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生数学报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写什么――揭开论文的“神秘面纱”
长久以来,在人们观念中“论文”好象是硕士生、博士生所进行的专职工作,小学生也能写论文吗?其实,所谓的数学小论文,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习写的以数学内容为中心的短小文章,它可以是学生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理解、评价,可以是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可以是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经过等。数学小论文到底写什么?这是学生很困惑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数学小论文分为以下几类:
(1)阅读启发型。通过阅读数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数学童话故事获得一定的启发。写一写自己的心得、认识等。
(2)回顾反思型。可以在某一个阶段学习结束时,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也可以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加以回顾,总结学习中的得失,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反思对所学数学知识存在的困惑。
(3)问题探究型。可以对某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规律,得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也可以把某一道有挑战性的题目简便的或与众不同的解法(包括一题多解)条理清晰地写出来
(4)实践应用型。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对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写成文字。
(5)创作型。包括数学故事、数学童话等。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于故事或者童话的情境中,体现了数学学科和语文学科的整合。
二、怎么写――如何指导学生写论文
1.组织丰富的数学实践体验活动
学生只有有了讨论数学的兴趣和研究的数学问题。才能让学生撰写论文有事可议、有问可究,才会下笔如有神。那么撰写论文的源头在哪里?笔者认为来自数学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数学活动的开展。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布置黑板报数学专栏、数学活动展板、数学风采宣传窗等,争取让教室的每一面墙、每一块板“说话”,让学生在浓厚的数学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开辟每周一次“智慧数学”实践活动课,开展读数学读物、讲数学家故事、设计数学小报、攻打数学擂台等数学体验活动。把课堂变为学习数学的乐园;课间指导学生玩玩“抢报三十”、“算二十四点”、“五子棋”等游戏,让学生体验玩数学的乐趣;在春秋游活动中,引导学生寻找春秋游中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步测草坪的周长和面积,有的学生估测古塔的高度,有的学生在估算小树林中树的棵数,还有的举着照相机寻找公园里的不规则图形……: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心生活、关心国家大事:神州六号飞船飞天了,上网查找相关科学知识,算一算有关的数学问题:珠穆朗玛峰新身高测量结果出来了,探究一下世界最高峰变矮的原因:学了“调查统计”后调查家中、学校几个月来的用电、用水情况或者食堂用餐浪费粮食情况,算算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的价值……在这些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们发展了学习数学的能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2.指导学生写论文要循序渐进
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在指导学生写小论文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I)从兴趣入手,先任意写后按要求写。在初始阶段,不规定内容和格式,让学生自己根据感兴趣的话题试着写。无论其写得如何,教师对学生所写的材料组织评议时,只要能写都给予充分肯定。
(2)从说话入手,先说后写。教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或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全班进行说话训练。由大组到小组,引导学生口头将意思表述清楚、将语言组织通顺,为笔写扫清思维障碍,接着才让学生试着在日记本上写下叙述内容。
(3)从写话写段入手,先部分后整体。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弱,撰写小论文不应作过高要求,习写中先针对一个片段、一个问题,让学生写一句话或一段话。再到整体构思,用整篇文章完整记述或表达。其中不会写的字词,允许用汉语拼音代替。
(4)从记叙入手,先叙后议。即:先记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经过、结果,让其言之有物,再引导他们从中以数学的眼光想开去,力求找寻自己的发现。附上议论或反思。
一、什么是数学作文?
学生学数学的感受、疑惑;作业练习的得与失;看到某些现象联想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刻苦钻研、巧妙解决难题的过程等,都可以用作文的形式写下来。这些与数学有关的日记、小论文等就是“数学作文”,如数学童话、数学课堂、数学知识、数学故事、数学人物等。
二、写数学作文的好处
1、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中常把生活情景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周围。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勤于观察,动脑思考、仔细分析的习惯。因有生活为基础,来源于亲身体会,学生很喜欢写这类题材的作文。
2、展示学习知识的过程。
当一知识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学完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尤其是解决重难点问题的学习过程,有侧重地选择自己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一点叙述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学知识时关注重点攻克难点,很好地掌握知识体系。
3、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有限,所以有学生认为数学难学。让学生写“数学作文”,能增强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
学生每天都接触数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有许多想法,我们现在不是要求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吗?写数学方面的日记,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写好数学作文,学生不仅要动手动脑,做实验、做调查、提出观点论证观点,还要学习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实践能力得到极好锻炼。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5、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每一次试卷发下来后,总是有喜有忧。让学生把答题的得失、应吸取的经验教训、今后的奋斗目标写出来,可以了解学生内心变化,及时调整他们的心态,便于对心存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避免学生取得成绩时骄傲浮躁,遇到挫折时消沉低落。数学作文是师生心灵沟通的一座桥梁。
6、活跃思维,丰富课外生活。
许多人都认为学数学很枯燥无味,整天陷在题目堆里。其实不然,比如有效引导参加《小学生数学报》、《数学大王》、《时代学习报》等的续编工作,会使学生在奇妙的数学王国中快乐邀游。
三、注意事项
1、要求不能过高。以培养兴趣和初步提高数学能力为主。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有一整理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一刀切。要遵循“四个结合”,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
(1)引导与放手相结合。
(2)指导与自改相结合。
(3)多种展示与交流相结合。
(4)编印文集与作品投稿相结合。
2、给予写的材料。如预习工作中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方还不懂;学完新知后尝试把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看图编题、补写条件、补写问题等。
3、不可占用课内时间。对学有余力的可鼓励多写,想写多少就写多少;对不愿写的多和他交流,提示内容,告诉方法,久而久之,他可能就想尝试了。总之决不能使其成为学生的负担。
4、整合资源。用好家校网络平台,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几年有心尝试,本人取得了可喜成绩:有12篇数学作文在《时代学习报》发表,3篇在《小学生数学报》发表,8篇获《小学生数学报》优秀小论文评比一、二、三奖,5人获《小学生数学报》“故事大王”、“小故事家”和“挑战大王”光荣称号。
学 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 小 学 教 育
班 级: 08 理 本
学 号: 200x8085
学生姓名: 王 x
指导教师: 罗 x
XX 年 9 月 15 日
凯里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
论文(设计)名称 教师的个人特长对小学生存在的影响
论文(设计) 来源 自拟 论文(设计)类型 a 指导教师 罗国涛
学生姓名 王x 学号 XXx085 专业及班级 08级小学教育理(本)
一、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一些心理学知识和实践意义,阐述教师的个人特长对小学生存在的影响,增强教师提高个人特长素质的意识。让家长了解到个人特长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性格塑造有正面影响,打破家长只重视孩子考试成绩的旧观念,让学生更健康的学习、成长。
意义:
在教师个人特长的熏陶下,给小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兴趣、表现欲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在特长学习过程中,磨练小学生的意志,培养小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交际能力。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让小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融入到校园之外的生活圈,体验生活,开拓小学生的眼界,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敏捷,促使小学生的身心更健全的成长,充分实现教师有价值的“教”和学生有价值的“学”。
二、研究或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现状:
目前,国内外开设了许多特长培训班,但这些班级几乎都是一些在校外开办的私立班级,没有把特长学习和学校里的书面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无法实现小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里有特长的教师很少,而且具有的特长比较单一,或者大多数有特长的教师只注重按时授予关于特长的基础知识,不能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来发现和激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导致一些小学生对特长所具有的天赋被抹杀,或者一些小学生的家长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盲目地把家长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去学习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东西,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小学生特长的兴趣激发和培养不能与学校课本知识的教学有机结合,忽视了教师的个人特长对小学生的影响,一个身心健康、活泼的孩子才能够更好的接纳和理解教师授予的课本知识,促进其发展,而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是比较少,不够全面,不够成熟。
