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学硕士论文范文

农学硕士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学硕士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学硕士论文

第1篇

1.ESP教学理念在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新形势下英语硕士点建设的几点思考

3.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思索 

4.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5.医学硕士研究生互动式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6.英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中转述动词的对比分析

7.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8.中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

9.商务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情况分析

10.硕士研究生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11.英语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现状调查与培养途径分析

12.主题-任务教学模式探究——以地方高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3.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

14.中国应用语言学专业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体裁特征

15.“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1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分析 

17.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18.英语报刊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外英语阅读

19.基于新媒体支撑的面向硕士研究生实用英语教学的探索

20.论英语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问题

2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22.硕士研究生EAP习得模式探索——武汉科技大学某研究所硕士生学术英语习得个案研究

23.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2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2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构成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26.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英语写作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某大学2012级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

27.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分析

28.中外大学生英语硕士论文中四词词块的比较研究

2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30.中国与北美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以农学为例

31.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3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为例

33.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34.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

3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建议——对浙江工商大学的调查分析

36.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对比研究

37.香港与内地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38.法律英语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定位与教学组织

39.英语硕士研究生第二外语的学习策略探究

40.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41.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通用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42.影响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因素的实证研究

43.英语硕士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44.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核心、目标与措施

45.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46.人文社会科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英语标题句法特征的对比研究

47.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与启示——以赣南医学院为例

48.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49.英语硕士研究生教学之我见

50.英国TESOL专业硕士和我国英语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比较与思考  

51.实施“流利领先法”,培养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以报刊、学术杂志文章为课程材料

52.英语教育硕士教育实践中课堂观察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53.波兰华沙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及启示

54.师范院校英语教育硕士培养问题与对策思考

55.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56.媒体英语素材在法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探究

57.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之我见

58.中国英语专业和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题名的信息结构对比分析

59.“模块+选修”:转型期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60.水利英语方向翻译硕士培养的可行性研究

61.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自主性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初探——以悉尼大学硕士TESOL专业课堂教学为参照

6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分析

63.对比分析我国英语专业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

64.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65.在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66.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 

67.浅谈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改革 

68.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69.英语硕士研究生科研阅读现状与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70.从课程本质透视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 

71.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72.说写并重 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 

7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的启示 

74.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特点的实证研究 

75.理工类院校英语本科与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76.论英语专业硕士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失误

77.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78.试论工程硕士英语课程交际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79.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80.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81.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82.车辆工程专业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EPBEP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83.英语专业本科至硕士英语词汇学课程三级分级教学设计

84.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85.广西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论文调查和分析

86.浅谈英语翻译硕士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87.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创新特征研究 

88.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8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写作中重述话语之语用功能习得研究

90.专业硕士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启示——以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91.人际关系管理论与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模式

92.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与课程评析

93.英语硕士论文写作方法论要

94.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9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与自我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96.基于教育语言学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思想与学术能力发展的思考

97.民族高校医学硕士对医学英语需求的调查分析

98.自助式讲课学习模式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99.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100.基于ESP教学理念开展公共卫生硕士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101.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102.从中介语视角分析工程硕士英语会话的句法范式

103.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EAP教学——以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0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与实践

105.从英语教学法的视角探讨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107.浅议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8.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09.涉海院校硕士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10.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优化——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111.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引言的体裁分析

112.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水平综述——兼谈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13.关于提高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英语阅读教学的想法

11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思考与构想

115.论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116.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环境的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研究

117.工程硕士英语实践教学途径探索

118.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119.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专业特色——关于西部地区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

120.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调查分析——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121.浅谈英语专业硕士论文的选题

第2篇

关键词:都市型农业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126-0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居民对农业提出了多元化的服务要求。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以城市为依托,形成服务于城市的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综合农业体系。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教育部自2009年起,着力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主要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2015年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比例将控制在1∶1。招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环节,招生质量直接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我国现行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是由国家主导,自上而下,有着统一的标准、要求和进度。我国进行硕士研究生招生的高校分为中央部属院校和地方院校,中央部属院校实力较强、学科特色鲜明,尤其是设置研究生院的高校享受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支持,在硕士招生中拥有充足的生源,具有自划线的权限,有较多自。地方院校在硕士招生过程中必须严格按国家划定的分数线进行复试录取,生源数量和质量均处于劣势。因此,为适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地方院校要切实提高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从而在高校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关乎地方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北京农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属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于2008年4月获得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权,虽然专业学位工作在学校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但经过努力和建设,已成为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其特殊性,再加上北京大都市的特殊地位,如何立足都市型农业特点,办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尤为重要。

一、北京农学院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质量的实践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质量的生源,招生就在于吸引和挑选出高素质的学生。作为地方院校,在名气上和综合实力上较中央部属院校明显处于劣势,如何争取优质生源成为招生工作的工作难点和重点。近年来北京农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创新机制,通过采取以下有效措施,较好地把握招生工作的主动权。

1.以学科特色吸引优秀生源。北京农学院紧密围绕首都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近年来,学校承担了“973”、“863”、支撑计划、国家重大转基因专项、农业行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高水平国家项目。在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研究、作物品种研究、肉牛转基因体细胞克隆技术、中兽药和生物农药等方面在国内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尤其是近三年,学校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重点解决了一批北京乃至全国都市农业、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通过加强学科建设,突出特色,以点带面,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从而吸引优秀生源。

2.以名师魅力吸引优秀生源。北京农学院现有教授90人,副教授202人。教师中受聘为“外籍院士”1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创新人才7人,北京市长城学者2人,北京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65人,北京市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学术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13个,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通过名师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吸引优秀考生报考。

3.以改革培养机制吸引优秀生源。为吸引优秀生源,同时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加大校外培养基地建设,增加校外实践的时间与机会。同时保证研究生在学期间基本学习、科研和生活的需要,我校不断提高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学待遇,2012年9月起将在学待遇发放标准提高到900元/月/生,我校硕士研究生在学待遇一直列于全国院校前列。

4.以规范管理制度吸引优秀生源。①拓宽宣传途径,提高生源质量和数量,作为地方院校,加大宣传力度,采取主动进行多形式立体式地宣传,吸引优秀考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对专业学位性质认识的转变是招生前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由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对这一新生事物缺乏了解,存在“比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低一等”的偏见认识,造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报考率偏低。例如,北京农学院第一届全日制园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第一志愿不足10%。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加大了宣传力度,使应届本科毕业生明确专业学位是与学术型学位没有本质的区别,均属于同一学历层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区别仅在于培养目标不同,即专业学位教育突出与职业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北京农学院还加大了就读专业学位的优势: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一般为2年,毕业后直接就业可以节省1年;由于培养更注重应用,因而就业更有针对性,成功率更高;在培养过程中,个别学生如果发现自己对学术更感兴趣,想继续深造,也可直接考博士,同样可以节省1年。通过宣传,北京农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报考率由过去不足10%到目前已超过200%。学校组织各学院积极动员本校本科毕业生报考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召开专场动员大会,将相关信息及时传递给在校本科生;充分利用教师本身资源优势,发挥推广教授下乡服务的优势,将招生信息传递给个郊区县的人员;同时开拓京外渠道,每年组织多支小分队到京外高校招生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②充分利用网络,畅通沟通途径,提高招生工作效率,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以时间紧任务重而著称,作为地方院校,除了一志愿考生的录取外,关键是出色地完成调剂任务,调剂工作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性增加了工作的艰难性,因此,北京农学院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展示自身,并通过高效工作来吸引考生。通过北京农学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及时向广大考生公布招生进程、招生规章制度、招生复试工作规定等,实现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初试成绩、复试结果、录取情况、档案到达情况等考生密切关注信息的网上查询,得到考生的好评。③遵循“按需招生、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招生程序,我校坚持公正选拔的原则,详细制定招生工作方案,成立校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再由各学科制定复试工作细则,成立学科复试工作小组,各复试小组中每一位成员参与评分,取平均值作为考生的复试成绩,复试过程全程录音,由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各占50%加权折算成综评成绩,根据考生综评成绩在本学科中的排名确定拟录取名单,最后在拟录取考生中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另外复试名单和拟录取名单要在北京农学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上公示,纪委全程监督。④人性化管理,提高招生服务质量,我校招生工作一方面坚持公正选拔的原则,另一方面尽量人性化和细致化,对考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高度重视并尽快解决,从而吸引优秀的考生。复试时间尽早安排,努力争取一部分尚处犹豫状态的优秀考生;设置专人接听电话,耐心细致地回答考生的问题;复试报到流程明晰流畅;复试录取工作时间紧凑有序,复试结束后三天内公示录取结果,保障未录取考生能尽早再次调剂。

5.以建设强大的都市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吸引优秀生源。由于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更注重将理论运用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而都市型人才培养“用武之地”实践平台的建设显得特别重要。近年来,北京农学院针对这一新的农业需求现象,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和办学优势,率先开展一系列适应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硬件和软件建设。在硬件上,学校有3个北京市人才培养基地和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果树学、临床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5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有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兽医学(中医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及农残安全检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首都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大学科技园等9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和成果转化基地。在软件上,学校在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尝试。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创建实施“政产学研推”教育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11个国家的17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并进行硕士的人才联合培养。学校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加强校校联合、教科联合和校企联合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和作用,先后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市农业职业技术职院签署“三院联动”协议,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有效的联动与合作机制;学校与首农农业集团、北京雷利集团、北京金六环农业园、内蒙古永业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天海绿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绿都林科技园有限公司等多个省市的涉农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农业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形成了校企联合的研发体系。

二、北京农学院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的成效

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自2004年以来,学校从无到有,现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覆盖了2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2个类别涉及12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从2009年的30人,到2012年的116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4%。招生规模稳步扩大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2.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质量不断提高。2009―2012四年录取初试成绩高出国家分数线50分以上(含)的研究生平均占15%,高于国家分数线30~49分的研究生平均占30%,高于国家分数线10~29分的研究生平均占62%。同时我校录取的考生中来自“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的毕业生逐年增多。

3.提高招生效率和师生满意度。通过招生网站,增加了招生工作的透明度,加强了与考生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招生工作效率,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充分发挥导师组在复试选拔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导师组和导师在复试当中尤其是业务考核等方面的意见。坚持第一志愿优先,并兼顾选拔优秀。对于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高招生质量和效率的思考

1.建议改变国家硕士招生政策文件下达方式。目前国家教育部硕士招生文件实行一年一发,常常又滞后于招生进程,不利于安排招生工作。因此建议硕士招生政策文件更宏观和更稳定,避免地方院校一直处于被动期望中,不利于招生效率的提高。

2.建议硕士招生计划下达时间提前。建议招生计划应在国家分数线下达前,最好能在考生报考前,对考生更具参考性。

3.切实加强高校自身的特色建设。高校之间招生的竞争最终都是各校综合实力的竞争,在综合实力上地方院校无法与综合性部属

院校比拟,因此地方院校需扬长避短,突出特色,不断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以特色立身,在高校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4.加强专业学位论文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硕士论文更强调所学的理论和知识要应用于实际的工作。刘爱荣等认为专业学位硕

士论文应具有实、新、高的特点:“实”是指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生产、科研实际,论文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生产;“新”是指论文选题要应用学科前沿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解决都市型农业中急需解决的难题;“高”是指硕士论文的科学水平、创新水平都要达到较高的水平,科研成果能取得较高的实际价值。

专业学位教育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是由政府、学校、企业、社会构成的关系链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任何变化都是受这个关系链上其他环节状况牵动。北京农学院利用其办学优势和地理优势,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看作是一次发展机遇,通过加强人才培养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仅推动了学校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而且了促进本科生教育。

参考文献:

[1]方志权,吴方卫,王王威.中国都市农业理论研究若干争议问题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521-525.

第3篇

【关键词】淡紫拟青霉;文献计量;专利

Status and Trends of Paecilomyces lilacinu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CNKI and SIPO

LI Tian-hao1 ZHANG Bo2 LIU Xian-jiao1 RUAN Chang-chun1

(1.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Natural Enemy Insects,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China;2.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i,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from CNKI(http://) and SIPO (http:///index.action), and used danziniqingmei (P. lilacinus) in Chinese as a subject word, articles and patents were searched and analyzed to study the status and trends of Paecilomyces lilacinus research in China.

