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民间艺术论文范文

民间艺术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民间艺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民间艺术论文

第1篇

我国的民间艺术是观念艺术,因此,色彩更是观念上的。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使得民间艺术中色彩表现出了很强的审美特征和感情特征,这从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习俗的影响。所谓观念,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被淳朴的理解为吸福纳祥,消灾辟邪等传统的世俗目的。从而形成了民间艺术中火红喜庆的特色。很多的词语如万紫千红表现着喜庆吉祥的含义,还有很多描述色彩的词语,一般来说都是图个吉利,很多的描述色彩的词汇已经成为观念上的造型语言,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其在陶瓷艺术品的设计中也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可以通过陶瓷设计将本民族的观念和信仰加之其中,体现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大大超出单纯色彩所能传达的信息,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以色达意”的效果。

二、民族艺术在陶瓷艺术品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民间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对陶瓷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和促进作用。比如:剪纸、漆器工艺、编制、绣花、彩绘等等都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遗留下来的瑰宝,我们必须加以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中有非常多的图案,每种纹样,每一幅画都不是单单存在着的,其能够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其美丽的色彩图案,而是蕴含在其中很厚的文化气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中,其不断被传承和发展,一路上记录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坎坷经历,与外部民族交流的成果。就像一本历史剧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其所负载的各种信息和文化内涵还需要广大的科学工作者挖掘。在陶瓷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中,设计人员通常将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图案植入其中加以利用,以提高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通过刻、划、剔、釉色等传统工艺程序,让陶瓷艺术品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艺术感召力。这种将民族美术语言与价值实践统一起来的活动是一种装饰艺术,是民族艺术图案的传承和创造应用,充分体现了本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精神。所谓剪纸艺术,其包含的领域非常广泛,有着很多的表现手法,比如:阳剪法、阴剪法、剪影法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一些美妙的神话传说。剪纸艺术中多样的题材包罗万象,其中很多不单单是对生活现象的再现和描绘,而是具有很多特定的含义,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剪纸艺术运用到陶瓷设计中,最早是出现在晚唐时期。通过两次釉色而烧制成的陶瓷制品,呈现出有层次感的花纹,具有剪纸的效果,其画面有层次感,视觉效果很好。现代艺术家们通过一些新的方法将剪纸和陶瓷结合到一起,然后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创造出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结合了时代特色和传统文化,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很好的思维途径。民间艺术是生活的语言更是艺术的语言,人们可以将感情寄托其中,将生活中感情物化。成为劳动者和造物者通透的桥梁和纽带,把人类的创造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民间艺术是一种和人们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创造方式,可以丰富和充实我们的社会生活。民族艺术的创作和思维方式、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方式也独具特色。一般来说陶瓷艺术和民间艺术史同根的,在原始社会中陶片上的各种图案、符号,具有标记某种意义的作用。由于民间艺术所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其可以为陶瓷艺术品的设计提供极其丰富的养分和经验借鉴。

三、吉祥图案的寓意

所谓吉祥,意为美好的预兆,吉就是福善的事情,祥就是嘉庆的象征。吉祥的图案可以使用花鸟、走兽、人物以及一些吉祥的文字。这些文字可以是吉语、谚语甚至是一些神话故事为题材,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比拟、象征、双关、隐喻等修辞手法,形成“一语一图”的民族艺术美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通过这些展现人们的幸福快乐,还可以寄托愁思,表达对长寿的向往,以及各种吉祥喜庆的理想。可以这样说,吉祥在我国是一个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主题,同时在陶瓷艺术的设计中吉祥必须体现出来,很多艺术家通过谐音、比拟、寓意等表现手法,来展示现代陶瓷艺术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现代活力特征。所谓象征,就是根据事物的具体形态、色彩、习性等,使用其相似或者相近的含义。比如:鸳鸯象征着爱情,牡丹象征着富贵,竹子象征着君子,莲花象征着高洁等等。谐音原本是文学中的语言表达形式,民间通过谐音的方式表达吉祥,比如:在结婚的时候,会有枣,寓意为“早生贵子”,人们在吃饭的时候通常会有鱼,其寓意为“年年有余”,年糕的糕与“高”谐音,有步步高升的寓意。

第2篇

中国是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得益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滋养,各民族、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别具特色,地域性构成民族区域的文化标志,塑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性格,代表着人们的生活习尚,体现出浓郁的民俗色彩和地域风情。如陕北剪纸,东北皮影、蛋雕,徽州三雕,河南的年画,唐卡等,④透过不同形式的民间美术,人们可以窥探到不同民族、区域的民间礼仪、民俗风情、审美情趣。内容丰满形式多样,原汁原味的自然流露,随性而质朴的表现风格,具有感人的力量,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乡土情结。在海纳百川中汇入华夏文明的源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北方的画家,应着眼于北方的人文景观地域特色,在我国北方,流人文化、鹤文化、冰雪文化、工业文化包含着东北特有的生态文化资源,是历史发展的人文印记,“鹤”被誉为神鸟,生态鸟、吉祥鸟,它以形态之美、色彩之美、声韵之美而著称。它的姿态优雅、本色天然,在芦荻雁荡生生不息,群鹤翔舞蔚为壮观。鹤已成为北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养分。白山黑水的冰雪世界孕育了北大荒版画,冰雪文化构成东北最具品牌的旅游产业,演绎为城市的文化气质。纪念册、旅游工艺品、摄影、雕塑、浮雕、壁画等,作为公共空间艺术从题材到形式是城市文化的标志和符号。北方的画家应更加关注北方的地域民俗中典型化的原始生态,地域性的民族、民间艺术独有的人文风情。北方,沼泽湖泊、沃野千里,南方多石林舟桥,湖畔观荷柳暗花明,北方多森林平原,白山黑水冬花雪韵。北方的桦树皮制作的工艺品以天然本色、自然肌理与精美手工艺巧妙结合,尽显天然气象,北方的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的田园渔猎生活,体现了人与自然天地和谐共生。驯鹿、帐篷、雪橇,不惧寒酷的生活,就是他们与世相处的存在方式。他们使用的弓箭,取自天然,造型精美,手工技艺精湛,以兽皮自作服饰,传统饰品、一派天然本色。达斡尔人的服饰图案精美、巧夺天工,刺绣结合装饰工艺,装饰纹样体现了民族的传统寓意。这些都是历史和文化的宝藏,也是创作的重要素材,各种精湛的技艺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创意在民间散发出异样的光彩,作为艺术家要看到生活的地方,那些即将被人淡忘的地方,那些渐行渐远的风景。自然本身并非艺术,但真正的艺术来自于生命体验,离不开我们的精神家园。在我国南方,民间工艺特色浓郁,例如石雕、砖雕、浮雕,其根基发源于民间,虽然形式朴素却极富创造智慧和工艺之美。徽州文化沧桑的历史风貌,在寻常巷陌中所散发出的人文气息,蕴藏在雕梁画栋之间,引发无限的思古幽情。木雕、石雕、砖雕堪称三绝,徽州三雕早已名扬天下。传统的建筑雕刻装饰,从结构上重视牢固与美学协调统一,饰以雕刻的地方极为讲究,形象与色彩皆自然得体入理入微,常以材料本色别具匠心。木雕上的松石、云泉与奇花异草、来自民间的传统,就是徽州典型地域形象。徽州文化具有程式化、符号化的美学特征。浓郁的徽派建筑在造型上别具特色,融化在整体环境之中,白墙青瓦、古朴淡雅,特别是木雕艺术,历经工匠打磨雕琢更为华美典雅,身临其境,令人留连忘返。三分精美,七分儒雅的古旧浮雕,构筑成立体的景观空间,令人感叹!徽州民居依山傍水,风水布局、修竹茂林、相互掩映,从自然天成的环境到人工配置的山水林木,总是和建筑雕刻浑然一体自成格调,民居的前庭后院饰以庭园植物、花草,粉墙以砖雕,石雕、花窗为装饰,石砖铺地,曲径通幽。马头墙绵延起伏,错落有致、形式独特巧夺天工,使建筑、山水、花木相得益彰,宛若诗意的田园,显示出园林化的格调,达到了建筑功能与审美的和谐统一。浓郁的地域的民俗风情,也是木雕中题材内容的来源,即便是人物为主的木雕,其衬景,也是从徽州园林中摄取精华,汲取了山区古老村落独有的灵秀气韵。徽派建筑成就令世人瞩目,雕梁、斗拱、门廊、窗棂、均以平雕、浮雕、镂雕作装饰,恢弘而大气。内容多以花鸟虫鱼为题材,或以戏文故事借物喻人。祥兽蠢蠢欲动,方寸之间寄托着达官仕子踌躇满志的情怀抱负。其中狮子象征飞黄腾达、鱼和莲花寓意连年有余。成串的葡萄代表子孙繁盛。枕和蝙蝠象征着四季吉祥。徽派建筑门楼多以水磨青砖、石雕青瓦装饰,造型别致酷似汉字的商字。民居多以木结构为主,天井书斋、内堂高大,门窗为镂空雕刻,工艺繁复精巧。早年内院串通,据说可以穿堂入户雨不湿杉。小溪沿山脚由东而西、弥漫着青灰色调,红灯高挂、古韵犹存,极为赏心悦目。邻里旅人谈古说今,伴着四溢的茶香、挑夫的木履,置身其中仿佛时光倒流,令人回到历史的深处……流连于古镇西递,可谓移步换景。胡氏宗族营造的邸宅家院、古道民风,虽历经风雨洗尽浮华,却更显历史悠久,古朴典雅。这里曾孕育了无数饱学之士、文人墨客。在茶楼面铺,绵延伸展、高低错落的古老村落中,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明德园、流水人家、胡氏宗祠、应福堂、老屋子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徽派建筑白墙青瓦、檐角飞翘、处处独具匠心。徽派经典结构样式其实都源自于民间艺人的杰出智慧与发明创造。

