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工厂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化工厂附属主要安装作业包括机械专业、管道专业、通风专业、仪表专业。附属专业主要工程量管道有3500米,机械设备32台,通风设备24台,风管1136平方米,仪表盘箱柜35台,表计73个。各个专业施工作业及施工逻辑的确定如下:
1.机械专业
附属机械专业主要包括工艺设备安装及起重设备安装。在进行计划条目编制时,机械专业需针对每台设备编制相应的作业。每台设备的作业条目包括:设备基础测量放线,设备吊装,设备安装,设备基础二次灌浆(需灌浆的设备),设备附件的安装,设备试运行。
2.管道专业
附属厂房管道专业主要有不锈钢、碳钢、铸铁管、铜管及压合管道,涉及5个系统。每个系统的计划条目设置有:管道测量放线,管道支架安装,管道安装、阀门安装,管道试压,管道冲洗。
3.通风专业
附属厂房通风专业涉及3个通风系统,主要分为咬口风管及焊接风管两种类型,通风专业还包括通风设备的安装。通风专业计划条目也需划分至每个系统,每个系统的计划条目设置有:通风专业测量放线,风管支架安装,风管安装,通风阀门及在线部件安装,风管泄露性试验。
4.仪表专业
附属仪表专业主要独立的仪表系统PLS、DDS系统及其他工艺、通风系统的在线仪表组成。仪表专业的作业条目设置有:各系统仪表机柜安装,各系统仪表机柜调试,各系统仪表单体调试,各系统仪表安装,各系统仪表管安装,各系统仪表电缆敷设及端接。
二、进度管理计划阶段需求分析
1.计划阶段控制
化工厂建造的计划阶段为主动控制。事先对计划任务进行认真分析,充分预计可能出现的偏差和事故,经过周密计划,使组织措施、技术方案、进度计划和资源保障计划尽量得到优化,用提高计划精度和可靠性来避免偏差和事故,或将其减到最小的程度。
1.1制定合理计划
计划是控制的前提,没有计划,就谈不上控制,控制就是将实际值与计划值进行比较,找出期间的偏差,然后进行调整。因此,编制合理的施工计划是进度控制的基础。用科学的方法制订计划,计划制定得越明确、完善,就越能设计出有效的控制系统,也就越能使控制产生更好的效果。项目计划定义了每项任务的排序、工期和依赖关系,明确要完成任务的进度要求、技术信息和资源需求,是施工队编制施工任务单和工程进度控制的执行性文件。
1.2控制计划的“计划”
化工厂建造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和完成,实际上是取决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人力资源、动力资源、设备资源、材料供应、机械配置、环境条件、施工方法等等。施工进度计划应当同资源配备计划一同出台,协调编排,以使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和完成在资源配置上有保证,做好计划可行性分析,消除哪些造成资源不可行、技术不可行等等各种错误和缺陷,保障工程项目的实施能够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在此基础上力求使计划得到优化。
2.进度计划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化工厂建造施工计划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对计划的调整是必然的,只有按期调整施工计划,才能增强计划的指导作用。然而,怎样实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工序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如何保证各类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如何能够取得与各方的有效沟通和信息对称交换等决定了项目进度管理的有效性。
2.1计划管理与技术管理
进度计划与技术准备实现数据交换是以施工图纸为纽带基于施工工作包单元。施工工作包含有其层级下的所有技术准备工作信息,包括图纸信息、需求计划、检查试验计划、工程量等等,通过施工工作包加载的图纸号,将计划的计划数据与技术的设计数据关联,根据施工工作包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判断技术准备的符合性和及时性,完成计划管理与技术准备的相互指导。
2.2计划管理与物资采购管理
物资采购管理基于施工工作包为管理核心,以需求计划号为纽带,将施工工作包对应的材料明细与物项的采购计划材料明细进行关联,将物资采购计划的执行状态自动匹配到施工工作包的物项供货状态,并通过对施工工作包计划时间的加载,对物项采购计划进行安排与调整,实现对物项管理的动态控制,对出现计划偏差的采购活动提出预警、加紧安排采购活动;对无法消除的采购偏差将采取调整施工计划的方式确保物项采购满足现场施工需要。
2.3计划管理与劳动组织管理
施工工作包内容包含了施工范围内的工程量信息,参考核电施工定额或项目经验值,在系统中设置相应的计算规则,将工程量通过软件的计算功能计算出每个施工工作包的人力需求,按月或专业归集施工工作包的人力资源,与当前项目人力资源进行对比,判断人力需求的满足率,进而调整施工计划或动员人力进场。
2.4计划管理与施工现场准备管理
由于各专业施工类型不同,现场施工条件需求也有所不同,在系统中对工作包类型定义相应的条件需求,通过进度管理系统与房间移交系统的信息关联,动匹配施工工作包的施工现场状况,根据工程开工的先后顺序,对现场施工布局提前统筹安排,确保任务下达之前现场已具备施工条件,提高计划安排的合理性。
三、总结
关键词装饰工厂化优势对策
1我国装饰行业施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但作为一个行业,装饰施工技术的兴起得益于改革开发时期深圳特区的建设,以香港为代表的国际先进施工技术的涌入带来了崭新的施工理念、方式方法和科学的控制手段、以及一系列先进的施工机具、技术设备,大大推动了我国装饰行业的发展。到21世纪初,已经出现了国内领先、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然而我国装饰行业的施工技术大部分还停留在流动的手工作坊阶段,传统的人工操作与手工组装方式仍主导着整个装饰施工过程。由于作业手段原始,分工方法混乱而又缺乏专业性,造成我国装饰行业包括整个建筑业几乎没有市场准入门槛。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行业科技含量明显不足。
装饰施工工业性技术滞后的现象与时展严重脱节,缺陷是明显的,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低下,施工工期长;产品质量难以控制,精度不足;污染环境且严重扰民。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要求已经从生存型、功能型向舒适型转变,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装饰行业的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集约型转变,讲品牌、讲环境、讲质量、讲效率。传统的施工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工厂化装饰的生产方式也就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
2工厂化装饰的含义及优势分析
2.1工厂化装饰的含义
工厂化装饰是指将装饰工程所需的各种构配件的加工制作与安装,按照体系加以分离,构配件完全在工厂里加工和整合,形成一个或若干部件单元,施工现场只是对这些部件单元进行选择集成、组合安装。其核心是以工业化为手段,强调注重个性化。如同汽车制造,各主要部件是由各专业工厂提供的系统集成产品,汽车装配线只是将各种部件进行整合装配,而内饰、无线定位等均可按客户个性需要进行选配。工厂化装饰强调部品的后工厂化、现场装配化,要求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随着工厂化的推广,由单一材料的组合可发展为不同材质、不同产品复合集成,路子将更宽。多元化组合在工厂完成,减少了现场的组合次数增强了组合体的完整性。
目前,我国已有一些装饰企业对工厂化装饰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但大多数仅限于木装修工厂化。木装修工厂化是工厂化装饰的一部分,工厂化装饰是木装修工厂化的发展和延伸,它应覆盖装饰工程的所有内容。当然,工厂化装饰并不一定要求装饰公司什么都做,装饰公司可以是一个能够承担起总承包任务的的设计者、组织者、总调度,是工厂化装饰的总装车间,是牵头人的角色,主要负责做好组织协调管理工作,而把各单元部件交由各专业公司或厂家进行加工整合。
2.2工厂化装饰的可行性
目前,在木装饰、石材饰面、幕墙、整体厨卫、金属饰面、玻璃饰面乃至面砖饰面等方面推行工厂化装饰在技术上已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许多新材料新技术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应用于工厂化装饰之中。加上各种高性能的弹性粘结剂的问世,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钉销连接方式。只要我们增加现场精度控制、加强施工深化设计。全面推行工厂化装饰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2.3推行工厂化装饰的意义
(1)有利于建筑现代化、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要实现建筑业的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建筑工业化、部品标准化、施工机械化、装饰工厂化、企业信息化;而住宅产业化就是实现住宅建设的连续化、标准化、集团化、规模化、一体化、机械化。工厂化装饰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的需要。同时建筑的工业化又有利于装饰工厂化的进一步发展。
(2)有利于我国装饰行业的发展。我国装饰行业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基本上是处在同一层面上的竞争,缺乏有序性,产品同质化严重。推行工厂化装饰有利于优化行业竞争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水平,使市场份额的分布趋于合理,社会资源配置得以优化;有利于提高装饰行业科技含量,进而带动相关科技应用水平,以提高全行业的科技含量;有利于国家强化规范装饰市场,实现优胜劣汰,使我国装饰行业得以健康发展。
(3)有利于提高装饰工程质量。工厂化装饰克服了人工制作的随意性和某些技术上的不可操作性,其加工精度和粘结度是人工制作难以达到的。施工质量和精度的提升空间都会大幅提高。以木装修工厂化为例,采用木饰向工厂化装饰能够创造超长无接缝的全新装饰效果,饰面精度从毫米级提升到微米级;高压无气喷漆将油漆与空气有效分离,饰面光洁,基层木材真空蒸汽干燥,进口设备齿接,30年不起鼓、不开裂、不变形。
(4)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构配件的生产全部在工厂里进行,采用机械化操作,其加工制作速度和质量是手工操作无法比拟的,部件的集成整合与安装分开,又大大提高了专业化程度,劳动功效大幅提高。工厂化装饰是以机械化、专业化、批量化为基础,各环节的工作又可同步进行,可大大缩短施工时间。木装修工厂化的实践已证明其工期可缩短1/3以上。
(5)有利于满足个性需要。通过研究开发并不断丰富完善,依据消费者不同品位和个性差异,可实现高科技工厂化生产与个性化有机结合,提供多种材料、式样、颜色和档次产品代用户选择。
(6)有利于解决传统操作所带来的污染和扰民问题。现行装饰采用的饰面板等大都残留有大量甲醛,现场刷漆、刷胶所带来的苯、二甲苯、甲醛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断释放。手工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噪音、垃圾,污染环境扰民严重。而工厂化装饰要求全部使用环保材料且生产时粘合剂用量少,产品后场化,现场只是拼装,施工期间少有锤钉等施工噪音和垃圾,不会有甲醛和油漆等气味,完工后即可使用。
(7)有利于降低成本。采用工厂化生产,材料的边角料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材料利用率提高,批量化、流水化生产,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规模效应;机械化操作优势又可使基层与面层、部件与部件的连接方法更为简便经济;加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因素的影响,成本可大幅降低。木装修工厂化的实践证明其综合成本可降低20%左右。
3推行工厂化装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加强部件的模数化、标准化研究
工厂化装饰要求部品件的配套性、通用性强,要求部件小型化。这样部品件的加工制作运输、安装均可轻便灵活,而且标准单元的组合灵活机动,可大可小,创造思维的空间被充分扩大,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也就增强。这就要求我们采用“模数化协调”原则和方法,去制定各种部品件的规格尺寸,以满足各类设计需求,使其能准确无误的安装到指定的部位,且不同企业生产的部品件可互换。使之形成产品是标准化的,装饰是多样化的。
而目前我国的装饰部品配套性、通用性还很差,只有少量的部品件能满足要求,更多的没有达到系列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开展装饰部品件的定型化、配套化、标准化、模数化、系列化的研究,提高产品的可选择性和互换性,做到配置合理,接口方便,能与建筑部品件相配套,并实现规模化生产。
3.2加强行业技术政策的研究
一种新的施工方式的出现,最需要的是国家技术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行业的激励与舆论支持。国家要制定与推行工厂化装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目标,编制相关发展规划,组织工业化体系的分类研究与攻关,编制工厂化装饰的设计标准、质量检测标准和技术规程、规范行业术语,推广工厂化装饰的示范工程,建一套完善的工厂化装饰的理论体系,提高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同时要逐步完善大批量的材料配送体系。
3.3企业要加强工厂化装饰的技术策划
要制定全面实现工厂化装饰的宏观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分析目前推行工厂化装饰所存在的障碍,组织技术攻关。加强信息的搜集,搜集那些能直接或间接用于工厂化装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对实践中所创造的标准模块加以整理与推广。注重设备配置的转化,重点关注工厂化配套所需的大型加工设备的质量和数量,发展新型、快捷、精确的现场装配设备,组织研究装饰单元部件的整体吊装技术,采取措施提高设计人员的配套设计能力,培训现场组装工人的装配意识,与行业之外的专业厂家合作,建立设计配合、定制供货、物流配送等一系列的组织协调机制。
3.4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相应调整
工厂装饰施工方式要求技术人员以现场测量、收集数据、并根据数据进行施工深化设计为主,将复杂的现场情况转化为可加工的工厂标准。通过他们完成相关的单元部件配合数据收集、委托加工部件设计、安装顺序设计、安装过程调节余量设计以及设计结果的外加工清单编制等工作,项目管理也重点转向施工深化设计和供应商配套、组织协调工作。
由于现场技术管理内容、方式与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对技术人员包括设计师基本技能的要求也有很大转变,除了要熟悉和掌握现有的有关设计、施工方法、工艺以及以前的预制装配式方法之外,更要熟悉和了解相关机电专业的配套,对工厂化产品的性能、规格、安装方法、质量控制、施工配合协调知识等也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还要能针对现场的不同情况创造新的工厂化装饰模块和装配方法。
对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来说,在人才培养上、目标上也应作相应调整。除了要增加开设有关工厂化装饰的设计、构造与施工、管理等课程外,还应有选择地开设诸如机电、模具设计等与工厂化产品相关的生产知识、安装知识、质量检测知识。特别是对装饰构造与施工等课程的教学在内容、形式及观念上应进行深层次变革,同时加强工厂化装饰理论的课题攻关。
参考文献
1解本政.论建筑装饰企业木制作产品的工厂化的生产[J].装饰名品,2004(3)
近年来,我国除了大力发展交通事业外,建筑工程施工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而在这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安全隐患从而导致安全事故,不仅影响了施工进度,更关系着很多质量问题。而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是能够通过施工现场管理来避免和预防的,这也表现出我国建设工程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不到位、不合理等不足之处。具体来讲分为三个方面的问题。
1.1缺乏较高的施工技术管理
从工程施工的角度来讲,其涉及的项目较多、技术复杂,整体呈现综合性较强的特点,尤其是不同的施工项目需要多种施工专业相互配合,这也难免会产生较多的交叉工程。因此,在实际的施工现场管理中,会出现很多施工技术共同作用,多个施工团队交叉作业的情况,这也给施工现场管理带来了挑战。很多施工单位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协调配合,使得施工现场的局面更加混乱,严重影响着施工技术的实施。再加上工程中各个项目实行的是分包政策,施工人员整体的基本素质较低,更是给现场技术管理工作增添了难度。
1.2缺乏严格的员工管理
对于施工单位来讲,员工不仅是实施施工活动的主要动力,更是保障施工质量和进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施工现场管理中,严格的员工管理不仅能调动生产积极性,更是保障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加快施工进度的主要措施。而目前来讲,因实际施工过程中,因工程施工危险性较大,且施工人员接触的施工材料等可能具有会影响身体健康的病变物质。如果施工单位没有按照相关规范实施安全保护措施,很可能影响职工的生命安全,从而影响到施工的效率,因此,制定完善可靠的施工现场员工管理制度非常重要。
1.3施工工序检查存在问题
在实际的建筑施工时期,建筑施工工序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工程施工本身涉及的项目较多,所以每一个环节的施工都与整个工程的最终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就当前我国的情况来看,目前很多施工单位都不能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来进行,甚至存在随意更改图纸的情况,最终导致工程施工不达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的施工单位处于利益的趋势,在施工现场管理中还存在偷工减料、随意使用劣质施工材料的情况,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工程的质量,更可能产生安全隐患,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优化施工现场管理遵循的原则
