爱情后的一种释放和愉悦表达地淋漓尽致。
2013年暑期档推出的3D动画电影《终极大冒险》被誉为中国动画电影的转折点,我想这主要指的是它的收视人群,中国动画电影因为没有分级,所以这次面向成人的动画电影就显得非常的特殊。其影片风格也是时尚、新奇、城市风兼具轻喜剧和悬疑探险性质,所以在众多国产动画片中脱颖而出。《终极大冒险》的配乐可圈可点,它的音乐制作团队是以田亮、龙龙、谈丽君为首的一群奋战在大都市的年轻人,这和影片的基调很符合,所以创作出来的作品也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本片的配乐制作量是较大的,音乐基本上铺满了全片,而且音乐的旋律线条起伏较大,给作曲增加了难度。同时还请来了英国的混音师,对声音的效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配乐部分外其歌曲创作风格非常多样、旋律上口、歌词语言夸张,极具感染力,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一)主题曲《我要打老板》主要出现在开场时男主人公糯米的手机铃声中和片尾上,属于说唱类型。浓重的电子配器,以“李小龙”招牌动作的叫声作为引子让听众感受到“我要打老板”的“架势”和“决心”。歌曲第一个部分使用了“说”的方式来叙述“我要打老板”的源起,第二个部分用低沉的男声,旋律线条在三个音之间反复摇摆。副歌部分给人印象最深,“我要打老板”的主题出现,把作者的感情宣泄到最大化。前两个部分是八句段,副歌部分是四句段,典型的单三部曲式,让听众感觉到熟悉、简单、上口,而且歌词生活化,道出了上班一族在都市中打拼的心声,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作品。
(二)插曲《海的房间》出现在剧情转折处,苏打和糯米确定恋爱关系后的一段幸福、快乐的生活,起到了压缩时空的作用。该作品的创作起初并非是为《终极大冒险》量身定做,作者谈丽君还在四川音乐学院读大学本科二年级,她和她的乐队一起根据生活的感受,迫切地想把自己在海里建造房子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于是《海的房间》诞生了。后来经过田亮、龙龙等人的重新编曲以后,这个作品变成了既有摇滚的乐风又不失清新的感觉。作品还使用吉他的效果器,营造了一种阵阵海风吹来的南国风情,电吉他的华彩又让人感觉到在海上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冲浪,使观众沉浸在主人公快乐的生活中,所以非常适合本片的情景。
(三)主题曲《只为你歌唱》出现在影片的处,女主人公苏打在众欢呼声的拥簇下演唱出这一首清新、浪漫的歌曲。作品开始用简单的几个音符营造出非洲热带地区草裙舞摇摆的风格,沙锤和吉他的简单搭配让观众感受到清晨的无忧无虑,两段陈述下来,主人公的烦恼、惆怅瞬间被坚强与自信替代,一个属七和弦的低音下行,音乐转到副歌部分,来临,只为你歌唱,为坚强的信仰自豪的歌唱,配以“啦啦啦”的衬词,显示出骄傲、坚强、善良、自信的女主人公的性格,带着梦想和追求自由的奔向远方。
(四)片尾曲《老腔-我和你做动画》,这是本片最具特色的一首作品,由陕西华阴老腔艺术团创作并演唱,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也是该片的总导演孙立军作词。老腔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原本是用在皮影戏中,其声腔非常高亢有力、气势磅礴,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常采用一人唱众人和的拖腔,伴奏常用一种叫檀板的拍板来打节奏,另外还有钟铃、六角月琴、胡琴等,形成了融唱、和、敲、弹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有特点。音乐导演田亮特意回到老家陕西收录了这首作品,孙立军团队的动画制作人员还为此制作了MV,作品以幽默的方式对动画人进行了一番自嘲,在传承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为本片增添了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五)片头曲《堵车歌》,伴随着主人公糯米的出现,在繁华的大都市,不管是交通还是职场都让人窒息的透不过气,所有的汽车喇叭声汇成交响,编制着城市中的无奈。作品反映了当下年轻人想逃离这样的紧张而闭塞的环境,渴求寻找现实世界中没有的乌托邦,和影片的整体基调非常吻合,同时也可以引起观众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共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品的配器也别具风格,以戏曲开场的锣鼓家伙为引子,再用电声乐队装扮城市的喧闹,用小锣贯穿作品的始终充当句读,诙谐、讽刺地批判社会生活,间奏中再次出现戏曲的锣鼓镲以及结尾的大锣和开场做了呼应,使作品更加完成,风格更加统一,另外该作品的歌词通俗、上口,副歌一个“堵”字的诠释,让这个作品迅速在观众中流行开来。
三、结语
动画电影的创作,就是将绘画艺术、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等许多的艺术结合,运用剧本创作的文学思想,采取影视表现手法展示出电影思维,重新构建出对人物造型、场景造型、动物造型等构成元素的创意性思维,创作动画电影作品。成功的动画电影,会非常注重表情达意、画面的设计、风格表现、构图等,基于其构图,就是在作品的原则上使内容更有表现力,画面中的人和物要以什么形式出现,表达什么感彩,这些都是通过动画设计者对灵感及创作技艺的完美诠释。动画电影创作中,对于传统创作手法中,多采取手绘在二维空间完成,但是对于当前动画电影市场来说,也显示出一定的不足,基于3D数字技术,为提升动画电影影院播放效果,不仅为动画创作带来一场革命,同时也创新动画电影创作手法,大大提高动画电影的制作水平。
2动画电影创作中的3D数字技术
2.1动画前期制作
3D数字技术的出现,给人最多的是视觉的震撼,导演能熟练运用数字技术,更加精彩的再现动画电影场景。例如,针对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中,应用3D数字技术,不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场景设置,都是利用电脑平台,采取3D数字技术对其进行建模制作的,不仅使动画电影达到非常自然逼真的播放效果,同时也丰富了动画设计,使得动画电影创作更接近生活[3]。基于强大的3D数字技术,不仅开始对电影的人物真实性提出更高的需求,同时在动画电影的造型、构图、配色上,也要求可以有真实的观影效果。
2.2动画影院播放
在动画电影创作中,3D技术可以更好的深化主题,且动画创作中,还会按照音乐与影片之间的联系关系,采取3D数字技术描绘场景,有效渲染动画电影气氛,以音画同步式的配乐形式,在3D数字技术描绘场景中,很好的感染观众情绪,使观众对于动画电影的视觉感官得到提升,3D数字技术使得动画电影表现的感情不再孤立,更能够深化提升动画电影画面氛围。
33D数字艺术对动画电影创作的影响
3.1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
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数字技术,再应用透镜组合,调节画面转换效果,采用精密机械式调节方式,使得动画电影创作发生技术上的改革。故此,在动画电影的创作中,更加注重动画的表现力与场景的真实效果,纵观每部动画电影,在其创作中,多具有奇幻、炫酷的3D场景,并且更是通过3D数字技术,深化与烘托动画电影中的人物与情节,有效填补动画电影场景之间的空白间隔,还很好的发挥一定的叙事功能,扩大动画电影的创作空间。同时,动画电影创作中,追求与3D技术的融合,采取3D技术创作动画电影,如在《龙骑侠3D》中,采用了3D数字技术进行动画播放,可以提升动画的震撼场面,基于3D影院转换设备的支撑,更是可以精彩再现动画中激烈的战斗镜头,塑造主人公坚强勇敢的正面形象,且延续了励志冒险的主题内容,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看性,采用“控制景深,调节速率,善用颜色”手段,保证立体效果基础上,为观众带来极度震撼和华丽的视觉体验。3D数字技术,不仅会影响动画电影观众的心理,也会影响其视觉感官,深化动画电影的主题[4]。在动画电影中,通过3D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抒发影片中人物的情感,还可以渲染场景以及刻画电影人物的性格,引导暗示观众在观看影片时的情绪,这是其他动画电影语言所无法代替的。
3.2丰富动画电影播放色彩
色彩在动画电影作品创作中,可以赋予作品以艺术基调,直接关系到动画电影作品的成功。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数字技术,提升动画电影播放精度,有效调控电影画面色彩,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采用了光回收系统,分光路不同光转换系统、PLC电气精准控制系统的组合,达到提高3D转换设备的整体光效值和对比度值。其中光回收系统,采用同一束光在经过特制光学原件后进行分光,并对原本的一束不可用光进行回收重新转换,在分光路不同光转换系统中,对光回收系统中分光产生的两束光分别进行机械式和液晶式的调制,达到两束光的光学同步投影,在PLC电气精准控制系统中,采用PLC对整个电气运行系统进行控制,保证控制精度。应用3D数字技术,将DLP放映机放出来的画面进行转换分离,使左右眼图像光束分别具有不同的偏振特性,观众再佩戴上对应的偏振眼镜,就可以使左右眼看到对应的画面,从而在观众的大脑中合成出立体画面。目前市面上使用的3D转换系统主要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数字技术,通过修改材料的配方,使得数字放映机透射出的画面颜色损失最小,从而具有较好的色彩还原性。播放方面应用主动式设备,根据3D数字技术特征,主要依靠色彩原理实现了对光的转换,从而使左右眼画面分开交替显示。应用3D数字技术,对于动画电影播放中的被动式设备,则主要依靠光学偏振片完成了对光的转换。主动式设备由于转换效果不彻底、重影严重、色彩饱和度差及转换后画面亮度太低而被市场逐步淘汰。在被动式设备中又分为两类,机械偏振式和液晶偏振式。机械偏振式主要通过偏振调制器(主要材料偏振膜片)被伺服电机带动高速旋转来实现高帧率的左右眼画面分离并交替显示,从而达到3D转换的目的。而液晶偏振式则是通过液晶分子对电压趋向性的快速反应来实现3D转换目的。3D数字技术的出现,提升了动画电影后期创作水平。
3.3优化动画电影播放效果
在3D动画电影的播放中,当显示器在显示左眼画面时,右眼镜片应该是全黑的,若是快门式眼镜开关周期与显示器刷新周期没准同步,会导致漏镜片的鬼影的出现,影响人们观看3D电影的效果。故此,在3D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面向影院的3D转换设备,强化对此问题的重视,不论是3D动画电影的内倾角,还是平行光轴,以及外倾角,强化其3D动画电影的播放效果,提高左右画面的重合度,使人们观看3D动画电影时的视野更开阔。3D数字技术的应用,使观众能毫无阻碍地通向导演构思,通过3D技术,让观众站在原地就可以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动画电影创作中,更加关注播放效果,故此,拟采用组合透镜的方式对光程差进行调节,首先通过整个机械系统和光学系统,精确计算出两路光的光程差,然后根据光程差设计组合透镜的相关参数,但是通常由于机械系统的机械加工进度等误差,这些微观的误差会在光学系统中做宏观的表现,所以需要在设计完成后通过反复的实验进一步确认。就如对于动画电影《豚鼠特工队》之中,不管是简单模型的创作,还是对于动画中豚鼠形象的创作,总是秉持人们的立体视觉体验,结合3D数字技术,进行活动跟踪,对指定地区举行活动的跟踪阐发,有效应用3D数字技术,并主动创建出主要的动画帧,将3D数字技术得到的跟踪结果,应用到动画电影创作之中,用实体任务动作标记动画人物的行动,使用计算机设计动画人物行为,使得动画电影的效果更加逼真。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技术,产生积极的影响。
3.4促使动画电影创作向3D发展
基于3D数字技术的动画电影,带给人更多的新奇感,特别是在影院播放中,基于3D数字技术的支持,不仅提升动画电影的逼真效果。同时震撼观众心灵,呈现出美丽且动人的画面,给人的心理上产生巨大感触,增加人们在视觉上的认知度。动画电影创作中,也开始构建更具想象力的场景,动画电影创作也开始走向3D技术方向。并且在动画电影中可以应用3D数字转换技术,将动画电影虚拟在人的眼前,使人们产生更加真实的观影体验。例如,对于动画电影《大闹天宫》,该片应用3D数字技术,不仅制造的动画电影色彩浓重,动画人物造型奇异,动画的场面也是十分的雄伟壮丽,赋予动画形象鲜明的人格特征,使得动画电影的情节跌宕有致,将孙悟空这一中国式的神话英雄,生动地再现于银幕;3D数字技术版的《大闹天宫》,保留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同时节奏更加紧凑,并且配合3D数字效果,更是在片中设计了几十个镜头,做出“冲出银幕”的效果处理,突出地表现孙悟空机智乐观、大胆反抗神权的无畏精神,不仅满足观众立体观影感,同时也唤起观众对中国传统动画作品的热爱。在动画电影创作中,还需结合动画电影播放效果考虑,因为当前3D技术在电影行业中已经广泛应用,不仅在动画电影播放中做出一定的改进,还采取先进技术,使得动画电影的画面更加精细,色彩也更加丰富,更能提高动画电影制作水准,有效提升观众喜爱度,做出巨大技术上的提升,有效提高观众对动画电影的观影体验。例如在动画电影《怪物史瑞克》中,就采取3D数字技术,设计出其主要的故事人物形象,“怪物”史瑞克不仅是可爱的绿色怪物,同时也是极富正义感的故事人物,他在动画电影中的神态、动作、语言以及周围的场景,美化动画电影的影院播放水平,使人们可以接受这样的动画形象,通过3D数字转换播放设备,使史瑞克更加真实。
4结束语
[关键词] 分镜图;原画;画面感;规律
动画分镜图及原画设计是体现动画片叙事风格、构架故事结构、控制节奏的重要环节。分镜图简单来说是以图像呈现的脚本,不仅是对全片所有镜头分切和组接,同时也是对每一个镜头的画面、声音、时间等所有构成要素的精确设定,而原画创作却是决定动画片动作质量最重要的一道工序,也可说是对分镜图的最终完善。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电影工业中,分镜图包含了电影、动画、电视剧等各种影像媒体在实际拍摄之前以图表的方式来说明影像的构成,将故事和剧本视觉化、形象化。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图解,而是用连续画面以一次运镜为单位作分解图,并且标注运镜方式、时间长度、对白、特效等。是影片最初的视觉形象,也是影片计划实施的蓝图。这是一种具体的再创作,在动画电影中它是一部动画制作的最主要依据,[1]这个确定的风格就是怎样运用镜头,镜头间以怎样的节奏进行切换。所以,一般来说,动画分镜头制作又叫做动画分镜头台本设计,是系统化的视听设计,动画分镜头台本是集导演处理、美术设计、动作设计、音乐提示等一体的工作蓝本,是后续所有工作的依据,由此可见,分镜图是动画制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接下来,就是由原画来继续进一步的工作。原画是指动画创作中一个场景动作之起始与终点的画面,以线稿的形式呈现,换句话来说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关键动作,原画是角色的动作设计者,负责运动过程中的关键动作设计,根据分镜图将镜头影像绘制成精细的线稿,由分镜图上的指示,把画面中活动主体的动作起点与终点画面以线条稿的形式画在纸上,这一步骤是动画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又被称为“关键动画”[1]。原画的作用是控制动作轨迹特征和动态幅度,其动作设计直接关系到动画作品的叙事质量和审美功能。其实,原画是在大规模的动画片制作生产中应运而生的,只是为了便于量产,从而独立出来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影片质量并加快生产周期。现在看来,原画在动画制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姿势、动作、绘画到色彩等元素被制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串联在一起,这一切其实就是通过人,这个人通过他以为的合适姿势和动作让角色活起来,赋予动画形象性格、意志和情感。[2]由此可见原画创作是决定动画片质量好坏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同时,原画在设计制作时把角色动作与场景等综合因素合并考虑,因此,如何理解原画及掌握原画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是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在说明和强调了动画分镜图及原画设计的重要性之后,那么怎么才可以更好地把握分镜图及原画的设计制作呢,在分析和总结历来的优秀动画电影中,也许可以得出以下这个观点――画面感是动画分镜图及原画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
画面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直觉,对于专业从事视觉艺术的人来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也不是很困难的事。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这个画面感并不仅仅是指绘画领域里的艺术直觉,而是包含了一种镜头审美的总体感觉。也就是说,当面对处理一个分镜时,精美的画面和技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并独特操控电影语言:运动、场景、场面及剪辑等,因为分镜图不是漫画,虽然视觉冲击力的要素不可或缺,但这个冲击力不是看单独的画面,而是看它所包含的运动元素以及它在整个影片剪辑中所处的位置。所以,此处的画面感至少包含两重含义,同时兼顾图像美及运动美。故在为一部动画电影做分镜图时,不但要充分考虑及把握定位影片的整体风格,而且随时要以一颗运动的心来操作。也就是分镜图并不只是简单画出剧本,而是要在剧本的基础上增加额外的创意,尽最大的可能丰富原作的想法和细节, 换句话说,分镜图最注重的是镜头美感或者说运动构图。而在原画创作中,情形就开始有所变化,此处的画面感则更注重图画性的视觉美学,由于原画的作用是控制动作轨迹特征和动态幅度,其动作设计直接关系到未来动画作品的叙事质量和审美功能。故此,对于任意一张原画作品来说,都是相对于前一张和后一张的继往开来,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由分镜图开始制作的原画的首个视觉形态奠定了以后将会出现的若干原画的基调,于是在一定程度上讲:在分镜图阶段并不太重视的视觉形象或形态设计在原画创作一开始就起关键作用,它可能不会像要求一幅绘画作品那样尽善尽美,但是,却一定要有最基本的构图要求以及形式美感。
在欣赏宫崎骏吉卜工作室的分镜或原画作品时,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这些作品并不太注重平面的绘画性,但确实对视觉样式及画面构成十分讲究。吉卜工作室的这种绘制形式毫无疑义是区别于他人的视觉样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选择呢。其实这其中包含了一个朴素的原理――视觉样式的选择是心灵图像的表现。现在试分析一下:每一个人都有一张面孔。面孔是通常人们相互识别的最普通的标志。从理论上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张面孔,即使最相像的双胞胎也会有仔细观察下的种种差别。故此,作为一种标识性的面孔及其上的器官形状、位置分布、长短大小等都是在辨识过程中的依据。在此种意义上讲,各器官的功能是无意义的。但作为形态来说,其意义则非常重大。这个重大的重要之处至少体现在视知觉领域,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个世界上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鼻子,就如同这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样;虽然从表面上看,各鼻子大同小异,都差不多。但就形状而言,如此简单的形状稍有差异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差别,并且,从微观角度讲,鼻子的构造其实并不简单,但很遗憾,这些并不能作为平常意义上的判断依据,我们所能依据的,正是表面的形状,即使它看起来很难区别。