二、民间艺术的的精神世界

宗教与世俗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宗教源自于古老的民间传统和精神信仰。各民族生活习俗与各不相同,但宗教情结,却深入民间,衍生为各种文化形态。以对神灵的尊崇与供奉、祈愿,获得神灵的保佑庇护,在民间建有大量庙宇、传播教义、朝圣祭祀表达民间信仰等。民间艺术中的宗教形式,目的是为宗教服务的。民间艺术并非宗教艺术,但二者又有着内在的联系。民间艺术中有众多的题材内容与宗教有关。佛教故事内容大量留载于世,包括建筑、祠庙、浮雕、宗教题材的民间壁画、建筑墙饰和工艺品,描绘出超脱世俗的天庭境界,反映了民间对宗教的神圣敬畏。自唐宋到明清,敦煌、龙门、永乐宫、法海寺等代表作,都体现出宗教对世俗生活的巨大影响,也寄托着民间文化中的“宗教情结”。中国的传统壁画的宗教内容主要是表现佛祖的修行历程、佛法记述的本生故事,天庭世界的芸芸众生,使人沉迷于想象的世界获得超脱,令信仰者顿生修行信念。风格上往往气势宏大、富丽堂皇、色彩华美、画工精湛。据学者研究考证:敦煌壁画乐舞包括天乐和俗乐。天乐寄托对天国的幻象,展示出佛教世界的繁华,俗乐表现了世俗世界的欢场,具有浓厚的宗教意味。实际上,宗教作为统治者的精神工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但作为文化传统,在各种形态的民间艺术中也传播“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因此在世俗社会影响深远。最丰富的想象都来自于民间。历代的工匠、画师以想象和智慧为宗教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早已突破了民间画工与艺术家的界限。建筑是造型与结构的艺术形式,门庭寺院在民间的广泛设立,作为面向社会开放的场所,为信仰者提供了求神纳福的场所,营造出浓厚的宗教气氛。建筑构件的铺排组合、美化装饰,屋檐斗拱、瓦当门楼、匾额砖雕、风水布局、院中其他雕刻装饰等都有特别的讲究。民间艺术的祭祀供奉与民间宗教有关的装饰艺术,如各类神像、祖先像、祭祀物品。它们往往按照传统的规范样式进行创作,在人物的造像、比例设色、装饰配置等方面,都有严格的法度规范。在民间各类神像家喻户晓,民间艺术中的宗教题材,所表现内容除了佛教、道教外,也包含了流传民间的原始宗教、他们或来自于图腾崇拜、祖先信仰,或是历史故事、人物传说、神话名录的经典传奇,又结合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内容极为丰富,天地神灵与人生活有关的神祇在民间广为祭奠。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时民间艺术也出离宗教藩篱、转向世俗化,强调实用功能装饰效果与审美效果。它所呈现的,是一个充满浪漫想象、世俗趣味的文化精神世界。

三、解读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象征性、隐喻性、装饰性

在理论总结、梳理后我们发现: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植根于情感,生长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观念决定形态,艺术作为精神世界的支撑,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立场中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伦理观念持续发展,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都体现出和谐、圆满、丰收、吉祥的精神气象。深入到汉族吉祥文化印记中。在持续的演绎发展中,编结了文化根脉发育生长的基因。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凭空而来。民间的各种造型元素都有发源的根脉,可谓意味深远,从普遍意义上,龙被喻为告天命者,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象征,汉文化的精神图腾。龙凤呈祥代表天地之间阴阳调和,每逢年节,舞龙、舞狮成为汉族独特的人文景观。饕餮被喻为神界的主宰,来自于兽首纹样的复合变异,象征统治者的威严,在商代是权贵与身份的象征。这类复合纹样在青铜器上的尊、鼎、爵等器物上绽放异彩,表达了庄严、狞厉之美。石狮被誉为神兽,狮的造型庄重威严且成双成对,作为宫廷宅院的重要装饰,昂然肃立驱邪镇宅。莲花与佛教故事紧密相连,民间信奉佛祖、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普度众生,成为民间世俗化的精神信仰。花鸟虫鱼、装饰手法蕴涵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再饰以彩漆做旧更加天然古朴。鸟和鱼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鱼在各种艺术与题材中都是民间热衷的主题,鱼的造型被民间艺人表现得情态跃动、生趣盎然,早已深入人心。这些技艺传承的传奇故事,不断演绎变幻,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成为研究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来自民间百姓的平实生活图卷,也是历代艺术家们关注的题材,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参照和图式信息。这些元素带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和精神象征以及文化符号特有的内涵。这些平淡事物衍生的图示语言,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的灵感和启示,对今天的艺术创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民间艺术蕴涵文化思想,代表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普世价值观,充满人文关怀,是一部图像学的百科全书。

四、保护与发掘———关于复兴民族、民间文化的思考

第3篇

豫北四季分明,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以小麦、玉米、谷子、棉花等为主,是全国重要的麦粟文化区,矿产资源主要以煤、铁、石油著称,尤其是煤、铁开采历史悠久,这些为工艺美术提供了能源和原材料。豫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史前“三皇五帝”中就有颛顼、帝窖两位主要活动在豫北,他们死后就葬在内黄境内,至今尚有二帝陵遗存。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蚌塑龙虎图案,据考证距今有6000多年,为仰韶文化时期遗存,被称为“濮阳龙”[2]。安阳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地,安阳小屯殷墟遗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豫北也是《周易》的源头地区,周文王被拘禁于里城(今属汤阴)时,将伏羲先天八卦整理、注疏,演绎为64卦,形成《周易》文化。

二、豫北剪纸的分布区域

在长期的历史文化滋养下,豫北剪纸成为当地工艺美术中掌握人数众多、分布最普遍、与民众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手工艺术,也成为豫北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密集。豫北剪纸广泛分布于豫北的乡、镇、农村,按照剪纸的艺术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两大区域。1.以安阳—鹤壁—濮阳为中心的三角轴心剪纸带这一区域包括安阳、鹤壁、濮阳3个地市,其中安阳市的安阳县、汤阴县、内黄县,鹤壁市的鹤山区、山城区,濮阳市的清丰县、濮阳县是剪纸分布比较密集的区域。这一带主要流行与地方文化、民俗习惯结合紧密的具有区域文化内涵的剪纸,如濮阳县郎中乡王海村的神衣剪纸,是当地的庙会活动所用的具有地域特点的一种剪纸艺术(见图1)。豫北的窗花剪纸也极具地域特点,从造型上看主要是方窗花(见图2),这跟当地的居室环境有一定的关系,这一带传统民居的窗户多为方格棂窗,窗棂多为5×5格式,25个方格,内外糊白纸。窗花外方内圆,造型美观,适合装扮窗棂。2.以济源—焦作—新乡为中心的横向轴线剪纸带这一带包括新乡、焦作、济源市区,以及新乡县、辉县、修武、武陟、沁阳等县。这一带的民间信仰剪纸比较多,用以祭祀祖先和供奉神灵。信仰剪纸的功能已超越人生礼仪和节令习俗,成为人与神之间沟通的媒介,剪纸被赋予超自然的力量。新乡辉县的帐书剪纸,重在精神寄托与心理慰藉,极具神秘性[3]。