2.1经济效益原则
施工单位实施工程的目的就是获得经济效益,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成为现代衡量建筑施工活动的综合指标,反映的是施工单位总产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说,现场施工管理作为施工管理流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要对其进行优化,就必须将经济效益作为中心,以制定出相关的施工现场管理措施,保障施工现场管理顺利进行。
2.2规范化原则
规范化不仅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目标,更是现代化施工过程的基本要求。前面提到,工程施工所涉及到的项目较多,其交叉作业情况也较多,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对施工现场的管理进行优化,坚持规范化的原则,必须严格按照已有的相关标准进行管理,加强各团队之间的协调,进一步保证建筑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3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具体措施
3.1加强施工现场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加强并优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以充分调动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意识,积极鼓励全体员工主动参与到施工现场管理中。一方面,挖掘员工的个人潜质,培养并提高其创造性和创新性,通过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和激励措施,强化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以提高员工的意识。另一方面,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来说,应选择具有良好专业知识、优秀业务能力、爱岗敬业并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要保证施工质量,就应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制定并不断完善责任制度,将施工现场事务落实到人员身上,提高其责任感的同时,能够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加强对施工现场相关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保障整个施工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
3.2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
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项目,涉及到的人、物、技术以及机械等方面的内容较多,包括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以及文明施工等管理。因此,完善、有效且严密的施工组织体系是保障施工安全、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施工单位应建立从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到各施工班组上的施工现场管理网络体系,保障健全的机构和人员到位,明确好人员的分工和责任,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现场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另外,还应掌握各个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保证每一个施工环节的有序到位,通过严格的责任制度,认真审查每一个环节的施工内容,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进行处理,以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
3.3加强和施工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组织应充分认识到与施工人员沟通的重要性。因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团队较多,在进行技术交底工作时,一旦缺少沟通,很可能使得工程项目处于风险中。因此,沟通成为了保障施工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只有有效的沟通交流,才能确保技术交底详细,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规范进行。除此之外,施工技术管理还必须贯彻国家相关的政策,从工程的现实情况出发,发展科学技术,从而提高生产力。以科学技术为突破口,带动施工现场管理可持续发展,依靠科技的力量,采用现代化的施工现场管理办法,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4结语
关键词: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启示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摆脱财政困境、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政府行政效率,相继掀起了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热潮。诚然,西方各国因其国情不同,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内容与进程也不尽相同。但是,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各国之间的信息和技术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这就使得西方国家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凸显出一些共同的制度化取向。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
所谓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指“政府筹集各种资源,通过民主的政治程序设定社会需要的优先目标;与此同时,又利用私营部门之所长,组织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具体而言,指政府通过政治过程作出决策,确定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以市场机制为杠杆,通过多种方式调动私营部门、非营利部门等组织的参与,在竞争中完成公共服务的供给。目的是在政府部门不放弃公共政策制定责任的前提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挖掘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服务市场化反映了公共服务供给领域政府职能的退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它只是手段而并非目的,是为了解决官僚腐败及政府垄断下的公共服务供给低效率等问题而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来提高供给效率及行政效率。
西方各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
(一)私有化
把原有属于国有的公司或公用事业通过产权转移、拍卖、赠送、发行股票等形式转给私营企业所有或经营。英国是西方国家中实行私有化改革起步最早最突出的国家。在撒切尔首相上台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私有化改革。1998年撒切尔政府表示私有化无,把电力、供水、天然气等国有企业实行了私有化改革。20世纪90年代梅杰执政以后,又把私有化领域继续扩大,邮政、铁路、运输等部门的私有化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可以说,英国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示范性效应为各国私有化改革树立了典范。受英国的影响,西方国家随即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私有化改革浪潮。
(二)合同出租
合同出租亦称合同承包、竞争招标,是西方各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最重要的形式,其主要内容是政府将原先垄断的公共产品的生产权与提供权向私营公司、非营利组织等机构进行转让。政府确定某种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对外向私营部门、非营利部门招标承包,中标的承包商与政府签订供给合同,承包商在合同许可的范围内自由配置资源并按合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在此过程中的主要责任就是确定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监督承包合同的执行。在合同订立之前,公共服务的确定是一个政治过程,政治机制起主导作用。合同订立之后,公共服务的提供就进入了经济过程,市场机制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承包公共服务生产的组织在合同许可的范围内自由配置资源,摆脱了原先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下的各种限制。政府对承包商的合同管理代替了原先对行政组织的等级控制。
(三)公私合作
即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合同出租,与合同出租不同的是,政府不需要出资购买私营部门提供的服务,而是以政府特许或其他形式吸引中标的私营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或提供某项公共服务并允许承包商有投资收益权。公私合作可以发挥公私两种部门在管理、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在各自目标中寻求共识,彼此合作,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达到既能借社会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生产能力,又凭借价格机制显示真实需求。
(四)用者付费制
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中来,按“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消费者在使用政府提供的服务时必须向政府支付赖以收回成本的费用。与合同出租模式下政府出资购买由第三方提供的公共服务所不同的是,在用者付费模式下,服务的生产者一般是政府,享受服务的消费者直接向政府购买服务。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公用事业、垃圾收集、废水和污水处理、娱乐设施、公园、保健服务、特殊事项上的警察服务、楼房检查、住宅区服务等领域,广泛推行用者付费制。
(五)补贴制度
为了鼓励可收费物品和个人物品的消费,政府实施补贴制度。它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补助,是政府给予生产者的补贴。补助降低了特定物品对符合资格要求的消费者的价格,他们可以向市场上那些接受补贴的生产者购买更多物品。在补助安排下,生产者是营利的或者是非营利的组织,政府和消费者是共同的安排者,政府选择特定的生产者提供补助,消费者选择特定的生产者购买物品,政府和消费者都向生产者支付费用政府对相关行业的补助,是因为这些行业的服务能使公众普遍受益,适当的补助能减轻这些行业的运营成本,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公众对这些物品的购买能力。另一种是凭单,就是政府部门给予有资格消费某种服务的个体发放优惠券,有资格接受凭单的个体在政府指定的公共服务供给组织中“消费”其手中的凭单,然后政府用现金兑换各组织接收的凭单。实行凭单制的公共服务供给与消费模式是公共服务生产组织为争取消费者手中持有的资源而竞争,这种竞争是在市场过程中进行的政府对消费者个体做出反应,公共服务生产组织同样对消费者个体做出反应,消费者个体的选择引发了公共服务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而这部分代替了政府对这些组织的监督,这正是市场化制度安排代替政治化制度安排的优势所在。
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成效
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变了政府对公共服务“大包大揽”的局面,可从容配置行政资源,有利于政府缓解财政压力。政府直接从社会提取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市场调动资源的能力相对比较强,公共服务市场化扩大了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资源及技术力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这样一来政府既施展了“掌舵”作用,又充分利用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
有利于改进行政管理和精简政府机构。公共服务市场化使具体的“划桨”交给市场,政府在于“掌舵”,有效调整和优化了政府职能,微观的工作交给市场去做。如英国的“执行局”,美国的“法定机构”,政府可以撤销从事这些业务的常设机构,精简了政府机构规模,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有利于扩大民主参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能够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以公众的需求为中心,公众通过直接参与或者是通过协商、公决等形式影响公共决策,这样不仅能推进民主化,而且能形成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市场化后权力的适当下放,不仅减轻了政府的沉重负担,也有利于社会自治进程的发展以及“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建立,促进政府和社会发展。
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启示
(一)市场化的制度设计
市场化方案的实施要求在宏观上应把公共服务市场化作为政府行政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好市场化的制度设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一的政府供给模式已不能满足由所有制形式多元化所产生的消费主体多元化和需求多元化的要求,这就必须实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因此,要根据公共物品的性质,做好市场化的制度设计,对于纯粹的公共服务,如国防、外交、政策、环境等直接由政府提供和生产,而对于混合的公共物品,如市政设施、后勤服务、供应系统等则可交由民营部门、非政府部门来承担,同时探索多元市场化的形式,如市政服务领域采用合同出租,道路、桥梁建设实行公私合作方式,部分国企实行民营化,水、电、燃气供应系统实施使用者付费制度等,从而有效改善公共服务。
(二)有限的市场化
市场化方案中政府在部分公共服务领域的退出,决不意味着政府可以脱离公共服务供给。在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转交的是服务项目的提供,而不是服务责任的移交”。市场化方案只适用于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混合公共物品的提供上,因此,公共服务市场化不是全盘私有化而是有限的市场化。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纯公共物品,如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等都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如果所有的公共物品都可以市场化的话,那么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就无从谈起了。
(三)协调各方利益体
市场化改革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协调各方面利益是改革成功的关键。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推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能够较好地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我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虽己初露端倪,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也有相当一段距离。即便如此这一过程仍然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政府管理从根本上说应该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法规,不仅可以对市场运行的过程和结果施加影响,以达到利于公众的目的,而且可以防止垄断权力的滥用,促使市场运行更加有效率。在这一渐进的过程中,协调各方面利益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四)促进政府的职能转变
