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汉语热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根据不同的病症吧小儿感冒分为风热与风寒两类。两种感冒由于病理基础的差异,治疗方法也会不同,在判断过程中要小心谨慎处理,避免错误判断延误病情。主要的区别处如:①恶寒之轻重。风寒感冒主要是有寒邪入侵肌表,卫阳郁避,温煦功能严重失调[2],因此容易出现性寒、寒战等症状。而风热感冒主要是风热病入侵卫表,卫阳郁阻的程度比风寒低,可能会出现轻微的恶寒,但绝对不会有寒战。②是否口渴。小儿在风寒感冒早期没有口渴症状,因为津液没有受伤。而风热感冒早期有明显的口渴症状,因为热邪风入侵影响到津液。③咽喉肿痛。风热感冒患儿,发病后会出现咽部疼痛、红肿,甚至严重影响到患儿的食欲,让患儿不停的哭闹。风寒者上述症状都明显比风热者轻。④舌象、脉象。风寒患儿的舌苔颜色正常,呈现薄白苔淡红舌,脉象浮紧。而风热患儿舌质边尖部位通红,脉象浮数。
2、护理要点
2.1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通。若是患儿的分泌物过分粘稠可以采取雾化吸入法,每日1~2次,每次10~15min,从而达到湿化气道的效果,有利于分泌物及时排除。雾化吸入的器具必须定期消毒灭菌,避免交叉感染。可以适当对患儿叩背、翻身。同时正常的患儿不能与患有感冒的患儿在一起,避免传染。在接触患儿时,要注意手卫生、戴好口罩,这样不仅保护了患儿,也保护了接触患儿者,减少交叉感染率。
2.2起居及穿着护理
患儿在感冒的早期,就要引起重视,不管是风寒还是风热都要保证小儿适当睡眠,尽量白天增加休息时间,从而保护正气。根据天气的状况适当增减衣服,过热与过冷都不利于小儿疾病的康复。
2.3饮食护理
发病期间以清淡、流质饮食为主,避免食用燥热的食物,部分1岁以下的患儿主要以奶粉与母乳为主,稍大点的患儿给予稀粥、面条等易消化的饮食,达到调节中焦脾胃的作用。风寒的患儿禁止食用寒凉食物与药物,也不能采取物理降温如酒精擦拭等。适当添加衣物,达到保暖效果,给予口服温热的姜糖水等,以发汗透邪解表。风热感冒的患儿通常伴有一定的发热症状,体温≥38.0℃,及时给予降温处理,预防高热惊厥。通常在感冒后7~10d后,表证症状有好转,但是是有咳嗽发生。由于小儿呼吸系统还未健全,肺的通气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导致肺阴不足,余热未除[3],此时应多服用甘寒之物。如冰糖雪梨、枇杷水,都有止咳平喘、滋阴润肺之功效。
2.4高热护理措施
在患儿高热期间,适当口服一些退烧药,注意用药剂量、次数以及每次用药间隔时间,不能因为急于降热而加大退烧药剂量或频繁用药,过量的药物虽然能让患儿体温下降,但是这样危险,甚至可能引起休克。在用药的同时,可以适当采用物理降温法,加速降温时间,可以把冰冷的毛巾放置在额头上或者颈部位置,每隔5min更换一次毛巾。不管采取怎样的降温措施,务必让患儿体温控制在37℃以内。高热时,患儿的脉搏加速、心脏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应多加休息,对饮温水,加强营养支持。
3、预防措施
3.1加强运动,增强患儿的体质
让患儿尽快适应变化莫测的天气,提高对患儿冷热环境的认知感知能力。家长多带小儿参加运动锻炼,这样不仅锻炼小儿健康的体魄,还培养小儿活泼好动的特性。根据天气状况适当穿衣,重视腹部位保暖,预防足部受凉。在换季时,要留意小儿身体状况,注意保暖,出汗必须立即擦拭,尤其是病多、体弱的患儿更要严密预防,加强锻炼。
3.2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干净经常对小儿玩耍的环境消毒灭菌
每天都要开窗通风换气,使空气流通,让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减少病菌长久残留居室内。小儿尽量避免感染源,好发季节少去人多口杂的公共场所。一旦发病,家长谨慎处理,及时入院就诊,让患儿多卧床休息、多饮水、适当加减衣物,保持呼吸道畅通。
【关键词】表证恶寒发热恶寒
“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主外感表证”,这已为历代中医学家所共识。全国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中说,表证是指六、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人体的初期阶段,正气抗邪于肤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1]。可见表证与恶寒发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恶寒发热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然而恶寒发热是不是表证的必有症状,表证患者中恶寒发热出现的几率有多大,恶寒发热对于表证的诊断到底有多大意义,这些问题尚未见到报道,因此我们对此进行了临床观察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观察对象123例,均为2006-10~2007-02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表证患者及广西中医学院的本专科学生、教职工、教职工家属中未去医院就诊但确诊为表证的患者,其中男66例,女57例。由于表证病情轻浅,相当一部分症状较轻的患者不会去医院就诊,因此为了更全面地收集临床资料,以准确观察表证与恶寒发热的关系,我们从未在医院就诊的人中收集了一部分病例。
