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国际教育论文范文

国际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际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国际教育论文

第1篇

上述三方面的特点表明教师继续教育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且有规律可循。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种:一种是自主参与方式,包括根据自我职业生涯设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也包括自主选择函授、自学考试等。第二种是参与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方式,包括进修学校组织的培训、高校组织的培训及校本培训等。第三种是远程培训,包括“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

二、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间在继续教育的内容、目的方面各有所侧重,同时也反映着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但作为三种教师继续教育形式的全面参与者,笔者感到它们都存在着自身的弱点和问题,这些弱点和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从第一种形式即函授和自学考试看,这两种继续教育形式虽然已经不是主体形式,但在整个教师继续教育中仍占据相当的比例。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两种继续教育形式作为主体,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为目的而盛极一时,并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进入21世纪以后,在以提升教师素质为目的的教师继续教育中,函授和自学考试作为提高学历层次的补充,虽说仍然具有其价值和意义,但是它也将20世纪长期运行中积累的问题带到新世纪,并对以提高教师素养为目的的继续教育产生影响。其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观念滞后。许多教师以提高学历为目的参与函授和自学考试的培训,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往往选择容易过关的专业,而不是自己教学所从事的专业。“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是普遍现象,极大地浪费了教学资源。观念滞后还表现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内容陈旧、讲授淘汰知识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地存在。学科课程教学论是中小学教师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但是一些函授和自学考试中,这些课程的内容滞后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在某省的自学考试中《语文课程论》的教材竟是1995年的版本,它不仅无法容纳2001年以后才颁布和实施的新课标的内容和理念,且早已经不再出版,学员只能用翻印的老版本学习。接受这样的继续教育,不仅无法提高教师的素质,而且会扰乱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是管理混乱。函授和自学考试虽然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因此,长期运行中积累下来的问题,在管理松动的情况下便大行其道。首先是教材使用混乱,函授教材完全由主考学校选定。主考学校的这种自主性导致自编教材泛滥,这些教材不仅缺少规范性,许多知识和观念也都存在问题,将其作为学习的依据,其对教师的误导是不可避免的。其次是抄袭严重。函授考试和自学考试中的考试,抄袭是一种普遍现象。这里既有学员的原因,更有办学单位笼络生源的原因。这就进一步导致了这两种继续教育方式效果不佳。第二种培训方式是培训机构培训,包括进修学校组织的培训、高校组织的培训及校本培训等。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普遍对继续教育缺少内在需要,而这种方式的培训又往往安排在假期或休息时间,因而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讲授的内容往往是一些宏观理论,缺少教师解决具体问题的对应性,尤其是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对中小学的现状并不十分了解,只是空谈,无法真正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第三种培训方式即远程培训,包括“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是目前和今后教师继续教育的主体和发展方向。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的特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培训活动。但由于远程继续教育仍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所以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以最具影响力的“国培计划”为例,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系统设计需进一步完善,学习情况没有及时准确的记录,学习者和没学者无法区别。缺少严格有效的监控机制,教育评价存在片面性。二是以高师院校为主体实施“国培计划”,师资质量和办学条件基本上能够得到保障。但针对性强、适应性高的培训课程和研修资源却极其匮乏,与中小学教师的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三是由于以上两种方面的原因,教师缺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许多人为获得继续教育学分而参加培训,作业的抄袭率非常高,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效率。

三、解决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上述对于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只是对现象的罗列,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以深入挖掘其成因为前提,透过前面所列举的一系列现象,我们将其成因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管理方面的问题。管理观念滞后极其混乱不仅造成了函授、自学考试等非主体教师继续教育出现一系列问题,而且也造成了培训机构培训和远程培训的诸多问题。因此,以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继续教育效率为目的的改革势在必行。第二是培训目标与教师参与培训目的的矛盾。为提高学历而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仍然是函授和自学考试的主体。为获得培训分数而被动参与“国培”“省培”“地培”的普遍性,严重影响着教师的主动性参与,使提高教师素质的目标无法充分完成。第三是监督、评价和验收机制不够健全,使继续教育过程怠慢,结果造假现象普遍存在。根据上述对存在问题现象的原因分析获得的解决策略也有三个方面:第一,继续教育主管部门与用人单位对继续教育进行统筹和规范。根据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进行整体设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具体方案是,根据教师继续教育终身性特点,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成为从业需要的自觉行为。根据教师继续教育的阶段性特点,建立与教师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继续教育目标和方式。根据教师继续教育非系统性特点,建立与知识更新、技术进步同步的培训内容调整机制。使已有的系统在不断地吸纳新因素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和创新。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管理系统,形成上下一体、左右联系的教师继续教育实施网络。所谓“上下一体”是指教师继续教育的主管部门与具体实施部门一体化,避免上下脱节造成的混乱,使“国培”“省培”“地陪”“校培”行动统一,目标一致。“左右联系”是指教师继续教育具体实施部门与接受培训的教师所在学校进行密切联系,统筹培训计划,规范培训内容和方式,改变目前存在的教师继续教育实施部门,不顾中小学校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盲目的或一刀切式的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效率。第二,教师继续教育要紧紧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展开。教师继续教育实施中目标的模糊和错位是造成教师继续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前和今后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影响这个目标实现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应试。

第2篇

对外汉语教学的鼻祖吕必松教授认为“所谓汉语‘难学’,不是汉语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的,而是教学不得法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因此,与以往的先教拼音再教汉字的方法不同,吕必松教授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那就是“组合汉语”。从笔画教学、汉字教学入手,拼音是汉语的一种辅表达手段。而讲授这种新型的汉语教材,就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才能把汉字组合的关系讲解清楚,而这其中又渗透着我们的汉文化,体现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趣味性,这不但会使汉语学习者对汉语学习充满兴趣,而且也会减少汉语学习的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但前提是教师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因此,通过本专业的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讲授汉语的能力,也提高其对于不同教材的适应能力和讲解能力。另外,因为专业课内容实施了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的公共英语课程的授课时数,从而把节省的教学时间用于教学方法的训练和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水平。同时,掌握了专业的外语词汇,对于学生日后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文献,拓展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都将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我们要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实施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二、实施双语教学的现有条件

根据吴泓(2014)给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希望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他们认为想要教好外国人汉语,首先要能够和外国人很好的沟通。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其他配套条件也为双语教学做好了准备。

(一)现有的师资力量可以提供双语教学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在2012年和2013年共有16名教师被汉办派往英国伦敦的孔子学院讲授汉语并传播汉文化。本学期已经有一位教师回国后开始运用双语教学在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级学生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师生共同的反映是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同时,学院还给学生配备了外籍教师,由外教纠正学生的发音,这也会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其他专业课教师也都达到英语六级水平,有能力进行双语教学。

(二)学院的对外交流情况有利于开展双语教学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的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选派学生赴海外合作院校学习与交流,同时也接收留学生到我院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课程。这样,学生将有机会去国外院校学习,外语水平的提高和对多元文化的了解都将为今后的双语教学课程提供帮助。同时,我院招收的留学生,也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与留学生结成对子,互帮互助,学习语言与文化。

(三)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的机会我院为学生建立了多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其中校内实习基地“汉语课堂”,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给学院的外籍教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班授课。已经在“汉语课堂”中做过“小老师”的学生反馈:自己对于汉语知识的理解和外语水平的提高是同步的,这都为接受双语课程打下基础。因此,从学院目前的条件来看,我们可以尝试开展双语教学,而且,我们会继续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为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三、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探讨

第3篇

【作者简介】王吉康(1990—),男,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贾缓(1990—),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自21世纪以来,在国际组织的推动下成人教育政策越来越具有全球统一协作的特点。[1]UNESCO、OECD、EU等作为国际教育政策制定的重要机构、引领了世界各国成人教育政策的发展方向。然而,由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环境不同,各国成人教育政策也显示出相对独立的特点。UNESCO 2013年的《第二份成人学习与教育全球报告》从《贝伦行动框架》的视角、审视了成人教育政策的基本状况、探究了成人教育政策对象和目标、分析了成人教育语言政策。

成人教育论文政策应体现广泛性、包容性和综合性三个原则。[2]广泛性是指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成人教育政策应包括广泛的学习内容,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包容性是指受教育作为一项基本人权、要保证不同民族、处于不同地域、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也能接受成人教育。综合性是指成人学习的目标应包括个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具有多维向度。《贝伦行动框架》为检测当前成人教育政策提供了框架和标准。要理解成人教育政策的情况,首先要弄清世界各国对成人教育的理解状况。

