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论文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医基础理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医基础理论论文

第1篇

没有细致的学习态度对于一些初中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比较浮躁,不愿意学习那些纯记忆性的科目。但是,据研究发现并不是聪明的学生就能把历史学好,因为学习理科学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就与学生智力的发展密不可分了,但学习历史,除了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基本知识点以外,更多的知识是可以从课外摄取,这就要求学生有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这一点与学生的智力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是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关。

二、初中生在记忆历史内容上应坚持的原则

1、化繁为简原则

初中历史教材上的内容多而杂,很难理出头绪,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记忆的时候应该坚持化繁为简的原则。首先,指导学生理解每一章节的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掌握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这样,教师给出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们一步步地学习和掌握重要的历史知识点,最终才能在扎实中进步。

2、联想扩散原则

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一定要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注意历史知识的前后衔接,做到联想扩散。对于动态的历史知识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以时间来进行扩散、以情节来进行扩散、以内容来进行扩散等方法来学习不同内容但类型相同的知识点。

3、层层深入原则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初中历史的学习也不例外,虽然“对史实的掌握永远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一定不能忘记了在基础知识深入并提高,做到层层深入。最终使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达到升华。

三、提高初中生记忆历史的对策

1、用歌曲、顺口溜记忆

歌曲通俗、顺口溜押韵,两者读起来都比较朗朗上口,运用到历史的记忆上也比较轻松,容易使学生接受。比如,在讲“三国”有关方面的内容,可以借助林俊杰的《曹操》进行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历史内容有了兴趣,记忆便水到渠成了。再有,在学到后签订的《》内容,就可以引导学生去琢磨并把条约的内容变成顺口溜:

(1)割香岛(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两一(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3)开五地,为口岸(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进出款,须商谈(中国进出货物的税率须同英国商定);由此可见,通过歌曲和顺口溜就能把晦涩难懂的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记忆内容,何乐而不为。

2、借助图示记忆

利用图示来记忆,可以化繁为简,连横合纵,有利于提高空间识记能力。记忆是保持、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的象征。学生如果记不住或记不准学习的内容,就不能很好地获得知识,积累经验,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指导实践。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网状图帮助学生记忆关联性的知识(中国历史上著名变法)、用人物图片或地理图片来记忆静态的历史知识等。

3、巧用时事记忆

第2篇

1心合小肠

《灵枢•本输》云:“心合小肠。”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属络于心与小肠,故心与小肠表里相合。《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类经•藏象类》注云:“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由此可见,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其机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反之,则会出现二便异常。由于“心合小肠”,故心火亢盛,常易循经下移小肠,火易“动血”,导致尿血。《素问•痿论》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清•姚止庵注云:“包络所以卫心,悲哀太甚,则气急迫而包络伤,络伤则心病。盖心属火而主血,心病火发,血不能静,遂下流于溲溺也。”而“心病火发,血不能静,遂下流于溲溺”,正与“心合小肠”密切相关。《诸病源候论•小便血候》曰:“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象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心火下移小肠所致的尿血,临床以小便热赤、尿中带血、色鲜红、心烦不寐、口舌生疮、面红口渴、舌尖红、脉数为特征,此时宜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之“热者寒之”之法,治宜清心泻火,结合利水导热下行,并配合凉血止血。

2肾上连肺

《素问•气厥论》曰:“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在此,《内经》将溺血的病因责于热,病位归于膀胱。膀胱热盛,灼伤血络而为尿血。然膀胱之热,可由胞热传变而来。《素问•金匮真言论》云,肾“开窍于二阴”,故热伤肾络同样可致尿血。那么肾脏之热,可否从肺热传变而来?《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由此可见,他脏病变同样可累及肾脏,尤其肺脏病变极易影响肾脏,其理在于《灵枢•本输》之“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灵枢•经脉》之“肾足少阴之脉……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因此,上焦肺咽风热,常可循经侵犯足少阴肾,灼伤肾络,而致尿血。此时宜遵循《素问•五常政大论》之“病在下,取之上”之法,治当清上(肺咽)以治下(肾)为主。验之临床,外感风热后出现血尿,症见发热、咽痛,尿血,甚至肉眼血尿,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运用疏风散热、清上治下,并结合凉血止血之法,常可使血尿症状得到有效控制[1]。此外,《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气虚……溺色变。”故对于肺气亏虚,卫外不固,易感外邪而致尿血反复者,平素理应益肺以固卫,可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

3脾主藏营

“脾藏营”出自《灵枢•本神》。《灵枢•营卫生会》亦云:“营出于中焦。”表明脾与营气密切相关。其中原由,《素问•痹论》曰:“(营乃)水谷之精气也。”众所周知,营气由水谷之精所化生,而水谷之精又赖于脾气运化水谷而成,故脾气健运,营气方能充盛。气能摄血,营行脉中,属于血中之气,具有统摄血液行于脉中,防止其逸出脉外的功能。且《素问•经脉别论》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表明脾气主升,从而防止精血下泄。《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正是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脾宜升则健。”倘若脾虚营亏,中气下陷,气不摄血,可致尿血。此外,《素问•五藏生成》曰:“肾,其主脾也。”《医经精义》云:“脾土能制肾水,所以封藏肾气也。”可见,脾气健运,有助于肾气封藏;反之,脾虚气弱,可影响肾之封藏,致使精血外泄,随尿而出。因此,《灵枢•口问》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脾虚无以统血所致的尿血,临床以久病尿血,色淡红,面色萎黄,体倦食少,舌质淡,脉细弱为特征。此时当遵循《素问•三部九候论》之“虚则补之”,以及《素问•至真要大论》之“散者收之”之法,治宜补脾摄血。顾氏将尿血分为四型论治,其中脾虚型选用归脾汤加减(党参、黄芪、当归、白术、地榆、蒲黄、小蓟、藕节、茯苓)治之[2],保留了原方补脾之药,增加了止血之品,更好地发挥补脾摄血之功效。

4肝主藏血

第3篇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迁移理论。而对此,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对迁移理论进行有效应用,有针对性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就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有效提升,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当前,为了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教师教学时多会对迁移理论进行有效应用,而其应用作用,主要可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习中迁移随处可见,对迁移理论进行有效应用符合学习需求;第二,合理应用学习迁移理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合理利用学习迁移理论能够使学习变得系统化和关联化,降低对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难度。

二、在初中信息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

(一)精选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教师对迁移理论进行有效应用的基础保障。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没有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就不会提起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了解和掌握,而无法对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即使出现迁移,学生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激发其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想要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找到学习的乐趣和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其最好的就是在教学时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教师所选教学内容,既要具有实用性又要新颖有趣,使学生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实践操作上,在边学习边应用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在此过程中,教师所选教学内容要能够主动引发学生进行迁移式学习。比如,在对PPT、Word、Excel以及FrontPage等Office办公软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设计到“插入”和“超链接”的学习,而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先对Word操作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对其进行讲解,学生已对其进行掌握。因此,在对PPT、Excel等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对Word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利用,利用学习迁移理论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进一步对Word功能中的“超链接”和“插入”进行掌握的同时,也自行学会PPT、Ex⁃cel等办公软件中的相关操作。

(二)营造和谐的竞争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所拥有的求知欲望越强烈,其在学习过程中对迁移理论的应用效率就越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行有效激发。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最佳方式,就是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的竞争气氛,通过和谐竞争,来激发学生心中的竞争意识和优胜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或者暗示,去激发同学们内心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起与其他学生的无声竞争,以此来迫使自己加强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为了能够对学习迁移理论进行有效应用,教师还应该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对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引导,使其与学生新学知识进行引导,进而加强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比如,在PPT、Excel等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Word中知识进行应用和联想,进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三)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教学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只有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进行充分掌握之后,在学习中才能够通过迁移理论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对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不断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的教学,进而在原有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教学中引出新知识和操作方法,在新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中,加强对原有知识和操作的迁移应用,突出新旧两种知识的内在联系,比如,在学生对PPT、Excel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其与已经学过的Word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进行;如果学生对Word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掌握比较牢靠,就能够将其活用在PPT和Excel中,不仅能够加强对新基础知识和操作的学习,还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原有基础知识和操作的掌握,一举两得。

三、结束语

第4篇

创新意识作为驱使个体进行创新行为的心理动机,是与创新有关的一切思维与活动的起点。由于大多艺术工作者能力不足,在从事实践性较强的图像处理软件,如果没有专业人员时刻的监督和指导,就会出现精神涣散,研究热情不高的现象。创新意识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永恒话题,是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再思考。在对我们对图像处理软件认知中不能只满足于软件技术和功能的了解。在艺术和设计之间,创新意识是二者的主要特征,这也是设计作品具有二者的生命活力重要原因。在图像处理软件使用上,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创新思维,多多翻阅国内外著名设计大师的作品,调动自己的主动性,激发自己创造力、想象力及审美能力。所以在平时图像处理软件使用上,应该多多的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多动脑子、我思考才行。

2探索Photoshop图像处理多种方法

2.1加强对Photoshop图像处理应用案例分析总结就是一种间接的自我学习,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可以让自己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加强对Photoshop图像处理应用。如图3,这是一组人居环境适宜的景观设计效果处理前后变化展示,前一张图片是用3Dmax配合V-ray插件进行渲染的最终效果,为了进一步美化效果图,这是就需要Photoshop图像处理,结合中间这一张照片,采用图层处理、素材插入、调整图层、图层蒙版、创建亮度\对比度调整层等方式最终合成想要的效果。在案例分析过的成中,应注意多观察多总结多思考,设计最终效果的高低,一方面是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水平有关,另一方面还和自己的审美能力高低有关,这就需要告诫我们平时多注意学习,学习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还应该多参观欣赏较好的作品,从中得到审美能力的提高。

