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物理学专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物理学 毕业论文 选题 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55-02
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既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考查,也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近几年,笔者在指导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时发现,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主要是选题呈现多样化,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趋热,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的选题趋冷,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已成为热点。出现这种现象,既有考研与就业形势的影响,也有学生的学习观与就业观的因素,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
本文研究所选数据为最近几年的数据,具有较好的时效性,数据来源准确,且基于浙江师范大学的学校地位(1980年被列为浙江省属重点高校),所以能基本反映全国高师院校中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趋势。
一 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统计分析
对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2010~2012年三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研究方向作了较详细统计,分别从纵向、横向进行了比较,见表1、表2、表3。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涉及十几个小研究方向,通过对这些小研究方向进行合并,可归类整理成“物理教育”“理论物理”“普通物理”“应用物理”四个大研究方向。其中,物理教育包含中学物理教育、物理学史和大学物理实验;理论物理包含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和统计物理;普通物理包含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应用物理包含新能源材料、家用电器和其他。如“物理教育”研究方向,除了传统的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外,还涉足了物理学史研究方向和大学物理实验研究方向,毕业论文选题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
从表2可以看出,三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为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人数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24.4%、30.4%、37.4%,而选题为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的人数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43.3%、40.2%、26.4%,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趋热而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的选题趋冷的特点明显。从表3可以看出,在物理教育研究方向毕业论文选题中,选题为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人数分别占物理教育研究方向总人数的63.6%、78.6%、82.4%,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已成为学生研究热点的特点非常明显。
面对以上高师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新趋势,指导教师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看法,褒贬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前,由于中学教师待遇较好,越来越多的高师毕业生想进中学工作,学生选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课题既实事求是,又能为将来从事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2)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进,新的课程理念、教材、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高师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选题以中学物理教育为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当前高师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对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关注。(3)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论文学术性低,让大学本科学生去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会降低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4)高师物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只有几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时间,让学生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既不切实际,也无法写出高水平的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论文。
二 高师物理学专业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1.转变观念,自觉提高对物理教育研究的认识
随着教育的发展,“科研兴校”“科研促学”的理念日益被大家所接受,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作为物理教师一项必备的素质也越来越受重视。物理教育研究是以物理教育现象和物理教育问题为对象,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物理教育现象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探寻物理教育活动规律及其有效物理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物理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它要求研究人员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知识,具有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等。高师物理学专业加强培养学生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不仅符合高师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且适应当前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因此,高师物理学专业的教育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应转变观念,自觉提高对物理教育研究的认识。
2.与时俱进,积极关注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
由于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占了较大比例,这一项指导任务,单由几个从事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来承担难以完成,还需其他专业课教师也来承担才能完成。这就给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转变轻视中学物理教育研究的观念,与时俱进,全面了解当前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内容及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正确指导学生做好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毕业论文。另外,作为一名高师物理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即使不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应时刻关注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发展与需求,也应积极参与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实践和研究,因为高师物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未来的中学物理教师,高师物理学专业所有的教学工作都应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因此,高师物理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关注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
3.因势利导,积极为学生创造物理教育研究的条件
第一,开设“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尽早参与物理教育研究。笔者建议在高师物理学专业大三开设“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课程。在做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毕业论文时,绝大多数学生从未有过做物理教育研究的体验,完全不清楚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和规范,这与没有开设“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课程有直接关系。该课程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剖析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要旨。如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价值;物理教育研究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论点的形成、研究方法的选择、论据的梳理;物理教育研究论文的规范、要求、修改等,从理论层面进行剖析。同时将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物理教育研究论文作为范本,在学生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评析,诸如评析论文的选题与结构,材料的整理与分析,研究其学术性、科学性、创新性、专业性、实践性等,以此给学生示范作用,从实践层面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要领,提高学生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
第二,拓展物理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做物理教育研究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深入物理教学的第一线。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学生物理教育实习普遍采用在大四集中(或相对集中)实习的模式进行,时间一般只有6~8周,实习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学物理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实践,培养其独立从事中学物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及中学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时间短且形式单一的物理教育实习,是学生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论文的不利因素,也是造成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论文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笔者建议拓展物理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高师物理学专业应让本科学生在大一到大四整个学习过程中尽早、多次、渐进地全程接触和了解中学物理教学实际,在中学物理教育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中(如在教育见习、模拟实习、正式实习等阶段中)感知、思考和深化对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复杂性的认识,并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在中学物理教育实践中开展物理教育现状调查和物理教育研究工作,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教育研究能力。国外许多国家在师范生教育实习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德国师范生实习时间是72周,在较长的实习期间,学生能深入了解教育实际,学会在真实的教育实境和教学个案中调查研究、发现问题、选择课题、搜集数据、形成观点,以培养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总之,积极为学生创造物理教育研究的条件,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一)案例设计应具有启发性
“学问”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问”,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讨论,才能发挥探究精神。因此,教师设计的案例应具有启发性,针对学生的疑问之处,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处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探究性案例,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例如在讲到贸易术语特别是FOB、CFR、CIF三个贸易术语选择时,会问学生如果你是进口商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贸易术语呢?根据提出的案例,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激发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引导学生思考:1990年,孟加拉遭受水灾,该国通过港商与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上海公司签订了一份8千吨大米的买卖合同,C.I.F价约为170万美元。信用证开出后,港商将全套制作精美的单证在日本一家银行顺利结汇,提单由巴西一家班轮公司签发,承运船名为“罗里达”号。然而,“罗里达”号却一直末往孟加拉卸货。后经调查发现,其实在签单日该船尚在欧洲营运。结果,孟加拉政府自认倒霉――付出170万美元加上一大笔律师费。此案例告诉我们什么?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疑点转化成问题提出来。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教师要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让问题意识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和学习手段。
(二)案例设计应具有层次性
层次性就要求教师循序渐进地设计案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当然每个学生由于性格、基础不同,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应根据学习者特征进行分层设问,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案例的设计有梯度、有层次,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例如,在国际贸易“班轮运费的计收标准”的教学中,上海运往利物浦港口“电子狗”(玩具)一批计100箱。每箱体积为20厘米x30厘米x40厘米,每箱毛重为25公斤。
①若计费标准为M则其计费重量是多少?
②若计费标准为W则其计费重量是多少?
③若计费标准为M/W则其计费重量是多少?
