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社会多元化因素严重
作为高职学校而言,相对于本科学校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学生毕业求职的时候,在学历上相对处于劣势状态,而且,作为文秘专业来说,属于纯文科类专业,专业技能是写作,相对于技工类理科专业而言,专业既能优势也处于劣势状态。
1.2经济多元化背景深厚
在固态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文秘工作是整个政府部门或企业单位里重要的“理论喉舌”,承担的是承上启下的宣传作用,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但是随着非公有制体制在我国经济建设中逐步的发展,许多单位不再单独设置文宣岗位或者淡化文宣作用,这对于文秘专业学生而言,打击是相当大的。
2.文秘专业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
2.1正确定义文秘工作岗位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秘书”工作的影响,大多人对文秘岗位的认识存在着偏差,写作固然是文秘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但是对于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文秘岗位而言,二者绝对不是划等号的。文秘岗位既要处理社会交际问题,又要处理文案工作,是整个单位负责上传下达的一个关键环节。至于社会上一些对于文秘工作认识上的偏见和歧视,老师不要一味的否定,要因势利导的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剖析,在这个过程中,要牢牢地掌握好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对于出现心理波动的学生,要及时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或心理干预,力争把学生的不健康思想扼杀在萌芽状态。
2.2正确理解文秘工作的思政教育重要性
目前,企业单位对文秘工作的人才需求量已经远远大于政府部门,因为在对外交往,特别是涉外交往工作中文秘工作人员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这个时候,明确自身岗位性质,树立好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是文秘工作人员的优秀素质体现。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树立以单位核心利益为主的集体荣誉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2.3明确文秘工作中思政教育的政治导向
在任何一个工作环境下,文秘工作人员必须保持对政治的高度敏感性,因为日常的社会交际和文案处理工作势必要紧跟政治环境的变化进行,因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必须培养学生一切从大局观念出发,一切以政治走向为主导。在这其中,政府部门的文秘还稍好一些,企业中的文秘往往在工作中忽视政治因素的存在。对此,学校要在学生在校期间就要重点强调和要求学生做好相关的思政教育学习工作。让学生把文秘知识的学习和政治大局挂钩,培养学生灵敏的政治敏感素质,从而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能在处理日常工作的过程中积极的为上级领导在政策决策导向上起到辅助作用,真正的成为领导的左膀右臂。在这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并不是一味的要求学生按照政治需要提供相关的文案给领导作为参考意见,那样就又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元化背景下,文秘工作要在政府决策引导下完成对企业相关文案的组织和整理。学生在这其中最为欠缺的是实践能力,而这种实践能力在课堂环境中根本学习不到,这就需要校方实习指导部门尽可能的安排学生到企业,最好是国有企业相关岗位进行实习,在实际环境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态度。在实践学习完成后,老师还要认真的对学生的实践报告进行汇总和点评,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
3.文秘专业思政教育未来方向
思政教育作为文秘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学生人生阅历的同时对学生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自身道德修养都是有帮助的,现在的思政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未来拓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一是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给学生创造信息互通平台,不仅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相关教育,在学生实习和上岗试用期阶段也要进行跟踪式教育;二是邀请一些工作业绩突出的毕业生,返校给学生现身说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讲解在文秘工作中应该树立的正确的思政理念;三是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实时掌握学生课余时间的心理变化,做到防微杜渐事无巨细。
4.结束语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质量保证;研究生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至关重要,它不仅是研究生学习思考的产物,也是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开端,不仅代表了研究生导师研究的方向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所在学院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学位论文的撰写是培养合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经历的基本训练, 即使在招生数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论文的质量也不能降低标准。因此学位论文的质量保证更具有研究价值。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授予学位的要求一般是: 通过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训练而达到一定的水平,具有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业务的能力,并掌握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在开题前明确提出撰写论文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让学生认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的“职业化”特点,让他们在学习理论课程的时候充分感受教师给予的知识与自己的实际之间的联系,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论文作为自己研究生层次教育的总结,论文写作是在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又要通过调查研究,撰写对自己的实际能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的论文。
作为定性规定,在开题的题目中指定题目范围,以软性和硬性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自觉性。焕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事情的积极态度主要是看此件事情是不是对当事人具有刺激性的作用。在开题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论文撰写不是为了拿文凭,而是要在进入课题程序以后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如果这个内容我研究好了,在上我会有更大的进步,即完成学业又提高水平,甚至有可能与自己的待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在论文撰写结束后,能有些新的成就或能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将是对自己论文的一个最好验收。
二、切实加强导师的论文指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毕业设计的实践,熟悉相关研究方向的基本理论及研究现状,逐步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力争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有价值的甚至是创造性的成果。指导教师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直接体现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论文的质量当中,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双导师作用。建立双导师制,就是要将学校导师在理论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导师在实践方面的优势有效的结合起来。只有校企导师双管齐抓,才能保证学位论文质量。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来说,双导师制度尤为重要,在学校中要遴选那些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科研经验的研究生导师,并且要求他们必须已经培养过三届以上的导师制硕士研究生;同时在企业中聘请相关方向的高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因为他们中很多人肩负企业重要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管理或高级管理,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理论知识,并且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一些现象相当敏感,这样可以结合实际需求,协助指导学生选题和论文撰写。
三、建立合理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论文水平的要求是对论文量的升华,主要包括论文选题、研究方法、技术难度、成果评价、独立性、论文写作等方面。其中,研究方法、技术难度和成果评价是论文水平的核心。在研究方法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论文要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必要的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个方面提出独立见解,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严把论文开题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要有一定的独特性、技术难度和量,最关键的是具有实用性。论文选题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善论文外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须经同行专家评阅来鉴别其是否达到了所申请学位的学术水平,即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制度。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任务不断加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外审论文匿名评审制度防止“人情风”和“关系风”事件的发生。同时建立抽检制度,对论文进行再次审查并且建立学位论文评审的淘汰机制避免评审中的人情关系等非学术因素干扰学术评判,便于评审专家以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给予学位论文客观的评价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严格论文写作规范 建立网上论文格式审核系统。建立论文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秦惠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1994.
