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设计策略论文范文

设计策略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设计策略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设计策略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园林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problemswhichshouldbepaidattentiontoinlandscapearchitecturedesign:spaceorder,dimensionexpediency,artisticqualityofvisualeffect,ecologicalfeatureofenvironmentandcontainmentofthelieu.Theexplorationoftheseproblemsprovidesawideplatformfordesignerstoexpresstheirthinkingandbroadentheirhorizons,whichhelpsthemtakeeverydetailintoconsiderationtocarryoutlandscapedesignresearch.

Keywords:space;dimension;visualeffect;environment;site;landscape

从西方所罗门王子瑰丽的神殿到光怪陆离的荷兰风景油画,从中国的“囿”和“圃”到山水园林,“园林景观”这个富有魅力的词汇闪烁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光鲜而璀璨。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被其修饰的可能,步入当代社会,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以往单一设计视角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笔者以一个更为宽泛的和多样化的视角去探讨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探讨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空间的秩序性、尺度的适宜性、视觉的艺术性、环境的生态性和场所的包容性。

一、空间上的秩序性

(一)界定景观轴线

约翰•西蒙兹在其著作《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的可视景观一节中谈到了轴线,他说:“本质上讲,轴线是连接两点或更多点的线性规划要素。它总是被看作一个联结的要素。”[1]由此可见,园林景观轴线的界定是必要的。因为轴线的引入可以使景观系统具有方向性、秩序性。但园林景观不同于其他的景观类型,它更在意景观所创造的意境,所以轴线的形式有时是笔直的,有时可能是曲折的,但界定轴线的目的就是为了确立空间组织的逻辑顺序,以此契合于景观的功能需求,创造景观的场所氛围。苏州私家园林景观的曲折轴线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景观空间的无穷变化,感知了景观空间带给我们的无限魅力。

(二)梳理空间内涵

如果说轴线是景观系统的中枢,那么景观涵盖的空间内涵就是附属于中枢上与人交流的媒介。每一个目的就是一种需求,每一种需求就意味着一种行为,每一种行为就必然决定着一种空间模式。梳理空间的内涵就是基于整理景观所承载内容的设计原则。只有明晰景观涵盖的内容,我们的空间组织才会有的放矢。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必须将景观所要涵盖的内容梳理清楚,进而根据各种内容赋予其最为适宜的空间模式。对有相互交叉的或是可以统一的空间进行编排,从而形成清晰的空间模式的组合关系。

(三)区分空间等级

当我们梳理出空间内涵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景观目的罗列的庞大列表,要想在场地内同时包容如此多的内容有时是不切实际的。由此我们必须理清各种景观需求,明确它们之间的轻重关系,即明确景观空间的等级。这一原则的目的就是使我们在园林景观创造中正确地对诸多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取舍。明确空间等级的逻辑关系之后,我们才会清晰地利用场地,合理地进行空间的组织,甚至在必要时牺牲某一需求,从而保全景观系统总体的逻辑关系。在确定了空间的等级之后,还要明确空间的模式,将它们合理地归纳为一个个集合单元,然后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经过缜密的推敲,从而论证其是否有交集、并集或是相离的关系。

(四)确定空间序列

斯蒂芬•拉伯德和汉斯•罗易德认为:“空间的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他们之间以通道相连;人同时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2]确定空间序列的原则是当我们明确了空间等级之后,通过景观序列的组织,给景观空间以节奏变化、韵律美感和弹性体验。确定空间的序列是空间秩序性原则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深化空间的秩序,同时在正确的秩序基础上赋予景观空间形式上的美感,甚至使人们通过对空间的感知引发哲学意义上的思考。景观空间不仅仅需要性的景观轴线与丰富的景观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空间序列的处理将子系统景观空间合理地进行布局,就像优秀电影中高超而又巧妙的剪辑过程,使人们体会到景观的时间变化、强度更迭以及情景交织的过程,从而获得心智愉悦的体验。空间序列的处理就是解决空间与空间关系的艺术,空间之间是需要衔接的,而衔接就意味着机会,空间序列的艺术处理必然会增加景观的魅力,使景观在良好的逻辑关系中具有和谐与美丽的情感内涵。

二、尺度上的适宜性

(一)弱化人为压力

在《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一书中,阿摩斯•拉普卜特这样写道:“人们对于尺度的选择和陈述时,往往从大尺度的元素进入。”[3]我们对于论述尺度适宜性的原则也是依据这样的逻辑,从大的园林景观尺度到人的个体尺度。如何协调园林与人的关系,是创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实践中,避让与弱化是我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回应。这种方式也是尊重既有的自然环境,尊重发展的有机秩序。针对过大尺度的压力,我们采用谦逊的态度和顺从、弱化的景观营造手法。适时地协调尺度之间的和谐关系,以谦卑的姿态修正尺度对于园林景观的压力。(二)遵从场地功能

笔者已论述过景观空间的内涵,并将抽象内涵具体化,以便在实践中更加轻松地把握。同时必须明确空间与尺度的关系:尺度是数量的度,而空间是需要感知的,更多是基于人的经验。由此可以说,景观中的空间既需要数量尺度的纬度又需要空间感知的经验。基于尺度与空间的关系,在这里引出了景观中的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景观中的恒定尺度是指遵从于硬性功用景观的要求而产生固定尺度,而协调性尺度则是起到过渡与调和的作用,遵从于景观的功能是针对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是恒定尺度景观之间的连接媒介。只有限定好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才会使景观系统运作流畅,才会契合于景观外延的需求。

(三)协调园林体量

景观组织紧凑、灵活,在尺度上遵从于园林对于景观的支配。在设计实践中一定要慎重地处理景观竖向界面及景观构筑物,尤其要注意它们自身的高度、体量以及对园林环境的影响。同时要注意景观空间的节奏组织,对于园林中的景观节点与景观空间尽量要谦卑一些,景观空间的侧界面要控制适宜,空间的强度也要适宜,以利于园林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的承接,而整体的景观系统则要注意适时地用比较柔化的界面对园林的总体空间尺度进行修饰,最终使园林的自然环境和谐地与景观共生。

(四)适宜人体尺度

无论探讨园林尺度、景观尺度还是设施尺度,最终我们的视角还是基于人的尺度。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知是不同的,但有时感知的结果却是趋同的。可以认为,在尺度与“人”的关系中,“人”的概念应该是普遍性的,是人的社会群体。E.T.霍尔提出了人往的四种距离尺度:(1)亲密距离:人和人的距离小于0.5m,主要靠嗅觉和触觉,视觉并不重要;(2)私人距离:人与人的距离0.5~1m,触觉和嗅觉起到一定的作用,视觉起到主导作用;(3)社交距离:人与人的距离1~2.5m(较小),2.5~5m(较大)认知主要靠视觉和听觉;(4)公共距离:人与人的距离5~10m,这个限定根据文化社会或个人的因素有所不同。

人的视觉与听觉的信息摄取量占信息接收总量的90%,加上嗅觉以及社交空间等诸多因素,在边长为20~25m的立方体的景观空间范围内人们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视觉感知来进行社会交流,超出此范围感知的强度就会急剧地下降,这一空间的容积范围也为笔者提出适宜人体尺度这一原则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视觉上的艺术性

(一)引用自然之美

引用自然之美有两层含义:一是借景于自然山水之美;二是借用自然本质之美。借景于山水是出于景观层次的创造目的,将秀美山川作为景观层次的远景引入其中,使视觉美感的空间拉伸至一个更为深远的层次。而借用自然本质之美是出于应用自然元素自身的美学优势创造景观,刘晓光在其博士论文《景观象征理论研究》中将美分为:形式美、具象美、意蕴美三个层次。[4]笔者提出的借景于自然、汲取于自然的设计原则正是期待契合于美的自然景观的视觉体验。引用自然之美,是关注美的意蕴,更是在意于亲近自然的美学趋向。引用自然之美也是在发掘自然景色资源,以一种熟识的美感赋予景观广博的胸怀,以借景的创作方法将大地理尺度的自然景观与人为创作的景观连接起来。

(二)创造界面之美

界面因空间而生,是界定空间的要素。界面之美是设计实践中视觉形式美的核心。景观中的竖向界面往往决定了景观空间的性格,而顶界面却是相对开放的。底界面的形式美关乎景观空间的整体美感,小面积的底界面也会影响到受用者的视觉感受,而竖向界面的形式美则关乎公众对于视觉美感认知的大部分体验,因为相对于单一的底界面与开放的顶界面,侧界面更充满着无限形态的变化与丰富的肌理表达。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否可以让我们思索“意味”与“艺术”的深层联系?这种联系是否就是公众对我们实践中的界面之美内心中的美好震荡呢?车尼尔雪夫斯基说,莎士比亚也不能替代今天的艺术。确实如此,我们的界面之美是属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善良的人们,要为他们量体裁衣。(三)意会空间之美

空间之美在于空间自身的魅力给我们以情感的波澜,也在于空间和谐的尺度关系带给我们轻松、顺畅的行为方式。在园林景观中,意会空间之美的原则是抽象的,但确实是存在的,抽象于空间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园林景观的空间之美在于空间包容的一切,更在于空间自身是否能够唤醒人们对于这虚无概念的情感意识。意会空间之美是设计的原则,也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但它却是滞后的,只有公众在景观中快乐享受生活与游憩之时,我们的空间之美才会真正美得其所。

(四)隐喻人性之美

在诠释景观之美设计原则的道路上,尽端无疑是人性之美。美最终要公众感知,隐喻人性之美是贯穿视觉的艺术性原则的核心线索和主宰一切景观创作的美学要义。人性之美,纯真、纯善。人性之美诠释了艺术追求的最高层次,不是美丽的形式,也不是深长的意味,而是打动人的心灵。隐喻人性之美的原则也就是我们景观视觉创造期盼的幸福的终点。

四、环境上的生态性

(一)尊重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环境生态性原则的核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的价值观更是我们设计中必须尊重的观念,它应与人的社会需求、艺术与美学的魅力同等重要。从方案的构思到细节的深入,时刻都要牵系着这一价值观念。以这一观念回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这一观念支撑生态景观的设计;以这一观念影响着设计师和景观受用的公众,在设计与生活时尊重自然带给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尊重生态价值是一种观念的形成,并不能仅凭观念去解决景观中的实际问题,它更像是支配性的原则,让我们时刻有着关于尊重环境状况、理解自然的态度。

