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行动导向理念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近年来,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知识与就业技能的脱节问题,成为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如何破解这一困境,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适应能力与学习能力?笔者认为,要达成这些目标,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这正是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所倡导的。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 高校教育; 课堂教学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含义及主要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行动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教学活动,所以这种教学法也被人们称作以实践为导向、以行为为导向、以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法等。“它要求教师创设一种仿真工作实际的学习环境的氛围,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组织和指导学生在完成具体任选的行动中手脑并用,做学结合,身体力行获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关键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将行动导向教学引入课堂中的意义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就业适应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开启良好的开端,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宏观上来说,为社会提供大批量的优质人才,能够有力的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在人才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于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要求都在不断地提高,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毕业生每每为就业感到苦恼、校方也为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而发愁,用工单位则为如何招聘到合适的人才绞尽脑汁。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困境的出现呢。根据笔者的观察,毕业生中,仅有一小部分走向了深造之路,进入国家公务员系统的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流向了社会,走向了自己的职业道路,换言之,当前毕业生在其毕业之后,大多数学子就将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了自己的生存与事业而奋斗。因此,学生们首先是要面临就业的问题,而毕业生由于一毕业就要迅速的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因此,将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引入课堂教学工作中去,必将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与工作学习能力,极大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意义重大。
除了宏观层面上提倡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有助于向社会输送大批合格人才外,在教育工作层面上,引入行动导向理念也有其特殊的意义: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角色出现转变,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同时学生也需要为自己的学习负更多的责任,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提前进入角色,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而教师从过去单纯的自己掌握知识,讲授传递变成了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指导者,这实际上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强化,教师队伍将为此强化自我学习,有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三、以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推动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引入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需要经历一个逐渐接受、学习使用的过程,在这更新教学观念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全员理解,系统支持。须知,一项新的教学理念的接受和实施绝不是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能够完成的工作,而是需要整个教学组织从上至下的调整与支持,需要系统资源的配置倾斜,才能够做到,因此,在引入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推进课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到从领导到教师,从上而下的集体更新理念,从校长到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让每一位教学工作人员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理解并支持这一系统工作,为其顺利展开创造有利条件,出台相关的教学发展政策,提供相应的财力物力支持。教学管理人员应当排除畏难情绪,不惧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与新困难,按照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从作业布置、课时安排、论文写作、考试内容等方面着手,全面改革,让学生的学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思维的转变,因为教师是整个教学工作组中的直接实施者,直接承担教学工作的根本环节,是承担教学发展的栋梁和支柱,所以教师队伍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接受新思想,用自己的智慧设计出以“行动导向”为理念的适应新的社会要求的教学内容,以自己的行动为高校未来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转变,传统的教学法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而新的教学法中,教师要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要完成这一转变,仅仅是观念的转变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进行提高,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行动导向教学”的优势。教师队伍成员都具备相当的教学经验,但要顺利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教师的课堂布控能力与专业角色执导能力,以及公正的综合评价能力等,这些都不仅仅是单纯转变教学观念就能够促成的,需要一个过程来培养、提升,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
(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笔者接触过许多教案,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但笔者注意到,大多数的教案中,对于教学目标一条的陈述是教师做些什么,而非学生做些什么。其实,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一定程度的互动,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要求将教师与学生的扮演角色进行转变,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点,首先就应当表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来促使学生发生变化,做出反应。其次,教学目标设计要做到可控、可测与可行,只有可测,才能检验教学效果,只有可行,才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可控,则是为教师掌控课堂教学方向与节奏准备的,通过这三条原则进行认真备课,才能够在确保教学方向与进度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备课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够顺利的完成这一转变。
参考文献:
[1]李芬,刘亦平.论高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差别与联系[J].江西教育2009.09.
[2]张也平.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如何走向实践[J].课外教育2007.11.
