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民间艺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我国的民间艺术是观念艺术,因此,色彩更是观念上的。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使得民间艺术中色彩表现出了很强的审美特征和感情特征,这从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习俗的影响。所谓观念,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被淳朴的理解为吸福纳祥,消灾辟邪等传统的世俗目的。从而形成了民间艺术中火红喜庆的特色。很多的词语如万紫千红表现着喜庆吉祥的含义,还有很多描述色彩的词语,一般来说都是图个吉利,很多的描述色彩的词汇已经成为观念上的造型语言,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其在陶瓷艺术品的设计中也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可以通过陶瓷设计将本民族的观念和信仰加之其中,体现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大大超出单纯色彩所能传达的信息,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以色达意”的效果。
二、民族艺术在陶瓷艺术品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民间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对陶瓷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和促进作用。比如:剪纸、漆器工艺、编制、绣花、彩绘等等都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遗留下来的瑰宝,我们必须加以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中有非常多的图案,每种纹样,每一幅画都不是单单存在着的,其能够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其美丽的色彩图案,而是蕴含在其中很厚的文化气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中,其不断被传承和发展,一路上记录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坎坷经历,与外部民族交流的成果。就像一本历史剧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其所负载的各种信息和文化内涵还需要广大的科学工作者挖掘。在陶瓷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中,设计人员通常将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图案植入其中加以利用,以提高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通过刻、划、剔、釉色等传统工艺程序,让陶瓷艺术品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艺术感召力。这种将民族美术语言与价值实践统一起来的活动是一种装饰艺术,是民族艺术图案的传承和创造应用,充分体现了本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精神。所谓剪纸艺术,其包含的领域非常广泛,有着很多的表现手法,比如:阳剪法、阴剪法、剪影法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一些美妙的神话传说。剪纸艺术中多样的题材包罗万象,其中很多不单单是对生活现象的再现和描绘,而是具有很多特定的含义,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剪纸艺术运用到陶瓷设计中,最早是出现在晚唐时期。通过两次釉色而烧制成的陶瓷制品,呈现出有层次感的花纹,具有剪纸的效果,其画面有层次感,视觉效果很好。现代艺术家们通过一些新的方法将剪纸和陶瓷结合到一起,然后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创造出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结合了时代特色和传统文化,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很好的思维途径。民间艺术是生活的语言更是艺术的语言,人们可以将感情寄托其中,将生活中感情物化。成为劳动者和造物者通透的桥梁和纽带,把人类的创造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民间艺术是一种和人们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创造方式,可以丰富和充实我们的社会生活。民族艺术的创作和思维方式、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方式也独具特色。一般来说陶瓷艺术和民间艺术史同根的,在原始社会中陶片上的各种图案、符号,具有标记某种意义的作用。由于民间艺术所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其可以为陶瓷艺术品的设计提供极其丰富的养分和经验借鉴。
