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绿化规划设计论文范文

绿化规划设计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绿化规划设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绿化规划设计论文

第1篇

我国各个地区的城市经济基础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发生,这时人们的需求已经不仅满足于温饱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们将需求提升到了生态发展,和谐共存的层面,这样一来,城市的生态绿色发展就成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也颁布了生态小区的发展意见,在未来生态城市居住区应是在空气、水质、土地等自然资源都能达到一定的绿色环保标准,这也是城市向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2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的现状

近年来,城市的发展伴随着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地污染的情况一路前行,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污染情况,显然是与国家发展生态经济的目标背道而驰,同时也违背了人们追求舒适、健康、绿色生活的意志。比如,前几年北京地区在秋季经常性的形成大面积沙尘暴,这与北京周边山区的植被贫瘠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比如在2013年左右,京津冀等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虽然绿化不是罪魁祸首,但引出了一些城市绿化规划方面的问题,这些实例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在城市绿化规划方面还有许多功课要做。具体到居住区的问题上,问题则更加明显,首先我国城市居住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以集中性的区域性的高、矮类建筑楼层为居住区;第二,以大面积不同人口密集区为居住区;第三,先规划社区领地,再考虑环境因素。由于以上的社区规划方式,就直接导致了以下几个弊端,首先,由于建筑楼层越来越高,楼宇密度愈来愈大,所以该区域使用空调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从而形成的局部性的大气破坏是短时间内无法改善的;其次因为人口密度巨大,所有形成的生活垃圾就需要集中性的整体销毁,这其中产生的环境污染,也是无法估量的,最后开发商在选择用地时,优先考虑在交通发达区域进行规划,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为了规划而规划,不能统筹考虑生态建设与人口分布的特定条件,从而进入了无法摆脱人口稠密的死循环。

3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的意义

我国的国土面积有960万km2,但大部分地区都是地形较为复杂的多山地区,尤其像四川,云南等地更是山水连绵不绝,比如位于保山城西部的兰城街道森林区域,辖区总面积39.39km2,辖7个社区107居民小组。林地总面积1805hm2,森林覆盖率47%。在如此多山的地区进行居民社区绿化全面建设显然是不现实的,虽然大面积的山林区包围着城市,但这些山林俨然成为了城市环境污染的天然屏障,在空气被污染的情况下,城市面山的植被可以有效阻隔风沙及污染空气的进入,同时能够有效过滤掉城市内部的空气杂质,在面临泥石流,滑坡等地质自然灾害时,山林也可以有效起到保护城市的作用,并且山林作为生命繁衍的重要栖息地,动植物的出现也可以对该地区的生态平衡起到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城市山林在城市的美化及市民的休闲度假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1年5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及技术导则》中,提出资源和能源的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环境保护,材料的回收利用,减少废弃物等内容成为指导居住区建设的重要原则。这项原则中提到的生态住宅小区中的内容,恰好是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所发展的方向,所以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4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原则

首先,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早已是中国发展的基本政策之一,在城市居住区绿化工作中运用这一原则的目的,就是在绿化规划中将整体区域的长久、有效发展作为重要考量因素,以建立区域性长效发展机制;其次,应满足建立有效生态功能的原则,这一原则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持城市与周围环境的生态平衡,使人类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统一发展,减少空气污染情况,是这一原则的根本目的;再次,应满足经济适用的规划原则,这一原则即是通过绿化规划,使植被规划面积可以满足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偏好需求,同时还能兼顾到城市经济投入的正常比例,让城市保证正常的经济发展态势;最后,还应满足科学绿化规划的原则,在绿化工作中不能盲目选择植被品质与绿化规模,应当因地制宜地针对当地土壤、气候、水源等综合因素方面进行植被选择,最大程度地运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最少限度地改动土方,这样不仅能保持原始自然的和谐之美,而且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政府支出。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原则还是应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向前发展。

5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方法

由于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地形特征,每个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方案其实并不一致,但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还是可以提取出一些关键性设计方法的。

5.1明确绿化的目的与核心思想

绿化之前应针对绿化区域的空气、土质、水源气候条件等方面做好调研工作,然后集结各方面的专家就当地的人文环境与经济状况特点进行探讨与分析,总结出该地区所适用的主要植被种类、绿化面积,但要注意的是所讨论的内容应当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为核心思想,然后通过集体学习的方式,贯穿这一主旨,使每个绿化工作人员都能认识到这一核心思想。

5.2科学选择绿化区域并进行预整处理

结合之前的讨论结果,在经过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进行绿化区域的确定方案,同时根据该区域所需要种植的主要植物情况进行土地的预整处理,包括除草、除石、翻土等,其目的是为了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地条件,保水保墒以促进幼树生长发育,但需要注意的是预整土地时应尽量保证面山的原始风貌特征,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

5.3进行多树种混交林开发

在对绿化区域进行规划时,要保证该区域的种植品种多样化,形成混合型森林形态,这样的混交林的优势就在于可以保证绿化区域减少水土流失,增强防风蔽沙及抗逆能力,而且会更加贴近原始森林风貌,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同时具有非常理想的自然风景观光性。

5.4建立幼苗保护保障机制

在没有成型的绿化区域内,不乏多树种的树木幼苗,这些幼苗还无法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这时就需要建立起长效的保证树木幼苗顺利成长的环境,森林防火、禁止砍伐树木、防虫防害等措施都应当积极的执行,这样才能使经过培育后的森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5加强后续管理建立和谐的生态居住区

在绿化区域形成以后,还应当继续加强绿化区域管理工作,为当地居民普及森林防火、防灾意识,使其深刻意识到森林对于城市居住区的实际作用,让生态居住区真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6总结

第2篇

【关键词】设计文化 立体书 发展规律 珍藏设计

在书籍类型中,按照形态设计分类,有一种打破传统书籍二维空间的书籍设计――立体书,这种设计利用书本两个对开页的结构,设计制作出三维立体的空间,有些甚至是可以通过和读者的互动,进行规律运动的结构设计。当前,这种设计大多用于儿童书籍的装帧设计,但这种书籍的起源并不是为儿童而做的,而是一些西方学者为了方便查阅资料而进行的内页结构设计。12世纪,英国历史学家马修・倍力士设计了“插页”式图书,被认为是立体书的雏形。1765年,英国人罗伯特・雪尔制作出第一本真正给儿童看的会活动的书,当时人们把这种书叫做“玩具书”(Toy Book),或者也可以叫“弹起书”(Pop-up Book)。儿童在翻阅这种书籍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是在玩玩具的感觉,可以让初期接触阅读的儿童,提高阅读兴趣。到了今天,各种材料、形式、内容的立体书应运而生,为今天的儿童阅读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全世界每年的书籍展览上,都会有立体书的身影,并且在某些地区会专门为立体书做展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变化,立体书已经不再是为解决查阅不便而诞生的工具了,变成了一种让阅读变得更不一样、更有趣、更能吸引特定目标群(如儿童)的一项设计作品,而这样的作品又往往夹杂了众多的历史人文特点,变成带有明显的各族特色的书籍设计。

一、立体书的发生和发展

(一)设计初期的功能主义期

立体书初期产生的原因,并不是某位当时艺术家或者手工艺人为了要将自我意识或者民族文化等内容进行表达而制作的,纯粹是因为发现传统的对开页书籍无法满足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某些功能上的需要。如最早的插页书是因为马修发现书页太小,无法完整地表现地图,所以在其中插入了一张更大的纸张,方便表现完整的地图内容。转盘书的出现是因为约翰斯无法忍受繁杂的书籍查找工作,而为方便查找内容设计的一个转盘。这两本最早的立体书,好比祖先在田间劳动时,发现某一个农具不方便使用,而进行改良的行为。所以这一时期是立体书设计是以实用目的为主,产生新设计的阶段。笔者称之为书籍功能主义设计期。这一时期的立体书设计并没有考虑书本的文化内容,也不会思考这样的设计是否和该书的内容相匹配,只是解决了一些阅读功能问题。可以说,这样的设计和后来的功能主义设计一样重视功能,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建立设计上的文化内涵意识。

(二)设计中后期作品内涵建立及发展期

当立体书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以后,人们发现这种完全打破传统二维概念的书本似乎更新鲜有趣,可以进行更多趣味性题材的表现,于是开始出现了后来的“玩具书”。这种设计为立体书找到了真正大发展的一个渠道――儿童读物。随着立体书设计制作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开始使用这种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文化和意识。儿童读物最为明显,因为大部分儿童读物都是该国的民间传统故事,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插图师进行符合该故事风格的插图绘制,还需要结构设计师用合理的结构表现出本国的互动特点。例如,欧洲经典童话《爱丽斯漫游仙境》(图1、图2),书中用几乎每页都是立体的结构,生动展现了这个有趣的故事。插图用了富有欧洲特色的插画风格表现,如图2中长桌的设计,每一个人物的位子都是欧洲餐桌礼仪的体现。可见在立体书发展的中后期,设计开始朝着体现自身内涵的方向前进,开始着眼于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表现文化意识。

