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励志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文化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文化性,其实质就是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所谓“育人”,就是对人进行教化、教育,必须在充分尊重人的内在因素,调动人的内在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因而,育人之根本就是“以人为本”,真正关注学生的成才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具体而言:第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根据自身内在的需求,通过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去接受教育的过程。两者必须同时兼顾,因而,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该“备学生”,即充分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专业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喜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能真正解决学生在成长成才中的困惑,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其成为优秀的职业劳动人才。第二,要更新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不能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对立起来,不能只强调社会价值,却忽视了个人价值的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要把握好两者的平衡关系,不能只喊“高大上”的口号,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使教育既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够满足个人的需要。
二、借鉴文化素质教育之丰富内涵,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视野
(一)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人文文化因素,要增加课程的人文内涵,首先就要充分拓展课程所包含的人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在课程的每一个专题中都可以恰如其分地渗透人文科学知识,既可以让课程体现人文性,又丰富了课程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着重培育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忠贞的爱国热情、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引导学生自觉地追求生命中的真、善、美。
(二)拓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人文意蕴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也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大特色和重要任务。这些实践项目多以演讲、辩论以及表演的方式进行,要完成这些项目,学生就必须学习和运用历史、文学、音乐等文化知识,还要掌握演讲、辩论等技巧,可以说这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良好契机。
三、借鉴文化素质教育之多元教学法
1929年《行知书信》中提到:社会的范围很不一定,大而言之就是天下;小一点就是国家;再小就是一省,一县,一村;再小就是我们自己的家庭。大凡服务社会,要“远处着眼,近处着手”。这很适合对职业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因为这些学生原来文化课学习成绩差,总是背上落后的包袱,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在开学的第一天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未来的职业工作同样是为社会服务,很有意义,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们并不比同龄人差,只要努力学习技术将来定会取得成功。同时教师应该对他们实际情况作详细的分析,对他们的教育作好长远的规划,定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明确目标,使学生有的放矢地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彼岸。例如我烹饪职高班在校期间就制定了循序渐进的计划,高一着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高二注重各项烹饪技能的提高,高三重视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这三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增强了自信,顺利踏上了社会,凭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良好的素质找到了较好的工作,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职业班学生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他们最需调整的是心态。常常听到一些教师在抱怨这批孩子真难教育,你对他们一般说服教育吧不管用,你对他们严厉训斥吧结果却换来学生的沉默寡言和强烈对抗。要知道这些学生原来由于学习成绩差或行为规范差等原因而经常成为受评的对象,所以他们的心理状态常常既压抑又敏感。对此类问题陶行知在1932年《斋夫自由谈》中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训育上的第二个不幸的事体就是担任训育人员的消极作用。他们惯用种种方法去找学生错处。学生是犯过的,他们是记过的,他们和学生是两个阶级,在两个世界里活着,他们对于学生的问题困难漠不关心。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该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对此我深有感触,我班学生张某在原来的学校号称“小霸王”,刚进我校时依然我行我素,不时有欺负同学的事情发生,我对他教育了几次效果不明显。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特别喜欢足球,于是有空经常和他聊一聊球赛、球队和球星,慢慢地他对我产生了信任感,不知不觉中我把话题转向他的行为习惯上,出奇顺利地让他认识了错误。临近毕业时很多老教师感慨地说:“这些淘气的学生比刚入校时懂事多了,也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了,关键是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教师朋友般的关心和平等的对待,这在以前的学校里是无法想象的啊!”是的,这种友情方式的教育对心灵脆弱的职业学生来说真可谓雪中送炭。
职业班学生不仅需要心灵的关怀,而且需要行为的感召。这些学生是未来的厨师,掌握扎实的烹饪技术是当务之急,但是他们平时是家中的宝贝,别说烧菜做饭了,就连碗也很少洗,那应该如何教育他们呢?陶行知早在75年前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正好谈到了这点,其方法论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在做上教,做上学”。陶行知甚至把是否重视“做”作为衡量教育是否真实的标准。他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烹饪本身的实践性就很强,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所以与其说教不如在操作过程中启发、引导和教育他们更为有效。职业班学生不但学习能力较差而且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能力也不强,怕苦畏难的现象明显。如学生首先要练习的是站的功夫,通常一站就是半天,开始有一部分同学坚持不了了,有的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蹲在地上,作为班主任的我故意站在大家都看得见的位置,足足半天就这样和同学们一起听师傅讲课,放学后才找这些同学谈,未来做厨师可能站的时间要更长,现在正是打基础的时候,老师虽然不当厨师,但是愿意和你们比谁能坚持到底。没过多久情况有了改进,当个别同学有点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会看看我,想想我说过的话,然后自己给自己鼓劲并坚持下去。刀功对亲手来说又是一道难过的关,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切伤手,鲜血直流,所以其中几个学生望而怯步,甚至想要放弃学习。我于是加入到他们一小组中去,照着师傅的要求由我先切,让他们在边上看,然后再强调一下要点,轮到他们去切,偶而我也会切到手,简单处理过后继续操刀操,而且提醒同学要注意刚才老师为什么会切到手,从中吸取教训结果每人都克服了原来害怕的心理,即使有时切到手了,也不会象以前那样惊惶失措了。于是这批孩子在实践中接受了教育,教师同样在实践中达到了目的。经过师生三年的共同努力,全体学生均通过烹饪三级考试,其中60%的学生还获得了烹饪二级证书,具备了一技之长,能为社会服务和发挥自身的价值了。
历史学科教育具有很很重要的德育作用。因为历史长河涵盖了很多不同的社会现象,这些都是极好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还有仁人志士的英勇事迹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关于思想教育,历史教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全部历史课程中都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历史学习,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还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的运用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二、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历史教育所承担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独特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说,相对于哲学提供的是具有价值理性的思维逻辑,而文学提供的是具有价值理性的情感体验。而作为人类以往实践的集体记忆的历史,它为人们提供价值理性累积经验就更加全面和综合。在历史上发生过由于价值理性缺失而造成的失衡,这里主要是指社会发展的失衡,人们由此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教训。学习这样的历史也让我们明白了“以史为鉴”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历史教育也可以称之为一种人文素养教育,其具有综合性。学史有助于明智,历史是有生命的,其具有的现代价值就是能够让人们站在更高的起点,继往开来,高瞻远瞩,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三、历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政治意识。”[2]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和传统。历史教育中关于本国史的教育,可以借助对本民族形成和发展历程的学习来促使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和进一步强化,有助于促使其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增强,从而增强其对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责任心。历史学科到了十九世纪才开始在学校课程中被重视起来,而其中一大重要原因就在于响应那时兴起的民族主义号召。可见一国的历史也就体现了一国国民的意志。通过历史教学便能促使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使其成为“国民理想”的拥护者。就道德意识的培养而言,历史一直以来都被用作道德教育的手段。孔子的《春秋》体现了对历史的道德作用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杜威认为历史学科作为促进人的道德品性形成的学科来说,无疑使最优良的。他始终相信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是有历史可以追溯的,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都涵盖了类似的典范,同时得出了历史是永恒的道德遗产的结论,并且是具有建设性的。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丰富的内容。历史教科书中蕴含了丰富的材料,尤其是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关于其品格高贵、情操高尚、意志坚强等方面的素材都是可以拿来借鉴,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美好、高尚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是较强的感染力。历史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道德形象是生动具体的,道德精神更富有感染力,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同时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四、结束语