2.2模仿和创造相结合,提高Photoshop图像处理动手能力模仿是人的本能天性,是人类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最基本方法。在平时的Photoshop图像处理模仿使用中,通常就是通过网上视频,如金鹰视频来自己分析Photoshop软件的各个功能。在视频观看的过程,可以根据视频中的实例操作,最终达到理解,这个过程就是模仿。例如:模仿给图片添加阴影效果,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Photoshop菜单栏图层—图层样式—阴影就可以完成。而通过视频模仿,就可以快速的通过浮动图层菜单,选定此图片图层,并把鼠标快速放到缩略蓝色区域双击就可以打开图层样式浮动菜单完成阴影效果。在提高Photoshop图像处理动手能力上,还要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给此图片添加完阴影后,图层样式还有内外阴影、内外发光、光泽、斜面和浮雕、颜色叠加等方式,我们尝试可以根据图片实际情况试着添加,达到最佳效果。这里就需要发挥创造性对图片处理创新性在里面。

2.3结合科研项目,带动Photoshop图像处理实践能力如在科研项目:西部山地型小城市人居环境问题及保护策略研究——以商洛市商州区为例上,需要收集大量的本地环境有关的图片素材并进行美化处理,这就可以亲自参与商州区大气质量恶化、丹江主要河流体固体废物污染、交通混乱等图片的处理,如图4是一组人居环境的照片,上一组为未处理时的照片,下一组为处理后的照片。这里的美化是对图片效果的美化。

2.4参与企业设计,增强Photoshop图像处理灵活性参与企业设计,就是参与设计公司的工作。例如:在商洛市西街片区的旧城改造过程中,学生负责收集照片,并对旧城的原始照片进行处理规范化。如图5,是旧城改造前的图片收集整理。

3小结

第5篇

关键词:医学论文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2.资料的表达与描述:用 x±s表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QR)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统计表时,要合理安排纵横标目,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用统计图时,所用统计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相匹配,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

3.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以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χ2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简单直线回归分析,对具有重复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资料,不应简单化处理;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4.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当P<0.05(或P<0.01)时,应说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的意义,而不应说对比组之间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的差别;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等),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3.45,χ2=4.68,F=6.79等),应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如:P=0.0238);当涉及到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置信区间。

第6篇

CHF的症状复杂,可归入中医学中“心悸”、“水肿”、“喘证”、“痰饮”等范畴。心衰症状描述最早见于《素问•痹论》,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的记载。汉•张仲景时代提出“心水”说,《金匮•水气病》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论述心病所致水肿的症状,即身肿、少气、心烦、心悸、不能平卧。这一观点得到许多医家推崇,如刘完素说:“其肿,有短气,不得卧,为心水。”《丹溪手镜•肿胀》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结合前人及各医家观点,多认为心气虚是CHF的病理基础,心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血瘀是CHF的病理关键,“血不利则为水”,水停是CHF的必然结果。气虚是CHF发生的始动环节,疾病发展阳气不足,则推动血行无力,停而为瘀;心阳虚则水气盛,水气凌心,而见悸、喘、烦、肿等症。CHF患者久病耗伤气血则五脏气虚更加重疾病发展。

2中医对气的认识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人体之气源于先天之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水谷之气与清气合称为后天之气。《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五脏,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人体之气的生成及其功能的发挥与肺脾肾密切相关。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灵枢•五味》云:“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另外气与血、津液密切相关,气是血液、津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气化无力进行,则可生成痰浊等病理产物。古代医家尤为重视气的重要性,《难经•八难》云:“气者,人之根本也。”《类经•摄生类》亦云:“人之有生,全赖此气。”人体之气有推动调控、温煦凉润、防御固摄等作用,CHF患者久病伤及肺脾肾三脏,而致气虚,进而形成血瘀水停诸症。

3心肺脾肾气虚与CHF

从五脏来看,CHF病变早期多在心肺,病久及肾,与脾亦有关系。心主血,肺主气,肺朝百脉,血的运行有赖气的推动,且水液的代谢有赖肺的通调、脾的转输、肾的气化作用。《景岳全书》谓:“水肿乃肺脾肾三脏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3.1心气虚则推动无力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神疲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陈可冀[2]认为,本病最根本病机为内虚,早期为心气虚,可兼见肺气虚。邓铁涛[3]认为,心气虚是心衰最基本的病机。同时心气亏虚,无力温运血脉,血行不畅,停而为瘀。而气属阳,心气虚进一步发展必损及心阳,故心衰血瘀为气虚血瘀或阳虚血瘀。黄平东[4]回顾中医古籍中与心力衰竭相关的论述,指出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阳虚(心气虚加重)。林齐鸣[5]认为,心气虚而失于推动,加之心阳衰而失于温煦气化,导致血行迟缓,津液停贮,血瘀而水停。《医学入门》谓:“血随气行,气行则行,气止则止,气温则滑,气寒则凝。”王清任云:“元气既虚,心力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3.2肺气虚则主行水,朝百脉失职

肺有“华盖”之称,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政治准绳•喘》云:“肺虚则少气而喘”。心气是血液循环运行的基本动力,而血液的运行,又赖于肺气的推动和调节,肺气具有助心行血的作用。若肺气虚弱,可导致心血运行不畅,甚至血脉瘀滞,出现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症。补肺益气,肺气旺则心脉充,临床喘促短气、水肿、瘀血症状得除。若肺气虚复感外邪而致肺气宣发作用失常出现的水肿,临床上常用宣肺利水,即《内经》所云“开鬼门”之法,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称之为“开上源以利下流。”

3.3脾气虚则转输失职

脾主运化水液,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而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脾运化功能失常,水湿不化、水饮内停,子病犯母,心脾二者功能失调,必然导致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形成,而出现胸胁支满、心悸、水肿,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在临床上治疗CHF常运用益气健脾,利水渗湿之法。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的运化功能健全,则能为化生精、气、血等提供充足的养料,余脏腑才能得到营养和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CHF患者应注重补益脾气,以培元固本。

3.4肾气虚则开阖失司

肾主水,肾气对机体水液代谢起着主导和调节作用,《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肾气虚失于气化,则水肿,少尿或无尿。肾主纳气,人体吸入的清气,由肺气的肃降作用下达于肾,必须经肾气的摄纳潜藏,使其维持一定的深度。CHF患者久病肾气虚弱,摄纳无力,出现呼吸表浅、动则气喘之症,正如《类证治裁•喘证》中所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肾主水液,若肾阳气化失职,就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发生尿少、水肿,而水气凌心,导致喘促、气短不得平卧,此为肾病及心。李绍敏[6]认为,心衰三大主症(呼吸困难、乏力、浮肿)均与肾虚有关,肾为五脏之本,元气之根。吴勉华亦[7]认为“五脏皆虚,首在心肾”。

4结语

第7篇

关键词:路桥施工 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通经济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但同时因为对道路基础实施建设认识的问题,导致各种道路建设问题层出不穷,这些原因还是在于大多施工人员没有丰富的经验以及对路桥建设专业水平不够,同时政府的监管也没有做到位。针对路桥施工中经常会出现的难题,要结合实际情况有效解决才能保证道桥施工质量。

一、路桥施工的现状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时间不是很久,导致很多行业的发展为跳跃式的,就路桥工程建设行业而言,该行业目前还没有详细的路桥工程施工方案。这导致路桥施工中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施工无序、施工现场浪费、工程所选用材料质量不达标以及工程机械设备运行不正常等问题,这些问题给施工建设正常进行带来很大的困扰,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工程进度,甚至造成工程质量问题,对施工企业的信誉及发展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

1工程施工现场混乱、缺乏管理

1.1 路桥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是由工作人员、工程建筑材料、机械设备以及存储场地等组成的,因为组成元素过多,导致施工现场混乱,如果不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管理,会导致施工现场无序性,阻碍整个路桥工程的顺利进行与完工。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条理步骤的管理运作,可以有效避免是施工现场出现混乱的情况,进而保证路桥工程建设的顺利的运行。

1.2目前我国路桥施工现场普遍没有达到国家相关规定存在着无序性的现象,尽管相关部门严格要求路桥施工现场要保持干净卫生、减少噪音污染,但是因为监管的力度不大或者施工企业并未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导致施工现场混乱、机器设施外观乱写乱画、建筑垃圾堆积以及五金建材的无规则摆放等现象频繁发生,致使整个施工现场混乱异常,甚至是没有丝毫章法可循;一些工程机械随意乱停乱放,阻碍其他工序的有效进行;施工人员素质不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消极怠工,导致影响施工进度,进而延缓了路桥施工的正常进行。

2 施工过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2.1 路桥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应严格按照建设施工工序进行,路桥施工工序包含建筑施工的每一步流程,严格按照施工工序进行,避免工序顺序打乱现象的出现;

2.2路桥施工现场的施工材料多种多样,一种建筑材料可能用在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进行中,避免浪费;对于一些五金材料的边角料,施工人员往往会弃之不用或者干脆作为建筑垃圾处理掉;施工现场的水资源,施工人员对其不重视,导致施工现场往往出现大片的泥泞地区;对一些堆积的粉尘类建筑材料,未采取覆盖措施,导致其四处飘扬造成严重的扬尘现象,对建筑材料也是一种浪费等现象,这些都是对各种资源的浪费,无形中增加了施工企业的成本。

