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第1篇

一、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爱科学教育

在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情境图片、应用题等资料,在实施德育教育时,我便根据其内容来渗透德育。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时,我告诉学生: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而司南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在课程的不同时刻,渗透文化教育,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为之奋斗的动力,进而实现双重教育的目的。再如:回收10吨废纸能生产再生纸800千克,这就相当于少砍18棵大树。如果我们学生每人每个月回收2千克废纸,那么一年每人可以回收废纸多少千克?照这样计算,我们全班同学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有1吨吗?如果按我们一个班级的同学一年回收一吨的废纸来计算,我们全校30个班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相当于砍多少棵大树?通过启发、感悟、计算,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不仅生动了课堂教学,还在理性的教学中实现德育的浸染。

二、利用教材与生活实际更好结合

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常常会用到,它与我们的衣食住行联系非常紧密。它甚至在科学、建筑、医学等方面也广泛应用。在数学课上我请同学们结合实际来说一说数学的作用,这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加积极地加入到课堂学习中,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比如通过一年级的元角分知识学习,学生明白了人民币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三、利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数学的学习需要具有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所以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要积极思考,分析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巩固练习时,需要认真审题,仔细计算,小心验算。时间久了就能培养学生做事有条理、严谨的态度,从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而这些和课堂上教师和优秀学生的示范及老师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教师的示范要多方面体现,一言一行,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会彰显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力量。所以,身为教师要时刻牢记这一点,通过严谨的教学和健全的人格魅力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为人处世的态度,真正彰显榜样的力量。

四、利用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优秀品质

数学这一门学科本身有很强的严谨性,而这一理念应贯彻在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对数学教学中的概念进行讲解时,要尽量运用专业的数学语言进行准确描述;对公式的具体作用,要进行确切的讲解;板书的书写要有一定的条理,一定要在小学生中做好严谨认真的带头作用。其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亲身实践和探索,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答案,得出结论,这样学生记忆牢固深刻。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间接培养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涵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开拓的精神。

五、利用数学中的实践过程,来涵养师生共同

合作的价值和意识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除了人才竞争外,还有品质、精神竞争,人事模式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更需要大家精诚合作,才能成功。所以合作意识和合作模式的训练,尤其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有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通过团体合作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使他们认识到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如小组合作的方式,比较适用。

六、利用数学课后广阔空间,强化德育教育

任何教育都要分成课上和课下两部分,德育教育也不例外,课上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课下。课下教育的形式有很多种,空间广阔而自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实现育人的目标。比如,可以改变以往传统的批改作业的方式,变简单的对错判断为宽松的交流体会,使作业成为师生隐性沟通的方式和空间。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非常受用,反响效果好。在这里,孩子们向我敞开心扉,在我的精心呵护下我们的园地五彩缤纷、生机勃勃。

第2篇

1.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新课改要求,小学生语文教育要重视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要通过教学活动能够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和谐发展。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语言训练时,就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建立起初步的是非观念,受到良好的教化。《中小学德育规程》指出:要把各学科蕴含的德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各学科已有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受到德育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精神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2.学生发展客观需要。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孩子的父母忙于工作,孩子大多是由爷爷奶奶带着。这中隔代教育,对学生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比如,学生的自理能力较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生的内心较为自私,心里只想着自己,不想别人,缺乏爱心;学生好逸恶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的是非观念淡漠,喜欢意气用事等等。家庭教育的不健全,使得学生在成长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就要狠抓德育教育,但现在的情况是,在许多学校,很多老师都是只重视学生的学习,不重视学生的思想,对学生管教得多,疏导得少,德育教育抓得不够,不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因此,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需要狠抓德育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举措

1.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插图,这些插图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插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插图配以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2.利用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利用这些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通过《诚实的孩子》中的故事,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孩子;通过《幸福是什么》中的故事,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幸福,体验生活中的幸福,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通过《三个儿子》中的故事,使学生能够体验到父母的不易,体验到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孝敬父母,体贴关心父母是自己应该做的,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是一种美德。

3.在朗读学习中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个道理我们应该知道。其实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时不需要教师说多少,讲多少。教师只要把有关素材找出来,引导学生不断朗读,学生就可以在朗读过程中受到德育教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朗读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佳作,使学生体验到祖国文学的音韵美,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情致美,思想的高尚美,以此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第3篇

小学体育学科落实德育教育的要求,必须要结合小学体育学科的特点来进行。小学体育学科教学的任务是通过教给学生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的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合理锻炼,同时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和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纪律观念、团队意识等。这里更为关键的是根据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新时期小学体育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是使学生们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锻炼理念,要求学生从小就能够掌握一定的健康卫生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重视体育锻炼,并且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要关注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的提升,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就可以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需求,有利于学生使体育锻炼成为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求,从而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认识。

二、注重德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的体现

德育教育作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要把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每一部分,所以,在体育课上,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把德育教育工作渗透进来。在教学内容中,如一些长跑项目的练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在团队项目中引导学生们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而在教学形式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安排来落实德育教育,如上课整队要迅速,队列纪律要严格,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意识;在学生在进行运动项目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相互保护,心中有他人;在利用器材进行活动时,要注意对于器材的合理使用,养成爱护集体公物的品质。总之,小学体育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从细节着手,对小学生进行反复、细致的引导,这样非常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无形之中也就能够落实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三、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因材施教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强调要以生为本,即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一定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这样才能够最大化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小学阶段的教学历时六年,学生的学习时间跨度大,也意味着学生们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在小学体育课上的德育教育也要客观上尊重这种变化,从学情出发来因材施教。总体来看,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因为学生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认识方面还未成形,这时教师要注意循序善诱,耐心的、反复地予以引导,这样他们才可能把一种行为上升到一种好的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发挥其喜欢表现自己的优点,教师一方面要对其行为认识予以引导,同时也要利用好“表扬”这一有利武器,对于学生的进步及时的予以肯定,这样既能够鼓励一部分学生,同时也能够树立榜样的作用,起到示范的效果。

