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国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中国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国艺术鉴赏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国艺术鉴赏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艺术辩证法;阴阳之道;意义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重和谐、求统一的朴素辩证思维,它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既包含矛盾对立又和谐统一的整体。因此,在中国的艺术形式中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艺术辩证法。

“中国辩证思维形式,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易经》中的八卦艺术。”[1]《易传・系辞下》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其中八卦是上古先民对大自然的天地百象、日月轮转、昼夜交接、寒暑更替,水火相抵、阴晴变换、男女雌雄等等对立而和谐现象的最朴素、最直观的认知和体悟。

“《周易》可以视为艺术辩证法的源头与发祥地。”[2]《周易》是对上古文化的总结,“它对中国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规定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3]周敦颐认为“太极动而生阴阳”,即有运动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阴阳,生命运动是阴阳发生的始源。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说阴阳标示一切事物的根本矛盾的对立双方的普遍属性。古代艺术辨证法范畴,无疑受到它的制约和影响。”[4]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又离不开气的范畴。”[5]中国传统艺术的最大的特色是以“气”为体系,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初始概念,也是贯穿中国传统哲学始终,决定其基本发展方向的主要范畴。”[6]气论贯穿中国哲学史的始终,也贯穿中国美学史的始终,其理论形态和所影响下的思维方式对我国古代哲学和美学思想特性的形成和演变有着关键性的意义。由于“宇宙事物皆以‘气’为基础,‘气’论于是自然而然地渗透到‘阴阳’学说中来了。”[7] “以两者的对应来概括一切事物现象内在因素的矛盾运动”[8],从而具备了高于一般意义层次的哲学范畴的意义。从“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9]的表述所透露的存在和运动方式可知,“‘阴’和‘阳’是指性质对立的两种‘气’”[10]《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更是把“阴气”和“阳气”视为万物基始的动因,认为万物的内涵中都有这样对立的两极,它们互相冲荡而达于和谐。

气与阴阳不可分割,还因为阴阳来源于气的变化。《淮南子》谓:“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和合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1]王充在《论衡》中指出:“元气未分,浑沌为一,及其分离,清者为天,浊者为地。”[12]宋张载在《易传》太极阴阳说的基础止,提出了“气有阴阳”,“一物两体”[13]的学说,认为阴阳二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万物的机始。气的运动源泉在于气本身具有克制与反克制的能力,这种克制与反克制的作用就是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

纵观中国古典美学史,由春秋至晚清两千多年时间,最早将哲学中的阴阳刚柔说与审美和艺术相联的是《礼记・乐记》:“合生气之和……四畅交于中而发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14]强调音乐美的本质是阴阳刚柔二气的和谐统一。曹丕的“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强力而致……。”[15]在他看来,“气”的“清浊”会直接影响到诗文阳刚或阴柔风格特征的呈现。

总之,气是一,万物本原为一气,但一气分为阴阳,表现为对立的两个方面,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运动变化的。“阴阳二气的对立转化学说,不仅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有机统一性,而且也涵盖一切生命和人类精神现象,包蕴着自然物质的外宇宙与人类生命的内宇宙的合一的大宇宙生命内涵。”[16]

阴阳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无处不在,“成为整个文化的鲜明特征,这个特征高度概括而又极为形象地表现为‘太极图’,此图堪称哲学思维的结晶。”[17]“太极图”是对阴阳哲学的辩证思想最直观的表述。该图是一个圆形,其间有一条“~”形的曲线将该圆平分为两条“阴阳鱼”。“阴阳鱼”中大的一端为头部,尖的一端为尾部,两部分分别用黑白二色涂抹,以示“阴阳”。在黑色“阴阳鱼”的头部有一白色的小点,在白色鱼的头部有黑色的小点,这两个小点被称为“眼”。“太极图”清晰、生动地体现了阴阳学说的哲学和美学特征。首先,黑(阴)白(阳)两部分,共处于一圆之中,形成一个整体,这形象地说明阴、阳两种对立的属性是存在于一体之中的,二者具有整体性、统一性。两种相互对立的属性之间,如果没有统一性,就不可能存在阴阳关系。所以,阴阳双方只能存在于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之中。其次,一条互渗互补的曲线把圆分成的黑白两半中,这是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生的形象说明,不论阴或阳,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其自身存在的先决条件。《类经图翼》说:“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生”[18]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二者都要依赖对方才能生长变化,即阴的生长变化要依赖于阳的作用,阳的生长变化也要依赖于阴的作用。这是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最大特点,是“中国和谐的内在依据,对立双方有内在的共同性。”[19]“阴阳作为中国古代一种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概念,具有涵盖万事万物的最高抽象符号的意义,成为辨证法范畴的原始型模式,包裹于中国文化和美学之中,体现于天文历算、中医、艺文等具体领域之中。”[20]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人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既包含矛盾对立又和谐统一的整体,因而他们在艺术创作上也广泛存在着辩证统一的思想。中国艺术中的艺术辩证法思想,极大地扩展了艺术的审美空间,给鉴赏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使鉴赏者的想象力获得了一种审美的自由。因此,我们在对中国艺术形式进行审美鉴赏的过程中,应综合把握艺术的辩证法意蕴,挖掘出艺术所具有的全部审美信息,全面把握艺术美的真谛。

【参考文献】

[1][2][4][5][16][20] 姜耕玉.艺术辩证法―中国艺术智慧形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29,29,30,33,31,31.

[3] 韩鹏杰.华夏艺术历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62.

[6] 李存山.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1990.2.

[7][8][10] 涂光社.原创在气.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55,46,47.

[9] 国语・周语.

[11] 淮南子・天文训.

[12] 论衡.

[13] 正蒙注.