3 机械设备以及建筑材料质量的问题

3.1 机械设备与建筑材料是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同时是施工建筑的重要物质保证,作为整个路桥施工关键部分的它,其质量的好坏对路桥工程建设质量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

3.2机器设备以及建筑材料所包括的范围广泛,材料品种以及机器设备品种也是种类繁多,在对其进行选择的时候,需要考虑设备和材料的类型、相关性能、质量高低以及产品价格等多方面的因素,确认其可以满足路桥施工的全部要求,避免在后面的施工进行时出现不必要的问题。3.3设备及材料的确认必须仔细,从施工要求与成本上考虑对其的选择,不然后期会对路桥施工的工程进度产生影响,严重时会出现成本造价的提高与工程质量的降低,致使施工企业发生巨大的经济亏损,进而损害了路桥施工双方的切身利益。

3.4加强对质量的监督管理,国内建筑行业设备与材料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质量问题以及高价采购。这种现象一方面会对路桥施工的进度产生影响,同时会对路桥工程质量下降,甚至是出现‘豆腐渣’工程,进而导致施工企业名誉受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力明显下滑,甚至是退出市场的可能。

三、路桥施工问题的解决措施

1施工现场加强管理

1.1 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到许多机器设备进行施工建设,同时施工建设还要采取大量的、品种多种多样的建筑材料:比如钢筋建材、施工升降机及不同规格的水泥等;施工过程中使用这些材料设备的时候需要符合相关的使用规范;在选取设备和材料的时候,要分析供应设备材料可能出现的问题,严格按照路桥工程的施工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比如设备材料规格型号、出厂及使用年限等。

1.2对路桥施工所需的材料进行各项确认检查,同时确定这些设备材料的出货时间以及进场时间,进以确认施工现场材料是否足够,如果材料的存量不够,就要求相关负责人进行材料的采购,确保仓库中的建筑材料足以支撑工程项目的结束。

1.3 按照路桥施工现场的工作进度以及实际的应用情形安排设备和材料的使用工作,把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与机械运出施工现场,适合标准的材料划分合理位置进行存放,做好相应的标记,避免后期寻找材料出现误差。节省寻找材料的时间。

2 提高相关人员职业素养

2.1 在路桥施工建设中,人员的素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为无论机械还是其他,人都是主导性地位,特别是采购工作人员:设备和材料的采购工作受到采购人员专项业务素质的高低的影响。现在在市场上存在采购人员实施手段让材料价格提升,自己从中获得回扣资金的现象,遇到这种现象的时候,采购人员需要要格外重视材料的质量以避免不合格的材料混入施工工程的建设,进而影响到工程质量。对施工企业带来经济与名誉上的损失。

2.2 采购工作人员应在熟悉和把握好建筑材料市场情况的基础上,提高对施工工程建设所用材料质量以及机械性能方面的了解。在工作的时候,采购人员应重视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相关业务素质能力的提升。同时加强采购人员的管理,加强彼此间的监督,避免高价采购低质量的材料现象的发生。

3 合理安排任务

3.1路桥工程施工中,首先必须满足工程的规定,选择方便的施工建设路线在设计图上,同时还要对每个生产结构和总工程建设所用时间研究,如何提高施工路线可行性。然后根据相关结果分析如何有效控制施工高峰期与低谷的时期;

3.2施工路线如果较为动荡,必须立即采取科学分配手段以及动态平衡体制,进行科学合理地施工人员任务分配;进而保证路桥施工顺利进行,确保工程项目可以按时完成,增强整个路桥施工项目工程的综合效益,为施工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结语

科技的进步推动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对建筑行业的投入呈上升趋势,尤其注重社会经济与人们出行有着重要意义的交通道路设施,路桥工程建设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要积极利用在其他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避免产生工程质量问题。进行自身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创新,加强施工人员的素质培养,让我国的道路桥梁事业稳步前进。路桥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一些涉及到技术层面的问题就必须结合新的施工技术进行解决,施工人员要树立质量第一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叶恒梅;叶文海.浅析桥梁后张法预应力施工质量控制要点[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2]. 张金生.市政路桥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5)

[3]. 叶贤良.路桥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和难点[J].交通财会.2003(04)

第8篇

一、应坚持四个原则

科学、准确、适时的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对了就要肯定是对的。错了就要指出错之所在,不能含糊其辞。评价要抓住恰当的时机,不能过早,也不能太迟。评价过早,容易打断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评价过迟,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不利于知识的反馈和课堂效率的提高。

启发、鼓励的原则。教师提问后,要根据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或启发或鼓励,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当学生不能正确回答时,要迅速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对学生回答后的评价要多用鼓励性、欣赏性的语言,树立其学习的信心。不能在学生回答后讽刺或挖苦,这会严重损害学生脆弱的自尊心,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在学生心中形成长久的阴影。

教师评价主导性的原则。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与赏识在课堂评价中处于主导地位。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评价要准确简练、自然真诚,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体验,品味到成功和被老师赏识的喜悦,从而具有更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要多激励赏识,少批评指责。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毫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赏识和激励。作为教师,当发现学生理解上有偏差时,就要通过明确而有针对性的评价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情感走上正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启发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评价多元性的原则。课堂终归是学生的,课堂提问评价不是教师的“专利”,不应该由教师一手包办。教师应把评价的权利适当交给学生。开放了评价的空间,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开发了学生的潜能。要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对话者,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是对他人意见的认可,也可以是对别人举例的补充和更正,在评价中教师适当地“让权”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把师评、生评、自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学习情况包括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情况、学习态度和情绪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实现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目标。

二、应掌握五种方法

搭桥引路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常常在交接点提问。教师提问后,如果学生一无所知或不知所云,出现了冷场现象,教师可以通过搭桥引路的方法,如提示思考的范围、对象、方法等,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理顺学生的答题思路。学生就会按照教师指给的方向思考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

拨乱反正法。教师提问后,学生可能答得不够正确或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认真审题,通过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回答什么。进而拨正学生答题的思路。学生审清了题意,找对了思路后,自然就有了正确的答案。

由表及里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如果学生的回答只浮于文字的表面,不够深刻,教师可以通过~步步深入拓展其思路的方法加以指导。让学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只停留在表象上。

广开思路法。有时,学生的理解会不够全面,比如答对了一部分,但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广开思路的方法予以指导。如原因类问题,可指导学生。大的方面可以从内因、外因两方面来分析,也可以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来分析,还可以从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来分析:再如做法类问题,可以从”一大一小”两方面来考虑问题,“一大”即国家、社会,“一小”即个人(公民、消费者、销售者、经营者、生产者等)。

举一反三法。有些问题,由于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往往感觉如“老虎吃天”,无从下手。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提问后,可以先举一范例让学生观察思考,然后再让学生“反三”。如提问“为什么要开展‘双百人物’评选活动?”如果学生答不出来,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思考类似的例题――“评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意义有哪些?”只要例题的答案明白了,很快学生就会知道提问的关键点。

第9篇

    近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觉得要搞好班级工作,应该坚持“一个标准”,调动“两个积极性”,依靠“三个方面”的力量,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使学生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又能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坚持“一个标准”,即是说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尤其是奖惩方面,对好学生和后进生应使用一个标准。通常好学生易受到偏爱,而后进生常使老师产生偏见,所以班主任执法,一定要公允,要一碗水端平,如处理偏颇,则会助长好学生的坏习惯,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这些年来,我坚持了一个标准,对好学生和后进生的错误和缺点一视同仁,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扭转了班风。

    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是要尊重每个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要尽量多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一起交谈、游戏、活动,使他们与你无拘无束地相处,他们必然会对你敬而近之,由此而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效应。二是发动大家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每期我们班的“八分钟自主活动”内容的安排、少先队活动计划以及班级评比标准,都采用征稿的形式,发动全班同学献计献策,再结合老师的见解,取得共识,大家共同制定和执行。学生愿意干的事,干起来热情高,干劲大,成效也好。三是要求全班同学参加日常管理形成轮值制度,每个人都有机会履行班级管理职责,增强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为管理好班级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四是在各项中尽量不冷落每一个人。凡大型活动必须做到各司其职,人人有份,绝无局外之人。

    调动“三个方面”的力量,即是要充分调动和运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力量参与班级管理,以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学校的职能是毋庸置疑的,家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除了寒暑假,平时的生活基本是学校和家庭两部分的衔接。经常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借助于电话这一快捷的通讯工具,可以及时交换学生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支持班级工作,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教育手段。我班有位同学长期放学不按时回家,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不想上学,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与家长商定:放学后由家长亲自到校接他回家,或通过《家长联系簿》由老师签注每天放学离校时间,再由家长签注到家时间,以杜绝他与坏人接触的机会,平时注意关心和提醒他,稍有进步就给于表扬和鼓励。坚持了一学期,该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还经常结合时事政治,强化思想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坚持下面教育和引导。如抗洪救灾、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勤奋学习等感人的事例级学生树立榜样。

    心理学专家朱智贤说过:“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常与行为品德有关。”不从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们健康诚长。我班采取多种形式的班队会,针对性的主题会,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制度化的班级周评小结等,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即指少先队中队委、小队委、科代表、小组长的作用。这四套班子是班级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模范作用如何,他们对班级管理的成效如何至关重要。在选举这些干部时,我坚持做到:人人参与竞选,力求把大家信赖的好同学推选出来,使他们一开始就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每次主题班会,每次大型活动都要求班委全部亮相并轮流登台,使每个人都能策划活动、主持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才干,把班级各项活动开展得形式多样。