一、成人教育官方定义程度较低,理解差异较大成人教育政策是保证和实现成人教育权力和利益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政策制定者对成人教育的立场、价值取向、理解不同就会影响到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等各方面。因此,对“成人教育”的理解是影响成人教育政策的关键因素。成人教育的官方定义可以有效反映人们的理解状况。报告显示:全球平均有58%的国家对成人教育有官方的界定。其中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最高为73%、欧洲北美61%、非洲地区54%、阿拉伯地区43%、亚太地区最低为41%。[3]有些国家对成人学习与教育没有文本定义,但实践中存在成人学习与教育的概念,成人教育既有文本的显性理解,也有实践的隐性理解。通过分析成人教育的官方解释,成人教育的理解大体分为单一向度和多维向度。按照教育对象、内容和目标等,单一向度的理解可分为三个类别:

1、单一向度是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线性思维,缺乏综合性;只看到了教育的工具性作用,忽视了教育的人文初衷。世界上约有一半的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对成人教育的理解是多维向度,将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整合在一起。具体表现为:

(1)依据教育程度、目标和形式,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文化教育和公民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联合成为一个整体。

(2)目标包括个体发展、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目标,个人目标包括提高就业能力、公民参与水平和生活品质。

2、少数国家将成人教育等同于扫盲教育,以15岁以上的人群为目标群体,教育程序和目标缺乏具体性。

3、(第二份)对成人教育更为广泛的理解不可不归功于国际组织所颁布的《汉堡宣言》、《贝伦行动框架》等文件所起到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4、六分之一的国家将成人教育理解为成人基础教育或第二次教育机会,是对生活技能的培训。

5、将成人教育等同于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许多国家将TVET作为唯一关注焦点。

二、成人教育教学语言政策普及较低,种类多样教学语言政策作为成人教育政策的一项分类政策是衡量教育包容性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国际间教育流动越来越常态化,在流动的社会中,人们所处双语或多语环境情况日益增加;另一方面世界各地存在着文化、语言的多样性,在保护文化的差异性的前提下为不同人群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越来越成为成人教育政策考虑的重点议题。教科文组织为我们提供了多语世界中三个教育原则:(1)支持将母语教学作为建立学生和教师知识和经验、提高教育质量的手段。(2)支持不同教育水平的双语或多语教育作为促进社会、性别公平的手段和社会语言多样性的关键要素。(3)支持语言作为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鼓励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确保尊重人的基本权利。[15]据以上原则和各国具体情况,除了没有制定和分类未知两种情况外,全球成人教育教学语言政策共有9种类型(详见表2)。教学语言政策种类较多,不同类型的语言政策以官方语言为主,作为通用语言的英语应用较广;地方语言较多的用于扫盲教育,其他国家语言的使用有教育程度的限定。报告显示:52个国家没有制定成人教育教学语言政策,全球只有58%的国家制定了语言政策,许多国家的教学语言政策是覆盖各类型教育的,不仅仅针对成人教育。[16]成人教学语言政策相比成人教育政策的普及程度,比例较低;教学语言政策以“官方语言为主,辅之以地方语言”的国家数最多达到了21个。部分欧美国家为移民提供本国语言的培训,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融合。

三、政策目标具有多维性,以功能主义目标为主成人教育理解的差异性、教育政策对象的多样性、成人教育政策的综合性原则等都要求成人教育政策目标应当是多维性的。多维的政策目标具体表现在各国的成人教育政策中。71%的国家在成人教育政策中设定了目标,通过分析,成人教育政策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

(1) 提高和发挥整个教育系统或其构成要素的功能和作用,把其纳入到终身学习框架中。

(2) 加强成人教育的内部效能,即提升成人参与水平,取得显著的教育成果。

(3)具有人文性目标,在于使成人学习和教育产生影响或带来更为广泛的益处,主要指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就业能力,增强社会凝聚力。目前成人教育政策以前两项目标为主,[11]前两项目标属于成人教育系统的内在目标,是教育本身要达到的目的;第三项则属于教育之外,能对个人、社会带来发展和变化。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融合的。东欧国家爱沙尼亚促使教育体系更加开放,保证成人的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增加他们的竞争力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主动性与社会责任感,减少教育程度低的人口比例。[12]可见,其政策目标既有成人教育系统的内部统筹,也有个人、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成人教育政策目标具有多维性。但在实施具体的政策目标方面,功能主义教育观成了实践上的优先选项。杜尔凯姆作为功能主义代表人物,认为教育目的或功能由社会来决定,培养人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13]具体表现在政策上就是关注成人教育的就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职业教育作为重点,为市场培养有知识、高技能、适合工作的人。区域性组织、各国政府普遍把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14]第二份成人学习与教育全球报告显示,这种政策目标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四、政策对象为四类人群,关注就业和弱势群体教育政策对象即政策的目标群体是指教育政策所直接作用与影响的社会人群。[7]目标人群范围的大小是成人教育政策包容性原则的标尺。报告显示:全球成人教育政策的目标群体主要有四类:

(1)按某一年龄段的人群。主要包括有全年龄段(full age spectrum)人口,即15岁以上的人群,包括青年、中年和老年人,是最为广泛的目标人群。苏格兰有项光荣承诺,就是向所有公民提供优质教育。[8]有国家基于经济发展的角度,将劳动年龄人群(15—65)划为成人教育政策对象;有少数国家还将最活跃劳动人口(15—45岁)作为教育对象;欧美11个国家强调将老年人作为成人教育的对象。

(2)与就业相关人群。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全球70%的国家将政策目标群体定位于某一特定领域的就业人群、失业和半失业人群,其目标在于提高成人就业能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3)女性人群。关于性别,在历史上世界各地就存在男女教育的不平等性,妇女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着力于消除教育性别的不平等,有三分之一的国家强调将女性作为教育政策的目标人群。巴勒斯坦作为中东的伊斯兰国家,成人“不论性别”(regardless of gender)都可以成为成人学习对象;但在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某些国家仍将男性作为接受成人教育的优先群体。总的来说,女性在成人教育政策中的地位日益得到提升。

第4篇

缺乏考核机制现在的中学生成绩考核中,并没有计算机成绩的一席之地,学生会花大量的时间学习语文、英语、数学等考试科目,但是对计算机这门课程,由于要求并不高,所以提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这让计算机老师也很无奈,就算自己倾尽全力教授学生,也换不来明显的效果,因为计算机根本没有有效的考评机制。尽管在当今的时代下,信息技术教育显得那么重要,但是教育体制仍然如此,所以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在实质上就可有可无,更别谈学校对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了,大多数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只是为了应付教育局,暗地里却“偷工减料”,严重缩短计算机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传统教育体制内的教学内容。试问,这种学生、老师都不重视的课程怎么可能得到提高呢?

二、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提出的对策

1、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提高学校对信息教育的重视程度

当代科学发展迅猛,科技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已经是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学校领导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放远视野,不要将目光局限在升学率的狭小范围,而应该为学生的未来着想,重视对学生有用的课程。只有学校重视了,信息技术教学才能有效的进行。学校应该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规定,安排计算机课程,同时,不能吝惜购买设备的资金,这是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付出的投入,没有什么好吝啬的。只有提高了重视度,完善了相应的教学设备,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促进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良好的教师资源

学校想要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优秀的计算机教师。学校应该为学生配备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计算机教师,让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师资源。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鼓励计算机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师对课程的积极性。常开公开课,检测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创新性教学,鼓励教师的新型教育方法,不断尝试和改进。一定要根据计算机课程的需要,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不能重理论轻实际,也不能重实际而轻理论,应该把握好两者的关系,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另一个需要强调的问题是,学校不应该把设备管理和维修之类的工作塞给计算机老师,而应该有专门的技术维修人员,老师的工作是教授学生知识,许多学校将这类维修杂活交给老师,不仅仅是对计算机老师的不公平待遇,更给他们许多压力,这会严重打击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3、加强师生交流,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兴趣

第5篇

(一)县级教育行政执法是农村教育行政执法的保障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村教育是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重要途径,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县级教育行政执法的范围更多地是乡镇农村基层教育单位,这就决定了县级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在贯彻实施我国农村教育法律法规方面要发挥关键力量,通过完善县级教育行政执法来完善农村教育行政执法。因此,加强和改进现阶段我国县级教育行政执法,对于推进我国农村教育行政执法具有重要价值。

