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构建和谐社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一、社区群众文化的现状
(一)社区文化生活较单一,缺乏新意
现如今的社区建设,除了对房屋各方面建设的提高,也更加注重对社区环境及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尽管政府对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来了极大的重视,但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普遍现象。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仅仅表现在拥有一个共同的娱乐的地方,而这些简易的娱乐设施在各小区中普遍的存在,所以使得大多受居民提不起兴趣,再加之现代人工作繁重,压力大,也无心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锻炼身体,这就导致了许多小区中的娱乐设施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居民不愿参与社区文化生活,文化设施的建议,种类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物业对社区群众文化的不重视
社区群众与小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个买卖,或租赁的关系。小区建设好了,有人进去居住了,他们也就没什么事了。除非是建筑方面存在着问题,小区居民也就和物业之间没什么必要的联系了。相对而言,高档小区更加注重社区的外部环境及文化生活。他们的小区里的花园也是精心打造的,不像一般小区,仅给你种几多花就完成了。他们有规律有设计的在小区里种上合适的树,而不是像普通小区,在宽敞的地方栽上那么几棵就算完事了。他们会留出一大片空地建设一个大的运动场地,包括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篮球场等简单方便的多人运动,还会建设一个游泳池,让小区中的居民能够在炎热的夏天享受到一丝的清凉。而普通的社区中只会有一些简单的运动器材,与之相比,也就显得简易多了。
(三)社区居民对群众文化的不认识
说实话,很多居民对社区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刻,甚至在一些普通社区中,居民根本就不知道所谓的群众文化。大多数的人们把目光都放在了工作上,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他们忽略了社区文化的建设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部分。还有一些居民吧小区中的文化设施仅当做活动四肢的工具,更甚者觉得文化这个词显得很高,那是有钱人家才会享受的,从而忽略了社区发展文化建设的本质。这也不能怪群众,毕竟打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处在一般水平上,大家都在为了生活而努力认真工作,这是无可厚非的,所以外界对社区群众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四)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程度低
在小区居民眼中,大多数会觉得社区举办的类似文化活动显得无聊幼稚,并不具有任何实质的意义。所以他们并不愿意去参与,更多的人愿意呆在家里看看电视,上上网,他们觉得这样的休闲娱乐方式才是舒适的。而小区中的文化设施也显得低级缺乏趣味,居民也不愿腾出额外的时间去使用小区中的文化设施,这也使得小区中的这些文化设施显得形同虚设。
二、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失衡
在一些高档富裕的社区中,他们的文化设施相对比较丰富完善,文化活动的开展得更加顺利丰富,居民活动质量相对比较高,这些设施的配套性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而一些老的,贫困的社区,要么缺少文化设施,要设施简单粗陋,使居民的文化生活根本得不到发展,而社区文化生活也难以开展。这种两极分化的对比,更加的使得普通社区的居民不满,他们更加不愿意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他们觉得,反正自己居住的社区条件差,开展这些有的没的的活动都毫无意义,他们更加愿意把多余的时间精力投放在工作上。
(二)经费不足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想象,社区没有钱,它又有什么能力来发展,完善社区文化的建设,到头来,不过是空口说白话罢了。缺少钱,就算街道有这样那样有利于社区发展的好计划,也无非是纸上谈兵罢了。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资金的供给,以实际行动来支持社区文化的建设,使得社区更好地发展,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
(三)社区文化设施缺乏吸引力
先如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材了,比如大多数小区中都有的那些建议娱乐设施,它们除了能供一些老年人活动一下四肢,打发一下无聊的闲暇时间之外,可以说是完全毫无用处,最主要的是它们基本是一个人的活动,这对社区文化的建设一点帮助也没有。当下,更别说年轻人,大多数宁可在家上网玩游戏,或约上三五个好友出去逛逛街,也不愿使用小区中的文化娱乐设施。很多人上晚班之后就相当疲惫,而社区文化设施也不能带给他们舒适和放松。这些现象基本源于社区文化设施种类的缺少,新意的缺乏。
(四)年轻人对社区文化活动的不感冒
现在,基本上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群众普遍是老人,退休人员,而他们也只是秉承着锻炼身体的目的,对社区文化活动的认识不足。而大部分的年轻居民根本就不知道社区中开展得文化活动,当然,我相信,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也是不愿意参与社区文化的。他们甚至会觉得这些活动就是为那些老年人举办的,只要他们才会如此无聊,参与这些幼稚的活动。这些年轻人他们对于上网逛街会更加的有兴趣。
三、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提高了社区群众的凝聚力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创民族文化创造力,使得社会文化生活更加的多姿多彩,也使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一定的保障。文化是将一个民族有力团结在一起的的重要基石,它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了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了民族的荣誉感,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丰富了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现代大多数的人都在为了生活而拼命的工作,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从而忽略了文化生活。社区文化的建设,让一些闲暇时间较多,没有额外娱乐活动的居民有了一个好去处,也让一些孤独的老年人有了玩耍的伙伴。对于上班族来说,他们不用因为缺少业余时间而放弃参与文化生活,因为他们只用走出门,在小区中就能参与文化生活;他们不用因为纠结与自己改参与哪一项文化活动,因为小区中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一定会有他们的所爱;他们不用每天只能在家上上网,看看电视,因为社区中绚丽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加强城市竞争力
在如今的社会中,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国,各城市之间的明争暗斗也在进行着。由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提高,也会使得社区居民对文化建设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使得整个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得到改善。每一个社区的文化建设都和谐发展,那么他们所在的城市也会表现得更加完美,使其与其他城市缩小差距,从而加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每一个社区的发展,带动了每一个城市的发展,而每一个城市的发展,也使得我们的国家更加和谐,更加强大。
四、增强社区群众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文化设施的建设
既然我们想要社区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提升,那么在文化设施的建设上不能在循规蹈矩,就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健身器材就将居民给打发了。这里的创新并不是要推出一些没有见过的文化设施,而是要挺高居民的参与程度。在文化设施的建设方面,我们应该选择适合多人参与的活动,比如说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等多人运动,这样既挺高了居民的参与度,也增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提升了居民的身体素质,使得社区能够和谐发展。等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在小区举办一个运动会,既锻炼了居民的生活素质,拉近了社区居民之间的距离,也提高了社区的凝聚力,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二)完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
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一定的约束来改善自己的不足,让自己做得更好,社区文化的建设也不例外,毕竟有太多的人并不理解所谓的社区文化,这时,就需要社区文化假设的相关体制来硬性管理了。政府应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法律保障,让社区居民可以尽情的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将法律与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得社区文化的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三)提高居民参与程度
不管什么事情,外界的影响始终是薄弱的,而社区文化的建设也是为了让居民参与进来,所以我们应该提高居民的主观意识,从而提高居民对社区文化生活的参与程度。社区应该举办一些有趣的比赛,将社区中的能者聚集在一起,互相比较,更重要的是互相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国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区,所谓建设社区文化,人人有责,我们都应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去。我们要加强对社区文化的建设,这也会使得我们实现和谐社会的脚步更加进一步。虽然我们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如果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我相信我们的城市会更加的美好,而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也会进一步得到实现。所谓滴水穿石,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谢晶仁.社区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理性透析[J]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01).
[2] 杨萍.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文化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06).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社区
社区是整个社会的细胞、缩影和前沿,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无数个和谐的社区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努力构建和谐社区。
一、和谐社区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区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认为,人类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提高自己的素养。然而,发展需要条件,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而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可以说,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全社会,并首先是社区。当前,人们对社区的依赖性、依存度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而社会的改革、发展、稳定也更多的依托于社区。政府各个部门也只有依托社区这个平台,才能把自身的管理触角伸向基层,才能使社会矛盾在基层得到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可以说,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区,是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健康运行和秩序良好的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例如,青岛市提出的建立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全体社区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社区各要素健康发展、充满活力而又稳定有序的社区建设目标,就充分体现了社区建设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空间。实际上社区是大社会里面的小社会,麻雀虽小,肝胆俱全。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出现了大量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又解决不好的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新的社会组织——“公民社会”这“第三只手”来承担以实现社会协调、和谐。而社区作为公民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和重要活动场所,为社会找到了相应的承接载体。社会人的许多需求,或者通过社区的社会服务和自我管理得以满足,或者通过社区组织向政府反映得以满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社区的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平台。
(三)服务居民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区建设的标准有很多,但“含金量”最高的应该是居民的满意度。当前,社区居民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要适应这种多样化的需求,社区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项目,在生活、工作、安全、学习、信息等各方面为居民提供服务,形成“难有所帮、残有所助、弱有所持、老有所养”的社区服务新格局。例如,青岛市湛山街道党工委开展“两谈润心”活动,即“楼院座谈、家庭访谈、润泽民心”活动,面对面倾听民声民情,多渠道解决实际问题,零距离化解民难民忧,到目前为止,先后座谈了135个楼院,3000多户,居民4500多人,显示了社区服务工作旺盛的生命力。论文格式。
二、目前社区工作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
欲求“和谐”,必先消除“不和谐”。只有通过对“不和谐”问题的成因探究和思考,才能明确构建和谐社区的思路和对策。
(一)投入“不和谐”,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设施薄弱
社区财力不足导致部分社区在必须的服务设施、活动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滞后,社区居民的锻炼场所紧缺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社区结构“不和谐”,利益协调和矛盾调处困难重重
社区成员结构日益多元化,下岗职工、外来务工人员、个体户、白领阶层等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社区内缺乏完善的调处和协调机制。
(三)管理能力“不和谐”,社区环境、治安等问题亟待改善
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旧式小区物业管理多头交叉,保洁、保绿、保修不到位,小区环境脏乱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措施不够有力,依责履职不够到位,影响了和谐社区建设的整体推进。
(四)公民素质“不和谐”,建设和谐社区道德水准有待提高
不同收入、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理想追求的社区成员之间尚难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共同的道德规范。社区成员在生活中各种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区的几点经验
构建和谐社区,关键在于要围绕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
(一)理顺政社关系,构建以社会化管理为重点的社区管理机制
社区处于城市行政管理和社会自我管理的结合部,是属地化管理具体实施者,着力解决目前社区管理中存在的“有责的无权、有权的无责”等问题,要实行管理进社区、责任进社区、工作进社区、服务进社区。对政府职能部门管不了、也管不好,需要社区承担或参与的工作,经统一审核,批准后进入社区,同时,实行“费随事转、权随责走”,在下放相关职能的同时,将相应的工作经费按照一定比例转移到社区,使社区真正做到有权管事、有钱办事。例如,青岛市李沧区从2002年开始,按照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区级财政设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到2005年,全区共投入社区卫生事业经费超过300万元,为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坚持以人为本,构筑良好的社区人文体系
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固然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人文精神是和谐社区的灵魂。和谐社区建设要注意以人为本,立足社区、服务居民,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及文明程度为宗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社区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在和睦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上的,提高人们共同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正确价值取向,塑造社区“个性”,提升社区的“气”和“神”。
(三)从社区成员的实际需求出发,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
针对社区成员结构变化、需求多样的实际,坚持物质和精神并举,开展面向所有对象、覆盖不同层次、满足各种需求的社区服务。服务的重点是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论文格式。创造公共服务的方式方法,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引导、协调、鼓励各类企业进入社区,承担、兴办社区服务项目。采取政府购买非营利项目,发展社区居民自我服务组织,充实社区志愿者队伍等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逐步形成社会福利服务、社区互助服务和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服务居民生活,凝聚人心。例如,青岛市市南区湖街道党工委组织建立和谐社区综合服务队,在100个开放式居民楼院中实行“小网格化”管理模式,从低保等人员中选聘专门人员,采取划片包干形式,承担治安巡逻、流动人口管控、社情民意和矛盾纠纷信息收集、小广告清理等工作,实行无缝隙管理,解决了社区工作中的许多难点问题,使卫生面貌焕然一新,治安秩序良好,无一起居民户被盗案件发生。
(四)理顺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积极调动社区各群体加入社区建设是建设和谐社区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要充分调动全体社区居民融入社区的积极性。社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仅靠少数社区工作人员的参与很难维持其正常运转,其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全体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少居民对社区认知程度不高,融入社区的主动性不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社区在加强自身建设上下功夫,在氛围打造上下功夫,采取诸如完善文体场所建设、建立合理的社区服务模式等措施来不断增强对各类社区居民的吸引力。二是要充分调动驻地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一些驻地单位认为社区工作是街道、居委会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更谈不上主动参与。这就需要各方充分沟通,为这些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增进理解、达成共识,共同致力于社区的建设。三是要切实改变社区行政化的倾向。论文格式。现在有些社区成了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出现了“社区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现象,上至天,下至地,四面八方全是事,该管的事没管好,不该做的事又做不好。因而,要想建设和谐社区,必须进一步理顺各方面的关系,求得各职能部门的理解与支持。
【关键词】社区文体活动;意义;问题;对策
1引言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发展以及人们精神文化要求的不断提高,社区文体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是企业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举措。对于一个企业社区来说,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和谐社区以及社区文化的建设,同时对社区的服务与管理也大有裨益。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社区开展文体活动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2企业社区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意义
2.1有利于和谐社区的构建
从某方面来说,社区内各种关系处理的是否得当直接关乎着社区的和谐问题,它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关键所在。社区内的关系主要有如下几种:社区与社区内居民的关系;社区与周边兄弟单位之间的关系;社区管理层与社区员工的关系;社区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在社区内开展文体活动,通过让社区居民、周边兄弟单位以及社区员工等参与到活动中来,可以增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增加对彼此的了解,从而更加理解对方,对构建和谐社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2有利于社区文化建设
开展社区文体活动除了对构建和谐社区有利,同时还有助于社区文化的建设。对于一个社区来说,其要想和谐发展,就需要进行社区文化建设,而文体活动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社区文化建设的载体,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提高人们的斗志、树立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有利于社区服务与管理
在企业社区内开展文体活动,对社区服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可以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促使员工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这样就可以促进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协作,有利于工作更好的完成;其次,通过参加集体性的文体活动,还能够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使其对自己的团队更有感情,更愿意为了集体荣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加自觉、主动;再次,通过开展文体活动,还能够培养员工顽强拼搏的精神,员工在工作中更加努力,工作热情更加高涨;最后,通过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员工的体魄,培养其良好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各项服务管理工作。
3企业社区文体活动开展现状
3.1社区文体活动系统化不强
在企业社区开展文体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社区文体活动系统化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前没有进行周密的计划,社区文体活动开展形式较为散漫,文体活动的安排缺乏科学性与系统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社区工作人员对文体活动不够重视,在开展文体活动前,相关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对员工与居民的具体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使得文体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脱离,从而导致社区文体活动不能顺利开展。另外,专业人才匮乏也是导致社区文化活动系统化不强的因素之一。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使其不能够对社区文体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活动开展的难度。
3.2文化活动设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现阶段,许多社区虽拥有一定量的文化活动设施,但是大部分设施都是具有宣传娱乐性质的,而在丰富员工与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设施较为匮乏,无法满足人们的具体需求,从而大大降低了群众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积极性。此外,在社区的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大多数社区的老人和小孩比较多,但是却缺乏专门为老人和小孩设置的活动设施,导致社区中的多数人群无法参与到文体活动中[1]。
3.3文体活动形式单一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其对社区文体活动的开展都不够重视,从而长期以来形成了文体活动形式的单一性,文体活动形式较少且缺乏新意,而由于文体活动形式较为单一,这就无法满足大多数群众的需求,许多群众想参加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但是碍于形式的单一性,没有适宜的活动可以参加,这就大大降低了人们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社区文化的建设。
4做好企业社区文体活动的对策
4.1完善软硬件建设
为了更好地开展企业社区文体活动,就需要加大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完善软硬件设施。硬件方面:企业的决策层应加强对社区文体活动的重视,加大文体活动设施的投入力度,对已有的设施进行更新改建,对没有的设施逐步加以完善,以满足员工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充盈其业余生活;软件方面:在企业内部构建统一的管理机构,例如,可以建立社区文化体育协会、体育指导站等,以更好地为社区群众服务,促进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4.2创新社区文体活动的形式
要想更好地开展企业社区文体活动,就要对社区文体活动的形式进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职工居民,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可以在社区内定期举办篮球、羽毛球以及乒乓球比赛,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其中;还可在每年春季组织长跑比赛;在社区内开办社区老年大学,丰富社区内老年人的业务生活;企业的各种协会要定期组织演出等活动,以丰富人们的娱乐活动,构建和谐社区。
4.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针对社区文体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队伍建设,逐步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社区文体活动之所以开展的不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相关的社区工作人员,因此,我们应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促进其综合素质水平的有效提高。首先,企业应加大宣传,增强企业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文体活动的重视,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开展社区文体活动的重要性;其次,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增强他们对社区文体活动的了解,以更好地对社区文体活动进行宣传、组织与安排,促进社区文体活动更好的进行。
4.4打造三支队伍,为开展文体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更好的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就要针对社区中不同的人群进行分析,从离退休人员、在职职工以及文体骨干三只队伍建设入手,在全年工作计划中加入文化体育活动,将社区文体活动提到日程上来,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在离退休人员方面,应在社区内建立离退休活动中心,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其次,在职职工方面,要加大社区文体活动的宣传,促进更多的员工参与到其中,并对在职职工的具体需求进行深入地了解,以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活动,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最后,在文体骨干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对文体骨干积极性的调动,增强其参与度,并邀请社会各界的朋友来参加,以更好地对社区文体活动做指导,促进社区文体活动的顺利开展。
4.5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规范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首先,管理制度应明确各方的责任,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并将管理工作目标进一步细化,增强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文体活动的建设;其次,管理制度中应包含设备管理检查制度,做好基础设备的日常管理,保护好文体活动的基础设施,使设施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以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文体活动[2]。5结语总的来说,企业社区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具有诸多的好处,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软硬件设施,创新社区文体活动的形式,打造三支队伍以及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促进企业社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如何开展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J].中外企业家,2015(20):239.