要大力培育第三部门,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第三部门又称非政府组织或中介组织。成熟、发达的第三部门是政府转变公共服务职能、进行市场化改革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这是因为,公共服务成本高、利润少,一般企业不愿承担,而第三部门的公益特性使其具有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公共服务职能的能力和动力。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十分注重发展非政府组织,这类组织的数量在英法等国相当于政府机构的2/3或3/4,他们有效的分担了政府原有的公共服务职能,协助和参与了政府的公共服务项目。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第三部门虽然数量不少,但仍存在着政社不分、经费不足、能力不强、法制缺陷等问题,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迫切要求。因此,我国应对第三部门进行重新定位,大力发展新的非政府组织或中介组织,从而形成功能完备、行为规范的组织体系。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市场化并非是最优选择。在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过程中,态度一定要谨慎,考虑一定要周密。既充分利用市场的积极功能,又要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克服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关系,明确角色定位,更好的推进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内容摘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必然要求。文章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一些问题,面临诸多困境.为此必须树立新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加大农村公共文化的投入,创新供给模式,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监督管理,努力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机制。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服务理念 长效机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再次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求生产发展,同时更应重视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水平不仅关系到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而且也事关农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因此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由社会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共同提供的,为满足社会公众基本文化需求,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所必需的文化环境与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它具有公平性、公益性的特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对象是全体农民,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娱乐、科技知识、文化信息。农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农民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程度是衡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益的根本尺度。随着党和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提高,及由经济发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但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造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严重缺乏,农村公共服务效益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先经济后文化,造成当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边缘化
目前,经济发展是各级政府首先追求的工作目标,认为在农村发展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时间长且见效慢,理应优先发展经济。同时由于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也存在重视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重视GDP的增长,轻视文化成果建设的倾向,以至于公共文化建设缺乏动力、对思想文化发展缺少引导,造成农村公共文化投入严重不足,公共文化产品严重缺乏,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二)重“送文化”轻“种文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非所需
随着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各级政府纷纷开展了“文化进基层”、“文化下乡”等活动,建立了流动文化车、文化小分队,电影放映队,提供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这些活动丰富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缓解了农村文化服务及产品不足的矛盾,但这种自上而下单向度灌输性的文化供给方式,缺少农民的参与,忽视农民的情感表达,往往表现为城市精英文化对乡村文化的改造,远离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和乡风民俗,没有了纯朴的农村气息,导致适合农民欣赏风格和消费水平的文化服务和反映农民现实生活的文化产品寥寥无几,且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造成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和农民文化需求的严重错位。
(三)农村文化生活匮乏,腐朽文化死灰复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闲暇时间逐渐多起来了,私性文化迅速发展,农民对文化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但目前农民的主要活动还是看电视、上网、打牌、打麻将、聊天,活动内容少,形式单调,一些偏远山区农民几乎没有文化生活。由于对农村文化缺乏积极引导和管理,一些腐朽没落文化出现畸形的发展,比如农民热衷于兴建庙宇,烧香拜佛,修建祖谱等活动,由于文化生活缺乏,一些人精神空虚、信仰迷茫、价值观缺位,造成赌博成风、封建迷信盛行、地下猖獗等不良现象出现,引起了农村社会治安的混乱,违法犯罪活动的增加,直接影响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实现。
(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条件差,不能满足文化发展的需要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乡镇虽然建立了文化服务站,但有的连基本活动场所都没有,有的房屋破旧急需修建,且活动设施陈旧短缺。一些村建立了图书室,但提供的书籍少,且农民看得懂用得着对农民致富有所帮助的科技类图书少之又少。图书室开放时间短,有的甚至只是在应付检查时开放,图书室成了摆设。同时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也面临短缺的局面,由于工资少待遇差难以吸引具有高素质的文化工作者到农村来,然而一些有专业水平、懂管理的乡镇骨干人才却纷纷跳槽,留下的专兼职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知识老化,专业水平低,这些影响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乡村民间文化艺人是活跃于农村中的一支重要队伍,他们扎根农村,有着深刻的农村生活体验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有些甚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们为农民所熟悉和喜爱,但由于缺乏专业艺术指导和资金支持,活动随意性大,缺乏文化艺术创新,没有充发挥地方文化生力军的作用。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创新
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提供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要改变文化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的现状,必须首先树立与人为本科学发展、经济与文化统筹发展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一)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人本观在当今社会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党和政府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也就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贴近农村、贴近生活、贴近农民,以服务广大农民为宗旨,以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首先必须明确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文化利益,切实解决农民文化需求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应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切实保证让农民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
其次,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根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也要着眼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技文化水平。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通过文化宣传摆脱封建迷信思想和小农意识束缚,通过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提高农民农田科技水平,增强发家致富能力,从而实现文化服务的双重目标,不断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最后,要坚持尊重农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农民的创造性。应鼓励农民积极投身于农村文化建设中,支持农民开展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农民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自我创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同时虚心听取农民的意见建议,以农民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作为评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坚持经济与文化统筹发展的理念
就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文化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文化进步结合起来。在过去很长时间我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目标,忽视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文化事业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对经济建设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文化既是生产力,又是竞争力,现如今文化发展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且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而,政府应把发展文化事业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大力推进经济文化互动融合,把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由于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周期长、见效慢,不能立竿见影的特点,因此在文化建设中不能急功近利,而需长抓不懈,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经济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逐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创造出更多面向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和服务的创新,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实现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应把经济和文化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经济文化发展,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尊重农民的文化权利且坚持均等化理念
文化权利是民主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包括选择和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以及文化成果应受保护的权利四个方面内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必须满足这些要求。尊重公民文化权利既是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公民文化权利的核心是公平性,因此在强调公民文化权利时应坚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所谓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强调的是“底线均等”,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应当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定位在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文化均等化上,同时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兼及居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城乡差异大,因而在公共文化服务上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一体的、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工作中应重点突出农村,国家政策资金应向农村倾斜,公共文化服务更多地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同时充分利用有限的文化资源建立城乡文化互动机制,比如通过流动图书馆、流动文化小分队、流动放映队等形式,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和城市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流走于城乡之间的广大农民工的文化权利,由于他们长期离乡背井来到城市,但又不能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成为流走于城乡之间的边缘人,他们即不能享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又不能和城里人享受同样的公共文化服务,造成农民工长期以来文化生活缺乏、枯燥、精神空虚,呈现“文化孤岛”现象。因此政府应尽快将农民工纳入公共文化管理范围,通过社区、工会等组织向农民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让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机制的构建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仅要求政府要创新服务理念,还要求政府多方入手全面规划,系统管理,不断创新,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机制,从而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顺利开展。
(一) 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投入并拓展投资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当前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资金短缺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乡财县管的分权财政体制是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一大进步,但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造成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资金不足,因此应进一步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增加文化建设资金,均衡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同时乡镇也应不断开拓地方特色文化项目,从而更多地获得中央及地方政府的专项资金投入和扶持。
