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程管理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本科专业首先是系统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管理、经济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其次,工程管理又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应特别注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再次,学生应具有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基本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与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还是有相当的差距,比如:人才知识结构和人才类型不适应企业实际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不合理,缺少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实践教学内容偏少;毕业生到现场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相比,实施工程项目能力较低;而与管理人员相比,专业管理水平又不够高,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教育前,对工程实践过程没有较多感性认识,对工程中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缺乏基本和全局性的概念。因此,工程管理作为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更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从系统性和学科体系出发组织专业教学,以解决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与项目管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构成。实习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教学;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工作实践背景和职业意识。
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007年由我校和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牵头成立了四川省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根据每年各参会高校介绍情况,并对国内有代表性的高校和四川省内各高校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实践教学环节是各高校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根据调研情况,发现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缺乏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支撑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基地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约束,施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较重,风险较高;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或现场管理人员出于安全考虑,经常不安排学生具体工作,甚至不让学生去施工现场,只安排学生在办公室看图纸或者整理资料。因此,学生实习效果很差,实习内容也不全面。
一方面,由于很多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实验室的建设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专业四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要求,更不能满足开设研究性实验课程要求。另一方面,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仅仅停留在为教学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该围绕科研工作和对外科技服务进行,围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建设来展开。
3.实习教学方法和内容过于单一
工程管理专业的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巩固和深化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实习环节有不同的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认识实习到课程设计,再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内容和要求都不一样,需要学生深入到项目现场,需要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而不能只停留在参观、讲解,否则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实习效果不佳。
4.毕业设计或论文与实际结合不强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环节是对学生四年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检查,除了要求学生按进度认真完成设计内容或者论文内容以外,对设计题目和论文题目的选择最好能以实际项目为主。而多数学校毕业设计环节的论文题目或设计题目凭空想象居多,毕业设计的效果不佳。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本科规范的指引下,结合近几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做法,对工程管理专业应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做一些总结和介绍。
1.以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规范为指导,构建和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本科规范指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包括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与工程管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专题讲座与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环节。课程实验由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进行开设,应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另外,某些综合教育内容,如学术与科技活动、自选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学术性社团组织活动等),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也可作为相应的实践教学形式逐步纳入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长效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其成为实践教学的载体之一
实习基地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实习基地建设应该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专家任校外导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实习时候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辅导,也可以在学生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时候进行指导。另外,实习基地是本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的场所,通过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的感性认识,并可能通过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再强化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推进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对工程管理的相关专业
课程有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教育观念上的认识误区,仅仅把工程管理专业等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在教学方法上局限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强化人才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室是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创新研究的基础平台。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建设必须满足设备配套、专人管理、制度完善、维护及时。在模拟实验室中,可以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与实践,同时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完成对相关课程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工程项目实际管理过程的认识水平。实验室可以分为教学型实验室和研究型实验室,教学型实验室由专人管理,除了教学以外,还可以给学生发放门禁卡,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研究型实验室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通过参与课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模拟实验室的建立要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虚拟仪器等关键技术基础上的开放式创新实验模式,为案例教学的大力运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复杂性、风险性等特点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管理实践,通过学生个人及集体的分析与决策培养独立综合的项目管理工作能力,为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及实务基础。
4.聘请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学习
邀请校外导师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专题报告或工程综合案例讲座。校外导师一般是工程界、实业界的专家,每学期结合某门课程的知识单元来安排讲座内容,内容最好来自校外导师的实际工作,时间安排在课程学习到14周左右比较合适。通过讲座,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工作,加强学生对专业问题及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是扩大教师知识面的一个机会。
5.教学方式多样化、灵活化
截止到2008年4月,国内高等学校中已经有600多所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以培养技术型、职业型、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强调学生在掌握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等四个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工程管理本科规范(讨论稿)》中,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做了要求,包括专业实践训练知识体系。但是如何实施专业实践教学和训练各个学校不尽相同,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如何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工程管理专业的性质与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全面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其它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并初步具备相关行业与领域工程管理类专业人员国家执业资格基础知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本科专业首先是系统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管理、经济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其次,工程管理又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应特别注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再次,学生应具有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基本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与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还是有相当的差距,比如:人才知识结构和人才类型不适应企业实际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不合理,缺少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实践教学内容偏少;毕业生到现场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相比,实施工程项目能力较低;而与管理人员相比,专业管理水平又不够高,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教育前,对工程实践过程没有较多感性认识,对工程中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缺乏基本和全局性的概念。因此,工程管理作为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更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从系统性和学科体系出发组织专业教学,以解决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与项目管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构成。实习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教学;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工作实践背景和职业意识。
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007年由我校和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牵头成立了四川省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根据每年各参会高校介绍情况,并对国内有代表性的高校和四川省内各高校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实践教学环节是各高校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根据调研情况,发现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缺乏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支撑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基地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约束,施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较重,风险较高;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或现场管理人员出于安全考虑,经常不安排学生具体工作,甚至不让学生去施工现场,只安排学生在办公室看图纸或者整理资料。因此,学生实习效果很差,实习内容也不全面。
一方面,由于很多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实验室的建设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专业四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要求,更不能满足开设研究性实验课程要求。另一方面,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仅仅停留在为教学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该围绕科研工作和对外科技服务进行,围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建设来展开。
3.实习教学方法和内容过于单一
工程管理专业的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巩固和深化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实习环节有不同的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认识实习到课程设计,再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内容和要求都不一样,需要学生深入到项目现场,需要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而不能只停留在参观、讲解,否则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实习效果不佳。
4.毕业设计或论文与实际结合不强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环节是对学生四年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检查,除了要求学生按进度认真完成设计内容或者论文内容以外,对设计题目和论文题目的选择最好能以实际项目为主。而多数学校毕业设计环节的论文题目或设计题目凭空想象居多,毕业设计的效果不佳。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本科规范的指引下,结合近几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做法,对工程管理专业应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做一些总结和介绍。
1.以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规范为指导,构建和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本科规范指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包括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与工程管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专题讲座与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环节。课程实验由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进行开设,应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另外,某些综合教育内容,如学术与科技活动、自选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学术性社团组织活动等),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也可作为相应的实践教学形式逐步纳入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长效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其成为实践教学的载体之一
实习基地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实习基地建设应该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专家任校外导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实习时候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辅导,也可以在学生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时候进行指导。另外,实习基地是本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的场所,通过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的感性认识,并可能通过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再强化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推进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对工程管理的相关专业
