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triz理论论文范文

triz理论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triz理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triz理论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创新triz生产管理系统

对于企业来说,创新涉及到工程领域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TRIZ理论作为工程领域解决创新问题的最有力的方法,目前已扩展非工程领域创新研究中,本文主要针对生产经营管理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TRIZ理论方法

在TRIZ之父Altshuller的领导下,TRIZ研究团体分析了近250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后,建立起由解决技术问题和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TRIZ理论体系。

1.TRIZ体系结构

TRIZ提供了发现、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设计人员避免解决问题过程中繁琐的试凑工作。TRIZ方法论包含分析工具和基于知识的工具。

(1)TRIZ分析工具。分析工具包含物质-场分析、ARIZ算法、需求功能分析等,这些工具用于问题模型的建立、分析和转换。①物质-场分析:TRIZ将所有的功能都分解为两种物质及一种场,产品是功能的一种实现,可用物质-场分析产品的功能。物质S1可以是被控粒子、材料、物体或过程,物质S2是控制S1的工具或物体,场F是用于S1与S2之间相互作用的能量,如机械能、液压能、电磁能等。②ARIZ算法:ARIZ称为发明问题解决算法,是发明问题解决的完整算法,该算法采用一套逻辑过程逐步将初始问题程式化。③功能分析:从完成功能的角度分析系统、子系统、部件,设计中的重要突破、成本或复杂程度的降低往往是功能分析的结果。

(2)基于知识的工具。基于知识的工具包含40条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和效应数据库。①40条发明原理:用于找出创新的解决方案。每一种解决方案都是一个建议,应用该建议可以使系统产生特定的变化以消除技术冲突。②76个标准解:用于解决基于技术系统进化模式的标准问题。按照目标这些标准解被分为五类,分类中解的顺序反映出技术系统的进化方向。③效应知识库:库是TRIZ中最容易使用的一种工具。运用库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和几何效应可以使解决方案更理想和简单地实现。

2.TRIZ解决问题流程

应用TRIZ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对给定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果发现存在冲突则应用原理去解决;如果问题明确但不知道如何解决,则应用效应去解决;第三种选择是对待创新的技术系统进行进化过程的预测;最后是评价,确定是否满足求。如果满足要求,则进行后序的设计工作;反之,要对问题进行重新分析。

二、TRIZ的应用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基于TRIZ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从工程领域到政治、生产管理、组织结构、教育等非工程领域,无不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1.TRIZ在企业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

在参考工程领域的创新问题求解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应用TRIZ是完全可行的。近几年来,有些学者通过对TRIZ方法及工具的局部修改后,应用在管理领域上。Mann&Domb把40个创新原理引入到商业活动中,就每个创新原理提出相应的商业原则,建议当企业面临类似的问题时可以利用此40个创新原理作为解决的对策。Ruchti&Livotov利用TRIZ系统化的思考模式和解决问题过程,提出12条双向原则作为解决商业与组织管理问题的参考。

2.TRIZ应用于企业生产管理创新中的不足

应用TRIZ理论解决企业生产管理创新问题时,完全挪用工程领域的理论框架并不可取,解题工具仅仅利用40个创新原理和冲突矩阵使用面太窄。TRIZ直接用于生产管理领域创新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结构失效、问题分析方法单一、解题工具不足、算法不能适应生产管理领域创新问题、操作性差等。

3.TRIZ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改进建议

(1)根据TRIZ的思想和基本哲理,结合生产管理领域创新的特点,构建面向生产管理领域创新的TRIZ理论体系;(2)针对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在39个通用工程参数的基础上进行增减,确定生产经营管理参数,进而构建一个新的生产经营管理冲突矩阵,并且修改40个创新原理,作为改善的策略。充分运用物质─场模型功能描述的特点和76个标准解,拓宽解题工具。(3)把质量功能布置(QFD)、六西格玛设计(DFSS)、约束理论(TOC)、田口方法等方法与TRIZ进行结合,以改进TRIZ分析生产管理领域创新问题方法单一的缺陷。(4)进一步细化生产管理领域的问题描述,逐步做到以定量分析为主,提高可操作性。三、结论

本文介绍了TRIZ基本理论和主要工具,探讨了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针对其在解决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应用改进建议。我们相信随着TRIZ理论的发展,其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操作性会愈来愈强,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成为解决生产管理领域创新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第2篇

TRIZ的中文含义是指“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模式,它是帮助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快速找到解决方法的一种系统创新设计思考模式。为解决液压式闭门装置功能与结构上矛盾的问题,采用TRIZ理论中的逆向思维原理,进行逆向分析后发现,既然摩擦不可避免,为何不利用摩擦来达到减速的目的呢?进而我们重点设计了机械式减速模块,用其与壳体的摩擦来达到减速关门目的。

1.1TRIZ自服务原理多用性原理

为避免闭合过程中出现剧烈的碰撞而造成门体破坏,闭门装置还应当具有控速功能。在进行创新方案设计时,将这样的功能也整合到闭门装置中,以增加闭门装置的实用性。设计开发的这款关门装置将开门时的能量收集在能量收集模块中,待关门时能将存储能量转换得到的加速度转变为匀速,从而完成自动平稳关门动作。它能够帮助用户快速自动关门,在门自动回弹的过程中达到匀速效果,减小对门体及门边框之间的冲击力,同时也避免因为忘记关门而造成的安全隐患或能源浪费,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1.2TRIZ发明创新理论最终理想解

为确立安全节能闭门装置的最佳设计方案,对TRIZ闭门装置的理想解进行了整理,得出了最终理想解分析表。每一个关门过程都必然先有一个开门过程,为利用开门这部分的能量来实现关门目的,将其开门时的能量储存起来,在没有额外能量消耗的情况下,利用其自身存储能量实现自动闭门的目的,做到低碳节能。

2TRIZ解决方案

闭门装置的减速模块是保证实现自动关门的核心构件,对其进行改良和优化有助于提升闭门装置的整体性能。在前期的TRIZ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三种闭门装置设计解决方案。

2.1方案一

将门板与门框之间用弹簧连接,开门时弹簧被拉伸产生的弹性势能存储,松手后弹簧收缩门闭合。利用离心原理在减速模块中的使用重锤,利用其甩出与外壁产生的摩擦力达到减速的目的,以达到控制关门速度的预期设计目标。即使用传动机构带动摩擦盘高速旋转,使重锤依靠重力甩出与外壁摩擦产生制动力从而控制速度。

2.2方案二

为了获得匀速关门效果,在方案一的设计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开门过程中剩余能量储蓄在闭门装置中的弹簧内,手离开门后弹簧开始释放能量,弹簧伸长带动齿条移动,移动的齿条拨动主齿轮让主齿轮转动,经过高传动比的齿轮组带动摩擦盘高速旋转,最后高速转动的摩擦盘将内部的重锤甩出,并与外壁相互摩擦产生制动力从而控制门闭合的速度。3.3方案三方案二中提到的摩擦盘和其转轴是完全固定的,因而不论开门还是关门都会带动摩擦盘转动,这样会导致开门比较费力,浪费能量,为解决这一弊端添加棘轮机构,将摩擦盘和棘轮机构外圈固定在一起,转轴与棘轮内圈相对固定,因棘轮具有单向转动特性,所以开门时棘轮外圈不转动,只有关门时棘轮机构才锁死带动摩擦盘高速转动,借助产生的摩擦制动力达到减速效果。运用TRIZ创新理论,研究分析得到三种闭门装置设计方案,最终确定方案三为闭门装置的最佳创新设计方案。

3TRIZ创新设计总结

3.1方案技术评价

该方案采用成熟稳定的齿轮机构,使用富有创意的机械摩擦减速模块代替易损耗的橡胶密封圈,提升了该闭门装置的安全技术指标,延长了整个闭门装置的使用年限,并且所用材料均为现代工业大量使用的材料,采购便捷,现有加工工艺完全可以满足技术要求,本设计方案不失为现有闭门装置的一个良好的代替方案。

3.2市场前景分析

第3篇

在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头脑风暴法、试错法、综合管理法等方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加深,这些传统方法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对个人素质要求比较高

在传统的管理方法中,管理者一般都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进行管理。比如头脑风暴法、5W2H方法等,这些方法都是依靠管理者的知识储备与经验积累,并没有形成什么管理理论可以推广,这对管理方法的普及造成的困难很大。传统的企业管理方法对管理者个人素质的要求特别高,需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他们独特的管理方法一般无法移植到其他管理的身上。这样一些经验不足的人员就很难在管理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对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进程带来了阻碍。

2.传统的管理方法过于形式化

传统的管理方法主要依赖于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受管理者主观的影响就不可避免,在实际的运用中,受到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的影响比较大,而管理者的素质是其多年的积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别人想学习的难度就非常大。在管理实际中,学习者一般只能在形式进行模仿,而不能学到其中的真谛,这就容易呈现出形式化的弱点。

3.传统的管理方法形成过程时间长、成本高

传统的管理方法一般都是长期的尝试与积累才最终形成的,使不当容易给企业造成各类损失,有时候还不能取得成功。以传统的试错方法为例,往往需要多次尝试后才能取得成功,这个过程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其中付出的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估量。传统方法基本都要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成型,在使过程中也很难被管理者掌握,有时候甚至出现走样的问题,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二、TRIZ理论运用于小微企业管理的创新

有研究表明,运用TRIZ理论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可以使企业的专利数理增加一倍,并且能够使成果的质量得到巨大的提升,能够使新产品韧带占领市场,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利用好TRIZ理论对企业产品的研发到销售的全过程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传统的管理方式相比,在该理论指导下企业能够体现出更多的优越性。

1.竞争方面的创新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企业缺乏创新能力,一般都采取借鉴、模仿的方式,这样一来就很难在市场中取得竞争的优势。而在TRIZ理论的指导下,企业的管理更具科学化,不再去机械地模仿其它企业的做法,而是把精力集中于更高水平、更复杂的任务上,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从研发到销售这个过程都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TRIZ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减少企业创新中浪费的时间,从而提高了企业管理创新的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