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但不是唯一来源,因此,在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主导力量的同时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积极拓展资金渠道,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各界、民间团体、公民个人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为此应消除非政府组织投入的体制,放宽对农村文化市场投入的准入条件,完善文化市场法律制度,并在政策、税收、征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社会资本通过投资、集资、捐资、赞助等形式兴办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此外乡镇也应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通过特色演出和特色文化旅游等项目增加财政收入,自行解决一部分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的资金,缓解农村公共文化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创新服务主体和服务方式,形成“一主多元”的供给新模式
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核心主体,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和管理者。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由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负责,企业和民间力量较少参与,因此必须突破这种政府包办文化的模式,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转变服务方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农民参与公共文化,通过多方合作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形成互动机制,进行优势互补。政府主导下,政府、市场、社会、个人相结合的“一主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要求一方面继续发挥政府的核心主导地位,在资金投入,配置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确立农村文化服务的内容,制定文化服务法律政策、确保农村文化服务均衡性、安排重大活动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积极组织实施。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企业和民间资本办文化。企业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积极参与主体,企业除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承担经济责任外还承担着社会公共责任,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福利事业和公共文化事业,因此,应鼓励企业通过捐资、捐助、扶持等形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生产。对由于政府文化服务缺位,市场调控失灵,造成政府干不好或市场不愿干的文化服务,可引入非营利性质的社会组织,它们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主体,由于这些社团、基金组织具有志愿性、公益性、非营利性,对于一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真空地带,如在教育科技、信息传播、文化娱乐、法律援助等方面能为农村居民提供大量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弥补政府供给和农村社区内生性供给的不足。再者,大力支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农民既是文化服务的受益者,同时又是文化活动的主体,要鼓励农民创建各种文化组织,比如“农家书屋”、“农民文化大院”、“业余表演队”、“业余剧团”等,支持农民自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农民自己参与组织的文化活动能贴近农村的生活,反映农民的心声,获得农民欢迎,同时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自我教育,一方面能吸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同时还能挖掘优秀地方文化,形成当地特色精品文化,也有利于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重视培育人才,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素质好、专业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文化人才队伍是农村文化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但长期以来由于部门重视不够,农村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人才紧缺,且整体素质不高。同时基层文化服务站工资少、待遇低,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这些直接影响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益和水平。
为此,必须强化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立一套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制度。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工资待遇低等问题,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身份、资历限制,激励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给予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中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同时,积极创新基层文化人才的引进模式,制定人才引进计划,鼓励有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担任专兼职工作,发挥农村文艺骨干和离退休文化工作者的作用。其次,重视人才培养,加大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人员的培训、教育。政府应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定期组织基层人员到艺术院校、文化团体系统学习,或邀请文艺工作者,专家学者深入农村,举办短期培训或现场指导,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基础文化服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再次,高度重视民间艺人的发现和培养工作。农村民间艺人扎根农村,能农能艺,他们的演出源于生活,贴近实际,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因此农村民间艺人是农村文化事业的一支重要队伍,他们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宣传社会新风尚和党的方针政策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他们被排除在公共文化政策以外,成为边缘文化群体,因此政府应对民间艺人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解决他们基本生活问题,让他们有更多精力用于文化创作上,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多演出机会,鼓励、帮助民间艺人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加强交流,促进乡村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学习深造机会,为民间艺人搭建发展平台。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体系,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
农村公共文化绩效评估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政府提供文化服务,改进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农民表达社情民意,反映心声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影响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公开、民主、透明的原则。首先,要建立相对独立的评价监督机构,这些机构既不隶属于政府,也不能与被评价单位有经济关系,它应该是一个经济独立的评价监督机构,正式成员应是一些专家学者,并且要制定专业化的评价指标。除此以外,还应注重农民的评价,开拓农民参与渠道,重视农民的话语权,以农民满意不满意,农民喜欢不喜欢为评价标准。其次在评价内容上除了文化设施的使用率、资金投入及使用情况、人才保障、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等硬指标外,还应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效益的评价和群众的参与度、公平度、公民满意度的评价。在评价形式,积极开拓评估渠道,通过问卷调查、网上评价、个人调查等形式,保证评估的真实性、客观性。最后,还应建立健全评价结果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价监督报告,让农民了解公共服务的情况,并对评价机构进行评判,确保评价的公开透明。
参考文献:
1.王京生.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3)
关键词装饰工厂化优势对策
1我国装饰行业施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但作为一个行业,装饰施工技术的兴起得益于改革开发时期深圳特区的建设,以香港为代表的国际先进施工技术的涌入带来了崭新的施工理念、方式方法和科学的控制手段、以及一系列先进的施工机具、技术设备,大大推动了我国装饰行业的发展。到21世纪初,已经出现了国内领先、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然而我国装饰行业的施工技术大部分还停留在流动的手工作坊阶段,传统的人工操作与手工组装方式仍主导着整个装饰施工过程。由于作业手段原始,分工方法混乱而又缺乏专业性,造成我国装饰行业包括整个建筑业几乎没有市场准入门槛。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行业科技含量明显不足。
装饰施工工业性技术滞后的现象与时展严重脱节,缺陷是明显的,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低下,施工工期长;产品质量难以控制,精度不足;污染环境且严重扰民。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要求已经从生存型、功能型向舒适型转变,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装饰行业的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集约型转变,讲品牌、讲环境、讲质量、讲效率。传统的施工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工厂化装饰的生产方式也就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
2工厂化装饰的含义及优势分析
2.1工厂化装饰的含义
工厂化装饰是指将装饰工程所需的各种构配件的加工制作与安装,按照体系加以分离,构配件完全在工厂里加工和整合,形成一个或若干部件单元,施工现场只是对这些部件单元进行选择集成、组合安装。其核心是以工业化为手段,强调注重个性化。如同汽车制造,各主要部件是由各专业工厂提供的系统集成产品,汽车装配线只是将各种部件进行整合装配,而内饰、无线定位等均可按客户个性需要进行选配。工厂化装饰强调部品的后工厂化、现场装配化,要求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随着工厂化的推广,由单一材料的组合可发展为不同材质、不同产品复合集成,路子将更宽。多元化组合在工厂完成,减少了现场的组合次数增强了组合体的完整性。
目前,我国已有一些装饰企业对工厂化装饰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但大多数仅限于木装修工厂化。木装修工厂化是工厂化装饰的一部分,工厂化装饰是木装修工厂化的发展和延伸,它应覆盖装饰工程的所有内容。当然,工厂化装饰并不一定要求装饰公司什么都做,装饰公司可以是一个能够承担起总承包任务的的设计者、组织者、总调度,是工厂化装饰的总装车间,是牵头人的角色,主要负责做好组织协调管理工作,而把各单元部件交由各专业公司或厂家进行加工整合。
2.2工厂化装饰的可行性
目前,在木装饰、石材饰面、幕墙、整体厨卫、金属饰面、玻璃饰面乃至面砖饰面等方面推行工厂化装饰在技术上已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许多新材料新技术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应用于工厂化装饰之中。加上各种高性能的弹性粘结剂的问世,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钉销连接方式。只要我们增加现场精度控制、加强施工深化设计。全面推行工厂化装饰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2.3推行工厂化装饰的意义
(1)有利于建筑现代化、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要实现建筑业的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建筑工业化、部品标准化、施工机械化、装饰工厂化、企业信息化;而住宅产业化就是实现住宅建设的连续化、标准化、集团化、规模化、一体化、机械化。工厂化装饰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的需要。同时建筑的工业化又有利于装饰工厂化的进一步发展。
(2)有利于我国装饰行业的发展。我国装饰行业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基本上是处在同一层面上的竞争,缺乏有序性,产品同质化严重。推行工厂化装饰有利于优化行业竞争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水平,使市场份额的分布趋于合理,社会资源配置得以优化;有利于提高装饰行业科技含量,进而带动相关科技应用水平,以提高全行业的科技含量;有利于国家强化规范装饰市场,实现优胜劣汰,使我国装饰行业得以健康发展。
(3)有利于提高装饰工程质量。工厂化装饰克服了人工制作的随意性和某些技术上的不可操作性,其加工精度和粘结度是人工制作难以达到的。施工质量和精度的提升空间都会大幅提高。以木装修工厂化为例,采用木饰向工厂化装饰能够创造超长无接缝的全新装饰效果,饰面精度从毫米级提升到微米级;高压无气喷漆将油漆与空气有效分离,饰面光洁,基层木材真空蒸汽干燥,进口设备齿接,30年不起鼓、不开裂、不变形。
(4)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构配件的生产全部在工厂里进行,采用机械化操作,其加工制作速度和质量是手工操作无法比拟的,部件的集成整合与安装分开,又大大提高了专业化程度,劳动功效大幅提高。工厂化装饰是以机械化、专业化、批量化为基础,各环节的工作又可同步进行,可大大缩短施工时间。木装修工厂化的实践已证明其工期可缩短1/3以上。
(5)有利于满足个性需要。通过研究开发并不断丰富完善,依据消费者不同品位和个性差异,可实现高科技工厂化生产与个性化有机结合,提供多种材料、式样、颜色和档次产品代用户选择。
(6)有利于解决传统操作所带来的污染和扰民问题。现行装饰采用的饰面板等大都残留有大量甲醛,现场刷漆、刷胶所带来的苯、二甲苯、甲醛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断释放。手工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噪音、垃圾,污染环境扰民严重。而工厂化装饰要求全部使用环保材料且生产时粘合剂用量少,产品后场化,现场只是拼装,施工期间少有锤钉等施工噪音和垃圾,不会有甲醛和油漆等气味,完工后即可使用。
(7)有利于降低成本。采用工厂化生产,材料的边角料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材料利用率提高,批量化、流水化生产,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规模效应;机械化操作优势又可使基层与面层、部件与部件的连接方法更为简便经济;加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因素的影响,成本可大幅降低。木装修工厂化的实践证明其综合成本可降低20%左右。
3推行工厂化装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加强部件的模数化、标准化研究
工厂化装饰要求部品件的配套性、通用性强,要求部件小型化。这样部品件的加工制作运输、安装均可轻便灵活,而且标准单元的组合灵活机动,可大可小,创造思维的空间被充分扩大,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也就增强。这就要求我们采用“模数化协调”原则和方法,去制定各种部品件的规格尺寸,以满足各类设计需求,使其能准确无误的安装到指定的部位,且不同企业生产的部品件可互换。使之形成产品是标准化的,装饰是多样化的。
而目前我国的装饰部品配套性、通用性还很差,只有少量的部品件能满足要求,更多的没有达到系列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开展装饰部品件的定型化、配套化、标准化、模数化、系列化的研究,提高产品的可选择性和互换性,做到配置合理,接口方便,能与建筑部品件相配套,并实现规模化生产。
3.2加强行业技术政策的研究