课程有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教育观念上的认识误区,仅仅把工程管理专业等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在教学方法上局限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强化人才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室是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创新研究的基础平台。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建设必须满足设备配套、专人管理、制度完善、维护及时。在模拟实验室中,可以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与实践,同时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完成对相关课程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工程项目实际管理过程的认识水平。实验室可以分为教学型实验室和研究型实验室,教学型实验室由专人管理,除了教学以外,还可以给学生发放门禁卡,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研究型实验室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通过参与课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模拟实验室的建立要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虚拟仪器等关键技术基础上的开放式创新实验模式,为案例教学的大力运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复杂性、风险性等特点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管理实践,通过学生个人及集体的分析与决策培养独立综合的项目管理工作能力,为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及实务基础。
4.聘请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学习
邀请校外导师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专题报告或工程综合案例讲座。校外导师一般是工程界、实业界的专家,每学期结合某门课程的知识单元来安排讲座内容,内容最好来自校外导师的实际工作,时间安排在课程学习到14周左右比较合适。通过讲座,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工作,加强学生对专业问题及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是扩大教师知识面的一个机会。
5.教学方式多样化、灵活化
(一)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是伴随着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输入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工程教育至少有100年的历史。2009年,中国开始准备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这表明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已经进入通过建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与国际高等教育学历互认和工程师专业资格互认的新阶段。目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主要呈现出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设施大为改善、与国外高校交流合作增加等发展趋势,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1)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供需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相当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却招不到需要的人才。主要原因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市场)需要的人才不对口。工程教育的培养层次、结构体系和人才类型与经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
(2)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合理性。例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施中,未打破学科壁垒,实践课与理论课之间的矛盾未得到解决。
(3)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工程教育与业界脱节,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践严重不足。与企业联系不密切,使学校难以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出现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
(4)学生能力有待提高。除了实践能力较弱以外,学生普遍缺乏正确的工程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这方面能力较差。
(5)工科教师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对工程教育质量的影响较大。上述问题同样存在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而且该专业综合性、实践性更强,对实践教育、企业实习经历等要求更高。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新的专业,兼具工程技术和管理的综合特征。如何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是需要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相关教学改革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许多学者做了深入研究。王煊等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导,分析了高等院校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方面存在培养模式上的缺陷、师资队伍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以技术类课程为核心,加强“校企共建”模式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教学改革措施。付志霞等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进行的研究,为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杨太华等从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工程管理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初步思路。本文参考已有相关研究,针对沈阳化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2013年校级教改项目“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详细介绍该校的系列教学研究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管理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改进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研究内容包括基于“卓越计划”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培养目标。该项目以培养卓越的工程管理领域的工程师为目标,为社会提供具备健全人格、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适应土木建筑行业发展需要的工程人才。
(2)培养模式。按照教育部“卓越计划”要求,采取“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学生3年时间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实践,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模块、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课程体系设置。工程管理专业有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和工程法律四大类课程体系。根据“卓越计划”要求以及目前专业就业状况,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因此调整教学计划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在具体实践中,2013年,根据“卓越计划”要求,该校对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一方面,实践性很强的工程施工课程从考查课改为考试课,从32学时增加到64学时;工程测量学从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另一方面,为了配合“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将原定于第七学期开设的课程在满足客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大部分调整到第五或第六学期,从制度上为推行“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提供了保障。以往学生只能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实习,时间有限,效果有限,教学计划调整后将更有利于学生的企业实习。
(二)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1)加强课程设计、测量实习等实践环节,突出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性较强的工程施工、工程测量等课程理论及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工程测量学课程实习逐步从练习阶段走向实战阶段。学校在2013年教学培养计划中增加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工程结构学课程设计、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工程信息管理课程实验。已有的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采用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等方式进行,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经过两轮循环,这一方式已逐渐走向成熟。2013年的测量实习中,2011级学生成功完成了实测校园平面图、计算占地面积的任务。学生们表示虽然很辛苦,但收获特别大,这种结合实际任务的实习值得今后进一步推广。
(2)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以往的毕业设计以论文为主,做工程设计的较少。2009年的系列教改中,逐步提高工程设计比重,最终达到以设计为主、论文为辅的目标,并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多样性以及广度、深度等方面提高要求,使其最大限度地接近工程实际。这项改革对论文写作、排版等也提出严格要求,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写作能力、排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2011级就有较多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其论文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有显著提高。经过一系列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连年提高,毕业设计所占比重逐年增加。2009年至2014年6届毕业生中选做工程设计的人数变化趋势,2013年达到总人数的一半,是历届人数最多的。选题内容涵盖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量清单编制、可行性分析等,选题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设计背景资料越来越多的来源于实际工程设计图纸,在锻炼学生设计能力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学生对此一致反映收获特别大。
(3)强化实习环节,重视企业学习经历。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的三大特点之一,在企业学习阶段重点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企业实习时间,争取最好的实习效果,满足“卓越计划”要求。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时间在施工企业顶岗实习。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每届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经交谈、实习报告等途径反馈的信息表明其效果非常好。2014年,2011级学生第七学期课程较少,就安排系统的企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这一经历对学生而言非常宝贵,学生既能学到工程实践知识,又可以对自身能力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帮助学生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4)鼓励和支持学生参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校各级各类社团、竞赛和社会活动,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通过参加种类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近两年该专业学生积极参赛,主要获奖情况如下:2013年“挑战杯”创业大赛中,2011级学生参与的多个项目获得辽宁省一、二、三等奖:4人首次参加2014年辽宁省建设类院校工程造价职业技能(本科组)大赛,获团体二等奖,5人参加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获二等奖;3人承担2014年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工程职业道德素养调查报告”,目前进展顺利。
(三)强化工程职业道德,培养追求卓越的精神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ABET(美国工程技术专业认证委员会)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EC2000认证标准,对工程伦理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认证要求。要求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具有11项能力,其中两项标准明确提出了工程教育的道德伦理标准。中国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包含如下要求:
(1)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
(2)现代工程意识: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3)学习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
(4)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
(5)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强化工程意识、工程伦理道德教育,强调专业的工作特点,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团体竞赛,重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人文素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意识,引导他们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摒弃“60分万岁”等混学位的思想,从内心深处树立起自立自强、追求卓越的旗帜,争当未来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卓越工程师。
(四)将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认证相联系
对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建立高等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的联动衔接机制,缩短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认证的距离非常迫切。土建类6大专业在中国是最早进行专业认证的,目前与工程管理专业对口的资格考试有注册工程造价师、一级建造师、咨询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资产评估师等,很多课程都与认证考试有密切联系。注重执业教育的渗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也是这次教改的内容之一。笔者讲授的工程施工、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论等多门课程内容都与资格考试相关。在授课时常常要求学生打好基础,提前为认证考试做好准备,并适时引入注册考试相关信息,介绍对口执业资格考试种类、科目、具体考试内容与课内科目内容的关系等,并带领学生做一些与课内知识相关的考试模拟题,这些做法很受学生欢迎。毕业生中已有多人考取二级建造师、造价员、爆破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
(五)基于“卓越计划”要求建设教师队伍
“卓越计划”提出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改变高校教师工程实践经验薄弱的状况,提高工程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是:
(1)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升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及教学指导水平。
(2)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执业资格考试,提升业务能力。
(3)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等。
三、结语
大学四年实践不断,每学年根据相应的课程进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主要设置了认识实习、土木工程实验、课程实训、专业实习、科研创新实践、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认识实习: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参观张家界本地的实际建筑,了解不同用途的建筑,熟悉不同材料的特性,通过认识实习拓宽专业知识面,初步了解本行业的工作性质,增强本专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热情,强化事业心和责任感,巩固专业知识。土木工程实验:努力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已建立岩土与建筑材料实验室,结构工程实验室,开设了剪切实验、静三轴实验、动三轴实验等土工实验和水泥实验、混凝土骨料实验、建筑钢筋实验、水泥砂浆实验等材料力学实验。通过开展实验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学习作风,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课程实训:张家界有着独特的地质地貌,根据这一地理优势,张家界学院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而开设课程实训,开设了工程地质野外实习,例如张家界森林公园、张家界大峡谷、天门山风景区等野外实习,理解岩石的特性和鉴别方法以及工程地质分类,并写出地质实习报告。还开设有土木工程测量实训、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训、混凝土结构课程实训等。专业实习:进行校企合作,提高育人质量,企业具有真实的工程环境,而学院无法提供,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工程实际问题,了解本行业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学院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按照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排名,在2012级土木工程专业选拔了8名学生,组成一个校外实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在张家界学院附近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实习,进一步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并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有个初步了解。毕业实习:学院根据独立学院的自身特点,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特性,大四还安排有两个月的课程,剩下的时间交给学生自行安排到土木工程企事业单位开展毕业前的专业生产实习,将实习到的内容作为毕业设计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接触到工程,参与有效的工程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能力,这样也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重视教学方法,联系实际完善实践教学,注重教学实效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更需要有一种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式,张家界学院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内容教学上,对课程进行了优化,通过课程与实践的合理搭配,达到学有所用。比如,在土木工程测量实习时,除了完成常规的实验项目外,可以增加到施工现场进行控制测量、工程放样,了解仪器的在工程项目实际用途,使得实验内容更加立体化、综合化。