1.2方法
1.2.1诊断标准依据全国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所列的表证诊断标准[1]。
1.2.2观察方法用中医四诊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辨证,对确诊为表证的患者观察各种寒热症状在表证中出现的情况。
2结果
在123例表证患者中,出现恶寒发热并见的有49例,占患者总数的39.84%;只出现恶寒的有42例,占患者总数的34.15%;只出现发热的有17例,占患者总数的13.82%;无明显恶寒、发热表现的15例,占患者总数的12.20%。
3讨论
表证是八纲基本证候之一,在《内经》的有关论述中已经寓有表证的涵义,但并没有具体提出这个名词。首先提出“表证”这一名词者是张仲景,《伤寒论》中有:“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的论述。到了明代,经过张景岳的整理和阐述,完善了表证的概念,使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候。恶寒发热是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多见于外感表证。其机理是外邪侵袭肌表,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卫气宣发失常所致。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腠失煦则恶寒;邪气外束,正邪交争,卫阳失于宣发则郁而发热。外感病初期的表证阶段,有的患者虽然最初只有恶寒的感觉,并不觉得发热,但实际体温多有升高,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很快就会出现同时发热的感觉。因此,恶寒发热并见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甚至被认为是表证的特征性症状[1]。但从本研究的结果看,表证患者中仅有39.84%的人会出现恶寒发热并见的表现。这说明恶寒发热并见尽管对表证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但不是表证的必有症状,相当大一部分表证的患者不会出现恶寒发热并见的表现。因此,不能过分夸大恶寒发热对表证的诊断意义,不能认为没有恶寒发热并见的表现就不能诊断为表证,《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表证是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念论述似乎值得商榷。另外,恶寒发热并不是仅见于表证,“恶寒发热是表证的特征性症状”[1]的说法也欠严谨。病邪入里,正气奋起抗邪,正邪剧烈交争,亦可出现恶寒发热,而且往往出现高热寒战,恶寒愈甚,发热愈高。如肠痈、疮疡、瘟疫及邪毒内陷等,常表现为自觉恶寒严重甚则寒战,而又有高热。这属于里证,是正气与邪气剧烈斗争的反映,绝不能用解表法治疗。薛立斋曾在《外科正宗》中明确指出:“疮疡初期发热恶寒是外感风热或火毒内发,中期发热恶寒是疮疡将要作脓”。这说明古人对恶寒发热并非仅见于表证也是早有认识。
恶寒与发热这两个症状中,一般认为恶寒对于表证的诊断更为重要,如《伤寒论》第3条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本研究中,除了39.84%的人会出现恶寒发热并见的表现外,还有34.15%的人出现恶寒,这说明恶寒确实对表证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一般情况下,表证多有恶寒,古人“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说法确实很有道理。但表证亦有无恶寒可辨者,《伤寒论》中即有:“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的论述。从本研究的结果看,有26.02%的患者未出现恶寒发热并见或恶寒,这提示对“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这句话的理解不能绝对化、公式化,那种认为恶寒为表证必有之症[2]的说法也是欠妥的。本研究中,有12.20%的表证患者无明显恶寒、发热表现,这主要见于病情特别轻的表证患者。这虽然与相关文献的记载不相符合,但临床上确实存在这种情况,对此我们需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不能因为文献上没有记载就轻易加以否定。
从本研究的结果看,即使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病情轻浅的表证,其寒热的证候表现亦是复杂多样,并非尽为典型易辨者,由此提示医生临证时不可拘泥于书本,要注意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注意个体差异,四诊合参,全面诊察,才能准确辨证。
【参考文献】