三、豫北剪纸的艺术特色

豫北剪纸与豫西剪纸等相比,富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品种与样式、题材、艺术风格与功能作用等方面。图1濮阳县郎中乡王海村的神衣剪纸图2豫北的方窗花剪纸1.豫北剪纸的品种与样式中原剪纸的共性是其与人生礼仪和岁时节令密切融合,是民俗化了的民间造型艺术。豫北剪纸的品种有窗花、顶棚花、坑围花、墙围花、门笺、拉花、寿花和丧葬花等,衣饰纹样主要有鞋花、帽花、边饰纹样,除此之外,豫北剪纸还有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种和样式,具体如下。(1)神衣。神衣是用剪纸剪出的一种服装,主要是用于供奉神灵,主要流行于濮阳县。神衣是用红、绿、蓝、紫、黄、黑等色纸,以及金、银箔纸,剪成不同的衣服部件,然后拼接而成。每套神衣包括上衣和下裳,上衣有领、长袖或短袖,多为对襟、布扣;下衣为裙或短裤,总尺寸约为成人衣服的2/3。神衣上面贴有用各色纸剪成的装饰图案和花边,有些衣服上还贴有“驦”和“春”字,“驦”字非婚嫁之喜,仅表示喜庆事,“春”字表示春天。神衣年年做,在神灵生日供奉,先在庙上展示,而后祭祀、焚烧。神衣的制作和供奉是集体行为,大家集资买纸,有人裁衣,有人剪花,有人粘贴,众人共同完成。(2)冥衣。冥衣是用剪纸的形式剪出的一些服饰,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其制作过程和神衣一样,其尺寸比较小,只是一种象征,神衣上面也有各类植物、花卉图案,是丧葬用品,在祭祀祖先时焚烧。(3)纸帐。中原地区有写帐的习俗,尤以豫北安阳县、辉县为盛[4]。所谓“帐”,是香客、信众按照所谓的“神灵”“天意”而书写绘画出来的图案。帐又称为盘、帐盘,大部分帐是用笔绘在纸或布上的,其中用纸剪出来的叫“纸帐”。纸帐上的图案和文字有些能够辨识,如庙宇、葫芦等,而大部分是抽象的图案文字,难以辨识,多为祈福纳吉之意,主旨大都是表达国泰民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消灾祛病等美好愿望。(4)窗花。窗花有单色窗花和点彩窗花两种。单色窗花一般用红色剪纸剪成各种适合图案,安阳一带流行的单色方窗花外方内圆,图案多是动物、花卉等具有吉祥寓意的题材,也有部分是几何装饰图案,端庄大方。点彩窗花剪纸也叫点色剪纸、染色剪纸,以宣纸为材料,前纸镂刻多为阴刻,点染的水色系颜色中加白酒调制而成,渗透力较强,一次可点染20~30张,颜色渗透自然,画面色彩艳丽(见图3)。豫北安阳县、汤阴等地制作窗花主要用这种工艺。从剪纸技法上,也有一些独特的剪纸工艺,如套色拼贴剪纸工艺,在豫北非常流行。这种工艺一般图3豫北点彩窗花剪纸以深色或金、银箔刻成的阳刻剪纸为背面,按画面物像的颜色和形态分别贴上多种不同色纸,以增加画面的表现力(见图4)。套色拼贴剪纸多用于居室装饰(壁饰)、门、纸扎、神衣、冥衣上。2.豫北剪纸的题材豫北剪纸的题材和主题十分丰富,地域人文色彩强烈,通过不同的图案形式表现不同的寓意,有表现男欢女爱的,如鱼戏莲、鱼拱莲、鱼吻莲、扣碗、葡萄+老鼠等题材剪纸;有表现多子多福的,如葡萄、石榴、瓜蔓等题材剪纸;有追求平安如意的,如瓶+花、柿子+如意等题材剪纸;也有驱邪禳灾的,如剪五毒、眉眼(虎头鞋、猪头鞋)、方胜等。除此之外,豫北剪纸的题材还有以下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内容的。《二十四孝》中有多位人物出生于豫北地区,与豫北有关联。如“为母埋儿”的郭巨乃安阳林州人;“刻木事亲”的丁兰,乃河内(今沁阳)人;“孝感动天”的虞舜,其故里是濮阳县;“负米养亲”的子路,在濮阳讲学,死后葬于清丰县;“单衣奉亲”的闵子骞为濮阳人,濮阳县有闵城的地名,范县还有闵子墓;“卧冰求鲤”的王祥,曾做过温县县令;“恣蚊饱血”的吴猛,故里也是濮阳;“卖身葬父”的董永,故里在武陟;清丰县以孝子张清丰命名……二十四孝为豫北民间工艺美术所表现的经典题材,剪纸也不例外。图4套色拼贴剪纸(沁阳•韦凤荣)“文王拘而演八卦”,《周易》对豫北剪纸的影响极大,而《周易》也是豫北剪纸所反映、表现的重要内容,诸如阴阳平衡观念、和谐理念、天人合一观念等。殷商古都文化也是豫北剪纸表现的重大题材和内容,甲骨文、商代青铜礼器、青铜器纹样也常出现在剪纸中。英雄崇拜也是豫北剪纸的重要内容,像民族英雄岳飞,生在汤阴,习武在内黄,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岳飞事迹也成为剪纸作品的热门题材。3.豫北剪纸的艺术风格豫北剪纸在造型、技法、构图、色彩、表现手法等方面表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豫北剪纸造型多夸张变形,不求形似而求神似,随意而剪,突出主体形象,夸大特色部位,追求神似。在技法上虚实结合,阳线和阴线相结合,刚柔并济,阳剪中辅以阴剪,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弧线流畅,线线相连,繁而不乱。构图饱满、浑厚,线条多、实面广,方正规矩、繁简有序,给人以端正大方、沉稳平衡的感觉。在色彩上追求艳丽和明快,点彩窗花五彩缤纷。在表现手法上运用寓意、谐音、隐喻、象征,具有一种含蓄美。4.豫北剪纸的功能和作用豫北剪纸属于吉祥文化,具有装饰功能和教化作用,广泛应用于民众生活和生产中,为群众日常生活服务。像窗花、鞋花剪纸具有实用功能;许多剪纸大幅作品做成了中堂画、屏条,加装画框,成为具有装饰功能和欣赏价值的艺术品;有一些历史题材的剪纸,如“孝子图”,具有重要的宣教作用。

四、豫北剪纸的传承状况和创新思考

豫北剪纸在过去主要是通过民俗活动传承、师徒传承、亲缘传承等方式,得以延续上千年,而且在民间是受人尊敬的一种技能。但是,今天的豫北剪纸面临灭绝的危险。据我们调查统计,豫北各地基本上都有剪纸能手,我们对260余位剪纸艺人做了走访,其中年龄最大的是新乡市获嘉县照镜镇的李同秀,88岁,年龄最小的是安阳县的李海燕,36岁;60岁以上的艺人占89%,尤以65~80岁的人最多。现在剪纸大多为邻里婚丧嫁娶所用,不出售,只有极少人做纸扎出售,95%的剪纸艺术无传人,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尴尬境地。豫北剪纸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变化,已经逐渐失去了其使用的环境。如窗花一类的剪纸,过去是传统木构建筑常用的装饰用品,而现在大多是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房屋,窗户也使用的是现代的玻璃窗,很少有人贴窗花。剪纸的使用场所在不断缩小。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使很多民俗活动失去了生存空间,而剪纸是其重要的表演道具,活动没有了,道具也就不需要了,这也直接影响到剪纸艺术的发展。另外由于剪纸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太小,因此年轻一代也不愿意去学习传承。上述状况导致剪纸艺术处于一个濒危的境地。那么,剪纸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保护和传承创新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从政府层面上,应对豫北剪纸进行保护、抢救和传承。值得一提的是,从2002年开始由中国民间工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发起的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对豫北剪纸的抢救发挥了重要作用,命名了一批民间剪纸艺术之乡,评出了一些国家级剪纸传承人,并给予了适当的经费支持。如辉县剪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辉县的李爱荣被认定为国家剪纸传承人,多次受文化部委派出国办展览、现场演示剪纸技艺;汤阴等县被命名为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其次,高校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方面也应该担负起传播和创新的责任。高校应该利用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平台,开展多项民间文化遗产的课题研究,培养民间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加强民间艺术研究,在学术交流中开展民间艺术专题讲座、现场展演、作品展览和参观考察等工作。最后,青年学生特别是年轻的艺术工作者,更应该担负起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很多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资源都来自民间文化遗产。如剪纸艺术,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被用于装饰、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等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成功案例,这不仅能使艺术设计别具一格,而且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传承民间艺术的作用。

第4篇

(一)给学生做好必要的铺垫如果一开始就很难,学生肯定是做不来,也就自然而然不高兴去做了。比如兔子灯制作材料较多较杂,若让学生自己备齐是不可能。但如果没材料或缺材料又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备齐兔子灯课堂上所需的繁杂材料呢?在这方面,教师和学校就要共同想办法,积极落实制作兔子灯的材料。所以其中一项重要的材料竹篾我们要学生自己准备。

(二)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动力。学生一旦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产生兴趣,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去认识它、研究它,并千方百计去掌握它。在教学时,我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重点,采用多种措施进行兴趣教学。

1.小能人带动策略。班里制作较快又好的学生充当小教师辅助其他完成得较慢的学生学习任务,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又让同学们在课堂中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同学间少了隔阂与陌生,课堂里充满着浓浓的友谊与关爱。

2.合作完成作业。对作业确有困难的学生,允许2个学生合作完成一个兔子灯,尤其鼓励男女生搭配合作,如男生做力气大的工序如用竹篾做兔子灯骨架,装轮子;女生做灵巧的活,如裱糊和装饰。如此安排,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明显缩小了,同时也增强了学习兴趣。

(三)克服难点,把他们推向成功搭好兔子灯骨架,糊好兔子灯上的布后便可以装饰兔子灯了。我们当地兔子灯上的装饰完全是采用剪纸的形式。装饰剪纸的形式对那些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就是一项太难的事情。如在教学中全部照搬这种形式,学生的作业则会非常单调,部分学生也会失去学习兴趣。怎样改进教学方法,使方法变得生动活泼多样,激发学习兴趣?装饰手法不限的新规定使学生的兔子灯与众不同,别具匠心。

(四)积极落实评价,激发的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及时进行课题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本人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讲评结合,全面、发展地评定学生作业,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1.自评。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采用三部曲教学: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看看自己制作的兔子灯存在哪些问题并说出来,再想想改进方案。

2.互评。找找别人的优缺点:有的学生发现别人制作比自己细致;有的学生发现别人的制作速度比自己快。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请教,同学们互相切磋学习,学习劲头更高了。

3.师评。除了在专业上给予指导和评价,更多的是给予学生学习热情的鼓励。设立一项单项奖和优秀奖,发奖状和一些奖品。学生的奖状可以放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五)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助推学习兔子灯制作的有了学习的成就感,享受成功喜悦,从而增加信心,促进兴趣的发展。一般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1.展览。每学期都要进行兔子灯专题展览,作为学校校园文化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组织学生布置作品展并邀请全校师生和学生家长参观展览,参观者的好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2.祈福。民间艺人做兔子灯就是为了来迎神接福。如果学生做了兔子灯就往旁边一类,这只是完成了一半。还有一半就是文化的传承。所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感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3.义卖。每年街上到元宵节前,都有民间艺人制作的兔子灯来卖。很多人也会买回去给孩子玩。我想要进一步体现制作兔子灯的价值和激发学生制作兔子灯的热情。我每学期也会组织制作兔子灯的这一年级的学生开展一次义卖活动,义卖的钱全部捐给学校的贫困助学基金。这一活动也作为学校这两年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

二、总结

第5篇

古老的东方文化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矿藏。穿越历史的长廊,大量的图案、剪纸、年画、壁画、服饰、编结、浮雕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远古先民留下的彩陶、制作精美的装饰器物、纹样,富于工艺之美和创造的奇迹,在生生不息的文化演进中,记载着人类的智慧与梦想。表现了东方文化浓郁的生活情趣,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记录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追求。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据考证,从图像符号到象形文字,从图式对话到情感交流,艺术发源早于文字。追寻人类文明的历史我们发现,所有的艺术都有他发源的根脉。早在旧石器时代,先民们以原始材料打磨工具,以天然物质作为材料、在岩洞、羊皮、石头上留下大量符号般的形象。动物是原始岩画中最重要的题材。在受到威胁又相互依赖,征服自然又相依并存的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拙朴的绘画语言,武士、狩猎、丰收、舞蹈、还有图腾崇拜。另一方面,对母性的本能赞美,是他们可望延续后代的需要,对女性生殖的崇拜由来已久。在非洲、亚洲、大洋洲、人们不断发现人类祖先的聚集地,留下了大量原始艺术不朽的断简残边。考察的民间艺术发源的端脉,不仅是人们对审美的需要,更与先民们的精神信仰,祖训、教化、生存之道密不可分。那些通过诗歌、格言、神话、谜语,代表人类和宇宙的存在与对话方式所具有的特殊含义。人类创造的智慧在民间绽放出异样的光彩。从图形结构、色彩运用、造型意象方面对传统民间艺术考察就会发现:在手法上,民间艺术感性大于理性、纯朴稚拙、对形象的夸张、变形、随心所欲,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民间艺术的题材上、男耕女种、田园渔猎、人物花鸟、祥云走兽,即富于动人的生活气息,又凝结着世代相传的精神寄托。同样的题材、相同的造型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剪纸、泥塑、刺绣、布贴、蜡染等,因工艺不同也获得了不同的审美体验,丰富了民间艺术的视觉表达,涵盖生活各个角落,斑驳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参照借鉴提供了无限可能。