关键词:社区文化 可持续发展 对策
社区是城市组织中的重要细胞!如今,城市居民对社区的概念越来越深刻,对于社区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在搞好社区建设的尝试和探索中,社区的公共文化建设已成为社区建设的重大标志之一。文化是一个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潜在财富,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城市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因而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区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 、社区文化及其在推进社区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
(一)社区文化及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
社区的成立需要许多的条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社区文化的存在。首先,社区文化是社区共同的文化认同;其次,社区文化是社区特殊的文化传承;最后,社区文化是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就是社区范围里的文化体育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与许多文化机构和设施有关,因而,文化设施的存量和使用情况,直接决定着社区文化生活的质量。
(二)社区文化建设对推进社区全面建设的特殊功能和重要作用
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要发挥社区的文化功能,通过对社区居民的教育、陶冶、塑造来发挥其对社区发展中各要素的支配力和影响力,以便影响、塑造、教育和完善社区人,不断增强社区文化力,为社区形象的塑造提供内在的支撑。首先,社区文化建设具有引导塑造的功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和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社区文化建设能较好地把社区社区居民的思想意识引导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上来,达到宣传教育人们、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之目的。其次,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整合协调功能。在社区建设中,社区文化是推动社会沟通、增强心理凝聚力,从而实现社区和谐的有力杠杆。
二、当前社区文化发展面临的三大困境
(一) 社区文化刚兴起时,不少街道由政府投资建造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科技文化中心等。但随着市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不仅到科技文化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的次数在减少,科技文化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的设施也在损耗,维修费日增。
(二) 广场文化为标志的城市社区文化的广泛开展,为城市社区构筑了一道又一道风景线,营造了大城市良好的人文环境。广场文化以群众文化艺术表演为主,也有各类专业艺术团队的表演。但问题在于,专业艺术团队的义演不可能是经常的,它也需要有一定的报酬,而且是水涨船高,要使广场文化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如何解决广场文化发展的资金是当务之急。
(三) 难以真正实现社区资源的共享。在社区文化兴起之初,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基本是无偿的,许多社区单位和个人完全不计较得失及报酬,为推动社区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的日渐成熟,一些社区单位已经不可能长期无条件地提供资源(如体育场、操场、文化中心、文化馆等)。因为资源的利用和共享有成本及消耗,仅仅强调义务与无偿,影响资源所有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这又是一大困境。
三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社区发展,壮大社区经济实力
要解决社区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问题,从根本上就要求我们切实解决社区目前经济空壳问题,做到有钱办事、有人干事。一是要加强与驻社区单位、厂矿的联系与协作,强化动员社区各单位为社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共谋发展;二是社区与单位共建,办好学校、幼儿院、老年活动中心等社会公益事业,为企业发展经济解除后顾之忧,增强社区社会化发展功能,为解决社区剩余劳动力就业奠定基础。三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走社区与厂矿、社区与机关联防联动,同时解决了社区治安联防人员不足,经费不足等问题,确保社会治安稳定,使企业居民都能放心搞生产;四是加强与社区内个体户的联系,促使他们为社区经济发展出力,让个体户发财,求社区发展。
(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社区文化建设机制
通过逐步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相关政策法规,从而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社区文化机制,既为人们群众参与社区活动提供了基础,也为社区工作人员更好的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相应保障。第一,我们要确立和明确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第二,要实现社区文化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动员多方面的人力,整合多方面的力量。第三,尽快建立和完善有效地的社区文化激励和约束机制。第四,健全社区文化建设的法律和制度,使社区文化建设有法可依,保障社区文化建设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障社区文化建设向合理化、有序化发展。
(三)力求服务多样化,增强社区活动吸引力
要提高群众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度,改变参与人员老龄化现状,就要求我们要加强社区文化服务,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切实解决社区成员最关注的问题;针对社区成员的文化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形成社区文化特色,激励社区成员的参与热情。
(四)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
“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人才。”社区干部是社区工作的主力军,要搞好社区工作,必须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区工作和市场经济建设的新型社区干部队伍。目前社区中优秀人才缺乏,关键在于社区工作目前缺乏大的吸引力。使社区工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成为谋职的热点、职业的亮点,社区的工作就会更上一个台阶。
四 、小结
良好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篇章。只有深入学习社区文化的内涵,深刻理解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作用,同时正视我们目前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去完善它,改造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理想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社区建设年鉴2003[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Abstract: In order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e mus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booming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start a new upsurge of socialist culture construction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let culture play a good role in leading fashion, educating people, serving the society and promoting development.
关键词: 文化馆;社区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Key words: culture centre;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socialist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319-02
0 引言
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从单纯的兴趣爱好,发展到多元化的需求。文化馆作为政府公益性群众文化机构,必须担负起引领和指导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导作用,推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文化馆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社区文化既是城市文化的发展基础,又是代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区文化建设是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是党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基本载体和基本阵地。社区文化建设对人民的安居乐业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社区需要文化,它不但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增强社区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社区文化还能以多种形式直接物化到社区经济、社区服务中去。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安居乐业。社区文化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最直接的反映,是用先进文化占领人们的思想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最便捷的途径。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没有群众的参与社区文化工作是搞不好的。因此,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不少城市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晚会活动以及节庆活动等之所以长久不衰,是与群众的广泛参与分不开的。只有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才能涌现好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社区文化活动才能越办越有生机和活力。社区文化建设要用先进思想教育人,用社区的好人好事倡导良好风尚形成。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广大群众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增强群众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效性,提高全民素质,搞好社区精神文明。文化馆作为一个指导社区文化建设、普及文艺教育、改善社区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文化素质的群众文化活动基地,在发展社区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 目前社区文化的状况
随着公共文化资源向社区农村的倾斜,目前的社区农村文化建设状况有很大的改观。各街道、乡镇有文化站,各社区(村)有文化室、图书室、体育器材、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每年上级单位还配备相应的乐器、戏剧舞蹈服装、锣鼓等,相当的丰富。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认识不到位。不少领导缺乏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整体意识和战略发展眼光,而注重经济工作,文化工作占次要的。认为文化建设就是休闲、健身、娱乐,居民有个去处就可以了。把社区文化建设看作是点缀而已。没有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去认识社区文化建设,因此社区文化的建设也就处于很有限的水平状态。②制度的不健全。社区文化活动经费不足和人员编制都是临时性的,有的甚至是40、50人员代替文化专干的工作。没有专业技能,最多是组织大家一起扭扭秧歌,活动单一乏味,不能起到一个专职的文化专干的作用。③专业人员少。社区的文化专干基本都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的,而且社区的居委会工作繁杂,文化专干还在兼职科技、卫生、教育等多种工作集一身,有的甚至很少开展文化活动,现有的文化设施形同摆设。④群众参与的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参加社区活动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在职的青年居民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参与活动,很多的特别是以女性居多,活动的内容都是以打打麻将为活动的项目。⑤活动的内容单一。活动的内容不丰富,没有吸引力,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活动经费的不足,限制了文化活动的开展,不能满足文化活动的需求。
3 文化馆专业辅导员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1 下派专业人员。笔者所在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基本都是从专业学校毕业的。有美术、摄影、声乐、器乐、舞蹈、曲艺等专业,有的专业人员虽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的,但是经过了好多年的实践,也在本专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专业的人员,下派到社区,以社区为服务中心向周围辐射,定期举办各种专业的培训,为不同文化需求的社会群体提供基本文化服务。不断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学习、文化娱乐、文化信息交流等活动的蓬勃开展,真正实现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有听、有看、有写、有画、有学、有歌、有舞、有演、有说”,使活动丰富多彩,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向往与喜爱的场所,真正发挥专业文化辅导人员的作用。
3.2 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由许许多多的家庭组成的大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更加的渴望,也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社区文化联系着千家万户,下派的文化专业人员要根据社区的特点,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有专长的居民成立舞蹈队、秧歌队、乐队、美术、书法、声乐等,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吸引更多的居民来参与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
3.3 发挥专业文化辅导人员的专长。面临社区文化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派的文化专业人员应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如我馆的舞蹈专业人员,组织早上和晚上广场上跳舞的人员,使用流行和受大家欢迎的舞曲,编排了一些简单的舞蹈,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通过举办多种群众文化活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让社区居民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相互交流,为构建和谐社区、繁荣社区文化发挥余热。
3.4 培养后备力量。在社区文化辅导的过程中,能发现有一定特长并且文艺基础比较优秀的人才和队伍,这就需要我们专业的辅导员,多加关注和指导,使这些优秀的人才和队伍能快速提高,以点带面引领更多的居民共同发展繁荣社区的文化建设。
4 文化馆专业辅导员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优势
4.1 辅导培训优势。文化馆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龙头,在群众文化中具有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且各门类艺术人才较全。文化馆专业人员可以发挥自身的业务优势,提供专业化的辅导与培训。社区居民中有很多业余文化爱好者,他们在声乐、书画、器乐、舞蹈等文化艺术方面都有专业的基础,也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如何发挥这批骨干的带头作用?文化馆就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形式的辅导和培训,一方面提高其艺术素质,另一方面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社区文化作贡献。使文化馆的业务人员与社区文化骨干保持经常性的联系,而且,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熟悉体验生活,同时为吸取民间艺术营养提供一条畅通的渠道,两者相得益彰通过培训辅导,可以增强社区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从而使每个社区都有固定的文艺骨干队伍。
4.2 组织引领优势。文化馆不仅拥有各类专业文艺骨干、文艺团队,还拥有一批专家、学者等社会力量和信息,在开展社区群众文化中文化馆不仅能发挥自身优势,而且可以努力挖掘、整合社会文化资源,为发展社区文化提供更多的文化建设信息,同时文化馆能够为社区文化发展提供宽广的演出平台,如广场文化的演出,为社区居民的演出,通过演出来锻炼社区文艺队伍,正确引领社区文体团队开展弘扬主旋律、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使社区居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社区文化建设在健康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和发展。
4.3 组织活动优势。文化馆开展工作要以社区民间社团为基础,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增强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文化馆不仅要辅导各社区开展经常性的小型分散的文化活动,让社区群众从被动欣赏转变为自觉参与,文化馆还要策划大型的节庆晚会,结合本地主题活动、品牌活动等重大活动,引领、带动社区的优秀文艺团队参与其中,积极组织参与本市、本省及全国的文艺比赛,来增加社区居民文艺展示机会,形成“以点带面、点面互动”的生动局面。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文化馆在承办本区“社区文化艺术节”、本市“老年人健身大会”、“广场舞比赛”等社区文艺展演等活动中,就是多次从社区中选拔优秀社团(队)节目参赛,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此外,通过坚持不懈开展“送戏进社区”、“书画进社区”、“三下乡”、“送戏进校园”、“送戏进军营”等活动,都为建设和谐社区繁荣社区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5 文化馆在发展社区群众文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牢固树立服务理念。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社区文化离开了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将成为无土之木,无源之水。社区文化活动要满足不同职业层次、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兴趣品味居民的精神需求,就需要文化馆的专业辅导人员更新观念,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社区文化建设为目标,时时提醒自己,摆正位置,履行职责,全面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文化活动的品位和活动质量,丰富和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文化需求。
5.2 努力加强自身修养。社区文化工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馆的首要任务。社会在发展,各种文化活动形式纷纷出现,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如何才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因此,文化馆必须加强自身特别是队伍建设,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来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增加知名度和凝聚力,这是确保社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基本保证。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加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
5.3 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与方法。社区文化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发展社区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它同样要求在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机制上不断创新。首先应着眼于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创新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在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机制,培育先进的社区文化,不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使社区文化呈现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并能促进群众文化工作走向新的繁荣。总之,社区文化作为最基层的文化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文化馆发挥着宣传作用、桥梁作用、传承作用、娱乐作用、引领作用及稳定作用。当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在此前提下,文化馆应顺应形势的发展,切实担负起职责与使命,创新机制与方法,大力发展社区群众文化,从根本上增强基层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在构建和谐社区、稳定社会的实践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文化馆的正能量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新梅.浅论基层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途径[J].中国城市经济,2011(05).