三、吉祥图案的寓意
所谓吉祥,意为美好的预兆,吉就是福善的事情,祥就是嘉庆的象征。吉祥的图案可以使用花鸟、走兽、人物以及一些吉祥的文字。这些文字可以是吉语、谚语甚至是一些神话故事为题材,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比拟、象征、双关、隐喻等修辞手法,形成“一语一图”的民族艺术美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通过这些展现人们的幸福快乐,还可以寄托愁思,表达对长寿的向往,以及各种吉祥喜庆的理想。可以这样说,吉祥在我国是一个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主题,同时在陶瓷艺术的设计中吉祥必须体现出来,很多艺术家通过谐音、比拟、寓意等表现手法,来展示现代陶瓷艺术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现代活力特征。所谓象征,就是根据事物的具体形态、色彩、习性等,使用其相似或者相近的含义。比如:鸳鸯象征着爱情,牡丹象征着富贵,竹子象征着君子,莲花象征着高洁等等。谐音原本是文学中的语言表达形式,民间通过谐音的方式表达吉祥,比如:在结婚的时候,会有枣,寓意为“早生贵子”,人们在吃饭的时候通常会有鱼,其寓意为“年年有余”,年糕的糕与“高”谐音,有步步高升的寓意。
中国是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得益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滋养,各民族、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别具特色,地域性构成民族区域的文化标志,塑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性格,代表着人们的生活习尚,体现出浓郁的民俗色彩和地域风情。如陕北剪纸,东北皮影、蛋雕,徽州三雕,河南的年画,唐卡等,④透过不同形式的民间美术,人们可以窥探到不同民族、区域的民间礼仪、民俗风情、审美情趣。内容丰满形式多样,原汁原味的自然流露,随性而质朴的表现风格,具有感人的力量,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乡土情结。在海纳百川中汇入华夏文明的源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北方的画家,应着眼于北方的人文景观地域特色,在我国北方,流人文化、鹤文化、冰雪文化、工业文化包含着东北特有的生态文化资源,是历史发展的人文印记,“鹤”被誉为神鸟,生态鸟、吉祥鸟,它以形态之美、色彩之美、声韵之美而著称。它的姿态优雅、本色天然,在芦荻雁荡生生不息,群鹤翔舞蔚为壮观。鹤已成为北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养分。白山黑水的冰雪世界孕育了北大荒版画,冰雪文化构成东北最具品牌的旅游产业,演绎为城市的文化气质。纪念册、旅游工艺品、摄影、雕塑、浮雕、壁画等,作为公共空间艺术从题材到形式是城市文化的标志和符号。北方的画家应更加关注北方的地域民俗中典型化的原始生态,地域性的民族、民间艺术独有的人文风情。北方,沼泽湖泊、沃野千里,南方多石林舟桥,湖畔观荷柳暗花明,北方多森林平原,白山黑水冬花雪韵。北方的桦树皮制作的工艺品以天然本色、自然肌理与精美手工艺巧妙结合,尽显天然气象,北方的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的田园渔猎生活,体现了人与自然天地和谐共生。驯鹿、帐篷、雪橇,不惧寒酷的生活,就是他们与世相处的存在方式。他们使用的弓箭,取自天然,造型精美,手工技艺精湛,以兽皮自作服饰,传统饰品、一派天然本色。达斡尔人的服饰图案精美、巧夺天工,刺绣结合装饰工艺,装饰纹样体现了民族的传统寓意。这些都是历史和文化的宝藏,也是创作的重要素材,各种精湛的技艺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创意在民间散发出异样的光彩,作为艺术家要看到生活的地方,那些即将被人淡忘的地方,那些渐行渐远的风景。自然本身并非艺术,但真正的艺术来自于生命体验,离不开我们的精神家园。在我国南方,民间工艺特色浓郁,例如石雕、砖雕、浮雕,其根基发源于民间,虽然形式朴素却极富创造智慧和工艺之美。徽州文化沧桑的历史风貌,在寻常巷陌中所散发出的人文气息,蕴藏在雕梁画栋之间,引发无限的思古幽情。木雕、石雕、砖雕堪称三绝,徽州三雕早已名扬天下。