(二)接纳生态基质

美好的园林生态基质不得不使我们去积极地接纳,并成为我们景观设计中贯穿始终的线索。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着许多关于大地理尺度景观的生态基质、蓝带、灰带等景观概念,这些大地理尺度的景观诠释着景观设计大环境概念的完美无瑕。从大地理景观的气候角度、从水系的生理感知角度、从生态基质的景观优势角度,我们都要细致地考虑。量身定做我们的景观,使自然的美好环境与我们的景观斑块更好地衔接,从而融为一体。

(三)修正场地环境

外界环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景观的微观生态环境,其中噪声、尘土、建筑、季风、不良气流等都对景观的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修正景观的环境就是基于以上不良因素而提出的设计原则,即以景观的界面为媒介调解场地内的生态环境,如:通过营建高大乔木群景观阻隔噪声与不良空气;通过景观界面的营造疏导不良气流;通过场地内大量的绿色植物的引入降低场地温度,等等。修正这一原则以批判的视角观察场地的现状,而批判是否精准还要依靠实践中准确地发掘与不断地实践来加以论证。

(四)挖掘乡土资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时而生。生态是对环境而言的,契合乡土正是从环境自身进行挖掘,从而探究环境和谐的本质。契合乡土决不仅仅是观念层面的意识导向,也不仅仅是泛泛的生态设计原则,它的要义在于解读乡土环境以此根植于景观设计之中,契合乡土的意义极为深远,不仅在生态环境的营造上,也延伸到经济、文化、美学等诸多的方面。契合乡土就是创造属于公众的美好园林景观环境,让人们真正地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五、场所上的包容性

(一)包容宽泛群体

场所是传播情感的空间能量,我们希望这一能量能够最大化地给予公众。在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包容宽泛群体的原则,细致入微地深入到体贴人性的景观界面、毫无障碍的交通系统、充满绿色生机的休闲景致、高效舒适的景观。场所是情感的集合,而情感之中我们更要关注包容,一切景观营造的目的都以包容公众的受用质量为主旨。包容宽泛群体不仅仅是指导实践的原则,更是景观营造的价值取向。

(二)汲取地缘文化

可以说,文化是场所聚合的第一动因,也是各种行为起始的缘由。景观设计也正是基于“文化动因”这一内聚力,将地域、民族、历史以及生活中人们的文化积淀与生活模式转化成园林设计的素材和景观设计中空间组织的依据。无论是直观的视觉体验,还是行为及生活习惯;无论是物质构成的熟识感知,还是精神体验的似曾相识,关于场所感的认同,主要还是源于对地缘文化的认同,所以地缘文化的提炼深度与拓展广度决定了文化特质景观的品质,决定了能否得到公众认同。

(三)呼应心灵需求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亲近自然、亲近绿色、亲近闲适、亲近运动。当我们将若干园林景观作品推出让人们去自由选择时,往往最多的选票都会投在关注心灵需求的作品,因为此类作品涵盖了人性最为本质的亲近自然、释放自我的真谛。在设计实践中,契合高级的心理需求无疑是场所认同的绝佳途径。无论是出于亲近自然的心理还是出于休闲游憩的需求、甚至渴求获得喘息的愿望等。

(四)诠释景观精神

园林景观精神的诠释要依靠公众对于自然的参与,而不是在文字或是演讲中富丽堂皇地虚无包装。只有当公众在景观中享受生活时,那种场景才真正地诠释了平凡、真实而又生动的园林精神。场景的产生需要人物、场地与情节,而场地与情节的良好创造正是这一原则提出的初衷。在实践中,诠释景观精神意味着丰满景观的情感。景观诸多抽象的内涵要通过景观物化的形式得以实现,除必要的设施与场地,更多的要在景观界面加以诠释。物化的形式不仅仅停留在创造人们感知精神的层面,还要注重景观表达的深度与公众接受程度的良好衔接,充分考虑到公众的文化积淀深度。

六、结语

通过对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等设计要素的解析,强调了在园林景观设计实践和创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使设计师们可以清晰地获取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从而创作出更优秀、更适合大众需求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33.

第2篇

在老字号包装设计构思的过程中可以从传统仿古概念与民间包裹形态演绎出形象,也可发掘其产品自身特色进行表现。因为老字号产品需要对产品结构及特点加以研究,并不是靠图、文、色简单组合就能表现出它的价值,由此而产生的包装设计缺乏个性不说,而且品味不高,所以在设计定位上应立足于突出品牌产品内在文化和特色,将企业的理念、文化融入其中。真正地对品牌产品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分析,发现品牌的文化精髓,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将老字号的文化内涵转化成视觉元素,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品牌包装。

二把握共性与个性

包装与市场之间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包装形式的一般化和包装形象的鲜明性上。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互为因果的辨证关系,一是对企业产品形象加以认识,二是对包装形象的构思加以想像表现。因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包装形象加以了解的。人们对约定俗成的形态(如传统包装形式,民间包裹形态)易于产生共性,而包装整体表现与形象的个性特点,是决定包装形态是否容易被接收和加强印象的条件。在老字号品牌的包装设计中,应以产品市场共性为基础,通过多种设计手段突出产品的个性特征。具体的设计表现是,明确老字号品牌包装的结构及特点,合理的利用传统元素,把握文字、图形的运用,丰富包装的视觉语言,反应独特的文化特色。像国内老字号产品“西凤酒”陶罐型包装;“五粮液”高级玻璃盒装;“茅台酒”高级白色瓷瓶包装,它们都有各自独特鲜明的个性形象,即代表了产品形象,也体现了包装的个性特征。因此,老字号品牌包装在把握悠久文化特色的这一市场共性的同时,也要积极开拓创新,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表达个性,以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

三突出寓意图形的表达

图形在包装上是信息的主要承载者,图形是最能体现产品特点的一个要素,具有一定的寓意象征性。在老字号品牌的包装设计中,设计者选择的视觉图形,应当以图形的寓意能否表达出消费者对商品理想价值的要求来确定图形的形式。好的包装设计,其图形的运用与所要表达的内容高度地统一。寓意图形可以激发消费者的想象,焕发他们内在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唤起他们对产品的认同与购买欲望。在设计图形的选择与表现过程中,体现图形的原创性语言,是包装设计成功的有利保证。

四整体化设计

风格设计风格是整合品牌传播的一种表现,能理性地反映品牌个性与共性,从而建立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成功的品牌必须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视觉识别特征,这个视觉特征的设计风格具有视觉效果上的整体性和单纯性,醒目地使用标准品牌形象特征,对传播主导性品牌形象极为有利。对老字号品牌包装设计来讲,其特征在于人们对某一事物共性认可的典型;特色则重在显示个性、地方性表达的差异性。在表现中不仅在于图形、色彩、文字等局部形象的处理,更应注意整体效果的把握,局部要融入整体之中。立足市场的创新性与经济性造型新颖独特的包装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新鲜的感觉和美好的印象,有利于提升企业活力和建立品牌形象,更能符合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和消费心理。在老字号品牌包装设计中,创新是突破口,但创新不等于颠覆传统,进行包装设计应当立足于市场需求,必须建立在符合实用功能和消费心理基础上,切不可单从美学角度出发而随心所欲地展开设计,更不是设计者凭个人喜好臆想能够完成的。另外,任何产品的包装设计和生产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加工经济成本核算,降低包装容器运营成本也是老字号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也有例外,某些产品利润较大,人为假冒比较猖獗,所以追求高成本的包装制作是为了达到防伪的要求,以保护品牌健康发展为诉求。所以,对于这类包装而言,其造型的美学追求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相当关键。

五品牌的维护

第3篇

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上,要考虑这些特殊群体的用户特点,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智能家电产品的智能化。通过上述关于智能家用电器的特点和问题的分析研究,目前的智能家电产品,更多的是体现功能化设计,用户与智能家电产品的情感交流并不突出。而在今后智能家电产品的发展上,用户的情感因素非常重要。所以情感化设计作为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探索人的情感与产品设计的关系的理论,如果能应用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会使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更具人文化气息。情感化设计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DonaldArthurNorman)提出的,情感化设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用户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研究,产品设计师分析总结出用户对于产品产生情感的规律和原理,然后带有目的性的、意识性的进行引发用户某种情感的产品设计,以便用户对产品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产品被用户所接受和选择的结果。现在的家电行业,产品同质化十分明显,用户与产品的交互行为几近相同。虽然智能家电产品与传统家电产品相比,在技术层面上有所突破,但仍然没有改变产品同质化的趋势。而情感化设计能够赋予产品在技术层面以外新的产品精神力量。所以,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应用情感化设计理论,引发智能家电产品新的设计内涵,给用户营造新的感官体验。

2情感化设计策略研究

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面是基于用户的人脑加工水平的反映,是以用户为研究对象的一种设计理论。将情感化设计应用于智能家用电器产品中,可以从本能层面、行为层面、反思层面三个方面进行,形成三位一体的情感化设计策略。

2.1本能层面设计策略

人的本能处于意识之后,思维之前。因此情感化设计在本能层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用户的对于产品的直观体验和最初印象。在本能层面的产品设计,主要涉及到产品的外观造型、色彩搭配、材料质地等方面。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要注意这些方面对于用户的不同情感影响。传统家用电器因为多采用白色或黑色的外观,所以也因此分为“白电”或“黑电”。而随着用户审美水平的提高与物质生活追求的提升,仅仅只要白色和黑色的家电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了。所以智能家电产品除了在技术层面与传统家电产品有区别之外,在颜色和造型上也要寻求突破。此外,不同的用户群体,在对待外观造型、色彩搭配、材料质地这些因素而产生的情感也是不同的。通过对于情感化设计本能层面的思考,可以在智能家用电器产品的设计中,采用创新的造型与材质,能够给用户耳目一新的感觉,提升用户对于产品的第一印象。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本能层面主要设计产品的外观造型。造型是产品的实体形态,是产品实用功能的表现形式。首先在形态方面,一般家电产品多采用方体的形态,给人沉闷古板的印象。如果能采用不同的设计形态就会给用户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格力i系列空调,采用了圆柱体形态的造型,与通常方体形态的立式空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圆柱形态给人圆润细腻的感觉,相比方体形态给用户的是一种轻盈柔和的情感体验,更能抓住用户的眼球。其次在色彩上,传统的白黑颜色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多彩的配色可以给用户带来新鲜的感觉。此外,在材质的选择上能给用户不同的情感感受。现在家电产品多采用工程塑料或金属制造产品外壳,给用户的情感感受较为单一,可以考虑使用皮革材料、木质材料、纺织材料甚至是玻璃材料用于家电产品全部或部分外壳。各种材质代表的不同情感感受刺激用户的感官,能给用户带来更多的选择。总之,在本能层面的设计,最能刺激用户的感官,在形态、色彩、材质的选择上要能突破传统,也是智能家电产品全面创新的表现。