④当时燃油附加费为40%,港口拥挤附加费为10%,试计算该货物的运费。从四步讲清楚计收标准及计费重量,并完成运费计算。这四个步骤层层进入,由浅入深,由简入繁。
(三)案例设计应有科学性、准确性
教师所设计的案例应意图明确指向明确课堂,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同时案例范围也在大小适中,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大了会过于宽泛,小了又不能很好的表述知识点。如在讲解“凭样品成交”时利用圣诞来临之际美国经销商向中国BB熊制造有限公司发盘,要求采购一批BB熊作为圣诞礼物共计1000件,交货期为12月初,中方表示感兴趣,双方进行贸易磋商。11月初,美方寄来一BB熊样品编号为BB001,要求凭其样品生产,中方认为美方提供样品以目前的制作工艺无法达到,遂对来样进行复制,制作两份相同样品,一份编号BB002寄于美方,另一份编号BB003厂家留底,所寄样品中均标明该样品仅供参考。一星期后美方表示同意样品B002作为生产依据,双方签订合同。根据上述案例请学生判断来样、回样、对等样、参考样、标准样,以此来判断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状况。
(四)案例设计的数量应适当,避免出现“满堂问”
教师设计“案例”的艺术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苏格拉底说,优秀教学的本质在于那些组织得当的问题。目前由于新课改的实施,教师通常会利用各种各样的案例来吸引学生,但课堂教学花哨有余,效果却不太好,学生上完一趟课不知道学了什么。究其原因,是教师在组织案例上出了偏差。巧妙而精制的案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师生互动,但课堂上一味追求“多问多答”,问题太多,数量太大,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课堂效果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课堂的案例设计要讲究“巧”与“精”,做到数量适中,松驰有度,节奏明快。例如,教师在讲到配送模式或者配送流程时,教师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麦当劳、肯德基原材料配送的案例,也可以选择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的配送案例,选择其中一例即可,不可面面具到。加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将枯燥的理论变成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动案例,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避免了多、滥。
(五)案例的设计应具有开放性、拓展性
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学生能提高学生探究案例的能力。开放性案例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提出种种推测和假想,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等探究活动,得到多种结论。当然在设计案例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还应注意向课外及社会拓展和延伸,这种延伸可以用案例型作业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学完课堂内容之后提出自己尚未理解或未完全理解的问题,尝试作出自己的推论,把学习延伸到课外。例如在讲助理物流师国际贸易部分“保险不可抗力”时,先讲述相关不可抗力的案例,然后针对2013年10月5日余姚机械厂由于受台风水淹,原定10月中旬向印度经销商提交一批模具,但水淹后导致该批模具部分生锈无法按时交货,若你是余姚机械厂如何应对该项突出事件。学生大致会提出三种想法:
①台风水淹属于不可抗力,厂商无需承担责任,并可取消合同。
②台风水淹虽属于不可抗力,厂商无需承担责任,但也不能取消合同,可要求延期交货。
③台风虽然水淹,但不影响其他地区,可向其他地区购买,并如期交货。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三类问题进行讨论,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六)案例的设计应具有实践性
目前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要求教师设计的案例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让教师的案例指导学生实践操作。讲授《国际货物运输》时,以苏州某货运企业因年末较忙,想要在我们学校招2—4名实习生。并提出一定的招聘条件及面试题:这样的提问方式一方面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更加重视学习课程,实实在在体会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有组织地开展对应案例讨论
选择了恰当的案例之后,还需要将案例内容恰当的运用到教学当中。一般来说,一堂完整的案例教学课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展现案例内容,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书面、幻灯等形式将物流案例的主要内容向学生展示,并在事先准备好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目的性的阅读案例。第二、分析案例,引发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之前,要先对学生分组,分组时每组的学生人数一般以5~8人为宜,每小组指定或是推举一名组长。讨论时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理论依据供其他组员讨论和补充,最后各小组由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阐述本组就案例问题所达成的共识以及存在的争议。第三、评价学生、归纳总结。学生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后都急切想知道自己关于案例的分析是否正确和全面。因此,教师要及时对每小组学生的发言做出评价,促使学生查缺补漏,自我改进。对于某些简单的案例,教师可以在最后安排部分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案例情景重现,加深学生对案例问题的认识。
三、布置作业,作好教学总结
在理工科专业教学中,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涉及力学、光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学等多方面,这就决定了大学物理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可以使学生获得系统、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从而能够使大学生站在一个更为开阔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宽了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提高了他们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创新能力。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中每个知识点都是不同理工科专业的基石和出发点。因此,有目的地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区别对待,在与其专业知识相关的物理内容上进行扩充,不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大学物理基础学科与其专业学科间的紧密关联性,而且可以激发各专业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从而可以提升大学物理课程在理工科专业教学中的影响力。例如内燃机专业的学生应该重点讲解热力学部分,可以对热机工作的过程做一个简单的扩充,针对水利水电专业的学生应当增加学习流体力学部分等等。作为必修公共基础课的大学物理,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物理理论知识,同时要积极寻找各个专业与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结合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基本理论进行简单的扩充,有效地与专业课程联系在一起,使得各个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
多媒体教学是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有非常明显的教学优势。比如多媒体教学可以拓宽现有教学模式,能把复杂的物理现象用录像或者三维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同学们,比如在讲到驻波时,仅仅靠描述驻波是不够的,同学们并不能够准确理解驻波现象,对波节与波腹的概念也比较模糊,如果借助多媒体工具,能将驻波这一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同学们,对刚才提到的几个基本概念就很容易了解了,另外,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专业,比如桥梁专业,解释驻波对桥梁的危害,并搜集相关视频,将这种物理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其专业结合起来,可以使大学物理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凡事有利弊,多媒体教学方式也是如此。虽然多媒体教学方式有许多优势,被很多年轻教师所采用,但经常会出现一些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所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比如多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信息,但学生能不能在短时间内将如此多的信息完全吸收理解,能不能达到预期的上课效果,将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物理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如果学生对教师上课内容不理解,造成的结果是对学习物理课程失去信心,对学生学习物理课程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讲解课程的重点部分或者比较复杂的推导过程时,应用多媒体显然是不合适的,学生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得到了最后的结果,中间过程少了同学跟随教师思考的时间,对学生理解物理定律现象是不利的。这时候,教师应该采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慢慢引导学生跟上教师的节奏,深入浅出,必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两种媒体交替使用,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适当对课本内容延伸,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能力本位教育旨在从职业岗位的实际出发,以社会对药学服务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本课题小组对永州市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的走访调研及资料采集表明,在这些医疗卫生机构中带有明显的药学服务性质的岗位有:处方审核与分析、用药指导与评价、药品管理与调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健康宣传与指导等工作。因此,为满足各岗位的实际需求,本课题组依据各岗位需具备的素质、知识与能力要求,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知识面广、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素质高创新的药学服务技能型人才。
2课程体系的框架
基层药学服务能力本位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突出适用性和实用性。由于药学服务工作既需要药学知识,又需要相关临床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等,这就要求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须具备全面性。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医药兼备、能力优先”的原则,对药学专业课程进行合理布局、整体优化,调整医学、药学等相关课程比例,创新、修改课程内容,对交叉性、重叠性较多的学科应进行整合、重组,对理论与实践课程进行适当调配,通过纵横双向构建一个素质与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现以我院的药学专业三年制大专为例,讨论药学服务方向的课程体系的具体设置方案。