【Key words】Paecilomyces lilacinus; Bibliometrics analysis; Patent

0 引言

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是土壤及多种植物根系的习居菌[1],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拟青霉属。该属主要特征为分生孢子梗呈瓶状或近球形(瓶梗),在菌丝端或短枝上轮生,分生孢子单孢链状。该属已报道有近50个种,均为昆虫病原菌或线虫病原菌[2]。1979年国际马铃薯中心Jatala发现淡紫拟青霉对植物根结线虫具有寄生作用[3]。此后,许多国家的学者对该菌进行了研究,证明了淡紫拟青霉对多种植物线虫都具有防治效能[2],并且有易培养、寄主广、功效高等优点[4],对人畜安全无毒、不污染环境,有利于生态平衡[5]。1985年云南农业大学的胡以仁在观察真菌和制作封片的实验技术报道中使用了淡紫拟青霉作为菌种材料[6];198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陈品三与彭德良使用Jatala提供的菌种开展了防治根结线虫的应用试验并进行了报道[7]。目前我国相关研究的期刊论文已发表数百篇,内容涵盖生物学、分类学、生理、生态、分子生物学、代谢产物研究、生防应用与致病机理研究等方面[2,4-5,8]。随着相关工作的发展,阶段性地对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该领域人员更好地把握研究概况与发展态势,因此,本研究借助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与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系统,以淡紫拟青霉为主题,检索我国研究利用淡紫拟青霉的科技文献与专利成果,对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为研发人员深入了解我国该领域工作情况提供参考。

1 数据采集

1.1 文献采集

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源,在“跨库选择”中分别对“期刊”、“国内会议”、“博士”、“硕士”等12个子数据库(不包括“专利”数据库)进行单独检索,检索方式为“高级检索”,“主题=淡紫拟青霉”[9]。检索结果经人工筛查去除期刊目录、书讯、宣传页等非目标材料;去除因“优先出版”等原因产生的重复记录,而后供分析使用[10]。“基金”与“机构”数据由CNKI分组浏览功能生成,在检索后将该数据拷贝使用[11]。

1.2 专利采集

使用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系统进行专利搜索,采用“高级查询”,“文本”栏中“名称=淡紫拟青霉”[12],对SIPO提供的“发明公布”、“发明授权”、“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4个类别单独检索,检索结果导入电子表格中供分析使用。

1.3 采集时间

2015年8月31日。

1.4 数据处理

使用WPS Office的WPS表格9.1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及制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总量及分布情况

表1为在CNKI与SIPO中检索获得的文献及专利的数量分布情况,共计检出566篇(件),按照数量递减顺序排列。

CNKI的“跨库选择”功能提供了13个可选子数据库,对除“专利”数据库之外的12个数据库进行了单独检索,有8个数据库获得了文献数据,其中,“期刊”论文数量最多,为353篇;其次为“国内会议”论文数量,为52篇;“硕士”论文的数量也较多,为39篇。对“学术辑刊”、“标准”、“年鉴”和“商业评论”4个数据库的检索未获得相关文献。

SIPO提供了“发明公布”、“发明授权”、“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4个类别可供检索,对其分别检索后,除“外观设计”外的3个类别下获得相关数据,专利类型中发明专利占绝大多数。由专利审理流程可知,“发明公布”的检索结果中也包含了“发明授权”的全部专利,因此在计算文献总量时38件授权发明专利不再重复计入。

表1 检索获知的淡紫拟青霉文献分布情况

2.2 文献的时间分布

图2为文献数量位于前列的期刊论文、专利申请、国内会议论文及硕士论文数量的年度分布情况,有关报道始见于1984年,贵州农学院梁宗琦在有关拟青霉属菌株的研究论文中提及淡紫拟青霉及其应用情况[13]。图2的四类文献中,期刊论文数量在过去二十年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专利申请量则在“十二五”期间出现了快速增长;硕士论文数量在过去十年间平稳增长;而国内会议论文数量近年来略有下降。

图1 淡紫拟青霉文献发表量的年度变化

2.3 主要期刊与基金

表2为国内发表淡紫拟青霉相关文献的主要期刊,其中《中国生物防治》(现改名为《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发表相关论文17篇,是发表相关文献最多的期刊;而居于前三位的期刊也集中反映了淡紫拟青霉研究与应用的主要方向。

表3是从CNKI提供的“基金”列表中筛选出的主要资助基金,可供参考。其中,国家层面的基金来源占多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发表相关论文42篇,是资助发表相关论文最多的基金来源;在地方基金中,“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居于前列。

2.4 主要研究机构与人才培养情况

表4是CNKI“分组浏览”的“机构”列表中发文数量位于前十位的单位,检索时勾选除“专利”外的12个子数据库。表5与表6分别为国内有关淡紫拟青霉研究的博士论文和主要的硕士论文来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在这三项检索中均位居首位;华中农业大学在相关文献总量与硕士论文数量上也都位居前列。

2.5 专利类型及专利权人分布

本次检索获得相关专利及专利申请共计71件,其中70件为发明专利,1件为实用新型专利(表1)。图2是本次检索时相关发明专利的权利状态和审查状态,在70件发明专利中,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有38件,占总量的54.3%。授权专利中,31件专利权有效,其中1件发生了许可转让,另有7件已失去专利权,有效专利占授权专利总量的81.6%。尚未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中,16件处于审查阶段,其中6件公开,10件处于实审;而另16件申请已无效,其中13件自行撤回,3件被驳回。

表7为授权专利在2件以上的专利权人及其专利申报状态,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相关授权专利数量最多,为7件,未见后续申报;华中农业大学持有授权专利2件,另有1件处于实质审查阶段;其余4个专利权人也没有检索到后续申报。

3 结束语

在基于CNKI和SIPO的检索中,我国淡紫拟青霉科技文献主要包括了期刊论文、专利申请、国内会议论文、硕士论文等,这四类文献占据了检索文献总量的91.0%,其中,期刊论文数量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专利申请以发明专利为主,在“十二五”期间申请量出现了快速增长。

期刊论文刊发数量居于前三位的期刊依次是:《中国生物防治》(现已更名为《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植物保护》与《农药市场信息》,总体上反映了该领域研究和应用的主要方向。在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以及地方基金来源方面,福建、湖北、广东、云南等南方省区表现突出。该领域的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总申请量的98.6%,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数量不足,知识产权结构略显单一,对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福建农林大学在期刊数量,博、硕士培养数量中均居于首位,但在专利申请方面仅检索到1件发明专利(已转让);在博士、硕士培养数量居于前列的另外几所大学中,也仅有华中农业大学具有3件专利申请,这一结果说明国内该领域人才培养与技术应用之间存在距离,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成果转化率可以作为该领域今后发展中的一个着力点。

【参考文献】

[1]夏汉祥,廖美德,胡亮亮,等.淡紫拟青霉的研究现状[J].世界农药,2010,32(5):8-12.

[2]张春龙,肖炎农,余旗红,等.淡紫拟青霉的特性与研究进展[J].湖北植保, 2012,130:48-51.

[3]Jatala P, Kaltenbach R, Bocangel M. Biological control of Meloidogyne incognita acrita and Globodera pallida on potatoes[J]. Journal of Nematology,1979, 11(4): 303.

[4]李芳,刘波,黄素芳.淡紫拟青霉研究概况与展望[J].昆虫天敌,2004,26(3):132-139.

[5]姜培增,李宏园,陈铁保.淡紫拟青霉防治植物线虫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6): 38-41.

[6]胡以仁.一种观察真菌和制作封片的方法[J].微生物学通报,1985,6:46-47.

[7]陈品三,彭德良.淡紫拟青霉防治南方根结线虫1号生理小种和花生北方根结线虫试验初报[J].中国油料,1989,3:45-48.

[8]赵培静,任文彬,缪承杜,等.淡紫拟青霉研究进展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30):9672-9674,9739.

[9]刘建峰,王静瑜,方亦秀.基于CNKI的平腹小蜂中文文献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3):57-60.

[10]刘贝贝,徐航.2000-2014年CNKI中关于光催化研究的文献分析[J].广州化工, 2015,43( 5):62-63.

[11]林旭东,钱小琴,刘凌云,等.我国激光科研成果文献的统计与分析[J].激光杂志,2015,36(2):1-5.

第4篇

>> 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内部动力研究 农地规模化经营中的土地生产率变化研究及展望 促进农地规模化流转对策研究 江西农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势在必行 论中国流通企业的规模化路径 现代农业的规模化路径 规模化经营 从法国摆脱小农式发展的实践谈我国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对策 假药买卖的规模化之路 规模化栽培速生杨的措施 畜牧行业的规模化渗透 虚拟化桌面云教学平台的规模化部署与优化 我国农地细碎化现状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改革背景与发展路径探析 国企规模化经营实现最优化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守望乡回族的规模化养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免疫程序优化技术在规模化养猪场的推广应用 数学分析对于企业规模化发展的优化作用探析 定西规模化样本 “专家股东化”的规模化发展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 刘爽,刘军,刘玉锁.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探讨——基于鹿泉市铜冶镇土地股份合作制的调查[J].农业经济,2012(5):92-94.

[21] 谢根成,付露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农村经济,2011(9):59-63.

[22] 田永利.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资本化的经济学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

[23] 郦珊珊,高雪瑾.农村土地证券化在我国的实践及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8):1-5.

[24] 郭军.杨凌数万亩土地是如何流转的?[BE/OL].[2011-07-04].http:///content/2011-07/04/content-4828214.htm.

[25] 刘波,彭瑾,盖小静,等.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土地流转实践的调研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1-7.

System Optimization and Realization Route of Farmland Operation Transform From Fragmentation to Scale

——Viewing From Capitalization of Farmland Operating Right

XIA Xian-li1,WANG Le1,ZHAO Min-juan1*,LUO Dan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2. Office of Central Rural Work Leading Group, Beijing 100001, China)

第5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课程;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33-02

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学从传统的跑、跳、投和球类等基础体育教学向新型的体育选项课转变,而体育舞蹈课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首次进入了普通高校的体育课堂,并迅速成为大学生最受欢迎的体育选修课之一。但是,由于体育舞蹈一直不列为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各高校往往把体育舞蹈的地位边缘化,在人力和物力方面不予重视,导致高校体育舞蹈的整体教学环境不尽人意。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检索2000~2010年度有关我国体育舞蹈和体育动机的相关优秀硕士论文或体育核心刊物论文,依据已有的研究资料作理论依据,找出前人研究的不足,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2.问卷调查法。根据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基本情况设计问卷内容,要求各校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学生和体育舞蹈老师进行答卷。

3.专家访谈法。访问广州市普通高校从事体育舞蹈教学的教师或专家,通过实地访谈、电话访谈,了解各学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情况,获得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4.数理统计法。问卷回收后,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的录入,并通过EXCEL2003软件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广州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现状。广州市普通高校目前的体育选项课只开设两年。如表2-1可看出,不同学校的体育舞蹈课程情况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师资、课程设置、教学设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四方面。

表2-1?摇广州市部分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设情况

①师资状况,从表2-1显示,体育舞蹈教师人数最多的学校是广州大学,达10人之多,最少是广东工业大学和广州医学院,只有一位老师,其他学校的体育舞蹈教师人数都在2~6人之间,说明不同学校的师资情况差别较大。②课程设置,在选课期限方面,各高校选课周期基本上采用一学期制,只有华南农业大学采用两学期制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实行4学期制;在教学上多数高校采用一位老师授课,只有仲恺农学院采用两位老师授课;在班级人数方面,各校情况差别较大,最少是广州医学院,一个班只有20人,最多是广东工业大学,一个班达到60人,其它学校基本都在38人左右浮动,说明广州市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③教学设备,在课室方面,多数学校基本能在室内上课,但教学设备比较简陋,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阶梯课室内上课,中山大学在不平整的马赛克地面上课,这都与体育舞蹈的要求相去甚远;更有一些学校还在室外上课,甚至没有固定课室,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在田径场上上课、华南农业大学在山脚下上课、仲恺农学院在户外篮球场上课、广州中医药大学甚至没有固定地方上课,说明广州市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条件不尽人意。④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在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方面,广州市多数高校在体育舞蹈课程内主要教授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伦巴、恰恰四种舞蹈,通常一学期教授1~2种舞蹈,不同学校的教学内容不统一,随意性较大,只有个别学校按照国标舞的铜牌技术教学。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实践考试和考勤、素质相结合。从中可见,广州市普通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和考试方式大同小异。