哈佛大学法学院于19世纪70年代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开展职前教育与培训。20世纪初的哈佛大学商学院采用了案例教学方法,随后案例教学法在商业教育中越来越普及,美国大学中的众多公共管理学院也纷纷运用案例教学法。同时案例教学法成为美国众多公共和非营利组织管理培训中流行的学习与训练方法。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证明了其是培养应用型、职业化人才的有效教学模式,也是目前管理领域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旨在使学生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培养应用型、职业化专业人才的首要要求。我国高等院校专业教育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运用案例教学法。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教育领域的应用,北京大学于20世纪末开始组建公共管理案例库,21世纪初清华大学开展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培训工作,并成立了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其他高校也不断探索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领域的运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不同层次高校培养人才的定位不一样,现有的一些教学案例设计已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分层次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培养应用型、职业化人才教学目标要求不切合。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案例设计必然要按照应用型、职业化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二、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目标下教学案例素材的选择要求
案例、学生准备和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案例是案例设计者运用一定方法,通过对特定事例进行选择和加工,是对特定事例的真实情景的描述。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支撑平台和基础条件,案例素材的选择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培养应用型、职业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案例素材的选择应切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案例素材应源自行业生产与管理实践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在科、教、文、卫、体等行业从事相关管理的人才,要为行业培养应用型、职业化的人才,案例素材应源自行业生产与管理的实践。现有的一些公共管理案例具有广、泛和杂特点,与行业的实际管理脱节,不适合培养应用型、职业化人才的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应鼓励和安排案例教学教师到科、教、文、卫、体等行业挂职或兼职,使案例教师深入到行业生产与管理的实践中去,从而获取源自一线管理的相关资料,同时大力开展与行业内管理人员合作开发教学案例,并聘请行业内管理人员到校兼职案例教学教师。这样才能使案例素材与行业实际管理对接,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实际管理过程衔接。
(二)案例素材应体现行业管理的具体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应用型、职业化为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本质上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解决具体管理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化素养。因此,案例素材选择的基本要求是素材体现的是行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和职业标准,通过运用这样的案例进行教学,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使案例教学的内容与职业标准基本一致。目前众多的一些公共管理案例素材主要侧重于反映一些宏观方面的问题,体现行业事务具体管理方面的素材较少。现有一些案例素材不适合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职业化人才的要求。案例教学教师应在参与行业实际管理过程中挖掘出一些体现行业管理具体问题的案例素材运用到案例教学中去。
(三)案例素材应具备适用案例教学的可行性反映
公共事业管理实际管理领域方面的素材众多,但并非所有的素材拿来都适用于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教师在进行案例素材选择时要充分考虑素材用于进行案例教学的可行性。素材适用进行案例教学可行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案例素材应具有可读性,讲得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是案例素材应具可讨论性,素材反映的问题能拿来进行讨论,并有讨论的必要;再次是案例素材应具有代表性,其反映的问题应该是行业管理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问题;最后是案例素材应具有指导性,通过案例教学分析能得出对行业具体管理具有指导性的管理建议,从而使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能够解决实际管理中的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目标下教学案例问题的设计
要求教学案例问题的设计是案例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关系到案例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案例素材犹如一盘好的“食材”,最后能否做成一盘“佳肴”关键还是要看教学案例问题设计的如何。案例教学教师针对选择的案例素材进行问题设计时应以应用型、职业化目标为落脚点,以培养学生解决具体管理问题能力,塑造学生职业素养为抓手。
(一)教学案例问题应具相关性
设计的教学案例问题必须与案例素材本身密切相关,不能脱离行业管理实际,设计的问题应源自于案例,并服务于案例。学生才能从案例素材本身出发去挖掘信息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掌握解决行业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设计的问题与案例素材相关性不强,甚至毫无相关,会使学生感到迷惑不解甚至对问题不屑思考,这样必然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和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案例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问题时应紧扣案例素材,使所设计的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应是真正反映素材所体现的行业管理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案例问题应具讨论性
教学案例问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问题具有可讨论性,这是案例教学教师在设计案例问题时必须高度注意的问题。如果所设计的问题,其解决方案一目了然或只是回答“是”与“否”的话,这样不具可讨论性的问题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具有可讨论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方案的动力,驱使学生去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标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决策方案,从而真正训练学生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上的相互讨论与争论,能够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辨,学会尊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案例问题应具操作性
以应用型、职业化为导向的教学案例问题应该具体化,这样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果设计的问题抽象或模棱两可,学生对于案例问题就会难以掌控,这既不利于学生课堂讨论前的准备,也不利于案例教学教师对课堂讨论的引导。针对抽象或模棱两可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难以训练学生掌握行业具体管理问题的能力,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不符合培养应用型、职业化人才的目标要求。案例教学教师在设计案例讨论问题时,应坚持设计的问题反映的就是行业管理中具体问题的原则,尽量避免概念化、抽象化或模棱两可的问题出现。
四、结语
一、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坚持的五个原则
(一)坚持全员性原则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主要是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观察、实验、掌握物理方法等技能都穿插和渗透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由于客观上知识的相似性及不同学生个人人为的同义性,造成混淆客观上并不相似的事物;由于不习惯展开想象或用静态想象代替动态想象,常常以回忆代替想象,从而产生片面性的分析。导致错误;由于不能用发展的、开放的、全面的方式思维而以个人日常经验和从日常概念出发,以想当然或片面的方式思维,草率地得出结论,从而不能自觉地把握整体、深入本质,造成错误。还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及其它心理因素的障碍,妨碍学生正常地接受物理的概念和规律,使一部分学生从心理上觉得物理难学。一些物理教师针对好学生进行偏爱性教育,加重培养,对“差生”歧视或根本放弃,这样做只会使一部分学生在关爱下得到较好发展,而使另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因此,物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全面、科学地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不以“人人升学”为目的,而以“人人成才”为方向,以全面提高民族的科技素质为己任。
(二)坚持全面性原则
智育,是物理教学中的基本成分,它包括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技能训练等等。另一方面,物理教育的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学成果,又在意识和实践的领域以某种高于或异于智育的效果发挥着能动作用。应试教育重视的是智育,侧重于物理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测试,忽视了实践,忽视了物理学与科学技术发展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关系,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好坏,以升学率判定教学的优劣,使得物理教育只侧重于学科的专业性而失去了德育、美育、劳动技能等多种教育功能。
(三)坚持有效性原则
物理教学素质教育的长期有效性集中体现在:物理学使用的、物理教学倡导的科学思想方法,物理学所培养的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2.树立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信念和求实精神。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和善于同别人合作的习惯。
4.重视培养意志力,使学生以坚定的信心克服学习上的一切困难。