(三)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共同培养土木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现实践教学的根本保证,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更有利于培养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才能提高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为保证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成效,张家界学院充分利用校园周边在建工程项目,为学生寻找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讲信誉的合作单位。在永定区内吸收了湖南五建、湖南智埔监理公司等优秀企业,让学生跳出课本,紧跟时展步伐,了解本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巩固。
(四)优化师资力量,提高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质量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新型教育机构,学院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吸收了大量优秀教师,在提高教师学历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新进的教师大部分是刚刚走出校门的研究生,没有施工现场管理经验,土木工程很多专业核心课程需要资历丰富的教师,而中老教师具有长期从事本专业教学,工程实践的经验对学科和专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需要一支年龄层次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土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加大优质师资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张家界学院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质量,让学生以更完备成熟的姿态迎接社会的挑战。
(五)转变办学观念,引入合作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都是市场需求比较大,就业率比较高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大学生们往往最终成为建设工程的主力军,在建设工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发挥自己的才华,因此可以说他们的专业能力决定了中国未来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由于近几年来城市的不断发展,高楼大厦的建设速度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飞跃,而人们对建设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在建设的原材料、工艺、手法等等多个方面都在不断改进,但是安全问题也逐渐随之而来,发生的一些安全事故,让人们痛心疾首,也越来越重视建设工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同时,应当时刻审视社会的要求,积极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改革,让大学生注重安全管理的内容,并掌握具体的行为方式,在建设工程当中将危险防患于未然。目前在高校的安全管理课程当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应当进行梳理并改进。(1)安全管理的教学没有落实:通过对一些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调研可以发现,目前很少有高校设立工程安全管理的专门课程,所有的学校都将重点放在的专业的工程课程当中,并将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内容与职业健康等课程进行杂糅,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在介绍具体的知识内容的时候,顺便提一下工程安全管理的知识,比如教师在介绍施工技术课程的过程中,教材中提及到而来工程安全管理的内容,教师会在课堂时间比较充裕的情况下,简单介绍与施工技术有关的工程安全管理的内容,学生对于工程安全管理的知识接受的比较零散,并没有形成具体的系统。(2)实践运用机会少: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大学课程的认真学习,对基本的建筑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还应当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的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原来的书面上,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工程安全管理的学习机会是非常少的。一方面,学校的环境比较闭塞,很多学生并没有尝试过自己走出校园,走向工地,锻炼自己,还有的是因为大学生的身份原因,不愿意从基层干起,总觉得自己毕业之后应当不会从事地层劳动而放弃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并不多,和企业的交流比较少,实习的机会非常少,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到工程安全管理的实践教学工作。还有的企业对来实习的大学生抱着一种应付的心态,认为大学生也不能成真正的员工,就让大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跑腿打杂,一些比较重要的施工场所都不让大学生进去,以防止出现危险难以交代,很多大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多的收获。(3)学校与企业的衔接脱节:目前学校对学生的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和生产规范等方面,一些具体涉及到的机械和设备都是很久以前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长时间都没有进行更新,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已经被企业所淘汰,很多学生进入企业工作之后,对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技术完全没有相关的理念,在学校学习的那些知识已经逐渐被企业所淘汰。
2剖析原因
(1)重视性不足:目前高校的关注主要重点是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获得好职位,因此高校非常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投入能够收获比较高的就业率,带动学校的发展,但是工程安全管理技能并不能像专业素质一样获得很明显的回报,学校考虑到课时等方面的原因,就不会安排工程安全管理的课程,实际上还是高校对工程安全管理重视不足的原因。(2)认知有限:高校对工程安全管理的问题不够重视,施工单位比较注重的是完成工作的时间和投入的成本,对于一些安全问题也认识不足,政府的监管力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我国政府对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监督效果并不显著,一些施工单位出现安全事故就隐瞒,政府发现的不够及时,而且不能大力惩处,如此循环往复,各方对工程安全管理的观念都认知不足,导致工程安全管理不能得到重视和实施。(3)师资力量不足:工程安全管理课程本身所涉及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教师应当对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有一定的了解,有非常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背景,然后还要对实践工程中的安全管理技术有自己切身的体验,这样才能在教导学生的过程当中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真正让学生们学有所成。
3工程安全管理课程改进策略
通过对目前我国高校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现状进行了解,并对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对我国高校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下面是对工程安全管理课程改革的几条建议。(1)引起高校的重视:在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中需要开设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专业课,首先学校必须对工程安全管理足够重视,看中它在未来的建设工程中的发展前景,以及目前重要地位,然后做好传达工作,让高校中的教师也足够重视安全管理课程的教学,最后在设立专业课的同时,要引起学生们的重视,在给孩子们讲课的同时,也要注重介绍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意义,让学生明确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之后,学生自然就会自主去学习[6]。(2)项目法:运用项目法进行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安全管理课程中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还能学会团队协作,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3)教学方法多样化:由于工程安全管理的知识体系比较复杂,所涉及的学科知识也比较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困难,很多问题要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转换,这也加大的教师教学的难度,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枯燥和乏味,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当中,容易分心,教师应当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保证趣味性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8]。(4)优化师资力量:对于高校中的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应当多提供学习的机会,可以是到国外短期学习,吸收国外的优秀指导意见,还可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真正学习到实践知识,不断提高高校中教师的工程安全管理的专业能力,在学校里面逐渐培养出能够教授学生的优秀教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对于教师而言,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也是成长的契机。
总之,通过对目前高校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高校改进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策略,希望能为高校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思路。
作者:张哲弘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参观访问、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制订适应学分制管理的选课与排课方案、新教学大纲、教学常规,构建了玉林师院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并通过实施检验了其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问题的提出
高校公共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锻炼习惯为主要目标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高校已逐渐认识到原有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体育需求,难以真正实现课程的目标,必须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体育课程建设的新路子。
“快乐体育”、“成功体育”、“选项教学”、“俱乐部体育”等教育和管理模式相继出现,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但核心的课程改革—围绕着学年制向学分制的改革总体进展较慢,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却不易推广和普及。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教体艺[2002]13号”文件,以下简称新《纲要》),为体育课程注入了新的动力,明确了高校必须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突出强调了促进学生健康是体育之本,要从多维度、多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要打破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老师、上课时间”,营造“生动、活波、主动发展”的体育学习氛围,要求“各校应根据本纲要和学校实际情况制仃教学大纲,防止以改革之名行无政府主义的不良现象发生”。因此,如何根据各院校的实际研究制仃出一套合理有效而易操作的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方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课题。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体育学科及学分制相关文献30多篇,为本研究提供充分的论据和详实的资料。
2.2参观、访问法:参观访问区内外试行学分制管理的高校10余所,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
2,3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法:对玉林师院0203级学生试行学分制管理后的学习兴趣、选项动机及上课的满意度等进行了随机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并对所有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
3研究结果分析
3.1国内外高校体育课程学分制现状
学分制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柔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质量的单位,其特征是: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学习进程的弹塑性、选择学习时空和教师的灵活性等。学分制一百多年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历程,其内涵和形式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以使之与本国国情、校情及社会发展相适应。就国内外高校体育学分制管理模式而言,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学年学分制,另一种是完全学分制,各有其优缺点。
3.1.1学年学分制。既保留学年制特色,又相应地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自和选择学习的内容、时空、教师的自由度。这种体育学年学分制,只要有相应的物质条件和教师较高的业务能力就能实施,一般情况下,实行体育学年学分制的高校都规定体育学习的年限(A)、学时(B)、学分(C),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X)、时间(Y)、教师(Z)等。目前,日本和我国等许多高校就属于这种模式。
3.1,2完全学分制。这是一种充分体现学习自由思想的一种学分制模式,它以选课制为基础,集导师制、绩点制、弹性学制于一体,以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前提,以学生兴趣为起点,其典型代表是美国、加拿大等国高校。就体育学科而言,我们认为完全学分制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适应全民健康的社会需要等方面将起更大的作用,更利于达成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但由于这种学分制管理模式对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场地设备、以及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要求太高而难以实施。
3.2玉林师院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
根据玉林师院培养目标,生源,师资、办学规模与实际情况,我们拟实行一种半开放型的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立足于学年学分制为基础,引入完全学分制的完全选课制和选师制管理。
3.2.1选课与排课方案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关于开什么课,学生如何选择到想选的课,选好课后怎样排课等问题,这既要体现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能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求(见表1)。我们研究认为:(1)开课应从实际出发,多方考虑健身实效性、大众性、民族性、时代性、层次性原则,玉林师院拟开设的体育课程可归纳为三大类,两个层次,十一专项课,即1-?年级为必修选项课,1-4年级选修选项课,课外体育活动课三大类,三大类中又按项目水平分初、中级两个层次11个专项,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软排球、武术套路、太极拳、贻拳道、散打、健美操、保健与康复课等课程;{2)选课与排课必须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体育需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就学校体育而言,体育兴趣和爱好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体育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的,积极的参加体育课学习和锻炼,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如何“激发”、“唤醒”和“保持”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见表2)。校园网络的建设,使我们可以方便的通过网上选课、排课的形式进行管理调控:设立公共体育课程主页,点击“选课”,进入选课排课系统,内有开课项目,教师一览(包括每位教师的资历,拟开课程。时间安排等),首选,次选,备选登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浏览、选择(原则上每个教师每个教学班不超过5。人,少于30人不开课),本项操作学生在开学一周内通过校园网进行选、调、退、停手续,时间一过即不再办理。
3.2.3新教学大纲
原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199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制订的,而新教学大纲是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制订的,与旧教学大纲相比,有如下几大变化:(1)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以学生为本”,“满足个体差异与需求”等体育理念;(2)新的课程目标,将旧教学大纲中公共体育课程的增强体质、传授三基等任务拓展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并具体化为五个方面的主要目标,突出强调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过去没有强调的目标;(3)新的课程结构,新教学大纲设置了必修选项课、选修选项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三大类,这种设置不仅充分考虑到了实效性、大众性、时代性、民族特色和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更充分的考虑到了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多样性、层次性(见表1、表2),将课内外、校内外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4)新的考核与评价方法(见表3)。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三级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公共体育课程的成绩;(5)教学内容和时数不作硬性规定,由师生共同把握。
3.3建设更人性化的教学常规
我们认识到,实行学分制管理不仅要在思想观念上有较大的转变,在教学具体管理措施上,尤其是课堂教学常规的建设上要有更大的突破,以改变以往过于教条化、刻板的组织管理,代之以一种民主、灵活的动态管理,在这种人性化的课堂常规下,学生、教师主要是通过自主管理自己,相互督促,多向互动,共同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而管理调控自己。
4实施成效与存在问题
4.1实施成效
4.1.1选课、排课方案基本上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根据我们发放的问卷调查,我院公共体育课程试行学分制管理下的体育选项课教学后,绝大多数学生选上了其想选的课程,只有8%的学生是被选的,即无法选到自己首选或次选的课程(见图1)0
一、复习旧知,组织迁移
1.修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10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3000÷10=300米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2.修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每天修200米,多少天可以修完?
