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

初中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数学导学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数学导学案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学案式教学 应用研究

引言

现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改革关键是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现今教学模式存在两个弊端:一是教师缺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二是教学中学生少有参与,教育效率随之越来越低,学生对其兴趣随之降低。在这种现状下,学案式教育模式的出现为现今教育模式提高了全新思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研究,发现这种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来说是有效的模式。

一、内涵

对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说,学案式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摒弃以教师为主的观念转而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将学生学习内容与目标结合学习方法融入学生学习之中编写的方案,即为学案,教师采用该方案教学的模式即称为学案式教学模式。

与传统教案重点在于教师的“教”、教师一味传授知识不同的是学案式教学的重点在于“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堂应用探究

1.课前导学,组织准备。

学案教学的出发点在于明确教学目标并制订学习计划,为了让学生知道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从而学会主动预习,教师课前需要进行导学,让学生对课堂上教授的知识有一个总体认识,经过预习之后,课堂听课效率大大提高,所以教师编写导纲的时候,对于学生的能力与特性需要充分考虑到,从而保证学案中涉及的题目在学生的认知范围之内,既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写导纲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记载下来,在今后课堂中组织讨论解决。

2.指引目标,鼓励自学。

在课前适当时间根据学案要求,创设适当情境,提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提出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如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时候可以提出如下问题:(1)若两个三角形两个对角相等,一条对边相等,那么可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2)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对边相等,一个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对学案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与探讨,教师在学生探讨之后对难点与重点进行详细讲解与分析,与仅靠教师传授知识相比,学生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时候充分了解所学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3.组织讨论,答疑解惑。

虽然学案式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在学生自主学习并探究之后,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记录下来,继而根据课本上的知识点全面系统地阐述分析,解答学生疑问,总结出需要注意的重点。

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师可以根据难点解释:全等三角形可以根据两条对边与一个两边夹角相等判定,那么为什么两条对边与任意一个对角不一定可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呢?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发现了这个问题,但不一定运用证明知识可以证明,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举例论证。

4.归纳总结,系统概括。

经过班级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全体学生反馈的难点对学生进行讲述,并恰当地点拨,在学生对知识点有大概掌握的情况下进行点拨,与传统点拨不同,不需要讲述简单知识点,可以讲述课本上有代表性的例题,让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更深刻,采用板书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分点概括,简单地将本节课重难点在黑板上列出来,以加深了解的程度。

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师可以总结出如下几条判定原理:(1)三边相等或三角相等;(2)两角相等一边相等或两边相等,两边夹角相等;(3)直角三角形,一角一边相等或两直角边相等,通过总结,学生有了系统认知。

5.课后巩固,适当检测。

在课堂将要结束的三四分钟内,教师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人的记忆力是有时间限制的,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点有了理解与掌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逐渐遗忘所学重难点,因此及时巩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课后自主练习,回顾理解知识点,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结语

学案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重点在于以学案为载体,将教材与之结合,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适当指导,通过实践证明学案式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是完全行之有效的,然而我的知识掌握水平有限,在自己了解范围内对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出自己的探究,希望为具体实施该教学模式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叶立军,方均斌,林永伟.现代数学教学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钱宏霞.从建构主义理论看学案教学[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第2篇

一、问题提出

(一)课程改革的客观诉求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基于问题解决,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薄弱,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县域初中数学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辖22镇,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一直以来,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立足县情,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总结出行政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十一五期间,在充分调研分析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申报立项安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探寻出创新课标教材学习方式、启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整合工程和探索建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等三项策略,引领全县数学教师积极建构人文化生态课堂,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由讲堂向学堂转变,努力探寻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最佳切合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尝试将学科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经过反复探索求证、筛选提炼,构建了具有开放探究特点、能充分体现生本理念和人文和谐的三部五环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盲区和死角,极大地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建构了覆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然而,由于参研教师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学环境等良莠不齐,致使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难以适应课标教材变化和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学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实化研修价值、强化研修目标、深化研修内容、活化研修策略,解决课堂上过于追求热闹,忽视教学绩效,过于倚重现成资源,忽视个性化创新,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数学素养有所降低等问题,已成为数学学科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三、课题名称界定及解读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策略,即:有效果的计策、谋略。在此特指有效教学策略,即: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并在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核心指向为有效,即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运用一定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师生双方都能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假设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目标

1. 合理移植嫁接洋思、杜郎口经验,建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和各类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科教师突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实施低效化瓶颈,促使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步入规范、高效的快车道。

2.探索符合课改理念要求,能强力推动学科校本研修深化的课例研究基本模式,引领学科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有理、有效助推自身的专业发展。

3.探索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数学学习方式,助推学生在善学乐学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使人人都要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得以优效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不断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机制,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研究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课型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覆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

2.研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学习策略,探索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3.研究初中数学课例研究基本模式,探索提高课例研修质量有效策略。

4.研究构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运用与管理长效机制。

(三)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假设:针对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建立科学、系统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操作体系,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与学行为,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模式,促进师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2.创新之处

(1)构建三部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所涉及的六类课型教学设计进行统摄性研究,从而规范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针对性、有效性。

所谓三部五环教学模式,即按照教学设计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要求,以问题为载体,活动为依托,以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实现学、思、习、行等智力条件和情、意等非智力条件达到高度统一。终极指向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照问题诱导、自主探究、交互评价三个部分横向展开,具体实施则按照导、探、变、结、展五个环节纵向延伸,从而架起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之间的交互桥梁,扬 生命灵动之帆、行知识探秘 之船,体现在文本上,则按 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及媒体运用三栏并行、横向贯通,且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问题诱导,探究新知(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变)全课小结,细化新知(结)推荐作业,延展新知(展)活动序列展开。从而支撑起课堂教学的基本架构,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部件和要素。

(2)作为有效课堂学习引擎式 学习指南,既规避了因预习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符合以学定教理念,层递性问题序列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在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与教学设计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减负增效,而且有利于学科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3)案(课)例研究模式为学科教师深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优化提供了操作要领和技术支撑。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助推初中数学教师施教水平提升和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探索适合初中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和学的模式。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2、行动研究法。以实践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3、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技术路线

采用 统一要求,严格标准;分校承担,责任到人;加强引领,通力协作;分步实施,循环递进的研究策略。

1.形成上下沟通的研修共同体。本课题以县师训教研中心组织由片校学科教研(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和有代表性初中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研修共同体,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设计、跟进实践、优化提升。

2.聘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学科专家,成立由县域初中数学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策划指导、流程监控。

3.在课题组指导下,县、片、校数学教研组围绕总课题,开展子课题研究。

4.边研究边改进,因需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观察、难题会诊等系列活动,推进课题深入研究。

六、研究过程及操作策略

(一)课题研究时限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2012.9---2015.9)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92013.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法。重点工作如下:

(1)拟定调查问卷,对全县初中数学教师和有代表性的学校学生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2)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研究框架,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3)召开课题开题会,进行子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完成实验校的布点。

2.实施研究阶段(2013.92014.6):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课题负责人编写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设计基本框架要求,主要参研人员按照统一要求分课型编写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样例。

(2)各子课题负责人在总课题的引领下,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分年级、按章节开展优化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编写实践研究,聚焦课堂,开展学案导学实验探索,并在比较实践中修改完善。

(3)修订《旬阳县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制定《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4)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完善阶段(2014.72015.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册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汇编,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整理校本教学设计案例、制作课堂教学实录光盘、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等,按照分工安排完成相应任务。

4.应用推广阶段(2015.9):本阶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于文献法、调查法。主要工作如下:

(1)按照《旬阳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和《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践探索、修改完善、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

(2)按照个人申报,片校筛选,县级展评的程式,组织优秀成果评推,特优成果推介参加上级成果评选。

(二)具体分工序号研究

七、成果预期及呈现方式

1. 成果预期

(1)建立完善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题教学有效性策略,主要包括:有效设计策略,有效实施策略,有效管理与评价策略。