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各类特长文化已经发展到相对沿海城市较落后的小城市,并且得到逐步的完善,特长文化的大量普及将会从生活中影响到家长只注重孩子分数的看法,从而又进一步推动特长文化的大量普及。当今学生的特长学习更加丰富、高质量、多元化,改变了以往单一枯燥乏味的学习模式。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小学教师,后一代的小学教师将会是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教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
三、主要研究或设计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思路:
主要的研究内容有:
1、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
2、特长培养对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3、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小学生各方面的学习。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思路:
1、如何发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
a.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
b.利用课堂提问、课堂交流。
2、怎样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特长的价值:
a.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
b.教师带领学生去校外参加比较大型的比赛。
c.给一些特长比较突出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奖励,激励每个学生不断进取。
3、为什么特长学习会有利于其他学习:
a.特长学习磨练人的意志,让学生养成做事不半途而废的良好习惯。
b.特长学习在潜意识中,能让学生塑造一个活泼开朗的性格,增强交际能力。
c.在长期的演出、比赛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
具备的工作条件:
有:图书馆(书籍、学报)、网络(中国知网)、与论文相关的文献等等。
解决的办法:
1、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查阅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
2、积累与该课题相关的知识,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对查阅文献资料和知识进行整合等,并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本研究。
五、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XX年6月—XX年8月 选定论文写作方向、收集相关资料、阅读 文献、拟定论文题目
第二阶段:XX年9月1日—XX年10月8日 确定论文题目,拟定写作提纲、撰写论文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XX年10月9日—XX年11月28日 整理分析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第四阶段:XX年12月1日—1月30日 修改定稿
六、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 郭成,陈红. 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1999,(09).
[2] 林雄. 从建构主义看当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误区[j]. 新课程(小学), XX,(z1).
[3] 魏永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创设[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XX,(05).
[4] 单清水.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的现象与思考[j]. 科教文汇(下半月),XX,(05).
[5] 叶婷. 创设学习情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j]. 浙江教育科学,XX,(03).
[6] 王贞平.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XX,(04).
[7] 叶连国. 探究小学数学创设情境教学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XX,(05).
七、指导教师意见和建议: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说明:1、论文(设计)类型:a—理论研究;b—应用研究;c—设计等;
[论文摘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作为一门思维学科,小学数学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为基础,在教学中应当为学生提供想像的空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推行猜想,是增加学生对数学规律、本质探索的重要途径,这能够从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个方面,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课堂教学的研究是首当其冲的,数学猜想是数学中的一种思想和方法,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作出的一种认真判断。任何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意义,猜想验证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学生在猜想过程中,思维会有很大的跳跃性,有利于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和创新能力的逐步提高,因此,在当今创新教育中要注意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中,实施猜想,教师引导培养学生敢于猜想与质疑,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在例题分析还是在应用题解答中,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猜想习惯。其实施途径简要归纳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新入课程中介入猜想提高学生参与问题分析的热情
小学生性情单纯,善于猜想。每个小学生都具备猜想的天赋,在新入课程中介入猜想,可以提高他们参与问题分析的热情,激活他们内心潜在的猜想欲望,对他们数学知识的探究产生鼓舞。每个章节的新课程中总会介入新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均是他们产生猜想的良好因素,在课程伊始就鼓励他们大胆的进行猜想,能让小学生对新课程的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圆的周长计算中,教师可以提问,如何获得圆的周长呢,这时候可以引发学生的猜想,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卷尺衡量,有的学生说可以在圆上打个记号,然后在底下滚动一圈测试滚动痕迹的长度……由于猜想,使大家进入了对圆周长猜想的热烈气氛中,同学各抒己见,对圆的周长计算方式充满了兴趣,最后教师可以提问,大家说的方法都不错,那么试问,地球也基本上可以算周一个圆形,怎么测试地球的周长。显然,用学生的猜想去解决这个问题不太符合实际。带着这种疑问和猜测,教师引入π在圆周长中的运用,通过这样的解答,使得学生增加了对圆周长的计算兴趣,获得了他们对新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应用教学猜想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不竭源泉,通过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应用教学猜想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这是对数学教学的首要的整体目标。因此,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出的结论与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体验数学活动的愉悦性和处理问题的优越性。这一阶段既有利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及在生活中有效地运用数学的积极态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转贴于
三、在“操作”中萌发猜想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小学生一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便是一种以“动”促“思”,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他们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等操作活动,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心理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他们从中萌发猜想。例如,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纸片,引导学生通过度量,剪拼其两个锐角,和拼成一个长方形的方法,得出:直角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通过这一操作活动,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了充分的了解,很自然地会引发他们展开猜想,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请同学们猜一猜,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由于受某种思维障碍的影响,学生或许会猜想出:锐角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教师指出:“这个猜想对不对,还有待我们证实。”波利亚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
四、形成模式,鼓励猜想
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表现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问题,善于常识、善于猜想、探索,能够有效地应用原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地猜想尝试探索和创新。在授课中应启发学生多提问,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分析,并进行自我判定。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猜想、尝试、探索的喜悦,并能够形成一定的模式为学习新知服务。
五、利用课外活动提高的数学猜想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相较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具有空间开放,时间充裕的特点。我们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猜想教学”,还要在课外活动时间设计丰富的猜想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更好的使用“猜想——验证”式学习方式。
比如在平面图形面积的总复习课中提出“给定周长时,什么图形的面积最大”,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能进行猜想的活动。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周长一定的时候,什么平面图形面积最大?学生会根据日常经验、个人喜好等有各种不同的猜想。然后由学生自主验证,可以是独立验证,可以是有同一个猜想的小组验证,也可以是有不同猜想的小组验证,学生在验证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运用画画,算算,推推等方法来进行验证。
总之,平时同学们学习数学,往往跟着感觉走,没有固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思想方法比较单一,提不起学习兴趣,课堂死气沉沉,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失去活力,失去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猜想的应用,又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活起来。在数学教学中,营造猜想氛围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同时,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为学生解决一些探索性、开放性等数学问题提供了可靠的途径,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素质发展了学生的智能。
[参考文献]
[1] 刘浏;数学分析教学中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培养探讨;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09期;
