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精神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理想信念与责任心的缺失
受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与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当前许多大学生的功利意识浓厚而理想信念不明确。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有效的规划,没有明确的理想信念,抱有过好每一天、享受每一天这样的思想。此外,当前许多大学生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其努力的核心与目标,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利益,只关注个人利益而忽略了集体利益与社会利益。据调查与了解,近年来,我国“啃老族”的数量不断扩大,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正常就业,给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隐患。
(二)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较低
在当前的高中教学中,许多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且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很大的被动性与强制性,自学能力非常差。到了大学阶段,学校的学习环境较为宽松自由,在这种环境氛围之下,那些自制力较差且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就很容易变得消极懈怠,长此以往,他们的文化素养就会降低。此外,当前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较差的问题。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行,当前许多大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从小被溺爱,以至于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一定的沟通能力,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当前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低,很容易产生迷茫、失落等不良情绪,进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较为严重
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个人主义问题,这与其家庭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得到了学校、家庭甚至社会的过分关心,导致其过分注重自身感受与荣辱得失而忽略了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与社会活动中缺乏集体意识,我行我素,无法顾及到自身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此外,据了解,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着过分追求物质生活而忽略自身的精神生活的现象。例如,许多大一的新生在入学之初就要求父母为其配备笔记本电脑、新型智能手机等设备,给家里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许多学生去名牌店高价购买服装或者名牌包包,不依据自身的实际支付能力来进行购买,不符合理性消费的理念;部分学生拿父母辛苦赚来的钱吃喝玩乐等。
二、音乐人文精神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育的宗旨在于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大学教育不仅应当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其懂礼仪,知廉耻。音乐人文精神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它是求真与想象的完美结合,是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国家以及世界的有效途径。音乐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加大学生的人生经验和人生哲理,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其心灵得到升华,人格更加健全。
(二)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构成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两个方面。将音乐人文精神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其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与科学技术相联系,可以有效缓解高科技对于人性发展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价值观方面,高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价值观的扭曲,音乐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降低大学生对高科技的依赖,改变其价值观。
(三)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
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构成必不可少的部分,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明确其学习方法与学习方向,促使其治学态度更为严谨。学习方向反映了大学生的鉴别能力,学习方法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治学态度则体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音乐人文精神从这三个方面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从而促进大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四)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分化与学科扩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问普遍存在功利化的倾向,人文学科的地位越来越低,领地越来越窄。教育体制导致了科学与人文的隔绝,许多科学家都缺乏人文关怀的精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音乐人文精神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完善其人格,帮助大学生找到其理想中的精神家园,提高其审美情趣,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结语
关键词:大学;人文;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08-02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古希腊有一句著名的格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在希腊文明中,人文精神的本质是人的自由理性。这一理论奠定了西方科学思维的基础,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作为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它所倡导的正是打破宗教神学对于人的束缚,恢复希腊文化中对人本身的尊重,以人为核心。其特定内容是:以理性为基础,高扬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价值反对神威,肯定人的世俗幸福反对禁欲主义。人文精神使人克服了人对于自然和神的恐惧,使人从崇敬自然到探索自然,让人明白人是有思维的,“思考”是一项有益的社会活动;人的理性思维使人有智慧,能创造财富和幸福的生活,使人显现其自身的价值。