3000÷200=15(天)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3.要修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300米,乙队每天修200米,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3000÷(300+200)=6(天)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之和=共同工作所需时间
4.修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甲队独修10天可以完成,乙队独修15天可以完成。两队合修多少天可以完成?
在教师的启发下,根据: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共同工作所需时间。
引导学生列出了如下算式:
3000÷(3000/10+3000/15)=6(天)
到这里,只要把具体数量“3000米”换成单位“1”,就构成了解答工程应用题的数学模型:1÷(1a+1b),因此,下面就要在为什么能够把具体数量换成单位“1”这一点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二、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教师引导启发:上面第4题,如果将公路长度扩大2倍,其余条件不变,两队合修所需时间变不变?算算看。多数学生认为合修所用时间也要扩大两倍,但算后的结果表明,所用时间并没有变化:
6000÷(6000/10+6000/15)=6(天)
这时我又提出:若将公路的长度缩小2倍呢?
算算看:
1500÷(1500/10+1500/15)=6(天)
为什么公路的长度扩大(或缩小)几倍后,合修所用的时间不变呢?
引导学生观察以上算式并认真思考,从而发现:
工作总量扩大(或缩小)几倍,甲乙两队工作效率的和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两队合修所需要的时间不变。这样看来,两队合修所需要的时间与公路的具体长度有没有关系?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只要甲、乙两队单独修所用的时间不变,两队合修的时间也不变。”;“甲、乙两队合修所用的时间与他们单独修所用的时间有关,与公路全长多少米无关。”
我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并指出:既然公路全长是多少米与甲乙两队合修所需要的时间无关,所以上题可改为:“修一条公路,甲队独修10天可以完成,乙队独修15天可以完成,两队合修多少天可以完成?”这样的题目,我们能不能解?这时已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1÷(1/10+1/15)=6(天)
三、深入探索,巩固新知
对于工作效率的理解是学好工程应用题的关键。
为此,我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的解法来加深对工作效率的理解。“车站上有一批45吨的货物,甲汽车5次可以运完,乙汽车6次可以运完,两辆汽车一齐运多少次可以运完?”
有的学生用整数应用题的解法来解:
45÷(45/5+45/6)。
有的学生用工程问题的解法解:
1÷(1/5+1/6)。
还有的学生将两种方法混合使用:
45÷(1/5+1/6)
第三种方法是错误的,但不少学生一时不知为什么错,为解决这一问题,我组织学生讨论:45/5、45/6是把工作总量看作是45吨时的甲、乙两汽车的工作效率;1/5、1/6则是把工作总量看作是整体“1”时的甲、乙两汽车的工作效率,而45÷(1/5+1/6)的列式,既把工作总量看作45,又把工作总量看作“1”,这将相互矛盾,所以是错误的。在讨论的基础上,有的学生提出,把工作总量看作是“2”,于是得算式:2÷(2/5+2/6)是否可以?又有的学生提出:把工作总量看作是“3”也行:3÷(3/5+3/6)。
1.1来源复杂,个体差异大
(1)基础参差不齐,个体的差异大。远程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在入学时的基础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远程教育的学生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在这些学生中有些是高考落榜的学生,有些学生是中专和技校的毕业生,还有的是为了能够多掌握一项职业技能的大专学生,同时这些学生在年龄阶层的跨度也非常大,不同年龄阶层的人在交流方式和学习方式上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差异,年纪比较大的学生在学习的自信息和耐力上都要差一些。
(2)学习需求多样化,社交需求不容忽视。一些国外的著名学者指出,在成人的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所学的知识必须是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可以更好的得以应用的,成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其需求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一些人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有的是为了找工作,有的是为了交朋友,这些需求当中,交友的需求呈现出非常强烈的上升趋势。
1.2文化基础不同,功利化明显
(1)文化基础不同。远程教育的学生在文化基础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其学习的能力也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的,其中,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强的学生会养成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的完成课堂上布置的作业,同时还能在课下认真复习上课所学的知识,这样学习效果也更好,而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差的学生需要在教学管理者的督促之下被动的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这样也会使得学习效率较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得不到很好的保证。
(2)学习目的功利化。对于一些在职人员而言他们要展开学习活动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获得更高的学历证书,从而也为自己在职业选择中获得更多的优势,这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而满足学习者功利化的要求也成为了当今很多人学习的主要目的,这种学习动机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沉下心来,学习时的自我约束力也比较差,这也使得学习失去了其本来应该有的功能。
2远程教育学生管理的现状
2.1师生关系紧张,母校意识淡薄
在远程教育当中教师通过行为和言语上给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少的,所以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少的,因此师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当前社会中的一些商业化的模式也影响到了远程教育,而学生交纳学费,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将这种方式当成是一种商业交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非常强的母校意识,甚至还会和教师产生激烈的矛盾和争吵,这也使得师生关系日益紧张起来。
2.2对学生的支持和服务不到位
通常我们所说的获得支持的远程学习就是每一个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中都能够得到其需要的服务,同时该服务也应该是教师应该主动向学生提供其需要的服务,在服务和教学等方面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予以提升,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远程教育学生所得到的服务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加强和改进,否则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大。
3远程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实践
3.1制度保障
将“以学生满意为目标”作为学校的首要目标,提出“让学校成为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让学习成为一种信仰”,专门成立学生工作处,每年召开学生工作会议并表彰先进,并制定一系列制度,确保了“思政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1)经费保障制度。为配合“思政导师制”,学校除了每月给思政导师发放导师津贴外,还专门划拨学费收入的2%作为活动经费,鼓励学生开展各类活动,从经费上保障了思政导师工作的顺利开展。
(2)思政导师工作职责。思政导师的工作职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全的人格;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指导学生实现人生愿望;定期开展班级活动,增进相互了解;研究探讨远程开放教育思政工作的方法。(3)思政导师考核制度。思政导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政治坚定、品德高尚、业务娴熟、治学严谨、教学科研水平高、对学生热情、有爱心和责任心。学校制定思政导师考核制度,并由专人负责落实,每年进行考核、评优。
3.2增强服务意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降低辍学率
(1)招生服务。这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预期,更好地为自己的学习做好规划。同时,让学习者体会到远程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区别,充分认识作为成人学习者更应该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明白顺利通过学业同样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及时调整好工作、学习和家庭三者的关系。
(2)导学服务。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的现状,学校非常重视学习方法及技巧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能通过网络优势进行自主学习;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分层次教学,将面授与网上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利用课程讨论区答疑解惑,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用各种方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论文摘要:水利建设中首要问题是水利施工质量,而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取决于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其主要表现为施工组织和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控制的内容包括工艺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意义,接着分析了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最后研究了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水利工程质量直接关系着国家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普遍实行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督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质量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制。水利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困难,往往不表现在技术上或规模上,而在质量控制方面,实践证明,任何情况下,以质量为中心的三大控制(安全性方面控制、目测感官方面控制、使用功能方面控制)是正确的运作方法,好的质量是施工中做出来的,而不是事后检查出来的。
一、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水利工程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延伸和拓展。重新认识水利工程的“质量”,主要要从三个方面把握:一是安全性方面的质量。一般可以理解为水利工程“主体结构”的质量。水利工程体积庞大,使用周期长,对产品的一次性投入比较大,不同于其他产品。从安全性方面来考证“质量”,“主体结构”质量是关键。二是目测感官方面的质量。一般又称为“目测”质量。在评选优质工程奖项目的过程中,“目测”的份量越来越重。三是在保证结构质量的前提下“使用功能方面”的质量。水利工程如同其他任何具有使用功能的产品一样,形体设计、装璜的完美,给人只能是感官上的享受。人们购买、消费的最终目的是使用,使用功能的质量,不仅有设计原因造成的,更多的是施工质量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如何通过消灭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通病”,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多创优质工程,为业主和用户提供优质的水利工程,既是市场竞争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因此,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必须要把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放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首位,潜心打造精品水利工程。
二、强化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落实质量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质量管理是指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质量管理工作的内容包括:
1、认真贯彻国家和上级关于质量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国家和上级颁发的各项技术标准、施工规范和技术规程,组织贯彻保证工程质量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质量目标计划及质量管理奖惩办法。
2、严格按有关规范、标准和施工图纸要求,进行工程质量监督、检验和评定工作。
3、组织施工任务的特点,可分别按季、月组织质量大检查,有针对性地检查工程质量中的典型问题。针对施工中的薄弱环节和质量通病,制定切实可行的消除措施。
4、参加制定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推广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的方案中,都必须有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
5、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部位和工艺技术复杂、有特殊要求的项目要设置质量管理点,对其实行强化管理、重点控制:一是通过对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需要设质量管理点的关键部位。二是对设质量管理点的项目提出质量目标控制值,并制定强化管理的具体措施、方案。三是明确工程质量管理点活动的具体负责人,落实具体技术措施,保证质量目标控制值的实现。
做以下措施调整:
1.在钻孔灌注桩、三重高压摆喷防渗墙施工区周边施打排水孔,排水孔直径Φ800mm,孔深12m,内置Φ600mm钢筋笼(底部及周边包裹滤布),钢筋笼孔壁四周用粗砂回填,待基础施工完成后,用低标号砼回填,回填时在孔内予埋1寸灌浆管,待排水孔内回填完毕后进行注水玻璃、水泥浆,保证排水孔处地基完好。2.在钻孔灌注桩、高喷防渗墙施工时进行表层土体加高2m,增加灌注桩施工时孔内泥浆固壁压力及加强成桩、成墙初时桩身、墙身固结,消除或减少地下承压水的破坏。
3.将原垂直防渗三重高压摆喷板桩由设计部门更改为二重高压旋喷防渗桩,桩径Φ600mm,两桩搭结10cm。防渗墙的更改一是改大原设计防渗墙的厚度;二是二重高压旋喷可增大孔内浆液浓度,使承压水更难稀释及破坏墙身。
经以上措施更改,施工后经检测842根钻孔灌注桩,其中Ⅰ类桩808根,Ⅱ类桩34根,Ⅰ类桩达96%,三组试桩静载试验均达到设计要求,整个孔灌注桩基础施工质量非常好。在高喷墙施工后经围井检测渗透系数为6×10-7cm3/s小于设计要求的渗透系数10-5cm3/s。
通过上述事例,充分说明地下承压水对地基基础存在一定影响,甚至会产生较大的危害性。因此,在基础处理,尤其是在深基础处理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地下承压水的勘探。这一方面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同时也有利于在施工中能采用相应的措施,避免承压水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寅,浅议基础施工地下水的处理问题,《工程力学》,1999.9.
