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分组教学法;合作教学法

一、国内分组教学法的概况

二十世纪初,西方的分组教学法经日本以及其它途径先后传入中国。清末,学校初兴,规模较小,不少学校只能采用“单级教授”(单级教授即单班学校one—classschool)的教学。单班教学,是一个学校只有一个班,将年龄、程度不一的各年级儿童编成一班,在一个教室内由一个教师执教。1913年的《中华教育界》杂志介绍了“分团式教育”;1914年朱元善开始试行分组教学法;同年,俞子夷于《小学校》杂志上发表《教授法上之动机(自学辅导法之基础)》一文;1915年江苏省第一师范附小已在国文拜读法教学中“采自学辅导主义”。

中国新式学校的规模较小,不少学校中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故而校内分班的形式并不受重视,采用的是班内分组,当时叫“分团教授法”。现代中国分组教学法的探索与改革始于1996年,当时并没有很明确的思路与方向,更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名称,它是从实践摸索中一步步走过来的,是对实践的不断总结和综合优化而来的。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分组分享教学法以其与新课标理念的高度吻合、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被广泛地认识和重视。潘浩龙老师的论文《分组分享教学法究探》在2002年12召开的“全国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研讨会”上获取全国一等奖,又在2003年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第16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同一年,潘浩龙老师撰写的《用分组分享教学法落实新课标理念》论文获广东省教育厅、省教育学会物理专业委员会论文一等奖,并在2003年年会上宣读交流,这标志着分组教学法在中国现代教育正式绽露头角。

二、何为分组教学法

分组教学法是指在班级授课的国情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分组教学法的分组是该教学法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种表现方法,是一种管理手段,而相互帮教、共同提高才是该教学法的精髓,分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中合作与竞争、探索与研究、发展与创新、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过程和结论并重在教学中的和谐与统一。分组教学法既吸收了合作教育、分组教学的优势,又对它们有所创新,结合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立足于中国普通初级中学的实际,更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平等性和发展性,突出了可操作性。

三、分组教学法的应用范围

分组教学法在普高的教学中使用的比较多,在职高的教学中可以做一下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而是通过职高计算机专业分组教学法的实践过程在职高计算机课堂上实施。

(一)何时分组。

职业高中分组教学法的分组尽量应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后或者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因为刚进入职业高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仅仅是他们的中考成绩,对于他们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一无所知,为了能使他们在理论和操作上都能有所提高,所以尽量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后,再根据理论知识、操作能力、性格特点等综合因素分析后进行分组教学。另外这阶段也要传授一些计算机理论的知识,以便于以后更好地上机操作。

(二)怎样分组。

分组的具体过程是一个综合分析每个学生能力的过程,要素有很多,所以每一次上课就要准备更充分,不但要考虑到学生的素质、课程的内容等还有很多因素,比如:学习成绩、操作能力、男女比例、同学关系、座位远近、学生的个人性格、人数安排、组长的选择等。学习成绩:尽量使每个小组的学习成绩优、良、中、差的人数相当。操作能力:尽量使每个小组的动手操作能力好、中、差的人数相当。男女比例:每个小组的男女比例接近,如果像机械专业这些女同学较少的专业,也尽量使每个小组有相同的女生数量。同学关系:分组前教师要询问同学,了解同学间的关系,尽量避免有矛盾的同学分在同一个小组,虽然是少数的,但是几个同学的矛盾会影响全组的学习心情和状态。座位远近:小组成员尽量在座位上离的比较近,便于在理论学习上相互帮助和提高。学生的个人性格:分组中要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如果一个小组成员都是活泼好动爱表现,或者都是沉默寡言不擅长交流的同学,小组的活动开展就比较困难。所以最好把性格不同的人安排在同一个小组,这样不仅在学习上有所提高,在学生的性格培养上也会有潜移默化的互补作用。人数安排:国内外研究证实,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七人为宜,多数人认为五人小组合适。为什么?首先,它已达到一定的量,因为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的量也就相当大些。但并非越大越好,人数过多,就会使有些学生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因而这种量应当是有限度的。“五人”这一数量可以同时满足上面两个条件。其次,“五”是奇数,它在客观上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小组讨论一旦处于争执不下的时候,从人数上自然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倾向性,这样便于作出暂时性的结论。组长的选择:综合成绩、操作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来考虑,不一定要最优秀,但要认真负责,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分组是一个模糊的过程,不可能做到完全平等,只要按上述要点尽量控制就可以了。当然适当的时候可以做一下调整,在模糊中力求准确,这与指导教师的细心观察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 会计电算化 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在经济管理各个领域中处于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领先地位。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多的是表现在质量上。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不断的改革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方法模式单一,基本是采用上课加上机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披露,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要;师资力量不足,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专业知识较单一,此外,很多青年教师缺乏从业经验,对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不是十分清楚;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考核中应突出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涉及的相关专业较多,主要包含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会计知识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内容;计算机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库知识、网络技术等内容。因此,应在相关课程开设完毕之后再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 

2.实践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讲授会计及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教学。需要以某一通用财务软件为例讲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分析基本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的理念。通过采用财务软件公司的多媒体教学光盘,将更多的理论知识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具体软件,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学会处理在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在采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习边操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3.动态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会计领用中的应用情况不断加以调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补充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求。

论文摘要: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必须大力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如何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是会计电算化课程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详细探讨了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对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 会计电算化 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在经济管理各个领域中处于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领先地位。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多的是表现在质量上。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不断的改革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方法模式单一,基本是采用上课加上机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披露,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要;师资力量不足,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专业知识较单一,此外,很多青年教师缺乏从业经验,对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不是十分清楚;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考核中应突出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涉及的相关专业较多,主要包含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会计知识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内容;计算机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库知识、网络技术等内容。因此,应在相关课程开设完毕之后再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 

第3篇

关键词:基础教学;教学改革;计算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85-02

作为高等院校基础必修课之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开设了20年左右,科技的发展与计算机联系日益紧密,基础的办公操作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发展的知识需求,计算思维因此应运而生。如何转变教学思路,调整课程内容,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现状

当前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知识型和技能型教学,关注点是计算机及其通用计算手段的应用,如二进制、微机原理、程序设计语言等。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未来对计算能力的需求则是支持各学科研究创新的新型计算手段,以及应用计算手段进行各学科的研究与创新。[1]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包括教材编写的滞后性。许多高校的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围绕“旧知识”进行教学组织,这也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备受质疑的问题之一。[2]

此外,学生生源状态不一样,计算机普及程度不同,因此大多数同学都有一定的基础操作,只是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原有的操作知识不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容易低迷,作为第一学期的先开课程,这种风气如果继续延续,对后续课程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二、改革思路

1.增强基础教学意识,注重品德学风培养

加大理论课程内容的比重,注重基础知识和常识教育,同时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帮助其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真正的基础作用。

此外,作为首批课程,不应该仅仅注意其教学内容上的基础作用,还应该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使学生少走弯路,以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注意将品德教育融于教学中,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

2.兼顾学生教学需求,认可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是教学主体,应该“以人为本”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应该考虑学生考级以及今后学习工作需要,和计算机基础水平不均衡的特点,适当安排软件操作内容及学时。

同时认可学生的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及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飞快,故不应以细节全面作为授课思路,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开发升级目的、基本操作、基本功用演示和应用原则上,起到“领进门”的作用,详细操作提供参考书供学生课后自学。

3.具有教学专业特色,发挥课程教学意义

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应该通过大量的与授课专业相关的实例来说明,以提高学生的共感意识,以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作为必备的研究和开发工具,将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思维真正融入专业教学,使学生理解本门课程的开设目的,是掌握在本专业方向中能够依靠计算机做什么以及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协作时所必须具有的计算机基础技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课程的教学意义。