[2]李振坤,林穗.工程T士学位论文知道探微[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提升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国家一级学科理论所涵盖的一个二级学科,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人们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方法。撰写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攻读学位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他们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学位论文质量集中体现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是衡量研究生培养水平最重要的标志。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研究其质量提升路径,对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和提升研究生专业基础素养及科研能力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在校学习成果的一种衡量和检验,是对学生专业研究和思考能力的综合检测,是研究生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通过读书思考、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组织框架,以及写作、导师指导反复修改的过程,使学生对本专业有较为深刻透彻的理解和研究,亩为日后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及规模的快速增长,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下滑趋势。为保证论文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有必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学校要提倡学术批评,形成崇尚诚实劳动、鼓励科研创新、遵循学术道德、保护知识产权等良好学术氛围。学术把关人和研究生自律的学术道德也是不可或缺的。有理由相信在合理的制度和自律的学术道德下,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将会逐步提高。同样,当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不高,与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些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较为陈旧,培养方案多年不变,即使在某些时候调整培养方案,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而不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而开设课程。因此,为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水平,必须对课程进行整体的规划,规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改变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因人设课”的局面,真正从专业的角度来开设课程。落脚点和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升研究生专业基础素养及科研能力。
二、重视导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导师队伍。一名合格的导师可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倡导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以德修身、率先垂范,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恪守学术规范的品质。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比如导师素质层次不齐、学缘结构不合理等。研究生和导师作为教育保障体系的两个主体,是高校科研产出和学术发展的宝贵资源,打造名师和培育高徒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高等院校应明确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责任,同时使导师享有招生权、分配权、资助权、论文审查权等权利,激励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管理,引入良好的竞争机制,实施导师动态管理,逐步打破部分院校只上不下的导师终身制,着力打造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三高”导师队伍。导师应不断丰富自身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提升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搭建与研究生互动交流平台,主持领导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促进科研团队建设,激励研究生自主发展,争先创优。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科研活动的结果,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导师是否有明确的意识,履行自己的职责,形成自己的风格,是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条件。导师是否具有合理的教育理念、敏锐的学术视角以及较强的创新素质都深刻影响着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三、加强学位论文写作的过程管理
学位论文写作是一个过程,必须加强对整个学位论文写作的过程管理。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水平,必须做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工作。一般说来,开题报告包括选题的目的、依据、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选题的基本内容、基本结构、研究方法、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主要参考文献等等。同样,也要加强学位论文写作的评阅工作。为了增加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可以借鉴有的高校对学位论文进行一定比例的“双盲评审制度”,被抽查的学位论文首先隐去导师及学生的姓名,然后由研究生管理部门从已拟定的专家库中选择一定比例的校外送审专家,导师以及研究生本人并不知道哪些专家在评阅论文,评阅意见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回收”很多高校通过这种抽查送审的制度,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监督。另外,建立激励机制,做好优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工作,建立优秀学位论文评审和奖励制度,有利于形成一种激励和督促学生、导师和学校努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目前国家建立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和奖励制度,已起到了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很多高校和省级学位委员会也在积极开展校级和省级优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工作,并把优秀学位论文的获奖情况作为评价和考核各学位授予单位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和学位建设的重要参考指标。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过程管理的重视,也必将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马灯秀,王辉,徐加放.高教论坛. 2015(07)
[2]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保障措施探析[J].贾桂玲,刘晓华.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 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性探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与差异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 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的学术研究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论文的选题问题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的作用 走向主体间性: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反思与重构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引进西方公民教育传统资源的现实问题 浅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对传统“灌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反思 传统文化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反思 对网络时代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研究 传统文化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12] 李辉.论“以理服人”和“以学养人”的辩证[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24,123.
[6] 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M].韩宏,蒋建华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0.
[8]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J].每周评论,1919(31).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改进的思路有两个:第一是思想政治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第二就是改革“理论化”、“灌输式”教学现状,引进“辨析式”、“体验式”教学内容,先理解再记忆。
对“两难问题”的重视和充分利用,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向;法学专业学生是开展“面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难问题”的时候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法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面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面向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是站在法学的高度,坚持特定的原则,对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重新把握。法学院的辅导员应该与马列部的专业教师加强合作研究,共同探讨“因材施教”的内容和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1):
表1:法学专业思想教育的特殊性
从国家和社会对法学专业学生的定位而言,要求法学专业培养的是国家机器的操纵者,是管理者和统治者。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是以裁判员身份出现的,而不是各执一端充当运动员角色。
一般专业对于道德和政治的学习,目标是应然的,是解决什么是最好的状态、这样为什么好的问题。而法学专业的学生要解决的不仅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
一般专业学习政治的目的是理解当前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学习道德的目的是理解共同规范对于老百姓生活的意义。法学专业的学生是在围绕制度而从业,他们要解释规则、利用规则甚至攻击规则、推动完善规则。
对法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不是灌输式的,而是辨析式的,学会辨证看待,教学生如何把握好“度”。
二、法学专业的“两难问题”的选择
所谓“道德两难”也称为“道德困境”,是指人们在道德选择上面临的两难境地。“两难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解决这类问题时必须抛弃那种简单化和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坚持辩证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循环,都会在实践和认识两个方面比前一个循环更进步。
法学专业的学生与一般专业培养的学生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的“公民”,法学专业的学生培养的是“国家机器”的“部件”。他们要掌握的不仅是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还要掌握为什么这样做。现实中道德问题不是简单的区分对错的问题,在法律实务中会面临很多类似“量刑”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解决“两难问题”中学会把握事情的“度”。
而且,法学专业要辨析的“两难问题”,也不能仅限于“难”的问题,而应该扩大到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千秋,综合利用。传统“两难问题”是左右为难,但是现实中最终必须选择其一;法学专业选择的“两难问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题”应该上升更高一层次,如下图1所示。
图1 法学必须辨析的“两难问题”
1、治国经略的教育:法家与儒家的抉择
对于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教育,应该不限于介绍“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二者的关系,应该通过辩论、论文等形式,加深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理解。法学专业的学生,以后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对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理解应该不止是理解的地步,还应上升到“为什么”和“度”的问题,学会协调,学会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
2、社会责任的教育: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才是科学的。法学专业的学生,对于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理解,不应该限于一般的能辨析和能理解,还应该上升到社会管理的层次。能用来解决具体问题。比如中国的拆迁出现了很多问题,不能简单说西方国家个人财产至上就是好的;中国的城管出现问题,就说中国不尊重小商小贩的个人利益是不对的。
3、人性基础的教育:刑罚与教育的抉择
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到了刑罚,也应该辨析和教育的关系。但是对于西方过度的强调其教育功能,也应该保持足够的清醒。法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教育和惩罚的理解贯穿于整个学习和以后的生活中,是教育改造为主,还是惩罚、震慑为主,这是需要在这对哲学概念的深刻理解中才能慢慢把握好的“度”的问题。对这对概念的理解需要实践的方法、体验的方法、辨析的方法;需要站在国家的高度、社会的高度、发展的高度、公平正义的高度。
4、职业精神的教育:成功与正义的抉择
法律职业有特殊内容的道德要求,比如,“律师可以为他明知有罪的人辩护,法官为民解决纠纷不像行政官员那样免费服务,而是要收取诉讼费;法官不得对当事人抱有同情心;法官对于犯罪嫌疑人的暴行不得嫉恶如仇,而应当保持超然中立进行无罪推定;等等。法律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大都是在法律程序当中必须遵循和实践的。离开法律程序也就不会存在这种法律职业的道德要求。”②应该通过辨析使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最终促进学生法律职业道德之养成,为其将来从事法律职业打下可靠的思想道德基础。
5、实践精神的教育:法理与现实的平衡
法学专业的学生,有时对于法律有一定的想当然的、偏执的理解。或者是知识面窄,或者是某些极端西方法学思想的影响,不顾中国国情大谈特谈国外发达国家的法律如何健全,如何人性化,如何科学化。一般专业的学生理解不深可以,法学专业的学生即使不能去说服别的学院的学生 ,最起码自己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认识,心中有一个“博弈”和“阶段性发展”的概念。认识到法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矛盾都可以依靠法律解决得了的。这与目前有些人遇到问题和矛盾就振臂高呼“立法”,好像法律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偏激态度形成冷静鲜明的对比。
三、法学专业开展“两难教育”的建议
高等院校的“两课”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发挥着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奠定了我国现阶段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但是两课教育的“理论课”地位得到了单边强化,学生对于情感、意志、信念、行动等一系列高级要求更加大打折扣。
对于高校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改进的思路有两个:思想政治教师开展实践教学、辅导员结合专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形式中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出现偏沉,由于思想政治教师的职业定位和教学工作量等原因,实践教育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观;大学辅导员作为教辅人员,同时也有思想政治教师身份,其工作的专业化也要求辅导员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交叉,担当起实践教育的重任来。二者关系如下图2所示:
以法学院学生为例,目前大学的管理体制多是“条块结合”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条块结合的。单独的学院(或者马列部)是从事全校教学的单位,是条状的;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思想政治要求,是块状分布的。条块的工作缺少结合,出现了“责任分散效应”、“社会惰化效应”等很多形式主义的问题。
毋庸讳言,法律和政治、道德是同一层面的话题,不能把“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学专业学生”身上的应用,把它看作“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也不能把“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两课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属于“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问题。法学专业学生是开展“面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最适合、最必要开展“面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
“面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面向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是站在法学的高度,坚持特定的原则,对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重新把握。法学院的辅导员应该与马列部的专业教师加强合作研究,共同探讨“因材施教”的内容和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详见本文作者主持的课题《面向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山东省教育厅的“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2013年4月,在研。
②孙笑侠.职业伦理与大众伦理的分野[J].中外法学,2002(3).