2.2行为层面设计策略

情感化设计在行为层面的要求是直接与产品的功能、性能、效用挂钩的。简而言之,产品的功能表示了产品能为用户提供怎样的活动,用户可以通过产品达到怎样的目的;产品的性能表示了产品的内部结构以及零件的性质是怎样的,能否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产品的效用表示了产品完成用户活动的时效性,也是产品的使用效率。这些都是产品行为层面的表现。在情感化设计的行为层面,用户通过对产品的操作感受决定了用户对待产品的情感。如果用户可以很顺利地使用产品达到预期效果,并且使用过程充满了乐趣,就会激发用户积极的情绪;反之,用户在使用过程遭遇障碍或困惑,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就会给用户造成消极的情绪。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是一大卖点,用户的操作行为也与传统的家电产品有所不同。那么在智能家电产品的效用方面就要注意,在一些新兴功能的操作方面要简单易行,让用户能顺利完成,以保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有良好的情绪。情感化设计在行为层面上,主要强调的是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交互过程。首先用户能有效的完成智能家电产品的各项产品功能,其次在使用智能家电产品时产生有趣、愉快、舒适的情感,这两点是情感化设计在行为层面的要求。智能家电产品与传统家电产品相比,在外观结构上的差异不大,差别主要是配备了图形界面、网络化操作等。所以,在行为层面上的情感化设计,实际是对用户与家电产品的交互过程进行设计。在图形界面方面,可以使用一些能带动用户情绪的图形,比如笑脸、红心等一些能够带给用户积极情绪的图形。当用户在进行某些行为时,如启动智能家电产品或成功使用智能家电产品的功能等等,在交互界面上显示这些图形,用户就会被这样带有积极情绪的图形所带动,有助于提升用户自身的情感感受。其次还可以使用一些语音的方式。智能家电产品目前还是一种新兴事物,所以一些用户并不能非常熟悉地进行操作。而面对不会使用或使用困难的产品,用户会产生负面情绪,所以利用语音提示操作步骤,指导用户操作就会减少这些负面情绪的产生,这也涉及到产品的易用性。产品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会令人快乐,加倍喜欢。这是设计中为什么易用与情感总要联系起来的原因。在智能家电产品行为层面的情感化设计会与交互设计有很多联系,应用一些交互设计的技巧会提高用户的情感感受。

2.3反思层面设计策略

反思层面是情感化设计中的最高级层面,是产品的内隐无形层,将对产品设计的要求提升到文化形态、精神需求和社会价值的层面。而且反思层面非常容易随着不同用户的文化水平、生活经验、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因素产生个体化的差异。情感化设计的反思层面的体现包括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对于自我形象和对于用户自身的满意程度,甚至还体现在是否能引起用户的记忆。基于反思层面的设计,会引发用户的思考,用户会将产品标签化,以便思考是否符合用户对于这个产品的认知。结合产品而言,即某种产品会特别受一些用户的欢迎,而另一些用户非常不喜欢这种产品。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在反思层面的考虑因素是全方位的,反思层面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能够给用户产品的概念。而且反思层面的设计还与用户的使用经历、品牌效应有关。智能家电产品通过反思层面的情感化设计,决定了用户对于产品的最终印象,用户在反思层面会给产品定下结论,也是用户选择产品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情感化设计中反思层面的设计,投射在产品上,更多表现在产品品牌文化方面。在反思层面上,用户会对产品产生有一定的思考,品牌文化会对用户在理解产品方面起到一定的影响。品牌文化是品牌在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积淀,代表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认知、情感归属。所以,在反思层面的智能家电产品设计中,在用户心目中建立健康的品牌文化也是一种设计策略。比如德国西门子品牌,给用户营造的是一种严谨、专业、可靠的品牌形象,所以在西门子的产品设计上,造型简约而性能持久稳定。用户在使用过西门子产品之后,就会感受到这样的品牌文化,从而建立起长效的品牌意识。品牌文化的建立与民族文化也有一定的联系。如果品牌文化与用户内心的民族文化相统一,产生情感共鸣,也会对用户在选择时产生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本土品牌在产品的设计上,能结合一些民族文化,这样的产品能和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用户就非常容易认同产品,而且还能激发用户的民族热情。同时,很多用户是带有很强烈的本土化品牌倾向的,这样对于我国的智能家电产品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此外,品牌形象除了和产品本身有关之外,与产品的配套服务也有很大的关系。智能家电产品设计还处于发展阶段,很多用户对于其具体功能操作有待熟悉,应该加强产品的引导服务和售后服务,这样也会使用户产生较好的产品印象,有助于增强用户在反思层面的情感感受。

3结语

第4篇

(1)水景的季节适应性不强.景观设计受气候影响较大,因此要遵循分季使用原则,考虑季节变化对水景设计的影响,结合构造和功能方面的特殊要求,使水景作用在四季中得到充分发挥.一些大学校园的水景设计未能充分考虑东北地域气候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如东北师范大学本部校区的水景代表———静湖,由构筑物、小品、植物加以围合,营造了极具魅力的中式微观园林空间.夏季吸引师生驻足观赏,水景利用率高.一到寒冷冬季,湖面结冰,周围草木萧瑟凋零,师生少有在此游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2)水景的文化内涵缺乏.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一些大学校园的水景设计,仅将水视为校园景观的要素构成之一,缺乏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城市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特色和内涵的深入挖掘和思考.设计仅停留在悦人耳目的感觉层面,难以在师生内心引发共鸣,这在东北地区的所有高校当中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方高校的水景极富文化内涵.如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思源湖”和“致远湖”的命名,既很好地诠释了学校“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精神,也深刻体现了教育场所的文化特质,得到了师生乃至社会的广泛认同.

(3)水景脱离环境实际.水作为一种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对水源比较充足的校园,可利用水的造景功能,构筑富有感染力的校园环境.对东北地区而言,多数校园水源匮乏,一些校园的水景设计脱离基址实际,盲目设置了大型喷泉、假山瀑布、开挖了河道、人工湖等,违背了景观设计所应遵循的因地制宜原则.如北华大学在东校区中轴线上设计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旱地水景广场,由于距离直接水源较远,致使大型喷泉运行成本极高,所以一年启用的时间屈指可数,成为长期闲置的摆设.

(4)水景缺乏多样性.水景设计固然离不开水这一景观要素,然而水的存在状态却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状态的水所营构而成的水景具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东北寒地大学校园水景设计形式比较单一,构景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对水的“动态”或“静态”设计,往往忽略了水的其它存在方式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和表达,对冰雪资源极其丰富的东北地区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浪费.

(5)水景体验性不强.美国著名风景园林学者西蒙兹认为:水景规划设计的不是物质,不是空间,而是人的体验[1].但这在一些大学校园水景设计中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如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滨水空间设计,虽充分利用了伊通河中游东岸支流小河沿子河从校区东侧流经的便利资源条件,但却在河岸设计建造了宽厚的护墙,将水体和堤岸道路完全隔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亲水”体验,使水景效果大打折扣.附近的吉林财经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情况与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6)水景系统性不够.大学校园水景设计须秉持可持续理念,遵循系统性原则,全面系统地构建景观要素的生态关系,防止随意性、盲目性.要兼顾自然环境各个要素,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生态关系,追求生态平衡,增强生态效应.如沈阳建筑大学设计新校区时,对基地的地形地貌予以充分地尊重,在水体驳岸上,采用生态处理与干砌手法相结合,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达到水源的自然净化.通过恢复原有的稻田,吸引大量的野生禽鸟前来觅食、休憩和繁衍,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校园生态系统.但多数校园在设计校园景观时,综合考虑不够周全,致使生态效应较差.尽管东北寒地大学校园水景设计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然而水景在当前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分,其作用和效果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水不仅能独立营造景观,也可通过一定手段实现空间的拓展、延伸和引导,以及增强空间层次性,从而活化空间、创造情趣,催化和激发校园整体景观的生机与活力;其次,水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效果,既可作为艺术品主体而独立存在,也可与建筑、雕塑、植物或其它要素有机组合,创造独具风格的作品,可活跃气氛,打破环境单调感,增加情趣和意蕴;再次,水天然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将水引入校园,能更好地诠释大学文化的精神和主题,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和优秀道德品质的养成;最后,水体和各种喷泉都具有降尘、空气净化及调节湿度的功能,与绿树相依还能增加环境中的负氧离子浓度,使人心情舒畅,发挥保健作用.而且水与空气表面接触越大,喷射出的液滴颗粒就越小,产生的负离子越多,空气净化效果也就越明显.

2东北寒地大学校园水景设计策略

基于当前东北寒地大学校园水景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主要从适应地域自然环境的多样化水景设计、彰显地域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水景设计、营造富有体验场所的水景设计和构建生态化和可持续性的水景设计等方面提出相应策略.

2.1适应地域自然环境的多样化水景设计策略气候是影响东北寒地校园景观设计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克服诸如气候等不利条件制约,使人们在不同季节有不同视觉感受,这是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关键所在.隆冬季节,校园水体大都进入“休眠”状态.而作为水的其它存在状态———冰雪等,则是寒地最为丰富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天然景观.因此,遵从冰雪特性进行校园景观塑造,既具可行性,又有独特性.结合校园文化主题和地域文化特色,创作冰雕、雪雕、冰灯等景观小品,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寒地特色景观效果(见图1).针对东北寒地校园地表水短缺的局限,秉持“少而精”原则,浅水池不失为绝佳选择(见图2).夏季浅池水平如镜,倒映周边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池中可置放雕塑、喷泉、射灯等小品与动植物,冬季时将池水抽干,其中的雕塑搭配各色灯光,产生绚丽的光影效果.同时将池壁设计成斜面,可减轻冬季无水时高差过大对人心理造成的不适;将有高差部分设计成为“立体水”,使其成为冬季里的静态雕塑.