作为一种判断的标识来说,面孔既然能被作为识别的依据,就说明它在视觉认知方面不具备复杂性,很直观。但是,在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这个标识只能作为一个是否的基础判断;而不能作为是什么的性质判断。因为,在这个标识下面隐藏了一个庞大的并不能被人类视知觉器官轻易辨识的抽象系统,俗话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就是类似的道理。如果抛开阶级阶层或社会道德等方面的约束,虽然这些因素很难逃脱超越,但也不是不可能。在对待一幅具体的画面时,这些因素会不时干扰观者的直觉判断,进而将观感或思绪引向另外的地方,使这个偏离的结果更加难以捉摸。事实上,当人们在注视或欣赏某一个特殊的面孔时,往往是在第一时间的一个刹那间就已经有了一个基本判断,此后的欣赏或审视其实已经是掺杂更多的经验或阅历的核对过程,这个过程性的视觉体验会因人而异产生不尽相同的结果。对着任意关照对象,这个眼前的惟一的存在会幻化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出于任何一种缘由都可能导致这种结果。
每一张面孔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如果仔细观察,每一面孔都会是一个十分奇妙的组合物象。至于为什么会如此这般,那将是一个深奥且牵扯广泛的复杂问题,也许至今还没有令人确信的解释,但任谁也不能否认这个问题的存在。对于一位严肃的科学家来说,这个问题也许会稍显无聊或根本就是无聊,但对一个相面师或化妆师来说,都或多或少地要不时面对这一问题,职业使这个问题有了意思。对于任何一幅画面来说,也有类似一张面孔的这般性质。为什么要如此组织画面?为什么要在画面的这个或那个部位安置一个这样或那样的形状或一块色彩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对于一个创作者或欣赏者而言,这始终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更甚者,这个问题会困扰其中一些人的终生实践。宫崎骏吉卜工作室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找到并建立了一个合适且明显的辨识系统,而体现这一系统的视觉样式就是那些数不清的“宫崎模式”原画,也许在人们的眼中这些原画和普通的速写看起来很接近,但是,它确实就是属于“宫崎模式”的画,你可以学习,甚至可以超越,但永远不会一样。深究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明显的一点就是:这些画儿不是绘画,也不是卡通形象设计,而是一个人的全部反映。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如按照正常的逻辑演绎,则可说图画是物质的反映。如果真的是这样子的,那么绘画想起来不知会是多么无趣的事。幸好,事实并非如此,人的意识能动使得同一物事有着不尽相同的形容,有多少人就有着多少产物,个体的独一性决定了相关产物――画面的不可重复的性质。不幸的是,这一点只能停留在理论上实现,世界的丰富恰是因为贫瘠。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说法:反映着大脑视觉区域中所进行的生理活动的视觉经验,与自然界的物体一样,都服从着同一个基本的组织规律。换言之,知觉结构与物理结构之间的一致,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神经系统对周围环境的逐步适应造成的;人类的意识结构以及其反映原则也必定符合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且不得不符合更不能不符合,这是一基本的合理反映原则,是人类之为之人类的与生俱来的使然。格式塔学派的研究证明:“在心灵为获得一个有秩序的现实概念的斗争中,总是以一种法定的合乎逻辑的方式,从把握最简单的知觉式样开始,逐渐过渡到把握最复杂的式样。”[3]在上面的引述中,一方面说明了图画与人类自身的心理经验关系紧密并且相互反映。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探索关于画面感的影像实践其实质就是在探索人本身。换言之,具有画面感的影像作品或单个画面的潜层结构正是人类自身活动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
对任何一件事来说,都会存在一个始终;即使有所谓半途而废的事,这个废点也是这件事的终点。一件事就是一件事,一件事不是规律,但一件事中必有规律存在,这是这件事被认知的前提;换一句话说,没有规律的事是不能被认知的。任何一件事,都是有规律的事;有规律不是这件事的一个点,而是一根线,一根贯穿这件事始终的线;也就是说,规律性始终充满在这件事物的任何一处。既然只有规律的东西才可能被认知,那么可以说,一切所谓的形式都是规律的存在。按照培根的说法,把握了形式即就是掌握了规律。是故,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反映于人为的世界,在空间中或平面上则此形式就代表了一种精神,对一件艺术品或艺术的行为甚至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也必定如此,这其中也肯定包括动画原画、分镜图及一切视觉影像形式。
[参考文献]
[1] 姚光华.动画分镜头台本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5-23.
[2] [日]手冢治虫.原画的秘密[M].李彦桦,译.台北:台湾东贩股份有限公司,2008.
【关键词】 动画电影 色彩 主观性
爱因斯坦说过:“除非我们能够感觉出贯穿整个影片的色彩运动的‘线索’,就像贯穿整个作品的运动进程的音乐线索那样可以独立地发展,我们就很难对电影中的色彩有所作为。”所以说动画电影中主观性色彩可以引导一部影片发展节奏的方向,随着剧情的起伏带动着故事的发展。由于动画电影具有强烈主观性和非写实性的艺术本质,在一定的程度上大部分动画偏重的色彩结构都是主观性色彩。其实早期的中国动画电影主要以民族特色为主,多用线描的形式去表现,色彩却比较单调,多运用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但现在国内的动画电影的发展趋势逐渐在向多元化演变,具有浓重的时代气息与时代感,主观性色彩的表现也给动画电影发展史添加了更多的时代元素。而欧美的电影动画特别注重表现性,不管是人物还是色彩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观性色彩大多也都偏沉重,让人一直处于精神集中的状态。人物与背景色彩的对比比较强烈,产生强大的视觉冲级感。再通过主观性色彩的引导调动情绪,吸引眼球。
1 主观性色彩对动画电影剧情发展起到的作用
1.1 主观性色彩对剧情渗透的关系。在现实生活的色彩表达中,主观意识与色彩的艺术表现十分重要,它需要直接参与色彩表现的创作,因此主观性色彩是艺术的先驱。主观性色彩强调的是思想表现的过程,在动画电影中主观性色彩也是被赋予了生命,它对整部影片的情感表现以及思想内容起着关键的作用。主观性色彩的基调也会表现出整部动画电影的风格,保证整部影片色彩的基调。动画电影中主观性色彩之间的关系,第一是指影片的整体统一性,在颜色上让影片的基调统一。第二是指影片的整体对比性,在明暗冷暖的表现上颜色产生的基调对比。第三是指色彩的变化运动,在统一与对比的运动中构成的色彩关系。主观性色彩不是琐碎的存在,而是构成动画电影的整体关系。
1.2 追随人物发展的主观性色彩。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中,主观性色彩的运用都是非常独特的。动画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往往也随着色彩的转变而推进。主观性色彩不紧紧塑造人物、表现气氛。更是深层次的表现剧情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使观众更深入的去思考作品的艺术内涵。
例如动画电影《无敌破坏王》,这部影片讲述了“破坏王”拉尔夫在游戏机的世界里寻找自我的故事。当影片最后拉尔夫为了保护朋友,用他那巨大的拳头,把可乐火山顶的爆炸石砸到喷泉里时,整个剧情进入了。所有的观众都期待着“破坏王”的破坏成功。当拉尔夫从天空跃下冲击火山山顶时,大面积土红色夹杂着灰绿色乌云的阴暗背景渐渐变得虚化,一缕阳光照射在拉尔夫的身上,使他变成正义与光明的化身。主观性色彩的添加与整个阴暗的天空产生反差,预示着希望就在前方。随着主观性色彩的注入,这时影片想要表达的含义也达到了,把一个只知道破坏的“坏人”重新的定义为英雄。也让观众们得到了启示。
剧情是塑造动画电影的框架,动画师们根据剧情的不同变化,对动画电影的主题进行不同的主观性的色彩设定。一方面利用场景构建真实社会的自然色彩,另一方面调节色调之间的平衡,为剧情的发展做铺垫。主观性色彩赋予了动画电影强烈的生命力,使影片深层的意义表现的更加精彩。
2 国内外的动画电影中对于主观性色彩的运用
2.1 国内动画电影对主观性色彩的运用。在1964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电影《大闹天宫》诞生了。在人物的设计上也吸取了中国国粹京剧脸谱的精髓,民族风味十分浓郁。《大闹天宫》以中国神话故事为蓝本,反映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斗争。整部影片不仅场面宏大,而且人物鲜明。在影片主角“孙悟空”的人物塑造中,采用鲜艳明快的色彩,与“玉帝”“龙王”等天神天将灰色调的角色形成鲜明对比。主观性色彩在运用的方式上也多以写实的方式为主,比如在孙悟空进入蟠桃园之后,蟠桃园沿途景色的绘画却不是一味的以实物为主,而是虚实结合,将浮动的云彩与桃树桥栏远近前后完美的结合,加强影片的立体感。
2.2 欧美动画电影对主观性色彩的运用。欧美的动画电影在迪士尼等电影公司的引领下出现了诸多佳作。如1994年6月在美国上映的《狮子王》就是成功运用主观性色彩表现的代表。整部影片在主观性色彩的渲染下,赋予了主角辛巴鲜活的生命气息,影片开始天空绚烂的阳光冲破云雾,照射在辛巴身上,而所有的动物在这一刻色彩的基调上统一为一体,与主角形成鲜明的对比。辛巴多以鲜明的暖色基调为主,而杀害辛巴父亲的坏人“刀疤”却是以灰暗阴沉的冷灰色基调为主,让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影片的最后整个山谷变得血红,到处流淌着暗红色的岩浆和火焰,天空也被渲染成深红色,狮子和土狼进行激烈的搏斗,主观性色彩基调开始变得沉重,让观众的心里也开始紧张起来。整个画面上大量的使用灰色,同时又将少量的暖色穿插其中,这样将观众的实现完全的集中到暖色当中。也把整个剧情推入到,增添画面的层次感。
3 结论
现实生活中,人们喜欢美的色彩,这也是人们内心中产生的一种主观意念。色彩在画面中最终表现出来的是色彩运用的主观性,是元素的运用,也是手段的运用,更是风格的运用,而色彩视觉的审美价值,正是由于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感受、情感、意念,才使得画面色彩关系更为热烈,更有个人品味,更有视觉冲级力。在动画电影中也要对色彩也要进行主观性的编辑、排列、整合。用不同的色彩语言来讲述动画电影诠释出的意境与理念。使用象征性的主观性色彩,让观众与影片产生共鸣,升华影片蕴含的深刻意义以及艺术魅力。(黑龙江省教育厅2013年度教改项目《探析高校动画教学中色彩认知的个性表达》(项目编号JG2013010376)结题论文)
参考文献
1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62
2 刘少辉.今日科苑[M].北京:东北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1、新世纪文化认同策略实施过程中美国动画电影的创作趋向
1.1从国际化逐步走向全球化
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以后的20年时间里,美国动画电影经历风风雨雨和跌宕起伏的历程,完美的开展美国动画电影的新历程。新的电影制片制度、新进的年轻导演以及新的电影主题等,新好莱坞电影在海外市场也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欢迎,并且电影票房的经济收益可以和国内市场的达到持平状态。在这一时期,美国动画电影呈现国际化的主要特征是电影演员中至少有一名是外籍演员。新世纪的美国动画电影,将发展目光放在全球社会的一致性、标准化、全球资源之间的协作性以及全球市场的共性探寻等,不在强调电影的国籍是否与电影制作的国籍相同。在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下,世界各地的观众在审美以及生活方式变得比较相似,在部分价值观念上也逐渐趋向于美国化。
在全球化战略的背景影响下,美国动画电影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创作制片策略的转向。美国动画电影的全球化制作和发行,以一种规范的制度化操作形式在好莱坞电影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例如跨国艺术家彼此之间的交叉参与、首映礼等;或者是《功夫熊猫》系列作品,不仅充分调动中国本土行业资源,还对中美观众的文化习惯进行充分了解,并在动画电影中有针对性的单独设计等。
随着美国动画电影逐渐走向多元化和拥抱全球化,迪士尼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一位重要的角色。不仅制作出延续经典风格具有里程碑标志意义的作品,如《小美人鱼》、《狮子王》等,还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参与亚洲动画电影的制作发行,如《我的邻居山田君》、《千与千寻》等一些列作品,这些非美国动画电影作品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贴上了美国动画电影的标签,同时为美国进军海外,参与当地电影行业提供经验和铺垫。在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好莱坞的各大巨头将动画电影制作面向全球市场进行制作,同时还面型市场的文化多样性制作,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此满足更多的观众需求,并且这种合理的配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杂糅不同文化进入大制作,并对美国动画电影进行重新定义,使其成为好莱坞推行文化认同的重要战略。
1.2去民族化与本土化
目前,好莱坞电影工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球化的结构性调整,而去民族化内容处理是其基于传统、面向未来的主要改良。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在本土上的各种族裔其信仰、喜好和文化都存在一定差异,谨慎且巧妙的选择电影主题,还要对叙述故事的方式进行全面考虑,这些举措是争取到更多观众的关键。历史相关经验说明,部分族群身份地位、对大众心里的基本情感诉求和向往进行普遍放大,并将其更好地融入国家意识形态之中。对此,去民族化的相关处理成为各种族裔的观众比较容易建立起美国人概念中的共性认同。基于此,美国动画电影在题材、故事模式和角色塑造等内容进行有效控制,从而表现出创作者的智慧。在新千年之前,主要以迪士尼为重要代表,并且出品的动画电影都是根据相关的经典童话和戏剧等进行改变得来,如《白雪公主》改编自德国著名的《格林童话》,《花木兰》选材于中国北朝著名民歌《木兰辞》等。去民族化这一策略将这些题材以一种新的美式文化内核进行呈现,将原著的民族气息和文化风味进行替换或者消除等,这种改变经典的手段,相对比较保守,还比较安全可靠。
新千年以后,迪士尼等各大巨头更加倾向于原创动画作品。去民族化的策略一直在发挥自身的作用,但异国的文化符号包装和美国价值观导向的角色表演与人文景观的并存,在电影中越来越隐秘。而全球化市场的影响下,根本上是将好莱坞之前的讨好本土观众扩大到世界观众面前,可在其动画创造中发生细微的变化。首先,故事发生的背景可以使世界各地的任何一个部落或者文化区域,但在动画电影中却有意的将对应过度进行适当的弱化。其次是民族性表征下的角色形象发生变化;最后是全球本土化战略。对美国动画电影而言,本土化与去民族化策略在本质上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尽量避免各类人群的排斥,并且获得全球范围内的认同。
2、美国动画电影中的文化图式建构
2.1文化图式和美国精神
一般情况下,图式主要是指人类在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内容和经验方式。而文化图式则是指人们对文化信息和概念在大脑中形成一种知识结构的板块,可以在各种熟悉场合影响人们的行为的相互关联。很明显,美国动画电影带给观众的就是美式文化的事实和概念图式。从历史来看,美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主要源自于基督教精神、资本主义和民主精神三者混合的产物。在17世纪时期,第一批移民踏上美洲土地的时候,促使其追求平等、自由和个人主义等精神基调。同时将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作为早期美国动画电影的主旋律。例如《白雪公主》和《小美人鱼》等。除此之外,北美大陆也是一个给人们带来新开始和新机会的伊甸园,致使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的移民来到这里,从而形成一种多元文化并存的客观环境。在改革和民权运动后,虽然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得到部分解决,但是阶层差异和身份地位依然存在,因此,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等成为美国梦典型的叙述方式和文化图式印记,如《虫虫危机》等,从而促使动画电影的文化情景更加深入和细腻。
2.2美国动画电影的文化图式建构路径
(1)感官层面
美国动画电影主要是借助文化图景的视觉奇观为人们带来观影体验和审美的趣味。动画技术一直在不断创新和改革,从而保证人们对观影的视觉奇观,美国在这一领域处于遥遥领先。在数字化时代,计算机科技在视觉效果上的出色表现,促使动画电影在想象力和文化表达更上一层。如《海底总动员》中美丽的大堡礁海底世界,《机器人瓦力》中浩瀚的太空等,无论是自然奇景,还是社会万象,动画影像都将其作为异世界风貌风情的一种审美载体。三维技术的应用,使人物角色更加丰富细腻,具有生命力。如《怪物公司》和《功夫熊猫》等,这些动画影片的视觉特效镜头比例有所提高,队伍里镜像的模拟和细节表现越来越好。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种先导的技术美学品位,并且流行起来,成为美国动画电影的招牌符号。
(2)自我认同方面
美国动画电影超脱当下的生活以及身份的归属,合理利用付诸身体修辞进行叙事,将大众对个人自我实现、抗争以及追求等代入到故事角色的冒险历程之中。部分美国动画故事中的人物角色都被赋予一段相对有成长意义的冒险历程,从而实现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实现的整个镜像。如《卑鄙的我》主要是讲述一个孤独并且被社会群体鼓励的个体,狐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53.html" title="档案论文" target="_blank">档案衤吃诤凸露喝鲂∨⒔患校右愿盖椎纳矸莩沙ぃ钡阶涑晌嬲挠⑿酃适隆6杂谡庑磁炎颂⑶以诔沙す讨卸愿髦秩ɡ某晒μ粽剑讶怀晌拦缬巴瞥绲母鋈擞⑿壑饕搴妥晕疑矸萑贤谋曛拘宰⒔猓拦缬敖湟芽ㄍń巧菀锍隼矗佣菇ǔ鋈碌娜宋锿际健Ⅻ/p>
(3)价值认同层面
美国动画电影主要是通过现实隐喻、解构和反讽等手法,将经典的善恶二元论谱写成一部部美式神话,呈现出完美的价值观和情感,促使民众与其达到共鸣和精神向往,从而接触不同的文化内核对观念图式进行扩展建构。如《疯狂原始人》是关于家园、彼岸的一部神话,《冰雪奇缘》则是关于责任的神话等。动画电影中的各种符号和节都是美国社会相对应的各种现状和问题,如主人公兔子朱迪代表的是美国中西部小镇的一个农村女孩,狐狸尼克则代表的是都市白人贫民的投机者,表面上讲述的是与美好的美式民主生活唱反调,实际上却是主人公对正义的追求和乐观勇敢等,这才是整部影片的重点,美国梦不仅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维系美国认同的内在纽带。
摘要:随着电影中逐渐运用计算机技术以来,一个全新的电影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制作的图像被运用到了电影作品的制作中。其视觉效果的魅力有时已经大大超过了电影故事的本身。对于任何一位动画数字影视特效制作者,无不深知色彩在整个影视特效制作环节中的重要作用。色彩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起到了跨时空进行空间色彩再创作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影视特效;动画电影;色彩