参考文献:
[1]杨玮玉.“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两难问题教学法[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6).[2]徐嵘.一个诚实与集体主义的两难问题讨论[J].海教育科研,2000(2).
[3]冯雪姣.新时期道德两难问题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5(1).
学术期刊是展示学科动态的重要载体,对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洞察学科研究主题的变化、研究重心的转移,把握学科研究的发展现状,预测学科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本文选取1994-2014年《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五本期刊所载的有关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420篇文章为研究对象,对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做出较为清晰的研判。
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
在420篇有关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文中,运用传统研究方法的论文388篇,比例高达92.3%,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运用量化研究方法的论文19篇,约占4.6%;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13篇,约占3.1%(见下表)。就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运用现状而言,总体还处于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偏重于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辨,少有实证研究、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成果,往往建立在对二手文献以及翻译文本的解读基础上,同质化研究较多。这说明目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尚不成熟,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体系还未建立起来。
1.经验总结法居首位,实用主义倾向较为明显
经验总结法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近20年来,使用经验总结法的论文数量不断攀升,所占比重在43.5%~60.4%之间波动(见图1),平均占论文总数的51.9%(见表)。这些研究成果题名大多包含启示借鉴思考探析等词汇。研究方法服务于研究目的,经验总结法的突出地位反映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取向和应用性特点--立足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获取域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吸收借鉴相关的理论和经验,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领域,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质言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以借鉴和应用为主要目的,以服务实践为落脚点。这对于解决我国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然而受借鉴模式自身的束缚,存在缺乏理论深度的现象,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实用主义取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知识特性;同任何应用学科一样,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研究离不开学术性指导,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然而已有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外国具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介绍及学习,鲜有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进行系统思考与探索,这使得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缺乏方法论指导和方法自觉。
2.传统思辨方法仍占优势
思辨法也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较为常见的研究方法,比例为32.1%,居第二位(见表),如果对经验总结类文章进行细分,其中多数论文均具有思辨的成分,即使是划入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文章,也渗透着思辨法的身影。由于学界传统的学术训练以思辨为主,因此较容易得到研究者的认同和采行,在其他研究方法上尚难有较大突破。有学者在总结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时认为,运用归纳的理论化方法进行体系建构,在这一致思路径下,多数学者立足文献证据,致力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梳理、介绍和阐释以及对各国实践经验、规律、趋势的调查与追踪,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定义、对象、方法等抽象概念的认识.通过逻辑推理的思辨研究抽象出基本的概念和范畴并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非常倚重的方法,但如果研究者只乞灵于逻辑思辨,忽视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缺乏对现象形成的脉络、根源和背景的实证研究,就可能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3.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开始采行
自1994年以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的文章在每个时间段仅有零星数篇,总共只有19篇,所占比例为4.6%(见表),但不可否认的是,运用经验总结、思辨、历史等传统研究方法的文章也可能包含着学者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调查和实地考察。即使在19篇量化研究的文章中,也存在通过文本研究、已有数据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现象。通过对量化研究文章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使用调查研究的作者大都来自高校,多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对国外某一院校通过短期的参观考察开展学术活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得到新的发展,不能仅仅通过书本和网络来进行,必须深入到别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中参观调查、感受,获得更多的一手资料,形成若干具有原创性的成果,避免低水平重复化的研究。当下很多学者提倡质性研究方法,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质性研究应用还非常少,共有13篇(3.1%),其中12篇文章为个案研究,代表性论文有《美国公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与启示--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为例》、[2]《美国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研究--以全美大学和雇主协会为例》、[3]《国外对阅读与儿童道德成长关系的研究及其启示--以〈哈利波特〉系列为例》。[4]
虽然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目前还稍显薄弱,但是也开始逐渐进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并呈现增长趋势。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之间不是对立的,完全可以在不同的方法之间构筑桥梁,以服务于研究目的为原则。部分研究者除了采用质的描述性和分析性资料以外,同时引用了统计图表和分析数据,方法的采用相互弥补、相得益彰,实现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互补耦合。
4.历史研究尚显不足
从统计结果来看,仅有35篇文章使用了历史研究法,约占论文总量的8.3%(见表)。从图2可以看出,历史研究法所占比重偏低,历年来波动幅度也较大,最低为4.7%,最高为11.0%.历史研究法应用较少,侧面反映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对民族性和文化性关注不足。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看清问题产生发展的过程,有利于从历史中找寻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从事物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去探索本质和规律。历史与现实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历史研究法的缺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解与阐释,若脱离历史和文化的背景,忽略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无异于盲人摸象。以高峰、傅安洲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历史研究方面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对于美国品格教育、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状况,以及中德、中美德育比较,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研究。例如,《对美国品格教育的深层透视--兼论中西方德育的理路分野》[5]一文对美国品格教育的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渊源进行了剖析,厘清了不同历史发展时期西方德育的历史主题,并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分析中提出对美国品格教育所蕴含理念的借鉴和反思;《战后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6]一文梳理了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发展、完善的过程,揭示了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历史研究法可以用来反思既定理论,避免只接受既定的概念和话语体系,而不追问概念和话语从何而来;不但可以修正流行的一般性概念,甚至还可以丰富和发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前瞻
研究方法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的健全程度与理论深度,影响甚至决定着该学科的研究趋向。通过对20年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使用情况的梳理,我们发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应以研究方法为利器,促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
1.实现研究方法的多元整合
多元整合研究,顾名思义是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综合化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的整合与平衡,以改变目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失衡的状况。这种整合不是各种方法的简单集合,而是各种方法之间内在联系、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有机整合。打破某一种研究方法一统天下的局面,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提供多元化的选择空间,消解不同研究方法的对立状态,为既定的研究目标择取最佳研究方法,扩大研究方法的库存,并致力于发展一种跨方法的对话。
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在科学的整合作用下也能相得益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和反思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还要积极吸取和借鉴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将它们合理地加以综合运用,在此基础上对日益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和把握,摒弃单一的传统研究取向,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突破和创新。
2.提高研究者的方法论意识
方法论指导的缺失、研究方法的单一导致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理论深度上踟蹰不前。要扭转这种局面,一方面需要强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论意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以国外经验的借鉴和应用为落脚点无可厚非,但若缺乏科学方法论的支撑,必将制约其向纵深处发展。学科的发展诉求要求研究者必须对研究方法、论证逻辑给予高度的关注,在研究范式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思考。只有使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才能让方法论的研究既能很好地服务于实践,同时又能在具体的研究活动中实现方法的不断更新与超越,从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博士生研究方法的专门训练。缺乏有效的研究训练就难以做到准确、合理运用研究方法。高校是硕、博士的主要培养单位,也是高级研究人才的聚集地,尤其应当注重研究方法的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研究方法意识,培养出既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后备人才。
3.注重对历史文化的观照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描述和引介为主,所使用的方法多是建立在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单纯依赖文献资料进行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隔离的,被研究者成为同质化的、悄无声息的客体。由于缺乏相互的交往与对话,难以产生对被研究者内在精神生活和意义世界的洞察、理解和反思。研究者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及其实践活动,才能对所研究的问题有较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为了更好地把握一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有必要以历史的视角,兼顾对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观照。相比借鉴,我们更强调理解,提倡细致深入地探究发源于不同社会内部的异质文化自我演进的动因、背景、过程和机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与其特定的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社会结构以及价值体系等联系起来进行整体地考察,且充分考虑其流变性特征,[7]唯有如此,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栾天.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2]乔学斌.美国公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与启示--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3]田辉,王显芳,葛玉良.美国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研究--以全美大学和雇主协会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4(1)
[4]徐萍.国外对阅读与儿童道德成长关系的研究及其启示--以《哈利波特》系列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06(23)
[5]高峰.对美国品格教育的深层透视--兼论中西方德育的理路分野[J].思想理论教育,2014(8)