4.强调素质能力培养,围绕计算思维核心

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锻炼其文献查阅、信息整合、研究分析能力,强调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使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和自我发展。

将计算思维的理解和应用分析贯穿整个教学始终,强调各种设计实现中相关计算思维的特点、作用以及思考过程,使学生感性理解什么是计算思维的同时,学会应用计算思维分析解决问题。

三、改革形式

1.授课内容

根据教改思路,结合教学大纲,选择陈国良教授主编的《计算思维导论》作为教材同时,选择夏耘等主编的《计算思维基础》作为参考教材,并将这门课程分成8大专题,课时安排及授课顺序如表1所示。

表1 学时安排表

专题 学时

计算思维基础知识 4

计算机硬件基础 4

算法与编程语言 2

计算机软件理论 2

操作系统 2

计算机网络 4

计算机应用软件 4

计算文化与职业道德 2

第一个专题是计算思维基础。其主要知识点,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和学科的分类和含义,作为大学的首开课程,清楚自己的学习方向,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二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思维和计算思维,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方式方法来思考问题,并列举CAD应用和模拟测试等实例,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思维成果在自己专业方向上的具体应用;三是让学生了解计算理论以及计算模型和模式,使学生能够以准确的角度和定位来处理解决计算问题,即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计算思维的设计者而非实现者。

第二个专题是关于计算机硬件。其目的是通过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及相关硬件的熟悉,信息的二进制表示,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以及基本工作过程,以此强调培养数学建模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第三、四、五个专题是关于计算机软件。第三个专题使学生了解需要通过编程语言编写具体算法控制计算机工作,而软件即是其最终表现,以编程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强调需要培养自身的逻辑性、分析性和创新性思维。第四个专题从软件系统组成,常见软件,及软件开发三个方面,讲解软件的作用和开发常识,使学生掌握专业软件开发时所需要具有的计算机知识,以强调系统性、层次性、计划性和协作性思维的必要性。第五个专题针对关键的操作系统软件,从功能设计、管理操作、工作原理角度进行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的同时,理解其运行实质。对于并发、互斥、共享和加锁等关键性技术,引入现实生活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的类比移植思维。

第六个专题讲解网络基本原理,相关软硬件等常识。使学生了解网络的工作原理和相关设置操作,并强调其中的标准化、分布式思维,并根据系统互联网络模型再次强调协作性和层次性思维,以及通过网络安全问题,使学生意识到除了考虑系统的功能性外还学要考虑系统的责任性。

作为补充知识,第七个专题根据学生教学需求,选择常用软件讲解原理和基础操作,并根据软件界面及其操作的发展变化历史,强调设计上“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第八个专题则学习相应法律法规,进行思想教育,建立正确的科学研究信念。

2.考核方式

(1)实验考核。将实验分成打字练习和软件操作两部分,又因为学生基础不同,分别设置了选做和必做题目。选做部分为验证实验,根据具体知识点提供操作指导书,供基础较差的学生自学。必做部分则是利用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模拟系统,让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指定题目并当场给出成绩,将其记录下来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这样即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兼顾了学生等级考试的需要。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允许学生重复考核,保存最高分,以成绩挑战为驱动增强学生学习投入度。

(2)论文考核。论文能够锻炼逻辑思维,增强科研能力,同时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加深印象,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相符。因此以论文代替了原有的选择题抽查和其他课程的笔试考核方式,共分三个题目。

第一次题目为《为父母组装电脑》,以经济适用角度确定电脑配置,并说明理由。其目的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硬件知识得同时,能够形成“有理有据有度”的思维意识,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以及以实际行动关心爱护家人的思想品德。

第二次题目为《计算思维之我见》,分别从计算思维的含义及理解,所学计算思维应用总结,个人生活中计算思维体现举例等方面进行论述,在对所学内容复结的同时,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课程主旨。

第三次题目为《计算机法律法规》,将最后一章的内容进行自行总结,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必须在合理合法的条件下进行,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其最终目的是建设而不是破坏。

论文表现形式和提交方法随着课程进展也设定了不同要求。第一次的论文在课程前期布置的,因此为纸质手写,分班收交。后两次则是在课程后期布置的,已经学过相应的软件操作课程,因此分别要求做成电子文档和演示文稿,并合理进行格式设置和页面布局,活学活用。提交形式则考虑今后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需求,分别为邮件附件发送和文档压缩后FTP上传,使学生尽早熟悉相关操作。

四、总结探讨

经过半学期的实践,实际教学基本上能按照预期进行,从学生的论文中也能体现出对该门课程的认同和认可。在今年等级考试监考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也有一定的了解,更能合理分配时间。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学生对论文的意义理解不够,预留时间短,资料查阅不足,未能实现素质教育目的,需要教师在留作业之前,说明写作意义,并对论文的书写完成进行指导说明。其次,学生自学意识不足,习惯应试教育题海战术,不愿意分析不喜欢总结,习惯问答案,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还需要教师引导。最后,教师授课专业知识相对匮乏,理论实践结合有一定困难度,需要和专业老师沟通。

参考文献:

[1]战德臣,聂兰顺,徐晓飞.“大学计算机”――所有大学生都应学习的一门计算思维基础教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职学校的数量随之而急速增加,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提高。本文根据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几种方法。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也大有不同。现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教育在改革的发展大潮中能否占有一席之地,脱颖而出,就要看我们的学生能否适应市场需求而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了。近年来,由于一窝蜂式的办学从而导致现在虽然开设学校多、生源多,但培养出的学生普遍专业素质不高,就业率降低。要让我们的计算机专业教学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我们就需要由现状着手分析,寻找出有效的改善方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一)学生认识不足

目前,由于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分流了中职教育的大部分生源,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对于专业的选择只能由学生听之任之,从而造成中职学校的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很大一部分人是跟风式的。很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认识不足,认为学习计算机专业,就可以更好地上网打游戏,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基础几乎为零。学生学习普遍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想法,生源的层次问题日益严重突出。

(二)教学手段单一,师生间的互动不够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材、一个演员,自始至终唱独角戏,包打天下。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口干舌苦;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无所知。而且学生会形成惰性,不积极思考,被动接受,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三)教学设施陈旧

社会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加快,但是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更新速度相对缓慢,学生必要的学习软硬件不能及时到位,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够及时地实践所学理论知识,从而造成学生接触到的计算机知识理论多于实践,动手能力较差。长久于此不利于培养计算机操作技能性强的专业人才。

(四)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

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时,教师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恐惧感。我们教育对象是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因此,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小模块等。

(五)师资情况复杂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组成相对复杂,部分是其他专业改行的教师,只有较少的专业院校毕业的教师。有些教师就职时间较短,因此教学经验较为欠缺;有些教师则通过自学上岗,没有受到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教学水平较低。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

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就是由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方向决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同于普通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我们的计算机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综合职业能力,能从事计算机专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基本设置方向应该以从事计算机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培训综合的职业素质为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方面不能够局限于一般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方面应该有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理论和教学模式,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为社会培养素质全面、操作能力较高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另外,我们的教学应该不断地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与企业结合,定向培养专业性的人才,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不断地改进创新过程中,更好地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

三、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方法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着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有的教师缺乏必要的实际应用动手操作能力,只能够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师跟不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对学生来说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师的筛选考核制度,严格要求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我们要建立明确细致的奖惩机制,注重提高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要重视教师的培养,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为专业教学做好准备。