论文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教师作用,行为导向教学法
CBT教学法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三角理论就是把教师、科目和学生三者的关系分为三种:
一是科目主导型,即传统角色,教师把学科知识解释给学生。科目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的位置居其次,是科目的仆人,是学生的主人,属于认知学习法。
二是教师导向型,即传统角色的变异,教师为学生选择科目,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管理着科目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兴趣和科目的要求都可能服从教师的要求,对科目的选择和阐述取决于教师,属于行为主义方法。
三是学生导向型,即监控高级学习,是学生与科目之间的互动,教师推动、协调。学生与科目关系很近,二者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学生提供科目方面的服务,与人道主义方法相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新的教育理念。
如何才能实现教师传统角色的变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组织者、推动者和信息提供者,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协调作用。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德国职业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位置。
一、 注重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结合
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途径就是要将职业标准和培训目标结合。例如,德国西门子公司对技术工人素质的要求是:
一个技术工人
要达到这样的学习目标,就要使学
习课程方案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
教师要根据“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景,
将典型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设计学习情景。学生能够在学习情景中,通过主动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行动,将专业理论知识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重构,逐步形成自己的职业能力。即教师是以学习“组织者”角色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能力的。
二、加强行动导向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不是教学方法,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包含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的三个重要原则是:学生中心;实践为主;教师指导帮助。总目标是获得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方法、交流沟通能力、解决问题和冲突能力)。行动导向教学,即将专业学科体系与职业行动体系实施集成化的教学方案。职业学校教师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中课程开发的主体,“学习领域”
仅仅是一个职业培训的指南,承担培训的主体——职业学校要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课程的开发。教师要根据“学习领域”的相关要求,将企业的职业活动过程与专业教学进行整合,构建“学习情景”,进而开发出项目课程。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教师构建的特定的学习情景为主线,以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活动为载体,按照“资讯(信息)、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五个完整的行动来进行教学。职业生涯规划论文行
动导向教学倡导的组织形式有: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模拟训练、企业实习等教学形式(来源于职业实践)。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一是从“学习领域”构建“学习情景”(学习任务);二是课程的主持人、组织者和协调者;三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理化的建议;四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帮助与咨询。
三、 加深对行动导向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体现出相应学习领域的能力目标,而且又体现了专业学科的新工艺、新知识、新方法,具有校本特色、师本特色。同时构建相应的项目教学评价机制,既能及时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又能评价教师教学的质量。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现存班级人数较多,学校的实施设备、场所不够,教学组织比较困难。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清楚相关职业标准,明确职业活动领域。根据目前毕业生就业岗位技术的层次,丰富职业活动,构建学习情景,以职业行动为导向,在企业实际工作领域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致力于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构建知识,形成能力,使受教育者既能适应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能将这种构建知识的能力运用于其他职业。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理性、自由,甚至具有自我否定的能力;不求学生是一个完人,而是一个会犯错误并能从错误中学习的人;推动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提前给出答案;提倡共同负责,而不是一个人对所有事物负责;提出和允许提出多种建议,而不是只有一种答案;允许学生进行组织,而不是给出组织措施;允许学习者制定计划和控制学习过程,而不是所有的都由教师确定;允许学习者自己制定评价标准并检查学习成果;多鼓励和赞扬,而不是指责和挑剔。