[论文摘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作为一门思维学科,小学数学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为基础,在教学中应当为学生提供想像的空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推行猜想,是增加学生对数学规律、本质探索的重要途径,这能够从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个方面,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课堂教学的研究是首当其冲的,数学猜想是数学中的一种思想和方法,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作出的一种认真判断。任何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意义,猜想验证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学生在猜想过程中,思维会有很大的跳跃性,有利于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和创新能力的逐步提高,因此,在当今创新教育中要注意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中,实施猜想,教师引导培养学生敢于猜想与质疑,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在例题分析还是在应用题解答中,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猜想习惯。其实施途径简要归纳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新入课程中介入猜想提高学生参与问题分析的热情
小学生性情单纯,善于猜想。每个小学生都具备猜想的天赋,在新入课程中介入猜想,可以提高他们参与问题分析的热情,激活他们内心潜在的猜想欲望,对他们数学知识的探究产生鼓舞。每个章节的新课程中总会介入新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均是他们产生猜想的良好因素,在课程伊始就鼓励他们大胆的进行猜想,能让小学生对新课程的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圆的周长计算中,教师可以提问,如何获得圆的周长呢,这时候可以引发学生的猜想,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卷尺衡量,有的学生说可以在圆上打个记号,然后在底下滚动一圈测试滚动痕迹的长度……由于猜想,使大家进入了对圆周长猜想的热烈气氛中,同学各抒己见,对圆的周长计算方式充满了兴趣,最后教师可以提问,大家说的方法都不错,那么试问,地球也基本上可以算周一个圆形,怎么测试地球的周长。显然,用学生的猜想去解决这个问题不太符合实际。带着这种疑问和猜测,教师引入π在圆周长中的运用,通过这样的解答,使得学生增加了对圆周长的计算兴趣,获得了他们对新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应用教学猜想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不竭源泉,通过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应用教学猜想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这是对数学教学的首要的整体目标。因此,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出的结论与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体验数学活动的愉悦性和处理问题的优越性。这一阶段既有利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及在生活中有效地运用数学的积极态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在“操作”中萌发猜想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小学生一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便是一种以“动”促“思”,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他们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等操作活动,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心理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他们从中萌发猜想。例如,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纸片,引导学生通过度量,剪拼其两个锐角,和拼成一个长方形的方法,得出:直角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通过这一操作活动,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了充分的了解,很自然地会引发他们展开猜想,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请同学们猜一猜,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由于受某种思维障碍的影响,学生或许会猜想出:锐角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教师指出:“这个猜想对不对,还有待我们证实。”波利亚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
四、形成模式,鼓励猜想
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表现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问题,善于常识、善于猜想、探索,能够有效地应用原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地猜想尝试探索和创新。在授课中应启发学生多提问,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分析,并进行自我判定。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猜想、尝试、探索的喜悦,并能够形成一定的模式为学习新知服务。
五、利用课外活动提高的数学猜想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相较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具有空间开放,时间充裕的特点。我们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猜想教学”,还要在课外活动时间设计丰富的猜想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更好的使用“猜想——验证”式学习方式。
比如在平面图形面积的总复习课中提出“给定周长时,什么图形的面积最大”,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能进行猜想的活动。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周长一定的时候,什么平面图形面积最大?学生会根据日常经验、个人喜好等有各种不同的猜想。然后由学生自主验证,可以是独立验证,可以是有同一个猜想的小组验证,也可以是有不同猜想的小组验证,学生在验证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运用画画,算算,推推等方法来进行验证。
总之,平时同学们学习数学,往往跟着感觉走,没有固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思想方法比较单一,提不起学习兴趣,课堂死气沉沉,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失去活力,失去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猜想的应用,又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活起来。在数学教学中,营造猜想氛围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同时,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为学生解决一些探索性、开放性等数学问题提供了可靠的途径,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素质发展了学生的智能。
[参考文献]
[1] 刘浏;数学分析教学中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培养探讨;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09期;
关键词 认知;小学;分数应用题
在当前国内外的小学教育界中,对于应用题的研究不胜枚举,对于分数重要意义的论断也层出不穷,而这两者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是这两者的交集部分――小学分数应用题的研究并不多,多数文献将此类问题归位应用题范畴,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因分数的特殊性,将小学分数应用题简单的归结会造成学生在解题中遇到困难,最为突出的就是对数的概念,而由于在认知上缺乏对小学分数应用题系统的研究,进而造成了学生对题目误解和解题错误。
一、小学分数教学的发展现状
国际数学教育皆认同数概念的重要性,分数作为其中重要的内容,是连接正整数与小数的桥梁。全世界的学生无一例外地要学习“分数”。然而研究表明,分数的学习对于儿童是一个相当难的内容,若不能建立正确的分数运算概念,将无法进行其他学习。因此,分数学习也是教育家和教师长期关注的热点。
分数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真正困难的起点。张艳对比多国教材该部分内容后认为,我国教材不具优势,而她提出教材应该考虑的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水平,提出思维将会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对数学本质的认识。由此可见,认知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因素。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发展现状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数学能力和数学应用并不是同一概念,而这其中,应用题恰是重要纽带。
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实质是解决问题,其核心和关键就是表征课题和解析数量关系,需要一定的思维策略,而思维策略的有效运用依赖于学生对自己解题过程的认知,即不仅把注意力指向问题本身,而且指向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才能更好地监视、评价、调节、修正自己的认知活动。已有研究表明数学问题表征能力较差或者缺乏适当的问题表征方式是造成儿童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三、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的发展现状
分数应用题作为两大小学数学的难点和重点的交叉,其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困难,也是学生对数的理解和对数学应用的关键点和分水岭。但已有的文献中,在这个交叉点做系统性的研究并不多。方向也仅是集中在解题能力和疑难题目的辨析上,且学生多为中学生,真正针对小学生的较少。
四、认知能力在儿童数学中的研究
1952年,J・皮亚杰通过实验指出数概念形成的与儿童认知发展的紧密关系,而在国内外研究都指明儿童大脑的可塑性,而且,明确了数学认知在认知能力中的重要地位,更关键的是指明了可利用大脑的可塑性,进行训练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可能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五、认知能力在小学分数应用题中的研究现状
在小学分数应用题的认知研究领域,国内研究较少,在国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后受到重视,法国的Stéphanie Moreau等对91名法国小学五年级学生(平均年龄为10岁9月)在解决问题,尤其是分数应用题中的认知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认为,认知在对问题策略和解题上有一定影响,但西方教育体系和我国不同,因此无法对我国现实教学提供指导,其次,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10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而我国教材中小学分数集中安排在五―六年级,此时学生处于具体运算期向形式运算期转变阶段,若此时施以影响,会使他们在认知上会产生质的飞跃,尤其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
六、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分数应用题中认知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国际认同,但国内研究较少,从长远看,该研究对学生能力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应该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分数的教学与数学思维[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0.05:4-6.