(三)设计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一般都属于要求具有较高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技能课程,因此,在专业教学课程的设定方面,应该以实践上机操作为主,让学生多动手练习,实践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将重点方向定位于社会实际应用。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今后的岗位中,主要的应用就是实践操作。只有让学生多方位地全面掌握基础,在基础的层面上加深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让学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就业,因此,教学内容的设定应该与就业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四)更新计算机教学软硬件设备

计算机教学应该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步伐,中职教育重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所需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及时更新就必不可少了。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最先进的、最有用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够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办学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就业率。

(五)建立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采用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六)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生动形象。其次,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七)建立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

应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如开设网上选修课,进行网上考试等等。开设网上选修课,可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学生不但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要进行选修,且不受时间限制。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理念等,均已经到改革创新的时候了,它们都已不适应现代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需要,也不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教学中无论是课程设计方面还是教学方法都应该与就业紧密结合。教师必须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较高的综合素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真正让学生愿意学,学得好,学得轻松愉快,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尹玲,《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2.王红梅、费文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

3.彭文晖,《论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教师)》,2010

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职学校的数量随之而急速增加,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提高。本文根据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几种方法。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也大有不同。现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教育在改革的发展大潮中能否占有一席之地,脱颖而出,就要看我们的学生能否适应市场需求而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了。近年来,由于一窝蜂式的办学从而导致现在虽然开设学校多、生源多,但培养出的学生普遍专业素质不高,就业率降低。要让我们的计算机专业教学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我们就需要由现状着手分析,寻找出有效的改善方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一)学生认识不足 

目前,由于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分流了中职教育的大部分生源,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对于专业的选择只能由学生听之任之,从而造成中职学校的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很大一部分人是跟风式的。很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认识不足,认为学习计算机专业,就可以更好地上网打游戏,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基础几乎为零。学生学习普遍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想法,生源的层次问题日益严重突出。 

(二)教学手段单一,师生间的互动不够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材、一个演员,自始至终唱独角戏,包打天下。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口干舌苦;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无所知。而且学生会形成惰性,不积极思考,被动接受,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三)教学设施陈旧 

社会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加快,但是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更新速度相对缓慢,学生必要的学习软硬件不能及时到位,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够及时地实践所学理论知识,从而造成学生接触到的计算机知识理论多于实践,动手能力较差。长久于此不利于培养计算机操作技能性强的专业人才。 

(四)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 

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时,教师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恐惧感。我们教育对象是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因此,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小模块等。 

(五)师资情况复杂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组成相对复杂,部分是其他专业改行的教师,只有较少的专业院校毕业的教师。有些教师就职时间较短,因此教学经验较为欠缺;有些教师则通过自学上岗,没有受到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教学水平较低。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 

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就是由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方向决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同于普通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我们的计算机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综合职业能力,能从事计算机专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基本设置方向应该以从事计算机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培训综合的职业素质为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方面不能够局限于一般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方面应该有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理论和教学模式,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为社会培养素质全面、操作能力较高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另外,我们的教学应该不断地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与企业结合,定向培养专业性的人才,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不断地改进创新过程中,更好地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

三、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方法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着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有的教师缺乏必要的实际应用动手操作能力,只能够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师跟不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对学生来说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师的筛选考核制度,严格要求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我们要建立明确细致的奖惩机制,注重提高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要重视教师的培养,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为专业教学做好准备。 

(三)设计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一般都属于要求具有较高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技能课程,因此,在专业教学课程的设定方面,应该以实践上机操作为主,让学生多动手练习,实践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将重点方向定位于社会实际应用。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今后的岗位中,主要的应用就是实践操作。只有让学生多方位地全面掌握基础,在基础的层面上加深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让学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就业,因此,教学内容的设定应该与就业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四)更新计算机教学软硬件设备 

计算机教学应该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步伐,中职教育重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所需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及时更新就必不可少了。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最先进的、最有用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够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办学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就业率。 

(五)建立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采用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六)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生动形象。其次,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七)建立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 

应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如开设网上选修课,进行网上考试等等。开设网上选修课,可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学生不但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要进行选修,且不受时间限制。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理念等,均已经到改革创新的时候了,它们都已不适应现代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需要,也不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教学中无论是课程设计方面还是教学方法都应该与就业紧密结合。教师必须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较高的综合素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真正让学生愿意学,学得好,学得轻松愉快,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尹玲,《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2.王红梅、费文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 

3.彭文晖,《论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教师)》,2010 

第6篇

【关键词】技能;计算机教学;现状;策略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为社会会提供大量的实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而计算机教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将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特色结合起来,合理组织计算机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专业的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可以推动计算机专业的职业学校的共同发展。

一、职教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然而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能自主、主动地学习计算机知识。而且,很多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过于笼统、简单,课程体系不健全、不合理,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1]。另外,由于教学条件有限,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设施缺乏,不能为师生提供有利的实训条件,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导致计算机教学与社会就业形势相脱节。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合理,教学模式比较落后,不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难以让学生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影响到学生的顺利就业。

二、职教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策略

1.建立完善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在市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以确保计算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计算机教学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在理论教学方面,职业学校需要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适当安排《计算机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等课程,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技能[2]。在实践教学方面,职业学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开设几个选修课程,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职业学校可以专门开设广告设计模块、动画设计模块、网络技术模块、电脑组装和维护模块、影视制作模块和程序设计模块,

2.不断优化计算机教学模式

计算机教材内容会给教学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职业学校需要认真选择计算机教材,注重教材的实践性,适当补充计算机教学内容,以提高计算教学的效果。职业学校具有职业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教学中,职业学校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有效组织计算机教学活动,以达到教学目标。很多职业学校都建立专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操作方法,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可以适当引入相关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例如,在讲解Word图文混排时,计算机教师可以以简报为例子,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轻松地掌握知识[3]。另外,在教学中,计算机技术可以适当安排学习任务,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Flash时,计算机教师可以以“旋转的地球”为例,让学生分别制作背景、地球、地图,插入音乐、增加旋转效果等,简单学习任务,降低学习难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究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合理设置问题,适当讲解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程序中的帮助等来解决问题,不断增强计算机教学的趣味性,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建立完善的计算机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客观、科学的评价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在计算机教学中,很多职业学校主要是通过笔试和上机测试相结合的形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评价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应付考试的心理,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所以,职业学校应该认识到这种评价方式的弊端,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模式,及时测评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组织技能比赛,实践操作演示等,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计算机专业本身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如果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组织计算机教学活动,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职业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计算机专业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教育特色,科学设置计算机教学课程,积极优化计算机教学模式,不断增强计算机教学的吸引力,促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彭丽园.探索以培养技能为中心的职教计算机教学[J].吉林教育,2015,15:86.