2.管理方面的创新

与传统的管理理论不同,TRIZ理论不仅仅可以为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提供帮助,而且可以让经验不足的管理者能够迅速根据理论的原理摸索出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这样就使普通的管理者一样能够进行创新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专业间的相融性加强,企业可以通过TRIZ理论中所包含的技巧与工具,使管理中的问题迅速得以解决,并能够根据现在的形势制定下一步的工作方案,其中的每个步骤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避免了管理中主观性的局限。通过理论中的矛盾矩形分析和40条创新原则,创新人员可以迅速找出创新活动的关键所在,并找出突出关键因素的方法,妈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创新的质量。

3.培训方面的创新

第4篇

关键词:TRIZ理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在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从国际创意创业的发展来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荷兰、新加坡等国都是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他们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当前文化创意的研究,致力于发展文化创意的产业链条,将文化创意这一创新方案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结合当前我国创意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为背景,利用TRIZ理论设计一套适合我国当前现状的文化创意发展方案。使其既能满足国民对创意文化的基本要求,又能在设计自己的创意文化方案时提供帮助。

1 基于TRIZ理论的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技术研究

1.1 研究概述

通过调研当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领域,得知中国文化创新领域正处于劣势,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世界对中国文化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现在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强大是必然趋势,但文化方面的发展着实令人担忧。通过结合TRIZ理论的总结以及相关方法,使用九屏幕法(图1)深入分析中国古代、近代以及当代的文化特点,剖析其存在的优势。

由九屏幕图分析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化创意丰富多彩,例如包含汉字、四大发明、戏剧以及诗词等,而近代现代中国文化创意有些匮乏,很少再有创新,这也说明中国的文化创意需要有所革新,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使用生命曲线(如图2),从九屏幕也可指当代中国文化创意产量基数小但又增长缓慢,可以得知当下中国文化创新领域正处于成长期,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这也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最重要的是有自己文化的特色,可以将文化创新,加以更广阔的传播。类似于TRIZ方法解决工程问题一样,将一种或几种创新方法用于解决文化创新领域的相关问题。首次将文化创新领域和TRIZ创新方法结合起来,实现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模板化设计。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Web技术实现模板的智能化使用,实现文化创意领域的智能化分析。

1.2 实现智能分析

实现中国文化创新领域的智能化分析平台(CCAP),使用分离原理,分成三个层次,其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基础层是CCAP的基础,主要包含文化创意相关案例与TRIZ理论相关工具以及算法(如40个发明原理、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解决方法、物-场分析法以及ARIZ发明问题解决算法)等,该层为整个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后期软件实现通过算法上的支持。

服务器层主要是App层的基础层,为App层提供运行的硬件环境,除硬件服务器外,该层还提供了软件服务器,如使用tomcat以及WebLogic等,实际才开发过程中,由于CCAP并发量并不会太大,因此采用了开源的tomcat进行实现。

App层使用Web技术,通过需求分析,采用B/S架构,以及Spring框架的MVC分层,实现基于TRIZ理论的文化创意智能化分析,前端采用Ajax技术,使用如今比较流行的前端框架,突破传统的请求-响应模式,更加适应智能化分析的需求,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

第5篇

【关键词】扇形段;TRIZ理论;修复

1.应用背景

扇形段修复车间是机制公司新成立的车间之一,主要工作是为型钢炼钢厂1#机进行扇形段修复,扇形段是型钢炼钢厂生产H型钢的备件,根据生产的H型钢规格不同,在线使用10天左右就要求下线修复。刚刚开始修复扇形段时,由于我们对连铸机生产工艺不熟悉,与连铸生产结合少,对扇形段常出现的问题了解少;经常出现部分上线产品对不上弧、有划痕等质量问题。随着车间各项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以及职工对扇形段标准化操作的认真学习,扇形段工作已经逐步步入正轨。但车间厂房设施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扇形段修复工作的正常开展,所需解决的就是车间的行车吊运扇形段问题。

2.问题阐述及分析思路

扇形段修复厂房为以前成品库的旧厂房,行车为30t,目前行车起升高度为8米,相对扇形段修复工作,行车还存在一些问题:

(1)扇形段在进行翻个时,需要同时使用行车主副钩,由于目前行车小车主副钩距离过小,造成翻个时小钩钢丝绳与小车接触,磨损钢丝绳,造成作业的不安全。因此需要加大主副钩的距离。

(2)目前行车起升高度为8米,扇形段长度在5米左右,采用2米的绳子起吊,钢丝绳夹角过大,用3米的钢丝绳,即使在翻件区翻个,扇形段离地距离也仅有0.5米,极易造成扇形段上的喷淋管、金属软管等在翻个过程中损坏。

(3)由于目前整体对弧台即将投入使用,而在将扇形段吊入整体对弧台时,必须同时使用主副钩,以保证能够将扇形段竖立起来,确保扇形段安全的装入对弧台。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阐述,我们研究分析必须要对30吨行车加以改造,改造的的目的就是要提升行车起吊高度以及增加主副钩间距,那么我们就要应用TEIZ理论原理,来进行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3.应用TRIZ理论分析过程

为了能够提升行车起吊高度以及增加主副钩间距,更好的完成扇形段修复工作,我们应用TRIZ理论,来分析解决问题,厂房高度受限,已不能再提高,钢丝绳长度也受扇形段限制,不能再缩短,那么,只能从行车本身去解决问题了。如何解决行车自身起吊高度以及主副钩间距问题呢?应用物理矛盾分析:此问题应属于运动物体尺寸的矛盾问题,因此,查表2003矛盾矩阵,由运动物体的尺寸可查出,通用工程参数为17.01.03.35.14.04.15。现在我们逐个分析。

3.1编码17:多维化原理

A、将物体右一维变为二维或由二维变成三维。

B、利用多层结构代替单层结构。

C、将物体倾斜或侧向放置。

D、利用物体给定面的背景。

通过分析,行车存在小车,正是把行车从一维变为二维,且是利用多层代替单层。所以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小车上入手。

3.2编码01:分割原理

A、将一个物体分割成几个独立的部分。

B、使物体成为可拆卸的。

C、提高物体的分割程度。

通过分析,将一个物体分割成几个独立的部分,行车的小车正是应用了这一原理。

3.3编码03:局部特性原理

A、将物体由同类结构变为异类结构。

B、使物体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功能。

C、物体的各部分都处于最有利执行工作的条件下。

通过分析,原理B正是使行车小车具有行车功能的原理。

3.4编码35:状态和参数变化原理

A、改变物体的物理状态。

B、改变物体的浓度和密度。

C、改变物体的柔性程度。

D、改变物体的温度和体积。

E、改变压力。

通过分析,原理D改变行车的体积,正是利用行车小车可以解决的问题。

通过以上几个原理分析,解决行车提升高度问题,只有从行车小车入手,才是最简单快捷的办法。因此,制定以下改造方案:

重新设计及制作新的小车,加大主副钩之间的间距,由原来的980mm改为2000mm;加高小车架,由原来的520mm增加至1520mm。将现有小车整体更换,旧小车用作其它行车备件。

通过以上方案,正好可以解决行车起吊高度以及主副钩间距过小问题,并且不会受到厂房以及扇形段跨度的影响,满足扇形段修复生产要求。

4.取得的成效

经过一个月的行车小车改造后,车间扇形段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车间工作安排进展更加顺利,在扇形段吊运以及翻转过程中也没有出现磨损钢丝绳以及碰坏扇形段备件等现象,有效地满足了车间的生产任务。 [科]

【参考文献】

[1]张青华.基于TRIZ的技术进化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03.

[2]何川,张鹏.TRIZ理论研究综述[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

[3]高常青.机械产品快速创新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

第6篇

日光温室因其卓越的保温节能性在中国北方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提高温室墙体蓄热能力,国内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而系统的研究[1-10],有关学者也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案,但都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因成本等问题难以大面积推广使用,因此方案并不理想。如何通过理想的方案解决增加土质墙体蓄热能力和延迟墙体放热对提高温室保温性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TRIZ理论解决日光温室墙体的保温能力是一个新命题,作者未查到利用TRIZ理论解决日光温室环境问题的报道。本文在通过对比前人方案的基础上,利用TRIZ理论提出了一项解决增加土质墙体蓄热能力和延迟墙体放热的有效方案,不仅为解决日光温室保温性问题提出了一个可行方案,更重要的是探索了TRIZ理论在温室环境研究方面的应用。

1 初始问题描述

1.1工作原理

日光温室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三面环墙的温室类型,它主要由墙体、骨架、透明薄膜、保温被组成。墙体是日光温室的主要蓄热载体,它白天吸热,夜间放热,从而保证寒冷季节夜间室内能维持一定的气温。白天有阳光的时候温室墙体吸热、蓄热,夜间开始放热,维持夜间温室气温。

1.2 主要问题

墙体白天有阳光的时候吸热、蓄热,在晚上开始放热,但放热时间集中在前半夜(即盖上保温被的1~3小时内),而这时温室气温较高,不需太多热量,而后半夜大量需要热量时,墙体放热量达到最弱。因此希望借助装置设计达到增强墙体蓄热量、延缓放热速度的目的。这对缩小温室昼夜温差、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3 限制条件:

为使装置可行,并能得到可行方案,对设备(方案)提出理想化的限制条件,以便得到理想的结果。

(1)装置易于安装,不改变温室原有结构。

(2)不占用种植面积,不影响种植操作。

(3)成本低廉,原料易于获取、无污染。

(4)装置易于拆除,反复多次利用。

2 其他学者的解决方案

通过其他学者的解决方案的分析,以此为对照,对比利用TRIZ理论得出方案的可行性和使用性。

2.1热阻帘法[11]

热阻帘法是利用热阻帘以延迟墙体热量释放的时间、从而提高凌晨低温时段室内空气温度的方法,如图2所示。

2.2 水幕帘法[12]

