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计算机研究生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陆地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区域水文状况与水文环境的好坏,而区域水文情势则对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长期以来,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往往没有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水资源分配问题,致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退化,表现出类似上述的各类自然生态问题。为根治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制定并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开展,生态环境用水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研究我国生态环境用水,对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区域间、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生态环境用水的计算方法
计算时需考虑的几个指标:①河流流量指标:一般情况下,河道内应保证60%的水质达标水量,流量减少会直接影响其生态功能。人类为维持生活、生产和生态的河道外用水,一般不应超过河流径流量的40%;②湖泊的面积与水量:城市水体面积的比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是城市生态的重要指标。采用河湖占城区面积比来反映城市水生态状况;③湿地指标:湿地面积比率反映了湿地影响的大小。以湿地面积、湿地水体面积和湿地比率作为衡量湿地状况的指标;④地下水指标:地下水位直接反映了地下水储量,如果地下水位很低,不仅不能补给地表水,而且湿地和河流就很难蓄住水,地表植被也难以生长。抽取地下水后,地下水位应不低于保持原植被的水平,更不能造成地面沉降;⑤水质指标:水质状况决定了水体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和发挥功能的大小,污水危害生物的生存,降低水的生态功能。水体水质是反映水体好坏的定量体现;COD是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实现“总量控制”的重要指标;污水处理率反映了污水治理的程度,决定着进入水体污染物的总量。流域排污总量,应在河流径流量的1/40以内,以达到自然稀释,超标的一定要达标排放。
3湿地生态环境用水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但关于湿地生态环境用水的核算,还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目前关于湿地生态环境用水量的核算,大多参照河流生态环境用水进行核算。如湿地基本生态环境用水量,可采用湿地的陆面和水域蒸发量代替。
4回补超采区地下水生态环境用水量
在地下水超采区,用于保护与恢复地下水位所用水量即为回补超采地下水生态环境用水量。1993年世界银行的水资源政策文件明确了地下水可再生性维持的标准,即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决不能超过地下水补给量,但缺乏有关生态环境用水量的确定标准,因此计算比较困难。
(1)全局出发,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水资源优化、合理配置的主要目标就是协调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关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保证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实质就是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水的分配效率,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合理解决各部门和各行业(包括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竞争用水问题。
(2)建立健全水权管理体制,加强生态环境用水的权属管理:在过去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体制下,水资源使用成本近乎为零,挤占生态环境用水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水资源任意开发利用,很难避免无序侵占和浪费。当水资源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时,其使用价值相应提高,这就更加剧了资源的无序侵占与过度利用。而这种无序侵占与过度利用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更加明显,如河道断流、生态环境恶化等。
水权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利于明晰用水者的权益界定。特别是生态环境水权的确立及其水权主体的明确,则将有利于保障生态环境用水,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从国外经验看,生态环境水权通常由政府机构监管或由专门成立的非政府公共机构享有。南水北调水资源的分配为调整界定初始水权、确立生态环境用水权提供了最好的契机。而这一水权,在初期可以暂时由流域机构等各级水权管理机构分级监管,待时机成熟后再转入特定的公共机构。
此外,水权制度的引入,可以改变过去取水许可以一次性授权水量分级标准而不控制总量的弊端,真正实现由流域机构统一管理水权,并通过省(自治区、直辖市)际水权管理权限的划分等法定程序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级管理相应的水权,必要时省也可以通过市(地区)际水权管理权限的划分等法定程序授权市(地区)分级管理各自的水权:从而,在总量上控制、限制和避免超量用水,真正保障生态环境水权名实相符。
(3)实施水资源分类分级优化配置管理:目前,在流域内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下,水资源的管理方式较为粗放。首先,从水资源的特性上看,尚未将可更新的水资源(如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与难以更新的水资源(如更新时间达千年以上的深层地下水)加以区别对待,也未将可以导致地面沉降、含水层破坏的承压水超采与一般潜水超采相区别。这实际上模糊了生态环境破坏成本,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今后的水资源管理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以及承压水超采的限制,一方面在取水(水权)许可中严加限制,另一方面可通过提高水资源费等手段提高取水成本。
其次,在流域水管理中还有必要建立鼓励水资源优质优用,污水监管的管理模式。如,一般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农业用水标准的,可以再利用;农业回归水经过必要的处理后,还可以进一步用作湿地、河口冲淤等生态环境用水。而水资源优质优用的目的,则是通过对不同水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可利用水量。其关键在于,污染的控制方式。一方面,需要通过清洁生产降低污染物总量,促进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生态环境污染,提高水资源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合理利用导污、治污、天然降解等治污手段,最大限度地合理提供生态环境用水。
此外,还应注意到,由于流域生态环境破坏积重难返,生态环境的恢复必定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因此,选取合适的治理恢复目标极其重要。从用水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分析,上游生态环境用水是最容易获得和保障的;河流的排盐、排沙及鱼类泅游等功能的恢复、河口冲淤平衡的实现以及河口生态恢复则可能需要数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5结语
生态环境用水还是一个新近提出来的新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需要。但对于“生态环境用水”的内涵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这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目前,生态环境用水量分析和计算方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需要加大其研究力度,提高生态环境用水量分析的合理性和计算的准确性,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衷平,杨志峰,崔保山,等.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5,(8).
[2]赵斌,董增川,徐德龙.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分质供水及模型[J]人民长江,2004,(2).
[3]胡永宏.综合评价中指标相关性的处理方法[J]统计研究,2002,(3).
[4]赵翔,崔保山,杨志峰.白洋淀最低生态水位研究[J]生态学报,2005,(5).
【关键词】营林生产;完全经济核算;理论;问题
0.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用材林营林生产都是事业经营而非企业经营,实行预算制而非经济核算制,基本上是收支两条线,所进行的营林生产成本核算仅是费用核算。营林生产经营的来源也不是营林生产成果的价值体现,与营林生产费用之间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还没有实行完全经济核算。1993年国有林区全面推行了林价制度,解决了商品林资源实行有偿使用问题,林价计入木材生产成本, 理顺了木材生产的核算关系,但是就其林价的形成和使用及管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育林基金的性质,也不是营林生产成果的价值体现。近年来实行的林木资产核算,也只是将现有林木资源作为资产管理, 仍属于资产形式的成本核算。这样核算营林生产成本或林木资产价值与育林基金或当前实行的林价并未发生直接经济联系,仍为收支两条线,并不能进行完全经济核算, 也核算不出营林生产实现的利润,说明现行的营林生产核算制度存在着一些弊病,这种核算制度现在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营林生产改革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正确核算林木资产的价值, 更不符合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的要求, 因此建立适应林业生产发展的营林生产核算体系——完全经济核算势在必行。
1.营林生产实行完全经济核算的重要性
营林建设与生产指的是对林木产业发展与规模化生产的一种有效方式,营林生产完全经济核算指的是营林生产的特殊性价值,营林生产采用特殊的核算方式,指的是预决算制度,其基本内容为:首先根据预算进行年度资金的核算,在生产周期末期进行整个过程的决算。通过预算与决算的内容和统计数据,分别针对性的了解到当年的营林生产规模与实际经济价值效益,计算和统计出对国家的贡献,适应现代化的林业发展要求,加速营林生产发展速度,营林生产必须实行企业化管理与完全经济核算,丰富森林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推动现代化市场经济林业经济管理与建设,实现完全经济核算的转型与发展。
第一、营林生产实行完全经济核算, 就是对营林生产活动中的生产消耗和生产成果等进行核对、计算工作, 从而为林价的制定提供依据。第二、营林生产实行完全经济核算,有助于理顺营林生产财务关系,提高投资效果及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三、营林生产实行完全经济核算, 有利于引导营林投资向投资效益高的林种、树种流动,确保营林生产的保值、增值。第四、营林生产实行完全经济核算, 能有效地促进营林生产实现按劳分配,完善生产关系。第五、营林生产实行完全经济核算, 能更好地推动营林生产商品化经营, 促进林业的体制改革。
2.营林生产完全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
营林生产是森林的营造和管护活动,它主要包括采种、育苗、整地、造林、成幼林抚育和管护的全过程。营林生产过程是复杂的,其生产成果也是多种多样的, 营林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林木资源,它与其它产品相比具有特殊性。
第一、林木资源具有商品的二重性。林木资源与其它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马克思说过:“物的有用性使物具有使用价值。”而林木资源的生产正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木材的需要。因此,林木资源具有使用价值。同时林木资源是营林工作者的劳动和自然力相交织产生的, 因此林木资源具有价值。
第二、林木资源具有交换价值。林木资源的生产与其它商品的生产一样,其目的不是为了自身需要,而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 最终要实现其交换的目的, 由此决定了林木资源就是商品。
第三、林木资源的价值形成规律。价值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在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中, 营林生产也必须遵循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它是林产品价值和价格的基础。价值的实体和源泉是社会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我国林木资源是一种紧缺资源, 其市场价值必须取高价值,即在最差条件下形成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在劣等地上发展林业,发挥价值规律调节作用,使其价值超量实现,推动生产要素往林业发展,促进林木资源迅速增长。
3.营林生产的完全经济核算
3.1总体框架
第一、按生产周期进行长周期核算,营林生产按生产周期进行核算后,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营林生产完全、真实的经济核算,即企业可以自负盈亏,能够以林价收入补偿营林支出,获得利润,实现企业的自我积累。营林生产要取得林价收入,必须是在活立木达到某种成熟而进行出卖时取得的,这种收入并不是该年度营林生产收入。也就是说,在每个年度并没有真实的营林收入,只有最终的林价收入才是真实的,可以实现的。要想真实地反映营林生产的经营情况,只有通过营林生产的长周期核算来完成。
第二、按年度进行的营林生产核算营林生产长周期核算是真实的。通过长周期核算,可以很直观地了解企业的生产耗费和生产成果,可以使企业实现自负盈亏,自我积累。但它也有不利于生产经营管理的方面:在经营管理上落后于其他生产企业,不利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无法了解其自身在短期或年度内的经营情况;无法解决我国劳动者月度工资的现实问题,而按年或月来计算营林生产整个过程的耗费及成果又缺乏理论依据;我国大多数企业及国家核算管理均按年度进行,因此营林生产长周期核算与年度核算不一致,会给营林生产带来很多不便。基于此,营林生产还必须进行年度核算。
3.2营林生产实行完全经济核算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按照客
营林生产既需要按生产周期进行长周期核算也需要按年度进行核算。营林生产按生产周期进行核算后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营林生产完全、真实的经济核算。即企业可以自负盈亏,能够以林价收入补偿营林支出,实现利润,实现企业自我积累。营林生产要取得林价收入必须是在活立木达到某种成熟出卖时而取得的, 这种收入并不是该年度营林生产收入, 也就是说,在每个年度并没有真实的营林收入,只有最终的林价收入才是真实的,可以实现的。因此要想真实地反映营林生产的经营情况,只有通过营林生产的长周期核算来完成。营林生产长周期核算是真实的。通过长周期核算, 可以很直观地了解企业的生产耗费和生产成果, 可以使企业实现自负盈亏、自我积累。但长周期核算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陈世辉,张明豪.关于营林成果考核办法的初步探讨.林业经济问题,2006,07:77-79.