[2]郭成.元认知训练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题能力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2(29):128-133
[3]张艳.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运算的比较研究――以美国、新加坡和中国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胥兴春.数学学业不良儿童的心理表现及其原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2):9-12
[5]Stéphanie Moreau,Danièle prehension of arithmetic word problems by fifth-grade pupils:Representations and selection of inform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3,73:109-121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情景教学是当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也是极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能够将数学里的一些枯燥的内容通过生动、多样的方式展现出来,能够让小学生们准确的掌握相关内容,帮助他们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生活实践,提高其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小学生的学习具有创新性也是我国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应当注意到在进行生活情境设置时要考虑班级内多数学生的情况,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教师所设的教学生活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教师所设的教学生活情境要纯洁健康。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情境教学的作用
我国多年以前就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的理念在我国实际教学中贯彻的程度如何还难以确定。小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起点,数学教学又是小学教学的基础,所以,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都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教学创新,笔者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认为,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其作用体现如下
1.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生活情境就是每个人生活的实际情况,利用这一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说是让学生在自己熟知的生活情况下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让小学生充分认识到其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情况时密不可分的。同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更有详细的阐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但实际的情况时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还不能够直接消化所有的理论知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应当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识进行举例以便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
2.能够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建议"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小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方面都还处于积累阶段,其对外界事物充满着好奇且认识模糊,而小学数学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且抽象,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熟练、轻松的掌握知识必须采用灵活的方法即教师要解决
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学生也是生活在平常社会中的个体,在生活中肯定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可以方便学生理解问题,形成一种形象的熟悉感。
3.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当前的教学不能仅仅要求提高学生解决理论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面临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纸面上所出现的问题,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中要给孩子们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受来学习数学,让其在各种生活情境中去学习和思考问题,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二、在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生活情境时要从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出发
只有通过从实际出发才能更好的做好教学工作,让教学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设置时要对班级的学生有个充分了解的过程,并做好记录,这样在进行情境设计时才能保障所设置的情境为大多数学生所熟知,而不至于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比如对于农村学校的孩子我们所设教学情境要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情况相适应,我们有些教师比较本本主义喜欢不加选择的将资料书中一些非常都市化的情境搬入课堂,结果使得农村的孩子对那些情境非常陌生,那样孩子们也就难以较好地去思考情境里的数学问题了。而对于城镇学校的学生则要在情境设置中较好地体现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特征,有些时候我们甚至还应考虑到当地的民族风俗与。
2.教师所设的教学生活情境应当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综合素质有一个极大的提高,这就要求不仅仅在知识方面,而且在思想上、行为上都应当做好教育工作。因此,在进行生活情境设计时也要考虑德育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设置时附加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区分善恶美丑、是非曲直,提高其判断能力。比如在进行情境描述时用到了"非常同情帮助也来帮助非常乐意帮助"等极有善意的词汇,这些善意的词汇反复在孩子们的耳边响起,对其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结语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应该发挥创造能力,我想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就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践行,希望这个模式能在此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曲琳娜、王文芬、董淑慧:《小学数学教学联系生活策略的研究》,载《小学时代(教师)》,2008年第11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
1引言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基本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在小学教学中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应用题的解答。解题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行为之一。数学应用题解决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解题过程既是对学生知识再现水平的检查,也是对学生信息收集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过程。数学应用题以它独特的魅力一直是众多一线教师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是联系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的桥梁,在数学素质教育实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国内外的调查研究表示,学生在解答现实生活背景很强的应用数学问题时,都会产生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障碍。所以研究小学生解答应用题产生障碍的因素就成为了一个十分有必要的问题。
2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相关概念的界定
对于数学应用题的概念,现在文献没有统一和明确的说法,大多数都是从应用题的构成元素、特征和功能几个方面来界定。如:数学应用题,是以语言文字形式呈现的含有情节内容的数学问题。对于“问题”,很多学者认为“问题”是一种期望与实际情况间的差距。而心理学上认为,“问题”是一种情境,而这种情境不能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而必须间接的合理利用已有知识才能够解决。可见,问题是强调障碍的存在的,也就是说,从初始到目标的过渡是需要付出努力的。所谓问题的“障碍”,是指问题的解决不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地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确定目标状态。
3小学数学应用题所具备的特点
在数学学科漫长的发展史中,数学问题的最初来源是现实生活,正是由于人们的好奇心作为原始动力和对社会实践的需要,抽象出许多数学问题,这类问题通常是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称为“实际问题”。如果我们把实际问题中情境和条件用文字语言进行复述,即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数学问题,这类数学问题具备以下的特点:
3.1以人们的实际生活背景为源泉
3.2用文字语言转化成一种具有鲜明数学学科特征的模型
3.3这个模型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考查是一个问题模型,有一些“障碍”需要我们用行动来解决
3.4解决“障碍”的方法是把“实际问题”打的模型转化成“纯数学问题”,当然这种转化要求我们要透彻的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和内容。
4数学建模与解答数学应用题
通常说到解答数学应用题,人们都会想到数学建模。确实,想要解答数学应用题必然经历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而且从联系数学学科和实际生活这一点上来说,二者的功能并没有多大差异,都能够增加学生的应用意识,训练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数学建模与解答数学应用题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一回事,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对于数学建模的概念的界定,专家有明确的定义。数学建模就是应用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并应用某些“规律”建立起变量、参数间的确定的数学问题(也可称为一个数学模型),求解该数学问题,解释、验证所得到的解,从而确定能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它最重要的特点是接受实践的检索、多次修改模型,渐趋完善的过程。[2]简言之,数学建模是数学应用题更高的一个层次,小学生的数学建模需要从应用题做起。
5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心理过程
通过前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知道,由于应用题本身的特点决定,相对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而言,解答数学应用题实际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建模的过程。而对于应用题来说,不管是题干的背景信息还是图表等信息,都已经帮助解题者提前进入了模型准备的阶段,只需按照给出的各种信息来正确理解现实意义,即可以构成模型并进行下面的过程。大多数小学生接触的数学应用题,经过数学教学中的一定训练,学生可以比较容易的找到所需要的固定数学模型或解题的模式。实际上,无论何种类型的应用题,解答过程大致经过建模—解模—释模三个过程。尽管应用题是经过修饰和人为改造的现实应用问题,可以减少模型准备阶段的繁琐,但是无论从众多学者的研究还是数学教师的应用题教学来看,在解答数学应用题时,不能快速准确的建立能够解决问题的模型,是小学生产生解答障碍的关键诱因。究其根本,是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建模所经历的心理过程。
5.1抓取背景有效信息:在阅读应用题文字背景信息后,快速、准确的抓取出背景中对解题有效的信息。
5.2理解“关键词”含义:挑选出“关键词”后,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理解“关键词”的含义。
5.3建立“关键词”联系,选择正确模型写出公式: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后,很容易就能建立起“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而此时“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也就是题中各个信息量之间的关系基础。[3]小学数学是未来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小学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不单单影响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更重要的是制约着小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小学生一定的应用解题能力意义深远。本文通过自身实践经验探究出当前小学生在数学应用题解题中出现的一些障碍因素,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够具体、完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作者:刘勤生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杨集镇大滩小学
参考文献:
[1]李小娟.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解题障碍的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5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计划;灵活性;发展性
一、突出师范性
面向小学,为社会发展服务,是小学教育的根本方向,也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灵魂。小学教育专业是高师本科教育中的一个新系列,其课程计划应充分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和需求。作为师范生应具备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各种能力和技能,这些建立于文化知识之上的能力和技能,应当成为教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灵活自如得到运用。作为新型小学教师要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懂得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具有从事多学科教学的知识、技能和基本能力,同时,还应具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等。在课程计划中,第一,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开设《教育基本原理》、《教育科研研究方法》、《现代教学基础理论》、《小学教育管理》《心理学原理》、《小学生心理学》、等课程,而且在选修课里又开设了六门教育理论课程。第二,重视对学生教师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开设《书法》、《教师口语》、《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在选修课里开设了如《数学思想方法》、《小学科学教材教法》、《小学社会教材教法》、《微格教学训练》等十几门与小学教学密切相关的课程。这无疑对学生将来从事小学教育科研特别是多学科教学有益;第三,为突出课程设置的师范性,各科教学目标中都确立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标准,把这些内容集中到前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每学期按计划和标准严格考核验收,不合格者必须重修,重修不合格者不予毕业。