中华民族引以骄傲的是我们不仅拥有悠久灿烂的文化,而且还是世界上唯一从未断裂过的文化。从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迄今,虽说历史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风雨沧桑,但强韧的中华民族所呈现给世人的始终是一幅充满活力与自信的进取姿态和青春风采,原因就在于它比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更能获得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此间,汉字的功德殊莫大焉。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掌握外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维护语言的民族性,持之以恒的培养树立一个良好的语言意识,理应是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随着中华民族的新跨越和新崛起,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抬升与加强,汉语已经越来越成为一门风靡全球和影响国际的“显学”,成为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和国际交往中的形象标识和强大工具。现在世界各国人民自觉学习汉语的热情越来越高,传播汉语不仅是中国的需要,更是世界各国人民的需要。全世界78个国家和地区开办的孔子学院有249所,孔子课堂56个,注册学员有12万多,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达到了4000多万,汉语正在成为加拿大、德国等几十个国家的第二外语。
与上述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语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国内普遍被人忽视。看看身边有多少英语培训班,像疯狂英语、红魔英语、大山外语等培训机构人头攒动,场面火爆。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谢克昌曾在2005年1月14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在中国现行教育体系中,英语地位的过于显赫,已对人才培养和选拔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很多大学生不必顾及汉语的学习,因为除了播音主持、语文教师等相关专业,一般不考汉语。大学语文教育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把它作为一个工具。忽视中文的结果是除了能向父母写“缺钱速寄”的信还算顺畅,其他文稿就难以下笔或勉强完成,大多数语法不通、文字不畅、面目可憎,难以见人。学生母语意识淡薄,文字敏感性几乎没有,稿件里别字、病句、逻辑不通。
汉语正在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视听语言充斥着信口开河、滑稽无聊的表现,网络词汇常让人莫名其妙、一头雾水,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往往让人羡慕不已,汉语蹩脚倒显得无足轻重。现实中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出现了不同于规范语言的网络语言,被人称为“火星文”。这些语言和文字有的是字母,有的是部首,有的是谐音,有的是把常用字拆开来用。这些语言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接受新鲜事物快的中小学生很快学会,并出现在自己的日记和作文里,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担忧,将会危害到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科技在使书写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提笔忘字”等副作用,不会书写成了我们要直面的危机。而有些年轻人总是用一些洋文来代替汉语。比如不说“谢谢”,而说“3Q”。更有甚者一些生造词语,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如“变态”成为“bT”不中不洋。
著名作家余光中、莫言、苏童、马原等一致高呼:我们的汉语已经到了濒临失落与拯救的边缘!天津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教授艾跃进指出,要重视语文教育。他建议,大学生要在中学的基础上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各种作品的写作能力,学校还要着力于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使语文教育成为贯穿教育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必须使儿童认识热爱母语,以此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学校语文教育要重视读写,要对写字保有温情和敬意;三是必须根据汉语的特点来构建语文教学体系;四是必须加强字词句的基础训练;五是文言文教学通过经典文言课文了解古代传统文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