水幕帘蓄放热系统主要由水幕帘、蓄热水池、水泵及管道等组成。蓄热水池由聚酯硬质板焊接而成,水池四周外表面设置聚苯乙烯泡沫板保温层(厚度10 cm),水箱体积4m3。水幕帘蓄放热系统以墙体结构为依托,白天利用水流循环吸收到达墙体表面的太阳辐射热量,同时将热量储存在带有保温层的水池中;夜晚当温室内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开启循环水泵,通过水幕帘将水池中的热量释放到温室中。系统示意图如图3所示。

2.3“蜂窝式”墙体

“蜂窝式”墙体是通过“蜂窝”增加墙体表面积,增大墙体白天吸热面积,吸收更多热量,补充夜间热量差。如图4所示。此法效果并不显著,增温效果不明显。

热阻帘法和水幕帘法的解决方法能达到预期目标,缺点是成本较大、操作繁琐、农户不易接受,难推广。同时也不能满足1.3中的限制条件。在这种条件下用TRIZ解题流程来解答,寻找最佳方案。

3 TRIZ解题流程

3.1 系统分析

3.1.1 九屏图分析

利用九屏图分析问题,结果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墙体材料的特性是导致蓄热能力和控热能力低的主因,最终导致热量供应不平衡。

3.1.2 生命曲线

日光温室后墙体蓄热能力提高、放热时间延后的装置处于研究示范阶段,并未大面积推广应用,还达不到成熟期,只处于成长期。如图6所示。

3.1.3系统完备性法则等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系统名称:日光温室后墙体蓄热能力提高、放热时间延缓的装置

系统定义:有效提高墙体蓄热能力、延缓放热时间

系统功能:提高墙体蓄热能力,延缓墙体放热时间

作用对象(产品):热、温度

执行装置:日光温室后墙体蓄热能力提高、放热时间延缓的装置

传动装置:光热转化过程

动力装置:热传导系统

控制装置:蓄热、控热装置

外部控制:人

3.2资源分析

3.2.1 可利用物质资源:

(1)现成资源:温室各个组成部分、室内气象因子

(2)派生资源:光、空气、水

3.2.2 可利用能量资源:

(1)现成资源:光

(2)派生资源:空气中的热

3.2.3 可利用信息资源:

(1)现成资源:墙体结构参数、材料比热、密度等

(2)派生资源:温室结构参数

3.2.4 可利用空间资源:

(1)现成资源:墙体周边空间

(2)派生资源:温室内部空间

3.2.5 可利用时间资源:

(1)现成资源:昼夜时间、阳光照射时间、放热时间

(2)派生资源:盖被、起被时间

3.2.6 可利用功能资源:

(1)现成资源:导热功能、蓄热功能

(2)派生资源:热传导

3.2.7 可利用系统资源:

(1)现成资源:室内气象因子系统

(2)派生资源:外界气象因子系统

3.3理想解及TRIZ工具

3.3.1 理想解

系统IFR定义见表1。

主要原因是:墙体材料比热低。据此,推测可利用的资源应为:阳光、空气温度、热量、水等。

3.3.2 运用TRIZ工具

(1)运用技术矛盾解决方法提出原理解

原问题技术矛盾:

改善:提高温度、延缓放热

恶化:增加成本、操作时间

(2)问题模型

对应的39个通用工程参数

改善的参数:17温度

恶化的参数:14物质的量、20能量耗能、36装置复杂性、37控制复杂性

(3)解决方案模型

对应查看阿奇舒勒矛盾矩阵表得到参考创新原理为15个,经筛选,保留5个创新原理(表2):

原理40、17、1、32分别可独立形成4个方案,但是5个创新原理可以优势互补,形成1个完美方案。利用技术矛盾和物场模型也可得出5个创新原理中的1~2个原理,在此不作赘述。

4.最终方案

最终方案如图8所示,利用废旧塑料瓶(22变害为利)装满水,在墙体表面形成一面水墙,组成复合墙体(40复合材料法)。由于塑料瓶是凸起状的,无疑增大了复合墙体的表面积(17多维法),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同时将水染色(32色彩法)使墙体吸收更多的阳光(热量)。更重要的是塑料瓶可随意拆除组装,反复利用(1分离法)。

这个方案对优化日光温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能显著提高夜间温室内气温,但具体温度需进一步测试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端生,郑海山,刘步洲.日光温室气象环境综合研究墙体、覆盖物热效应研究初报[J]. 农业工程学报,1990,6(2):77~81.

[2] 亢树华,戴雅东,房思强.日光温室优型结构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996(增),33~35.

[3] 周长吉.日光温室结构优化设计吉综合配套技术(四).日光温室围护结构墙体的保温性能.农村实用工程技术,1999(4):7.

[4] 白义奎,王铁良,姜传军,等. 外墙聚苯板复合墙在日光温室中的应用.房材与应用,2002,30(1):27~29.

[5] 佟国红,王铁良,白义奎,等.日光温室墙体传热特性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3):186~189.

[6] 张立芸,徐刚毅,马承伟,等.日光温室新型墙体结构性能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3):459~462.

[7] 李小芳,陈青云.墙体材料及其组合对日光温室墙体保温性能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4):185~189.

[8] 佟国红,李保明,David M Christopher等.用CFD方法模拟日光温室温度环境初探.农业工程学报,2007, 23 (7):178~185.

[9] 郭慧卿,李镇海,张振武,等.日光温室北墙构造与室内温度环境的关系。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5,26(2):193~199.

[10] 王谦等.冬季日光温室北墙内表面热流分析.中国农业气象,2010,31(2):225~229.

[11]王烁,杨其长. 热阻帘在日光温室墙体热量释放调节中的应用初报[J].中国农业气象,2010, 31(3): 407-410.

第7篇

论文关键词:triz发明原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保障上力求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总体状况还是不能尽如人意,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主要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创新意识差。高职学生习惯于在教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缺少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创新欲望和创新勇气都很缺乏。二是创新能力弱。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关键有三点:(1)教学模式落后。传统的教学过程只注重知识传授,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远远不够。目前,我院倡导的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的项目化教学法,既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水平,又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2)创新型教学队伍不成熟。教师大部分是从学科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经验不足。尽管一些硕士、博士具备创新实践的经验,但将创新实践内化为教学实践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具有企业工程背景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却不足。(3)对创新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院系各级领导及教师对创新教育还仅停留在理念的理解上,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从许多途径开展工作。而且,课堂教学创新永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启迪学生,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创新意识。但是,这种层面上的教育过程,并不能让学生深层次理解创新的技法及创新的规律。triz理论在科技界盛行,为创新教育领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系统的方法。

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创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理论。此理论是从250万份专利中仔细研究、寻找规律、总结分析而得出。许多技术问题可以利用其他领域或相似问题的原理和方法得到解决,也就是发明创造是有规律可寻和有法可依的。

triz的经典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有8个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最终理想解、39个通用工程参数与矛盾矩阵、40个发明原理、物理矛盾与分离原理、物场模型分析、发明问题的76个标准解、ariz创新问题解决算法、科学与技术效应库等等。其中,8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揭示了一项技术或某一产品如何遵循规律在历史中发展和演变的,为技术创新指明了努力方向。最终理想解则通过抛弃客观条件,以理想化定义问题的最终理想解,保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偏离目标。最终理想解应该是有用功能最大化,有害功能最小化,而不是用传统的折中法去解决问题。40个发明原理则是阿奇舒勒总结专利的精华部分,也是triz理论应用最普遍的部分。发明创造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物理矛盾是指系统中某一参数既要求向正方向运动,又要向反方向发展。如飞机的体积既要大,保证容纳旅客数增加;同时飞机的体积又不希望大,会有成本问题和动力问题等。这就是很简单的物理矛盾。物理矛盾的解决通常采用四大分离原理,即空间分离、时间分离、条件分离、整体与部分分离。39个通用工程参数一般是物理、几何和技术性能的参数。技术矛盾就是由系统中两个因素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阿奇舒勒将工程参数作了横向—纵向排列,横向表示恶化参数,纵向表示改善参数,纵横交错的方格表示建议使用发明原理的序号。其他的理论,不再作逐一分析和解释。理论体系之间密切联系,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细致的理论体系,并成为技术人员解决创新问题的重要方法论。

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无论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客观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第二,各种技术难题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第三,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效益的功能。这样的思想指导了许多发明创造的诞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triz理论与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实践

笔者认为,triz理论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点主要在“教”和“学”两个方面。

“教”具有双层含义,既是指“教师”,又是指“教学过程”。教师作为施教者,需要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深入学习理解triz理论,掌握创新技法;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第一阵地,直接决定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程度。triz理论在高职院校中怎样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一般以专业课渗透triz理念,选修课和社团课系统学习triz方法论。

“学”同样也有两个意思,既指“学生”又指“学习过程”。学生作为受教者,接受各项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需要发散思维,甚至需要“异想天开”。同时,系统学习triz理论时,更应耐心品味,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学习过程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更包括课外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自主实践”。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既在创新思维上得到训练,又在创新方法上得到提高。

下面以我院的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为例,谈谈具体的实践经验。

作为一个全新的triz理论体系,教师大都还不是很熟悉。于是,我们着重做了如下工作:(1)营造学习氛围。通过请省内科技创新专家以及校内专家教授做讲座,全员普及triz概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培训骨干教师。暑假安排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参加“triz理论培训班”和“创新方法培训班”。最近,又请美国ieg集团的创新顾问对我院triz团队的所有教师集中培训。高密度的培训,使我院的triz授课队伍的水平和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3)组织课堂教学。2009年9月,首先在几个专业试点开设了选修课的小班教学。2010年3月,选修范围进一步扩大。(4)指导学生实践。个别教师已经开始用triz理论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triz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只有不断实践,才能实现理论的真正价值。