2.2彰显地域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水景设计策略文化性是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必须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重视水所具有的精神意义,激发人们想象力的发挥,从而达到提升师生道德情操和审美观念的目的是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永恒的追求.因此,传统文化、学校历史、人生哲理和名言警句都可以成为构思主题[2].可借鉴“曲水流觞”的概念,采用曲水和溪流等形式进行校园景观营构(见图3).溪流撞击挡石产生的水声高低顿挫,曲水的平静舒缓,两者一静一动,或欢快或宁静,可唤醒人们对水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从而产生内心共鸣.溪流底部以大小不一,色彩各异的鹅卵石铺装,冬季无水时鹅卵石出来,使人联想到流水的涌动,达到无水胜有水的效果.水道的底部可设计成水波,流水状等更具文化意境的图案.校园中的垃圾桶、桌椅等设施可通过井、锚、桥、闸、船等意象,让人体验到对水的多种感受,激起人们的联想与回忆,从而得到教育和熏陶.此外,结合不同大学文化精神,充分利用冬天特有的冰雪景观资源,多设计具有纪念性、主题性和装饰性的冰雪雕塑,以此烘托校园文化情境的同时,使师生与雕塑之间产生共鸣,鼓舞广大师生保持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3营造富有体验场所的水景设计策略水是划分和界定空间的极佳手段.水的流动性、可塑性可将校园划分为或立体、或平面的空间形态,并能与周边景物相呼应,可增强师生的亲水感和参与性,对各种活动提供支撑,从而使空间具有了场所特性.在大学校园中,富有场所意义的空间当属广场和滨水空间.可充分利用绿化、台阶、铺地、小品及石椅等进行空间界定,形成具有亲切尺度感与领域归属感的人性化滨水交往环境,对师生各种交往活动产生积极引导作用,增强参与性与体验感,如东北师范大学本部校区净湖滨水景观就极具代表性(见图4).同时,需注意滨水区驳岸道路的线路设计,综合捷径与观光线路,满足师生不同需求.校园广场为师生各种体验性活动开展提供了更多物质和精神可能.在硬质铺装底部隐藏喷水装置与排水渠,形成隐藏的喷水广场(见图5).在炎热夏季广场上会形成喷射水柱与水雾的立体组合,为师生广场中行走带来些许凉意.冬季时则“恢复”为校园广场供师生行走、休憩,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此外,校园中面积较大的水体也具场所功能,可为冬季可开展冰上特色运动项目提供支撑,丰富师生文体生活(见图6).水体驳岸可设置色彩艳丽、样式新颖,再结合地域人文特色鲜明的亲水设施,如座椅、漫水桥、亲水雕塑等的设计,使其与水体相呼应,取得引人入胜的景观效果.

2.4构建生态化和可持续性的水景设计策略东北地区的雨雪资源相对比较丰沛,如结合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并辅以相应技术措施,将丰富的雨雪资源通过不同途径汇集,构建诸如生态水池、生态湿地等景观形式,既可弥补校园地表水源不足,为校园内各种绿色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又可加速其物质和能量的代谢与交换,改善校园空气质量.同时也为校园生态景观的设计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此外,从景观生态学角度,还可结合校园景观系统化设计,辟建合理分布的人工湿地.利用湿地系统净化污水的能力和特点,通过过滤、吸附、植物吸收及微生物分解等作用来实现污水的高度净化.人工湿地在处理污水的同时,又能创造水生生物环境,营造人类与水生生物协调发展的自然景观[3].

3结语

第5篇

[关键词]玩具书发展设计

儿童玩具书,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是一种既可以看又可以玩的书,它既有书的形态或功能,又有玩具的属性,也可以看作是一类特殊的益智玩具。因其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主阅读能力,使儿童热爱读书活动,热爱书籍,而越来越多的受到家长和儿童的喜爱。

玩具书的形态不同于普通图画书,其造型奇特,可翻转掀拉,挖洞拼贴;有轮子可转动,按键可发声,触摸可发光;还可以加上声、光、电装置,能立体再现故事场景。因其能和儿童互动,充分满足儿童的好奇心理,探索精神,是最佳的智力开发玩具。

一、玩具书的发展历史

玩具书在国外曾被称为movablebooks、mechanicalbooks、pop-upbooks等,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没有人知道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玩具书的人是谁,但据记载最早的是l3世纪的西班牙神秘主义学者和诗人RamonLlullofMajorca,他在书中使用了一个可以转动的圆形插图来说明他的理论。直到l8世纪,这种书中的特殊装置被用于儿童图书,逐渐发展成现在新奇古怪的pop-up。1810年,伦敦出版商S.&J.Fuller出版一种新颖的手工制作的玩具书“PaperDollBooks”(娃娃书),此系列玩具书成为19世纪早期的典型作品,但其售价昂贵,只有贵族家的孩子才玩得起。

真正开始大批量生产玩具书的是Dean&Son公司,这是成立于伦敦的一家出版公司,他们在186O至1900年期间,出版了大量的movablebooks,并改革了玩具书的生产模式,成立了专门的纸工程部门,来设计制作书中的纸机械装置。他们还运用了新的技术,书中的多个人物可随着故事情节谐调一致的活动;书中的插图能呈现三维立体的效果;还有的书中有可以活动的百叶窗,可变换颜色和内容。

真正开始使用“POP-UP”(玩具书)一词的是1930年代美国的BLUERIBBON出版社,他们为迪斯尼的卡通角色们制作玩具书时,就用了“POP-UP”一词。此后,大部份英语系的儿童立体书,也都会冠上“POP-UP”来区别一般的儿童图画书。20世纪50年代末,捷克首都布拉格的Artia公司对玩具书进行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革新。他们的玩具书大量销往欧洲市场。20世纪60年代中期,GraphicsInternational公司的总裁,WaldoHunt,受到捷克人的启发,在美国的玩具书市场出版了许多图书。此后,玩具书市场又开始复兴起来,直到现在,全世界的玩具书市场一片繁荣,光英国每年就有二三百本玩具书出品。20世纪60年代以后,玩具书制作得越来越精美复杂。打开书本,就象打开了个立体舞台,机关惊奇巧妙,书中还加入音乐、灯光、香味、声音、玩偶等装置。

现阶段的玩具书己不同于上个世纪的立体书,翻翻书的样子,它已越来越向益智类玩具所靠拢,并且有的已形成一类单独的玩具品牌,如早教机,是一个翻开的书本形状的底盘,书的内页是可更换的卡片,触动卡片的相应部位,就能发出人声朗读的词语,儿歌,故事等。现在的玩具书在材质上更是推陈出新,如布制的小汽车造形的玩具书,内页可以翻阅。如运用了草,麻,动物皮毛等多种材质栩栩如生的再现可爱的小猫在篮中的形象。此外还有塑料制成的,不怕浸水,不怕撕、咬,在小孩洗澡时也可以玩的洗澡书。

二、儿童玩具书的设计方法

一个人的一生成长中,幼年的感性体验对其一生具有重要影响,由于玩具可促进儿童感觉器官发育、智力发展,寓教于乐,尤其是玩具书更受到家长和儿童的欢迎,它能提高儿童的认知理解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注意力等,同时能开扩视野,激发儿童的欢乐情绪,培养良好品德,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为良好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儿童玩具书的设计同样要考虑产品的品牌、造型、色彩、材料、包装等因素,更要考虑儿童玩具应具有的安全性、适龄性、启发性、娱乐性、生动性、激励性、艺术性等特点。同时,因为儿童玩具书还具备书籍的某些特征,设计时也要借鉴书籍装帧设计的某些方法,如文字编排、插图绘制、色彩搭配等。重要的是找到“玩具”与“书”的结合点,兼顾娱乐性与教育性。此外,儿童因年龄、性别、性格、环境、喜好的不同,设计应具有多样性和个性。

1.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是创新的基础

儿童各阶段的生理发育特点、心理发育状况是创新设计的基础。人机工程学是工业设计的重要课题,人性化设计更是玩具设计人员的必备素养。儿童的生理发育迅速,手的灵活程度,手、脑的协调程度,语言能力的发展、心理特点等,各年龄段差别很大。这就要求玩具书设计人员充分了解各年龄段儿童的需求,周密考虑,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玩具书。

2.在我国的古老文化和民间艺术中寻找灵感

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特色是玩具书设计的重要源泉。玩具书的形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同时代的审美倾向和科技水平影响着玩具书的外部造型和内部装置,但是玩具书的内容却是文化的积淀,故事情节和插图设计都带有各民族的特色。因此,玩具书的设计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我国的上古神话、民间传说、成语故事资源丰富,更有享誉世界的花木兰、孙悟空等艺术形象,这些都为玩具书的内容和插图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我国民间美术资源丰富,老少喜闻乐见的皮影戏、木偶戏,人物造型夸张、装饰性强,可为玩具书的造形设计提供有益借鉴。我国的年画艺术色彩饱和、装饰性强、视觉冲击力强,受到儿童的喜爱,也可以为玩具书的色彩设计提供借鉴。

3.天然材质更适宜儿童使用

天然材质的应用手法可为玩具书的材质创新提供借鉴。纸、竹、麻制品在我国的使用历史悠久,结绳、捆扎、烘烤、上漆等应用形式多样,《考工记》和《天工开物》中有大量记载,这些自然材料的使用已出现在儿童玩具书的设计中,它们正是适用于儿童的绿色环保材料。

参考文献:

[1]李文嘉.儿童玩具个性化设计研究初探.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2005.115-118.

第6篇

重庆市传统民居在设计上与人类传统的人文理念有着非常明显的统一,由于区域特点,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因本地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聚落布局特点。重庆市在本地区的山地地貌影响下,已经形成了以生活需求和人文理念为指导的特有的布局习惯。一般由于山地地貌交通运输受到极大限制特点,重庆山地居民在选择居住地点时,常常以背山面水为原则,通过居住在靠近水流的地方,以获得便利的水路交通。另外从风水学角度上讲,靠近有水的地方居住还可增加居住区域的灵性,是更加适合人类聚居的场所。在传统民居区域的街道设计上,常常会为了增加居住区的通风性,而设计成与自然风向的主要方向一致,从而获得更加优秀的通风性,不仅能够保持空气更换与清新,还能够及时带走过多的湿气,避免因区域封闭而造成的总闷热不适环境。

二、传统民族建筑单体的空间形态

随着中华民族长久的文化发展历史,在不同的区域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形式,而民居作为一种代表区域文化最直接的形式之一,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及环境特点。重庆市所处的山地地形,决定了在这一特定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上的建筑特点,由于重庆地处纬度偏低的区域,又属于山地面积较多,因此常常会因通风不利造成气候闷热、潮湿。而经历过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变化至今,人们的居住建设设计也已经形成了因区域气候特点而进行能够进行相应的调节功能的空间形态和布局。重庆市的传统民居常常以通风、降温、除湿三大建筑设计原则来实现房屋的调节气候功能,创造更加适宜居住的环境。