(二)县级教育行政执法是整个教育行政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的行政单位中,县级行政单位数量多、分布广,与基层组织的联系也较紧密。县级教育行政执法也是如此,其执法对象直接面向农村基础教育,与关系最为复杂的基层教育进行直接接触,有利于深入了解教育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教育行政执法问题解决提供第一手资料。因此,研究县级教育行政执法对于整个教育行政执法问题的解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当前我国县级教育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县级教育行政执法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完善我国县级教育行政执法和实现依法治教的目标。

(一)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尽管当前我国关于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很多,但都是国家层面的教育法律法规,针对地方教育特殊性的教育法律则很少,尤其是我国县级教育行政执法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更不用说健全的法律体系。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旧的教育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而新的教育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这给我国县级教育行政执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另外,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内容不够具体、比较含糊,且大都没有制定实施细则或办法。可见,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尤其是县级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影响着当前我国县级教育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县级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教育行政执法的体制机制问题主要是指由谁来执法和怎样执法的问题。在我国县级教育行政执法过程中,没有独立的教育行政执法机构,大部分是由县级行政执法机构来执法,可能会导致执法不够专业等问题。教育行政执法主体不明确,甚至部分执法主体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执法资格却在行使执法的权利。另外,我国教育行政执法程序建设滞后,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执法程序;教育行政执法的责任也不明确,尤其是在过错责任追究方面,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往往会导致部分执法人员知法犯法现象的发生。

(三)教育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高素质的教育行政执法队伍是教育行政高效执法的重要保障。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县级教育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育行政执法的要求。部分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比较淡薄,对县级教育行政执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既与整个社会法律意识不强有关,也与执法人员自身思想观念有关。相比高层级的教育行政执法,我国县级教育行政执法人员职业素质整体偏低,专业知识不扎实,这些都会影响到教育行政执法的有效性。尤其我国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县级教育行政执法方式仍然比较传统,不能适应现代教育行政执法的要求。另外,部分县级教育行政执法人员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不利影响,思想作风不正,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思想严重,对本职工作不作为、乱作为。

(四)教育行政执法主体不明确

在现阶段,我国教育行政执法主体的资格和地位通常都由单行法律法规、规章确定以及授权或委托,教育行政执法主体设置受制于教育行政和事业单位机构的构筑框架,所以教育行政执法主体更加多元化。教育行政执法主体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执法主体职权的模糊性,而是相关执法主体的职权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使用。我国县级教育行政执法主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欠规范的地方:一是县级教育行政执法主体的关系未完全理顺,有些教育行政执法主体既受县级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门的领导,还受教育局相关部门的领导;二是教育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不规范,对于谁来决定教育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很多部门都可以授予教育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三是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不清,学校既可以作为县级教育行政执法的对象,同时也可以作为教育行政主体实施相关行政权力。

(五)教育行政执法行为欠规范

目前,我国县级教育行政执法存在执法行为欠规范的现象,这除了与部分执法人员自身素质偏低有关外,更多地是执法制度层面的问题。由于我国地区差异很大,教育法不可能对每个地区的教育行政执法行为作出具体的规定。因此,这就要求我国县级教育行政机关执法人员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自主做出执法行为的选择。另外,我国县级教育行政执法程序操作性也不够强,有些地区甚至没有适合本地区的执法程序。在我国民族地区,目前仍然有很多县级教育行政执法单位没有相关的执法程序,很多执法人员仅凭自身经验或习惯执法,而不能按程序规定执法。所有这一切,如果不能得到很好地改进,必将会影响到我国县级教育行政执法的质量。

(六)教育行政执法监管力度不够

由于没有权威的监管机构和完善的监督制度,我国部分县级教育行政执法往往流于形式,很难起到对县级教育的监管作用。由于部分执法人员自律意识淡薄,又缺乏约束自己执法行为的制度,加上经不起各方面的诱惑,最终可能误入歧途,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此外,我国县级教育行政执法监督力量也有待加强。社会监督、网络监督等执法监督力度不够大,将直接影响到良好教育行政执法环境的形成。

三、加强和改进我国县级教育行政执法的策略思考

改进和完善我国县级教育行政执法工作应从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教育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教育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及教育行政执法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努力。

(一)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1.强化立法机关教育法律法规意识,加大立法工作力度

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是实现县级有效教育行政执法的前提条件。因此强化立法机关工作人员的教育法律意识,让他们明白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在县级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立法机关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县级教育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教育立法机关应根据教育环境的变化和各地区教育差异适时制定教育法律法规,并对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作出修改和完善,确保县级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提高县级教育立法质量,强化教育法律的威慑力

从我国县级教育的实际出发,提高县级教育立法的质量,可以为教育行政执法机关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我国县级教育立法机关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逐步提高教育立法质量。整个县级教育领域内都应该有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使教育行政执法“有法可依”。在此基础上,立法机关要尽可能确保立法质量,让教育法律具备更强的操作性和严格的程序性。完善的教育执法程序是保证教育行政执法行为正当、合法的必要条件。因此,相关教育部门要强化教育法律的威慑力,提高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成本;明确执法权限,落实过错责任追究,为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起到保障作用。

(二)教育行政执法体系建设

1.加强县级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保障教育行政执法公平

高素质的县级教育行政执法队伍是保障教育行政执法公平的重要基础。高素质的教育行政执法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觉悟;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熟悉教育和法学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具备一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爱岗敬业。因此,要加强对县级教育行政执法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提高县级教育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教育素养,确保执法水平和执法效果;加大对县级教育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其对教育法律法规的领悟能力,提高其教育行政执法水平。

2.完善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确保教育行政执法健康运行

完善的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是加强和改善县级教育行政执法的前提,能确保县级教育行政执法的健康运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当前我国县级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一是完善教育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全国各地区相关部门要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做好教育行政执法人员的主体资格认定工作,确保执法主体的专业性和高素质;二是科学制定教育行政执法依据和程序并予以公开。县级教育相关部门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本县实际制定教育行政执法依据,并在媒体上公布;三是保障县级教育行政执法经费。县级财政部门要保障教育行政执法的专用经费,保证执法活动能够有序开展。

3.规范教育行政执法行为,推行教育行政执法责任过错追究制度

规范县级教育行政执法行为,推行教育行政执法责任过错追究制度是确保教育行政执法质量的中心工作。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强县级教育行政审批工作。各县级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制度进行教育行政审批工作并予以公示,确保审批公正;二是严格教育行政执法办案行为。案件的立案及查处工作要严格按照相关程序逐级上报,重大案件要实行案件备案监督制度,并充分尊重当事人的相关权利;三是规范教育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确保执法的公平、公正。县级教育行政执法人员要具备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服务的意识,依法维护公民的受教育权利。

4.始终把基础教育行政执法作为县级教育行政执法的重点工作

县级政府部门要完善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有效地转变我国县级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能,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努力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基础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审计监督工作;完善基础教育办学体制,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加强对学校的评价工作以及监督检查工作。此外,县级教育行政执法机关还要严格按照我国基础教育法律依法行政,对违法行为予以坚决制止并追究责任。

(三)教育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独立的教育行政执法监督机构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教育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县级教育行政执法监督部门一般附属于县级人民政府或县级教育局,这受到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很大的束缚和制约,很难发挥真正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即使是监管活动,也只是一种形式主义。因此,要保证我国教育行政执法的高效,就必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独立的教育行政执法监督机构,使得监督机构与被监管部门相分离,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提高我国县级教育行政执法的实效性。

2.积极推进县级教育行政执法监督立法工作

当前,我国尚未制定专门的县级教育行政执法的监督法律,而缺乏权威法律依据的教育执法监督很难保证执法监督职能的发挥。国外许多国家都有明确的教育监督法律,如日本的《学校教育法》对教育行政执法的监督做出了具体而详细的规定。我国相关部门也应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教育行政执法方面的独立的监督法律,以推动县级教育行政执法工作不断发展。

3.建立最广泛的监督体系,突出“全监督”的概念

建立最广泛的监督体系,突出“全监督”的概念,可以充分调动各方监督力量,有利于实现县级教育行政执法监督效果最优化。我国县级教育行政执法监督可以分为教育行政系统内监督和系统外监督两部分。具体包括:第一,要强化教育系统的内部监督,如教育督导、教师申诉等形式;第二,要强化县级人大监督,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因此要强化人大对教育行政执法的监督;第三,强化网络监督。要充分利用网络快速和便捷等特点来监督县级教育行政执法工作;第四,强化新闻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广泛性和及时性等特征,因此必须强化新闻舆论监督;第五,要接受群众监督。教育行政执法的权利是广大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利,因此必须接受群众监督。