关键词:巢湖市,社区武术武术健身
1.前言
“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它包括人口、地域、各种设施、管理机构、文化现象和社区意识等要素,是一个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是以非农产业或二三产业为基础的,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社区。社区体育主要指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街道(乡镇)、居(村)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情感为主要目的,就进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而我国的社区体育首先以“区域性单位横向体育联合体――街道社区体协”的形式出现。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强身健体的意识越来越主导着城市居民的思想观。而城市社区体育以其独特体育健身功能和区域性社区文化吸引着城市广大市民的参与,其组织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作为社区体育健身项目之一的中华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根源和渊源的群众根基,在社区体育健身项目中举足轻重地位。怎样使中华武术这一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健身项目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应有的功能,是一个值得社会广泛重视和巫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本文对巢湖市城市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对弘扬武术精神、促进全民健身、建设社区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界定为:巢湖市市区亚父街道办事处、天河街道办事处、凤凰山街道办事处、卧牛山街道办事处所辖区范围内社区居民开展武术健身活动。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巢湖学院图书馆及网上数据资料库等处进行搜集、鉴别,并整理了国内外有关社区体育、社会体育、社区武术方面的相关书籍和论文,以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方法为个别发送法和当面访问法 ,从2000年10月至12月实施 ,对抽样体育活动点上参加健身的社区居民进行随机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600 份 ,回收 585 份 ,回收率为97.5% ,剔除10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575份 ,有效率为97.5%。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和EXCEL等应用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2.4 逻辑推理法
在研究过程中 ,采用类比、 归纳、 演绎、 综合分析法 ,对所有收集资料进行逻辑分析。
3.巢湖市城市社区武术健身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3 .1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动机
调查显示:参加过武术健身活动的有 216 人 ,占总人数的36 %;没有参加过的有 384人 ,占总人数的64 %。巢湖市社区居民没有参加过武术健身的人明显多于参加过武术健身的人 ,这说明巢湖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的动机中,强身健体是绝大多数武术健身者的首要动机,占参加武术健身人数的86.3%;防身自卫占78.7,学习武术技术的占 67.7%;兴趣爱好的占58.8%;为了增加社会交往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占28.6%。
从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的动机来看:人们参加武术健身的动机呈多样性,在这次调查中,为了强身健体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居民占调查人数的86.3%,说明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已经认识到武术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功能价值,看到了武术在健身强身、 治疗疾病方面的独特作用,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健康身体的追求,使得武术的健身特点有了更大更多的发挥空间。而为了防身自卫和学习技术分别占78.7%和67.6%,位居调查人数第二、第三,这正也迎合了现代社会部分特性的需求,现代社会还未达到正真的完善,社会还很复杂,因此,寻找一种自我防身的有效手段已成为不少人的愿望,而武术的技击术恰恰能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这也促进了武术防身自卫功能的强化,成为人类或个体服务于某种特殊使命的重要手段。出于兴趣爱好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占参加武术健身人数的 58.8%,这部分居民可以说是武术爱好者,是参加武术健身相对稳定的群体,对武术的发展和在社会中的传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为了增加社会交往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占28.6%,这部分居民对构建和谐社区起到推波助澜的效应。
3 .2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项目
本次调查巢湖市城市居民参加武术健身项目内容:太极拳(械)、木兰拳(扇)、
传统套路项目、现代竞技套路项目和搏斗项目。从调查结果来看,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锻炼项目与居民的参与程度依次为:太极拳(械),占 86.4 %;木兰拳(扇) ,占66.1 %;传统套路武术项目 ,占 20.9 %;搏斗项目 ,占17.1 %;现代竞技套路项目 ,占6.4%。社区居民参加武术锻炼的最为主要内容是太极拳类 ,绝大部分参加武术健身者都参加了太极拳练习。。无论是在性别上还是在各个年龄阶段上 ,太极拳的练习者都是最多的 ,且远多于其他选项。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广大群众参与到武术健身中来 ,对武术的传播和推广功不可没。
3 .3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场所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巢湖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首选场所主要是以范围广、 容纳人数多的地方为主 ;如公园和广场两个地方进行锻炼分别占94.8%和86.7% ,这与公园的独特锻炼环境有关。但巢湖市的公园和广场数量有限 ,,因此,绝大多数健身者通常采用就近原则来选择健身地点,利用单位场地、共体住宅小区、 自家庭院进行锻炼。在这样的环境里参加武术锻炼,由于场地的简陋和人数上的不足 ,导致缺乏一个良好武术健身氛围 ,对居民们参加武术健身的热情和意愿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4 结论
4.1调查显示,不到半数的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喜欢武术,这表明武术在巢湖市城市社区要想较为广泛开展,需加大宣传力度。
4.2.人们参与武术健身的最直接的动机是:强身健体、增进健康。另外,学习技术、兴趣爱好、增进交往等也是他们武术健身直接或间接动机。
4.3.武术健身项目不再停留在简单的套路技术上,而是向更复杂、更高级的技术发展,健身内容多元化。
4.4政府加强对巢湖市市区公园、广场及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为居民健身提供良好的场所。
参考文献:
【1】李瑞年.试论全民健身〔J〕.体育科学,1995,15(5):23。
【2】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社区;音乐文化;功能
一、社区音乐文化的教化作用
社区音乐文化作为教育的一种载体,对社区居民有着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规范的作用。早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们就已意识到音乐具有“净化”的功能。音乐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种手段,社区音乐文化对居民的教化功能可分别从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社区音乐文化的德育功能
在社区里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摆脱了常规的、空洞的说教,以音响为表现手段,将教育的内容用生动活泼的音符形式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对人的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净化和教育作用。在社区内进行音乐文化教育能够一改社区内的不良风气,培养居民的道德修养,对形成健康积极的社区氛围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音乐文化中贮存着可贵的知识信息,健康美好的情感以及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等。比如地方戏曲音乐多以历史故事、人伦道德作为剧情内容,对自然、历史、社会等的正确认识,对和谐美好社会的热爱与追求,对丑恶、犯罪的讽刺与惩罚等等,运用各种感彩的乐调向人们传达的思想观念直接被人们吸收和接受,使人们受到文化知识的教育和社会伦理道德的熏陶。在一些发达国家将音乐的这种德育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试图实施“音乐预防犯罪法”,希望借助巴赫、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经典作品来净化人的心灵,换来安定的社会环境。这些足以说明音乐文化起到的德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第二,社区音乐文化的智育功能
研究表明,音乐具有开发智力的功能。音乐以丰富的色彩和无穷变化的美妙音响丰富听众的想象,启发创造才能;以起承转合、层次分明、严密有序的主题发展及多声部的有机结合,培养听众的逻辑思维能力;以真挚而丰富的感情唤起听众的共鸣,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激发听众的热情及创造欲望,从而提高人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效率,提升文化学习成绩。社区借助音乐的力量,以音乐文化的形式对居民进行无形的智育教育,能够提高居民的整体智力水平,符合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公民的需要,符合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要求。
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音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家的思想情感、审美方式等都会体现在其作品中。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曲子中充分体现出他与命运抗争的坎坷一生,启示给人们的是面对困难的勇气、信心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人们通过音乐可以感悟到另一种人生,体会各种情感的表达,让人们思考的更加理智和全面。从音乐中听出生活,听出人生,这正是音乐对人们最好的智育结果。
第三,社区音乐文化的美育功能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说:“受过这种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会变成高尚优美。”音乐文化的美育功能就在于此。
开展社区音乐文化,让居民在音乐文化中感悟人生的美、生活的美,让音乐给人们带来和谐和安宁,让人们体会音乐带来的美的意境,从心灵上对周围事物产生美的感受,从而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以美的眼睛去看待去发现。社区音乐文化的建设就是要将音乐的魅力传输给人们,让人们充分享受音乐文化带来的和谐之美、宁静之美。
二、社区音乐文化的休闲娱乐功能
在社区开展音乐文化活动可以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一种高品位、可选择的休闲娱乐方式。音乐本身的起源就带有人类自娱的要素。在当今和谐安康的社会环境下,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日常生活的节奏也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逐渐加快,社区成了人们忙碌之余直接可以休闲放松的场所。音乐作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成为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特点,也自然成为社区居民比较喜欢的一种高品位的娱乐休闲方式。
音乐文化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让人迅速地体会到心情的愉悦感。音乐通过自身音响运动引起机体的感性与理性的思维活动,调动机体积极能动的情绪,这种情绪的体验在社区中更为明显。社区内开展音乐文化活动,参与人数多,而且人们之间有着比较亲密的关系,能够比较完全地释放出自己的情绪,彻底地从精神上获得娱乐的享受。人们通过轻松快乐的审美享受来积蓄精力和活力,这也是音乐文化区别与其他文化形式的标志性特点。日常社区内举办的音乐文化节、专场音乐会、组织音乐社团(合唱队、戏迷社与艺术团等组织形式) 的日常性演练、音乐舞会、音乐比赛等不胜枚举的社会音乐文化活动,使社区居民在美的享受中充分体验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放松,提高居民生活、工作的积极性,为营造和谐安详的社区氛围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社区音乐文化的经济功能
社区音乐文化是以非盈利为目的建立起来的,但并不能说社区音乐文化是非经济性的,它也有一定的经济成分在里面,社区音乐文化的建立也有其经济的功能。
社区音乐文化生产具有非商品性的特征,但在事实上它与经济是密切联系的。社区音乐文化的生存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直接或间接的财政支持,是政府财政拨款的一部分,这是其一。另外社区内的基础设施、文化场馆等对外开放会为社区增加一部分财政收入。一些文艺团体、电台等社会文化单位被邀请进社区内进行演出等活动,消耗了必要的社会劳动时间,社区要给与一定的回报,以保证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生产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税收。在社区内比较活跃的音乐文化团体会经常进行一些宣传表演活动,委托单位会据情给予一定的经济报酬,这也是自身经济收入的一部分。
参与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很多是中老年人。老年人参加日常的音乐活动,一方面他们能够放声高歌,换来好的心情;另一方面,他们随着音乐的节奏尽情舞动,锻炼了身体。据调查显示,经常参加音乐文化活动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好,减少了医疗费用,也就减轻了国家对老人医疗补贴的负担,减轻了子女对老人抚养的负担。中年人正值事业兴旺之际,空闲时间经常参加音乐文化活动能够带来身心的愉悦感,放松工作后的疲惫身心,为接下来的工作带来积极奋进的良好心态,在工作中创造优异的工作绩效。
结论
社区音乐文化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和谐社区,促进整个社会的音乐文化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教育性上来说,它是一种群众性教育;从娱乐上来说,它是群众身心娱乐休闲的一种形式;从经济性上说,它是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各种方式也在不断地跟进,其作为社会的缩影,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也是社会发展的必需。要做好社区音乐文化的建设工作,构建和谐社区,为和谐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晓天.人•音乐•社会--音乐教育本体与社会功能之断想[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3(1)24:104~112.
[2]李凌.论音乐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联性[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2)14:70~72.
[3]宋艳.论音乐的功能[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9)27:108~109.
[4]张丹宁,涂致洁.社区音乐教育的作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9:183~185.
[5]郭瑜婧.音乐与创新―音乐功能的拓展[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6]黄昌海.音乐文化及其学科化研究的重要价值[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1):135~137.