[6]阮一帆,傅安洲,李战胜.战后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关键词:协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23-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培养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培养高素质、合格的社会人才。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理论性与实践性教育并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蕴含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中,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诉求的体现。高校应全面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多点交叉的协同创新互动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聚合效应[1-3,7]。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协同效应[4-8]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了教育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协同创新的平台,将二者紧密的衔接起来。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借助职业生涯规划平台,从满足客体需要性出发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平台能够满足大学生个性需要的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社会适用人才的目标。具体地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平台,而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职业生涯规划平台的内容,二者协同发展,共同达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目标。二者的协同效应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对象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综合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并为实现规划目标进行的合理设计,针对性非常强。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点和相通性,二者可以协同发展。第二,培养过程实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深度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培养过程中体现实践的价值。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来讲,实践性是它的关键指标,大学生职业素质、素养和心理、性格等培养都必须依赖实践,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协同发展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于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过程,一方面可以将学生从单调枯燥和晦涩难懂的说教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能够为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提供职业素质培养和正确择业行为。第三,培养环节互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其核心内容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强调个人与国家的融合,个人与社会和集体的协调等,一个重理论,一个重实践,二者交叉互补。
上述特点说明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二者的融合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策略
第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地位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从思想上奠基,然后协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正确、合理的选择职业,认真、踏实的对待工作,以努力工作为荣。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大局为重,个人为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及时准确的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和内心需求,及时进行引导和心理咨询[9]。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借助主题活动来提高教育效果,比如围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规范、形势政策等方面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第二,全程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根据大学生培养各个阶段,制定协同发展总目标,将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要求作为区域协同的子模块来设计,按照个体需要、平台需要和教育需要制订实施方案,全面覆盖所有学生的整个学习周期。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协同发展平台,对大学生全程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校外实践、创新创业活动、业余活动等环节都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制订适合自己的计划,培养自己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同时,通过协同平台可以解决大学生眼高手低、职业素养缺乏、职业偏执等一系列问题,能够真正培养出社会适用的人才。
第三,全员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员化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和教材设计方面,必须花大力气和高的代价构建若干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团队,开发符合人才培养特点的课程,编著符合实际需要的、知识新颖的教材和教案。经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协同平台的教育,学生能够完全融入到职业规划的进程中;通过全员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学生能够从职业规划和思想品德上都得到老师的指导,时时刻刻处于浓厚的职业生涯规划氛围当中,通过不断修正和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四,全方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人是社会的人,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运行。高校连接学生、家庭和社会,是一个开放型的特殊社会,因此对学生的教育要通过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三大育人体系来协同进行。同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全方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三大体系的协同作战。(1)完善管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明确了高等学校要加强党的领导。大学生作为高等院校中的主要团体,学校党委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领导工作,构建一批德才兼备的专业和思想教育师资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教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指导。(2)完善培养体系。就业部门应该从培养合格人才的角度出发,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建设,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放在突出的位置,为此应该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应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同时,考虑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校还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多变性和现实意义,高校要投入专门力量开展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还应该加强重点教材和教学手段的开发,尝试建设就业指导学科体系。(3)完善保障体系。从理论和实践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培养体系构建出发,按照功能模块和培养层次开发大学生培养软硬件系统平台,从职业倾向测试平台、就业体验和指导系统、模拟就业市场平台到大学生就业追踪平台系统、职业再教育测试及评估系统等,全面完善服务体系,使学生从一张白纸到社会适用人才、精英人才,全力实现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塑造和培养。
第五,个性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课堂教育和学校条件的限制,大学教育通常以共性教育为主,没有办法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来开展个性化教育。而新一代大学生受时代气息的影响,思想活跃,迫切需要接受新知识和新思维。因此,根据现有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适时开展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既可以弥补共性教育的疏漏,又能迎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引导学生个性发展。个性化教育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创新教育的正确方式。
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协同,人财物聚合,政校企融合,以个性化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以人为本,推动合格的适应人才的培养。
三、结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品德建设展开,把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职业素养建设贯穿始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交叉融合的平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方向和精神指导,以大学生个体为对象,找到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方法和策略。二者有机融合,协同发展,产生协同效应,合力育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有修养、懂专业的社会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文博,张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3.
[2]湛风涛,逯登宇.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2,(3):105-108.
[3]杨迎春.美国高校职业生涯辅导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6:3-15.
[4]万杭.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1-5.
[5]李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18-25.
[6]王英靓.完善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23-25.
[7]屈善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6):40-42.
摘 要:导师在一个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指导安排学生的学习,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教育。导师的职责是否明确,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也直接影响研究生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就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研究生培养
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在校期间基本上实行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习乃至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不仅仅只包括学术研究方面的作用,还应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导师的科研能力水平从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所以,导师需要随时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水平,才能提高所带研究生的专业技能与科研能力水平,学校研究生的教育首先也要从导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做起。另外,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的教学作风,思想状态,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内心世界,对于学校研究生教育来讲,这一点同样值得重视。
下面就从学术研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方面谈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所起的作用。
一、学术研究教育方面
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在学术研究教育方面的作用是对研究生培养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影响。导师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指导,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专业科研能力。总的来说,在学术研究教育方面,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 指导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与本科一样,研究生教育具有专业化特点,而且相对于本科而言,研究生的学习更加深入,需要更强的自学能力,虽然同样有专业课程,但是教师的授课模式相对于本科而言已经大为不同,更为抽象。在这种情形下,导师的作用就尤为突出。导师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在相关专业领域,学习经验丰富,在研究生眼中,导师是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该领域的大局和枝节都比较熟悉,研究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如有遇到苦难,大多都会向自己的导师寻求帮助。因此导师指导下的专业学习往往更有效、更省力,而不是让学生盲目地去学习,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多大的效果。在这一方面,导师掌握了最新的专业热点与动向,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学习资料。
2. 指导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以研究为主,追求知识的开拓创新,而不只是立足于知识的薪火传承,学术研究才是研究生的根本。研究生导师要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才能成为研究生的导师,他们有着多年的研究经验,经验丰富,所以指导起来驾轻就熟。如今,学术研究被许多研究生所畏惧,在他们看来,研究是一件高深莫测的事情,从开始就在打退堂鼓,自己给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不可否认,在如今各个方面都已经很发达的社会,研究工作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也不是不可能。为了让研究工作变得更加容易,就需要导师的指导,导师结合自身多年的经验,在研究方法的领悟与研究方向的选择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指导,需要时与研究生一起融入所研究的课题,可得研究更加容易步入正轨,并且还能与大家交流感情。
3. 指导研究生的论文撰写:导师对研究生论文撰写的指导不仅包括毕业论文撰写的指导,还包括平时学术论文撰写的指导。毕业论文与平时发表的学术论文是研究生学习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毕业论文,它在研究生的学习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研究生几年学习水平与综合能力的展现。平时学术论文的撰写时,导师起着积极引导的作用,为所指导的研究生把握好方向,为撰写毕业论文打好基础。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学习中含金量最高同时也是一项最艰巨的任务,对于大多数研究生来讲,这是一个难点,在研究生学习,它历时最长,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完成三到五万字的写作,很多人还会经过几次的大型修改,很多人形容研究生论文是泪与血的结晶。毕业论文主要考研究生自己完成,但导师画龙点睛的点拨和启发与茅塞顿开的指点,能使学生增加信心,少走不少弯路,并且使论文更有水平。有人形容说导师是研究生闯过毕业论文难关的强力后盾。