(三)为收藏而设计的书本

文化设计更为重要的是产品的文化功能,任何产品都是为人服务的,是文化产物。因此不但要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还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立体书的出现,最早是为了解决功能上的缺陷,由于样式新奇,后来被儿童所喜爱。而到了今天,众多书籍设计师专心于立体书的设计,不一定完全是为了取悦儿童,有些完全是设计给成人看的。如荷兰设计师菲利普・乌格在1988年为世界经典剧目《剧院魅影》设计的立体书(图3、图4),这本书为观者展现了如同身临大剧院的真实场景,歌剧本来就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精品,而书本为了生动地展现,采取了立体设计。《剧院魅影》在设计初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剧目前期宣传,因为当时还没有发达的网络,需要靠传统媒体进行宣传,而《剧院魅影》先于剧目开始之前上市,引起不小的轰动。后来赞助方发现,很多买这本书的观众,目的是为了珍藏,在剧目结束以后,可以经常拿出该书,回顾当时剧院中精彩的每一幕,这本书变成了一个文化回顾最好的载体。《剧院魅影》在设计完成以后,其意义在于,不仅仅简单地再现歌剧当时的场景,而是让人们在看的过程中比普通的照片书更真实地体会当时的心理感受,眼前浮现出当时的梦幻的场景,耳边回荡起优美的歌声。这是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

在纸质媒体占有市场份额越来越小的时候,作为传统出版物的设计师,经常会有一些疑问:今后的纸媒会何去何从?设计师该如何设计?是转道去做新媒体设计还是守住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呢?国内的书籍设计大师朱赢椿的一番话,令纸媒设计师很是感动,他说:“纸质书不会消失,但是量会越来越少。除了阅读,读者还能从好的纸质书中寻找收藏的价值。而粗制滥造的书籍不会给读者带来这样的感受,它们被电子图书所代表的‘快时代’所淘汰是迟早的事。用专注地力量用心设计,或许可以在电子图书的大潮中,为纸质书寻找到新的生存空间。”正如朱赢椿所说,收藏价值是每个门类设计师在达到解决功能问题以后新的主要目标,他们希望自己的设计作品就如同艺术作品一样,在未来为人们所推崇和赞赏。笔者认为,当设计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以后,设计师不再简单地追求美观实用,而是追求是否能具有更高的人文价值内涵。作品的美是否经得起岁月的推敲,最终可以像很多艺术品一样,被后人列入可收藏的名单,这是设计发展的终极目标。这里说的美,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美”,还包括能否为人们带来美好的体会,我们的生活是否因为设计师的某一项设计而变得更美好,是否因为某一项设计让我们的社会又前进了一大步。这样的设计是作为一个设计师要考虑的,而这样的设计自然会被珍藏。

二、为珍藏而设计

在谈论如何做出好设计之前,先要理解什么是设计的本质特点,下面笔者以立体书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立体书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功能性的缺陷,后来发展成以面向儿童为主的设计,体现了以不同年龄为设计对象的多样性设计和用户针对性设计。设计中不同结构的处理,为使故事情节发展而进行的创新结构,又体现了系统设计和创新设计的特性。而对于儿童的教育,一直是人们非常重视的一项内容,立体书的设计有动态结构,可以使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和书本有简单的互动。这些设计的本质特点,在立体书上都有很好的体现。

那么如何超越现有的水准,为未来做出更好的立体书设计呢?下面,以笔者团队设计的立体书《奇妙世界》为例进行分析。《奇妙世界》(图5)是从一个中国大学女生的角度,进行童年回忆主题的创作作品。书中每一页都是根据中国“80后”“90后”女孩的成长历程来创作的,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情感这一特点。我们相信,只要有类似经历的女孩子在翻开这本书以后,或多或少会在其中找到一些共鸣,而这正是项目初期最主要的目标。只有产生了共鸣,读者在看故事的时候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的心态,而是以“这就是我小时候”的情感触动心理在阅读。书中的立体结构可以和读者产生互动,不仅是结构上的互动,在动态过程中,心理互动也是该本书在设计的时候的一大亮点。从书本的插图绘制来看,采用了淡淡的水彩来描绘女孩心目中童年的回忆,色彩靓丽,风格现代,但是很多细节又有读者小时候的场景。在材料的选择上,最终决定用环保再生纸印刷。绿色设计是一个概念,如何从细节上体现绿色,一直是笔者在研究的。而打开书本后方便的抽拉结构,大部分用图形表现的方式,少量的语言进行意境简述,让不同年龄层的读者都可以读通读懂。这一点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通用设计的部分特点。

当然《奇妙世界》还远不能成为“可珍藏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一部分设计要点,同时也有很多设计要素被我们忽略或者还没有办法去体现和解决的。如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如何让这套书继续发展,是不停地出续集么?又比如在互动设计上,传统纸媒似乎只能和读者进行初步的互动,无法进行深层次的互动设计,读者心里想的,读者的行为,很难反映到设计师或者书本出版商那里。如何去解决,是设计师现在正在考虑的问题。但是有一点可以指出的是,可珍藏的设计,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追求的路上,这些提出的问题,都需要一个个解决。

结语

第3篇

关键字:绿色空间;生态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

城市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在我国,随着8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污染等生态破坏现象也由城市逐步扩散波及周边的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矛盾,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

绿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命离不开绿色,人类呼唤绿色。绿色空间,能给城市和建筑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环境。因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乐”的生活理想。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绿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战之后前苏联与东欧等国家的城市重建中开始大规模的付诸实践。

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这就是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之相应,世界各国规划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从较小尺度的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走向了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发展规划。大地园林化,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营造活动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崇高理想。

生态绿地系统,使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即规划上常称之为“绿地”的空间。它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之统称,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影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是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绿地基础。城市绿地根据不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等融合在绿地中,营造出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功能。

中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作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这三部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应,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热点中的热点。

一: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定位的认识

虽然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尚没有明确的法定地位,但在国家的行政文件和相关法规条文中,以及在业内人士的认识上,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在这一定位之下,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得到确实可行的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才具有实际的作用。

二:规划定位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范畴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所谓的“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载体是绿地,绿地的建设的确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但是,不能因为绿地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就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引伸为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只是一个因子。如果我们不讨论所谓“生态规划”本身的提法是否恰当,只是暂且承认它的话,它的工作内容要远远超出植物和绿地的范畴。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上、绿地的数量上、以及植物种植的原则上注重绿地生态效益的综合发挥,以求城市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但这只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本学科,不存在替代。

第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生物多样性规划”也无法包含“生物多样性规划”。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应在基因、物种及其生境三个水平上加以保护”(摘自《辞海》)。从这些基本概念中我们应该已经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的一种类型,但它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生物多样性规划中都只是一个因子,不能“以点代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内容之一,但绝对不可能取而代之。

三:实践与案例分析

一:厦门市(三区一县)绿地系统规划(1996年10月)

相关内容简述:至1994年末,厦门市市域面积约1516km2,辖6区1县。本规划是除厦门本岛以外4个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尝试增加了“厦门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构想”一节,旨在对厦门市城市绿地系统提出一些构想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厦门市域绿地布局结构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意图和对厦门市自然山水条件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厦门城市绿地体系的建设,提出融山、海、城、岛、林为一体的“山环城、城环湾、海环城”的布局框架。

(2)厦门市域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一,根据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城区绿地的规划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等;第二,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角度对厦门市域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建议,对城市组团隔离带用地、郊野游览休闲用地、水源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等类型的用地提出规划设想。

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完成时间:2000年1月)

相关内容简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是青岛的辅城,辖区面积217平方千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平方千米。

(1)规划范围与规划层次:第一层次为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辖区范围,重点是通过对城区大环境的宏观控制,突出城区西北部山林景观与东南部海滨风光的结合,达到城市山水构架的重建与完善。第二层次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54km2,重点是按城市绿地分类建立城区的绿地体系。第三层次为行政商务中心区绿地控制性规划,用地规模为4.5km2,重点是在重点地区对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深化,强调微观层面绿地建设管理依据的建立(此阶段实质上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层次的工作)。

(2)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土地利用规划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限定因素的明确;第二,自然山水骨架为绿地结构提供的基础条件的明晰;第三,城市人工开发对绿地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第四,景观要素与结构的把握;第五,开发区绿地结构的构建。

(3)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规划内容第一,规划的定位;第二,系统的构成;第三,与海洋生态系统相关的保护要求;第四,城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农副产品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五,开发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绿地的规划指标。

以上规划均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确定城市“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秉执“开敞空间优先,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系统整合、远近结合、地方特色、弹性发展、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对城市生态进行整合分析和绿地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科学地制定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宏观空间布局和各类园林绿地建设,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世纪之初,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国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社会都不约而同地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地区人居环境中维系生态平衡地自然空间和满足居民休闲生活需要地游憩地体系,也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培育经营地、有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地各类城市绿地的集合。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为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必须同步进行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参考书目:

1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第4篇

所谓生态规划设计,就是指从生态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旅游景区的事务进行合理组织和安排。在旅游产业刚兴起之时,旅游活动并无规划项目的存在,更别说生态规划设计项目。然而,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旅游业取得了空前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和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已经开始从城市向乡村拓展开来,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思想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以便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精神享受。

2.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包含的重点要素

2.1旅游资源

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重点突出旅游二字,其中必须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才能开展旅游活动。在绿色环保理念深入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新兴产业,并具有客观的发展前景。在人类价值取向、消费方式多样化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旅游资源也出现了多样化发展趋势,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各地区景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2.2产业间的整合

任何的产业都不可能独立开来发展,必须依赖于其他相关产业。旅游业也不例外,在开展旅游景区生态规划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对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如: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进行整体规划,更要强调突出旅游业与当地支柱产业的相关度。所以,进行景区生态规划,必须从产业间的关系入手,做到有效整合,以满足游客、景区所有者、景区地居民等多方的需要,进而达到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战略规划。