传统的建筑雕刻装饰,从结构上重视牢固与美学协调统一,饰以雕刻的地方极为讲究,形象与色彩皆自然得体入理入微,常以材料本色别具匠心。木雕上的松石、云泉与奇花异草、来自民间的传统,就是徽州典型地域形象。徽州文化具有程式化、符号化的美学特征。浓郁的徽派建筑在造型上别具特色,融化在整体环境之中,白墙青瓦、古朴淡雅,特别是木雕艺术,历经工匠打磨雕琢更为华美典雅,身临其境,令人留连忘返。三分精美,七分儒雅的古旧浮雕,构筑成立体的景观空间,令人感叹!徽州民居依山傍水,风水布局、修竹茂林、相互掩映,从自然天成的环境到人工配置的山水林木,总是和建筑雕刻浑然一体自成格调,民居的前庭后院饰以庭园植物、花草,粉墙以砖雕,石雕、花窗为装饰,石砖铺地,曲径通幽。马头墙绵延起伏,错落有致、形式独特巧夺天工,使建筑、山水、花木相得益彰,宛若诗意的田园,显示出园林化的格调,达到了建筑功能与审美的和谐统一。浓郁的地域的民俗风情,也是木雕中题材内容的来源,即便是人物为主的木雕,其衬景,也是从徽州园林中摄取精华,汲取了山区古老村落独有的灵秀气韵。徽派建筑成就令世人瞩目,雕梁、斗拱、门廊、窗棂、均以平雕、浮雕、镂雕作装饰,恢弘而大气。内容多以花鸟虫鱼为题材,或以戏文故事借物喻人。祥兽蠢蠢欲动,方寸之间寄托着达官仕子踌躇满志的情怀抱负。其中狮子象征飞黄腾达、鱼和莲花寓意连年有余。成串的葡萄代表子孙繁盛。枕和蝙蝠象征着四季吉祥。徽派建筑门楼多以水磨青砖、石雕青瓦装饰,造型别致酷似汉字的商字。民居多以木结构为主,天井书斋、内堂高大,门窗为镂空雕刻,工艺繁复精巧。早年内院串通,据说可以穿堂入户雨不湿杉。小溪沿山脚由东而西、弥漫着青灰色调,红灯高挂、古韵犹存,极为赏心悦目。邻里旅人谈古说今,伴着四溢的茶香、挑夫的木履,置身其中仿佛时光倒流,令人回到历史的深处……流连于古镇西递,可谓移步换景。胡氏宗族营造的邸宅家院、古道民风,虽历经风雨洗尽浮华,却更显历史悠久,古朴典雅。这里曾孕育了无数饱学之士、文人墨客。在茶楼面铺,绵延伸展、高低错落的古老村落中,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明德园、流水人家、胡氏宗祠、应福堂、老屋子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徽派建筑白墙青瓦、檐角飞翘、处处独具匠心。徽派经典结构样式其实都源自于民间艺人的杰出智慧与发明创造。
二、民间艺术的的精神世界
宗教与世俗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宗教源自于古老的民间传统和精神信仰。各民族生活习俗与各不相同,但宗教情结,却深入民间,衍生为各种文化形态。以对神灵的尊崇与供奉、祈愿,获得神灵的保佑庇护,在民间建有大量庙宇、传播教义、朝圣祭祀表达民间信仰等。民间艺术中的宗教形式,目的是为宗教服务的。民间艺术并非宗教艺术,但二者又有着内在的联系。民间艺术中有众多的题材内容与宗教有关。佛教故事内容大量留载于世,包括建筑、祠庙、浮雕、宗教题材的民间壁画、建筑墙饰和工艺品,描绘出超脱世俗的天庭境界,反映了民间对宗教的神圣敬畏。自唐宋到明清,敦煌、龙门、永乐宫、法海寺等代表作,都体现出宗教对世俗生活的巨大影响,也寄托着民间文化中的“宗教情结”。中国的传统壁画的宗教内容主要是表现佛祖的修行历程、佛法记述的本生故事,天庭世界的芸芸众生,使人沉迷于想象的世界获得超脱,令信仰者顿生修行信念。风格上往往气势宏大、富丽堂皇、色彩华美、画工精湛。据学者研究考证:敦煌壁画乐舞包括天乐和俗乐。天乐寄托对天国的幻象,展示出佛教世界的繁华,俗乐表现了世俗世界的欢场,具有浓厚的宗教意味。实际上,宗教作为统治者的精神工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但作为文化传统,在各种形态的民间艺术中也传播“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因此在世俗社会影响深远。最丰富的想象都来自于民间。历代的工匠、画师以想象和智慧为宗教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早已突破了民间画工与艺术家的界限。建筑是造型与结构的艺术形式,门庭寺院在民间的广泛设立,作为面向社会开放的场所,为信仰者提供了求神纳福的场所,营造出浓厚的宗教气氛。建筑构件的铺排组合、美化装饰,屋檐斗拱、瓦当门楼、匾额砖雕、风水布局、院中其他雕刻装饰等都有特别的讲究。民间艺术的祭祀供奉与民间宗教有关的装饰艺术,如各类神像、祖先像、祭祀物品。它们往往按照传统的规范样式进行创作,在人物的造像、比例设色、装饰配置等方面,都有严格的法度规范。在民间各类神像家喻户晓,民间艺术中的宗教题材,所表现内容除了佛教、道教外,也包含了流传民间的原始宗教、他们或来自于图腾崇拜、祖先信仰,或是历史故事、人物传说、神话名录的经典传奇,又结合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内容极为丰富,天地神灵与人生活有关的神祇在民间广为祭奠。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时民间艺术也出离宗教藩篱、转向世俗化,强调实用功能装饰效果与审美效果。它所呈现的,是一个充满浪漫想象、世俗趣味的文化精神世界。
三、解读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象征性、隐喻性、装饰性