(四)坚持差异性原则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由于在智力水平、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在掌握生活经验多少多方面存在的差异,都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把每个学生看成是一棵棵不同品种的小树,要给他们提供适合自身生长的条件,帮助他们按其特定的能力和自然趋势发育成长。即选择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实施最优化教育,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发展。
(五)坚持主动性原则
学生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往往具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物理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自然兴趣进一步升华,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去自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坚定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念,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求知识,使智力潜能得以充分发掘。
二、物理教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应把握以下四个具体的操作环节
(一)理论教学环节的把握:在进行物理理论知识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建立概念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如:力的概念就是对生活概念(如推、拉、提、压等)的概括和抽象,突出了相互作用这一本质。“匀速直线运动”、“光滑面”、点光源”这些理想化的过程和模型,就是对生活中复杂的现象和物体,采取条件单纯化的近似处理后形成的。
2.在运用概念对事物、现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结论的思维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判断力。随小车一同向前运动的物体,在小车突然停止时向前倾倒,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在这一过程的分析、判定中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3.在进行规律教学时,培养推理能力。如对串、并联电路,以为基本依据,推导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过程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进行抽象知识教学时,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对分子模型的想象及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模拟,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5.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对公式的分析中,让学生懂得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由P、L、S三个量值统一决定的,再通过比较,从中“养学生“辩证思维。
(二)实验教学环节的把握:物理实验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实现脑、眼、手综合运用的过程,是培养能力、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环节。
1.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初中物理新教材中对概念和规律的学习侧重于实验演示,而教师就要根据这一特点来合理地安排演示、讲解与练习的顺序,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和分析。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教师可首先安排学生观察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粗糙平面上运动的实验,并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然后再安排学生观察同一小车在不很粗糙平面及在较光滑平面重复这一过程的实验,并比较三者的不同。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引导学生设想若平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演示、提问、分析,最好得出结论的过程,可使学生自始至终集中注意力,跟随教师的思路,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在严谨的分析推理中培养思维能力和科学素质。
2.组织好学生实验,培养操作能力。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分组实验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分组实验中,学生既是实验的主体,又是观察的主体。实验前教师要安排并指导课前预习,实验中可安排些与实验有关的小竞赛,以调动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实验操作的兴趣和技能,将学生从对观察的兴趣转入对操作的兴趣,进而体会物理中常遇到的逻辑关系,进入主动实验者和研究者的状态,在无意识中提高物理实验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地从实地中发掘出素质教育的基本因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勇于探索、实是求是的科学品质。
3.通过尝试实验,培养创造能力。实验前。教师可安排学生预习实验的目的、实验所用的仪器、实验的步骤及处理数据的方法。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鼓励学生寻找更好的方法去安排实验,或用其它可替代的仪器改进实验,并在学生已完成规定实验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可能的条件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自己设计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规定实验中或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中,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取得的数据会有与预想的或已知规律不符的情况,应教育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并认真从理论上探讨实验结论与规律不符的原因,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思维。
(三)习题及测验环节的把握:
1.课堂提问深浅要适中教学过程冉不开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学生感到有兴趣,才能把问题讨论下去,因此教师的提问应注重深浅适中,符合学生的实际,要使他们“跳一跳才够得着”。教师的提问还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除了教师设置问题启发学生之外,学生之间也可提问题进行互相启发,这样可以减轻学生个体的思考压力,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敢于发问、各于发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信念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练习要精确、得当。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搞“题海战术”,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记忆一些习题的固定解法,对解题的必要知识及为什么这样做不求甚解,达不到通过习题加深对知识理解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习题时,要侧重练习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物理知识建立准确的描述物理过程的模型,让学生学会善于从习题叙述的句子中找出隐含的条件,然后搜寻解决该问题相关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并按照正确、科学、严谨的思路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测验要灵活物理测验的试题要灵活多样,并尽量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试题的立意、情境设计、问题设计等着重考查学生掌握知识及运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通过对实际物理事实、物理现象和物理图象的分析和对动态变化的物理过程的分析中考察学生的思维水平,鉴别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
(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3.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赁借物。语文学科指导深重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有创造性思维。
二、小语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1.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2.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块构成:(1)语文的课堂教学;(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3.以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四)学生———现代化语文教学的主体
1.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2.要创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1.1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原名文浚,后改名为知行、行知,1891年生于安徽歙县,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1914年,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归国之后,就一直从事于旧中国的教育改造。1946年7月25日,积劳成疾的陶行知病逝。陶行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并创办了晓庄、工学团、育才等新型的学校。幼儿教育理论是其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现代幼儿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2主要观点
1.2.1生活教育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与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人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所以,幼儿教育应该建立在幼儿原有生活的基础上,将这种生活经验与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同时,幼儿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范围应该拓展到社会,让全社会成为幼儿教育的基地。另外,陶行知认为,有效的幼儿教育应该是教学做合一,即将幼儿教学、幼儿自我学习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从而全面提高幼儿教育教学水平。
1.2.2创造教育
陶行知指出,有效的幼儿教育必须以相信儿童为前提,相信儿童的创造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解放儿童的头脑,让幼儿自己思考;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幼儿自己动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幼儿自己去观察;解放儿童的嘴巴,让幼儿自由地发问;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幼儿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幼儿自由支配时间,从而培养其创造力。
1.2.3科学教育