二、加强实践性
面向改革开放,面向广大城市和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的设计上加强了实践性研究,第一,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要培养新型的小学教师,又要使毕业生切实具有大学本科水平,既不能搞简单的中师“延长”,也不能搞普通高师的“照搬”。在必修课里开设了《现代汉语》、《高等数学》、《写作》、《普通生理学》等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古代汉语》、《儿童文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自然辩证法》、《科技发展简史》等,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第二,我国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小学校小人少,有的学校还在进行复式教学,因此我们的毕业生的能力应是多方面的,即“多能一专”型。这样在课程设计中还开设《体育》、《大学音乐教育》、《大学美术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等必修课,还开设了文化素质课程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2-3门选修课,目的是让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都有提高,更好地为小学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第三,重视学生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大教育实践的比例,一、二、三年级各进行一周教育见习,四年级十八周教育实习,包括教育调查与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以往的中师和专科生没有明确要求,只是号召通过教育实习写出心得体会,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论文答辩不通过不能毕业,这充分体现了小教本科学生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强化综合性
小学教育的特点是综合性,小学生的特点是对教师有更多的模仿性,小学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和谐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当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日趋整合。而在小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课程的综合化又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们新的课程设置必须面对这种挑战,适应这种要求。第一,在科学文化素质上,必须从小学教育实际出发,为师范生构建一个较完备的知识系统,建立以语文、数学、教育专业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如语文学科的构建,本着“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增加课时比重,融文学与写作、教师口语、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书写等课为一体。语文学科的性质比较复杂,从语言文字上说具有工具性,从思想内容上说具有文学性,从知识内容(包括社会历史生活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以及语文知识)上说还具有知识性。这些性质是综合在一起的,因此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以思维增强语感,促进语言的鉴赏、评析和表达能力,使师范生掌握较系统的汉语知识、文学基础理论和写作理论等;同时通过大量文学作品的选读,了解和把握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以形成语言、文学、写作等有机组合的知识体系。充分融合听话、说话、阅读、文学、写作、书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数学知识方面,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开设高等数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理性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胜任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提高了学生毕业后指导小学数学竞赛和小学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能力。在形成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的同时,特别强调教育专业课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力求科学构建系统的完整的课程结构。第二,在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中,还加大了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比例,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使未来的小学教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在选修课中开设伦理学、美学概论、社会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为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第三,在高中学习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大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两门综合性较强的必修课,即《社会科学概论》和《自然科学概论》。这两门课程既注意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又体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要反映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研究的新进展,使师范生的知识面更开阔,为他们继续深造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四、体现灵活性
以往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安排的较多,选修课和活动课较少,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有自主性和选择性,毕业生在座谈会上也说:“在校时学的课程有些没有用,多开点选修课和活动课有利于我们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第一,加大了任意选修课的门类和比重,现设选修课30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选择性的学习,而且鼓励学生多选课,从评价制度上得以体现。评价制度中有合格加特长的学分,学生选学的课多,他的特长学分也多,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重要内容,这无论对学生的就业和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选修课的门类、内容还可以由学校灵活掌握。第二,加强对活动课程的管理和研究,活动课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在过去的课程设置中没有被高度重视在组织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将活动课分为三大类,即兴趣组与社团活动,军训,劳动教育,而且这些课的开设遵循三个原则即求是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保证活动课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活动课纳入课程方案,就一定加强管理,要有授课计划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活动课学习成绩档案,进行等级评价和成果汇报,将成绩记入学生学籍。
五、确保发展性
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出发,借鉴发达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结合我国现行小学课程的实际,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确保发展性,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保证语文、数学基础科目在课程体系中的优先比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克服中师毕业生文化底蕴过弱的不足。第二,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增强科技意识的培养。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场挑战,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方法日新月异,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在小学课堂上占有很大比例,而且呈迅猛发展的趋势,因此在新的课程设置中加大了外语、计算机等课程比例,同时开设《现代教育技术》、《教具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小学科技活动指导》等选修课,目的是培养掌握信息教育技术的新型小学教师,使他们提高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会制作教学软件、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第三,加强人文及社会学科教育,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师范生必须加强人文及社会学科教育,在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中一方面提高这部分课程比例,另一方面拓宽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
[2]陈永明,钟启泉.现代教师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吕达.积极进行课程教材改革[J].中国教育报,2000.3.14
[4]钟启泉,崔允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但一直以来陈旧的教育方式过分强调了书本上的知识,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在理论上和书本上是"巨人",而在实践中却是"侏儒"的中国小学生。究其原因,是相当一部分具有"实践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落实好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往往是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使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小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不利。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引用"生活数学",让课堂充满"生活化"。这样,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从而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终达到学会数学、会学数学的目的。 关键词:生活;数学;课堂;回归;自然【中图分类号】G424.21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这就要求: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一、导入新课"生活味"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部分处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还能让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教学"工程问题"比较抽象,我是这样导入的:"昨天,我到书店,看到有一套非常好的练习材料,我想买几套回来发给每位老师,数一数口袋里只有60元,如果只买上册可以买30本,如果只买下册可以买60本,我很想上、下册一起买,算来算去不知道可以买几套,你们能帮我算一算吗?"学生信以为真,非常认真地解答起来,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很快地掌握了工程问题的基本要义。再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通过照相机的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照相机是按照多少的比把现实中的人缩小,照出相片的吗?拿出你自己的相片,认真观察,和同位议一议,动笔算一算相片上的你和现实中的你的比是多少?"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这样生动浅显的生活小例充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课伊始,趣已生,学生焉有不爱学之理。
二、课堂教学"生活事"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出了"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这就启示我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创设开放的生活情景,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数学信息。如在教学"元、角、分"时,这部分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十分熟悉,不用说低年级的学生,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会用一些小数目的钱去买一些东西。因此,我摒弃那些繁琐、格式化的教学程序,将其生活化,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将教室变成超级市场(老师布置),教室中央的学生桌上,摆满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并用标签写上价格,几角、几分、几元几角、几角几分等,超级市场门口(教室门口)有收银员(2---3名同学),其余同学到超级市场,用自己手中的钱(真钞票)去购买一样或几样的东西,在你卖我买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的一些关系及进率,带着满载而归的喜悦,重新回到课堂,让学生陈述一下,自己买东西的过程,即用多少钱?卖多少东西?找了多少钱?从而顺理成章的得出本课要点:1角=10分1元=10角,仿真、趣味性的生活课堂把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有些课堂教学中,某些数学知识不适合匹配出生活原型,那么可以针对本课知识挖掘一些生活实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时,让学生计算学校伙房一餐的开销:4千克青菜8.4元,1千克西红柿3.5元,肉类17.5元,调料2.5元,共用去多少元?再如学习"利息",让学生填存款单与取款单等。这样的问题设计,把枯燥、死板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现实化了,学生不但学得有趣、学得快,记得牢,而且还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这样,课堂变成了生活的舞台,学生们在充满新奇的课堂中大胆地进行着创新性的思维活动。
三、课后作业"生活化"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领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去服务于生活,只有这样,数学在孩子心目中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我根据小学生喜新、求趣的心理特点,布置少、精、活的作业,让作业处处体现"生活味"。如学习"百分数"后,布置学生回家计算一下自己家里电话月租费占本月话费的百分之几?本月话费比上月减少(增加)百分之几?再如在教学"千米"这一概念后,我是这样安排学生家庭作业的:让学生量出自己家与学校的距离,对于这一"生活化"的家庭作业,很显然学生必须走出课堂亲自实践,才能获得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体验,回校后学生的方法可谓灵活多样。生(甲):我家离学校很近,只用500步就到了,我先量出我一步跨出的长度是0.6米,然后算出500×0.6=300米就行了。
生(乙):我是用骑摩托车计时的方法测出来的,我家离学校较远,我坐爸爸的摩托车,让爸爸匀速行驶,我坐在后面计时,然后用速度×时间算出了家到学校的距离......