2.影响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①场地器材,体育舞蹈的特点决定了体育舞蹈的教学场地应在室内,最好是配有镜子和扶把,因为学习体育舞蹈首先要练习形体和各种舞步的基本步,学生需要对着镜子才能正确比对自己的动作与教师的规范动作之间的差别,找出自己在技术动作上存在的不足;从表2-1显示,广州市各高校的体育舞蹈场地设施比较滞后,许多学校还在室外进行体育舞蹈教学,这就给体育舞蹈课的开展带来一定困难,使教学效果直接受到影响。②男女生比例,体育舞蹈最大的魅力是男女合作完成,舞蹈的角色分工决定需要男伴为主导,女伴为跟随。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女生占有76.46%,男生仅占23.54%,女生人数是男生的三倍还多,有些学校因为男生选修体育舞蹈课人数少,因此规定男生不准选修体育舞蹈课,造成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大学生正处于18~20岁的青春年华,从心理学角度上有强烈与异性接触和交流的需求,高校体育舞蹈课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不但降低了体育舞蹈固有的魅力,而且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和效果。③课外练习,高校舞厅是学生课外练习和实践的平台,但通过调查得知,广州市各高校的舞厅基本都处于关闭状态,最突出的是华南师范大学,在1990年初期,华南师范大学曾经对学生和社会开放4间周末舞厅,火爆场面可谓空前,但进入2000年后只剩下桃李园一间。根据课堂实验调查,在选修体育舞蹈的40位学生中,每次课后练习的人数不足15%。说明多数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时间仅局限在课堂上,课后复习或练习的时间基本空白。依据巴浦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任何运动技术形成必须经过“泛化—分化—动力定型—自动化”四个阶段,运动技术的形成都必须有在本体感受器官的参与下的神经中枢调节作用。体育舞蹈是一项动作难度大、技术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因此需要一定的课后时间重复练习才能保证动作的质量。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目前,广州市普通高校许多体育舞蹈教师还处在教学的探索期,主要体现在教学手段少,教学方法不科学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逐渐减弱,严重影响体育舞蹈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

1.广州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现状是:现任的体育舞蹈教师多数半路出家,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体育舞蹈教材和专项理论;教学设备简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伦巴、恰恰四种舞蹈,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实践考试和考勤、素质相结合。

2.影响广州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学设备滞后;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学生课外练习缺乏;多数教师的技术和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立农.我国体育舞蹈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C].教育部教体艺[2002]13号.

[3]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胡映珍.体育舞蹈舞伴组合方式与和谐方法的进一步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5]侯继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舞蹈专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6]上官来.体育舞蹈教学能力结构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

[7]刘美娜.我国体育舞蹈教练员专业素质系统结构的分析与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第6篇

关键词:在职教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建设类的在职研究生主要是指面向建设行业培养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产学研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现今我国已设立38个专业学位类型,这其中与建设行业有关的有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工程管理等硕士层次和2011年新增设的工程博士研究生教育,其中工程硕士中又有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等8个属于建设类的研究领域。我校作为省属高校面向本地区开展建设类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积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有以下策略:首先是明确目标,培养目标是核心,是设定培养过程和进行培养评价的依据,具有指导作用。其次是教学培养,培养过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其中又涉及课程教学、学位论文工作、实践环节等几部分,各部分均对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直接的影响。第三是培养评价,评价是对培养过程的监控,是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最终环节,其中包括教育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二、明确目标,制定和修订培养方案。

明确目标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专业学位是与学术性学位并行的另一种类型的学位,两种类型学位的规格不同,各有侧重。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特定职业的需要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因此,两种学位教育对招生的办法、教学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论文的要求、师资队伍的要求以及质量评估的标准也不同。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市场需要为导向,正确认识和把握专业学位,深化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改革。在各类专业学位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坚持独特的培养理念是专业学位发展的根本所在。对于我校来说,必须整合内外部教学资源,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特点制定和修订合理的培养方案。

三、精心设计培养环节,确保培养质量

1.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设计课程体系和每门课程教学内容时,要立足基础理、突出实践性、加强选择性。充分听取企业导师意见,紧紧把握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现代科技知识的掌握;理论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设必要的选修课,供学生根据各自的基础和知识结构进行选修;还要兼顾行业任职资格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及时纳入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将案例研讨和试验模拟与传统的课堂讲解结合起来;邀请企业导师来校做前沿知识讲座,甚至承担部分理论课程的讲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建立网路教育平台,将课堂搬到网上,使因工作关系耽误课程的学生能够随时补修;加强教材建设,尽量选择教指委推荐教材,鼓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编教材或学习指导书。

2.整合内外部教学资源,配备校内外师资。

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打破学院系所之间的壁垒,将校内优质资源整合利用,聘请其他院系的老师作为研究生导师或是课程教授,弥补自身师资不足的缺点,如:我校工程硕士中的工业设计工程领域有个景观设计方向,就是以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学学科为主,将农学院的风景园林学和美术学院的设计学的部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另外,我们也积极动员校外导师承担部分理论教学任务,如: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现代施工技术与管理等就是邀请房地产公司的老总和优秀的项目经理来讲授,并为他们配备了相关专业的年轻老师做助教,大多数青年教师,是直接从硕士读到博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师给在职研究生上课,就知道讲什么、如何讲,就能够讲授有关本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以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成为最受工程硕士生欢迎的好老师。这种校内外教学团队每月要开一次研讨会,在一起说课和交流。

3.面向生产实际开展论文工作。

在职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首先应把好选题关,传统工学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多局限于科研课题,在相当大程度上从属于研究生导师的科研方向;而工程硕士论文的选题来源于生产实践,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实用价值,应结合本单位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生产关键,或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等课题,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或是大项目中相对独立完整的部分。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下实行密切配合的双导师制,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由学校导师负责,在做课题时,由校方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这种联合指导方式不仅有利于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而且是学校教师再学习、再提高的好机会。在论文选题时,除了研究生必须撰写文献综述及选题报告外,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工作评议小组对选题进行审议,并对实验条件、经费、工作进度等进行审议。论文评价方面,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的质量以“研究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成果的先进性,独立的研究开发能力”,“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评价。[1]

四、建立评价与反馈机制,保证培养质量。

在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多个利益相关方,包括国家(政府)、社会和个体。其中,社会作为评价主体,可以包括各种社会组织,如企业、事业单位、专业评价组织等,个体作为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家庭以及高校自身。他们各自对在职研究生教育有不同的需要,各自从自身需要出发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

在我国目前社会机构评价还未起步,政府在公共责任方面对在职研究生教育的起着价值引领的作用。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政府在推行资质评估、质量分析和跟踪调研、培养质量评估制度等质量保证措施的同时,由全国工程硕士教指委、领域教育协作组、质量分析组及培养指导组构成宏观监管组织,就各院校的培养特色、课程教学、学位论文、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实行不定期检查和考评;结合市场的动态需求,制订整体招生计划,在不同专业学位及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总体协调。

我校重视开展建立企业及学员的评价反馈机制,定期与企业交流,采用向企业发放问卷,向企业征求需求意见等方式获得反馈意见,评价院校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及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或者通过企业对参与学习的学员的评价来间接评价院校的办学状况。学员是工程硕士教育最直接的受益主体,他们更注重学校教育对个人能力的提升,因而学员评价对院校的借鉴意义也更为直接。学员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在接受培养期间,将学员过程评价作为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参考依据;在学员回归企业后,通过跟踪调查的结果评价来改进院校培养思路与培养模式。[2]

另外,高校的自律管理也十分重要,高校要不断通过自我分析、自我鉴定、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自主调节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诸方面以及其间关系的平衡。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制度,规范管理流程,我校建立包括专业硕士领导小组评估检查机制、学术委员会监控机制和学员监督反馈机制在内的三级质量监控体系,严把质量关。将管理人员与老师的职位晋升、薪酬待遇、荣誉授予等与学员评价、校友反馈以及社会舆论评估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注重把教育在操作性、务实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等方面的成效与激励约束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在相关主体的监控、评价下,不断完善,自主发展。

五、结语

培养在职研究生既要考虑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在职攻读的特殊情况;既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又要充分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既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又要考虑企业工作性质及工作的总体安排。也就是说培养在职研究生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培养的方式,走校企合作培养之路,集高校雄厚的人力资源、先进的设备与企业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一体,达到资源优势互补,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受到聊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科研立项的支持,是课题的最终成果。本文提出的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策略在目前我校的在职教育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本满足了学生对于建设类知识的培训要求,学员对课程设置满意度较高,为以后的全面开展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工作和成人教育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第7篇

Keywords: Ikeda On; Education summary; Dunhuang Studies; Catalogue of works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池田温教授是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世界级敦煌学家。他1931年12月出生于静冈市,2011年4月,在池田温先生八十寿辰前夕,日本数位敦煌学与魏晋南北朝唐史学者(金子修一、土肥义和、坂上康俊、小口彦太、窪添庆文、大津透及池田先生本人,还包括韩国学者任大熙)聚会在东京的东方学会会议室,就其学问与人生进行了座谈{1}。在此,我们对先生的敦煌学研究略作介绍,以纪念池田先生八十寿辰。 

一 

池田温先生23岁毕业于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科,1956年获东京大学硕士学位,1961年在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完成了博士课程{2}。此后,他在北海道大学、东京大学、东洋文库任职,于1976年4月晋升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同年10月兼任东洋文库研究员。1990年出任东大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两年后正式从东大退休,出任东大名誉教授。1992年4月,担任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自1993年10月起,在创价大学任职,其间于2002年4月任该校文学部特任教授,2007年3月以名誉教授身份退职。在四十余年的教学研究生涯中,池田先生还获得了两项重要荣誉:1983年以《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一书荣膺第73回日本学士院奖;2003年被授予日本国勋三等旭日中绶章,该荣誉是日本国授予“对国家公共有功劳者中,有引人瞩目的显著功绩内容”之人,这正与池田先生在学术领域的辉煌成就相匹配。此外,他还承担了一些重要的学术兼职,如曾任日本东方学会、唐代史研究会的会长,现在则是东方学会、史学会的顾问。这些学会在日本学界声望甚高。他还出任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客座教授、中国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及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干事。 

少年时代的池田先生接受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初步训练,1952年进入东京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学习后,在西嶋定生的讲座中学习了杜佑的《通典》,同时研读了西嶋先生的《中国农学史》、《中国经济史概说》等讲义,自此有志研究中国古代史。

正在此时,在海外访学的山本达郎先生回到了日本,他将在伦敦大英博物馆调查到的斯坦因所获敦煌文献中的户籍类文书作为讲座教材,分发给学生认真释读,这种一字一字地释读可以说对池田先生以后从事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文献的研究有很大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将池田先生引入了敦煌学领域。1954年大学毕业后继续在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科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的中国经济史专家西嶋定生先生,在西嶋先生的指导下完成了硕士论文《有关唐代均田制的研究——以其实施的实情为考察中心》[1]。 

在大学和研究生学习期间,池田先生亲炙于山本达郎、榎一雄、西嶋定生、仓石武四郎、仁井田陞诸先生,为其学术航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日本现任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关尾史郎教授在介绍西嶋先生的学术业绩时,认为作为西嶋先生的学生,池田先生是日本“吐鲁番学和敦煌学第一人”[2],以示其学养渊源。而从20世纪50年代通过山本达郎先生接触西魏大统计帐,并在东洋文库观摩、整理斯坦因所劫敦煌文献的胶卷开始[1]260-261,池田先生已在敦煌学园地耕耘了半个世纪,成就巨大,影响广泛,正如荣新江先生所言:“在敦煌学的世界里,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大概是没有人不知道池田温先生的了。”[3] 