    三是对四套班子既严格要求大胆压担子,也处处从各方面关心支持他们,尤其在工作细节上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第10篇

一、过失犯罪的概念

过失犯罪是与故意犯罪相对应的一种犯罪类型。两者区别的关键,即在于行为人对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之心理态度的不同。因而界定过失犯罪的概念,首先就必须对犯罪过失和犯罪故意的区别进行分析。

就故意与过失的区分标准而言,国外刑法理论界曾经有过认识说、希望说、动机说、盖然性说和容忍说诸种见解[①].但由于无认识说将过于自信过失纳之于故意的范围之内,希望说将间接故意拒之于故意的范围之外,盖然性说中的危害结果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难以判定性,因而这几种学说目前已为多数学者所不采;惟有主张将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相结合的动机说和容忍说为多数学者所赞同。目前中国刑法和刑法理论主张容忍说。在具体区分过失与故意的界限时,学者们几乎一致认为应分别从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在认识因素上,故意是行为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过失是应认识而未认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或者虽已经认识而同时又否定了这种认识;在意志因素上,故意是行为人对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意志态度,过失是行为人根本不希望自己行为造成危害社会结果的态度。但是,目前也有学者认为,区分过失和故意,无须究明行为人对发生的危害结果的意志态度问题,仅从认识因素上就足以将过失和故意区分开来了。故意是行为人对事实的存在或发生有认识,而过失是行为人对事实的存在或发生无认识[②].

我们认为,从理论上看,该观点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过失和故意应受责难的根据,也可能将过失和故意区分开来,但从充分说明过失和故意的区别和应受责难的程度上看,仅从认识程度上考虑恐怕还不够彻底。因为,向来考察一个人实施某种行为的根据须从人的知、情、意方面来说明。就行为人实施了造成危害结果的行为而言,明知该行为会造成危害结果还要实施,就表明行为人具有希望或放任该结果发生的意志;虽然应认识该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未认识,仍实施了该行为,就表明行为人假如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话,就不会实施该行为,因而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根本不希望、排斥的态度(当然,过失中的意志态度并不在于说明过失应受责难的根据,而在于说明何以过失应较故意受更轻的责难)。只有从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方面才足以说明过失和故意应受责难的根据和程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主张在心理层面上,区分过失和故意时应同时考虑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并认为过失在认识特征上表现为不注意[③],在意志特征上表现为不希望、排斥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态度,只是该意志须借助于不注意来把握;故意在认识特征上表现为有认识,在意志特征上表现为希望或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其次,要在心理层面完整地揭示过失的含义,还必须对过失和无罪过心理的区别进行分析。两者都是对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不注意,都是根本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但是,后者中的行为人是根本不具有注意的能力,因此,无论从伦理、道义还是法律上都不能责难行为人。而前者中行为人则具有注意的能力而竟然不注意,因此,要对其进行责难,就具有了伦理和道义上的合理根据。

这样,对过失的心理层面上的含义,就可以说明为是一种虽非希望或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但具有注意能力而不注意的心理态度。只是,要对行为人的过失心理进行法律上的责难,还必须具有法律上的根据,即行为人可期待地[④]违反了注意的义务。因此,犯罪过失的概念可以界定为“虽非故意,但有注意义务也有注意能力而可期待地不注意的心理态度”。相应地,过失犯罪的概念就可表述为“虽非故意,但有注意义务也有注意能力而可期待地不注意,致使自己的行为造成刑法规定的危害结果而构成的犯罪。”

二、过失犯罪的构成

认定犯罪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格或者标准。就中国刑法认定犯罪构成的规格而言,尽管目前有一些学者认为应当修改或者完善,但通说认为目前中国犯罪构成的四要件说大体上是科学的,是适合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犯罪的需要的。我们也持这种见解。因此,我们认为,构成过失犯罪应同时具备以下四个要件:第一,犯罪主体要件,即已满16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在少数过失犯罪中,单位也可以成为其主体。第二,犯罪主观方面要件,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是出于过失的心理。第三,犯罪客观方面要件,即行为人实施了违背刑事义务的行为,并造成了刑法所禁止发生的危害结果。第四,犯罪客体要件,即过失行为因造成了某种严重的危害结果而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对于过失犯罪的主体要件和客体要件,在过失犯罪理论中并没有予以特别研讨的必要,因此,下面仅对过失犯罪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略作探讨。

(一)过失犯罪的主观要件

过失犯罪的主观要件,当然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通常把人对事物的心理态度从认识和意志两个方面来把握。就过失而言,其在认识层面上,表现为行为人对自己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在行为时不注意;在意志层面上,由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造成之危害结果的不注意,因此好象也谈不到意志态度的问题,但从与故意的意志态度相区分的角度上看,就能够得出在过失犯罪中行为人于行为时对自己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是根本不希望发生的结论。只是这种意志态度,仅仅能够说明何以过失犯罪行为人应受到比故意犯罪行为人轻得多的惩罚,并不能够说明过失犯罪行为人应受惩罚的根据。因此,为了能够说明过失犯罪人应受惩罚的合理根据,就必须也只能关注其对自己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的不注意。对行为人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情况,追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种:一是行为人没有注意能力。因此,无论从道德上还是法律上,都不能将发生的危害结果归责于行为人。二是行为人本来是具有注意能力的,只是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注意能力。因此,一般来说,由于行为人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注意能力(或者预见能力,或者避免能力),致使发生了危害结果,就值得责难了。但这只能说对行为人的责难具有了事实的、伦理或道义上的根据,还不能肯定就必须对行为人进行责难。要对实施某种危害社会行为的人进行责难,还必须肯定行为人本来担负着法律要求的注意义务。如果法律并未要求行为人必须履行某种注意义务,那么行为人没有充分发挥自己本来具有的注意能力时,就不能让行为人受到法律的责难。这样看来,一般情况下,只要肯定行为人负有某种注意义务,本来具有履行义务的注意能力而由于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注意能力,就可以将其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归责于行为人。不过,应当注意的是,目前在不少国家,都主张用期待可能性来解决罪过的构成问题。因为,虽然行为人对发生的危害结果具有故意和过失,但是如果行为人在行为时存在着一些因素,致使在客观上法律不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法的行为时,也阻却故意或过失。中国虽然在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期待可能性问题,理论上在以前也很少探讨,但目前已有学者主张中国应参考、借鉴期待可能性理论来解决诸如故意和过失等问题。我们认为,尽管目前在中国刑法上对期待可能性问题没有涉及,但在现实中也客观上存在着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来解决的问题,如有些防卫人在惊恐、紧张状态之下实施反击行为,造成了过当的结果的情况即是,如果坚持通行的具有注意能力的人违反了注意义务即构成过失的观点,防卫人就可能要承担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这样显然对防卫人过于苛刻。因此,我们也主张,在过失的构成中,容进期待可能性的要素。这样,就应当将过失作为“本来具有注意能力和注意义务的人可期待地违反了注意义务”来把握。1499,806

(二)过失犯罪的客观要件

将过失犯罪的客观要件理解为行为人违反刑事义务,实施了某种行为,造成刑法禁止发生的危害结果,应当说是理论上的通行见解。这样,实施了违反刑事义务的行为、发生了危害结果、行为与危害结果间存在因果关系,就是过失犯罪客观要件中的构成要素。对于后两者,可与以发生某种危害结果为构成要件的故意犯罪作同样的把握。因此,这里值得研究的是违反刑事义务的行为特性。有三个问题需要明确:

第一,从过失行为的客观性上看,行为人违反的刑事义务,无外乎是法律要求其履行的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那么,该义务和注意义务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从严格维持过失犯罪理论上的构成要件来说,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是法律要求于行为人在客观上必须保持某种不作为或实施某种作为的义务,注意义务是法律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可能造成危害结果的义务。因此,两者是不同的概念。但即使如此,两者也不是毫无关系的,而是应该也能够统一于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之中。即两者分别从客观行为方式和主观心理态度上来说明行为人担负的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因此,我们主张,从方便实务中过失犯罪认定的程序上讲,应当将注意义务作涵盖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的义务来把握,即注意义务包括行为人主观上认识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基于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而考虑究竟采取何种措施(作为或不作为)才能够有效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和基于该种考虑而在客观上采取措施(作为和不作为)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

第二,过失行为是否必须是具有某种危险性的行为?从危害结果已经发生的角度看,过失行为当然应当是具有某种发生危害结果危险性的行为。但就行为本身而言,有时候对某种行为是否具有发生危害结果的危险性并非能够很容易地判定,尚须结合行为实施当时的时间、地点、天气等诸多因素进行衡量。但也可以说这些因素同时也是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注意能力和注意义务的要素,因此,在实务中,并没有特别判定行为是否具有危险性的必要。