3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3.1改变传统“化学-药学”培养模式,合理布局药学、医学相关课程,重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为满足药学服务岗位的需要,培养“医药兼备”的药学服务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必须将传统的“化学-药学”模式转换为以药学服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模式。专业基础教学中,适当压缩化学模块,增加基础与临床医学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作用,减少重复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精简与化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将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将内容密切相关的“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整合为“药用基础化学”,“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整合为“药物分析基础”,“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整合为“天然药用植物学”,“数学”和“医学统计学”整合为“医用数理统计学”;压缩“药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对于学科中介绍的化学反应机制、构效关系、结构改造内容可适当精简;调整和加强临床医学类专业基础课程,将广而全的“临床医学概论”课程调整为“常见病临床诊疗学”和“药物治疗学”,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用药指导和常见疾病诊断能力;同时,增设与药学服务密切相关的实用性基础课程,如“药学信息检索”“临床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警戒”,为药学服务职业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也为专业、职业课程的学习作好铺垫,切实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3.2完善人文、社会、文化素养类公共课程的设置,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药学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关心患者的心理、行为、环境等影响药物治疗的各种社会因素。因此,在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还须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原有的“英语”“思想政治”“计算机”“体育与健康”“就业指导”等基本素质培养课程的基础上,以必修或选修的形式将“道德伦理学”“公共卫生学”“信息情报学”“文学与艺术欣赏”“人际关系学”等课程纳入课程设置范围。例如,开设“心理卫生学”“医学伦理学”课程,以培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加强学生对心理卫生的认识。另外,可结合专业方向开设公共文化课程,如开设“医学应用语文”,规范学生正确的药历书写格式;开设“服务礼仪与规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开设“药学职业教育”“医患关系学”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意识。在教学方法上,可改革现有课堂“说教式”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去居民社区宣传安全用药知识及开展各种社会调研活动来实现这些课程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3.3调整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强化药学服务职业能力培养根据药学服务工作对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专业课程应突出职业导向性,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设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真正能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优化重组、创新,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将“药剂学”课程的内容向“药物调剂学”方向倾斜,对“制剂学”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精简,可通过药厂见习等方式对“药事管理与法规”进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对药品营销、管理与药事法规的全面认识。增设“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毒理学”“临床药理学”等与临床药学服务相关课程,全方位培养学生药学服务能力;可针对药房工作开设“优良药房工作实务”课程让学生更好地熟悉药学服务工作具体内容;增开“药学服务与用药指导”“药物经济学”等课程,为学生从事药学服务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撑。
4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药学服务能力本位下的课程体系重在突出实践应用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具备用药指导与咨询、处方审核与调配、药品贮存与养护、药品分类陈列、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与药学服务实际工作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让毕业生直接与工作岗位接轨,实现学习与工作的“零距离”。因此,应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多方位、多形式地开展实践应用教学,构建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而又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4.1优化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形成模块教学,增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将校内实验课程通过优化整合成4个实验教学模块。①基本实验模块。由“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相互整合而成,着重培养学生基本技能。②专业基础实验模块。由“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与“病理学”整合,“天然药物化学”与“药用植物学”整合而成,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③专业实验模块。由“疾病学”与“药理学”、“常见病临床诊疗学”与“药物治疗学”、“常见病用药指导学”与“药学服务实务”相互整合,旨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④职业能力实验模块。由“用药咨询与指导”与“药品调配与处方分析”、“药品零售服务”与“医患关系沟通”整合而成,旨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4.2以多样化、多方位的形式开展实训项目,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将“药品零售”“用药指导”“药品贮存与养护”“药物分析”“药剂学”等实践课程的实训内容以“项目化”的方式进行实训。将与专业技能内容紧扣的实践课程归类,再整合成单独实训项目。按照“理论实践一体化”原则,建成一体化教室,或利用学院附属医院便利优势进行现场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互围绕、相互渗透。通过与企业单位合作,共建仿真中西药房、药品仓库、用药咨询台、药品营销室、药品检测室、药物制剂室等项目实训室,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学生上岗就业夯实基础。
4.3通过顶岗实训,强化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由校企双方共同拟定实训内容,组建实训基地。首先,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组建的师资队伍对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强化实训,内容围绕常见疾病用药指导、药品调配、处方审核与分析、医患沟通、用药方法与安全性评价、药品管理等药学服务相关的技能[9],然后让学生到企业各部门进行为期10个月的轮岗、顶岗实训,并进行科学的考核考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学习与就业的无缝接轨。综上所述,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紧跟药学服务行业的发展,所授知识应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符合“学以致用”的基本原则,以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胜任基层的药学服务工作。
5结语
1.实践技能不够系统,且缺乏特色
物流业是一门综合服务性行业,涉及的行业、部门及岗位较多,这使得很多技能操作之间并不存在横向或纵向的联系,例如,叉车作业、分拣与数码字小键盘录入。因此,在培养物流岗位操作人员时,如果课程设置没有一条主线做指导,学生学到的技能是繁多且松散的。另外,物流业的性质也决定了物流专业实训课程设置上缺乏特色,像数码小键盘录入在会计专业中也有涉及,而叉车作业也只能模糊的界定为物流专业课程的范畴。
2.技能操作没有统一的标准
中职课程以教授学生岗位操作技能为主,但是由于物流行业为新兴行业,在行业标准上并没有像会计、食品等专业有统一的标准。例如,在出入库作业上,不同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岗位分工是不同的。此外,对于实训操作项目,例如分拣作业、堆码作业,企业在操作要求上也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方式,这对于实施教学的实用有效性上也大打折扣。
二、中职物流专业教学和管理改革措施
1.课程设置定主线
初学阶段以模块知识扩展训练为主———内容围绕主线以专题模块向外辐射;巩固阶段以任务教学为主———培养学生专项上岗技能。物流业涉及的岗位繁多,学校设定的课程要设定一条主线,打造自己的特色教学,对岗位角色进行分解教学和综合实训,在打造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向外辐射。例如以仓储课程为主,可以向配送物流或超市物流的岗位操作技能辐射,罗列出基本技能,相互重合处便是需要重点以多种形式培训内容,比如下表中阴影部分,对这部分内容每一项以多种形式强化训练。巩固阶段,将下面的模块融合在一起,设计出快递员收件、仓储员收货及超市理货等任务教学。打破“教室、黑板、投影仪”的教学模式,进入校内实训室、深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在学生对设备或操作有一些认识的条件下实地开展理论教学。
2.课程设置要优先考虑德育教育,再以教授专业技能为主
1.增加实验项目。
(1)浏览名校网页。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十几所著名大学物理实验室网页,下载物理实验室基本情况、课程表及开出的实验项目项,预选出包括基础、综合、设计性项目共47项。(2)查阅名校教材。实验室建设中我们积累许多各高校及各类出版社出版教材,例如: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15所高校的物理实验教材,从中挑出需增设基础、综合实验项目共27项。(3)实地走访区内、外高校。实地走访北方交大、清华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了解名校实验教学基本情况,由名校教师为我们推荐实验效果好、实验仪器先进的基础和综合实验项目共17项。(4)实验项目汇总。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调研实验项目汇总39项,每项都标注出处(校名)、实验类别(基础、综合、近代、设计)。经课题成员多次讨论,联系我校实际情况,从中精心挑选可增设实验项目19项目作为备增实验项目,安排每位老师负责3个实验项目,认真学习实验内容,下载实验讲义,做PPT为大家讲解项目内容;大家共同学习研究新增实验项目。
2.分专业划分实验模块。
(1)按专业确定实验模块。从实验教学要求出发,根据不同专业大类的特点,体现实验内容的差异性和可选择性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内容,更好地提高实验课时效益和教学质量。复合专业一:材料与冶金专业、稀土专业;复合专业二:建筑土木程工专业、能源与环境专业、矿业工程专业;复合专业三:信息工程专业、机械工程专业;复合专业四:数理生物工程专业、化学与化工专业、经济与管理专业。实验项目足够多时还可以增加模块数量,使模块划分得更加细致,使模块划分具有持续性、灵活性、多样性。(2)科学合理编排实验项目。选做实验模块化教学:并本着循序渐进、分层次的教学思路,目前设计了各具教学重点的四个模块,每个模块中的实验项目均含有基础、综合、设计三个层次的实验项目。模块1实验题目:实验1温度传感器特性;实验2磁化曲线;实验3导热系数测定;实验4高温超导材料特性测定;实验5非平衡电桥测量铂电阻温度;实验6半导体温差电偶;实验7硅光电池光照特性的研究;实验8光学成像系统的分辨本领等实验项目。模块2实验题目:实验1固体线胀系数的测定;实验2螺线管测磁场;实验3导热系数测定;实验4测定冰的熔化热;实验5测定液体的粘滞系数;实验6光纤的传输技术实验;实验7超声波探测实验。实验8压力传感器的特性研究等实验项目。模块3实验题目:实验1惠斯登电桥;实验2电表改装;实验3双桥测低电阻;实验4示波器原理使用;实验5RC和RL串联电路稳态特性;实验6温差电偶定标及电动势测量;实验7交流电桥;实验8音频信号的光纤传输等实验项目。模块4实验题目:实验1光强分布;实验2电子逸出功;实验3夫兰克-赫兹;实验4旋光仪测溶液浓度;实验5气垫导轨实验;实验6光学成像系统的分辨本领;实验7微波的布拉格衍射;实验8液晶的电光效应;实验9P-N结温度特性的测量;实验10高温超导材料特性测定等实验项目。一个复合专业选择一个项目模块,每个模块有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三层次类型。不同模块内的实验项目可以重复,使得模块内实验项目数增加,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3)教学实施,网络选课。开放物理实验室:做到实验时间、实验项目全面开放。学生可根据所学专业选择实验模块,由兴趣爱好选择模块内实验项目。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分专业模块化教学”指导思想。