二 

为池田教授带来莫大声誉的首推《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和《中国古发表本识语集录》两部论著。《中国古代籍帐研究》的概观部分由序章和三章组成。序章主要是研究史的回顾与总结;第一章通过对战国到汉代簿籍的演变研究,着力探讨古代籍帐制度的形成;第二章通过对魏晋十六国籍帐的考察,主要研究了籍帐制度的变质;第三章是本书重点,即利用敦煌、吐鲁番籍帐文书研究古代籍帐制度的完成与崩溃。一是由武周、开元初年籍帐的松弛而深入研究了开元敦煌籍中出现的检括痕迹,如开元十年籍草稿中所见到的检括和征兵、见于开元四年籍抄录中的检括及宇文融括户政策的一面;二是指出天宝敦煌籍中所出现的伪滥倾向,如每户口数的增大、男女数的不均衡,并分析了伪籍的原因;三是在差科簿研究的基础上,从文书原形与年代、差科簿的登录对象、破除与见在、差科簿的编制手续、年龄分布与老小登簿、差科簿中出现的乡间的差异、差科的特质、大历差科簿的形骸化诸方面,全面讨论了敦煌差科簿的变迁;四是以大历四年敦煌手实为线索,通过对本件手实的外形、登载户口的激减、田土登录的名目化与全国统计的关联,揭示了安史之乱后籍帐的荒废倾向。并且,以比较的手法放眼东亚古代社会,初步展开了日唐户籍法令、日唐籍帐样式与内容异同的对比研究。他认为唐代籍帐制度是古代东亚各国的模范,而敦煌吐鲁番籍帐文书是极为宝贵、可供参考的资料,并对这种比较研究寄予期待[4]。由于他的研究能够十分贴近文书的客观内容,所以其探讨方式和所得结论都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另外,《中国古代籍帐研究》的录文部分载有敦煌籍帐(户籍类文书)15件,天宝年代敦煌郡敦煌县差科簿3件,其他与敦煌人口、土地、物品相关的籍帐上百件。著者将敦煌籍帐文书放到汉唐籍帐制度演变的长河中,这种长时段的考察视角使敦煌籍帐的价值凸显,同时看到了古代中国籍帐的演进之路。池田先生的录文工作是汉语古文书学的典范,切实做到了尽可能地研读敦煌文书原件,从原件出发以详作注记。在本书中,池田先生完善了录文的规范,记明年代、原题或拟题、正文各行番号。录文凡例中又以各种记号表明异体字、俗字、通用字、残存字记号,前后缺记号,例补记号,异于本文笔迹文字、朱字、朱点、朱勾、朱印、抹消文字、印鉴、原纸缝、原来不连接断简等等。严格的注记规范主要体现在录文末尾的注记(原本收藏藏家、登录号、尺幅、缝背注记、目录著录、图版刊行、别家录文)、纸背及连贴型制、插图,而对构成写本的物质要素如用纸、墨料、装潢等外观也加以注记。为了照顾字体、书写风格、书写格式、印签等外貌而专门设计了插页,以上图版下录文的直观方式,便于使用者参照。这些细节都体现了著者的良苦用心。池田先生对古文书学的卓越追求,为发展中国古文书学的规范提供了榜样[5]。 

本书出版后,得到了中日学界的一致肯定,高明士先生认为:“以敦煌吐鲁番的文献而言,半个世纪以来内外学者专家对籍帐制度的检讨,到池田氏书出,可谓集其大成。本书作为‘敦煌学’有关籍帐类的录文而言,可说是最完备的书。”“实际上作者多年来殚精竭虑的成果均已融会在本书里。”[6]并且,本书还被认为是“对战后均田制研究带来巨大推动并构成其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成果”[7]。 

不过,《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之“古代”,主要是指从商周到隋唐,“这种时代区分,正是以东京大学为中心的学者们的说法。以京都大学为中心的学者们却将隋唐作为‘中世’的结束。日本史学界对隋唐一段的时代区分法差异很大,这是我们参考日人著作时应格外留意的地方。”[6]216可见本书烙上了东大史学传统的痕迹。 

第8篇

关键词:建筑;垂直绿化;设计;影响因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垂直绿化的概念

建筑“垂直绿化”是指利用攀缘植物或者其他的植物材料装饰城市中各类建筑物的外墙、围墙、挡土墙,河道护坡墙以及一切垂直于地面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墙体,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墙面垂直绿化布置,达到增加绿地覆盖率,美化城市的目的。[1]

2、建筑垂直绿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墙面绿化未与建筑设计相结合

目前垂直绿化很少列入建筑设计的考虑范围,而只是对垂直绿化技术手段的简单应用,忽略了和建筑设计的结合;当建筑物建成后再进行墙面绿化设计,易造成各种先天不足或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

(2)重应用,轻研究,墙面绿化技术没有新突破

目前,墙面绿化虽有多种方式,但技术落后,没有取得突破,仍处在试验、示范阶段,对一些低矮的墙面绿化尚有一些办法,但对高的墙面绿化则难以实施。而且,相对应用上的发展,针对墙面绿化的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则寥寥无几[2]。

(3)绿化效果难以稳定持久

由于垂直绿化在植物养护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墙面绿化效果稳定性、持久性较差,往往不能长期保持垂直绿化效果;此外,垂直绿化强调整体绿化效果的展现,对于一些生长状态无规律的植物(如攀爬类),往往会有绿化效果难以控制的问题,导致绿化效果的失控。

(4)建设及维护成本过高

垂直绿化的构建材料、施工机械等都与地面绿化有很大差别,难度较高,建设和养护成本相对较高;建筑后期再加入建垂直绿化的成本将更高。

3、影响建筑垂直绿化的因素[3]

(1)季相变化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随季节的更替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如形态、色彩、质感等。因此,垂直绿化不同于其它建筑材料的表现,在建筑中作为表现元素,要充分的考虑植物可能呈现的面貌;此外,墙面垂直绿化植物的生态效益,基本是靠叶面完成,生态效益与单位面积绿地的叶面积成正比,所以墙面垂直绿化植物的选择还应充分考虑增加叶面积以充分发挥垂直绿化的生态效益。

(2)环境的影响

①地域环境

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各有特点,这关系到垂直绿化中植物呈现的形态和面貌,从而影响到垂直绿化中植物的选择。因此,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植物。乡土植物对于当地气候有高度适应性,在生长环境相对恶劣的垂直界面种植环境中,选用合适的乡土植物具有事半功倍之效[4]。

②城市环境

城市和城市区域的主色调是不同的,建筑作为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必须与周围城市环境及建筑环境相协调,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统一连续。建筑立面上的垂直绿化的表达,不仅要与单体建筑的色彩相协调,还应尽可能的与所在的区域和城市的色彩相融合。[5]

③建筑朝向

建筑不同立面朝向的日照情况存在的差异较大,这对植物生长习性提出不同的要求。垂直绿化的布置应在考虑立面对垂直绿化的景观、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注意不同朝向的日照特点对选择垂直绿化植物的影响。

(3)建筑性质的影响

建筑的不同功能性质对垂直绿化的表现力要求是不同的,垂直绿化效果应符合不同性质建筑所需要的空间环境氛围,营造出或热烈、或活泼、或宁静、或肃穆的建筑空间形象[6]。在建筑的垂直绿化设计中,应尊重建筑的功能性质,创造出既符合建筑的使用功能,又能表达出建筑的主题的垂直绿化形式。

(4)垂直绿化技术的影响

垂直绿化技术手段直接关系到垂直绿化的植物选择、基本形态、植物生长状态、建设成本等问题,垂直绿化的实施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撑。垂直绿化技术和设计手法是相辅相成的,改进技术手段可以使垂直绿化效果更加可控、稳定,使设计手法更灵活多样。

4、建筑垂直绿化设计的相应对策

垂直绿化的实施需要绿化技术和建筑设计的相互配合,针对上述建筑垂直绿化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建筑垂直绿化的影响因素,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垂直绿化设计的相应对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为绿化提供承载空间

应该把垂直绿化作为建筑设计过程的一部分,并结合绿色植物自身特性,有机的贯穿在整个设计中。要为绿色植物提供出适宜的生存环境,建筑中具有承载植物保证其正常生长的空间。这些空间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保证安全性,还应和建筑设计巧妙、紧密的结合,和建筑设计同步进行,可以将这类空间设置成种植槽、辅助植物生长的构架,或设置种植模块的建筑墙面[7],以避免垂直绿化在建筑上的重复建设,使得植物绿化和建筑结合更加紧密。

(2)垂直绿化的养护管理的考虑

在高度较低的建筑上,对植物的养护管理较为简便;而高度较高的建筑上植物的养护管理相对较困难。因此,在建筑设计阶段,应对垂直绿化的养护有所考虑,为植物提供生长空间的同时,也为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提供出便捷的操作空间,以形成最终的绿化效果并使得绿化效果持久。

(3)选择合适的绿化技术

垂直绿化的实施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撑,但同时也不能过分夸大技术手段所起到的作用;垂直绿化不仅应该对新技术、新材料充分利用和表现,更可使用本土常见的绿化植物,依靠常规的垂直绿化技术。

攀缘植物绿化技术和种植槽绿化技术中的植物为平面种植方式,生长状态稳定,养护管理简便,通过灵活的设计手法,能够和建筑很好的结合,呈现出多样的绿化形式,拥有较大的设计潜力。[3]

(4)绿化效果的控制

为避免垂直绿化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应注意对绿化效果的控制。

种植箱(槽)的垂直绿化技术保证了植物的正常生长,注意保持正常的养护时,容易有效的控制绿化效果。模块绿化技术应设计合适的养护空间,以随时养护或更换单元模块,并形成色彩、材质丰富的垂直绿化效果。攀爬植物的生长形态相对较难控制。应尤其注意选择合适的植物,并对攀缘植物的攀爬构架的进行合理设计,从而加强对攀缘植物的生长形态的控制;此外,还可以将总体绿化效果分解成相对独立的绿化单元,通过对单个绿化单元的绿化效果控制,形成整体的绿化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宝鑫主编.城市立体绿化[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10

[2]黄东光,刘春常,魏国锋,周贤军.墙面绿化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上海世博会的启发[J].中国园林.2011.02

[3]张小康.建筑立面垂直绿化设计策略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重庆:重庆大学,2011.05

[4]徐德嘉,周武忠等编著.植物景观意匠[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

[5]霍丹.建筑环境的植物构建意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

第9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培养模式;德国

农业经济学是以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社会学科。虽然古代中国和欧洲都出现过一些农业经济思想,但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则是伴随着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步形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变,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在不断调整,与此同时,农业经济学科的培养目标也在发生相应变化。早期农业经济学主要关注农业生产状况、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区位配置等问题,从20世纪早期开始,农业经济学开始关注农场经营管理如农场主如何调整生产方式以获得最大利润问题,这个阶段农业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大量优秀的、懂得农场经营管理的农场主。在经济起飞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承担的主要功能是为城市产业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而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转变到以农业政策为核心,即研究政府如何制定政策抑制食物价格上涨,通过榨取农业资本以促进非农产业扩张(于晓华、郭佩,2015)。在“食物问题”解决之后,农业又面临城乡收入扩大的“贫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农业经济学科培养出大量农业政策研究人才。进一步,当城市化、工业化结束之后,如何减少农业政策对市场扭曲,同时调整农业经营方式,拓展农业环境生态、文化传承、教育等功能成为政府面临的新问题,即“农业调整问题”(YuandZhao,2009)。在这一阶段,市场对农业政策研究人才的需求下降,但涉农企业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农业经济学科的培养目标开始向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倾斜(周应恒、卢凌霄,2009)。当前中国正处在通过各种政策补贴解决农民收入过低的“贫困问题”阶段,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未来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会持续下降;随着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村贫困问题逐步解决,如何调整农业生产功能,缓解政策对市场的扭曲,减少政府财政支农负担必将成为农业经济学科新的研究重点。研究对象和重点的改变要求学科的培养方案进行相应调整,否则必然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而趋于萎缩。当前中国的农经学科正面临关键的历史转折点,而欧洲的农业已经进入最后的产业调整阶段,农经学科也经历了大量的调整重组过程,通过研究他们农经学科的培养,有助于帮助我们设定农经学科的改革方向,缓解学科发展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提高学生的就业情况。有鉴于此,本文首先总结当前我国农经学科的特点与挑战,之后以德国几所开设农经学科点的大学为例,简要介绍德国农经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以及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农经学科改革提供借鉴。

一、当前我国农经学科培养模式与挑战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农业经济学学科培养模式依然以为政府相关部分以及高校等科研机构输送政策分析执行人才为目标,培养内容与方法也注重宏观政策问题、忽视具体农业经营、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农业信息化等市场亟需人才,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熟悉体制和政策等宏观问题,但管理实务和操作技能极为缺乏(毛迎春、黄祖辉,2006)。相应的,科研工作者也大多关注劳动力、土地制度、粮食安全等宏观问题,而对农场经营、农产品营销、食品消费等具体现实问题不太关心(冯开文等,2014)。受培养模式的限制,当前我国农经学科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萎缩,市场对以擅长农业政策分析的农业经济学毕业生需求不断下滑,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由此导致农经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下降(于晓华、郭佩,2015)。其次,传统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正不断被经济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等显学挤压(张露等,2016),而这些学科拥有更完善的培养模式和更广的就业市场,农经学科缺乏特色,丧失竞争力。