第8篇

论文关键词:TRIZ发明原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保障上力求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总体状况还是不能尽如人意,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主要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创新意识差。高职学生习惯于在教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缺少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创新欲望和创新勇气都很缺乏。二是创新能力弱。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关键有三点:(1)教学模式落后。传统的教学过程只注重知识传授,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远远不够。目前,我院倡导的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的项目化教学法,既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水平,又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2)创新型教学队伍不成熟。教师大部分是从学科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经验不足。尽管一些硕士、博士具备创新实践的经验,但将创新实践内化为教学实践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具有企业工程背景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却不足。(3)对创新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院系各级领导及教师对创新教育还仅停留在理念的理解上,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从许多途径开展工作。而且,课堂教学创新永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启迪学生,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创新意识。但是,这种层面上的教育过程,并不能让学生深层次理解创新的技法及创新的规律。TRIZ理论在科技界盛行,为创新教育领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系统的方法。

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创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理论。此理论是从250万份专利中仔细研究、寻找规律、总结分析而得出。许多技术问题可以利用其他领域或相似问题的原理和方法得到解决,也就是发明创造是有规律可寻和有法可依的。

TRIZ的经典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有8个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最终理想解、39个通用工程参数与矛盾矩阵、40个发明原理、物理矛盾与分离原理、物场模型分析、发明问题的76个标准解、ARIZ创新问题解决算法、科学与技术效应库等等。其中,8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揭示了一项技术或某一产品如何遵循规律在历史中发展和演变的,为技术创新指明了努力方向。最终理想解则通过抛弃客观条件,以理想化定义问题的最终理想解,保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偏离目标。最终理想解应该是有用功能最大化,有害功能最小化,而不是用传统的折中法去解决问题。40个发明原理则是阿奇舒勒总结专利的精华部分,也是TRIZ理论应用最普遍的部分。发明创造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物理矛盾是指系统中某一参数既要求向正方向运动,又要向反方向发展。如飞机的体积既要大,保证容纳旅客数增加;同时飞机的体积又不希望大,会有成本问题和动力问题等。这就是很简单的物理矛盾。物理矛盾的解决通常采用四大分离原理,即空间分离、时间分离、条件分离、整体与部分分离。39个通用工程参数一般是物理、几何和技术性能的参数。技术矛盾就是由系统中两个因素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阿奇舒勒将工程参数作了横向—纵向排列,横向表示恶化参数,纵向表示改善参数,纵横交错的方格表示建议使用发明原理的序号。其他的理论,不再作逐一分析和解释。理论体系之间密切联系,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细致的理论体系,并成为技术人员解决创新问题的重要方法论。

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无论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客观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第二,各种技术难题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第三,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效益的功能。这样的思想指导了许多发明创造的诞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TRIZ理论与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实践

笔者认为,TRIZ理论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点主要在“教”和“学”两个方面。

“教”具有双层含义,既是指“教师”,又是指“教学过程”。教师作为施教者,需要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深入学习理解TRIZ理论,掌握创新技法;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第一阵地,直接决定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程度。TRIZ理论在高职院校中怎样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一般以专业课渗透TRIZ理念,选修课和社团课系统学习TRIZ方法论。

“学”同样也有两个意思,既指“学生”又指“学习过程”。学生作为受教者,接受各项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需要发散思维,甚至需要“异想天开”。同时,系统学习TRIZ理论时,更应耐心品味,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学习过程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更包括课外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自主实践”。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既在创新思维上得到训练,又在创新方法上得到提高。

下面以我院的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为例,谈谈具体的实践经验。

作为一个全新的TRIZ理论体系,教师大都还不是很熟悉。于是,我们着重做了如下工作:(1)营造学习氛围。通过请省内科技创新专家以及校内专家教授做讲座,全员普及TRIZ概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培训骨干教师。暑假安排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参加“TRIZ理论培训班”和“创新方法培训班”。最近,又请美国IEG集团的创新顾问对我院TRIZ团队的所有教师集中培训。高密度的培训,使我院的TRIZ授课队伍的水平和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3)组织课堂教学。2009年9月,首先在几个专业试点开设了选修课的小班教学。2010年3月,选修范围进一步扩大。(4)指导学生实践。个别教师已经开始用TRIZ理论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TRIZ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只有不断实践,才能实现理论的真正价值。

第9篇

论文关键词:TRIZ理论;教学实践;课堂讨论

随着世界科技的日益发展,创新的重要性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并被提升至关系到国家发展和实力的高度,而由此引申的创新人才培养也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并被更多的人所实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责任不言而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2009年起我们在大学一年级的机械类新生中开展了TRIZ理论教学。

TRIZ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语缩写,由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在1946年创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已成为一种被世界公认的、有助于开发人们的智慧并能帮助人们解决发明问题的有力工具。通常认为TRIZ理论由以下九大部分组成:(1)技术系统的进化法则;(2)最终理想解(IFR);(3)40个发明原理;(4)39个标准工程参数和矛盾矩阵;(5)物理矛盾和四大分离原理;(6)物一场模型分析;(7)发明问题的标准解法;(8)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9)科学效应和现象知识库。TRIZ的各部分均有自己关注的重点,如“进化法则”关注的是技术系统的进化方向;“发明原理”更多地关注具体的解题思路;“IFR”更关注的是最终目标的确定等等。这些部分既相互关联,也存在一定的独立性。根据1学分的课时安排和大一学生的特点,教学时对“最终理想解”(包括创新中资源的发现和利用)、“40个发明原理”、“39个标准工程参数和矛盾矩阵”、“物理矛盾和四大分离原理”进行了重点介绍,其他部分仅作简单提及。

一、基本教学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培养学生创新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直觉和洞察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创新概论教学的受众是机械类的大一新生,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作了如下考虑:

(1)使教学过程涵盖完整的创新过程,但有所侧重。根据创新教学不断线和可延续性原则,确定了概论课程以创新意识培养为主体,注重创新思维的锻炼过程,辅以创新结果检验的基本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将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锻炼作为主要努力方向,而将创新结果的评判用于检验创新思维教学的有效性和从中发现需要改进的教学方式上。

(2)使重点教学内容形成一条主线。也就是说要使学生了解这样的事实:1)我们的身边有许多需要改进的事物和已经被改进的新事物;2)所有改进所遵循的均是理想度增加的原则;3)理想度增加最有效的办法是新资源的发现和资源更有效的利用;4)创新是通过在发现矛盾并以非调和方式下解决矛盾后来实现的;5)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而实际上我们已有许多成功的思路可以参考;6)创新是需要结果作为最终说明的,而判别标准则是能否被用户所接受。

尽管对教学目标还可以列出更多的具体化指标,但如果达到了上述目标,则创新理论的概论性教学就应该被认为是成功的。

二、各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和注意点

TRIZ概论教学由课堂讲授、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发明问题小论文等环节构成,下面对各环节的具体实施方式做简单的介绍。

1.课堂讲授

课堂教学以TRIZ理论的讲授为主,但为了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应该有更多的应用实例介绍。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应该由浅及深、逐步深入。如在讲授分离原理时,以城市道路为例,从信号灯的时间分离,高架和地铁的空间分离,引入到现在许多城市都在普遍采用的十字路口的待转区和待行区的设置(可以看成是多种分离原理的使用);然后从十字路口问题引伸到自动线设计控制中可能出现的类似问题,不但使理论的应用得到了延伸,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发明原理的多用性问题。

2.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性的一项实践活动。就创新理论的教学和实践而言,背诵理论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深刻的领会直至应用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据此在各个节点上给学生更多的引导。譬如在发明原理的讲解时,我们针对“周期性作用原理”举了一个防风打火机的例子:该打火机通过周期性的点火而实现防风作用。而就此提出的问题是:这在创新思维上体现了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学生回答:“在设计防风打火机时,可以考虑只要火能够被足够快的重新点燃,而不必考虑它是否曾经被吹灭。”这一例子使学生在了解发明原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了思维定势对创新设计的阻碍作用。

课堂提问时最重要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问题,实践中经常遇到经多次提示仍没有响应的情况。对此,我们没有一概采用点名提问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声音捕捉”的方法:通过捕捉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声音,遇到“杂音”则点名提问,遇到“相关音”则以学生的只言片语作为新的引导起点。采用这种办法不但可以很好地保证课堂纪律,更重要的是它符合思维的基本规律——逐次递进。

3.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的基本操作方式为:按1组4~5人进行分组,选定组长;根据课程的教学进程,在合适的点上留5~10分钟进行分组讨论,组长负责记录讨论结果。根据时间选定适当的组数(3~5组),各组进行3~5分钟的讲解,教师负责对每一个组的讲解问题进行引导和点评,课后上交讨论的书面结果。

课堂讨论是课程教学环节安排时的重要一环,基本构想是希望它不但能使学生更深地理解理论,也能成为最终创新小论文的铺垫,但结果却出乎所料:在前一次课布置了“在生活中发现一个有待改进的问题”的题目,而在第二次上课讨论时很多学生只是“空手而来”,讨论根本无法进行。问其原因,答案竟然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去找”。刚开始,我们将这一现象归究于多年应试教学养成的被动性参与和学生的惰性,但与学生深入交流后却发现其实并非如此: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去想了,但真的没能观察到有新意的内容。“观察总是有选择的,它需要有选定的对象、确定的任务、兴趣、观点和问题”,当学生不明确这些内容时,仅仅要求他们观察是不够的。通过在前几次讨论时降低观察难度,即采用“布置具体的观察对象”,“给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首先明确自己的观察对象和观察目的”的方式,使后续的讨论得以较顺利地进行。