第三,过失犯罪的实行行为的认定。过失犯罪的实行行为当然是指造成危害结果发生的行为,通常并不难认定。但在下面两种情况的过失犯罪中,其实行行为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应当注意:一是行为人具备从事某种危险性行为的资格或能力而从事该种危险行为,如拿到汽车驾驶执照的人从事驾驶汽车这种带有危险性的行为即是。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具有过失仅限于行为人违反了应当谨慎从事危险性行为的义务,如汽车驾驶员应当遵守交通运输管理的法规或习惯、常理而安全行车的义务。因此,该种情况中过失犯罪的实行行为就是违反了有关安全从事危险行为的义务的行为。二是行为人本来不具备某种资格或特殊技能,而竟然从事了需要具备该种资格或特殊技能才可从事的带有危险性的行为,并由此造成了危害结果。对此,学者们通常认为应对行为人以过失犯罪处罚[⑤].在该种情况中,过失犯罪的实行行为并不是行为人违反了安全从事危险行为的义务的行为,而是违反了法律、法规等禁止不具有特定资格或技能而从事需要该种资格或技能才可从事某种危险行为的义务的行为。如不具有驾驶员资格的人竟然从事了驾驶汽车的行为即是。

三、注意能力的概念与判定标准

(一)注意能力的概念

什么是注意能力?中国有学者认为,注意能力是指个体对特定客体引起、保持和集中注意的一种个体能力,它是在个体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实践活动的熏陶和锻炼而形成的[⑥].但是,这种仅限于心理学意义上的表述尽管对研究注意能力问题有一定的意义,但过于抽象,缺乏对注意能力内在涵义的揭示,无法对犯罪过失行为人的主观心理内容作出明确的说明,因此仅为个别学者的观点。目前在中国刑法理论界,学者们界定注意能力时,往往侧重于揭示其内在涵义,但存在着不同的见解:

一种观点认为,注意能力就是认识能力[⑦].甚至有学者认为注意能力、认识能力、注意可能性和认识可能性本质上具有同一性,只是称谓不同而已[⑧].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论述到,无论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都离不开注意能力。在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中,行为人具有注意能力但根本没有发挥这种注意能力,以至于对危害结果没有预见。在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中,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似乎与注意能力无关,但实际上行为人并没有确切地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内在机制,以至于轻率地作出危害结果不会发生的错误判断,这里存在一个注意能力没有正确、充分地得以发挥的问题[⑨].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是完全在主观范畴内来理解注意能力的内涵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注意能力不同于认识能力,二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刑法学上“注意”一词的涵义,不仅包括内部的注意,即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对象,而且包括外部的注意,即在内部的注意的基础上为一定行动,以避免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结果发生。因此,刑法学上注意能力的概念,其内涵不仅应包括内部的注意能力,即认识、预见危害社会结果可能发生的能力,而且还应包括外部的注意能力,即在认识、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以避免结果发生的能力。刑法学上的注意能力,就是这种认识能力和避免能力的统一[⑩].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实际上对注意能力内涵的理解已超出了它应存在的主观范畴的范围。

对于第一种观点,如果从把注意能力纯粹当作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来看待的话,这种观点界定注意能力的思路是完全无可指责的。但是有学者认为这种界定有些失之过窄,而且这种观点把认识能力与注意能力等而为一同时贯彻到疏忽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中,没有区分出疏忽大意过失中行为人的注意能力与过于自信过失中行为人的注意能力的内在差异,因而不够妥当[11].我们认为,从单纯能够成立犯罪过失的角度来看,对于疏忽大意过失行为人而言,只要其具有对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认识能力就已足矣;而对于过于自信过失行为人而言,虽然其曾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他没有充分发挥本来具有的能够认识到其赖以轻信的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有利条件实际上并不足以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能力,进而行为人实际上还存在着这样的能力,即能够认识到究竟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能力。这也是成立过于自信过失对认识能力的要求。对于这种认识能力,第一种观点并没有明确地揭示出来,因此前述学者指责其界定的注意能力失之过窄,并非没有道理。但对于这种观点把认识能力与注意能力等而为一同时贯彻到疏忽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中,没有区分出疏忽大意过失中行为人的注意能力与过于自信过失中行为人的注意能力的内在差异的批评,我们认为并不见得妥当。因为第一种观点虽然没有完全揭示出疏忽大意过失中行为人的注意能力与过于自信过失中行为人的注意能力的内在差异,但不能说其根本没有揭示这种差异,这一点从前面对观点的介绍就可以看得出来。再者,如果把注意能力纯粹当作主观上的范畴看待的话,这种能力实际上就是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认识,以及基于这种认识进而对究竟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之能力,在此一点上,将注意能力等同于认识能力是完全可以的。

对于第二种观点,其界定的注意能力实际上已超出了犯罪主观方面的范围,该观点主张注意能力不仅是主观上认识、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能力,而且也是行为人在客观上所具有的在认识、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以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能力。如果把注意能力纯粹当作犯罪主观方面的范畴,从表面上来看,这种观点当然存在着将注意能力的范围界定得过宽的不妥,但是全面地衡量这种观点,至少可以说其虽未明确但却实际上已经不再象第一种观点那样仅仅局限于认识、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的能力上,而是进而把行为人具有的认识究竟采取怎样的措施方能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能力也一并涵括于注意能力之中。自此方面而言,我们认为,该种观点自有其合理之处。

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将注意能力完全当作主观的范畴来看待,还是象第二种观点一样将其作超出主观方面范围的范畴来看待?如果是前者,当然就能够符合从主观方面探讨犯罪过失构成的目的,这同时也是绝大多数学者的见解;但是要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过失犯罪,在客观上毕竟还存在着必须解决行为人实际上是否具有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能力的问题,仅仅为了犯罪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区分的严格性,就把同属于行为人自身所具有的紧密相连的两种能力硬生生地分开,这样做合适吗?这样做有利于过失犯罪的认定吗?有没有把问题复杂化而不利于实践操作的倾向?如果是后者,当然存在着一种注意能力是主观特征,另一种注意能力却具有行为特征的不够妥当的问题[12],但是它却使两种本来就具有不可分割关系的注意能力得以妥当的配合,便利司法实践中对过失犯罪的认定(对于这一问题,由于涉及到是否也要把注意义务视为主观的范畴的辨析,故留待后面探讨。)。总之,两者各有所长,各有其短。但从研究注意能力的终极目的考虑,我们认为,不妨取后者而舍前者,即应将注意能力表述为:行为人所具有的认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能力,认识自己究竟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能力和基于上述认识而采取措施,以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能力。

(二)注意能力的判定标准

在德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中,判定注意能力的标准,是完全采用主观说的标准的[13].中国大陆刑法理论在判断行为人有无注意能力的标准上,则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从目前的状况看,在如何判断注意能力的问题上,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客观说。认为判断行为人能不能预见,应以一般人的一般水平来衡量。一般人在当时的情况下能预见这个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行为人也就应当预见,如果一般人在当时不能预见,被告也就不应预见。至于一般人的水平,则由审判人员依自己的社会经验来判断。该说在中国大陆目前仍有个别学者主张,但对一般意义上的客观说已经作了一定程度的修正。主张该说的学者认为,应当对客观说具体表述为:特定一类人在这种场合下能够预见,行为人属于这种特定人员,因此应当预见。并认为客观标准的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职业,如汽车司机类,危险品保管类等,没有工作属类的则根据其年龄状况、文化知识水平、社会角色、生活经验等因素予以划定,如家庭妇女类、待业青年类等[14].

第二种观点是主观说。认为判断能否预见,要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既要考虑到行为人的年龄、知识、智力发育、工作经验以及所担负的职务、技术熟练程度等因素,又要考虑行为人当时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条件,将这两方面的情况综合地加以考虑,进行科学分析,作出符合行为人实际情况的判断[15].

第三种观点是折衷说。认为原则上可以采取主观说,因为,能不能预见,属于人的认识因素,而各个人的认识是不能脱离开各个人的具体情况的,所以不能提出过高的他无能力达到的标准来要求他,这样做比较切合实际。但又认为,强调主观标准,并不是否定客观标准,在司法实践中,还要适当考虑客观标准。因此,这种观点实际上说,在判断行为人能否预见危害结果的发生时,应以主观标准为主,结合考虑客观标准[16].

我们认为,自近代以来,刑法一直倡导的是罪责自负、主客观相一致兼顾保障人权和保护社会的理念。而客观说的主张则与此格格不入。它以社会一般人的注意能力来取代行为人个人的注意能力,其造成的结果:一是行为人刚好具有一般人的注意能力。在此情况下,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其过失责任,与上述理念都是一致的。二是行为人本不具有一般人所具有的注意能力却被推定具有了一般人所具有的注意能力,而被以过失追究了刑事责任,显然与主客观相一致的理念相背离,是一种客观归罪,而且也使刑法失去了保障人权的机能;三是行为人本来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注意能力却被推定为象一般人一样不具有注意能力,而逃脱了刑事责任的追究,放纵了犯罪,也使刑法失去了保护社会的机能。因此,客观说应当被彻底否定。而主观说则刚好克服了客观说的不足,与刑法的上述理念完全吻合,因此,应当得到坚持。只是,主观说毕竟关注的是行为人个人的情况,判断的标准不具有类型性,在司法实务中单纯实行主观说来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注意能力,得出的结论恐怕还不够可靠。而折衷说坚持以主观说为根基,同时将以客观说得出的结论与以主观说得出的结论进行相互的反复比较、印证,就为主观说得出的结论的正确性提供了保障。因此可以说,折衷说完全克服了客观说和主观说的不足,而兼具了两者的长处,应当是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注意能力的正确见解。