[2]蒋敏元,王永清,王志芳.商品林经营实行完全经济核算.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10:100-102.
另一方面,同世界上某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培养的硕上生质量该比较高,这是因为我们国家对硕士生除了有像某些国家一样课程方面的要求外,同时还有他们不具有的论文方面的要求。硕士生在学习期间得到了比较全面的训练,因此质量比较高,这是我们的国情决定的,是在建立学位制度时就确定了的。因此,提高硕士生的论文质量,对于确保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确立我国学位声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面向社会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且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及科技发展的需要。因而我国近十年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便成为活跃在经济建设、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极为重要的生力军,这种态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保持下去。所以,今后几年或更长时间内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垴养方向应面向社会,充分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时修改研究生培养目标,调整研究方向,拓宽专业口径,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多设跨学科选修课程,提倡和鼓励跨学科、专业听课。研究生课程设置科学含理、有活力,就为以后的研究生论文输入了新鲜血液。其次,硕士生的论文工作也要与社会相结合,硕士生应多从事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课题的研究,以便研究成果能很快为社会所用。同时,社会也能为硕士生的培养提供保障。只有满足社会需要的课题,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资助。硕士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费用,如果能获得社会的帮助,那么硕士生就能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取得更大的成果。
二、论文选题应与导师课题相结合
研究生时间集中,设备、经费有保证,年纪轻,精力旺盛,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有生力量。我们积极主张把研究生的培养与科研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研究生参加导师的课题,既大大调动了研究生的积极性,又能增加课题组的科研力量,提高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同时也便于导师的指导。
确定具体论文题目之前,应由导师从自己的课题中划出一小部分作为研究生的研究范围。比如导师的课题如果是“枪械设计专家系统,那么就可以划出专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知识库作为研究生的研究范围。研究生在此研究范围内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广泛的调研,做到对所研究的范围中的领域知识充分了解,并且能够综述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态,然后就可以与导师一起讨论拟定论文题目了,比如可以拟定“步枪方案设计专家系统研究(知识库部分)”作为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应该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包含一定的工作量,同时还紧扣导师的研究课题,力求使研究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较全面的锻炼,论文题目拟定后,研究生就可以做开题报告了。开题论证是保证论文质量的关键,开题报吿必须公开,一般由系或教研室召集本课题组及其它教师组成专家组参加。研究生必须综述本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阐述课题的先进性及创新性,同时分析其难点所在,简要介绍一下实现途径。专家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保证选题正确,论文难易适当。经过以上步骤,研究生就能够获得一个合理科学的论文题目。
三、引导研究生树立良好学风,努力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常常会暴露出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有时这些问题表面看来好象是单纯的业务问題,但实际上涉及到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严谨、创新的学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问题„例如有些研究生发现实验结果与自己的设想或理论不符时,为了满足论文需要,就凑出自己所要的数据>有些研究生编制的软件在调试时遇到了困难,不能实现预定目标,可一时却又找不出具体原因,就整理一些数据冒充结果文件存入计算机中;还有一些研究生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写论文时整篇整篇的抄袭,引用别人的结果却不加以说明。这些现象都说明这些研究生缺乏良好的学风,把完成论文仅仅看作是获得学位的一种手段,没有献身于科学事业的精神。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求导师和其它教师严格把关,及时发现和杜绝这^现象,对存在上述问题的研究生严肃处理;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经常请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做报告,介绍他们的经历,讲述他们在科学道路上的成长过程,让研究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科学的深刻含义。
研究生有了良好的学风之后,我们还应努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激发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鼓。励研究生旁听其它研究生的答辩会,提供专题讲座信息,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本课题组举办的各项学术活动,并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同时,导师也应该加强对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的指导,硕士生在校期间做论文时间比较短,而且大多数以前并没有从事过类似的工作,某些科研技能尚不具备,这时导师应该处理好导和教的关系,做到边导边教,在某些问题上必须手把手地教。
四、严格行政管理,加强监督机制
我们认为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皆是实现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研究生撰写论文阶段,时间大多由本人支配,集体活动时间少,空闲时间比较多。同时研究生经常要外出调研、开会,离校时间也比较长,所有这些都给研究生行政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些研究生平时不注意抓、紧时间,不请假私自回家或外出,更有甚者,瞒着导师和班主任在外打工,白天找不到,晚上也未回宿舍。到交论文前两、三个月才开始做论文,大大降低了论文的质量。对于这样的情況,一经査实,我们都作出了严肃处理,除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外,还不准予其按时参加答辩,为加强监督,我们建立了三级管理体制,具体如下:研究生直接受班主任及其指导教师或分院教学秘书管理,班主任负责行政管理,导师及分院秘书负责业务管理。比如研究生外出,须向导师和班主任同时请假。研究生出现什么问题,班主任及分院秘书应及时通报我们。
每年十月份,我们还举行一次论文中期调査,调査研究生论文进展情况,并与开题报告所写工作计划相对照,如果发现研究生没有能够按时完成工作计划,应请其说明原因,对理由不充分的研究生,我们将对他们今后的工作重点监督,论文也将重点审査。研究生论文基本完成后,我们还要进行软、硬件检査,检査组一般由三名教师组成,主要检査研究生编制的计算机软件运行是否通畅以及硬件装置实验结果是否准确。对没有通过软、硬件检査的同学,令其继续研究工作,并修改论文,等软、硬件工作检査通过后再申请进行答辩。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推迟了一些间学的答辩申请,保证了学位的授予质量。
五、做好硕士生论文评估工作,严把质量关
论文评估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两阶段,是评价研究生是否合格的有效手段。对于论文评阅,我们要求每位硕士生请校内和校外专家各评阅一份论文,论文必须由系教学秘书或答辩委员会秘书亲自送审,且具体送审过程不得告诉学生本人或其指导教师,以保证评审工作的公正严格。同时我们每年还抽査一批硕士生的论文由我们送校外专家评审。今年我们共抽査了66名硕士生(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的论文送校外评审,评审结果认为论文质量好的有13名(占百分之二十),认为较好的有29名(占百分之四十四),认为一般的有19名(占百分之二十九),认为差的有3名(占百分之五),还有两份评阅意见未收回。从总的评审结果看,这次外审结果比较合理,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暖通空调;硕士研究生;创新;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17-02
一、引言
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国内外高等学校对此都非常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如何将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简称暖通空调)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成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强,能敏锐地感知新事物,发现新规律,开拓新领域,想前人所未想,创他人所未创的优秀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暖通空调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
在硕士研究生培训方案中,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有6个二级学科: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市政工程。其中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是一门涉及建筑、能源、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卫生、机械、电子电工等众多技术领域的交叉学科。该学科主要从事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类人工环境的创造与维持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其内容包括各类建筑和舱室等内部环境的温度、湿度、清洁度及空气品质的控制,为实现此控制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冷源热源系统及设备、区域供热和供冷系统等。其中心任务是在尽可能减少常规能源消耗及降低大气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创造和维持适宜的人工环境。可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空调热泵技术、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与控制、通风空调工程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技术、室内环境控制、除尘与洁净技术等。其培养目标是热爱祖国,品德优良,身心健康,事业心强;掌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暖通空调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从事教学、科研、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或其他工程技术工作;也为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继续深造打下基础。为了达到上述的培养目标,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通常要学习下列课程: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写作、专业英语、数学物理方法、数理统计、高等代数、高等传热学、高等热力学、高等流体力学、计算传热学、建筑热过程、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空调与建筑节能、暖通空调新技术等。
三、暖通空调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体系
研究生与本科生是不同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李政道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大学生是老师教你,考试答案老师知道,你照老师教你的方法去答试题,做对了就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进研究生院,老师除了上课以外,还给你一个研究题目,老师不知道答案,别人也不知道答案,让你自己去按老师指导的方向,求知一个新的结果,老师与同行专家评议你的结果是对的,你的研究就结束了,老师给你个学位叫博士;但是,正式做研究,必须学习和锻炼如何自己找方向、找方法、找结果,这个锻炼的阶段就是博士后。暖通空调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必须将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为此应构建硕士研究生的创新体系。创新体系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研究生生源、指导导师、硕士论文、道德水平、学习环境等。研究生导师水平的高低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俗话说“名师出高徒”,道理就在这里。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部分导师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知识结构老化。现在,很多暖通空调专业的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大量运用计算机知识,或是编制程序,而相当多导师的计算机水平,远远赶不上学生,何谈指导。某大学就曾经有一位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被发现用某游戏程序冒充验证实验结论的一段程序,论文自然没有通过。这位学生投机取巧之所以迟迟没有被发现,就是因为其导师本人对计算机编程知之甚少。有人将硕士研究生导师分成两类:有时间的没水平,有水平的没时间。而有些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知识结构新的导师往往又是暖通空调学科的骨干力量、知名人士,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社会活动比较多,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指导硕士研究生。更不容乐观的是,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陷入恶性循环的趋势,尤其是一些目前社会上的热门专业。高校师资的主要来源是研究生,但热门学科的优秀毕业生愿意在高校任教的却不多。古人云: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硕士论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但近年来,部分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差、质量下降。究其主要原因是研究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不努力,因此,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偷工减料”,人云亦云,甚至出现了个别抄袭、剽窃等现象。有的研究生论文往往是开头几章原封不动,照抄别人的,最后一章发发感想。有的研究生论文是大题目做了小文章,头重脚轻;有的是缺乏实验数据,凭空想象;有的是曲解人意,生拉硬扯;有的是结构不合理,将错就错;有的是堆砌华丽词藻,内容空洞;有的是引述各家之论十分壮观,没有自己的见解;有的是语言修饰不当,读来令人费解;有的是云山雾罩,不知所云;硕士研究生应当通过自己的在校学习,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大体形成自己的基本科研能力。而在这基本的科研能力中,自主地思考,对所研究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有初步的独立思想和独立思想能力,是最为重要的。