4.小论文讲评

最后的小论文采用自由选题方式。作为期终作业,要求学生必须上交1500字以上的创新小论文。为了保证小论文的质量,安排了两个单位时间的学生PPT演讲、教师点评环节。教师在点评过程中的主要工作是深化学生的思考,纠正学生的错误。譬如说,有学生提出了一种节能想法:感觉到骑自行车时身边有风,这种风可以被利用,即在自行车上装风轮,风轮带动发电机发电,但却没有考虑身边的风实际上是骑行时需要克服的阻力,加风轮将增加阻力。通过对“能量守恒”这一基本原理的提醒,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利用多余的能量才是合理的。通过启发,学生提出了改进想法:可以使风轮在自行车速度高于某个值时自动打开,不用刹车而实现减速。

小论文中反映的主要不足有:

(1)学生间的合作性不强。尽管鼓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问题分析和论文写作以提升论文质量,但绝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了独自完成。分析原因可能是学生们不知如何合作,或者是不愿或不敢对较大问题进行探讨。

(2)内容涉及面较窄,分析肤浅。相当部分小论文涉及的是学生自认为高科技的内容,如电脑、汽车、飞机等,而对身边的事物或认为太低档,或认为不值一改。在论文书写时半数学生以罗列为主,分析不足。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对此将结合后续教学环节作进一步的探讨。

第10篇

Case Analysis of Open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Teaching

ZHANG Kaixiao, ZHANG Jiani, LIU Mingyi, ZHENG Hesong, ZHU Weihua

(College OF Science,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8)

Abstract "Led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the innovation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case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led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TRIZ innovation, guide the student to carry on the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to master the basic methods and skills of application technology, a new spirit and techn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Key words TRIZ; innovative methods; LED; experimental teaching

0 引言

开放式实验经过多年应用实践,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实验教学的新常态,但目前大多数实验内容还是沿用经典实验教学内容,实验课堂教学模式也很难有新的突破,开放式实验中的开放通常只能在选课模式、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形式上做文章。当前教育形势下,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们教学的理念与方向,如何在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上课堂上引导与营造创新之氛围是教学改革方向之一,其中,应用创新实验教学对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创新想法到创新成果的转变至关重要,必将成为创新教学的有力工具。为进一步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一条可供普通高校实行的开放式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我们针对“LED特性及其应用”实验,给出了创新性实验教学详细案例。“LED特性及其应用”实验项目结合目前第三代LED照明应用革命的时代背景,主要致力于LED的原理及其应用相关内容的研究,通过设立与实验内容相关的多个开放性研究课题(如LED发光特性、配光特性、光电转换效率、发光角度、应用产品开发等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研究型教学实践,形成一个真正开放、自由的实验教学课堂,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和成果转化提供助力。

1 TRIZ创新方法

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创新方法是近年来刚发展起来的创新方法,与其它创新方法相比,具有理论体系结构完整、指导性强、实用性强等显著优点,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热门的创新方法之一。TRIZ创新方法应用目前存在两种模式:一是在企业中推广应用,主要是通过TRIZ创新方法来寻找企业产品或生产过程中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案;二是在通过学校先行普及TRIZ创新方法, 广大学习者掌握了TRIZ创新方法后,在将来的生产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TRIZ创新方法指导实践。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企业中的应用需要有资深TRIZ创新方法专家指导应用,学校普及TRIZ创新方法的教学成本很高,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创新方法。

2 LED特性及其应用

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是一种PN结构的半导体器件,当LED两端加上一定的正向电压后,N区一侧导带上的电子跃迁到P区一侧,与P区的空穴复合并产生一定频率的光子。不同材料的LED可以辐射不同频率的光,即产生从紫外到红外波段的不同单色光,理论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LED可以配比成任意颜色的光源。而目前照明用的白光LED通常是通过短波长的蓝色LED激发荧光,形成宽谱的复合光源,光的强弱与电流有关。与白炽灯泡和氖灯相比,LED具有工作电压低、电流小、节能、环保、抗冲击和抗震性好、可靠性高、寿命长等优点,在许多电子设备中用作信号显示器。近年来,由于蓝光LED的发现,使得LED已经成为第三代照明光源。研究LED光通量、发光效率、发光强度、光强分布、波长等参数性能及其应用,已经成为技术发展的方向与要求。LED发光效率是指光通量与电功率之比,单位为lm/W,代表了光源的节能特性,是衡量现代光源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LED发光强度是表征LED在某个方向上的发光强弱,因此研究LED的光强分布特性具有现实意义,比如显示器的照明,如果LED在各个方向上的发光强度分布不均匀,必然会导致屏幕显示的视角受到影响;LED的光谱特性在某些应用场合特别重要,例如在消毒及医疗领域,不同波长及强度的LED具有不同作用,常用的场所消毒需要波长在260nm以下,而治疗牛皮癣等皮肤病需要的波长通常在360nm附近;此外,自半导体器件发明以来,半导体二级管在电路整形、检波、开关控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发光二极管(LED)、半导体激光器(LD)的发明,促进了光通讯在信息传递领域的飞速发展,与传统照明方式相比,以大功率发光二极管为核心的固态照明方式,在能耗、发光效率、体积、寿命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越性。对于理工科的学生而言,认识、了解LED的基本电学特性和光学特性,可以开阔思路、激发灵感,在将来的工作生活实践中,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地应用。

3 创新性实验教学案例

“LED特性及其应用”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设计目标是在指导学生了解、熟悉、掌握LED原理及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应用创新研究,掌握技术应用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技术应用及独立工作能力。

“LED特性及其应用”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验内容包括3学时的课内实验与3个学时的课外独立创新应用研究,课内实验的主要内容为教师讲解LED的基本原理并围绕主要实验内容进行TRIZ创新方法教学,“LED特性及其应用”实验的主要内容包含半导体PN结的伏安特性及其应用、发光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及其应用、LED光强特性研究及其应用、LED光谱特性及其应用等几个方面;课外创新应用研究是学生在老师给出的选题方向上自主选题(或自行选择与LED相关的选题),以课程论文或专利申请书的形式提交一份完整的课程报告,“LED特性及其应用”实验包含LED的应用范围研究、利用LED制作微型手电、LED交通信号灯、LED的寿命研究与分析、LED显示屏研究、LED灯具检测研究、LED 灯光谱对人体的影响研究、白光LED光谱分析、LED发光角度的调整方法等20多个选题方向,课外创新应用研究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启发和引导作用为原则,是教师提出问题或目标,学生自行设计方案,自行完成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存在不确定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创新实验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为20人为一班,每3人一组,分成7个以下小组,提前一周进行3学时的课内实验教学;第二周安排两天进行分组循环,分7个时间段:第一天8:00~11:00、第一天12:00~15:00、第一天15:00~18:00、第一天18:00~21:00、第二天8:00~11:00、第二天12:00~15:00、第二天15:00~18:00,分组循环期间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自行设计并进行相关实验测量,教师负责提供相关实验配套。

“LED特性及其应用”创新性实验项目以最终解决方案为成绩评价依据。创新实验首先面向部分对应用创新感兴趣,具有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等基本科学素养的理工科大学生开放,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验课堂表现与提交的方案质量综合评定最终实验成绩(五分制),具体方式为:基于某个具体问题,学生按照实验报告模板(论文或专利)的格式要求,提交问题解决过程及最终优化方案,教师分析方案新颖性、实用性及创造性,择优推荐申请专利或发表在相关刊物上。提交完整问题解决方案并公开发表者,实验成绩为优,并优先推荐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创新项目或相关创新竞赛。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践,“LED特性及其应用”创新实验预计将会形成20个左右创新方案或创新报告、2~3篇教学及研究论文、5~10项国家实用新型或发明专利以及项目和竞赛获奖等一大批创新应用成果。

第11篇

关键词:分析化学;TRIZ理论;教学改革

分析化学是一门集分析方法和理论为一体的科学学科,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形态以及组成成分的含量。因此分析化学在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决策中起着眼睛一样重要的作用,人们现在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1]。在大学课堂的教学中,分析化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既要培养学生踏实的实验操作技巧又要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能力;而更重要的是把现代分析化学方法和以前的经典分析化学方法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的重要性,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2]。通过学习分析化学,不仅要让学生有较强的仪器操作能力,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要掌握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和理论计算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方面的创新,加强人才的培养,提升教学水平,根据我院的情况,将应用问题的解决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以此来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在将解决理论(TRIZ)应用到教学中的过程中,我院对此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把TRIZ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思维、能力、和素质等全方面得到协调发展,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同时得到提高。

1TRIZ理论

1.1TRIZ理论的产生及其重要内容TRIZ是俄文缩略词的英译,它的中文意思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它是由阿尔特苏列尔博士(G.S.Altshulle)于1946年创立的。从1946年开始,阿尔特苏列尔博士及其领导的研究人员,在分析研究世界各国250万件专利的基础上,从中抽样的20万件专利中选出4万件作为解决发明问题的代表性样本,然后提出一套进行发明即产品创新的方法理论TRIZ。此理论(TRIZ)是随着苏联的解体,才逐渐的流传到世界各国。它的出现,为现代社会创新元素带来了革命。TRIZ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创新理论,它还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流程化的创新设计思考模式,有助于人们在自己从事的事情中找到创新的方法。TRIZ认为考虑问题要从九个层面来考虑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要考虑当前系统的过去和未来,还要考虑当前系统子系统和超系统的过去和未来,系统冲突是TRIZ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指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固有矛盾。对于冲突问题,TRIZ则强调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把冲突彻底消除。阿尔特苏列尔整理归纳出引起系统冲突和矛盾的39个重要参数。并且从几百万个专利中进行筛选,来寻找发明性问题以及它们是如何解决的,从具有发明性的专利中提炼出了解决冲突或矛盾的40条发明原理,利用这些发明原理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3]。1.2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现代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首先,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进化模式,无论它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还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它们发展都是遵循着客观规律发展演而来的,是一个学习规律、掌握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②在进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冲突和各种矛盾在得到解决的过程是不断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③技术系统最理想的发展状态应该是用最少的资源去实现尽量多的功能。1.3TRIZ理论的解题模式第一就是将整个系统中存在的所有问题最小化,基本原则是在整个系统能够实现它本身其必要功能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的不改变或减少改变系统本身;第二是定义整个系统本身所具有的技术矛盾,并为这些矛盾建立一个"问题模型";然后再进一步的分析该问题模型,而定义问题模型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等系统中所包含的资源;在最后,定义系统的最终理想解决办法。