为了彻底理清判定注意能力的标准问题,还应当说明一个问题,即判定业务注意能力和普通注意能力的标准是否应有所不同?虽然业务上的过失犯罪违反的多是明文规定的注意义务,但也有违反业务活动中的习惯或常理上所要求的注意义务情况的存在。因此,对上述问题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来说明:第一,对于违反明文规定的业务上的注意义务的情况,要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过失犯罪,通常只要证明行为人主观上明知或应知事实上有明文规定的注意义务存在,就可以判定行为人具有业务上的注意能力。这种推定机能是很强的。但不能因为业务上的注意义务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及容易认定,对判定业务上的注意能力具有很强的推定机能,就认为判定业务上注意能力的的标准是客观标准。事实上,从坚持刑法的罪责自负、主客观相一致兼顾保障人权和保护社会机能的理念考虑,仍然应该坚持在判定业务的注意能力上采用折衷说的标准,只不过,在这里不需要撇开业务上的注意义务而专门对行为人的注意能力进行判定而已。第二,对于违反业务习惯或常理上所要求的注意义务的情况,由于是否有该种注意义务的存在,本身还需要通过对行为人是否具有注意能力的考察来确定[17](当然,如果认定行为人不具有注意能力,就可排除其构成过失的可能,因此,不需要再判断其是否具有注意义务。),因此,无法直接通过行为人对该种义务存在情况的认知来判定行为人的注意能力。这样,此种情况下,解决行为人是否具有过失的关键,就是判定其是否具有注意能力,而对行为人注意能力的判定,仍然是折衷说的标准。总之,我们认为,判定业务注意能力的标准和判定普通注意能力的标准,应是同一标准。

四、注意义务的概念、内容与判定标准

(一)注意义务的概念

第11篇

【摘要】医疗器械在医院中属于重要的设备财产,而且是意料中不可缺少的设备,因此管理的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质量问题。在当前,许多医院在对于医疗器械设备的管理上总是有着一些疏忽,特别是在基层,那些一次性医疗器械的管理,更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笔者结合当前对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简要论述了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医疗管理 医疗设备管理 处理方法

作为医生,除了有精湛的医术之外,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管理,是提高对疾病诊断率和治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医疗设备是开展医疗、教学、科研的必备条件,是提高诊疗水平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医疗设备对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和治愈率、增强医院的综合竞争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加强医疗设备管理是医院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医院领导的重视。

而纵观当前的许多医院,对于医疗设备的管理却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基层的医院,对医疗设备的监管还处在一种不规范的状态中。在基层除乡镇卫生院有部分“B”超、X光机、红外线冷凝仪、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仪等常用器械外,几乎再没有什么大型的医疗器械。在乡、村医疗机构中使用最普遍的是一次性医疗器械中的注射器与输液器,因此,在基层医疗器械监管工作中,如何做好对一次性医疗器械的监管,避免和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维护人民身体健康,是摆在药监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结合自己的经历,简要分析了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医疗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医疗设备的采购都需要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性,因此选择好的厂家,就等于是选择了一种保障。而当前的许多医院,在采购医疗设备上边,存在着许多问题。大部分的基层医疗机构所使用的一次性医疗器械都是在不同的药品批发企业及医疗器械采购站之类的地方采购,这些经营企业对批发数量较少的采购者,找各种理由不提供有关资质证明,这种现象造成了药监部门在日常监督中对其使用的一次性医疗器械的供货渠道的合法性和产品的合格性无法准确判断。

除了采购上的问题之外,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针对那些一次性的医疗器械的销毁上边,许多基层医疗机构对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只是倒入垃圾堆或河流中,或是销售给一些非法收购人员,有的个别村卫生室甚至对一次性注射器消毒后重新使用等等,这些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这种二次污染是很危险的,让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收到了很严重的威胁。

再次,就是医护人员对医疗器械的管理知识上的匮乏。许多医务人员 许多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使用缺乏科学性,没有一点一次性医疗器械是无菌消毒器械,应按无菌要求操作的概念。在对一次性医疗器械的储存上,基层医疗机构把一次性医疗器械随意放置,造成一些一次性医疗器械外包装破损,使一些注射器、输液器严重受污染。

二、造成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的发生的呢?首先是医疗机构的原因。在基层的那些医疗机构,对于药品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知之者甚少,这些因素使医疗机构在使用管理医疗器械上既没有明确的质量管理制度,也没有专门的主管领导及科室。而更为严重的是医务人员在医疗器械存储和管理的知识上的匮乏,由于理论知识上的缺陷,导致了在实际管理中作出一些不当的违规的操作行为。

其次是在一次性医疗器械的销毁上,大多数的基层医疗机构对怎样科学正确的销毁一次性医疗器械的完整程序都不知道,只能做到其中的某一环节,达不到正确的无害化处理的效果。这是处理一次性医疗器械必须了解的重要的步骤,因为这关系到这些医疗器械所带来的后遗症。

再次,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法规上的不完善。一些处罚条款对基层小型医疗机构效益差、资金少,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数量很少的情况来讲,无法操作,只能给予警告处理,达不到处罚教育的目的。而对于不做医疗器械销毁记录或不按无害化处理的行为以及非法收购使用后的无菌医疗器械,法律、法规无处罚条款,使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整治。完善法律法规,是间接管理号医疗器械设备的重要手段。

三、如何做好医疗器械设备的管理

1.设备的选购上一定要严格。

购买设备不是儿戏,不是随便就可以的,这需要经过严格的考察和筛选,经过对比,选出最优的厂家,经过综合考虑确定可以购买后,则组织管理部门、采购部门、使用科室人员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做好科学论证和效益分析,决定购买设备的型号、规格、配置、种类和档次。货比三家,选择国内外信誉好,有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售后服务好的产家订购。首先,要通过制定法规或制度,要求各医疗器械经营商要主动向采购者提品合法、完整、有效的资质证明,以保证基层医疗机构采购一次性医疗器械的渠道合法性。其次,要求供货方与医疗机构医疗器械采购者签定质量协议。再次,医疗机构内部必须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

2.加强医务人员理论知识的学习。

学习理论知识,让医务人员了解这是最重要的。可以通过宣传培训,使各级医疗机构的领导及医务人员从思想上充分认识依法使用、处理医疗器械的重要性,而且要从一次性医疗器械所具有的特殊性要求,增强大家对一次性医疗器械科学合理使用管理的自觉性。对于一次性医疗器械的处理,更要加强处理人员的理论知识。

3.修正法律法规,完善医疗设备管理。

调整当前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使其更加完备,这不只是对下边医务人员的要求,这样可以让国家卫生部门的管理更加完善。

总之,解决当前医院的医疗管理设备,是对医院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也是医生能够提高诊断率和治愈率的一个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袁红静.强化医疗设备管理提高医院科学化管理水平.中国现 代医生 2009年第31期.

[2] 叶性健,李书同.浅谈医疗器械监管中的盲点及对策[J].中 国药事,2004,18(9):534.

第12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设计,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P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我们整个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是整个建设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工程在建设前都必须进行岩土工程勘察,采集相关数据。而我们勘察的成果质量会直接的影响到整个工程造价的安全。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一个我们不能轻视的工作。我们应该对平常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保证勘察成果质量。

1. 岩土工程勘察概述

1.1 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的目的

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运用工程地质学等相关理论,应用科学的勘察方法,利用先进的测试技术及仪器,依照一定的程序对建筑项目场地进行调研。调查、分析、研究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工程地质条件、施工建设对所在地及周边自然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等内容,并对勘察成果及技术参数进行评价和设计,以便为工程建设的基础设计及施工提供科学、详实、准确的工程地质资料及技术参数。

1.2 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现场的钻探及原位测试、原状土取样、室内试验以及编制设计文件等方面。

1.3 岩土工程勘察方法的选定

(1)收集地质资料,进行工程地质测绘;

(2)按照地质条件以及测绘成果,进行勘察纲要的编制;

(3)根据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工程特点,确定勘察手段和勘探方法。

1.4 岩土工程设计的程序和步骤

(1)根据勘察结果,拟订初步设计方案;

(2)制定施工方法;

(3)进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验证,确定最终设计方案;

(4)制定设计文件,文件中要涵盖设计方案、施工方法、施工要求等要点。

2.勘察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勘察依据不充分、目的不明确

实践证明,只有设计意图明确,才能科学合理的布置工程量,解决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但在工程实际中,有不少勘察工作不完善、不具体,例如,拟建工程的结构形式、规划地坪标高、勘探点坐标等情况不清,这些都是因为勘察单位的技术不足引起的,加上勘察单位对工程所涉及的公众利益安全不够重视,忽视了工程施工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地质危险和地貌问题,例如,某项工程勘察报告中提到该施工工地上有多个钻孔遇到防空洞,防空洞与地下室的地板之间仅3m的距离,可是在勘察平面图上却没有标识,相关人员也没有对勘察报告进行核实。又如某一住宅小区原有的地貌为山地丘陵,人工渔塘较多,是建设单位在堆填后进行开发的,在勘察过程中,某勘察单位没有对原有地貌进行详细的勘察,也不向附近居民访问,在后来施工中发现的其他地理情况与勘察报告中大相径庭,原来建筑物的所有钻孔均布置在塘堤上,导致业务不得不对工程项目进行变更。

2.2勘探点深度

各建筑基础结构和形式都有所不同,其勘察的深度也不同,如5-6层砖混结构住宅,通常的勘探孔深为15m,而在地质较好的密实碎石土及基岩区可以减少勘察的深度。而对于多层结构的商场,高度较大的地下室,其建筑的柱网荷载较大,基础面积大,甚至可能采用桩基,尤其在细土平原区地区,由于可能存在软土层,仅15m是无法满足要求的。相反,如果在碎石区,对2-3层的建筑物,有的勘察队伍也采用15m的勘察深度,最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3勘察测试手段、方法的不适宜