论文摘要:赫拉克利特的和谐思想是极具辩证意味的。其所谓“和谐”不是“相同”,而是不同甚至是对立因素的协调和统一。和谐不是僵死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它与不协调始终处于相互转化过程中。这种转化,或者说这种事物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是普遍的,同时也是剧烈的、迅速的。而且,和谐向反方向的转化是有“尺度”的规定性的。这些深邃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和谐,即协调、统一,是一种理想、美好的状态,是自古及今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在无数论及和谐的哲人中,赫拉克利特是极突出的一位。作为古希腊早期的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关于和谐的思想是辩证的、深邃的,在2500年后的今天,仍然绽放着光芒,对于我们今天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一、 相反者相成,对立造成和谐
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是由不同甚至是对立因素造成的。他说:“相反者相成:对立造成和谐,如弓与六弦琴。”[1]“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2]和谐是不能离开对立面单独存在的。如同人类社会中的正义与非正义,如果没有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无从知道什么是正义。赫拉克利特还说:“疾病使健康舒服,坏使好舒服,饿使饱舒服,疲劳使休息舒服。”[3]没有疾病,也就无所谓健康,没有坏,也就无所谓好,没有饥饿,也就无所谓温饱,没有疲劳,也就无所谓休息。亚里士多德从自然、艺术的角度对赫氏的“对立造成和谐”思想进行了论证。他说:“也许,自然喜爱相反的东西,且正是从它们中,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中,才求得了和谐,就像自然把雌与雄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使每对相同性别的东西结合一样;所以,最初的和谐一致是由于相反,不是由于相同。在这方面,技术似乎也模仿自然。例如,绘画就是把白与黑、黄与红混合起来,才创造出与自然物一致的作品;音乐是揉和了高音与低音、长音与短音,才谱写出一曲不同音调的悦耳乐章;文法也是把母音与子音结合在一起,才从中形成了这门整体的艺术。”[4]
赫拉克利特认识到:相反相成的矛盾双方共处于事物统一体中,其斗争和冲突是事物存在和健康发展的表征。只有不同矛盾因素的对立统一,才能使矛盾双方既互相联系,又互相斗争和制约,才能促使事物向良性方向发展。相同事物共处一体之中而排除异己事物一体共处的可能性,则不能促成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而只能导致事物的停滞、衰退和绝灭。单存的同一,是不会有丰富的内容的。水再加水,还只是水的味道,在味道说,是简单的同一。琴声再加琴声,还是琴的声音,就声音说,也是简单的同一。[5]用黑格尔的话说,即是:“简单的东西、一种音调的重复并不是和谐。差别是属于和谐的;它必须在本质上、绝对的意义上是一种差别。”[6]也就是说,要有差别,要有不同,要有对立,才会有和谐出现。
不仅如此,赫拉克利特还提出了“隐藏的和谐”的概念,这种思想是很深刻的。赫氏认为,真正的和谐是事物内在的和谐,深处的统一,而不是表面的和谐。但这种内在的和谐是我们无法看到的,所以赫拉克利特称它是“看不见的和谐”,并且认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7]因为看得见的是表面上的,而表面可以伪装,可以欺骗,深入进去却并没有和谐,它只是矫揉造作,弄虚作假,摆出来给人看的。譬如一个从不自相矛盾的人,在表面上完全一致,但内心却翻江倒海并不和谐;而一个真正的人可能在表面上表现得并不和谐,但他的内心深处却一直是和谐的。所以,表面上的一致并非真正的一致,不要为表面伤神费力,而要更进一步,在深处的不一致中找到一致。
关于和与同的关系,我国古典文献也有过不少记载。最有代表性的是《国语·郑语》中史伯的一段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8]就是说,相同的事物不存在和谐,不能生发长养出新的事物,用完了以后就终了了。史伯又说:“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9]一种声音成不了乐曲,单纯的颜色构不成美饰,单一的味素调治不出美味,一种物材制作不成任何东西。勿必使各种不同性质的因素相反相成,才能充分发挥其优长。《左传》里也有和与同相异的精彩论述。[10]
总体而言,我国古代先哲们一般也都认为和别于同,这与赫拉克利特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赫拉克利特旗帜鲜明地提出“对立造成和谐”,矛盾、斗争、冲突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的常态,是事物健康发展的表征,这是超出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认识水平的。
二、 和谐与冲突和斗争是相互转化的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思维方法在近现代西方哲学史上备受赞誉。列宁称其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11]黑格尔则感慨地说:“〔像在茫茫大海里航行〕,这里我们看见了陆地”。[12]赫氏的和谐思想同样充满了辩证意味。在赫拉克利特看来,和谐不是固定的,僵死的。没有绝对的和谐,也没有绝对的对立,和谐与不协调始终处于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他说:“结合物既是整个的,又不是整个的,既是协调的,又不是协调的,既是和谐的,又不是和谐的,从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13]就像日和夜,生与死,醒与梦,少与老,都始终是同一的东西。后者变化了,就成为前者,前者再变化,又成为后者。赫拉克利特还说:“压榨器里面的直的纹路和弯曲的纹路是同一条纹路。”“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14]任何结合物都包含着冲突和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在不断地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就是斗争。
特别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赫氏认为,和谐与不和谐之间的相互转化,这种事物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是非常普遍的。他说:“应当知道,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15]斗争性是“普遍的”,“正义的”,“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就是说,没有斗争就没有事物的产生。如同列宁所说:“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世界的基本规律(逻各斯,有时是必然性)是‘向对立面的转化的规律’。”[16]斗争性作为普遍现象贯穿一切事物的始终,“一切都为对立过程所宰制”。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它在事物发展中占主导支配地位。
荷马则完全看不到斗争的积极意义。他称宙斯作“人和神之父”,并且抱怨说“我但愿争斗从神和人的生活里消偃”。[17]这使得赫拉克利特对荷马感到反感和厌恶,他说应当把荷马从赛会上逐出,并加以鞭笞。[18]赫拉克利特把斗争看得至高无上,用它替代了希腊宗教传说中宙斯的至尊地位。由是,对立统一中的斗争性的意义就被揭示了出来:斗争性是比和谐或同一性更深刻的规定。[19]
赫拉克利特并且认为,变化(或者说斗争)是如此剧烈和迅速,以致我们时时处在“既踏进而又不踏进同样的河流;我们既存在而又不存在”的状态。[20]人是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也不能在同一状况下两次接触到一件变灭的东西。另一方面,赫拉克利特也重视同一性,说“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对立物存在同一性”。对立的双方通过斗争达到同一,同一中又产生斗争,既斗争又统一构成事物的发展运动和变化,形成了自然界的有序性、必然性。
从以上论述可以得出:不协调的和谐,对立中的统一,是赫拉克利特和谐思想的精粹。
三、 和谐向自己反面转化有“尺度”的规定性
既然和谐与冲突和斗争的相互转化是普遍的,那么这种转化是否要遵循什么规则呢?关于这一点,赫拉克利特显然是在对自然界进行深入细致观察的前提下,才得出自己的看法的。他非常强调“尺度”的概念,认为万事万物向自己反面转化都不是随意的、无度的,而要遵循一定的“尺度”。赫拉克利特所说“尺度”的含义,在如下几条残篇里说得很明白:
“太阳有人的脚那么宽。”[21]
“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22]
“太阳不越出它的限度;否则那些爱林尼神——正义之神的女使——就会把它找出来。”[23]
“太阳是时间的管理者和监守者,它建立、管理、规定并且揭示出变迁和带来一切的节季。”[24]
“黎明与黄昏的界限是大熊星,大熊星的对面是光辉的宙斯山。”[25]
从上面几段话不难看出,赫氏认为在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运动中,诸如数量、界限、程度等此类“尺度”是极为重要的。在事物运动还没有达到某一点时,它就还是它自身,具有原来的特质,不能变成自己的反面或另一种东西;而当事物在变化过程中一旦达到了这一点,它就必然会变成自己的对立物。比如:晨昏线是日和夜的分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分别是四季的始点,人类社会中的善恶、正邪、好坏等等也都是有一定度量标准的。因此赫拉克利特十分注重“尺度”或“分寸”的意义:它是对立物彼此区别的规定者,又是彼此同一的联结者,相互转化的标志者,所以他称之为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秩序的管理者和监守者。[26]
四、 赫拉克利特和谐思想的现代意义
诚如海德格尔所言:“真正的传统并不是载有过去的重负的拖船队,毋宁说,它把我们释放到当前呈现的东西(das Gegenwartende)中,并因而成为对思想之事实的基本指引。”[27]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今之构建和谐社会就能起到这样的指引作用,值得我们作认真的思考和吸取。
首先,要容许各种不同存在,这是致和谐的先决条件。赫拉克利特说得很清楚:相反者相成,对立造成和谐。正是数不清的千差万别的物种才使得自然界丰富多彩。我们所处的人类社会也同样是一个有着种种差别和不同的存在,诸如:贫富的差别、社会地位的不同、工作种类和性质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机会的不均、性别的不同、个人能力和天分的不同、道德觉悟的高低等等。如何看待这种种无处不在的差别呢?我们实在可以在这一点上多花些精力作些思考,以杜绝和减少因许多不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所造成的误解和矛盾。一个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别是正常的。如若硬性削平这些差别,和谐也将不会出现。所以,对各种不同和差异我们要容许其存在,要学会宽容和理解。不要忘记,最美的和声是由不同的音调造成的。构建和谐社会要“从多中求一,从相异得相同”。[28]
其次,构建和谐社会不应只停留在表面,而要致力于构建社会内部的和谐和深处的统一。可以说,目前从城市到乡村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继而又引申出“和谐社区”、“和谐农村”、“和谐校园”、“和谐家庭”等名词,冠有“和谐”二字的其它一些新名词也纷纷出现。我们需要提防的是,不要使构建“和谐社会”流于概念化。必须引起重视,目前许多所谓的“和谐”,当深入进去时并没有和谐。
再次,从赫拉克利特关于和谐与冲突和斗争相互转化的思想,我们知道,没有绝对的和谐,也没有绝对的对立,和谐与不协调始终处于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所以,构建和谐社会真正所要达到的目标应是不协调的和谐和对立中的统一。这里特别要强调赫拉克利特的斗争观,它与通常我们很多人对斗争的认识是很不相同的。我们习惯于厌恶、逃避和咒骂斗争,我们不敢去面对它,我们说我们只要“和谐”、“和平”,我们要平息纷争。这种恐惧畏缩心理只能使我们离“和谐”、“和平”更远。我们应当坦承:对于斗争我们认识得还很不够,还很狭隘和肤浅,距离赫拉克利特还很远。赫拉克利特则阐明了辩证的斗争观、历史观:要正视和面对斗争,去赞颂它,因为斗争是生活的一种“常态”。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这种事物对立面之间的斗争都是非常普遍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它在事物发展中占主导支配地位。并且,这种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斗争还是剧烈和迅速的。这对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重要的提醒:不要盲目地追求“和谐”、“和平”而咒骂、掩盖以致否定斗争。
最后,能否掌握好“尺度”,对于管理者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掌握好“尺度”呢?《左传》以厨工做汤和乐师演奏为例,作了精妙的阐释。“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29]治理国家就像厨工做羹汤,其中有鱼,有肉,有醋酱梅汁等各种作料,要加水升火进行烹调,羹汤味道的好坏关键在于厨工的调和手艺,不够则要增加,多余则要酌减,总要使各味适度适量,才能做出美味。治理邦民又像演奏琴瑟笙箫等诸种乐器一样。奏不好则嘈嘈杂杂难以入耳,奏得好则高低相宜,众音协调,让人悦耳舒心。可以说,治理邦民是一门“衡量艺术”。必须根据总体需要,“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才能离和谐社会的目标渐行渐近。这其间需要管理者不懈的努力,才能掌握这门高深的艺术。
参考文献:
[1][2][3][7][13][14][15][18][20][21][22][23][24][25]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28]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2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1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9]董立章.国语译注辨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
[10][29]王守谦等.左传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11][16]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7][希腊]荷马.伊利亚特[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论文摘 要: 文章明确提出了加强首都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围绕这一 观点从提升城市整体管理水平、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区和展示首都城市良好形象 的角度,阐述了加强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是首都城市建设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分析了目 前 老旧住宅小区的管理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 的对策和建议。
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薄弱环节。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整 体形象,必须对城市老旧住宅小区进行综合整治,标本兼治,城市才能和谐发展。作为我国 的首都北京,更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不惜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完善综合整治机制 和配套的法规政策,切实把城市老旧住宅小区建设好、管理好。本文结合首都北京的老旧住 宅小区现状谈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 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加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是提升首都城市整体管理水平的需要。
目前,我国各地对老旧小区的界定稍有不同,但一般是指早期建设的那些设计建设标准 低、配套不全、设备过时老化、管理不善、人文环境差的旧住宅小区。北京市的老旧小区一 般 建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约有1580多个,在全市3000多个小区中占有半壁江山。如西城区 ,仅直管公房老旧小区就有76个,而在东城区138个住宅小区中老旧小区就有93个,占到2/3 。由于受历史的局限,这些老旧住宅小区无论在公建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标准 方面,还是在管理模式、运作机制方面,都无法满足首都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特别是 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老旧住宅小区形成产权逐步多元化,小区维护和管理资金渠道逐步枯 竭,管理水平降低,管理功能退化,致使老旧住宅小区人居环境环境与新建小区形成强烈反 差,已经成为首都城市建设管理的落后地带。只有大力加强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尽快将老 旧小区的建设和管理搞上去,提升首都城市整体建设和管理水平才有坚实的基础。
2.加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需要。城市老旧小区大都先天不足,后天 营养不良,导致小区居民日常生活面临许多问题和实 际困难。比如,小区道路维护不足,路面坑坑洼洼,路灯缺失,影响居民出行;私搭乱建挤 压侵占市政管线和消防通道,造成安全隐患;小区雨水污水混流,房屋前后下水管道破损, 堵塞严重,基本丧失城市防洪功能,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每到汛期,能否确保老旧小区安 全渡汛,成为政府不放心、房管单位最担心、群众感到痛心的老大难问题。老旧小区的居民 迫切希望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对小区进行综合整治,努力改善住用 和环境条件,并建立健全正规有序的管理机制,以形成小区维护管理的良性循环。从首都城 区近几年进行综合整治的老旧小区并引入规范管理的试点情况看,群众反映很好,小区居民 普遍感谢政府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实际问题,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 ,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为老百姓办了实事、办了好事。
3.加强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需要。一个安全优美、舒适和睦的生存空间对 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有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目标,首要的不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努力寻求社会 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综合整治的意义不仅在于简单改善、维持社区秩序,保 障住户基本的居住条件,还在于可以协调社区内各方面的关系,化解各种不平衡、不和谐因 素引发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通过全面的综合整治,使老 旧住宅小区原有毁损的道路及时修补,严重缺失的照明设施得到增设,方便了群众出行;私 搭乱建被拆除,腾出的场地用来建设绿地、停车场和休闲健身活动场所等等,居民居住的条 件改善了,环境优美了,心气也就顺了,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自然会得到提升。
4.加强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是展示首都城市良好形象的需要。
小区是城市的细胞。随着首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一批批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 理先进的新建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给居民们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 已经成为展示首都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窗口。然而,一些老旧小区相比之下就黯然 失色,老 旧小区的“脏、乱、差”状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到首都城市形象。可以这么讲, 没有老旧住宅小区居住面貌的根本改观,提升首都城市内涵和整体形象就是一句空话。从已 完 成综合整治并实行规范管理的老旧住宅小区情况看,都达到了整洁干净、亮化美化的要求, 较好地融入了首都现代化的城市格局,不仅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实现了物业的保 值增值,而且也为展示首都城市形象锦上添花。因此,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创建文明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时候,更应该重视老旧住宅小区的建设和管理。