“数字影视特效”本身是基于计算机的软硬件环境,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原理和方法,将多种源素材(包括实拍的画面和计算机生成的画面)混合成单一复合图像的处理过程。多种源素材能否在色彩、运动、透视、素材锐度等方面达到真实统一将直接影响到影视作品的可信性,尤其对影视的最重要表现元素——色彩的处理,更加直接关乎影视艺术表现的艺术性。因此对于任何一位数字影视特效制作者,无不深知色彩在整个影视特效制作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色彩作为动画电影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为刻画角色的情感、营造环境的氛围、增强剧情画面的丰富,创造动画片的欣赏价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色彩在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有时为了更夸张地表现、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颜色的运用也具有很高的自由度。通过颜色的转换可以看到色彩不仅带给观众颜色本身的魅力,而且直接参与了剧情的渲染,同时也强化了主题。
一、动画电影与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调整
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调整主要分为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制作中有时又是相互叠合。因此对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的探究,不仅对数字影视特效制作具有指导作用,还将对影视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创作可能。
二、动画电影与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处理
数字影像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数字动画电影的色彩匹配与校正与数字影视特效又有很大的不同,动画电影的色彩处理更为突出色彩夸张及色彩造型。因此,在进行数字色彩匹配和校正方法研究的同时,更是想激发影视色彩处理的更多可能。
三、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原理及色彩检测
人们对色彩是如此地敏感,计算机的色彩处理能力也越来越强,并早已实现了千万色的色彩再现,那么在影视创作中,如何在人眼的色彩感知范围内使计算机处理的色彩得到最大程度的艺术表现,对数字色彩处理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探讨数字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眼识别色彩的基本原理,以及计算机对色彩处理及检验的基本原理。
(一) 人眼对色彩识别的一般规律
人眼对此感觉到的是一种单纯、鲜艳的颜色,可称为谱色或单色。但在自然界中,人眼所看到的各种光源发射出的可见光都不是谱色光,他们是由连续光谱或是线状光谱构成的,它们所发出的光线称为复合光。无论谱色光(单色光)或复合光,都基于亮度、色调、饱和度三个参量得以描述。
(二)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原理与监测
前面谈论了人眼对色彩识别规律,接下来我们探讨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和监测的一些概念和方法,这将加深我们对数字色彩的认识。
计算机是通过数学的方式,经过程序计算形成图像。任何图像,不管它如何复杂,在计算机中都是像素的集合。
每一个像素的颜色都能单独设定。现行通用的PC对图像的设定是通过24位真彩色或更高位数来进行描述的。在表达彩色图像或黑白图像时,采用的是颜色通道(channel)的管理方式。依据色彩理论,任何一个颜色都可以用三个独立的参数来描述。比如HSB模式、RGB模式、Lab模式。
数字色彩处理是直接对画面的原始色相、色度的修改。而最终效果的显现也依赖于数字显示设备才能查看、比如显示器、监视器等设备。由于各种色彩显示设备自身的色彩显示设置标准不同,因此各设备并不能完全做到检测效果的统一。正是由于显示设备本身色彩管理与现实的限制,不能完全呈现出人眼所看到的全部色彩,而是进行了相应的色彩截取,从而使现实信息量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并节省资源。
四、色彩表现思路及实例分析
(一)色彩匹配
在影视拍摄时,经常会遇到由于拍摄时地点、时间的不同、以及所用的胶片材料、灯光器材、光学镜头和曝光程度的不同,因此不同影像片段间的色彩值和色度明暗也存在很大差异。后期制作时为了使影片影调和谐统一,需要对影像素材进行色彩值、色度值的进行调整,使不同影像片段间保持色彩的连贯性,这就是色彩匹配的传统定义。
在数字特效制作过程中,尤其数字特效合成镜头中,经常需要将多源素材进行合成,多源素材之间的颜色、反差、质感等方面经常出现不匹配,因此需要对各元素进行不同程度的色彩调整,以便使合成镜头形成统一的画面风格和质感,这是数字制作中的色彩匹配。
而在动画电影中,为了表现动画特色而使用了大量夸张的色彩表现手法,此时的色彩匹配更多地引用了色彩构成的原理,更多的用色彩本身进行创作。
(二)色彩表现的应用类型
在影视特技的制作过程中,经常遇到如何将实景拍摄素材的相互匹配、三维制作素材与实景拍摄素材的相互匹配。因而大体上分为实景拍摄匹配和实景拍摄与虚拟背景匹配两种类型。
实景拍摄匹配主要处理一些由拍摄场地光源、拍摄时间、现场大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素材间的色彩不统一。
实景拍摄与虚拟背景匹配,数字影视特效制作中,由于一些场景在现实中不存在或很难实现它,因此不得不用数字手段来创造它。因而需要将机生成的CG图像进行色彩上的统一调整,使观众看不出是由数字虚拟出来的画面。
(三)色彩匹配思路解析
进行匹配的时候,将所需匹配目标素材与源素材要完全融合在一起,需要将目标素材中的亮部、中间层次、暗部的色彩、亮度与源素材匹配一致,这也是色彩匹配的主体思路。因而在制作之前,我们需对目标素材与源素材之间的亮部、中间层次、暗部的色度进行比较,为后续制作提供匹配依据。
五、数字色彩处理对影视创作的影响
无论是电影之前的美术,舞台美术,还是影视美术,造型、色彩、质感都是众多导演和艺术家孜孜以求,期望完美的。从各个角度对现代数字下的动画电影和数字影视的各方面元素进行阐述,色彩匹配与校正是基于模型造型基础上的艺术性表达。色彩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起到了跨时空进行空间色彩再创作的作用。如果说影视作品的画面造形是以形动人的话,那么色彩则是以情感人,形色交融。现代数字技术背景下,色彩再创作已经成为众多导演的必然选择。后期数字色彩匹配和校正不但降低了对传统诸如色片控制,色温控制的依赖,更是赋予导演更宽泛的创作空间。
通过对色彩匹配和校正,保持相同场景之间的和谐性,不同场景之间的连续性,甚至产生时空错觉,让一切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从此,“电影中的色彩不仅仅只是一种再现客观色彩的技术元素,在电影工业漫长的中,电影创作家们逐渐了以外在影片中运用色彩的经验,色彩开始以纯电影化的形式因素进入银幕世界。”“色彩就是思想”已经成为现实。
本文限于篇幅,仅就色彩一项环节在动画电影与数字电影制作中的基础知识,制作要素,评价要素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更后续的色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将以数字影视特效中的综合匹配为线索,穿起整条综合匹配的大龙,为的后期特效制作行业添砖加瓦。
说明:该论文为黑龙江省文化厅2010年度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关于《动画(数字)电影特效制作环节中的重要视觉元素——色彩》的研究结题论文。立项编号:10D032
参考文献
[1]《电影摄影画面创作》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张会军 教授;
[2]《色彩美》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李天祥 赵友萍 著;
[3]《动画场景设计》上 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顾严华主编;
[4]《电视节目制作技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孟群 编著;
[关键词]动画音乐 创作特点 发展
综观世界动画电影格局,美国日本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美国动画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迪斯尼公司、华纳兄弟公司、梦工场三足鼎立,引领着世界动画片的发展。素有“动画王国”的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动画制作和输出国,全世界播放的动画有60%是由日本制造的,它与美国动画并驾齐驱,以独特的风格屹立于世界动画之林。我国影视动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但与国外的一些优秀动画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音乐是动画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部成功的动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动画音乐在突出动画影片的感情、加强动画的戏剧性、渲染动画的气氛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中美日三国在各自动画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本文主要从三国动画音乐民族风格的运用、创作特点及现状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汲取各自优点,以此推动动画音乐的创作与发展。
一、中美日三国动画音乐中的民族风格的比较运用
1、中国动画电影作品中民族音乐的运用
中国动画大多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话、寓言故事,20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动画诞生,三十年之后,中国动画走上中国民族道路,传统民族艺术元素在中国动画中的应用数不胜数,很多影片都浓缩了民族戏曲的精髓。《大闹天宫》是我国经典动画作品之一,它主要采用中国传统戏曲乐器进行配乐。影片中二胡等传统乐器的演奏使影片具有了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动画影片《三个和尚》根据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民间谚语改编而成。运用了中国民乐乐器二胡、扬琴、笛子、木鱼等,使影片的音乐意境诙谐而幽默。我们可以看到,从《大闹天宫》中的京剧鼓点,到《三个和尚》中的民族配器,影片把中国韵味的声与画都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充分体现了中国音乐的“写意”特点和民族化特色,突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氛围。
2、美国动画电影作品中的世界民族音乐的运用
美国动画创作题材广泛,不拘一格,如《狮子王》、《埃及王子》、《花木兰》等作品,这类影片的题材多是根据世界各民族的民间故事改编,虽都带有一定的美国特色,但在音乐风格的把握和乐器的使用上都能符合各国风情。获奥斯卡奖的美国迪斯尼《阿拉丁神灯》以拥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阿拉伯文化为故事背景,音乐采用特殊节奏与音调,再加上乐器组合,使音乐的色彩十分华丽,充分表现了阿拉伯民族的热情奔放和神秘的东方气息,让观众完全沉浸在影片营造的阿拉伯那充满令人惊奇的异国风情当中。《狮子王》创造了迪斯尼票房上的巨大成功,影片以非洲音乐特有的呐喊叹息声的表达和运用,营造出影片所需要的自然原始的味道。梦工厂制作出品的动画片《埃及王子》影片的音乐也是运用传统伊斯兰音乐与外族音乐融合形成的独特埃及音乐风格创作而成。影片《花木兰》的音乐更力求中国味道,运用中国的民歌小调和笛子、二胡、古筝等民族乐器,表现民族风格。影片中角色的歌唱部分使中国经典戏剧中的唱段,成功移植到动画当中。
3、日本动画电影作品中的民族音乐的运用
日本动画的题材多选自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聪明的一休》是以日本古代著名得道禅宗“一休和尚”为原型,结合民间流传的智慧故事改编而成。在日本动画界,宫崎骏一直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独占鳌头,久石让与宫崎骏的合作是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久石让的配乐己经成为宫崎骏动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宫崎骏的《千与千寻》音乐元素丰富,影片从选材、场景的设计,色彩音乐的运用上都融入民族元素,使整部作品富有极为浓厚的民族特色。《幽灵公主》在所有影片中最具日本传统色彩,它的主题歌采取美声演唱方式演绎出典型的日本风味。《龙猫》也是来自幼年时宫崎骏在家乡听到的传说,在影片的音乐中久石让运用民族打击乐谱写了一段幽默的配乐,各种民俗元素在《龙猫》中得到大量运用。
二、中美日三国动画音乐创作特点的比较
1、中国动画音乐在创作手法上吸取了我国民间艺术的多种表现手法,借鉴了中国古典戏曲音乐和民族打击乐器等元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对于衬托画面、渲染情景和增加音乐表现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闹天宫》采取具有民族色彩的乐调,运用了戏曲的锣鼓打击乐来加强音乐的效果,使锣鼓点同人物动作和镜头的衔接转换相得益彰,具有较强的节奏感,民族风味十分浓郁,用戏曲的曲牌音乐和锣鼓来表现孙悟空豪放性格,结合和借鉴了昆曲、京剧、粤剧的曲牌与西洋乐的运用。影片《宝莲灯》的背景音乐中,最能营造氛围、最具典型意义的,要数《集市场面》这一音乐片段。作曲家为表现影片中欢快轻松的情绪,塑造古代中国传统的集市形象,在管弦乐队的衬映下,选择了如竹笛、扬琴、锣、木鱼等中国民族乐器进行主奏,为配合片中耍猴的细节,音乐采用了锣与扬琴、柳琴等弹拨乐器的合奏。这种“中国味”十足的音乐片段成为影片的又一道亮点,营造出轻松愉悦的集市氛围。
2、美国的动画音乐创作百花齐放,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的音乐———夸张而富有喜剧性。影片《埃及王子》片头曲,阿拉伯笛子独奏出阿拉伯曼卡姆风格的音乐,在交响乐中加入了民族乐器唢呐,把东方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配器上使用了阿拉伯的民族乐器三弦来强调民族地域风格。另一种是具有古典乐曲的特点———严谨而壮观。在影片《猫和老鼠》、《米老鼠和唐老鸭》中都可以听到一些经典的交响乐、摇篮曲和快节奏的民间曲调的影子。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舒伯特的《圣母颂》,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小提琴曲《骷髅之舞》,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等世界名曲都被应用在影片中,使音乐与画面紧密结合,视觉与听觉浑然一体。美国的动画音乐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创新,在音乐的开发和运用上形成了独特的多元化风格,从 1942年《小鹿班比》使用拉丁美洲的流行音乐曲调后,音乐多样性这一特点就普及开来。从古典到电子,从歌剧到摇滚,从民谣到HIPHOP,从爵士到R&B, 每一段音乐都能让观众感到恰到好处地深化影片主题。
3、日本动画音乐创作结合了东西方音乐特点,将电子音乐和流行音乐融入动画音乐创作,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音频设备在世界上占有领先地位,在配器上充分展示了雅马哈和卡西欧优质音源的音色魅力,使动画音乐的乐器音色更加丰富,形成了独有的音乐风格。影片《灌篮高手》、《名侦探柯南》等作品的主题曲被众人所熟知。以配乐大师久石让为代表,他的动画电影音乐细腻深邃,擅长将古典音乐和传统民族音乐完美结合在一起,运用交响乐、童声合唱、女声独唱、钢琴小品、合成器等形式,用音乐塑造了一个个完美的画面。他的音乐大多旋律简单明朗,却能给人无限幻想,音乐风格简约而不简单。钢琴和管弦乐等传统西洋乐器是他最常用的配器手法。《天空之城》主题音乐的第一次呈现,运用了管弦乐,由小提琴奏出优美的主旋律,烘托出影片神秘而忧伤的气氛。他还善于吸收民族乐器和音乐调性,使某些特定题材的动画电影配乐具有典型的民族特征。《千与千寻》的配乐,为了表现富有日本民族的庙宇建筑油屋里的热闹场面,加入了太鼓、三弦等日本民族器乐,使整个画面散发出浓郁的日本民族特性。这些具有民族特性音乐的加入,充分体现了听觉与视觉的一致性。影片《风之谷》用管弦乐演奏主题音乐,管弦乐的音色和特定的音乐主题旋律成为电影音乐中的情感篇章,影片音乐充满了浪漫主义风格。
三、中美日三国动画音乐的现状及发展
1.中美日三国动画音乐的现状
美国动画音乐从早期的造型音乐到发展期的剧情音乐再到成熟期的电影音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动画音乐不再满足于传统音乐的复制剪切,许多动画公司不惜重金为动画片量身打造动画中的音乐,从主题曲、背景音乐、插曲、片尾曲等,音乐逐步成为动画片拓展创作思路、创新力量的源泉之一。动画音乐也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性音乐,开始和动画剧本、拍摄手段、电脑特技一较长短。日本动画音乐则较为成熟,已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具有一定的规模与市场。动画音乐专辑、EP等动画附属产品为日本动画音乐市场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也开启了日本动画音乐的新旅程。中国电影动画音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一直坚持创作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动画片,近年来,中国动画片创作技术、手段发展迅速,现代动画更加强调视与听相结合,音乐已是动画艺术效果自身的一部分。
2.中美日三国动画音乐的发展
美国动画站在世界高科技手段运用的前沿,拥有成熟的动画制作团队和强大的经济支撑,使动画音乐可以良性发展。日本动画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市场化与创新化。他们将流行音乐融入动画音乐,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和巨大经济效益,因此,动画音乐的创作也需要吸纳新的音乐创作元素。而中国动画音乐应该在保持自己的本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市场运作经验,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制作高品质的国产动画片,追求民族性和艺术性,并请专业人士创作和制作优秀的动画音乐,创作出具有自主文化品牌的有特色的、有内涵、耐品味、高品质的民族作品,相信通过中国动画人和音乐人的共同努力,中国动画会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动画电影 色彩匹配 色彩校正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On the Colour Adoption and Adustment in the Special Effection of Animation Movie and Digital Movie
Chen Yi Qiao Fengtian Wang Hanbing
(School of Animation, Zhejiang Media Institute, Hangzhou 310018;School of Animation, Zhejiang Media Institute, Hangzhou 310018; School of Animation, Zhejiang Media Institute, Hangzhou 310018)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simply the importance and the work flow of the colour adoption and adjustment in special effection of animation movie and digital movie.