在理论总结、梳理后我们发现: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植根于情感,生长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观念决定形态,艺术作为精神世界的支撑,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立场中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伦理观念持续发展,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都体现出和谐、圆满、丰收、吉祥的精神气象。深入到汉族吉祥文化印记中。在持续的演绎发展中,编结了文化根脉发育生长的基因。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凭空而来。民间的各种造型元素都有发源的根脉,可谓意味深远,从普遍意义上,龙被喻为告天命者,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象征,汉文化的精神图腾。龙凤呈祥代表天地之间阴阳调和,每逢年节,舞龙、舞狮成为汉族独特的人文景观。饕餮被喻为神界的主宰,来自于兽首纹样的复合变异,象征统治者的威严,在商代是权贵与身份的象征。这类复合纹样在青铜器上的尊、鼎、爵等器物上绽放异彩,表达了庄严、狞厉之美。石狮被誉为神兽,狮的造型庄重威严且成双成对,作为宫廷宅院的重要装饰,昂然肃立驱邪镇宅。莲花与佛教故事紧密相连,民间信奉佛祖、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普度众生,成为民间世俗化的精神信仰。花鸟虫鱼、装饰手法蕴涵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再饰以彩漆做旧更加天然古朴。鸟和鱼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鱼在各种艺术与题材中都是民间热衷的主题,鱼的造型被民间艺人表现得情态跃动、生趣盎然,早已深入人心。这些技艺传承的传奇故事,不断演绎变幻,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成为研究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来自民间百姓的平实生活图卷,也是历代艺术家们关注的题材,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参照和图式信息。这些元素带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和精神象征以及文化符号特有的内涵。这些平淡事物衍生的图示语言,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的灵感和启示,对今天的艺术创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民间艺术蕴涵文化思想,代表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普世价值观,充满人文关怀,是一部图像学的百科全书。
四、保护与发掘———关于复兴民族、民间文化的思考
豫北四季分明,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以小麦、玉米、谷子、棉花等为主,是全国重要的麦粟文化区,矿产资源主要以煤、铁、石油著称,尤其是煤、铁开采历史悠久,这些为工艺美术提供了能源和原材料。豫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史前“三皇五帝”中就有颛顼、帝窖两位主要活动在豫北,他们死后就葬在内黄境内,至今尚有二帝陵遗存。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蚌塑龙虎图案,据考证距今有6000多年,为仰韶文化时期遗存,被称为“濮阳龙”[2]。安阳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地,安阳小屯殷墟遗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豫北也是《周易》的源头地区,周文王被拘禁于里城(今属汤阴)时,将伏羲先天八卦整理、注疏,演绎为64卦,形成《周易》文化。
二、豫北剪纸的分布区域