第7篇

生日:198X.11.18 年龄:23

身高:164cm 籍贯:天津市静海县

民族:汉族 婚否:未婚

联系地址: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科学系03级法学2班

邮编:300070

移动电话:*********

E-mail:***********

毕业院校:天津医科大学 专业:医事法学专业

学历:本科 学制:四年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健康状况健康

从事行业 医疗卫生

求职意向医疗纠纷处理,医疗监督,医政管理,卫生行政,医疗保险

期望薪金1200-1800

教育情况

2003年9月至今就读于天津市医科大学

1999年9月-2003年6月就读于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

1996年9月-1999年7月就读于天津市静海县第二中学

1990年9月-1996年7月就读于天津市静海县实验小学

计算机水平2004年通过CCT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考试。

2006年通过国家计算机PC技术三级考试。

熟悉Windows98/2000/XP操作系统,能够熟练使用Word,PowerPoint等Office软件;掌握图文处理、电子表格、图形演示制作及文件管理、网页制作与制图软件的能力。

熟悉互联网的应用,了解电子商务,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

熟悉计算机硬件系统,对计算机硬件相当了解,有着较强的计算机硬件维护及维修能力。

熟悉计算机病毒防治及安全解决方案。

实习和社会2006年8月到天津晓东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技术员

实践

2005年11月-2006年1月到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见习

2005年8月参加天津市和平区新兴社区社会实践活动

社团经历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科学系网络部

获奖情况

2006年获得校级爱心奖学金

2005年论文《由爱国而革命-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收入系论文集

兴趣爱好

热爱运动,喜欢看书,喜欢音乐,喜欢了解最新的社会科技发展动态。

第8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计算机平面教学 教学模式

1.引言

计算机平面教学课程涉及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美工应用等多个领域,使得计算机平面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异性非常明显,计算机平面教学更加抽象,学生对于计算机平面教学知识的接受更加困难,传统的授课教学方法不适应计算机平面教学效果,大大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切实提升计算机平面教学质量,成为计算机平面教学必须面对的课题,论文尝试将案例教学应用于计算机平面教学过程中,为计算机平面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提供借鉴和参考。

2.计算机平面教学特点分析

计算机平面教学课程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一门跨领域学科,计算机平面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多个方面均有其自身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

计算机平面教学主要是进行平面图形、图像的设计方法、设计技巧以及文字的编辑、修饰的教学。

(2)教学方式

计算机平面教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以及相关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实现教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是计算机平面教学的基础工具。

(3)教学目的

计算机平面教学目的主要是以实际操作、实际应用为主,提高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是计算机平面教学的重要目标。

(4)教学效果评估

计算机平面教学效果的评估仍然需要以实践操作的方式来进行,最终体现为学生计算机平面设计能力的提高,但是计算机平面教学效果评估难以进行有效量化。

(5)教学基础

计算机平面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决定了对任课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任课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平面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则需要较为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否则根本无法完成计算机平面教学。

传统的授课教学方式更加适合知识的传授,计算机平面教学与传统的授课教学特点差异性较大,直接决定了传统的授课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计算机平面教学需求。

3.基于案例的计算机平面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就是根据总体教学目标,通过实际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活动,实现教师和学生充分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启发性、针对性,有助于启发学生,提高学生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计算机平面教学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案例教学的特点能够较好的满足计算机平面教学需求。针对计算机平面教学特点,提出如下基于案例的计算机平面教学模式,具体示意图如下:

基于案例的计算机平面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如下三个关键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分析计算机平面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需要从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中提取适合教学的案例,计算机平面教学的案例选择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在选择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时要兼顾真实性和典型性,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在准备案例的时候可以结合市场实际需求,提炼出典型的工作岗位,根据工作岗位准备适合案例;平面设计课程可依据情况划分为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数码影楼等多个工作岗位;同时由于计算机平面教学较为抽象,教学案例需要难易适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另外,前期准备阶段还包括教师、学生的准备,教师主要需要熟悉教学目标、教学案例以及相关平面设计教学理论;学生则需要熟悉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并做好相关知识准备。

(2)案例教学实施阶段:在前期准备基础上,实施案例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基础、教学工具和教学方式三个层面,结合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多方面启发学生的创作和设计思路,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证,使学生对教学案例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市场考察和社会实践,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任课教师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有效引导学生,最终切实形成教学成果,提高教学效率。

(3)案例教学改进提升阶段:主要是在案例教学效果评价基础上,对案例教学进行改进提升。计算机平面教学效果难以进行有效量化分析,所以主要体现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计算机平面案例教学实施后,需要进行深入的案例教学巩固,主要包括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再次练习计算机平面案例。同时,任课教师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教学案例分析,寻找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存在的问题,改进和完善教学案例,并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相应测试,实现对计算机平面案例教学的改进和提升。

4.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设计

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是计算机平面案例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案例库的设计需要兼顾教学目标、任课教师、学生等多个方面,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总体设计思路如下:

(1)深入结合计算机平面教学目标。以计算机平面教学目标为指导.深入分析教学关键知识点以及平面设计操作难点,以案例库的形式整合计算机平面教学设计实践内容,以社会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案例库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案例练习适应实际岗位。

(2)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要兼顾教师和学生,教师负责计案例库总体设计方向的把控,并向学生提供典型的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参考,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多样化与针对性,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

(3)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要丰富多样不断更新。计算机平面教学的复杂性、学生主体的多样性要求教学案例库要丰富,教学案例需要包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形式,案例资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学生规模进行自由选择,满足不同场景计算机平面教学需要。同时,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要结合市场需要不断更新,保持教学案例的生命力。

(4)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库分门别类归纳整理。丰富的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资源如果不加以整合、归类,便难以发挥其资源优势,反而成为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选择的障碍,需要按照案例类别、案例时间等维度对教学案例资源进行归类,为任课教师选择教学案例提供便利,提高计算机平面教学案例选择效率与质量。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教育改革;教育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犹如一夜春风为人类生活带来日新月异进步,新技术、新事物如春笋般层出不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引起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提高,社会工作对计算机使用的高度依赖和密切程度,也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作为高校学生必修的通识教育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的入校后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以及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还要帮助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获得自我教育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来更好地应对走向工作岗位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实际问题,迎接信息时代对人才高挑战。

1.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1.1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计算机的使用与生活日益紧密,几乎所有学生在入学前都有使用计算机的经验,可谓“会”用,但水平却参差不齐,受地区、家庭环境、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有的学生已然是通晓软、硬件的“高手”,有的还是搞不清开关机正确顺序的“新手”;女同学偏好上网浏览、聊天、购物,男同学则爱好网络游戏等等,不可否认的是,学生中对计算机使用零基础的几乎绝迹,哪怕是边远不发达地区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使用基础。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兼顾每个基础、兴趣、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存在各种差异的学生,特别是如何让自持一定基础的学生,能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引起足够的重视,产生学习的积极性,纠正他们在缺乏规范指导下养成的不规范操作习惯,夯实理论基础,将零散的操作经验系统化、立体化,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

1.2 教材滞后工作实践

教材注重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的全面,偏重于学科知识背景和沿革,而对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应用的涉猎极少。加之教材编写、审批再到应用于教学需要一定的流程和周期,因此造成了相对的滞后性,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软、硬件的更新升级日新月异,很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突然发现原本熟悉的windows XP系统已经了停止升级,操作熟练的Office 2003已然升级到2013;特别突出的是教材中对苹果公司的Mac OS操作系统的提及只有只言片语,而在生活和工作中,IPhone、 IPad、Macbook这三大划时代意义产品似乎早已推动了世界的改变。再如,在讲授office组件时主要围绕Word 文字处理、Excel 电子表格和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使用方法展开,对outlook极少提及,即便提及也将其定义为收发电子邮件的软件,但事实上,很多没有搭建办公OA系统的中小企公司都将outlook作为公司内部信息的沟通、共享系统,其对工作计划、工作任务、工作联系人、工作邮件的管理功能是无比强大的。

1.3 教学脱节学生专业

在教学的实际中发现,计算机基础教学尽管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但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广而粗浅,从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网络、程序兼顾得面面俱到,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工作性质的需要对计算机使用偏重和软件熟练程度各有不同,如新闻系、中文系的学生需要对Word的各项功能使用更熟练,市场营销系的学生需要熟练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并掌握一定的图像处理技巧,财会专业偏重使用Excel制作各种电子表格,音乐系则希望学到简单的音频视频处理软件……现有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不考虑学生学生就业后的实际需求,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施以同样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忽视学生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特殊要求,显然无法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更遑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创新