(四)教育行政执法环境建设

1.加大对县级教育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宣传和培训工作

当前,我国县级教育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整体偏低,尤其是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这直接影响到县级教育行政执法的效果。因此,相关部门要重点加强对县级教育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宣传和相关培训工作,不仅要求执法人员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更要让执法人员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执法问题。

2.加大对县级教育行政执法相对人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第6篇

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甚至有学者认为,欧美国家倾向于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看作是一种仅仅出于商业动机的活动。[9]言论虽然稍有过激,但也确实向我们昭示了全球化视野下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向。反思这种基于市场逻辑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我们不难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术性与商业性的“合谋”,学术性价值的高低与商业化的运作的成功与否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市场拓展的关键因素。

(一)学术性价值是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尖端利器”2013年,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uacquarelliSymondslimited,QS)运用6个方面的指标,即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40%)、学生就业评价—基于雇佣者的评价(10%)、教师/学生比例(20%)、单位教职成果的引用率(20%)、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占教师与学生总数的比例(10%),对全球2500多所大学进行了调查,并对700多所院校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公布了“2013-2014年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名单。在这份名单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欧美地区的大学占到了世界500强的70%以上,在前200强和前100强中,这一比例更是攀升到了80%。从国家/区域分布状况来看,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等大学数量最多。前100强中,美英占绝对优势,其中,美国占到世界前100强的1/3强和前200强的1/4强。与这份名单相对应的即是,美国成为当前国际教育产品和服务的第一大输出国,美、英、澳、法、德、加等国则是世界上接受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它们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最大的受益者。由此可以看出,一流大学的学术性价值以及学术实力是实现高等教育海外扩张的前提基础,也是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尖端利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是对于多数的名校来说,它们并不会按照商业化运作的方式,像市场上受欢迎的商品一样扩大生产规模来满足需求,而是将焦点定位在科研能力的增强、本校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学生国际化素养的培养、与国外知名院校的深度合作、维护本身的声誉和品牌力量上。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学术性坚守,才使得世界各国精英学子如此青睐。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吸引高水平的学生前来求学,反过来,高水平的学生又使得名校的地位得到巩固与加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使得这些名校在拓展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征途中所向披靡,成为开拓海外高等教育市场的急先锋。

(二)商业化运作是拓展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重要手段对于高等教育内部而言,它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以市场化程度来划分的话,它充其量只能是作为准市场而存在的。正如西蒙·马金森在探讨“为什么高等教育市场不遵循经济学教科书”时所说的,虽然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激烈的竞争、企业家精神和消费者话语,但资本主义在其中没有一席之地;现有的高等教育市场充其量是一个受监管的准市场。[10]但对于高等教育外部而言,尤其是放置于GATS框架下的国际高等教育,那就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形态。其中,政府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的商业化运作将高等教育推向了市场的前沿。以澳大利亚为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急剧扩张及其所带来的巨额经济利益与政府的鼎力推动不无关系。主要措施包括通过《保护外国学生消费利益法》、《外国学生教育服务法》等一系列法律条文对外国学生权益做出详细保障规定;成立专门机构,开展市场营销及品牌建设推动工作,如澳大利亚教育国际(AEI)在发展教育培训出口产业方面发挥着运筹帷幄的角色,而留学澳大利亚(SIA)则是一个“为在全球推广澳大利亚教育的政府品牌”,像这样的专业机构还有很多;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成立澳洲大学质量保证局,以保证澳大利亚境内外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整合营销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由驻外大使馆下的教育中心及教育、科学与训练部下的国际教育处进行政策研究与市场调查,为政府提供政策性建议,以协助大学在国际市场中的整合营销;制定吸引海外留学生的移民政策,只要符合技术移民条件,均可优先办理,增强了留学澳洲的意愿。此外,政府还积极参与到境外项目、国际协议等交流项目中。而作为高校则积极响应政府决策,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中也不遗余力地树立自己的品牌,包括师生流动、国际化课程的设置、境外合作办学、远程教育等都呈现出自有的特色与优势。正是政府与高校的联袂打造,才使得澳大利亚的教育服务创造的出口总额占据了澳大利亚所有服务行业第三的位置,澳大利亚的入境流动率达到了21%的比例。与之相竞争的其他发达国家繁荣的国际高等教育事业也是借力于政府与高校的这种市场化营销理念,将较高的教学质量、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充足的劳动力市场、合理的教育成本、优越的生活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积极的留学政策进行系统整合,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学子争相流入,他们不惜以高昂的学费为代价换取进入高端高等教育领地的入场券。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发展抉择与政策博弈:世界一流大学的打造与政府营销理念的跟进

迅速推进的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在重塑世界高等教育图景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各国高等教育的政策议程。面对这场学术与市场共同演绎的国际化盛宴,作为高等教育后进国家,中国应如何面对?这其中涉及的重要问题在于缕析蕴含的几对关系,如大学与市场的关系,学术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分析的重点在于大学与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如何?政府对于大学而言相应的制度安排如何?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从大学、政府两个维度上来辨析这些关系,从而找寻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与缺失,并围绕建设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强国而直面这些挑战。

(一)大学在高等教育市场化中应正确定位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高等教育所涉及的活动主要是学术活动以及这种活动的专业化过程。基于此,学科和专业为学术思想所独有的理念成为大学的主要取向,大学的产生就是适应保存知识和学术成就孕育而生的制度性安排。从柏拉图的academy的创立到后来中世纪大学的辉煌发展,再到近代以来的学术争鸣,大学始终坚守着应有的学术精神以及学术价值。但当大学遭遇市场,大学的神圣使命变得难以为继,那种初始以“闲逸的好奇精神”探寻知识为目的的学术追求在市场化的侵袭下也变得越来越奢侈。在学术与市场的不断较量中,大学也开始了艰难地抉择。不可否认的是,大学已难以游离市场化的驱使而独善其身,因此,抉择的焦点在于能否维持学术与市场的和谐统一,既能保持学术的纯正血统,又能获得丰厚的商业回报。对此,各国高等教育做出了积极的回应。比如对国际学生进行营利性收费,向工商业界提供咨询、应用研究、短期培训等而获得收入,将大学设施设备租赁给社区等商业。但在针对本国学生的主流高等教育中,为市场份额和经济收入而进行的竞争要么被严格限制,要么根本不存在。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不是为市场份额而存在,饱含学术精神与学术价值的科研才是它们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对于高等教育市场化来说,只是大学在与社会建构关系中衍生了市场化,而非大学内部要素的市场化,从而市场的边界得以限定。

虽然商业化的高等教育部门很庞大,但完全利益驱动的高校都聚集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价值底层。作为后起的高等教育大国,受制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追随的状态。当全球化经济到来的时候,作为被动应急的措施,我国开始了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改革。这种改革不仅重塑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而且已经突破了大学的重围,深入到学术研究领域,开始危及大学的核心价值观。从当初的学生收费并轨、成本分担、学术项目竞争性拨款、绩效评估,到产学研结合、大学企业化、教师商业化,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倾向越来越深入。如今的学术界,知识的研究与发现已不再是重点,而知识创造价值,知识推动经济,学术资本主义独领。大学旨趣越来越背离学术本真,急速向市场靠拢,高等教育的商业化倾向严重破坏了高等教育的学术性根基。有鉴于此,我国的大学应对现有的高等教育市场化倾向做出反思,重审学术对于大学的意义与价值。正如西方大学所秉持的原则一样,学术的归于学术,市场的归于市场。学术与市场于大学内部具有不可兼容性,这即印证了赫钦斯的那句断言:“当一所大学决定要挣钱的时候,它必须要放弃自己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要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力,并参与到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中去,高等教育内部市场化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相反,始终如一地保守高等教育的学术精神与学术价值才是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重要法宝。因此,如何提升本身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影响力才是大学应着重考虑的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科研的发展,它既是大学走向国际化并获得话语权的内核,也是打造世界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二)政府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须有积极作为与大学的内部市场化改革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外部的市场化发展程度并不充分。表现在国际化高等教育市场上,即是营销理念的缺乏以及实践操作层面的弱化,进而导致了全球化战略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表现出过度、应急的特点。这既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不高有关,也与高等教育本身拓展市场的能力有关。而后者多半受体制弊端所牵制。虽然高等教育在市场化选择方面有了更多的空间与灵活性,但这一切都必须遵循一个基本的政策框架,因而更像是演员的表演而非行动者的抉择。大学缺乏办学活力,学术自由与学校自治得不到落实与保护,缺少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所需要的敏捷性、灵活性与创新性,因而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就表现得差强人意。要改变大学的这种发展现状,必须转变政府行政化思维。首先要在制度上进行深入地变革,切实将高等教育从制度框架中逐渐释放出来,尽量减少对学术活动的行政干预,着重从宏观层面进行政策引导,制定全球化发展战略规划,从管制走向合作与治理。其次,在给予高等教育机构充分的办学自的同时,不放弃政府增加投入的责任。