[14] 礼记・乐记.

[15] 典论・论文.

[17] 金开诚.文化古今谈.新世界出版社,2001.33.

第2篇

书作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首届三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中国神剑书画作品展》、《中外草书展览》、《全国第三届神剑美术摄影展》、《中国青少年书法精英赴港书法作品展》、《当代书法精品展》、《庆祝建国五十二周年书画展》。《中国近现代书法展》、《中国电影百年书画大展》、《第二届海内外书画精品展》、《第九届国际美术大展》《中日破体书法国际展》、《中韩书法交流展》、《庆祝建党八十周年中国书画家精品赴海外大展》等,在中国美术馆、北京历史博物馆、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各种展出百余次。作品被北京军事博物馆、香港收藏轩画廊、广西北海博物馆、华侨文化中心等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纪念馆、艺术团体、碑林、碑廊收藏刻碑百余件。

传略及作品应邀入编《世界名人录》、《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东方之子》、《中国人物志》、《中华人物辞海》、《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日现代美术通鉴》、《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界华人篆刻家大辞典》、《二十世纪中日书画家名匠集》、《20世纪中韩书法家作品精赏》、《国际现代书画名家教授大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当代著名书法家作品精选》等各种典籍选集200余部。

书法作品发表在《中国收藏》《中国商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消费者报》《中国航空航天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收藏快报》《书法报》《书法》《青少年书法报》《中国贸易报.英文版》《美术大观》《中华儿女》《中外画刊》《鉴藏》等报刊。书法论文《创作与情感》发表在《青少年书法》杂志上。

第3篇

2 《五更调》的渊源及其流传《齐鲁乐苑》1983.2

3 对《中国民歌集成》分类体系的建议《人民音乐》1983.7

4 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与苗晶合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1~2

5 “花儿”曲令的民族属性及其他《中国音乐》1986.2

6 试论巴托克对音乐民族学的贡献《音乐学丛刊》1986文化艺术出版社

7 汉族山歌研究《硕士论文集・音乐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8 甘肃、青海“花儿会”采访报告《中国音乐学》1987.3

9 中国民族音乐十年《人民音乐》1989

10 音地关系探微――从民间音乐的分布作音乐地理学的一般探讨《民族音乐》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0

11 曲牌论《中国音乐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12 雅俗新辩《中国音乐年鉴》1991卷

13 中国新音乐的伟大先行者――萧友梅史学论文读后《中国音乐学》1992.4

14 《下四川》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2

15 汉族传统音乐研究四十年《当代中国・音乐卷》1993

16 甘肃、青海“花儿会”历史成因《音乐研究学报》台湾师范大学1993.3

17 “剑阁闻铃”腔词关系初探《乐府新声》1993.3

18 甘于寂寞 无声奉献――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建所四十年献辞《中国音乐学》1994.1

19 和而不同多样统一――四种北方鼓吹乐的比较分析《音乐研究》1995.3

20 试论中国音乐文化分区的背景依据《中国音乐学》1997.2

21 四十年来小型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当代中国・音乐卷》1997.1

22 时序体民歌与月令文化传统《音乐人文叙事》创刊号1997

23 中国民族乐队创作四十年《人民音乐》1997

24 论中国传统音乐的地理特征及中国音乐地理学的建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3

25 山东民歌论《中国民歌集成・山东卷:“山东民歌概述”》中国ISBN中心2000

26 20世纪中国音乐学的一个里程碑――对杨荫浏先生“实践一采集”学术思想的新解《中国音乐》2000.1

27 一件乐器和一个世纪《音乐研究》2000.1

28 现代琴学论纲《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3

29 中国音乐学文化区系类型研究刍议《中国音乐研究在新世纪的定位国际研讨会文集》2001人民音乐出版社

30 落潮也有好景观1990~2000的民族音乐创作简论《人民音乐》2001.8

31 陕西榆林丧仪活动琐忆《仪式音乐研究・西北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2 许常惠――两岸音乐学术交流之桥的搭建者《音乐研究》2002.1

33 一寸千思――纪念黄翔鹏先生逝世五周年《人民音乐》2002.10

34 两句体旋律类型简论《音乐研究》2003.3

35 20世纪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资源《音乐研究》2003.1

36 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与中国传统音乐《探讨中国音乐在现代的生存环境及其发展座谈会文集》2003香港

37 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论纲《音乐与表演》2004.1

38 花儿研究第一书――张亚雄和他的《花儿集》《音乐研究》2004.3

39 中国的鼓[日本]《自然与文化》第75期2004.3

40 自强不息再创未来――中国音乐学院建院四十周年献辞《人民音乐》2004.11

41 传统能给我们什么?――新世纪音乐教育改革再议《中国音乐》2004.4

42 一生谦谦百年安和――曹安和先生一个世纪的音乐生涯《人民音乐》2005.3

43 南王四日――台东南王卑南族猎祭纪略(营地部分)《国乐今说》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44 站在民众的立场理解民众――《陕北民歌大全・序》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专著、文集

《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与苗晶合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叹咏百年》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中国艺术音乐篇――全国干部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

《中国民歌经典鉴赏指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国乐今说》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主编

《中国音乐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音乐资料馆、香港民族音乐研究会1 990

《中国音乐年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1991~1992

《典藏国乐大系》台湾风潮唱片公司1995~1999(民歌、说唱、戏曲、器乐、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杨荫浏百年诞辰专辑等,共六集)

《中国音乐》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民间鼓吹乐研究――首届中国鼓吹乐研讨会论文集》 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

《音乐文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首届全国旋律学会论文集》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

《中国锣鼓》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音乐文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国乐典藏》 中华书局2004

《中国艺术百科辞典・音乐卷》商务印书馆2004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