2TRIZ理论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1运用TRIZ理论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学院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当紧密地与自身专业相结合并且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分析化学的重要意义。而TRIZ理论,却将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前沿和传统的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更能适应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例如: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关的分析测试方法,能够为当地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例如百色地区铝矿资源比较丰富,可在分析化学教学课程中增加铝矿分析的相关内容;还应该及时将分析化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最新研究进展等内容引入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2.2运用TRIZ理论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通过TRIZ理论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多媒体教学中以其直观的效果特征以及边演示边讲解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同时结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上课的趣味性与启发性,使教学内容更加的直观化、动态化,而且以上各种方法相结合,给分析化学教学环节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互动参与,同时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缩短了教学时间,扩大了教学规模[4]。另外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教学音频和录像)与传统的板书相结合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了仪器原理,更使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仪器内部结构等信息,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5]。当前社会形势下,教学中通过网络学习也是是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能够将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的质量。学院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这一形式,设立教学网站,并将与分析化学课程相关有关的知识展示在网站上,从而构建成一个学习的平台,这样创新网络平台的构建便又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另一重要渠道。能够让学生通过网络来学习、来进一步的完善巩固学习到的分析化学知识,并鼓励学生在网络中展开讨论,让教师也参与其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为学生提供及时、便捷的交流和指导,使之成为一个全面多元的学习平台。2.3运用TRIZ理论构建全新成绩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目前在学院的分析化学考试中普遍存在着考试形式单一,客观性试题比例大的现象,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相对缺乏对学生知识应用、学习能力与科学素质的综合考察,不利于学生整体综合分析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改革创新精神的形成。应运用TRIZ理论,进一步的改变分析化学课程成绩的评价方式,构建全新的成绩评价方式就成了学院当前的重点研究对象[6]。因此,我们应采取"课堂作业、课程论文、课堂讨论和闭卷考试(基础理论方法、综合能力考察闭卷)"相结合的方法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同时应关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学习效果的评价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培养创造性思维上。

3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将TRIZ理论应用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从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评价方式等方面,全方位的论述了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路,有助于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基于TRIZ理论的课题教学改革,能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张金磊 谢瑞刚 隆金桥 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分析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黄昊文.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3):42-44.

[3]张锦荣,黄健求.浅谈TRIZ理论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创新,2009(7):43-44.

[4]孙旭.对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几点看法[J].商场现代化,2005(09X):261.

第12篇

关键词:创新精神 TRIZ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8-163-02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本科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众多人才的重任。人才的种类有很多,对像西南交通大学这样以工科为主的高校而言,社会需要的和我们要培养的是科研创新人才。因此,增强本科生创新能力,特别是学术科技方面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如何增强本科生在学术科技方面的创新能力,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1 具有创新精神是增强创新能力必要条件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灵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若要进行创新活动,就必须得有创新精神。培养拥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非常重要。第一要做的是创造一个民主、开放和自由的环境,倡导自由讨论的风气,在争辩和思想碰撞中激发灵感,不断创新:其次要做的是创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环境,使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另外要做的是创造一个相互鼓励、认真对待科学的学习气氛。

2 培养创新思维,强化实践锻炼,提高创新能力

2.1开展TRIZ理论学习,增强创新思维和改善创新方法

TRIZ――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首先,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客观的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其次,各种技术难题、冲突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再就是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尽量少的资源实现尽量多的功能。

从其核心思想可以看出TRIZ理论与科学研究发明是密切相关。将其应用于创新领域,特别是科研创新领域,作用非常明显。目前包括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在内的25个国家已经开展了TRIZ研究和培训,而且有35所大学把TRIZ纳入工程教育的课程内容中。通用汽车、福特、摩托罗拉、强生等世界知名公司已经成功地开展了TRIZ的实践,成为技术创新的研究热点0。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开设创新课程后,在2004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第三届“创新杯”设计大赛中,运用CBT/NOVA中提供的TRIZ理论的创新原理和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等工具,借助于软件,设计出“城市乌篷”方案,一举夺得设计大奖。

TRIZ理论作为一项国际先进的创新理论与方法,对培养本科创新型人才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有效的提高了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可利用基础条件和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势,通过引进和培养TRIZ方面专业人才,选择试点领域开展TRIZ应用尝试,将TRIZ理论与方法传授给学生并转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2.2从“实验”到“试验’’。稳步提升创新能力

大学课程中的实验常作为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动手操作,通常实验的结论是已知的,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操作,观察记录分析结果即可,对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作用不明显。而试验的英文解释是:to test,t0 make an ex-oeriment;to put to the proof;to try out从这可以看出,它有努力尝试,求证的意思,也有不断坚持实践的意思。

引导学生从“实验”走向“试验”,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按照人才培养逐步递进原则,不断的往更高层次发展。在平时实验过程中,适当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数目;开放学校实验室,从“工程实践”到“个性化实验”,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从“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到“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得到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知识可以从书本上得到,能力只能从实践中获得。

我校于2006年7月份启动了“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至今已培养了众多优秀拔尖人才的。该训练计划在全校范围内的影响逐渐增大,每年申请人数呈递增趋势,如下图1所示。每年不少SRTP和国创项目均发表了学术科技论文,其中09年国创项目《高空输电线除冰机》还获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从“实验”到“试验”的过程,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均获提高,激发了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3举办各种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展示学生自由创新思维

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是展示学生自由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人有创新能力是一回事,去创新又是另一回事,有创新能力的人,若不经常地进行实践,这种能力就会萎缩,反之,若经常地去实践,个人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加强与提高。

我校已成功举办两届“实验竞赛月活动”,竞赛项目从去年的18项到今年的3l项,参与的同学从2747名增加到4700多名(表1)。全校各专业本科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竞赛项目,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竞赛活动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对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广大学生创新能力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3 完善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

合理完善的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是增强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

在考核评价上,适当增加实践活动指导老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将学生平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衡量。在监督机制上,对于参加个性化实验,SRTP,国家创新实验计划以及做毕业实习设计的学生,应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为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要定时进行中期答辩和不定时的抽查检验。在激励机制上,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和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奖学金、创新奖金、奖励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以及专业辅导。。

第13篇

关键词:服务冲突;TRIZ;冲突矩阵;BP网络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服务质量成为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很多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水平还远低于人们的期望。虽然企业在努力提高其服务质量,然而由于服务质量往往是由多个属性来共同刻画,人们努力改善服务的某方面的质量属性的同时却有可能降低了其另一方面的质量属性,这种现象被称为服务冲突 [1]。例如,对于网络在线游戏,游戏提供商需每周关闭游戏服务器维护系统,而这就必须强迫玩家与服务器连接中断,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持顾客满意度,游戏提供商就要在保证在“等待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产品的“易维修性”。因此,对于服务这项无形的“产品”,它内部属性之间的矛盾也是影响服务质量提高的重大障碍。

如何解决这种服务冲突,传统的是采用妥协、折中的方式,但这些方法只能避开矛盾,并没有解决矛盾。G.S.Altshuler等提出的TRIZ的冲突解决矩阵就是专门解决产品内部矛盾的比较成熟的方法,它能够解决工程领域产品之间的大部分矛盾[2]。本文借鉴TRIZ中冲突矩阵的思路,构建了一个基于BP神经网络的服务冲突消解模型。该模型允许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新的参数及冲突解决方案,更针对性的解决服务企业冲突问题。

一、TRIZ理论及其在服务领域的应用

(一)TRIZ理论。TRIZ是俄文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缩写。前苏联G.S. Altshuler等研究人员在分析研究世界各国250万件专利的基础上、花费1500个人年的时间提出的包括ARIZ算法、物质--场分析法、冲突矩阵、预测、效应库等系列的TRIZ方法。其中冲突矩阵是TRIZ的核心工具之一,它由39个工程参数和40个发明原理构成。矩阵的行和列分别为39个改善和恶化的工程参数,矩阵元素Xi,j为第i个改善的参数和第j个恶化的参数所构成的冲突所对应的发明原理。TRIZ冲突矩阵是个对称矩阵,即Xi,j与Xj,i相同,Xi,i为空。表1为冲突矩阵示意图。

表1 冲突解决矩阵

(二)TRIZ在服务中的应用。TRIZ用独特的冲突矩阵来分析问题。在技术领域,冲突相对而言更清晰和更易于察觉。尽管服务产品不同于实体产品,冲突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技术领域不同的是,服务冲突更无形、更抽象[3]。例如,“标准化和顾客定制化”、“差异化和专一化”、“概括信息和详细信息”、“安全性和透明度”等等都是服务企业常见的冲突问题。

Berry和Lampo(2000)通过对大量服务案例的分析得出结论,可以由五种典型的方式来重新设计服务。它们是:自服务、直接服务、预先服务、捆绑服务、“有形”服务。可以看出,这五种服务设计模式和TRIZ40条发明创造原理中的某些原理非常类似。如自服务,对应原理-25自服务:使一物体通过附加功能产生自己服务于自己的功能;直接服务对应原理-2分离:将一个物体的“干扰”部分分离出去;预先服务对应原理-10预操作:在操作开始前,使物体局部或全部产生所需的变化;捆绑服务对应原理-5合并:在空间上将相似的物体连接在一起,使其完成并行的操作;“有形”服务对应原理-15动态化:使一个物体在操作的每个阶段自动调整,以达到优化的性能。

二、服务冲突矩阵的构建

(一)服务参数的提取。由于服务具有主观、互动、抽象的特点,并且具有与实体产品不同的特征(无形性、异质性、顾客参与、服务生产与消费同时等),因此,对于服务领域不能用TRIZ通用的工程参数来描述冲突。这里要做的是找出适用于服务领域的类似工程参数的服务属性。关于服务属性的选取,这里作必要的说明。