一种新的施工方式的出现,最需要的是国家技术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行业的激励与舆论支持。国家要制定与推行工厂化装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目标,编制相关发展规划,组织工业化体系的分类研究与攻关,编制工厂化装饰的设计标准、质量检测标准和技术规程、规范行业术语,推广工厂化装饰的示范工程,建一套完善的工厂化装饰的理论体系,提高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同时要逐步完善大批量的材料配送体系。
3.3企业要加强工厂化装饰的技术策划
要制定全面实现工厂化装饰的宏观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分析目前推行工厂化装饰所存在的障碍,组织技术攻关。加强信息的搜集,搜集那些能直接或间接用于工厂化装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对实践中所创造的标准模块加以整理与推广。注重设备配置的转化,重点关注工厂化配套所需的大型加工设备的质量和数量,发展新型、快捷、精确的现场装配设备,组织研究装饰单元部件的整体吊装技术,采取措施提高设计人员的配套设计能力,培训现场组装工人的装配意识,与行业之外的专业厂家合作,建立设计配合、定制供货、物流配送等一系列的组织协调机制。
3.4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相应调整
工厂装饰施工方式要求技术人员以现场测量、收集数据、并根据数据进行施工深化设计为主,将复杂的现场情况转化为可加工的工厂标准。通过他们完成相关的单元部件配合数据收集、委托加工部件设计、安装顺序设计、安装过程调节余量设计以及设计结果的外加工清单编制等工作,项目管理也重点转向施工深化设计和供应商配套、组织协调工作。
由于现场技术管理内容、方式与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对技术人员包括设计师基本技能的要求也有很大转变,除了要熟悉和掌握现有的有关设计、施工方法、工艺以及以前的预制装配式方法之外,更要熟悉和了解相关机电专业的配套,对工厂化产品的性能、规格、安装方法、质量控制、施工配合协调知识等也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还要能针对现场的不同情况创造新的工厂化装饰模块和装配方法。
对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来说,在人才培养上、目标上也应作相应调整。除了要增加开设有关工厂化装饰的设计、构造与施工、管理等课程外,还应有选择地开设诸如机电、模具设计等与工厂化产品相关的生产知识、安装知识、质量检测知识。特别是对装饰构造与施工等课程的教学在内容、形式及观念上应进行深层次变革,同时加强工厂化装饰理论的课题攻关。
参考文献
1解本政.论建筑装饰企业木制作产品的工厂化的生产[J].装饰名品,2004(3)
关键词:文化市场;管理;功能;方法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文化与发展”这一重要主题,并强调将文化问题列为未来10年中全球发展的首要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市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向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文化市场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以交易为焦点看待文化与市场经济一体化得出的概念,而近年来出现频率颇高的文化产业是从产业经济学、以生产为焦点看待文化作为生产得出的概念。也就是说,文化市场更多的是聚焦在文化流通环节。
1文化市场管理的功能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品交流与人们文化需求增加而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兴起文化市场,经过30年的发展,文化市场成为经济发展中非常活跃的板块。传统的文化传播形式在新的传播媒体代替下,对文化的交流方式促进很大,改变很大,音像、手机、互联网等新的文化传播方式,为人们精神文化的索取提供了更为快捷、便利的途径。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传播方式更为日新月异,文化市场将更加繁荣。这就给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文化市场管理的作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维持功能。这是文化市场管理的首要功能,即文化管理人员通过其行政行为,在社会中建立起合理的、能够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生活规范以及道德标准,作为人民的生活准则。以维持正常的文化市场秩序,维持全社会和谐的文化市场人际关系,使得文化市场中人人都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遵守国家的文化市场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建立起和谐、互助、互爱的新型文化市场人际关系,使得人人都具有强烈的文化市场法制观念,联合其他部门共同为社会的稳定及发展做出努力。具体而言,文化市场管理的维持功能是管理文化市场,积极研究上级文化管理部门制定的文化市场的政策、法规并监督实施;管理文化娱乐市场、音像市场、文艺演出市场、美术市场、文艺培训市场等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文化产品及文化娱乐经营活动;管理音像制品的批发、零售、出租、放映;负责音像制品的进口管理;指导文化市场稽查工作。
②管制功能。文化市场管理的对象是文化市场中的个人和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每个团体都具有双重性,既有自我性,又有社会性。他们各自基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开展活动,因此具有自我性,同时,他们又要和社会发生必然的联系,因此又具有社会性。而他们的自我性和社会性之间必然会有所矛盾和冲突,从而造成个人之间、个人—社会团体之间、团体之间、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的不协调。对于这些矛盾、冲突以及不协调的现象,如果置之不理,不加管制,任其发展下去,则势必危及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为此,就必须以公正的态度,站在超然的立场上,采取必要的行政行为做适当的管制,使矛盾与冲突趋于缓和。具体而言,各级文化局的管制功能主要有:依法对文化经营活动进行日常监督检查,维护市场秩序;对文化市场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违章行为依法进行调查,收集证据,提出处理意见,报本级文化市场业务管理部门做出决定;建立文化经营单位市场行为档案,对其进行日常考核;具体执行文化市场业务管理部门对违法行为做出的处理决定。
③裁判功能。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之间、个人与团体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在发生各种联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争执、纠纷,在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时,其中的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能充当裁判者的角色,来判断谁是谁非,能够充当这个角色的职能是第三者,即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法律和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裁判有争议的事件。这种裁判行为具有法律效力,在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权力机关未予以撤销之前,当事人必须服从,不得抗拒,否则,将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后果。所以,在文化市场管理中,各级文化局就承担了裁判的角色。
④发展功能。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文化局,负有管理文化市场的重任,也应该有相应的发展,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有效地履行其行政职责。在实施行政行为、管理文化市场的实际活动中,文化局能够把握住文化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势,也能够发现文化市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还能够检验文化管理机关的应变能力、行政决策的正误和行政行为的优劣,还能够发现工作体制和工作结构中存在的缺陷、工作方法上的优劣以及行政人员的素质如何,从而调整工作体制、完善行政决策,改善行政行为和工作方法、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促进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自身的基本和完善,最终促进文化市场的进步与发展。具体而言,发展功能有:促进优势产业发展,成立文化艺术培训行业协会;加强调研工作,参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音像市场的宣传教育,引导市场发展方向;开展培训,提高文化市场从业人员素质等。
2文化市场管理的方法
文化市场管理方法系是指一定的文化市场管理组织或个人,为了完成文化行政任务而在开展工作时普遍采取的措施、办法或手段。文化市场管理方法不同于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行政经验,它被认为是达成文化市场管理目标的途径,是文化市场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桥梁,对于顺利实现文化市场管理职能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发展文化市场管理方法渐趋复杂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行政方法。行政方法是通过强制性或非强制性手段是机关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自觉自愿地去从事文化行政部门所鼓励的工作或活动。这种方法既可以贯穿中国传统体制的精神,又最能代表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所以这种被称之为传统的政治行为和方法,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是文化市场管理的重要方法。比如包括思想教育方法、行政指令方法以及、行为激励方法、参与管理方法等,而且对文化市场来说,它是市场经济比较充分作用的领域,上述的行政指令和参与管理方法并不适用,而且与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相背,但是这仍然是现在存在的方法。
②法制方法。法制方法是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和司法、仲裁工作来进行管理的方法,在这里是依照国家权力机关和文化行政部门的、具有管理规范性的法规、条例、规章等进行文化市场管理的行为和手段。其实施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定法律和建立各种法规制度,二是注重相应的司法工作,二者不可偏废。对于区文化局而言,主要的法制方法运用是依照上级部门颁布的与文化管理有关的法规、条例、规章等进行执法,在一定程度上制定一些规范性的文件并实施。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日趋完善,整个国家管理的日趋法制化,法制手段会在文化市场管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国网公司下属水电厂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位置偏僻,员工观念需要与时俱进。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国网公司下属水电厂大都位于偏远地区,员工的视野和观念有所局限,知识结构也偏狭窄。落地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对于塑造员工文化价值观、提升员工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2.竞争性弱,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创新。
国网公司水电厂数量较少,区域划分较为清晰,故企业之间的竞争较弱。因此,水电厂在管理上需进一步创新,在分配机制、用人机制、竞争机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从而进一步发挥员工积极性,为企业持续发展添足马力。
3.发电为主,生产属性较为突出。
国网公司供电企业的任务大多为管理用电,服务是其主要属性;而水电厂主要任务是奉献清洁的水电能源,生产发电是其主营业务。因此,工作流程的优化、安全工作的提升都是企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完善制度建设,落实国网公司统一的企业标准是提升水电厂生产经营水平的有效途径。
4.依水而居,奉献精神尤为显著。
水电厂主要分布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依水而居,拦水发电。长期受到水利万物精神的熏陶,水电厂奉献社会的精神尤为突出,反映出了“国家电网”优质的品牌形象。
二、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在下属水电厂的落地模式探索
1.国网公司企业文化水电厂落地的内涵。
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在水电厂的落地就是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建设在凝聚力量、激励创新、促进管理、推动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大力传播统一的企业文化,加强领导力和执行力建设,把统一的企业文化融入公司改革发展稳定全过程,渗透到经营管理各环节,与企业管理相融共进,促进公司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价值观管理,推动公司科学发展。
2.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在水电厂落地模式研究。
针对国网公司水电厂的文化元素特征,结合朱兰质量螺旋模型展开研究,本文提出了一套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在水电厂的落地模式。朱兰质量螺旋模型是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提出的,是一条螺旋式上升的曲线,把全过程中各质量职能按照逻辑顺序串联起来,用以表征产品质量形成的整个过程及其规律性。朱兰质量螺旋模型反映了产品质量形成的客观规律,该模型说明了系统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每个工作环节的落实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文化建设质量的提升是需要逐层深入、循环增长的,本文在朱兰质量循环模型基础上探索出了落实国网公司企业文化的科学模式。因此,作者认为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在水电厂落地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展企业文化传播工作;第二阶段推进企业文化在水电厂的落地;第三阶段将企业文化建设和制度、激励体系建设有机结合;第四阶段,按照国网公司统一的品牌建设要求,开展品牌传播工作。这四个阶段的工作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逐步深化、循环上升,最终形成强大合力,能够有效加强企业文化在水电厂的落地效果。
三、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在Y总厂的落地实践措施
1.以文育人,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
1.1企业文化宣传有形化、多样化。
企业文化宣传是Y总厂贯彻落实国网公司统一企业文化的首要步骤,其中宣传载体是员工接受、体验企业文化的有形化支撑,宣传方式是员工了解、认知企业文化的方法保证。在宣传载体上,Y总厂致力于有形化建设,重点通过建设生产区、主厂办公区等环境,使国网公司企业文化成为“看得见”的文化;在宣传方式上,Y总厂撰写《企业文化宣传实践手册》和《企业文化故事集》、召开企业文化成果会,以多元化的方式广泛宣传国网公司企业文化,推广总厂良好的形象。
1.2企业文化培训体系化、持续化。
Y总厂秉持企业文化培训体系化、持续化的原则,建立了全员培训体系。在培训对象上,要求全员参与,针对不同对象设置了不同课程;在培训方式上,采用内部培训与外部讲授结合的方式创建职工学习平台,不断提高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机制上,建立了党委中心组、党支部和党员“三级联带”学习机制,促进了个人与团队共同成长,最终打造了一支能学、善学、乐学的学习型团队。
1.3企业文化活动多样化、新颖化。
为丰富科学重建过程中员工的文化生活,Y总厂组织举办了摄影展、联欢晚会、职工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并创新性的在团员青年中开展了争当青年岗位能手、创建青年文明号、青年劝导员等“青”字系列活动;并开展了先进个人及组织评选活动,推广了企业文化的典型化宣传。
2.以文铸魂,筑牢企业文化落地的根基。
2.1完善制度建设,优化工作流程。
Y总厂首先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标准和规章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借助科学重建之机对总厂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按照国网公司的相关要求进行了修订,优化了工作流程,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使得所有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总厂管理水平得以显著提升。
2.2健全激励体系,强化落地保障。