暖通空调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遵循坚持质量、优化环节、规范管理、突出特点的原则,始终将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心任务。构建包括研究生生源质量、指导教师队伍水平、硕士论文质量等全方位的创新体系,培养创新精神,使他们学会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激发创新火花,提高创新素质。使硕士研究生的思维具有思维形式的反常性、思维过程的综合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思维成果的独创性。同时,还需要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强化教学督导,严格课程教学、学位论文等环节的质量监控。加强导师队伍规范性建设,完善导师遴选与考评制度,建立导师上岗培训制度。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培育更多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金丽鑫,谢立平,姜红,等.研究生质量下滑原因剖析及解决策略[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5,(8).
[2]孙利.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体系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
[3]汪勋清,王春霞,田松杰,等.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培养质量管理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
[4]钱存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4,(1).
[5]王晓梅,张桂花.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3).
[6]林小丹,陈松.建筑业创新体系的构建[J].建筑经济,2003,(11).
[7]张优智,李治.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3).
[8]陈厚,曲荣君,王春华,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平台的构建与实施[J].广州化工,2010,38(10).
[9]张国兵.筛选理论与研究生创新乏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2).
[10]黄浩.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误——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论文水平低准现象我见J].文艺争鸣,2000,(6).
关键词:教育技术 人力资源 培训
1999年我国研究生开始大规模扩招,我国从研究生教育小国逐步跨入了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另一方面就业形势“一岗难求”的局面也日趋严峻,人们对高学历也开始了盲目的追求,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从2009年起连续4年增长超过10万人,仅2012年一年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就达到了51.7万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有着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物理学、传播学等学科背景掌握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技能,“万金油”就业方向口径宽。但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打破了金饭碗、铁饭碗的传统观念与局面,就业方向由教育行业逐步转向了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毕业生选择在公司、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相关工作。
本文总结教育技术学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方面的有利因素,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公司中人力资源的培训方式,提出目前教育技术学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教育技术学在人力资源中的应用。近年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方面取得了整体性的进展,但实际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怎样进一步推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本论文是对目前教育技术学应用研究文献的一种充实,是对高校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就业的一种积极的探索。
1 教育技术在学科建设中已为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储备了能力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目标以能力为导向,符合企业挑选员工以能力为导向的需求。位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东北、西北、西南,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具有学术和地域代表性的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南京大学八所高校。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目标中都明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利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进行组合教学设计的能力,能够参与企事业单位或培训机构中的管理工作。
2 教育技术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的应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人力资源培训,可使教学更加接近工作实际。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中用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为指导,能提高HR充分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远程教育还可实现即时培训和终身培训的无缝结合,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1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创造令企业员工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使之获得与环境相互体验的虚拟世界,形象生动地表现企业培训内容,让HR培训经理能更生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教育技术人员还可利用VR技术根据不同的企业培训要求,按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和市场运行价值规律以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为指导,创建模拟市场让企业员工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体验、发现、探索利用,巩固员工的专业知识,培养员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2.2 利用计算机仿真实训软件,如: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仿真实训软件、商业大亨软件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模拟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企业技术培训实训环境,问题解决情景设计等,让员工通过输入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实训操作方法、问题解决的方法,由计算机仿真系统运行生成各种评价结果,通过人机互动模式,让员工体验在特定的环境中,不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或问题处理方法所带来的不同运行结果,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实践能力。
2.3 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运用实践性的研究方法,解决企业培训过程中的教学与员工实践的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内在联系达到和谐统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具体措施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效果评估。这与的传统教学方法不约而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因行业、职业而变得多种多样,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方式方法也应切合转变,才能培养出“用得成”的人才。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将培训“形而上”的理论引导与“形而下”的实践研究相结合,将教育技术深厚的教育学、传播学、教学设计、媒体技术与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进行深度结合,厚基础、重实践,讲效率,人力资源培训将会事半功倍。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教育技术的专业教育更专注于本专业的知识,在课程设置中几乎没有人力资源方向课程,人力资源知识基础薄弱;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也鲜见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这为下一步两个学科的深度结合与研究埋下了隐患。
3.2 企业对教育技术学了解不多,很多人将教育技术理解为“教育的技术”,教育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不断被泛化和分化,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甚多。无形中减少了教育技术学学科研究者到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部门深入研究的机会,同时也减少了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到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朱红春.教育技术人员能力结构与培训研究.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ETT)
[2]赵登攀.关于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探讨[J].企业观察.2011(2)
[3]陈韩梅.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15)
[4]邱立姝.现代教育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中的应用[J].北方经贸.2013(5)
关键词 高校档案信息 数字化 网络化 现代化
一、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作用
(一)服务科研
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将高校的档案馆和图书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形成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构建信息服务中心,并通过这个共享平台推动产学研的迅速发展,提高劳动效率。从而形成现代化的产学研产业链,一方面提高高校收入;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生产实习机会,再者也可为档案管理信息平台注入更多的投入,进入良性循环。
当前信息化社会,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档案、图书、情报、资料的出版、收藏也出现交叉渗透。一方面,同一内容的科研、生产、建设信息分藏于档案、图书、情报和资料中;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对所需信息在数量、内容、形式、系统性、检索速度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档案馆单一的信息服务模式愈来愈难以满足研究人员对信息的全面需求。科研人员迫切需要信息部门提供全程性、全方位的知识信息保障,迫切需要信息部门开拓综合性强的、能够满足他们多方面、系统化信息需求的综合化知识信息服务体系。科研工作要集成创新,信息服务工作也应该集成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信息化社会需要图书馆、档案馆改变过去陈旧的服务方式,集成双方的优势,建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信息服务模式。
(二)图书情报档案信息共享
集成图书情报档案信息,首先要优化馆藏,理顺关系,合理配置馆藏资源。为了解决档案馆与图书馆的馆藏信息重复、交叉现象,根据具体情况及读者利用习惯,对馆藏中的交叉重复部分,只在一个单位收藏,比如图书样本问题,档案馆应该取消保存本校样本书,改由图书馆样本库专设本校样本专柜;图书馆应该取消收藏研究生论文,只由档案馆建立研究生论文阅览室,因为一些论文有保密期限,在档案馆建立论文阅览室便于及时把解密的论文公开。另外,信息服务中心要编制高校图书档案情报资料联合目录,在校园网上共建的“信息列车”,建立高校档案馆、图书馆、资料室文献资源协作网,实现高校馆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共享。
(三)网络资源共享
信息服务中心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信息服务器,提供网上信息服务。信息服务器是档案馆与图书馆服务器的二合一,是高等学校图书、档案、资料信息大联网,它从信息的角度,集中了档案馆、图书馆的所有信息,并能避免档案馆与图书馆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数据(如研究生论文数据库等),同时避免图书、情报、档案外在形式上的区别,直接进行实质上的信息内容检索,用户只需键入关键词,相关内容的图书、档案、情报资料信息就可同时检出,满足用户全方位的信息检索需求。
(四)人才资源共享
信息服务中,为了弥补网络技术人才的不足,高校档案馆与图书馆可以集中双方的业务骨干,形成新的工作合力,共同进行信息服务中的技术问题研究。例如,确定电子文件与其他信息资源一体化管理的模式和最佳途径,研究出既能满足电子文件功能要求,又能纳入电子信息资源系统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联合进行对图书、情报、档案信息的导向性、安全性防护研究,共同研制、开发利用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容错技术、端口保护技术与主体身份验证等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二、档案管理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化、辅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现有的高校档案工作计算机管理模式,多数是建立在原有的手工管理模式基础上,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以档案信息载体为核心,工作对象不是档案信息,而是纸张、塑胶等载体材料。计算机的作用只是辅助人工管理档案实体,而不是处理档案数据。其结果是非但没代替手工管理工作,而且大大增加额外手工劳动的投入。
首先,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模式仅局限于档案工作内部的编目和检索环节发生局部作用,而且是辅助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实体进行编目和检索,不是针对具体的档案信息。例如,这种形式编目需大量依靠手工劳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常常需先手工做好著录或填写好手工目录后,再往计算机中录入。编目的实际目的是为了让计算机排版和打印出“至臻完美”的案卷目录,以供展示或手工查阅。
其次,档案工作计算机辅助管理不同外界发生关系,它只为档案部门内部服务,作用是辅助档案工作人员人工管理档案实体。这样做档案工作计算机辅助管理发展也失去了外在的动力。
(二)高校档案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来规划协调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和资源共享工作,缺乏统一的网络化协调机构,造成标准化水平低、数据库建设滞后的不利局面。大多数档案馆仍然是采取封闭式的办馆方式,无论是软硬件的购置,还是数据库的建设,都处于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状态,这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也影响了高校档案馆的标准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进程。