专业学习的指导反映出一个导师的专业功底,学术研究的指导反映出一个导师的研究能力,学术论文的指导反映出一个导师的学术水平。一个导师的能力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专业学术能力的培养。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的作用不光是指引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导师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并且具有一定个性化的人。许多导师思想精妙、行为高远、个性鲜明、感情真挚,是难觅的为人治学楷模,与之相处可使自己得到全面熏陶,受益终生。
由于导师与研究深的接触时最长,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导学过程中,研究生在学业、科研的过程中受到导师的指导,但是在学术之外导师的责任心、科学精神以及人生态度、价值观等对研究生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导师在物质、就业等方面对研究生的直接帮助,这些对研究生的思想和道德品质都会产生作用,从而产生溢出效应。所以,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也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色。[1]
上海交通大学认为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责任人。在学校里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时间最长,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机最多。导师有很多机会可以言传身教,使思想教育工作做得亲切自然。相对而言,到时最了解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心路历程,对道德现状有较为准确地把握。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关心爱护,不易产生抵触情绪,进而更好地把思想教育工作落在实处。同时,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业完成和继续深造就业等也有直接的影响。导师的思想观念、治学态度和道德人品等对研究生又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间接影响,使他们成为对研究生最具影响力的人,成为道德的楷模。[2]
总之,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导师的作用直接影响了一所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 思想性
论文摘要:“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学各个环节的个性化特征,但由于各种原因而并未充分彰显,明确并落实思想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深化和实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思想性”界定及表现
“思想”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有所不同。如,哲学论域中的“思想”是指相对于感觉、印象的一种认识成果,属于理性认识,有时也可指一种理论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思想”则指的是思想意识,涵盖了意识中全部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但侧重理性形式[1],是指支配人的行为、态度的主观观念、主观意识、主观精神,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特点的范畴[2]。“思想性”是指以思想、观念为涵载,强调思辨而非经验,价值主导而非价值中立,承载着价值判断、伦理追求、道德呼吁的特征和属性。思想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着充分的表现。
1.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
在学科特性上,思想政治教育学明显不同,其目标是直接而明确的培育某种观念、思想取向,意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人格及行为实践等方面达到预想结果。而其他学科的取向是知识性或称做学术性的,不直接涉及与知识相关的观念和思想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尽管作为一个学科也有自己的学术性特征,但其最终取向却不是传承和增进知识形态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而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观念水平。
2.思想、观念性教育主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无一例外都是观念教育,观念教育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也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素和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观念教育为内容取向,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这当然不等于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进行观念上的说教,但却明确了一点,即要围绕观念教育选择有效的载体和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观念培育的目标。而知识性的内容则必须突出其思想性,而不作简单的知识和学术传承。另外,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多种灵活多样的载体和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有效的教育形式,但必须注意,这些载体和形式的运用必须以思想观念的培养为主导,做到为思想教育所用。
3.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标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标准是思想性的,强调课程对受教育者主观思想观念的改进和提升,具体来说就是在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以为理论指导和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方面所达到的效果。这迥异于常见的学术性标准,后者注重对某学科领域的知识的掌握以及增进和积累。政治学和伦理学传承和发展政治和伦理道德的知识体系,可能培养出政治学和伦理学学者,却未必能培养出政治家和道德高尚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根本上说不是在传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培养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学者,而是要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心理素质有所提升。
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实现的认识误区
1.泛政治性使思政课无法触动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
所谓泛政治性,是指在教学中过度强调课程的政治性,把教学简化为政治说教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即通常所说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其含义是说没有超越阶级和非阶级的思想体系,其目标是要完成统治阶级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3]。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但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可以简单地在本质层面展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的误读反倒会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实现。表现之一是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即通常所说的“上纲上线”,并且为了做到这一点,不惜牵强附会,甚至肆意歪曲。表现之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过度突出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对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轻描淡写。表现之三是在教学手段上进行舆论宣传和政治说教,以宣传口号代替理论的逻辑展开,把思想和理论教育演变成政治蛊惑和行动动员。这种“泛政治性”倾向最致命的缺点是没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思想层面上,无法通过理论的透彻解读来触动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使受教育者坚定理论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相反,过度的政治渲染还会拉大思想和理论与受教育者的距离,阻滞甚至降低受教育者的思想理论水平。
2.学术依附性使思政课囿于知识积累而非思想水平的提升
所谓学术依附性,主要是指弱化思想观念培育而强化知识性、学术性积累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术性还相当孱弱,学术地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学术性的追求必须是在对本学科的学术特性充分认识和把握的条件下来展开,且不可简单套用其他学科的学术轨道。有的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做专业课进行教学,认为这样的教学才有深度和力度,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来看,这种所谓学术化风格恰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一个误区。从理论上说,追求教学的
学术性恰好用知识性掩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思想性特征;从实践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大都是非该专业甚至都不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从课程的数量和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能力等方面考虑,学生不可能完成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充分把握和学术积累,遑论基于这一知识性积累而提升思想和观念水平。
3.重理论环节而轻实践环节使思想教育与现实脱节而缺乏实效
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一样,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论和西方的教育理论都明确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相对成熟,自我意识强,情绪、情感丰富,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乐于独立思考,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期。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接触到的都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而非书本上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学生们无法通过简单的背诵、记忆完成任务,必须迫使自己作出认识和思考,这无疑是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一种再好不过的途径。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或者被忽视乃至名存实亡,或者虽有严格的社会实践安排但却缺失思想性的主导,甚至沦为变相的旅游。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对策
1.贯彻针对性、形象性、层递性原则,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上的思想性
针对性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每个人即便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也都会形成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看法,都会有自己的“原初思想”。当然,由于理论素养的缺乏,这种“原初思想”和我们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有或大或小的差距。从这种差距出发,遴选并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就很容易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呼应,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形象性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不可以太抽象和理论化,而要尽可能地形象生动,有感染力。这不只是要求运用视听资料,更重要的是应尽可能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选取那些学生日常经历的,有深刻寓意的鲜活素材,结合这些素材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思想教育会因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而不再产生距离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目标。层递性是指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中遵循思想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并在时间上依次递进,例如要把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内容上作出调整和整合,以符合学生思想发生发展的实际,有利于学生思想上的接受和提升。
2.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有学术取向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支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深厚基础,但必须凸显自身的特色。首先,“合思想教育性”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术研究的独有视角,是学术个性所在,它所展示的是以思想教育为目的的研究而非单纯的理论研究。“合思想教育性”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术研究的一个基本方向和独特研究领域,能否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地位。其次,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以学术地位并加强其学术性研究。长期以来,教学方法的研究不被视为学术研究,在论文的分类上就有学术论文和教学论文之别,后者显然没有得到学术承认。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各专业学术研究在整个学术领域的强势地位有关,它所强调的是学术积累而不是思想和观念的教化。以观念和思想教化为宗旨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比任何其他学术领域都更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否定方法研究的学术性是十分荒唐的。再次,建立具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身特色的,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为核心的学术评价标准。这对于本学科确立独特的学术领域,凝聚和培育学术人才,提升在整个学术界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3.突出思想性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在社会实践的准备阶段,要使选题富有思想意义,与课堂理论教学有衔接,作出详细、可行的实践计划并作必要的技术准备,以保证社会实践的深度;在行动阶段,要进行全时段的导引和监督,保证社会实践的方向和力度;在最关键的总结阶段,除了严格要求,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社会实践成果的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以最便捷的途径、最大的容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挖掘学生最深刻的内心感受。总之,思想性主导的社会实践既要有“量”——使学生广泛思考,又要有“度”——使学生的思想观念获得深度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1-102.