四、紧抓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马卡连柯认为:“制度越明确,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行为习惯的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与措施,并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行为准绳。如:按指定地点准时集合上课,不得随意缺席或擅自离队;分组做练习时,必须按规定排好队等。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行为是非的界限,逐步形成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良好思想。

五、利用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实施德育渗透

第4篇

也就是说,在和谐关系的基础上,没有了条条框框的强制性约束,不再拘泥于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不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让学生与各种规章制度和谐相处。下面说道和谐方法。我们这里提到的和谐方法,就是我们进行和谐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而这些手段,在传统的教学的基础上,被牢牢禁锢,脱离不了课本,诸如思想品德的说教,以及英雄主义思想的灌输,变相的体罚,还有举办一些毫无特色,全国统一的课外活动。这样的生硬的教学手段,并不能够将和谐的元素带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去,同时也没有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德育教学,了解其真正的思想追求。而我们所说的和谐方法,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学生在充分的自我体验过程中感受到道德的强大感召力,让学生在内心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缔造自己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提升自身内在。中小学德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四有新人。我们进行德育教育,就是要让中小学生认识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在适当的位置上扮演应该扮演的角色,并不是要求学生提早进入社会大环境,而是在自己小社会的氛围中,实现新一代国家希望应有的价值。

二、和谐是中小学德育的基础

我们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都能够正常的认识,并且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关系着我们中国的未来。而中小学德育工作并不只是学校自身的工作,它是一个由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的工程体系。但是,经过笔者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对于德育教育,似乎只有学校将德育教育放在一个很明显的位置上,而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的方面对此并不重视。并且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常常把网络环境以及文化市场看做德育教育的杀手,让学生与其生活环境割裂开来。这样的做法是违反和谐德育建设的。而我们应该采取的做法,就是依赖生活环境,将周围的社会各个层面的环境纳入一个整体,对环境加以理解以及利用,这样才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实现和谐德育的一个基本条件。人性化的德育就是摒弃传统的所谓择差教育等等,将每一个学生平等相待。我们要认识到我们中华大地上不是只有一簇簇的罂粟,而要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要承认中小学生已有的思想道德基础,建立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德育,从中小学生本能的关注入手,再到对他们心理的关心,最后到他们群体的公共道德的建成,让德育内容和德育主体、德育环境和谐一致。

三、和谐是中小学德育的追求

和谐是我们进行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个基本追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德育教育知识停留在一个书面化的教育阶段,并不能够真正在学生身上得以展现。而学生由于盲目崇尚英雄主义,不能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至于误入歧途。和谐德育则不然,它以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为基础,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社会化的引导,这种引导是告诉学生哪些行为是这个年龄阶段不能做或不该做的。这样要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荣辱观,并且因人而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基础德育与英雄德育的结合是德育内容的人本追求和文化追求。

四、总结

第5篇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每一个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把握好教学节奏,在适当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有很多合适的时机的。

1.教师通过自己的仪表和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是最容易被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时刻注意自身形象,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形象来感受到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热情与信心。教师健康而富有朝气的形象会感染学生,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同时教师要注意提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力求语言风趣幽默,又要简明扼要,通过很强的逻辑性来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要想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首先要具有高尚的品德,而尊重学生,真正地关爱学生就是一种良好品德的体现,这也是一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对于那些平常表现不够积极,对于自己缺乏自控能力,组织纪律性不强的学生,体育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帮助他们,不能用一些讽刺的话来刺激学生,更不能侮辱甚至是体罚学生,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教师的关心。比如在学体操动作的时候,可以找一些动作到位的学生示范,也可以寻找一些动作不太到位,但是每次都有所进步的学生来练习,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同时要求其他学生给予他们帮助和鼓励,让他们既增强了自信心又体会到了班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对于那些体育课上表现优异的同学要严格要求,督促他们改正自己的缺点,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

为了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制定一些课堂规范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这些规范包括课堂纪律、考勤制度和考核制度,通过对学生进行制度的约束,让他们可以不断修正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训练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听从组织指挥的良好习惯。认真备课是上好一堂课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在课前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上每个教学环节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不会太高,教学效果更不必说。所以,课前体育教师应该把上课要用到的体育器材和活动场地都安排妥当,为上课做好一切准备,这样的准备工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井井有条地安排事物的良好习惯。在教师进行准备工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帮助布置运动场地,搬运所需体育器械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公共财物的保护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采取分组教学,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还可以培养部分学生的组织能力。

4.结合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课程当中有很多不同的训练项目,不同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思想品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比如通过观看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的杰出表现,让学生体会我国的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建立终身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练习长跑也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的一种有效的体育运动项目。现在的小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比较好,很多孩子在家庭中根本没有锻炼的机会,他们怕吃苦,责任意识不强。教师根据这样的现状,通过体育运动来对这些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严格要求他们,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在运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