三、管理现代化的初步构想
(一)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模式是通过网络把分散的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系统把这些计算机根据其功能划分为客户机与服务器。C/S结构系统处理方式同以往的“文件共享型”网络处理方式相比,其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将一种应用分解成为若干部分,如用户界面、商业逻辑和数据库,并将这些部分交给多台机器(包括工作站、一个或多个服务器)分别执行,共同实现整体应用。用户在工作站(前台)看到的通常是用户界面,当前台需要调用某些数据时,工作站向被称为后台的数据库服务器(Server)发出请求,服务器即对此做出响应,并把处理的结果返回给前台,这样工作站就成了数据库服务器的客户(Client)。
(二)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
在学校综合集成管理信息中,档案工作将以计算机管理档案信息为主要形式,通过计算机检索查询和提供档案信息将成为主要的服务方式。因此,为利用者提供的信息组织结构应是网状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沿着信息之间的关系链进行浏览,而不是按照规定途径进行检索和查询档案信息,手工劳动则成为辅助形式。让利用者通过Web浏览器访问,是目前先进、有效和最为大家乐于使用的访问方式,因此高校档案馆应建立自己的Web服务器,向校内外档案利用者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三)档案数据库系统
现在高校档案部门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多用DBase、FoxBase、FoxPro等编写,这些程序严格讲仅是一般操作系统的延伸,作为数据库管理软件在单机状态下应用还是可以胜任的,但是要建立覆盖全校各类信息的集成的MIS系统,它们无论在功能上、安全性和数据完整性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满足需要。应该选择适用于多种操作系统、多种硬件平台的具有多用户、多任务和能在网络环境下运行、具有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Oracle、Sybase、Informix、IBM的DB2、微软的SQL Server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程应用能力;翻转课堂;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双导师;人才跟踪评估反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43-03
一、信息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教育部2009年明确指出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应用,为企业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信息学科研究生的培养重心由原来的学术研究型人才正在向工程应用型人才转变[1]。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各大高等院校纷纷创建信息学科相应硕士点和博士点,我国信息学科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信息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研究,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个人学术能力的提高,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研究生专业知识面狭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不强;研究生的职业道德不高,缺乏诚信,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具有工程背景的研究生导师的稀缺;校企合作没有真正深入地合作[2]。
2004年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常州大学一直致力于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探索研究,逐步形成了以CDIO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思维活跃、发展潜力大、具有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是常州大学信息学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全方位、多角度对信息学科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进行改革和探索
1.全面修订信息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树立工程观念,创新培养模式和教学理念。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信息学科高层次高素质工程应用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信息学科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能力,常州大学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围绕研究生素质拓展、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以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信息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突出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定位,以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对2013年制定的信息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培养方案更能突出信息学科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程能力、科技英语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以项目案例为载体,开展研讨式教学。基于CDIO模式的信息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应注重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融合应用和课程的综合化,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以实用性、创新性、综合性项目为载体,训练研究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信息学科的研究生,不再适合传统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研究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切实可行。研究生导师以专题的形式要求研究生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和文献,以报告会或研讨会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促进研究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经常举办研究生学术会议或学术沙龙等活动来促进研究生对学科前沿、学术动态的了解;定期邀请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对研究生进行讲学和授课;利用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国际合作项目,组织研究生短期访学和出国联合培养来增加视野、拓展研究生的学术思维。
通过组织研究生开展创新实践与学术交流活动,开拓了研究生的创新视野,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实践潜能,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应用意识,提高了信息学科高层次创新工程人才的整体水平和培养质量。
3.加强政校企深度合作,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全面构筑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平台。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是培养具有工程能力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3]。深入推进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常州大学与设站企业共同建设的研究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目前常州大学信息学科已拥有2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7个校级科研机构。
同时,常州大学与各企事业单位进行双方共赢的合作,达成校企合作战略,研究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接受企业的文化熏陶,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锻炼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了科研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了信息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了高层次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对研究生奖学金进行评定时,向承担过企业项目,有专利发明申请,完成产学研课题的研究生倾斜。
在政校企深入合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建设投入经费的匮乏;管理经验的不足;观念的误区等。产学研平台的创建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财政支出、制度保障,离不开企业对培养高层次工程应用人才的积极参与,离不开高校高瞻远瞩的深思熟虑,离不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工程能力的认可和支持。积极发挥各方力量,形成利益共同体,政校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研究生工程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
4.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负责,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信息学科研究生的工程研究水平和工程素养。导师指导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导师作为培养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过程中占据主导作用。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选聘企业中有强烈责任心的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吸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者专家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群策群力,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实践证明,双导师制对于研究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增加了研究生的实践工作经验,缩短了研究生创业就业进入社会的适应期限,提高了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应用能力,推进了产学研更好地实现有机结合。
随着高校研究生队伍的不断壮大,研究生导师在具体指导实践时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指导时间偏少;指导缺乏有效性;部分导师的责任意识薄弱;导师的指导水平参差不齐等。目前,兰州大学、苏州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纷纷开展研究生导师的培训活动,要求研究生导师关爱学生,严谨治学,规范培养研究生;不断提高导师自身学术水平,在学术诚信方面率先垂范;导师要不断拓展学术思维,为研究生搭建高水平的学术平台。这进一步加强了导师队伍建设,健全了导师责权机制,完善了导师岗位管理,提升了导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
5.加强信息学科研究生论文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规范论文的审查程序,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或专业实践的载体,是对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检验,是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4]。常州大学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理念,来加强对研究生论文的过程管理。南京大学高度重视学位论文评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建立了学位论文评阅和评议人专家库,研究生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宁波大学基于网络的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平台的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规范工作流程起到积极的作用。法国对工科类研究生的过程培养、论文选题、遴选研究生导师三方面执行严格的淘汰机制。中国科技大学学位络评阅系统的开发和投入使用,加强了导师对研究生的过程指导,规范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制度,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6.创建高层次人才的跟踪评估反馈环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就业竞争力。对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建立跟踪评价反馈体系,是目前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提高人才竞争力、实现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创建信息学科高层次人才的跟踪评估反馈环节,对研究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后,由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对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工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承压能力等进行评估和检验,并将信息反馈给高校[5]。高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信息学科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结束语
改革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对信息学科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案例为载体,全面修订信息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加强政校企深度合作,加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完善导师队伍建设,加强研究生论文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创建高层次人才的跟踪评估反馈环节,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索和改革,以培养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工程应用型人才。信息学科研究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不断学习、研究、探索、实践、总结和优化,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叶中.目标转换与模式重构: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57-59.
[2]刘建树.浅谈研究生工程教育体系的构建[J].纺织教育,2012,12(1):42-45.