首先,通过分析借鉴其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Brady和Cronin(2001)等学者研究提出了服务质量的三因素模型,认为服务质量由交互质量、实体环境质量和结果质量三个维度组成。Parasuraman,Zeithaml对几类不同的服务进行研究人士影响服务质量的有:可靠性、响应性、胜任力、接近性、礼貌性、沟通性、信赖性、安全性、了解性和有形性。梁文宾(2005)[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出了旅游业的21个服务属性并把这些属性与TRIZ的工程参数进行了配适。其次,由于服务属性有行业特点,不同的服务行业,服务属性可能有所不同,各个属性的重要性也会存在差异。因此,这里只给出一个一般的参考指标,实际应用时依据行业特点再作些调整。具体的服务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服务参数指标体系

注:资料整理来源于文献

(二)服务冲突矩阵的构建。根据上面的21个服务参数,建立21*21服务冲突矩阵。其中矩阵行所代表的参数是需要改善的一方,列所描述的参数为可能引起恶化的一方。在冲突矩阵中,除了主对角线外,行与列的交叉点可能构成一对冲突,表3为服务冲突矩阵示意图。

表3 服务冲突矩阵

注:服务参数与工程参数的配适参考文献[2]。

服务冲突矩阵的应用过程为:根据实际存在的冲突,在22个服务参数中,确定需要改善及防治恶化的参数,在矩阵中找到其对应得行与列。例如,对于网络在线游戏,游戏提供商需要每周关闭游戏服务器维护系统,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持顾客满意度,游戏提供商就要保证在“等待时间X14”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产品的“易维修性X17”,即行17与列14。其解决原理为有原理1-分割、原理10-预操作、原理-25自服务。原理1的具体解决方案为把维修分成几个部分进行,对游戏分部分独立维修,这样,当我们在部分维修的时候玩家也可以继续玩。具体40条解决原理见表4。

表4 发明原理在服务中的实例

注:资料整理来源于文献

该服务冲突矩阵参数是根据TRIZ冲突矩阵中的工程参数配适出来的,对于服务“产品”可能具有而实体产品却不具有的功能参数,该矩阵就无法描述。为更加全面的解决服务冲突问题,本文把建立一个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冲突消解模型,在模型中,企业能根据自身情况添加新的输入或输出节点数也就是增加新的参数或解决原理,来解决本企业的冲突问题。

三、基于BP神经网络的服务冲突消解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处理单元广泛互连而成的网络,是对人脑信息处理功能的模拟和延伸。目前,在神经网络的实际应用中,BP网络是最成熟、应用最广的一种前馈神经网络,它主要用于函数逼近、模式识别、分类和数据压缩。其结构由一个输入层、一个或多个隐含层、一个输出层组成,各层由若干个神经元(节点)构成,每一个节点的输出值与输入值得关系由作用函数和阀值决定,神经元可以实现输入和输出之间的任意非线性映射。

(一)BP网络模型的构建。(1)网络层数的配置。根据输入和输出的要求,选择网络的隐含层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分析证明,具有单隐层的前馈网可以映射所有连续函数。因此,本文选用三层BP神经网络,即由一个输入层,一个隐含层和一个输出层组成。(2)网络输入节点数的确定。由冲突矩阵可以看出,每个冲突既包括一对工程参数,又表明参数的改善与恶化情况。若直接按冲突矩阵来设置输入节点数,则需要21*21-21=402个输入节点;若仅用21个节点,又不能确定改善与恶化的服务参数,故引入一个判断输入节点X22.当其为0时,表示Xi改善,Xj恶化(Xi、Xj均为1,且i

传递函数:隐含层中的神经元和输出层神经元均采用正切S型传递函数(tansig)。学习周期:预设为1000个。学习目标:总均方误差MSE小于误差限1e-2。学习算法:选用有弹回的BP算法。初始连接权值和阀值:利用Matlab的函数init()产生初始连接权值和阀值。Init()采用nguyen-widrow初始化算法。

(二)网络样本的设计。网络的样本来自于服务领域已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30个冲突案例作为数据样本集,其中25个作为训练样本,5个作为测试样本。

对于每一个样本案例,首先要将问题抽象对应为冲突矩阵中某一特定的冲突,解决的方法抽象对应为40条冲突解决原理中的一条。如,解决旅行社的“行前解约”问题给旅客带来的不满,需要顾及个别差异,若顾及个别差异就可能会拖延处理问题的时间。这样,需要改善的属性是“弹性”,而需维持不受影响的属性为“服务补救能力”。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先将团员们分成独立个体,再派专人单独与旅客们针对其需要迅速解决问题,采用的原则是分割。按表5的过程就得到了一组学习样本。

表5 获取学习样本

(三)运行结果及分析。神经网络学习过程误差曲线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网络训练到617步时训练误差达到期望误差,收敛效果良好。因此,网络选择的隐含层节点数,学习函数等网络参数比较适合。

图1 神经网络学习过程误差曲线

依据学习好的网络,只要将实际问题依据表5抽象化以后输入到网络中,就能得到相应的冲突解决原理。表6为测试样本的实际输出与理论输出的对照表,从表中可以看出样本的实际输出与理论输出很接近,误差很小,验证了该网络的可行性。

表6 测试样本输出对照表

结论:本文从服务“产品”内部矛盾影响服务质量的角度,借鉴TRIZ冲突矩阵的思路,在构建服务冲突矩阵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服务冲突消解模型。该模型不仅能解决原有的服务冲突问题,还允许企业添加新的参数和解决方案,增加新的实例,建立适合自己的网络冲突模型。然而,由于BP神经网络自身的局限,使得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网络的稳定性和可塑性较差,当它遇到一个新模式时,会将已有的权值和阀值打乱,导致学习好的模式信息丢失。另外,隐含层的神经元个数设置多少合适,少量的学习样本结果是否具有一般性应用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TRIZ理论;教学质量;教育方法

TRIZ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文缩写,中文译为萃智理论。由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及其同事提出,目的是找出人类在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 他们研究分析了世界近250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综合了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后,建立起TRIZ理论体系,TRIZ理论发展60年以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无论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客观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第二,各种技术难题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第三,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效益的功能。这样的思想指导了许多发明创造的诞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TRIZ理论又称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利用矛盾原理解决发明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传统的创新教育是从创新心理的角度对人进行训练和激发,缺乏创新技法的教育。 “教”具有双层含义,既是指“教师”,又是指“教学过程”。教师作为施教者,需要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深入学习理解TRIZ理论,掌握创新技法;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第一阵地,直接决定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程度。

我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授商务类课程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通过学习TRIZ理论,联系学科特点,探索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TRIZ理论有40 个原则,现我就其中几项原则结合教学进行阐述:TRIZ理论中的预先作用原则,这一原则联系到教学中就是备课的重要性。预先即作用于教学和教学内容。这是教学的灵魂。一个好的的教师从来都是重视备课的。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备课分长时备课与短时备课,长时备课是指长期性备课,主要是写讲义与做课件。这种长时广义的备课是必须的,是教学必须要进行的内容,是作为教师需要做好的工作。写教案与做课件是教学活动的灵魂,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应是学习者。教师是教学方案的策划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学资源的选择、开发者,学习群体的咨询指导、帮助者,学生行为规范的示范者。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学课件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录像、图片、表演等手段,创造形象鲜明的场景,辅之于生动有趣的语言,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现行教材贴近学生实践、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会计课程中的其中一章节原始凭证教学时,由于很多学生未见过各式票证单据,我就在网上下载了诸如支票,本票,汇票,增值税发票等资料和图片加入课件。当学生看到书中提到的各种凭证,觉得新鲜、有趣,直观、形象,也因此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实践证明,学习兴趣正确而浓厚的学生,就能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学习积极性高。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所以,预先准备好一堂课的教案和课件,是尤为重要的。

谈到课件的制作,就可联系到TRIZ理论中的局部性质原则、复制原则和组合原则。首先是局部性质原则,在这里可以联系为课件的制作。要提高会计教学质量,首先就得提高会计教学课件的质量,而提高课件质量实质就是提高每一张幻灯片的质量。因此,在制作课件时,张张都要认真制作而且张张都要有认真校对,这样,必保课件的制作质量。实践证明,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其次复制原则,这个原理告诉我们,一定要使用课件上课。用光学图像替代单件物品或系列物品,然后图像可以放大和缩小。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升华了老师对于教学的认识。极大限度地整理了专业知识,一张又一张的幻灯片,使得专业知识掌握非常细、非常全。因为是计算机系统制作,它是一个活的系统,随时可以往里面添加新的东西,这一点,是任何其他系统所无法比拟的。使用课件上课将极大地提高教学的透明度。要讲授的知识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略去了教师板书与板书失误的可能。所要教授的知识极大透明地出现在学生面前,象块透明板。学生学习起来是极大的方便,就象翻书看书一样简单容易,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再有的是组合原则。这一点也很重要,如果按教学单元来制作,课件是分散着的,每一个单独的课件可以将其内容组合在一起,这组合会给了课件制作新的生命。使之既能独立使用又能前后呼应,内容连贯,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这一点在课件制作中是极关键重要的。不必将其中的内容分散成一块一块的,二是连续组合下去。将其处理成一个文件即可。这种组合的思想在科学研究中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抓住组合这把钥匙,克服低级的分散思想。

最后,就TRIZ理论里的动态原则探讨一下提高教学质量的联系。这一点跟教师本身素质有关系,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及方法,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开发(或者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素材、多媒体课件,运用各种仿真技术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创造多维信息空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环境。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时刻熟知教学界的最新动态。这也是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水平。要长期订阅教学方面的杂志,自己养成规律阅读的好习惯,还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论文写作,公开课等各项提高和增强自身素质的活动,事实证明,提高教学质量与提高教师人格魅力也有很大的关联,而教师的人格魅力绝大部分来源于对专业教学的理解,熟悉和表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对某个学科感兴趣的一个直接因素。学生往往由喜欢一个老师进而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科目,正所谓 “亲其师而信其道”。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提高专业素养,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人格魅力的人。作为一个教师自然应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从而直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起他们的兴趣。这是动态原理给我的一点启示。

TRIZ理论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创新理论,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学术界的重视,并且在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他创新理论相比较, TRIZ理论更具有普遍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制定,极大的促进了中职学校规模的扩大,促进了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TRIZ理论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职教育中去。

参考文献

[1]张锦荣,黄健求,《浅谈TRIZ理论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创新杂志.