二、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第6篇

鉴于此,我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总是会利用多媒体教辅设备这一先进手段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与具体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期最大限度地缩短其现实生活实际同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例如,《詹天佑》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詹天佑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勇于接受使命、不畏艰辛与险阻,创造性地完成京张铁路的故事。文章内容非常感人,但对于处在高科技发展迅速、交通设施条件便利现代环境的孩子来讲,他们很难理解当时清政府以及詹天佑所处的不利环境,也很难真正明白詹天佑为了京张铁路所付出的心血与努力,自然更谈不上挖掘工程师詹天佑身上所特有的精神文明品质了。为此,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有选择性地为学生播放了清政府时期旧中国的落后交通环境以及帝国主义侵略国家较为发达的交通设施设备这一组形成鲜明对比的幻灯片;随后,又为学生展示了京张铁路附近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的特殊地理环境。如此,学生就得以从一张张直观、生动、立体的幻灯片中鲜明的感受到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时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与挑战,而这又有利于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到詹天佑不怕困难、吃苦耐劳、身先士卒的端正工作态度以及热爱祖国、积极为国分忧的高尚爱国主义品质。这般一来,便将这篇课文的德育情感教育目标完美地落实到了实处。

二、以读后感写作为契机,帮助学生实现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升华

所谓读后感,即指在阅读了文章、段落之后,由此受到的精神启发,或领略到的深刻哲理,并以此为基础创作出崭新文章的一种文学形式。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文章内容基础上的有感而发、有感而想,因此通常表达的多是其自身内心的真情实感,从这层意义展开来讲,完成读后感的过程往往是实现对于文本内容理解升华、深入文章主旨、明确文章内在思想情感的过程。考虑到这一点,我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完成读后感的创作,借此作为帮助他们梳理文章情感脉络,进而充分诱发其自身情感道德联想与想象的有效途径。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渔夫和其老婆向小金鱼提出一个又一个过分的要求,最终因为贪得无厌经历了贫苦—富有—贫苦这一戏剧性生活的故事。再向学生详细讲解了这篇文章之后,我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与感受。其中,有名学生写道“:看见邻居家的姐姐穿了一件漂亮的连衣裙,便要求妈妈也给我买一件同样的连衣裙;看见班上的同学穿了一双高档运动鞋,便让妈妈也给我一双同样款式的运动鞋;看见别人背着好看的迪斯尼书包,我也要求妈妈给我买一个相类似的书包……现在想想,我看见别人有什么好的东西便也想自己拥有这样东西,我不正是《渔夫和金鱼》故事中贪得无厌、爱慕虚荣的渔夫以及老太婆吗?追求美好生活的想法没有错,但我认为,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坚持适度、量力而行的原则,否则贪得无厌注定不会有好下场……”透过这样的读后感,我可以肯定学生对于文章内在蕴含的思想情感形成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而这自然为他们形成积极、端正的生活态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他们树立不贪慕虚荣、学会感恩、适度索取的正确价值观念,而这正是这篇文章的德育情感教育目标所在。

三、借助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有效进行德育教育情感目标的有机渗透

第7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非常方便,也非常重要,它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完成小学德育任务的需求。

(一)层次分明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层次分明,课本内容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来划分与编排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也有层次之分。像低年级课文中的《刘胡兰》,就是非常直接地学习主人公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在中年级的课文中,《》则要让学生学习热爱人民,憎恨敌人的思想;而在高年级的课文中,《舍身炸碉堡》进一步学习了同志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甘愿献出宝贵生命的崇高品质,强调树立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思想。这样的教学不仅全面,而且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认识生字的同时,也接受了精神品质的影响。

(二)渗透性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讲解、课外阅读、作文教学等各个方面的教学,都可以对道德教育进行很好的渗透。其中,阅读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其中的教育要点。例如,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带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提升道德品质;坚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可以扩展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作文教学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途径,在写作教学和学生的写作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还能使学生养成认真、诚实、善思、笃行等优良品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情感。

(三)共鸣性高在语文课文中,好的文章都饱含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深度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对词语的意思进行讲解,还要充分挖掘出渗透在词语中的真实感情,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利用语言解析进行道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文字进行讲解是一项基本内容,而这也正是开展德育的良好时机。需要强调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时,不能过于注重德育渗透,而忽略了基本的语文教学任务。在教学时,通过分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和句子,使学生在学会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充分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深刻含义以及深厚情感,从而达到基础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二)利用教材内容进行道德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德育内容,但是有些德育内容并不明显,具有一定的隐含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教材内容,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中的字词和语句,理解字词的深刻含义、句式的变换、修辞的运用等,使学生认识并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以及魅力和妙处。

(三)利用情境感染进行道德教育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多介绍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尽力模拟出真实的情境,制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和深刻地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情感。

(四)利用课外阅读进行道德教育课外阅读是进行德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语文成绩,还能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许多课外文章都包含着大量的德育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利用课外阅读来渗透德育。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向学生推荐适合实际的课外读物,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读书。教师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尽力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注重运用评价与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得到更多的收获。

(五)利用课外活动开展道德教育语文课外活动也是实现德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的语文教师可以举办讲故事比赛、辩论比赛、主题演讲等一系列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在真实的感受中提升道德品质。并且这些活动还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第8篇

小学语文课学习的最基本资料是课本,课本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载体,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大。所以,教师想要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就要充分把语文课本利用起来,把课本中的一些典型的事例用思想教育的思维去发掘,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之上收获思想品德教育。教材中的课文的涉猎虽然是十分广泛的,但基本上都在透露着一种正确的价值倾向,教师要做的就是挖掘课文中的积极正面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方面或几方面,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品德。比如,在学习古诗《悯农》时,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的含义不是很深刻,现在相对较好的生活条件也不能让学生领会到“粒粒皆辛苦”的滋味。笔者就结合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看到农民种地的辛苦和粮食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小养成珍惜粮食的习惯。