[3]吕建平,崔鹏,魏凤玉.产学研合作培养化工专业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5):260-261.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科研能力;科研过程;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科研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规定:博士学位论文应当表明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了创造性的成果,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表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与本科教育阶段的根本区别所在。
科学研究一般包括选定课题、调研文献、提出假设或观点、选择研究方法、制定计划、分析实验资料、总结和撰写研究成果、发表成果等环节。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除了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外,还需特别注重对其发现科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成果总结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军事对抗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科学技术和创新素质的高水平人才又是竞争的焦点,我们必须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
2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分析
在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虽然近几年来有所改变,但总体仍具有如下特点:
(1) 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要求较低,导致对计算机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得不牢靠。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了新概念、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在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旺盛需求的驱动下,许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在课程安排上进一步重视对新技术、新应用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教育,如很多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离散数学、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等方面的课程都没有安排,而安排了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方面的课程,使学生缺乏从事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
(2) 课堂教学重视知识的传输,轻视对科研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虽然许多核心课程也有实验要求,但这些实验大多以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为目的,对“选定课题、调研文献、提出假设或观点、选择研究方法、制定计划、设计与实现假设观点、分析实验资料、总结和撰写研究成果、发表成果”等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各环节的基本素养并没有太多的针对性的训练,研究生毕业设计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课堂教学对学生科研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够。
(3) 缺少学术批评精神。东方文化的含蓄、重情感、爱面子和回避冲突,使得学生总是“敏于事而讷于言”,在科技活动中不善于开展学术批评,盲目相信书本上、学术大师和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从而失去了许多“明辨是非”的机会,也降低了取得重大科技突破的可能;在学术交流中不积极发言和提问,既挫伤了报告人的积极性又失去了通过交流共同提高的机会,影响了学术交流与讨论的积极性;另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浪费了培养发现问题能力的机会,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变成“讷于事且讷于言”,创新能力以及工作效率低下。
(4) 高校和研究生招生的扩招,研究过程监控的难度增大。由于大规模的扩招,带来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粗放化,老师对研究生的研究过程缺少监控,导致了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中的机会主义的抬头。如通过窃他人成果骗取学位、通过雇佣“”撰写学位论文等。诸如此类的机会主义,一方面考验着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底线,另一方面也动摇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体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学位的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特别是领导岗位,将会给国家科技事业、社会进步带来相当恶劣的影响。
由此可见,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中,对科研研究的基础教学、对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一些先天不足,这就需要我们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与方法。
3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索
在研究分析国外知名高校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年摸索,我们形成了较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培养的一些做法:
(1) 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基于研究方向要求,总结历届研究生论文写作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和基础知识,参照国外知名高校的课程体系,确定该研究方向的课程体系,提出了对离散数学、系统科学、复杂系统、抽象代数等课程要求,通过课题组内研究生交叉选修方式、做实例以及组内讨论交流,使课题组所有研究生均能够对所需的核心课程知识有所了解,掌握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
(2) 注重新生入学培训环节。培训内容包括课题组的研究人员行为准则、实验室的科研方向介绍、科技文献查阅与强化训练等,使学生在一个月内对课题组的价值取向、管理方式有所了解和认同,通过培训和练习掌握文献查阅方法。
(3) 创造和利用各个科研环节和科研活动,如读书报告、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等,从科学贡献、假设和观点的优点与不足、成果适应范围等方面启发、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阔学生视野,通过这些活动,培养锻炼了研究生发现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4) 探索建立研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规范和管理机制,并建立和实行组长、学长负责制,对学生研究过程进行监控。制定了涵盖内容层面、价值层面以及技术操作层面的规范,包括学术规范、工程规范、文档规范等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补充完善;注重加强对组长、学长与组员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与人沟通技巧与技术交流效率。通过在研究过程中对学术规范的严格要求以及课题组执行能力,进一步强化了严谨认真、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
(5) 在项目研究与开发过程中,要求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对待所承担的任务,以研究态度对待研究课题,努力做出先进的方法、技术,做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成果;以研究态度对待工程任务,研究通用方法,找出工程适应范围等。
以2011年教育部将软件工程学科独立设置为一级学科为标志,软件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步入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但与信息化强国相比,我国软件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尚处于成长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探索。文章分析当前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改进措施
0引言
在信息化浪潮的促动下,我国软件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经历了跨学科培养、海(境)外引进、相近专业转行等方式。2001年12月,教育部首次批准全国35所高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教高[2001]6号)[1]。以2011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学位[2011]11号)[2]为起点,软件工程专业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脱胎”出来,正式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标志着我国软件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完成了由学科从属型向学科独立型的跨越。这一跨越无论对于软件工程的学科建设,还是对于其高层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顶层设计意义。正是由于这一顶层设计的作用,2011年8月教育部首次在我国48所高校增设了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3]。截至2015年,全国拥有软件工程学科“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已达52所,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达到106所。我国软件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撑了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缩短了我国此学科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由于软件工程学科高度的交叉性、领域的渗透性以及需求的无限性,我国软件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无论在基础理论、课程设置,还是在培养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科课程体系特色不彰显
我国软件工程学科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分化而来的,虽然已经独立为一级学科,但由于其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紧密联系,在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仍然有很多内容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的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极为相似。根据对国内60所具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39个单位)和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单位)的高校官网上所公布的研究方向和培养方案进行的统计分析,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和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相似度高于70%的研究方向占到了25%,相似度低于20%的研究方向仅为8.33%。从两个学科开设课程相似度的比较来看,同一课程类别开设学校比例相似度高于70%的占80%之多[4]。这些统计数字表明,当前我国对软件工程学科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博士生相比,软件工程教育的核心是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生要熟悉一个或数个应用领域的相关知识,并强调综合应用各种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5]。他们在软件工程知识广度和深度、工程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博士生要更加优秀。但在目前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下,软件工程学科博士并没有显著特色与优势,这将影响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2科研考核指标缺乏本学科特点
为了保证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国各大高校都相继出台了博士生研究生考核指标体系。博士研究生依靠发表“垃圾论文”,以“论文灌水”等方式蒙混毕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一般来说,规定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或在国际SCI检索期刊上是博士生毕业并取得学位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些科研考核指标的制定给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划定了红线。但这一考核体系仍具有“重期刊、轻会议”“唯SCI检索”等特点。笔者认为,这种机械式照搬的考核体系挤压了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空间。软件工程是一门知识更新非常迅速的学科,通常情况下,每3~5年就会有一轮知识热点的更新。对软件工程学科而言,国际会议是最新颖、最优秀的论文展现舞台。学者们通过这个学术交流舞台,与国际同行近距离交流最新、最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从而达到掌握该领域学术前沿的目的。如果一味地要求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只能通过发表国内一流学术期刊或者国际SCI期刊作为毕业条件,将导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SCI国际期刊或者国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周期相对较长,从投稿到出版一般需要1~2年的时间,有些国际顶级期刊则需要2~3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出版周期。我国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3~4年,时间窗口有限,致使不少博士研究生放弃从事创新性强但有一定失败风险的科研课题,而愿意选择创新性较低但比较稳妥的科研课题去做,从而确保早日发表期刊论文而尽早获得学位。另一方面,即使软件工程国际一流学术会议可以代表该学科一流的学术水平,但仅发表国际会议论文往往并不能满足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基本条件,导致一些博士研究生不愿将最新最好的成果在一流国际会议上发表,而宁可选择一些水平一般的期刊。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我国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与国际同行们的交流,实际上造成了我国高档次研究成果的流失,对培养优秀的软件工程人才得不偿失。