2.1 改革教学方法

2.1.1 协同学习模式

教学对象的复杂性使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以往“课堂幻灯片+上机实践”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应对新形势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针对学生中“高手”与“新手”并存的情况,采取协同学习模式,组织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并仿照现代企业进行职业定岗定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擅长进行角色入境。教师再通过评估各小组的综合能力给予不同的项目任务,小组中“高手”带动和指导“新手”,“高手”之间过招切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随着小组任务的一个又一个的出色完成,“高手”们不再因重复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而产生厌学情绪,“新手”们也不再因为追赶不上教学进度而焦虑沮丧,学生充分意识到团队间协作的重要性,也使学生养成了善于和勤于沟通的良好工作习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其他能力和素质。

2.1.2 案例教学法

教学经验发现,运用案例教学法来讲授Office等实用性较强的软件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案例使软件的使用变得立体而生动,使学生们在感性的基础上理解理论,又在理论的指导下指导和纠正实践,使书本知识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更便于记忆,来轻松应对书面考试,最重要的是掌握了坚实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技巧。以毕业论文为例,来讲授Word的使用,按毕业论文的要求排版,设定字体、文字大小、段落行间距、项目号、插入图表、页面边距、编辑目录……使学生们在1-2课时内就对Word的操作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又为他们完成毕业论文打好了计算机技术基础。

2.2 延伸教学内容

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不同软件使用需求,笔者采取了开设教学博客和教学BBS的方式,利用网络来延伸教学内容,通过博客向不同专业学生介绍各种软件的使用及进阶技巧,向文秘专业的学生介绍如何运用Office工具将扫描的文本图片转化为可编辑的文字,向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介绍如何在PowerPoint中段落另起新行而不用制表位;向音乐专业学生介绍Nuendo的使用,向有图片处理需求的学生介绍photoshops的使用……在教学BBS上对学生普遍存在或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与学生们一起探讨一些技术难题,并将一些精品课程的链接分享给学生,鼓励他们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手段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学生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水平,有所选择和侧重的进行深入学习,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BBS发帖向学生提出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通过不同学生的回答,来鼓励学生总结解决一个问题的不同方案,学会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知识点连接起来,在解决问题中总结经验、提升能力。比如向学生们提出“如果网络购物有了纠纷,想要申诉,应该如何提供证据?”立即得到回复“保留与卖家的沟通记录”,再问如何保留,有同学回复“复制――粘贴沟通记录”另有同学提出,文本记录很容易被篡改,应该保存为图片。再问“快速屏幕截图共有几种方式?”学生们给出了Print Screen SysRq键+画图工具和QQ的快捷键截图的两种方式,最后由笔者向同学介绍利用Alt+Print Screen SysRq键截出当前活动窗口的“小窍门”,比起单纯的传授技术,使学生掌握“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学习思路显得更为重要。除了教学内容的延伸,作为教师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重要,与其讲授搜索引擎及关键字技巧,不如将利用网络进行自我教育和继续学习的观念深植于学生心中,书本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一旦获得学习的能力,相信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一定无往不利。

2.3 提高教师素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线教师的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显得更为重要,社会的新形势对教学的挑战,也正是对教师的新挑战。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还有具备较高的操作技术水平;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教学内容,还要了解不同专业的相关软件操作。教师要利用假期走向社会,向社会了解工作岗位对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实际要求;善于和勤于运用学生们乐于接受的网络语言与其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重视他们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同行多交流,总结和借鉴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专业教师多探讨,了解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的应用需求;此外,更要注重自身知识结构更新,以积极的心态和技术实力来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3.小结

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计算机的熟练操作已然是专业人才的必备技能之一,计算机基础教学重点不应该再是普及类的“扫盲”教学,而是向应用技巧延伸,教学内容上应与学生专业相适应,评估和考核的标准更从应试转为解决问题能力的考评,教学目标更应从学生基础操作技能提高到利用信息手段进行自我教育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兰芳.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案例指导书[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

[2]肖四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综合创新教学研究[J].文教资料,2005(33):19-20.

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学科;现状;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86-01

学校的宗旨是培养综合性人才,因此学校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然而在我国大多数的高校中,对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不够重视,并且对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操作能力也不够重视,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体系改革是势在必行,通过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开放式的实验室教学方法、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等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现状和问题

1、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强大

在我国计算机学科的教学队伍中,教师技术水平严重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许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是从社会上一些网络技术人员招聘进来的,虽然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是教师不仅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高效的教学能力,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用最合适的方法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接受和吸收计算机专业知识,而且很多高校计算机学科的实验室没有健全的评估制度、完整的考核体系以及先进的实验设施等,这就导致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过于陈旧

在教学的总学时中,计算机学科的实验学时在所有的学科学时中所占的比例是最低之一,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的内容过于细化,在理论性的知识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减少了计算机实验的学时,并且大部分学校还实行封闭式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开发[1]。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一般是采取“照着葫芦画瓢”的教学模式来教导学生,学生仅仅只是机械式的模仿老师进行计算机演示,这种动手却不动脑的学习方法只会挫伤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不够重视计算学科

许多高校由于对计算机学科不够重视,再加上计算机学科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学时在所有学科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计算机学科[2]。计算机的基地数量和规模都不够大,并且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少,出现侧重于理论知识,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在毕业设计及相关的课程设计中,学校及教师对其质量的把关不够,没有针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

二、计算机学科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1、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

在进行计算机技术人员招聘时需要进行理论、实践技能与教学技能相结合的考核,招聘专业型的教师人才,提高整个计算机学科教师的层次和水平,并且对教师要不定时的进行相关的培训、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以及赏罚分明的管理方法来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优质教师团队,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3]。

2、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学校应该加大计算机学科实验操作的学时,让学生多参与实验中去,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样能使他们更深入的理解计算机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4]。同时学校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封闭式的实验教学改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着充裕时间和宽松的学习环境。

3、多元化教学方式

教学中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使教学方式多元化和丰富起来。例如在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仿真技术等多种手段使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力,并且可以利用网络授课的方式将教学中各种有效的资源进行网络共享,使学生们随时随地就可以进行学习,还可以设置一些计算机学科小组或讨论论坛,这样学生在遇到不懂或疑惑的地方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既给学生提供了轻松的学习环境,也能高效的解决学习中的问题[5]。

4、完善计算机学科实验室外部环境建设

计算机实验室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场所,因此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和管理一定要具有先进性和人性化。不断的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改善实验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学习氛围的环境。并且实验室教学对实验室设备、教师及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为实验室注入活力和生机,加强课程小组之间的学习交流和互动,从而使优质的资源能够进行共同分享与学习。

5、完善计算机学科实践教学环节

计算机学科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教学、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三部分[6]。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主合作以及研究性的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实习环节则是加强学生的论文设计、科研实践等综合知识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主要是让学生面向社会,通过社会调查,技术推广等环节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的现状及前景有着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加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总而言之,计算机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校一定要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参与实践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中,而教师作为传授解惑的传承者,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以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不断的提高学生计算机学科的专业技能,使我国的计算机学科更加的符合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文新.梅 宏.陈徐宗等.北京大学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体系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8,(4):14-16.

[2] 沈维燕.窦如林.张颖等.高校开放式实验教学在计算机学科中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13):192-193.

第11篇

Abstract: Independent college is a college enrolling undergraduate level students and its operating mechanism is in a new way, it has its own orientation and aims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Computer Elementary" course is an important required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means and method of assessment about this course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t is proved by practice that the effect of teaching reform is effective. Students’ interest on study has been formed and their ability on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independently increased.