二、挖掘学生的真实感情,让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相结合

小学生活泼烂漫,对很多事情和事物都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妨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和情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暴露自己情感的偏好和取向、教师再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材料,选择优质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学习,感受文学作品中饱满的情感,让这种情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比如,为了教育学生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感受革命先烈为今天的和平所付出的努力。笔者选择了放牛郎王二小的事迹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因为王二小的年纪和我们的学生的年纪相仿,同龄人之间的感受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我为学生讲了王二小保护村民的事迹。学生听后十分感动,我又让学生学习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学生听后更加感动,爱国教育就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

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影响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智还处在发展阶段,对很多事物的理解可能会不到位。如果教师盲目采用讲述和灌输的方法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话,学生不但可能无法理解透彻,还很可能会产生厌学的抵触心理。教师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更多的直观思维去理解。其中,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师要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魅力。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创设情境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采用课本剧。课本剧的剧情丰富,学生能够还原课本,并参与其中,学生对这种表演的感受也很深,所以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比如,在学习《晏子使楚》的教学中,我找了学生分别扮演《晏子使楚》中的几位的主要的人物,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受到晏子的幽默和智慧,以及大度的风范。学生在快乐中感受到了思想品德的教育的内容。

四、找到合适的机会

在课堂上予以点拨思想品德的教育除了要集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之外,还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时,教师不必刻意地强调思想教育,也可以适时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点拨。同时,语文教育的主要的内容还是要进行课堂教育,千万不可以为了过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本末倒置。教师要在学生感到迷茫的时候,适时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法去点拨学生,让学生感到恍然大悟,而加深印象。

五、结合历史典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9篇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 渗透

小学语文对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上的很多内容都具有思想性与情感性,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雏形。语文教材中课文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的讲的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有的是古人高贵的道德品质,还有富有教育意义的传说,等等,这些内容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品质,为其塑造健康的人格打下坚实基础。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作用

1.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小学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学生后期人格的形成与小学教育有很大关系,德育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的教育理念,德育教育应该摆在第一位。与知识掌握能力相比,学生的思想素质更重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明白,在教会学生课本上的一些知识之前,应该先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因此,在课堂学习中,需要融入德育教育,语文课堂是非常好的媒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小学语文课堂融入德育教育,虽然还不能让学生明确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但是对其以后有很大影响,对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2.提升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是多元化的,在教育中寓教于乐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语文课堂上,教师有非常重要的任务,第一,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师要使学生有效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让他们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良好地运用专业语文技能进行人际交往;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全的心理环境、乐观向上的情感;第三,就是要努力帮助学生开启自己的智慧,让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外,还掌握良好的学习能力等。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德育教育的融入可以实现“寓教于乐”,为学生营造一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存在的问题

德育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但是在小学教育中,很多教师都过度重视阶段性的教学质量,而所谓的教学质量,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衡量的。随着近些年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很多学校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对学生文化知识等的教学上。新课改一直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很多学校还是重智育。这种现象,加大了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难度,即使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为了达到学校设立的升学指标,也不得不将教学重点转移到课本知识上。另外,对于重视德育教育的学校,有的教师又会过分重视德育教育的地位,在语文课堂上,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政课,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策略

1.结合教材进行德育教学

教材是专业人士根据不同年纪学生的特点编制的,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首先教师要掌握好教材中课本内容的真谛,语文教材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当讲到歌颂古人英雄事迹的课文时,教师先要让学生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旨,让他们了解历史,体验古人优秀的品质。德育的培养与生活息息相关,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一些赞美大自然的课文,教师要通过这些课文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好,让他们意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只有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才能有效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2.在教学中融入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与社会有紧密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融入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社会,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丰富多变的、活泼的,德育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更好地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有效增强学生的素质。对小学生来说,其课余时间比较多,教师可以将这些课余时间有效利用起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去图书馆做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开展一些与语文有关的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结合某一课文的主题做手抄报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这些活动的熏陶下,思想道德品质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3.运用多媒体辅助德育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在课堂上被广泛使用,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仅充裕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将一些文字、课本上的小故事以画面、视频等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课文所营造的氛围,感受课文中描绘的主人公的性格,学生潜意识里对这些美好的事物、人物的美好品质会产生追求愿望,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优秀的思想品格。此外,充满情趣和活力的语文课堂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的每个环节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欢快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其“德智”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梅,宋丽霞.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5(01).

第10篇

学校德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首先,我国宪法和各种关涉教育的法律法规在德育问题上的规定非常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无疑赋予了德育首要发展的合法地位,为学校教育工作规划了重点。其次,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丰富、学科建设自成体系、教育时间跨度大。单以内容而言,其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三方面;时下人们又将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咨询等纳入到“德育”范畴,使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更加广泛。第三,德育是我国各级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虽然,我国学校教育更注重智力层面,但起码在工作指导方针上依然将德育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法律规定、学科设置,还是在工作指导方针、人力配备等方面,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无疑是高投入的,遵照“投入和效应”的准则,我们所期望的理当是德育的社会高效应,然而事实和期望中的理所当然差距很大。

二、溯源

1.先验批判维度的缺失

何谓先验批判,“可以被理解为对主体认知图式的一种批判审查”,即是对主体的先在观念予以清理,探求主体内在观念的合法有效性,也可简单认为是对观念领域的厘定。我国学校德育发展在观念层面始终未能得以廓清,即对德育的前提和德育本身没有太多的理性思考,这是导致德育低效应的最根本原因。