2.3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生态规划必须要在不破坏当地旅游景区的基础上进行,这是规划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不能对当地景区过于保护,保护过度了,不仅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会阻碍当地经济的提高;当然开发过度了,生态环境就会失衡,景区所特有的旅游资源就会面临侵蚀。所以说,必须要寻找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点,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良性发展路线。景区生态规划要重视景区资源和环境的未来发展状况,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分析景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而积极规划,长远发展。

3.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实施策略

3.1开发旅游景区的特色旅游产品

随着绿化意识的逐渐深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向自然化方向发展,开始饮用天然饮料,渴望居住环境绿色化等等。在进行景区生态规划设计时,引入纯天然设计风格,强调景观自然色彩和绿化材料的应用,采用多种艺术风格和手法,在“回归自然”的主题上下功夫,开发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特色旅游产品,让人们通过产品联想到自然。

3.2开发特定文化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

在确保景区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背景下,景区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其所特有的资源优势推动与旅游相关其他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发挥旅游景区的多元综合功能。譬如说,可以利用景区中优美的山水组合和景观美感,联系摄影公司,将其作为婚纱照拍摄外景场地,同时还可以联合当地相关组织,开展以“爱情山水”为主题的摄影、绘画大赛等;景区所具备的旅游资源丰富,植物和岩石的种类繁多,景区相关负责人可以联系当地的中小学,开展夏令营活动,帮助中小学生认识各类岩石和植物,并对其进行生态旅游教育,培养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

3.3开发新兴的生态旅游商品

在旅游景区的经济市场竞争中,旅游商品是当中的一个杀手锏,对景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兴的生态旅游商品能提高景区在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能进一步会推动景区可持续发展。因此,景区在开发生态旅游商品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可开发地方特产、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等,以促进当地传统文化、艺术及工艺品的复兴,并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唤醒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

3.4建立和完善景区的环境管理制度

一方面,景区可以明确自然规划区管理机构的职责,加强生态旅游人才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生态旅游的培训工作,建立一支优秀的生态旅游队伍。另一方面,景区可以从游客入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激发游客对大自然的热爱,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从而达到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4.结语

第5篇

论文关键词:情景规划市场旅游规划设计商业战略

情景规划是理清扑朔迷离的未来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要求先设计出几种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形,接着再去想象会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开展充分客观的讨论,使战略更具弹性。情景规划与其它传统的战略规划方法不同,它考虑到战略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使得规划从“毕其功于一役”的短期活动,转化为持续性的研究方案。将情景规划的理念引入到旅游规划设计中,能够突出市场的作用,使其发挥旅游规划商业战略分析的作用更为明显。

一、情景规划在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商业战略作用

情景规划的第一个作用是管理工具。壳牌石油公司运用它成功地预测到发生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令情景规划第一次为世人所关注。当时传奇式的情景规划大师,法国人皮埃尔·瓦克领导着壳牌情景规划小组。该小组于1972年构建了一个名为"能源危机"的情景,他们想象,一旦西方的石油公司失去对世界石油供给的控制,将会发生什么,以及怎样应对。在1973年至1974年冬季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石油禁运政策时,壳牌公司已有良好的准备,成为惟一一家能够抵挡这次危机的大石油公司。现在,从一定意义上说,情景规划已经成为大公司通用的分析工具之一。

情景规划的核心作用,就是改变一个组织的理念、思维方式、分析方式及研究方式。因为它是一套可以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帮助决策者高瞻远瞩地进行分析的方法,所以不仅能帮助决策者进行一些特定的决策,同时也能使决策者对需要变革的信号更为敏感。情景规划如果不能影响决策者的心智模式,不能引导组织的变革,那么对组织来说,它也很难创造真正的价值。诚如皮埃尔·瓦克所言:“除非我们能够影响重要决策者对于实际状况所持的心智印象,否则我们对未来的各种看法就像是洒在石头上的水一般,四散而无法凝聚。”

情景规划的第三个作用是提供了一个预防机制,让管理者处变不惊。因为情景规划是在问题发生前假想可能发生的情景,并做出反应,所以当想象过的情景真正出现的时候,就能够从容和周密地加以应对。在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我们经常会感到缺乏特色和个性,设计上追赶所谓的潮流,求大、求洋、求多、求全。而如果运用情景规划的方法,便能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资源浪费和不良的市场反应。因此,这对设计团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更多地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研究旅游者所接触的情景,研究旅游者的需求,设计旅游者的体验。如果只从经营者自己的概念出发,就会天马行空地出现许多并不关注游客,但自我感觉很好,市场反应不尽理想的旅游产品。

情景规划可以推测出将来的市场价值取向、技术发展方向以及政府的政策等情景。所以这个工具有系统、科学的一面,但同时又必须发挥想象力,把复杂的决策过程感性化,使其能够被更好地把握。

二、情景规划如何使旅游规划设计创新

1.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

运用市场情景规划的工具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导向方案,首先要了解旅游者究竟需要什么,为什么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创造什么样的产品才能使他们感兴趣,这是对市场调查的基本要求。目前,我们在旅游市场调查方面,即使有了具体实际地进行市场调查的观念,现实中很多调查的原始数据的准确性仍然有限,所以,一般的方法是数据分析和专家分析相结合。但这又带来一个问题:专家的感受和眼光实际上并不能代表旅游者的眼光。所以,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应更多地考虑旅游者的感受,并研究市场的前瞻性。近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消费现象的变化极快。每当我们意识到适应需求的时候,可能已经落后于市场潮流了,而市场前瞻在本质上应当是引导潮流。这个工作难度很大,首先要做好相应的预测,然后再研究如何引导,由此情景规划分析工具预测变化、预防风险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市场需要培育,特别是培育终身顾客和挖掘潜在需求。当前技术迅猛发展,消费取向千变万化,企业需要通过市场的前瞻来培育一个现实的市场。在我国,旅游是新兴的市场需求,如果能考虑到各年龄层的市场培育,尤其是孩子的市场,这样,从小培养起来的旅游消费者,往往以后就是终身旅游消费者。

2.差异与特色

旅游规划应该强化每个地方的特色。针对不同的特色资源,突出差异性、惟一性,提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形成相对的垄断优势,才能占领市场、吸引游客。只有创造性地使自然及人工美汇于一处,发挥其特色,旅游产品才能真正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才能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区域。

总之,要坚信有特色,不存在绝对没有特色的项目,其次是如何把特色挖掘出来,最后要落实到如何强化特色上来。情景规划正可以帮助规划者更准确地抓住每个地方的特色,并进行判断,从而推动规划设计中的创新。

三、最终目标

设计行业本身都有共同的特征,即设计的产品创新。创新需要创意,创意需要追求差异,差异产生特色,特色产生吸引力,吸引力提升竞争力。情景规划正是为设计者提供了一个预期的平台,使我们的想法和设计的创新得到更多的支持,这也是情景规划在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商业战略作用。情景规划的预测为旅游者创造出全身心的感受,追求差异、形成特色,最终达到提升项目和景区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魏小安、魏诗华:“旅游情景规划与项目体验设计”,《旅游学刊》,2004.1。/

第6篇

摘要:园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探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熟悉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单纯生态意义的绿地几乎没有。防护绿地在现实中经常成为四周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区。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摘要:(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探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布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和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和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熟悉,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四)城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较弱。城市(市区)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跃和最开放的空间系统,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对其进行定量的探究把握(例如美国“第二生物圈”试验失败的结果,表明人类对生态的熟悉还很肤浅)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探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美丽、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和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摘要:

(1)可持续发展观念摘要:“绿色”作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摘要: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探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外形、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摘要: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探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和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探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摘要: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探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探究和猜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向猜测摘要: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和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探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第7篇

>> 刍议居住区景观规划的设计 关于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 生态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浅论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设计 探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浅析城市居住区水景观规划设计 探讨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景观规划 浅谈生态理念在居住区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 关于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的浅析 城郊农村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作者:刘抚英 2009-10 浙江工业大学。

2.《德国工业遗迹改造的启示—以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为例》,

2004首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建筑论坛讲演:德国墨尼黑大学城市设计和规划学院索菲。沃尔夫荣教授

4.《我国城市住区景观与环境建设问题探讨》 《城市建筑》2007年05期作者:孙凤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第8篇

关键词: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对于一所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来说,城市公园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是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所必须的休憩、娱乐及交涉所需的场所之一,它伴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城市公园的节约化号召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以及为闲暇的时间来进行更多的娱乐,促进了城市公园的蓬勃发展与兴建工作,有利的便于生态化、宜于人居住的环境场所。因此,在强烈的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号召之下,各个机构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

2对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以及意义

一所城市的公园建设与规划,是一个城市明珠,也是展现一个城市的绿化程度以及生态化建设的重要表现部分。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不浪费用地,不浪费用水,不浪费财政拨款的三个“不浪费”原则。而且,要选择在对其周围生态环境所受干扰最小的绿化地模式来进行规划建造。

对于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设计,通常要按照建筑资源的节约标准,要全面的落实科学化发展模式,根据地形进行因地制宜、生态优先来作为主要方向。而且,以科学的方式来建立绿化,全面的贯穿科学、节约及生态一体化模式。

3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思路

3.1实行因地制宜方案

在进行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时,一定要对于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人文文化等等进行了解,然后根据当地的情况来进行规划设计布局。要使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节约投资,并且要融入当地的人文文化,互相依存。同时,要因地制宜来配置当地的绿化空间,最终为成为一个节约型的城市公园而努力发展。