由于技术、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一些勘察单位对勘探装备、勘探手段、取样方法的适宜性没有引起重视。例如,在碎石土层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不连续、不提供综合修正结果,勘察人员还没有清除孔内的废土就开始贯入,这导致原位测试结果和现场测试会出现差异。在岩层中钻进时,无岩芯采取率,导致勘察人员无法了解其钻探效果。

2.4勘察纲要编制不完整

一些勘察单位的勘察纲要不完整,有的甚至没有审查过就开始施工,也没有勘察平面图,有的单位甚至没有勘察纲要,或者责任人签名或仪器编号填写不全。一些单位的勘察原始资料没有真正落实审核,少数单位原始资料归档制度不完善,有的原始资料缺失,这些问题都将导致勘察问题的发生,影响岩土施工。

2.5忽视生态环境的论证

由于勘察单位对岩土工程设计、施工论证不足,导致岩土施工的质量受到极大影响。例如,一建筑场地四面紧邻高层建筑物或马路,而勘察队伍在对这块场地勘察时,除了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定的一般要求进行外,还要重点对施工中可能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论证,可是很多勘察单位却忽视了这方面的工作,导致整个勘察结果无法适应施工要求,严重时还会导致工程变更,反而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2.6地下水位观测

地下水位量测应该和各勘探点同时进行,而测量时间也应该在最后一个钻孔施工完成的24h后进行,测量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的开采情况,水位量测应与钻孔坐标、标高回测相结合。但在工程实践中,对钻孔(探井)中水位的量测,没有全面考虑到附近有无抽水井及地下水溢出的陡壁,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无法真实的体现地下水位情况,严重的话,还会给岩土工程带来很大的麻烦。

2.7试样采取

在试样采集中,对其工作要求没有进行严格规范,原状样高度不够,数量和质量也不到位,导致土质中的大量水分流失,影响对实际级配的定性或土盐化学分析的准确性。采取地下水试样时,钻孔才终孔即采取,这种水样成分无法代表地下水的真实成分。

3.改善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策略

3.1 加强市场的管理与监督

(1)严格遵循一勘察、二设计、三施工的顺序开展工作;

(2)严格审查勘察合同和勘察纲要;

(3)加强现场的监督与控制,防止弄虚作假,提高勘察工作的真实性;

(4)严格审查勘察报告。对勘察报告中工作量、稳定性评价、勘探质量、数据分析、选型论证、结论建议等内容严格审查、重点把关,尤其要重视报告中提出的建议。

(5)加强政府及相关机构的管理与监督,制止恶性竞争;

(6)大力推行工程监理制度。

3.2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员队伍整体素质

(1)加强技术人员的教育和专业培训,并制度化,更新其知识结构;

(2)鼓励技术人员多参加学术活动,拓展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3)实施岗位轮换制度,增加内部的技术交流与沟通;

(4)推行岩土工程师注册制度。

3.3 加强工程地质的地域性研究,制定地方性的勘察规范

我国面积辽阔,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各不相同。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岩土工程的勘察与设计工作中,不考虑地区的实际,机械地套用标准统一的全国性勘察规范,必然无法保证工作的准确性。因此,要加强地域性研究,依据本区域的实际地质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操作性强的地方性规范标准。

3.4 广泛采用先进的技术,提升岩土工程的整体技术水平

加强计算机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强化自动化检测与监测技术,确保所提供的岩土工程地质资料和技术参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结束语:上面我们就有关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关措施进行了分析,通过介绍我们应该了解到岩土工程勘察因为实际情况的不同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所以我们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任务就是希望通过相关技术资料,分析和评价工程地质条件,更好更顺利地让我们完成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者只有全面掌握岩土工程勘察的相关规则,并且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和新的知识,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更好做好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树林.城市地铁岩土工程勘察应注意的问题[J].铁道勘察,2005(3).

第13篇

关键词: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中医基础理论;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58-02

一、引言

历史悠久疗效奇特的中国传统医学,几千年来护佑了中华子民世世代代的健康和幸福。中国医学历史上出现的伟大医学家常常德艺双馨为后人称颂,而不朽的中国医药著作更传承着中国医学的精神。目前,一方面希望通过中医进行保健和治疗的人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有人对中国传统医学持怀疑和贬抑,评价中医不科学,所以中医不可信。中医基础理论作为发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几千年来经中国医界人士不断观察、实验、思考而总结提炼出的原始系统论医学理论。今天,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现状,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反差和貌似复杂的悖论,值得研究。本文拟以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作为理论框架,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二、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内涵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科学假说指“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它是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并非科学认识的目的,而是人们认识自然界事物本质和规律常用的理论思维方法和手段。

任何科学理论确立之前,往往有一个“建立假说”的阶段。人们常常通过大量的观察并积累一定的事实材料,对研究对象的某些现象和规律作出假定性的说明和判断甚至预见。

三、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视角下中医基础理论科学性分析

科学假说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科学假说是建立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并经过一定实践验证的理论。二,具有相当推测性。其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不够完善的科学知识和不够充分的事实材料推想出来的,还不是对研究对象的确切可靠的认识。三,具有明显过渡性。科学假说是科学性与推测性的对立与统一,是真与假的对立与统一。这种对立统一的转化条件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假说的唯一客观标准。中医基础理论在整体上符合科学假说的定义和特点。分析如下:

第一,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原则,中国传统医学作为经验医学,由中医药从业医师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来。就像剧毒的砒霜在中医里可以入药,但它的用量是由严格限定的,这正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以大量医案、医方等方式把结论记载留传下来。

第二,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具有一定推测性。张方,李炜芳指出,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如系统论和演化论思想等。根据其“天人合一”理论,发展了丰富的象思维模型和方法,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掌握了一定事实材料之后,根据以往掌握的确定知识,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特点,总结病因病机理论,并在诊断治疗中加以验证。但这些认识仍有一些思辨成分,还不是人体生理病理方面完全可靠的确切知识和理论。但是,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不一定是“错误的”或“迷信”,因为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原先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可能在未来经过验证成为科学理论;

第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与现代科学概念下的科学理论相比较,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差别很大。倪培民指出,中医里面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哲学与近代西方的理性主义、与近代科学的基本原则、公理和检验知识的标准有很大的不同。郑子新[4]认为,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 两千多年来仍有顽强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包括宇宙观、自然观、整体观、辨证观、论治观和平衡观及其治疗作用顺应人体生理病理规律而不干扰生命活动的自然性。因此,我们相信,随着现代技术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不断应用,很多原始形态的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发生了接轨和融通,因此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从假说到科学理论明显的过度性特点。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先师们不断观察、实验、思考而总结提炼出的基本的系统论的理论思想,几千年来从诞生一直到今天还在指导着中医医师进行临床诊症治病的有效的医疗实践。同时,中国传统医学是典型的经验医学,其诊治原理、原则和方法是中医药从业医师几千年来反复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这些数据也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只不过中医药以经方的方式把最精华的结论记载留传了下来,而把几千年来中医药从业医师亲自尝试各种入药的原料的实验和配伍实验过程和患者服用的效果观察资料遗失了。不能因为这些历史资料的遗失而简单粗暴的认定中国传统医学是没经过实验而总结出来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中医基础理论没有经过实验验证”。

中医基础理论中确实存在着假说现象,这和其他任何一门学说并无二致。假说与科学理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科学的理论都是先提出一个假说,然后在经过试验验证,经过试验验证的假说就是科学理论。对于一个科学假说是否能够成为科学理论的问题,我们分两种情况来探讨。第一种情况,在“科学”或说“实验科学”不断发展的时空框架下,肯定有一些假说没有相应的实验条件,那么,我们只能通过理论来检验。这种理论上的检验包括假说的逻辑完备性、假说的逻辑简单性、假说的解释和预见功能。第二种情况,我们既可以理论检验,又可以进行实验验证,包括直接验证和间接验证。实验医学的手段可以完成这样的验证和论证。最终,那些经过理论和实践双重检验的假说,有的直接成为科学理论,有的经过修正、补充发展成为科学理论,有的被淘汰。

科学假说的存在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正相反,假说的作用十分重要。论者贺新华、刘奇研究认为,首先,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这是不言自明的,因为科学研究就是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路径不断前进发展的。第二,假说是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假说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动性,它在科学思维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第三,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的繁荣。最后,错误的假说对科学的发展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我们把中医基础理论基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看作假说。到目前为止,这些理论的综合程度现代实验科学还无法验证,这种情况说明,我们所面临的许多未知领域,有待于今后不懈的探索。但是,五千年来中华医学的诊疗实践证明,依据这些理论进而产生的藏象理论、病因病机理论、治则治法理论等在逻辑上的确具有完备性、简单性以及极强的解释和预见功能。而且,这些具体理论目前正在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实验研究:在临床上,研究者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论治,从“治未病”到“治已病”,诊疗活动都在日益深入开展。在科学研究中,从脏腑经络到器官组织,到细胞水平,到基因分子水平,其中很多都已证明中国传统医学的假说确实是“科学理论”。

事实上,中国传统医学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不可能在理论和实践中尽善尽美,她也是需要不断发展前进的。假以时日,中国传统医学将日益朝着更深入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如果今天,打着“科学”的旗号对中国传统医学轻易否定或贬疑,那绝对不是科学的态度。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理论也不一定是“正确的”或“好的”,即“真”与“善”不是一个概念。对于医学问题,这一点我们尤其需要讨论。十七世纪以后,在西方实验科学框架下,飞速发展起来的以生物医学为核心、以科学实验为手段的现代西方医学,虽然目前全球普遍接受,但她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静止状态。因为医学解决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人作为具有生命活力和主观能动性的生物体,既具有生物学属性,又具有社会学属性。所以西方现代医学的“实验科学”或“还原医学”模式也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因此,对于医学研究与实践,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都必不可少。