在具有人类文明摇篮之称的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家等文化资源里已经具备了人文精神的内核。孟子道:作为精神价值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如果没有这种“心”,人就“非人也”。荀子则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博爱,倡导维护人的利益,人的和谐共处以及人类共有的生存和需要;道家对人生命的重视,都有人文精神的轨迹。林语堂先生把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归纳为三层含义:一是人生最后的真确概念;二是对于此等目的不变的信仰;三是依人类情理的精神以求达到次等目的。中国的先知先哲们认为人文精神在于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的生活,特别是家庭生活与和谐的社会关系,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终极目标在谋人类之幸福,一切智慧之极点在于怎样使“人”不失为“人”和怎样享受其“人”。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关于人的存在意义的形而上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追求”。它提倡尊重生命的个体,关爱人及人的情感思维,尤其强调对终极关怀、理想信念、神圣使命等价值理性的关注。人文精神的本质就是关注人本身,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让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从而具备一种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能力。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自由、平等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二、大学文化的内涵
先生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作为先进文化和前沿思想的发源地,大学在整个社会共同体中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大学文化是指以一所大学历代积淀传承的精神为内核,延伸、拓展表现在大学软件与硬件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大学之所以大,不仅在于它以建筑结构的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富有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北大之创新,清华之严谨,南开之笃实,浙大之坚韧,成为历久常新的动力和源泉,对于维护一所大学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一所大学来说,大学精神是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精神品格与内在气质,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产生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决定着大学制度的取向和大学环境的营造。“优良而健康的大学精神一经形成,便会在教育活动中起到激情励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传承与创造知识、培育优秀人才的领地,大学理应在这个时代扮演重要角色。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大学不但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同时还具有负载价值,守望社会精神文明,给人类以终极关怀的义务。这实质上已经阐明了大学的目的,即大学在于教人知理,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善良美德,使人们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仅要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更应该站在市场经济的前面,站在社会发展的前面,去引导市场经济,引导社会发展,使大学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成为引领时展的精神高地。
三、大学校园里的人文精神内涵
大学校园,永远是这个社会中一片最纯净的心灵天空,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具备而且最应该具备人文精神的地方,是一个彰显青春活力、智慧光芒、人文关怀、容纳多种文化因子的灵动生命体。在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体里,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吐故纳新是它的精神特质,不同的专业学科相依并存,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和睦共处,不同学术观点的专家学者融合交汇,使校园文化充满包容、大气的特质。可以说,人文精神是大学灵魂之所在。以文养德,以文养才,以文养能,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大学校园里的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一种,它注重的是人文关怀和人的价值,主要是指大学所弘扬的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建立在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行为规范。这种人文精神是生活的智慧,是日常的洒扫应对,是与人交往的品味与策略,是对生老病死的正确认识,是对古事人伦的理性态度,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叩问,是健康高雅的审美趣味,是赋予受教育者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底线”、文化意义上的“人道情怀”和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它是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人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它机构的气质特征。同时大学校园的人文精神还包括学术自由与争鸣、怀疑与批判、竞争机制、张扬个性与互相尊重,它反对的是霸权、功利、不人道等。
具备了人文精神的大学生,他会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内涵,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自由,向往道德生活;会树立起用勤劳的手段去获得自己更加幸福的美好的生活信念;会用同情、怜悯、爱的眼光看待世界,会以爱美的心来领悟自由、幸福、人生价值的真正含义。他们把人道主义看作是首要的原则,会保持这样的操守:不迷信也不肓从,不承认什么绝对权威与真理,不会在强权的胁迫下说违心的假话,哪怕是沉默失声也决不阿谀奉承;对所有有违人的本性和良知的言行决不附和,并尽其所能地予以纠正。
参考文献:
[1]许苏民.人文精神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3]于光远.论科学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周国芳,康松,康涛.复兴人文教育,重建人文精神[J].高等农业教育,2001,(3).