1.3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软件工程学科本质上是一门工程科学,要求学者们运用数学、工程和管理方法去解决软件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人力所无法解决或者很难解决好的问题。因此,软件工程学科与工程实践问题具有高度的结合性。在软件工程领域,除了少数的博士研究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外,大部分研究课题是与具体实际相关的产业化问题。这就需要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将理论概念转化成为原型系统或者用实证实验验证理论、方法的动手能力。在实际过程中,一些单位对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有的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编写程序的代码行数不超过1000行,有的甚至没有编写过代码;有的博士生导师或博士研究生认为编写程序不是创新性的工作,工程实践是浪费学生或自己的宝贵时间;有的博士生由于在本科及硕士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工程实践基础,导致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其能力不能胜任工程实践。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工程实践能力的不足给博士研究生及其所在课题组的科研工作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其结果是,博士研究生所提出的方法、理论无法得到工程实践检验,导致科研成果无法落地;另外,缺少原型系统或者实践验证的研究论文也很难在国际高水平会议或者期刊上发表,造成科研工作成为无果之花。
1.4博士生导师指导时间尚显不足
博士生导师对博士生的悉心指导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相比发达国家,我国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指导的博士生数量普遍较多,甚至出现一位导师一届招收3~4位博士生的现象。有的博士生导师担任单位的行政职务,因此普遍感觉“日常杂事较多”“工作压力较大”,这些因素从客观上使得博士生导师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指导每一位博士生,为数不少的博士生在读期间感到与导师间的交流时间较少。有的博士生反映“长期见不着导师的面”,甚至“一个学期没有和导师单独交流”。这种“放养”现象有悖于对博士研究生的精心指导原则,对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十分不利。
2改进措施
2.1构建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的学科内涵是:“以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为基础,研究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的系统性、规范化的方法和技术,或以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为软件系统,学科涵盖科学与工程两个方面。”据此,我们建议培养单位应当反思当前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生课程的知识体系,明确该学科博士研究生所应该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特定的高级知识,构建以数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管理学为基础,以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方法和工具、软件质量等[6]为架构的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生课程体系,使之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培养真正能在软件工程学科内进行创新性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2.2鼓励博士研究生向国际一流学术会议投稿
目前,在软件工程学科领域,国际一流学术会议的学术水平已与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相当。建议有关主管部门适时修改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考核体系,不再将“国内一流学术期刊”或者“国际SCI期刊”作为博士研究生论文考核的唯一硬性指标,而将国际一流学术会议论文的发表也纳入可选的硬性指标之一。博士研究生通过参加国际一流学术会议,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而且更能向本学科的权威专家请教和学习。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博士研究生还可以提高自身的外文水平,扩大学术交流圈。笔者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UniversityofTechnology,QUT)信息系统系访学期间,了解到该系的博士研究生每年均有一次参加所在领域国际一流学术会议的机会,费用可通过博士研究生所在系的培养部门和研究生导师所在课题组协商解决。这种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2.3将工程实践能力纳入博士生入学和毕业的考核体系
将实践动手能力纳入博士生入学和毕业的考核体系,有利于培养更高科研素养的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譬如,QUT信息系统系的每位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除了开展理论研究外,还须将自己的理论研究内容通过工程实践实现出软件原型系统。这种做法的益处是:一方面,可促使博士生研究出真正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高质量科研成果,杜绝了空洞而无实际价值的所谓成果;另一方面,因为博士研究生在各高校院所中实际上已是科研的生力军,由他们动手实践得出的原型系统,对于课题组高质量地完成科研课题也极为有益。建议将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查纳入博士生入学考试的评价体系中,对于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考生,要提前排除;同时建议博士生导师高度重视对博士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不能将形成的理论进行原型系统实现或者进行实证实验的博士研究生,在毕业环节上要严格把关。应当鼓励博士研究生在发表科研论文的同时,申请软件著作权或发明专利,从而形成理论研究紧密联系实际应用的良好培养机制。
2.4建立博士生培养的导师组制度
实行导师组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弥补博士生导师由于精力不足无法有效指导博士生的问题,而且还有利于形成知识结构合理、思维方式相互补充的导师指导团队,这对培养博士生的团队精神和发散性思维都十分有利。笔者在QUT访学时,校方给我安排了由三位导师组成的导师组。两位副导师很好地配合了第一导师的工作,整个导师组对我进行了非常有效的指导。其中,第一导师负责访学期间学术研究方向的制定及总体研究方法的确定,主抓研究的方向;两位副导师各负责一部分研究细节的指导,主抓研究的具体工作。通过导师组的指导,使我在访学期间不但在学术上有较大的进步,而且还对国外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方法有了一定的切身感受。事实上,导师组指导制在英式或美式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是很常规的做法。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建立导师组制度对于多方面利益群体均有益处。第一,对博士研究生而言,可以接受由两(或多)位导师构成的导师组的指导。由导师组构成的更加丰富的知识平台,可以给予博士生更加全面的指导;第二,对博士生导师而言,导师组制度有可能使主导师从指导工作的细节问题中升华出来,而将有限的精力更加聚焦于宏观上的指导和学术方向上的把握;第三,对副导师而言,通过指导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工作,也可以促进自身学术素养的提高,在丰富学术成果的同时汲取主导师的经验,为未来的学术道路打好基础。与主导师不同的是,副导师一般聚焦于从学术的细节上对博士生给予指导。副导师不一定要求具有高级职称,只要能力具备即可,与博士生的关系更加接近于合作者之间的关系,而与主导师的关系可以定位为助理的关系。
3结语
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所引发的问题,既有应当提请教育主管部门加以研究的共性问题,如我国博士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服务面向等宏观方面的问题,更多的则是各培养单位在实践中所需认真解决的具体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已经深度融合于软件工程的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中,这就预示着我国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将更加国际化、工程化。教育主管部门和从事软件工程学科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必须牢记历史责任,认真研究“互联网+”时代下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使我国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冯在文 何敏 何克清 单位: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国防信息学院信息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2001年)[EB/OL].[2016-03-05].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EB/OL].[2016-02-28].
[3]李泽平.软件工程增设为一级学科后的机遇与挑战[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32(2):75-79.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事业发展,图书馆工作核心已逐渐从为读者服务到主动引导读者获取适当的知识。图书馆的日常运作已不能满足新功能发展的需要,项目管理把人力、财力、物力进行集中,具有目标性强、效率高、操作性强等特点,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既能维持图书馆传统功能,又能更好地开拓图书馆新功能。
循规蹈矩的管理方式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长期有效的环境,然而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组织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基于项目的组织越来越普遍,基于项目的管理也逐渐成为新一代的通用管理模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许多改变、机遇、挑战,把项目管理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引用到图书馆管理中,可以使图书馆提高管理效率和排除一些管理中的障碍。
1、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
1. 1项目的定义
项目是一种努力(endeavor),它以一种新的方式将人力、财力和物资进行组织,完成由独特范围定义的工作,使工作结果符合特定的规格要求,同时满足时间和成本的约束条件。项目具有定量和定性的目标,实现项目目标就是能够实现有利的变化。
1.2项目管理的特质
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思路;管理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可应用于各个行业:管理过程模块化,具有可“重复”应用的性质,易于移植;系统的管理方法有一定的标准体系。
1. 3项目管理的优势
有助于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规范的管理方法,降低组织的管理成本;利于组织人才的培养及提升企业的凝聚力;明确的管理过程,使管理结构更加扁平化,提高管理效率。
1. 4项目管理的过程
项目管理是一个一次性的、渐进的、系统的过程,它主要分为:(1)启动过程;(2)计划过程;(3)执行过程;(4)控制过程;(5)结束过程。
2、图书馆开展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一个组织之所以做项目,是因为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一段时间后,发展的方向会逐渐偏离目标。如果图书馆的目标是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进一步的是引导读者获取相应的信息,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不能履行引导读者获取信息的功能或一些矛盾,如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会使计划落差缩小,如图1。
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往往缺少计划和目标,都是一些日常的管理。这些不利于图书馆与社会发展接轨与创新。虽然图书馆不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但以项目的方式开展一些工作,必定会使图书馆的发展有所创新和得以持续性发展。
3、图书馆的一些功能满足项目管理的特质
3. 1研究生撰写论文进行专题服务
图书馆应为研究生提供足够的信息检索点,编制各种专题目录,提供最新期刊信息通报、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以及提供专题综述、图书评述等三次文献,建立学位论文数据库等。每年研究生论文撰写有高峰期,研究的具体方向也不同,有新增的专业,有国内国际新的研究成果,都需要一个专门的项目管理团队来完成。其目标就是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创造质量更高的研究生论文,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3. 2科研项目提供重点服务
每个科研项目都有一定的截止日期,各个方向的不同都需要专业的人士提供信息,项目管理运用在各个方向科研项目中,提高质量与速度。
3. 3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图书馆数据库的开发,往往有一定的周期性,开展起来需要一定的经费和资源。按照项目管理的模式,可对成本进行估算、控制、管理现金流等。
3. 4图书馆组织的各种学生活动
例如每年的讲座等都可以由项目的形式展开。
3. 5图书馆人才培养等管理工作
在图书馆所有日常管理中,图书馆的人才培养是最适合开展项目的。图书馆一直存在吸收高级人才难的问题,对图书馆现有人才进行培养,可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人才。图书馆人才培养可按年为时间单位,开展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培训,对培训的结果还可进行考核和评估。