关键词: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ollege Computer Elementar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各个高等院校中普及计算机基本技能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尤其是现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基础是每个人必不可少接受的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它同数学、外语一样,是一门或一组必修的基础课,其内容是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内涵。但由于独立学院属于新兴教育模式,比较年轻,本身和重点、一本、二本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独立学院要定位于面向社会、面向需求并服务于社会,要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的基本技能教育。

鉴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与起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不针对某一领域,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凸显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流行办公软件的操作与使用,这种结构也是各行业对员工的计算机基本要求。因此必须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1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目前从笔者的亲身教学经历得出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文化课学习基础差,计算机基础不平衡 笔者兼职担任我校2010级一个班的班主任,据统计高考数学和英语成绩不及格率超过50%,而近90%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很差。抛开数学和英语这些课程不说,计算机基础教育就很不均衡。由于独立学院的学费比较高,最初独立学院的学生生源的家庭条件都比较好,而现在独立学院中有一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地区。这样条件比较好的、来自城市的学生接触计算机较多,很多是以上网和打游戏为主,接受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上手容易,但不屑于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条件不好的学生接触计算机很少,学习计算机基础这种操作性强的课程就有很大困难。

1.2 学生学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毕业设计论文排版仍成问题 笔者还担任我校计算机信息与技术系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通过亲身体会和对其他担任毕业设计指导任务的教师访谈,可知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排版仍是一塌糊涂,最基本的页眉、页脚的设置、大纲级别的设置、目录的设置等都无从下手,对于图文混排、表格混排等也不符合规定。毕业设计论文书写规范中的所有要求都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中学习过的,可是学生学习过后,仍达不到实际应用的目的。

2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虽然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前述的不足之处,但是作为独立学院的一名教师来说,尤其是面对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不同的教育对象,必须更加强调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要从多方面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进行改革探索。

2.1 明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学理念 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依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若干意见》的规定,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学院。它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对缓解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不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独立学院的招生是通过学院办学所在的省市,根据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的招生计划,独立划出分数线,实施降低分数的方式进行的,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生源与二本、一本院校的生源有很大差距。

因此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定位要与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1]。在其人才培养模式上,独立学院要要人才市场为导向,坚持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其教学理念也有其更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2 改进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作为独立学院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其主要内容体系是计算机概论+Office操作+网络基础知识及使用,讲述计算机基础及安全与维护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软件、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多媒体技术基础,除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之外,其操作性很强。

笔者曾在2010年参加由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部主办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讨会知悉,清华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本着重组基础、综合交叉、分类层析的原则,加强了应用专题课程力度的定位,采取了边讲边练的实践教学方法,其以多媒体形式上大课、上机实践、自由上机的总课时达到了96学时,每种形式的学时分配达到了1:1:1,其教学效果很好。

尽管清华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体系较独立学院的授课体系要多一些,但是其学校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目前很多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与实践学时分配也达到了1:1,也采取了板书+多媒体+演示操作+上机实践的形式,但是学生的上机实践往往和教师的授课不同步,处于滞后状态,这样的上机实践效果很不好。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条件好的独立学院可以选择教师在机房授课的形式,由教师机主控,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教师的操作学生一目了然,可以同步进行操作,这样边讲边练,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提高。

另外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运用精选出来的案例材料,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情境中,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反对注入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只是获得固定的规则、原理。

在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组织和设计案例,案例有很多种类型,包括信息式案例、问题式案例、决策式案例、条例式案例、陈述式案例、实录式案例等。案例的设计要求考虑现实性,要来自实际环境中或者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并且案例的设计要对今后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举一个最贴近毕业设计论文排版的问题式案例来说,每个人对书籍的目录、页眉、页脚很熟悉,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将一个事先排版好的论文给学生展示,同时展示其论文的目录、页眉、页脚。还有个更简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看手中书籍的目录、页眉、页脚,先让学生回答目录是什么形式的,目录页页眉、奇数页页眉、偶数页页眉、每章首页页眉及页脚都什么区别。学生带着问题融入到后续的文档制作情境当中,教师再分别结合这些案例讲授如何设置目录,设置目录之前如何定义并使用大纲级别,如何设置不同实际需求的页眉和页脚。这样教师起到协助引导作用,循序渐进,学生在做中学,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2.3 丰富教学手段 为了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2.3.1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指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等。现代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计算机、投影仪、教师制作的电子演示文稿、动画、视频等搬入到课堂进行辅助教学,学生注意力集中,能达到良好的视听学效果。担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集体备课,学重点和难点,交流授课体会和经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3.2 强调实践环节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听了教师的授课,但是若不进行上机实践练习,达不到完成操作的目的,因此要非常重视实践。学生上机时,要先依照课本或练习题中给出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地完成。完成基础的练习题后,最重要的是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文字性电子素材,针对各个知识点,提出要完成的各种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在上机课时内可以完成一些,很多学生需要在课下完成这些任务,学生要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提交作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课后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并真正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2.3.3 辅导形式多样化 教师除了在有限的上机课时内进行认真辅导之外,还要充分网络资源和途径进行答疑解惑,通过电子邮件或者QQ形式进行个人答疑之外,还有效地通过QQ群,进行集中地讨论交流,充分利用课下的时间以弥补课时的不足。

2.3.4 其他课程协助促进其教学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部分,只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理论讲授,计算机各个硬件部件的认识和讲解、计算机的组装可以单独开设一门技能操作实践课程,最后记作技能学分。计算机拆装技能实训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计算机拆装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在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该门任课教师可以针对本门课程的性质,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或者考核方式,例如《信息检索》课程中利用计算机工具检索某个主题并生成报告,或者某些文科类的课程,要求学生做个市场调研报告,以Word形式生成报告,其中嵌入的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最后以PowerPoint的形式作演示报告,进行交流讨论,并进一步进行反思和转换,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学生计算机应用的操作技能。

2.3.5 积极组织第二课堂,举办竞赛 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校可以积极开设计算机应用第二课堂,讲授Word、Excel、PowerPoint的高级实践操作,综合使用相关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同时要求教师组织带队积极参加各种级别的竞赛活动,小到学校自己举办的计算机文化节的计算机基础应用相关竞赛,大到由教育部主办的正保杯办公自动化竞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2.4 提高师资队伍学历层次 独立学院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必须制定人才强校战略,明确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保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满足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专业师资队伍。尤其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如果不重视它,则成为制约改革的主要因素。因此学院通过多项政策,比如设任职门槛、定期培训、制定考核激励机制,采取引进、培养等方式,建立了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不断提升专职专任教师队伍的学历和学位层次。

2.5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对于操作类课程不太适合,因此我们要对该门课程进行考核改革。最终这门课的考核方式是采用ATA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系统,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全部是机试,理论和实践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60%,并规定如果理论或实践其中之一不及格,则该门课程总成绩为不及格。通过加大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比重,加强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课程性质、掌握重点。

3 结语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要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考核模式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将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计算机应用层次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第12篇

    【论文摘要】 针对独立院校的学生偏向于应用的特点,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分别从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科学考评等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意义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85%,高等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面对的主体就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使其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应用软件和网络等相关知识,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自己生活、学习实际问题,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独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不仅耍培养理论性人才,要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培养出既有理论有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是适应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特点,应该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在教学上要体现应用性、创新性、开放性、适应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善于钻研枯燥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不差。要服务、应用于社会,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不断积累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学校和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的素质等特点使得独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

    (1)学生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整体水平相对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学能力差,缺少明确个人目标等特点,学习热情相对不高,面对复杂的科目会消极对待,甚至自暴自弃,生活重心放在课外活动中。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初始热情很高,但慢慢认为计算机知识太繁琐、枯燥,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更乐于练习打字、游戏等简单的娱乐活动中。此外,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许多有过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同学认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过于简单,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以至于不求甚解,导致基础不牢。于此对应,部分完全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学因为自卑、害羞的不敢积极提问,加上练习机会不多,以至于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程度不大,赶不上课程进度。