(2)建构描述性概念课、推导型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活动课等六种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3)建构导学案设计基本框架和学案导学实施策略。

(4)修订完善初中数学课例研修基本模式,引导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有效开展课例研修。

(5)形成覆盖初中数学学段的课堂教学资源库(包括:章节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

2.成果呈现方式

(1)阶段性成果

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实施方案

③《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④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窥(论文)

⑤《初中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录》(光盘)

⑥《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教与学系列成册)

⑦《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研究报告

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论文、叙事、反思集》(装订成册)

(2)最终成果

①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窥(论文)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结题报告(报告)

③《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见阶段成果)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

本课题研究是在县师训教研中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本中心及时成立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课题负责人及各初中教研联片组长校校长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课题研究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协助课题负责人做好参研教师的选定和研究进程的督察。成立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长,主要参研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实施组。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选题、申报立项,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参研人员的选定,负责子课题选定及任务分解,承担对片校参研教师的业务指导,负责对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的跟进调控。各片区数学教研联组协助实施组负责辖区所承担研究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督查、成果收缴、展评遴选、汇总上报等。各中学、九年制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或带头人除完成各自研究任务外,负责组内任务分解、收缴、审核、修改与上报,所有初中数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的可通过青蓝共进方式结对协作)参与既定成果的优化完善。各中学、九年制学校不仅要进一步确立校长第一责任人地位,充分认识课题研究在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研修、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弱化管理的行政色彩,增强管理的观念点拨、心灵震撼、情感慰藉等心理效能,想方设法为参研教师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促进学科教师真心实意地、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担当参研教师的支持者、服务者,体会教师的甘苦,用自己的研究情感、专业造诣、人格魅力感召教师、吸引教师、带动教师积极前行。

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2)课题研究工作实施组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促使数学教研组长明确职责、认识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拉动作用,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运行。通过专题培训、提供资讯、难题会诊等引导学科教师认识到生源日渐锐减、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日渐强烈、教师准入政策日渐拓宽等现状,迫使教师不得不发展,不能不发展,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教师应充分感受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在促进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引领教师认识到本课题研究是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有效载体,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积累专业知识、磨练专业能力、明确研修方向、丰富专业智慧、塑造专业人格的有效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上,从而增强参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研修时效性。

(三)加强引领,确保实效

课题负责人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和实践跟进等为教师提供资讯服务,做到六个及时:及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咨询或资讯服务;及时发现、遴选推介优秀研究成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征集、汇总、求证、解决问题;及时组织过程性监控和展评引领;及时向上级专业网站、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推介优秀作品;及时引导学科教师在规范中优化,在优化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升华,在升华中发展。带领学科教师在辛勤中收获智慧,在矫正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成功。

(四)筹措经费,确保运行

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保障经费投入。一是县上投一点,即争取协调加大县级经费投入,确保课题负责人深入学校的各种开销、网络耗材供给、资讯购买和县级层面活动开展;二是片校筹一点,一方面,想方设法争取学校的支持认同,确保参研教师岗位研究和学习培训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协同联片包校人员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确保片区层面展评引领活动常态运行;三是教师挤一点,在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课题研究的意义、作用的基础上,动员教师不仅要舍得挤出时间和精力投入研修,而且要舍得挤出经费用于岗位研修参考资料订购和网络购买服务的购置,从时空和资讯供给上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持续运行。

第3篇

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经精辟地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形式化的逻辑推导和演绎推理,注重形式化结果的呈现与确定,而忽视探索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忽视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进行大胆猜想、验证猜想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即使有少数教师认识到了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由于缺乏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相关理论支持与经验总结,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对初中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联系表示”的学习环境;发挥信息技术在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方面的优势,创设图文并荗、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数学实验环境,以利于初中生开展数学实验并获得成功。同时,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学习功能,让学生现场计算、现场画图、现场证明,使数学研究、学习的方法从原来的纸笔加思维的模式发展到计算机加思维的模式,更有利于展示数学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数学实验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美国的中学内有专门的数学实验室,英国的中学数学教材中也有许多的实验材料,他们经常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做“数学实验”,进而“发现”数学结论。

在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开展数学实验的要求,新课程初中数学教材中也出现了诸如“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等数学实验的内容。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的张晓林老师进行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及操作研究”,浙江省温州市教研室的胡敬民老师进行了“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的研究”。但是,这些实验研究主要是探索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和初中数学教学中开设实验课的一般性操作。对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等问题,涉及得很少。因此,本课题在全面推进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中,具有很丰富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数学“再创造”的学习理论。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他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必把各种概念、法则、公理、定理全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适合的条件,提供很多作为知识载体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再创造”出各种数学知识。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再创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置身于一个“数学实验室”之中,学生可以观察并尝试错误、可以发现并进行猜想,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养成“用数学”的习惯,克服他们学习数学而不应用数学的弊病。

2.《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我们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正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与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作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和兴趣的重要手段,让学生由“听数学”转为“做数学”,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勇于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预期目标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包括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可行性研究,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效果的分析研究,以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的研究。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包括初中数学实验课的组织策略,借助信息技术营造初中数学实验情景的策略,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话与师生交互实验的组织方式的研究。

(3)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适宜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数学实验的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研究,初中数学实验课的学习积件的制作与共享方式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是: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数学“再创造”的学习理论,通过教学实践与实验研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的理论与方法,总结归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设计一批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尝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根据上述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在研究初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此项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

(2)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逐步完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完善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实验课的一般操作技术与评价体系。

(3)通过课题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研讨,及时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成效进行总结,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一般途径与方法,开发设计相应的教学资源,形成一批优秀的教学案例。

2.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5月—2006年6月,搞好课题设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工作措施。

(2)研究初期:2006年7月—2006年8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向及成果,培训课题小组成员。

(3)研究中期:2006年9月—2007年7月,开展课题的各项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①2006年9月—2006年10月,确定适合借助于信息技术开设数学实验的初中数学学习内容。

②2006年11月—2006年12月,按照确定的学习内容,编写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

③2007年1月—2007年5月,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利用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进行课堂实践。

④2007年6月—2007年7月,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学心得。

(4)研究末期:2007年8月—2007年10月,组织课题小组成员进行实验反思,整理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总结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收集部分优秀的教学案例,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领导决策保障。我校领导具有极强的科研意识,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本课题研究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长与教导主任亲自参与课题实验,学校必将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2.师资力量保障。承担本课题研究的数学教研组连续两次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教研组内有着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和极强的科研能力;课题负责人胡荣进老师是区数学青年骨干教师,长期担任校数学教研组长,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市、区级评比中获奖;课题组成员叶甘新老师是区数学学科带头人,多年担任校教导主任和区数学教研大组组长,主持的区重点课题获区二等奖;课题组其他成员均来自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改意识,有深厚的课题研究的能力基础。

3.硬件条件保障。学校有专门的学生计算机房,即将建成多媒体教室,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开通了“校校通”,这些硬件设施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七、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编撰《初中数学实验课课堂教学设计集》,建立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资源库。

3.拍录部分优秀教学课堂实录,整理一批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

4.编写《“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研究”实验论文汇编》。

八、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长:胡荣进,全面策划,主持研究,主写课题报告,负责八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成员:余芳浩,收集研究资料、整理教学案例,负责协调人、财、物的保障。

叶甘新,组织理论学习,负责七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徐卫华,做好活动记录,负责九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徐国红,负责初中数学实验课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资源库的建设与调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侯立伟.信息技术利于数学实验的开展[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1).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9―0060―01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案,它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导和学”,关键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根本在课堂。现就初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导学案的编写

(一)学习目标的制订

1. 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 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3. 对涉及的重点、难点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进行标注,以便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4. 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的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二)学习内容的制订