2.工具理性的严重浸染

“工具理性”是指一种强调手段的合适性和有效性,而不管目的是否合理性的理性形式。我们可以从目前德育目的与德育功能的倒置中,发现工具理性对德育的渗透和干扰。为什么德育功能会僭越德育目的的位置呢?主要因为“功能”常常表现为一种可描述的样态,容易为人所认可,更由于“功能”本身便是教育者和管理者所期待的,也符合人们对德育的现实需要。于是德育功能势必逐渐占据德育目的的应有地位,德育的目的倒被遮蔽了。这一趋势的后果便是教育者和管理者不再以“人是目的”作为德育发展的最高标准,而是以实用性“功能”加以替换,于是学校德育便成为为了实用而德育,有用性代替了应然性,实效性代替了合理性。这就是“工具理性”对学校德育的深度侵染。

3.德育中的虚幻理想

德育低效应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德育设计者愿望严重脱离现实的理想诉求。理想本来是美丽的,令人向往的,德育在应然领域也是富有理想性的,毕竟现实是具体存在的,人们不得不就具体存在提出一些抽象约定。但无论如何,抽象物必须依赖存在之展现。对于德育来说,理想标准的设定必须和现实状况相协调,比如,小学生德育就应按小学生的理解程度,遵照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德育设计和实施,而不是以教育者自身的标准来制定德育计划。

4.固化的二元对立德育模式

按中国古人的思想,“德”即“得”,指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外施于人称为“德”。“德”指人的品质。即德育不单是道德知识的传授,更应是道德的内化与自律和道德行为的自觉执行。而我国德育工作者长期以来把教育工作单纯理解为“教”,把“教”理解为单一的“传输──接受”模式,导致了德育教而不育的现象。德育被理解和执行为灌输知识,其手段是让学生接受知识和所谓正确的观念,它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强制,当受教育者成为受驱使者的时候,德育的二元对立便形成了,这种二元对立常常又表现为两方面的趋势。一方面,指把相辅相成的概念绝对化、简单化、教条化。主要表现为对双方之一方的高扬和对另一方的贬低,常常以牺牲掉一方来满足另一方,比如,牺牲个体满足集体,蜕变为一元独立,这使德育不仅是低效应,甚至是负效应,因为它所倡导的是一种狭隘的偏颇的价值观,此种价值观看似宏伟壮美,却与德育的本真指向背道而驰。另一方面,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对立现象,该模式的核心主题是传授知识,老师当然是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容不得学生来质疑,学生也不会质疑,因为知识传授的发动者是教师,学生是接受者,只要条理清晰、逻辑自恰,知识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何况教师以课本为基础,其权威性不证自明,学生俨然被当作德性的缺陷者或潜在的道德败坏者被教育、被灌输,这自然使学生对德育十分反感。

三、出路

如何改变学校德育低效应的现状,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革新。

其一,针对德育在先验批判维度的缺失,需要的是知识分子、人文学者、德育教育者和管理者等层面的人从观念层面对学校德育本身进行思考,即通过主体的内在反思,对固有的德育观念予以批判审查,清理那些模糊认识,摒除那些先入之见,尤其应对“什么是德育”、“德育的可教性”、“德育的研究方向”等问题进行着重探讨。

其二,对于“工具理性”对德育的严重侵染,我们似乎缺乏相应的解决方法,因为“工具理性”所导致的结果,即“有用性”业已成为人们认知和评判德育成败的准则。然而我们是否因此就该摒除“工具理性”呢?对于德育事业发展而言,我们需要的不是排斥“工具理性”,我们也无法排斥,我们能做的恐怕只有拨开被“工具理性”所遮蔽的德育的本真价值和意义,寻找和恢复德育对人类精神生活的终极关怀。

其三,针对德育的虚幻理想主义问题,笔者认为其解决之道在于从受教育者的生活出发,制定和执行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德育规划,坚决剔除那些虚伪、宏大、不切实际的口号式宣传,赋予德育生活气息和生命气息。比如,小学生行为守则就应该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按时到校”、“提问请举手”、“自己完成作业”等等,让小学生能够读懂和切实实践,而不是拿一些抽象词语来“吓唬”小学生。只有从这些细微琐碎之处着手,循循善诱,才能逐步改善德育低效应和无效应的社会现实。

其四,对于德育中的泛政治化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最关键的是还德育和政治教育的本来面目。实际上,德育中不可能缺失了政治教育。我们必须明确,德育和政治教育又是不同的:德育关注人的德性,政治关注权力、公共关系等。时下将德育泛政治化的取向使政治被淹没在德育当中,从而使民众对政治产生了隔膜。因此,将德育中真正属于政治的东西剥离出来,才能使德育和政治都获得发展。

其五,对于德育中固化的二元对立问题,笔者认为解决的重心应放在观念革新和对教育者的教育上。纠正德育理念的偏差,将“教”和“育”相结合,寓教于育。使教育者先接受教育,掌握合理正确的德育方法,关注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激活受教育者的生活体验,才能使德育真正富有生命力。