    (2)教师方面。计算机文化基础讲解的是最基础和最常用的计算机概念和操作,教师可以会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已经知道了,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讲解,没有督促检查学生练习,可能有相当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在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照本宣科,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这样就成了单方面的讲述,学生参与不到课程中,自然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理论课实际意义也就失去了。

    (3)教材方面。目前还没有使用与独立院校的统编教材,所用教材都是由教师挑选,选教材时教师习惯挑选更高层次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教材,导致独立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出现听不懂课,教师上课吃力的情况,影响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三、独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理论教学改革。目前教学中普遍采用将课堂教授和上机操作分开,一般是上完一次理论才上一次实验课,对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验课时过少,比例不理想,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果教学环境允许的话,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讲述理论之后,给学生演示一下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也能加深学生的记忆。针对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在讲课之前把需要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先演示。在讲课前示例几个有趣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学习,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如此基础好的学生注意到以前未留意的细节,没有基础的学生能够在明确课程学习目的的前提下学习,从而达到兼顾两面的学生。

    (2)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制定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检验学生对专业理论和技巧的掌握程度,通过对他们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察来让学生切实感知到自身知识的欠缺和不足之处,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推动力和学习过程中具体的目标,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性教学将学生置身于贴近实战的环境中,面对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迫使学生综合以往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自己学会探求和摸索新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使学习质量达到新的高度,有利于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实现教学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组中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这样基础好的学生进一步加深课程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又能很快入门,同时也减轻了任课老师的辅导压力。实基础好的因为上机操作起来的速度比较快,所以会把需要问的难点都提前一步问到,教师可以统一解答,然后让其充当“小老师”,去帮助其他同学,既减轻了教师的压力,又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能够尽量多加辅导。针对计算机文化中OFFICE软件操作部分(如WORD等)准备综合案例,如毕业论文的格式调整等,让学生脱离课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巩固知识的同时对未来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好了基础。同时进行班级内部的竞赛,在相互竞争中提高学生学习和操作的热情。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软件对学生进行局部或统一解答。上机课的时候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抽查,一则督促组长,二来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可以对重复的错误或难点统一讲解。

    (3)网上教学。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地域上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宽知识面。建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应的网站,有详尽的学习资料,包括视频演示、课后习题解答、以及模拟试题等,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水平,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4)科学考评改革。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应该逐步淡化理论考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单一的理论考核形式,相当不合适。考试分数由平时考勤成绩+上机操作成绩+作业成绩+考试成绩组成,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成绩的比重。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认证考试,并作为考试成绩的衡量标准。认证考试可以为就业添加砝码,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社会认可,使自身能力供给与社会需求接轨。教师应向学生讲解认证考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兼顾考试大纲的要求,学生应该学好计算机知识并接受社会的检验。如果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或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成功过级的话,算通过期末考试。对于学校的实验环境,希望开发对应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强调该课程的实践性。

    (5)教材改革。编写出适合独立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高校相同专业使用一样的教材,谈不上是因材施教了。教材的趋同化对各自的教学都有不利的一面。明确了教学目的,组织编委会,让更多的一线老师加入到编写教材中来,让老师与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密切配合,就能编写出适合各自学校学生的教材。

    参考文献

    [1]杜萍,何月顺,刘光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职业教育研究[J].2007(2):115

第13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模式;改革

一、课程考核改革背景

根据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改革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以前,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以平时上级练习成绩、期末考试(笔试)和平时出勤情况来作为学生的考核成绩;考试方法简单,考试形式单一,考核内容仍重于理论;而笔试考试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当今这个“人才饱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时代,为什么计算机专业人人员从事的工作确实跑业务,做销售员,或是跟计算机有一点搭边的文员,却不能胜任一个全职的办公自动化人员。因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理论与实际没法结合。在操作方面文字输入速度慢,不熟悉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不熟练办公软件的应用。

这一系列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尽限于校园内,为考试而考试,例如,有学生平时表现非常好,上课认真,期末考试笔试卷面成绩相当不错,但是计算机一级考试却通不过,这说明了利用原先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不能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不能充分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迫使我们不能不反思。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模式需要进行改革。

二、课程考核改革思路

为了更好适应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进程,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落实教学过程和增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全面测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果,达到较高动手能力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性人才的目的。为此,将采用计算机一级考试和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为考核目标。

通过考核既要检测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的基本理论的了解和基本操作的使用;又要检测学生对办公自动化运用程度,重点考核学生对OFFICE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本次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一)教、学、评相互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和上机实验是学生学习内容。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合理调配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与完成实验的时间,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技能,最终达到学习目的。上机实验是以实际教学和计算机一级考试内容相结合,直接明了的从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联系,把学生的学与学生平时课堂练习和课外应用相对应。提高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及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强化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平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地教学过程设计。我们采用平时的教材教学与等级考试、认证考试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甚至在平时实验联系中我们可以“一对一”的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不断地操作实践,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主动性,直到学生100%掌握为止。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推进对学生职业化办公能力训练和提高,接近职业化教育的事实。

三、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根据历年来,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面的能力逐渐在提高,尤其是职业技校、中专上来的学生在办公软件操作方面基础已相当不错,我们对这类学生最关键是在于办公软件实质操作的巩固和理论知识的强化,而普通高中上来的学生在办公软件操作方面虽然没有中专、技校的学生基础好,但高中阶段该课程也是必修课,对于这些学生我们的考核方式要进行改革。

(一)首先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内容上要明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内容有:信心社会概念、计算机硬件的概念和组成、网络的相关概念,以及office软件的基础应用。

当然我们对这门课程在教学方式上也统一,要把原先先以教材为主的理论课堂教学,或是没有实际操作的虚拟黑板式教学方式,改为实质动手操作的多媒体演示教学,和学生机房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使学生更明确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能体现信息教育的特色。

(二)我们对学生要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要有一定的衡量标准,但在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中我们的考核标准也要做适当的调整,以便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能够有所改变,能真正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以前我们采用平时实践训练、平时的考勤情况以及期末理论总结性笔试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压力,自己真正学到多少东西是模糊的,但近年了我们应该把学生是否能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是否能获得计算机操作员认证来作为实质的考核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实质的学到了东西,能熟练的掌握和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在总结性考核时临时发挥失误的影响,又可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符合,体现了职业化。

(三)我们鼓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就报名参加计算机一级考试,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等级考试是在十一月中旬,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参加考试,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自己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但并不影响学生通过率,因为我们前面也提到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面的能力逐渐在提高,在高中阶段已有一定基础,只是进行对办公软件实质操作的巩固和理论知识的强化。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把计算机一级考试放于大一的第二学期,也就是每年的四月中旬,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对要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差,在第一学期我们将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一致,只是放慢教学的速度,教学过程中会更加详细的去演示每个操作题,当然我们不可能保证每位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是满意的,所以在第二学期,我们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考前辅导,整个辅导原则是学生自愿参加,辅导内容以一级考试的内容为重点,80%的以上的教学时间是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为主,机房为教学场地,不再以教师的教为主,以学生的练习,难题解答为主,教师起辅导作用。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在大一的第二学期会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已经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学生)。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考试的内容主要有四大块分别为:计算机系统操作与使用、文字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考试是符合现在社会需求进行培养人才,能完全充分体现职业化水平的职业资格认证。当然,我们照样也对学生进行培训,此类的培训是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每个班级的实训周里,我们会重点培训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与使用(微型计算机的使用操作方法、基本外部设备的使用与一般调整方法、微型计算机文件系统的操作与管理、常用软件的安装设置方法、计算机病毒的检查处理方法),而其他几点(文字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与计算机一级考试相符由学生自己练习。在实训周里我们将进行实践考试,全部课程结束后组织理论考试。完全符合学校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计算机职业化能力水平又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四、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效果/结束语