3.撰写模块化教学新大纲、编写配套的实验教材。
从实验教学整体要求出发,根据不同专业大类的特点,体现实验内容的差异性和可选择性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更好地提高实验课时效益和教学质量。将现有实验项目和预增的实验项目合在一起,组成提供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模块化教学的实验项目,实验项目的增加及实施教学的模式的变化,需要我们撰写模块化教学新大纲。编写特色实验教学讲义。
二、跟踪评估
对模块化实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考试成绩的对比、教改实施前后师生座谈、调查问卷、后续专业课学习的跟踪反馈等多种形式,进行对比分析,改进、完善模块化教学。四、工作体会
1.本项目主要任务是调研、收集新的实验项目;在走访参观北京以及区内高校的物理实验室同时,对这些高校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学特色、实验室基本情况、管理手段、学生人数等多方面都作了了解,收获颇大。
2.多方征求划分实验项目模块建议,我们采取第一:由教研室教师集体讨论确定模块划分初步方案。第二:院教授委员会论证把关,提出改进建议。第三:泛征求外院教学负责人及教师的意见,使模块的划分更加趋于科学合理,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避免闭门造车。
3.新增实验项目使我们学习新的实验知识,提高了业务水平,开阔眼界;明确了实验室工作还有许多有待于提高方面。
4.教师观念明显变化,教改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老师们对实验室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整体意识得到了提高。这实际上也是理科教学基地建设的基本目标,也是我们模块化教改项目的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
(一)现有的课程体系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
不同的学历层次设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育应该不同于一般意义的高等教育,也不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升级版。长期以来,高职教育的定位与目标仍在不断的探索之中,但有一点已成为共识:搞好高职教育,纪要构筑理论基础,又要结合实际应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注重课程体系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解决眼前的学生就业问题,以专业课程为中心,忽视了基础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其后果是学生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素养,不利于未来职业道路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案决定教学。由于大量专业课、外语、计算机等专业和实践课程的加强,大学物理课程的学时被极大的压缩。现在的大学物理课程还十分强调构建“大而全”的课程理论体系,力求严谨、完整,整个课程还是按照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分类,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对这门基础课的需求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忽视基础与专业间的有机联系,且与日趋减少的课程学时相冲突。高职物理的教学深度与广度很难把握: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物理教学中往往只能简单的通过削减知识点,简化定理定律公式的数学分析和推理过程来降低教学难度,牺牲了对很多问题深入探析研究,缺少扩展性;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少,内容枯燥空洞;知识体系偏重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成就脱节,没有反应物理学的最新发展和新成果,与中学物理有很多的雷同之处,很难激发和提高学生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兴趣,失去了大学物理课程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方面的积极意义。
(二)教情与学情不匹配
目前高职物理教学模式往往还沿用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在教学观念上,强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缺少互动,教师“填鸭式”教学,学生死记硬背,僵化地掌握知识,很少积极参与学习,不能体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单一,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验课时远达不到课程要求,甚至很多院校在教学中取消了实验课程。虽然目前课堂教学基本都引入多媒体教学,如PPT与动画演示,但多媒体主要限于物理概念、规律的文字描述展示和公式的推导演示,而不能展示物理过程,学生缺少直观的认知,很多物理现象只能依靠老师的费力讲解和学生的“心领神会”,教学效果不理想。现阶段高职院校生源来源日趋复杂,我校近年通过提前招生、对口单招的生源已接近新生人数的一半,且由于文理兼收,大部分学生的数学、物理功底薄弱。相对于中学物理,大学物理以复杂一般运动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等数学微积分和矢量代数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由于高数、大学物理往往由于教学计划同步开课,学生对高数还在消化理解时接触大学物理,缺乏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模型用高数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对课程的评价方法单一。考试是为教学服务,反应教学情况的,而不是教学的指挥棒。而实际情况是将考试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依据,且考结果轻过程,考核内容格式化,习题题“理想化”。这样的考核方式缺乏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考验的是学生的“背功”,使学生养成了对前人成果的依赖性,习惯照搬照抄他人成果,挫伤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三)教材问题
目前高职大学物理课程缺乏合适的教材,通常选用本科或成人自考教材,使用时仅作简单的压缩和删减,内容抽象,与实际生产脱离,不能体现高职教育注重理论联系生产实际的特点,学生惧怕厌倦物理学习。
(四)对大学物理的人文精神的影响重视不够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院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和知识增长的无限性是永远的矛盾,仅凭在校的几年所学不可能受用终生,需要不断充实、提高。高职学生未来处于生产第一线,应该具备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也是高职教育的目标。目前的大学物理教学还停留在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这个低层面上,对其在帮助学生获取、吸收、运用知识方面的巨大作用没有涉及,忽视了物理学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职业长远发展的积极影响。学生常常迷茫“为什么要学物理?”“学物理对我的专业有什么帮助”,疲于应付作业、考试,急功近利,考完就忘。
二、对提高物理课程教学效果的探索建议
(一)改变观念,重视大学物理的人文精神的积极影响
我们应该从提高人才综合素质这一目标全面认识大学物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大学物理不仅仅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在素质教育方面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更是文化,闪耀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物理学在创立和发展的漫长坎坷过程中,物理学家总结和发展了许多及其精彩研究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等。这些研究方法有其独有的特点,注重严密的推理逻辑,理论与实验的紧密结合,也为其他自然学科的研究起着指导作用。学生学习物理学不但要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其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领会物理思想,树立起彻底的唯物主义思想,注重团结协作,踏实求实,勇于创新,鼓励学生将这些方法、思想运用到专业学习中去。
(二)课程内容与专业对接,采用模块化教学
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高职大学物理不应固守向普通高等教育完整严密课程体系看齐的陈旧观念,教学内容的选取应灵活,致力服务于专业建设。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针对不同的专业,在课时有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为学生打下专业所必需的物理基础。积极采用模块化教学,注重知识结构。大学物理的章节如力学、振动与波、热力学、光学和电磁学等,内容浩繁,要在三四十课时中完成是不现实的,但这些不同领域具有较高的独立性,根据不同专业所需删去若干章节不会影响学生对物理学的整体认识,以机械专业为例,细分专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模块组合:①机制专业:力学、振动和波②机电专业:力学、电磁学③模具专业:力学、热力学④化工设备、船舶、飞机维修专业:力学、振动和波、流体在教学中,控制好教学的难度和广度。大学物理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是科技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专业课是这些物理基础知识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与延伸。高职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薄弱,不能简单的通过删减内容、回避难点来满足教学合格率,造成学生职业能力的缺失。对于不是必需、理论性强的内容应直接删除,对于必需但掌握难度较大的定律定理则可以淡化推导,重在讲解其在生产中实际应用。通过物理课程,学生可以有序的将其中的物理基础知识与专业课程中的内容对接,掌握完整的专业知识链。
(三)理论结合实验开展教学,完善考核评价方式
1.1外资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总体要求
1.1.1学历
10家企业中,有7家选择会招收本科毕业生,4家选择了会接纳专科毕业生。3家表示会欢迎研究生,只有两家表示不管学历,只要胜任就会聘用。
1.1.2岗位
10家企业中,有4家表示需要管理人才,2家表示需要办公室文员,有2家表示需要跟单员,各有1家表示需要外贸业务员和报关员。
1.1.3需求数量
在接受调查的10家企业中,有2家表示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不变,有8家表示将根据企业发展情况适时地增加招聘人数。
1.1.4小结
结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学历要求方面,这10家接受调查的企业对于学历的要求都不是很高,大部分的企业还是比较倾向于招收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在提供的岗位方面,可以看出管理人才是企业急需和欠缺的,其次是办公室文员和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和报关员则略有需要。不过,口语翻译、商务笔译、中英文秘书在这些企业中要么处于饱和状态,要么就是目前不需要。人才需求的数量方面,根据分析可以看出,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数量可能会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还是较为理想的。
1.2外资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要求
1.2.1专业能力
在英语能力方面,有1家企业表示对员工的英语水平有严格要求,有3家表示只要能进行日常英语对话就可,另有6家企业表示要会用英文进行跟单、处理英文函电等。在商务知识能力方面,有9家企业表示,只要掌握基本的商务知识即可,有1家企业表示要求具备商务销售能力和能运用商务知识从事外贸业务。
1.2.2实践能力
10家企业都认为人际沟通、时间管理、执行能力、合作能力是它们十分需要的,有9家企业表示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它们来说也十分重要,有1家企业表示组织协调能力是它们十分看重的。
1.2.3职业素质
在职业素质方面,10家企业一致认为团队协作精神、善于沟通、积极的心态、良好的习惯和身体素质这几项是他们最看重的。
1.2.4小结