第7篇

一、正根扶苗、正确方向培养

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探索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放眼世界与未来,寻找自己的目标与定位,立志让自己的人生、事业有价值有意义。明确了这些,思想有了高度,学生就不会因眼前的困难、曲折而放弃追求;不会因周围的诱惑或干扰而改变理想。就不会低俗而急功近利。思想明了,风气好转、学心安定,无论教与学都会有良性增长。基础教育要将真、善、美根植于心,重视理论教育,理解真善美的高度、内涵、作用,重视美术理论教育,努力掌握艺术发展的传统与规律,这些都是学习美术的前提。没有思想的高度,没有真善美的最求就谈不到艺术,只能说是些特长爱好或养家糊口的手艺。培养出的也不过是美术爱好者或美术工作者,而不是艺术家。

二、修理杂枝、齐力向上

树苗要成长为栋梁之才要经过修理才有可能会,基础教育也一样,要从去除习气,正确方向开始。全国美术高考的标准大同小异而考生们自身的素质、文化背景、考前班老师的层次、水平、教学方法等却都相差很大,这就导致了全国各种层次、千差万别水平的考前班师生都各尽其能的向这同一标准的美术高考进军。往往考进来的学生夹杂着很多错误的、急功近利的学习心态、方法和习气。学习心理都是受过扭曲的。而一入高校,与考前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往往很容易使这现实问题被忽略,往往造成考前学习观念、学习理解方式在高校中的延续,直到本科,研究生毕业。所以一入高校去除习气,改造教条、被动、急功近利的学习方法,引导正确的学习思路首当其冲。

三、正本清源,选定方向

第8篇

1.教育学院教师在国际教育组织的话语权提高

汪利兵是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教授,在2012年汪利兵教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录用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P5级高级官员,主管高等教育和亚太地区教育创新为发展服务计划(APEID)。

2.教育学院学生海外交流频繁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学生每年暑假都有海外游学活动,来自学院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有机会被选拔到韩国和泰国等国进行访学活动。访学活动以学生作为主体,锻炼了教育学院学生参与国际外事活动的能力,学习东南亚东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尤其是国际化背景下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当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国际化面临的困境

1.教育国际化模式缺乏多样性

教育国际化不应只局限于国与国之间的人员的流动,还应包括课程和学位等方面的国际化。当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国际化,更多的局限于人员交流,深层次的与国外合作办学,“双学位”等还未建立。

2.合作的国际教育组织和层面较单一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WorldBank)等都是重要的国际教育组织,利用这些组织的不同特点,可以更好地促进国际化。当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更多的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而与其他组织如世界银行等组织合作较少。并且,教育学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创业层面。

3.学院国际师资不足和国际学生来源地分布不均

美国是教育国际化发展比较迅速的国家,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美国的高校学生和教师大多都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背景,有利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当前,教育学院来自欧美国家的国际优秀师资还相对缺乏,另外,当前教育学院留学生更多的来自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来自欧美国家的留学生还相对较少。4.处在被动“引进来”阶段,缺乏国际化的主动性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还未与海外知名院校建立合作机构,还未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分属研究机构。学院还未成立研究推动教育国际化的专门决策组,与国外院校进行学位合作还处于构想阶段。

三、推动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走向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1.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应该积极吸引更多的基金对学生国际交流进行赞助,加大对贫困学生进行国际交流的费用补贴,使更多的学生有条件有能力出国。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应该加快落实与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双学位”合作计划,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参与该计划后,后续的升学、就业和学位等问题。

2.举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会议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在2014年11月举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成立大会”,推动国际创业教育发展,加强我国高素质创业人才培养,推动我国创业型社会与经济建设,促进创业教育、科学、文化交流与合作。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应该继续举办类似国际会议,提升教育学院在国际的学术声誉。当然,学院应尽力避免国际会议的形式主义,会议必须得有成果体现。

3.培养国际化的教师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应充分利用浙大“长江学者”“求是特聘教授”等引进人才计划,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名师来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任教。另外,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每年应派遣学院教师进行出国访问或者进修,学习西方国家优秀的办学经验。

4.拓展合作对象和拓宽合作领域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除了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以外,还应加强与OECD等国际教育组织的合作,充分利用不同国际组织的特点,实现合作空间的最大化。

5.尝试在海外建设教育学院的下属研究机构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应该大胆走出去,学习孔子学院办学经验,尝试在海外建设教育学院的附属研究机构,让世界各地的学生不出国,也可以学习到教育学院的相关课程,提升汉语水平的同时,还可以学习相关教育理论。

四、结语

第9篇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积极探索创业教育,国际高等教育界诸多专家都认为“创业教育”是继基本文化知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足见发达国家对创业教育的重视。概括而言,国际创业教育的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认识方面

首先,国外将创业教育当作一项重要的就业政策来对待。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十分关注如何解决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的就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产业结构的不断更新,传统的就业岗位不断减少。所以,一些发达国家将创业教育当作一项重要的就业政策来对待,力求更新劳动力的思想观念,帮助他们找到就业机会。其次,国外将培养劳动力的创业能力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目标来执行。1999年6月举行的斯图加特欧洲大会的主题就是加强创业教育的建设。大会明确指出:教育要向学生提供创业的机会和知识,锻炼他们的企业家思维,这样才能使他们立于社会、立于时代。欧盟委员会《1999年就业指导纲要》也指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开设相关的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增强自我就业能力。

(二)教育形式方面

首先,国外的创业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宏观角度看,国外创业教育的内容包括创业态度和意识的培养、创业知识的学习和创业技能的训练等。法国有系统的创业教育培训计划和机构;德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展小企业教育培训;澳大利亚常年开发创业教育课程和系列教材;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不定期地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和投资家来学校演讲,鼓励有创业意识的学生与风险投资公司进行合作。这一切都表明国外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课程来看待。其次,国外的创业教育从小学开始,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美国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都开设创业教育,还引导学生按照个人兴趣学习专业的职业技能。近些年来,法国也开始开展诸如“教中学生办企业”、“在中学里办企业”等实践活动,力求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和能力。

(三)教育条件方面

首先,国外的创业教育得到了政府和社会机构的资金支持。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得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联合行动。比如美国的创业流动基金中心、新墨西哥的企业发展中心都对本国的创业教育给予大力支持。法国政府也采取有力措施和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为青壮年提供技术、资金和经营方面的帮助等。其次,国外的创业教育组织非常活跃。为了支持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国外还开设了诸多教育组织,比如美国的创业教育组织活动就十分活跃,这些组织不仅包括学生组织,还有教师组织,所有组织分为不同的层级,如全国级、地方级和州级等。美国的这些教育组织支持和鼓励创业教育教学材料和教学手段的开发和交流,吸引了大量的师生参与,在促进美国创业教育长远发展方面承担着不容小觑的角色。综上所述,国际创业教育积淀了不少有利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我国在创办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能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之路。

二、从国际创业教育经验中得到的启示

国际创业教育经验比较丰富,我国可以从中获得启示,以此促进我国创业教育的有序发展。

(一)转变创业教育观念

在全社会培养具有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是时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一个国家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基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实践中获得启示。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就是学生要考大学,大学毕业后就是就业、考研或者出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也仅仅局限于应用型和研究型,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和练习的模仿。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直接阻碍了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整个社会和家庭也不注重创业教育的开展。据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创业教育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GEM)统计的全球平均水平。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比例占据大学生毕业总人数的20%-30%,而我国竟不足1%。由此可见,转变我国的创业教育观念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我国要学习国外先进国家的做法,深化改革教育模式,将就业教育转变为创业教育。学校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还要突出教育创新,突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锻炼我国学生的胆识和能力,增强“含金量”。