二、市场导向的专业与课程设置

德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工业化的国家,农业GDP占GDP总量不足1%(国家统计局,2016)。由于农业在经济中比重太小,传统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学科设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相关大学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例如,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对奶制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基尔大学据此设置了牛奶生产专业,开设奶制品生产、销售以及产业链管理等相关课程;欧洲居民对养马以及赛马运动尤为热衷,针对这一需求,哥廷根大学在农学院下面设置了马学,除了教授马匹饲养之外,还开设赛马运动以及体育经济等相关课程。此外,狭义农业虽然不断萎缩,但与之相关的食品加工、销售、餐饮产业、农业资源管理、棉纺木材加工利用等生物经济产业则蓬勃发展。部分大学针对这些新兴产业开设了食品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生物经济等新兴专业与课程。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德国农业学科课程设置安排非常广泛,不仅有农业经济、国民经济、食品经济等专业课程,还需要了解企业管理、社会学、法律等相关课程。由于德国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各种课程。

三、德国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培养方案

德国授予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学校较少,最为知名的是以农业科学为主的霍恩海姆大学(Universit覿tHohenheim),接下来我们以该大学的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培养方案为例来了解德国的情况。霍恩海姆大学的农业经济学硕士(agriculturaleconomics)是全英文授课的硕士项目,学习时间4个学期,合格之后授予理学硕士学位(MasterofScience)。该项目分成两个阶段,第一年主要是必修课程(compulsorymodules)与半选修课程(semi-electivemodule)的学习,第二年主要是研究方向选修课程(electivemodules)与论文写作。必修课程包括农业与食品政策(AgriculturalandFoodPoli-cy)、应用计量经济学(AppliedEconometrics)、环境与资源经济学(EnvironmentalandResourceEconomics)、农场系统建模(FarmSystemModeling)、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等五门课程;另外,学生还可以从农业发展(AgriculturalDevelopment)、国际农业贸易(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Trade)、粮食安全(FoodSecurity)等半选修课程里面选择一些课程。除了课堂学习外,学生还要求参与上机操作、小组讨论、学术研讨会以及案例分析等训练。第二个学年学生依然要从一系列课程中选修10门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农业经济学教育,并保证学生能够获得与意向工作相关的训练。硕士导师会对学生的选课和研究方向提供建议。根据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第二学年还必须完成硕士论文的写作。该硕士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视角、跨学科分析复杂系统、交流、谈判、促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就业领域包括政府部门、NGO、国际组织、以及私人企业,具体目标职位包括农业产业的上下游、食品产业链管理、政府和非政府涉农部门、国家与国际涉农组织、研究与教学机构。

四、德国农业经济学博士的培养方案

德国能够授予农业经济学博士的学校较少,一共只有十几个,2005年德国开设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几所大学联合成立了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项目(Doc-toralCertificatePrograminAgriculturalEconomics,以下简称PAE项目),联合为农业与食品经济学的博士生提供培训。这个项目通过大学联合开设课程,制定统一的学位要求,组织对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学习来提高农经专业博士生的教育质量与效率。此后相关学校陆续加入该项目,截至2016年,一共有柏林洪堡大学、波恩大学、哥廷根大学等13所大学和研究所参与该项目,基本涵盖德国境内以奥地利所有能够授于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接下来我们将以PAE项目为代表介绍德国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培养方案。PAE项目的博士培养要求至少修满30个学分,每个学分相当于30个小时的学习。具体学分主要通过三个模块构成:理论方法模块18个学分(Methodologi-cal-theoreticalmodules),软技术模块6个学分(Softskills),学术研讨会模块6个学分(Colloquia)。其中理论方法模块又包括理论(Theory)、实证(Empirics)、专业课程(Focustopics)三个部分,理论与实证至少需要各自修满6个学分。具体每个模块课程的选择由博士生与自己导师商量决定。课程的开设由各大学相关专业教授自行组织,通过统一的选课网站向所有13所大学和研究所农经博士生开放,学生注册登记之后会收到授课老师的邮件通知具体上课时间和地点。由于课程由不同大学开设,所以上课地点分布在13所大学,这给全德国农经专业博士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具体课程的设置根据教授的情况会有所变化,以2016年为例,当前一共开设有家庭行为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经济数学等9门理论课程,农业与食品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生产率与生产效率分析、高级计量经济学等15门实证课程,农业部分技术与创新、高级供应链管理、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中的建模模型等6门专业课程。软技术模块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学术论文写作等相关课程。学术研讨会模块则取决于不同学校,以哥廷根大学为例,农业经济学博士毕业要求至少参加18次学术研讨会,并做3次学术报告。每次学术研讨会都要提供一份证明,由导师签字;学术报告则需要事先向学院提出申请,由学院安排时间地点并公告,届时需要邀请导师之外的其他教授做正式点评。修满30个学分之后方能申请进行博士答辩,答辩论文需首先提交学院,自己负责联系包括导师在内的3个答辩委员会成员,论文会首先由交给三个评审委员评审,评审委员写好意见之后交给学院密封,答辩前一周告知申请博士生,要求按照意见做好答辩准备,答辩时三个委员会以提交的评审意见为基础提出问题,要求博士生现场辩解。整个答辩持续1个半小时左右。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开闭门会议讨论答辩结果并给出等级,当前的等级包括五个:完美(0分),非常优秀(1—1.5分),优秀(1.6—2.5分),及格(2.6—4分),不及格(4.1—5分)。

五、总结

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农业经济学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国与德国农业经济学学科课程与专业设置以及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我国的农经学科改革提供参考。德国经验表明,食品经济、生物经济、农村可持续发展等必将成为农业经济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农经学科的人才培养也应该适应市场需求,培养涉农企业经营管理、食品市场营销、产业链管理等相关的领域人才。

参考文献:

[1]Yu,X.andZhao,G.:Chinese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30years:aliteraturereview,FrontiersofEconomicsinChina,2009,4(4):633-648.

[2]冯开文,原正军,王任,李军.改革以来的中国农业经济学—《中国农村经济》刊文视角的回瞰[J].中国农村经济,2014,(12):77-89.

[3]毛迎春,黄祖辉.中国农业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与趋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4-16.

[4]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5,(8):89-96.

[5]张露,张越,张俊飚,童庆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历史与前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1-38.

第10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数字资源建设;图书馆联盟;重点学科;馆藏体系

江苏省有新建本科院校13所,按照升本时间顺序分别为:盐城工学院(1996年)、淮阴师范学院(1997年)、盐城师范学院(1999年)、淮阴工学院(2000年)、南京晓庄学院(2000年)、南京工程学院(2000年)、常州工学院(2000年)、金陵科技学院(2002年)、江苏警官学院(2002年)、三江学院(2002年)、宿迁学院(2002年)、常熟理工学院(2004年)、徐州工程学院(2005年)[1]。基于SWOT分析,与省外同类高校相比,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具有相对良好的区位优势、办学条件的比较优势、地方政府的支持优势、高教强省背景下高校竞相发展的整体优势等等。这种优势加速了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数字资源建设进程,数字资源逐步成为图书馆的主体资源。笔者在2011年9月至12月对江苏省13所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继后加以研究与分析形成此文,希望对全国近300所同类学校有规划、有组织、科学有序地进行数字资源建设有所启发。

1 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概述

1.1 数字资源建设总览

笔者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的《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2007)》为基础,考虑到目前数字资源的发展状况,把数字资源划分为4种类型:电子书(包括与图书类似的出版物)、电子刊(包括与期刊类似的连续出版物)、二次文献数据库(包括题录、文摘、索引等)和其他数据库[2],其它数据库细分为特种文献数据库、多媒体资源库、自建数据库,希望从不同棱面折射出图书馆数字资源原貌。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13所新建本科院校共有数据库342个;中外图书库50个,中外期刊库103个,特种文献库52个,二次文献库56个,多媒体资源库51个,自建数据库30个。拥有30个以上数据库的有5所,占38%,20~30个有5所,3所学校数据库不足20个。其中徐州工程学院相比其它院校升本最晚但数据库最多,数字资源建设呈跨越式发展态势。具体情况见中文+外文二次文献其 它特 种多媒体自 建小 计盐城工学院2+25+3254326淮阴师范学院2+24+8656235盐城师范学院4+15+6443128淮阴工学院1+23+7645432南京晓庄学院3+14+4547432南京工程学院3+14+4341121常州工学院2+13+3720119金陵科技学院4+12+2335121江苏警官学院3+02+1431216三江学院3+15+1234221宿迁学院2+14+3114117常熟理工学院2+15+3675231徐州工程学院4+15+7776643总 计35+1551+5256525130342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重视中文数字资源建设,清华同方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占有率达100%,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方的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占有率均达到92%,万方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占有率达85%;85%的学校均购买了中国知网、重庆维普、超星公司、万方数据4家公司的产品。读秀学术搜索其一站式检索实现了馆藏纸质图书、电子图书、学术文章等异构资源在同一平台的统一检索,通过优质的文献传递服务,实现了为读者提供最全面准确的学术资料和获取知识资源的捷径,深受师生的青睐。新东方网络课程、超星学术视频、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等多媒体资源库也成为图书馆的重要资源。表2中加号的数据库是图书馆联合采购的资源,同时也表明了联合采购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数字资源建设的有力举措。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外文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受限,调查中发现,除JALIS组织联合采购的Springer Link平台与EBSCO host之外,APS/美国物理学会,ACS/美国化学会,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SIAM工业与应用数学会,IOP/英国皇家物理学会等重表2 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中文数据库排名

序号数据库名称购买

图书馆

数量占所有

图书馆

比例%1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方)131002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12922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同方)12922超星数字图书馆12923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11854读秀知识库10774新东方网络课程数据库10775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9696超星学术视频数据库8626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8626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862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8626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8627方正数字图书馆7548中国国家标准全文数据库538注:(表2)与(表3)同比数据库序号相同要的期刊购买状态呈点状分布,表明新建本科院校很少购买此类资源。EI、SCI、ISTP大型索引数据库没有一家购买。部分学校则通过购买国外外文专题数据库的方式来满足学校学科建设的需求。外文电子图书购置力不强,只有2家购买了金图国际电子图书。新建本科院校利用CALIS外文期刊网,通过文献传递的方式解决用户的外文资源需求。但是NSTL、CASHL外文文献传递平台利用率还需进一步提高。表3 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外文数据库排名

序号数据库名称购买

图书馆

数量占所有

图书馆

2.1 以JALIS为依托加强数字资源的整体建设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Jiangsu Academic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英文名称缩写为JALIS)启动于上世纪末,下设3个地区中心,5个学科中心。3个地区中心包括,苏南地区中心(苏州大学),苏中地区中心(扬州大学),苏北地区中心(中国矿业大学);5个学科中心分别是:文理学科中心(南京大学图书馆),工学学科中心(东南大学图书馆),医学学科中心(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农学学科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教育学学科中心(南京师范大学)。JALIS坚持共知、共建、共享的建设原则,强调全省高校数字文献资源的整体建设,推动了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进程。新建本科院校积极加盟JALIS集团采购,引进了包括超星数字图书馆等8个需求性强、应用性广、共享性高的中文电子资源数据库和EBSCO等2个外文期刊数据库。江苏省图工委还集团买断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3年(2011-2013年),免费向全省本专科院校师生提供服务。集团采购资源部署在南京大学等7个学校所建设的11个镜像站点,采取集中镜像、分布服务的建设原则,避免重复建设,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益[3]。在资源整合方面除集团采购资源外,更包括自建特色数据库、博硕士论文库、学科导航库、书目数据库等,将资源管理与服务调度平台整合,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环境。如基于分布式环境的一站式服务平台JALIS虚拟联合目录服务平台,实现OPAC系统到自建资源库的链接。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则依托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四大服务站点,为读者提供本馆缺藏的文献资料。

2.2 以教学联合体为纽带加强教育优质资源建设

积极打造教学联合体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又一重要途径。南京晓庄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参加了由东南大学图书馆牵头的南京江宁地区教学联合体,建立了“南京高校(江宁地区)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这也是江苏高校图书馆JALIS三期建设项目,用于提供江宁地区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读者可通过该项目的门户网站检索到其他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如果检出文献本馆未收藏时,可向联合体内其他高校馆请求文献传递,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资源缺乏的状况。此外,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依托“盐城地区教学联合体”;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依托“淮安地区教学联合体”;徐州工程学院、宿迁学院依托“徐州地区教学联合体”;常州工学院依托“常州地区教学联合体”;常熟理工学院依托“苏州地区教学联合体”;区域性教学联合体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教育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实行联合建设,资源共享,享受权利,履行义务,达到共赢。