陶行知指出幼儿教育应该科学、全面,让幼儿教师与幼儿一起“玩”,玩科学的把戏,促使幼儿以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在教育过程中,陶行知认为科学小实验是推动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幼儿教师应该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向大自然和社会获取知识,通过自制玩具与教学环境,为幼儿提供优良的科学氛围。
2陶行知幼儿教育理论的具体实践
2.1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陶行知指出,幼儿教育应该尽可能地利用活的环境,而尽量不用或少用死的书本。根据幼儿园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知道幼儿园体育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体育兴趣与习惯,从而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幼儿身体的各个部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其综合能力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一是建立健全合理的体育活动目标。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制定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并按照不同发展层级的幼儿适时调整体育活动目标,从而形成网格式的目标体系。二是丰富体育活动的各种形式。幼儿的体育活动主要包括晨间锻炼、户外游戏、体育教学课的相关活动三个主要的方面。在幼儿进行体育活动之前,教师应该自制器械,促使幼儿能在使用各种体育器械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给幼儿足够多的空间与时间,让幼儿根据自身需要参与丢手绢、跳绳等游戏活动。另外,幼儿教师还应该根据体育教学课活动的情况,不断根据幼儿的学习需要和身体发展需要做出调整,从而推进教学改革,完善体育教学课程的各项活动。三是科学有序地开展体育活动。一方面,幼儿教师应该优化户外体育活动环境,开发各种有助于提升幼儿能力的场所,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器械,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另一方面,因地制宜,选择与制作合适的体育器材,探索创新,优化体育活动器材。
2.2促进各年龄段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根据陶行知的理论,儿童6岁以前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教师应该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能力。为促进各阶段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我们主要应该做好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活动传授幼儿生活方法,提高幼儿生活自理的愿望,强化与巩固幼儿生活自理的行为与能力.二是将幼儿园环境、各领域教育、日常生活、家庭教育与道德教育相互结合,促进中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三是制定良好的班级班规,注重环境的熏陶,积极引导幼儿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促进和巩固幼儿规则意识,推动大班幼儿身心发展。
2.3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一是完善幼儿一日生活。一日生活是幼儿每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一日生活,幼儿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将得到显著的提升。二是在谈话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为更好地解放幼儿的嘴,幼儿教师应该在晨间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幼儿交谈,从而拉近师生关系,了解幼儿的发展动态,引导其参与谈话,促使其将心中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并形成有意义的话语。三是在区域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区域活动是幼儿参与社会、了解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我们应该给幼儿大胆讲话的机会,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与同伴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关系;另一方面,幼儿教师也应该根据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对其进行启发式地提问,促使其参与到交流与讨论中去。四是在领域教学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领域教学是幼儿教育教学的主要模式,良好的领域教学总是以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培养幼儿的各种兴趣为主要目标的。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将语言训练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把音乐欣赏、游戏体验、思维发展等与幼儿语言提高结合起来,全方面地提高幼儿的能力。
2.4推动幼儿科学教育发展
按照陶行知的幼儿教育理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指教育者以幼儿的实际生活为中心,充分利用好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将其作为科学探索的主要对象,发展幼儿的科学思维和科学能力。一是从自然、社会等多角度选择合适的科学内容,将科学教育与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帮助幼儿通过科学感知周围事物。二是明确科学教育各阶段的目标,即紧紧围绕幼儿的情感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知识经验的积累三个方面,全面规划小、中、大班幼儿科学教育的长远目标。三是设计恰当的活动,解放幼儿的双手与大脑,促使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交流解决问题,从而得出结论。四是材料的选取应该遵循多样性、严谨性、探究性、恰当性的特点,使幼儿能在通过有效的材料完成探索活动,并保证活动效果最优化。第五,幼儿教师应该细心观察幼儿的各项操作,鼓励幼儿进行探索,及时解决幼儿难题,归纳与提升幼儿结论,灵活调控整个活动过程。
2.5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
一是践行行知思想,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教育,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与创造性。一方面,幼儿教师可以利用一日生活建立健全音乐区,并在规定时间内播放音乐,使整个幼儿园都充满了音乐的氛围,让幼儿每天都沉浸在音乐的环境中,从而培养其音乐感知力。另一方面,鼓励与引导幼儿用心感悟音乐、创造音乐,促使幼儿在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音乐的不同表现形式,让孩子们热爱音乐。二是引导幼儿参与美术活动,发展其美术能力。幼儿教师应该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让幼儿参与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在绘画中体验美术的乐趣,从而积淀丰富的美术经验,形成良好的美术感知能力与美术创造能力。
3结语
素质教育是当前新课改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中职语文人文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礼仪教育的渗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求职能力。学生在求职时,除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外,其谈吐、举止、外表等个人素养也必须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现代社会是合作发展的社会,中职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只有知文识礼才能更好的与人交往。由于当前中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长期以来不注重人文教育,中职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有责任在教学中融入礼仪教育,礼仪教育丰富了语文内容,使语文教学的内涵得到扩充,改变了语文教育单一的教学功能,让语文教学资料得到积极应用,无疑让语文教育更加充实,从而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2.如何将中职语文教学与礼仪教学相融合
2.1注重内在素质培养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将知识和能力升华为更高的品格和品质,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是当前语文老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目标。通过给学生讲述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佳话与典故来传递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与品质,让学生了解到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内在素养,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例如:中职生比较欣赏有气质的老师,对于喜爱的老师的衣着打扮、行为举止都会模仿,对此,老师应起到表率作用,引导学生在知识中培养人文素质,注重日常生活细节,让他们知道气质是经过长期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在沉淀与朴素的外在统一,只有内外兼顾,才能提升自己的气质。
2.2语文课堂增设礼仪内容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根据中职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可以通过课文中具有与礼仪有关的内容来进行传达,如《论语》中孔子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的思想,让学生对为人处事的原则有所了解。以及在对《敬业与乐业》的讲授中,可以让学生懂得走上社会或工作岗位,要懂得敬业,乐于自己的工作。语文教学融入礼仪教育形式多种多样,老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模拟场景,开展礼仪讲座。例如将课堂布置成企业面试场景,老师为面试官,让学生身临其境扮演前来面试的毕业生,老师对学生的行为举止及谈吐作出点评,从而让学生活用礼仪理论知识,丰富其人文素养。此外,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展现古今中外的礼仪知识,如学习《弟子规》传统礼仪的精髓,选读《周礼》礼仪文化经典等,以补足中职生对基本礼仪知识的缺失。
2.3规范日常行为
加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教师要做到正面引导,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及守则来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和礼仪教育,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指导学生将良好的行为规范落到实处,做到语文教学处处有礼仪。同时,在语文教学之外也要加强对礼仪教育的实施,学习必须健全校园规范制度,细化中职生基本礼仪要求,将其纳入到校园规范管理中,并进行严格监督,对于礼仪规范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抵制不道德的行为。注重礼仪氛围的熏陶,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图片海报来让学生记住礼仪规范,也可在校园开展一场礼仪竞赛,鼓励学生多参加礼仪活动,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经验,从而促进其在实践中了解礼仪的重要性,规范礼仪行为。
3.结束语