三、山地低层住宅设计布局策略

(一)选址策略。针对山地低层住宅的选址应当本着合理的设计思路与科学的设计原则,对地址进行全面的实地考察,并准确的分析自然、气候变化因素,并根据周围环境的配套设施是否完备来进行项目地址的选择。由于低层住宅对于传统的文化因素要求较高,因此在满足了基本了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风水因素。

(二)布局与地形适应性策略。要充分利用低层住宅的设计特点,最大化利用一些不适合建设高层或多层建筑的区域,通过科学的设计手段,实现低层住宅的高水平设计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通过利用坡地的阶梯性特点,将住宅布局设计与顺应地势,不仅能够创造出高水平的低层住宅项目,还能够设计出更加有特色的景观,实现在平原区域无法营造的艺术设计效果。目前重庆市一些项目将阶梯地形动用的好处,实现了最佳利用效果,例如南山.山与城高端别墅群就很好的利用了地形的阶梯性特点,营造了非常高端且富有艺术感的住宅设计效果。

(三)布局与本土气候关系策略。与传统的居住群落一样,无论何种住宅设计都需要考虑气候因素,住宅项目的设计需要根据区域性的气候特点,通过有效的设计方案,使住宅区域在建成后能够有一定的区域气候调节功能,对气候不利于宜人舒适的因素进行有效的输导,实现更加宜居的住宅设计效果。重庆市所处的区域特点要求能够将建设群落设计的能够有效促进区域通风,及时调节湿热空气,创造舒适的气候环境。

四、结束语

第7篇

从华为发展历史来看,经历了占领农村市场、拓展全国市场、进军国际市场三个阶段。华为从一个小企业发展为国内通讯设备行业的龙头地位,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与其每个阶段做出的正确的设计策略是密不可分的。

(一)占领农村市场(1988——1995)

1.从跟随向转变华为起家之时

是为香港生产的交换机做,在大陆销售,继而步入了通信行业。因为香港产的交换价物美价廉,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事销售,导致竞争加剧。因此,华为意识到除非拥有专属自己的强大的核心技术,否则便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命运。于是采取集中化的自主开发战略,在万门程控交换机的研制开发上,投入了企业全部资金。这一战略无疑是成功的,华为最先在该领域突破国外技术的垄断,为企业发展储备了足够的资金。

2.率先进入市场战略

1993年之前,国外设备占据着国内高端主流市场由,因此国内厂商都集中在低端市场。华为为了避开跨国公司的竞争,抢占当时国内市场,战略上采取以农村为切入点,集中在县、乡镇的低端市场,采用产品数量扩大化,迅速抢占市场。

(二)拓展全国市场(1996——2001)

这一阶段,国内电信设备市场整体发展速度缓慢,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如果固守传统程控交换机领域,便失去竞争优势,于是这一阶段,华为进行了新的设计战略的转变。

1.技术应用战略技术研发是这个阶段的重中之重,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投入到研发上,研发投资金额居全国之首。国内国外双管齐下,在此期间成立多个研发中心。大量投资研发技术是华为变强大的驱动因素。

2.产品多样化战略有了技术研发作为基石,华为又展开产品多样化的发展,促使产品从单一集中化向横向一体化发展。在移动、网络、电信增值业务等领域华为都有所涉及。

3“.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转化华为的发展日渐壮大,农村市场的空间满足不了它继续向前的需求,于是把目光投向中国主要的城市市场,实战略上实施农村包围城市,以城市市场为重点,成功拓展了国内市场。

(三)进军国际市场(2001——)

拓展国内市场阶段之后,华为在国内同行中遥遥领先。但华为的追求不止于此,准备进军国际市场,于是实施国际化路线,开始了开拓国际市场的征程。

1.地域扩散的国际化战略华为由原来单一的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进军,实施国际化战略,凭借低成本优势,以第三世界国家市场为切入点,再一步步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华为渐进式国际化战略,成长期开始到成熟期,可以概括为四个步骤:进入香港领域、拓展发展中国家市场、全面拓展其他地区、进军发达国家市场。

2.跨国战略华为在不同国家成立研究所,实施跨国开发战略,并与其他跨国企业合作建立合资公司,华为在在人才战略上成立海外区域培训中心,结合本地情况,促进科研、销售、和人才的本地化发展。

3.可持续发展战略华为努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消灭数字鸿沟、提供网络稳定安全运行的保障、促进绿色环保、实现共同发展。

4.终端战略市场开始变化,终端为王的特征日益显现,华为也开始放眼终端市场。2003年华为为发展手机、移动宽带终端和家庭终端等产品成立手机事业部,逐渐向大众市场靠拢。

5.数字化时代的服务设计战展望未来,注重客户体验,提供客户服务将取代传统的销售模式。这个服务是大服务的概念,为客户提供信息化顶层架构设计,涵盖了咨询、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放眼期。

二、结语

华为作为本土化新企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崛起,与其能够掌控市场发展趋势,根据发展阶段转变策略,在每个特定时期实行独特的战略是分不开的。本文通过对华为公司在产品设计战略演变过程中的分析,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可以归纳出一些有借鉴意义的设计战略:

1.坚持聚焦战略,将公司资源集中在核心技术上,重点突破,在核心技术领先的基础上发展相关产品。

2.技术领先是企业强大的武器。华为大量投资在科研开发上,以领先的技术打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3.企业文化是企业向前的驱动力。华为在其核心价值观之上形成的企业文化,合成一股凝聚力,成为公司发展的强大动力。

4.全球本地化经营。全球范围内进行本地化的运作和经营,发展当地人才和合作伙伴,为当地客户提供最佳的产品与服务。

第8篇

1当前建筑遮阳存在的问题

1.1与通风、采光及视线的矛盾

遮阳的主要目的是遮挡阳光辐射,但遮挡直射光的同时,也会降低室内照度,在阴天更为不利。不合理的建筑遮阳方式还会阻碍空气流动,改变自然通风的流向,对自然通风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使室内通风不畅。此外,遮阳挡光的同时也会遮挡视线,尤其是垂直式和挡板式遮阳[1]。因此,适宜的建筑遮阳方式选择应该是将室内采光、通风、视线等因素综合考虑,保证建筑遮阳系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对天然光的调节和控制作用的同时,不影响其对通风、采光、视线等其他功能的影响。

1.2与能源利用结合较少

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公共建筑中都可以看到遮阳与保温或太阳能利用相结合的例子,而在中国却很少。一方面是国内外经济、技术条件的差异,由于造价较高在国内不易推广;另一方面是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意识淡薄,因为建筑遮阳是遮挡阳光的建筑措施,很少有人把太阳能利用或墙体蓄热保温与建筑遮阳联系起来。这是两者的矛盾所在,但也正是发掘其潜力的关键点所在。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整合矛盾,可使建筑遮阳最大限度地发挥功效的同时,又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供途径。1.3与建筑造型缺乏整体考虑在遮阳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不但要考虑建筑遮阳技术性能的完备,还应考虑建筑艺术上的美感。当前不少建筑缺乏对遮阳与建筑造型的整体性考虑,只是把遮阳作为建筑完工后的一个附加部分;同时,我国建筑遮阳基本处于低技术的发展阶段,材料和工艺创新不够,新型遮阳技术应用不足,遮阳的艺术造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采用巧妙的设计和适宜的技术,把外遮阳作为活跃的立面元素加以利用,可使建筑遮阳得到更大的发展和创新,建筑本身也能成为集遮阳与造型于一体的艺术作品[2]。

2改善建筑遮阳的途径

2.1性能的兼容性

建筑遮阳与建筑围护结构需要实现的其他功能(如视野、采光、保温、通风、隔声等)之间相互关联,甚而功能矛盾(图1),这就要求遮阳设计必须从整体角度出发,根据建筑的各种功能需求确定影响因子和矩阵分析,通过量化和权重比较,计算综合性能最大值,以此确定综合性能最优化的建筑遮阳设计模式。

2.2技术的适宜性

根据舒马赫的适宜技术理论①,设计时应该采用符合地方特殊条件的技术,在地方条件限制下做出最佳的技术选择。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分析,将地方材料、民间工艺与构造做法、地域风格与文化符号等因素融入遮阳设计中的“适宜性”理念,能使建筑既适应气候变化,提高遮阳效果,又能体现建筑的地域性。如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设计的位于新卡里多尼亚的吉巴欧文化中心(图2),通过研究当地传统的棚屋建筑形式,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特点,提取出了“编织”的构筑模式,运用木材和不锈钢材料,巧妙地实现了建筑造型与遮阳、自然通风以及本土文化特征的结合。

2.3设计的整体性

遮阳是建筑造型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现代建筑整体艺术形式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的整体性强调遮阳功能与建筑造型的兼顾。遮阳的整体设计与材料选择及其特性分析有关。可用作遮阳的材料,既有混凝土板、布料、木材、金属等传统材料,也有高强玻璃纤维、棱镜、特种玻璃、膜等新型材料。不同图1遮阳与其他功能的关系图2吉巴欧文化中心遮阳的地域性体现表1不同类型遮阳的材料、形式及应用材料有不同特性,与遮阳设计相关的特性包括材料的透光性(透明、半透明、不透明)、材料的质地(硬质和软质)、材料反射吸热性能等[3]。新材料的运用和新施工工艺的产生,给遮阳的功能改进和造型创作提供了更多实现的平台(表1)。

3复合化的建筑遮阳设计策略

3.1结合太阳能利用的遮阳设计策略

发掘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节约资源和实现生态化的重要途径。太阳能是巨大而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将遮阳与太阳能利用相结合是复合化建筑遮阳设计的创新方向。这一策略应当满足太阳能采集的地理环境(避免在日照率较低的地区使用)与建筑朝向的要求,才能达到好的功效。太阳能的利用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图3)。直接利用中日照和供暖大多是在冬季,要求遮阳构件不能对太阳光过多遮挡;间接利用中发电主要是在夏季,遮阳构件与太阳能发电装置组合有两种方式:①采用光电转换玻璃作为遮阳材料;②将光电板集成在遮阳设施上,在遮阳同时使光电板最大限度地接受光线照射,达到效率的最优化[4]。台南财政大楼的遮阳设计就是采用了这一方式(图4),太阳能光电板能根据具体气候状况做出采光、太阳能发电、遮阳等应变。