[2]吴世红,植被根系影响下边坡渗流场分析,《建筑结构》,2007.2.
[3]马石城,某工程深基础降水及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与防治,《岩土力学》,2000年04期.
[关键词]:房地产,高等教育,工程管理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marketeconomyandtrendsglobalization,thereisanincreasingneedsforthehighlyeducatedpersonnelinChina''''srealestateindustry.Basedonahistoricalreviewofrealestateeducationinchina,thispaperprovidesyouwithageneralpictureofrealestateeducationwithintheframeofconstructionmanagementprograms.Inconjunctionwiththeexperiencesinofferingrealestatecouseinconstructionmanagementprograms.attsinghuauniversity,theauthorindicatesthatrealestateandconstructionmanagementarethetwospecializationwithverydifferentfoundations,andthenationalcodesofsubjectinstallmentcontrolpolicyarethekeyissuesrestrictingtheproperdevelopmentofrealestateeducationinchina.Inviewofthefuturedevelopmentofrealestateeducationinchina,weshouldpayagreatattentionforthedifferentsofrealestateandconstructionmanagement.Forthemutualrecognitionofaccreditedprogramswithoverseasprofessionalbodiesinrealestateandconstruction,theauthorbelievesthatitwouldberelativelyeasytosigntheagreement,buthowtoeducatechinesestudentswithinternationalknowledgeandexperienceswouldbethekeyofthismutualrecognition.
Keywords:RealestateHighEducationConstructionManagement
一、房地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房地产业是从事房地产开发、投资、经营、管理与服务的行业。具体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各类房地产开发、土地开发、房地产投资经营等活动)、房地产管理业(住宅物业管理、土地批租经营管理和其它房屋的管理活动)、房地产经纪与业(房地产与经纪人服务、居间买卖、租赁服务、房地产交易保证服务、房地产估价等)。日益发展壮大的房地产金融保险业虽然不包括在房地产业中,但其在人才需求上也与房地产人才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兴起,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00年末已经达到20,5平方米(户均住宅建筑面积64平方米),农村达到27平方米。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城镇人口达到6.3亿人,比2000年净增1.7亿人。如果到201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按25平方米计算,将需要新建城镇住宅建筑面积56.1亿平方米,平均每年约5.6亿平方米。如果再计入非居住建筑的建筑面积,未来10年中国胸地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00年,城镇住宅与房地产业增加值约5400亿元,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6%左右,在国民经济、尤其是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到2001年末,中国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2.7万个,从业人员100多万人,房地产估价和土地估价机构8000余家,从业人员约15万人(其中取得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执业资格的人数30000人),房地产经纪机构约2.7万个,从业人员30多万人:物业管理企业2.5万个,从业人员260多万人。此外,如果加上在政府从事房地产行政管理工作、房地产教育研究机构、房地产信息服务与咨询机构、房地产投资顾问与策划机构的就业人数,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就业总人数预计超过550万人。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来自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建设管理、投资与金融等相关专业,真正受过系统的房地产专业教育的人才只占很小的比例。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消息表明,目前上海包括信息产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在内的一类专业,最受考生青睐;《深圳晚报》在未来人才市场上最走俏的将是金融、保险,高级管理、物业管理等13类经济专业人才。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对北京市有关高校房地产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显示,30.77%的同学认为就业前景非常乐观、毕业生供不应求,69.23%的同学认为就业前景一般、但是可以找到合理的工作,没有同学认为就业形势不好。
二、中国高校房地产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1、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教育的变革
1989年,经过国家教委批准,中国高等学校开始设置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到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专业目录为止,全国设置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达到了114所。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原有专业讲行了调整,专业种数由504种减少至249种,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调整到工商管理类的工商管理专业。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于1999年开始对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归属进行了调整,部分高校将该专业并入工程管理专业,也有部分高校并人了工商管理专业。
建设部作为中国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于1994年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与房地产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在1998年过渡到“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过程中,继承了原对房地产专业教育指导的职责,并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延续至今。将“房地产经营管理”并人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目前尚没有纳入“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的范围。另外,目前中国专科教育的专业目录中,目前仍然保留有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和物业管理专业。
2、中国高校与房地产相关的本科教育
到2000年底,全国共有77所高校开设有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工程管理专业。此外,还有一些本科生专业与房地产教育相关。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共有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在内的32所高校开设了地理学学科门类下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
城市规划:共有以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为代表的43所高校开设了属于建筑学门类的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理论与城市发展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行政法规与城市规划管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遏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
土地资源管理:以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为行表的34所高校(以农业类院校为主)开设了公共管理学科门类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学、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
1、课程设置
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之一,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与工程项目管理等其他专业方向一起,共同使用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平台。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方向的专业方向课程包括: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估价、房地产开发和房地产市场营销。在培养目标上,要求该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房地产经济理论问题的能力,具备从事房地产开发与评估、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和房地产行政管理的基本技能。
2、各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内容
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概述、房地产经济学基本理论、房地产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与价格、市场特性与功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因素、市场运行规律)、房地产市场的依存基础(区域和社区分析、城市发展模式、土地利用分区、土地价值)、分类房地产市场(住宅市场、商业房地产市场、工业房地产市场、其他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中的空置问题、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中的政府干预(宏观调控、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耕地保护、房地产税收)。
房地产估价:房地产估价概述(概念、作用、估价制度、估价标准、房地产估价与资产评估)、房地产估价基本理论(市场价值与价格、影响房地产价值的因素、房地产估价原则)、房地产估价程序(程序、估价目的与价值类型、房地产类型及其特点、房地产价值时点)、市场区域和邻里分析(市场区域与邻里的含义、市场环境分析的主要内容)、估价对象的确认与描述(估价对象的范围、政府法例限制与权益性质、场地描述、场地使用经济性分析、建筑物及其它地上改良投资描述)、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土地估价、房地产部分权益估价、估价结果与估价报告、信息技术在房地产估价中的应用。
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及房地产开发程序、政府对房地产开发过程的管理(投资计划管理,项目规划与设计管理、土地管理、项目开工及建设期间的管理、项目销售与产权管理、项目竣工及入住管理、市政及配套设施管理)、房地产开发企业与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形式、价值链,发展战略)、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宏观因素分析、市场研究与投资机会、场地选择、产品功能定位)、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房地产开发中的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资金融通、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市场营销、房地产开发经营税费、物业与资产管理(房地产开发与房地产资产管理、物业管理、设施与设备管理、资产管理、组合投资管理)。
房地产市场销售:市场概述、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市场分析、市场营销战略、房地产项目前期策划、房地产定价策略、房地产分销与促销策略、市场营销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四、清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课程教学的实践
1、与学校、学院教学平台的关系
清华大学的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土木工程学院。为了体现通才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总体要求,在培养计划要求的总共140个学分中,有70个学分为校级教学平台提供(包括数理基础、外语、计算机等,本专业要求的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法律基础等课程也由该平台提供),有35个学分由院级教学平台提供(包括建筑材料、工程测量、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等土木工程技术课程,也包括本专业要求的工程经济学、施工技术与组织等),与工程管理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占35个学分。为了体现贯通教育的宗旨,清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没有再进一步细分专业方向。
2、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中房地产课程设置