Key wordsanimation moviecolour adoptioncolour adjustment
“数字影视特效”本身是基于计算机的软硬件环境,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原理和方法,将多种源素材(包括实拍的画面和计算机生成的画面)混合成单一复合图像的处理过程。多种源素材能否在色彩、运动、透视、素材锐度等方面达到真实统一将直接影响到影视作品的可信性,尤其对于影视艺术的最重要表现元素――色彩――的处理,更加直接关乎影视艺术表现的艺术性。因此对于任何一位数字影视特效制作者,无不深知色彩在整个影视特效制作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一、动画电影与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匹配与校正
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调整主要分为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制作中有时又是相互叠合。因此对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的探究,不仅对数字影视特效制作具有指导作用,还将对影视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创作可能。
在数字电影色彩的运用和创作方面,现代的数字电影制作者有很多新的认识。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教授在《电影摄影画面创作》中写道:“色彩的应用,实质是一种经验”。这种强调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对创作的影响,是毋容置疑的。一个经验丰富的摄影师对色彩的敏感度,色彩捕捉能力通常强于初学者。但当进入数字影像制作时代,这种理念将无法指导数字化的影像后期制作。
数字影视制作中,相当多的问题需要数据化、需要量化,需要有明确的制作目的性,如果仍旧单纯套用经验进行制作,不仅很难达到作品的预期艺术性,同时还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数字影像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数字动画电影的色彩匹配与校正与数字影视特效又有很大的不同,动画电影的色彩处理更为突出色彩夸张及色彩造型。因此,本文在进行数字色彩匹配和校正方法研究的同时,更是想激发影视色彩处理的更多可能。
二、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原理及色彩检测
人们对色彩是如此地敏感,计算机的色彩处理能力也越来越强,并早已实现了千万色的色彩再现,那么在影视创作中,如何在人眼的色彩感知范围内使计算机处理的色彩得到最大程度的艺术表现,对数字色彩处理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探讨数字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眼识别色彩的基本规律,以及计算机对色彩处理及检验的基本原理。
1. 人眼对色彩识别的一般规律
从原理上讲,单一波长的电磁辐射所发出的可见光称为谱色光或单色光。人眼对此感觉到的是一种单纯、鲜艳的颜色,可称为谱色或单色。但在自然界中,人眼所看到的各种光源发射出的可见光都不是谱色光,他们是由连续光谱或是线状光谱构成的,它们所发出的光线称为复合光。
无论谱色光(单色光)或复合光,都基于亮度、色调、饱和度三个参量得以描述。
亮度表示彩色光对人眼刺激的强弱,与进入人眼的色光所包含的能量有关。光源的发光强度越高和彩色物体表面的光谱反射率越高,物体的亮度越高。
色调是彩色之间相互差异的重要特征所在。可见光谱中不同波长的谱色光有不同的色调。人眼大体能分辨出200多种不同的的色调。
饱和度表征色彩的纯粹性,即某种色调的浓度、深浅程度。
正是由于人眼对不同颜色在识别上的差异性,因而在创作上,对于不同的颜色应该区别对待。例如:人眼对蓝色区域的饱和度分辨阀和色调分辨阀都是比较高的,在色彩的控制和处理上,蓝调的控制是比较容易的,而黄绿色调的控制是最困难的,稍稍不慎就会造成层次的丧失和色调偏离。
2.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原理与监测
前面谈论了人眼对色彩识别规律,接下来我们探讨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和监测的一些概念和方法,这将加深我们对数字色彩的认识。
计算机是通过数学的方式,经过程序计算形成图像。任何图像,不管它如何复杂,在计算机中都是像素的集合。
每一个像素的颜色都能单独设定。现行通用的PC对图像的设定是通过24位真彩色或更高位数来进行描述的。在表达彩色图像或黑白图像时,采用的是颜色通道(channel)的管理方式。
依据色彩理论,任何一个颜色都可以用三个独立的参数来描述。比如HSB模式、RGB模式、Lab模式、YUV模式。
数字色彩处理是直接对画面的原始色相、色度的修改。而最终效果的显现也依赖于数字显示设备才能查看、比如显示器、监视器等设备。由于各种色彩显示设备自身的色彩显示设置标准不同,因此各设备并不能完全做到检测效果的统一。比较常见的色彩监测设备有Luma WFM波形显示器、 Vectorscope矢量显示器、Histogram直方图显示器。
正是由于显示设备本身色彩管理与现实的限制,不能完全呈现出人眼所看到的全部色彩,而是进行了相应的色彩截取,从而使现实信息量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并节省资源。
三、色彩匹配思路及实例分析
1.色彩匹配
在影视拍摄时,经常会遇到由于拍摄时地点、时间的不同、以及所用的胶片材料、灯光器材、光学镜头和曝光程度的不同,因此不同影像片断间的色彩值和色度明暗也存在很大差异。后期制作时为了使影片影调和谐统一,势必需要对影像素材进行色彩值、色度值的进行调整,使不同影像片断间仍然保持色彩的连贯性,这就是色彩匹配的传统定义。
在数字特效制作过程中,尤其数字特效合成镜头中,经常需要将多源素材(包括实拍的画面和计算机生成的画面)进行合成,多源素材之间的颜色、反差、质感等方面经常出现不匹配,因此需要对各元素进行不同程度的色彩调整,以便使合成镜头形成统一的画面风格和质感,这是数字制作中的色彩匹配。
而在动画电影中,为了表现动画特色而使用了大量夸张的色彩表现手法,此时的色彩匹配更多地引用了色彩构成的原理,更多的用色彩本身进行创作。在颠覆原有世界的色彩观的基础上,每一部动画电影都可以创造自己本身的色彩识别系统,从而表现自己独特的色彩性格。
2.色彩匹配的应用类型
在影视特技中的色彩匹配制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将实景拍摄素材的相互匹配、三维制作素材与实景拍摄素材的相互匹配。因而大体上分为实景拍摄匹配和实景拍摄与虚拟背景匹配两种类型。
实景拍摄匹配主要处理一些由拍摄场地光源、拍摄时间、现场大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素材间的色彩不统一。或者是基于演员在蓝/绿屏背景前实景拍摄与实拍素材结合时,由于蓝/绿屏背景素材与实拍背景素材间的色彩不一致而需要进行的色彩匹配。
实景拍摄与虚拟背景匹配,数字影视特效制作中,由于一些场景在现实中不存在或很难实现它,因此不得不用数字手段来创造它。因而需要将计算机生成的CG图像,和蓝/绿屏拍摄所得的实拍影像进行色彩上的统一调整,使观众看不出是由数字虚拟出来的画面。
3.色彩匹配思路解析
进行匹配的时候,将所需匹配的素材分为目标素材和源素材。目标素材与源素材要完全融合在一起,则需要将目标素材中的亮部、中间层次、暗部的色彩、亮度与源素材匹配一致,这也是色彩匹配的主体思路。因而在匹配制作之前,我们需要对目标素材与源素材之间的亮部、中间层次、暗部的色度进行比较,为后续制作提供匹配依据。
利用通过色彩吸管进行前后景的亮部、中间层次、暗部的色度比较。比较前后景暗部与亮部的色差,以及相应的r\g\b的色彩差异。(参见下图)
然后在色彩匹配制作中,通过对素材色调的整体匹配调整以及对亮部、中间层次、暗部色彩、亮度的分区域二级调整。
四、色彩校正的一般规律
色彩校正主要对同一部影片中的色调进行客观技术与主观艺术层面上的进行色彩校准。
客观技术层面的色彩校正主要是依据电影、电视色彩还原的相应技术指标参数的校准,对前期拍摄中的瑕疵如偏色、曝光过度等进行弥补,使前期拍摄的画面得到最大程度的色彩还原,以期达到电影、电视的画面播出的指标要求。
而主观艺术层面主要是基于影片整体基调、风格、情绪等因素对视觉色彩的调整。正如影片《三百斯巴达勇士》为了呈现出及具史诗感的惨烈历史时刻,影片影调运用了浓烈的史诗油画感觉,全片影调色彩的二次创作,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全新的视觉感受。这也是色彩校正的魅力之所在。
影视画面的色彩校正主要就是对真实场景色彩的正确还原,并对前期拍摄中的瑕疵如偏色、包光、曝光过度等进行弥补,在数字色彩校正,则可对灰度、亮度、对比度以及在独立的RGB通道内,对画面进行像素级的修复。但是由于技术指标的限制等原因,要做到真实现场的色彩还原是不可能的。
因此画面色彩校正只不过是一种假象中色彩真实感,及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色彩真实。但是作为数字调色师来说,在画面瑕疵得以修复的前提下,更加关注的是艺术化的画面色彩处理,通过画面色彩,控制画面情绪,形成影调风格,从而创造出影片整体的视觉效果和气氛,引起观众的视觉注意和心理感应,达到影像色彩的艺术“表现”。
因而,我们应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色彩校正这个问题,对于所要处理的影片类型不同,色彩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对画面精修和处理的步骤与有所不同。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色彩还原和修复,而是有目的地运用色调来吸引观众视线,发挥色彩的心理特征,将画面中最具美感、信息最为丰富的地方展现给观众,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刺激和心灵的震撼。
在了解色彩处理上艺术“还原”与“表现”的关系,色彩校正的基本思路也就大致分为如下三个步骤:1:一级调色阶段,色彩整体还原阶段;2:二级调色阶段,细节调整,分色调整;3:艺术表现阶段。
对于不同的景别镜头,色彩校正时的侧重点也是不同。一般来说,远景重气氛,以整体环境氛围烘托出场景所要表现的气氛,突出主题所要塑造的情景。近景重层次,观众对于近景的物体会更为留意,要特别注意主体元素的色彩层次、质感、影调等方面的体现。上述是色彩校正的一般规律。
五、数字色彩处理对影视创作的影响
无论是电影之前的美术,舞台美术,还是现代的影视美术,造型、色彩、质感都是众多导演和艺术家孜孜以求,期望完美的。本系列论文分别从各个角度对现代数字工业下的动画电影和数字影视所苛求的各方面元素进行了详细阐述。
色彩匹配与校正是基于宏观几何模型造型基础上的艺术性表达。色彩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起到了跨时空进行空间色彩再创作的作用。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美感最普及的形式”。如果说影视作品的画面造形是以形动人的话,那么色彩则是以情感人,形色交融,色彩影片赋予了影视现代电影艺术对于色彩的运用已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作客观视觉再现的技术现象了,色彩开始以纯电影化的形式因素进入银幕世界,电影更多地利用色彩的本性进行视觉的诉说。
色彩能有力的表达情感,这一事实是无可非议的。同时一部优秀的电影中的色彩会返回给观众一种深刻的心理效应。从心理学角度看,色彩效应是指在色彩元素的作用下,人类通过脑神经对色彩效应的反应过程和思维内容想象在连续放映的过程中,观众对银幕色彩产生了不同的直观感受和情绪变化,不断地形成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直觉思维。但银幕色彩有时写实,有时虚幻,有时两者融合出现,这样便形成了不同分格样式的影片及具有其自身特殊规律的色彩组合,因此便出现了色彩心理效应和视觉感知的不同功能。
所谓电影的色彩基调,是指为影视片的整体风格、类型建构,而在色彩造型与表现方面所作的基本调子配置的色彩。它是导演前期创意构思和后期视听语言合成时总体把握的产物。影视色彩创建应使影视色彩造形既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意蕴,又有鲜明的视觉语言特征。
现代数字技术背景下,色彩再创作已经成为众多导演的必然选择。后期数字色彩匹配和校正不但降低了对传统诸如色片控制,色温控制的依赖,更是赋予导演更宽泛的创作空间。
而相对于动画电影,其本身就是色彩的创造。在以观众所体认的现实空间视知觉基础上,以独特的手法表现着自己的色彩空间。无论数年前的《怪物史莱克》;《汽车总动员》,还是新近荣获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料理鼠王》,以及提名的《冲浪企鹅》,其中对于颜色和光的运用已臻化境。《冲浪企鹅》中,对于海滩的色彩刻画,体现了浓郁的类夏威夷海岛风情,而在海面上冲浪时,阳光和海浪所产生的唯美色感,在动画片所特有的机位下显示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片中主客观色彩交替、融合的色彩结构形式,建构起现实与梦幻交错的视觉节奏,使观众完全沉浸其中。
近些年来,数字化电影技术不断实现新的组合与突破,电影美术师可以通过 Discreet公司的Lustre 或Da vcihi等硬件设施,对影片的色彩、特技、剪辑产生全局性的个性化调整,可以对每一场的数字化镜头实现色调、氛围上的统一,可以将传统胶片扫描后经数字化手段实现对前期拍摄中的瑕疵与缺陷进行弥补。在2007年国产大片《集结号》中就在邀请韩国的团队进行场景搭建和爆破特效制作的同时,大量运用了数字调色技术。经过调整后的影片镜头都与实际拍摄的效果大相径庭,无论从色彩饱和度、画面精致程度,较之前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全片的画面与色彩达到空前的饱满与统一。电影美术师或者说画家们可以在“电脑”上直接将电影“画”出来。
通过对色彩匹配和校正,平衡和保持相同场景之内的和谐性,以及不同场景之间的连续性,甚至产生时空错觉,让一切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从此,“电影中的色彩不仅仅只是一种再现客观色彩的技术元素,在电影工业漫长的发展中,电影创作家们逐渐总结了以外在影片中运用色彩的经验,色彩开始以纯电影化的形式因素进入银幕世界。”
“色彩就是思想。”已经成为现实。
一、美国动画电影中的古典英雄
在早期的美国动画电影中,动画英雄形象以古典英雄为主。古典英雄是指具有高贵血统和非凡能力的人,他们是人类理想的化身,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舍生取义、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崇高品质。在美国早期动画电影中,具有高贵血统的贵族是被塑造成为英雄的主要群体。如1959年迪士尼制作的动画电影《睡美人》,讲述了王子用真爱唤醒被魔咒禁锢的公主的故事。影片中的王子是电影塑造的一个古典英雄形象,他拥有高贵的血统、坚毅勇敢,是拯救公主和一个国家的希望,也是唯一能够抗击女巫的英雄。影片中的王子平易近人,当他与隐居在乡下的乡村女孩一般的公主初次相遇时,他高贵的身份并未成为两人相爱的障碍,他甚至为了这份爱情不惜放弃之前与王宫高贵的公主定下的婚约。这种为爱情牺牲的婚恋观为王子的英雄形象增添了一丝现代色彩。王子为爱踏上了拯救公主的征程,与女巫的战斗是显示王子英雄气概的最重要途径,在影片创作者的安排下,王子获得了保护公主的三位仙女的鼎力相助,王子从仙女那儿得到了魔法盾牌和锋利的真理之剑,用它们战胜了邪恶的女巫。影片以王子与公主的爱情为主线,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典型的英雄形象,他以勇于冒险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去追求真爱,并勇敢地突破重重障碍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在影片中“真理之剑”将王子的英雄形象转化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使他的英雄行为与群体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英雄形象具有一种感召力和令人信服的力量。