2.3 以学校发展战略为目标加强数字资源多途径建设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为发展契机,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建成了中外文图书、期刊、博硕士论文、多媒体学习资源等为一体的数字资源平台,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良好的用户界面和智能化的搜索引擎和检索软件,为读者提供快速、高效、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全方位满足教学科研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彰显了图书馆作为一个发展的有机体的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加强与“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及数字出版商、运行商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以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云服务等多种方式解决本校稀缺资源。此外,新建本科院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方向,围绕地域文化开展研究,加强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如盐城工学院的湿地专题数据库,淮阴师范学院的《恩来研究》,淮阴工学院的《凹土资源特色数据库》,常熟理工学院的《中国虞山琴派古琴艺术数据库》,对挖掘地方文化,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 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1 着力构建基于用户的数字资源集成化服务体系

笔者调研中发现,图书馆数字资源分类标准不统一,杂乱无章;或分类逻辑不清;或只将数据库罗列,根本没有分类。图书馆要站在用户利用资源的角度,综合考虑文献资源类型的组织形式和文献类型,使分类方案具备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科学明确、实用易懂这几个特点[4],使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都能统一认识,保证对信息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夯实数字资源集成的基础。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与学校其它部门、与企业界等资源与服务集成还比较簿弱,图书馆要突破“馆”的缰界,构建基于用户的数字资源集成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数字资源保障体系、信息技术集成体系、数字服务集成平台、用户信息需求反馈体系。以更好的服务模式,获得更好的服务效果。读秀学术搜索实现了资源整合、资料搜索、文献获取、读者互动、管理功能于一体,业已成为资源与服务集成的范例。

3.2 加强对接重点学科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新建本科院校重点学科数字资源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图书馆要深入调研,了解本校重点学科及学术队伍状况,以此为依据加大数字资源建设经费的投入,使重点学科专业数字馆藏尽快达到完备级水平或研究级水平,力争做到“三不缺”:不缺国内外专业权威性文献;不缺具有代表性观点的专业文献;不缺纵线发展过程中各阶段上有影响的文献。要对外文数字资源建设进行科学的长远规划,可以采取分学科、分专辑购买的方式,使馆藏文献的专业性、层次性与学科发展相协调,保证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图书馆要以学科用户为中心,根据学科用户需求,面向学科知识内容,融入学科决策过程,有效支持学科知识发现与知识创新的目标,做好重点学科的信息、信息导航、学科论坛、用户反馈处理、信息定制与推送等。

3.3 协调好“拥有”与“利用”同步发展的数字资源馆藏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偏中文、少外文资源的购置状况,数字资源存在重复购置问题,同样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也存在重复购置问题,经费投入不尽合理。大部分学校均订有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人大的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学者通过学科比较发现:中国知网与维普、万方存在着比较高重复率[5]。由此,我们要协调好“拥有”与“利用”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学校学科特性,构建本校与本地区特色化的馆藏体系。要注意纸质馆藏与数字馆藏结构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利用,实现经费投入与读者需求及馆藏价值实现的最优化。

笔者调查发现,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资源镜像状况悬殊。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镜像数据达到70T,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资源系统等核心资源均做了镜像。大部分学校将购买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做了镜像,超过30T的有5家,只有1家不足10T。镜像的属于实体数字资源,还有大量的虚拟数字资源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并加以利用。我们必须理性处理好实体数字资源与虚拟数字资源的关系。同时随着数字阅读的普及,读者需要的是通过电脑、手机、手持阅读器、电子书等数字产品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阅读的服务环境,如数字化学习中心、特色资源空间、视听休闲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等。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理性思考图书馆馆藏发展理念,从“拥有”为主向“使用”为主的方向转变。采取“拥有馆藏”和“获取馆藏”、“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协调发展的策略,为读者提供更快、更新、更优质的智慧服务。

参考文献

[1]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特性探析与启示——基于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8):55-57.

[2]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2007)[EB].http:∥/librarian/news/view-news.asp?ID=62,2007-04-17.

[3]郑建明.数字文献资源的整合与服务——以江苏省高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为原型的个案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5):6-9.

第11篇

不是只有耕作。

前几年,台湾最早的农业生活刊物《乡间小路》改版,用插画的元素设计每期封面,在主题企划上,更是从吃入手带领民众认识农业:日常吃到的米是在哪里种的,有什么特色,是哪些农友种的。农夫们的面孔因此慢慢变得清晰,农业也不再脱离日常生活。

高雄美浓有一家由三位85后创办的“野上野下文化有限公司”。三个人,有的做插画,有的做设计,有的做企划,这个留“美”文创工作室将文创包装理念带入农村,为农产品说故事,为农会举办的应季农产品宣传活动做出好看的海报和文案。他们尝试从日常生活出发,凝视美浓这块土地上的人、事、物、景,透过《野上野下》手帖来发现这块土地上的生命力。除了手帖的采访与编辑,他们延伸了野上野下的内涵,在野上野下的过程中,以美浓的自然为材料,以美浓的产业、人物、景观为意象,加上纸张、陶土或棉布等天然素材,发展具有美浓野味的文创商品。

“上下游”由五位分别来自媒体专业、农业耕作、生产制造、编辑采访、网络科技、工艺创作等领域的人一起创办,这个关心农业以及友善土地议题的社会企业,集合新闻和市集两个平台,独立制作新闻(从食物出发,连结土地到餐桌),也开发小农商品(加工品),并选择其他农作良品、小刊物在网络贩卖。

有人以农产品开拓出文创品牌;有人为农产品搭建产销结合平台;也有人以独立刊物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在地风土的关怀。总之,认识乡土的平台越来越多。

譬如,沈岱桦她们创办的《风土痣》。

《风土痣》是一份形式新颖关心“土”事的刊物。创刊人之一沈岱桦,是《乡间小路》杂志改版时的编辑。传播系毕业的她,在硕士论文时问了一个问题——“台湾1990年代以降饮食文化论述的改变”,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她发现农业是让变化产生的根本。沈岱桦第一份工作是在农业出版社当编辑,此后都在农业采访的第一线,无论是撰写稿件、编辑书刊、策划展览,她所从事的工作都与台湾这片土地有关。

《风土痣》是沈岱桦和前同事插画师,也是美术设计师的王春子一起创办的。在前年11月推出的试刊号编者话里,她们写道:“有内心的关注,结合自己发声的方式,业余报刊《风土痣》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学生时代,教授会称这是志业,出了社会做事,发现自己关心的是土地之事,才懂志业是用在此刻。风土作为一种志业,除了倾心于记录作物的生长条件、人文气息、文化地景的风土志之外,更喜欢这是一种见微知著,由病症到病灶的‘痣’的观察。”而取“痣”非“志”,是希望保持幽默态度观察风土世界。“痣(mole)有标记之意,将风土地域的标记视为土地的痣,更何况有人说过痣的形成如同天线的功能,无形中会发出一股信念,也会接收一股磁波。作为一名有痣之士,能像天线宝宝一样发出信号,接收磁波,感知风土。”

这份以杂志逻辑编辑的报纸,每期只关注一个主题。试刊号出刊时时值冬季,台湾农家喜把盛产的东西用腌制的方式保存,有感于生活中有数不尽的食物透过腌渍发酵美味,“从最原始的一层盐巴,一层食物,彼此交叠覆盖,起初为了保命,日后竟成为各地风土的饮食文化”,《风土痣》从“腌渍”开始挖掘身边隐藏的风土智慧与生活故事。创刊号以生命的开始“种子”作为主题,9月推出时恰逢台湾农作第二季,也让许多并不了解农事的读者知晓,原来播种并不只在春天,金秋也同为播种的季节。解释主题企划的考虑时,岱桦说,“《风土痣》的‘风土’二字借自葡萄酒文化,做农业刊物时经常跑产地,发现台湾中部浊水溪流经的农田稻谷长得和其他地方的就是不一样,沐浴不同风向的太平洋的风,出产的蔬果即便种类相同选种也有差异。在讨论风土条件的时候,其实更重要的是人,就好像葡萄酒,不同的风土条件孕育不同的葡萄果实,可出来的口感也跟不同人的不同酿制方式有关。”

随着四季晴雨观察农渔业延伸出的食物、人物、职业、民艺等在地生产文化,再多一点关心环绕于日常生活的人事物,期望透过杂志让读者理解台湾不同地方的人的生活、地方智慧,也让来台湾旅行的人对台湾有更深的了解。这是她们想做的事。

海峡旅游:《风土痣》受到读者的肯定,你觉得和台湾人对乡村“关怀”的情绪是否有关?台湾人的“乡村关怀”是怎样的一种情绪?

沈岱桦:《风土痣》受到读者肯定,乡村关怀并不是最直接明显的关系。从“no.00”题目腌渍到“no.01种子”,再到“no.02火锅”,想和读者分享的并不是只有乡村。“00腌渍”因为冬日保存食物关系,带着读者一探农村妈妈的腌渍绝活。“01种子”是《风土痣》的创刊号,种子是从土里长出来的食物源头,也代表对刊物的期待与希望,于是从种子切入,介绍读者平日不会遇见的育种员,感受种子得来不易。

台湾一直有些人,对乡村带着关怀的情绪,有的人写诗,如吴晟;有的人唱歌,如林生祥(早期是交工乐队);有的人做社运,如蔡培慧(台湾农村阵线发言人);有人作刊物,如舒诗伟(青芽儿)等等。1999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把南投震垮了,南投是台湾唯一不靠海的乡镇,也是主要茶区,很多人投入赈灾行动、社区关怀;2009年的“八八风灾”,也震跨了南台湾高雄山区,如甲仙、桃源。很多人的家没了,当关注农村的朋友,社会运动团体进入当地帮助居民重建生活,最后村民还是必须回到这块土地上,也因此大家开始思考和环境共好这件事,可不可以不喷洒农药,可不可以不用除草剂,可不可以友善耕作。经过天灾,再加上人祸(如苗栗大埔事件),台湾人都深刻感受到土地的可贵。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也震醒了很多人:社会的发展不应该只看高科技与商业行为,对土地的珍惜是很重要的。这期间,台湾也流行单车旅行、岛内出走,以农产品为基石的文创品牌纷纷出现在市场上,认识乡土的媒介变多了。

海峡旅游:台湾有许多帮助农业的平台,比如大王菜铺子、主妇联盟、248农学市集、弯腰农夫市集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些平台?

沈岱桦:出现这些平台的原因,综合来说,是希望农民的脸孔可以被认识,不再像是以往蔬果农作都是透过大盘商收购,恶性循环使得农民收入低薄。同时也让农民接近消费者,对自己耕作的蔬果更有一份责任,不仅要让消费者吃得健康,也顾及土地的友好。

你提到的这些平台,都是一些长期以来关注农村的朋友自发建立的。再往前追溯,农业开始被注意跟1990年后流行饮食写作有关,饮食作家,比如韩良露、叶怡兰等等,她们除了告诉大家什么东西好吃外,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让大家思考食物和土地关系的媒介,这些食物是被谁种的,在什么时候吃最好。饮食作家和饮食研究者透过媒体不断发声,美食记者也开始关注,食物不是只是从餐厅端出来的一道菜,而会溯源到谁养的鸭谁养的鱼,越来越多这样的报道成为民众认识农村的渠道。此外,台湾出版界近几年也出版了好多跟返乡种田、绿色食物、绿色建筑有关的出版物。

台湾社会回到思考怎么样跟土地共好,怎么去过更自然的生活,于是有人会把这些跟文创产业做结合,就有所谓的“农创”出现。应该说整个社会氛围到了就自然出现。

海峡旅游:跑农业线这几年下来,台湾乡村最让你觉得自豪的地方是什么,以及这几年你所感受到的最显著的变化?