二、解读民间艺术的形式图语、审美情趣对艺术创作的启示

民间的剪纸,多用象征手法造型凝练,折剪镂空,略带夸张、成为婚嫁、丰收、福禄祥和的美好祈愿。皮影最初用纸刻制,后来用驴、牛、羊等动物皮剪刻,装饰化造型语言以镂空映衬的传统工艺演绎出人间的喜怒哀乐,民间泥塑、泥人在传统匠师的技艺中,依靠自然色彩与夸张变幻的手法,憨态可掬神完气足。从京剧脸谱到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那些美好的祈愿、远古的神话,代表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精神追求,是一部图像学的百科全书。民间艺术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由于他发源于民间,感悟于生活,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中:“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各种艺术形式中都体现出和谐、圆满、吉祥的精神气象。历经漫长的演化,编织成文化根脉发育生长的基因。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凭空而来。解读民间造型元素,可谓意味深长,龙与风、代表了天地乾坤的阴阳调和,石狮被誉为神兽,以此镇宅,狮的造型庄重威严,宫廷内院昂然肃立,成双成对四平八稳极具象征意味。牡丹寓意富贵、荷花象征高洁、莲花与佛教故事紧密相连,寓意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鸟和鱼更富联想,鱼代表五谷丰登、连年有余,民间艺术早已把鱼的图像寓意表现得深入人心。此外牛羊、喜鹊、仙鹤、他们就像民间的图腾符号,不断出现在各类艺术作品中,物我相融透射出文化符号的精神指向,对此我们当抱以敬重,学会从中汲取养分。艺术的形式语言可千差万别但文化的基因不可缺失。

三、壁画创作中,传统语言与现代形式的融合

壁画是历史上最为悠久的绘画形式之一,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多数壁画中蕴含着诸多传统民间的图式因素。纹样、人物、花鸟、走兽从佛教经典到历史故事,从田园渔猎到城市的变迁。经典的壁画作品往往揉进了民间乡土文化精彩绝伦的技艺,是民族情结的演绎。敦煌壁画正是无数无名的艺匠留下的旷世杰作。传统壁画在宗教方面主要是体现佛祖的修行经历、佛法记载的本生故事,天庭的各种奇幻意想,极乐世界的芸芸众生,使信仰者能够因此而赞叹佛法的神秘伟大,生修行信念。最丰富的想象都来自于民间。可以说: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发育的土壤。大师齐白石、吴冠中、韩美林的艺术无不从民间艺术中获取精神的滋养。齐白石早年做过木匠,作品深深植根于民间文化的土壤。他以心写性自由舒放,在笔墨的幻化跃动中,花草、怪石、虾蟹、盎然成趣。他的艺术通俗中尽现高雅,是民间艺术精髓的集大成者。画家吴冠中明心见性的点、线面,大写意的手法,既有民间艺术的装饰性又饱含着现代构成的形式之美。壁画的形式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工艺性特点,当然更重要的是艺术性。艺术家除在构思立意、经营构图、结构设计上围绕主题提炼创意外,还可以从民间的木刻、传统的纹样、动植物的变形上相互借鉴融会贯通。在自然,民俗风情的表现上演绎变幻,可以从造形、色彩、材质三个方面切入。借鉴民间艺术手法,通过变形、简化、打散、排列、错落等形式手段以单元或多元的形态组合融入创作。色彩上要根据题材、环境、空间主题设计,或结合自然肌理本色,强调简约和色彩的民俗性、装饰化。木板、墙壁、铜版、材料有别、美感各异,材料应与壁画主题内容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用涂饰、浮雕、织物、嵌瓷等现代的工艺手段、有别于原有的技术手段,同样表现出整体的民间艺术氛围。凹凸感、斑驳感、抽象化、我们还可以将简化后的民间艺术造型、图案,用铜板、玻璃、不锈钢、铝板等现代材料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构建起交融沟通的桥梁,这也是传承民间文化的重要手段。壁画创作中图像元素的间接应用,民间工艺的各种表现手法是潜移默化相互契合的。通过对民间图像元素的提取、演变、重构,也能表达民间艺术传统意象的目的,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原始材料与科技手段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第6篇

皮影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其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在中国动画产业发展之初,中国皮影等元素也被大量地引入到动画创作中,并具有一些优秀的作品出现。我国皮影动画主要有《张飞审瓜》《润泽》《镜花缘之女儿国》等作品。其中《张飞审瓜》属于流传范围比较广的。在《张飞审瓜》中,场景全部用皮影制作,且大量使用镂空的技术,如画粱等部分。人物造型具有典型的戏曲特点,这与皮影戏类属于中国戏剧的一种具有重要联系。在动画中,人物动作以及语言也具有皮影戏的特点,如行走中具有很强的节奏型,停顿突出,人物声音明显经过有意转变,表现出非常夸张的特征。这一类动画一经产生,便受到中国民众的好评,其意义不仅在于创新了中国动画的表现形式,更是促进了皮影艺术的传播,使接受动画的观众,尤其是儿童,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对于皮影的必要认知。但是中国动画发展到当下,已经很少使用皮影进行创作,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皮影动画的群众基础不够广泛,创作这种形式的动画具有很大的风险;另一个原因就是创作皮影动画耗时耗力,远不如采用手绘以及电脑创作方便、快捷、逼真,商家出于利益的考虑,比较少的选择这一方式。

二、以动画保护传承皮影艺术的策略

通过上文的分析已经发现,皮影艺术的发展进入衰落时期,而中国动画的发展正处于兴盛时期,将动画中加入皮影的表现方式,能够促进皮影艺术的传播与发展。但是在经济时代,以动画保护与传承皮影艺术具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各个层面共同努力,才能保证这一方案的有效实施。

1.国家加强对于皮影艺术的重视,对于皮影动画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扶持

国家的扶持能够使传统艺术摆脱困境,走入良性发展的道路。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京剧在短暂的衰落后,在国家的思想倡导与大力扶持下,再次开始兴盛。发展皮影艺术同样如此,个人以及民间团体的力量毕竟有限,只有国家加入保护皮影的行列,在思想上重视皮影,在实际行动中积极扶持皮影技术,如建立广泛的皮影艺术保护协会,将皮影艺术家纳入国家艺术家的范围,给予国家级艺术家的待遇,显然对于促进皮影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在以动画保护与传承皮影艺术的过程中,国家应该提高对于这种方式的重视,以政策性法律法规以及具体文件给予皮影动画创作中的种种便利,在皮影动画的具体创作与传播中,为其提供一定的人力以及物力支持,改变商家出于利益考虑不敢创作皮影动画的现象。而一旦在国家的影响下皮影动画的局面打开,其自然会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保护了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2.改变皮影的内容与形式

艺术的发展总是与时俱进的,不符合时代的艺术方式最终会被淘汰。显然皮影艺术当前的表现形式以及唱腔都不太符合时代审美需求。在皮影的发展中,传统的皮影技术可以结合时代特点以及地方特点增加新的内容,同时适当改变唱腔,以促进这一艺术的顺利传播。而在皮影动画中,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动画的创作对于皮影进行翻拍的思想,大胆创作一批符合时代特征的、体现时代思想的动画作品。作品以皮影作为主要形式,而在人物塑造中注重传统与时代的结合,增加人物象形的表现方式,改变传统皮影为了表演需要只以侧面表现人物的方式;改变人物形象大量镂空以充分投影的方式,改变人物衣物服饰领角突出,关节突兀的特点。因为动画赋予了皮影更充足的场地,更多面的表现人物的可能,因此在创作中应该将皮影艺术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做到继承的同时,有效地发展。在动画中,人物的唱腔以及说话方式应该统一采用现代普通话,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加入简单的唱词,且需要配以字幕。总之,以动画的方式表现皮影艺术,不仅仅是对于传统皮影表演方式的简单翻拍以及一些技术手法的改进,更需要在内容、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方式等方面全方位改进,才能使皮影动画真正地为观众所接受,完成皮影艺术从被动地保护到主动发展的过程。3.将皮影艺术加入动画专业课程。皮影艺术在动画中的应用不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动画创作者皮影知识不充分,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艺术创作。针对这种情况,应该考虑将皮影艺术加入到动画专业的教育教学内容中,真正培养一批既懂皮影又懂动画的人才,以促进皮影动画的长远发展。

三、结语

第7篇

作为一种民间舞蹈,“狮象窜”有其自身独特的表演形式。现在“狮象窜”表演队伍一般由一狮、一象、一个大头和尚和一个打击乐队组成。狮子和白象各由两人掌控,一人舞头,一人舞尾。狮子头、白象头用竹篾结扎而成;狮皮、象皮用绒布制作,并贴上用彩纸剪出的各种花纹图案。演员身穿白色武术衣,脚穿上山袜,腰束武术带,英姿飒爽。大头和尚(有时也戴老太太头套面具)是引舞人,身着长袍,手执蒲扇,边摇扇边扭腰,在狮子和白象之间穿行,动作文气,表情和蔼,其作用一是指挥狮象的动作,二是维持表演秩序。打击乐队用大鼓、扁鼓、大锣、大钹和小钹等乐器伴奏,渲染现场气氛,协调表演节奏。整个表演可分四步:一是“开场窜”,在激烈的锣鼓声中,大头和尚引狮子出场,白象紧随其后,在场子里快速绕场跑串,狮子做前扑、转身等动作;然后音乐转向平缓,狮子猝毛,白象则表演踏花步等动作。二是“白象猝狮”,狮子卧地,白象用鼻子为狮子猝毛,从头部猝至尾部,反复多次;随后狮子与白象嘴巴(鼻子)互咬或碰触,以示亲昵。三是“狮子窜象”,白象卧倒于地,狮子先绕场慢跑,紧接着从白象背上快速窜过,来回数次。四是“狮子喷火”,狮子嘴里装有一个花炮,舞狮头的人趁人不注意点燃花炮,花炮向四周喷射,伴随着激昂的乐器声,表演达到。“狮象窜”刚柔兼备,动静结合,形式生动活泼,表演惟妙惟肖,长期以来,深受群众喜爱。时至今日,沃家“狮象窜”仍会在春节拜年、闹元宵、迎亲、祝寿、武术健身等民间活动中亮相,为丰富当地文化娱乐生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从“狮象窜”现状看民间艺术传承与品牌形象塑造