4、项目管理方式开展图书馆工作的步骤
4. 1项目规划与计划
首先要组建团队,团队的成员必须了解获取图书馆信息途径,和一定的专业背景和协调能力;其次是计划为服务对象开展哪些服务,为研究生和教职工撰写论文提供服务,内容可有以下几个方面:(1)咨询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面对面服务,包括介绍、指导服务对象研究方向的馆藏资源等;(2)整理、编写相关专业的二次文献,最新研究动向等;(3)与采购部门联系引进服务对象需要的资源;(4)开展论文写作讲座或交流等活动;(5)建设与学校专业相关的特色论文数据库;(6)帮助服务对象进行科技查新工作;(7)对一些服务进行合理收费工作;(8)在馆内设立研究生论文撰写教室,配备相关计算机等资源,为学生与指导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等。
4. 2项目组织形成
由于项目的一次性与独特性的特点,在决定一个项目以后,就需要根据这一项目的具体情况,建立项目的管理班子,负责项目的实施、费用控制、时间控制和质量控制,按项目的目标去实现项目。按照组织结构的基本原理和模式,项目的组织结构也可分为线性的项目组织结构、职能的项目组织结构和矩阵的项目结构等若干形式。项目管理组织的结构实质上决定了项目管理班子实施项目获取所需资源的可能方法与相应的权力,不同的项目组织结构对项目的实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图书馆开展的项目相对比较单纯,也不是以纯粹的经济利益为目的,可采取线形和职能相结合的形式,见图2。
4. 3项目实施及控制
4. 3. 1对项目进行资源分配 每个组织的人力资源配置都有一定的限额。当图书馆开展项目的时候,不可能专门配置项目人员。对资源的分配要避免“按人员分配工作还是按工作分配人员”的风险。以为研究生、教职工撰写论文及开展课题提供服务为例。见图2,项目组长直接向馆长负责,主要由组长服务对象,由组织成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及一些服务服务对象的工作。组织成员可由各部门的人员参加,如采编,信息,流通等部门,组织成员最好具有外语、计算机及其他专业知识背景、对本部门工作熟悉,便于开展工作,由项目组长协调工作。
4.3. 2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的过程主要包括:对将进行的活动进行计划安排,包括估算工作内容和工期,在工作范围内对活动进行日程安排等:对工作授权;描述活动的日程安排和描述时间进度。以为研究生、教职工撰写论文及开展课题提供服务为例,项目组成后,在实施的过程中由项目组长对工作进行安排,定义团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工作。
4. 3. 3分配工作
当工作即将开展时,要明确每个项目成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及时间等。以为研究生和教职工撰写论文提供服务为例,分配工作包括:项目组长开展讲座等活动、负责内部协调、拟订研究方向、收集资料、科技查新及服务等工作,项目成员按照项目组长的要求,分别负责收集资料,制作数据库,向项目组长提供信息、服务等工作。
4. 3. 4有效控制
当项目被运行,我们必须确保它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以为研究生、教职工撰写论文及开展课题提供服务为例,项目的运行是更好地服务于服务对象,从而提高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困难使服务对象不能获取相应的最新的信息或使服务对象不愿意接受服务。如果出现这样大的偏差就采取纠正措施,这种结构化的方法就是控制,控制过程包含以下4个关键步骤:(1)指定计划并估算执行情况;(2)检测并报告结果;(3)将报告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并预计未来结果;(4)计划并采取有效行动来修复原订计划,或者将偏差减少到最小,见图3。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事业发展,图书馆工作核心已逐渐从为读者服务到主动引导读者获取适当的知识。图书馆的日常运作已不能满足新功能发展的需要,项目管理把人力、财力、物力进行集中,具有目标性强、效率高、操作性强等特点,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既能维持图书馆传统功能,又能更好地开拓图书馆新功能。
循规蹈矩的管理方式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长期有效的环境,然而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组织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基于项目的组织越来越普遍,基于项目的管理也逐渐成为新一代的通用管理模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许多改变、机遇、挑战,把项目管理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引用到图书馆管理中,可以使图书馆提高管理效率和排除一些管理中的障碍。
1、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
1.1项目的定义
项目是一种努力(endeavor),它以一种新的方式将人力、财力和物资进行组织,完成由独特范围定义的工作,使工作结果符合特定的规格要求,同时满足时间和成本的约束条件。项目具有定量和定性的目标,实现项目目标就是能够实现有利的变化。
1.2项目管理的特质
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思路;管理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可应用于各个行业:管理过程模块化,具有可“重复”应用的性质,易于移植;系统的管理方法有一定的标准体系。WwW.133229.COM
1.3项目管理的优势
有助于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规范的管理方法,降低组织的管理成本;利于组织人才的培养及提升企业的凝聚力;明确的管理过程,使管理结构更加扁平化,提高管理效率。
1.4项目管理的过程
项目管理是一个一次性的、渐进的、系统的过程,它主要分为:(1)启动过程;(2)计划过程;(3)执行过程;(4)控制过程;(5)结束过程。
2、图书馆开展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一个组织之所以做项目,是因为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一段时间后,发展的方向会逐渐偏离目标。如果图书馆的目标是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进一步的是引导读者获取相应的信息,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不能履行引导读者获取信息的功能或一些矛盾,如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会使计划落差缩小,如图1。
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往往缺少计划和目标,都是一些日常的管理。这些不利于图书馆与社会发展接轨与创新。虽然图书馆不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但以项目的方式开展一些工作,必定会使图书馆的发展有所创新和得以持续性发展。
3、图书馆的一些功能满足项目管理的特质
3.1研究生撰写论文进行专题服务
图书馆应为研究生提供足够的信息检索点,编制各种专题目录,提供最新期刊信息通报、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以及提供专题综述、图书评述等三次文献,建立学位论文数据库等。每年研究生论文撰写有高峰期,研究的具体方向也不同,有新增的专业,有国内国际新的研究成果,都需要一个专门的项目管理团队来完成。其目标就是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创造质量更高的研究生论文,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3.2科研项目提供重点服务
每个科研项目都有一定的截止日期,各个方向的不同都需要专业的人士提供信息,项目管理运用在各个方向科研项目中,提高质量与速度。
3.3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图书馆数据库的开发,往往有一定的周期性,开展起来需要一定的经费和资源。按照项目管理的模式,可对成本进行估算、控制、管理现金流等。
3.4图书馆组织的各种学生活动
例如每年的讲座等都可以由项目的形式展开。
3.5图书馆人才培养等管理工作
在图书馆所有日常管理中,图书馆的人才培养是最适合开展项目的。图书馆一直存在吸收高级人才难的问题,对图书馆现有人才进行培养,可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人才。图书馆人才培养可按年为时间单位,开展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培训,对培训的结果还可进行考核和评估。
4、项目管理方式开展图书馆工作的步骤
4.1项目规划与计划
首先要组建团队,团队的成员必须了解获取图书馆信息途径,和一定的专业背景和协调能力;其次是计划为服务对象开展哪些服务,为研究生和教职工撰写论文提供服务,内容可有以下几个方面:(1)咨询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面对面服务,包括介绍、指导服务对象研究方向的馆藏资源等;(2)整理、编写相关专业的二次文献,最新研究动向等;(3)与采购部门联系引进服务对象需要的资源;(4)开展论文写作讲座或交流等活动;(5)建设与学校专业相关的特色论文数据库;(6)帮助服务对象进行科技查新工作;(7)对一些服务进行合理收费工作;(8)在馆内设立研究生论文撰写教室,配备相关计算机等资源,为学生与指导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等。
4.2项目组织形成
由于项目的一次性与独特性的特点,在决定一个项目以后,就需要根据这一项目的具体情况,建立项目的管理班子,负责项目的实施、费用控制、时间控制和质量控制,按项目的目标去实现项目。按照组织结构的基本原理和模式,项目的组织结构也可分为线性的项目组织结构、职能的项目组织结构和矩阵的项目结构等若干形式。项目管理组织的结构实质上决定了项目管理班子实施项目获取所需资源的可能方法与相应的权力,不同的项目组织结构对项目的实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图书馆开展的项目相对比较单纯,也不是以纯粹的经济利益为目的,可采取线形和职能相结合的形式,见图2。
4.3项目实施及控制
4.3.1对项目进行资源分配
每个组织的人力资源配置都有一定的限额。当图书馆开展项目的时候,不可能专门配置项目人员。对资源的分配要避免“按人员分配工作还是按工作分配人员”的风险。以为研究生、教职工撰写论文及开展课题提供服务为例。见图2,项目组长直接向馆长负责,主要由组长服务对象,由组织成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及一些服务服务对象的工作。组织成员可由各部门的人员参加,如采编,信息,流通等部门,组织成员最好具有外语、计算机及其他专业知识背景、对本部门工作熟悉,便于开展工作,由项目组长协调工作。
4.3.2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的过程主要包括:对将进行的活动进行计划安排,包括估算工作内容和工期,在工作范围内对活动进行日程安排等:对工作授权;描述活动的日程安排和描述时间进度。以为研究生、教职工撰写论文及开展课题提供服务为例,项目组成后,在实施的过程中由项目组长对工作进行安排,定义团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工作。
4.3.3分配工作
当工作即将开展时,要明确每个项目成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及时间等。以为研究生和教职工撰写论文提供服务为例,分配工作包括:项目组长开展讲座等活动、负责内部协调、拟订研究方向、收集资料、科技查新及服务等工作,项目成员按照项目组长的要求,分别负责收集资料,制作数据库,向项目组长提供信息、服务等工作。
4.3.4有效控制
当项目被运行,我们必须确保它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以为研究生、教职工撰写论文及开展课题提供服务为例,项目的运行是更好地服务于服务对象,从而提高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困难使服务对象不能获取相应的最新的信息或使服务对象不愿意接受服务。如果出现这样大的偏差就采取纠正措施,这种结构化的方法就是控制,控制过程包含以下4个关键步骤:(1)指定计划并估算执行情况;(2)检测并报告结果;(3)将报告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并预计未来结果;(4)计划并采取有效行动来修复原订计划,或者将偏差减少到最小,见图3。
MBA毕业论文主要采用对论文进行评审和答辩的两种工作,是对学生所撰写论文的两种不同的考核方法。前者是对MBA论文进行评审,只是对论文进行单向的、书面的、静态的考核。而MBA论文答辩,则是对论文进行双向的、口头的、动态的考核。MBA论文答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审査论文,包括鉴别真伪、考查知识运用能力、深化提髙和增长知识、展现学生自信和口才、评价论文成绩等方面,但MBA毕业论文可能更注重他的实用性,所以以实证研究为主,会比较容易过,但也有一部分MBA却完成不了或完成不好毕业论文。
第一,鉴别真伪(或是否是自己独立完成的论文)。评价MBA论文首要工作是核查论文的真实性,这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只有在辨别庞伪的情况下,才能对MBA论文作出准确、科学的评价。所谓真实性问题,也就是毕业论文是否是学生本人的研究和写作成果,作者有没有抄袭他人的成果或他人代作的行为,这是毕业论文能否顺利通过答辩的一个原则性问题。撰写MBA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査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也有的是学生并非故意抄袭,往往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文献哪些可以接受,哪些不可以接受的行为而导致。所以,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的教师通过论文答辩鉴别MBA论文真实性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以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MBA毕业论文的整体质丽。
第二,考查MBA知识运用能力。考査知识就是考査论文作者对论文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其他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考査MBA论文作者对论题进行研究的理论准备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论文也可以看出学生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査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生在写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地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含义都没有搞淸楚。在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详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等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越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