1. 高质量的导学案要构建问题链和问题组群。紧紧围绕教材和确定的目标要求,将问题进行整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同时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把重难点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生动有趣的一组小问题,形成问题组群。

2.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

二、导学案的使用

1. 课前。教师要认真编写导学案,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学以致用四部分内容。

2. 课中。进入课堂学习阶段,教学流程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学以致用”四个环节。

(1)自主学习

1)明确目标:教师点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展示导学案:将学案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有明确的任务感。

3)个人学习:学生独立做题,初步感知所学内容,记录好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和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把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以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反馈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之后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2)组组合作: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以及小组合作探究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全班,由其他小组及小组成员帮助解决。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记录或了然于胸。

(3)精讲点拨

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难点、疑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疑答难、总结规律,理清方法与思路。

2)让学生将本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要点,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来,形成课堂小结,记录在随堂笔记上。

(4)学以致用

1)教师应尽量少集体提问,多个别提问,让学生多动笔写,少口头检查。

2)以本堂内容为中心,精选精编题目,限定时间,进行当堂达标检测,并让小组之间互相批阅,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3.课后。为了实现“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后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层次性作业,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搭配练习和提高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1)难度分层。根据学生的实际,把作业设为基础、提高、拓展等三个类型,让学生自主选择,力争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让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获。

(2) 数量分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做几道题就做几道题,教师不要硬性规定,设计的作业太多或太难都会让学生失去对数学练习的兴趣。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般情况下,他们做练习的速度可能由于基础或者习惯方面的原因会很慢,如果数学练习的数量太多无法完成,就容易滋长“债欠多了不愁”的心理。

第5篇

一、应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

教学是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活动,这种交流是以相互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交流为载体的。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学生也乐意学习,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达到爱屋及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以良好的心境进入学习过程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师生互动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克服障碍,充分释放潜能。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摆脱讲述式的教学方式,也不需要让学生背诵概念,当一个新知识是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数学现实”建构形成的,那么教师无须过多地讲解学生也可以理解掌握。教师要做的则是提供给学生足够丰富的材料,以便让他们从中发现某些规律和性质,进而进行总结,形成科学且正确的观点;另外帮助他们将其发现的规律和性质提升为数学知识,并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一能力也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例如,在引入概念――?相反数和绝对值时,笔者让同学们先一起观察-3和3在数轴上位置有何联系和区别?符号有何区别? -3和3到原点的距离有何联系?表示的实际意义有何不同?在整个运作过程中,请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蕴含着什么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告诉老师。学生的回答可能仍然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并且不可能一开始就达到严谨规范的程度,此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将其结论符号化、规范化、数学化。再者,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具有类似问题的相反数和绝对值,让学生归纳总结出相反数和绝对值的定义。即便学生没有能力做此项工作,笔者也不轻易地采用讲解法,而是让他们花上几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上的定义,然后分析给其他的学生和老师听,请学生做一回小老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数学化的能力。

另外,在进行一些运算法则的教学时,也可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法,不要一味地告诉学生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其实这些法则学生并不会把他们一一背诵出来,在做题时也不会事先考虑下一步运算中用到了那一条运算法则,而是全凭习以为常的反应,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没有必要去一条一条的讲解,而应当把重点放在法则的形成上。比如: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完全不同于课本的方式,将运算律转变成了让全班同学自己去构造已知两个有理数的和然后交换加数的位置计算后,比较结果有何关系,有理数加法结合律也用类似的方法,有许多通过实践都能总结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有的当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利用这一机会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发挥其聪明才智在此基础上或在其他方面进行探索。可以说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如何做学问的方法,一举两得。

二、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出合理的学习目标

不同的遗传素质,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人文环境,决定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认同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就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分层要求,提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学活动才是有针对性的。基础性目标是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学习目标,是人人必须达成的;发展性目标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心理需求等,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有效教学应该在学生实现基础性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努力实现可能的发展性目标。

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

数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新教材尤其注重生活和学习的密切联系,重视学用的统一,初中学生学习的数学往往是生活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提升和升华。因此,有效的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要在明确数学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关于这一内容的生活背景,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经验的联结点,充分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四、正确处理好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衔接和碰撞

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更强调学习者的自我体验。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已略去了其发展的曲折过程,这给学生数学学习的“再发现”带来了困难。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延长知识的再生过程,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行各种观点的交锋,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积极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本质要求,有效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通过好的问题情境、恰当的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五、抓住青少年特点,应因势利导

中学生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强,有强烈的“趋新”心理,有些学生对图形观察不到位,语言概括不全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点拨,同时初中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好奇心重,表现欲强,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一些好时机,恰当运用青少年对时尚追求、“追新”等特点,大力宣传和弘扬勇敢拼搏精神、为国争光精神,帮助他们摈弃狭隘自闭的思想。通过抓住这些青少年的特点,因势利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更乐于学习,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六、努力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些地方推行的“问题式导学法”、“3510循环大课堂” 等值得同行学习和借鉴。

“问题式导学法”的基本流程是:“预习展示――展标设疑――自主学习――探究拓展――教师指导――训练提升――达标应用”, 预习展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学习的主动者,问题引领,学生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避免了学生自主学习漫无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针对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解决大部分问题,解决不了的再由小组合作解决,创设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的情境、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绝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进行训练,使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收获,在不同层次上有所提高,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510循环大课堂”,即一课分两段,35分钟展示+10分钟预习,谓之“3510”,三步为一课;课前、课中、课后,谓之三步;形成了课上――课下――课上的循环结构,谓之循环。其前35分钟必须通过展示、交流、纠错落实本节课的学习目标,35分钟必须将上一节的导学案收回,后10分钟发新的导学案,最后1分钟必须分配任务。整个学案共分8个环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问题逻辑、学习反思、作业布置、归纳小结。课中六个环节: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注意、精讲点拨、当堂检测、小结作业。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流程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知识――拓展运用――反思归纳。

总之,数学教学改革是逐步累积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祥明,甘庆军.新课程理念下重构有效数学课堂的探索与尝试[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

第6篇

关键词:中职数学;学案导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26-01

“学案导学”的意思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为导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师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包含设计学案和课前尝试,课堂探究和课后拓展以及教师心语等环节。其提倡的是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科学方式,也是是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具体化[1]。数学作为一门严密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要想把它学好,需要花费较多的脑力和精力。因此,大部分中职生对数学的兴趣普遍不太浓厚。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学案是针对教案来说的,教案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与探究,处理与整合知识的指导和组织方案。其实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备课都是立足于自身进行的,所以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也是一味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这种一股脑的教学模式是很难提高教学效率的。因此,新大纲要求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重视数学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培养。而学案导学的模式出现,就很好的顺应了潮流,把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的开发和方法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这样一来,就能够显著的增强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

2、教学发展的要求

伴着中职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慢慢深入,其要求全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为重要的方向。社会对中职生的各方面要求在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了,因此,必须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才能让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成为可能。学案导学的光临对这一方面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一些研究成果也显示了其能显著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符合数学学科的发展要求。

二、中职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树立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观,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发展观,以主体地位落实为核心的学生观。让创新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2]。

1、主体性

中职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需要突出的是中职生的主体地位,让中职生动起来,从而构建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

想要在中职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体现中职生为主体的教学,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要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中职生的主动性,体现出中职生的创造精神;第二要让中职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环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第三要让中职生可以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中职生为主体的三个要素。

2、创新性

中职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坚持创新性原则,要变传统教学方式为创新性教学方式,中职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积极开拓,敢于冲破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学的束缚,用新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达到培养中职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针对教学方法,教师要采用启发式与诱导式以及讨论式与辩论式等优化教法,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让中职生掌握知识创新的规律,教给中职生发现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识。针对精神方面,课堂教学要形成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气氛,给中职生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能主动自由地思考想象,发问选择甚至行动。教师对中职生的创造性要善于引导鼓励,对中职生的异常思维方式,要善于理解。针对物质层面,要加大投入,为中职生的创造性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以及材料。为中职生安排集体活动之外的自由活动的时间,让中职生学会去探索和创造。

3、效果分析

美国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也可以说是对“学案导学”模式的一个侧面的理解。通过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重教轻学,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的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掌握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并且有足够的时间独立学习与钻研新的数学知识。同时,这种模式将学生的专业学习、生活知识等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和专业问题的机会,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这样做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而且还提高了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学案导学”模式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紧跟新大纲的要求,将这种模式与中职数学课程特点与学生的专业特点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新的实施策略与方法,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在中职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爱霞.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1.