尽管如此,目前沃家“狮象窜”生存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笔者在调研时发现,北仑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沃凡诚老师对“狮象窜”的传承比较担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观众减少。过去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老百姓非常爱看民间艺术表演。如今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可供选择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人们的鉴赏眼光也越来越高了。“狮象窜”表演如果观众较少,或者反应不够热烈,势必会影响表演者的情绪,艺人们舞起来也就没有劲了。二是队伍老化。现在柴桥沃家会舞“狮象窜”的艺人越来越少,加上乐队,“狮象窜”表演队伍总共只有20个人左右,目前最年轻的艺人也已经50多岁了。表演“狮象窜”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好几个艺人前几年在演出时脚受了伤,年纪大了,伤痊愈起来就慢,村里也不敢让他们再出来表演,以致直接影响了“狮象窜”的正常演出。三是后继乏人。计划经济时代,学习、表演“狮象窜”可以记工分,村民参与积极性很高。现在沃家村总共650多人,村里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的上大学了,有的到外面去创业了,年轻人对于这种费时费力而赚不了钱的民间舞蹈普遍不大感兴趣,“狮象窜”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情况非常严重。凡此种种,造成“狮象窜”日渐式微,前景可危。“狮象窜”的困境带有普遍性,破解“狮象窜”生存和发展的难题,也有普遍意义。下面我们试图以“狮象窜”为例,谈谈有关民间艺术传承与品牌形象塑造的一些粗浅想法。

2.1重视民间艺术价值,开发多样化社会功能

民间艺术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连接祖先与后代精神血脉的纽带;它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和感情;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们对自己、文化观念、地域个性、审美习惯的一种寄托;它具有多样化的社会功能,如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有的还有竞技性或实用性,有的本身还拥有不菲的经济价值。就“狮象窜”而言,它虽然不登“大雅之堂”,但也有其他高雅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庙会等民俗活动极少举行,但在农村,春节、元宵、结婚、寿诞、乔迁等庆祝活动仍然有,而且将来也不会消失。在这些民俗活动中,“狮象窜”及舞龙等民间舞蹈深受当地老百姓欢迎,因为它最能烘托喜庆热闹的气氛,最能表达欢乐兴奋的心情,而其他高雅艺术却无用武之地。因此,民间艺术尽管生存空间很小,但仍有社会需求和市场潜力,仍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2.2加大扶持力度,调动民间艺人积极性

在追求物质、追求时尚、传统文化被严重挤压的今天,民间艺术无疑是“弱势群体”,而其中的民间舞蹈更是“弱中之弱”,很难独立生存。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主管部门大力扶持,社会各界共同关心。事实上,对于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了许多政策,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政策要落实,措施要到位,并且要有持续性,避免出现政府需要的时候搞得热火朝天,不需要的时候无人问津的现象。近年来,北仑区及柴桥街道等对“狮象窜”非常重视,建起了建筑面积达240平方米的传承基地,在活动经费方面也给予一定资助。但还要加强扶持力度,特别是在“狮象窜”的低谷时期,要对政府或社团组织的节庆演出、公益演出给予必要的经济补贴,要对因“舞”受伤的艺人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在道具、乐器、服装等方面也要舍得花钱。都说现在是物欲横流的时代,其实大多数民间艺人还是很善良很淳朴的,只要社会肯定他们的劳动价值,他们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表演热情。

2.3走市场化道路,提高民间艺术造血功能

与实用性的工艺美术等民间艺术不同,民间舞蹈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相对比较弱,但并不是一点也没有。解放前,“狮象窜”班子大多出现在寿宴、婚宴现场或其他地方性活动中,舞“狮象窜”是要收费的。解放后当然不再收费了。从现在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收取演出费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有收入,才能维持班子的正常运行,才能调动艺人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展这项民间艺术。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民间舞蹈在走市场化、社会化道路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就拿北仑梅山乡来说,该乡地处偏僻海岛,在当地政府积极扶持下,村民不断挖掘、创新民间舞蹈表演形式,“至今,该乡已有舞狮、舞龙、狮象窜、车子灯、鼓阁、造趺等民间文艺队伍30余支,民间艺术表演成为当地财政主要来源之一”。可见,走市场化、社会化道路,把民间舞蹈当作文化产业来做,不仅能够养活自己,而且还有可能成为一条发家致富的新途径。

2.4积极引导,加强民间艺人队伍建设

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关键是培养艺术传承人。目前我国民间艺术普遍存在人才匮乏的问题,因此加紧培养民间艺术人才是当务之急。为此,既要积极鼓励老艺人传、帮、带,又要采取措施,想方设法吸引年轻人学习、传承甚至献身民间艺术。为了传承“狮象窜”,第三代传承担人沃凡诚老师自编了动作要领,村里安排了学习经费,但年轻人学习积极性不是太高。究其原因,是认为学习这门技艺没有什么前途。如果能够认识到“狮象窜”的市场潜力,能够感受到政府的扶持力度,能够看到市场化运作的发展远景,应该会有人来学习的。“狮象窜”表演动作不是很复杂,用心学习的话,十天半月就能掌握基本动作。“狮象窜”表演既有自娱功能,又可强身健体;既不影响自己的正业,还可获得经济上的回报,何乐而不为呢?只要引导得当,我们相信,“狮象窜”完全能够走出后继乏人的困境。

2.5创新表演形式,打造民间艺术品牌

第8篇

伴随着劳动人民生活的各种形态的民歌,时刻都在应对艰苦的生存状况。作为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在传承与发展某些历史遗留的文化产物时,总是遇到不同类型的困难。其中有人们改变自然规律能力的提升,劳动形式的变化,集体型劳动过程的蜕变等原因,这些原因都在影响着民歌艺术。根据笔者长期从事一些徽州地区民歌收集与整理的工作感受,总结一些关于徽州地区民歌艺术的现状的总结体会:其一、生存环境;其二、审美认可;其三、传播途径;其四、形式转变。仪式中的民歌艺术属于历史中的,会随着历史中其他事物的变更发展而产生变化。无法适应的,就会被历史所遗忘。作为与劳动生活紧密关联的民歌艺术,在现阶段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在排除所谓的恶劣的生存环境的主要原因以外,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问题如何在其基础上,改变审美认可度,多渠道、多方位的挖掘传播途径以及注重其形式的转变,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堪忧的民歌艺术现状。快餐式的消费文化、后现代主义审美的非深度性,决定了目前很多保存古老艺术况味的民歌艺术必须寻找突破。并非像某些专业人士的理解,认为改变民歌的艺术,是对古老艺术的一种亵渎。因为无法适应社会的某些艺术,也许不存在生命力。于是,在民歌艺术的现状上,首先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平面化、片段化,也许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延续方式。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根本上去理解民歌艺术,并且也可以借助民歌其中的歌词、旋律、结构去了解地域文化特征,借助民歌中的腔调、演唱形式等去感受当地的民俗。作为中华文化代表之一的徽州文化,有许多方面影响着中华文化的进程。这些都无不在一首首简单的小调中,哼唱歌吟。也许最为直接的可能是作为民歌艺术典型的“传承方式”的口传心授,慢慢在历史进程逐渐流失。但是各种各样的新鲜的传播方式,会让它们出来,带着一身的芳香,弥漫在我们身旁。

二、徽州民间仪式歌曲发展的建议

作为民间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仪式中的民歌艺术就像一个窗口,既可以让外界看到它们的世界,同时也可以把自身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时代的变迁,仪式民歌的本质、形式、功能等诸多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在传承发展方面,我们该如何选择,如何取舍,一直是困扰大多数音乐工作者的问题。本着积极保护“原生态”的目的,我们应该保留着仪式民歌艺术的原始况味;本着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迎合普通大众的审美情趣,我们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追寻它的改革发展,从而找到其内在的生命力与艺术性。这两者不矛盾,但是在现实的做法上,却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结合徽州地区的地域特色,大体总结出如下几点:

1.利用地域优势,开发旅游民歌,使得徽州仪式民歌艺术走向世界在中国旅游市场中,黄山作为标志性的旅游景点,成为众多人民群众选择之一。如何借助黄山的旅游方面的优势,开发民歌艺术的形式,将使得它成为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平台。民歌视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之一,挖掘开发、包装利用,如深圳文化民俗村,国内最早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各民族各地区的民俗都在这里集中展示。旅游者不再仅仅满足于景观旅游,而更希望通过旅游体验全新文化,充实和丰富文化生活。于是,传统仪式民歌在文化旅游市场中找到了一片新的生存空间。但与此同时,传统仪式民歌也势必根据众多游客的欣赏习惯、经营者的要求、文化市场的规律等有所变化,以不同的面貌在这一新的舞台上重新散发出活力。

2.借助高校课堂,进入音乐欣赏的课程范畴高校作为教学与科研并存的一个特殊的教育机构,始终对一些仪式民歌艺术的研究保持一种新鲜的状态。在经济腾飞的大趋势下,雨后春笋般的高校发展开始经历一个内省的过程。因此,作为一些地方型院校开始找寻一种地域特色办学方向。取材于地方,服务于地方。因此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将当地一些民歌艺术引入高校教堂,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曾经有过一份关于民歌艺术的调查问卷,在被调查的264名高校学生当中,只有14.5﹪人常听中国民歌,而选择流行音乐的人数高达53.8﹪。这样一个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在生活当中的音乐欣赏能力有局限性,对音乐的选择有共同性。加强大学生音乐欣赏课中的民歌艺术的欣赏,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歌音乐作品的准确感受和理解能力,使他们了解民歌中的文化养分,对其文化内涵有更深的体会和把握。于此同时,对推广、发展、传扬该地区的民歌艺术也有强大的保障。