(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

我国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提高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入手,将创业型人才培养与应用型、研究型人才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积极鼓励各类大学甚至中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并将社会各类创业资源与创业家的成功经验引入学校,密切学校、社会与家庭的联系,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我国政府和社会相关机构要加大对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为创业教育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要承担倡导者和扶持者的角色,颁布相关政策,稳定创业教育的开展,这一点要向英国和德国等国家学习。另外,学校要向学生系统传授创业管理的基础知识,拓宽创业实践活动的层次和范围。这种做法不仅能够直接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还能挖掘学生全面发展的潜能和事业上不断进取的心理品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学生要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培养出大批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三)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不管什么样的教育都要做到以人为本,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创业教育中尤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创业教育的应有之义。人力资源是每个国家保持竞争优势的最佳“法器”,也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生产要素。所以,在开展创业教育时,我国要将爱护人、信任人、关心人、尊重人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放在首要位置,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借鉴、学习美国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将中国教育强调务实的作风与美国注重浪漫的风格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将中国教育的“学多悟少”与美国的“学少悟多”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将中国教育强调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与美国教育注重开拓学生的独立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四是将中国教育注重知识与美国教育注重智力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五是将中国教育注重知识严谨、系统与美国教育注重知识内在联系和拓展有机结合起来。创业创新不仅仅要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还应该作为一种高尚品质来塑造,以此激发和锻炼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优化创业教育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我国的创业教育仅仅局限于组织学生参加创业竞赛或者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科技公司或商业企业的操作层面上,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从而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多数高校也仅仅在大四阶段开展创业教育课程,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不能体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相比之下,美国的创业教育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的正规教育,这值得我们大力借鉴。我国创业教育应该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为主,教学内容也应该有所侧重。由于我国在挖掘创业教育教材方面有所薄弱,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使用的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因为美国的创业教育比较发达、完善,所以我们可以从美国大学给本科生开设最多的创业课程中选取几本教材,翻译成中文推荐给我国大学生,比如《创建和运营新企业》(Startingandrunninganewfirms)、《家族企业》(Familybusiness)、《如何写创业计划书》(Ventureplanwriting)等等,这些教材使用面较广,可以增长我国学生的创业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

三、结束语

第10篇

1)前期国内本科段,境外合作大学对我国高校的学分进行互认,同时缩短了学生的留学成本。

2)这种合作模式解决了很多继续教育的学生本科第一学历的问题。

很多学生高考不理想,在国内没有进入全日制名校本科,而通过这种留学模式,考取境外名校并且获得学位,无论留学后回国就业,或是移民海外,都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和基础。本科接硕士该合作模式简称3+1+1.5/2合作模式。这种形式的合作为国内三年,第四年完成国内硕士预科1年,完成相关课程后,学生进入海外联合院校硕士1.5/2年的学习。这种形式的合作模式,被誉为最为经济快速的留学,不仅节约了留学的时间成本,同时节约了留学的经济成本,解决了学生最终学历的问题。选择该留学渠道的学生,获得国内专科或本科毕业证书后,通过项目对接进入海外排名较高的联合院校攻读硕士学位,大大提升了学生就业的市场竞争力。更有部分优秀的学生继续攻读海外名校的博士学位,并学成后返聘国内名校。海外生源国内培训该合作模式为海外院校的学生向我国国内输送留学生,与继续教育学院的合作一般为短期培训为主。学生在国内高校学习部分语言课程,同时参加技能培训课程。培训结束后,为海外学员颁发相关培训结业证书。这种合作模式主要为国内高校更好地提升了国际地位。以上四种继续教育的国际合作模式为目前国内主流合作模式。通过国际合作的渠道,不仅为继续教育的学生实现了学历的提升、就业渠道的拓宽,改变了继续教育学生市场竞争力差、薪酬待遇低等很多现实问题,更为国内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提升了国际声誉和国际地位,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

2继续教育未来发展之路

我国继续教育国际化是必然发展之路,也是改革趋势所在,是提升办学竞争实力,提高办学层次,增强继续教育多元化发展,融汇各国教育先进理念的综合体现。我国的继续教育没有欧美发达国家起步早,办学的整体实力根据各高校自身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如不能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理念及办学实力的差异性,将制约未来发展之路。目前阶段,国内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已经实现自身的三次产业升级。从成人教育的停办到高端培训市场的转型,是目前一流国内高校已经完成的举措。以苏州大学为例,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助学的模式也已经趋近市场饱和,积极发展成人教育校企合作之路,培养成教、自考生与国际院校的国际合作之路,是苏州大学这类211院校急需完成的产业升级之路。同时,探索与开发与国外高校的培训合作,也是积极发展留学生,提升海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国际合作之路不仅是对传统型继续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国内国际高校战略合作的新要求。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MOOC课程的盛行,国内高校继续教育必须与国际并轨。未来的继续教育,已经是没有国界、没有时间限制的教育,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课堂植入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继续教育发展之路。不想被淘汰,必须尽快完成新一步的产业升级,形成世界高校联盟体。

3结论

第11篇

红网长沙11月30日讯(记者 刘怡斌)受湖南省教育厅委托,湖南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正在开展面向全省的“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论文征集活动。该活动是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扩大湖南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湖南教育国际交流,使之真正成为推湖南省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内涵发展、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力量。

参选论文(或调研报告、经验文章)应围绕湖南建设教育强省、扩大教育开放的实际,探索湖南作为中部地区、内陆省份的教育对外开放的特点,从而抓住机遇,创新发展。总结经验的文章要突出特色,未来构想的论文重在改革,调研报告要有现实针对性。

此次论文评选,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外事工作的领导出任评审委员会主任,协会会长出任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协会副会长和相关权威机构负责人出任评委会委员。协会秘书处负责论文收集和评审组织服务工作。

所有论文免费征集。拟设一、二、三等奖,将颁发获奖证书和纪念品。一等奖将在协会2011年换届会议上交流经验。优秀论文将由《湖南教育》等教育媒体开辟专栏,摘要发表。入选论文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欢迎湖南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小学、教育机构从事教育外事工作和国际交流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在湘教育系统外籍专家、教师撰写论文,踊跃投稿。截稿时间2010年12月底。

稿源:红网 作者:刘怡斌

第12篇

我国斑斓多彩的地域文化现象就是其中一个需要重视的教学难点。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非全貌,却是缩影。受地域文化的启发,本文主要以浙江文化为例探究地域文化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地位和价值,提出个人的教学思考。

一、地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作用

(一)语言教学中的辅助因素

留学生所在地区的很多生活现象都和当地的方言、民风民俗息息相关,要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有时单靠普通话还远远不够。以方言为例,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和语音受到方言影响。而我国方言众多,教学中难以操作,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中很少涉及方言的内容。浙江大部分地区属吴方言区,方言区内部差异明显,和北方方言不同。吴语区虽是全国第二大方言区,在推普道路上依旧有许多阻力,尤其是一些方言词汇、语法差异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本地居民和教师的语言组织形式。如吴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蛮”,可能就让留学生一头雾水。因此在方言词汇和语法教学上,需要教师多留心。

(二)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也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因其属吴越文化圈,内部还可分为吴文化圈、越文化圈和瓯文化圈。优厚的自然地理环境让这里形成了较独特的水乡文化,且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逐渐兴起了商贾文化,因此本地域的文化开放性和包容性极强。浙江的文化源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的发端较早,余姚县罗江河姆渡文化、嘉兴马家滨文化、余杭良渚文化等都具有原始南方农耕文明色彩。由物质生产衍生出的各类器物、饮食、技术、民俗和艺术也有可探究的空间。唐宋以来,市民文化、商业文化也逐渐兴起,话本、诗词和戏曲艺术斑斓多彩。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今外国友人来中国,对语言和文化学习的需求各不相同。除了经济情况和教育资源的考虑,也有不少人是出于对某一地域文化的喜爱而学习汉语。因此在汉语文化教学中,地域文化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中外人际交流和社会交流的解码器

汉语国际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留学生实现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个人而言,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从群体而言,则是实现社会团体乃至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

我们不妨以民俗和方言文化为例来说明。乡音是地域群体的凝聚因素之一,浙江地区方言复杂,反映了本地区地域认同感。方言易形成共同的文化习性和观念,在语言表达上更加融洽。由于方言差异,很多地域性的风俗禁忌也需要通过谐音联想才能更好理解。浙江一带因为经商历史悠久,素来有在农历二十八日迎财神的习俗,因“廿八”与“年发”是谐音,寓意“年年发”。再如温州地区春节常用瓶、碗来代指“平安”也是谐音。留学生若有方言需求,方言学习将是融入当地生活的好方法,只是其教学标准及设计还不成熟。不过在通识性方言概览中,让水平较高的留学生接触方言的基本情况是有益处的。