由于历史的原因,横跨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挂靠在土木工程学院,该研究所的教师与工程管理研究所教师一起,组成了目前隶属于土木工程学院的建设管理系。因此,清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虽然没有细分专业方向,但也纳入了一定数量的房地产相关课程。目前面向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设置的房地产相关的课程包括: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经济类专业基础课,2学分)、房地产概论(专业主干课,2学分)、房地产评估理论与实务(专业选修课,3学分)、物业管理(专业选修课,2学分)。
近10年的实践表明,面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开设房地产课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保证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的同时,强化了其经济、管理类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性。
3、房地产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宏观与微观经济学分析;区域增长;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经济学分析(讨论课题目:中国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变化及比较);土地市场与土地价格;住宅市场(讨论课题目:住宅市场需求预测);商业房地产市场(讨论课题目:写字楼市场的租金与空置);工业房地产市场;国际房地产市场;(讨论课题目:中外房地产市场发展特征的比较分析);住房政策(讨论课题目:政府住房补贴与住房支付能力);城市增长与房地产开发;城市发展与房地产市场中的政府干预。
房地产概论: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住房制度与住宅产业、房地产及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市场及市场研究、房地产开发及项目评估、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金融(开发项目融资、抵押贷款、证券化)、中国房地产主要税制、中国房地产法律制度(法规体系及其分类、土地管理制度、开发管理制度、市场管理制度、使用管理制度、金融管理制度)。
房地产评估理论与实务
物业管理:物业管理概述、物业管理与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委员会、房屋修缮管理、房屋设各管理、物业管理综合服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收益性物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收益性物业管理中的财各与成本管理、写宇楼物业管理、零售商业物业管理、工业物业管理。
五、发展中国房地产专业教育的建议
房地产专业是重要的专业科目之一,这是由社会经济生活中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和学生的良好就业前景所决定的。政府和半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含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债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公司、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等)、房地产投资和开发企业、物业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以及房地产咨询机构(含房地产评估机构、机构、投资咨询公司、信息公司、产权保险公司、建筑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均对房地产专门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
从中国房地产业对人才需求前发展趋势及中国越来越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的角度看,中国必须逐步建立起满足市场需要的、与国外高校基本一致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的学科设置
工程管理(建设管理,下同)与房地产分别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在国外,建设管理专业通常设置在工学院与土木工程相关的学系内(如得克萨斯奥斯订大学土木工程系、斯坦福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也有些学校在工学院中独立设系(如佛罗里达大学建设管理学院、英国里丁大学建设管理与工程系)。房地产专业通常设在商学院,有时独立设系(如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房地产系、麦迪逊威斯康辛大学商学院房地产与土地经济系),有时与金融、保险等为同一个系(如纽约大学商学院金融系、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金融保险与房地产系)。
从学科领域覆盖的内容看,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在建筑技术与管理技术方面有所交叉,只是前者强调技术与管理,后者强调金融与投资。因此,英国多数大学及受英国学科设置影响较大的大学,通常将房地产和建设管理设在同一个学院或同一个学系中。例如,但英国里丁大学城市与区域学院(Faculty)分别设立有建设管理与工程学院(shool),由建设管理与工程系与工程系合并)和土地管理与开发系,香港大学在建筑学院设立有房地产与建设系,新加坡人学在设计与环境学院分设建筑管理系和房地产系。
目前中国与房地产专业学科设置的模式,英国模式相似,但随着中国房地产业从开发建设阶段逐渐过渡到资产运营与管理阶段,对开发、建设方面人才的需求会减少,而对投资、金融方面的人才会逐步增加。因此各高校从房地产专业学科设置上,应该关注这种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
2、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是房地产专业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
房地产专业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广泛涉及经济、管理、法律、金融、环境和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很难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也很难使学生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当前房地产业最紧缺的,是那些在某一领域有较坚实的基础,又在更多的领域有广泛知识和素养的人才。以房地产开发投资企业为例,在其所管理的整个开发过程中,需要市场分析、投资分析、规划设计、工程管理、市场营销、物业与资产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如果企业的工作人员对各专业领域的内容都是一知半解,则这个团队是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所需要的员工肯定是对某一两个专业领域比较精通,对其他相关领域有基本的解,能够形成优势互补的团队共同工作,这样组成的开发队伍,才有竟争力。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高等学校应该面向房地产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开设房地产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含MBA)课程。为其提供“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创业学”、“房地产资产管理”、“房地产案例分析”、“城市公共政策”、“房地产法”等比较深入的房地产专业课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虽然没有设立房地产专业,但该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完全可以借助经济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等多个专业平台来完成。当然,由于专业方向所在的学科分散,也为房地产学科建设带来了比较大的难度。
3、妥善处理好与工程管理专业的关系
虽然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内包含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但并不表明工程管理学科就是房地产的上级学科,也不表明我们的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方向就等同于国外的房地产专业。从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的培养方案看,与建造技术、土木工程相关的课程占据了50%以上的比例,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的学生得到的实际上也是一个营造师应该获得的专业基础,不是房地产专业所需要的社会、经济、金融、投资和工商管理专业基础。
从国外房地产学科发展经验来看,房地产学科更多地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例如,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房地产系房地产专业,是美国排名第一的房地产专业,其本科生课程计划中的37门课程中,有33门课程与沃顿商学院其他18个专业的要求一致(含9门工商管理基础课程),房地产专业的4门专业课中(“房地产法律、金财与开发”、“房地产金融:投资与分析”为必修,在“城市房地产经济学”、“住房金融与住房政策”、“高级房地产投资与分析”、“国际住房比较”、“房地产开发”、“国际房地产比较”等课程中选修2门),没有涉及任何工程技术类课程。英国里丁大学土地管理与开发系的土地管理、房地产投资与金融专业本科生课程,也是以社会、经济、管理、法律和房地产类课程为主,对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相关课程只是少量涉及。
国内财经、师范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多是由原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转化而来,在遇参照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培养方案时,就到了很大的矛盾:遵循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性意见,这些学校不具备开设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条件;不遵循这个指导性意见,又找不到一个有效的专业出口。在未来的工程管理专业评估过程中,这个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例如,天津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将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建筑测量、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列为主干课程,但实际上该校并无土木工程专业,任课教师要从天津理工大学聘请。
4、关于房地产专业执业资格与国际互认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事管理制度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国家对专业人员的管理逐渐从专业技术职称、职各的管理,转向对专业技术资格的管理。这就为社会评价学校、制约学校专业设置的方向和规模成为可能。房地产专业本来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兴专业,如果以改革和向前看的姿态对诗这个专业,让市场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来制约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充分发挥行业学会、协会在评估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将对房地产专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房地产专业的执业资格,目前有房地产估价师,正在筹备中的资格包括房地产经纪人和物业管理经理。目前美国的CCIM(CetifiedCommercialInvestmentMember)在中国与有关单位合作,颁发“商业房地产投资分析师”资格。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也有一个庞大的中国会员发展计划。当然,CIOB也将在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结果方面,中国NBCMA的评估结果互认。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具备在国际建筑与房地产市场上工作的能力(主要是语言问题),互认的结果很可能是国外的“洋资格”,伴随着中国国内服务市场的开放,逐渐占领国内的市场。但中国的相关专业资格,几乎不可能凭借互认的机会走向世界,而且还有可能失去国内的市场份额(因为中国的客户大多具有“求洋”心态)。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是专业资格互认过程中,能否从“名”到“实”的关键。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高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全国和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确保学生平安稳定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及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强基础、育特色、创品牌”为主线,全面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大工作体系”和推进“四大工作体系”建设,系统规划,整合力量,全力以赴,努力做到开创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新局面。
二、系统推进“大学工队伍体系”建设,构建专、兼结合,数量够、质量优的大学工队伍体系,培育形成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氛围