3.融入一些音乐创作,进行一些新民歌的实验性创作博大精深的徽州地区孕育着不同种类的民歌艺术,其内涵丰富,影响久远。如何有效地传承与发扬徽州地区的该种文化遗产,以及如何引发音乐创作关注点置于其中,以及如何有效地从价值观念、精神内涵、开拓意识等诸多方面去释析音乐(歌曲)创作的价值等,一直是笔者近期所密切关注的焦点。姑且将这种创作定位为“新民歌”。创作要取材于民歌,服务于人民。可以借助其中具有地域性代表的旋律继续创作,使得它让更多的人认识,例如作为安徽具有代表性的《黄梅戏》,就出现在不同艺术形式当中。甚至在某些流行歌曲当中,都出现它的影子。我们应该进行有效的新民歌的创作,向世界展现徽州文化的真正风采。

三、结语

第9篇

学前教育作为幼儿的启蒙教育,并没有被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中去。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人们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中国现在学前教育的规模、形式、师资力量也参差不齐。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地区在民间艺术的教育程度上做得远远不够,有的地区师资力量薄弱、老师对民间艺术了解甚少;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民间艺术教育,这使得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运用不容乐观。加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萌生并在青少年中大肆流行,比如一些网络词汇: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外来文化也不断地涌入国门,孩子们对外来文化有着新奇感,开始过外国的节日,比如圣诞节、万圣节等,摒弃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民间艺术更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这对民间艺术更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艺术教育课程中,加强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刻不容缓。

二、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有效运用的建议

1.加强民间艺术教育的宣传活动

有些经济发展落后、不注重孩子民间艺术教育的地区,大部分人们对民间艺术的形式都不知道,这充分说明我们在民间艺术教育的宣传活动方面做得不足。因此,笔者建议各地区的教育部门要经常开展民间艺术教育的宣传活动,比如可以定期开展民间艺术品的展览活动,普及民间艺术教育的知识,宣扬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价值,使民间艺术形式深入人心,引起他们对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运用的重视。

2.培训专业人才,增强师资力量

有些地区的幼儿园老师对民间艺术知之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民间艺术专业人才的培训做得不够。在幼儿教育中,老师充当着一个桥梁的作用,是孩子在民间艺术学习方面的指路人,没有一个专业的老师,孩子们便无从对民间艺术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因此,培训专业人才,增强师资力量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在专业人才培训方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幼儿园应不定期组织老师进行民间学习,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学习不同地区的艺术,做到对民间艺术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2)幼儿园应该不定期地请专家莅临观摩老师们的民间艺术教学课堂,并提出合理有效的意见,经常组织民间艺术交流会,使老师对民间艺术得到充分的交流,以明白并改善自己民间艺术教学的不足之处。

3.选取合理的民间艺术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教学

第10篇

传统民间艺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如,油纸伞工艺有着“双喜临门”“五福送子”“百年好合”等独特的装饰寓意,并从中衍生出晋州宫伞舞、博罗舞罗伞、漳台大鼓凉伞舞等民间文化活动;传统国画有着写意与留白,引人思考;传统建筑有着“飞檐”“红砖灰瓦”的简洁、自然之美;等等。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大都采用中轴对称的结构,简单大方,有着或喜庆或沉静或古朴的风格。这些中华民族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如果被用在现代设计中,将会显得别具一格。公交车上张贴的用来宣传文明乘车好习惯的图案造型,正是源于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剪纸。似曾相识的奥运福娃的形状正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对称造型。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女性服饰——旗袍,在穿着时与油纸伞的搭配是分不开的。如今,旗袍已经成为服装设计师表现东方女性魅力的民族符号,体现了中国女性清雅、含蓄的服饰配上工笔装饰的油纸伞,在素雅庄重的格调上增添了些许轻灵和纤柔。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成功案例数不胜数,使设计者在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中唤醒设计灵感,找到设计的方向,从而设计出赏心悦目的作品。这些传统民间艺术造型独特,彰显着中华民族独有的魅力,学习传统民族艺术的造型,将其引入自己的作品,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设计师的选择。

二、自然质朴,传承我国美德

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很难找到非常复杂而奢侈的事物。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不仅追求美观性,也注重实用性。如江西婺源甲路油纸伞,以凤尾竹、桐油等江南特产通过制作师傅锯竹、刮青、平头、劈骨等工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进而制作出集民俗性、实用性等特点于一身的手工艺品。传统皮影利用动物的皮毛剪贴绘成所需的形状,无须复杂的工艺与装饰,演绎了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不注重奢侈精致,只要满足人们的日常劳动与生活需要即可,所以它们自然而质朴。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自然质朴是其特点,这也恰恰反映出传统手工艺人在创造传统民间艺术的同时也在发扬着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如今,少数节日礼品包装精致华美,包装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礼品本身的价值,致使商品价格节节攀升。这种奢靡浪费的不正之风影响着设计界。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自然质朴运用到现代设计上,将会对市场吹入一阵清风。如,浙江余杭纸伞上的中国绳结配饰,不但具有装饰功能和吉祥寓意(“绳”与“神”谐音,结则喻示团结、亲密、温馨),而且具有伞具的捆绑包装以及收纳功能。这种设计美观实用,同时也让伞具风格别致。因此,现代设计一方面应该向传统民间艺术学习,在传统民间艺术中汲取以实用为本和用物惜物等有益成分,在设计中除了注重外观的美观与装饰外,更应注重产品的使用功能。另一方面,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也应该注意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

三、和谐友好,共筑中华美梦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十分重视“天人合一”的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古人从自然中获得启发创造了传统民间艺术,在这种与自然万物和谐友好的观念下,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如今,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益,沉醉于征服自然的快乐中,丧失了保护自然的理念。大气污染、全球变暖、沙尘暴、海啸,自然以灾难的方式警告着人类的所作所为。我们应保持警醒,从传统民间艺术中学习,在现代设计中倡导环保理念,追求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态度,用行动实现中华民族美好的中国梦。

第11篇

在封建社会中繁荣的商品经济达到鼎盛时期是明代中叶之后。在这种状态下,市民的生活也随之更好,对于艺术界所造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绘画的商品化上。在明清代的文人中,绝大多数的都是卖画,还有人将此作为维持生计的方法。从绘画开始逐渐走向商品化,不仅仅是商品经济的发达,社会生活中对商品绘画的需要。明清初,有大批的暴富商人为了追求风雅,开始大量的结交名士,导致民间也开始出现这种风气,追求名画,将名画悬挂在家中作为一种装饰。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尤其在当时的江南地区,画家人数最多,所以江南是文化中心和美术中心。让艺术逐渐走向大众化,促进文人画家和民间艺术家开始了借鉴学习之路。毕竟在明清文人画家中绝大部分都是属于穷文人。而且在当时的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中,顺应时代的要求,也诞生了一大批平民画家。毕竟他们在底层生活,所以与民间艺人具有相同的地方,所以和过去的文人有很大的不同,明清画家都很重视民间艺术的学习。例如郑板桥,他是一个十分喜爱民间文化的文人画家,他的创作十分淳朴,但是又符合传统文人的画意。这类的作家多得数不胜数,在这笔者就不一一说明。

二、民间艺术对文人画的影响

民间艺术渗透到了文人画中,这是不能够否认的,从版画等绘画的形式具有属于自己独特魅力,在文人画中,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和民间艺人的合作中,将风格和民间审美结合在一起,将带有木版韵味的话谱开始流行,促使文人画家也受到了绘画的影响,开始与民间艺术结合。在明清木刻版画中,文人画十分具有艺术魅力,其影响最大的是民间艺术的刻板画、瓷器绘画等。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阶级不断进步,所以,小说等俗文学开始出现,在明代中晚期的江南一带,印刻十分兴盛,戏曲小说连官府都在大量的进行印刻。由于大量的插图类书籍开始进入,所以很多商人开始请文人画家进行插图创作,陈老莲、萧云从等人十分出名。老莲曾经创作的《水浒叶子》等插图是当时最流行的作品,这也是典型的文人画家和民间刻工一起完成的艺术作品,是中国版画史上的宝贵财富。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优秀作品,如《九歌》等。

三、文人画艺术与民间艺术的互渗性

民间艺术的基础性和“母体性”都十分重要,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民间艺术和文人画艺术的交流影响方向,主要是在明清时代,是其文人画家和民间文化的融合,在色彩等运用上更加的突出只有,对于民间艺术中色彩的吸收十分明显。直接将清末上海画派各大画家色彩浓厚的风格表达出来,甚至还汲取了西方的画风,采用了鲜明的红和率绿对比;做到了画面感很强。其实所有的艺术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文人画家在民间艺术中汲取优点,促使文人画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其实民间艺术也收到了文人画艺术的影响很深,我将其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在明清时期中,能够看到与之前构造具有差异性的青花瓷绘作品,其中都汲取了民间艺术,最具有代表的就是龙凤花草图案,其采用的题材是以山水、花鸟、人物,通过瓷绘的创作出来,将笔墨的效果和趣味表达得淋漓尽致,将文人的艺术气息和民间艺术味道都包含了,是将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画风。

2.我国古代的雕版印刷术的产生衍生了民间木板画,特别是到了明清末代的时候,是这种艺术形式发展的巅峰,获得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喜欢,所以当时的画作坊遍布全国。里面有很多的作品还是出自于文人画艺术的影响,有的还是文人画家亲自操作,将“雅化”带到民间木板年画中。例如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风格与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的木板年画,其画风突出,采用了强烈的色彩对比,但是去细致。