从国际层面而言,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更不能小觑。各类经贸文化的合作活动都需要沟通,而沟通的前提就是了解双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风俗禁忌。譬如饮食方面,浙江人重清淡、喜稻米、好河鲜海产,这就不是“南甜北咸”能涵盖的。浙江作为水稻产地,米酒文化兴盛,绍兴黄酒闻名海外,由此衍生的餐饮酒礼的地域特色也是社交的重要内容。

二、地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启示

(一)教学内容的启示

1.多样化

浙江文化包含农耕文化、水乡文化、海洋文化、商业文化等多种特质,在风俗、语言、思想上都有古越族的遗存。明清以来经世致用思潮盛行,使浙江文化和传统中原文化差异明显。这些抽象概括的地域文化特点总结需要通过具象内容说解。譬如从地理环境入手了解浙江的水文、土地和气候情况,就让留学生对稻米、桑蚕、渔业等农业生产有了具体认识,再谈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丝织品、民俗、手工业、商品经济、市民文化就不会太困难。在提倡多样化的同时,我们需要重视章法和逻辑。

2.实用性

学以致用给学习者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激发其持久学习的动力之一。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很难达到我国传统母语教学的规模,每个班级学生的汉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班级学生的大体需求,注重生活中常用的文化内容教学,如浙江的饮食习惯、风味小吃、旅游资源、生活禁忌等。至于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则根据学习者的水平和需要再做取舍。

3.专业性

目前来华学习汉语的学习者除了语言进修生,还有众多研修不同专业的人士,他们克服语言障碍的目标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类情况则需要专业性较强的文化内容,如经贸专业可能想了解浙江的区域经济发展史和贸易模式;人文专业对浙江的艺术、文学和社会风貌感兴趣;医学专业希望了解浙江医学技术和发展等内容。

4.选择性

文化是一个中性词,教学中的文化大多是传统或优秀的文化。作为汉语国际推广所宣扬的中华文化,同样需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质文化。然而有时本国国民观念上认同的优秀文化,在其他文化背景的学习者看来未必尽然。若是过于渲染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反而会引发学习者的反感,所以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文化材料并非易事。在坚持“优多劣少”的基础上,我们只有具备自我批评的态度才能赢得认同。以浙江商业文化为例,它为文化产品开发、经济发展和市民文化推进提供了便利,但在重商意识下的迷信风俗、利益至上的偏狭观念却是糟粕。若是教师能在课堂中让留学生参与话题讨论,学习者则会对商业文化的理解更加到位。

(二)教学原则

1.总原则――双“因”原则

汉语国际教育应当遵循“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这八字总纲。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母语文化背景各异,需要注重层级性。在初级阶段,教师只需概括介绍较典型的地域文化;在中高级阶段可尝试系统的文化教学。此外,浙江各地的文化也不同。同样是饮食文化,浙南和浙北却有差异,嘉兴有粽子、金华有火腿、温州有鸭舌。又如农耕习俗,宁波流行“驱蝗虫”、“稻花会”,金华崇尚“拜犁”,很多地区稻米有“尝新”活动。

2.实用交际为主,人文情怀为辅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短期的语言教学中,我们还应把握为交际服务的实用性教学原则。根据留学生实际情况,很多专业性和思维性较强的地域文化无需过分强调,教师可一笔带过或直接省略。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追求实用和效率而忽视文化的力量。比如多数留学生对饮食和旅游感兴趣,我们不能只罗列食物和景点,还需说明饮食寓意、人们情感的表达方式、造景的匠心和审美意趣。教师应当建立这样的人文关照情怀。

(三)教学实施方法

1.课程设置

和北上广三地的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不同,浙江的高校自我独立教学能力相对单薄。在短时期内提高师资以及科研建设很难实现,但区域内各个院校或机构的合作却是可操作的。教学资源的共享会带来相互之间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比如,对浙江地域的工艺美术文化感兴趣的留学生通过组织到本地区的艺术中心或是美术学院学习,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汉语教师的文化素养缺失,克服学校课程设置的局限。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提高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强化教育科研团队才是良策。

2.教材建设

由于北京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发源地,除了部分教育资源雄厚的南方高校有自己的教材外,很多院校仍采用北京高校教材。这些教材中北方文化内容所占比例较大,但地域文化差异有时会给授课老师带来困扰,也影响留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这类问题也引起了教材编写者的重视,在内容选材上也加入了地域文化因素,但总体上还不太成熟。由于教材编写者自身的文化观念局限,在内容的选择上未必精准,有些内容略显陈旧。

在教材的内容设计上,应重点关注地域典型性,而不是地域专门性。优秀的教材创建需要不同地域的研究者和学习者的通力合作,编写能反映时代特色又不失文化底色的地域性课文内容。这样就不会让地域文化喧宾夺主。当然这一构想要付诸实践还需考虑众多现实因素,虽然亟待解决,却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引发教材编写的乱象。不过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是具备可行性的。

3.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教材编写、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都是长期性的工作,在灵活度和执行度上还需要时间磨合,因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只是教授者、指引者,更是文化协调者、合作者、倾听者,甚至研究者。教师在结合实际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可以选择性地讲授与学习者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化现象,设计不同的文化主题,利用或创造教学资源。用真实鲜活的教学材料,由点及面、以小见大。

要实现留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融入中国各地区当地的日常生活,除了简单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更需要文化的理解和融入能力。开展各类文化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这样体验式的学习可以创造文化体验的环境,形成有效的沉浸式教学,让学习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当然这些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校内,教师还可以积极地鼓励留学生融入本地的居民生活。

第13篇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英语文学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一战、二战的阴影至今都无法从我们的生活中挥去。“六百万犹太人被屠杀”、“东欧巨变”等,这些沉痛的回忆向我们述说着一个个由文明冲突所带来的惨痛教训。而就算如今,战火依然不断。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如何避免“文明冲突”所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便成为了全世界探讨的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联合国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

一、国际理解教育

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想要通过增进国家间的文化理解来达到世界和平的目的。然而学术界却对其拥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人认为“国际理解教育”就是在国际社会组织下展开的以“国际理解”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而在日本教育界却认为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利用教育的手段培养和增进世界相互理解的一种手段;再者就是我国学者张良才的认知,其认为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以“共生”和“公正”为目的的全球化教育,主要培养方向是“多元化文化共存”,从而建设一个人与人相互依存的地球村。

二、英语文学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

在英语文学的教育中,由于本身英语的国际化,就导致了最终国际理解的回归。而且英语文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英美美文的阅读、欣赏和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通过阅读和欣赏,学生便会通过英文文章对西方的文学和文化不断的加深了解,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功底和人文素质,而这些恰恰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

(一)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国际理解

1.英语文学教学内容与国际理解的联系

由于英语文学教学的教材便是西方本土文章,因此其中会大量的涉及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行为、文学艺术等内容,学生通过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便可以大致的了解西方的整体文化,从而为国际理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以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根本目的。

2.英语文学教育要求与国际理解的联系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交往日益加深,这也导致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流逐渐扩大,导致了英语文学教育必须面向世界化发展,逐渐形成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才能更好的面向未来。也正是因为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对于英语文学教学的要求,令学生有机会增强自身对于多元文化的了解,从而促进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形成。

3.英语文学教育的目的与国际理解的联系

由于英语文学所面对的是不同国家的文化,所以在接受英语文学教育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对于异国民族、文化的接受。而这种接受的开始,必须要建立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只有足够的尊重异域的文化,才能从内心深处去理解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培养出“共生”、“公正”的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彻底达成世界和平的伟大目标。

4.英语文学教育的本质与国际理解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英语文学教育就是一种语言能力的培养手段。只不过这种语言所涉及的领域及其广泛,作为当今社会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其所囊括的文化跨度极大,所蕴含的知识领域也极其广泛,因此这也导致了英语文学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教学,还是一种跨越了文化界限的教学,更是一种无视异域文化差异的交流能力培养。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很直观的提升了学生们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可融性。

(二)英语文学教育在国际理解中的桥梁作用

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由于英美文学的现实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我国的英语文学教育发展产生了不良的限制,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与西方交流日益加深,才逐渐体现出我国英语教育的相关问题。

而后在2006年6月,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举办了专门会议,以“当代英语国家文学研究的文化视角”为命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研究,第一次提出了“英语国家文学”这一更深层次的概念,将“澳大利亚文学”、“南非文学”、“爱尔兰文学”等一系列的西方文学全部加入英语文学的教学内容之中,从现代化角度,进行科学的英语文学教育改革,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学被加入到英语文学教学课程中,如今的英语文学教育已经变得更加的国际化,也正式的跳出了传统英美文学的影子,成为了一个世界文化和历史传承的舞台。

三、结束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领域需要英语来作为发展的引线,也有更多的异域文化被载入英语文学教育教材,令学生们对世界增进了解的同时,彻底的打开了他们的视野,为的国际理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新.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8).