第一,要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是以全日制研究生为重点、以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转岗教师为补充选拔引进一批专职辅导员,增加专职辅导员队伍数量。二是通过培训、考核、奖惩、建立退出机制等手段,优化专职辅导员结构,提高专职辅导员素质。第二,要设立班主任队伍。高职院校的部分班级的学生具有自律意识较差、进取精神不强的特点。为加强对此部分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学校决定采用班主任制。学校将按照“校级层面统一解决经费、二级学院选拔出合适的人选并且控制总量”的思路,设立一支管用的班主任队伍,承担对重点班级的管理任务。第三,要加强思想导师队伍建设。一段时期以来,“思想导师制”是我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措施。新的条件下,学校将围绕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和更好的转化后进学生的目的,进一步加强思想导师工作,出台新形势下实施“思想导师制”的工作方案,优化思想导师工作待遇、评价、奖惩等方面的运行机制,进而切实发挥思想导师在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四,要以推进省校两级“提升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提高学工线人员科研水平与工作能力。第五要以筹备召开第三次“团代会”为契机,把好学生干部的选拔关,加强学生干部的培训,通过发挥学生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来锻炼提高学生干部能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
三、以推进“535德育模式”实施为重点,深化“学生日常教育体系”建设,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素质
第一,加强“班级主题班会”建设,进一步在把握规律性、加强实效性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其学生日常教育主阵地作用。第二,出实招,切实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例如,通过“完善制度、强化宣传、加强检查、严格考核”等措施,重点加强学生“升旗仪式”时纪律教育。通过加强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充分彰显新生军训工作的教育功能。第三,按照“五早”要求,以确保学生不出现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极端事件为目标,继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积极探索加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新途径。例如,建立学期制的班级与学生的评优评先机制。推动二级学院组织好每学期本学院的开学典礼。
四、加强“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水平
第一,以抓好关键时段的卫生保洁工作为重点,做好校园卫生保洁工作,提高师生的劳动意识和爱护环境的意识。第二,做好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一是5月底6月初,再次对学生住宿进行调整,以杜绝新生开学时与老生混住的情况。二是加强宿管老师与学生会宿管干部培训,提高他们工作水平。三是完善宿管考核制度,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规范化水平。第三,以抓好学生控烟工作、集会纪律工作等为切入点,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把握严肃和规范两个原则,切实做好学生违纪处理工作。同时,进一步做好严重违纪的预防教育工作。第四,以校级勤工俭学制度出台为契机,全面落实国家“奖、助、贷、减、免、补、勤”等学生资助政策,切实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第五,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强化安保力量,严查各类安全隐患,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创建平安校园。
五、推进“学生活动体系”建设,提高学生艺术、体育、审美、组织、表达等综合素质
摘要:管理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它具有科学性;管理也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它同时具有艺术性。在理解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互为条件、互相转化的有机统一体,有着各自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既有科学又有艺术的管理才是成功的管理。
关键词:管理;科学性;艺术性;基础;创新;转化。
“成功的管理,靠科学还是靠艺术?”———这曾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出现这一争论,主要是因为言论双方所站角度或立场的差异造成的。强调管理是科学,是言者重视事实知识与原理知识的结果;认为管理是艺术,是论者重视技能知识与人际知识的结果。现在,人们都已承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正如罗斯·韦伯所说:“没有管理艺术的管理科学是危险而无用的,没有管理科学的管理艺术则只是梦想。”
1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的内涵。
1.1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在各种组织当中是纷纭复杂,别具特色的,但其中仍存在共通之处,存在着规律性。大量学者和实业家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好让其他人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有矩可循,有据可依,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不至于盲目和被动。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说,管理学是科学的,具备科学的特征。
科学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管理者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知识,就象哈罗德·孔茨认为的那样:“医生不掌握科学,几乎跟巫医一样了。高级管理人员不掌握管理科学,则只能是碰运气,凭直觉,或用老经验。”;而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他们就有可能在严谨、量化、合乎逻辑的科学归纳基础上,对组织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因为科学的管理注重自然规律、客观数据、分析结论、程序化、规范、规则、惯例、理性体验、同一性和经验运用。科学性是一种行为的严谨,为组织带来平衡和稳定,犹如骨架和躯干的作用。管理者学好管理学,能减少因违背管理的基本科学规律而造成的低效率和失误。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又时常看到一些饱读管理经书的学者,在管理实践中却屡遭败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片面强调了科学性,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理论;将书本上的管理原理当作教条;而管理的科学性对现实的要求过分理想化和理性化,它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又具有艺术性。
1.2管理是一门艺术,它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
艺术,就其本义而言,是指用形象反映现实并比现实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是指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艺术,则是表现为灵活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艺术化的管理方法,是打开管理活动奥妙的钥匙。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的产出要求、不同的资源供给条件等状况下,这就导致了对每一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一种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对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对象,则更是如此,从而造成了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对管理技巧的发挥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事实上管理者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与责任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这也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
管理属于软科学,没有最优解,只有满意解。如何更好地管理,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更受管理者本身的价值观、风格和偏好的影响。如果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艺术的管理注重的是灵活多变、逆向思维、创新创造、情感认知和审美感悟。艺术性是一种思维的升华,带来活跃与发展,如同流动的思想、气质和血液。艺术性是管理变化创新的灵魂。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1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
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内涵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管理活动必须接受管理理论的指导,以管理的基本规律为行动指南。对一个管理者而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管理者,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管理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培养出色的管理者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
管理的理论价值,有别于其他学科,比如工程技术。在工程技术应用上,只要遵循它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通常都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例如用同样的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飞机,一般都能飞得起来,一般无需对每一架飞机作个别的特殊处理。但在管理上则并非如此。由于每一个被管理者的性格、心理不同,不同的阶段情绪也不一样,以及每一种管理情景也有所差别,导致了同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在管理效果上必然存在差异性。所以,仅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在变化着的管理实践中对管理理论加以灵活运用;懂得针对现实及管理与被管理对象的特点对科学规律进行巧妙运用,不断求新求变,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正是管理者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
2.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以相互转化。
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艺术化管理知识与科学化管理知识不断互相转化的过程。艺术化的管理知识要不断地转化为科学化的管理知识,作为管理知识体系中规范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反过来,也只有对科学化的管理知识进行艺术化的运用,边运作边探讨,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我们必须重视一线管理者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从中感悟和提炼科学化的管理规律。没有他们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创新的源泉。
2.4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各有自己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
由于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其理论体系相对严密,而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其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相对灵活,所以两种属性在作用的发挥上各有侧重点。科学性侧重喻管理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艺术性侧重于管理实践的应用方面;科学性借以提高管理效率,艺术性借以提高准确性、管理适应能力;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程序化和逻辑化,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非程序化和非逻辑化。管理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较注重科学性,借鉴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而管理知识密集型企业则可能较注重艺术性,要靠管理者更高层次的技巧去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管理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比例也可能是变化的。在企业创业阶段,艺术管理可能更为需要;在发展阶段,科学管理可能更为重要,而到成熟阶段,艺术性可能又上升到较重要的位置。管理的科学规律为企业实现目标指明了一条最短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危机或使危机最小化讲究的就是管理艺术。
综上所述,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有规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为管理者指明了一个行动方向,又给他们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广大空间。认识管理的两重属性,对组织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管理者才能运筹帷幄,组织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杜。我眼中的管理。中外管理研究,2001,11.
[2]熊鹭。论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清华管理评论,2001,10.