第11篇

小学的教学方法没有一定之规,小学的语文老师一定要以其智慧将传统的教学方法用更适合孩子们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并逐渐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1.1主动式教学,让孩子们主宰课堂。从小学开始就应该把课堂交给孩子们,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让课堂成为他们追求梦想、放飞希望的天堂。教师可以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为孩子们准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并以动画片的形式进行辅助教学。然后在每段片子结束以后,对孩子们进行启发教育。然后让孩子们走上讲台,演他们的所思所想,讲他们的对于这一节课的学到的知识的真实想法。1.2小学语文教学的所有环节必须都要服从一个大的目标,那就是素质培养。为了达成这一目本,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对孩子们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比如,表演、朗诵、演唱、讨论等,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辅助教学,为孩子们营造出与文字相联系的想像的空间。比如,小学的课本就可以给孩子们看每一个字的象形文字,让孩子们从小就对文字的发展充满好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加大力度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多媒体、声像,讨论式、感情表演、试验演示、作文演讲等各种教学方式,给学生营造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其思维任其驰骋。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拓创新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可以产生兴趣,在无形中有种极强的吸引力,推动学生去探求问题,揭开事物的奥秘。首先抓住小学生好奇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对于农村一年级小学生来说,由于没有参加幼儿园教育,学前班的时间短,学前教育基础差,课外读物少,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读过课外书。为了培养他们广泛阅读书籍的能力,拓宽他们文学知识的视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按教学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实践证明:(1)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课堂导入要风趣精炼。用故事、儿歌或谜语把学生带入课堂学习状态,如:《把信寄给爸爸》一课的导入是用一个信封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出一个小朋友给爸爸寄信,而进入课文的。要讲解精炼,重点突出,要做好课堂的主导,如:学习《青蛙给星星打电话》一课的课堂提问,他还会说什么?如果是你,你又会对星星说什么?立刻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时间禁锢的思维活跃起来,认真思考想象,发言踊跃,形成全体同学互动。同时,教师要注重班级“弱势群体”的活跃、参与程度,做好引导工作,达到不留下死角,保证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2)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当的讨论式教学,给学生充分的发言,阐明自己观点的时间。学生的讨论发言显示出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反映出了他们接受知识的差异性,为教师提供了可靠的教学反馈信息。这不仅有助于消化理解课堂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是有突出效果的,也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了真实的依据;(3)在每单元结束安排一次读书汇报会或作文讲演会,让学生自己组织,做到学生间互评,力争扩大学生发言范围,尤其要注重内向性格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宏观管理好课堂,并做好恰当点评总结,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对语文课产生探究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写作,语言表达,组织能力。

3、语文课堂要走向社会

要让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利用社会的大舞台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校外活动纠正学生的错别字;节假日带学生到集镇活动,多注意收集广告、招牌、店名、农贸市场的错别字。也可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错别字纠正比赛,成语解释比赛,诗歌创作朗诵比赛。这样会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巩固、提高、扩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也给他们创造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拓教师教学视野,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教学思路的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

4、结束语

第12篇

学校德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首先,我国宪法和各种关涉教育的法律法规在德育问题上的规定非常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无疑赋予了德育首要发展的合法地位,为学校教育工作规划了重点。其次,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丰富、学科建设自成体系、教育时间跨度大。单以内容而言,其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三方面;时下人们又将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咨询等纳入到“德育”范畴,使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更加广泛。第三,德育是我国各级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虽然,我国学校教育更注重智力层面,但起码在工作指导方针上依然将德育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法律规定、学科设置,还是在工作指导方针、人力配备等方面,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无疑是高投入的,遵照“投入和效应”的准则,我们所期望的理当是德育的社会高效应,然而事实和期望中的理所当然差距很大。

二、溯源

1.先验批判维度的缺失

何谓先验批判,“可以被理解为对主体认知图式的一种批判审查”,即是对主体的先在观念予以清理,探求主体内在观念的合法有效性,也可简单认为是对观念领域的厘定。我国学校德育发展在观念层面始终未能得以廓清,即对德育的前提和德育本身没有太多的理性思考,这是导致德育低效应的最根本原因。

2.工具理性的严重浸染

“工具理性”是指一种强调手段的合适性和有效性,而不管目的是否合理性的理性形式。我们可以从目前德育目的与德育功能的倒置中,发现工具理性对德育的渗透和干扰。为什么德育功能会僭越德育目的的位置呢?主要因为“功能”常常表现为一种可描述的样态,容易为人所认可,更由于“功能”本身便是教育者和管理者所期待的,也符合人们对德育的现实需要。于是德育功能势必逐渐占据德育目的的应有地位,德育的目的倒被遮蔽了。这一趋势的后果便是教育者和管理者不再以“人是目的”作为德育发展的最高标准,而是以实用性“功能”加以替换,于是学校德育便成为为了实用而德育,有用性代替了应然性,实效性代替了合理性。这就是“工具理性”对学校德育的深度侵染。

3.德育中的虚幻理想

德育低效应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德育设计者愿望严重脱离现实的理想诉求。理想本来是美丽的,令人向往的,德育在应然领域也是富有理想性的,毕竟现实是具体存在的,人们不得不就具体存在提出一些抽象约定。但无论如何,抽象物必须依赖存在之展现。对于德育来说,理想标准的设定必须和现实状况相协调,比如,小学生德育就应按小学生的理解程度,遵照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德育设计和实施,而不是以教育者自身的标准来制定德育计划。