学生通过这一"生活化"的家庭作业,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真正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都应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真谛,让其渗透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回归自然,才有利于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世界,用所学知识去服务于生活的用"数学"意识。
【关键词】小学德育现状;实效性;对策
一、我国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
1.德育环境
在我国小学教育中,虽然一直重视德育教育,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非他们的思想品德。因此,所谓的德育教育,往往流于口头形式,而缺少具体的实施和落实。所以这种以智育为主的教育模式使得德育教育的地位十分尴尬。不仅如此,在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对自身的要求也不严格,往往忽视了对自己品德修养的提高。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能够提高学生成绩,让学生学好语、数、外等课程,那么就已经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至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则并不关心。甚至有的教师缺少起码的责任心,在工作中敷衍了事,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严格。因此,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要想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显然是困难重重。
2.德育方法
当前的小学的德育方法也十分单一,学校和教师把注意力只集中在课堂的德育教学。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述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德、应该知道什么样的道理。一遍一遍灌输式的说教使得德育教育显得十分脆弱。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一般形成的是,学生在学校很遵守纪律,但是出了校门却又问题多多。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大量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出门打工而缺少看管。在学生的成长时期,家长却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温暖的关怀,这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给予正面的教育,让学生感受真、善、美的事物,然而家庭生活和社会状况却是十分复杂多变的。当学生走出校园之后,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状,便会手足无措。强大的社会现实会对他们的思想品德造成剧烈的冲击。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5+2=0”的情况了。
3.德育内容
就当前我国小学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来看,成人化是其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学校和家庭往往偏重于化的教育,而对儿童文化却有些漠视。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要找到儿童文化和化的一个平衡点,使两者有效衔接。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充分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制定适宜的德育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德育教育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健康,不致于对他们造成伤害。另外,在小学德育教育内容中还有一个明显缺点,那就是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脱节了。对于脱离实际的德育教育内容,学生们往往并没有兴趣,这就使得相关的德育教育收效甚微,甚至是没有效果。除了上述德育内容中存在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些问题,比如缺少稳定性、内容不全面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小学德育的实效性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提高我国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1.提高教师素质
一般来说,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教师还应该教导学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国,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思想素质、品德修养的高低,可以说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教师就必须从自身做起。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对于德育教学工作,光靠班主任或者是思想品德教师是不够的。它应该是学校每一个教师都应高承担的责任,全体教师应该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只有每一位教师都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职责,那么不论是何种学科,教师都能够在课堂中发掘出德育因素,德育教育就会更加普遍,更加有效。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够从自我做起,加强自我修养,为学生树立好榜样,那么德育工作的开展将会更加顺利。
2.改善德育环境
环境与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心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是学校和家庭不能忽视的工作。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由学校和家庭共同搭建一个健康的德育平台。在开展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社会的积极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德育网。学校可以开展家长会或者社会开展相关的社区服务活动等,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创造更好地环境。
3.优化德育内容
对于德育内容的设置,学校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实际,以小学生熟知的人物做为榜样,选取一些适宜的、典型的事件。所以,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相关教师专家等要对德育内容对学生的影响作详细的调查,以便及时地改进相关内容,使其更加适合用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同时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小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4.改革德育方法
上文说过,当前我国德育教育的方法过于单一,教师更多的是采用口头灌输的传统模式,取得的德育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改革德育方法,最主要的就是要使得德育方法更加多元化。这样才能使得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更加的有效。学校或者班集体可以通过制作黑板报等相关形式来进行德育教育。以德育教育目的为前提,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比如情感陶冶法、理想激励法等等,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育人事业,它是长期而艰巨的。小学阶段正是小学生身心发育、思想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各个学校有必要提高德育教育的地位,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并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袁彬.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2008(33).
[2]邱训娟.师德与德育实效性[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3):4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数学观;培养策略
数学不仅仅只是揭示数学命题和数学公式内在联系的逻辑体系,还是一门严谨和简洁有趣的科学,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让小学生领略到数学的独特魅力,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的关键所在。
一、数学是有趣的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小学生普遍认为数学枯燥无味,这种看法是他们学习数学,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的最大阻力。要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有趣性,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体现这一点。
例如:一个人花10元买了个鸡,11元卖出去,过后他觉得不划算,又花12元买回来,过后他卖给另一个人13元,请问他赚了多少元?
有的学生认为挣到的钱减去花出去的钱就是赚的钱,解法应该是是:13+11-10-12=2元,有的学生认为鸡没有变,四次买卖其实归根结底其实是一元的差价,所以解法应该是:11-10=1或者13-12=1。很简单的一道题,但是却充满了趣味性。
又例如:一白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如果译成白话文,其意思是:有100个和尚分100只馒头,正好分完。如果大和尚一人分3只,小和尚3人分一只,试问大、小和尚各有几人?