第7篇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0-0103-02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式。本文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基于“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展开了深入探讨。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难以发挥积极主动性。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融入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能够转变学生的地位,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设计优质的“活动单”,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各种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能的场所。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精心设计活动单,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单”是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为学生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清单”,将教材中的内容和相关的教学资源转化为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方案。活动单的设计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信息技术教材,全面把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方案,并将教材中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讲授“形状补间动画制作”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活动单:

学习目标:①掌握“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学会“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②学会创建影片剪辑的方法,理解影片剪辑的意义。③比较“动画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的区别,进一步理解动画制作的原理。

活动方案:活动一,制作“多边形变成圆形”的动画。活动二,制作“老鼠变成小猪”的动画。活动三,制作“文字渐变”的动画。活动四,制作“盛开的小花”。

课堂反馈:学生自主尝试制作模拟气球充气放大效果的动画。在学习中,学生以此为重要的“指路图”,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真正地“动”起来。

2.充分利用活动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活动单,这是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依据。在采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往往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先让学生对照活动单提供的活动方案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学生将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消化解决,并总结出相应的结论。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

例如,在讲授“形状补间动画制作”时,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活动单上的活动方案,对“多边形变成圆形”“老鼠变成小猪”“文字渐变”的动画过程自主探究,并总结出“什么是形状补间动画以及制作形状补间动画的主要步骤是什么”,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活动方案的操作步骤,自主尝试制作动画。在学生自主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指导,对优秀的学生让其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操作过程。

3.创设互动环境,开展小组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主探究后,由学统一组织,相互交流自主探究学习的结果,找出在学习环节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接着,采用“学生帮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把一个作品的制作过程,分解成多项操作,给每个合作小组一个任务,并把任务分解到个人,使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从而使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完成任务。

例如,在自主学完“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的有关知识后,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发现还有很多人对动画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的区别存在疑惑,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积极作用,有效地解决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小组合作解决完问题后,教师将活动单上“盛开的小花”制作分解成制作花的茎干、制作三朵花的形状、制作形状补间动画以及制作动画背景4个任务,分给4个小组进行制作。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学习优势。

4.充分展示成果,引导教师合理评价

“展示成果”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学生对学习成果形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要求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到展示区,对照活动单中的活动,把本小组获得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进行适时评价。同时,其他学习小组成员可以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纠正和完善方法。

例如,学生在探究交流“动画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的区别后,小组长总结和汇报本组的主要观点。而对于“盛开的小花”的制作,教师可以让每组派一名学生为大家演示操作,学生边说边操作,使大家都能明确动画制作的每个操作步骤。这样通过成果展示和教师的积极评价,能够不断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信心。

结语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对有效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新课改形势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设计好活动单,并以活动单为重要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实现教学目标,并为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姚建民.活动单导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92-94.

[2]王燕.谈初中英语“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7):15-16.

[3]陆亚东.浅谈“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物理教学,2011(5):35-36.

[4]黄书燕.“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D].扬州:扬州大学,2013.

第8篇

中学数学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一、前言

“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有效教学”是每位数学教师思考、探索的重要课题。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和素质的主要途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时间、空间、学习经历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是“涛声依旧”,不能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师应转变角色、观念和师生的关系,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合作者,是“导演”。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二、弘扬课改理念,研究高效课堂特征,探求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打造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在我校实施以来,教师对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有了全新认识和深刻感悟,探求出有效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1.教师做好师生角色和关系的转变

教师做好师生角色和关系的转变是关键。平等参与教学活动,贴近学生,和学生一道参与学习经历过程,和学生一起质疑释惑,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结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帮助、指导、调控和评价;真心热爱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爱他,学生才能信任老师,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

2.高效课堂需要充分的准备

课堂要高效除备好学生外还要用好教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做有效的整合,活化教材,把文本变为自己的东西,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和作业,将这些活化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东西(趣、奇、悬、妙),呈现多样性、趣味性、情境性和探究性,因为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3.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

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就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心理上处于兴奋的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的变化而变化,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老师认识到:培优补差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4.教师课堂结构的重新构建

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应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巧妙的方法使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经历中。课堂上学生练习是主线,练习的形式各种各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起主持人的作用,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都可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途径。这个环节教师应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评价,以练习强化课堂互动,并通过练习达到活动的实效性。

5.建立恰当的学习兴趣小组

高效课堂离不开学生间的有效合作和师生精彩的展示。教师根据学习不同层次划分学习兴趣小组,规划教室布局,建立班级文化墙,第二课堂活动,营造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

三、探究数学实践,优化课堂结构,稳步推进高效课堂的模式

有效课堂教学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现已推行的教学模式,如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山西太谷县、山东昌乐二中的“三三六问题式导学法”“3510循环大课堂”“271高效课堂”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些教学模式教师可大胆借鉴,鼓励和帮助教师编制导学案(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讲评课)。在导学案中体现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关注学法指导,初步形成适合我区的“3+X”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进行展示,教师要创设情景,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里能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甚至于能与同学进行辩论。教师要等待、要放手、要聆听,对共性做出讲解,师生形成多元评价,达到“以评促教”的目的。开展经验交流会、专题培训班、校本培训等多种方式,让教师掌握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方法。组织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高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反思课堂教学,逐步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及时发现问题,确立校本研究课题,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强势推进高效课堂。

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放飞精彩

学校制定相关制度保障,强势推进高效课堂模式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突出小组特色,创建班级特色文化,使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成为班级的主流,全面推行教师高效课堂的奖励制度。制定学习小组评价制度,督促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每周每月落实奖惩;制定各学科教学进度,带领各学科组长和教师超周编制各年级、各学科“导学案、训练学案”,做到“主备人——审核人——教研组长——教导处——主管副校长”层层把关机制,实行责任追究制。

五、总结经验,形成模式,不断探究彰显特色,使高效课堂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

及时总结学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教师学习借鉴,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提高。在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教改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措施,深入开展研究,撰写高效课堂阶段性汇报材料和教学论文。学校召开阶段性成果表彰会,对教改中表现突出的优秀班级、备课组和教师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效课堂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打造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但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不懈努力,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倡导“以先学为根本,以问题为引领,一活动为载体,以训练位主线”的课堂模式,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第9篇

1 国内关于PCK的研究

1.1 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比较

李琼、倪玉菁和萧宁波(2005)经采用问卷测查法,考察了32名小学数学专家与非专家教师的学科知识,得出两类教师在数学知识与数学学科本质的理解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与非专家型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对数学知识具有深刻的理解,包括深层的概念理解与结构化的知识组织;专家型教师倾向于用“问题解决”的观点看待数学学科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即将数学问题的解决看作为猜想、论证与解释的活动;而非专家型教师则更倾向于“掌握知识”的观点,即认为做数学题目就是按照既定的步骤,一步步得出答案的过程[1]更进一步在2006年,研究了小学数学专家型与非专家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结果表明:除了教学设计思想这一维度外,两类教师在理解学生思维、诊断学生错误想法与所采用教学策略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专家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错误概念的本质,所采用的策略倾向于从学生错误概念的本质入手,通过图形、实物等有意义的表征方法,以及启发性问题,关注学生对概念深层理解的过程;非专家教师仅从学生错误的结果出发,未联系到学生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因而会直接引导学生掌握运算规则[2]