在早期的美国动画电影中,具有非凡能力的人也是动画电影英雄形象的塑造热点,他们实现了人类的理想,以自身超凡的能力保护着身边的人。如迪士尼1953年推出的另一部影片《小飞侠》,讲述了一个拥有超凡能力的英雄彼得?潘用自己的神奇法力守护着一群不想长大的孩子的故事。影片中彼得?潘是梦幻岛上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精灵。他为了满足小女孩温蒂不想长大的愿望将她和两个弟弟一起带到了梦幻岛,居心叵测的胡克船长想杀死彼得?潘占领并统治梦幻岛,最终彼得?潘在与胡克船长的战斗中以英雄的方式?A得了胜利,保护了岛上的孩子们。彼得?潘是人类保持童真梦想的守护者,他用自身的神奇能力和超凡智慧保护着所有的孩子和岛上的印第安人。他深受人们的爱戴,得到了酋长的嘉奖,他在与胡克船长的战斗中放弃使用超能力,以单手迎接胡克船长的挑战,用公平的方式赢得了胜利。影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集魔法与尊贵身份于一身的古典英雄形象。
二、美国动画电影中多元化的凡人英雄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美国文化变革的时代,美国社会文化从以某种主流的社会观念为中流砥柱的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多元社会文化冲突的影响下,美国动画电影中英雄形象也由原来的古典英雄逐渐趋向于凡人化的英雄。在美国动画电影中,这些凡人英雄除去了身上的神性,摒弃了以往为他人牺牲、拯救他人的精神,更注重以自我为中心、实现个人利益和价值最大化的理念,他们在出身、性格、惩恶扬善的动机等方面颠覆了以往“高大”的英雄形象,体现出一些不完美和世俗,呈现出一种反精英意识。如影片《阿拉丁》中的男主人公阿拉丁是一个混迹于街头的市井无赖。他和猴子阿布到处偷东西并被人追杀。但他心中一直存有美好的梦想,他凭借进入奇迹之穴神奇的能力得到了奇穴中的神灯,并帮助国王成功制伏试图谋权篡位的贾法,让灯神获得了自由身份,同时也俘获了公主的芳心。影片中的英雄一改原来具有高贵出身和超凡能力的古典英雄形象,化作了通过努力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特殊称谓,强调了阿拉丁的凡人身份,传达了平凡的人也可通过一颗善良的心和英勇的行为成就一番伟业的平等观念。
随着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的发展,美国社会开始接受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对不同种族、阶级、宗教的文化给予了平等的对待。这种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也反映在动画电影中,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美国动画中的凡人英雄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出现了女性英雄、少数族裔英雄、卑贱英雄等多样化的英雄形象。随着女性解放运动发展,女性与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实现了平等。在动画电影中女性改变了以往需要被解救的形象,开始替代传统男性英雄的角色,勇敢地追求幸福和拯救世界。如影片《花木兰》就塑造了一个替父从军的传奇女性英雄形象。在花木兰的传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西方文化中的英雄的自我性。除女性英雄外,这个时期的美国动画电影中还出现了一些另类的凡人英雄形象,如电影《泰山》中的泰山和《风中奇缘》中的波卡洪塔斯等。影片《泰山》塑造了一个“野蛮人”英雄形象,它讲述了 “野蛮人”泰山拯救黑猩猩家族的故事。影片中的泰山是一种理想化的英雄,他维护的是动物的利益而非人类的利益。在他身上渗透了凡人对自我身份的关注和充满民主与自由精神的选择。电影《风中奇缘》则塑造了一个少数族裔女英雄形象,它讲述了一个印第安女英雄以自己的行动化解部落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故事。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波卡洪塔斯是一个真诚、善良、勇敢、热爱自然的女孩,她作为印第安人首领之女为了爱情奋不顾身地救下了白人俘虏庄迈斯,并用这种爱的力量成功地化解了印第安人与白人两大种族之间的仇恨。创作者将波卡洪塔斯塑造成与神灵有直接接触的人物,将传统英雄的神力转化为凡人英雄的精神力量,指引主人公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消费时代的美国动画电影英雄
随着后现代文化的崛起,美国社会进入了消费时代,消费主义、经济全球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美国动画电影在价值观上进入了一个转型期。在21世纪的美国动画电影中明显地具有后现代文化的印迹,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上也呈现出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物质至上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
(一)个人至上的英雄
受后现代文化影响,人们的英雄维度开始失落,追求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孤芳自赏式的粗鄙的快乐,不再崇尚奉献和为他人牺牲的精神,而是关切自身所蕴含的力量,从而导致了疏远他人、脱离社会、损害公德等严重后果。在这个时期的美国动画电影中塑造的多数是个人至上的英雄形象,主要包括放弃职责的英雄和“伪”英雄。派拉蒙影业2010年上映的一部动画电影《超级大坏蛋》,影片中的两位主角是因自己星球被黑洞吞噬而来到地球的外星婴儿。他们一个成为超级英雄――城市超人,另一个则成了与之作对的超级坏蛋。在两人的对战中超级坏蛋麦克迈打败了城市超人并利用城市超人的DNA创造出一个新的正义英雄太阳神。然而这个英雄却利用自己的超能力无恶不作,超级坏蛋麦克迈为了阻止太阳神的恶行成为城市的新守卫者。而作为人们心目中英雄的城市超人却以假死换取了个人的自由,实现了成为 “音乐超人”的理想。
此外,在后现代文化的影响下,一些道德上存在缺陷却意外成为英雄的“伪”英雄形象也成为美国动画电影的热点。如2011年上映的动画电影《飙风雷哥》中的雷哥和2014年上映的《鲨鱼黑帮》中的?W斯卡都是典型的“伪英雄”形象。《飙风雷哥》中的雷哥是一只生活在鱼缸中的宠物变色龙,他不安于现状幻想有朝一日成为一个伟大的英雄。一次旅行意外让他的美梦破碎,落在了人迹罕至的沙漠中,为了生存他艰难地穿越大漠来了美国西部一个边陲小镇,开始了自己另一段具有传奇色彩的生命旅程。为了能在小镇生存,他吹嘘自己是传说中用三颗子弹杀敌无数的英雄。当凶猛的老鹰袭来之时,仓皇逃脱的雷哥却阴差阳错地结束了老鹰的性命,这个意外使雷哥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成为小镇人们心目真正的英雄。《鲨鱼黑帮》中的奥斯卡是一个爱慕虚荣的、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声名显赫的大人物的海底无名小卒,他因赌博欠债而被债主扔到鲨鱼常出没的水域。一场巧合使奥斯卡意外地成为著名的“鲨鱼杀手”,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名誉、地位和金钱。奥斯卡依靠谎言让自己成为一个伪英雄。雷哥与奥斯卡一样都强烈渴望被认同,他们并没有对偶得的英雄身份感到不安,而是选择维持着自己制造的谎言,将自己置身于公众的盛誉美赞之中。奥斯卡和雷哥虽然在开始欺骗了公众,但当危险来临之时他们还是理性地帮助公众解除危机,他们的英勇行为化解了道德上的缺陷,成为真正的英雄。
(二)反面英雄
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基本上都是善良、正义和勇气的化身,但在后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自身欲望过多,焦虑、缺乏生活目标,英雄形象逐渐被抛弃,在动画电影中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反面形象,这些角色往往随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渐反转成为英雄。反面英雄形象也有很多塑造手法,在美国动画电影中主要以被他者认定的反面英雄、被自身欲望造就的反面英雄、被成长环境压抑的反面英雄三种反面英雄形象为主。被他者认定的反面英雄形象往往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选择自己的角色,他们在做坏事时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不得不以反面形象出现。如在2012年上映的动画电影《无敌破坏王》中的阿尔法,他是一个被他人认定的反面英雄角色,再如影片《超级大坏蛋》中的麦克迈,他也是影片中一个被认定的反面角色,起初麦克迈也曾想努力地融入群体成为一个正常的人,但屡次失败,他开始心灰意冷,觉得既然不能成为一个被认可的英雄,那就努力成为一个不被忽视的坏蛋。麦克迈最终因女主角的爱情实现了从坏蛋到英雄的转变。被自身欲望造就的反面英雄形象在美国动画电影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9年上映的影片《鬼妈妈》中的卡洛琳、2008年上映的电影《科学小怪蛋》中的伊格尔和《勇闯黄金城》中的米高和杜鲁。他们具有本身并非英雄的共同特征,但当道德底线受到挑战时他们最终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被成长环境压抑的反面英雄形象比较经典的是2010年环球公司上映的《卑鄙的我》,讲述了超级狐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53.html" title="档案论文" target="_blank">档案衤巢呋档猎铝恋墓适隆U獠坑捌堑湫偷囊苑疵嫒宋镂鹘堑亩衤持猿晌痘档笆窃涤谕晔钡貌坏侥盖椎娜峡桑淙晃说玫绞澜绲娜峡筛衤吵闪艘桓龇疵嫒宋铮刮瓷ナП拘灾械纳屏迹谧约盒卸赡芪<八说氖焙蛩笆苯辛诵拚钪瘴私饩热鲂∨ⅲ衤匙统晌嬲挠⑿邸Ⅻ/p>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动画;动画设计
动画起源于人类用绘画表现运动的意愿,发展到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多元化的艺术门类。中国传统动画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被世界誉为“中国动画学派”。但如今,国产动画行业的发展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不仅在于高科技制作水平的欠缺,更是由于浮躁氛围影响下的一些现代动画从业者丢弃了艺术创作真正的精髓——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创意。国产动画要重现辉煌,不仅要在故事剧本、造型设计方面从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更需要深入挖掘传统艺术、思想文化内涵,以及在创作态度上做到平心静气与精益求精。纵观我国近几年的对外文化交流,无不将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事物作为首选,如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及祥云火炬设计等。这充分说明,具有民族特色、传承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正在逐渐成为我国最具辨识度的品牌LOGO而走向世界。无论艺术是采用传统绘画还是现代动画的表现形式,其中所反映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才是体现其独特气质的基础。尤其是动画这一集绘画、视听语言等多种门类于一身的艺术形式,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被艺术家探索着,逐渐衍生出了具有各国风情的不同流派。如,1956年,动画导演、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盛特伟先生提出了“探索民族风格”的口号,指明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方向。从此,中国的动画作品开创了辉煌时代。不仅是中国,对传统文化加以利用在国外优秀动画作品中也屡见不鲜。如,《疯狂约会美丽都》中用简单的线条诠释了法国服饰文化的精髓,《埃及王子》中所提炼的埃及古老壁画的形象,等等。这些优秀作品中所展示的地域特色,非但不会降低艺术感染力,反而赋予了动画作品更为高雅、更有辨识度的视听效果。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为我国的动画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但要注意,创作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动画作品,最重要的是准确、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的根本特质。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向。
一、故事情节方面
动画类似于电影,是一门极具感染力的视听语言艺术,因此,讲好故事才是一部动画作品应当首要考虑的。创作者在创作一部以展现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故事剧本时,应注意故事情节和所要讲述的文化之间的承载关系——一个好故事是载体,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升华体现,轻重分明,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金字塔结构。如果故事体系尚且单薄,就将晦涩的文化元素强加于故事之上,不但喧宾夺主,更易使作品丧失应有的感染力。
二、造型及场景设计方面
动画的设计风格是最直接地将文化元素以符号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的部分,成功的设计能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高度提炼。如,动画片《九色鹿》便是取材于敦煌壁画中的《鹿王本生图》,片中神鹿的形象具有浓郁的中国西域壁画风格。又如,《南郭先生》采用了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风格,使古朴、浑厚的气息扑面而来,与故事中所要表现的古老的时代感十分吻合。还有《三个和尚》,虽然人物形象有些偏简笔画风格,但是在场景设计上参考了中国画空灵、博大的写意构图,并且通过片中的和尚挑水、奔跑、灭火等行为进一步展示空间感。值得一提的是,挖掘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创作出具有鲜明辨识度的形象,并不会因种族和地域产生限制,反而会使文化内涵获得更多被发扬光大的可能性。如,美国梦工厂的《功夫熊猫》就是一部跨越了国界的经典作品,片中很多场景原型和动物形象取材于中国,令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中心思想体现方面
基于以上两点,动画作品中最终体现出的思想内涵才是其核心部分。这就要求创作者从根源上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本质和传承意义,绝不仅仅是在作品中掺入青花瓷、京剧脸谱和水墨场景等元素,这些流于表面的形式不过是披着传统文化的躯壳而已,并没有深入挖掘所要表达的深刻思想。创作者可以学习《不射之射》这部中日合拍的动画木偶片的创作手法,其利用木偶定格动画的美术特点和叙事方式,通过展现片中主人公纪昌不断追求学习射箭的过程,最终阐述“至为为无为,至善为无善,至射为无射”这种高深的物我两相忘的“道”之境界。结语动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完全可以成功营造中国文化品牌。而创作者要想深入理解并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还需要做到戒骄戒躁、平心静气地将其中的精髓吃透,避免流于表面。古老的中华民族更多不为人所知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待创作者逐步挖掘并将其弘扬于世界。这不仅仅是动画艺术创作应有的态度,更是值得所有文化工作者铭记于心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先云,孙亮.自然动画:中外动画比较研究的一个视角.世界美术,2011(2).