【关键词】高校 艺术类 思想政治教育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一)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集体意识淡薄。
艺术类的学生,尤其是专业的学练中,体现自我的特点,学校对艺术类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方式也都突出自由、个人主义的观念,一切都是以个人的喜好和风格为出发点,普遍存在个人主义观念浓厚、极度关注个性化的事物。这样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和教学下,许多艺术类学生形成了鲜明独特的个性,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意识较强。一方面表现为生活的独立性,艺术类的学生进入社会实践的多,在经济上相对其他类别的学生较为独立;另一方面表现为思想上的自我和个人主义,他们无意或下意识的将艺术创造中的艺术个性化转移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自我为中心思想较为突出,在追求艺术自由的同时,也更多地追求个人的行为自由,独来独往、有穿着随意,不修边幅,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时间观念和纪律观念淡薄;有的过分追求自我,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情感体念,集体意识淡薄,集体主义观念不强。
(二)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窄、综合文化素质较差。
艺术类专业学生在高考中文化课分数所占比例较低,他们主要以艺术类专业成绩为主。这种大的环境和背景使艺术类学生出现严重的专业技术为主、文化课为辅的现象,普遍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使得艺术类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综合文化素质较差,这种现象与我们如何看待艺术专业学生密切相关,我们一提到艺术类学生,往往看重他们的艺术专业造诣和专业技能的高低,而忽视了他们身上的内涵。缺少人文素养和内涵的学习,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空间,阻碍了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和运用,这将是教育的失败。
二、艺术类学生思想特点的成因分析
(一)艺术类学生思想特点的外因分析。
艺术类学生上述思想特点的外因主要包括:高考制度强调专业分数重于文化课;艺术类教育体制中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轻视文化素质课的学习;教育形式和艺术创作实践中个性和风格的要求;当今社会对于艺术专业理解和看法以及社会利益的驱使等。
(二)艺术类学生思想特点的内因分析。
一个人的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个方面,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性格和能力的决定因素就是环境和教育,而这两个因素也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倾向性中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在这样的教育背景和高考体制下促使了学生上述思想特点的形成。
三、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专业课承担着传授专业知识和素养的任务,专业课老师是他们最为认同和效仿的楷模。因此,专业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巨大,专业老师除了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素养外,还应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修养,使自己的良好专业修养和综合素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学生。 教育家曾指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与追求美化理想这两者常常统一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专业教师在自己领域中应达到精益求精的同时,还要十分注重自身艺术修养,培养自我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有较细致的洞察力、敏锐的艺术思维心理定势、丰富的创造性、丰富的情感、坚定的意志等。这些素养将影响着学生的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使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更能育人。例如,在专业课上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向学生阐明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弥补其他学科知识的缺失。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很多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是从事本专业教育,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素质也提出了要求: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创新素质等。在进行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业务工作时,改变工作方法。同时,提高艺术类教育工作者的艺术文化素养,同时培养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捕捉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走向学生、接近学生,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
(三)加强公共基础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
公共基础知识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加强对艺术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公共基础知识和综合素养考核的份量。使其充分认识到基础知识和素养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对于艺术类人才培养的一对相辅相成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艺术类学生抵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良思想的影响,从而专业教育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奠定基础。
作为艺术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也要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艺术素养,不断提升自己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开辟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提高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扬长避短,使艺术类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邢栋.当代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究[J].中国外资,2013,(7).
[2]李霞.对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
[3]寇荣.完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以保定学院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7).
论文摘要: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切入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解放思想,把握全局,注意个性和共性的兼顾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服务,创新方法必须创新内容,要从实际出发,既坚持先进性,又体现适应多样化工作的层次性。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要求方法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与合格建设者的工作。要有效引导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内容须贴近客观实际,具有鲜明的先进性;须奠定在最先进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上,与社会的整体发展方向相一致。只有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先进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行之有效。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当代职业学生,他们的主流价值观积极向上,但是仍有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面对新的变化,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灵活多样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变化要求方法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政治、经济、文化变化而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价值多元的诱惑,西方文化的侵蚀,利益主体的多样性,资讯信息的快节奏传播,等等,会养成学生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各种文化思潮涌动,乃至渗透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是客观的存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进行方法创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要求方法创新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废弃了"填鸭式"的方式,各种新方法推陈出新,没有成熟统一的标准,难免会出现以下问题:
机械性:当代学生的选择性和差异性是多方面的,经济条件、学习方式、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上都有所不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方法带有机械性。
滞后性:"两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将思想意识传授给受教育者。但是目前课堂教学是一种成形的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的急剧发展,脱离学生的实际,导致课堂教学具有滞后性,达不到最佳的效果。
无序性: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教育对象对思想的认识、理解的次序相符合。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
(一)打造精良的工作队伍,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这支队伍必须具备:一是树立忧患意识,站在执政的高度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二是富有激情,与青年学生有心灵的共鸣;三是充满爱心,用对事业的忠诚去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塑造别人的灵魂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塑造。要打造一支精良的工作队伍,高职院校要完善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关心他们的成长,尊重他们的劳动,提高他们的待遇,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使他们真正地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优化教育的内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首先,加强"两课"建设,主要是解决理论进头脑的问题。课程内容要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在学校期间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其次,教育形式要多样化,避免单调地"灌输",引起学生反感,要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切实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和生活方面的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后,注意发展和培养学生党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大批为之倾注热情、自觉贡献、积极工作的学生队伍,他们是学校实行有效教育的纽带和桥梁。
(三)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把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校园文化是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精神风气与传统的文化。校园文化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全面发挥校园文化功能的内在要求,也是在新形势下改进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措施。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类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学校的政治理论类社团或者青年志愿者组织等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自我教育方面会起到积极作用。加强校风与班风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治学精神、一种氛围和一种好的风气,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四)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综合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单打独斗"、唱"独角戏",只有与其他教育资源整合优化、综合运用,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学校不仅承担"教书"的责任,更负有"育人"的责任,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某种程度上,专业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专业知识的传播,更具有培育职业素养、树立人生理想的深刻内涵,在专业教学中,更能直接、及时、全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园网等快捷方便的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手段,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页,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的覆盖面,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将工学结合诠释为:“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与思考。”[1]工学结合就是在人才培养方式或途径上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做中创”的培养方式,帮助学生完成职业技能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办学,共享教学与企业资料,互惠互利,共同合作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技能的办学模式。这种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学生先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然后到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把课堂所学知识与企业实践经验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教育管理论文,毕业后能够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不同,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就有正式工作岗位,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更是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 工学结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走向社会、深入企业的机会。实习实训基地及企业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极大的提高了自身的职业技能、专业实践能力,并对现代企业职工的基本要求、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有了较深刻的体会,其劳动纪律、吃苦耐劳和共同协作的意识等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样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主动调整心态、进行自我定位,增强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健全发展。
(二)校企文化对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既包括校园的硬件设施,如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龙源期刊。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2]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学生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教育管理论文,有助于他们将职业知识转化为现实的职业行为,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信念,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如对员工职业道德的要求,注重对员工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方面的考核,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积极的影响,引导学生加速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三)顶岗实习,有利于实现教育、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针对“岗位群”,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主,到企业顶岗实习,则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岗位”,培养专项技能,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蕴和了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优势,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可以得到互补,一方面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能感受到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工作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进入企业实习,学生对企业的流程以及生产管理模式,有了亲身体验和明确认识,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所学技能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动力,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工作作风,有利于学生成才成长。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认为,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即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介体)、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环体)。[3]这些因素都是动态性变量,这些变量的组合会因其中一个或多个因素的变化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局面。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下,上述四个因素都发生了一定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一)教育者的变化