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2007)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比较了小学数学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PCK研究选取了青浦区两名小学三年级的教师,运用文本分析、录像带分析、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测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法,通过新手与专家教师在①教学设计中目标、内容(任务)、对象、策略四要素;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三要素;③课后反思内容、特征;④对PCK的认知比较;⑤对PCK生成和发展的体认这五个方面的比较,得出结论:(l)小学数学教师PCK的特征:综合性、情境性、个体性、实践性、默会性、开放性;(2)新手与专家教师PCK存在明显差别:主要表现在学科内容向学生有效获得的二次转化中,第一次“转化”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表现为对课程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基础、风格、个性的把握,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第二次“转化”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知识的呈现,课堂的决策、监控、补救,媒体的使用,教学的指导、评价,生成问题的应对,师生关系;(3)教师PCK生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经历历练,进行反思,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3]

钱旭升,童莉(2009)以Shulman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理论为基础,选取某市农村中学一名新手教师和一名专家教师通过概念图和课堂教学录像编码的方法,研究其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水平Shulman将学科知识向PCK转化的过程分为理解、表征、适应三个环节,论文中将知识转化的过程作进一步的细化:将表征又进一步细分为教学任务的运用、表征的方式、表征的目的以及对教科书中规定的任务水平的调整等四个方面;将适应分为对学生和对数学知识两方面的适应性,即对学生状况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某数学知识困难的预见,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关注主要体现在表征的形式与该数学知识关系的紧密程度上,得出结论:(l)专家教师在数学知识理解上更加深刻;(2) ①表征的目的:新手教师倾向于验证,专家教师倾向于防误;②教学任务运用,专家教师注重探究和解释,新手教师平均着力于探究、解释和记忆;③表征方式:专家教师有更多的情景表征、具体操作表征和语言表征(有图形、语言、符号、具体操作表征);④对教科书任务调整分保持、提高、降低三个维度,新手教师趋向于使用教科书上的任务,表现为对教科书中任务的易化,使得许多高认知水平的任务降低为记忆型等低认知水平的任务;专家教师不一定用教科书的任务教,但更有效[4]

杨秀钢(2009)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比较了高中数学新教师与经验教师的PCK研究选取了所在学校的两名高一数学教师,通过理论文献研究、数学教学目的观数学观的调查、教案分析、课堂观察和课堂叙事、教师访谈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得出结论:(1)新教师和经验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显著差异,这和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2007年对小学数学新手和专家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的发现一致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还有教学例题与习题的选择上,新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突出新课程理念,但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够深刻,认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一样的,学生理解的知识缺乏,教学的例题与习题基本上都来自教材,不敢稍加变动;(2)教学反思方面,新教师多是对教学内容知识作出反思,对整堂课缺乏总体的反思,而经验教师善于对教学的过程的整体进行反思,比较深刻;(3)新教师认为对自己来说提高PCK的最主要方式是多听老教师的课,多和同事交流,因为这样做对他的日常教学帮助是最大的而经验教师认为主要途径是靠自己去钻研,去经历,去主动反思,态度是最重要的,最喜欢听优质课,可以开阔视野,收获多一些[5]

1.2 PCK的发展

范良火(2003)通过问卷调查、课堂听课和教师面谈,在对美国芝加哥大都市区三所优秀高中的所有77名数学教师的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教师 “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以及“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是他们发展自身教学知识的最重要的来源,“在职培训”和“有组织的专业活动”也是比较重要的来源,但是相比之下,“作为学生时的经验”、“职前培训”和“阅读专业书刊”则是最不重要的来源[6]这对教师PCK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刘清华(2004)在其博士论文《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中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发展他们的PCK,并根据其重要性,分为:最重要的来源(教学经验和反思、同事的日常交流)、重要的来源(作为学生时的经验、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在职培训、阅读专业书刊)和一般的来源(职前知识)[7]

PCK的获得途径为:第一,作为学生时的经验、职前培训、在职继续教育、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如专题讲座等)、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教科书及其参考书、与同事的日常交流、阅读专业书刊、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其他方面(如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指导等). 这11个方面都是教师PCK的来源,只是贡献程度不同;第二,对教师PCK的获得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自身的教学反思和经验积累、与同事的日常交流、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参加优质课观摩课的听课和比赛、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自己阅读专业书刊这六个方面;第三,教师获得PCK的主要方式包括经验总结、反思提升、教师间的日常交流、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等[8]

在已有的文献中,还没有比较系统地直接针对教师PCK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只是散见于极个别的小论文中,如刘清华提出影响教师知识建构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和个体发展状况、教师实践、学习或教学过程各阶段学习者的特征[9]

孙芳明(2004)在其硕士论文《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对策研究》中提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内在因素三个方面,其中内在因素包括教师的内在需要(认知需要、道德需要和情感需要)、性格特征和职业倦怠等几个方面[10]

衷克定、张溉(2000)在《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指出,教师的教龄、学历、所在学校类别对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有着显著的影响[11]

熊宜勤、莫文(2006)在《教师教学策略知识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中也得出了相同的研究结论,教师的教龄、学历、学校类型对其教学策略知识有着显著的影响[12]

吴捷(2004)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部分,外部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因素、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特定事件、职后培训;内在因素有: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对案例的研究[13]

王俭等在《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从学校的层面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大策略:更新观念策略、外部刺激策略、内部激励策略与“载体”策略其中内部激励策略包括:坚信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力量来源于教师内在的自我更新激励、让教师学会角色反思、让教师学会自我评价;“载体”策略包括:说“故事”与说课、行动研究、开发个案(案例写作)等方式[14]

余文森教授指出“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15]

景敏通过对辽宁某中学数学教师采取“行动研究方法”研究在职教师PCK的发展行动研究的重点在数学教学任务设计上,历时一年半,发现有关教学任务设计的研究实践对中学数学教师PCK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中包括:(l)对数学学科知识的理解;(2)数学任务的设计; (3)对学生前有知识和认知水平的认识;(4)对现代技术信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认识[16]

黄毅英、许世红从教学法角度较明确给出了数学教学PCK的结构特征,并提出一般的数学教学知识内容MPCK结构图和优秀教师的MPCK结构图:

图中CK(content knowledge)表示有关数学学习知识,包括学习的对象、学生学习背景、学习环境、教育宗旨图1表明,MPCK是3个基本集合MK、PK、CK的公共部分一般而言,职前教师、职初教师、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基本结构框架是一样的,但是,3个基本集合与集合的交集的大小有区别通常情况下,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MK、PK、CK往往会增大,而且它们的交集部分会越来越大,形成的MPCK就会越来越丰富图2显示出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集合往往比职前教师的MPCK集合大得多这两个结构图较好的解释了数学教师PCK的变化发展及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区别在职优秀教师的MPCK结构显示,即使他们的MK、PK、CK不一定很完备,但是形成的交集往往比较大,通常体现出以下的特征:(1)数学教学法知识(简称MPK)灵活;(2)数学内容知识(简称MCK)丰富;(3)教学内容知识(简称PCK)多样研究者还指出了教学知识结构解读、引入数学史、学与教过程中的常见疑点是3个常见的PCK培训切入点,并研发了三个案例,分别从MK、PK、CK三个角度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案例对职前、职初教师非常具有启发性可以极大地丰富他们的MPCK,为教师培训提供切实可行的范例[17]