3.2遮阳与多项功能相整合的设计策略

围护结构各性能之间的联系决定了在遮阳设计时应兼顾其他因素考虑,综合性能最佳的遮阳措施才是适宜的设计。遮阳与采光、通风、视线等功能的综合是复合化遮阳设计的重要策略。(1)遮阳与采光的一体化设计遮阳与采光综合的方式有三种(图5):①设置活动遮阳百叶。据天气情况转动遮阳构件,调节光线进入室内的光照量;②设置固定反射式挡光板。挡光板在阻挡太阳光对板下窗户的直射同时,将部分太阳光反射入室内,再经过具散射功能的室内天花转化成柔和的光线供采光使用;③采用活动挡光板遮阳。这种方式结合了活动百叶的可调性与固定反射式挡光板对光线的再分配两大优势,对光线的控制更为灵活[5]。(2)遮阳与视线的一体化设计较大尺度的遮阳设施一般不容易产生视线遮挡的问题,而较小尺度的遮阳构件如百叶帘、格栅、穿孔板等或多或少会对视线产生影响。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与影响室内向室外的观看相比,百叶帘和格栅对于由室外向室内的视线遮挡更强,这又不失为一个优点。基于遮阳的,同时尽可能的允许室内观赏室外景色,而又使室外不能轻易地看到室内场景的原则,建筑遮阳材料的选择是关键,适宜的遮阳材料包括:单向透光的百叶帘和格栅、特种玻璃制品、透明度较高的遮阳面料等[6]。(3)遮阳与通风的一体化设计遮阳设施的设置不当会对自然通风造成阻碍。减少遮阳对通风的不良影响,有以下三种策略:①双层玻璃幕墙空腔内置入遮阳装置。遮阳系统置于内外玻璃幕墙之间的空气间层内,采用可调节式遮阳方式,起遮阳和热反射的作用。而外层“皮”设有开口供新鲜空气进入两层玻璃之间的空腔,在内层幕墙上设有可开启的窗户,便于自然通风(图6);②合理设计遮阳构件的安装位置。一般情况下遮阳构件会改变风的方向,并减缓进入房间的风速。如果对遮阳板的安装位置稍作调整,如与墙体留出缝隙、下移或上移遮阳板等,可引导气流转向[7](图7);③合理选择遮阳板的形式。实心的水平遮阳板与空隙较多的遮阳板对通风的影响不同,由图8可知,采用空隙较多的遮阳板,热空气上升不会受阻,产生的气流有利于带走室外热量[8]。因此,水平遮阳宜选用格栅或者镂空的遮阳板,或根据环境气流设计流线型孔洞式通风遮阳构件(图9),实现遮阳与通风的一体化设计。

3.3基于地域特性的遮阳复合设计策略

保持地域差异性有赖于技术与地方文化、经济的创造性结合。基于地域特性的遮阳复合设计主要指结合地域气候的设计方法、结合地方材料与构造的遮阳技术,有利于建筑对气候环境的适应和对地域特色的表达。(1)基于地域气候的遮阳设计无论是何种遮阳方式,都应该对环境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性。遮阳与地域气候相适应是有效设计的前提。若采用固定式的遮阳,应该考虑不同季节和时间段的太阳的角度和方位,以此定出合理的出挑尺寸、倾斜角度;活动式遮阳的气候适应性比固定式的强,它可以根据日照变化动态调整自身的结构,满足各种日照情况的遮阳要求[9](图10)。(2)遮阳与地方材料、技术的复合将传统建造技术、地方材料与现代化精细、易操作的加工工艺相结合的遮阳设计,能更好地获得地域认同(图11)。如盛产木材的北欧和加拿大等国,木质结构的建筑及木材遮阳,都利用了木料隔热、保温性能好,且具有易于加工、置换的优点(图11a)。另外,将传统遮阳技术运用在现代建筑中也是一种适宜设计的策略。例如,以我国传统木构建筑大屋檐为遮阳原理的现代混凝土建筑屋面设计(图11e),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夏季高、冬季低的特点,屋檐的出挑宽度刚好能有效地遮挡夏季日光而又不影响冬季日光进入室内。这种结合地方特点的建筑遮阳设计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了地域环境和文化氛围。

结语

第9篇

网络教学平台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质量,关系着高校教学水平的发挥,因此,创建一个合理科学的网络教学平台是每一个高校必须要进行的工作,并且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一定要从学校的实际教学出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与需求进行总体设计,做到平台设计结构服务于学校教学功能。

2加强对学习者的分析研究

学生构成学校的主体,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特征,即从学生的年纪、性别、学习动机、学习现状、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考察研究,仔细、深入地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总体的平台设计。对于课堂所教授的课程更应该如此,同时要加强学生进行信息检索、资料搜集的能力,让他们更好的进行网络操作,熟悉网络教学的流程,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最大才能,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提高教师信息化技能水平

老师是网络教学的主体,老师如果什么都不会操作的话又谈何去教授学生知识?因此,老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计算机水平,学习关于网络操作的相关知识,定期进行培训,这样既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提高,也有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在对老师进行的信息化培训上可以有:多媒体的处理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的知识等,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老师能够对网络教学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能够及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挥老师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促进平台设计的完善。

4增强教师运用及建设教学平台的积极性

教师通常通过政绩考核和科研项目从而获得晋升的机会,而网络教学这一方面却没有如此大的诱惑,因此,大多数的教师对于这一方面不感兴趣或者说是根本不关心,因此,网络教学得不到快速的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教师对于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积极性。比如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教师在研究网络平台构建的经费支持,以及奖励政策,最为评优的条件等等,都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师运用、设计平台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平台的使用,在使用与研究中发现问题,逐渐提升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水平。

5应对网络教学的不足提出的建议

加大对高校网络教学的资金投入,使对网络教学的研究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提供具有专业知识的足够多的技术人员进行管理,确保网络教学系统能够满足大多数教师、生的使用。其次,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6结束语

第10篇

目前,学校教师布置课外作业的情况是:教材、作业本及同步练习册上有什么,教师就给学生布置什么作业。然后按标准答案批改,当遇到教学内容较难时往往会重复布置作业,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学生不堪重负,教师也是苦不堪言,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大量的批改与订正挤压了教师备课的时间及教学思考的时间,而最终学生数学能力依然很难提高,教学质量也难保证。在对六年级学生的三份抽样问卷调查中,发现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问卷一:你感觉老师布置的数学课外作业多吗?有60%的学生认为老师布置的数学课外作业很多,28%的人认为适量,12%的人认为很少。从数量上看出,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较多。

二、设计有效课外作业的实践对策

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可知,现行小学数学课外作业需要一线教师进行重新定位与审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分析学情,合理改编

课外作业的设计还得考虑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合理把握作业的起点,要尽量避免在低能力层次上进行高频度训练,应该更加注重开发作业的深度,在同一习题基础上进行挖掘,让作业在高能力层次上进行低频度的训练。教师要把课外作业设计纳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审视,充分掌握学情,应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合理安排,随时进行调整,让各类学生在课外作业中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并让每一位学生感到“我能做,我会做”。

(二)引发兴趣,注重实践数学

活动的趣味性是指数学活动生动有趣,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作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实践,而这块内容在课外作业中被长期忽略。如调查统计、实践测量、模型制作等一系列有效的动手操作类作业,因为多种原因没有被重视起来。在强调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今天,有必要增加一系列的可操作性作业,包括动手操作性作业和实践活动性作业,给学生提供多种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在作业设计时,我们应该从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和亲近性的作业。通过课外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例如,在学习了六年级“比例尺”一课以后,教师通常安排常规性的解题作业,学生会觉得这一内容比较枯燥乏味,作业中的错误也比较多。这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进行操作:你能根据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设计一个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方案吗?设计方案中要说明:借助什么工具、测量的步骤、计算的方法等。对此,学生把它当作是一个科学小实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老师的分组下,学生能很快进入状态,小组讨论测量方案,需要什么工具,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会讨论有关比例尺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完成此项作业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完成了数学知识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化的过程,在活动中数学知识更加牢固,而且在遇到逆向变式练习时也能从容应对。

(三)增设挑战,活跃思维数学

学习不是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因此,作业的设计要减少指令性成分,增加挑战性。挑战性内容与以往多做一些难题目是有所区别的,挑战性是指作业内容能吸引学生步步深入,促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挑战性就是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终极目标。利用挑战性作业内容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筛选、思考、整合。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在实践中教师可设计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以及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策略多的作业内容。比如,在教学五年级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后,很多同学对正方体侧面展开图的认识不是很全面,遇到较复杂的情况无从入手。而一味地让学生在作业本上进行判断操作,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在教学这一课后,可以设计如下课外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正方体侧面展开图的形式:上面这些图形能围成正方体吗?用你自己的方法试一试,通过你的研究,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看到这个作业的时候能基于自己的空间观念对简单的几个图形有自己的判断,但是要系统地进行表述什么情况下能围成正方体还是比较有挑战性的,需要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这样的作业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还能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化的整理,只要能进行动手实践,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然后教师在进行作业分析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正方体侧面展开图的11种形式,学生的理解就比较有系统性,空间观念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四)分析错误,深度提升小学数学中有些教学内容

学生不易理解,作业一错再错的现象也较普遍。面对学生易错的内容,教师要进行合理整合,把错误转化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让错误来自于学生更要服务于学生。其实,做错题并不可怕,透过它可以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真正问题,从而让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因此,重视对做错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加以有效利用是实现“高质轻负”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总结

第11篇

给予学生思维自由的空间发散思维的开放题是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多种思维方向,使学生生成纵横立体思维,通过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给予学生最大自由的思维空间。如“桌子上有苹果24个,梨子16个,由此你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再如“要统计全校有多少套学生桌椅,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很明显,这些问题学生都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可以通过统计各班级或年级的总和,也可以统计各楼层的总和,还可以统计全校有多少学生,由此推断需要多少套桌椅。总之,这类开放题给予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可能的解题方案,并从中总结、归纳最简单、实用的计算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设计干扰条件的开放题

提高学生思维鉴别力干扰条件的开放题,就是将解题必要条件和多余条件混淆在一起,对学生解题产生干扰因素。这就要求学生在解题时认真读题,理清题意,分析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充分利用必要条件,大胆舍弃多余条件,来提高学生的思维鉴别力和选择力。如“篮子里有20个鸡蛋,王阿姨不小心摔破了2个,剩下的平均分给张大爷和李大爷,他们两人加起来一共能分多少个?”由于原先封闭思维定式影响,学生往往将已知条件都用上,辗转几步计算,不小心计算错误得不偿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平均分”是干扰条件,与解题无关。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这类干扰性开放题,防止学生滥用试题所给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鉴别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明辨是非。