[2]郭筠.《TRIZ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第15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TRIZ理论;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培训

一、创新能力培训的必要性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的21世纪,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十五”以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全面推进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人员,是技能操作队伍的骨干和技能带头人。

高技能人才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不断变化的一个动态概念,传统的高技能人才是在数十年的一线生产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经验而形成的,他们主要凭借自己的经验去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当今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技能人才的含义已悄然改变。满足于当今社会的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专业(工种)知识水平、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要能从事创造性劳动,独立的解决复杂和关键技术操作难题,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为企业创新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大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

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极端的学院化模式,这种模式更适合传授理论知识,却培养不出现代高级技能人才。另一种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出各类能工巧匠,但却培养不出来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现代技师和高级技师。

因此,探索一种新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方式,特别是针对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的培训方式成为当今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重要课题。经过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人事部精心策划,选择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高技能人才为培训对象,于2009年和2011年由我处分别举办了两期首席技师和高级技师创新能力培训班,以期探索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的有效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在这两期培训班上,我们采用的是以TRIZ为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培训方式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内容和方式非常适合石油炼化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

二、创新能力培训有规可循

创新来源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探索提高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努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所使用的手段大多是手工的,如头脑风暴法、奥斯本检核表法等等,这些方法实质上就是最好的试错法,是否存在一种更加有效的创新方法,即人们只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法则,就能迅速地实现新的发明创造或解决技术。

TRIZ理论对指导如何实现发明创新“自动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理论认为,创新并不是灵感的闪现和随机的探索,它存在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和原则可以告诉人们按照什么样的方法和过程去进行创新并对结果具有预测和可控制性。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能动地进行创新并能预测创新。

1、TRIZ理论

TRIZ理论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文简称,它是前苏联G.S.Ahshuller及其同事们在分析研究了世界上近250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综合多个学科领域原理、法则的基础上提出的创新方法理论体系。

该理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建立在三种基本前提下:首先,技术系统的演变遵循一些重要规律,可以归纳为8种模式(如遵循产生、成长、成熟和衰退的生命周期等);其次,任何技术系统,在它的生命周期内,趋于越来越可行、简单、有效,即更加理想,增加技术系统的理想成为解决创造性问题的一般规律;第三,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至少要解决一对冲突,TRIZ将冲突分为技术冲突和物理冲突两种类型。

基于以上前提,TRIZ提出了具体求解创新问题的工具和方法:(1)矛盾矩阵和40项创新原理。 (2)物质场分析与76项标准解决方法。

最后,TRIZ认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困难程度,取决于对该问题的描述,描述越清楚,问题的解就越容易找到。在TRIZ中,通过ARIZ解决创造性问题的算法,采用一套逻辑过程逐步实现问题过程化求解。

2、与现有创新思维培训工具的区别

当前,针对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的方法林林总总,大多数方法都只是着眼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上,而忽略了对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具体体现为创新问题的解决方案)关系的研究。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来说,思维的创新非常重要,但如何应用创新思维产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更具有现实意义。造成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前诸多创新能力培训方式缺乏一个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的创新体系框架,使得通过该框架能有目的地指导创新思维的生成,规范创新思维到创新能力的转化。

基于TRIZ的创新方法通过研究人类创新的实例,实现了对创新过程的高度概括,通过建立创新思维的激发环境,设定创新思维的转换条件,规范创新活动的流程,结合技术创新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创新思维的控制和预测,形成了一个新的创新体系综合框架。

与传统的创新方法相比,TRIZ 有以下优势:TRIZ总结出创新的规律性,使得创新过程效率提高。

(1)、TRIZ 帮助打破思维定势和知识领域界限。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惯性和有限的知识领域,严重地阻碍了创新的过程。TRIZ理论中提供了诸如九屏幕法、尺寸‘时间’ 成本((#))算法、小矮人法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帮助人们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灵感,从更广的视角看待问题。

(2)、TRIZ 能帮助预测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如何预测下一代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的问题,是一个具有战略决策意义的问题,这用传统创新方法根本无法解决。而TRIZ 理论总结出了技术系统的进化规律,这些规律对于产品的开发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让决策者清晰地了解到在什么阶段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来发展自己的产品,有效地取得产品的竞争优势。

(3)、TRIZ 具有良好的可推广性和普适性。与通常的创新方法比较,TRIZ 是可传授的,可以用语言以及文字的方式来表达它的作用,是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向众人推广的, 具有良好的可推广性。同时,TRIZ 具有良好的普适性。不同领域问题的解决往往遵循共同的规律,同一创新规律往往在不同科学和工程领域反复应用。TRIZ 理论包括的具有普遍性的创新方法和规律,是经过对大量发明的分析、研究、提升和总结来的,TRIZ 能够被广泛应用到不同领域。

三、创新能力培训有法可依

教学观念转变是实现教学方式改变的前提,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对比中西教育的区别时深刻地指出:“中国的教育是一种传统式教育,特别注重知识的系统学习,与美国相比,在创新教育方面显得不够”。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改变这一状况,从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入手,培养创新型人才。

1、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有别于传统的接受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观或学习方法,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从而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强调如何接受和掌握人类已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目标是把学习者的头脑作为储存知识的“仓库”,为一个已知的世界培养已知的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一般能从事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却往往缺乏创造性,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时代要求。“研究性学习”则是一种面向将来的学习。它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理论和技术,更要在继承一切知识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激励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加工、组合,提出疑问,探索新的领域,鼓励学生应用各种不同方式去得到不同结论,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周密思考,选择最佳方案,并付诸实施。目标是把学习者当作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为未知世界培养未知的人。

研究性学习至少应该包括以下的内涵:首先,要通过课程教学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其次,要发挥学员的主动性,让学员有机会参与研究工作,培养学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在教学科研结合的氛围中使师生互动;此外,还要提供教师和学生研究问题的条件,激发其创新教学与研究的动机;总之,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理念之精髓。

2、研究性学习的步骤

研究性学体可分为几个阶段,即确立问题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成果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叉推进的。实施流程通常为:“引出问题,建立假设”―“研讨探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切磋交流”―“归纳总结,形成评价”。

在技师创新能力培训过程中我们把研究性学习贯穿始终,由学员组成研究小组自主确定研究问题,搜集资料,制定和实施研究计划,课题探究,研讨,成果展示。这一学习模式不仅锻炼了小组成员分工与协作学习的团队合作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全方位的展示机会,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特别适合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的培训,高技能人才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技能操作拔尖人才,传统的培训方式采取的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TRIZ理论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个全新的理论,只有依靠他们自己主动去探究,研讨,小组内外互相学习,教师只在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才能使他们更好的掌握应用这一创新理论知识。并且在课前项目负责人又布置了作业,他们每个人都带来了自己的半成品,作为问题结合TRIZ理论小组内外互相探讨,研究,吸取教师的意见,最终结业前作成果展示,这一整套方式使得培训就是学员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完全不存在被动的问题。

四、TRIZ理论与研究性学习的融合

TRIZ理论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个方面都涉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TRIZ理论能在研究性学习进行的过程中为学员和教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1、创设问题情境阶段

研究性学习方法的首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思考的引子,明确研究任务,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储备,诱发其探求动机;创设的问题具有引导性,才能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看作一个个待解决的问题,采用TRIZ理论进行求解,获得需要设置的问题。

具体到一门专业课程,创设问题情境就归结为各子课题的引导问题情境的设计,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启发方式才能引起学生思考和帮助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建立待求这个题目后,根据TRIZ理论,进行程式化描述,解决冲突,获得合适的情境设计。

这一阶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进入探究状态,并在自我学习或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出研究的具体课题、目标和范围。 问题创设过程是教师为主、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创设问题情境阶段所面临的课程的子课题划分、待求的题目获得等问题,都需要采用TRIZ理论进行解决,进而对师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开发。

2、教学阶段

研究性教学过程重点是帮助学生对自己先前提出的问题进行求解,安排好学生的讨论、初步交流和总结,使研究性教学有序地进行,达到传授专业知识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此阶段的内容包括:一是搜集选择和分析加工信息资料,二是调查研究与探索攻关,三是阶段性实践体验与初步研究结果的交流。

这个问题探究的过程,TRIZ理论发挥的作用最大。针对一个个实际问题,TRIZ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解决,首先通过问题分析和定义把这些实际问题转换为TRIZ问题模型,然后利用TRIZ的分析工具得到问题通解,最后得到特定解。

3、成果交流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报告材料,做好实物成果展示的准备。成果交流的形式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外,对学术性、技术性较强的内容也可写成学术论文,还可以采取报告会、研讨会、答辩会等方式,相互交流,共享成果。这一阶段着重展示学生利用TRIZ理论分析获得的成果并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是重视过程的评价,而非结果评价,侧重关注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投入的程度和取得的阶段成果。真正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采用系统的理论进行分析求解,而TRIZ理论能根据评价的要求给出备选方案,并进行选优。

通过上述分析,TRIZ理论在研究性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二者的结合,将构建比较完善的研究性学习方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好的途径。

结束语

高技能人才在实践中已经总结了很多经验,并且有一些创新成果,如何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创新有规律可循,采用研究性学习和TRIZ理论结合,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处处设置诱导的契机,挖掘他们的潜在智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是一个具有推广前景的方法,并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余光莉 陈小玉 基于TRIZ 理论的创新能力教学[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