童莉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中,选取重庆市2所省重点中学、2所市重点中学、2所市区普通中学和2所农村普通中学作为学校样本,对样本学校的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得到了影响初中数学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转化的主要因素表现为三个方面:基础系统、动力系统和效率系统在基础系统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广度、深度和贯通度是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中的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贯通度影响的程度尤其明显;在动力系统中,教师所持的数学观、数学教学观、自我教学效能感是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的影响因素其中,问题解决取向的数学观更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的转化;在效率系统中,教师的数学教学经验对教师数学知识向数学PCK的转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里的教学经验包括数学知识学习的经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经验、教学案例的经验等根据研究的结果,对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提出建议:(1)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数学课程与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匹配和融合;(2)在课程结构方面,应增加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例;(3)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应提倡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立;(4)在教学内容方面,既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对在职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以行动学习为主要的教研方式;(2)用概念图的方式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3)注重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4)促进教学效能感的发展[18]

董涛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课堂教学中的PCK》中揭示了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PCK的六种成分:作为学科教学的统领性观念的学科内容的知识、教学目的的知识、对于特定课题的学生理解的知识、内容组织的知识、效果反馈的知识和教学策略的知识这六种成分对教学的影响的机制是不同的学科内容的知识与教学目的的知识统称为学科教学的统领性观念,这种统领性观念决定了特定课题的教学价值,回答了为什么教的问题学生理解的知识关注的是教给谁,他们将怎么学的问题内容组织的知识划分了学科内容的层次,确定了特定课题的教学定位,回答了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策略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是按照学生怎么学的及相关课题是如何关联的来确定的效果反馈的知识回答了教得怎样的问题,及时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结果,消除学生的误解[19]

2PCK研究对师资培训的启示

教师可以通过经验总结、反思提升自己的PCK,教师间的日常交流对教师的教学帮助是最大的,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可以开阔视野,收获多一些职前培训应重视加强教师体认其学科领域内的实质知识与章法知识,学科内的重要概念与对学科所拥有的信念,使教师们能对学科概念有深入的理解与体会,构建有意义的与完整的学科领域知识对于职前教师而言,发展其PCK的主要方式是师资培训职前与初任教师本身的教学库贫乏,再加上由于许多职前教师只经验过教导式的教学方法,因此他们的教学方法基本上亦属于教导式(Stofflett,1994)如果教师能在培训中体验利用概念改变(或建构式)之教学法教学,相信教师日后会运用相似的方式于其课室教学中因此协助职前或初任教师统整与发展其PCK之方式,应以建构主义为基础配合反省的演练,由各学科与教学领域中任课之教授提供机会(例如:发问、讨论、作业、实际演练等),并由任课教授自身示范,教学实例之讨论,课室教学之观察,有经验教师的参予与分享等,使职前教师能不断思考学科与教学领域之统整并直接的建构PCK于其教学库中另外,教师学习教学之方式宜以实例的方式呈现,以便于教师能全方位的建构与储存PCK于其教学库中,过去仅利用讲述的方式传达命题知识(Shulman,1986)如原理、定则,较不易被教师作有意义的储存并熟练的运用在教学情境中造成师范生常认为与教育相关的科目的理论非常多但与实务不能相连诚如前面所述,如授课教授能以具体实例来讲述相关学理,并让教师能由实务的演示与讨论中自行建构与体会一般之教学知识,相信对于教师转移教学知识到特定的学科教学领域中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琼, 倪玉菁, 萧宁波. 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专家与非专家教师的对比分析[J]. 教育学报, 2005, (6): 57―64.

[2]李琼, 倪玉菁, 萧宁波. 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表现特点及其关系的研究[J]. 教育学报, 2006, (8): 58―64.

[3]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 小学数学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 2007, (10): 47―50.

[4]钱旭升, 童莉. 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转化的个案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4(3): 155―157.

[5]杨秀钢. 高中数学新教师与经验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46―55.

[6]范良火. 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08―214.

[7]刘清华. 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56―70.

[8]廖冬发, 周鸿, 陈素苹. 关于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 2009,(12): 90―92.

[9]刘清华. 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73―87.

[10]孙芳明.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其相关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3―26.

[11]衷克定, 张溉. 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学, 2000,(4): 488―490.

[12]熊宜勤, 莫文. 教师教学策略知识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导刊,2006, (5): 15―17.

[13]吴捷.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探索, 2004,(10): 117―119.

[14]王俭, 余秋月, 洪俊彬. 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5): 41―45.

[15]余文森.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J]. 黑龙江教育,2003,(10): 18―19.

[16]景敏. 在职教师教学内容知识发展研究[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7]黄毅英, 许世红. 数学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特征与研发举例[J]. 数学教育学报, 2009, 18(1): 5―9.

[18]童莉. 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115―175.

第10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自学能力 加减法

教育家B.F.Skinner曾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文化是将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提供具有弹性的发展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课前――教师备课用“加法”,学生预习用“减法”

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实现,是以老师更深入地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前提的。教师备课要用“加法”――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力度,使老师在设计中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第二,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第三,加强自学指导,帮助学生列出自学提纲,以“问题”为核心,罗列几个纲领性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自学。

学生的预习轻松用“减法”――学生以自学提纲作指引,预习就更有方向,更容易抓住要领;明白哪些问题是自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哪些问题是自学过程中无法克服的困难。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笔者列出如下提纲:1.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和是不是确定的?如果确定,猜想和是多少?2.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的猜想是否正确?请试着证明一下,并写出你得出的结论。3.你觉得自己的这种证明能让别人信服吗?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

二、课中――学生探究用“加法”,教师引导用“减法”

“少教多学”其课堂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根本目标;第二,以“探究”为基本方式;第三,以“问题”为中心。一方面,问题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原动力,是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来发现新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探究的“加法”成为了可能――学生提出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把学习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里;由于教师不再满堂灌,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交流自己的体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渠道就更加丰富,在实践中获得灵感,在交流中撞出智慧;学生沿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产生多种解题思路,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学生对多种方法的比较,找到新颖、独特的最佳的解题方案,可以优化解题思路,能力达到质的飞跃。

教师引导的“减法”也就顺理成章――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只需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帮助学生把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的链接,横成串,竖成链。如二次函数,学生解决了问题:k取何值时,对任意实数x,代数式x■+x-k的值都大于0?教师可以进行如下拓展:1.k取何值时,方程x■+x-k=0没有实数根?2.k取何值时,对任意实数x,不等式x■+x-k>0恒成立?3.k取何值时,函数y=x■+x-k的图像全部在x轴的上方?便可以举一反三,实现学生高效学习。

三、课后――教师反思用“加法”,学生负担用“减法”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学习有两个过程,一个是从薄到厚,一个是从厚到薄,前者是“量”的累积,后者则是“质”的飞跃。课后,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典型的例题进行反思,而且应该重视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由“量”到“质”的飞跃这一转化过程。教师反思运用“加法”――1.反思“课前”的提纲是否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引发了学生思考和激发了学习兴趣吗?2.反思“课堂”效果怎样?出现“突发事件”怎么处理?课堂是否焕发生命的活力?3.反思“课后”怎么让知识从量变到质变?是否真正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负担一定要成“减法”――所有的自学学习活动,都要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为落脚点。学生通过自学发现了难点,通过课堂提供的平台交流、互动,突破了束缚,解放了思想,让解决问题更加游刃有余。如在复习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时,笔者划分成以下几种类型。A.握手问题(球类联赛,赠礼物等);B.增长(下降)率问题;C.传播问题;D.面积问题;E.经济生活问题;F.简单的综合题等,让学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复次函数时,笔者把知识点以习题的形式出现。如“请研究二次函数y=x■-4x+3的图像及其性质,并尽可能地写出有关结论”,通过这道题目的学习,学生基本上把二次函数的知识点都复习了一遍。

四、评价――学生参与用“加法”,教师评价用“减法”

《课程标准》提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在评价的任何一个步骤中,学生的参与都是成功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学生参与评价适合用“加法”――1.学生互评;2.自我评价;3.评价主客体的适时换位。通过学生互评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自我评价促进学生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等作出评价,让被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使评价客体由非主导的被动地位变为主动地位,从而提高学生自学的主动性。教师的评价适合用“减法”――评价不宜过繁过滥,关注学生自学过程性的评价,把自学效果纳入评价体系,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成功的教学既不是倾囊相授、事事包办,更不是引导无力、全线退出。教师的“教”必须找到准确的着力点:促进学,即激发学、指导学、组织学,才能突出“教”的针对性,增强“导”的力度。教师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让学生的学习做足“加减法”,增加有意义的学习,舍弃无用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樊继燕,张得华.提高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三步法”.语数外学习,2013.2.