在长期的历史文化滋养下,豫北剪纸成为当地工艺美术中掌握人数众多、分布最普遍、与民众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手工艺术,也成为豫北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密集。豫北剪纸广泛分布于豫北的乡、镇、农村,按照剪纸的艺术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两大区域。1.以安阳—鹤壁—濮阳为中心的三角轴心剪纸带这一区域包括安阳、鹤壁、濮阳3个地市,其中安阳市的安阳县、汤阴县、内黄县,鹤壁市的鹤山区、山城区,濮阳市的清丰县、濮阳县是剪纸分布比较密集的区域。这一带主要流行与地方文化、民俗习惯结合紧密的具有区域文化内涵的剪纸,如濮阳县郎中乡王海村的神衣剪纸,是当地的庙会活动所用的具有地域特点的一种剪纸艺术(见图1)。豫北的窗花剪纸也极具地域特点,从造型上看主要是方窗花(见图2),这跟当地的居室环境有一定的关系,这一带传统民居的窗户多为方格棂窗,窗棂多为5×5格式,25个方格,内外糊白纸。窗花外方内圆,造型美观,适合装扮窗棂。2.以济源—焦作—新乡为中心的横向轴线剪纸带这一带包括新乡、焦作、济源市区,以及新乡县、辉县、修武、武陟、沁阳等县。这一带的民间信仰剪纸比较多,用以祭祀祖先和供奉神灵。信仰剪纸的功能已超越人生礼仪和节令习俗,成为人与神之间沟通的媒介,剪纸被赋予超自然的力量。新乡辉县的帐书剪纸,重在精神寄托与心理慰藉,极具神秘性[3]。
三、豫北剪纸的艺术特色
豫北剪纸与豫西剪纸等相比,富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品种与样式、题材、艺术风格与功能作用等方面。图1濮阳县郎中乡王海村的神衣剪纸图2豫北的方窗花剪纸1.豫北剪纸的品种与样式中原剪纸的共性是其与人生礼仪和岁时节令密切融合,是民俗化了的民间造型艺术。豫北剪纸的品种有窗花、顶棚花、坑围花、墙围花、门笺、拉花、寿花和丧葬花等,衣饰纹样主要有鞋花、帽花、边饰纹样,除此之外,豫北剪纸还有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种和样式,具体如下。(1)神衣。神衣是用剪纸剪出的一种服装,主要是用于供奉神灵,主要流行于濮阳县。神衣是用红、绿、蓝、紫、黄、黑等色纸,以及金、银箔纸,剪成不同的衣服部件,然后拼接而成。每套神衣包括上衣和下裳,上衣有领、长袖或短袖,多为对襟、布扣;下衣为裙或短裤,总尺寸约为成人衣服的2/3。神衣上面贴有用各色纸剪成的装饰图案和花边,有些衣服上还贴有“驦”和“春”字,“驦”字非婚嫁之喜,仅表示喜庆事,“春”字表示春天。神衣年年做,在神灵生日供奉,先在庙上展示,而后祭祀、焚烧。神衣的制作和供奉是集体行为,大家集资买纸,有人裁衣,有人剪花,有人粘贴,众人共同完成。(2)冥衣。冥衣是用剪纸的形式剪出的一些服饰,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其制作过程和神衣一样,其尺寸比较小,只是一种象征,神衣上面也有各类植物、花卉图案,是丧葬用品,在祭祀祖先时焚烧。(3)纸帐。中原地区有写帐的习俗,尤以豫北安阳县、辉县为盛[4]。所谓“帐”,是香客、信众按照所谓的“神灵”“天意”而书写绘画出来的图案。帐又称为盘、帐盘,大部分帐是用笔绘在纸或布上的,其中用纸剪出来的叫“纸帐”。纸帐上的图案和文字有些能够辨识,如庙宇、葫芦等,而大部分是抽象的图案文字,难以辨识,多为祈福纳吉之意,主旨大都是表达国泰民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消灾祛病等美好愿望。(4)窗花。窗花有单色窗花和点彩窗花两种。单色窗花一般用红色剪纸剪成各种适合图案,安阳一带流行的单色方窗花外方内圆,图案多是动物、花卉等具有吉祥寓意的题材,也有部分是几何装饰图案,端庄大方。点彩窗花剪纸也叫点色剪纸、染色剪纸,以宣纸为材料,前纸镂刻多为阴刻,点染的水色系颜色中加白酒调制而成,渗透力较强,一次可点染20~30张,颜色渗透自然,画面色彩艳丽(见图3)。豫北安阳县、汤阴等地制作窗花主要用这种工艺。从剪纸技法上,也有一些独特的剪纸工艺,如套色拼贴剪纸工艺,在豫北非常流行。这种工艺一般图3豫北点彩窗花剪纸以深色或金、银箔刻成的阳刻剪纸为背面,按画面物像的颜色和形态分别贴上多种不同色纸,以增加画面的表现力(见图4)。套色拼贴剪纸多用于居室装饰(壁饰)、门、纸扎、神衣、冥衣上。2.豫北剪纸的题材豫北剪纸的题材和主题十分丰富,地域人文色彩强烈,通过不同的图案形式表现不同的寓意,有表现男欢女爱的,如鱼戏莲、鱼拱莲、鱼吻莲、扣碗、葡萄+老鼠等题材剪纸;有表现多子多福的,如葡萄、石榴、瓜蔓等题材剪纸;有追求平安如意的,如瓶+花、柿子+如意等题材剪纸;也有驱邪禳灾的,如剪五毒、眉眼(虎头鞋、猪头鞋)、方胜等。除此之外,豫北剪纸的题材还有以下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内容的。《二十四孝》中有多位人物出生于豫北地区,与豫北有关联。如“为母埋儿”的郭巨乃安阳林州人;“刻木事亲”的丁兰,乃河内(今沁阳)人;“孝感动天”的虞舜,其故里是濮阳县;“负米养亲”的子路,在濮阳讲学,死后葬于清丰县;“单衣奉亲”的闵子骞为濮阳人,濮阳县有闵城的地名,范县还有闵子墓;“卧冰求鲤”的王祥,曾做过温县县令;“恣蚊饱血”的吴猛,故里也是濮阳;“卖身葬父”的董永,故里在武陟;清丰县以孝子张清丰命名……二十四孝为豫北民间工艺美术所表现的经典题材,剪纸也不例外。图4套色拼贴剪纸(沁阳•韦凤荣)“文王拘而演八卦”,《周易》对豫北剪纸的影响极大,而《周易》也是豫北剪纸所反映、表现的重要内容,诸如阴阳平衡观念、和谐理念、天人合一观念等。殷商古都文化也是豫北剪纸表现的重大题材和内容,甲骨文、商代青铜礼器、青铜器纹样也常出现在剪纸中。英雄崇拜也是豫北剪纸的重要内容,像民族英雄岳飞,生在汤阴,习武在内黄,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岳飞事迹也成为剪纸作品的热门题材。3.