1929年《行知书信》中提到:社会的范围很不一定,大而言之就是天下;小一点就是国家;再小就是一省,一县,一村;再小就是我们自己的家庭。大凡服务社会,要“远处着眼,近处着手”。这很适合对职业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因为这些学生原来文化课学习成绩差,总是背上落后的包袱,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在开学的第一天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未来的职业工作同样是为社会服务,很有意义,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们并不比同龄人差,只要努力学习技术将来定会取得成功。同时教师应该对他们实际情况作详细的分析,对他们的教育作好长远的规划,定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明确目标,使学生有的放矢地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彼岸。例如我烹饪职高班在校期间就制定了循序渐进的计划,高一着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高二注重各项烹饪技能的提高,高三重视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这三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增强了自信,顺利踏上了社会,凭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良好的素质找到了较好的工作,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职业班学生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他们最需调整的是心态。常常听到一些教师在抱怨这批孩子真难教育,你对他们一般说服教育吧不管用,你对他们严厉训斥吧结果却换来学生的沉默寡言和强烈对抗。要知道这些学生原来由于学习成绩差或行为规范差等原因而经常成为受评的对象,所以他们的心理状态常常既压抑又敏感。对此类问题陶行知在1932年《斋夫自由谈》中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训育上的第二个不幸的事体就是担任训育人员的消极作用。他们惯用种种方法去找学生错处。学生是犯过的,他们是记过的,他们和学生是两个阶级,在两个世界里活着,他们对于学生的问题困难漠不关心。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该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对此我深有感触,我班学生张某在原来的学校号称“小霸王”,刚进我校时依然我行我素,不时有欺负同学的事情发生,我对他教育了几次效果不明显。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特别喜欢足球,于是有空经常和他聊一聊球赛、球队和球星,慢慢地他对我产生了信任感,不知不觉中我把话题转向他的行为习惯上,出奇顺利地让他认识了错误。临近毕业时很多老教师感慨地说:“这些淘气的学生比刚入校时懂事多了,也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了,关键是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教师朋友般的关心和平等的对待,这在以前的学校里是无法想象的啊!”是的,这种友情方式的教育对心灵脆弱的职业学生来说真可谓雪中送炭。
职业班学生不仅需要心灵的关怀,而且需要行为的感召。这些学生是未来的厨师,掌握扎实的烹饪技术是当务之急,但是他们平时是家中的宝贝,别说烧菜做饭了,就连碗也很少洗,那应该如何教育他们呢?陶行知早在75年前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正好谈到了这点,其方法论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在做上教,做上学”。陶行知甚至把是否重视“做”作为衡量教育是否真实的标准。他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烹饪本身的实践性就很强,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所以与其说教不如在操作过程中启发、引导和教育他们更为有效。职业班学生不但学习能力较差而且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能力也不强,怕苦畏难的现象明显。如学生首先要练习的是站的功夫,通常一站就是半天,开始有一部分同学坚持不了了,有的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蹲在地上,作为班主任的我故意站在大家都看得见的位置,足足半天就这样和同学们一起听师傅讲课,放学后才找这些同学谈,未来做厨师可能站的时间要更长,现在正是打基础的时候,老师虽然不当厨师,但是愿意和你们比谁能坚持到底。没过多久情况有了改进,当个别同学有点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会看看我,想想我说过的话,然后自己给自己鼓劲并坚持下去。刀功对亲手来说又是一道难过的关,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切伤手,鲜血直流,所以其中几个学生望而怯步,甚至想要放弃学习。我于是加入到他们一小组中去,照着师傅的要求由我先切,让他们在边上看,然后再强调一下要点,轮到他们去切,偶而我也会切到手,简单处理过后继续操刀操,而且提醒同学要注意刚才老师为什么会切到手,从中吸取教训结果每人都克服了原来害怕的心理,即使有时切到手了,也不会象以前那样惊惶失措了。于是这批孩子在实践中接受了教育,教师同样在实践中达到了目的。经过师生三年的共同努力,全体学生均通过烹饪三级考试,其中60%的学生还获得了烹饪二级证书,具备了一技之长,能为社会服务和发挥自身的价值了。
论文关键词:初中生理智教育探寻
初中阶段是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上的发育引起心理上的巨变,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既渴望独立,又摆脱不了对大人的依赖;既对外界充满好奇,又没有足够明辨是非的能力;再加上学习任务紧张繁重,使得初中阶段的学生敏感善变。情感容易冲动且肤浅、强烈但不协调,两极性明显,而且很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成为学生问题行为的多发阶段,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型学生,让教师感到棘手和不安。如果教育得好,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就能较为健康顺利,为将来进一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教育不好,任由初中阶段的问题行为持续发展下去,就会给学生以后的良性发展造成一定的困难,可能会导致成人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甚至违法犯罪。
以上分析可以说明,对初中生的教育,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懂得,用理智解决问题要比用情感来的可靠,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理智教育应该是初中生德育教育工作更要关注的内容。
一、目前学生德育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今,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物质至上和激烈竞争也容易使人迷失,将欲望凌驾于理智之上,以致失控。有调查显示,现代的中学生有16·79%存在着心理问题,有24%存在着学习问题,有11·2%存在着思想品德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品德。
因此,正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论文,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其明辨是非能力,增强其抗挫能力和自控力,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为什么把理智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教育行为
理智是人的心理活动,与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假如没有理智,人们就会忘乎所以,或失去信心,迷失方向,有了理智,才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我;是激发人智力活动和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必要的心理条件,推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动力。理智既是人的智力活动,又是情绪的认知和实践,也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评价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支配人的整个身心,影响人的思想、行为的基本方向,使人坚持不懈地完成艰巨的任务。
理智是一种手段,是明智的行动,它应该被审慎地应用来引导变化、判断、联系。理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另一个名词,反应方式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思考”或者“延宕的行动”。它是在经验或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并非囿于原始经验,而是经验性的,是就着事情本身来进行,把那些观察到的粗糙而又概略的事实,分解成若干不能被感官直接知觉到的更精细的过程,来代替那些不断把零碎分散的事实加以联系和重合的方法。因此,理智是一个分析和综合相联结的过程。
理智可以从更深层次反映学校德育教育的本质, 提升学生的精神需求免费论文。引导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科学和真理带来的愉悦和快乐,体会思考和探究的魅力以及成功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认识理智是一个人用认知、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辨别是非利害关系;用冷静、探索、自信和充满勇气的心态控制情感,分析事件的开始、发生和结果。理智意味着对经验的“解放和拓展”,人在尝试错误和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会使自己适应周围环境,从以往的经验中获得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并且把这种知识用于应付他所处的环境,提醒自己各种保证取得预期的结果和避开预期结果的方法。知识由此得到增长,经验由此得到发展,于是,他们的行动亦变成了有方向的活动,这种交互作用就会朝着预期的结果走,这便是理智的性质。
所以对初中生应注重理智教育,把理智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教育行为。
三、进行理智教育的新教育行为探寻
初中生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特点,可以针对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用恰当的方式展开工作。
七年级阶段,学生的为人处事,多是小孩子气,掩饰不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里面有兴奋和不安、自信和担忧、跃跃欲试和害怕等不同性质的情绪。可以看出其变化丰富多彩,并且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据这一特点,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理智方式对原始经验的内容作更好的整理,估计情境的可能性,然后根据这种估计来采取适当行动,增加深刻性和延续性,使学生对事物的控制能力得到训练,从而增强对情绪的有效平衡。
八年级阶段,学生对初中生活逐渐熟悉,慢慢发展到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但还较肤浅,特别是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的局限,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不够强,当预先决定的活动作临时的调整时,尤其是需要服从社会的要求素质教育论文,放进自己所喜爱的活动时,情感上一时不能接受,情绪波动较大。因此,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情绪变化的特点,学会运用理智解决问题,懂得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及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适时适当地表达个人的情感。逐步掌握一些运用理智调节自己情绪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把没有方向的变化转换成一个朝向预期结论的变化。
九年级阶段,学生情绪表现较为全面,在即将面临的人生第一次选择,心里充满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未来的困惑,承受能力相对薄弱。情感处于不稳定的、不安全的和不断变化的层面。这时,引导学生了解理智是一种经验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理智检验事实和思想,判断数据以及控制观念和推理,使其所推论的或是经过思考的结论有可能表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能较有效地控制变化,实现把不安定的和充满问题的世界,变成安全而又稳定的世界的步骤。这正是理智行为的表现。理智的这一层面包含深思熟虑,目的是要确定困难的性质,想出应付的办法,以便用预期的解决方案来指导行为。