三、设计条件隐藏性开放题

第12篇

环境空间的视觉设计有别其他视觉传达设计的艺术形式特点之一,就是涉及综合性材料的广泛运用。在现代城市空间环境中,材料的表现作用不只是单一地强调某一方面的功能作用,而是在充分发挥材料使用功能的同时,注重材料与空间构造、与色彩及光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材料的质地感受准确运用,使材料能够真正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大多数材料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官性,蕴涵不同的兴奋点,因而也具有不同的情感特征”②。金属锋利冰冷的距离感;木材的敦实厚重的体量感;玻璃的通透空灵的空间感,实现了空间环境设计中的视觉的戏剧效果。“由于材料的审美特征是抽象和感性的,相比各种具体的视觉形态,这种抽象性更容易激发设计师的创造思维,或者说材料本身的视觉意象就暗示着某种设计倾向。”③因此,综合材料的形式技巧运用,也是环境视觉设计必不可少的考虑环节。

二、视觉设计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一)运动与互动设计策略

人的视觉总是在各种环境中找寻令其感到新奇的设计,这是因为视觉感知具有很强的主动性特点,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有明确而积极的目的性。而城市空间环境相对拥挤,生活节奏快速,人们实现停留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设计上的时间短,关注目的明确,因此视觉设计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力求要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能用最理想的视觉效果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准确传达信息。这样,对于城市空间环境新视觉设计来说,首先要突破“平面设计”的静态。当平面视觉元素存在于空间环境中时由于观众的视线、位置、环境的变化随着也在产生着动态效果,动静之间彼此转化。人们对于空间环境形态的观察,一般是一个连续运动过程中实现的,空间环境设计中的每个形态变化都是视觉设计的重要组成。所以用视觉设计的角度来看城市环境空间设计要体现其运动性,实现整体性、空间感和时间跨度的综合视觉效果,突出环境视觉设计和观者的互动设计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融合与重组设计策略

当把平面视觉元素和造型语言运用到城市空间环境中时,我们还可以运用融合与重组设计策略,让平面设计元素与城市空间环境实现有机的融合,实现充满视觉设计新意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所谓“融合与重组”,就是指“通过在城市空间环境中平面设计的图形或者文字等元素的剪切、拼贴、叠加等方式,使视觉获得整体的印象”④。其方法就是在城市空间环境中添加适合的平面视觉元素和造型语言,通过对视觉构成形式的灵活运用,强化图形的聚散,画面的均衡等等改变单调的城市空间环境,使得平面视觉设计元素在城市空间环境中起到强化视觉效果、构建视觉焦点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实现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视觉追寻效果。

(三)视错觉设计运用策略

“视错觉是在环境及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由于人心理或生理因素的原因产生的错误的视觉影像,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发现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特殊视觉感受,又称为错视”⑤。一直以来环境空间的视觉设计领域中,设计师们往往错误的将视错觉视为有碍于空间观察和信息接收的消极因素,忽视了正确的运用错视觉,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实现城市空间环境的全新视觉效果,对环境空间中视觉效果的实现有着很大的益处。

(四)新媒体运用设计策略

现代设计领域中,新媒体技术运用的优秀范例不断涌现,因此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实现视觉设计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全新融入是一种直观有效的实现途径,也是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必然趋势。伴随着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平面设计作品的多媒体装置化和互动体验化,可以实现观赏者向设计体验参与者的跨越。同时新媒体技术,如全息投影技术等等能够成为对单一的静态空间环境设计的有效补充。

三、结论

第13篇

[关键词]医院文化核心竞争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热化,医院之间的竞争已从传统的设备竞争、技术竞争上升为服务竞争和文化竞争。而医院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必将成为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管理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一、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在长期的医疗、科研、教学等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院特色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和人文环境,为全院员工认可和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医院文化的内涵包括医院精神、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方面的内容。其中精神文化是灵魂,是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中提炼浓缩的文化精华;制度是保证,精神文化只有通过制度文化建设,才能逐渐内化,成为医院职工的行为准则;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三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优秀的医院文化能够为医护员工确立一种具有群体心理定势的指导意识,建立共同的文化氛围,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激发医护员工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使医护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加以发挥,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作用

当今时代是一个以文化论输赢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化的医院绝对走不远。医院之间的竞争,起初拼的是设备和技术,但是到了最后拼的是文化。医院文化是一个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医院的“灵魂”。谁拥有了符合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先进的医院文化,谁就会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构建起自己的长久的竞争力。先进的医院文化,可以使医院员工得到明确的指引和激励,形成高度的默契和信任,从而更好地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医院文化是医院生产力、生命力和内在活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第一,支撑医院的发展战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院想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要以适应医院现状的文化作支撑,只有拥有了文化优势,才拥有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医院文化建设对医院发展战略构成强有力的支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核心价值观来选择、判断发展战略是否符合价值追求,会不会偏离发展的基本宗旨;二是建立对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形成统一的医院意志和行动模式,支持医院战略的实施。

第二,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医院核心竞争力是指医院长期形成的、蕴含于医院内质中的、独具的、支撑医院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使医院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权的核心能力,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能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原因有如下三点:其一,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是医院员工的精神支柱。加强医院的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凝聚力,激发创造力,使全体员工发扬团队精神、拼搏进取、从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其二,医院文化是医院理念创新的基础。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塑造与建立人本思想,推动员工观念和思路不断创新,促进员工不断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推动医院发展战略、制度建设、技术创新和经营方式等的不断变革,从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其三,医院文化是医院精神的升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能提高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诚信度、忠诚度,不断弘扬和升华医院精神,使员工达到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从而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疗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人到人”,这二者的关系就是“医患关系”。近年来,以“看病难、看病贵”为代表的热点问题使医患关系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一方面,历史上形成了以医务人员为中心的局面,患者在医疗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过去医院文化展示的大多以临床技术为主要内容,忽视了患者的感受。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院的要求日益提高,认为患者一旦到了医院,就应该“包治百病”、“药到病除”,不知道几千种疾病,被医学真正发现和掌握的只有几百种,还要求环境好、自尊、维权等。所以在如今的“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世界医学进步潮流面前,医院难以适应广大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医院文化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是“以人为本”和“以文化人”,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养职工建立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职工的发展前途与医院的发展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和“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管理理念,推行人文关爱与服务,加强医患沟通,在医患之间架起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桥梁,才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如何加强医院文化的建设

先进的医院文化能够增强医院的活力,促进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生存力和无限的发展力,因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对未来医院的发展将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加强医院文化的建设?

第一,建立科学的医院管理体系。医院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因此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医院管理体系应包括管理体制、医疗安全管理、医院形象、信息系统和医院组织及人力资源等内容。一个科学的医院管理体系不仅能够增强职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强职工的荣誉感、归属感,而且能够提高职工素质,引导职工树立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第二,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战略是医院发展战略的首要战略,因为医疗市场一切要素的竞争,无论是技术、服务,还是经营、管理,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在如何配置人才、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工作上,要求医院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人才管理的全过程,制定科学合理又富有创新的包括绩效考核制度、竞争激励制度、全员聘用制度等内容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上能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让人才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

第三,提高医院管理者自身素质。医院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管理文化,因此医院管理者的经营思想、行为准则,甚至个性特质都直接影响着医院文化的培育和发展。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医院管理者起着工程师的作用,既是医院文化的设计者,也是医院文化的塑造者和传播者,没有医院管理者的设计和塑造就难以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医院文化。

第四,确立“以病人为本”的理念。病人是最需要服务的人,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以病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医院的一切行为,都应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医疗质量、优质服务为立足点,以换取患者满意感动为目标,这应是我们的服务理念。所以我们真正做到尊重病人、关心病人、理解病人、帮助病人、感动病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让患者到了医院就有回家的感觉,心理的创伤得以慰藉。

第五,发扬“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通过爱岗敬业教育让员工知道无论多么平凡的工作岗位,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关心集体,关心医院的发展,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并反馈医疗质量、医院服务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能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六,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医院的无形资产,优秀的品牌体现了医院的文化、管理、质量、服务、效率等要素,是医院核心竞争力和医院精神在医疗实践中的凝结与体现。医院核心竞争力是医院在长期的医疗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竞争优势,是医院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第七,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医院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保持原状就是后退,不思进取必然被无情淘汰。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医院文化建设必然要随着医院管理的创新而不断丰富和充实新的内涵。医院文化的创新体现在医院管理的创新之中,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观念创新。观念的创新是前提,技术和服务的创新是重点,制度创新是保障。

著名企业文化专家孟凡驰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医院同世界接轨,许多领导和医务人员还只能从博弈规则的技术层面去实践,看不到博弈规则的深层——文化层面,因而使许多技术、制度、设备等先进的东西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国家新医改的试点,极大地推动了医院文化建设的进程,日益深化的卫生体制改革,为医院文化搭建了更多的平台、提供了更多的载体,建设医院文化从认识上、组织上和实际工作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越来越多的医院把医院文化作为医院发展的制高点,制定医院文化战略,实施医院文化工程,构建医院文化体系,努力开创医院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卢伟,姚碧文,段宁等.我院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2007,11(11):442-46.

[2]侯庆中,孟庆春.关于构建医患关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2):77-78.

[3]李国强.试论医院文化建设[J].现代医药卫生,2008,(3):461-462.