结合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专业能力方面,大部分企业对于阅读、写作等英语能力的要求还是很高的,要求能够运用英语进行跟单、处理英文信函等。对于英语口语能力,只需要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对话即可。而大部分企业对于商务知识的掌握要求也不是很高,只需要能够简单了解一些基本的商务知识即可。在实践能力方面,大部分企业都比较看重语言表达、交际能力、合作能力、执行能力和管理时间能力,这说明大多数企业还是比较喜欢善于与人沟通交流、懂得团队合作、同时又能管理好时间、有一定管理组织能力的人才。在职业素质方面,10家企业都比较喜欢能够适应企业环境,融入企业文化氛围的人才。
2进一步满足企业需求的对策分析
2.1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
首先要认识到语言的工具性,调查显示的大部分企业对于英语水平的要求并不是非常高。因此,一方面要加强英语“说”的能力,让英语成为一项沟通交流的有用工具。另一方面,要多读报纸杂志、多与人交流,培养英语阅读能力和口头的沟通能力,让语言为我们的工作服务,学有所用。其次,大部分企业对于商务和外贸知识的要求也并不是非常高,不过要有基本的了解,因此要课上认真听讲,夯实基础;课后多看案例,分析这些商务和外贸知识在实际工作业务中的应用,同时适当了解一些实际商务活动中的惯例和处理习惯。
2.2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
首先,在大学期间多参加社团和学生会的实践活动,培养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其次利用好学校提供的电子商务模拟系统平台,了解外贸交易的每一个流程,切实有效地掌握外贸运作知识;再次,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实习和实训的机会,加强自身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努力让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2.3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
(一)目标设置不够清晰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全方面专业技能和知识,能够在政府、金融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以及科研、教学工作的高级工商管理人员。可以说,这一目标定位过于笼统,内容宽泛,无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无法帮助老师明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不利于学生与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课程体系搭建混乱
目前我国财务管理学科建设主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知识和经验,因此,我国财务管理体系沿用了西方管理学的成熟理论和研究方法。但是,由于国外的理论具有一定的本土性,在我国情景下可能会“水土不服”,而且,借鉴的理论和方法之间也可能存在重复或遗漏,使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及系统性,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摄取和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课程内容的合理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
(三)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许多高校已经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仪器,使教师的教学手段更加生动与形象。但是,一些老师的思想还比较保守,认为投影仪和黑板相结合就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的真谛。此外,由于财务分析与决策软件的缺乏,许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只能选择照本宣科,无法使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果现行的教学方式不能改革,那么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也只能是摆设,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教学与实践脱节
现在我国高校很少设置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环节,仅有少数的学校在探索财务管理与沙盘模拟实践课程相互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国外的财务管理课程设置中有专门的实践课程设置,包含课内实践教学、实验室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三种形式。这主要是由下述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主观上,大多数高校并未将实践环节看作重要的教学环节,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实践环节对于学生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二是客观上,实践环节的开展需要企业的配合,而财务管理部门掌握企业的商业机密,因此校外的实践环境很难满足,而校内设立专门的实验室需要大量的经费和人力,许多高校因此只能放弃实践课程设置。
二、重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对策
(一)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构
选择合理的教学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建立合理的教育制度,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专业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教育教学,培养“高素质、宽基础、针对性、拓展性”的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和适当的实践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迈出校门即已具备从事初级和中级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
2.专业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现代商业银行、农村金融行业等企事业单位,培养品德合格,专业素质扎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线岗位适应能力,且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出纳、会计、银行柜员、审计、税务员、存货管理员、统计员及客户信用管理等工作。
(二)搭建合理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要兼顾与相邻学科间的关系。应在设置的必修专业课程包括管理学、税法和经济法、初级、中级和高级会计学、成本与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学、内部控制以及初级财务管理等课程,专业主干课包括中、高级财务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和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为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在保证专业方向的课程特色的同时,适当开设专业限选课以满足同学们的兴趣和爱好,包括金融市场学、个人理财、数理统计与计量分析、税务会计、审计学和保险学等。解决好各门课程之间的边界交叉和内容重复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另外,应积极向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学习,引进和建立教学案例库,通过教学案例的学习和讲解,更生动和有趣的将的财务理论与实务学习结合在一起,将大量的新兴学科知识和网络技能融入到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之中,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变化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财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保证。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积极接受新的教学思维,主动探索更有效的和更合适的教学模式。为保证财务管理教师队伍能够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学校应采取责任追究和效果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岗位责任,完善考核制度,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信息沟通渠道,积极引进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打造一支科研与教学齐头并进,具备创新和改革精神、教学方法和专业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
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重塑教学方法体系:
1.ERP沙盘模拟实验课
ERP沙盘作为企业模拟工具,通过使学生组成任务小组的方式,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决策,可以作为实验室教学内容,弥补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明确企业运作流程,熟悉资金运作形态,更清楚地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促使学生的全局观,将静态教学转变为动态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2.广泛开展合作性教学活动
积极扩展各种社会资源,通过与政府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帮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财务管理业务,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定期向实习基地的企事业单位输送优秀的实习生,帮助学生提早适应工作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鼓励财务管理专业任课教师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使其理解和掌握财务分析和决策过程。
3.实施双语教学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环境伦理;伦理原则;伦理实践
Abstract:Just like a doubleedged sword, geneticallymodified crops not only bring benefits, also trigger arguments, among which the ethical problems captures most attention. After researching the origins of those ethical problem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ethical principles to direct the ethical practice of geneticallymodified crops, so as to ensure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se crops will be developed favorably for human beings and ecology environment.
Key words:geneticallymodified crop;environmental ethics;ethical principle;ethical practice
转基因作物又称基因工程作物,泛指利用以DNA重组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于受体植物基因组,通过改造作物的遗传组成所获得的某种新的遗传特性的作物。[1]它在改善生物的抗性、提高生物品质、人类保健和医药及环保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然而,转基因作物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福利的同时,也潜伏着人类深切的恐慌,引发了诸多伦理问题。
一、转基因作物引发的伦理争议
在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开发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如下的一些伦理争议。
(一)转基因作物及食品的风险性
转基因作物及食品在研究和商业化过程中给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人类健康带来了很大的潜在风险,引发了相关环境伦理方面的争论。
目前转入作物的插入特性以抗除草剂最多,其次为抗虫和抗病毒。当这些转基因通过基因流动逐渐在野生种群、非转基因同种作物中定居后,使作物的野生近缘种有获得选择优势的潜在可能性,将可能产生“超级杂草”,或造成遗传多样性的丧失。这对生态系统、其他物种是否公平?换言之,生态系统、各物种是否具有道德主体地位?