总之,初中生的理智教育工作,是复杂而又漫长的历程,需要每一个关注这方面教育的教师,互相交流探索,共同努力,使这一新教育行为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并能长期坚持下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还要有积极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教育者自身的理论水平提供了帮助,还为加强自身的品质内涵修养提供了正确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
二、当代高职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问题
高职学生大多是没有考上本科院校不得已才选择高职院校就读,很多学生内心都有挫败感,对人生感到失落,对于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学生对于以后的就业压力感到很大,认为自己的学历没有本科生高,技能又没有中专生的强,认为就业的困难很大。因此在学习上兴趣不高,甚至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自暴自弃。
(二)同学间的交往问题
随着计划生育措施的实施,目前很多高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自己的家庭中都是被细心关怀和照顾,一些独生子女中存在不正确的利己做法。而且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原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不同。因此学生在人际交往上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如常出现寝室矛盾、同学间关系紧张等等。
(三)爱情问题
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有恋爱的权利,并且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但是他们青春期刚刚结束,对于爱情的经验并不充足,而且心理不成熟,性格存在缺点,不知道如何去爱,在恋爱中遇到的问题不能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当他们遇到感情的问题时就抑郁、低落,甚至有的学生有轻生的念头。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一)完善心理咨询工作
在高校设立心理咨询部门,配备专业化的心理咨询老师,为有心理困境的学生解答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长期从事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如何把握心理辅导更有针对性、时效性、专业性。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可以向高职生传播、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高职生的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符合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需要。
(二)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的条件,开设心理学辅导课程,由专业的心理学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使高职生掌握心理学的方式、方法,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规律,可以为自己排解心理矛盾,调整学习状态。开设心理学课程,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清楚他们真实的内心需要,依此为契机,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心理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优势互补,长足发展。
(三)改善学校校园环境
1.职业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淘汰与选择世界变了,变得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变得必须用国际通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它使的必须打破国内市场竞争的圈子走向国际市场。竞争范围的扩大和竞争速度的加快,都将给中国的职业变换提供充分的内动力。
从国际市场来看,以知识含量密集为特征的新技术和第三产业将取代传统成为主导产业;脑力劳动逐步取代体力劳动将成为主导趋向,从而加快了职业更新的速度。美国在过去的15年中淘汰了8000种职业,同时诞生了6000种新职业,白领阶层已占劳动力的59%,蓝领仅占29%,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每年的淘汰率达20%,技术的周期寿命只有5年。职业在此变化的下也不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然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产业仍为主导地位。199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3%,计划到2010年达到25%,这仅是发达国家的现有水平。我国现有职工1.2亿,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约8000万人,其中初级工占80%,中级工占19%,高级工仅占1%。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落后的产业和技术必定要被淘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一是要在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面向国际市场发展经济,二是要解决现有劳动者的就业与再就业问题。
2.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专业化倾向明显。澳大利亚有培训和继续教育学院287所,承担了全国90%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任务。大中型的培训机构除开展本企业的职工培训外,还通过竞标参与劳动力市场计划的培训,私营培训机构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培训。目前,澳大利亚已形成了由100余家集体培训公司组成的全国性培训,每年有17000余名青年接受培训,3000余家小企业受益。日本企业教育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更加丰富。日本的职业教育趋于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与体系化。美国的职业教育能够迅速对当地劳动力需要作出反应,使其课程设置、培训项目和教学跟上技术发展步伐。我国的职业教育应不断研究国际职业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动态,并以此为借鉴制定职业教育计划,才能更快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面向世界的局限
1.落后的体制和机制束缚职业教育发展面对职业教育市场的挑战,政府和市场尚没有达成有效的统一,现有政府的职能对职业教育还有相当程度的束缚力,如硬性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达到50%--60%的比例。这种忽视具体地区差异的指令,易于造成职业教育脱离实际,产生教育、效?quot;两张皮"的后果。
2.观念上的偏差是造成职业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过去,中国人是很重视技艺的。素有身怀绝技而走天下之说。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人们追求管理型、高新技能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强化,认为只有达到这样的高度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才,因而不屑于接受职业教育。再者,的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致使他们失去了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信心。当人们对职业教育缺乏兴趣的时候,职业教育必遭冷落。
3.国外人力资源开发机构将对我国职业教育产生冲击
中国入世后,随着国外更多人力资源开发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瞻前而实用的教育培训观念和措施将赢得用户欢迎。而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制仍然具有很强的传统性,办学规模、管理方式、招生渠道、收费标准等基本没有脱离传统约束。由此带给职业教育的挑战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及时借鉴,开拓求新,跨越式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迅速缩短差距;二是迫于应付,无法与之竞争,以至于被挤出人力资源开发市场。
4.传统的职业教育现依然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瓶颈在传统职业教育制约之下,我们还是从简单的从业需要之角度来确立职业教育原则,让接受职业教育者掌握一门技能。这种教育思想没有看到当今世界发展之迅速,技能人才不断提高自己之重要意义,从而忽视了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迫切性。国外发达国家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倾向不仅使受教育者从中学到了技能,而且突出地发展了自我,提高了开发创新能力,增强了工作责任感。我国的职业教育应该在尊重受教育者、服务受教育者、满足受教育者个体要求方面形成着力点,培养跨文化、跨学科的全面发展型人才,采用国际惯例设置教育培训的评估标准,以期我国的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轨道。
三、加强我国职业面向世界的举措
1.在职业教育各个层面加强国际交流各级职业教育学校和机构,在职业教育目标的确定、和形式的设计等方面应以国际标准作为参照,注重国际职业教育的趋势。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积极与发达国家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进一步了解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现状和优势。职业教育机构和学校可采用恰当的措施来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政府应帮助职业教育机构和学校树立这一形象,从发达国家中汲取有利于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经验。
2.开展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应致力于为学生扩大国际生存空间,让学生毕业后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要。课程的开设应是适应国际市场豹通用课程;鼓励教师和学生到国外接受培训和工作实践,获得在国外、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同时,加快参与国际互联网上的职业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国际化教育增加机会;在课程的设置中,加强国外知识、语言和文化的含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熟悉相关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建立多国姊妹学校、合作公司,开展学生、教师互换交流和实习活动。
3.引入信息交流技术(ICT)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将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终身教育的理论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期,主要标志是世界各国对终身教育和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并相应的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各国开展终身教育的最高准则和依据。法国国民议会在1971年制定并通过了一部比较完善的成人教育法《终身职业教育法》,而且还在1984年通过了新的《职业继续教育法》对一些问题作了补充规定。教师继续教育是以终身教育为指导产生并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处于在职培训时期,主要进行学历提升培训和技能提高的补偿教育,使其能胜任基本的教学工作。90年后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教师态度、知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专业发展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知识、技能、情感一体化教育,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重心开始向质量提高阶段转移。目前中职校的继续教育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的,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职校办学水平。