二、老旧住宅小区管理现状及综合整治面临的问题
1.老旧住宅小区管理现状。一是房屋本体和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甚至缺失,缺乏系统保养 和维修。也就是说老旧小区都到了“问题阶段”, 如房屋外墙粉刷面起壳风化;内楼道墙 面楼梯扶手脱落锈蚀,没有公共照明;多层楼房顶层防渗漏功能退化,房屋前后下水管道破 损、堵塞,雨水、污水混流,化粪池定期得不到清理;小区道路老化,路面破损甚至没有路灯;绿地杂草丛生、布局混乱,有些公共绿地甚至被人用来种菜。消防设施设计标准低, 高层楼房高层房屋电梯、没有专用消防泵和消防控制柜,消防设施自然损坏、人为破坏和被 盗现象严重,造成很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二是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 各类违章搭建多,破墙开门多,阳台改为厨房、厕所以及“房中房”现象多,无证摊点多, 车辆乱停乱放多,已成为影响城市容貌的顽症。几乎每一个老旧住宅小区都有违章建筑, 一些个人、单位、街道未经规划 部门许可,擅自在小区内主干道两侧乱搭亭棚,破院墙开门,影响小区交通和景观,破坏了 小区绿化。机动车、自行车无序停放,随意占用便道,造成交通拥堵。老旧小区的建筑一般 比较分散,难以达到相对封闭和独立,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有的小区由于没有围墙和门 卫值班室,车辆失窃和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老旧住宅小区中,由于多 方面的原因,房屋出租率普遍较高,居住人员和外来人口多,甚至是“三无”人员聚居地。
三是公共配套设施缺少、被占用现象严重或者说小区分布零散,公建配套无人问津。一 些老旧住宅小区,建设之初,只是为了解决居民住房困难,规划方案比较简单。居民活动场 所、公共绿地、自行车库、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与居民实际需求的矛盾相当突出,环卫设施不 完备,有的没有垃圾箱和垃圾中转站,垃圾房、公厕、果壳箱等设置过少,有的地方甚至是 空白。大多数小区原有公建配套设施规划配置比例较低,仅有的一些公建配套设施有的也被 挤占挪作它用,一些小区居委会用房已转租或出卖给其他单位,小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 之间 关系不和,争房、争权、争地盘,矛盾重重。这些年市政府加大了投入改造力度,部分老旧 住宅小区条件有所改善,但上述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需 要认真分析整治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予以解决。
2.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必须解决的有四大问题。一是整治合力能否形成问题。老旧小区整治涉 及 的整治任务重,内容范围广,涉及建设、规划、工商、城管、房管、街道、水利、自来水等 政府十多个部门或单位。无论是在整治工作方面还是在整治投入方面,仅靠个别部门是难以 承担这项任务的,必须条块结合,共同参与,明确任务分工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的 合力,才能确保老旧小区整治工作的强力推进。二是整治经费的筹措问题。首都城市老旧小 区1000多个,整治经费动辄数亿元。如果全部由政府或部门承担,财政将无力承受,如果全 部由企业承担,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再加上由于房改体制的推进,住宅产权已呈多元化, 因 此,不能再揪住开发单位或原产权单位不放,应立足于小区找资金,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 地合理利用小区闲置土地或简陋房屋进行二次开发,在不要政府和企业投入、不影响规划的 情况下,实现资金平衡。资金无法平衡的缺口部分,再由房屋产权人、原房屋产权单位、房 屋建设单位、政府及政府部门按一定比例进行合理分摊较为合适。三是综合整治完成,后续 管理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府应通过建立市场机制来培育老旧小 区百姓的市场观念,即政府花钱买机制,百姓花钱买服务。要让广大居民懂得,房屋的产权 已经多元化,作为产权人要承担维修养护责任。只有通过成立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对老 旧住宅小区整治完的后续管理实施监督,才能真正维护自身的利益,落实长效管理的机制。 同时,要让广大街道、社区干部懂得,老旧住宅小区的维修养护及其他管理服务也应从过去 的政府行为转变为市场行为,要转变政府职能,逐步转换角色,积极主动地做好退位和补位 工作,把老旧住宅小区整治完的后续的管理工作让位于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 ,并加强监督管理。否则,整治成果将前功尽弃。四是一些相关部门或单位的利益调整问题 。 整治势必牵涉到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尤其是腾退已被占用的原公建配套设施,回购街道办 事处、居委会等投资自建的配套设施,这将影响到一些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同时根据规划和 小区服务与管理的需要,补建必要的配套设施,也存在利益机制的调整问题。为切实维护广 大业主的合法权益,促进老旧小区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管理机制的建立,只有强化政策 约束,才能确保老旧小区整治工作尤其是配套设施的腾退、回购与补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才 能巩固整治成果,扩大市政府对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的社会效益。
三、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的对策和建议
采取渐进式,逐步推进试点的方式,实施和加强老旧住宅小区的综合整治是一项顺民心 、得民意的利民工程。针对当前面临的许多困难和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对老旧住宅小区整治进行整体规划 ,制定专项计划,列为“折子工程”。按照政府组 织、居民参与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进行房屋维修养护、配套设施完善,延长房屋使用寿 命,改善房屋使用条件。老旧住宅小区整治每年由区(县)提出计划,编制预算,并组织街 道(乡镇)具体实施。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安排专项资金,保证整治资金来源;同时,要积 极引入市场机制,调动社会资金、力量共同参与老旧住宅小区整治。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强力实施综合整治。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牵涉面广, 经费缺口大,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 程。市、区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牵头成立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整治工作常设领导机构 ,作为市区各级常设综合整治办公室。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制定整治总体规 划方案,研究落实产权产籍清理、整治资金筹措、小区硬件设施建设等重要 事项,解决工作进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顺利进行。
3.因地制宜,建立适合老旧小区特点的管理模式和长效管理机制,保持老旧住宅小区 综合整治成果。老旧居住小区整治工作完成后,要通过解决管理责任主体、资金来源、管理 机制等问题 ,建立适合老旧居住小区特点的管理模式、机制,杜绝整治后的反复情况,保持整治成果, 从根本上改变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政府的角色不仅仅在于前期整治时期的支援“造血”, 更在于从政策、资金、技术、人员等多方面入手,引导小区提升自己的“造血”功能;在管 理模式上,可以根据综合整治后房屋、环境、配套设施、业主或使用人的经济承受能 力 ,以及对物业管理的实际需求情况照符合老旧小区实际、尊重居民意愿的原则,区分小区的 不 同情况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后续管理模式,促进老旧小区管理的良性循环。对于配套设 施相对独立,较为完善,又有一定规模的老旧小区,可以采取组织召开业主大会并选举业主 委员会,依法选聘物业企业,对小区进行物业服务。对于不具备实行物业企业服务条件的小 区,可以由社区居委会代表社区居民,依法与房屋和设施设备维 修、保洁、保安等专业服务企业签订委托管理和服务合同,专业服务企业按照合同的约定提 供服务和收取报酬。也可以由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待业、失业人员组成维修、保洁、绿化等 队伍,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4.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法规,为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提供政策和法规保障。对新 建小区,国家和地方都有各种建设、管理方面的法规条例;但对老旧小区综合整治 及后续管理,各地均没有具体的法律规章和管理办法。从近几年全国各地对老旧住宅小区综 合整治的经验与教训来看,首都老旧住宅小区综 合整治,同样面临与各地类似的重重阻力与困难,不仅需要落实整治的大额资金,也需要治 理历史“积淀负债”,如整治势必牵涉到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尤其是腾退已被占用的原 公建配套设施,回购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投资自建的配套设施,这将影响到一些单位和个 人的利益,同时根据规划和小区服务与管理的需要,补建必要的配套设施,也存在利益机制 的调整问题。为切实维护广大业主的合法权益,促进老旧小区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管理 机制的建立,只有强化法律和政策约束,才能确保老旧小区整治工作尤其是配套设施的腾退 、回购与补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巩固整治成果,扩大市政府老旧小区整治工作的社会效 益。
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并非几个部门简单的短期突击工作就能达成目标,也并非简单对小 区面貌予以临时性的修补,而是对旧住宅小区居住秩序与居住环境的修复与重建。这样一项 综合系统的整治工程,需要制定相应配套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来加以规范,需要制定相应的 完整周密而又科学的整治方案,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和配合管理机制,才能有效推进。
总之,要通过对北京市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把“老旧小区”建设成为一个个各具特 色的环境优美、舒适方便、安全文明的和谐社区,建设成为首都居民的幸福家园。
参考文献
1.陈刚.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问题初探.中国房地信息,2003(12)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区;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图书信息服务中心
一、农村社区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2011年暑假,笔者带着重点研究课题(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服务研究)的任务,深入到周边农村社区,就新农村居住小区(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构建思路和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在各社区,通过与社区居民和村社干部的座谈、走访,对农村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小区(农村社区)不断的建立,使失地农民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一家一户的散户居住方式,集中住进了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小区,小区内水、电、气三通,生活、交通方便,使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农民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政策的好。但是,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却没有跟上这一新变化趋势,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社区居民对生活方式突如其来的转变,还无法适应。过去单户生活的各种不良的习惯也带入了社区,如在小区内豢养各种家禽、家畜、乱扔垃圾、高声喧哗、为一点小事就扯皮、吵架等,社区文明堪忧,居民文明素养差。
(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耕地减少,以及大量采用机械化作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社区居民一年中有很多时间是空闲的,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希望进城务工,但苦于没有一技之长,往往只能干一些脏活、累活,而工资收入也很低,使很多年轻人宁愿呆在家中玩耍也不愿意出去工作,成天无聊难耐,就在社区内打麻将、斗地主等进行赌博,有时为输了钱而吵架甚至斗殴,影响很不好,不仅破坏家庭团结也破坏了社会安定。
(三)有志青年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很多年轻人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想干出点成绩来,有的从事了养鱼、养猪、特种养殖,有的承包土地搞制种、花卉、树木及果园生产等,还有的自己办各种加工厂(小作房),但由于缺乏知识和技能,社区内又没有提供这方面信息的科技书籍、报刊、专家讲解的光碟和聘请专家现场传授经验等这样的服务平台,没有一个正规的信息服务中心来为他们提供服务,他们大都是顺大流,仅凭自己的热情和老一辈的一点肤浅经验东拼西凑地盲目搞起来,遇到当年价格好还能赚一点钱,没有赶上好时候的不仅难于赚到钱,有时还会赔本甚至造成很大的损失。
(四)上了年纪的老人,文化知识落后,思想顽固,如今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养儿防老是他们的生活重心,不仅自己没有改变观念,而且还常常误导下一代,让女孩少读书或不读书、早早出去打工、嫁人等愚昧想法。同时不相信科学,而是相信迷信,生病后也不愿去医院看,从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有的甚至丢掉了生命。
(五)农村社区信息闭塞,居民不能及时了解时势政策,缺乏主人翁意识,不能很好地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利。
总之,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到处都是崭新的农民新居,但从根本上忽略了农村社区居民最需要的文化传播设施,笔者深深地感到在农村社区建立图书信息服务中心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应具备的功能分析
结合上述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功能:主要培育社区文化、培养居民文明素养、传播科学技术、信息、开展社会教育、技能培训、丰富闲暇居民生活、传递党的方针政策等。具体如下所述:
(一)培育社区文化,提升居民文明素养
作为适合于农村社区居民需求的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应成为传播文明的阵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开展多种形式的喜闻乐见的工益活动,诸如邀请专家学者到社区举办居民文明修身优生优育的讲座、人人参与的知识竞赛、各种健身活动等,将如何成为社区讲文明树新风的新型社区居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传播到社区。同时作为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以自己文明的举止言行感染、影响读者的行为规范,引领社区居民文明修养的提升;要在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科学设计、规划出有影响的宣传海报,让社区居民走进图书室就能感受到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将文明修生的科普知识、社区居民的文明修身规范、知名的农民企业家及养殖能手等的先进事迹、主要成绩及社会上感人的文明事件进行深入宣传。真正使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这个平台成为培育社区文化、培养居民文明素养的主战场,促进全社区居民文化素养的提升,为构建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社区发挥作用。
(二)传播科学技术、组织实用技能培训
经过调查分析,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要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实用技能的培训基地。一方面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应有大批适合于农村居民阅读的图书资料、报刊杂志,更重要的是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电视、网络等收集有关养殖、种植、维修和各种加工技术等多媒体视屏,做成光碟,随时供居民观看和借阅;让广大青年学习各种实用技能,让他们都有一技之长,走出社区,走向社会;第二,依托图书信息服务中心这个平台,由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或文化站牵头,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相互交流经念,邀请专家学者到社区举办各种实用技术讲座,现场指导和办公,不懂得地方当场请教,直到弄懂为此。同时也可以组织广大居民走出去,到好的地方参观学习、了解信息、丰富社区居民的闲暇生活等,总之要杜绝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让年轻人有一技之长,为把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奠定基础,消除愚昧,破除封建迷信,使先进科学文化占领主阵地。
(三)宣传社会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村社建设的主动性
经过调查分析,农村社区居民普遍缺乏参与村社建设的主动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消息闭塞,不了解时势政策,不懂党的“三农”政策,因而缺乏主人翁意识。因此要依托图书信息服务中心这个平台,提供大量的报刊杂志,和各种网络信息,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三农”政策,提升广大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广泛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动性。
三、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构建思路
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是为一定地域内的所有居民服务的具有公益性、教育性、休闲性、娱乐性等特征的文献信息集散场所。近几年来学术界就社区图书馆的功能、发展模式、资源共建共享等问题发表了不少较有见解的观点。为彰显创意,启迪思维,提供借鉴,笔者特择要作一综述。
(一)切实把握农村社区居民的需求
建立什么样的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作为地方政府部门的文化部门一定要深入基层,做扎实的调查研究。只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弄清了当前农村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村社区的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正如前面所述,当前农村社区存在的突出矛盾是:1、社区居民文明素质不高,过去分散居住的各种不良的习惯都带入了社区;2、社区居民文化娱乐生活基本缺失,造成诸如赌博等不良风气盛行;3、社区居民,特别是年轻人普遍没有掌握一定的技能,无论去城市打工,还是在家从事养殖、种植等工作,苦于没有一定的技能,往往是半途而废,同时对外面的信息不了解,往往爱跟风,不做市场调查,如生猪价格高,就大量的养殖,结果到自己养的生猪出栏时,市场价由于大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4、农村的老年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不相信科学,容易相信一些封建迷信;5、社区居民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不了解,无法发挥广大居民参与村民委员会工作的积极性。
(二)图书信息服务中心构建的具体措施
1、发挥区域内图书馆的外延服务功能,带动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