转基因食品,指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生物直接食用,或者作为加工原料生产的食品,统称为“转基因食品”。
消费者担心转基因食品有毒;会引起过敏反应;引起人体对抗生素的抗性;素食主义者担心在植物性食品中转入了动物基因;穆斯林担心在其他动植物种转入了猪的基因,引出了对特殊人群的尊重问题。
(二)转基因食品的标签问题与知情选择
近年来,就转基因食品是否贴标签问题,国际上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被称为“标签风波”[2]。从中可以看出,标签问题主要不是针对产品本身,更重要的是给消费者提供有关转基因食品的信息并与传统食品区分开来,以便素食主义者、宗教信徒等消费者在知情的情况下能够自主选择,这是对他们信仰与人格的尊重,避免引发诸如民族冲突和宗教冲突等社会问题。
(三)基因资源的保护与利益分享
在基因研究国际合作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有失公平的情况。发达国家以“未具备开发、使用能力,守着也是浪费”为借口或以国际合作为幌子大肆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基因资源,将发展中国家的基因资源据为己有。如把发展中国家的原始品种资源引进并进行基因改造后,生产出更优质的品种,然后再以此来抢占国际市场或申报专利,而发展中国家使用该基因资源时却要支付高昂的专利费。围绕基因资源、基因专利的激烈争论,是现代人在新的技术范式中寻求各种不同利益间均衡与协调的表现。在国际合作中如何界定基因的专利权、如何保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实现利益分享等,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转基因作物引发争议的伦理根源
从伦理学及生态伦理学的角度看,转基因作物在研究开发、商品化过程中引发上述伦理争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生态利益
基因技术尤其是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应用会对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土壤、基因资源库、生态系统产生潜在的不可估量的影响。人们在追逐转基因作物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的时候,往往忽视了生态利益。在发展这一高科技时,我们应以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来指引基因技术的发展方向。
生态伦理学把承认自然界的价值作为出发点,主张把道德权利扩大到动物、植物和自然界的其他存在物,要求确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在生态实践中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价值观倾向于承认自然界生物个体及其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各种价值。余谋昌先生指出:“‘价值’与‘权利’这两个概念是有联系的,从对自然界价值的确认,会导致对自然界权利的确认。生命和自然界有权利,因为它具有内在价值,为了实现它的价值就必须享有一定的权利。”[3]罗尔斯顿也指出:“生存权,从生物学上讲,是指为了生存适应性配合的权利。适应性配合,需经上千年的维持生存过程。这种思想至少使人们想到,在某一生态位的物种,它们有完善的权利。因此,人类允许物种的存在和进化,才是公正的。”[4]可见自然界的权利主要体现在它的生存权方面,即拥有按照生态规律持续生存下去的权利。在以后的基因技术实践中,要确立起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态度,考虑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权利,谨慎开发转基因技术。
(二)忽视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
自主选择权建立在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基础上,没有知情权,也就谈不上自主选择。转基因作物生产者和销售者普遍认为:只要符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3年提出的“实质等同性”(substantial equivalence)原则①,就可以认为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一样是安全的,也就不必要对其进行贴标签了。
反对者则认为,这一原则实际上是用最终食品的化学成分来评价食品的安全性,而不管转基因作物或转基因食品的整个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包括人体健康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这是结果评价法,而不是过程评价法。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反思,“实质等同性”原则的缺陷在于用还原论和单一的线性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还有人认为,用全面的生化、毒理学、过敏性和免疫学的实验和检测方法来评价转基因食品,会增加转基因食品的成本和消费者的负担;用“实质等同性”原则可以降低成本。但笔者认为这些增加的成本与消费者的健康权、知情权、选择权相比是次要的。而且,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降低转基因食品的成本,如提高转基因技术和管理水平。因为成本过高而降低安全评价的标准,这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更不能成为不贴标签的理由。
(三)国际合作中的正义缺失
在国际合作中,由基因专利带来的利益分配,有时并不能为尽可能多的资源拥有者分享。生物海盗行为比比皆是。[5]这就涉及基因资源的公平使用问题。
发展中国家提出从相应的国际合作研究成果中分享利益的要求,本身是基于现存的知识产权制度,而从法律角度看,分享利益要求也是依靠现行的知识产权法或专利法来为其辩解。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简单的宣称对基因资源的主权并非其最终目的,分享基因技术的成果才是其最大利益所在。[6]正因如此,发展中国家指责发达国家利用各种途径在发展中国家获取基因资源进行研究开发并寻求专利保护的做法是一种“生物海盗”行为,要求对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修正。发达国家从保护自身既有利益出发,坚持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中一些对己有利的原则,反对发展中国家在现行制度中引进新规定。在公正的原则下,如何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基因研究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促进利益的公正分配;发展中国家如何从基因资源的主权出发,在法律上设计出一套相应制度,确保自己能够分享以基因资源为基础的专利技术的商业利益,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三、维护转基因作物与食品安全的伦理原则
根据转基因作物(食品)研究涉及的主体及问题,从尊重人和自然的角度,确定如下伦理原则:
(一)风险防范原则
风险防范(vorsorge)思想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环境法中提出的。它的核心在于不确定性不能成为不行动或延迟行动的理由之一,体现的是“安全要比后悔好”的价值取向。对于管理具有潜伏性和不可逆性的基因技术风险,具有深远的伦理意义和制度意义。
这一原则也体现了环境伦理中追求代际公平的思想。对未来利益的关注是风险防范原则与代际伦理的结合点,它要求现代人在行动时要考虑到未来后代的利益。转基因技术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风险具有潜伏性和不可逆转性。如转基因作物发生“基因漂移”对自然基因库的污染将导致怎样的生态环境恶果,短时期内可能几代之内也很难显现出来,承受环境风险后果的将是我们的子孙后代。因此,在发展转基因技术时要坚持风险防范原则,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历史教训。
(二)尊重消费者知情选择权原则
康德认为自由与理性把人与其他生物区别开来,我们具有规范性的自决能力,而该能力是我们人之为人的一种最高价值。因此,一个人受到别人尊重是因为他可以自由选择和决定自己的未来和命运。一个人也有义务尊重别人的这种同等的自决能力。从康德哲学的观点来看,把某人当作人来尊重,就必须尊重他的自由,而尊重他人的自由则意味着必须考虑我们自己的行为和政策对他人产生的影响。我们没有干涉他人自由追求其目标的权利,但是,当我们不尊重他们的知情权时,恰恰就是在干涉他们的自由。某人作为理性和自主的人而被尊重的事实,也意味着人们应该尊重他的知情权,因为这是自主的必要条件。如果不进行标识,消费者无法获得相关信息,致使知情权缺失,不能自由选择,实质上是对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限制。所以,在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上,必须以尊重个人的知情权、自由选择权与人格尊严为前提。应该保护和尊重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
(三)利益分享、公正原则
当代专利权把专利视为经济政策的一种工具,是一种激励机制,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研究的热情,激起投资商对科学研究进行投资的兴趣。专利权的授予当然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但是,也有一个前提条件,即不能损害人类的整体利益或者不能危害其他大多数人的利益,要促进公共利益的发展。这正是专利法中伦理条款的要求。法律也要接受道德的制约。
2001年10月联合国“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工作组会议”,要求各国政府应该鼓励专利申请者披露基因资源的起源国、传统知识、创新和做法等,提出“促进向提供遗传资源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财政资源”,“建立承认并保护土著社区和地方社区的知识创新和做法机制及获取和惠益分享制度;促进缓解贫困,支持实现人类粮食安全、保健和文化完整”,促进利益的公正分配。
四、维护转基因作物与食品安全的伦理实践
实践中需公众、科学家、政府共同努力来维护转基因技术的安全应用,使之朝着有利于人、有利于自然环境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普及基因科普知识,提高公众参与能力
公众对转基因作物、食品的认识不是很全面、客观,因此有必要对公众进行基因知识的普及教育。要向消费者客观公正和全面地传播有关知识,保障他们的知情权,树立基因资源的保护意识和公平合理的使用意识,使其具有实际参与决策(决定)的能力。科学家、政府、新闻媒体和公民个人都应行动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科普宣传工作。
(二)加强基因科学家的伦理责任
为提醒科学家的道德责任感而营造一种社会氛围。首先,伦理研究与科技活动应当配套进行,而且要形成机制。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子计划——ELSI。第二,在宣传伦理知识的同时,建立配套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伦理委员会的监督评价功能。第三,新闻媒体应在伦理宣传中发挥作用,在报道重大科技成果时,要让公众知道其中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要灌输知情权原则和公众参与意识。第四,高层领导、决策者、基因科学家、社会科学家要充分交流探讨,决策时做到科学化、民主化,努力营造基因技术发展必须要接受伦理道德的引导、科学家必须承担起伦理责任的社会氛围,从而维护转基因技术的安全。
(三)完善政府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
只有将上述伦理原则内化于法律体系之中,优良伦理道德才能更好地保障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存在发展,增进每个人的利益。我国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落后于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的现状,已经不能满足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的需要。为此,应进一步加强对转基因作物与食品安全性的政策、法规建设,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国际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准则,加强生物安全立法,推行标签管理。
参考文献
[1]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樊龙江,周雪平.转基因作物安全性争论与事实[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314.