[5]顾明远.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关键词:新经济文化大学文化创新自由开放
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又进一步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因此,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和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的中心,高等学校应当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把创新作为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同时,在核心之外,还需要加人“自由”和“开放”,才能构成大学文化精神的完整内容和体系。
1文化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本身具有创新性,人与自然物区别开来,就在于人的创造。所谓创造.就是建立前所未有的新质文化的过程,也就是创新;创造表现着人的本质。文化以创新为内核,因为创新才有了文化。关于文化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不同时代、内涵和民族的之化,其内在的创新机制是不一样的。这里的不样有两层含义:一是有没有创新机制,二是创新机制是什么样的。就第一个问题而言,即使没有创新机制,当然也要创新,因为人要生存,更要发展,而发展的前提便是文化创新:就第二个问题而言,文化内在的创新机制不一样,文化的创新和转型也会不一样,例如中国封建文化的墨守成规,使中国文化长期被禁锢而得不到充分发展,而欧洲的文艺复兴沐因为文化思潮的突变和打破成规的创新精神,使欧洲文化冲破中世纪的黑暗,进人了一个新的辉煌时期。
文化本身具有创新性,这种特性是需要一定的创新机制来发掘的,而机制的存在与否以及机制的健全程度如何,则取决于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氛围。中国的封建文化在唐朝时达到鼎盛,各国学者云集长安。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不但支持学术外传,对中外文化的兼容和吸收也持宽容和鼓励态度。这种开放和自由,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并不多见,也因此使唐朝时的中国文化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知识分子并没有把这种优良传统一直留存下去,“传内不传外”“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以及封建王朝的固步自封、闭关锁国,使文化有名无实,有形无体,沦为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尽管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尽管欧洲中世纪教会统治的黑暗阻碍了西方文明的进程,但冲破层层阻隔的欧洲文化在经过一段较长的阵痛期后,终于迎头赶上并超过了停滞不前的中国封建文化,并使这种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优势几乎一直保持到现在。历史事实说明:隔离、封闭必停滞;开放、自由方发展。具创新性的文化需要自由与开放。
2大学文化的特征和地位
所谓大学文化,是指在大学历史发展过程呼形成的.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士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匆围。大学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着社会文化的精神。
2.1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
要认识大学文化,首先要分析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大学文化是传统与现代的同一。如果孤立地看待传统与现代,认为传统的就是过去的,现代的就是现实的,那传统与现代就成了一对矛盾。但如果从这个概念来看,传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特质或模式。既然传统是特质或模式,那么,完全可以在现实当中和现代化进程中自主决定是否吸收这种特质或采用这种模式,则传统与现代也就不成其为矛盾:大学文化,首先是吸收和继承了以往的文化成果,是传统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积累。同时,大学文化相对处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前列,又因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大学成为现代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这就使大学文化成为传统与现代的同一。
第二,大学文化是融合与批判的同一。大学文化既秉承传统文化.又吸收现代文明;既背靠民族文化,又面对外来文化,通过学术交流,各种文化中的不同观念、学说、思潮在相互交锋中渐趋融合而形成了新的文化或文化现象。在融合的过程中,因为文化本身具有批判性,因而大学文化不仅仅是吸收不同文化的成果,也会理智地进行批判和选择,进而剔除文化中的糟粕。
第三,大学文化是积累与突变的同一:所谓文化积累,是指旧文化的保存和新文化的增加。现代大学所设的学科囊括了人类几千年来积累与创造的文化的各个部分。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知识的传递起着保存与继承人类文化的作用。大学在培养能够继承与创造人类文化的下一代的同时、还发展与创造着新的文化。文化突变则是指新文化结构的飞跃,这种飞跃主要依赖于两种要素:一是具有文化创造精神与能力的人,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之间的接触与渗透。大学文化的组成中无疑同时具有这两种要素:
文化积累和文化突变的交互活动即文化的变迁,大学文化中积累与突变同一的这一特征、使大学文化具有了引导和改造社会文化的能力。
2.2大学文化的地位
要认识大学文化,还要充分认识大学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所处的地位。所谓亚文化,是指为部分社会成员所承认与接受。由在某一群体内流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表现构成的文化。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文化而言的。亚文化要符合主文化的潮流,亚文化处在主文化的指导下,其主要性质与主文化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主文化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也往往要通过亚文化的传递。大学亚文化不断地从社会主文化中吸取精华,并以其创造的精神产品和人才向社会反馈先进文化,引导社会文化进行更新。同时,社会文化中的某些内容,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往往是消极作用与积极作用共存。文化潮流中的某些支流.可能是涓涓清流,也可能是股股浊流,甚至是汹涌暗流。基于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它所具备的学术自由、文化创新和真理为上的基本特点,使大学文化不仅能直面整个社会文化,而且还能运用自身的批判能力和改造能力,对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产生积极与正面的影响。因此大学文化既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大学文化不同于社会文化。但总体来说,大学文化应该顺应社会文化,应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要求,大学文化精神应追随时代的精神。
那么,我们今天所处的21世纪是一个什么时代,又具有何种时代精神呢?