[2]龚倩.“中国学派”动画电影视觉风格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关键词:全媒体;传播媒介;动画创作
1研究对象———动画的概念界定
动画作为叙事性艺术产品,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随着数字技术和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动画的应用领域和播放平台也在不断扩展。对于动画的概念界定问题涉及到了动画本体研究的范畴,对此,目前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在此不做一一赘述,只界定本文所述对象的既定范围概念。本文要论述的动画界定在传统的叙事动画之内,且区分于非虚构类的动画即动画纪录片,集中论述虚构类叙事动画的创作与发展。论述过程中会按照屏幕的具体区分来探讨不同媒介载体的特性对动画创作的影响,以期为当前媒介环境下动画的发展提供扎实有效的叙事和营销策略。
2动画的历史分期及对应的媒介载体对动画创作的影响
2.1历史分期和媒体革命:《世界动画史》一书中卡瓦梅耶将动画按照时间线分成了四个分期:实验时期、影院时期、电视时期和数字时期。这是同上及时的媒体革命息息相关的。自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完成后,人类的艺术活动就日益受到奠基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媒介技术发展状况的制约。首先是印刷技术在19世纪末的完善,使得以语言为媒介的理性知识的传播和文学的发展如虎添翼,与此同时,摄影技术和电影艺术也在积聚力量并完善自己的技巧,它们在20世纪前半叶达到了自己的巅峰水平,使人类从此步入成熟的机械复制艺术时代;紧接着,随着20世纪中期电视传播的兴盛和20世纪下半叶至世纪末以电脑和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媒介技术的崛起和弥漫于全世界,人类社会转而迅速地过渡到了电子媒介时代,人类的文化艺术在此期间也急剧地完成了“视觉转向”。①2.2媒介载体对动画特性的影响:叙事与媒介的关系十分密切。历史上任何一种新传播媒介出现后,都很快就被运用到叙事行为当中,这成为叙事文化发展的一种推动性力量。②不同的历史分期,不同的传播媒介,随之对应的动画的叙事、风格与形式也各不相同。在时间线的历史分期基础上我们也可以将动画史按照其播放媒介或者称“媒介载体”的历史流变来划分,这也就是“四屏”的由来:(影院)银幕、(电视)荧屏、电脑屏、移动终端屏。一定程度上讲,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的故事,媒介载体的特征决定了叙事方式的选择。③动画是一门需要技术去实现的艺术,动画的发展史亦可显示为动画技术的发展史,技术对于动画影片制作的影响显而易见,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不管是哪个时期,无论我们创作什么样的故事,无论影片是何种形式,最终都是要靠某种媒介载体传播开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甚至是说由此获得商业利润和文化传播与渗透,提高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2.2.1影院时期:1937年伴随着迪斯尼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的问世,动画史也随即掀开了影院时期的帷幕,从此动画不再是真人电影开映前的甜品。这一时期银幕动画的特点:时长较固定一般在80分钟左右,浓缩剧情;主题宏大,题材丰富多彩;结构模式化、强烈的戏剧冲突;叙事方法一气呵成;精雕细琢的画面品质,高流畅度;造型偏立体化;声音工艺要求严格;制作周期长;远景、全景和中景景别使用率比较高,着重于制造壮观的视觉效果。这些特性均是由于观影环境和媒介载体———银幕所决定的。2.2.2电视时期:20世纪中期,随着电视机的发明与普及,动画也开拓了它崭新的创作和传播方式,进入电视时期,对比影院动画来讲,电视动画很鲜明的特点便是制作工艺的简化,角色造型平面化;背景更是简化到利用单线平涂的方式;动作设计不再追求高流畅度,出现了停格的概念。电视动画采用分集播映的方式,总时长不定,每集时长大概在20分钟;主题日常化;造型平面化;画面质量、动作流畅度、声音工艺的要求相对宽松;制作周期短;相对于影院动画的“造视”,电视动画更偏重于故事叙述,主题开始转向现实的日常生活,而这种家庭式的短剧也正好迎合了电视动画的观影环境:家中。一家人茶余饭后不用出门、不用花钱,坐在客厅沙发上看一集幽默有趣的动画片是既经济又惬意的休闲方式。2.2.3数字时期:进入数字时期,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动画的创作具有深刻影响,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更是让动画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状,动画的传播载体除了影院的银幕、家庭的电视屏外,又增添了基于互联网的电脑屏和各种中小型移动终端(如ipad、手机)屏。动画电影各方要求高;而电视又带有行政色彩,受限多;那么网络动画的优势便体现出来了。制作全民化、传播和互动的及时性,以及碎片化、个人化的特点让网络动画成为发展成人动画、诉说当下话语的有利土壤。
3当前媒介生态环境下动画如何发展
3.1媒介生态环境: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由于数字媒介技术不断演化发展而出现的媒介融合态势的全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推动着媒介和人类以及社会文化关系的演变发展。媒介生态学研究学者莱文森在其媒介进化论的理论中曾撰文《玩具、镜子和艺术:技术文化之变迁》,文章提出他的原创理论之一—技术演化的三个阶段理论:玩具———镜子———艺术,而媒介后续的发展逐渐呈人性化趋势。综合来说媒介发展的总的趋势便有媒介融合、媒体融合,以及人性化。此外,不同于以往的生态环境和传播方式,全媒体时代拥有其自身的特征:即时性、移动性、互动性、多媒体化、全民化、受众自主性高、时间碎片化等。那么动画应如何顺应该趋势,结合全媒体时代的特征在媒介化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3.2动画发展策略3.2.1针对总趋势和媒介生态特征: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针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国产动画又该如何发展?媒介融合和全媒体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受众的自主选择性更高,让不少业界人士坚信要做到“内容为王”才是根本。但是除了在内容上下功夫外,还要做好营销。真正地将作品传播给受众才是硬道理。那么就要做好规划、利用好互联网思维。除了内容的升华,传播手段,还应特别重视品牌的建设与推广的问题。全媒体时代,动画片说什么、怎么说、如何传播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动画片的创作来说,要想获得好的传播效果,就应当利用好互联网思维,即用户思维,从受众角度考虑,将用户思维融入到创作过程中。3.2.2针对具体媒介载体: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动画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动画逐渐细分化。针对各个屏幕特点和受众需求等因素的不同,动画向“大”“小”两极化发展,并且针对性更强,区别更加明显。“大”主要是指影院动画电影的大发展:IMAX、4D甚至5D的发展趋势,高投入、高炫技、视觉奇观。而“小”相对来说是针对新媒体———移动终端而谈:屏幕更小、随时性、移动性、个体化、可触化、碎片化。笔者认为媒体形式不断发展,面对不同的影像载体,应从最初的策划环节就开始针对具体播放媒体的特征而设计制作相应特性的动画。这就要求动画在最初规划设计环节便要考虑到播放媒介平台的需求,根据不同播放媒体的不同特性便使创作的作品有其各自的制作工艺、叙事模式和美学特征。比如,区别于巨大银幕所特有的奇观,针对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呼应新媒体时代受众的碎片化需求,在“微转身”过程中应注意到:时间短、体量小,内容简易明确,有针对性地小众化,话题当下性。
4总结
在如今这样一个“读屏”的时代,我们应当关注到屏幕的变迁对动画创作的影响,以引导动画的创作与发展。每一次屏幕的革新并不会导致传统屏幕的消失,只是在其基础上又增添了一种新的播放媒介和传播方式。但是这个新兴的播放媒介对动画创作的影响程度也日益增强和显现。笔者认为,如何在当前媒介生态环境中,结合好技艺之关系,关注到媒介载体和受众的影响因子,做好具有针对性的叙事策略和营销策略是国产动画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作者:姜喜艳 单位: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注释
①董春晓.艺术的命运与现代媒介技术的变迁[J].江西社会科学,2007
②米高峰,王少雄.国产动画电影的跨媒介叙事方法与策略[J].传媒,2014
③李显杰.“跨媒介”视野下的电影叙事二题.[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第15卷第6期
参考文献:
[1]聂欣如.动画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6
[2]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常虹.动漫与媒体艺术—艺术动画[M].浙字I一: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论文:
[1]胡兵.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动画电影产业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剧照 一、类型化影视理论运用于动画总体特点(一)内容叙事,高度精炼化
类型动画片遵循类型电影、电视剧集语言规则设计故事结构和叙事方式,遵循精炼有力原则和三段论进行构思、串联剧情,实现情节的起始、发展、、结局。
(二)活动影像美术化
美术作为动画实现的一种必备手段,摄像基本上是通过镜头推拉摇移来开展,或以固定机位通过本身的角度变化来实现镜头变化,摄影仅仅承担记录功能,美术甚至可以替代摄影的部分功能。
(三)角色表演的图形化倾向
动画表演并非单纯演员真实情感的流露,大都是根据原画模拟绘制的,动画表演必须遵循绘画和运动规律,动画人物动作往往以远超现实生活的夸张表演展示角色心理特征,人物形象的处理上,往往也体现出图形化、精炼化的特点,洗练并且艺术特质更强。
(四)其它共性特点
类型动画的高度假定性,使它可以在空间观念上超越现实,在空间安排、配置运用以及对镜头画面变化的掌握等方面拥有极大自由,材料和手段选择的多元性是其突出的优势,主角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甚至创造出虚拟的物件,剧情发展具有跳跃性,表演限制较少,类型动画片在各个方面均具备了普通电影无法企及的自由度。
类型动画以造型为主要创作手段,同时在故事主题、情节等方面的简单化、夸张化处理也决定了观众的年轻化倾向,美国长篇剧场版动画始于迪斯尼,一贯集中于儿童和家庭成员,成为儿童电影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着重娱乐性,宣扬人伦家庭观念。
二、类型动画在美国的发展状况
类型化影视理论在美国动画的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中都有较深的影响,涵盖丰富的内容,从故事形态到技术模式,乃至对观众和市场的影响和推广等都有规定和章法可循。类型电影和类型动画具有双重属性即艺术与商业。好莱坞作为全球电影中心,早已突破了地域界限在全球的影视市场占有绝对重要地位,在观众的观影经验中也居于主流。
美国有强大的漫画库支持,著名的DC comics、Marvel comics公司在美国漫画界的地位非同小可,它们推出许多至今依旧火爆的连载漫画,是美国电视动画改编的素材供应商。漫画的成功改编是类型动画片的素材库,漫画作品有稳定的观众群和识别度高的主角,并以超级英雄主题为主。但美国直接将漫画改编为类型动画电影的数量不多,部分文本转向改编为真人电影。
动画电影相对比较独立,采用原创剧本,灵活选择题材和叙事法,以戏剧化叙事为主,情节脉络清晰,台词幽默风趣又带有些许哲理,多以喜剧性结尾收场,侧重于儿童也渐有成人化倾向,能够较好还原意境。
美国类型动画电影也是反映技术进步的片种,很多类型动画电影作品成为了计算机绘制技术升级革新浪潮的先驱,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玩具总动员》为代表的一批技术创新型影片成为美国类型动画电影文化对外传播的典型,并伴随其它美国商业产品和衍生商品传播到世界各地,取得了多元市场开拓方面的成功。
从原画的绘制法分析,美国类型动画在手绘时代多是以素描为基础的单线平涂,注重趣味性和童真性,只需勾勒出圆滑自由线条略加拼接再辅助以彩色涂抹——先勾勒外形再填充颜色。色彩角度追求明朗轻松的基调,色彩搭配鲜艳协调柔和,拼接流畅,富有层次,无论是背景还是人物服饰都洋溢着亲和力,通过色调的对比烘托气氛、表达情感、产生心理效应的作用。冷暖色调的反差可以产生差异性视觉效果。而进入电脑时代所使用3D构图技术,使画面立体感强烈,人物外型和环境的细节刻画都极为细腻。
美国动画较早实现了商业化,最初只用于正式电影前的加演。电影商业美学是以市场经济规则为前提的创作体系,商业性制约规定着电影的题材、主题、故事、风格、场景、视听走向,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制作系统。类型电影体系是电影商业美学的完美典范,类型动画从实验性短片发展到商业化长片,受成本、周期、劳动量的制约,创作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利润的类型动画电影是从业者的目标,在巨大经济利益驱动下激发了从业者技术和艺术上的探索,寻求文化与产业规则的良好搭配,
·电影理论郝天石:类型化影视理论在美国动画片中的应用 三、美国类型动画影视中的主题与
技术模式的类型化 (一)母题和角色设定上的类型化现象及变化
灾难母题取代了传统作品中常见的爱情母题成为主流,传统童话要素逐渐消解,即使偶然出现也带有强烈重构的色彩。作品总是青睐于动物形象,尤其是具有独特风格和特性的动物,主旨聚焦于与人类紧密关系的动物们面临的生存问题。
(二)技术制作模式上的类型化现象
技术上以计算机系统介入,二维类型动画转为三维类型动画提高了观赏性,满足观众对真实与高科技特效的需求。真人化技术模式在近十年来出品的美国类型动画电影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动作捕捉技术的出现,不仅可以通过设备获取人体全身的动作,也可以捕捉脸部、手部等部位的细微动作,这解决了表演僵化的弊病,促进了真实感和细腻程度,提高了艺术表现力。
1.身体结构拟人化
将植物、动物或其它非生命体的造型结构与人类相结合,使之带有明显的人类特征,让他们像人类一样能开口说话,能表达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2.行为举止拟人化
美国类型动画中常用的造型设计,人物被赋予某种特殊爱好,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同时还给影片增添了许多趣味,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3.服饰拟人化
服饰拟人化是指一些非生命体或者动物也会穿着人类社会款式的服装、精美饰物。
4.造型拟人化
造型设计师往往将影片中的动物或者植物做拟人化处理。美国类型动画片中人物的早期造型大多采用曲线式圆润线条构型,后来出现了方形硬线条造型。
5.续集化
由于受到好莱坞类型电影的间接影响,美国类型动画续集化趋势明显,经常为畅销影片制作续集,利用已成名牌作品的号召力来争夺票房。
四、类型动画的范围和特征
类型电影存在的两个基础即是商业性和模式化,类型动画影视的概念和特征可沿用类型电影的某些概念。类型动画是指在类型动画电影工业化生产和商业化营销体制下,以票房赢利为目的,通过研究观众审美趣味,对受观众认可的电影内容和表现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沿用成功商业类型动画的制作营销模式,拍摄符合观众期待并具有经典成功模式的影片。类型动画的范围限定是商业类型动画中具有程式化的作品群。
(一)商业性
类型动画将生产目的直接地确立为赢得利润,这也是出品方不惜花费上亿制作成本和数年制作时间来打造作品原因之一。就美国而言,在完全市场机制下,动画预算庞大,参与人员众多,需要紧紧围绕消费者心理,从内容、制作与营销,甚至对于影片宣传期的选择都会从消费者角度去考量,一般选择影片上映期半年之前开始宣传,政府不是类型动画产业的资金来源。
(二)模式性
类型动画在制作和创作过程中必定遵循某种模式,任何成功模式均有可能影响类型动画发展,模式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在成功的作品中寻求值得借鉴的模式,是类型动画制作的重要方式。
(三)叙事流畅性
奇幻有趣的故事是成功赢得观众的前提条件。类型动画影片叙事通俗生动、跌宕起伏并能满足观众期许的叙事模式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技术领先固然能先入为主地为类型动画片带来短期利益,然而要获得持久的票房,唯有寻求更多元成功的叙事模式才能促进其真正获得观众认可并且留存人们的回忆中。
五、美国类型动画的模式化分析
(一)建立体系
类型动画作品构成的要素主要是活动影像故事及声音,其中故事构建和声音制作接近于电影,声音部分由真人配音录制对白,由各种音响手段配置音效,由交响乐队演奏背景音乐,音乐在类型动画中的作用越来越举足轻重,特别是在影院类型动画剧情片中,音乐有时成为影片元素和故事主题表现的一部分。形象符号无真实性,音效好坏对类型动画表现的空间感和质量也具有显著影响。而类型动画的活动影像是形象符号、背景、前景的集合,往往以绘画或其它材质制作的形象为主,对白表演质量对作品有间接影响,早期类型动画片对白通常比较夸张,20世纪40年代以后, 类型动画片对白越来越追求自然风格,某些剧情动画片常常通过对话来体现主题思想的深度。
(二)艺术创作模式系统
1.核心故事选题模式化
美国类型动画电影的题材可概括为:经典改编、家庭伦理、科幻、自我实现与拯救等几类题材种类,类型电视动画也涵盖这些题材。
(1)经典改编。这在早期类型动画中使用得最多最广,其针对儿童受众群体推出,相对来讲选题范围比较狭窄,常会遭遇创作瓶颈,来源主要是童话、儿童文学、民间传奇,有时也会从热映的影片中选取情节内核改编。这类动画片多以动物形象见长,或者以日常生活中物品的拟人化形象传达价值观和审美意识形态。
(2)家庭伦理。以家庭中的种种家庭关系作为主线,营造真实社会全景,有时带有反讽和调侃意味,以电视动画系列剧居多。
(3)科幻。由于美国科技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所以科幻题材成为美国电影的一个永恒的题材,优秀作品不胜枚举,此类主题对于想象力居优的动画片而言,有无限广阔的拓展空间。