为了调动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Y总厂重视建立健全激励体系。一是构建企业文化管理运营机制,按年度制定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和推进计划,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各业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基层单位共同推进的责任体系,落实了各部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工作内容和管理责任;二是健全企业文化激励考核体系,将企业文化纳入对员工的日常业绩考核内容,开展了年度先进评选、优秀员工表彰等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Y总厂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员工践行企业文化的动力。
3.以文塑形,树立国网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
3.1统一品牌传播,构建文化氛围。
在品牌传播过程中,Y总厂一是坚持“统一品牌、统一形象、全面实施、分级落实、稳步推进、长效管理”的原则,通过“品牌传播年”、“品牌塑造年”系列活动,做到用必用好、用必规范,确保了总厂“国家电网”品牌标识使用规范率达到100%;二是建立健全品牌维护机制,制定了《Y总厂新闻应急管理办法》,加强对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舆情监控,切实维护了“国家电网”品牌形象。
3.2践行社会责任,彰显品牌力量。
关爱他人,服务和谐社会,是国网公司企业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Y总厂积极倡导落实这一理念,一是践行社会责任,关注地方民生;二是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员工的思想道德和素质水平,将文明创建工作和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三是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村企共建”、结对帮扶活动、共建“电力天路”图书屋等活动,让广大员工用实际行动关心少数民族儿童的健康成长,塑造了总厂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在Y总厂的实践效果
Y总厂系统开展企业文化落地建设工作,切实将国网公司企业文化落到了实处,取得了以下效果。
1.企业文化落地建设汇聚了精神动力。
Y总厂把统一的价值理念作为企业文化传播和落地的先决条件,通过多样化的宣贯途径、持续化的培训学习、丰富的企业文化活动,总厂上下形成了浓厚、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极大的提高了广大干部员工对统一企业文化的认知、认同度,使得统一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增强了全体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企业文化落地建设优化了企业流程。
Y总厂贯彻落实国网公司统一的企业标准,坚持把标准化建设作为适应形势发展、实现企业精益化管理的重点工作。按照“三标一体化”管理要求及“三集五大”构建要求,Y总厂以流程为纽带将管理、技术和工作标准紧密结合,重点优化专业工作流程,简化工作步骤,进一步完善了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为支持、工作标准为保障、工作流程为依托的水电站标准化建设体系,推动了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发展的融合。
3.企业文化落地建设提升了员工素质。
Y总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国网公司统一的行为规范建设要求,加强对员工行为的培训力度,制定了具有Y特色的员工行为守则,让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了“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行为指南,促进其变成员工自发自觉的行为习惯,提高了员工队伍的执行力、创新力和战斗力,营造了健康、积极、和谐的人企氛围。
4.企业文化落地建设塑造了优质形象。
随着各种运输和物流业务的不断增长和新情况的出现,传统的孤岛式货运站场已不能满足物流业的发展,自身经营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针对这一新问题。
1公路货运站场连锁化的理论依据
公路货运站连锁化是以货运站系统为理论依据的。货运站系统是指在经济活动和物流活动相联系的区域范围内,以物流线路和物流节点从连成的通道网络为基础,以运输工具接力运输为特征,以计算机网络为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平台,以物流运作过程协同化为机制,以公路货运站为主体,衔接其他类型物流节点的公路货运站群体。
2.经济和物流活动的空间广泛性
从宏观方面来看,物流的生成和呈现出的时空分布特性是经济活动派生的结果,而物流供给系统和机制的优劣反过来也对物流产生反功能。经济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具有空间上的广泛性。经济活动的这种空间广泛性决定了物流流动空间的广泛性。另一方面,各地域间都有着较强的经济联系,其空间结构标志是地域间经济圈和经济带的形成。地域间经济联系强度不均匀性的存在,必然派生出物流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也必然存在着和地域经济带对应的物流密集带。经济活动和物流活动联系的普遍性存在,是货运站系统化的经济、地理基础;而不均匀性的存在,使得首先在经济和物流活动联系较强的区域内整合区域货运站系统更成为必要和可能。一个货运站和物流活动联系强或较强的其他货运站所构成的货运站系统的系统化是货运站系统化概念的关键内容,而联系的普遍性的存在,又决定着货运站系统不能仅停留在这种联系之上,而应该向更大范围内推进,实现全国范围内公路货运站、火车货站、港口、重要仓储设施等物流节点之间的互联。
该控制技术是基于对人类大脑神经元的模拟,它通过神经元的权值分布和联结来进行有关信息的表达,在持续的权值调整和学习过程中,它就可以实现有效的神经万罗模拟,然后通过神经网络预测、直接和间接自校正等实行一定的智能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具有非线性特点,它可以理论上实现各种非线性图像,因此有较好的经济性;有效的并行能力和并行结构也是该控制方法的重要特点;此外,神经网络控制在实现对环境信息的高效记忆与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实行多变量的处理,及它可以进行多输入和多输出的同时数据处理。
2复合智能控制
不同智能控制系统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复合智能系统就是将各种不同种类的控制系统进行综合使用,这样可以在克服各个控制系统缺点的同时,实现各个系统优点的综合。目前常用的复合系统主要是有模糊滑模控制、模糊专家控制以及神经网络模糊控制。模糊专家系统。该系统是种特殊的专家系统,即在知识获取、表示、处理的整个环节中都加入了模糊技术。该系统的特点就是,即使初始信息获取的不够完整或者准确,但该系统还是可以较为有效的人类专家思维模拟,在既有的不完整的信息下提出最优化的解决方案。模糊专家系统是模拟人类有关专家进行有关问题解决的思路,因此是一种较容易开发应用的复合系统。神经网络模糊系统。该系统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日本,它有效的利用了神经网络和模糊网络各自的优点,即可实现任意函数映射,具有良好的学习性,可处理残缺、粗糙、模糊的信息。神经网络模糊系统是两种系统的有效结合,它在实现模糊逻辑利用少量信息进行知识表达的同时,也可通过联想进行有关知识的应用,这使得该控制方法实现了表达和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模糊滑模控制。滑模控制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受系统不确定性的影响,鲁棒性较佳;其缺点主要体现在未建模动态及补偿干扰的高控制增益,此外在高频转换时易产生一定的抖振。综合模糊系统以后的模糊滑模控制就很好的克服了这些问题,它将二者不依赖性及鲁棒性好的优点进行了一定的结合,因而可以有效实现控制对象的转换。该控制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途。
3智能控制在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的应用
3.1对单元机组负荷的控制
非线性、不确定、时变以及耦合等是单元机组负荷控制的难题所在,对此,可以设计出建立在机跟炉与炉跟机上的具有自适应性的两种神经元模拟负荷控制系统。试验发现该系统下各权系数学习收敛明显提速,且效果自适应性及控制性均较理想。此外,结合神经元控制与模糊逻辑算法并将其应用在单元机组负荷控制上,此时控制系统的自适应性、抗干扰性、鲁棒性都有显著的增强,系统的响应速度也明显提升。
3.2对过热汽温的控制
过热汽温对于锅炉的正常运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改变减温水是实施锅炉过热汽温控制的常用方法,大惯性、时滞性,以及动态特性的随便是该系统主要面对的问题。随着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将神经网络控制技术引入到过热汽温系统中来,这使得系统的运行状况、控制质量及适应性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神经网络控制下的过热汽系统鲁棒性较优,即使在调峰机组变工时也可以实行很好的运行和控制,因此有效的克服了原先过热汽温控制的时滞及不稳定问题。
3.3对锅炉燃烧过程的控制
锅炉燃烧易受到煤种煤质、变量耦合、时滞等多种因素的干扰,且其燃烧率很难实行颈椎的测区。将专家控制应用到锅炉燃烧过程的控制中以后,通过专家系统逐次的判断、分析和推理,可实现前进式的系统,具体包括对紧急事故、工况判断子集、送风调节子集、执行机构诊断子集、煤厚调节子集等多内容的判断。此外,将模糊控制融入锅炉燃烧系统以后能够有效解决原系统不确定性问题,并同时提升系统的鲁棒性与控制质量。
3.4对中储式制粉系统的控制
磨负荷信号较难测量、数学建型复杂以及被控参数耦合,是中储式制粉系统主要的问题所在,此时就可以利用模糊语言规则克服其延迟与非线性的问题,具体内容包括,将操作人员的经验以数据的形式存入计算机并进行计算,然后通过预测和分级进行两种模糊控制。此外,将神经元解耦及模糊控制融入到磨煤机控制系统中,这样以来,球磨机制粉时滞以及耦合的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3.5对给水加药的控制
给水加药工作主要涉及的是氨与联胺的加入,前者可以使给水与高凝结水处于较高的碱性,避免酸性水腐蚀高低压给水设备;而后者是通过联胺的化学作用控制水内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避免相关设备出现腐蚀、生垢等问题。实际生产中加药量的大小易受到水处理工况、蒸发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很难对其实现有效的控制。在给水加药系统中使用模糊控制系统,这样以来,专家有关经验的信息就会融入到控制系统中,从而使系统控制的质量得到大大的提升。在变频器输出频率的控制中使用模糊控制,能够有效的进行加药泵机的转速调整,这种融入模糊控制的给水加药系统能够避免人工加药引起的各种不良后果,从而提高了给水加药的工作质量。此外,模糊控制下的假药系统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其动态响应也比较快速,因此具有很好的使用经济性。
4结语
“安全生产无小事,安全责任重如泰山”,安全生产是一条不能触碰的红线,这都是对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提出的要求。企业法人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实贯穿于每个生产环节,制定岗位职责时必须包涵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把安全生产责任同相关岗位职责挂钩,实行“一岗双责”,责任到人,做到要履职有责,要工作有力,要落实有方,做到对安全生产事故不要心存侥幸,对工作职责不要模糊不清,对安全隐患不要习以为常。也许有人会认为工厂化水产养殖离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远着呢,安全生产问题与我们不沾边。其实不然,电源、火源就在身边,自然灾害、养殖病害的多发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员工对生产设备操作的熟练程度,各项生产设备检修维修保养情况,对时常湿滑的养殖生产场地的警示防护,养殖投入品质量管理,防偷防盗,强化值班巡查等等,都离不开平时的重视,需要制定各种可能出现的事故的应急措施,防患于未然,从企业负责人到每一位员工,都必须保持高度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并把制度落到实处,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
二、提高安全生产操作技术技能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全体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员工队伍,全面提高员工生产操作技术技能。培训的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水产养殖知识、养殖技术规范、生产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安全生产职责、突发应急情况处置等。鼓励激励员工自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熟练掌握相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要求员工认真细致,不马虎应付,遇到应急情形,能熟练应对,有效处理。各项生产操作技能规范娴熟,就能有效避免因操作失误造成的损失,就能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小意外、小过失做出正确判断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小意外小过失变成大损失。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员工队伍,不仅对生产、对企业必不可少,也对消除安全生产隐患、提高员工自身收入水平大有益处。
三、提高生产设备安全运行可靠性
工厂化水产养殖企业虽然不象装备工业企业那样有大型的复杂的生产设备,但每一项关系到养殖生产过程的必备设备的安全可靠使用,是保证养殖生产正常进行的前提,是取得养殖效益的根本。如工厂化养殖密度大,离不开增氧设备,为提高养殖对象生长速度,低温时段需要加温系统等等。因此,采购、安装生产设备时应把质量放在首位,制定设备操作规程,建立设备运行使用、巡查、检修、保养制度,针对设备运行中可能出现的管理不到位、操作方法不当和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熟练程度低而容易导致设备故障等问题,要有完善的应急预案。日常加强设备管理和维护,杜绝人为操作失误而引起故障,一旦设备发生故障要第一时间作出快速反应,按规程处置,不要盲目指挥、盲目操作。准备充分的应急材料、备用设备或加装故障报警装置,要有专业维修人员的联系方式,以便必要时及时获得指导或抢修。
四、提高养殖投入品质量安全控制水平
首先要强化对水源水质的管理,保证养殖用水水质达到渔业水质标准要求,加强养殖周边环境整治,防止污染源进入养殖区域。其次,饲料、肥料、渔药等养殖投入品的质量问题,关系到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生态环境、养殖生产和人畜安全,选择的这些养殖投入品必须符合相关质量标准要求。渔用饲料要根据养殖对象选择信誉好、规模大的饲料生产厂家作为供应商,不使用劣质、变质、发霉、超过保质期的饲料,只有投喂高质量的饲料,才能使养殖对象生长快、病害少、产量高、效益好。渔药的使用要严禁超浓度、超剂量、超范围、超频率,严格执行休药期。再次是要认真做好养殖生产记录,如实记录养殖生产情况、养殖投入品使用情况、收获和销售情况等,力求做到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五、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养殖病害能力
工厂化水产养殖虽然在相对可控的范围内进行,但外部环境特别是极端天气条件下仍然会受到极大影响,有时还会给养殖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极端天气过程包括暴雨、台风、干旱、高温、寒潮等,应根据不同季节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对受灾的程度和类型不同,采取不同应对措施,同时对不同养殖品种,有针对性地落实技术措施,在灾害来临前,全力做好防范措施落实,灾害过程中,在保障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切实做好防抗工作,灾害过后,立即采取措施组织投入恢复生产自救,尽可能把损失降到最低。管理人员要每天收听收看天气预报,随时了解天气变化趋势,调整生产管理措施,平时要组织员工学习应对暴雨、台风、干旱、高温、寒潮等灾害性天气的渔业生产技术要点,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随着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苗种、饲料等生产资料的大范围交流流通,工厂化集约程度高、养殖密度大,对养殖对象的生产操作频繁,加上养殖周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加剧,这不断加大养殖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风险。必须自始至终切实做好养殖病害的测报和防治工作,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做好水质监测与调控,在提高养殖技术人员病害防治水平的同时,还应与高等院校、水产研究所、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建立密切联系,以便遇到疑难问题时可及时与专家实现零距离对接或远程问诊,减少病害给养殖生产带来的损失。
六、提高接受安全生产监管的自觉性
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会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做到政府督查、行业检查、企业自查全覆盖。水产养殖业的安全生产风险虽然远不及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燃气、道路交通、消防、矿山等重点领域所受到的关注程度,但也有自身的行业特点需要接受安全生产检查和指导。自觉接受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组织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随机督查、明察暗访、联合执法,让各类专业人员对养殖场内部的生产环境、生产设备、安全生产制度等做全面体检,及时发现安全生产隐患和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强的整改措施,并及时整改到位,这样,企业的安全生产就更有保障,才不会因一时疏忽、一次意外而使企业遭受损失,或陷入困境,甚至毁于一旦。