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社区信息服务最先开始注重的是“信息与引荐服务”(简称I&R,即InformationandReferral),它是“将有某种需要或问题的个人与能够满足其需要或解决其问题的服务用信息联结起来的积极的过程”。在中国农村社区所在的区域一般都有功能和图书信息资料较为齐全的政府公益性图书馆。作为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门,要切实发挥领导、指导功能,统筹发挥政府现有图书馆的功能,拓宽其外延服务能力。在各个农村社区建立适合于本社区居民需求的分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由政府公共图书馆实行统一管理。首先要在各社区建立文化站,由社区文化站提供人员、场所,由图书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的共享,尤其是电子图书和网络服务;同时图书馆提供相应的针对社区居民需求的实用的纸质图书资源,并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利用图书流通车在各流通点定期换书或增加新的图书,这种模式简单快捷,可以加快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步伐,尽快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2、借助社会和个人捐助,推进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建设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农村社区的居民对外部信息、实用技术、文化知识的渴求是相当迫切的,但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建设遇到的较大困难一是资金问题,二是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不够重视,多数地方还没有建立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即便是建立了文化站,也是一个空架子,严重造成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的缺失,引发了多种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因此,一方面作为政府的文化部门要发挥引领作用,应通过各种渠道或措施,帮助农村社区建立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可以向社会、各行业企业发出倡议,通过“企村合作”,将大型企业单位与村社结对子,建立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或文化站;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当前农村社区文化生活的现状,引起社会上爱心人士的关注,接受个人资助建设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在广大农村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爱心图书室”、“爱心信息服务中心”、“居民文化之家”、“书吧”等。
3、政府引领,建立“校村合作”、“校所合作”机制,充分彰显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功能
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图书阅览服务,各级政府还要统筹安排,利用这个平台,与各种类型的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校村合作”、“村所合作”机制。
通过“校村合作”,农村社区与大学生结对子,接纳大学生自愿者,利用节假日时间到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传播文化知识,组织家庭艺术节、座谈会、诗歌朗诵会、文明修生知识竞赛、社区体育健身节、农民才艺比赛等活动,使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增添“文化味”,提升社区居民的文明素养,丰富文化生活,将居民从赌博等不良风气中走出来。
通过“校村合作”、“校所合作”,邀请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知名教授、专家与农村社区结对子,深入社区传播适合于农村社区居民需求的科技、文化知识。聘请养殖方面的专家、教授对社区居民培训生猪养殖、水产养殖等方面的技术;聘请时事政治老师讲解国家的方针政策,让社区居民及时了解适时政策,使社区居民随时了解、关心国家大事,树立主人翁意识,树立社区居民的荣誉感,将有利地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发展建设的主动性。同时吸取外部信息,增加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聘请专家学者举办有关老年人健身、养身方面的讲座。总之,要坚持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现代图书馆实现其价值的总体现。
4、与义务咨询行业合作,扩展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功能
社区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心要与一些义务咨询中心共同合作,为社区内的居民提供相关的社区信息服务项目[3]。要充分地利用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这个平台,邀请义务咨询公司定期为居民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加强社区与外部的沟通,将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构建成信息资源共享、合作开放的公共平台,将社区紧密融入社会。
5、利用个人财力或与他人合伙共建家庭或股份制图书室
运用市场机制,充分调动个人或多人的资源优势,组建“农家书屋”或以股份合作形式建立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构建融租、借、售为一体的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营运新模式。由政府文化部门管理协调,出台有关个人或股份制建设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有关管理条例,规范家庭图书室的行为规范,保证家庭图书室这一新的文化传媒载体健康、有序发展,真正丰富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区;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图书信息服务中心
一、农村社区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2011年暑假,笔者带着重点研究课题(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服务研究)的任务,深入到周边农村社区,就新农村居住小区(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构建思路和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在各社区,通过与社区居民和村社干部的座谈、走访,对农村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小区(农村社区)不断的建立,使失地农民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一家一户的散户居住方式,集中住进了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小区,小区内水、电、气三通,生活、交通方便,使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农民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政策的好。但是,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却没有跟上这一新变化趋势,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社区居民对生活方式突如其来的转变,还无法适应。过去单户生活的各种不良的习惯也带入了社区,如在小区内豢养各种家禽、家畜、乱扔垃圾、高声喧哗、为一点小事就扯皮、吵架等,社区文明堪忧,居民文明素养差。
(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耕地减少,以及大量采用机械化作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社区居民一年中有很多时间是空闲的,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希望进城务工,但苦于没有一技之长,往往只能干一些脏活、累活,而工资收入也很低,使很多年轻人宁愿呆在家中玩耍也不愿意出去工作,成天无聊难耐,就在社区内打麻将、斗地主等进行赌博,有时为输了钱而吵架甚至斗殴,影响很不好,不仅破坏家庭团结也破坏了社会安定。
(三)有志青年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很多年轻人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想干出点成绩来,有的从事了养鱼、养猪、特种养殖,有的承包土地搞制种、花卉、树木及果园生产等,还有的自己办各种加工厂(小作房),但由于缺乏知识和技能,社区内又没有提供这方面信息的科技书籍、报刊、专家讲解的光碟和聘请专家现场传授经验等这样的服务平台,没有一个正规的信息服务中心来为他们提供服务,他们大都是顺大流,仅凭自己的热情和老一辈的一点肤浅经验东拼西凑地盲目搞起来,遇到当年价格好还能赚一点钱,没有赶上好时候的不仅难于赚到钱,有时还会赔本甚至造成很大的损失。
(四)上了年纪的老人,文化知识落后,思想顽固,如今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养儿防老是他们的生活重心,不仅自己没有改变观念,而且还常常误导下一代,让女孩少读书或不读书、早早出去打工、嫁人等愚昧想法。同时不相信科学,而是相信迷信,生病后也不愿去医院看,从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有的甚至丢掉了生命。
(五)农村社区信息闭塞,居民不能及时了解时势政策,缺乏主人翁意识,不能很好地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利。
总之,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到处都是崭新的农民新居,但从根本上忽略了农村社区居民最需要的文化传播设施,笔者深深地感到在农村社区建立图书信息服务中心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应具备的功能分析
结合上述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功能:主要培育社区文化、培养居民文明素养、传播科学技术、信息、开展社会教育、技能培训、丰富闲暇居民生活、传递党的方针政策等。具体如下所述:
(一)培育社区文化,提升居民文明素养
作为适合于农村社区居民需求的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应成为传播文明的阵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开展多种形式的喜闻乐见的工益活动,诸如邀请专家学者到社区举办居民文明修身优生优育的讲座、人人参与的知识竞赛、各种健身活动等,将如何成为社区讲文明树新风的新型社区居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传播到社区。同时作为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以自己文明的举止言行感染、影响读者的行为规范,引领社区居民文明修养的提升;要在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科学设计、规划出有影响的宣传海报,让社区居民走进图书室就能感受到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将文明修生的科普知识、社区居民的文明修身规范、知名的农民企业家及养殖能手等的先进事迹、主要成绩及社会上感人的文明事件进行深入宣传。真正使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这个平台成为培育社区文化、培养居民文明素养的主战场,促进全社区居民文化素养的提升,为构建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社区发挥作用。
(二)传播科学技术、组织实用技能培训
经过调查分析,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要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实用技能的培训基地。一方面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应有大批适合于农村居民阅读的图书资料、报刊杂志,更重要的是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电视、网络等收集有关养殖、种植、维修和各种加工技术等多媒体视屏,做成光碟,随时供居民观看和借阅;让广大青年学习各种实用技能,让他们都有一技之长,走出社区,走向社会;第二,依托图书信息服务中心这个平台,由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或文化站牵头,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相互交流经念,邀请专家学者到社区举办各种实用技术讲座,现场指导和办公,不懂得地方当场请教,直到弄懂为此。同时也可以组织广大居民走出去,到好的地方参观学习、了解信息、丰富社区居民的闲暇生活等,总之要杜绝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让年轻人有一技之长,为把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奠定基础,消除愚昧,破除封建迷信,使先进科学文化占领主阵地。
(三)宣传社会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村社建设的主动性
经过调查分析,农村社区居民普遍缺乏参与村社建设的主动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消息闭塞,不了解时势政策,不懂党的“三农”政策,因而缺乏主人翁意识。因此要依托图书信息服务中心这个平台,提供大量的报刊杂志,和各种网络信息,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三农”政策,提升广大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广泛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动性。
三、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构建思路
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是为一定地域内的所有居民服务的具有公益性、教育性、休闲性、娱乐性等特征的文献信息集散场所。近几年来学术界就社区图书馆的功能、发展模式、资源共建共享等问题发表了不少较有见解的观点。为彰显创意,启迪思维,提供借鉴,笔者特择要作一综述。
(一)切实把握农村社区居民的需求
建立什么样的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作为地方政府部门的文化部门一定要深入基层,做扎实的调查研究。只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弄清了当前农村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村社区的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正如前面所述,当前农村社区存在的突出矛盾是:1、社区居民文明素质不高,过去分散居住的各种不良的习惯都带入了社区;2、社区居民文化娱乐生活基本缺失,造成诸如赌博等不良风气盛行;3、社区居民,特别是年轻人普遍没有掌握一定的技能,无论去城市打工,还是在家从事养殖、种植等工作,苦于没有一定的技能,往往是半途而废,同时对外面的信息不了解,往往爱跟风,不做市场调查,如生猪价格高,就大量的养殖,结果到自己养的生猪出栏时,市场价由于大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4、农村的老年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不相信科学,容易相信一些封建迷信;5、社区居民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不了解,无法发挥广大居民参与村民委员会工作的积极性。
(二)图书信息服务中心构建的具体措施
1、发挥区域内图书馆的外延服务功能,带动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
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社区信息服务最先开始注重的是“信息与引荐服务”(简称I&R,即InformationandReferral),它是“将有某种需要或问题的个人与能够满足其需要或解决其问题的服务用信息联结起来的积极的过程”。在中国农村社区所在的区域一般都有功能和图书信息资料较为齐全的政府公益性图书馆。作为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门,要切实发挥领导、指导功能,统筹发挥政府现有图书馆的功能,拓宽其外延服务能力。在各个农村社区建立适合于本社区居民需求的分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由政府公共图书馆实行统一管理。首先要在各社区建立文化站,由社区文化站提供人员、场所,由图书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的共享,尤其是电子图书和网络服务;同时图书馆提供相应的针对社区居民需求的实用的纸质图书资源,并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利用图书流通车在各流通点定期换书或增加新的图书,这种模式简单快捷,可以加快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步伐,尽快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2、借助社会和个人捐助,推进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建设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农村社区的居民对外部信息、实用技术、文化知识的渴求是相当迫切的,但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建设遇到的较大困难一是资金问题,二是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不够重视,多数地方还没有建立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即便是建立了文化站,也是一个空架子,严重造成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的缺失,引发了多种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因此,一方面作为政府的文化部门要发挥引领作用,应通过各种渠道或措施,帮助农村社区建立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可以向社会、各行业企业发出倡议,通过“企村合作”,将大型企业单位与村社结对子,建立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或文化站;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当前农村社区文化生活的现状,引起社会上爱心人士的关注,接受个人资助建设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在广大农村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爱心图书室”、“爱心信息服务中心”、“居民文化之家”、“书吧”等。
3、政府引领,建立“校村合作”、“校所合作”机制,充分彰显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功能
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图书阅览服务,各级政府还要统筹安排,利用这个平台,与各种类型的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校村合作”、“村所合作”机制。
通过“校村合作”,农村社区与大学生结对子,接纳大学生自愿者,利用节假日时间到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传播文化知识,组织家庭艺术节、座谈会、诗歌朗诵会、文明修生知识竞赛、社区体育健身节、农民才艺比赛等活动,使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增添“文化味”,提升社区居民的文明素养,丰富文化生活,将居民从赌博等不良风气中走出来。
通过“校村合作”、“校所合作”,邀请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知名教授、专家与农村社区结对子,深入社区传播适合于农村社区居民需求的科技、文化知识。聘请养殖方面的专家、教授对社区居民培训生猪养殖、水产养殖等方面的技术;聘请时事政治老师讲解国家的方针政策,让社区居民及时了解适时政策,使社区居民随时了解、关心国家大事,树立主人翁意识,树立社区居民的荣誉感,将有利地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发展建设的主动性。同时吸取外部信息,增加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聘请专家学者举办有关老年人健身、养身方面的讲座。总之,要坚持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现代图书馆实现其价值的总体现。