3.2以生态为目的,节约为基础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各种生活、生产的污染,因此,开始追求生态化的居住环境。因此,在对于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思路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贯彻生态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创建良好的生态型城市公园。同时,还有节约资源,将浪费降低到最小程度,多采用可循环使用的能源,对可续发展观都是具有前瞻性的。

3.3提高土地使用率

在进行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时候,要保护其原有的地形地貌,尽量做到不破坏的原则,并且在设计中有效的利用其原有的地形,通过改善绿地等绿化措施,增加绿化量,从而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3.4保护当地历史文物遗产

一所城市的当地文化、历史文脉以及风土人情都是当地的特色所在,在设计时不可以破坏其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文物遗产。相反,既要保留,又要在设计中凸显出来。要根据这些资源的优势,来促使城市公园的景观空间更加具有内涵以及品味。

3.5提高社会关注度

公园是一所城市的眼睛,也是体现一所城市经济发展的状态,更是一所城市建设的重要项目。因此,对于其设计思路,要本着建后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关注度,推动社会的广大参与性,树立良好的作风,将节约、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发扬光大。

4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实践项目

4.1项目概况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洋湖湿地公园,位于中国中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内,是两型社会建设范围内的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中的近期重点建设地区。三期共占地196公顷,与已建成的一期、和在建的二期之间的衔接与景观具有连续性。

4.2水资源现状分析

考虑湿地水系的库容联通的功能、生态效应及视觉开合对比关系。利用场地内及周边的景观资源,如沿江景观与周边山体景观等。通过视线通廊建立场地内部与外部的友好空间关系。

(1)湿地进水量。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处理规模为4万吨/天,非雨季进入的湿地需要进化水量约1.86万吨/天,雨季无需道路浇洒及绿化用水,则进入湿地需要净化的水量为3.23万吨/天。

(2)湿地库容量。二期目前红线范围内包括了水资源研究所划分水系中的南渠和月塘水系,南渠水系面积为6300m3,平均水深0.8m,库容量5040m3;月塘水系面积193000 m3,平均水深1.5m,库容量289500m3。因此二期水体总库容量根据水资源研究应为294540 m3。

4.3资源分析

外部资源:(1)北侧群山:岳麓山(海拔300.8米)、寒子岭(海拔199.7米)、仙窝岭(海拔194.2米)、金牛岭(海拔192.9米)。场地平均海拔28.6米,与北侧群山形成165-272m的高差,站在场地上向北眺望,北侧群山成为场地北部的天然背景。 (2)周边河流:靳江河、湘江水面标高低于场地,站在场地上人视点看不到河流。(3)先导区洋湖垸片区CBD:商务型商业集中分布在场地东侧。 主入口至远山的透景线,使远山和场地形成直接的呼应,场地增添景观资源的同时,更增添了历史韵味。同时也为居住区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内部资源:一期已建成观赏性湿地,二期在建科普型湿地。

4.4人文资源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还有花鼓戏戏曲、西汉马王堆古墓、地域特色古建筑。

5结语

综上所述,先后对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思路进行详细的分析及探讨,并且举出生活中相应的事例进行分析与验证。将自然与人文的思想方针贯彻于每一个设计之中,高效利用资源,将综合利益最大化放在设计的首位。因此,在设计中究竟该怎样的本质“节约型”的概念进行设计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规划设计的积极研究以及探讨是需要坚持不懈的,只有坚持可持续性的发展原则,节约园林行业中兢兢业业,那么,节约型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必将拥有美好的蓝图。同时,提高了人们的修养,将节约、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等良好的教育思想传递给每一个人,为祖国美好的明天奉献了一点爱心。

参考文献:

[1] Hiroyuki KANEKIYO.Discussion of Consensus-type Method in Landscape Design and Planning――Example:wetland eco-tourism resort in north of Ji’nan in China[A]. 第十三届中日韩风景园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2

[2] 王硕.浅析经济适用房景观设计――以航头镇6#地块经济适用房景观设计为例[A]. 2012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区会议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12

第9篇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舒适、轻松、休闲、环保的居住区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同时这也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将艺术、科学与生活三者结合起来,恰当运用到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才能够让人们得到更好的居住感受,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创造出更加利于人们居住的环境。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现状

1、模糊绿化率与绿地率的区别

根据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定要求,居住区必须要有适当的绿地面积。而实际上,房地产开发商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只是在居住区内种植草坪而不种植树木,使得小区内的绿化只具有观赏价值,失去了绿化的本质目的。

不完备的休闲区

人们的正常生活都不能离开室外活动,而居住区中的休闲活动主要是依靠小区内的休闲设施来完成的。但是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同样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在建造居住区公共休闲设施的时候严重缩水,可以少修建的就少修建,可以不修建的就不修建,最后造成了现在居住区的公共休闲设施不完备的状况。

三、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对居住区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是一次根本性的转变,从此,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不单单是纯粹的为了绿化而修建,而是去迎合人们的真实需求。以人为本的原则有着非常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居住区的环境中,对人的关注都应该表现在更加细微的地方,也就是优化细节。所以,居住区景观设计应该从人体工学、行为学和人的需求等方面进行探索,而且要以这些内容为设计准则来进行规划。在完善细致的调研基础上去创造更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与生态环保相结合居住区环境月生态环保相结合就是把整个居住区看做是一个生态生存环境。这样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就成为了对居住区生态环境进行规划,使得居住区从人造环境转变为自然生态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就不应该只考虑景观设计的艺术性,还更应该关注居住区环境内在的生态系统。比如绿化不是指很高的绿化程度,而是要想到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

加入生活趣味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居民的居住形式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人们在忙碌的一天之后想要获得更多的休闲活动,自然就会把目光停驻在居住区中的休闲娱乐设施上。所以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要融入更多富有生活趣味的设计,不但要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还应该有相符合的文化气息,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娱乐空间。

融入动态的景观设计

居住区景观规划的效果图往往都要求图画更具有渲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可是在实际规划中更应该关注造景因素的流线组织,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在居民区形成景观轴线,造成富于变化的、有序的景观序列,如各种蓝轴、绿轴等。这种动态空间可以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实际效果,为居民提供更新奇有趣的居住环境,对构筑居住区文化氛围和增强可识别性起到积极作用。

重视居住区的可参与性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不单单是给人的视觉上带来享受,最终目标还是更适宜居民居住。居住区是人们亲近大自然的场所,居住区具有参与性能够给人带来更加舒适的感觉。比如在一些居住区中修建喷泉、游泳区等功能设施,这就是居住区可参与性的具体体现。

观赏性与实用性并存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同时具备观赏性与实用性,组成一个更加开放活泼的环境,这种设计更有助于促进人们互相交流,使人们一直处于一种欢快自由的环境中。每一个人都能够尽情呼吸新鲜空气、享受灿烂的阳光、与人共同分享快乐,这样的居住区才是最理想的环境。

居住区景观的共享原则

居住区景观规划不应该局限于居住区与绿地设施的分级,而是更应该注重全体居民共享整个居住区景观。这就需要开放性的规划设计理念,使得整个居住区的绿地和景观结构通过流动空间形成网络型绿地生态系统。

有中心思想的规划设计

把中心思想融入到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能够创造出更有特色的小区文化、艺术环境,还能够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满足于当今社会多样化需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中心思想可以从多方面考虑,本地特色或者是时代气息。例如有些地区设计一种以音乐为中心思想的景观规划,这更能够给人们营造出一种追求艺术和向往健康的形象。

居住区环境景观整体设计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是给居民营造一个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空间的界面是景观的实质组成因素,界面与空间是互为依托.不能独立出来的的两个结构。界面是实际存在的,能够被人所触摸到。空间是虚无的,人们只能去体会。界面与空间有的互为交织在一起,并表达出文化的内涵,因此才能够实现环境景观的整体塑造。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体设计是以人的视觉感受为基础的,人的视觉感受不一样,那么环境因素也就不一样。很少有居民专门去观看居住区的整体面貌,景观规划设计只是表现在每一个构成要件上。于此同时,对于不一样的视觉感受,我们需要采取合适的办法来处理,以尽量满足居民的多样化要求。

1、景观规划设计要有一定的特色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是以整体居住区的特色为依据的。这种特色的灵感来源就是本地的历史文化、气候、自然因素等等。例如,从自然因素方面出发,我国北方地区的长年低温、干旱天气多,这就能够以四合院为特色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组成一种和谐的热情的居住环境;对于南方多雨的天气,就可以把小溪、河流融入到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营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如诗如画的氛围。

2、合理设计整体布局

居住区的特色确定下来以后,就需要规划结构明晰完整的整体布局。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彩丰富是以整体布局的合理性为基础的。这个整体布局是居民活动场所,是人观赏景观的位置。整体布局的合理性不仅应该满足足够的光照、适当的通风等基本卫生标准,还应该为景观设计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

3、整体塑造景观构成要素

掌握居住景观构成要素的各自特点后,景观规划设计者有责任去组织一个整体,使它们能够更加有序列地为人们所感知到,只有在一个整体的脉络中,各个局部才能使人更容易理解。居住环境由干居民背景的不同,各自对景观构成要素的形式感觉也会不同,因此应该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但应当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使不同居民都能找到适合其观察环境方式的视觉景观。

结束语

完善居住区的休闲娱乐设施修建,充分发挥居住区的功能,合理规划设计居住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和居住质量,修建出生态的、更加环保的居住区是一个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主要目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人类与自然的结合,规划设计出高品质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浅析居住区绿地的设计及职务配置 [期刊论文]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07期

[2]李永刚,张华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个性化追求 [期刊论文] 《安徽建筑》-2009年06期