七、结语
1.1根据现场施工情况编制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
在石化工程开始施工前,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施工情况,确定完善的施工组织计划,并将其交由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核。而如果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重点施工的部位,或是利用新材料进行施工,则必须至少在一周前将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新材料试验数据等资料交由监理工程师做好相关的审批工作。
1.2完善石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通过对施工规范的学习,组织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编制所有工序的质量保证措施及其相关文件,并做好与设计单位的图纸会审工作,保证将质量技术交底文件顺利发放到各施工班组。另外,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需要推广新技术,则要求石化工程施工现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学习,保证所有的作业人员对施工工序等注意事项都能充分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同时,正确选择工程现场的施工机械设备,做好相应的机械设备的保养及维修工作,维持机械设备正常的运作状态。
1.3石化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的施工工序进行施工
在石化工程施工时,所有的隐蔽工程都必须经监理工程师进行有关验收工作并签字认可后,才能组织施工人员开始进行下一道工序。而对于石化工程中对工程质量影响较大的部位需要在施工现场布置流动的质量管理点,由专人负责。在石化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要对施工完成项目进行严格的检查,而且还要着重注意在关键项目施工前对之前的工序完成情况进行严格的复核。
2石化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
2.1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机制
在石化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并积极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只有全面地将施工质量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才能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机制。施工企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机制,从思想、工作能力等方面考虑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参建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与技术能力。同时,根据石化工程施工项目的技术要求,选择适当的机械设备,确定机械设备的类型和数量,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另外,还要保证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状态良好,定期进行养护与维修,并仔细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检查工程机械设备的质量,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2.2质量问题提前预防,事先指导施工操作
在石化工程施工现场,要对施工准备的原材料质量及规格进行严格的检查。首先需要施工单位的人员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确定对工程准备材料的质量和规格要求。未经检验的材料绝不能用于石化工程施工,并将质量不达标的材料,立即清理。同时,将钢筋的质量检查作为重点对象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目测和检测的方法,首先在外观上进行检查,并随机抽取焊接试件进行试验,合格后才能验收。同时,对于在工程施工中使用量大的混凝土材料的质量,要在试验报告的基础上,审核混凝土配合比,校验各种计量表具。
2.3动态控制,事中检查
在石化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3.1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力度。
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解施工进展,对于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隐患要及时提出,并协助施工队伍制定新的施工技术和避免产生质量问题的措施。
2.3.2根据石化工程的规模,从实际出发,确定施工内容,并制定相关的规划。
对工程施工中的重点,要与施工队伍一起制定施工计划、施工技术措施,实现对工程的交接检查,防止出现不同工序交接时将问题隐患带入下一阶段的情况。
2.3.3不定期进行现场检查。
工程师通过不定期对施工现场施工情况进行检查来判断工程的质量,根据具体数据判断工程质量是否合格。如果在施工前段出现质量问题,不能遮掩,要认真及时处理,防止之后再次出现相似的问题。
2.4事后验收
当分部分项工程完工后,要及时按照相应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进行验收,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则需要进行补救。而在石化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事后验收是唯一的补救措施。如果在事后验收时,发现工程项目出现严重的质量缺陷时,监理工程师必须立即下发工程暂停令,要求施工队进行停工整改,并配合有关单位及时提出解决方案,达到既能保证工程质量又能不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目的。
3结语
所谓电厂热工自动化,是指采用自动化控制装置和仪表等对电厂的热力过程进行操作,它无需人员参与操作和监视过程。可见,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解放了劳动力,有利于提高发电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具体而言,该技术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1自动检测
在热力操作过程中,流量、成分、液位以及温度等是主要的运行参数,通过自动化仪表对这些参数进行自动测量;自动检测各项运行参数是保证机组稳定运行的核心,通过反馈环节还可以实现参数的自动调节,并在必要时及时给出报警信号。
1.2自动控制
通过自动控制装置,可以对部分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和调节,主要有自动调节、顺序和远方控制之分。
1.3自动报警
在自动检测过程中,一旦出现热工参数与规定值偏差较大,将会给出报警信号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处理。
1.4自动保护
当热工参数在限定值以外时,或设备的运行条件不满足要求,相应的自动控制装置将会终止生产过程,实现自动保护。
2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的构成
对电厂的热工自动化技术构成进行分析,由两个环节组成:
2.1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系统与DCS间的数据交换进行管理,其实现的功能包括:采集和存储数据、监控及分析数据、分析性能等。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软件功能,生产时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启动所需功能。自该系统投入运行以来,由于对软件系统还较为陌生,很多电厂仅仅运行到了该系统的一些简单功能,如:采集数据、打印报表等;一些深化功能并没有得到实施,如:优化运行方式、实现经济优化控制、设备故障诊断等。
2.2分散控制系统
该系统的应用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基于计算机技术在局域网络中得以功能实现。在该系统中,局域网类似于一个实时数据控制端,能够对单元机组进行监控。该系统在我国的火电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技术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3电厂热工自动化的未来发展
3.1过程控制仪表的应用
目前,常规的过程控制仪表逐渐被淘汰,基于自动化技术的仪表登上舞台;该仪表能够应用于多种智能执行器中,在智能变送器中的应用也有望实现。在我国,电厂环境要求十分严格,准确监测排放物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此也出现了多种配套仪表,但这些仪表普遍存在检修工作困难、操作过程复杂、投资大等特点;另外,在市场上关于这种仪表的资料也极少,操作人员难于完全掌握其技术和操作要领,结果导致它们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未来,要加强仪表检修及应用过程。
3.2运行支援系统
电厂机组装机容量不断扩大,需要更多的监测环节,操作项目也相应增多,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明显增大。对此,电厂引入控制系统以降低操作复杂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难度。另外,采用的系统基本都是自动化装置,在使用运行这些装置之前,要认真检查其准确性。最后,要特别注意机组的安全问题,一旦发现故障要准确做出判断并及时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处理。
3.3自律分布式的系统
该系统能够在相同时间内实现可协调和可控两种功能,目前,它是电厂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控制系统。当电厂系统中出现有故障时,自律控制系统能够自动控制和协调自身的工作状态,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相比于自律型DCS,当前使用的DCS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当前的DCS有水平分布型及层次分布型两类;就前者而言,各子系统之间的工作是相互独立的,互相之间不会产生影响。这种系统最大不足在于其控制性难以把握,它无法使各子系统之间形成有效联系,导致信息无法交换。就后者而言,则不存在上述问题,当上位子系统出现问题时,下位子系统能够进行局部控制,其主要不足在于无法进行自动调节,其协调性较差。
4结束语
关键词:公用事业改革市场化民营化
公用事业改革问题在近两年多来讨论的很多,有研究者认为民营化是公用事业变革的世界潮流,中国也应当走这条路。笔者不能苟同。
公用事业改革的市场化依据
传统理论认为类似公用事业等自然垄断领域是需要政府控制而不能通过市场经营的。这些领域通常具有收益的非排斥性和边际消费成本为零的特点。非排斥性是指面对同一消费品,一个人的享受不会影响也无法排斥另一个人享受;边际消费成本为零是指在一定界限内,增加一定数量的消费者享受公共产品的益处无需增加任何成本。非排斥性使得公共产品无法通过等价交换机制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联系;边际消费成本为零则使得,如果对公共品采取市场方式进行供应,就会限制产品效益的最大发挥,背离经济原则。
然而,上述情形中市场之所以无法发挥作用,只是因为产权无法界定或界定成本过高,凡是无法明确界定产权的领域都是无法或不宜引入市场机制的。市场机制的根本要求是等价交换,交换的内容是产权,交换价格是人们对权力的评价,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就是权力的最佳利用。因此,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前提,没有产权界定就无法进行交换。自然垄断性产品之所以无法通过市场进行配置,是因为产权不明或产权不能确定使得价格机制失去了对交易产品进行合理定价的作用,无法实现对等的权利交换。事实上这些行业并非完全无法界定产权,有的是可以界定产权的,问题是产权界定的成本可能太高,结果无论从社会还是从个人来看都不经济。一般说的市场失灵,与其说是市场缺陷还不如说是市场运行条件不成熟。也就是说,只要能创作出界定产权的经济办法,从理论上讲所有事项都可以交给市场去完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组织机构的变化,一方面削弱了自然垄断的程度和范围,另一方面创造了新的竞争领域,如路网的建造维护和运输服务的提供、电网建设和电力的生产、通信网的建设运营与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服务等均可以分开进行,使这些以前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经济活动,具有了竞争的性质和特点,为多元化的企业进入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使原来的一些公共物品越来越多地成为准公共物品,可以通过“产权界定”和价格机制来实现其消费的可分割性,排除不付费者的“搭便车”现象。例如通讯技术的进步,使电视收视付费成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此,公用物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责任者与生产者的分离,即政府有责任组织相关设施的生产,但不一定亲自建设和运营,可以交由市场完成。与此同时,技术发展也使公共物品的产权实施成本降低。所以,许多自然垄断的公用事业,具有了某种程度市场竞争的条件,且现有营运及管理模式日渐无法满足新的社会需求,需要通过市场化改革提高效率。
市场化与民营化的区别
“化”是指一种发展趋势,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民营化应当可以理解为在某个领域民营资本逐步进入并最终成为主体或占据支配地位。民营化的支持者认为,民营化可以更好地引入市场竞争,提高公用事业领域经营效率。笔者认为,放开大门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公用事业领域从事经营和民营化是有根本区别的,公用事业改革的实质是市场化而非民营化。造成误区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对市场化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有些确实是懂市场化,但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有意对市场化进行曲解。曲解跟误解是不一样的。
毫无疑问,民营资本参与公用事业建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一则大量民营资本的进入将会解决资金不足、产品或服务短缺问题。二则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产权主体或竞争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领域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提高效率,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然而,民营资本进入虽有助于市场化形成,但决不是唯一的路径。
首先,市场化就是按照市场规则去运行,不排除任何国有的成分,也不排除任何民营或外资的成分,但是必须要有一个原则:一定要界定政府、投资人或者是运营者,或者是消费者的责权和义务的关系,只要把权力和义务划分清楚就是市场化。市场化一定要转变原来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有些人比成父子关系,就是没有一个清楚的责任和权力,只要把父子关系改变成合同关系,实际上就是市场化的基本特征。
其次,一些学者主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公用事业的模式,在我国实行公用事业民营化。但他们忽略了西方国家公用事业领域实行私有化或民营化是在国有资本占有相当比重的前提下进行的。事实上,时至今日那些国家公用事业领域国有资本仍占有很大比重,而相反现在我们的开放程度超过了美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再次,目前公用事业经营效率低的原因是因袭了旧体制下政府直接管理和经营的模式,政企不分,没有进行真正意义的企业化经营,而不是国有资本太多,也不意味着国有企业一定低效率。大量的事实表明,国有企业一旦完成制度更新、机制转变,也将成为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改革提升其竞争力,在公用事业领域应当也能做到。中国经济改革的市场化问题,不在于有多少国有企业进行了私有化或民营化程度有多高,而在于有多少企业真正建立了符合现代企业标准的权力制衡制度。
民营化的消极影响
民营化期望通过促进个人利益最大化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逻辑并非十分可靠。因为公用事业本身的自然垄断性,民营化往往只能改动“经营”而无法改变“垄断”这种经营方式——民营化的结果只是将垄断权由政府交给私人组织。如果缺乏健全的监管体制,民营经济控制公共事业就极有可能造成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这种危害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争夺政府授予特许权和签订承包合同阶段的腐败问题;二是合同签订之后公共服务生产过程中的数量短缺、质量低劣和价格不公平问题;三是不履行普遍服务义务,或者提供歧视。由于诸如自来水、电力等公用事业产品的需求弹性很小,经营者完全可能通过任意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利润。一旦政府介入实行价格监管,有可能造成企业因不能满足其利润目标而选择放弃或提供低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不能过分相信政府对私人企业进行监管、引导的能力和有效性,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本身的缺陷,二是私人企业对政府调控做出反应的积极性以及反应能力。一个典型案例是,2005年5月,香港东区海底隧道(东隧)不顾香港特区政府和市民的强烈反对,坚持自五月份开始对公路隧道收费大幅加价超过六成,由此引发社会各界对香港过海隧道车流量将会更加分布不均的担忧,以及公用事业民营化模式利弊得失的重新思考。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膨胀,许多城市近年来相继有大量公用事业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所谓“民营化”模式进行运营。如采用BOT方式建设的深圳梧桐山隧道,专营商对隧道的高额收费早已成为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深圳市政府急于收回隧道经营权,但是专营商却抛出高价令政府难以接受,在多年谈判未果的情况下,深圳市政府只得于2005年兴建梧桐山新隧道解决交通瓶颈,但却很可能面临新旧隧道车流量不均、资源浪费的新问题。