第三,深化提高和增长知识。就是通过答辩对论文是否贴题(题目是否恰当)、布局篇章是否得当、运用材料是否恰到好处、论点是否准确、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有力等。一般说来,从学生所提交的论文中,巳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生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淸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淸MBA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人分析的,从而了解学生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在答辩过程中,答辩小组成员也会就论文中的某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学生又可以从答辩教师中获得新的知识。当然‘如果学生的论文有独创性见解或在答辩中提供最新的新鲜材料,也会使答辩老师得到启迪。
本科专业(含本科段、独立本科段)自考生在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后,都要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工科类专业一般为毕业设计、医科类一般为临床实习)及其答辩考核。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自考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相同专业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对本科专业自考生这一特定群体,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quot;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
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
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
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
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quot;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
[关键词]一般普通高校图书馆;学科建设;挖掘;资源;思路;方法
随着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各高校图书馆也都不同程度地组建了自己的局域网络,图书馆的各类资源也都越来越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组织、制作和传播。我们知道,对于那些全国重点高校,包括大多数的211、985高校等,由于学科门类齐全,各学科实力普遍较强,表现在各种资源以及内容组织上力求大而全,以充分满足各学科专业师生的资源需求为主要目的。而很多一般普通高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的增加,虽然也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学科门类体系,但学校发展的基本方针依然是以(本科)教学为主,发展和提高研究生教育,科研以特色和优势学科为主,兼顾其他学科的发展,力争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也是教育部所肯定的一般普通高校的发展方向。因此图书馆的发展也应该紧跟学校的发展,体现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特色,使图书馆的资源能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我们调查,由于财力有限,很多学校所购各类资源仅能满足教学科研的基本需求,对于一些对资源有较高要求的师生则略显不足。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有效地弥补资源的不足,[1]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是我们一直面对的、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应该是紧紧围绕学校的学术科研状况从实际出发,建立起一套适合本校教学科研特点的资源体系,适应学术发展的需要,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
通过大量的工作实践和与广大师生的交流互动,结合一些普通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所遇到的一些共性与个性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为广大师生所认可的工作思路与方法与同行们交流借鉴。
1 认真筹划和建设自建数据库
1.1思路和原则
对于自建数据库,准确地说,应该是能体现学校一定学术特色的自建的数据库,这个“特色”也不是独一无二,它是根据读者特定的需要,将相关的数据资源组织起来,使无序的资源变成有序,提供给广大读者。[2]做好一个自建的数据库,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贪大求全,应该本着“用户至上,需求第一”的原则,以满足了多少用户需求为衡量标准,宁少毋滥。因此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和思路。
1.1.1要做好前期的需求分析论证工作。[3]为使有限的投入产生最好的效益,应确保数据库有较强的相关性,有一定规模的需求,数据库的使用能达到一定的效率,从而使投入和产出相匹配,避免浪费。
1.1.2要有充实的文献数据资源。新增一个数据库栏目,一定要有充实的内容,要有源源不断的、丰富的资源作保证,才能有生命力,才能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可。要避免搞形式主义,不要搞成多、小、少,即栏目多、范围小、内容少的状况,华而不实,增加建设和维护的成本和难度。
1.1.3要搞好检索平台的建设。建设人员要熟悉和了解数据资源,检索平台不仅要方便广大师生检索查询,还要体现出资源的学术内涵和条理性,对读者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
以《本校学术科研数据库》的建设为例,近几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师生人数大幅增加,很多教师急于了解本校或本专业的学术状况,及时定位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找好工作切入点,以便更快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学术环境,展开工作,而这需要参考大量的、有条理性的本校学术资源。图书馆有这样的条件和义务为广大教师提供这样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首先应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对近年来的教师的科研论文和成果进行归纳整理,以专业和研究方向归类,方便师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查询。
同时,我们注意到,随着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计划的实施,各个高校都在采取各项措施加强和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的本科毕业生论文指导工作得到了加强,每年各学科专业都产生了一批较为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都体现了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对教学研究都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因此很有必要进行收录。
研究生论文也是如此,不同于万方等公共的研究生论文数据库,本校的研究生论文对于熟悉和了解本校,特别是了解一些特色学科专业的学术团队、教师科研方向、体系、架构,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同时学校学术水平的提高也使研究生培养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因此将研究生论文进行整理越来越有必要。实际上,有这方面要求的教师和研究生也日益增多。
这样就可以通过一个平台形成一个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的系列成果论文库,便于查询和类比,利于学术交流,也丰富了数据库资源。
1.2主要的工作环节
1.2.1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通过沟通了解,我们认为自建数据库应该包括搜集和整理两个方面,各个专业和方向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及成果介绍,包括网上和网下资料的搜集,要重视协调各单位部门的资源建设和管理,构建一个长期有效的资料搜集与供给机制,使图书馆能够得到自产的、源源不断的、利用价值较高的数字资料。
1.2.2构建系统。由于各个学校的情况类型不一样,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学术规模和条件构建本校的学术科研数据库系统,归纳为以下主要步骤:
(1)文档标准化转换。运用文档格式转换工具,将大量的word格式的文件批量转换成pdf等格式的文件。
(2)建立专辑库。为体现学校的学科特色并方便查找,可按学科类别或专业方向建立论文专辑库,以专辑库为单位构造检索、查询、浏览等功能。
(3)元数据信息录入。应包含有姓名(第一作者)、学号、导师姓名、学科方向、论文题目等,并提供布尔逻辑运算符,使读者通过构造一般的检索式,就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
(4)编程实现全文、摘要检索、学科分类浏览以及全文浏览下载等功能,并根据需要提供一定的访问控制功能。
建成后经过一个阶段的试用,根据与师生的互动交流对分类原则、检索工具、论文成果的遴选等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其逐步完善。由此可见数据库的建设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是资源的挖掘、数据的整理、检索平台的搭建,不仅需要大量重复的、烦琐的机械劳动,还需要先进的软硬件技术支持[4]。
2 建设体现学科特色的个性化服务栏目
依托网络技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可有多种多样,并无固定模式。但这个栏目被彻底激活和成熟地运用,并达到较高层次的个性化要求,则需要建立读者与馆员之间的了解互动机制,最终由馆员来落实读者的要求,而网络技术只是手段,因此只能针对特定群体来实现。
作为一般普通高校,科研工作的现状是少数骨干教师、科研团体的科研项目较多,科研层次较高,他们对专题文献资料也有较多较高的需求,随着网络技术的提高,为这些重点科研人员提供及时充分和准确的针对成为可能。
2.1栏目建设的内容
可取作“教授(专家)专栏”之类的名称,即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主要科研人员(如主研教授、首席教授、重大项目负责教师等)设立一个主页空间,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在里面为他们设立专门的推送信息服务栏目,满足其基本的资源需求。首先做好被动服务,如可按资源类型分纸本书籍、期刊资料、数据库资源,读者可将自己对资源的查询要求分类输入后通过网络送到图书馆各相关部门,由各部门处理后进行回复,经过一段时间的服务后,随着了解的加深,逐渐地建立起互动的机制,可以进入主动、深入的服务阶段。如定期推送各种资源(印刷型、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等)的一些最新信息,同时可更进一步地对信息资源进行个性化整合,根据用户的专业特征和研究兴趣,向用户提供和推荐教学科研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对用户的实时咨询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通过与教师的相互交流和配合进行跟进、追踪以关注他们的特性需求,做出成效后可根据教师的需求进行适度的扩大,目标是形成一个适合本校情况和特色的个性化服务栏目。
2.2栏目的特性和理念
这个栏目的建设首先可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和水平,进一步调动挖掘各部门的工作潜力,同时也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和自建数据库的建设不一样,这个栏目属于互动交流型,建设重在过程,对馆员的服务态度、水平和理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然也为图书馆员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挥才干的用武之地。需要指出的是要达到一个满意的使用效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还需要一个互相了解和认识的过程,特别在开始阶段服务效果会有一定的波动,因此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认真、始终如一的态度来进行栏目的建设和维护。
3 “学术园地”栏目的设立
学生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是学术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青年学生大都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对知识和成功充满热情和渴望,特别是刚进校门的学生,对学校情况和专业情况不了解,有一定的盲目性,虽然经过入学教育,但那只是抽象的、泛泛的感性认识,因此理解也是肤浅的。
作为直接或间接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广大的教职员工也同样需要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学校学术科研状况,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这既是日常工作的需要,也是主人翁态度的体现。而图书馆作为学校最大的学术资源平台,拥有着最大数量的读者群和较高的点击率,利用图书馆这个学术平台不断地对学生以及教职员工进行学术宣传、教育和引导,可以收到较为明显的效果。
如青年学生一般对学术专家和名流有一定的崇拜心理,同时他们也迫切想了解学校和专业的前途、背景对就业和将来个人发展的帮助等。因此为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所学专业,激发学生与教师的科研热情,我们可以设立“学术园地”这样的栏目,以宣传、弘扬学术为主要目的,可以下设一些如教授视点、学术讲坛、成果展示等栏目,集中学校的一些专家学者教授,重点将他们的一些科研历程、治学经验、学术成果、专业前景、学术热点等以适当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出来,满足读者的需求,使之能起到“网上课堂”的作用。为达到更好的效果,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适当提供和增加一些与读者的互动信息服务手段,如(E-mail)邮件咨询、留言簿、聊天室、BBS等。相对而言,留言簿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形式,她的共享性、即时性、交互性都比较好,而且使用简单,技术上易于实现,也易于掌握和维护。加强互动性,使栏目更贴近师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学术水平的提高不仅提供了各种有形无形的学术资源,而且应该成为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因此作为学校最大的学术资源的收藏、组织和单位,图书馆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一般的基本业务服务,而应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根据实际情况以各种形式挖掘和利用好图书馆资源,为学科建设服务,使资源的知识价值升值,同时也使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学术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林昌意.高校图书馆参与重点学科建设之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2003(1):79—80.
[2]黄桂凤.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若干对策[J].图书馆杂志,2005(1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