总之,我们要接受新的教学理念,采用那些适合我们专业和科目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营造和谐、愉快、并有促进作用的课堂学习气氛为宗旨,以教学、组织和管理为中心任务,把握好教师这个角色的位置,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与沟通,逐步推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获得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1、中西部地区职业培训和就业促进项目师资培训资料。
中德项目专家赵志群-----《培训师手册》
2、行为导向教学法培训资料。中德项目专家许英—《行为导向教学法思想》
论文关键词:参与式课堂,组织文化,文化建设
1.组织文化概述
1.1 组织文化的含义与作用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所共享的并且作为标准传承给新成员的一系列价值观、信念、看法和思维方式的总和[1]。组织文化具有导向与约束功能[2],组织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对身处其中的成员构成一种影响力量,引导其朝着文化理念倡导的方向行动与思考,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
1.2 组织文化的建设方法与途径
1.2.1 培训教育
通过培训、挂标语横幅、喊口号、创办企业刊物等手段宣传、传递文化建设拟传递的文化理念,培训宣传的内容可以是精选的发生在组织内的故事、精心提炼设计的口号等,如在3M公司广为流传着一位坚持开发新产品而被解雇、但他仍不放弃、最后终于将产品开发成功并重新获得3M公司雇用的副总裁的故事,借这个故事3M传递着公司的价值观——只要你认为是对的,就坚持下去。传递“顾客至上”的价值理念论文格式模板。
1.2.2 借活动、仪式、典礼、建筑物设计、办公室布局等承载文化理念
另外文化建设,还可以通过举办活动、仪式、典礼等来传递文化理念,如海尔公司力图在公司内部培育重质量的企业文化时,开展了砸冰箱活动;再如枚琳凯每年都会举办颁奖典礼,奖励那些优秀的销售经理,借此传递枚琳凯重销售业绩的价值理念。除此之外,组织的建筑物、办公室、车间等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可以通过观察其风格、摆设、布局洞察组织背后的文化理念,由此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它们来承载组织的文化理念。
1.2.3 进行相关的制度设计
再有,还可以通过奖惩、晋升、考核等制度设计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制度的背后是组织力图人们认同的观念与价值取向,成员们沿着制度设计的方向行动实质上便实践了这些观念与价值取向,当成员们的行动慢慢成为一种习惯,组织文化的要素便在组织中沉淀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组织文化建设的目的便得以实现。
1.2.4 管理者需审慎自己的言行
最后,组织中的领导与管理者的言行也是组织文化的重要载体,员工会观察并模仿这些组织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人物,所以他们需时刻警醒文化建设,力图让自己的言行保持与组织文化所倡导的理念一致。
2.组织文化理论对参与式课堂建设的启示
参与式课堂力图打造这样的课堂: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并深深地带动与感染其他倦怠与不想学习的同学;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总结体会并构建出老师拟传授的知识,并因此将其深深印在脑海之中,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这其中,学生喜参与、爱参与是关键,如何让学生热爱参与、用心参与成了成功打造参与式课堂的核心;而组织文化建设的目的旨在使组织成员形成一系列文化建设拟形成的观念、看法与思维导向,并最终朝着文化建设期望的方向行动与思考;由此,与组织文化建设有关的方法理论可否运用于参与式课堂的打造之中呢,借用文化建设的方法使学生喜欢参与、爱分享、有与他人分享交流的冲动与愿望,认为参与是对自己、对别人有帮助有价值的行为,视参与为荣、并逐渐将参与变成课堂学习的一种习惯?沿着这样的思考,以下文章将尝试性地结合组织文化建设理论给出打造参与式课堂的一些策略建议。
3.参与式课堂构建的方法与途径
3.1 宣传在课堂上参与的好处
教师可以借类似这样的研究结论及语句“我看见的,能记住10%;我听见的,能记住20%;我参与的文化建设,能记住80%”;“参与可以使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使自己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另外,参与还是知识交流共享的一种方式,知识共享不仅可以帮助别人、还可以深化自己,知识与信息交换不比实物交换,给了别人后不仅没有损失,反而有收获”向学生宣传参与的好处,借此鼓励学生的参与。
3.2 设计鼓励参与的制度与奖项等
将参与纳入到课程成绩考核中去,借此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设计鼓励参与的竞争机制,如不定期公布参与的次数,提醒没有参与的小组及个人积极参与;设置“最佳参与奖项”,期中评选一次,期末评选一次等论文格式模板。
3.3 通过教室布置鼓励参与
改变传统的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座位方式,进行类似于圆桌课堂这样的座位布置,从座位上体现出平等、开放、共享、交流的文化理念。
3.4 教师需审慎自己的言行
教师做为课堂上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人物,需审慎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参与应真诚地籍以言语或目光的鼓励与肯定,即使不同意学生的观点也要以积极、开放、鼓励的方式委婉地表达,以免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课堂上讨论有不尽之处文化建设,还可以通过课下与学生交流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下去。
4.结语
文化建设做为一个重要的管理工具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以上文章在文化建设的理论启示下给出了如何打造参与式课堂的一些策略建议,以期通过它们鼓励学生热心参与、把课堂参与变为一种学习习惯。当然,仅有这些策略还不够,参与话题的巧妙设计、参与方式的丰富多样也有助于鼓励学生参与,如设计让学生感觉有趣的话题使学生乐于参与,使话题难易适中、既不太难使参与困难,也不太简单使学生不屑参与;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布置等方式让学生参与等。最后,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参与这一文化现象还受着社会文化、校园文化等大环境的影响,如何营造鼓励参与的外部环境也是参与式课堂打造需要考虑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达芙特.王凤斌,等,译.组织理论与设计[M]. 清华出版社,2008.
[2]李战营.学校组织文化探析[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