第12篇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49)

收稿日期:2014—12—09

摘要:水肥一体化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本文归纳总结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水肥一体化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新疆;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策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指对水分和养分的综合协调和一体化管理,狭义来说就是利用管道滴灌系统,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同时进行灌溉与施肥,适时、适量地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水肥高效利用的农业技术[1]。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关键是要根据不同作物特点,如作物的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以及作物不同生育期需水、需肥规律进行需求设计,使水和肥料在土壤中以最优化的组合状态供应给作物吸收利用。水肥一体化又可称为“水肥耦合”、“灌溉施肥”、“随水施肥”等。

水肥一体化可以提高水分利用率,在大田条件下,微灌施肥技术与传统大水漫灌相比,可节水30%以上[2]。同时在提高肥料利用率方面效果显著,水肥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施肥技术相比,滴灌施肥不仅能明显增加作物产量,而且可节省大量的肥料施用量,节省的肥料量达25% ~ 50%[3]。水肥一体化可以改善作物生长的微环境,起到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的作用。

1国内外应用与发展概况

水肥一体化技术源于以色列,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农田中开始应用塑料制造滴灌设备,随之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始被应用开来。到如今以色列已成为全球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比例最大的国家,在果园、温室、大田、绿化等方面已全面应用此项技术,占灌溉面积的67.9%。从世界范围看,大都为干旱缺水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国家。

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从1974年开始,当时引进了墨西哥的滴灌设备,试验点仅有3个,面积约为5.3 hm2,试验取得了显著的节水节肥和增产效果。1980年我国第一代成套滴灌设备研制生产成功。一年后,在引进国外先进生产工艺的技术上,我国灌溉设备的规模化生产基础逐步形成,在应用上由试验、示范到大面积推广[4]。当前,水肥一体化技术已经由过去的局部试验示范发展成为现在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辐射范围从华北地区扩大到西北干旱区、东北寒温带和华南亚热带地区。覆盖设施栽培、无土栽培、果树栽培及蔬菜、花卉、苗木、大田经济作物等多种栽培模式和作物,特别是西北地区膜下滴灌施肥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新疆的应用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半旱区域。全区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少雨,时空分布不均匀,总体呈现出西北多、东南少,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的特点。其中北疆降水在150 ~ 200 mm,南疆不足100 mm,最少的地区降水仅为10 mm。农业全部用水量比重高达80%,其中灌溉用水占到农业用水的90%。新疆农业灌溉用水量大除了与特殊的气候因素有关,还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有关,粗放型灌溉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严重性。降雨量低于农作物生长所需水量,同时蒸发较为强烈,水是农业的命脉,对于新疆绿洲农业可以说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这就决定了新疆地区灌溉对农作物生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疆兵团农场1977年就开始引进滴灌技术,但只在小面积上试用。“九五”后期,微灌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1996年,新疆建设兵团引进滴灌技术并与大面积推广的薄膜覆盖技术相结合展开试验示范,一举获得成功,为解决新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探索了一条节水、高产、高效的道路。1998年,由兵团科委、水利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就“干旱区棉花膜下滴灌结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开展了3年研究工作,由新疆农垦科学院、石河子大学、兵团第八师和第一师4个单位承担,80多位各学科、各单位的中高级科技人员通力协作公关,田间观测和室内试验并举,研究与示范相结合,完成了试验研究任务,取得干旱区棉花膜下滴灌配套技术成果。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具有广泛推广价值[5]。

目前,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主要应用模式有3种,分别是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及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新疆应用较为广泛的是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地膜覆盖对作物有提早成熟期、保墒、增温、抑盐、增产和减少病虫害等功效。地膜覆盖栽培已成为新疆棉花栽培的主要方式。当前新疆滴灌施肥的主要方式是基施与随水滴灌施肥相结合,也有部分田块是将滴灌施肥作为所需的全部随水滴施。新疆的棉花膜下滴灌施肥技术已作为棉花生产的标准技术,并得到大面积推广,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

近年来,随着膜下滴灌技术的日渐成熟和滴灌设备在新疆国产化水平的提高,滴灌系统投资逐渐降低,使滴灌技术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膜下滴灌的平均用水量是传统灌溉用水量的12.5%,是喷灌用水量的50%,是露地滴灌用水量的70%。目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用滴灌施肥的面积迅速扩大,已由2000年的1.6万hm2迅速增加到2012年的66.7万hm2以上,增长了40倍,新疆全区滴灌施肥面积已突破200万hm2,占总耕地量的50%[6]。新疆膜下滴灌技术最初用于棉花,发展至今棉花膜下滴管技术具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和成功经验,可以减少无效的棵间蒸发,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与沟灌相比平均节水53.96%,增产l8.4% ~ 39.0% ,籽棉单产增幅为58.0 ~ 94.1 kg/667 m2[7]。目前该技术还普遍用在适宜覆膜灌溉的作物上,如玉米、小麦、番茄、辣椒、西甜瓜、打瓜、油料等,潜力巨大。新疆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场于2009年建成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高标准节水示范基地,水肥一体化技术分别在棉花、玉米、小麦、籽瓜、豇豆、葡萄、苗木等多种作物上应用[8]。新疆农业大学对于红枣和葡萄滴灌水肥耦合进行了长期的试验,得出了不同产量和品质为经济目标下灌水量和氮、磷、钾施肥量的最佳配比值[9-10]。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了对水源、土壤等农业生产基础资源的破坏,为新疆乃至西北半干旱区作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自治区决定2010年到2020年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计划全疆地方每年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万hm2,这些为开展水肥一体化技术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3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新疆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虽然起步早,发展的也比较成熟,但在长期的发展和完善过程,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3.1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的机理研究少且不够深入,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新疆地区各科研机构对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广泛研究,主要集中在棉花、葡萄、蔬菜、玉米等作物上,但是大部分的研究工作中除棉花有相对较深的机理研究外,对于其他作物的研究则侧重于水肥一体化技术对作物产量、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指标上,而对不同作物水肥耦合效应致使作物高产高效机理的研究较少。同时对于不同作物在不同气候、土壤条件下,如何发挥水肥一体化效果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深入探讨水肥耦合理论,明确区域条件下的“以肥调水、以水促肥”原理,确定合理的施肥量、施肥时间及方法,在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的同时满足作物高产与优质的最佳水肥阈值。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情况、水肥耦合条件下肥料利用率提高的机理、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土壤盐分消长变化规律及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滴灌施肥与全层施肥如何协调配套以及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培肥的有关技术问题等需要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11]。新疆是绿洲农业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加强水肥高效利用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研究,使旱地农业发展成为高效、优质、高产的生产体系,将作物品质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来抓,以使旱地农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走上持续高效发展之路。

3.2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工作亟待加强

由于新疆兵团作物的种植,尤其是棉花种植的直接从业人员多是短季工或者是内地的自流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缺乏水肥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另外,肥料生产企业普遍对农化服务重视不够,多数只重视肥料配方的经济型和产品的宣传,对农工如何施用肥料技术的服务较少,使得部分地区在种植棉花时,大量施用化肥作为基肥,部分棉田基肥施用比例甚至高达60% ~ 70%,影响了肥料的利用率。在滴灌施肥时,未根据土壤肥力以及作物需肥规律进行施用,多凭借经验随意操作,养分配比、用量分配不当,施肥时期及次数不合理现象较为普遍,不仅没有达到节省开支的目的,反而增加成本,造成较大的亏损,不利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就应该切实提高新疆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培训,完善技术培训制度,强化在实践中的技术指导,从而为水肥一体化技术走向成熟、扩大推广应用面积打好基础。

3.3水溶性肥料市场混乱急需规范

新疆市场上销售的水溶性肥料品种呈现多、乱、杂的特点,滴灌专用肥大都是通用的配方。市面上随水滴施的肥料除了常用的尿素、磷酸二氢钾外,还有许多品种的滴灌肥,其养分含量不同,价格高低不一,且养分含量在25% ~ 35%滴灌肥占主导地位[12]。一些生产商为了牟取利益,降低大量元素含量,添加一些价格相对便宜的微量元素、激素和植物生长剂,很难达到因土、因作物施肥,平衡施肥效果难以发挥。同时,一些单位或农户对水溶性肥料缺乏相关行业的知识,辨别能力差,听信经销商的宣传,有的贪图便宜随意购买价格低廉的肥料,盲目选择水溶性肥料致使施用后不但没有增产,反而有减产的现象发生,不但损害了广大农民消费者,还严重扰乱了化肥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政府需加大对水溶性肥料市场的监管,整治源头,把好流通渠道和出厂关,对劣质生产企业和销售商严厉取缔和曝光,由此净化化肥经营市场。

参考文献

[1]陈广锋,杜森,江凤荣,等.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及研究现状[J].中国农机推广.2013,29(5):9-41.

[2]陆兴伦,宾士友,何礼新,等.广西农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西农学报,20l1,26(5):81-83,99.

[3]邓兰生,张承林,黄兰芬.滴灌施氮肥对香蕉生长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9(1):19-22.

[4]刘建英,张建玲,赵宏儒.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及发展前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6):32-33.

[5]顾烈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的形成与发展[J].节水灌溉,2003(1):27-29.

[6]白珍.二胺“流”进新疆棉田[EB/OL].fert.cn/news/2012/5/31/201253113404153417.shtml.

[7]刘兰育,柴付军,李明思,等.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研究与应用[J].新疆农垦科技,2002(2):26-28.

[8]宋刚,冯怀章,纪顺,等.膜下滴灌籽瓜种植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J],农业科技,2013(12):14-15.

[9]赵春艳.滴灌葡萄水肥耦合效应研究.2005.新疆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10]柴仲平.滴灌条件下红枣水肥耦合效应研究.2005.新疆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第1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宗教观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A

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是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宗教观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宗教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此次宗教观调查以问卷调查形式为主,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76份,有效率88.0%。有效答卷中,男生88人,女生88人;党员20人,团员153人,群众3人;年龄介于18岁到25岁之间,平均年龄20.9岁。本科4个年级共计149人,研究生均为研一学生,计27人。涉及工学、农学、人文、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

从调查结果中得知,客观题一共8道题目,被调查学生的答错题数(含漏选和错选)介于2-8道之间,平均每位学生答错5.1道。以下就此次问卷调查反映的几方面问题详细论述:

1 当代大学生宗教观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基础宗教知识薄弱

问卷调查第1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历史流派三教九流中“三教”的了解程度。62.5%的学生答错,表明其基础的宗教知识薄弱,对古代流派缺乏甄别能力;另答错学生中有55.1%学生选择了答案B,即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此三教为当代世界三大宗教,说明学生对中国古代宗教和世界当代宗教的情况不是很清楚,出现混淆。

1.2 学生宗教概念模糊

(1)宗教活动概念模糊。问卷调查第2题考查学生对宗教活动概念的掌握,其中答案B在复活节做祷告的行为属于明显的宗教行为,为备选答案。有40.3%的同学选择了错误答案。说明学生对宗教庆典、传统活动、宗教附属品等认识不清,不能把这些行为和真正的宗教行为明确上网区别开来;问卷调查第4题考查学生对特定的宗教行为(封斋、做礼拜等)的甄别能力,35.2%的学生答错,其中15.1%的学生直接选择了不清楚,说明这部分学生概念不清,缺乏基本的认识。

(2)宗教与风俗习惯两者混为一谈。问卷调查第3题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宗教与民俗习惯的关系,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二者互相影响,但明显不能等同。有21.6%的学生答错,而答错的学生中大多数错选了“二者属于相同范畴”。

1.3 学生关于宗教的法律法规了解不足

问卷调查第5题考查学生对国家关于宗教的法规是否了解,89.8%的学生出现错选或漏选。这表明,近九成的学生对于我国法律法规中关于宗教的根本宗旨不够了解。多数学生知道公民有信仰自由,但却不知道国家实行政教分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也不知道在校园内传教是严厉禁止的。

1.4 学生对宗教背景知识了解不足

(1)学生对宗教经典著作知识了解不足。问卷调查第10题考查学生对宗教经典著作的认识,除答案B(《易经》、《道德经》)外,其他均为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的经典著作。本题有35.8%的同学答错。(2)学生对世界主要组织不够了解。问卷调查第11题考查学生对当前主要教派的了解,95.5%的学生答错或漏选,漏选率93.2%,错选率2.3%。说明当前部分的派名和教义有一定的欺骗性,很多学生在了解不够深入的情况下,无法做到见到主要的名字就避而远之。(3)学生对宗教节日缺乏了解。问卷调查第12题考查学生对宗教节日的了解情况,其中81.8%的学生出现漏选,说明有部分宗教节日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宗教意味不断减退,当前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一些节日其本质是宗教节日,有其宗教内涵。