[2]李开复.大学里的自修之道.大学生励志网,2010.4.

[3]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专题论文・案例集(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5.

第11篇

2.歌颂和谐的天籁 谈祥柏

3.生命的品格——鲁洁教育学人本特质述略 叶水涛

4.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教育"?——教育为理想的生活而存在 王海燕

5.教育的现代化与西方化 冉亚辉

6.港台及海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新动态 刘敏,钟柏昌

7.美国马萨诸塞州综合评价体系生物试卷评析——以2007年(春)为例 陈时强,傅静

8.学校仪式文化建设的误区与建设取向 李万龙

9.仁爱教育与儒家核心道德思想的融合 陈文辉

10.教学关键事件:价值与建构 邵珠辉,李如密

11.案例教学:新手教师培训的有效方式 张雯霞

12.形式运算:热点与软肋 陈曦

13.为数学学习设计教学 陶著琴

14.误差分析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李良吉

15.物理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 孙智勇

16.基于整合模式的复习课案例研究 鲁向阳

17.高中生物无形课程资源开发思路 张树虎

18.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施——以Word文档操作为例 吕萍

19.科学思维的培养:从方法论的角度 郭长友

20.用问题引领化学实验教学——"乙烯的制取、化学性质验证实验及理论解释"教学反思 李小军

21.课堂观察下的自我反思——以"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 杨勇,薛春兰

22.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 鲁洁

23.论道德教育的幸福功能 王啸

24.品德教育:从培养道德奴才到培养道德主人 张正江

1.满怀爱的深情 刘思明

2.数学教学观解析 喻平

3.课程概念述评 王俊,谢柳新

4.中小学校长:如何回归教育本位 朱彦体

5.示范性高中现代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王海平

6.课堂观察:过程与启示——以"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一课为例 陆蓁

7.数学课堂"有效理答"策略研究 朱月丹

8.品味数学美 刘召生

9.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试题命制的研究 叶兵

10.物理演示实验:创新与突破 邵伟红

11.化学开放性试题的分类及思维策略 赵富宽,杨桂仙

12.化学探究中假设的特点与常见类型 吴良根

13."3×3列联表":挖掘"言外之意"——以"数系的扩充"一课为例 卓斌,陆明明

14."三会式":化学预习全攻略 王宝斌

15.问题、类型与思路 高振福

16.物理"自主解题"课堂五环节 卢惠林

17.数学探究:数学思想是灵魂——"对f(x)=ax+b/x(ab≠0)型函数性质的探究"一课评析 周建华

18.真:物理探究的根本——从"二力平衡"一课说开去 滕玉英

19.预设与生成演绎精彩 钱军先,芮国英

20.教师在思考中前行 朱华

21.反思:作为一种意识——关于教师反思的现象学理解 胡萨

22.问题意识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 刘旭东

1.教育是一辈子的较量 赵玉成

2.教育创新与中华民族复兴(下)——在华南师范大学"文化素质大讲坛"上的演讲 冯增俊

3.适应升学和就业双重挑战的高中教育改革——"美国文凭计划"初探 杨硕,洪明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哲学视角透析 席晓圆

5.论自由思维与独立的母语评论 潘涌

6."推磨观摩":主题班会创意设计 董裕华,刘建东

7.追问教师人生的尊严与幸福 叶文梓

8.背诵与英语听力水平的模因论研究 刘伟伟

9.品读诗外之"诗"——由王维诗歌教学引发的思考 吴国锋

10.谈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把握 刘家毅

11.以"主问题"引领阅读教学 张艳

12.文言文教学的诗意化追求 路世成

13.英语课堂合作阅读的有效调控 钱浩杰

14.谈历史教学中的联想 刘金奎

15.导向优质教学的地理教学风格摭谈 完利梅,李万龙

16.本刊"案例评说""叙事研究"专栏征稿启事

17.从写"酒"之句切入——高中语文诗词单元比较赏析例说 朱彦体

18.经典文本之价值解读——以《汪大娘》一课为例 徐金国

19.路瓦哉夫人的梦想——《项链》教学内容新悟 康举红

20.当预设遭遇"旁逸斜出" 耿翠霞

21.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导入 陈炳飞

22.教育质量观的内涵、演进与启示 魏宏聚

23.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余文森

24.积极推进中小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 马晓强

1.让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胡作玄

2.教育创新与中华民族复兴(上)——在华南师范大学"文化素质大讲坛"上的演讲 冯增俊

3.科学教育中科学本质的研究综述 刘前树,李广洲

4.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政策的内涵及其启示 王海平

5.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色与品牌建设 董林伟

6.新课程理念视角下的生物"有效教学" 丁志光

7.教育论文质量提升的路径 丁昌桂

8.数学史教育价值的演化进程——从HPM的视角 张国定

9."本能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周中森

10.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戚静宇

11.发挥高考题对教学的引领功效 张雪松

12.对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再认识 章世倩

13.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反思意识 蔡蕾

14.关于数学导学案的研究 于明

15.物理问题与"问题教学"的相关探讨 曹玉芳

16.化学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陈石

17.化学课堂教学理念新变化 陆仁华

18.探究"平行四边形的识别"应该经历的五个环节 邹振兴

19."问题中心":教学设计的价值新取向——以"二氧化碳"一课为例 宋华强

20."前科学概念":合理猜想的前提 周爱萍

21.语言: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 曹澍

22."三生教育"的哲学视域 李兵

第12篇

【关键词】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数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1-0098-03

一、课程定位

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高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高星级饭店、高档度假村、豪华游轮等单位的服务、运营与管理工作。相对应的高职专业和本科专业是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中职数学是高管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作为学习本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工具,我们将其定位为“三个服务”,即为学生的职业素养服务,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高管专业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导致数学学习能力不足,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他们多经挫折,易因习得性无助效应,导致对自身信心的缺乏。但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并乐于表现自己。

二、课程目标

结合学生实际,秉持数学为专业服务的理念,我们确定本课程如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从适合学生能力及专业需求的角度出发,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结合现行教学大纲及高管专业岗位需求,我们将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作为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关数学思想方法(尤其是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我们认为,数学思想方法不仅仅解决数学问题,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工作及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提升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耐心、细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抗挫能力,对学校、对自己充满信心,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提升认知水平。

为了达到以上三个目标,我们确立本课程的重点为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难点为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教学关键点在于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

我校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和练习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所设计的三个模块,内容全、难度大、教学任務重,尤其难以体现高管专业的特殊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及专业,我团队作如下处理:

1.小初高衔接,增加预备(10学时)

由于高管专业学生小学初中数学基础薄弱,低起点的学习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的心理障碍,故增添了本单元的内容。而对于数学基础不好但有意愿加强的学生,学校在校本选修课中还专门开设了“数学基础补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长度与角度的度量与感知”部分,这一部分主要为学生专业课实训做基础,也可以适当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2.结合专业,合理取舍

结合学生实际及专业,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内容:

基础模块作为学生必知的基础知识,我们仅删减了极少部分与高管专业联系不大的内容,如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我们则适当选择了部分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展开教学。数据表格及处理在酒店服务管理中应用普遍(如客房收入数据对比、客源结构比例图、利润曲线),在学生已经具备一级office的基础上,我们融入酒店元素,对数据表格进行处理。线性规划则让学生学会如何在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达到酒店经营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排列组合与基础模块的概率与统计初步结合在一起教学,对外可以让学生学会设计酒店抽奖促销等活动吸引更多消费者,对内则可以在科学排班等方面提高管理水平。