3.在明清时代中,有许多的文人都是属于没落了,导致民间出现了大量的文人画家,将民间艺术和文人画艺术结合在了一起,获得了好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将民间画师的表现手法带到了文人画艺术中,所以导致文化画家还是变了风格。例如仇英、华岩、黄慎、任伯年等都是这种转化形态的代表人物。

第12篇

(一)引导学生关注认知家乡的民间艺术,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培养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先生就提倡美育教育,认为美育问题不仅限于学校、学生范围之内,而是从学校的美育出发,扩展到全社会的美育问题;从学生阶段出发,扩展到整个人生。这种美育实施的方法,与20世纪初的以“歌谣运动”作为标志的中国民俗研究与民间艺术的复兴是有联系的。乡土民间艺术最具地方性。四川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乡一品,一地一特色,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地域之一,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文化艺术宝库。但是,当今的高职院校学生不少脱离了自己的乡土乡音,对本土民间艺术知之甚少,甚至对“民间艺术”这一概念都十分陌生。引导他们关注和认知家乡的民间艺术、中国的民间艺术,离不开教师。以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为例。2013年,该院在省内高职院校中率先开设了《民间艺术》院级公共选修课程。在第一堂课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介绍、提问与互动,唤起学生的记忆:竹编、剪纸、糖画、皮影、年画、面人(面塑)......一个个民艺代表门类,激发起他们对家乡民间艺术的文化认同感和亲近感。在民艺教学的初期阶段,教师设计以“家乡的民间艺术”为主题,安排学生利用国庆假期进行家乡民艺采风,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自己查询搜集,制作出丰富多彩的介绍家乡乡土民间艺术的视频、幻灯片等。在讲解民间艺术理论的同时,引导学生展示家乡特色民间艺术的种类、工艺特点、产品特色、文化价值和市场现状、传承人故事、影响力等,并辅之以教师点评和学生讨论,不仅在教学互动中实现乡土民间艺术资源共享,而且在通识教育、素质培养方面,唤起高职学生对于祖国、家乡的民间艺术的热爱,有助于培养他们对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等,并对年青一代建立本民族文化自信也将大有裨益。

(二)将民艺地域元素与学生所学专业有机融合,提升其就业与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民间艺术教育研究从文化产业的视野看,将着重探讨培养高职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现代文化产业的转化与应用能力,诸如传统与现代的工艺制作、采用民间艺术元素进行现代创意设计等,以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因此,除了充分利用学生家乡的乡土民间艺术资源外,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进行教学实践,是民间艺术教育的又一种有益方式。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开设的《民间艺术》课程,选课学生涉及多个系别、多种专业。在民间艺术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启发学生将传统与现代的工艺制作融合、采用民间艺术元素进行现代创意设计。比如应用技术系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民间艺术的年画、皮影、剪纸、中国结等元素运用到网页设计中,设计出独具风格的网页作品;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一位学生,抓住了民艺内涵中的两大精髓——审美与实用,将民艺“剪纸”融合到高跟鞋的立体造型设计中,剪纸和高跟鞋的结合,以剪纸的镂空为主要表现形式,将鞋的透气性这一实用功能充分展示,空间感体现得颇为贴切,高贵、现代,同时又赋予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环境艺术专业、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利用极具本土特色的元素,制作了年画、熊猫剪纸等民艺作品;而烹饪与营养专业的学生,则启发他们利用民艺元素设计餐厅的布置。民间艺术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极富趣味和挑战,极大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民间艺术内涵的理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民间艺术与生活日用融合在一起的审美与实用的精神体现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民间艺术可能会获得研究与应用的新生,同时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对于民间艺术在现代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新与应用能力,这将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三)教师先行,引领学生开展区域民艺田

野调查①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在《民俗》发刊辞上呼吁:“我们要探险各种民众的生活,民众的欲求,来认识整个社会!我们自己就是民众,应该个个体验自己的生活!”②实地体验各种存在于乡野的民间艺术,是民艺教学教研的重要路径,尤其需要调研区域民间艺术资源。而高职院校所在地方区域的民间艺术资源,作为民艺的教学资源,既具有田野调查的交通的便利性,也有建立校外民间艺术教学实训基地的可行性、优势性与长期性。所谓的区域民间艺术资源,我们认为存在于两种场所,一是存在于地方的民间艺术,二是存在于文化机构。以四川为例,它的民间艺术资源丰富,这源自它是一个人口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省。各民族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资源。四川深藏着不少民间艺术技艺和人才,一些民族民间工艺品在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相当地位。可以说,四川的每个市县乡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四川区域民间艺术资源存在于地方的民间艺术,如泸州分水的油纸伞、甘孜州的巴塘弦子、绵竹的木版年画、成都的糖画等;存在于文化机构,如成都金沙博物馆里的中国最古老的黄金剪纸“太阳神鸟”、四川大学博物馆的皮影等。这两种场所的民间艺术,在作为教学资源共享上,可以互为文本,相互补充。获取地方区域性民间艺术资源,“教师先行”十分必要。所谓教师先行,就是通过先期田野调查,为学生“探路”,事先掌握有关民艺的亮点特色、文化价值,搜集第一手鲜活资料,联系接洽学生田野调查的有关事务,从而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行田野调查,设计田野调查的计划、线路和程序。例如四川商务职业学院《高职院校民间艺术教育研究》课题组在开展民艺教育研究和教法探索的同时,先于学生积极进行区域民艺田野调查,先后走进实地,调查访问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郫县安靖蜀绣村,参加绵竹年画文化节活动,采访了绵竹年画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分水油纸伞厂等重要民间艺术圣地,访问非遗传承人,考察地域民艺演变历史,了解原料特点和工艺特色,探寻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调查生产规模和市场现状,询问保护传承措施等。先于学生的田野调查,可以让教师胸有成竹地拟定教学重点和主要教学环节;落实到民间艺术教学中,则充分利用成都的区域民艺资源,采用教师给出田野调查或参观考察的题目,以班级统一安排校车出行(或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前往)的组织方式,学生分别参观、考察、调研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郫县安靖蜀绣村、温江陈家桅杆、成都文殊坊藏羌织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都锦里、宽窄巷子等地。需要指出的是,对初次从事田野调查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当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地指导学生学习田野调查方法。除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社交礼仪和禁忌,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锻炼社交能力之外,我们重点培养学生的田野调查计划写作能力、现场观察能力、收集资料与实物标本的能力、详细记录有关工艺流程的能力、人物访谈技巧等。田野调查结束后,指导学生完成以田野调查报告为主的各项访谈与写作的作业,并且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延伸提交有关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整理发掘、利用开发的方案、创意等成果。在民艺田野调查课程进行过程中,还应指导学生撰写调查计划书、设计调查问卷表等一系列文案,通过实地访谈、录音、拍摄、资料整理,再到调查报告的完成,全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读”、“问”、“听”、“写”、“图片拍摄”、“资料查询”等各项综合能力,使民艺田野调查成为学生最有收获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

二、民艺课程教学设想

在持续的民间艺术教学中,通过对于高职院校民间艺术课程特色的提炼,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探索一种适合于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民艺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一)专职教学与兼职教学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安排聘请民间艺人走上大学讲台,走到师生之间,用其本色语言讲述自己的创作甘苦,弥补学院与书本教学之不足。在这方面,天津职业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该院在艺术专业上,设置了年画方向,专门骋请天津杨柳青年画传人,走上讲台为大学生传授年画工艺。而艺术专业的师生走出校园,走向民间,走向原生态的民间艺术,通过田野调查,既为区域地方文化建设做一些具体工作,同时增进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知,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建立民间艺术教学基地

民间艺术是一项传授性极强的艺术活动,一项民间艺术往往是家传或以师徒相传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与民间艺人合作建立传习所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民间艺术的做法,是建立校外民间艺术教学基地的好方式。在民间艺术的考察调研中,我们发现民间艺人在地方政府扶持下,已经走在了前面。比如,郫县安靖镇的蜀绣传习所、泸州分水油纸伞传习所,都是政府出资,民间艺人出技艺办起来的民间艺术学习基地。因为这些民间艺术的传习所一般都是免费的、对外开放的,高职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地方的民间艺术资源,建立民间艺术教学基地。这样既可以作为教学的实训基地,也可以作为学生寒暑假自愿学习的基地。

三、结语

第13篇

生源历来是高等职业院校关注的话题,生源的质量决定教育的质量。民间艺术专业的生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民艺传人,他们拥有高超的祖传手艺,但文化课程基础薄弱,很难进入其他高等院校进修,不利于民间艺术的进一步传承与传播,尤其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民艺传人,更有“走出去,多学习”的强烈愿望。这些民艺传人,恰恰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招生对象。对于这些艺人,学校可以采取自主招生、单独招生或订单培养等方式,不断拓宽生源渠道。在实际招生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向那些民间艺术发达地区倾斜,多招收一些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进校学习。这样既解决了教育专家们关于生源民艺背景缺失的担忧,又满足了有志青年将祖传民艺提升并发扬的需求和愿望。二是面向参加普通高考的广大的青年学生招生,这些学生大多缺乏民艺背景,但都对民间艺术感兴趣,学校可以采取自主招生的形式考察他们的兴趣与艺术天赋,在入学后为他们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安排大量的社会实践实训机会,培养他们的民间艺术创作技能,旨在为民间艺术的发展输入新鲜血液。

二、师资队伍的建设

总所周知,培养民间艺术高职高专人才,面临的另一大难题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教师的来源可以包括:正宗的民间艺人、行业或政府部门评选出的民艺大师、艺术类院校毕业的学生等等。建议采用专兼职这种相对灵活的方式不断壮大师资队伍。教师招聘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这些教师要精通某一类民艺技法,最好是民艺传人或是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民间艺人,他们一般具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实践;二是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沟通,能够较好地传达民艺知识和实训要求给学生;三是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真正做到深入民间,经常带队下农村体验生活,帮助学生体会到“民间艺术”的意义。教师招聘进来之后必须不断进行师资培训,争取早日建成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为来自民间的民艺传人往往文化基础较差,课堂教学能力比较薄弱,相关部门必须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培养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而来自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往往缺乏民间生活体验,则应该要求他们参加各种挂职锻炼,深入民间体验生活,不断提高民间艺术修养,以便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