[3]张巧莲 居住区猴子舞配置原则与方法初探 [期刊论文] 《中国园艺文摘》-2010年02期

[4]金忠河 居住区室外环境小品人性化设计初探 [期刊论文] 《现代园林》-2006年04期

第10篇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 自然人文设计法规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园林学亦称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与艺术,它致力于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环境。风景园林学融生物科学、工程技术和美学理论于一体,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园林规划设计含义:

园林规划设计包含园林绿地规划和园林绿地设计两个含义。1.园林绿地规划从宏观上讲,是指对未来园林绿地发展方向的设想安排。主要任务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提出园林绿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规模、速度和投资等。这种规划是由各级园林行政部门指定的。通过规划虽然在时空关系上对园林绿地建设进行了安排,但是这种安排还不能给人们提供一个优美的园林环境。所以园林绿地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一定目的和用途,在规划的原则下,围绕园林地形,利用植物、山水、建 筑等园林要素创造出具有独立风格,有机,有力度,有内涵的园林环境,或者说设计就是对园林空间进行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环境。

2. 园林绿地设计的内容包括地形设计、建筑设计、园路设计、种植设计及小品等方面的设计。另付:“规”者,规划、规矩之意;“划”者,计划、策划之意;“设”者,陈设、设置之意;“计”者,计谋、策略之意。园林规划设计,就是园林绿地建设之前的筹划谋略,是实现园林美好理想的创作过程,它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和艺术法则的指导。

二.风景园林的景观系统的类型:

景观系统大致上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部分。

(1)自然景观:自然,《辞海》中的解释是指天然,而非人为。自然景观,顾名思义,是指客观存在于自然界中,未经过人为加工而处于自然状态的景观形式。陈六汀教授在他的《景观艺术设计》一书中这样归纳:自然景观“由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构成的,其构成要素包括地貌、生物植被、水以及气候等,在形式上则表现为高山、平原、谷地、丘陵、江海、湖泊等。自然景观是自然地域性的综合体现,不同地理类型的自然景观呈现出不同的地理特点,也体现出不同的审美特点,如雄伟、奇巧、秀丽、优雅、辽阔等。”自然景观尽管是处于未经人工,但对于欣赏的对象——人来说,一样会给人们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客观感受。

(2)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的。它从广义上说,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生活中所形成的一切艺术文化成果,它集中体现了人类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技术成就及艺术文化成果;而从狭义方面来讲,是通过将自然景观进行归纳概括,并用一定的形式、规则、色彩进行整合而成的景观形式语言,其带有明显的人工色彩。城市绿地景观主要指散落在城市各地,如供休闲娱乐用的绿地、观赏用的绿地、路边的绿化隔离带、河堤的绿化带、立交桥之间形成的绿化带等等,它不但起着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有调节区域小气候、净化空气、

隔音隔热的功能。

三. 园林规划设计的步骤:

(1)接受设计任务书、现场实地踏勘,同时收集相关基础资料;

(2)提交初步规划文本,提出总体构思及规划目标;以供业主认可

(3)编制详细规划并召开评审会。由业主组织的专家评审组,集中时间,进行评审(论证)会,根据专家评审组意见,落实调整和修改工作。

(4)进行扩初设计并提交工程概算书;

(5)基地的再次踏勘施工图的设计;

(6)施工图预算编制和施工图的交底;

(7)设计师的施工配合。

四. 园林规划设计需要论证的内容

(1)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无论是公园游园,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城市广场和道路,厂矿企业和机关单位及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还是象世博园等大型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其服务对象不同,明确功能和主题。

(2)提高园林作品的艺术品味。高品味的园林工程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要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各种园林要素的艺术组合,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对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

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4)树种选择的论证。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

五.园林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园林设计上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性同时并重。这几年,城市绿化提出了增加绿化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于是许多城市一味求新,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为求好心切引进新品种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2)完善园林设计法规。首先是对于《建设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条例》(2000)有关条文的修改,如第二章资质资格的管理等等。其次是一系列园林设计法规的建立,如注册园林师签字制度、注册园林师条例、设计收费标准、工作量范围标准、后期跟踪服务标准、园林设计标准合同、园林师事务所设立标准等等。

(3)实施专业教育的大调整,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者。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

3个层次:①面向学科: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的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②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的大学本科、硕士人才;③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风景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

(4)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

总结:园林规划设计其主题是人本身,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本身,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因此,把心理学、行为艺术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设计

的目的与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

分析现代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大都取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不仅是在电脑前画好图,是要创新设计理念,遵守设计规范,遵循设计程序,深入勘察现状,深入沟通,深入施工配合,才能最终实现建造节约型、生态型、精品园林绿化工程。

参考文献:

[1]林广思;;景观词义的演变与辨析[A];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论文集[C];2006年

第11篇

关键词:园林,建设,绿化,问题,城市,育苗,资源

 

[前言]园林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我国古代园林艺术风格与结合现代西洋艺术的基础上,,人们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城市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否采用生态宜居园林绿化植物物种。在进行科学的富有辽宁地域特点的设计和精心施工的基础上获得理想的生态宜居园林效果,是我们从事园林建设追求的根本目标。由于辽宁省处于半干旱地区,气候复杂多变,园林植物的种类、特性等都存在着很大差别,加之满汉文化的差异和设计理念的不同,不同城市的园林建设水平不尽相同。辽宁省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常年平均温度偏低,气候半干旱、干旱及寒冷是其基本特征,适用于辽宁省园林绿化的植物种类相对偏少,同南方地区及黄河流域相比,缺乏植物物种资源优势。论文大全。根据多年的实践,分析了辽宁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园林建设事业的发展要符合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一、城市园林建设难以解决的问题;

1、园林植物种类不多,缺乏城市园林建设物种资源 ,植物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从植物分布规律的角度看,北方植物种类相对较少,这与北方干旱、寒冷的气候、海拔有关。长白山植物区系有高等植物1千余种,但是能适用于城市园林绿化的种类不过5百余种,缺乏适宜的常绿植物,大多数种仍处于野生或半野生状态,很难人工栽培成苗木。低纬度的园林植物在辽宁省栽培都很难适应寒冷的冬季,也适应不了春季较长时间的干旱,引种成功的很少,即便能够成活,通常也改变了原有的生长特性。城市的园林植物种类少,构成的园林景观显得色彩单调,宏观效果难以达到城市园林设计的高层次需求。以往规划设计理念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景观大同小异内涵不丰富,缺少大型绿地建设。沈阳作为一座中心城市,首先应做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精心设计好每项城市园林工程。虽然受城市建设历史、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沈阳老工业基地城市建设正在突破“改造发展型”旧模式。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及施工正摆脱低水平状态,景观单调、呆板,观赏价值不高的状况已经成为过去;城市的园林绿化面积已经达到城市总面积的60%以上,沈阳市城市的环境质量率先达到了“国家森林城市”及“园林城市”标准,即城市广场建设要突出以植物造景为主,绿地率达到60%以上,植物配置要乔灌草相结合,建筑小品、城市雕塑要突出城市特色,与周围环境协调美观,充分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当然规划与设计功不可末。

2、苗木培植质量难以保障

苗木规格主要体现在胸径、枝下高、株高、冠幅、分枝数、土球直径、苗龄(树龄)等几个特定指标上。因此,各工程使用的苗木规格不尽相同,绿化效果亦有很大差别。合理的苗木规格在施工结束后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选用的苗木规格较小,成活率虽然高,但短时期内显现不出突出的绿化效果。国家重点投资的绿化项目或住宅小区绿化项目,使用的苗木规格较大,绿化效果显著,但养护管理跟不上则死亡率较高,不得不大量补植,剩余树木生长势弱,易感染病虫害,达不到理想的绿化效果,造成了资金和园林资源的浪费。近几年来,大树移栽这种高难的特殊种植技术,过去用于名木古树或具有一定价值的园林大树因城市道路拓宽、绿地重新规划的保护性移栽,随着如今在初始的绿化工程建设中就使用十几厘米的大树。树龄大其发生新根的能力较弱,新根系不易形成,吸收功能减弱,蒸腾大于吸收,树木体内水分易失衡,成活率降低, 随着园林科技的进步,在重点绿化工程还是可以应用大树移栽技术的。论文大全。但是采用在林区采挖的方法获得大树是不可取的。根据经验交流移植树木的直径控制十厘米以下还是可行的。沈阳市园林绿化大树移栽现象十分普遍,移植树木的直径达十几厘米,随着园林科技的发展,养护水平的提高,移植树木的直径的增加, 短时期内显现出明显的绿化效果。2009年5月7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沈阳市为“国家森林城市”及“园林城市”。城市园林绿化大树科学移栽,精心养护是主要因素。近几年试点栽种的大乔木类的法桐、国槐、白蜡、千头椿、速生柳、垂柳、金丝柳、镘头柳、栾树、五角枫、速生杨、107杨、毛白杨、刺槐、香花槐、红花槐、江南槐、榆树、合欢、龙爪槐、黄金槐、柏树、梧桐、复叶棫、龙柳龙桑、火炬、臭椿、桑树、山楂、山桃、山杏、李子、泡桐、紫穗槐、七叶树、红叶椿、云杉、雪松、白皮松、樟子松、油松等品种经过十几年筛选已经选中一批适合沈阳地区的树种。沈阳市园林苗圃的数量较少,苗木生产储备不足,每到园林工程施工的黄金季节,施工单位到处购苗,导致苗源较杂,良莠不齐,苗木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有些苗木的适应性不强,降低了成活率;尤其要注意的是病虫害检疫失控,检疫的覆盖面减少,针对性检疫力度不够,致使病虫害蔓延流行。建立长期苗木生产及供给基地势在必行。