豫北剪纸的艺术风格豫北剪纸在造型、技法、构图、色彩、表现手法等方面表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豫北剪纸造型多夸张变形,不求形似而求神似,随意而剪,突出主体形象,夸大特色部位,追求神似。在技法上虚实结合,阳线和阴线相结合,刚柔并济,阳剪中辅以阴剪,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弧线流畅,线线相连,繁而不乱。构图饱满、浑厚,线条多、实面广,方正规矩、繁简有序,给人以端正大方、沉稳平衡的感觉。在色彩上追求艳丽和明快,点彩窗花五彩缤纷。在表现手法上运用寓意、谐音、隐喻、象征,具有一种含蓄美。4.豫北剪纸的功能和作用豫北剪纸属于吉祥文化,具有装饰功能和教化作用,广泛应用于民众生活和生产中,为群众日常生活服务。像窗花、鞋花剪纸具有实用功能;许多剪纸大幅作品做成了中堂画、屏条,加装画框,成为具有装饰功能和欣赏价值的艺术品;有一些历史题材的剪纸,如“孝子图”,具有重要的宣教作用。
四、豫北剪纸的传承状况和创新思考
豫北剪纸在过去主要是通过民俗活动传承、师徒传承、亲缘传承等方式,得以延续上千年,而且在民间是受人尊敬的一种技能。但是,今天的豫北剪纸面临灭绝的危险。据我们调查统计,豫北各地基本上都有剪纸能手,我们对260余位剪纸艺人做了走访,其中年龄最大的是新乡市获嘉县照镜镇的李同秀,88岁,年龄最小的是安阳县的李海燕,36岁;60岁以上的艺人占89%,尤以65~80岁的人最多。现在剪纸大多为邻里婚丧嫁娶所用,不出售,只有极少人做纸扎出售,95%的剪纸艺术无传人,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尴尬境地。豫北剪纸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变化,已经逐渐失去了其使用的环境。如窗花一类的剪纸,过去是传统木构建筑常用的装饰用品,而现在大多是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房屋,窗户也使用的是现代的玻璃窗,很少有人贴窗花。剪纸的使用场所在不断缩小。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使很多民俗活动失去了生存空间,而剪纸是其重要的表演道具,活动没有了,道具也就不需要了,这也直接影响到剪纸艺术的发展。另外由于剪纸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太小,因此年轻一代也不愿意去学习传承。上述状况导致剪纸艺术处于一个濒危的境地。那么,剪纸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保护和传承创新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从政府层面上,应对豫北剪纸进行保护、抢救和传承。值得一提的是,从2002年开始由中国民间工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发起的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对豫北剪纸的抢救发挥了重要作用,命名了一批民间剪纸艺术之乡,评出了一些国家级剪纸传承人,并给予了适当的经费支持。如辉县剪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辉县的李爱荣被认定为国家剪纸传承人,多次受文化部委派出国办展览、现场演示剪纸技艺;汤阴等县被命名为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其次,高校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方面也应该担负起传播和创新的责任。高校应该利用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平台,开展多项民间文化遗产的课题研究,培养民间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加强民间艺术研究,在学术交流中开展民间艺术专题讲座、现场展演、作品展览和参观考察等工作。最后,青年学生特别是年轻的艺术工作者,更应该担负起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很多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资源都来自民间文化遗产。如剪纸艺术,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被用于装饰、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等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成功案例,这不仅能使艺术设计别具一格,而且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传承民间艺术的作用。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