3新经济时代的社会文化精神
sp;21世纪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有人称之为知识经济时代,有人称之为信息化时代。首先应该肯定的是知识经济的存在和信息化的加快,并且二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潮流。事实上现在最新的提法是:20世纪是新经济时代。
何谓新经济时代?必须从新经济时代的两个组成部分来谈:
其一,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根本在于创新,它的产生得益于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创造。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创造的知识总量远远超出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全部知识总和。而当今社会日益自由和开放的经济和文化体系,恰好为知识的迅速转化提供了必需的外部条件和重要的保障,才真正实现了知识~财富的转化,从而产生了知识经济。
其二,信息化。网络以几何级的增长速度把人类带人了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里,物质财富和传统价值的重要程度和所占地位,远远不能和信息相比。当前的信息革命正在使具有创新意义的知识和信息成为人类财富的主要来源。人类虽然仍被规范在社会系统之中,但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便利,人们已不再受到空间的严格限制,而是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分散在不同的地点从事科研、学习和生产活动。
那么,应该如何来评价网络文化呢?网络文化的载体是互联网,它是充分自由和完全开放的,因此使知识可以突破地域、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瞬间传播到全世界。同时,在联通网络的那一刻,就进人了一个完全自由和开放的领域:知识可以自由传播和汲取,不同的学术派别可以进行最深人的探讨,迥异的民族或个人也能相互沟通与交流,由此产生的网络文化也因此被赋予了自由和开放的内在精神。
知识经济的精髓是创新,信息化的理念是自由与开放,两者是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正如前文所表述的,文化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承载着人类新世纪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毫无疑问也是新经济时代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新经济时代的社会文化籍神是创新、自由与开放。
4大学文化精神与杜会文化精神同构
社会文化精神是一个具有完整而严密结构的系统,它由许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大学文化精神正是整一个社会文化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和核心系统。在人类迈人新经济时代之际,社会文化精神为适应时代的变更,必须要改进其中某些落后于新经济时代的内容。而社会文化精神的变化,又会促使大学文化精神发生变化,使之顺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在社会文化精神对大学文化精神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大学文化精神也会对社会文化精神产生促进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大学文化精神使社会文化精神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社会文化精神的发展。
社会文化精神影响着大学文化精神,大学文化精神促进着社会文化精神,两者相互作用,以不断同构来满足新经济时代的要求,使新经济时代的大学文化精神具备了如下特点:
第一,以创新为灵魂。现在我们要研究的不是要不要创新蜘题,而是在大学文化中如何创新的问题。如果哪所大学仍意识不到创新的重要,或者还在讨论究竟要不要创新,那么,这所大学也只好自动被淘汰。
第二,将更加自由。首先是学术自由。学术研究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和传承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在某种程度上延缓了新文化的产生。学术派别之间的壁垒森严,人为地造成了学术分割,这些弊端阻碍了学术的自由发展。其实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是以“自由教育”为主,只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分工的加剧,自由教育才逐渐为专业教育所取代。我们不否认专业教育的贡献和重要性,但也不能片面强调之。在大学文化中,要体现“学术自由”,就要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同时,要实现相同学科内部不同研究方向的融合,把分得过细的学科体系统合成大学科,模糊专业界限,实现技术交叉和学科综合。其次是管理自由。这主要体现为大学在自身运作、招生、体制改革和其他相关方面有较多的自,应该允许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濡要进行更多的决策。大学文化植根于大学,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场所,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大学管理的自由就意味着培养人才的自由,这样更有利于创新意识自由精神和开放思想的培养。超级秘书网
第三,实施开放战略。当前,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进人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到处可以学到知识,大学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同时,中国高等教育不足10%的毛人学率表明:高等教育仍属于精英教育。这说明,能够加人到大学文化中的人太少,需要更多的参与者来充实队伍和阵容。因此,大学应当总结历史教训,立足于自身的发展,主动面向国内和国际社会,积极提升软硬件条件,提供开放体系的课程,改革教学、科研和内部管理,并为更多公民提供多途径、多渠道的大学人学方式,全面实施开放战略,进行自我调整、从而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