4、与义务咨询行业合作,扩展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功能
社区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心要与一些义务咨询中心共同合作,为社区内的居民提供相关的社区信息服务项目[3]。要充分地利用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这个平台,邀请义务咨询公司定期为居民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加强社区与外部的沟通,将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构建成信息资源共享、合作开放的公共平台,将社区紧密融入社会。
5、利用个人财力或与他人合伙共建家庭或股份制图书室
运用市场机制,充分调动个人或多人的资源优势,组建“农家书屋”或以股份合作形式建立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构建融租、借、售为一体的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营运新模式。由政府文化部门管理协调,出台有关个人或股份制建设农村社区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的有关管理条例,规范家庭图书室的行为规范,保证家庭图书室这一新的文化传媒载体健康、有序发展,真正丰富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关键字:社区图书馆 发展对策 发展模式
社区是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产物,是创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社区图书馆迅速发展,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规模和现代化程度达到相当的水平,有的已经提供网上借阅、新书介绍等服务,社区图书馆逐渐成为社区居民学习、娱乐和休闲的重要场所,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作用正在日益凸现。因此,探讨如何构建社区图书馆这一服务平台,丰富和创新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内容,提升社区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使之成为社区居民满意、社区管委会放心的公益服务场所,确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1.1 社区图书馆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现代文明应是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的主要文化场所责无旁贷。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各种活动的开展会大大增强居民对本社区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大增强社区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度和关爱度,社区图书馆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地。同时社区图书馆以其小型、分散、便利、快捷的优势,很好地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成为了市民家门口的公共图书馆。它所具有的地域亲和力和借阅便利性的优势是其他类型图书馆所无法替代的。
1.2 社区图书馆建设是图书馆本身发展需要和职能所在,图书馆作为社区的一种文化功能有无社会价值, 有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有多大的价值, 归根结蒂是图书馆本身的工作, 以及它对社会的服务决定的。为了履行它的职能, 图书馆应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其服务方式, 开拓服务领域, 以求进一步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社区图书馆繁荣,我国图书馆事业才算是真正的繁荣。
2、社区图书馆存在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居民居住地也由市中心向周遍地区延伸,新型社区逐步形成。可社区在文化设施建设上,特别是图书馆的建设上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就目前情况看,按照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服务人口在20~150万的,建设4500~20000平方米的中型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6~1.5册,千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座席0.3~2个,这样的标准,单靠原来的国家、省市 、地市 、县市四级图书馆网的服务工作 ,是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快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3、完善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3.1 明确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政府责任。从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来说,除了享受政府提供的学校文化教育之外,图书馆是文化知识传播的重要专业机构,社区图书馆是公民文化权益的重要实现方式,理应有制度和经费的保障。建议将社区图书馆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范畴,并纳入地区社会文化发展规划,从资金、政策、制度上推动社区文化的建设。各级政府和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审定部门要对社区文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扶持,特别是对图书馆设施的建设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建设理念上要转变,要在社区建设规划上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以综合功能为本”的规划和建设原则。要把小区或社区的文体设施,包括图书馆馆舍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各级政府还要把创办图书馆、创办市民身边的图书馆、创办市民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作为现代图书馆运动的一个基本执政理念。
3.2 理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管理体制。要建立社区文化工作协调领导机制,应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领导机构。从而达到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文化部门更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社区图书馆建设。把社区图书馆文化建设列入自己的日常工作,使每个社区都有对图书馆建设的规划、目标和措施,共同把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搞出成效来。
3.3 改进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指导机制。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政府的职能应集中在文化活动指导和经费支持上。任何建设都需以必要的物质做支撑,社区图书馆也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鼓励和支持这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可利用政策的杠杆来激活开发商的积极性,可减免部分小区建设的政策性收费,尤其是建设社区图书馆可减免一切政策性收费,使开发商轻装上阵,有钱可赚。也可用谁开发,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的市场化手段建设和管理。当然这个收费不是为了单纯的营利,首先考虑的是社区的社会群体效益。尤其是对没有图书文化设施的小区或社区,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拨付一定的补偿资金,或由物业部门开发,把建设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搞起来。
3.4 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文化队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我们要创造各种机会对社区文化工作者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建议政府从人事政策和教育培训两个方面,专题研究社区文化人才建设问题,制订相应的人才建设规划和培训计划,帮助社区建立一支稳定的、有专业能力的文化工作队伍。为了充分搞好社区图书文化事业,还要培训专职和兼职的图书管理人员。通过培训辅导考核达到一定水平方可上岗服务。
3.5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由于缺乏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社会资金和资源对社区公益性文化投入缺乏积极性。应出台相应的税费优惠政策,为了更好地发挥居民的积极性,可把居民手中散落的、有价值的图书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的阅读率和利用率,以满足社区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社区文化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文体场所和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多方积极投入的社区文化共享、共建局面。
4、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几种模式:
4.1 分馆型
县以上各级公共图书馆都可以探索在社区建立图书馆分馆,这样可以将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直接延伸到社区,直接面向社区的居民群众,从而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深入到社区,深入到群众的家门口。由社区提供阵地、服务人员以及相关设备,图书馆提供书刊资料和专业指导,共同进行管理。公共图书馆根据社区图书馆的规模为每个分馆提供近千册书刊,定期更换图书,使读者就近可以看到最新的图书。
4.2 物业型
随着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城市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日趋完善。政府应该通过城市规划和政策引导,规定房地产开发商在住宅小区的设计中规划建设小区图书馆,并将其作为物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住宅小区的居民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做为辅助方式对物业开办的社区图书馆给予帮助指导,提高物业型社区图书馆业务水平。
4.3联合型
社区主管部门或者街道党委政府牵头,发动社区内的有关机关、团体、学校及企事业单位,联合建设社区图书馆,让闲置在各单位的文献资料流通使用,既让图书为社区居民服务,也保证了社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短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资源共享。
4.5 流动型
城市应积极发展流动图书馆。文化部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专门设计制造了一种汽车图书馆。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城市图书馆都应该拥有一台汽车图书馆,定时定点为社区居民服务。保证边远社区,没有建立社区图书馆居民也能享受社区图书馆提供的服务。
4.6存储型
“图书银行 ”是一个较为新鲜的社区文化活动方式。所谓 “图书银行 ”就是社区居民把自己家里收藏的书籍存入社区图书馆 ,换取一个相当于 “存折 ”的借书证 ,可免费借阅图书馆的所有书籍。
4.7交流型
引导社区居民以社区图书馆场地为平台,开展居民之间将自家的藏书与他人的藏书定期相互交换,这样既节省了家庭购买书籍开支,又融合了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满足因经费匮乏藏书不足的问题。利用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手段开展馆际互借来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同时也加快了歌公共图书馆文献的流通率。同时各公共图书馆的文献如藏也等达到科学合理,避免了各自如藏相同类型的文献,也缓解了各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不足。
总之,社区图书馆是在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中蓬勃兴起的新生事物,它的建设和发展涉及到从政府到市民的许多方面,其服务方式和业务工作方法也有待于在实践中摸索和创新,并要接受时间的检验。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在文化部门的努力下,社区图书馆建设一定会迅速发展, 个个社区有图书馆、人人有书看的文化生活局面,不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关海燕《推进和深化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的思考》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 8)第4 期
[2] 周筱萍《如何加强社区图书馆(室)的建设》 图书馆工作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 年第18 卷第28 期》
[3] 黄秋梨 《福州市社区图书馆建设研究——基于福州市社区图书馆设状况的调查》硕士学位论文
[4] 田蔚蔚 《中国社区图书馆发展途径研究》 科技创新导报 2008年 第20期
[5] 李禾 《和谐社会的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思路》 吉林省图书馆长春 第8 期(总130 期) 情报探索2008 年8 月
论文关键词 社区 社区管理 无讼社区 社区法官
随着改革开放及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的概念及社区的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区纠纷数量剧增,社区矛盾变得多样化和新型化。
一、社区及社区管理的概念
(一)社区的概念
社区一词系从英文Community翻译而来,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在其1887年发表的经典著作《社区与社会》中首次使用该词。他认为,社区较社会而言,人与人的关系更积极,人们之间相互更熟悉。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一词汇就已传入中国,但官方提出社区服务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国家民政部提出,之后社区这一概念才为广大群众所知晓。
由于学者立场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对于社区的界定亦有不同见解。一般而言,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的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构成了社区的四个要素。官方文件即中法办[2000]23号文件将社区界定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由此,我们看到社区这一概念从其产生伊始,所强调的就是社会生活共同体,正如这一概念的首倡者滕尼斯所言“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亲近”。
(二)社区管理的概念
社区的形成必然带来相应管理方式的变化,而所谓社区管理是指社区内各机构、单位、组织、团体和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全方位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区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完善社区管理方式,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区管理的现状
居民是社区的主体,也是社区法治的主体,居民稳定社区就稳定。故法治进社区,对社区进行法制化管理成为当前维稳工作的重要组成之一。笔者现将法治社区的背景及必要性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目前社区逐渐成为纠纷矛盾相对集中的敏感地,究其原因主要如下:(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相互关系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遇到更多的社会、经济、法律等问题。(2)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伴随而来的是法律需求不断增强,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也不断增强。现在的社区纠纷与过去相比,具有复杂性、难调性、易激化性等特点,例如在社区内占用公共绿地的纠纷、乱打乱建影响居民采光通风的纠纷、物业管理与业主的纠纷、遗产继承和赡养纠纷等等,这些纠纷仅仅依靠说服教育、行政手段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法律手段,化解矛盾,促进稳定。因此实现社区有序管理,需要法律进社区。
其次,社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城市居民和单位居住、生活及工作的重要场所,它既要满足居民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又要全面发展,包括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等,致力于形成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规范有序的管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安全的社区治安秩序、舒适优雅的环境等。而社区工程的有序运作,需要法律进社区,通过社区法治可以发挥其教育、规范、引导、惩诫功能,依法保障社区健康发展。
最后,随着城市管理中心的下移,社区作为辖区基层管理的载体,管理任务越来越重,除担负着物业、治安、环境、绿化等等,还担负着低保救助、出租房、暂住人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等。各种社会问题使社区管理职能加大,要想管理好,必需步入法治化轨道。促进社区健康发展,需要法律进社区。
三、“无讼社区”理念的现实可操作性
(一)“无讼社区”的概念及提出背景
“无讼”来源于《论语》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讼是一个社会因没有纷争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虽有法律而搁置不用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社区,人与人之间同质化弱、松散性强、追求独立诉求的“陌生人社会”特征愈加明显。将社区作为载体,把“无讼”和“社区”两个源于传统和现代的元素有机融合,寻求解决纠纷的新思路,在动态平衡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当今法院因应时代变化的全新实践。
(二)目前“无讼社区”的运作模式
“无讼社区”就是要争取在社区化诉、少讼、最终实现无讼。为此,法官要转变思维,走出法庭,司法服务前移,深入社区从矛盾的源头着手,化纠纷于萌芽中。实践证明,无讼社区不是空中楼阁,建立起一套高效、便捷的化讼机制,是我们实现社区无讼的制度保障。我们和社区居委会、司法所、派出所、工商所等职能部门联动,搭建灵活多样的化讼平台。同时,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发挥合力优势,提升社区自我修复、自我管理的能力。群众参与无讼建设,从外部引导,到自发、自觉,需要我们将无讼理念广为宣传,使之深入人心。
社区法官,顾名思义,就是法官要走出法庭,走进社区,从而缩短法院、法官与市民之间的距离,改变过去上法院打官司的单一纠纷解决机制,发挥司法的能动作用,与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共建法律服务网,力争将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社区法官工作机制,是通过发挥社区法官“1”的核心作用,充分调动社区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司法所、派出所、人民群众等“N”个综治资源的作用,共同预防和减少纠纷,营造无讼和谐社区,同时也缩短了法院、法官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提升了法院和法官在百姓心目中的亲和力。