(4)自我价值实现。这与美国价值观紧密相关,美国一直推崇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人人皆可成功的信条,并以此形成美国的核心成功价值理念,人们在相对机会平等的社会中才能产生对成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求。因此在文艺作品中反映这一现实也是必然的,故事中主角经过一系列对自身或环境的改变,实现了自我价值和成功人生,同时对诸如爱、友谊等观念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5)救赎主题。美国拯救自我同时拯救世界,电影《玩具总动员》剧照拯救主题也是基督教文学的重要母题,从圣经文学就有此传统,这可以看作是这一主题来源的解释。以上几类题材中经典改编在早期较为盛行,而近十年中则相对出现较少,以其余四类题材为主,其中拯救题材和自我实现近年出现较多。
2. 主题立意模式化
与电影常见的多重主题比较,类型动画中主题相对单一且浅显明确,多为善恶、美丑的二元对立,表现对立价值观和矛盾情感,另有一类主题倡导自我价值实现的价值观。主题单一对于正面价值观的宣扬起到了良好作用,有利于美国类型动画老幼咸宜以儿童为核心的目标。以作品为轴的主题立意分为如下几类:以人物为主的纪实类作品;以动物为主的拟人幻境化作品;以人物和动物交互为主的情境化作品,包括真人与类型动画的结合,人与动物的混合出场,将人物部分超现实物化。
研究类型动画的主要艺术特征,即为作品找到有意义的、合适的、明确的分类标准,也不能直接地按媒体技术应用来划分种类。类型动画的主体内容不能是三维或二维的视觉效果,单纯强调技术忽视艺术内涵过于偏激,主角归属类型不同程度定义了作品艺术风格。除二维三维等技术简单分类不存在争议性,如果单纯以人物主角的类型分类则过于笼统,不利于开展对情节等方面做进一步分析。
3.叙事线、人物形象模式化
叙事:从编剧角度美国类型动画片故事遵照三段式结构,电影剧作比电视类型动画剧作相比情节简单,围绕单一主题展开,结局为喜剧模式。以核心人物成长自我实现主题为例,其中平衡破坏到终极结尾是渐进的过程。情节结构无论是以人还是以动物为核心主角都极为常见,在二元对立观念引导下,主角经历了磨难也得到了成长,失衡有时是外部环境受到外力破坏,有时是自身身心所受到的限制改变使然,抑或是人性深处存在缺陷而导致的失衡,在回归平衡的过程中,主角本性得到升华,缺陷得到弥补。
(1)叙事方式一:二元对立的矛盾冲突
美国类型动画采用冲突贯穿的戏剧性结构,影片矛盾冲突往往是经过提炼的,尖锐的二元矛盾冲突导致双方的斗争越来越激烈,矛盾张力不断积累,到时双方斗争达到白热化程度,故事中冲突往往是以递进方式一环连一环构成情节链,通过冲突的完美解决,既彰显了美国人崇尚的英雄主义,又宣扬了惩恶劝善的道德训诫,满足了观众观影期待。
(2)叙事方式二:小冲突和噱头
美国类型动画作品在戏剧和矛盾冲突上设置得逾加复杂而多样化,单线性叙述依旧常见,但在大中穿插上许多小波折则更为有效,营造悬念调动观众情绪,冲突引起的危机如果得不到缓解,观众会产生厌倦情绪,造成心理负担,因此在到来时用恰当的方式解决矛盾收尾,使气氛恢复到平和愉快的状态。
(3)叙事技巧三:丰满而有意味的结局
好莱坞传统美学观追求现实之上梦幻的叙事方式,崇尚圆满结局与高尚情感,因此美国类型动画电影极少以悲剧收场,美国是充满娱乐精神的国家,喜剧理念是自然而然渗透影片中的。
(4)叙事技巧四:丰满的人物性格
在角色模式上,早期迪斯尼类型动画的主角,多是真善美的化身,随着时代变迁和审美观的变化,一些不太完美,但性格立体而丰满的角色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新作品中,尤其是长片,这类角色的出现增加了影片现实感,拓展了影片受众的年龄范围,在丰富角色形象的同时,美国类型动画着力追求角色形象的仿真性,用数字技术为我们展现了更接近真实的动画世界。由于动作捕捉技术的出现,模拟真人表演的角色表演愈发成为主流,同时增强了类型动画片的生动性和娱乐性。
4.声音模式化
无论内容还是形式,美国早期类型动画片受到普通电影影响,受到好莱坞歌舞片的启发而产生,动画片载歌载舞的形式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在百老汇歌舞片基础上,不断加入流行音乐元素,配乐方式也比较典型化,根据声源不同音乐风格各异和创作手法间的区别,可以细分声乐型与器乐型;传统型与流行型;既存型与原创型等三对范畴。按照声源不同,首先分为声乐型与器乐型。
(1)声乐型。声乐型就是歌曲,通过音乐与文本(歌词)结合,以歌唱配合画面来加强观众的理解,增强影片艺术感染力是基本功能,歌曲穿插影片其中,一方面实现表达感情、渲染氛围等多重美学功能,另一方面歌曲可以单独传播,从衍生品角度使影片商业利益最大化。
(2)器乐型。器乐型配乐以各种乐器音色的混合,赋予观众听觉美感,能够自由结合画面展现更多元的艺术表现力,展开想象空间。
声乐型与器乐型电影音乐各有所长,声乐型在经典类型动画配乐中占有主导地位,器乐型近年逐步摆脱了辅助、陪衬地位,以创造性手法、新颖构思表现出其娱乐性和前卫特色。
类型动画音乐与动画特征相匹配,也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特点风格化,也可以从传统型与流行型的角度划分风格。
(3)传统型。传统型配乐是运用民族或古典音乐为影片配乐,力图凸显独特国别风味,达到符合时代、地域背景、意蕴深长效果的音乐类型。
(4)流行型。流行型配乐,为了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的需求,使之获得丰富新鲜的听觉体验,用富有节奏感和时代气息的流行音乐配合故事主题的颠覆性解读与卡通人物的搞怪。
根据创作手法不同将其分为既存型与原创型。
(5) 既存型。既存型是类型动画片中原样或改编既有音乐使之符合影片需要的配乐形式,既存音乐以熟悉曲调拉近观众与影片距离,同时与画面相配为观众带来新颖审美体验。
(6) 原创型。原创型配乐是指专门为某部影片而创作的音乐,原创型配乐符合强调个性张扬、体现导演的艺术构思与审美追求。
类型动画配乐从早期吸引观众注意力手段进入重视旋律性、戏剧性的阶段,音乐的注入不但彰显角色性格、抒感、深化主题,还能带给作品无限生机与活力。
配音也是声音模式的组成部分,美国现今采用的是影视明星代为角色配音的体制,绘制人员根据配音演员的口型甚至情绪绘制画面。使动作声音相配,表情神态逼真,并逐渐成为主要手段。对话是观众了解剧情的重要工具,人物语言幽默搞笑,成为美国类型动画电影一大特色,也成为票房的重要保障。
六、美国类型动画人物性格及造型种类
(一)性格
1.鲜明型(双人互衬型)。为了刻画主角的个性特征,总是创造一或两人配角陪伴在主角左右,推动剧情发展,同时增加一些噱头来调节气氛。
2.曲线型: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类型动画作品中人物性格逐渐变得复杂有层次。
动画电影《美女与野兽》剧照 (二)造型
美国类型动画作品中人物造型设计主要包括写实型和卡通型。写实型是在忠于现实造型基础上,进行适当概括与提炼来塑造人物角色;美国动画人物造型时尚、新潮,特别是女性角色,漂亮的造型不但吸引儿童,同时也吸引成年人,甚至是从成人审美角度来塑造人物。
卡通型是对作品角色进行艺术夸张和变形而设计出来的,是动物型角色的常用外观,活泼可爱只保留较少体态特征,其他都予以夸张变形,被赋予人性,并且是动物性与人性的融合,卡通型造型法影响了世界动画电影角色设计的潮流。
由于造型与性格的统一,性格通过造型特征表现,因此正反面角色反差很大,反面角色的造型往往具有邪恶的容貌特征,色彩搭配以冷色调或耀眼颜色为主,正面人物脸型基本上是圆形、方形,能让人感觉到宽厚温暖、亲切柔和之感。
七、蒙太奇的运用
在美国类型动画中,连续性和平行式蒙太奇的运用较广泛,有时也以平行蒙太奇和节奏蒙太奇交混使用,连续性蒙太奇是指单一情节线索,按照逻辑顺序,有节奏地连续叙事,由于缺乏时空与场面切换,无法向观众直接展示同一时间发生的事件。
为了增加影片的感染力,美国类型动画也常将题材上本不相联系的情节联系在一起,形成对比功效更为强烈的平行蒙太奇。有些作品还会用到节奏蒙太奇,节奏蒙太奇涉及尺度和造型分配工作,也是集中体现组织和创造功能的表现技巧,便于为观众营造抑扬顿挫的节奏美感,动作连贯性强,流畅真实。决定节奏蒙太奇的元素包括景别、角度、运动、色彩、剧本、光线等,通过台词音量、语速和语调来控制声音节奏,美国类型动画中的对话语速快,语调丰富多变,愈发具有节奏美感。当故事情节发展到时,采用快节奏音乐来配合画面,以助推这个;抒情时则会用温婉浪漫的曲调。在节奏蒙太奇中全知视角比较适合类型动画的叙事方式,因此美国动画善于用全知视角展开叙事。
八、美国类型动画的制作、融资和营销
模式 (一)制作阶段模式
动画片作为高投入的影视类型,需要高回报率,类型动画也借鉴了类型电影的创制作模式。制作前调研,制作中流水线协作等,类型电影产业理论促进了美国动画产业的长效发展。类型动画片创作所需的特殊技术决定了制作流程都依照既定顺序依次进行, 在制作组织模式上,严谨分工合作使各部门互相承接紧凑有序,分层管理与流水线提高水平与工作效率,缩短制作周期。
(二)融资营销模式:联合投资
在美国,一部类型动画作品的制作成本主要由制作企业承担,制作商只有在充足资金的保证下,才有可能制作出高质量作品,制片方自身力量不足以承担的,在正式制作以前,会用企划会议形式,与在资本循环过程中涉及的企业部门共同商议成本。放映企业通过购买并放映动画产品获取利润,动画产品放映过程实际上是对衍生品制造,而对销售商而言也是产品宣传的过程,基于此,放映商、衍生品制造商及作品发行销售商自愿以联合投资方式参与到资金筹措中来,合作解决启动资金来源的问题。
联合投资的优点在于:第一,联合投资方式能部分抑制市场不确定性和风险促进赢利。第二、联合投资能便于制片方筹措资金减轻资金压力,从而为制作佳作夯实基础,高质量作品会从另一角度增加放映商、衍生产品制造销售商的盈利。第三,各主体均参与投资,因此同样对内容享有发言权,放映商、衍生产品制造销售商长期贴近消费者,较深切地了解他们的需求,提出的意见建议也会更贴近于主流市场真实需求。
(三)销售
1.试映制度
放映前制片方与出资企业、业界专业人士以及媒体人士举行试映,从多方面获得该动画优点的正面评论,制片方能够借助各种媒体推广优点,增强消费者对作品的良好预期,实现预期收益。试映制的优点:第一,制片方主创人员在某一阶段观看自己制作的半成品,有利于即时发现不够理想之处并加以修改,从追求完美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作品,使自己回归到普通观众视角和立场。第二,邀请其他参与方看片,能够利用长期积累的市场经验和消费者分析,获得宝贵意见,使最终成片能够接近受众期望。第三,邀请观众代表提前试看是最直接反映受众对于作品欲求的行为。
2.多媒体协同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的协同宣传效应对新推出动画及其衍生产品进行全方位宣传,其中包括电视频道、电影院线、互联网、主题乐园、产品授权专卖店等途径。
3.衍生品销售
美国动画产业链为了使作品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一方面大规模销售制作商自身设计的产品,另一方面透过专门化、大规模销售衍生商品的类型动画品牌作品系列起到强效推广作用,进一步促进该动画品牌相关商品销售量的增加。
4.对受众群体的分析
美国类型动画重视对受众取向的分析,针对目标观众群采取以观众自身感受为出发点的客户需求引导方式,加强观众观影过程中的亲近与认同感,吸引更多人走进影院,类型动画风格转变便是基于市场分析的结果。美国类型动画电影在20世纪以二维动画为主,其观众大多为低幼群体,往往选择童话、民间传说等,目标观众群的拓展及三维动画技术的出现,使美国类型动画开始创作能吸引年龄跨度更大的观众群的作品。美国类型动画风格已经从上世纪的梦幻风格作品转变为现实、调侃风格,例如表现侠盗内容的作品表达了常人在平凡中造就不平凡,轻松却不失现实意味的情节才能符合观众心理需求。
结语
关键词:幼儿;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现象
一、研究背景
2009年初,由上海文广集团出品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自1月16日首映以来,创造了国产动画影片的票房神话。“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重心,抓住了孩子的心,就等于抓住了一个家庭的心。”央视新闻联播在1月21日对该片进行了超过1分钟的报道,这也是《新闻联播》首次以如此大的篇幅关注一部国产动画电影。现在幼儿园里随处可见幼儿使用《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产品,幼儿对其爱不释手。幼儿为什么如此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如何创造票房神话?对之后的国产动画有何启示?基于以上思考,笔者确定了“幼儿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现象研究”的论文方向。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充实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有关幼儿观看动画片的问题探讨将涉及到幼儿心理特点、学习兴趣、注意力等问题,对它们的研讨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学前儿童的心理,丰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充实其理论知识。
(2)实践意义:通过研究幼儿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现象,一是对学前儿童教育有一定的启示。包括带给幼儿教师的启示和带给家庭教育的启示。二是为优秀国产动画的创作提供典范。给动画创作者带来的启示: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承担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动画创作者从教育理性的高度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出于对孩子们的深爱,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深爱,将这种理性与情感融会到艺术想象中去,创造出美妙的动画形象,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在生动形象、有声有色的动画世界中获得知识,在喜爱和欢乐中得到心灵的陶冶、净化和提升,这要比我们传统的教条式教育更能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和接受。
三、研究内容
(一)幼儿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现状分析
随着电视网络的不断普及,动画片走进了幼儿的生活中,并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然而自从《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出现后,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不管是孩子们还是大人们对其产生观看的热情。在一部一部的根据每年的属相出现的不同作品,也让孩子们对其感到新鲜和好奇,尤其里面还有很多的新鲜、潮流的词语的出现,让这部动画片变的更加精彩,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趣味性。
(二)幼儿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原因探讨
美国学者伯格提出:“所有文化产品都包括两种因素的混合物:传统手法与创造。传统手法是创作者和观众事先都知道的因素―其中包括最受喜爱的情节、定型的人物、大家都接受的观点、众所周知的暗喻和其他手段等等。另一方面,创造是由创作者独一无二地想象出来的因素,例如新类型的人物、观点或语言形式。”他同时指出,“公式化的作品也经常包括很多创造因素,反之亦然。”如何在类型中出新,《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画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类型出新想象力丰富,符合儿童心理需求
我国原有的动画片取材相对固定, 大多集中于神话、传说、寓言、成语、童话故事等,诸如《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西游记》等,笔者在儿童时代所观看过的动画人物及题材至今仍频繁地出现在电视上, 此类作品过多并不符合我们当代儿童的审美情趣―追求好玩、新奇、轻松快乐,而反对说教。这势必要求我们的动画作品在内容及形式上有很大的突破。《喜羊羊》在这一点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它摆脱了现有取材的局限性,题材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性急勤劳的喜羊羊、贪吃贪睡的懒羊羊、爱美漂亮的美羊羊、强壮鲁莽的沸羊羊……当然还有聪明搞笑倒霉的灰太狼,他们性格各异,有着很多普通儿童的小毛病:不想做作业、劳动时偷懒、喜欢睡懒觉等,拟人化的动物被赋予了生命的活力与惹人喜爱的个性,不再是儿童们仰视不可企及的“好孩子”“小英雄”,小观众们似乎在这些极具亲和力的动画人物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共通的性格与缺点,并与之产生共鸣。
2.语言词汇风趣幽默,音乐节奏欢快
动画片应该在使用语言词汇时考虑到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纯朴、自然的口语,是儿童最亲近最容易接受的语言,表现儿童内心,富有童真、童稚、童趣的风趣幽默更会博得儿童喜爱。《喜羊羊》中动画人物的命名大多采取“ABB式”词语,如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记忆犹新。还有类似于澎恰恰说:“有什么了不起!来, 有本事和我猜拳啊! ”尽显诙谐的儿童情趣。其次是这部片子的主题曲《别看我只是一只羊》“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慢羊羊,软绵绵,红太狼,灰太狼。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绿草因为我变得更香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羊儿的聪明难以想象”,曲调旋律优美轻松,并别具创意地将动画人物的名字插入进去, 以至于播放这首歌的时候,儿童耳熟能详,就会不自觉地开始哼唱这些羊儿的名字。在电影版《喜羊羊》放映前,孩子们就像在举办一次盛大的宴会,开一场欢愉的party一样,一起合唱这首他们熟悉的动画歌曲。
(三)《喜羊羊与灰太狼》带来的启示
幼儿尤其是托小班的幼儿一般无法熟练运用语言文字,在这种情况下,动画片是一种可以采用的辅教育工具,因此我们相对重视动画片的教育功能,强调教育意义。例如《大耳朵图图》《新三字经》《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就是完全针对少年儿童的动画片。它们故事情节简单易懂,并且每一集故事都浓缩出一定的道理,让幼儿可以从中学语言、学生活、学知识,初步明白好坏之分、是非之分,其教育意义明显。教师在选择动画片给幼儿欣赏时,需考虑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例如选择观寓教于乐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画及动画电影,非常适合幼儿观看的。