[2]徐辉,王静.国际理解教育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6).

[3]杨秀玉.为理解而教育,为理解而对话[J].现代教育科学,2006(2).

第14篇

1、该门课程本身的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主要是参照和借鉴现行的国际贸易惯例、通则、条约以及有关的国际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具有实践性、操作性、涉外性一体化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开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理论和良好的商务习惯,并主要借助英语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开展外贸活动。因此,在该门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外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相分离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兼备外语能力的外贸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目标定位于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种人才不仅要具备外贸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商务应用能力。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将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外语相结合的运用能力,可以解决外贸和商务操作的实际问题,满足市场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符合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

我们通过引进国外最新的该门课程原版教材,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们的课程体系、内容结构等,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教学情况,对课程的内容以及体系进行重新的整合。此外,开展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为了能很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通常会更加积极地编写和制作有特色的教学课件、教辅材料等,进而推动该门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改革和创新。

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选择的困难

目前,市面上真正具有学科特色且适用于的《国际贸易实务》授课的双语教材不多,而且数量有限的国外原版教材虽然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正宗的外语,也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其针对性不强,价格偏高而且难度过大,教材内容也不完全适应我国国情,这样导致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比较吃力,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而国内出版的双语教材更多是将之前的中文版简单的翻译成英文而已,在语言的使用上并不地道,很难实现真正的教学效果。此外,仅有教材而缺乏其他的参考书籍,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授课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教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瓶颈。

2、教学方式欠佳

由于对双语教学认识的不足以及受传统外语授课方式的制约,大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以译代讲”,更多是将精力投放在对原版教材的字、句翻译和讲解上,从而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讲解,使得双语教学变成英语翻译课程。此外,在双语教学中盲目加大英文授课比例,使得多数学生难以理解授课内容,从而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受到重大影响。

3、学生英语基础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英语水平比较低,尽管已经学习了多年的英语,但是听力水平、理解能力、词汇量等还是非常的欠缺,而且课程中出现的专业词汇更是他们难以理解的,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目前的教学状况是,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够很快的适应双语教学的授课模式,能很好的将英语和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学习;而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在短期内无法快速的提高英语水平,因此难以与课程产生共鸣,从而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将会受到挫伤。笔者对所处高职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1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仅有30%的学生对双语教学表示赞同;而超过60%的学生表示难以接受。显然,学生的外语水平是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

4、师资力量不足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授课的顺利开展,不仅要求授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仅仅具有专业知识或英语能力都不能胜任双语教学。而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多数讲授该课程的专业教师,尽管他们的专业水平高、词汇量大、阅读能力强,但英语的运用能力相对欠缺,难以用英语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他们的外语水平距离双语教学还有一段差距;而英语专业的教师虽然具有很强的外语授课能力,但他们不懂得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满足不了专业教学的要求。所以师资问题是阻碍双语教学开展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障碍。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建议

1、大力培养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强弱是决定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核心问题。目前培养和加强双语教学师资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走出去”,即选派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通过国内培训或国外进修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和双语授课的能力,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二是“请进来”,即积极引进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或在外贸领域专业人士来充实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利用他们扎实的英语基础和较高的专业水准,通过辐射和带动,帮助双语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2、重视学生英语程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为了让双语教学可以顺利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极其必要和关键的。在课程的安排上,应加大基础英语、公共英语、商务英语、英语函电等公共及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在双语授课的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破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树立学生的自信;在学生的管理上,应通过早、晚自习强化训练学生英语口语、听力;此外,学校应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如举办英语角、英文歌曲大赛、英文演讲比赛、英语文化周、增加外籍教师的授课数量等来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3、整合教材资源

由于国外原版教材存在的弊端,以及目前市面上国内学者编写的英文版教材主要适合于本科院校的学生现状,要想真正解决教材问题,高职院校应鼓励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结合自身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校本教材;或者组织具有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的课程专家组按照“理论够用、实际操作技能为主”的高职才培养理念,对国外原版教材或国内现有的英文教材进行的整合,编制出符合高职院校适用的双语教材。此外,任课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获得外语教学资源的办法,如专业书籍、外贸网站等,这样有利于学生课后开展双语学习的自学活动,进而巩固双语教学的效果。

4、采用循序渐进式双语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不是一步就可以到位的。授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对双语授课的接受程度,在不同阶段调整中英文使用的比例,由简变繁、由少到多的开展。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量中文为主,少量英语为辅。通常的做法是用英文讲解比较简单易懂的内容,用中文讲解的重点难点,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5%—10%。这不仅是让学生在视听上对双语教学的适应,也是避免部分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产生的学习压力,从而影响他们对专业课的学习效果。第二阶段:慢慢增加英语授课的比例。通常的做法是用英文讲解多数的授课内容,用中文讲解难点内容,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20%—40%。这是由于经过了前一阶段的磨合,师生已经熟悉双语教学的模式,学生在专业术语的英文词汇上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外语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因此在这一阶段应逐步加大英语授课比例。第三阶段:英语教学为主。此时学生已经对专业词汇、专业知识、课程的整体框架较为充足的了解,对教师英语口语讲授中出现的专业术语能够敏感捕捉,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自由地分配中英文的比例,逐渐过渡到纯英语教学模式。

5、建立完善双语教学制度体系

首先,为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应实行双语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教师只有通过一定的测试和评价才有资格进行授课;其次,为鼓励教师大力开展双语教学,学校应从政策、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提高双语授课课时的薪酬补贴;在教研课题立项、教学成果评审上给予政策的倾斜等等。再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推动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比如对授课老师的评价,为了避免只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单一评价,我们可以通过督导组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教、同行评教或教师自评等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考核,我们可以采取“平时成绩+实践操作成绩+商务英语口语成绩+专业知识笔试成绩=总评成绩”来考核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第15篇

要让家长在家中辅导幼儿练习国际象棋,前提条件是家长能够了解国际象棋,并且能够对弈。因此,我们在对幼儿开课之前,先要对家长“开课”。

1.请国际象棋老师对家长进行知识讲座,使家长了解幼儿学习国际象棋的好处;学校实施国际象棋教育的方式、方法;国际象棋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国际象棋教学的时间、地点等;以及需要家长在幼儿国际象棋启蒙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要发挥的作用。

2.给家长上课。对家长进行国际象棋普及,使家长参与到国际象棋的学习中。并且提前把要给幼儿讲述的知识点讲述给家长,让家长可以在家辅导幼儿的国际象棋学习。

3.将此方法保持下去,在每一批幼儿学习之前,对家长进行知识讲座和上课活动,使国际象棋教育真正做到家园共育。

二、让家长进入课堂,与幼儿共同学习

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进入到课堂中。

(1)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

(2)可以同幼儿共同学习,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3)还可以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教学活动汇报和特色活动展示,把我们一个阶段的教学成果展示给家长,接受家长的检验。

三、把“作业”带回家,引导家长在家辅导幼儿学习

每一次课结束之后,都要通过短信或者纸条的方式,及时告知本次课幼儿所学的内容,以及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和幼儿的学习效果。然后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内容,给家长布置“作业”,让家长辅导幼儿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

四、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幼儿实战对弈

当幼儿学习一个阶段后,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时幼儿需要找更多的对手进行实战对弈,从而可以加强幼儿对国际象棋运动的理解以及自身的实战能力。幼儿一直和伙伴、老师对弈、同家长下棋,久而久之会使幼儿对下棋失去兴趣。由于面对熟悉的伙伴、老师或家长,幼儿可能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这时,家长可以很好地利用互联网平台,让幼儿能够和更多的人进行切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首先要控制幼儿的下棋时间,这有利于保护幼儿的眼睛。同时无论输赢,对幼儿要以鼓励为主,不要打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五、及时沟通,阶段总结,反馈幼儿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