3、种植条件与养护质量

城市园林植物是在城市生态条件下由人工种植的植物群落,而城市土壤多是被破坏了原生结构的回填土壤,固体建筑垃圾充斥其中,比森林植被土壤条件相差甚远。城区内新建住宅小区建设过程中, 固体建筑垃圾被当作回填土壤回填在建筑物周围,深度达数米,根本没有园林植物生存的条件, 施工单位不得已只得换土,但是只能换表层土壤,不解决根本问题。多数施工单位在种植环节上不规范,种植坑穴尺寸不足,不换土及基本不施底肥,建筑垃圾清理得不彻底;种植时苗木根系没有舒展开,窝根现象普遍存在,浇水量不够或不及时,致使成活率降低。另一方面,工程责任期结束后的常年养护管理不到位,持久天旱时不及时浇水;病虫害预防工作做得不细致,由于树木生长势弱,极易感染病虫害。对感病株与发病枝没有进行及时清除,既影响了绿化效果,又形成了新的病菌传染源。

二、城市园林建设问题解决的办法

立足本地乡土资源,积极慎重引进域外种,促进园林植物多样性;沈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决定了园林植物资源相对缺乏的客观事实,我们应遵循植物分布规律和植物适应性规律,选择园林植物的种类,促进城市园林植物的多样性,为景观设计提供物质基础。立足本地乡土资源选择园林植物。论文大全。积极慎重引进域外种源,科学利用外地资源。引种是丰富当地植物种类最直接的途径和手段。沈阳市引种首先要考虑寒冷、干旱这两个生态因素;其次,应采取逐步有效的人工驯化措施。从距引种地最近的种源区选择引进苗木,或采取逐步迁移引种的方法,或适当采用防寒措施,以提高引进材料的抗寒性和适应性。例如,银杏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在沈阳以北不宜栽培,要将其避开风口、种植在建筑物南侧即可安全越冬;科学分析引进苗木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采取的措施得当,有些黄河流域植物还是可以在沈阳落户的。规划设计理念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资源虽然有限,但设计空间布局、景物搭配、构图造型、视觉效果等还是千百万化的,即用不同的材料,在有限的空间里把山水、花木、建筑融为一体,把自然美、人工美、艺术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设计人员应善于发掘沈阳的地域特色,提高设计水平,多出精品,丰富景观艺术效果。植物景观的配置设计应根据绿化材料的特性、绿化场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具体来说可以列植、群植、孤植,空间结构要合理利用,使乔、灌、花、草搭配错落有致,给人一种自然群落的视觉。

统一苗木规格,控制来源,严格检疫;苗木规格直接影响着园林绿化效果,达不到或超过标准的苗木应禁止用于园林绿化。尤其是乔木树种更应作出硬性规定,超大径级的大树移栽严格控制,以免浪费资源。笔者认为,大树定植时的胸高直径以5~8cm为宜,一般不能超过10 cm。这样规格定植的材料新根发生较快,缓苗时间短,缓苗后长势强劲。严格控制苗木来源,确实需要从外地调运苗木,则应从生态条件相近的产地调运,凡是调运的苗木均应进行现场检疫,发现病虫害时不能调运,带病虫害的苗木则应就地销毁。

规范种植,精心管护;“三分栽、七分管”,要按技术规范进行种植施工,植苗穴必须符合规格,要精心栽植,不得窝根;若土壤中有较多的建筑垃圾,则必须进行客土;若栽植的材料对立地条件要求苛刻,喜水肥,或土壤十分瘠薄,则应施入适量的有机肥作基肥;无论栽植的是大树还是小苗,都必须浇足水,如果天旱少雨,则应经常化反复浇水,以确保成活。工程责任期结束后的管护工作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旱天的补水,持续干旱应加大补水量和补水次数,二是病虫害的防治,应加强防控,特别是检疫的对象,一但发现应即刻就地销毁,防止其蔓延。此外,要及时清除园林的枯枝及病死株。

近几年,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区的范围也在加大。必须做好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绿地的面积应服从规划设计。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在城市的主干道建设街路枢纽绿地广场,少建设硬铺装广场,合理布局公园,以方便人们休闲游玩,在大型公园里,建设一定面积的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的森林景观,将森林的气息和元素融入城市。在城市的近郊应建立环城绿色屏障,沈阳市已经建成的环城绿化带及西北部地区以l28公里长、l公里宽的康平县辽蒙边界防护林阻沙带为主体,延伸至法库、新民以及辽中县的沈阜、沈锦边界,建设了300公里长的沈北第一道生态屏障。

[结术语]我们要用持续发展全新的理念,来建设我们共同的城市。城市园林虽然只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但他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物质也代替不了的,城市园林事业同样要跟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精心规划、设计、建设好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城市;必须解决城市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和借鉴先进的园林管理方法,将沈阳建设成美丽的大花园、把沈阳融入浩瀚的大森林之中,真正实现生态宜居园林城市。

[参考文献]

[1] 《城市绿化条例》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

[3]《沈阳市城市绿化条例》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 绿化 设计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绿化是栽种植物以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根据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特点和演替规律,使植物群落成为为绿化的基本单元,在城市中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城市绿化的效益在于它能创造综合效益,首先,城市绿化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的效益体现在:因绿地面积增加产生的降温增湿、改善气候条件,净化空气污染物,创造舒适的小气候环境等作用。其次城市绿化能产生社会效益,体现在:城市绿化不仅能增加城市空间绿地面积,还能对城市产生较强的美化作用,体现赏心悦目的美学功能。

二、城市绿化中常见问题

1、绿化规划设计问题

在从事城市绿化工程施工时,经常会遇到绿化规划设计不合理的问题,这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首先房地产商在开发楼盘时,往往重视建筑总平、建筑单体以及住宅样式的设计。这是因为建筑规划需要经历较为严格规范的审批程序,而对于楼盘中的景观绿化规划不需要严格的审批,因此往往不被重视。由于景观绿化的规划不要审批,开发商在规划时往往凭自己的主观意念,权力常凌驾于设计师之上,主观臆断,对设计师设计的作品改来改去,有时甚至面目全非,这种“下指导棋”式的设计常常让设计师倍感无奈。另一方面,景观设计师的专长是设计,着重于对树种的整体形象如树冠、高矮、大小、气味、叶态及季相变化效果的认知。掌握树种的生态习性、适应性则非设计师专业知识范畴。这种专业上的差异往往造成设计师的设计方案和地方生境存在一定的误差,使得一些树种不能适应当地生境的要求。由此可见,纯粹由设计师设计的绿化规划方案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绿化规划监管体系。一个规划设计在进入实施之前必须经过规划设计属地专业团队的审核,如同建筑规划一样,由专业团队对规划设计进行分析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达到当地生境的要求。监管措施得当有力,人们对景观绿化规划设计的重视程度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相应也会对从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对于城市绿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

2、绿化树种的选择问题

植物元素是城市绿化中最基本的要素,而植物对生境的要求是不同的,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生态习性。园林设计师不是万能的,他们在从事设计时对植物元素的采用多数是建立在对植物外在的认识上,而对该植物的生态习性并不了解。因此设计师常身临其境,现场勘察。尽管如此,仍然不能避免在树种的选择上出错。如南种北移问题,气温是决定因素。北种南移又有湿热问题。2008年的低温天气使福州多数桃花心木受冻严重,而桃花心木在石狮并未受冻。落叶树银杏、枫香在南方生长欠佳,甚至不能正常转色,使得季相变化不明显而达不到预期效果等等,这些都是设计人员无法预计到的。

3、苗木规格问题

大规格苗木的景观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作为主景树,大规格苗木往往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主景树一般都要求树形优美,高大、树冠完整,如桂花、香樟、小叶榕、广玉兰、白兰花等。这些树种适应性广,树形优美,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在生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采用是必要的。在标志建筑周围、入口等景观要地也需要配置一些大规格苗木。但是,苗木规格也不是越大越好,更不能泛滥。除了成本高外,胸径20 cm以上的苗木一般都不是苗圃地培育的,而是从野外挖掘的。苗木工作者先从拆迁、征地、老厂房等绿地中购得原栽大树,然后将其移至苗圃,经培育成活后进入市场。由于利润空间大,一段时间曾经盗采盗挖成风,如桂花、香樟、广玉兰、小叶榕、罗汉松、紫薇等,盗采盗挖相当严重,这些大树在移植过程中由于措施不当实际上成活率并不高,这对于古树名木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挖掘严重的地区实际上对当地生态环境还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慎用大树实际上也是对大树资源的一种保护。此外,大树的采用也有较大的风险,其管护水平要求很高,又有“假活”现象,管护不好就会容易死亡,造成巨大损失。应该摒弃那种盲目求“大”、以“大”为“档次”的绿化行为。