第14篇

关于产品包装(Productpackaging),一是指产品的容器和包裹物,即包装物;二是包装产品的设计制作,即包装过程。二者统称为产品包装。本文所侧重探讨的只是前一种,也就是指将产品盛装于某种容器或包装物内的一种形式,它包括直接包装、间接包装和运输包装3个层次。直接包装即产品的主体包装,是盛装产品的直接容器,如牙膏的软管、啤酒瓶等。间接包装是指在直接容器外起保护产品和促进销售作用的包装,如包装牙膏的纸盒。运输包装,则是为了适应储存、搬运过程之需要而进行的包装。

2产品包装设计的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大大提高,消费者审美意识和欣赏水平也在不断增强。产品包装作为商品生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包裹并保护产品

人要衣装,商品则不能没有包装。可见,包装对产品的最基本功用就在于此。诚然,包装是为了保持产品的完整性而必需制作的一道工序。产品在从出厂到用户的整个流通过程中,离不开运输和储存,即使到了用户手中,用完之前也还有一段存放的问题。此外,产品的包装必须能够承受住装载、运输、保管等过程中的各种冲击、振动、颠簸、压缩、摩擦等外力的作用,形成对内装产品的保护,具备必需的抗振强度。例如产品在流通、消费过程中易受潮、发霉变质、生锈而发生化学变化,影响产品的正常使用,所以,要求包装还要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隔水分、潮气、光线及有害气体的作用,避免外界环境对产品产生不良影响;另外鼠、虫及其它有害生物对产品也有着不小的破坏性,故包装还要能阻隔霉菌、虫、鼠的侵入,形成对内装产品的保护作用;还有,防止异物混入、污物污染、丢失和盗失等保护作用亦需考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2.2提高产品储运效率,方便单位集装

大凡一种产品的包装都具有将产品以某种单位予以集中的特征。包装成多大的单位面积既取决于企业的生产情况更需要兼顾物流、消费需求。完美的包装要求是既能够分割又可以重新组合,目的是满足多种装运条件和分货的需要。毋庸置疑,包装上若有相关产品的鲜明标记,则极方便识别,也有利于顺利装卸、搬运堆码和简化产品的交接手续,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3传递信息,便于使用和指导

消费产品包装是产品个性的直接和主要传递者,是消费者对产品的第一视觉体验,直接展示企业形象定位。产品包装也是产品的信息载体之一,映射出时代的烙印。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艺术、宗教、观念等社会现象。包装设计中的文化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同时也是人与人沟通的媒体和中介[1],总之,为产品流通和消费提供方便是优秀产品包装必备的特征。它同时拥有便于使用和指导消费的作用。包装上的产品性能、使用说明、注意事项等,对消费者使用、保养、保存产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产品包装的大小、形状、包装材料、包装重量、包装标志等各个要素应为运输、保管、验收、装卸、计量、销售等各项作业创造方便条件。

2.4促进产品的销售和实现企业创收

收益与广告及其它促销工具相比,包装能使公众留下难忘的印象。精美的专利包装还不易被仿制、伪造,有利于维护企业信誉。产品经过包装后,最先进入消费者眼帘的当然是包装。能否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并激发其购买欲,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包装独特性,在此时,包装就担当了“无声推销员”的角色[2]。所以,包装能够有利于产品上市行销,维持或扩大市场占有率,进而有助于实现产品包装系列化。同时,优良精美的包装,可以使好的产品与好的包装相得益彰,甚至可以直接增加利润空间,使顾客愿意出较高的价格购买,从而使企业增加销售收入。

3产品的包装设计及销售策略的有机结合

企业要通过调查确认购买者的消费需求,更有必要通过设计者的努力去吸引和满足购买者的各种需求,使双方能从公平交易中获取各自的利益。由是观之,包装设计与销售策略的有机结合也是一种生产性活动。

3.1类似包装策略

通常情况下,一个企业只有将自己生产的产品采用相同的图案、相近的色彩、相同的包装材料和造型予以合理包装,对于重视本企业产品的目标顾客,类似包装无疑具有促销作用。同时,企业还可因此而节省包装的设计、制作成本。当然,该策略仅适用于品种、质量相同的产品。

3.2附赠包装策略

顾名思义,商品包装物附赠奖券或实物,或拿包装本身换取礼品,可产生惠顾效应,引来消费者重复购买。比如我国出口的“海南珍珠粉”,每个包装盒附赠珍珠别针一枚,顾客购累计50盒就能串出一条精美的珍珠项链,这款珍珠粉在国际市场十分畅销,附赠包装策略肯定立下了它的汗马之功。

3.3改变包装策略

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包装技术、包装材料在不断更新,消费者的偏好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那么,识时务者为俊杰,企业界也要与时俱进,采用新的包装以弥补原包装的不足也是势在必然。不过,使用该策略,终极目的是要赢得目标顾客的青睐,将产品顺利推销出去,所以,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企业必须先行做好做足宣传工作,消除消费者以为产品质量下降了或产生其他的误解。

4产品包装设计与产品销售的关系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企业产品极大丰富的今天,消费者对各种产品的关注时间都十分有限,如何抓住消费者停留在货架上的0.3秒并对产品和企业产生好感,进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包装就是唯一手段。包装在产品销售前期发挥保护、运输、储存等不可缺少的必要作用,这是产品销售的前提。但从现代营销学角度看,包装不仅起简单的存放和保护作用,它必须与销售策略有机结合统一于包装中,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商品销售的目的及利益最大化。

5结语

第15篇

1充分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

要搞好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教学相关部门和主管领导、有关教师和参加答辩的学生都必须十分重视。首先,相关领导和部门应严密认真地组织部署,严格规范答辩的全过程,科学公正地为学生打出合理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经过教学创优等一系列规范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活动,各教学院、系都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规程和答辩程序,关键是主管领导要切实狠抓落实。认真督促检查答辩过程严格按规程进行。弘扬严格、规范、认真答辩的正气,杜绝匆匆走过场、虎头蛇尾不负责任的不良作风。

指导教师就象答辩小组的教练员,答辩可谓养兵几月,用兵一时,一定要十分重视。为了能把学生几个月辛勤努力的成果展示出来,并取得预期的好成绩,指导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点。首先从心理素质上进行疏导,鼓励同学用必胜的信心,饱满的热情参加答辩,消除恐丨惧战胜自我,力争发挥最好水平。还可以从仪容仪表、行为举止、言语态度等方面作出指导,提醒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文明得体地完成答辩。指导教师还应在学生答辩之前,认真批阅毕业设计(论文),严格从理论观点、实验结论等重要的方面把好关。当然应学生的要求,可以举一些往届学生答辩中的精彩或尴尬的例子,引以为戒。

参加答辩的学生必须明确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是大学四年里,对自己学习水平的最后一次考核,是对能否取得学士学位的最后一次审批,也可以说是一生中几个关键时刻之一。要想顺利通过答辩,应进行充分的准备,主要包括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首先答辩学生的态度要端正,防止“轻视”或‘畏惧”等极端的心理。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完成以后,放松对答辩的准备,尤其有些未被推选参加公开答辩的学生,会认为小组答辩只不过是走个过场,整个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我也做的差不多,最后一关难道还会过不去?

这种麻痹松懈的思想会耽误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总结、消化,造成对课题有一些“一知半解”又不求甚解的隐患,影响答辩成绩。也有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老认为答辩教师会故意提些难题、偏题卡自己,答辩内容准备不下去,情绪整日处在浮躁的状态,这样反而会严重影响答辩水平的发挥。答辩学生应树立信心,平和心态,把答辩看作是一次检验和总结。要相信提问老师是有水平、有原则、有尺度的,自己只要认真准备,一定能正常发挥顺利通过。思想重视是必要的前提,业务内容的准备是最重要的保障。参加答辩的学生,应在仔细阅读、检查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的基础上,提炼出简明扼要的个人陈述提纲,最好配以Powerpoint等制作的幻灯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辅助说明,使各位老师一目了然。为了能够很好地回答老师的提问,答辩之前最关键的是要从选题意义到研究方案论证,从提出的观点、搜集的资料、实验得到的数据到表现形式、方法和文字表达等各方面内容,认真总结,深化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不变应万变。答辩排在后面的学生应主动旁听前面的公开答辩,专心聆听,用心体会,増强自己的知识面和应对能力。

总之,各方面充分重视,是搞好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的基本保证。

2优化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过程,营造学术交流氛围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由于其重要性往往使现场气氛显得有些紧张,我们提倡改善传统的模式,优化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过程,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2.1认真是优化答辩过程的保证

伟人讲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优化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过程,就必须讲认真。答辩学生对自己的陈述内容要认真负责,思路要清晰,论述要精辟,引经据典要有根有据。展示的图纸、幻灯等材料要经过仔细检查,尽量不要出错误,更不要出低级笑话。如有一个学生的课题是金工实习管理系统,其答辩时展示的管理网络系统中,竟包括了陶工工艺,说明他连金工实习的基本概念都含糊不清。答辩学生在回答老师提问时要认真听,甚至可边听边记,以便紧扣老师的提问进行回答,并防止遗漏。如果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没有理解清楚,不要贸然回答,可请老师重说一遍,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一下,请教老师是否此意思,得到老师肯定再作回答。其实这样“缓冲”一下,也可争取多一点思考的时间,稍微稳定一下情绪,为自己顺利通过答辩赢得主动。

答辩的老师应认真仔细听学生的课题陈述,最好作出书面记录,以便提出紧扣该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问题。这里所指的紧扣并不是浮浅的就事论事,而可展前景等提出问题,以了解该生对课题研究的深入程度,对相关知识面了解的广泛程度。答辩时指导教师是否回避,各校做法不一,但无论指导教师是否在场,老师们都应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抛去杂念和顾虑,认真规范地对待每一场答辩,认真积极地论辩每一个学术问题。据说学生中间常会流传一些论调,“某某老师是几大名捕之一,千万不要栽到他手里”;咱指导老师问某某同学太狠了,他的指导老师定会报复我们的”;……学生的这些说法固然过于狭隘、偏颇,但确有些老师心存顾虑,采取中庸之道,甚至整个过程一言不发,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态度,不利于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的健康进行。

2.2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一般都会认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会象个考场,而笔者认为这应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好机会,我们应积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这里指的交流包括答辩学生与提问老师之间的交流,以及指导教师与提问老师之间的交流。由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由专人指导的,指导教师往往因研究专长、学术派别和个人经历,较多地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在指导中影响着学生。通过答辩老师从各种不同角度的深入询问,学生可集思广益,获得新的有益的启迪,使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进一步完善、成熟。答辩学生应虚心听取提问老师的建议和指教,也要大胆论辩自己的观点,毕竟是经过几个月的潜心研究得出的。答辩会上应允许学生坚持己见,并充分肯定学生能自圆其说的独特见解。而且许多好学生的创新设计可圈可点,不可侧目相看。提问老师应本着诲人不倦的宗旨,对答辩学生回答的问题给出明确的评论,正确的给以充分肯定,精彩的甚至应喝彩,对错误的或者模糊的观点应耐心批评指正,使学生明白知晓,从中受益。

当事学生的指导教师也应客观对待同事的提问和质疑,虚心学人所长。一般当场应保持镇静平和的姿态,相信同事良好的出发点,相信所带学生的实力和应变力,相信答辩委员会的公正,千万不要激动地充当学生的代言人,造成“护犊”的狭隘印象,影响正常的学术交流气氛,也会误导学生的世界观。最好在答辩会后主动积极与相关老师深入探讨,甚至合作开发研究,提高课题水平。答辩老师提问的问题,一般应是自己擅长的或感兴趣的方面,在提问-启发-解惑的过程中,便交流了自己的研究专长。抑或是自己苦苦探询,尚未得知的部分。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会,往往可获得信息、启发和机会。因此,我们提倡以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为契机,加强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特别是有些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为真题真做,答辩结束不应是研究试验的结束,应认真总结,博采众长,及时改进,以期更大的突破。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