[3]余谋昌.生态伦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1.
[4]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88.
一、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中职应以培养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操作人员层次为主。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操作人员”,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成为具有稳定的职业思想、一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熟练、实践能力强,能在中介组织、基层工商管理部门从事工商事务处理工作,在社区、物业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人才对应的岗位及技能(方向)
根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版)的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确定了企业注册、商标注册、合同管理三个技能方向。经过调研,现阶段全国开设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的中职学校几乎没有。因此,我们建议该专业设置工商事务处理、公共事务处理二个专业(技能)方向,目的是为了适应各种中介组织、基层工商管理部门、社区、物业管理等对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的人才需求。
工商行政管理事务岗位有工商事务处理、公共事务处理二大类岗位,各自对应的职业不同,具体从事的工作不同,对岗位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各种中介组织和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中,主要人才需求是工商事务员、市场监管员、工商事务信息员等,中职生在这些岗位上就业也比较稳定;在社区、物业管理等部门的主要人才需求是社区工作者、劳动关系协调员、社会文化指导员等。(见上表)
三、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彰显立足岗位、重视素质、突出能力为主旨的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工作过程导向、任务引领”,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构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实训模块、专业选修模块”之间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着眼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为后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服务,为学生终身职业规划服务;专业核心课程按照适应本专业的技能方向和相关岗位的共同核心能力要求的原则设置;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按照适应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的原则设置,以“必需、实用”为度,突破学科的系统性禁锢,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开设,强调针对性,突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增强实战性。
四、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培养模式
[关键词] 语言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加入WTO,许多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实现跨国合并与合资来增强企业竞争力。但当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时,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经营者之间的文化冲突现象日益显著,合作双方在经营与管理时所产生的矛盾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利润的回报。著名跨国公司文化差异研究专家戴维・A・利克斯对此做了如下结论:凡是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那么如何使在外企工作的职工意识到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问题需要得到尽快解决。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是外企职员的未来主力军,对于这支主力军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开始加强对学生文化,特别是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二、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从语言的功能特征来看,语言是个工具,是个思维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文化从广义上看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看是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语言是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而文化是语言的底座。
而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价值观念体系,它是经过时间的推移慢慢积淀起来的一种具有文化标志性的产物,使得人们对事物产生独特的认识和感知,并对该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起着支配作用。
我国语言学家胡仲文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应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会能力。语言能力指能否正确无误地说出这种语言;而社会能力指说出的语言是否恰当得体,能否被对方接受,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只掌握了语言本身的结构和体系方面的知识不能认为是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必须同时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样,在交流中才不会因产生文化碰撞而造成种种误解。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种能力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三、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是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4月版对英语专业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提出要求:“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新大纲》对于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方面提出了更明确,更详细的要求,这说明文化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因素。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语言知识,商务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三者缺一不可。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佳办法。”经贸,金融,证券,商务谈判,旅游等各个商务领域的内容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
2.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培养跨文化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彻底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得体地使用英语。例如:东方人重辨证思维,讲究悟性,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文化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不同。汉语句子主动句较多,反映了中国人长期以来以人为中心的思维习惯;而英语中被动句较多,反映了讲英语民族重客观,重逻辑。明白了这种差异后,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和翻译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向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去靠拢。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也富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例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很多学生会翻成“four Asian dragons”,但如果明白在中国文化里“龙”是一种吉祥的神物,而在西方文化中被看作是希腊神话里似鳄鱼或蛇的一种凶残怪物后,学生就会有意避免使用“dragon”,而会寻找一种西方文化中同样代表吉祥,有活力的动物“tiger”。因此,学生对“four Asian tigers”的记忆会非常深刻。同样,当中国学生们读到John Mascfied的这句“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一种温暖的风,西风吹时,万鸟争鸣)时,会觉得难以理解,因为在汉语中西风指代凄凉,萧条;而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西风在西方文化中常与春天联系在一起,用以描绘美好的事物。
3.有助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就业
在就业面试时,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如果能够与外方应聘者讨论外资管理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和文化冲突问题,就能在应聘大军中脱颖而出。在中外双方实际谈判中,如有文化冲突,他们就能够帮助中外谈判参与者分析东西方思维差异引发的谈判困惑的原因,及时化解僵持局面。有些学生在外资企业中身兼“语言翻译”和“文化翻译”两重职责,帮助外方老板了解文化差异在企业管理中的表现行为。
四、如何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进行教学改革,优化语言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改变原先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主动式学习模式;从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能够从事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的听说,全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从原来的以评价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评价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
2.有效利用现有教材和课堂教学时间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跨文化交际技巧的培养放在与语言技巧培养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有效地分配课堂时间,将文化与语言相互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典型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例如:一个中国警察A想向他的英国上司B请假,送母亲住院。对话如下:
A: Sir.
B: Yes. What is it?
A: My mother is not very well, Sir.
B: So?
A: She has to go into hospital, Sir.
B: Well, go on with it. What do you want?
A: On Thursday, Sir.
B: Bloody hell, man, do you want?
A: Nothing, Sir.