解:设大和尚有X人,则小和尚有(100-X)人,根据题意列方程:
3X+1/3(100-X)=100
解方程得:X=25
小和尚:100-25=75人
答:大和尚又5人,小和尚有75人。数学题目生动而有趣,韵味十足。
教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这些有趣的数学题目的举例和讲解,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是有趣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数学是贴近生活的
大多数小学生觉得数学就是书本上的内容,只是用来考试的,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实际上,生活中处处都应用着数学,数学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例如:水资源透支令人担忧,节约用水迫在眉睫。针对居民用水浪费现象,北京市制定居民用水新标准,规定三口之家每月标准用水量,超标部分加价受费。假设不超标部分每立方米水费1.5元,超标部分每立方米水费3.0元,某三口之家某月用水10立方米,交水费24元,请你通过列方程求出北京市规定三口之家每月标准用水量为多少立方米?
解:由于10×1.5
设北京市规定三口之家每月标准用水量为x立方米,根据题意,得
1.5X+3×(10-X)=24
解之,得x=4
答:北京市规定三口之家每月标准用水量为4立方米。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用水的费用问题,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题目,拉近数学和小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小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
三、数学是美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是复杂的、深奥的和难以理解的,而应该是美的。例如:
2×9=18 1+8=9
13×9=117 1+1+7=9
26×9=234 2+3+4=9
56×9=504 5+0+4=9
78×9=702 7+0+2=9
……
通过观察,学生们可以发现发现任意的一个自然数乘9,乘的积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和均为9,这是多么美妙的发现,显示数学的神奇之美。
又例如:0×9+1=1
1×9+2=11
12×9+3=111
123×9+4=1111
1234×9+5=11111
……
多么奇妙的数字啊,将数学的对称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数学还有简洁美、抽象美和统一美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让学生在震撼赞叹的同时,就会为数学着迷。
四、数学是开放性的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觉得数学封闭严谨,答案唯一,其实数学还可以是开放性的,从多角度思考的。例如:
妈妈去商店买水杯,水杯的价格有4元一只与6元一只两种。她付给售货员40元钱,售货员找回了4元。请指出妈妈买水杯的所有可能性。
解:买一种杯子:(40-4)÷4=9(只)或(40-4)÷6=6(只);买两种杯子:6元的买2只、4元的买6只或6元的买4只、4元的买3只。
题目有多种可能性,答案是开放性的,有很多种情况。
又例如:民生小学原计划买6个篮球,每个36元,从买篮球的钱中先拿出72元买足球,剩下的钱还够买几个篮球?
分析:可以用计划的钱数减去预知的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再除以篮球单价,得到还可以买的篮球个数。
解法1:(36×6-72)÷36=144÷36=4(个)
答:剩下的钱还可以买4个篮球。
分析:可以用预知的钱数除以篮球单价,得到预支钱数可以买的篮球数,再用计划买的篮球数减去这个单数,得到还可以买的篮球数。
解法2:6-72÷36=6-2=4(个)
答:剩下的钱还可以买4个篮球。
分析:可以设剩下的钱可以买的篮球数为X个,然后根据剩下钱数作为等量,列出方程,求出还可以买的篮球数。
解法3:设剩下的钱还可以买x个篮球
36x=6×36-72
36x=144
x=4
答:剩下的钱还可以买4个篮球。
分析:可以设剩下的钱可以买的篮球数为X个,,然后根据总钱数作为等量,列出方程,求出还可以买的篮球数。
解法4:设剩下的钱还可以买x个篮球
36x+72=36×6 36x+72=216
36x=216-72 36x=144
x=4
答:剩下的钱还可以买4个篮球。
思考的角度不同,对数学问题的解法也就不同,说明数学是可以从多角度思索的,是灵活多变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明白数学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学科,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知道身边的生活和数学息息相关,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不断的探索和追求。
【参考文献】
【论文摘 要】:兴趣是推动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积极思考,而且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教学是师生之间思想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但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提高其学习兴趣,而且还应该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本文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论述了在小学数学体验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理解的一种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称为体验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体验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联系实际,接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数学课堂联系生活,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含义,这样,既可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生活实践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简单的统计”时,我结合家庭用水、电、煤气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收集自己家庭每月所用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填写在统计表里,来反映实际情况。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之中,真切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数学与生活同在,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这时候,老师就应该给予学生启发,让他们知道数学存在于所有的生活中,提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动机,改变态度。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就能够激励学生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也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积极地改进学习方法,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在我们小学数学的教学之中,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对我们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亲身经历,实践出真知
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体验“做数学”。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直接经验,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新知。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老师应该结合实际,用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题,打开学生狭隘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了解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种实践性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当学生在实践中得出答案的时候,老师不妨对他们进行赞扬,让孩子们在老师的赞扬声中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会成功的喜悦,利于学生进步。而且一个风趣的比方或反诘,引起一阵笑声之后,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样,给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营造生动活泼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出实践的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认真归纳,总结错误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提问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难免出现不同的错误,这些错误在体验学习中也是很宝贵的,通过这些不同错误,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解释形成答案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想法,要允许学生“争辩”,然后,教师对这些错误进行逐个分析、归纳,认真总结“错误”究竟有哪些,各类“错误”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样,教师既摸清了学生对问题认识不清的根源所在,学生也从老师的点拨中得到启发,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经历“错误”体验,达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更能体验到“错误”的感慨和成功的愉悦。各位老师可以根据对这些“错误”进行纠正,并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获得“错误”的体验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到的结果,往往比老师灌输给他们的“答案”更有说服力。
当学生意识到这些错误之后,教师千万别忘了最后给他们补充一下,让他们根据这些错误寻找正确的答案,给学生留下悬念,然后让他们自己主动的去寻找答案,最后老师结合他们的答案,把正确的结果讲解给学生,告诉他们错在哪里,是因为什么才导致错误的,并让他们认真的记住要点。这样,会在他们的心里边形成一种很深刻的印象,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将不会犯错。
四、结合实际,精心准备
要做到以上的几点,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样不但能够将体验学习更好的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在体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体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兴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论文摘 要】:兴趣是推动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积极思考,而且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教学是师生之间思想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但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提高其学习兴趣,而且还应该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本文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论述了在小学数学体验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理解的一种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称为体验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体验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联系实际,接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数学课堂联系生活,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含义,这样,既可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生活实践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简单的统计”时,我结合家庭用水、电、煤气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收集自己家庭每月所用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填写在统计表里,来反映实际情况。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之中,真切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数学与生活同在,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这时候,老师就应该给予学生启发,让他们知道数学存在于所有的生活中,提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动机,改变态度。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就能够激励学生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也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积极地改进学习方法,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在我们小学数学的教学之中,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对我们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亲身经历,实践出真知
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体验“做数学”。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直接经验,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新知。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老师应该结合实际,用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题,打开学生狭隘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了解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种实践性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当学生在实践中得出答案的时候,老师不妨对他们进行赞扬,让孩子们在老师的赞扬声中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会成功的喜悦,利于学生进步。而且一个风趣的比方或反诘,引起一阵笑声之后,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样,给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营造生动活泼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出实践的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认真归纳,总结错误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提问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难免出现不同的错误,这些错误在体验学习中也是很宝贵的,通过这些不同错误,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解释形成答案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想法,要允许学生“争辩”,然后,教师对这些错误进行逐个分析、归纳,认真总结“错误”究竟有哪些,各类“错误”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样,教师既摸清了学生对问题认识不清的根源所在,学生也从老师的点拨中得到启发,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经历“错误”体验,达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更能体验到“错误”的感慨和成功的愉悦。各位老师可以根据对这些“错误”进行纠正,并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获得“错误”的体验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到的结果,往往比老师灌输给他们的“答案”更有说服力。
当学生意识到这些错误之后,教师千万别忘了最后给他们补充一下,让他们根据这些错误寻找正确的答案,给学生留下悬念,然后让他们自己主动的去寻找答案,最后老师结合他们的答案,把正确的结果讲解给学生,告诉他们错在哪里,是因为什么才导致错误的,并让他们认真的记住要点。这样,会在他们的心里边形成一种很深刻的印象,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将不会犯错。
四、结合实际,精心准备
要做到以上的几点,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样不但能够将体验学习更好的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在体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体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兴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上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突出知识的发生过程,“掐头去尾烧中断”的教学正在逐渐减少,创设数学情境正受到越来越多教师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避免数学课程改革的新误区,落实务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当务之急.