三、城市绿化设计的原则

1、适地适树,优先选择乡土植物

适地适树是选择绿化树种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道路绿化规划中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某些城市在绿化建设上“不差钱”,忽视本土的气候特点和地下环境条件,片面追求名贵树种,其结果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绿化效果,还造就一批失败的道路绿化景观。必须看到,城市绿化系统有其多样和复杂性,植物本身有异质性、地域性、适应性,乡土树种是长期自然演化的结果,对本土的适应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生命力都经过实践的考验。同时,乡土树种苗源多且获取容易,成本较为低廉,具备地方特色,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2、突出特色,形式布局、植物配置个性化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道路绿化要尽可能的体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在纵横交错的城市骨架里,又要设法不同于其他道路,突出道路本身的形象和个性。因此,在概念上,应该将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深入了解并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既有景观,从而在设计上突出道路自身的特色,避免其成为片段的堆砌和拼凑。在具体的处理手法上,如以乔、灌、草搭配,立体种植,营造自然森林景观;落叶与常青树种搭配,建设优美的道路绿化带;花季不同的植株搭配,使之达到四季景色不断又各有特色。一言以蔽之,既要多采用自然的配置形式,又要勇于打破传统,力求多变、清晰、明快,提升道路识别度,打造道路特色。

3、共同呼吸,注重绿化景观与周边环境互相和谐

城市道路绿化既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大地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道路绿化设计要服从该地区的绿化总体规划和总体城市规划,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存。形象地说,一个良好的道路绿化系统,是可以和周边环境“共同呼吸”、可以赋予道路周边环境以灵性的。周边环境也同样作用于道路绿化系统,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城市道路绿化应与道路环境相协调,与路域外的环境相协调,应有机的融入周边环境之中,符合区域、城市、地块之间应有的景观连续性和整体性,成为城市浑然天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统一规划,合理安排附属设施空间

城市道路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要承载多项市政公用设施,如道路照明、交通设施、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等。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一些道路绿化建成多年后,需要破土进行地下管线的铺设;一些道路建成之后,发现道路两侧的绿化隔离带宽度不够,绿化用地不足,无法达到绿化效果、形成景观。以上现象至今在我们的城市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道路规划时缺乏总体规划设计意识。因此,绿化建设必须与其他道路附属建设同时进行,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城市道路的绿化和其他附属设施,应该齐头并进,相互协调,不可偏废。同时,在绿化规划设计时,也需要有一定前瞻性眼光,对于绿化档次和品位,应该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把握,避免日后重复建设。

结论

道路绿化是城市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现代都市对于道路的要求早已不仅仅只限于承担交通功能,道路还是城市景观的载体和组成部分。优美的城市环境、怡人的道路绿化,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舒适的生理要求,既代表着一个城市直观的风貌形象,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精神内涵。因此,城市道路绿化的设计是生态意义和景观意义的双重设计,唯有充分遵循生态环境自身规律,充分考量人、车、路、环境和谐统一,才能创造出亲切、舒适、具有生命活力的绿化

【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 园林绿化 景观生态学 景观设计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它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学科,主体是生态学和地理学。

二.景观生态学的生态建设与生态区位。

景观生态建设是指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采取调整或构造的形式,来形成新的景观格局,以增加景观的稳定性和异质性,从而创造立足原有基础而又优于原有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形成高效、和谐的人工-自然景观,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生态规划中,景观生态学中的区位生态学和生态区位论是重要的理论基础。生态区位本来是一个竞争优势空间或最佳位置的概念,是一种富有方法论意义的空间竞争理论,长期以来一直占据在统治地位的经济地理学主流理论中。现代的生态区位论还包含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在微观方向上,生态区位论和区位生态学就是特殊区位论发展方向。生态区位论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系统性的将生态学、经济学、地理学、系统学等方法统一起来,将生态规划问题的新型区位论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区位生态学是具体研究最佳生态方法、最佳生态区位、最佳生态效益、最佳生态行为的生态规划学和经济地理生态学。

从生态规划角度来说,所谓的生态区位,就是生态单元、景观组分、生活要求和经济要素等方面进行最佳生态利用组合配置;生态规划就是要根据人类利益统一的要求,按照生态规律,采取因地制宜、适地适产、适地适用和适地适生以及合理布局的原则,通过对环境、交通、资源、技术、产业、人口、资金、效益、管理、市场等生态经济要素进行严格生态经济区位分析,综合各类资源和分析结果,来合理进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整治、生产力配置、生活安排。生态规划要遵守区域原则、发展原则、生态原则、优化原则、建设原则、经济原则和持续原则等七项基本原则。在现在景观生态学中,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究如何深化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分析,如何设计和发展生态区位论以及探讨区位生态学的方法和基本理论,研究如何有效地规划、组织和管理区域生态建设。

三.景观的可持续设计。

景观的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思路,是建立在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设计理念。鉴于景观的可持续设计的发展优势,目前,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可持续生态景观理论、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套成功的可持续设计模式还需有待未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来逐步完善和提高景观的可持续设计。

1.构建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

景观是一个由生物圈和陆圈组成的、具有生物圈和陆圈相互作用的系统。完善的生态系统能要能够保持自然水土、能对局部的气候起到调节作用,能为动物提供一个丰富多样的栖息地,有利于食物生产环境,能实现减缓旱涝灾害的基本功能,拥有较为洁净的环境,能满足感知需求,能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和教育场所等,这就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基础作用。为了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关系,在进行景观的可持续设计时,就需要采取相关手段来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景观系统是一个生态系统或者是多个生态系统的聚合,其可持续性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人的干扰程度大小和生态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之间的影响关系等等。

从物种的多样性方面来讲,一个由微生物和复杂动植物构成的生物群落,和一个复杂的能量和物质转化、循环过程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仅仅能比单一物种和简单的生态过程所构成的系统更具可持续性。在目前城市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以美化的名义将自然的河道和山野风光进行改造,并以此来取代传统的鲜花和观景树木,采用一些简单的人工群落来代替原生的较为复杂的自然群落,类似的这些现象,极大的降低了景观的可持续性。

在生态景观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既要满足人的使用目的和使用需求,又要尽量将人的干扰范围、干扰程度和强度降低到最小,这也是生态景观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和职业伦理。生态景观设计中,所使用的材料和工程技术,要尽可能不对自然系统中的其他物种和生态过程带来毒害和损害。其中较为有名的是香港湿地公园,在该公园建设中,为了避免在景观的施工期间对现有湖泊和水体受到污染,刻意设置了一个双层条板屏障,通过该屏障将游客中心和水体分隔开来,实现隔离污染的作用,该屏障在工程合约完成后才拆除。设置的屏障中的条板入到粘土层中,由于粘土本身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能够保证湖泊系统在施工完成后具有较好的完整性。

2.加强对景观材料的合理利用。

生态景观中的硬质景观,如景观设施和景观建筑在材料选择上,要尽量选用绿色环保、可以循环利用和再生的材料。在香港湿地公园中就采用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非常注重对施工物料的选择。

在生态景观的软质景观中,如园林植物的选择上,要尽可能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应用乡土树种。由于乡土树种造价较为低廉,同时通过长期和当地环境的适应和同步进化,相对于外地物种来讲,更能适应当地环境变化,并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树种的生态功能,合理选择乡土树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城市特色。

3.提高对设计的重视和管理。

为了保证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景观的可持续性,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要与生态管理相结合。在景观规划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的环境问题,一般都需要结合相应的景观管理手段,来解决景观规划中的问题。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是要能引导变化,以便能维持重要过程和景观系统的持续良好运作。获取规划设计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能分析处理是形成景观生态化可持续规划设计策略的关键所在,在规划设计前期要需要综合考虑景观在自然、人文方面、环境等诸多因素及相关资料,分析其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创新,加强对设计各阶段成果的审查和对设计过程的控制,做好各个方面的协调;在景观项目施工的过程中,要注重设计跟踪,做好技术监督工作,要充分发挥景观规划管理的作用,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可持续的景观。

四.结束语

生态规划应该遵守区域原则、生态原则、发展原则、建设原则、优化原则、持续原则、经济原则等7项基本原则。现在景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深化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分析与设计而发展生态区位论和区位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而有效地规划、组织和管理区域生态建设。合理选择施工管理手段,实时调整支配资源应用,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对于管理手段和施工方法的改进,把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作为一项重大功能,充分发挥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功能,为景观生态化创造永续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强,黄丽玲,俞孔坚.设计如何遵从自然――《景观规划的环境学途径》评介[期刊论文].城市环境设计,2007(1)期

[2]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期刊论文].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第14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设计;现代艺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

1、 城市园林设计概述

园林作为城市标志性要素,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设计时,能够深刻表现整个城市的特色和注重其功能的表现。城市园林设计就是把建筑、美术、雕刻、文化等多个艺术与自然完美融合一体用于园林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园林的分部格局、绿化方面、所用材料以及装饰品等方面。目前,城市的园林设计更注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环境的文化艺术处理等,其关键内容是对空间的规划布局和对整个城市形态的表达,根本目标是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存质量以及促使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

2、 现代艺术对城市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

作为装点生活的必要元素之一,现代艺术具有渗透力强、发展迅速、内容多、范围广、多种多样的特点,所以在建筑、美术、绘画以及雕塑等方面得到了深入的应用。现代艺术的广泛应用正是人们对生活对艺术高要求的体现,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为了更好地设计城市园林,可在其设计中合理融入现代艺术,与多种艺术科学如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等有机结合,满足人们的心理要求,使人们身心愉悦,享受美好生活。其对城市园林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艺术观念

现代艺术观念可指导城市园林的设计与布局的规划。作为艺术语言思维基础的一种,现代艺术观念向城市园林设计渗透的时候,要有一个步骤。现代设计理念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我们常用的有如多角度多视点观察的观念、有关秩序法则建立基础的抽象派的逻辑形式观点等等。园林布局作为一种艺术,需设计者细心的想象思构以及合理地安排层次,运用现代艺术让城市园林更加让人们身心愉悦。例如在有限的空间内怎样合理对亭子、假山、花草、座椅等进行布局,采用什么措施让它们更具层次感与静态美等都是设计者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最后要考虑城市园林的建设地址,有效利用每一寸土地,设计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有鲜明个性的现代园林来[2]。