三、课程体系的设计

民间艺术专业的课程一般包括基本素质课、专业基础课和职业能力课。学校根据不同的选修方向设置相应的专业基础课和职业能力课。专业基础课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基础等通用能力;职业能力课则是直接训练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获得岗位能力的关键性技能课程。比如学习地方戏曲,就要学习声乐、器乐、发音、形体和服装等专业基础课程,还要学习剧目创作、剧目演出等职业能力课程。职业能力课一般采取项目导向,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实训机会。学校要安排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在民间艺术工作室或手工作坊顶岗实习,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突破民间文化中原有的狭隘的小农意识,用宽广的胸怀来传承民艺,为其注入新鲜的活力。

四、建设民间艺术工作室或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使民间艺术工艺得到有效的传承,学校应在校内开设各类民艺工作室或实训基地,对照工作场所布置环境,聘请民间艺人传授技艺。工作室采取灵活的上课方式,民艺大师一般采取项目导入的方式教学,工学结合,通过大师们的言传身教,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校外,建立各种实训基地,加强校企一体化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训或定岗实习的机会。

五、相应的政策与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设置民间艺术专业,必须考虑到此类专业的特殊性,在政策上和管理制度给予保障。首先,要获得政府与相关部门的的资金扶持,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传播提供资金保障。其次,由于大部分民间艺术专业的教师来自民间,他们拥有高超的技艺,但是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在职称评定上必须给予照顾,鼓励他们专心传授民艺技能,不用为评职称浪费过多的精力。其三,在工资待遇上必须给予倾斜,使得他们不用为生计发愁,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技艺要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要求大部分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农村挂职锻炼,深入民间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艺术修养。

六、利用一切形式扩大影响力

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民间艺术传承的队伍,如何用现代传播手段来扩大民间艺术的影响力和魅力,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如何推进其与市场接轨,使民间艺术真正实现产业化,拥有新鲜的活力,也是高职院校的研究课题。

1.高职院校可以成立相关的课题组,对民间艺人进行访谈和记录,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如潮绣,可以对材料、工具、工艺流程、针法进行拍摄与记录,对主要的民艺传人可以进行访谈,形成大量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建立资料库,便于日后的查询、展览与传播。

第14篇

(一)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急剧萎缩

在科学技术并未如此先进的时代,人们生活的节奏属于一种缓慢悠闲的状态,那个时候人们的娱乐方式大多来自于民间艺术,空闲时候聚众去看剧团演出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事情。民间也有大量的以演出来传播文化的民间剧团,但是现今社会生活节奏的转变,使剧团的生存面临强大的压力,几乎很少的现代人愿意浪费工作后难得的闲暇去看剧团演出,剧团失去了观众,甚至连生计的维持都变得尤其困难,更别提其他的了,所以有很多的演员都不愿意继续演出下去,各种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难题,甚至有的已经濒临灭绝。

(二)很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濒临失传

很多的民间艺术都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的结果,凝聚了大多数人的智慧结晶,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必要性。但是现实生活中比如吴村鱼灯等民间艺术的继承人已经年过古稀,世代相传的技艺找不到适当的继承人,即将濒临灭绝。与此同时,社会上的民间艺术行业也都萎靡不振停滞不前。

(三)建设和开发新城市,破坏了民间艺术资源

长久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化除了戏剧等非物质性遗产之外,还有类似于皮影戏,雕塑之类的有形物质性遗产。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这类文化的不重视,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对一些类似于根雕,石雕等的破坏,另外,不得不说的是,还有部分被利益冲昏头脑的商人利用民间艺术来谋取钱财,破坏了民间艺术的价值。

(四)缺乏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管理

就目前而言,整个社会对于民间艺术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树立起保护民间艺术、保护文化财产的意识,同时,民间艺术的管理部门也受到经费等客观原因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民间艺术实施保护措施,也不能利用现如今社会的现今手段来维护民间艺术,因此,这些部门只能对民间艺术的逐渐消亡束手无策。另一方面,对民间艺术的开发上也存在着各种或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民间艺术的后续进步成为难题。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历经时间的洗礼最终形成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每一种民间艺术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可以说时代的精华在民间艺术的灵魂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优秀的时代会孕育出优秀的作品,同时优秀的作品必有一个优秀的时代作为背景的原因。但是,纵观现实,民间文化没落消亡的现状触目惊心,所以,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号召全社会都形成民间艺术的意识,同时建立起民间艺术会消亡的危机感。

二、民间艺术的发展对策

(一)制订民间艺术保护计划

从现实出发,站在民间艺术的角度,有关的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性,用专业的方式对民间艺术进行系统全面的档案统计,并研究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各级政府也要给予全面有力的支持,正确的保护民间艺术,使民间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

(二)加强民间艺术的传承

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民间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刻意的为民间艺术培养优秀的继承人,另外,针对一些面临灭绝的民间艺术,要实行全面的保护,使他们得到有效的保存,鼓励年轻人从事民族艺术的行业,为民族艺术注入强有力的新鲜的血液,为民族艺术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保护、改善民间艺术文化的生存环境

对民间艺术实施保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与此同时,还要培养民间艺术的抗打击能力,即寻找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立稳脚跟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创新,但是,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创新,在创新的同时,还要保留民间文化的根本。不要单纯的为了创新而创新,只有具有民间艺术最本真意义的创新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只有不断的探索民间艺术的改进方法,才能够使民间艺术得到更加有效的发展。

(四)树立全民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

众所周知,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人们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艺术结晶,所以,号召全民对民间艺术进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以全民为基础,对民族文化进行宣传教育,使全民都充分了解到民间艺术的内涵,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性,在社会上形成全民学习民间艺术的热潮。

三、总结

第15篇

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着很强的地域亲和力和民众认可度,并深深地融入民族文化基因当中。它们展现的艺术内容和艺术形象是丰富多彩的,经常可以把同一思想主题用多种艺术形象或艺术形式表现。比方说“孝亲”思想是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的常见表现主题,以它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民间艺术,既有年画、泥塑、面塑、石雕、木雕、壁画、砖雕等造型艺术,又有越剧、京剧、黄梅戏、目连戏等民间戏剧,还有藤编、草编、漆艺等民间工艺或评书、弹词、莲花等说唱艺术。同样,对于地方民俗来说,“孝亲”思想既可以融入婚丧嫁娶、生辰寿诞等人生礼仪当中,又是清明祭祖、中秋团圆、重阳敬老、新春庆贺等岁时节庆的重要内容。并且,同一个艺术形象也有多种形式的艺术表现手段,以“董永”为例,你就会发现既有汉代武梁祠的画像石和三国魏时石棺线画中的民间石刻“董永”的孝子形象,又有《董永遇仙传》《永与七仙女传说》等多种说唱话本,还有怀梆《七姐下凡》《织皇绫》《槐荫送子》,晋剧《槐荫记》,楚剧《百日缘》,黄梅戏《天仙配》等多种民间曲艺形式,还有诸多相关的民俗活动如河南武陟的孝子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资源是相当丰富,其中的艺术题材、艺术形式、艺术形象都可以作为高校学生进行相关主题教育的优秀素材。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对高校德育的价值还在于它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其显著特征就是将审美娱乐功能和道德教化功用结合起来。它既可以借助于面具、木偶、脸谱等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造型道具,又可以借助于弹词、评书的诙谐幽默说唱语言,也可以借助于民间传说、故事、神话当中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实际展现的是地方民众共有的心理特征和审美追求,以特有的艺术方式寓乐寓教于其中。所以在高校德育过程融入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的相关内容可以改善原有内容空洞乏味、形式僵化生硬的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并且,很多民俗活动或民间艺术简单易上手,趣味性、参与性比较强,可以在德育过程中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改变原来灌输式的德育教育方式,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和融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的熏陶和思想的锤炼。

二、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在高校德育中应用

(一)选择适合高校德育教育的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形式和内容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受到封建伦理和小农思想影响,其中有些内容和思想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要求。所以,要把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资源应用到高校德育工作中,首先要甄别它所表现得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是否符合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规及社会的公序良俗,比如那些宣扬封建伦理、封建迷信、恶俗趣味、陈规陋习的民俗和民间艺术就不能用来进行高校德育教育。还有些如民间家具、农具、炊具之类的民间生活用具,也不适合用来进行高校德育教育。所以应当选取一些审美趣味性强、可参与性强、容易上手、便于教学的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用于高校德育教育。民间曲艺、民间文学故事、民间说唱、民间手工艺、节庆民俗当中都有相应的优秀的题材和内容可以用于高校德育教育。

(二)发掘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资源,创新思政课堂教育现在高校的德育课堂教学主要借助于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学平台,它们在教育内容上,政治教育内容较多,公民道德伦理教育内容较少,同时教育方式上以课堂灌输和道德说教为主,学生互动参与较少,教学不够生动。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可以为德育课堂提供更为生动的教育内容和更加多样的教育手段,不同门类的艺术可以采用不同德育教育形式。对于民间故事、口头文学来说,本身就有一些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作品和题材直接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作出讲解和正面引导。对于民间曲艺和民间工艺来说,应该课堂艺术欣赏为主,引导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美德的感染和熏陶。对于民俗活动来说,既要鼓励学生参加健康正常的民俗活动,又要讲解民俗活动由来,使得学生了解这些民俗活动的产生的原因和原来初衷,发挥它们原来移风易俗的道德教育功用。

(三)利用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资源,开辟高校德育第二课堂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可以把德育过程融合在游戏娱玩、展演操作的艺术体验中,这为德育第二课堂创造了有利条件,有些民间艺术如民间玩具、面具、脸谱、木偶、皮影就可以在学生课外的娱乐玩耍中,完成认知、启蒙、教化的德育教育过程。有些简单易上手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编织、风筝之类就可以举办德育内容为主题的竞赛活动。有些艺术性较强,需要长时间的技能训练的表演类民间艺术如莲花落、越剧、目连戏、小品、相声之类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社团的形式展开。有些民俗活动如社火、舞龙舞狮、赛龙舟之类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当地社区和村镇,从而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