[3]。管理与用人。特区企业文化,1996,2.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伦理问题;成因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经济利益的驱使
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中国开始了一场具有新的革命意义的社会转型。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先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深入和发展,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给我国社会生活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是,也带来了对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义与利、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等反映思想道德的具体内容的认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反映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上,教师和学生在构造各自的思想伦理体系时,充满了彷徨和矛盾。由于社会转型、传统价值的擅变,使部分教师和学生的人生理想、道德水准多元并立、参差不齐,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绩效受到影响;同时又反映出在市场经济多元利益的驱动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受到负面冲击,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缺乏长期性和整体性的规划,缺乏对转型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规律的研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经济利益至上观念的支配下,人们常常专注于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也出现了学生管理工作价值观的错位。价值观是行动和决策的依据,为此,教育价值观的错位所带来的是,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中,过于关注学生技能的提高而忽视对思想素质和伦理观念、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身体健康的要求;过分强调为学生考级拿证,而忽视为学生社会实践、学会选择和判断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工作理念出现急功近利的倾向。这种管理工作价值导向的结果,就使得不少学生缺乏政治热情和伦理素质,对我国社会的主导政治文化和伦理文化不感兴趣。这也给当前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第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丰厚,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就使得市场经济领域里的一些游戏规则被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当中,影响着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学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学生是上帝”的思想影响,学生工作长期遵循的“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原则逐步淡化,表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过于强调管理的职责忽视伦理的功能;过于强调事务性管理忽视必要的引导。对于学生中的一些错误行为如作弊、偷窃等,应处理不处理,利用职务之便,收受学生贿赂,放弃应有警示教育,被所谓的“服务为主”的思想替代,产生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伦理问题。
二、学生管理工作方法的陈旧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方法,是指高校教师在对学生管理工作对象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为实现学生管理目标所采取的途径和手段。正确地运用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方法,是实现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但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方法却存在陈旧落后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基本方法缺乏伦理基础。当前在高校学生管理活动中,工作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行政方法、说教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和心理方法等五种,这些方法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而这些方法之中或多或少都涵纳着伦理基础。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偏重于行政手段,而忽视了伦理基础的运用。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应当将这些方法综合地加以运用,突出伦理基础在学校管理当中的导向作用。如教师应当在工作中倡导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懂得伦理说教方法,伴之以思想教育和情感的沟通,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不注重通过伦理性的说服,不能启发学生的觉悟,使学生自觉的为实现其在学校的共同目标而积极行动;不能够针对不同的情况,对症下药,因人施教,因势利导。一些教师的工作理念过于固化、落后,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片面强调“精神第一”。这样往往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师生和谐的伦理关系,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
第二,现代技术性方法研究运用十分薄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运用的管理方法相对单一,对于技术性的管理方法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还是很少运用的。现代技术性方法主要有目标管理法、网络管理法和全面质量管理法等。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中现代技术性方法的研究和运用非常薄弱。很多教师不讲究方法,甚至于不会运用技术性方法。即使运用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目标管理法方面,一些教师不善于运用这一方法,未能把学生目标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目标在大部分情况下仅以表象的形式存在于管理者的头脑中,这很容易造成目标的偏离。还有在网络管理法方面,许多管理者对网络管理缺乏研究,不能运用网络技术绘制学生管理工作计划图表,对学生进行管理。在全面质量管理法方面,许多管理者不注重学生过程质量管理,而只注重学生最终效果的管理。这些严重阻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教师伦理观念的缺失
长期以来,在对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这样的误区,认为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强调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教师的主体地位。结果常常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第一,教师师道尊严思想严重。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伦理问题,教师常常把矛盾的根源归结于政策问题,诸如高校的扩招,以及学生素质差等原因,而不从自身的角度寻找原因。对他们来讲,教师认为自己是“权力阶层”或“经营实体”,掌管着某些实权,常常无视学生,傲慢无礼。还有的教师受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影响,认为教育正变为一种产业或者服务贸易,把教育理解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即学生缴费买知识,老师打工卖知识,与之相适应,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归宿自然成了经济效益。这些想法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公益性质和教育的根本目的:育人。如果我们反思学生管理工作,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师道尊严”的思想严重,没有把学生放在平等,民主的层面来看待,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尊严,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也无法帮助学生创设自由、健康的成长环境,加大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和摩擦。
第二,教师道德人格缺失。对于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来说,它的缺失意味着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性的缺失,对于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基本价值取向的确实,凡事“以事为中心”,“见物不见人”或“唯教师自我是从”,就很有可能导致慎独,进而让学生感到得不到尊重,不利于营造出学生成长的和谐的环境,培养出非道德人格的学生,从而使高校这个最重要的道德共同体失去其本来意义。严重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钱焕琦,刘云林著.中国教育伦理学[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论文关键词:小学寄宿制
广西北流市环城小学去年秋季期开始招收寄宿生,现有住校生173人,学校和管理教师既要承担学校教育义务,又要承担家庭教育责任。他们努力探索生活保育规律,积极进行生活教育管理,始终把对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及自主体验活动等作为日常生活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和学校全体领导教师的团结协作下,取得了一定成绩,深受学生、家长好评。
一、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该校住校学生均来自农村,绝大部分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年龄小,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自我保护意识都比较差。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寄宿制管理领导小组,专门安排了专职寝室管理人员、值班教师和值周领导,学校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培训,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使寄宿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善制度 加强管理
学校为了加强住校生管理,丰富住校生课余文化生活,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学校制定了《值班教师职责》、《守班教师职责》、《晚间活动安排》、《住校生检查情况记录》、《住校生管理考核细则》、《文明宿舍评分细则》、《寄宿生日常生活要求》、《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坚持寝室室长培训,充分调动寝室管理人员、值班教师、值周领导和室长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住校生内务管理,提高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
三、丰富生活 提高能力
学校根据上级关于《寄宿制管理工作的相关规定》,为了丰富住校生课余文化生活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提高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学校注重对住校生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怎么写论文论文下载。学校严格按有关规定制定住校生作息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学校专门制定了《住校生晚间活动安排》,给住校生安排了看电视、做游戏、讲故事、写字比赛、书画比赛、语数知识竞赛、诗文朗读比赛、乒乓球比赛、定点投篮比赛、“我洽校长一封信”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校过得快乐,并从活动中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注重安全 严格督查
学校千方百计把住校生安全放在首位,把保证师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站、住校生会、教师会等场合教育师生增强安全意识。学校管理人员切实负起责任,完善制度,制定流行病、传染病的防控预案,进行安全应急演练,加强对校舍、师生伙食、小卖部等场所的督查,确保活动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上下楼道安全。
五、后勤保障 优化环境
为了让住校生有一个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学校认真规划,抓紧安排,专门为住校生安装了电风扇,并定期对厨房、饮具、餐具、寝室进行消毒,每天菜谱不同,做到饭热菜香,确保住校生在校吃得好、住得舒心,过得安心。此外还安排了老师、领导值班,定期对宿舍进行消毒和安全设施检查,每天早上生活教师对学生的床铺及物品摆放进行检查,学生在洗浴时,生活老师进行守护,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值班人同认真填写宿舍日志。
该校领导表示今后他们将更加踏实地抓好寄宿制工作,使学生在校生活开心、家长放心。
1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教育概况
当前,在我国内陆近3000所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教育、轻视学生实践能力的现象。导致我国在校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也从侧面放映出我国高等教育的不足之处。我国工程教育呈现出较为严重的区域化现象、从事工程教育行业的教师非工化现象严重。我国工程教育发展比较晚,高校缺乏工程教育观念、缺乏可靠的理论指导。
2 工程实践对当代大学教育的意义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椟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13.html" title="社会论文" target="_blank">社会培?出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每一个大学生必须要面对就业问题,之所以要进行高等教育,就是为了让每一位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并在工作中充分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当前,一些企业在招收新员工的时候,往往对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比较青睐,就是因为他们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工作岗位需求,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可见,在当前在校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工程实践环节具有其独特的意义。
3 我国工程实践教学所暴露出的问题
在我国工程实践教学推行的数年时间里,取得了很多成就,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首先是师资问题,虽然我国拥有数百万的高等教育工作者,但是比起学生群体,我们的教师数量很明显有些捉襟见肘了。我国从事工程实践行业的教师普遍存在着工程实践知识认识不清、实践经验不足、缺乏自主的创新能力等问题。其次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导致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一些西部高校在工程实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远远不及东南沿海地区。另外,我国由于工程实践教育起步晚,致使工程实践教育经验不足,这也是制约我国工程实践教育的关键因素。
4 对于加强工程实践教育的若干意见
4.1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事业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高等院校的地位越来越尴尬,高校已经不能充分发挥其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教育体制改革迫在眉睫。自从2000年大学扩大招生以来,我国有约300多所高职专科院校被提升为地方本科高校,这些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背景不同,有的是工程技术类专业院校,有的是师范类专科院校。此类院校目前又处在由“地方性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的过渡。
我国社会因为人才与岗位的不均衡,造成了许多大学毕业生处于待就业的现状。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催生出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我国研究型大学占到绝大多数,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科研人才,然而企业更乐意接受一个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员工,这就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推行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有利于为地方本科高校寻找新的定位,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企业的加入会帮助高校重新焕发活力,有利于高等院校的长远发展。高等院校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来有助于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人才。同时,企业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工程实践平台,有助于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成长。
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好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推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关键。当前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还不够完善,普遍存在着企业因为教育行政部门等第三方的参与下,被动地与高等院校进行校企合作。这样一来,肯定会致使部分企业失去对高等院校的兴趣,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校企合作模式的自然破裂。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要想充分让高等院校和企业实现强强联合,充分的利用各自的优势,就需要改善彼此合作的模式、深化合作的内容,调动企业的活力,主动为企业寻找合作伙伴,主动与高等院校进行校企合作。从校企合作完全过渡到产教融合,需要国家、政府、企业、高等院校之间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合作。如此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4.2 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师资力量建设
加强当代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专业知识丰富,实践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杜绝工程教育教师非工化。就教师的教学质量来说,不难发现,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师队伍一般是由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组成。这些教育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从事工程实践教育知识匮乏、实践经验的不足、缺乏主动创新的能力。现如今,全国各大高校都在争先建设特色型专业,建设特色型专业的前提就是建设一支出色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以培养、鼓励创新。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强调理论性教育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高等院校应该加强对从事工程实践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设置专门的工程实践考核标准,定期组织工程实践教师赴企业考察学习。同时高等院校应该经常与企业沟通,聘请一批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作为临时教师,指导在校大学生参与工程实践。主动吸收一些拥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当中,组织在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赴企业参观实习。
4.3 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参差不齐,在工程实践资金投入方面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一些省属地方高校差异巨大。尤其是一些西部高校,在工程设施建设方面与东南沿海地区差距巨大。西部地区由于区域条件的限制,致使其经济发展缓慢,这也导致了西部高校在教育条件方面在于其他高等院校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国家应该加强在工程实践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高等院校应该致力于发展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确保每一位在校大学生在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接受良好的工程实践教育。
4.4 吸收借鉴国外工程实践经验
国外高等教育普遍重视对在校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甚至可以认为国外的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应用的基础之上。例如,德国就是一个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国家,德国的本科教育分为基础理论教育环节和工程实践环节,只有完成这两个环节才能顺利毕业。我国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壮大自身实力、积累先进的实践经验,寻找适合我国发展的教学模式。学习海外的一些优秀的教学理念,彻底改观传统的教育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