二、职业规划是发展举措
职业规划也叫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人中国,它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成就等随着赶时间而发生变化的过程。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研究的先驱者,富勒(FrancesFull—er)在《教师关注问卷》中提出了四个阶段:任教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关注学生,使人们认识到教师是由关注自身、关注教学任务,最后才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及自身对学生的影响这样的发展阶段。
在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研究过程中,比较成熟的是费斯勒1985年提出的周期动态模式,他把教师的职业生涯划分为八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入职阶段、能力形成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职业受挫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职业低落阶段、职业退出阶段。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1966年,《国际标准职业分类》第一次正式认可教师职业,将各级各类教师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这一大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6年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文件中,明确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应经过严格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众所周知,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主要包括:职前知识、技能的准备阶段、在职实践阶段,而专业化发展的重点是在职的实践阶段。
继续教育的重点就是,提升中职教师在职时的知识、情感、技能,这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只有认清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以及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要求,才能针对性的开展继续教育,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对于刚入职的年轻教师,要实施“青蓝工程”重在培养引领教师全面业务达标;对于中青年教师要加大扶持力度,实现质的飞跃,通过专家引领、校企合作培养“顶梁柱”;对于处于稳定性和停滞阶段的中老年教师而言,要通过“传帮带”形式激发其积极层面。由此可见,认清到职业生涯理论中的普遍规律,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生利主义是师培宗旨
1918年,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生利主义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能生产出有利之物,如农业生产出谷物、工业制造出各种器具等;二是指能生产出有利之事,如商人通过商品流通使商人和顾客互通有无、医生为人们解除病痛。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生有利之物”与“生有利之事”,就是生产出有利于社会与人群的物质财富,培养出服务于社会与人群的技术本领。“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这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宗旨。陶行知认为建设一支有生利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保证。在对“生利主义之师资”的论述中,他指出要成为职业教育的合格教师,第一,必须具备“生利之经验”,也就是必须具备从事职业的实际本领或者专业实践技能。第二,必须具备“生利之学识”,也就是必须具备职业教育的专业知识,没有学识作为经验指导,便会固步自封,不求进取。第三,必须实施“生利之教授法”,也就是教育方法,不同的专业各不相同,职业教师应该熟悉学生的心理及教材的性质,教、学共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职业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论述中,陶先生指出三种方法:
(一)收录普通学子教以生利的经验、学术与教学。
(二)收录职界之杰出人物教以生利的学术与教学。
(三)延聘专门学问家与职业中有经验者同室试教,使其互相砥砺补益,成长为职业教师。
不同的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自己职业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支生利的师资队伍,而生利的最直接经验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践,对于中职专业课教师而言,每年都有50个学时的企业实践要求,这一规定较好的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意图,达到了培养生利之师资的目的。因为专业老师进入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参与企业生产与研发,能带动与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便于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快速成长。其次,企业的技术专家也可以走进校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企业骨干还可以参加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参与研讨、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计划。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设计出高质量的、实用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培养合格的中职毕业生是中职校所迫切所需的。
最后,校企合作还可以解决职校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可以实现设备的资源共享,老师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教学设备,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对于今天的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来说,我们要在做好技能大赛、课堂教学大赛、创新大赛的同时,重点做好校企合作的文章,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的投入,对企业进行对口培养,让更多的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专业教师的生利之经验,圆满完成社会实践的要求,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
四、结束句
随着经济的不断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承担职业教育的教师而言,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我国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发展迟,这些因素让我们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理论研究,遵循教师发展的规律,才能探索出科学有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师培之路。
【参考文献】
[1]金林祥,胡国枢主编.陶行知词典[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2]夏冰.中职专业课教师继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0
1.1体育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国家颁布的有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文献中明确提出,青少年只有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和人民提供服务,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延续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战略思想,严格把握通过体育教学提升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这一重要途径。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体育教育是新时期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内容,并且也是促进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与此同时,作为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也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奠定终身体育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1.2体育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高职体育仅仅围绕着教学特色,将整体目标定位、作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有效地服务于学生专业的特点和职业工作的特征。全面提升第一职业岗位工作的群体技能和特殊性的岗位技能,将工作任务定为终身体育锻炼和职业综合素养的发展。在进行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工作时要严格地按照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以社会岗位需求而设置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理念,体现出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创新与特色。
2项目教学理论的基本阐释
项目教学课程理论是指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来顺应岗位能力设计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项目课程理论中明确规定了高职课程的改革理念要以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以职业岗位的能力来设计课程,并且要对工作岗位的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最后一再进行课程的体系安排,将课程模块和课程内容设计地更加高效、合理,实现项目课程利益的最大化。同时,项目理论的教学要紧紧围绕高职体育的本质特征,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最大程度上弥补传统体育教育中教学分离缺陷的统一整体。其次,高职体育教学要体现出其在学生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中的不可忽视作用,激发学生们的热情与学习兴趣。
3项目教学理论下教学内容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3.1教学内容的构建
3.1.1教学内容构建的依据