“无讼社区”向社区派驻法官,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法院的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乎“浪费资源”,其实却神似“自塞一眼”,实际运作的效果有如虚竹大破珍珑棋局。大量的矛盾纠纷通过法官、社区工作者、专家学者或人民调解员的调解,得到有效化解。“无讼社区”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一招妙棋,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厦门样本”。
“无讼社区”的做法也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很多矛盾纠纷当事人都认同一个观点:如果没有“无讼”调解,他们的纠纷只能决断于法庭。正是有了法官的源头介入和社区工作者的“人情化”调解,他们最后才化“干戈”为“玉帛”。
的确,化解矛盾纠纷最关键要注重源头预防,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无讼社区”有机融合了法院、社区、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构建起了多元化的纠纷调解机制,畅通了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有利于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改变社会管理方式,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四、“无讼社区”的发展
无讼社区”的创建从根本上说就是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基层,充分发挥社区法官和基层组织的作用,把社会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前端,及时发现、掌握和解决源头性、基础性和根本性的社会问题,把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当然,创建“无讼社区”,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付出。如何进一步推动“无讼社区”的发展,笔者建议:
(一)拓展“社区”概念的外延
将传统意义上的居民居住区拓展到具有同类性质、同一地域的人群中,从小区拓展到景区、校区、厂区、商圈、港口等。精心培育“无讼社区”、“无讼校区”、“无讼商圈”、“无讼行业”、“无讼交通”等“无讼”品牌,以点带面,拓宽“无讼”内涵,充分发挥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作用,营造出“少讼、化讼、无讼”的良好氛围。例如厦门市思明区法院,着力培育鼓浪屿“无讼景区”品牌。2009年12月,思明法院鼓浪屿法庭与鼓浪屿街道内厝社区启动“无讼社区”创建活动。作为全区创建“无讼社区”首个试点单位,内厝社区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一份协议、一个平台、一道程序”的运行机制。社区法官每双周三下午到社区“法律诊所”坐镇,为辖区居民和游客提供司法服务和纠纷调解。2011年“法律诊所”成功调处民间纠纷21件。在法律诊所基础上,鼓浪屿法庭与鼓浪屿家庭旅馆商家协会签订协议,共建“司法馆家”平台,引导家庭旅馆业主诚信、依法经营,第一时间化解旅游纠纷,保障旅游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思明区法院还培育出厦门大学“无讼校区”品牌。2010年11月,思明法院滨海法庭、厦门大学法学院、厦门大学法律事务办公室、白城社区、演武社区五方签订共建协议,启动全国首个“无讼校区”。法院选派法官开展巡回审判、司法确认、指导人民调解等工作;厦门大学法律事务办联同社区及时掌握纠纷信息,协调各部门化解矛盾;共建“阳光法律服务站”,依托法律援助平台和人民调解委员会,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对校内和社区纠纷预先排查,审判机构诉前介入,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萌芽和诉外。2011年“无讼校区”共举办3场法律咨询活动,受众达千余人,化解校区周边邻里纠纷112件。
一、老有所依摸清家底服务有保障
根据区老龄委的要求和部署,街道60岁以上老人约16500人,占街道常住人口111500人14.8%,街道老龄委以社区为单位,对辖区内的老人按年龄进行系统性调查摸底,掌握老人及年龄段的分布情况,为老人服务掌握第一手资料。
首先,对60岁以上空巢老人进行摸底登记造册,通过认真的摸底,共有265人,分别为:21人;53人;11人;12;15人;21人;31人;9人;49人;43人,为今后的老人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为了更好的为辖区内的老年人服务,做到老年人优待证随时来随时办,今年到11月7日为止共办理老年证936人(其中:60岁以上是518人,70岁以上是418人),并义务为70岁以上办理免费乘车卡的所需的相关手续。两年多来共办理老年人优待证3521人(其中70岁以上是1709人)。
第三、在今年市80岁以上高龄津贴申请申报中,共有3048人参加申报(复审),在去年2675人,今年净373人,高龄津贴在“重阳节”前后全部发放到位。4位百岁老人的长寿保健同时发放。
第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到目前为止(动态)计230人,其中:市政府为“三类”老人是184人(70岁以上低保23人、70岁以上无子女9人、90岁以上152人),区政府购买是26人;区企业购买是20人。
二、老有所养空巢老人生活有保证
随着城市的发展,空巢老人的增多。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首先在曙光等四个社居委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家庭养老不能丢,老人对居住环境的感情是十分重要的,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坚持“养儿防老”传统观念,适合不愿意脱离熟悉的环境且子女有闲暇的时间和愿意照顾老人。而居家养老服务站对空巢老人来讲,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居家养老服务站,既享受到社区的服务,又不脱离熟悉的居住环境,老人在居家养老服务站生活的十分开心、享受着晚年的幸福。
社居委是一个村改居,有较强的经济基础,社区党委十分重视老年工作,对本社区的祖居户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以上,每月可拿700元的生活养老补助费,而空巢老人的看病的医药费全部实报实销,并定期上门给老人做身体检查,如有生大病的老人,可到四家定点医院就诊。每周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都要打电话或上门看望未住在老年公寓的空巢老人,既是看望,也是和老人交流感情,给老人度过一个美满辛福的晚年。
友谊和南园社居委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日间照料服务,能够为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特别是给空巢老人提供了方便,并指导老人日常饮食,康复理疗,为老人提供日常血压测量疾病简单护理等服务,老人们常说:“日间照料室就是我们的家,工作人员待我们比亲人还要亲”。
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望江东路社区服务站严格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要求,在金江苑建立一个标准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在2013年春节前所有的配套实施全部到位。
南园合家福超市志愿者每月不定期到空巢老人家去,并给空巢老人带去蔬菜、副食品和生活日用品。曙光社区还成立老年人志愿者,以老人服务老人,主动为辖区空巢老人服务,有的志愿者主动上门为空巢老人理发、打扫卫生等等。有一批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乐于奉献志愿者队伍。
三、老有所乐开展活动老人有场地
街道地处老城区,辖区企事业单位众多,离退休职工日益增长,60岁以上的老人就达到16500人,占常住人口14.8%,而离退休的职工队伍不断扩大,企事业离退休的文艺骨干也移交到社区,他们的到来给社区带来欢乐和笑声。
各社区的文艺团体每周都进行自编、自演、自乐的文艺节目,兰亭社区的京剧班,结合建国60周年和大建设、大发展所取得丰硕成果自编的《辉煌60年》、《爱在》两首现代京剧唱段,先后参加市、区、街组织各类公益性演出,受到老年朋友的一致好评,在今年重阳节前兰亭社区京剧班街居《坐官》代表街道老年学校参加区老年教育首届文艺汇演,获得金奖。友谊社区的黄梅戏班,望东、南园等歌咏班、舞蹈班,特别是曙光社区在今年“母亲节”和“走向文明”等文艺演出,有街道社保所、曙光社区主办,街道老龄办和社区老年协会承办,在曙宏新村小广场举行,所有的节目全部是老人参加演出,深受观众的欢迎。
四、老有所学老有所教学教结合精心设计所需课程
街道老年学校经过不懈的努力,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有最初的一室多用到有专用的教室,现在又有专用的学校(预计在2014年春季将投入使用)。今年街道老年学校荣获区老教委首批示范学校和先进学校,在2013年全区老年教育理论调研活动中,街道选送《“赤阑桥百家谈”道德讲坛与老年教育》荣获论文二等奖。
街道老年学校根据“陶冶情操、增长知识、促进身心、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不断完善教学和管理制度,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一是注重提高入学率。为了满足广大老年学员求知、求新、求健、求乐、求为的愿望,精心设计教学课程,认真开展教学活动,并针对老年人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不同,尽量创造条件增强入学吸引力,注重提高入学率。目前学员已增加到136人。二是精心设计课程。老年学校充分利用退休教师的学术专长,根据老年学员自身特点实行分班授课制,共开设8门专业课程,即书法、绘画、京剧、黄梅戏第一课堂(学);第二课堂(乐),即舞蹈、太极拳(剑)、门球、腰鼓班等;拓展第三课堂(为)。三是加强学校管理。老年学校严格按照规范化建设的标准,明确专人负责,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周密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利用党建网络平台,逐步实行网络教育。学员档案、招生简章、报名登记表。四是规范开展教学。老年学校开展教学实行年初有计划、有部署,年终有督查、有总结,授课教师工作态度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同时精心备课、按时授课,并经常组织参观学习和交流研讨等活动,以增长学员们的见识,切磋相互间的技艺。街道每年组织老年学校教师和部分学员到中铁四局老年大学进行观摩和参加“笔会”活动。学员们按照“三自”作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挥各自专长,做到优势互补,相互照应。目前老年学校每周上课均在四次以上,特别是京剧班每天上午都开课,全部超过规定课时。同时老年学校建立两年一次的评选优秀学员制度和填报老年教育情况统计报表制度。
五、老有所为愉悦老人身心健康
老有所为,充分发挥“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作用。强化社会监督是当前治理网吧市场不良环境的需要。从大的社会环境看,在团伙犯罪的未成年人中,几乎全部是在网吧结识,因为网费、生活费等问题产生共同语言,随之结成松散的犯罪团伙,交叉作案,共同走上犯罪道路。多是即兴作案,而且是因受网络游戏影响,手段低级、粗暴,作案不计后果。网吧成为了青少年犯罪的温床和重要发生地之一,因此说,加强网吧治理和监管,着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上网环境工作迫在眉睫。
强化社会监督是建立长效综合监管体制的需要。单纯地依靠执法部门的力量仍然不能完全杜绝这些不良现象,建立“五老”网吧监督员制度,是发挥社会力量对网吧管理工作监督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加强网吧市场的社会监督,形成政府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
强化社会监督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网吧市场健康与否事关和谐社区的建设,事关无数个家庭幸福,事关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五老”网吧监督员有义务、有责任对辖区内的违规经营行为监督,并对网吧市场管理工作建言献策,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网吧管理工作。
群策群力构建和谐社区氛围,为未成年人建立健康、文明的成长环境。加强宣传教育。社区“五老”网吧监督组在各社居委的大力支持下,利用社区宣传栏、散发宣传图册,召开有关网吧监督会议等方式大力宣传社区网吧监管工作。
街道老年学校在扎实抓好各项教学活动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和参与市、区、街道组织的各项活动。成功举办街道第三届“和谐杯”门球赛,并在中铁四局老年大学关于门球方面的知识讲座,得到区老体协高度赞赏;三月份组织部分书画爱好者在211教室举办一年一度的“笔会”等活动,组织参观滨湖新区和植物园等,让老年学员们切实感受到修心养性和精神愉悦。其中老年学校黄梅戏班新编的歌颂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变化、社会和谐发展的节目被省委宣传部选中参演视察街道的专场演出,节目质量获得省委宣传部领导的较高评价。
总之,在老龄工作上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于上级老龄委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居家养老工作方面有待加强和提高,老年教育要全面升级等。将在新的一年里,要克服存在的不足,使街道老龄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而努力。
六、2014年工作打算
2014年老龄委工作围绕街道的中心工作进行,严格按区相关部门的要求,重点抓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80岁以上高龄补贴登记(复审)工作和百岁老人寿星津贴的发放工作;据初步测算2014年度高年津贴80岁以上将达到3500人,请党工委、办事处给老龄办配一名工作人员。
二是政府购买服务“三类”老人(每季度都要重新申报和复核),老人的人数约在350人。
三是做好老年人优待证登记发放工作(约1200人)。
四是扩大居家养老覆盖面,力争做到“一居一品”各有特色,14年将东城岗纳入到居家养老服务范畴内。
四是老年教育要巩固、提高、规范,特别是老年学校。
五是组织老年学校和书画爱好者在街道举办一次“笔会”,将在五月举行;
0问题的提出
在现在这样一个人口流动性非常平凡,人口众多的大都市来说,及时的了解居住在社区的人员尤其是外来人员的相关业务信息,对于社区部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并且目前也是一个相对困难的事情,由于流动人口的不确定性、频繁性,社区各个职能部门没有大量的人力去实际的调查和了解这些人员的就业信息、婚育信息和优抚对象信息等等。
因此,要提高社区管理水平,构建和谐社区,建立一个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来管理相应信息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一个完整的信息平台来整合现有的所有信息平台的数据,结合实有人口数据库,来达到各个部门共享人口信息数据,实现对人口基本信息、业务信息的统一管理、统一维护,通过一支规范化的实有人口管理队伍,保障社区人口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关联性、动态性要求。充分地利用现有的业务系统为未来的电子社区建设奠定基础,成为研究的必然,也是当前研究的新兴领域。
1基本设计思想
为了对社区实有人口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社区管理水平,以“建一个平台,树三个理念”的思路,来研究开发“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即:以MVC设计模式,以房管人的理念、动态管理的理念、数据共享的理念,来建立一个开放型的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社区各个部门现有的专业数据,实现人口信息共享,并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扩展,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为其他政务部门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社区综合管理系统各项功能,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实现实有人口的信息化管理,通过技术手段科学化、人性化人口管理,提高社区工作效率,增强社区对社会的服务职能,以社区实有居住人口数据为核心,以为固定、流动人口提供社会保障服务为宗旨,提供政府决策支持、公安协查辅助、计划生育统计、民政劳动管理。
2 系统的实现
2.1 系统结构
该系统将运用 B/S 结构,并在此架构的基础上,对于视图层(用户操作界面)、控制层(事件相应方式)以及模型层(逻辑业务层)采用MVC的设计理念来分层设计及实现。以 IE 浏览器为操作平台,所有的操作都是通过浏览器进行,这样在用户的机器上无需安装多余的程序,用户可以很方便的通过 IE 浏览器进行对实有人口平台的操作。系统框架图如图一所示。
图1 系统框架图
2.2主要功能模块
(1)信息采集是整个信息平台的业务基础。
信息的采集主要分为两大块:实有人口信息、实有房屋信息。如图2所示。
图2实有人口信息的组成
1) 实有人口信息采集
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运行的基础就是人口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关联性、动态性,只有做到以上这几个方面,才能够保证服务平台的生命力和实现平台的设计目的。
“人”是信息平台最终要管理的对象。实有人口主要分为本籍人口和外来人口。为了能对社区人口有个全面的掌握,需要对实有人口的基本信息进行采集补充。系统为采集定制专用的人口基本信息采集表,完成采集数据的录入、校核、维护更新工作。采集的数据经比对确认后,加载到实有人口库中。
2) 实有房屋信息采集
信息平台的一个理念就是“以房管人”,房信息的采集是第一步。人的信息是在房的信息存在的基础上才有的,没有房的存在,也就没有居住的人;房的信息不准确,自然实有人口的信息也不准确。所以,房屋的准确性是很重要的。
实有房屋包括居住房、门面房、地下室、配电室、违章搭建,房屋的信息相对固定,都要把这些相对固定的房屋信息加入到平台的房屋信息表中。
(2)统计分析
人口信息的汇总分析才是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最终使用目的,也是平台的价值体现之处,分管领导和街道领导或者区域的决策者在制定相关人口政策和区域规划时,都可以用人口汇总分析功能以多种表现形式(列表、输出报表、饼图、柱状图、走势图等等)来直观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3)权限化的安全管理机制
针对人口信息的敏感性和系统安全性的要求,采用权限化的手段设置使用权限,保证了系统的安全运行,促进了实有人口管理工作的常态化运转。
3 系统实现和开发工具
我们充分利用了SQL Server对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支持,采用了MS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数据库访问采用ADO方式。开发环境为Visual Studio.NET 2008,服务器端编程采用ASP.NET+C#开发,Web应用服务器为IIS 6.0 。
4 结 论
该平台整合了目前社区大部分的业务功能,通过获取所需的业务信息,并能使各个业务部门之间实现人口基本信息和相关的业务信息的共享。采用MVC的思想设计开发本系统,既保证了数据信息与相关系统的一致性,又使系统避免了业务重复开发,而且系统开发迅速、可扩展、易维护,经用户实际使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以实有人口信息库为核心,整合计生、卫生、民政、劳动、公安、人口办、市政等职能部门业务资源,共同建立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为领导提供全区人口状况、社会救助等宏观数据和辅助分析,决策支持;为相关部门和社区提供公安协查辅助、计划生育统计、民政劳动管理等数据综合查询、统计分析服务;实现部门之间数据协同共享的需求。
5 展望
通过实有人口数据和各个业务部门数据的不断完善与更新,实现高效便捷地为社区管理、公共服务提供综合人口信息共享,实现全方位的数据组合统计、分析、查询、预测功能,为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决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及相关部门业务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保障。
对于建成的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我们可以在其基础上继续开发,通过创建新的Model模型来进行其他业务的整合集成,比如,融入其他还未涉及的业务部门,使人口信息更完备;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提供数据挖掘服务,供其他政务部门参考;建立Web GIS操作平台,提供人口信息标注服务,使人口数据、分析结果直观的呈现在地理区域上等等。
参考文献
[1]《MVC与B/S,C/S结构,三层架构/两层架构 的关系》blog.csdn.net/prince_lintb/archive/2009/03/04/3957042.aspx
[2]《广州:“实有人口管理”新理念让社会更平安》special.dayoo.com/2006/node_3565/node_10064/news/2008/05/15/12108.shtml.
[3]Paul Yao,Durant 著.刘新军,盛泉,李辛鹤译..NET精简框架程序设计:C# 版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6.
[4]Ryan Asleson,Nathaniel T.Schutta著.金灵等译Ajax.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