1.5 学生接受宗教观教育不足

问卷调查第6~9题考查学生接受宗教观教育的渠道和频次,以及潜在的对宗教感兴趣的程度。调查表明,75.3%的学生通过网络、电视、书籍等被动地了解到宗教知识,通过正规学习等情况了解的比例非常小;82.1%的学生从未或很少接受宗教观教育,国家关于宗教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均为偶然获得。在课堂上教师主要教授专业知识,对于宗教等知识,缺乏专业的老师来讲解。

调查还显示,35.4%的学生经常或偶尔进入宗教场所游玩,19.3%的学生一直或偶尔佩戴避邪物品,以上学生受家庭或周围环境影响,对宗教有潜在的认可和兴趣,比较容易受到宗教活动的吸引。

综上所述,本校学生在宗教观方面的教育亟待加强,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宗教基础知识讲解,锻炼学生的宗教甄别能力,提高学生对宗教本质和相关法律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宗教渗透的免疫力。

2 加强宗教观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2.1 加强课堂内外的引导和宣传

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中关于宗教知识的讲解和宗教观的教育;充分利用板报、海报、宣传栏、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提高学生对的认识和宗教甄别能力。

2.2 加强大学生宗教观调研和监管

在班级中布控网络,通过学生干部对学生参加宗教相关活动的动向进行监管,及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信息;对辅导员和相关教师进行宗教知识培训,要求辅导员以身作则,带动学生对宗教知识的了解,提高对宗教本质的认识;学校保卫处等部门加强巡逻和监管,发现在校园内进行不正常的宗教典籍交流和宗教音像制品、小规模宗教仪式,以及传教、宗教活动等不良及违法行为,应及时予以制止和控制;各年级建立学生信教档案,加强对个别学生的引导和教育。

3 结语

当代大学生在文化价值的取向中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如何在大学生中树立宗教观,提高科学素养,正确看待宗教问题,坚决抵制宗教渗透,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刻不容缓的议题。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大学生参加宗教观问卷调查,分析当前宗教观教育所遭遇的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教育机制,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可供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炳毅.从视角下试论高校信仰培育[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1):74-77.

[2] 郭文华.宗教思想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教书育人,2005(12):7-9.

[3] 罗石.宗教影响与高校德育[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1):44-48.

第14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经济纵深化以及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和家庭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关乎国家发展稳定的大事。笔者在梳理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这些论文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就业概念的界定、就业现状调查、就业难原因分析和就业对策建议等方面,具体综述如下。

一、概念界定

“就业”是本研究需要界定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就业”,学者们有多种解释。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进行的活动。戚新总结就业主要概念为:就业指的是“处于受雇用或自我雇用(自己从事有收入的工作)”的状态。就业是一个过程,它包括就业前的身体和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准备阶段、劳动力的实际使用的直接就业阶段、就业者就业能力的恢复和增强及企业雇用能力的再生及发展过程的就业后阶段。

二、现状调查

关于就业现状研究主要是专业部门研究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从不同层次、学科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情况。

根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9-2010)》统计报告,2009~2010年大学毕业生总体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1.0%、85.4%。2010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8.2%、83.9%、86.4%和84.8%;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为70.8%、85.7%、76.4%、78.4%、82.6%、74.2%、80.5%、88.9%、79.8%、77.9%、86.1%、86.8%。

根据麦可思公司的《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全国 2011 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90.2%)比2010届(89.6%)略有上升,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92.5%),最低的是法学(86.8%),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1.6%,比2010届(1.5%)略高0.1个百分点。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彭拥军从多学科视角总结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教育学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与高等教育质量本身存在内在关联,切实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从历史学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在精英高等教育、大众高等教育等阶段具有不可避免性,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从政治学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状态反映了社会中权力与权利的实现程度,以及政策的颁布实施情况;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个人的教育水平与其经济社会地位等互为因果关系,大学生就业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对教育机会和社会机会的竞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会产生渗漏效应或选择性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变成了投入与产出的回报性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从多方面影响或者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率。邢志杰等认为,高校扩招的速度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结果导致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肖文海等指出,高校专业调整力度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张育广强调,高校在大学生实习见习方面力度不够,例如,就业实习机会较少、质量不高,创业见习少、指导性不强,“传、帮、带”的培训指导环节比较薄弱。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政策法规的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王丽娟等强调,大学生就业权特殊保护严重不足,这一保护主要依政策而非法律,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大学生本应当享受的利益落空,同时还缺乏相应的失业保障机制。孟芳兵的研究表明,西部志愿者计划有利于大学生就业,但优惠政策保障不足、跨省落实困难、配套设施不健全、优惠政策可操作性欠缺、普遍收入偏低、劳保制度不健全,导致多数人不远继续留在农村。

通常状况下,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观念环境和制度环境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郑功成认为,在中国的就业市场上,90%以上的招聘均含有歧视性,包括性别、学历、户籍、经验歧视等。宋真指出,高校、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这三个就业市场主体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同时也使供给的结构性失调和毕业生盲目择业。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导致大学生很难就业。李星云指出,目前大部分学生及其家长思想观念还停留在精英化教育时代,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期望值过高,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工作地点、工作岗位、工作薪资等。柳小玲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不强,同时也没有认识到个人理想及价值的实现必须与社会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1.社会方面的对策建议

王丽娟指出,需强化大学生就业权的特殊保护,多方面多视角予以帮助,例如,建立大学生失业救助和失业保险制度、面向市场改革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权特殊保护的救济机制、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和扶持的立法工作。王庆华提出东部沿海地区需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将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业转入内地,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耿相魁认为,政府要负担责任,完善大学生就业管理体制,出台相应的就业政策,调整户籍及人事管理等,通过宏观调控来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龙必尧和陈峰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提出利用竞争情报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高校方面的对策建议

李海萍等提出大学应积极作为,区分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学术本位,促进工学结合,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田一认为,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要着重提高学生在策划、组织、领导、管理、沟通等方面的技巧,且就业创业指导应从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专业理想与职业理想教育阶段、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业与创业政策及技巧指导阶段。

3.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对策建议

李雄等认为,要不断扩大用工需求,规范招工行为,改革供给体制,提升就业能力,完善就业供求匹配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宋真提出,对于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在高校吸纳人才时,可选用订单式培养,全程参与。

4.大学生个人方面的对策建议

边文霞提出大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五层递进方案,即大学生的学习行动力、思维能力、表现力、“读写算”基础学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淡华珍等认为,大学生应当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要既能当干部又能当工人,既可在国有企业就业又可在集体所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及民营企业就业,在就业地区上,既可城市,也可乡村,既可内地,也可边疆。

五、结论与建议

学者们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见仁见智地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和剖析,提出了许多新颖、有建设性的建议,对深化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有巨大的贡献,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一,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索研究文献很多,但多停留在表层研究,且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很少,今后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力度和立项。

第二,从研究的成果形式来看,文献较多,专著较少;从内容来看,大多集中在大学生就业的某一方面来谈,系统性不强。

第三,实践结合得不够,大多数文献只是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剖析,未进行实证调查,也就不能抽象、概括地“深加工”,提升出能够说明现实现象、解释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方法、手段、程序等。

参考文献

[1]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戚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5)

[3]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9-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麦可思研究院.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彭拥军.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招生与就业,2009(5)

[6]邢志杰等.我国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供需分析.理工高教研究,2004(1)

[7]肖文海等.千方百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经济管理,2004(5)

[8]张育广.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服务.中国青年研究,2010(8)

[9]王丽娟等.论大学生就业权的特殊法律保护.江苏高教,2012(2)

[10]孟芳兵.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期满志愿者就业对策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0

[11]郑功成.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中国劳动,2006(4)

[12]宋真.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11(1)

[13]李星云.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9)

[14]柳小玲.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高质量人才.中国林业教育,2000(11)

[15]王庆华.基于“刘易斯拐点”的“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改革与战略,2012

[16]耿相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探索与争鸣,2007(12)

[17]龙必尧等.利用竞争情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图书情报工作,2007(11)

[18]李海萍等.大学生就业困境中大学应如何积极作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2011(6)

[19]田一.求知、求实:创新就业与创业指导模式.辽宁教育研究,2008(4)

[20]李雄等.我国大学毕业生平等就业保障研究.政治与社会,2010(5)

第15篇

【关键词】村官,职业发展,问题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近二十年来,吸引了大批大学生深入基层就业,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问题。为了解和挖掘其背后的问题和成因,本课题组以成都市为例,深入彭州市、崇州市等地,对大学生村官发放问卷102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男40、女56份),回收率94.12%,利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二、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问题分析

(一)职业现状。参与调查的村官中,超过90%的为本地人,基于方便照顾家人和节约生活开支的考虑;且当地政府也愿意接纳对于家乡的历史、文化、经济背景更为了解的本地大学生。本科与大专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仍为主要力量,这与村官工作本身的性质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工有关。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内容繁杂,多为资料整理、文字起草等,而农业科技、文化教育、自主创业等工作所占比重极低,未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和能力,与大学生村官计划初衷相违背。而薪酬满意度低是当前村官政策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平均收入仅为1500元左右,接近60%的人对现行工作标准不太满意。

(二)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与能力培养

1、专业技能与基层工作脱节。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分布相当广泛,其中理工类比例最高,管理类其次,而农学和医学明显偏少,这也解释了当地村官很少集约农村优势资源进行农业创业的问题。只有极少数人认为专业对村官工作开展帮助很大,暴露出政策执行主体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缺乏正确的标准,无法与农村真实需求相对应。

2、大学生村官能力培训与开发不足。现行的村官培养方式多采用上级单方面意识的交任务、压担子,缺少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划,极可能因压力过大而引发大学生村官的不满。一派了之、撒手不管的方式更是极其危险的,缺少配套的培养方式如结对帮带、岗位培训等,难以促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来实现成长。

(三)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过程

1、大学生村官择业动机不纯。择业动机是影响大学生村官职业投入和满意度等的重要前提。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大多数村官表示,刚毕业大学生经验缺乏, 很难寻找到满意的工作,被迫选择村官。考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政策成为大学生择业的第三大动机,揭示了部分人择业动机不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对基层工作不够了解,尚未摆正对村官工作的认识,导致了其在工作中积极性不高、离职率高的问题。

2、大学生村官自身职业规划不明。参与调查的大学生村官群体中,仅有13.5%的人对于未来有明确而详细的职业规划。由于国家规定了大学生村官的五条出路,所以大部分人都处于在这五条路中选一条的观望状态,缺乏具体周全的职业计划,而未能做好充足的准备应对期满再就业问题。

3、大学生村官出路选择。留任基层当两委对仅仅工作两三年的大学生村官来说难度较大,且偏低的薪酬福利降低这一选择的吸引力。考公务员是大学生村官最主要的出路选择,但随着公务员队伍的越来越饱和,竞争相当激烈,政策优惠难以覆盖到大部分村官。由于在农村基层工作期间,自身市场竞争力提升有限,且面临百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冲击,进入企业求职的道路异常艰辛。自主创业虽然是众多大学生村官向往的出路之一,但存在严重的资金支持问题;且大学生村官也难以寻找和获得合适的项目,又面临当地村民信任的风险而难获支持。继续深造的实施难度更大,基层工作事情繁琐,综合时间、精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机会成本考虑,大多数人被迫放弃这一选择。

三、优化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对策思考

(一)政策本身合理合法化。首先,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使异地大学生村官能够参加村两委竞选;其次,避免政策或规定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此,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合理合法化,以给予大学生村官在法律上明确的身份定位。

(二)村官摆正观念认真规划。大学生村官应摆正心态,慎重选择。在就职前,应主动了解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做好吃苦准备,并不断提升自身适应力;就职后,应明确职业规划,以良好的心态努力工作,保持学习精神,提升胜任素质,避免与社会的脱节;主动建立人脉关系,把握提升机会,为未来做好准备。

(三)执行主体明确目标规范流程。充分结合农村实际需要和大学生专业优势来选择人才,规范大学生村官选聘流程。当地政府及直属上级不仅要改变认识,尊重大学生村官的价值,更要加强对村官的内部培训、外部交流学习,使大学生村官们能迅速适应工作并成长。政府应对福利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将村官福利落到实处。

(四)社会加强认同和支持。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财政投入,并支持和鼓励地方政府、银行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资金,促进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加大对大学生村官优秀事迹的宣传以增强社会对其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戴良铁,刘颖.职业生涯管理简析【J】.中国劳动,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