国家相继出台了贯彻《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法律政策,明确地提出了要开展新一轮的高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并且要科学地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将高职教育的特点转移到体育课程改革上,在构建教学体系时要考虑到职业岗位劳动的特点与技能,将体育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3.1.2教学内容构建的原则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性人才的使命,而体育教育承载着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身体健康和专业技能素质的重任。因此,高职体育教育必须积极地进行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顺应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技能的特色课程,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体系的优化,规范项目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逐步提高高职体育教学的质量。同时,在改革教学课程的方法与手段时,要重点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将高职体育的教学特色与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
3.1.3教学内容构建的终身性
相对于其它体育教学来说,高职体育教学充分地将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有效地衔接在一起,保留了体育教学中的统一性、连贯性和完整性特点。高职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在不同专业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来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体育需求,让他们能够树立强身健体的意识与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基本知识和方法之后,不断提高和健全学生的体育道德和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实现个人的终身发展。
3.1.4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和职业岗位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例如,对手腕、手指以及关节灵活性与触感能力较强的岗位学生,可以进行高强的乒乓球、射击、按摩、体操等体育项目的锻炼,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手腕以及关节的灵活性与精确触感,提高人体的耐疲劳能力;可以通过长跑、爬山、障碍跑、攀登等体育项目来加强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能力,在培养吃苦耐劳的基础之上能适应高空作业、困难条件作业给人带来的影响;通过射击、篮球、武术等项目来培养学生反映能力,以便在实际的岗位操作中能够具备随机应变的灵敏素质与良好的视觉能力;还可以通过学习气功、太极拳等运动项目来大幅地提高学生稳重、细致、耐心的习惯;其次,在航天航海类的职业岗位中,往往需要特别高的味觉感受稳定性以及良好的方位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这就可以通过学校体育项目中的跳水、体操、铁饼、花样游泳、特殊设备空间的定位练习等,帮助学生克服恐惧的心理以及身体协调性。当然,培养学生在实际岗位中各方面能力的体育项目还有很多。
3.2实施策略
3.2.1为职业岗位技能做好技术准备
在进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规划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专业的特点以及各技术岗位的职业要求,再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性进行有针对的职业选择,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们在实际的体育课程学习中感受到真正的为自己所用,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主动练习的习惯。
3.2.2为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做准备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定时,要充分考虑到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特殊身体要求,例如手脚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有选择性、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并且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应激能力来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为以后的岗位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与此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保健操、按摩、保健气功等放松性的体育项目学习,让学生们懂得在经过高强度的学习与劳动之后,能够有效地进行保健休息,消除身心疲劳。
4.2.3优化职业体能训练路径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功能所在就是为了强化学生的职业体能,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体育项目锻炼来有效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水平。按照有效的价值阈理论和身体机能恢复原理来进行合理的训练,通过创设合理的职业体能训练路径来选择高效的训练手段。
3.2.4确定教学目标与考核评价
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要深刻地理解基本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目标,在经过系统的学习研究和调研了解之后再进行不同专业和不同岗位职业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并且要充分地体现出教师对知识核心体系的理解以及核心技能、价值观的掌握。
3.2.5强调终身性
教师在进行日常的体育知识、技能的指导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耐心地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体育项目的选择,在进行选择时一定要经过认真分析,挑选符合自己专业特点以及身体素质的项目。在确定了自己的体育项目后,要根据自己专业以及身体条件的变化来制订出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和运动方式,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并且要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编排和掌握有效地预防职业病的保健方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
4结语
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历史文化根源,有其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基础,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产生更需要对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而这些都与国家自身发展现状有极大关系。跨文化因素在国际经验本土化实施过程中是否会“水土不服”?答案是肯定的,在我国引进国际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于国际先进理论或成功方法的引进的确存在本土化的问题。
(一)引进先进经验缺乏科学性、计划性
在职业教育国际经验引进和借鉴方面,在国家层面上没有进行论证和设计,而是由各地方政府和各职业院校自主决定,因而在我国几乎相同时段出现世界众多国家的教学理论和模式的引进。优点在于多样化的嫁接,各种理论或模式的适应性如何可以进行比较,缺点在于各说各话,各种水土不服,没有进行适应性论证的引进,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使得原本就缺乏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更加陷于“表面热闹”的状况,缺乏对教学改革指导的实效性,对西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基本上是在同一层次上阐述同一个问题。
(二)缺乏吸收国际经验的理论基础
我国虽然是教育大国,但缺乏成体系的教学理论,理论的研究落后于教学实践。鲁洁在1993年发表的《试论教育学的本土化》文章中指出:“80年代以来,……在中国教育学的学术领域,对来自外国的教育学的思潮、理论和各种科学成果,不作具体分析的简单移植,一种全盘西化的现象也还存在”[3],而时至今日这种拿来主义还是存在。因此,在对教学改革实践中,用国外的理论解释国内的实践结果,一定程度上是回避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满足于没有现实生存可能性的“教学开发与设计”。
(三)缺乏国际经验本土化借鉴的制度环境
有效教学理论的实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制度环境基础上。每一种理论都有它产生的背景和实践基础,纵观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往往是由国家层面统领的各界协商、论证制定的,对职业教育发展有着极大的制约或促进作用。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相关的一些制度正在讨论中。
(四)缺乏国际经验本土化实践的教学环境
目前一些国际经验在我国无法大规模推广,就是由于引进和实践都是在特殊情境下进行的,而在普通中高职教学实践中受到诸多限制。从微观层面来看,以学科课程逻辑编写的教材自然无法适应工作导向的课程开发,没有职业经验的教师更难以完成对典型工作任务的解析和学生学习的引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难以承担实践能力培养的任务,尤其是以招生和升学为主要任务的许多学校无法把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二、构建本土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建议
通过对30年来国际职业教育教学经验引进和推广的总结,以及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大而不强”现状的反思,结合我国国情构建本土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势在必行。同时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整合前期的实践经验,分析国际经验本土化路径,解决套用国外教学方法带来的问题,提高借鉴的实效性。我们不必要追逐在国际教育经验的背后,忙着生吞活剥的硬消化和纠结于学得“像不像”的问题,更应该立足于自己的需求,对成功经验兼收并蓄。
(一)开展对国际职教教学理论的迁移适应性研究,整合试点经验
由职业教育主管行政部门牵头,对中高职国际教学经验引进与实践经验进行整合提炼,同时开展对源职教教学理论的基础研究。对源职教理论的研究,要考虑该理论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文化根源,尤其充分考虑该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教学理论往往涉及到关于人性、人的发展和教育功能的思考。在对试点单位进行经验考察和整合时,要注意地域的差异,以及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要走进课堂、走进企业。
(二)开展对技术性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制定科学统一的职业标准
我国目前职业资格标准和考试的主管部门是劳动人事部门,但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是教育部门,在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国家级大赛中使用的是教育部门制定的标准,二者之间存在差距,这也给中高职院校在教学上造成困扰。以职业适应力和胜任力科学制定各类职业岗位的职业标准,在对我国产业发展升级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从新手到专家型人才的发展历程,找出有影响力的关键事件,以及人格因素,研究培养和培训的路径。
(三)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系统设计,开发相关教学文件
组成由各界相关人士构成的工作组,开发国家标准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大纲,教科书和教学资源库,并且不断完善网络资源库,以利于社会性学习。这些教学文件的开发必须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岗位的分析和应用性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必须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追求,注重实践,体现实践性智慧的培养。同时鼓励各类院校根据地区差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和教学资源。
(四)开展教师专业培训,以教学标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