7.1走出情境创设误区,避免两个极端
极端一认为教学不需要情境.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茶地展开,但是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受教育评价制度,高考指挥棒,以及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迫切要求的影响,有的教师重新又回到应试教育的现实中去了.有的教师只把教学情境当作点缀,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在教学活动中谈的是探究教学,但操作的是应试教学,备的是启发式教学,上的是灌输式教学,出现了一种课改的扭曲现象.极端二认为无情境不教学.在新一轮课改中,有的教师由于对情境创设的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情境创设每节课都需要,提出无情境不教学.教学的各环节都精雕细琢,每一个问题都力求有新意,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希望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结果不顾教学内容,不讲实效,教学为了情境而情境,在课堂上不同程度出现了赶时髦的现象,使情境创设走向了形式化趋向.表现为:(l)情境创设过分依赖多媒体,一切以多媒体为中心,追求课件的“花哨”,结果让学生视觉疲劳,眼花缭乱,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习惯了感官刺激而懒于思考甚至变得不会思考,同时也削弱了情境应有的作用,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2)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表现为无价值的讨论,闪电式的讨论和目标不明确的讨论.一些小组合作表面上是学生全员参与,而实际是一盘散沙,纯粹为合作而合作.这些合作学习,看似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际上学生己成为教师操纵的木偶.这样的情境不是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不能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更谈不上情境创设的实效.(3)有的教师以频繁、思维含量低的提问代替情境创设,提问由于缺少精心设计而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升华学生的思维能力.(4)有的智力游戏、知识竞赛等活动与课堂内容毫不相关,由于一味追求课堂的趣味性,完全变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工具,教学内容的外包装,其实质是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点,忽视了学科性,也忽视了对学生双基的培养和训练.这些不良倾向如不加以纠正,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将成为一句空话.
7.2投身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数学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如何更好地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针对各种课型,各知识块创设更有效的教学情境,如何增加情境化的教学内容的知识承载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妥善安排各种教学情境的主次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将情境教学与其它教学方式有机融合,如何梳理数学情境资源,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总结和自身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新技能,优化数学教学课堂,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7.3情境的创设与情境的展现都不能脱离教学实际
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要考虑到因材施教的原则.情境的创设与情境的展现是统一的,创设是展现的基础,展现是创设的目的.它们是同一过程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如果不考虑展现只是盲目的去创设,那自然会违背教育原则和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更是一门科学.教师要依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以及教材前后的关联而选用创设情境方式.创设情境应有利于教师“搭桥”,学生“过桥”,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如关于对称的学习,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有相关的内容,但学习时侧重点显然应有所不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几乎都采用了相同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呈现形形的对称图形让学生观察.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对称的认识和体验是不同的,是不是都必须呈现大量图形或进行演示,学生刁‘能够理解对称的含义和不同对称的特点呢?如果要演示,应该演示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应该在创设情境时都需要考虑.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发言踊跃,如果对他们讲对称图形,与其在大屏幕上反复呈现各种对称图形,还不如让他们自己举例或动手折叠,那样获得的体验可能比仅观看大屏幕要深刻得多.初中生学习对称,对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特点理解还很不到位,如果教师在呈现很多对称图形的同时,能动态演示不同对称的翻转或旋转过程,将对学生加深对不同对称特点的理解有很大帮助,在高中函数的奇偶性教学时,教师如果再对学生直观演示大量对称图形,或让学生动手折叠,这对他们而言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此时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己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他们不需要借助多媒体观察对称图形,也不需要动手折叠,就已经完全可以理解不同对称的含义和特点了.过多的、缺少挑战性的生活情境问题反而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发展史表明,数学一方面来自外部,即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源于内部,即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把情境创设片面理解为情境的生活化,一味追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使数学淡化,那将是对数学情境教学的一大误解.有些已经解决过的数学问题完全可以看着新问题的一个情境,而不应该让情境生活化的思想框住自己的手脚,使情境创设僵化.
7.4教材应为教师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正得到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它的效果也在不断地呈现出来.但是,教师因为时间、精力、经验的不足,理解的偏差,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对情境创设的探索与实践还不够充分,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要创设一个恰当情境并非易事.因此,有关专家在教材编写时,如果能为教师配备可供灵活选择的情境素材,如课件、教具模型、背景知识等,供一线教师教学时参考,这样将便于教师创设情境,推动情境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l]孔企平,张维忠,黄荣金.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晓军,张维忠.数学文化视角下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l一2).
[3]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问题提出”的数学学习明.数学教育学报,2001(10).
[4]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田.数学教育学报2006(2).
[5]施文光,朱维宗,吕传汉.数学“情境一问题”教学与抛锚式教学之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7(2).
[6]祝辉.情境教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
[7]全国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1997(4).
[8]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张奠宙,李士齐,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MI.团结出版社,2001.
[l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l.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5周小山,雷开泉,严先元.新视野课程中的数学教育[明.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16]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7]石永生.中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明.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8]济南市教学研究室编.数学教学案例分析[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19]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0]刘兼,黄翔,张月一数学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l高向斌.走向合作性教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22]孙若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J].中学数理化,2003(8).
[23]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4]唐先贵.高中数学课堂设计与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J].中国数学教育,2006(11).
[2习刘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课例一则[l].数学通讯,2006(11).
[26]陈柏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性[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6).
[27]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z].教育研究,2000(10).
[28]章建跃,曾文艺.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9]李秀伟.唤醒情感一一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30]刘绪菊.启迪智慧—问题探究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31]谢明初.数学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一个哲学的审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32]辛自强.知识建构研究:从主义到实证【明.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
133]叶柱.数学教学新视界探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4](荷兰)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5]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间.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36]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7]章建跃.中学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1.
[38]A.A.斯托利亚尔著,丁尔升译.数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