4.固化的二元对立德育模式

按中国古人的思想,“德”即“得”,指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外施于人称为“德”。“德”指人的品质。即德育不单是道德知识的传授,更应是道德的内化与自律和道德行为的自觉执行。而我国德育工作者长期以来把教育工作单纯理解为“教”,把“教”理解为单一的“传输──接受”模式,导致了德育教而不育的现象。德育被理解和执行为灌输知识,其手段是让学生接受知识和所谓正确的观念,它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强制,当受教育者成为受驱使者的时候,德育的二元对立便形成了,这种二元对立常常又表现为两方面的趋势。一方面,指把相辅相成的概念绝对化、简单化、教条化。主要表现为对双方之一方的高扬和对另一方的贬低,常常以牺牲掉一方来满足另一方,比如,牺牲个体满足集体,蜕变为一元独立,这使德育不仅是低效应,甚至是负效应,因为它所倡导的是一种狭隘的偏颇的价值观,此种价值观看似宏伟壮美,却与德育的本真指向背道而驰。另一方面,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对立现象,该模式的核心主题是传授知识,老师当然是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容不得学生来质疑,学生也不会质疑,因为知识传授的发动者是教师,学生是接受者,只要条理清晰、逻辑自恰,知识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何况教师以课本为基础,其权威性不证自明,学生俨然被当作德性的缺陷者或潜在的道德败坏者被教育、被灌输,这自然使学生对德育十分反感。

三、出路

如何改变学校德育低效应的现状,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革新。

其一,针对德育在先验批判维度的缺失,需要的是知识分子、人文学者、德育教育者和管理者等层面的人从观念层面对学校德育本身进行思考,即通过主体的内在反思,对固有的德育观念予以批判审查,清理那些模糊认识,摒除那些先入之见,尤其应对“什么是德育”、“德育的可教性”、“德育的研究方向”等问题进行着重探讨。

其二,对于“工具理性”对德育的严重侵染,我们似乎缺乏相应的解决方法,因为“工具理性”所导致的结果,即“有用性”业已成为人们认知和评判德育成败的准则。然而我们是否因此就该摒除“工具理性”呢?对于德育事业发展而言,我们需要的不是排斥“工具理性”,我们也无法排斥,我们能做的恐怕只有拨开被“工具理性”所遮蔽的德育的本真价值和意义,寻找和恢复德育对人类精神生活的终极关怀。

其三,针对德育的虚幻理想主义问题,笔者认为其解决之道在于从受教育者的生活出发,制定和执行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德育规划,坚决剔除那些虚伪、宏大、不切实际的口号式宣传,赋予德育生活气息和生命气息。比如,小学生行为守则就应该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按时到校”、“提问请举手”、“自己完成作业”等等,让小学生能够读懂和切实实践,而不是拿一些抽象词语来“吓唬”小学生。只有从这些细微琐碎之处着手,循循善诱,才能逐步改善德育低效应和无效应的社会现实。

其四,对于德育中的泛政治化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最关键的是还德育和政治教育的本来面目。实际上,德育中不可能缺失了政治教育。我们必须明确,德育和政治教育又是不同的:德育关注人的德性,政治关注权力、公共关系等。时下将德育泛政治化的取向使政治被淹没在德育当中,从而使民众对政治产生了隔膜。因此,将德育中真正属于政治的东西剥离出来,才能使德育和政治都获得发展。

其五,对于德育中固化的二元对立问题,笔者认为解决的重心应放在观念革新和对教育者的教育上。纠正德育理念的偏差,将“教”和“育”相结合,寓教于育。使教育者先接受教育,掌握合理正确的德育方法,关注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激活受教育者的生活体验,才能使德育真正富有生命力。

第13篇

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许多父母缺少教育理念,不懂教育方法,对待子女一边“望子成龙”,一边有“娇生惯养”,以致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

另一方面由于德育课本的内容比较古老,很多涉及到革命战斗故事和目前小学生生活缺乏广泛的联系,因此在内容上就显得教条、空洞或是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上面临的实际问题,也不利于老师开展德育教学工作。于是德育既不能激发小学生的情感,更不能为大多数的小学生认同它。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告诉我们环境和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几乎无法改变。班级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由于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矛盾制约以及应试教育长久以来的束缚并结合当前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综上所述,以班级为载体的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可谓任重道远。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增强德育方法的直观性和感染性

德育教育往往存在着强制性的弊端,所以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班级德育老师的德育方法就要增强其直观性和感染性。班级德育老师可以通过品德实践法、情感陶冶法和榜样示范法等方法增强教育的直观性。所谓感染性,就是教育工作者要以自己的真实形象以身作则,展现自己真实、真诚和挤满全的人格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生活中的琼浆玉液,它能滋润人们的心田,也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和,激发人们奋发进取。教育是要用爱的付出,没有爱的付出教育就不会有感情,不会成功。因此,班级德育老师要以严慈相济为人师,情理交融为英才为教育宗旨,严到当严处,爱到细微处,用自己真挚的情感来感化受教育者的品德。为了增强德育工作的感染性与直观性,班级德育老师可以以受教育者的年龄阶段,在班级内开展文化活动在班级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内外的活动相结合。在班上可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强化学生对教育的尊重。例如,叙述这样一个故事:韩国的官员黄喜在一次外出游玩中偶遇一位耕地农民,问道:“你的两头牛哪头最卖力?”农民看着黄喜不说话。其实,这位农民并不是不知道那头牛好一些,但是在他的心里装着“尊重”两个字,每头牛的体质有差别,这在所难免,只要它工作时尽心尽力,虽然没有别人优秀,可这有什么关系呢?人和动物差异不大,当着别人面评论别人的不足谁都会难过,牛如此,何况是人呢。班级德育老师通过讲此类故事可以到达增强教育的感染性的目的。