教育者从学院式教育模式下的单纯由学校专兼职教师、辅导员担任转变为工学结合模式下专兼职教师、辅导员、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企业全体员工交替担任。由于企业、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等因素的不同,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在很多方面的教育、培训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另外,部分教师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学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应由企业负责,而企业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其可能会不愿或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财力对学生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多了,在校时间少了教育管理论文,在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情况就成为“真空地带”。
(二)受教育者的变化
受教育者从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生与“准员工”双重身份,对学生来说,学校的人际关系相对单纯,有同学的帮助、老师的关爱,但到企业之后独立处世,一些学生不能适应,缺乏主动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适应能力较差,容易与单位领导、同事发生摩擦,还有些学生认识不到实习对于自身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为实习和专业知识没有太大的联系,容易在实习中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思想波动大,体力透支大,精神压力大,给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涉及到学生政治素养、为人处世、公民意识、品德修养、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经济常识、法律法规等与学生社会生存、日常生活相关的所有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的目标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仍然适用,但在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上有所调整。再加上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后,人员的安排是很分散的,学生原有的建制被打乱,一切依实习单位的生产情况、人员配备、产销的淡旺季而定,尽管有辅导员跟踪指导,但很难象在学校一样对学生有较多的关注,在实习中也更多的关注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四)教育环境的变化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要由在单纯的校园环境里学习转变为在校园和企业两个不同的环境中交替接受教育和培训。学校和企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机构,各自的运行规律和目标不同,学校以育人为宗旨,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学生到企业实习教育管理论文,接触外界社会的机会增多,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会增加,由集中管理变为相对分散的管理,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干扰,如对权力和利润的更强烈的追求,以更现实的思想看待一些社会问题等,复杂多样的企业文化、社会思潮、思想观念、人际关系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等产生正面或负面的作用。所以在这种动态的情景中,要想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一定的难度。
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完善相应的制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确定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之后,高职院校应着力制定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如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时间、指导人员以及目的、内容、效果的评估都应做出详细的规定,使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章可循,从而有效的缓解学生下企业的抵触心理。
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和气质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应该注重专业社团、专业活动以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相关办学理念方面的建设龙源期刊。这些实践性的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判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有些学生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思想认识不清楚,容易产生一些抵触情绪,要求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系统介绍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如组织讲座和参观,召开相关研讨会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就业观的教育,教育学生及时调整心态,尽快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化,做好充分思想准备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挑战。这样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减少学生在企业工作的盲目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侧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法律常识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内容。要把现代企业文化引入教学内容中,注重突出敬业、勤奋、责任、创新、守时、沟通、协调、吃苦、细心等职业态度的教育和培养。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运用传统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逻辑思维训练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利用典型情景、典型案例和典型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熏陶,同时根据“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教育管理论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会较长时间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覆盖面大、形式多样、便利及时的优势,在校企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搭建网上交流平台。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广泛收集各种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及古今社会成功人士的个人信息,特别是企业优秀员工的信息资料和有关国家发展的舆论和宣传信息,并针对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给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引导。通过网络建立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教师网上答疑,突破了时空限制,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既为学生解除思想困惑,又可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
总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与思路,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要,坚持教学改革,不断探索,细心观察且耐心地对待学生的思想问题,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途径,科学地引导学生完成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林为群.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N].人民日报.2008-6-25.
[2]威廉?A?哈维兰著.文化人类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1.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0-101.
>> 高校自媒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探析 自媒体助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影响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研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研究 浅析自媒体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研究 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在高校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研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子研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及对策研究 自媒体时代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自媒体时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研究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自媒体时代加强物流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的创新性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杨贤芳.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Dale Peskin:WeMediia:Introduction,http://wemedia/weblog.php?id=p3.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⑤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22.
⑥李浩源,刘军汉.微博问政:领导干部上微博[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6):4.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冯刚,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论文关键词:函授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一、函授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背景
(一)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函授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挑战。市场经济要求人与人之间作为一种独立的主体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自主决策、自负盈亏,人与人之间转变为一种契约的关系。在市场经济的这种模式影响下,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了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与我们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内容存在着一定冲突和矛盾的。我们不应回避这些冲突和矛盾,而是依据这种变化来对函授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
(二)全球化给函授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机遇。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受其影响,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便利,使各种思想在交流中实现了碰撞和融合,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因素,西方一些国家打着自由、人权、民族、宗教的旗号对他国进行文化渗透,作为高职院校的学员如何去应对这些思想渗透,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主旋律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武装学员的头脑,是我们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网络科技的发展给函授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计算机网络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并默默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函授学员由于其学习形式的特殊性,受到的影响更大。函授学员在获取学习资讯、扩展知识面、进行交流的同时也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错误的、阴暗的、低级的信息,这些对函授学员的思想健康有着负面的影响。
二、函授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函授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现状分析。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意识不够强,偏重于对主体班学员和轮训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函授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有的教师认为对函授学员的培训重点在于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对函授学员无关紧要,只是一种陪衬,这种错误观点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函授学员这方面显得不足;2、函授教育缺乏函授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现在函授学员在学习的时候是集中培训和自我学习相结合,在集中培训的几天里,班主任和辅导员往往是考察到课率、作业完成量等,教师主要是传授专业知识,存在着重视教学培养,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
(二)函授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现状分析。1、思维意识基本定型,函授学员不同于在校的大学生,绝大部分函授学员是已经踏入社会参加工作的,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更趋向于理性,具备了基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准则,有了比较明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观念趋向现实。最后是行为方式彰显个性,函授学员主要是进行单独的学习,集中授课时间不多,班级组织观念淡薄,个体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三)函授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现状分析。1、函授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客观性,是能够被我们所认识和感知的,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认识和操作;2、函授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中介性,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两个转化”的中介,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平台和阵地;3、函授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发展性,是与实践相联系,不断发展的。这种由社会生产力引起和决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会出现更加新颖的函授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介体。
三、函授学员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
(一)加强函授学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函授学员在高职院校学习的几年中,在校集中学习时间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因此,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是同函授学员接触最为紧密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研究和做人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以渊博的知识、严谨治学的态度和高尚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去影响着函授学员,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在函授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鉴于函授学员相对普通学生比较成熟的特点,函授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函授学员群体的自我教育的功能。建设起函授学员组织干部队伍,通过班长和支书对函授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班级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掘并提高函授学员干部的综合素质。
(二)确立函授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函授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发挥教师和函授学员两个积极性,使学校教育和函授学员自我教育互相协调,日常管理要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根据函授学员学习活动分散的特点,高职院校要明确函授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严格学籍管理相结合,与日常管理相渗透,贯穿在整个函授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管理中,通过加强函授学员的入学教育,严格函授学员注册工作、强化函授学员的日常管理,严格函授学员的奖惩工作等途径,有效实施函授学员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对函授学员的专业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函授学员在高职院校的学习主要是专业教育学习,专业素养的提高和顺利拿到毕业证书是函授学员的主要任务也是他们目的所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基础,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和核心,对于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社会名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为了培养出适应世界所需的一流的人才要在各个方面实现质的跨越,在创造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方面实现跨越,在为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方面实现跨越,以上这些质的跨越都需要相应的学科建设作为支撑点和核心点。学科建设是高校立校之本,如果将一所学校比喻成为一棵大树,那么他的枝干和枝叶就是所谓的学科建设。学科发展的好坏状况直接严重影响着高校的发展,这种影响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如果高校很好的抓住了学科建设,那么就意味着其就抓住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这样就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统领全局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文主要从学科历程、学科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队伍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论述和总结发展历程,正确认识到学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建议,这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就学科历程、学科体系、学科研究对象、学科队伍等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向的发展,并提供了一些见解和意见,以供参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