摘要:供水企业市场化水工业规模经济
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要求对我国供水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从目前存在的普遍观点来看,除了一致要求进行水价改革和政企分离外,人们对未来的供水企业应改成什么样子还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本文从分析国内外供水企业目前状况入手,尝试对21世纪中国供水企业的市场化模式进行导向性探索,以期解开上述迷惑。
1我国供水企业进行市场化改制的紧迫性
本世纪末,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向的增强,国际上各国水工业企业集团的规模在逐渐加大,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日趋激烈的竞争。美国西部最大的供水公司--加洲水务集团和在洛杉矶地区的Dominquez公司(Nasdaq上市公司)1999年公布合并。两公司以换股的方式进行合并,合并的目的是使业务更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英国泰晤士水务集团公司(ThamesWater)正在英国及全球范围内开展供水和废水处理业务,其综合营业额超过10亿英镑,集团雇佣员工总数超过1万余人。在亚太地区,该公司通过其遍布该地区的办事机构,已经在泰国和马来西亚获得了大宗特许专营业务;承建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大多数的水处理厂;在整个澳大利亚为市政和产业用户提供水处理合同服务;最近又为许多新建石化项目提供废水处理业务。法国净销售额超过350亿美元的世界第一大供水公司--法国通用水务集团,正通过其遍布全球的22万雇员在每一个角落展开竞争,其业务遍布90多个国家。在亚太地区,从中国到澳大利亚,法国通用水务集团(1998年更名为威望迪集团)供给饮用水、营建污水处理厂、生产冷能源、发电、回收处理工业及民用垃圾、设计运营公共交通网络。在中国,法国通用水务集团正通过托管经营、BOT、设计建造等多种方式,在北京、天津、齐齐哈尔、大庆、通化、邯郸、西安、洛阳、上海、慈溪、惠洲、金山、香港等多个地方开展业务。
在国际上大型水工业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激烈角逐,并迅速抢滩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中国市场的同时,且收回目光看看我们自己的民族水工业状况。长期以来,我国对供水行业基本上实行由政府垄断经营的管制体制。其主要特征是摘要:企业由政府建,企业领导由政府派,资金由政府拨,价格由政府定,盈亏由政府统一负责,企业不存在什么经营风险,即实行政企高度统一的管制模式。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这种高度集中的政府管制体制在集中大量资金投资建设供水设施方面,曾发挥了相当大的功能,但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非凡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这种传统体制的弊端便日益暴露出来。
1.1全国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较差
长期的政企不分,使我国供水企业普遍机构臃肿,劳动生产率低下;同时,由于水价和价值背离和原水成本日益提高,最终使我国供水企业呈全行业性亏损局面。在1993年供水企业进行财务和会计改革以来,这种亏损局面便更加清楚地暴露出来。据S.M.国际技术顾问公司统计,1996年中国整个供水行业只微赢利0.44亿元,净资产利润率仅0.1%。据报65%的水司有利润(551个城市中有359个有利润,不排除有虚报情况),平均每个自来水公司利润220万元;33%的供水公司亏损,平均每个供水公司亏损470万元。这些亏损公司的效益很差,以至于几乎全部吞掉了赢利公司的净收益。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亏损局面还在逐年扩大。
1.2我国供水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普遍较低
由于供水企业经济效益较差,以及近几年来政府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无力对供水企业进行投资,使供水企业严重缺乏技术更新和设施改造的资金,导致生产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在哈尔滨,1915年的日产水泵仍在运行。在沈阳,水司原拟借修路之机,对一条1958年建的石棉水泥管进行更新改造。可当预算后得知需要500万元资金时,竟因"囊中羞涩"而只好作罢。较低的生产技术水平直接导致我们的自来水水质和国际上产生较大差距,恶化了投资环境。
1.3我国供水企业的规模偏小,数量偏多
根据我国现行政府管制体制,供水行业的主要业务是由各地方政府的企业独家垄断经营的,政府既是管制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又是具体业务的实际经营者,这就决定了这种垄断的性质是一种典型的行政性垄断,而不是基于自然垄断的经济性垄断。这种行政性垄断,使长期以来在供水行业积聚的庞大固定资产,广泛分布在条条块块的行政区划内几乎凝滞不动,成为不可调整、缺乏价值增值的死资本。我国供水企业形成了规模偏小、数量偏多、割地自守、缺乏竞争的目前状况。从宏观上看,整个供水行业呈现出企业组织的"小矮树"状态和条块分散化格局。作为自然垄断产业,我国供水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没有得到根本上的体现。中国的水工业企业集团仍处于萌芽状态。
通过国内外水工业目前状况对比分析,我们已明显感慨到我国供水行业急需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同时我们还发现,我国对供水企业进行市场化改制的目标,已经不能再仅仅局限于水价改革、政企分离、建立"四自"企业之类,仅让政府"甩包袱"、企业不亏损的目标;而应在此基础上,在更广的范围内,加大改革深度,为培育我国自己的民族水工业企业集团积极创造条件,以期在新的世纪参和国际竞争,并逐渐强大起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后者,对于政府管制政策的制定者们来说,尤其重要。
221世纪我国供水企业的市场化模式
那么,21世纪我国供水企业应建成什么模式,或者说供水企业进行市场化改制应改成什么样子呢?下面,笔者尝试从企业的宏观表现形态、外部管制环境、以及内部运行机制三方面,对21世纪我国供水企业的市场化模式进行描述,希望能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
2.1宏观表现形态
我们知道,自然垄断性是供水企业的内在本质特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因素的影响,人们却将这种基于自然垄断的经济性垄断歪曲成一种超自然的行政性垄断,否认供水企业的跨地区投资和兼并,否认供水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使我国供水企业的内部效率较低,而且使企业基于自然垄断的规模经济效益没有得到根本上体现。
在21世纪,这种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均不明显的局面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我国供水企业将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供水企业上市隔资、跨区域资产重组、产业一体化发展将成为时代的主题。最终,整个供水行业将形成由若干个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供水企业集团进行寡头竞争的格局。作为自然垄断产业,供水企业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这一对矛盾,将找到一个均衡点并分别得到极至发挥。
在业务内容上,供水集团的触角将积极向相关行业延伸,广泛涉及科研、设计、工程、设备加工、资本运营等相关领域,最终形成集主体运营业(供水和污水处理业)、水工程建设业、水工业制造业、水工业的科研、设计、开发、服务等知识经济产业于一体的水工业企业集团。一部分条件较好的企业集团,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将积极地拓展国际市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
其实,以上这些思路在国外早已得到实践,使供水行业所应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极大的发挥。早在1973年,英国就根据该年颁布的"水利法",将英格兰地区的100多家供水企业进行了重组,建立了9个地区水利局和一个威尔士水利局(相当于水工业企业集团)。其指导思想是,进行"江河盆地一体化"管理,以取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每一个地区水利局在各自的地区范围内,全面负责自来水供给、下水道系统、污水处理、制定水资源计划、控制污染、渔业、防洪、水上娱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在法国,以法国通用水务集团和法国利安水务集团为主的几家大型水工业企业集团,不但给国内提供了一流的供水设施和服务,更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正在给法国政府赚取巨额的利税。相信这些国外的水工业企业集团及制定管制政策的政府,早已深谙上述市场化模式的奥妙!
2.2外部管制环境
上述市场化模式,必须在一个有利于水工业企业集团成长的外部管制环境中才能实现。供水企业的非凡行业性质,使世界各国都必须制定种种的管制政策,将其纳入政府的宏观控制之下。同样对供水企业进行政府管制,为什么国外的供水企业已经成长为国际性的水工业企业集团,而我国的供水企业非但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反而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我们认为,这关键在于我国政府管制的思路和方式存在新问题。
那么,我国政府应为供水企业创造何种外部管制环境呢?参考美国政府对企业的宏观管制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可探索性地将21世纪我国政府对供水企业的宏观调控作以下定位。
2.2.1管制目标
为了摆脱供水行业长期亏损的局面,使供水企业走上良性循环、自我发展的道路,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基础性环境,同时,也为了使国家甩掉这个愈加沉重的包袱,轻装前进。我国供水行业的管制者们应该把建立供水企业市场运行规则、维护市场运行秩序,培育大型民族水工业企业集团作为其首要目标。同时,在此基础上,注重防止供水企业依靠其市场垄断结构而采取垄断行为,损害社会效益情况的发生(注重摘要:市场垄断结构和市场垄断行为有本质区别。我们的目标是在供水行业建立起竞争性的垄断市场结构,但是果断抵制其有损社会利益的市场垄断行为)。
2.2.2管制准则
传统体制下,我国政府对供水企业的直接调节和控制准则是"企业必须干什么,应该怎么干",即对企业的微观经营活动进行具体的规定和限制。只有在这个规定和限制内,企业才有活动的自由,只有在企业内部,在怎样完成政府计划和实现政府目标上,企业才有一定自。而美国则不同,政府管理企业的准则是规定"企业不准干什么",企业有自己充分活动的自由。这种干预准则使政府干预范围十分有限,而企业的活动范围则十分广阔。我们的供水企业市场化改革可以借鉴这种经验,把管理准则由"企业必须干什么",转换为"企业不准干什么"。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摆脱政府的随机干预,而且也便于政府集中力量制定、完善和维护市场规则。
2.2.3管制主体
对供水企业的管理主体,是指政府通过什么机构来干预企业的市场行为。在这方面,美国基本上不设政府行政直线机构(即所谓的企业主管部门),而主要依靠社会职能部门的检查和监督来干预企业行为。参照美国经验和我国供水企业的行业特征,可将我国供水企业的管制主体探索性地分为3类摘要:
(1)资产管理部门。具体为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各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局)及其中介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委派企业的国有资产负责人及监督机构、决定企业重大的并购重组活动,从而确保供水企业中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行业管理部门。通过制定行业政策,来克服市场失效和一些盲目性。操作上,这些部门可以为城建司、中国水协、各地方水协、各地方公用事业局、水务局等原行业部门和转变职能后的"原行政主管部门"。
(3)检查、监督机构。具体有工商管理、审计、计划、物价、建委、监察、经济司法、环保、卫生检疫、消委会等部门和团体,通过立法对供水企业进行多层次的监督和稽核是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2.2.4管制方式
美国政府对企业的宏观管理方式可概括为3个方面摘要:控制、引导和服务。对企业的控制主要是运用立法规范企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对企业的引导主要是通过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使企业投资于国民经济最急需的部门和地区;对企业的服务则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扶持、对跨国企业提供外交支持等。这些经验都给我国对股份制供水企业的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据此,可将我国政府对供水企业的宏观管理建设性地分为以下3个方面摘要:
(1)通过立法、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控,为水工业企业集团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通过立法为水工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体系。国家须立即制定一系列针对供水行业的法律、法规等来规范和解决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现象。
在政策和体制上确保水工业企业的法人地位,利用法律来分开政企关系,限制行政干预。
财政、税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须制订出和水工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管理体系和办法。
行业管理部门须尽快制定出新的水价、供水服务、环境和水质、市场准入等新的管理体系和办法,并以政策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非凡强调,必须建立合理的水价运行机制,并保证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这是培育我国水工业企业集团的前提条件。
(2)运用水工业产业政策和经济杠杆对水工业企业集团的运营实行间接的调控。
水工业产业政策,是国家制定的有关水工业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和发展序列等政策的总和。其目的是通过政策和规划来引导企业的投资发展方向,和国民经济整体协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市场机制的补充和调节,以克服市场过程中的一些盲目性,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促使经济更加稳定地发展。
经济杠杆是指国家把握的税收、利率、汇率、补贴等调节工具。国家的社会职能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从微观上对水工业企业集团进行管理和指导。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是综合性、间接性的,可以改变企业的投资、经营环境,迫使水工业朝着国家的产业政策方向发展。
(3)完善各种管理机构,稳定管理秩序。随着供水企业的市场化,传统的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方法手段的不足就会暴露出来,大量旧有的管理机构将失去功能,而新出现的经济活动又无人管理,水工业企业的经营活动缺少协调。因此,在市场化过程中,完善和健全各种专业化管理机构,稳定管理秩序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通过制定法律的各项实施细则,明确它在供水企业资产评估、登记注册、经营管理上的权限。协调好它和水行业各相关部门的关系。
完善供水企业的会计、审计制度,通过独立的会计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实施对供水企业的社会审计和社会监督。
逐步弱化各级产业主管部门的直接管理功能,实现向产业协调和咨询服务功能的转化。
强化物价、水质监督、消费者委员会等社会监督部门的功能,以立法的形式保证社会效益的实现。
(4)提供优惠政策,加强服务功能,保护这一新生事物正常运行。政府应在市场信息、贷款扶植、以及对跨区域、跨国供水企业集团的外交支持、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多方面提供便利和优惠,使这一新生事物步入健康的成长之路。
2.3内部运行机制
21世纪,供水行业完整的市场化运行模式除了良好的外部管制环境以外,还必须有良好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即必须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以适应新的市场化竞争体制,才能成长为能参和国际竞争的大型水工业企业集团。一套完善的现代供水企业制度,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摘要:(1)责权明晰,拥有科学、合理的决策和监督机制。拥有董事会、监事会的股份有限公司将成为21世纪供水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2)管理创新,拥有科学、合理、高效的内部管理机制。
(3)拥有完善的人才激励和竞争机制。
(4)拥有集"产、学、研"于一体的企业技术中心运行机制,使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