参考文献:
[1]马力.童话学通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8)
论文关键词:奇幻风格;民族奇幻;国际奇幻
一、奇幻的本源
说到奇幻风格的“奇”,或可解释为“传奇”。那么,奇幻风格的小说就是“在幻想世界中发生的传奇故事”。奇幻的本源,可上溯到古代神话和传说。实际上,大部分奇幻风格的小说都脱不开古代神话的影子。黑暗之神降下灾祸,英雄挺身而出,解救世界,这种情节在奇幻风格小说中最为常见。在奇幻风格小说中,人物经常要面对魔法、巫术,甚至与神力对抗;同时,又往往面临着战争与和平、欲望与真情的痛苦选择。人物自身,多数懂得超凡的法术、战技,或是拥有罕见的神器法物;有些奇幻风格小说的主角根本不是人类,而是吸血鬼、半龙半人、精灵族等等。奇幻风格小说的这些设定,在令人物光华四射的同时,也把人物带到激烈的矛盾纠缠中,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悲剧中。可以说,奇幻风格小说中的主角,几乎都有着古典浪漫主义英雄气质。其实那些古代传说、史诗,实际上已是奇幻小说的雏形了。
二、奇幻风格的分类特点
说到奇幻风格,大致可分为西式和日式两类。西式奇幻根源最深,从《魔戒之王》上溯到亚瑟王与圆桌武士,再到希腊、北欧古代神话,处处都有西方文化的烙印。这种文化体系与中国差异甚大,许多地方几乎无法沟通。由于文化背景所造成的观念隔阂,中国读者接受起来稍嫌费力。但是,说到对英雄的敬佩,对英雄主义的追求、赞赏,全世界都是共通的。西式奇幻,通常分为“主流奇幻类”(Hign Fantasy)和“剑与魔法类”(Sword & Sorcery)两种,前者比较注重文学性(如《魔戒之王》),后者则多偏重于冒险、战斗,更象是“动作片”。日式奇幻,实际上是西式奇幻和日本文化结合的产物,而日本文化中又有中国文化的血脉。因此,比起西式奇幻,日式奇幻更容易赢得中国读者的亲近。再加上精彩动漫的辅助推广,日式奇幻很容易就在中国闯开了一条路。日式奇幻,绝大部分是日本武士道精神、西式奇幻故事、中国谋略智慧的结合。文化根基较弱,但娱乐性强,人物塑造往往非常炫目。一些恐怖小说,以现代生活为背景,加入吸血鬼、狼人、鬼魂等元素,勉强可归入奇幻类,或归入奇幻小说与恐怖小说交界的边缘幻想类。所谓“历史架空”小说,通常是虚构出一个世界,或是一段历史,然后以此为基础创作传奇故事,其中魔法、巫术、神怪内容并不多,基本采用历史小说的手法来写,人物能力也通常不超过正常人的极限。这类小说算是奇幻风格小说与历史小说的交叉类别。
三、奇幻风格在将来的发展与预测
(一)奇幻风格在将来流行发展的五个理由
1、从内容品质上讲,文学小说的最动人之处就是它的丰富的想像力,而奇幻小说可以说是表达人类想像力最丰富的形式,甚至可谓是想像力的极至。
2、从门类品种上讲,目前国内引进出版的奇幻小说,几乎都是西方经典的奇幻小说作品,全球销量均超过数百万册,也上过《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
3、从文化传统上讲,中国并不缺少奇幻文学的传统,中国人同样不缺少想像力,《山海经》中就有半人半兽的描写,许多的神话传奇比如“天仙配”也是充满了奇幻小说的魅力,只不过有时似乎断了这个线索或传统。
4、从时代背景上讲,奇幻文学的最本质的东西或者说灵魂的东西是超越现实世界的想像力,这与人类追求自由、渴望自由的天性是相一致的。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追求自由个性的时代,人们在解决了温饱的基本需求以后,对于精神产品的需求表现了多样性的选择。
5、从渠道上讲,奇幻小说在全世界走红,最大的功臣当是网络的作用,众多的网络游戏爱好者所热爱的网络游戏的背景,许多来自魅力无穷的奇幻小说,如我们所知道的《冰风谷》,就已经被游戏厂商改编成了网络游戏在流传。
(二)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对奇幻动画电影的影响
随着电脑科技的进步,未来电脑动画将向更逼真、更细腻的方向前进,必将对卡通及动画影片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冲击。
电脑动画可以细分成两类,一种是利用传统手工来描绘图像,但着色、剪缉以及特殊效果等后续工作借助电脑来完成;另一类则是指完全利用电脑制造出3D立体影像效果。不过,目前所出现的动画影片,多数都是将这两种手法交叉运用,以求呈现出最佳效果。
电脑动画的出现及广泛运用,是动画片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革命。首先电脑动画出现后,卡通及动画片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过去传统手绘动画要拍出一秒钟的画面,需要由12到18张图像连续构筑而成,非常麻烦;电脑动画出现后,只要一张图,就可以借助电脑的处理,将图像作出不同角度的变幻,呈现出多元化的效果。
电脑动画除了可以复制出多种的变化节省成本外,还有另一个显著的优点,就是过去用过的人物、背景资料可以全部回收、再利用。如果制作单位要推出的《埃及王子2》,制作单位就是把第一集的档案重新拿出来,加进新的想法后稍作变化,节省了许多制作成本。
随着电脑科技的进步,电脑动画的领域越来越宽。除了电影中角色的表情可以更加千变万化外,还可以将人物细画,更见逼真和编导们的匠心独具。因此,利用电脑动画技术拍摄的个人风格电影会越来越多,导演有更多可想像与发挥的空间。
不过即使电脑动画前景看好,但是传统动画也仍有其生存之道。动画界人士说,传统动画片所擅长的艺术性、柔美、变化多端的线条是电脑动画所欠缺的。以后的趋势应该是两者的互相结合,这样才能把奇幻风格的动画片不断推向新的境界。
(三)民族奇幻与国际奇幻关系的预测
在网上对一些中小学进行的随机调查中,当问及学生看过和知道的奇幻类作品有哪些时,学生们的回答是《哈里·波特》和《魔戒》,然后,有人想出还有《龙族》……学生们的回答纷杂而凌乱,但有一点却惊人地一致:这其中没有一部是属于中国自己创作的奇幻作品。
这次调查显然是不全面的,偏颇的,但这却足够反映我们的问题:我们国产的奇幻作品有几部像《哈里·波特》和《魔戒》甚至《龙族》那样影响广泛?我们的奇幻作品到哪里去了? 转贴于
一位叫五月的先生也在《金陵晚报》上感慨地撰文:“一本儿童读物,首印500万册依然供不应求的事实,使其成为书界有史以来的一个奇迹,也使其它畅销书在一夜之间黯然失色。当人们惊喜地发现《哈里·波特》使西方那些沉溺在电视、电脑面前的学生们重新喜欢上了看书的时候,我们不禁想追问,中国现代奇幻文学,何时能赢得如此众多的小读者?”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奇幻文学也走出了过去的封闭状态,将国际交流作为存在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目前这种国际对话,还只是停留在国外优秀奇幻文学的翻译引进层面上。对于国内奇幻文学作品,我们出版部门的包装和宣传显然也做得不够,根本就没有过做《哈里·波特》这样的手笔。其实国内也有很好的奇幻作品,像广州作家班马先生的《绿人》,讲西南地区大森林发现微型智能生物人,送到广州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内容十分有趣,还牵扯到了环保和生态问题,既好看又有意义。
国内著名奇幻文学作家葛冰用“三多”来形容当前我国奇幻文学的创作形势:出版社多,作家多,作品多。但他同时指出,“多多”并非“益善”,质量与数量的严重失衡导致庞大基数下精品寥寥,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家、作品很少。
《哈里·波特》一书责编王瑞琴一针见血地说:“中国奇幻文学在想象力方面比较不尽人意。原因种种,我认为跟我们的作家下的工夫不够有关系。如果他们也像罗琳那样下工夫,我相信也能写出震撼文坛的作品。因为我们有些作家并不缺少想象力和幽默感。另外,我们的出版社也应该给他们一些鼓励和支持。人民文学出版社下一步就准备这样做。”
在西方奇幻大举进军国内的现况下,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魔戒》一书在国内的推广过程中,出版社打上了这样一句用来招徕“生意”的口号——“被称为西方的《西游记》”。《西游记》被作为了参照对象,这说明了我们奇幻传统的幽深。
也许从这一点上,我们目前的奇幻创作完全应该有充足的自信重新振作。
其实,我们还有另一种自信的理由:我们的作品与国内读者没有文化的障碍。不管是《哈里·波特》还是《魔戒》,显然它们遵循的还是西方的传统,有很多神话和传说的背景并不为一般读者熟悉,就像我们的女娲造人,就像我们的精卫填海,就像我们的尧舜传说,外国读者能有几个会较清晰地了解它们呢?
而这类民族神话和传说却往往都充当了奇幻文学的无须太多解释的写作大背景。
其实,在1941年,我国便推出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制作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奇幻动画片,都在国际电影节大放光彩,令世界瞩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诞生于1959年的中国水墨动画,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曾让世界为之惊叹,被奉为国宝。日本动画鼻祖手冢治虫,就是因为40年前中国动画片《大闹天宫》首次在日本上演之后,他深深被其中“手持如意金箍棒、一个斤斗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形象所折服,才放弃医生职业而拿起画笔的,从而诞生出轰动日本、风靡中国的日本优秀动画片《铁臂阿童木》。
现在,国际奇幻动画特别是日本、美国的卡通片泛滥中国市场,我们的动画片却难以走出国门。日本奇幻风格的动画电影《最游记》,题材是以中国的传统题材《西游记》作为蓝本,创作人才是中国的人才,在中国制作,还卖给中国儿童观看,却让日本动漫商赚了个钵满盆盈,可见中国并不缺乏发展原创奇幻动漫的文化资源。
论文关键词:奇幻风格;民族奇幻;国际奇幻
一、奇幻的本源
说到奇幻风格的“奇”,或可解释为“传奇”。那么,奇幻风格的小说就是“在幻想世界中发生的传奇故事”。奇幻的本源,可上溯到古代神话和传说。实际上,大部分奇幻风格的小说都脱不开古代神话的影子。黑暗之神降下灾祸,英雄挺身而出,解救世界,这种情节在奇幻风格小说中最为常见。在奇幻风格小说中,人物经常要面对魔法、巫术,甚至与神力对抗;同时,又往往面临着战争与和平、欲望与真情的痛苦选择。人物自身,多数懂得超凡的法术、战技,或是拥有罕见的神器法物;有些奇幻风格小说的主角根本不是人类,而是吸血鬼、半龙半人、精灵族等等。奇幻风格小说的这些设定,在令人物光华四射的同时,也把人物带到激烈的矛盾纠缠中,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悲剧中。可以说,奇幻风格小说中的主角,几乎都有着古典浪漫主义英雄气质。其实那些古代传说、史诗,实际上已是奇幻小说的雏形了。
二、奇幻风格的分类特点
说到奇幻风格,大致可分为西式和日式两类。西式奇幻根源最深,从《魔戒之王》上溯到亚瑟王与圆桌武士,再到希腊、北欧古代神话,处处都有西方文化的烙印。这种文化体系与中国差异甚大,许多地方几乎无法沟通。由于文化背景所造成的观念隔阂,中国读者接受起来稍嫌费力。但是,说到对英雄的敬佩,对英雄主义的追求、赞赏,全世界都是共通的。西式奇幻,通常分为“主流奇幻类”(Hign Fantasy)和“剑与魔法类”(Sword & Sorcery)两种,前者比较注重文学性(如《魔戒之王》),后者则多偏重于冒险、战斗,更象是“动作片”。日式奇幻,实际上是西式奇幻和日本文化结合的产物,而日本文化中又有中国文化的血脉。因此,比起西式奇幻,日式奇幻更容易赢得中国读者的亲近。再加上精彩动漫的辅助推广,日式奇幻很容易就在中国闯开了一条路。日式奇幻,绝大部分是日本武士道精神、西式奇幻故事、中国谋略智慧的结合。文化根基较弱,但娱乐性强,人物塑造往往非常炫目。一些恐怖小说,以现代生活为背景,加入吸血鬼、狼人、鬼魂等元素,勉强可归入奇幻类,或归入奇幻小说与恐怖小说交界的边缘幻想类。所谓“历史架空”小说,通常是虚构出一个世界,或是一段历史,然后以此为基础创作传奇故事,其中魔法、巫术、神怪内容并不多,基本采用历史小说的手法来写,人物能力也通常不超过正常人的极限。这类小说算是奇幻风格小说与历史小说的交叉类别。
三、奇幻风格在将来的发展与预测
(一)奇幻风格在将来流行发展的五个理由
1、从内容品质上讲,文学小说的最动人之处就是它的丰富的想像力,而奇幻小说可以说是表达人类想像力最丰富的形式,甚至可谓是想像力的极至。
2、从门类品种上讲,目前国内引进出版的奇幻小说,几乎都是西方经典的奇幻小说作品,全球销量均超过数百万册,也上过《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
3、从文化传统上讲,中国并不缺少奇幻文学的传统,中国人同样不缺少想像力,《山海经》中就有半人半兽的描写,许多的神话传奇比如“天仙配”也是充满了奇幻小说的魅力,只不过有时似乎断了这个线索或传统。
4、从时代背景上讲,奇幻文学的最本质的东西或者说灵魂的东西是超越现实世界的想像力,这与人类追求自由、渴望自由的天性是相一致的。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追求自由个性的时代,人们在解决了温饱的基本需求以后,对于精神产品的需求表现了多样性的选择。
5、从渠道上讲,奇幻小说在全世界走红,最大的功臣当是网络的作用,众多的网络游戏爱好者所热爱的网络游戏的背景,许多来自魅力无穷的奇幻小说,如我们所知道的《冰风谷》,就已经被游戏厂商改编成了网络游戏在流传。
(二)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对奇幻动画电影的影响
随着电脑科技的进步,未来电脑动画将向更逼真、更细腻的方向前进,必将对卡通及动画影片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冲击。
电脑动画可以细分成两类,一种是利用传统手工来描绘图像,但着色、剪缉以及特殊效果等后续工作借助电脑来完成;另一类则是指完全利用电脑制造出3D立体影像效果。不过,目前所出现的动画影片,多数都是将这两种手法交叉运用,以求呈现出最佳效果。
电脑动画的出现及广泛运用,是动画片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革命。首先电脑动画出现后,卡通及动画片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过去传统手绘动画要拍出一秒钟的画面,需要由12到18张图像连续构筑而成,非常麻烦;电脑动画出现后,只要一张图,就可以借助电脑的处理,将图像作出不同角度的变幻,呈现出多元化的效果。
电脑动画除了可以复制出多种的变化节省成本外,还有另一个显著的优点,就是过去用过的人物、背景资料可以全部回收、再利用。如果制作单位要推出的《埃及王子2》,制作单位就是把第一集的档案重新拿出来,加进新的想法后稍作变化,节省了许多制作成本。
随着电脑科技的进步,电脑动画的领域越来越宽。除了电影中角色的表情可以更加千变万化外,还可以将人物细画,更见逼真和编导们的匠心独具。因此,利用电脑动画技术拍摄的个人风格电影会越来越多,导演有更多可想像与发挥的空间。
不过即使电脑动画前景看好,但是传统动画也仍有其生存之道。动画界人士说,传统动画片所擅长的艺术性、柔美、变化多端的线条是电脑动画所欠缺的。以后的趋势应该是两者的互相结合,这样才能把奇幻风格的动画片不断推向新的境界。
(三)民族奇幻与国际奇幻关系的预测
在网上对一些中小学进行的随机调查中,当问及学生看过和知道的奇幻类作品有哪些时,学生们的回答是《哈里·波特》和《魔戒》,然后,有人想出还有《龙族》……学生们的回答纷杂而凌乱,但有一点却惊人地一致:这其中没有一部是属于中国自己创作的奇幻作品。
这次调查显然是不全面的,偏颇的,但这却足够反映我们的问题:我们国产的奇幻作品有几部像《哈里·波特》和《魔戒》甚至《龙族》那样影响广泛?我们的奇幻作品到哪里去了?
一位叫五月的先生也在《金陵晚报》上感慨地撰文:“一本儿童读物,首印500万册依然供不应求的事实,使其成为书界有史以来的一个奇迹,也使其它畅销书在一夜之间黯然失色。当人们惊喜地发现《哈里·波特》使西方那些沉溺在电视、电脑面前的学生们重新喜欢上了看书的时候,我们不禁想追问,中国现代奇幻文学,何时能赢得如此众多的小读者?”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奇幻文学也走出了过去的封闭状态,将国际交流作为存在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目前这种国际对话,还只是停留在国外优秀奇幻文学的翻译引进层面上。对于国内奇幻文学作品,我们出版部门的包装和宣传显然也做得不够,根本就没有过做《哈里·波特》这样的手笔。其实国内也有很好的奇幻作品,像广州作家班马先生的《绿人》,讲西南地区大森林发现微型智能生物人,送到广州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内容十分有趣,还牵扯到了环保和生态问题,既好看又有意义。
国内著名奇幻文学作家葛冰用“三多”来形容当前我国奇幻文学的创作形势:出版社多,作家多,作品多。但他同时指出,“多多”并非“益善”,质量与数量的严重失衡导致庞大基数下精品寥寥,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家、作品很少。
《哈里·波特》一书责编王瑞琴一针见血地说:“中国奇幻文学在想象力方面比较不尽人意。原因种种,我认为跟我们的作家下的工夫不够有关系。如果他们也像罗琳那样下工夫,我相信也能写出震撼文坛的作品。因为我们有些作家并不缺少想象力和幽默感。另外,我们的出版社也应该给他们一些鼓励和支持。人民文学出版社下一步就准备这样做。”
在西方奇幻大举进军国内的现况下,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魔戒》一书在国内的推广过程中,出版社打上了这样一句用来招徕“生意”的口号——“被称为西方的《西游记》”。《西游记》被作为了参照对象,这说明了我们奇幻传统的幽深。
也许从这一点上,我们目前的奇幻创作完全应该有充足的自信重新振作。
其实,我们还有另一种自信的理由:我们的作品与国内读者没有文化的障碍。不管是《哈里·波特》还是《魔戒》,显然它们遵循的还是西方的传统,有很多神话和传说的背景并不为一般读者熟悉,就像我们的女娲造人,就像我们的精卫填海,就像我们的尧舜传说,外国读者能有几个会较清晰地了解它们呢?
而这类民族神话和传说却往往都充当了奇幻文学的无须太多解释的写作大背景。
其实,在1941年,我国便推出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制作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奇幻动画片,都在国际电影节大放光彩,令世界瞩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诞生于1959年的中国水墨动画,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曾让世界为之惊叹,被奉为国宝。日本动画鼻祖手冢治虫,就是因为40年前中国动画片《大闹天宫》首次在日本上演之后,他深深被其中“手持如意金箍棒、一个斤斗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形象所折服,才放弃医生职业而拿起画笔的,从而诞生出轰动日本、风靡中国的日本优秀动画片《铁臂阿童木》。
现在,国际奇幻动画特别是日本、美国的卡通片泛滥中国市场,我们的动画片却难以走出国门。日本奇幻风格的动画电影《最游记》,题材是以中国的传统题材《西游记》作为蓝本,创作人才是中国的人才,在中国制作,还卖给中国儿童观看,却让日本动漫商赚了个钵满盆盈,可见中国并不缺乏发展原创奇幻动漫的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