党的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阶段,主要成绩经验都经历了不断的成熟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酝酿和准备阶段;(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初创试点;(三)思想政治学科的系统建设;(四)思想政治学科的整体性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不断的革新和发展,从酝酿到提出观点,再到初创试点,初步建设,再到后来的不断发展扩大,其也在不断的成熟和完善。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教育学科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这样学科才不会被其他一些学科所代替,不会失去建立和发展的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形成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从诞生这个学科的那一天其就一直在争议研究对象这个问题。研究对象的确定性和科学性也衡量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否成熟,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研究对象的重要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对不同的意见进行科学分析,还能揭示出研究领域中的矛盾关系。这也是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但是,在学术界中还一直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形成统一的看法,多年来学术界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规律论”和“两个规律论”。这种争议一直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过程中。所以,经过学术界的统一观点,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这样表述: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与发展规律。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队伍
一个学科的建设都有相应的学术学科队伍,学术队伍可以说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起着主导的作用,一个学科建设是否有效快速的发展,都和队伍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关。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也是一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思想政治也经历了相应的发展和不断的完善,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两支学术研究队伍:一是高校以外的社会研究力量,另外一个是高校系列。前者主要包包括企业、党政部门和军队三部分;后者就是本文所讲到的最主要的学术学科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成了统一的队伍,即以学科学术领头人为核心,老龄青年相结合,有很强实力的一支学术学科队伍。我们知道学科学术队伍的建设发展是充分提供人力的支持和人才的保障。根据经验得知,没有一支经验丰富质量一流的学术队伍,想要有一流的学科基地简直是无稽之谈。对于新成长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说,与理论的合并无疑又影响和阻碍了学科队伍的发展。尽管一些带头人有着丰富的理论功底和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但是从学科的整体情况考虑,不论是与其他方面的学术学科相比还是与学科自身的性质和战略地位相比,在学术队伍的建设发展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深层次不易改进的问题,主要包括:
第一,学科力量相对薄弱。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成立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学科力量的是否强大也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发展。早期,该专业的师资都是有其他学科专业转过来的,由于个人的经验和知识的不足,相当一部分人虽然名义上是属于这一学科实际上根本胜任不了此专业的教学研究。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志很快的融入到这门学科领域中,别且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但这样的人才毕竟是少如牛毛。这样导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的人员混杂、学术力量较弱、队伍不纯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队伍的建设发展和学科力量的提高。
第二,学术带头人匮乏。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有相应的创始人和带头人,这些前辈和专家在学科建设当中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也是同样重要的。在我国,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直未有自己的学术圈子,相关的刊物也没有办起来,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面的高水平人才仍然相当的匮乏,学科的发展也相应的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第三,队伍建设有待改善。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中存在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并且学术背景和专业化程度也普遍较低,这样的一支学术队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建设要想实现可持续良性的发展,必须培养和制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术骨干队伍,尤其是要重视年轻有为的接班人,这是比为条件更是可行之路。因此,加强和提高学术队伍的建设要从长远考虑,深谋远虑,应把培养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年轻骨干和充分发挥前辈专家带头作用的计划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
一门学科的体系建设是影响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体系经过20多年的努力探索也有了初步规模,基本成熟并且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由于学科体系自身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所以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理论研究一级学科的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何适应和定位也成为我们必须考虑和研究的问题。一门学科的体系是否严密是够完善我们可以从学科体系构成的三方面来了解认识:
第一,学科研究对象。一门学科是否成立的首要条件就是是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所以如何科学合理的界定和明确其研究对象,需要我们更需要学术界做大量的工作
第二,学科的专属概念、范畴和术语以及研究方法。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全面的认识,这无疑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受到外界的质疑。所以,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时首要条件就是确定相应的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有哪些方面,针对一个还是多个,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只要明确这一问题我们才能有个构建的开始。然后,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内容,其研究对象就相应的决定了基本内容,但其基本内容不能原地不动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条件的变化,同一个研究对象决定的学科内容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最后,要规范学科的专属概念、术语和范畴,由理论作指导,认真研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渐的取向和特点,从自身性质出发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
第三,学科研究内容。思想学科内容是由学科对象所决定的。而学科内容一般情况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研究对象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相应的结构;另一方面是研究对象的如何实施与发展的规律。目前,在我国由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所成立的研究方向不是很明了,相对的缺乏,才,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优点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难度和问题。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提出问题
在目前的教育领域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诸如学术概念的不精准;学术边界的不明确;研究方向的不明确模糊等。
首先,任何一个学科专业都是由一定基本概念和相关特征内容构建起来的,如果一个基本的概念都不精准,基本原则的不确定,概念的混杂程度都严重影响着学科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而不同的研究者虽然有时使用的同一个概念,但是对这些基本概念含义的理解却是大相径庭的,用法也没有统一的规定。这种混搅概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很难精准化和专业化,精确度也不高,也使得该学科的建设发展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其次,理论中说到,每个事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性,任何一个事物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中的。同样对于学科专业来说,没门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相通性,但是没门学科也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是否清晰是否明确是由研究领域的相对确定性决定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深化发展的必备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包括哪些研究领域,针对哪些研究方向,有哪些研究对象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并需要我们统一意见达成一致。
最后,研究内容成熟理论的发展模式通常表现为学科研究方式的重审和转换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乃至其他学科的研究内容都面临着研究方式的重审与转换。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面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问题研究;二是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面的两种研究方式都有各自的内在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样自身也存在着许多潜在和隐性的问题。如果两者可以有效的结合,取长补短,科学合理的处理和把握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这样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快更好更有效的发展。
(二)分析原因
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科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1、学科建立时间较短,许多理论问题未及充分争鸣讨论
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研究问题却没有向学科建设的核心上集中。在某些领域中,针对一些问题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研究群体,大量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工作者的研究精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论坛相对滞后。还有在一些学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并没有被重视起来,相反被长期搁置无人理睬。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严重阻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工作的完善。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队伍自身存在着“短板”
在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专业领域中,都依赖于大部分工作者对这个专业的热爱和奉献,他们为改专业的发展建设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献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同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与学术界这些前辈专家的奉献精神努力程度是分不开的。然而,一些工作者研究员由于专业背景、研究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认识理解也不同,导致会以自己专业的思维方式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理解认识。任何一个学科的建立时候的初始阶段都会用借签模式来代替,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是这种情况的存在和发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后的发展和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复杂性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使学科具有不成熟性
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方面有几个方面的复杂性,我们这里做一些分析: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上来说,他是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发展和成长起来的;其次,从内容的角度而言,它不仅包括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还具备一定的心理内容,丰富多彩;再则,就研究对象来说,有着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精神和生活需求具有一定的多样化和综合化;最后就是针对教育的过程来说,它涉及了很多方面的环节,由观念到行为的转变,这是不可度量的过程。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面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是为相应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对此我们也面临许多的挑战,需求和问题,这就需要研究者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的探索以求甚解。
(三)建议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改革也不断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要日益完善和快速发展,学科建设也要相应的提高,高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这才符合中国社会主义不断进步所需的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为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学科建设有所提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学术委员会的作用,统筹安排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相关问题。
要经常定期的举办学术专业方面的研讨会和学术会议,在大学本科中,研究生中,博士生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学术特点设立相应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术研讨会。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已经成功设立,主要责任就是对学术开展的活动提出建议和意见,评议相应的研究课题,审定优秀研究成果,这样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很好的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工作者,所有学术方面的工作者他们之间的团结一致也能醋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并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制定相对统一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要搞好学科建设工作必须以总书记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融合学科整合法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在重视体现理论的整体特点下,加快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要克服本位论的束缚和限制,做到广范围,大口径,中基础,在其他学科上的专探,这样有助于增加人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高校中学生的培养方案和计划要重视开设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体现和反映学科专业的特点,用来区别于其他学科。如本科专业必须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等课程。
第三,建立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上网归档、抽查、检查制度,规范学位论文选题。在大学期间,硕士期间,完成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也是重要依据。其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面的内容在此期间也能很好的体现出来。高校再为学生选题和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的活动时,有时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所做的内容方向,对于和本专业要求特点重合率低的问题也不做相应的纠正,而是忽略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根本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健康快速有序的反战,所以,高校在为学生指导和选题时,必须严格明确有关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如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经典作家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外国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等方面和内容,就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内在要求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