中国传统医学,在继承古代医学界的经验与智慧的过程中,应在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的立体框架下全面快速发展,更高效更精准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因此,言说“中国医学不科学”有其合理成分,因为中国传统医学的所有原理不可能全部认识完成,这个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情况是一样的;但是这个传统医学诊疗的有效性,是这门学问值得深入研究的根本原因,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对她的发展。而言说“因为中国医学不科学,所以它不可信”的人,则是对二者双重的误读与误解――对中国医学的偏见,同时对“科学”的迷信。

四、结语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经过现代实验验证。但根据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的内涵,这些理论应该具有学术价值。显然,中国传统医学基础理论已经满足了科学理论在形式上的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概念、模型和规律表述,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先将之看成科学假说,再经过不断实验验证,其中一部分理论将成为未来的科学理论,成为由科学概念、命题判断和命题系统组成现代言语体系。当然,这一认识的达成也需要中国人早日建立充分的民族自信心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作者希望,在中国医学新兴的科学技术和传统优秀文化实现再次腾飞、复兴之前,希望国人包容、自信心态的养成过程早一天完成,对“中国传统医学”与“科学”的关系也能更好地认知。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2013-ZD-105):中医药文化国际价值及其对外翻译传播研究。作者为项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2]张方,李炜芳.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现代科学价值[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3-1774.

[3]倪培民.中医的科学性与两种科学概念[J].哲学分析.2010,1(1):139-146.

[4]郑子新.中医学的科学价值与现状和发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1):682-683.

[5]贺新华,刘奇.医学辩证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第14篇

搜集资料应严密遵守随机抽样设计,保证样本从同质的总体中随机抽取,除了对比因素外,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应尽可能齐同或基本接近,以保证组间的齐同可比性。因此,应对样本的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证明组间的齐同可比性。

2 选择正确的统计检验方法

研究目的不同、设计方法不同、资料类型不同,选用的统计检验方法则不同。例如:2组计量资料的比较应采用t检验;而多组(≥3组)计量资料的比较应采用方差分析(即F检验),如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想了解差异存在于哪两组之间,再进一步做q检验或LSD-t检验。许多作者对多组计量资料进行比较时采用两两组间t检验的方法是错误的。又如:等级资料的比较应采用Ridit分析或秩和检验或行平均得分差检验。许多作者对等级资料进行比较时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是错误的。

3 假设检验的推断结论不能绝对化

假设检验的结论是一种概率性的推断,无论是拒绝H0还是不拒绝H0,都有可能发生错误(Ⅰ型错误和Ⅱ型错误)。因此,假设检验的推断结论不能绝对化。

4 P值的大小并不表示实际差别的大小

研究结论包括统计结论和专业结论两部分。统计结论只说明有无统计学意义,而不能说明专业上的差异大小。P值的大小不能说明实际效果的“显著”或“不显著”。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应说对比组之间的差异有(或无)统计学意义,而不能说对比组之间有(或无)显著的差异。P≤0.01比P≤0.05更有理由拒绝H0,并不表示P≤0.01时比P≤0.05时实际差异更大。只有将统计结论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恰如其分的研究结论。若统计结论与专业结论一致,则最终结论也一致;若统计结论与专业结论不一致,则最终结论需根据专业知识而定。判断被试因素的有效性时,要求在统计学上和专业上都有意义。

5 假设检验结果表达

P值传统采用0.05和0.01这2个界值,现在提倡给出P的具体数值和检验统计量的具体数值(小数点后保留3位有效数字),主要理由是:①以前未推广统计软件之前,需要通过查表估计P值,现在使用统计软件会自动给出具体的P值和检验统计量的具体值(t值、F值、χ2值等)。②方便根据具体情况判断问题。例如P=0.051与P=0.049都是小概率,不能简单地断定P=0.051无统计学意义而P=0.049有统计学意义。③便于对同类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第15篇

关键词: 中职文化基础课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它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的任务。目前,中职文化基础课在生源素质、教学观念、师资力量、教材编写、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构建模块化的专业活动体系。因此中职基础课教学必须满足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我们针对中职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现状,结合教学实际,对进行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中职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广大同行的指导和建议。

一、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

中职开设的文化基础课课程主要是指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体育六门必修课和其他不同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

(一)生源素质现状

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因为升学无望才选择中职学校。由于初中的基础没有打好,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此外一些学生对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认识错误,觉得没必要学,反正以后用不上,因此学习没有热情甚至有逆反心理。

(二)教学观念现状

很多中职学校对文化基础课的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中职学校的工作重点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上,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可有可无,甚至一些学校在教学改革中,直接将语数外等基础课的课时减少乃至删除。

(三)教师现状

长期以来,不少中职学校,包括文化基础课教师自身都存在着忽视基础课建设的倾向,很多基础课教师都觉得自己所教的课程不被学校和学生重视,因此毫无工作积极性,抱着“教好教不好都无所谓”的态度敷衍了事。

(四)教学条件现状

1.教材现状。现在市场上的中职文化基础课教材没有体现针对性与实用性,选材缺乏时代性、趣味性,教学内容编排上仍然侧重于知识点的传授和机械的记忆。许多现有教材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教材应同步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材料,如电子教案、光盘、课件等研发不足。

2.教学基础设施现状。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学设备陈旧、落后、老化,基础课受这些因素制约,局限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台录音机、几把木尺、几个球、一个老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而无法与时俱进。

(五)教学情况现状

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现在,很多中职学校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方法为主,满堂灌。教法单一,完全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展。

另外,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现象,有着不同程度的挫败心理和自卑感。现在大多数中职学校将考试或是考查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基本方式。这种传统的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单一评价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取得的点滴进步,永远找不到学生的闪光点,把基础教育的失败完全归咎于学生。

综上所述,在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今天,文化基础课教学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各种存在的问题都给中职基础课教师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大力推进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及其与基础文化课程之间的关系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所有职业和岗位,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8年,劳动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深化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对于提高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有促进作用。

中职学生就业成功率低,源于仅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偏低,后续发展乏力已成共识。在选择就业时,学校都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现实情况却是很多中职生就业并不能保证专业对口。很多单位在招聘中职生的时候往往不在乎他们所学专业是否对口,其根本原因就是无论招什么专业的学生,到企业以后都得进行重新培训。真正决定毕业生未来发展的是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它不仅是对学生所掌握的文化基础知识进行筛选整合巩固的过程,而且是将其所学知识运用于技术实践的过程,更是对其进行思想品德、社会交流、独立生存和自我发展等能力方面进行塑造的过程。由此可见,必须大力加强中职文化基础课程改革。

(二)改革方向

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核心能力新型课程体系,关注学生的素质养成,为各专业教学提供服务,培养能胜任工作、适应社会、自我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教学宗旨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必须通过职业活动(或模拟职业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以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为主的实践过程,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论指导下,获得现实职业工作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说,文化基础课也可以进行一体化教学。不再进行语数外等单科教学,基础课教师也可以组成教学团队进行教学,同时改传统的单一学习模式为小组学习。评价模式也可由传统的教师评价改为更加客观真实的第三方评价。

(三)改革方法探索

1.准备工作。在确定改革方向后,教师团队必须走出校门,到企业、工厂等用人单位进行调研,与人力资源部门沟通,跟专家进行访谈,取得最新的资料。根据调研的结果,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培养目标,确定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模式。

2.改革措施初探。文化基础课改革要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就必须颠覆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八项职业核心能力为核心,重新构建新的核心能力课程体系。中职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可以采取渗透性的教学方式,即在各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在第二课堂,在学生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它作为隐性的课程,以实现其养成教育。

在教学模式上应摈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教学,通过行动的导向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它的核心是把行动和学习统一起来。当然,由于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中实际运用中仍然会面对很多难题,这就更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完善。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基础本位思想,以求实现工学结合。实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采取专题性的培训,即开设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通过必修或选修,集中培训,系统点拨和启发;或者在学生就业前集中一段时间专题强化培训,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增强就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3.具体实施方案。基础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职教工作者和学生共同协作来进行。

(1)教师方面:①应多进行集体备课,广泛听课,认真评课,及时发现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让文化基础课教师了解专业,走进企业;要采用“教练法”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同时通过课程开发、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等途径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②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工学结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2)学生方面。①加强宣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参与完整的学习过程内化学生素质。②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现阶段原有的试卷检测型考核模式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新型的评价体系,应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兼顾策略、情感和学习态度等。教师应将考核与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中,着眼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使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收到信息反馈,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由此,第三方评价模式应运而生,即学期结束考核时,可请教师以外的学校工作人员或是企业代表对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在学习中收获的知识和技能,然后请第三方为其作出客观评价。

(3)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职校应加大对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资金投入,加强校企合作,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技术扶持,为改革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此外,对中职生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和认证,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平台和抓手,能使毕业生按照职业生涯的基本要求,明确职业能力的基本范围和能力点。在就业之前,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并通过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证,更好地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目标,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职校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应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三、结语

在我国职业教育与我国经济社会同步高速发展的今天,市场需求对中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强、技术能力硬的专门人才,打好中职教学改革的攻坚战。

参考文献:

[1]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信息中心.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