通过这个案例的讨论分析,同学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中国警察在他的英国上司那里碰了壁,因为在中国文化里,得知下属亲人生病,上司应该主动表示关心让下属请假回家,而在英国人价值观里,下属亲人生病是个人的私事,如需要请假,可以直接说明。造成上述的尴尬局面的原因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教材选用上,尽量选用原版教材,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原汁原味的英语素材,掌握西方特有的文化知识。现有的一些国内英语教材,如《综合英语教程》在每个单元后面专门设置了cultural information一栏,通过短小精悍的文章介绍了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加以介绍,并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对这些文化知识加以延伸。有些教材对文化知识往往加以备注,教师在备课时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强调,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营造跨文化的氛围
除了课堂英语教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课外学习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如欣赏英美文学作品,原版电影电视剧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地道的英语书面和口头表达方式,还能让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同时可以邀请外教进行文化方面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学习西方的文化习俗和交际技巧。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过一过“洋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等。学生在为节日做准备的阶段,会对这些西方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庆祝方式等文化知识了解,并且会和中国的对等的传统节日加以比较,这样东西方文化差异就不在是书面文字的介绍,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小型的比赛,如辩论赛,趣味知识竞赛,模拟商务谈判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英语文化知识,又能提高文化交际能力,在实践中挖掘自己的潜力。
五、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外语的学习,今后就业,以及能否在外资企业中胜任自己的岗位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英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的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研究, 2006 (11)
[2]胡文仲: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作为物理学专业学生重要学习环节的毕业论文写作,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是全面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论文内容可以是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或应用开发。论文应具有完整性和一定的系统性,对所研究的问题应有比较充分的调研,分析具体,结论可靠。提交的论文应符合通常科技论文的规范和要求,内容基本正确。对论文的评价重点是学生的学风、对知识的综合掌握、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因此,结合物理学专业特点制订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将信息素养能力纳入自身能力建设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而得到不断的强化,并最终成为保障其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7]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而言,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总目标是在发展学生物理学专业素养的同时,促进信息素养的发展,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具体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一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策略,学会运用专业数据库,具备检索物理学专业信息的良好能力;二是使学生学会批判性的运用所获得的信息,并选择有益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会在所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学术创新;三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遵循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信息道德;四是在答辩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传递、交流信息。
二、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基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学习过程。这种渗透式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发展学术素养,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1.通过论文选题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是教师科研项目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题。例如,与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一维三原子链的晶格振动分析,一维线性谐振子薛定谔方程的数值计算,相互作用带电粒子运动轨迹的数值模拟与分析,航天器变轨过程分析,光学涡旋的产生及衍射特性,数字全息显微技术研究,光学实验中的图像处理与应用,等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增加科研实践机会,拓展物理学专业知识视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和专业能力,并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定论文题目。学生可以从科学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以及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中自主选题,也可以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选题。无论如何选题,都是以大量信息为基础的,充分利用信息,善于捕捉为己所用的信息,了解课题的学术意义、学术创新和国内外最新进展,就会大大拓宽研究思路。[8]在论文选题过程中,课题检索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课题检索,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物理学专业数据库的检索途径、方法和技巧,如学会熟练运用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维普等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了解SCI、EI、ISTP、EBSCO、IOPP、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IEEEXplore等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类馆藏文献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课题检索,掌握文献检索知识,丰富信息知识,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使学生的专业信息能力得到发展。
2.通过文献综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在确定好论文题目之后,学生需要进一步进行文献的检索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指在全面掌握、分析与课题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该课题在一定时期内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述而形成的论文。文献综述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9]在文献检索过程中,教师要指点学生注意文献资料的新颖性、价值性和真实性,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筛选、评价所获取的信息资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并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源进行分类,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完成文献综述。当然,本科生的文献综述只要能够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述评即可。文献综述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充分了解课题的全面情况,把握课题的发展规律,熟悉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从事该课题工作的主要学者的成就和水平;[10]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检索工具的能力以及根据主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第三,文献综述对参考文献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士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第四,文献综述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抄袭现象,便于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3.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物理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占有的各类信息资源,运用各种创造性思维,在综合归纳材料、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论文写作的各个细节,如要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结构:一是论文前置部分,包括封面、题名、中英文摘要、目录;二是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材料和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三是附录;四是致谢。在开始论文写作前,要列出论文的写作提纲。写作提纲要提纲挈领、主次分明、组织合理。在写论文的主体部分时,要注意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字通顺、衔接自然、用语符合技术规范,图表清楚,格式规范。论文中的论据应该真实可靠;论证要合情合理;论述要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创新性;结论与全文观点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4.通过论文答辩评价学生的物理学专业信息素养能力论文答辩是毕业生在规定时间内展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由答辩委员会就论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及修改意见的过程。论文答辩是学生展示、交流毕业论文成果及学业成就,检验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论文答辩可以全方位检验学生对所写论文的认知程度,对物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运用论文观点回答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对文中创新点的解释能力。
三、结论
2、1874年,普朗克进入慕尼黑大学攻读数学专业,后改读物理学专业。1877年转入柏林大学,曾聆听亥姆霍兹和基尔霍夫教授的讲课,1879年获得博士学位。
3、1930年至1937年任德国威廉皇家学会的会长,该学会后为纪念普朗克而改名为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 从博士论文开始,普朗克一直关注并研究热力学第二定律,发表诸多论文。
4、大约1894年起,开始研究黑体辐射问题,发现普朗克辐射定律,并在论证过程中提出能量子概念和常数h,成为此后微观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极为重要的普适常量。
热学课程论文教学形式与作用一、引言
《热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质热运动及其有关性质和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物理学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热学》课程在实验基础上,通过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进一步学好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输运现象与分子动理学理论的非平衡态理论、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液态与固态、相变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要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养成刻苦踏实、勤于思考的良好学风,又要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作好业务、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还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有关科学研究、应用开发、教学工作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目前《热学》课程的教学中,课程论文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探讨课程论文教学的相关研究课题也逐渐开始得到重视。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在掌握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适当了解这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以及它们在生产技术、特别是高技术领域中的应用,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特别是当代物理学前沿以及当前高技术领域中物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和激励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和责任感。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在课程论文的实施过程中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把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于造就新世纪人才,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课程论文的基础
课程论文实际上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热学》课程的教学应当把重点放在打好基础上。如果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雄厚,基本功扎实,再加上广泛涉猎与深入钻研,专业课就能学得好,理解得深,在将来从事高新科技领域的创新工作时就上手快,回旋的余地也比较大。况且,“热学”课程在传授系统物理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中的思维方法与工作语言。这样,尽管有些基础物理知识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没被直接应用,但这却会影响到学生的工作方法、思维方式以至世界观,当他们以后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时会在潜意识深处起重要作用。总而言之,《热学》课程的基础还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离开这些基础去谈课程论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课程论文的形式
课程论文的形式灵活,不仅包括论文、调查报告,还包含有实验研究、实物制作等多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告知、提问等多种提示方式引导同学自行深入研究,常见的课程论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解题方法的探究,通过对一个例题或习题的多种方法求解,使得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方法掌握得更透彻;二是实验探究,例如,当讲解到气体玻一马定律与盖・吕定律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相关实验来验证上述定律;三是调研报告,例如在讲解卡诺循环这一知识点时,可让学生调研、总结目前市场上热机的工作原理与工作流程等;四是理论模拟与分析,例如讲到相变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各种相的稳定性。五是合理的估算,例如气体动理学理论里输运现象中的气体黏度公式,查普曼和恩斯库格曾用不同的高深理论得到相同结果,它是个级数,由前几项可得系数约为0.499,而如果充分考虑速度住留的简便方法,很容易就得到此系数等于1/2,又如通过对小无极分子估算分子间力的有效作用距离与平衡距离的半经验公式,再如可以用标准大气模型中数以千计的数据,考虑地面凹凸不平的影响,可求出精度较高的大气粒子总数,然后与用均质大气模型、等温大气模型或者地面大气压强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估算行星大气粒子总数的简便方法;目前“热学”课程中有一些概念和提法在学术界实际并未完全统一,有的甚至还是有争议的,例如:任意逆循环的制冷系数的定义,等热容过程与多方过程的差异,卡诺循环的概念以及回热式循环与非回热式循环,等等。遇到这些内容时,就在课程讲授中把各家的观点都原原本本地告诉学生,同时也介绍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研究,自由思考,自己做出合理的判断。
四、总结
《热学》课程论文的目的是使得学生通过热力学宏观定理与微观模型的学习,建立把宏观现象与微观模型进行联系的物理思想方法,掌握对事物的实验――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问题探讨与课程讲授、主题讨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教学论文为载体,实现《热学》课程的互动研究型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素质培养,通过精心设计方案,全面加强各个环节,合理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形成视野开阔、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风格。用搞科研的态度对待教学,积极开展教学论文的教学,从教学有关领域挖掘课题开展科研,再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与科研两者有机地相结合。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了这些从教学有关领域挖掘课题开展科研所取得的成果,身教言传,课程里就会充满了研究与探索的特色和风格,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逐渐受到熏陶,养成勤于思考研究、勇于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良好习惯,并为学生发展其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得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理科本科专业基本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I).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59-60.
[2]张辉,陈振乾.“高等传热学“教学的改革实践[C].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6.172-175.
[3]高崇伊.改革“热学“课程教学加强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3,(3):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