(二)选择贴合学生实际的德育内容

选择贴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保证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班级德育老师要将纲要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选择内容,正确处理相互关系,再次要符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需要符合自身实际的德育内容,这是对他们以后人生实践生存中急需引导的,但学校在这一方面并不完善。所以,本文认为,班级在德育内容的选择方面应当根据社会的德育教育目标以及学生品德的发展、年龄阶段选择选择基本系统的内容进行德育教育,保证开展的德育内容的完整稳定。与此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需要,使德育内容与学生品德发展吻合达到最大值,也就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是学生可以接受的、可发展性的德育。班级德育老师也应在德育中增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水平的内容,对学生的生活、社会交际、消费、自身权利利益的保护等,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因此,德育内容的选择要在现实的基础上适当的超越。

(三)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

信与不信、行与不行是学生参与德育方式解决的主要矛盾,除了对学生必要的灌输思想外,主要还是要让学生参与“说一说”、“看一看”、“演一演”之类的活动,把讲教与活动相结合,把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笔者认为,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只凭想当然的,不分教育对象,方法不恰当,不了解学生实际而造成德育教育性不强。德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必须突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思想、要求,切合学生实际,以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在学生心中真正化成一种更深层次的意念和力量。因此,要在班内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如组织以德育内容为主的升旗仪式、义务劳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例如艺术欣赏、阅读、兴趣小组、艺术修养等。学生既可以在活动中得到身体素质的锻炼,又可以收到有益的思想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强加的,而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这种发放不仅能够受到学生的青睐,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14篇

学校是育人之地,首先给人的印象应该是高雅的、美观的、有育人氛围的。学校应建设充满教育意义的优美校园环境,给师生创设出一个庄重、有形的磁场,通过校园环境的教育意义来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首先,应做到校园环境的清洁雅致。干净卫生的环境内,学生能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产生美的行为。我校十分注重这一点,每天学生到校后主动打扫卫生,看着自己付出辛苦后美丽的校园,平日里看到地上的小纸屑会主动捡拾起来,不乱丢垃圾、不乱扔杂物,逐步形成了爱护校园,保护环境的意识。其次,应从校园建筑、雕塑、绿化、走廊等各方面入手,让这些景物也体现教育功能,让他们张嘴说话。如在走廊内张贴三字经或者学生的优秀作品、在校园里建设读书长廊、在校园内张贴学校小明星等,这一系列的隐性教育行为,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对学生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再者,还应重视学校环境建设的整体性,从规章制度、行为守则、校训校风、校徽校歌、等入手,形成带有自己学校的思想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形象识别系统,从而在整体上影响学生的意识与行为。

二、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

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就是教师,尤其是小学生,经常会把教师作为自己的偶像来模仿、崇拜。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修养也是“隐性教育”的重要内容。“言传胜于身教”,用教师的言行来为学生做楷模,如: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地位来相处,日常用语经常使用“请”“谢谢”等字眼,捡拾垃圾的行为、亲切的话语、朴素的衣着、文明的行为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切忌不能用简单粗暴的行为来对待学生,而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及时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是值得表扬的;另一方面教师的示范作用不一定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需要长期浸润。在教师的示范作用下,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举止等都会文明高雅,德育教育工作也就化难为简了。

三、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主阵地,这是一条不变的教学规律,也是一条教育规律。任何课堂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中与学生接触面广、时间长、能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最有优势。教师要本着成为“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道德的领路人”的观念来教书育人。教师任教的每门学科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素质教育内涵,只要教师视“育人”为已任,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素质教育内涵,把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作为第一任务来抓,并自觉地对学生开展思想素质教育,才能最大效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这也是发挥“隐性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发挥学生活动的育人作用

学生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班级、家庭间、甚至学生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些活动的育人功效,使学生在活动间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如我校通过每周的“国旗下讲话”“手拉手互助小组”“我是新时代的雷锋”“家务劳动我能行”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各种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五、发挥班级群体建设的育人作用

一个团结、向上、有爱的班级内学生的精神状态也是蓬勃向上的。作为教师不能只注重班级环境的建设,要着眼于班级内重要的群体:人。学生是班内最活跃的分子,学生间的行为会对彼此产生影响,教师一定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处理好学生间的关系。班主任在班内应该公道正派,起表率作用,对某个学生或正确或错误的行为一定要给予及时的肯定或否定,对班内出现的现象一定要及时从德育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使班级群体内学生良好的行为相互影响,从而产生正面的教育作用,也就使隐形教育的效能得到了发挥。

六、结语

第1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影响

小班化教学就是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全面且个性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的教育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真正的意义上实现了因材施教,差异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班化教育将过去的一个班五、六十位学生,转变成为一个班三十几位学生,一方面教学空间得到了改善,教室空间格局得到了改变,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安排课桌排列方式。另一方面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以前人多嘈杂的不利因素被排除,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变得更加游刃有余。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发言的机会增加了,无形中提高了课堂的互动频率,不仅能够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教学,还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质量。

二、提高了师生的课堂满意度

师生的课堂满意度直接地表现出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小班化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人数少了,教师就有了更多的精力、时间,更好地,更全面地去了解学生,考虑学生的需要,从而采用多种对于学生来说易于接受的,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往往都比较愉快,轻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对于课堂的教学也会表现出正面积极的情感和课堂满意度。

三、适应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由于遗传性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生而有之。再加上后天培养,家庭条件,社会条件之间的不同,使得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心理、个性特点方面等都存在差异。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和目的单一,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小班化教育的实施,可以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充分地利用一切机会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从而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个性培养,因材施教,差异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