第14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计算机选修课;教学;优化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深入渗透了教育等多个领域。为了推进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国家提出了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方针,也受到了各大院校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今,全面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计算机应用与操作能力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的基础要求之一,因此,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计算机选修课,以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与操作能力的不断提升。但就各院校计算机选修课的开展情况而言,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以教育信息化为思路,探讨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的优化途径,改善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现状,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与操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1教育信息化概述

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全面发展。近些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开始推行新型教育计划,开始走多元化人才培养,凸显高校办学思想与特色,增强文化素质教育,实现自然、人文等学科互融,提升基础知识、理论、技能比重,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等现代化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国家提出全面推行“教育信息化工程”,旨在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

所谓的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的统一计划、组织下,借助于诸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软、硬件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教育信息化,不仅体现在技术手段信息化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教学过程及评价的全过程中,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但我国教育信息化仍亟待推进,因此,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大推动力。

2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现状与困境分析

纵观当前高校计算机选修课开设情况,选修课已经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据调查,高校计算机各类课程占据所有选修课约11%~32%,由此可见,计算机选修课在高校公共选修课中十分受欢迎。但是,就高校授课质量回馈而言,大学生对于计算机选修课的满意程度并不十分理想,无论是缺课率,还是缺考率都在选修课中占据较高的水平,在高校网络开展的公开课人气排名中,计算机课程也鲜有前列者。由此可见,高校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现状并不理想,计算机选修课发展也陷入了困境,主要是由于如下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2.1教学内容不完善

据调查,对于计算机知识而言,大学生最希望获取如下两大部分:一是最前沿的技术与发展动向,此部分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对其未来发展给予帮助;二是实用性应用与操作知识,包括flash设计、Photoshop的使用、网络知识等。但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课程内容仍依赖于书本,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无过多帮助。

2.2教学方式单一化

虽然多数高校计算机选修课已经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是,高校教职工、教务处等对于选修课都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也难以提供诸如网络设施、机房等的支持,但这样的环境对于大学生计算机应用与操作能力培养、技术演示等都不可或缺,因而导致多媒体成为屏幕教科书,计算机课程成了教师一个人的演示课。

2.3考核方式落后

当前,计算机选修课考核仍多采用笔试为主、论文为辅的模式,很多都未将实际操作纳入考核标准中,这导致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极高的计算机课程成为理论课程,并未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无法使其施展自己的真实水平,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优化计算机选修课教育的途径

3.1依托教育信息化技术,完善课程教学方案

如今,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正在逐步普及,资源建设、整合依然有待加强。在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高校计算机选修课程教师要求必须全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二级考试,确保其掌握足够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方法。如教师教案应当打破传统的PPT模式,可利用软件,如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雨课堂、Flash,Dreamweaver等进行教案制作,通过信息技术改善传统、单调、乏味的PPT,充分运用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教学质量。

3.2利用多媒体设施,规范机房教学模式

高校应加快引入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增设机房等计算机选修课程教学所需设施,通过实践操作切实提升学生的实用计算机技能。例如,计算机选修课授课可以安排在多媒体机房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凌波教学系统”等进行授课。教学时通过“凌波教学系统”的屏幕进行广播教学,学生跟着教师的操作思考和学习,还可依据教师下发的实验指导书进行,并提交作业,有困惑时还可与老师进行沟通。此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上机时间,学校实践中心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的上机环境,方便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实践,为学生的兴趣发展与计算机能力拓展提供支持。

3.3依托校园网,构建互动式学习网站

借助于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雨课堂等,构建计算机选修课互动学习网站,为教师、学生等相互间的信息交流提供平台。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全面覆盖了课程建设、学习、社区学习、课程管理等多项功能,教师可利用其进行课程循环建设,进行活动式学习活动的组织,学生可利用该平台登录课程网站,开展互动学习,进行学习话题讨论、也可查找资料及学习记录,进入社区进行心得分享和交流,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此外,该平台还提供了答疑互动板块,教师可通过该平台答疑,每周对答疑时间进行公布等,学生可互相答疑,也可在线与教师沟通,与其他学生讨论。

3.4依托考试软件,实现理论、实践考核一体化

计算机这门学科是一项实践应用、操作能力要求极高的学科,因此,考核时必须将实践操作作为指标,对于传统单一化笔试而言,无法真正地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加以衡量,因此,学校可以加快引进计算机考试系统,促进理论、实践考试的一体化、规范化,弥补传统考核系统的缺陷。通过全过程机考,分别从客观题、操作题两大方面着手进行考核,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题目可从题库中进行抽取,考试结束后系统会自动进行评分,极大地简化了传统笔试评分过程,将教师从中解放出来,也保障了考核的科学性、合理性。

第15篇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地域差别,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大致可把学生分为以下几种:①计算机操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这类学生以前在学校学习过信息技术课,对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及计算机网络都有浅显了解。②沉迷于上网的学生。这类学生大都把计算机当做娱乐工具来使用,上网、玩游戏、聊天等,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几乎不了解。③没有基础的学生。在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之前偶尔使用过计算机,但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没有了解。所以,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

差异化教学要综合用多种教学方法,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1.1 分组学习法

通过与学习委员多次沟通,尽量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组。不同类型的学生按比例搭配,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大约10人一组,根据学生人数可以适当添加减少。各小组均设立组长。课前组长负责把教师指定的任务,按照分工通知每位组员。每位组员负责一部分,组长负责分析知识体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难点,根据学习内容,有侧重地让组员去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后启发大家发散思维,做出不同于上课项目效果的任务来。

这样,同一小组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小组间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举办各种竞赛,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并且在期末成绩中适当体现。这样能加强学生间的沟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具备竞争意识,为走上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1.2 项目教学法

在学习每个模块之前,教师可先给学生明确提出一个项目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目的上课,比一味地讲课达到的学习效果要好。学完该模块的内容后,学生们能够独立完成之前教师提出的项目,这样,学生感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要高得多。

以计算机文化基础模块二Word软件的学习为例。项目的任务是求职简历的制作,先展示事先做好的求职简历,让学生先看到教师制作的漂亮文档,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创设这个实用的项目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热情,也使他们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从而触发将要学习的一系列问题:这个文件是用什么软件制作的?如何插入图片?图片和文字如何排版?页眉页脚如何设置?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具体的讲解,随后小组间相互学习和讨论,体现了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讲解完所有的知识点后,教师梳理所有的知识点,使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巩固教学效果。

实验课上,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练习进度,整体把握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收,并对大家的表现进行点评。

1.3 个别演示法

有的学生基础差,在课堂教学和小组学习中跟不上,这时教师要采用个别演示法。个别演示法并不是要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而是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做。例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好,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课堂上和实验课上不爱听讲,贪玩,经常开小差。教师可以多给这部分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和空间。让这些学生充当“教师”,进行示范讲解和辅导初学者。这些学生有了荣誉感后,就会严格要求自己仔细认真地学习,心甘情愿成为教师的好帮手,这样教师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进行巡视辅导,互帮互学、互教互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整体水平。

2 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视野,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操作试题库的建设,保证教学内容与计算机发展的水平基本同步。

深入调研不同专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学进度。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本课程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归纳整理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项目和基本知识点,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操作。依据任务驱动、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使用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线,在基础知识的选择上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服从培养能力的需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理论、操作、实训并重,基础、技巧和经验并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课程要打破原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以计算机使用过程中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项目,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实战体验等教学方法,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训练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用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

3 考核方式多样化、过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