2.2艺术语言

对于艺术语言影响方面,在表现方式和技巧方面上城市园林设计要尽可能地借鉴并加以合理应用。在设计城市园林层次设计方面,要注意应用平面层面和空间层次的方式,让二者统一结合,充分达到现代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艺术成效。

常见的平面层次设计方法有秩序设计法和动态构成设计法两种。以简洁线条构划分层次地表现十分丰富现实内容的设计方法就是秩序层次设计法;为更好地开拓与延伸空间,就可采用以钢琴线、锯齿线等曲线构划的动态构成法。而在规划设计立体空间时,应注意园林整体布局的形象,清除空间内的障碍,亦可在某个网络体系中加入特殊的规划对象,让布局的整体具有逻辑性及无限性。城市园林设计的拔高需要一定的艺术语言,这是设计者进行设计的基础前提,我们在观赏城市园林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艺术语言带来的独特魅力。

3 城市园林艺术的设计手法

3.1 空间布局的运用

城市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规划绿地空间面积大小不一,所含的内容也多种多样,如花草树木、假山土石、楼阁湖水、景观雕塑小品等等,这些元素的组成分割了整个园林的布局空间。基于这个论述,在城市园林设计时就要考虑到整个园林空间布局是否合理,该如何布置才能达到整个空间规划的良好效果,除此之外,还要照顾到这些元素的具体的空间位置,详细了解城市园林的平面场地与空间结构,对每个细节都了然于心,如配合比例的大小、静态与动态的变化、良好和谐的节奏等等,按照实际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划设计,以便调节好城市园林空间内部的和谐一致,让整个场地布局合理、美观,最终能够将现代艺术的特殊本质完美地与整个城市园林设计融合在一起,达到很好的设计效果[3]。

图1中山岐江公园(局部)

3.2雕塑的运用

我们在游赏城市园林的时候,看到雕塑作品,就觉得眼前一亮,身心愉悦。作为现代艺术的常用表现形式之一,雕塑艺术在城市园林规划中具有完美的点缀效果,可以有效提升整个园林的设计效果。目前雕塑作品各种各样,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老少咸宜的艺术特质,在城市园林规划中体现出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去除精神烦扰。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应用现代雕塑,既美观又环保,还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图2 雕塑图片(主题雕塑、现代雕塑、仿真雕塑)

3.3植物绿化的运用

植物绿化艺术,就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在植物如乔木、灌木、花草复层植物群落结构等得到良好的生长的同时,更要让绿化植物与四周的特性建筑、园林小径、水流山石等园林景观高度协调一致,让绿化植物的形体结构、外观线条、色彩效果等特点尽可能地展现,从而达到城市园林的整体美观,既满足了人们的身心需求,更突出了城市园林设计的独特魅力。在规划城市园林中,对绿化植物进行选择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特性、地理、人文、当地人的 生活习性等特征,全方位调查后进行合理采用。如在城市园林的建筑与四周花草说木的高低配合方面,设计时要注重它们的颜色是否搭配,怎样规划才能体现建筑和植物各自的特性与精神[4]。

图3

作为城市园林设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绿化艺术是非常必要的,不容忽略的,其对整个园林的布局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艺术与人们普遍的审美意识密不可分,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更是占有重要的应用地位

4 结语

基于以上论述,随着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它在城市园林设计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设计方案中提出现代艺术的构想,全方位地提升城市园林设计的整体效果,使人文与自然环境高度和谐统一,在满足现在人们的生活要求和精神审美的需求的同时,为更好地规划现代化的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LUAN Zhi-qiang,FU Ze-tian.Park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For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A]. 2005年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 2005

[2] 王沛永,张新鑫.生态设计的理念与艺术化的表达――美国奥斯汀约翰逊总统夫人野生花卉中心的雨水利用设计研究[A]. 2012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区会议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12

第15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序列;道路线形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公路景观设计理论框架是研究公路景观问题的基石,因此在研究公路景观相关问题之前,必须构建合理而且尽可能完整的理论框架,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公路景观的细节具有重要意义。

1 公路景观设计理论的基本含义

公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功能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公路的需求从运人载物转变到保证安全条件下的出行,而目前正向追求满足设施与自然和谐情况下的乘车舒适方向发展。正是这一功能需求的改变,公路景观设计才日益被重视起来。这里界定公路景观设计理论的含义:公路景观设计理论是在公路可视范围内,研究公路景观规律并应用于工程实践,如何保持与自然更好的协调,如何更好的服务用路者,以减少交通事故、增加司乘人员舒适性的理论。

2 理论的基本框架

公路景观设计理论有着丰富的内容,它是以视觉原理、色彩学、美学等学科为基础的,主体包括公路线形、公路景观的表现手法、景观地域分异规律、公路景观构成、公路景观序列和公路景观评价等内容,其中待研究的可以量化的指标有多个,除了公路合理的线形外,其他基本的还有顺直路段(所谓顺直路段指直线路段和平曲线半径大于某临界值后的大半径平曲线路段)单一景观最佳长度、路侧结构物距路边的合理距离、立交桥空间尺度,对于路用绿化植物,例如中央分隔带,植物的高度、冠径、间距等都可以而且需要进一步量化。

3 高等级公路景观的涵义和构成

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C.Troll将景观定义为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现在一般定义为:景观是指由地貌和各种干扰作用,特别是人为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的宏观系统。在认识上人们通过视觉、感觉(知觉)对景观产生印象、生理及心理反映,其形成的综合效应是“舒适性”。不同的建设(建筑)类型对景观的要求或研究有所侧重,道路景观侧重在道路上以一定速度运动时,视野中的道路及视线所及的空间四维景象。公路景观是道路使用者的视觉所能看到的各种自然景观与公路、交通要素的综合体,是公路三维空间加上时间和人的视觉、心理感受等形成的综合环境效应,即道路使用者在乘坐交通工具运动过程中对公路及公路环境的印象。

图3-1 公路景观包含的内容

4 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原则

百科全书对公路景观设计给出的原则是:因地制宜、风格鲜明、环境保护、兼顾效益。

4.1 功能性原则

公路首先是供车辆行驶的,进行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始终要把公路的功能性原则放在首位。要充分考虑公路的特点,以满足公路的交通功能为首要宗旨。

4.2 自然优先原则

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尊重自然,正视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原始自然保留地、历史文化遗迹、植被、湖泊等,他们对保持区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及保存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进行高等级公路景观规划,必须考虑自然景观资源。

4.3 可持续原则

景观的可持续性可认为是人——景观关系的协调性在时间上的扩展,这种协调性应建立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和维系景观生态整合性之上,人类的基本需要包括粮食、水、健康、房屋和能源;景观生态整合性包括生产力、生物多样性、土壤和水源。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也要遵循可持续的原则,把道路景观这个由多个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进行多层次设计,使整个道路系统的结构、格局和比例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谋求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4.4 地域性原则

高等级公路少则几十公里,多则几千公里,故穿越的地区较多,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有不同的结构、格局和生态特征,因此修建高等级公路要统筹规划,分段设计,因地制宜,景观协调,注重特色,尽可能保持特殊地区尤其穿越少数民族地区时,要突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4.5 综合性原则

高等级公路景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研究工作,其综合性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高等级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分析不是某一学科能解决的,也不是某一专业人员能完全理解景观内在的复杂关系并作出明智规划决策的。高等级公路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多学科的专业队伍协同合作进行不懈的努力,这些人员包括道路工作者、景观规划者、景观建筑师、园艺师、地质工作者、生态学者等。其二,要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要在分析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客观的进行高等级公路景观规划设计,增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5 高等级公路的线形与环境的协调

线形与地形配合是公路与环境协调的主要内容。线形与地形配合首先取决于合适的技术标准,从总体上看,公路路线线形的要求是随着公路等级的升高而升高的,一般来讲,公路等级越高几何线形越流畅越美观,而地形特征是影响选择设计速度的主要因素。公路建设要尽可能减少人工痕迹,在所处环境中不但不刺目,不支配环境,而且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与周边的生物共生。公路要有合适的视觉比例,如视野中公路所占比例过大,也必然显得生硬单调。与地形不协调的路线极难形成优美的景观,因此公路与环境协调最重要的工作是抓住地形特征,避免对地形的任意分割,使路线与地形有机结合起来。

6 总结

现代的人们并不仅仅满足事物的用途,还要求感受事物的美,这样人们总是尽可能使事物的功能与美融合起来。能吸引人并能给人以乐趣的各种事物与美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创造性的产物,同样交通也不能忽视功能与美的和谐统一。人们进行交通活动时,首先要求的是安全顺利的完成空间位置的变更,同时也要求提供舒适的车内环境和良好的道路视觉环境。这些就是人们对道路美学方面的需求,也是公路景观设计理论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 张阳.公路景观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3-48

[2] 张玉芬.道路交通环境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10-26

[3] 于胜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与评价.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5

[4] 彭巍.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与评价.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硕士论文,1998.5:3-62

[5] 黄笑锋.公路绿化与公路交通问题的研究.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0.4:40-54

[6] 张秀丽.道路建设与景观协调性研究.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02.5:11-36

[7] 尹吉光.高速公路绿化初探.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6

[8] 崔文波.高速公路景观研究初探.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6: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