3.贴近专业,开展数学活动课

结合高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设计了部分数学活动课。比如,在讲弧度制时,我们开展了课内和课外两次数学活动课。课前要求同学们分组,测量任一酒店旋转门的半径及每两翼之间的圆弧长,并通过QQ群上传结果;上课时对于弧度数与弧长、半径的关系通过计算予以验证;课后,利用实训室内的中餐台,分组让学生再次感知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弧度这一新概念。学生通过参与与专业相关的数学活动课,有效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与人交流合作、数字应用与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方面得以锻炼,从而树立职业自信心。

4.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高星级饭店注重客人个性化需求,作为酒店的服务者与管理者,必须了解并解决客户的不同需求,这就对他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落实到数学课,则要求我们在贴近专业的基础上,还要联系生活。

四、教学组织与实施

1.教学课时

为完成上述教学内容,高管专业数学(中职方向)开设两年,四个学期,周课时3节。

2.教学安排

为了满足专业课对数学的要求,我们调整了部分教学顺序,主要是将几何部分调整到一年级下学期。

3.教学模式及创新

(1)情境教学求发展。2011-2013年,我校开展了市级课题“中等职业教育情境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引入“实践场”和“实践共同体”的概念,并应用于我校数学教学。我们通过提炼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问题,选择用于情境教学的知识点,创设可以进行情境教学的“实践场”,设定学习功能目标,由“实践共同体”完成相应的任务,促进学生专业发展。比如,在“集合”这一部分中,我们以“初入职场”为情境,创设了与高星级饭店相关的若干集合,让学生非常轻松地掌握了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及运算,并产生职业融入感。

在“角的概念的推广”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正角与负角,结合“礼仪”中的“请”这一动作,既让学生迅速掌握了这一概念,又让大家对“请”这一动作的标准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在“排列与组合”教学中,我们设置了“十一”长假餐厅排班问题的情境。由于部分员工在不同日期请假,排班就涉及“有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这是考查餐厅领班工作能力的一个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在学生学习训练“托盘”这一动作期间,我们讲了平面的基本定理,让学生理解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从而使其在训练中,把握由“大鱼际、大拇指、中指”这三点确定好平面之后,盘子就可以托稳。

在“中餐摆台”中,要求长柄勺勺把边缘与骨碟最边缘相距三厘米。而这三厘米学生并不易把握准确。我们经过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探讨,发现筷架左侧所在的直线与骨碟相切,骨碟右侧最突出边缘即是其切点。由此,我们结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相切问题,与专业课教师配合,在实训室让学生理解训练。有了这一方法的指导,学生训练起来就不再是盲目地凭感觉,而这一训练,也极好地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一结论在任何教科書或参考书上都没有,但是,经过实践,学生筷架与长柄勺摆放的准确性大大增强。

在学生摆好的这张十人位餐桌上,还涉及了许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而我们的学生,也正是在与数学知识的结合中,操作规范性迅速提升,职业技能不断增强。

(2)翻转课堂促探究。在大多数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今天,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上传微课,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并通过QQ、微信等进行沟通交流,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而学生则通过自主探究,构建自身对知识的理解。

4.学法

(1)合作学习法。我们以异质分组的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继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2)联系学习法。联系学习法以坚信知识点之间必然存在联系为前提,从而有目的地去回忆、检索大脑中的信息,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微课+学案导学

为了增强微课的学习效率,在课前除了让学生自学外,我们还会将学生集中,利用自习配合导学案分组学习。

2.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高星级饭店的信息化程度比较高,数学课程设计应当利用现代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并为他们进入技术性不断增强的社会做好准备(美国数学标准)。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并不排斥传统教学手段。我曾经上过一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复习课,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利用几何画板和实物演示解题,事实证明,有一部分学生感觉实物演示更易突破难点。

3.激励教学法

一是兴趣式激励,如我曾经以一个微信游戏的秘密引导学生体会合作的魅力。二是竞争式激励,如设置擂台来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到教学当中。此外,我们常在课堂中引入励志音乐,让学生感悟人生成功的路不只一条,只要脚踏实地,终有一天,会迎来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的精彩!

六、考核与评价

设置“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目标出发,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综合评价学情,学期成绩由“期末40%+平时60%”构成,体现了建构主义“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观。

七、课程建设

1.课程现状

我教学团队现共有4人,高级教师2名,中级教师2名,其中1人为我市名师工作室成员,人员结构比较合理。建有周集体备课制、听评课制,学期有计划,期末有总结。注重教学研究,成果显著。2014年,我们开展了校本课题“中职数学有效课堂——学案式教学的实践”的研究,并在我校的数学教学中推广应用;近年来,团队成员所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或发表,并在全国及省市说课大赛、优质课大赛、课件制作大赛中获奖。

2.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数学活动课尚未形成体系,学校现在已将这方面纳入教师绩效考核,鼓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开展课外活动课。数学课与专业课教师的结合不够全面,对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研究不够深入。这需要数学课教师以服务者的心态主动研究专业课,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探讨数学与专业的结合。

作者:陈淼

参考文献: 

[1] 李青.基于建构主义的情景教学的探讨与认识[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46-49. 

[2] 夏晖.中职生数学基本技能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第13篇

Scratch在台湾的推广基本上是由各级学校通过正式与非正式课程使学生接触到各类Scratch的编程活动与教学。2007年Scratch正式发行,台湾中小学的推广于次年展开,各县市教育与网络中心陆续举办Scratch教师研习工作坊与研讨会活动。2009年起高雄县、台中县、宜兰县等着手办理Scratch竞赛,之后陆续有台北市与新北市等县市加入,逐渐增加了Scratch在中小学信息教育上的能见度。在非正式课程上,如教育部门资讯志工团队计划补助本科生到偏乡协助中小学信息教育以缩减城乡数位落差,除了因特网的使用、文本处理、简报制作等课题之外,Scratc与游戏制作亦是相当受欢迎的内容。在大学本科的部分,有些学校将Scratch应用于程序设计课程的补救教学上,用以减少本科生撰写程序的焦虑并提升学习兴趣。

参与Scratch的经历

我于2008年具体接触Scratch编程软件,参与宜兰县教网中心所举办的Scratch研习课程,在台北市资深信息技术教师赖健二老师的带领之下,开始认识接触Scratch的操作与应用。由于之前有一些编程的背景,当时觉得Scratch是一个容易上手、深具多媒体内涵的游戏与动画制作工具。之后亦在自己任教的大学中,教导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使用Scratch,用以增加学生对程序设计概念的了解与编程的兴趣,经过几年的实践、推广与研究,才慢慢开始对于这个软件的教育内涵产生深刻的体认。令人庆幸的是,在个人实践的过程当中,遇到一群热衷于Scratch教学的朋友,于2011年组织了一个S4A(Scratch for Arduino)教师社群,这个社群乃是研究如何应用Scratch连结外部传感器,制作出具有教育意义的Scratch专案,目前结合的硬件包括Arduino、Scratch Sensor Board、LaunchPad、Kinect与LEGO WeDo,通过社群群体激荡与相互协力,加深个人Scratch教学应用的深度与广度。

Scratch的教育理论基础

Scratch不仅仅是一个协助初学者入门的编程工具,它还是一个刻意营造的学习环境。就理论上来说,Scratch是建造主义的体现。建造主义一词在台湾教育科技界的能见度并不高,容易与建构主义混用。建造主义的重要倡议者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Seymour Papert教授,它承袭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但是建造主义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通过建造外在、可分享的人造物与知识建立个人关系,电脑可说是个思考工具,提供学生与知识对话的场域。不仅如此,建造主义亦富含社会建构主义的面向,认为人际间的互动是知识学习的重要历程,Papert教授认为巴西的桑巴舞学校是儿童理想的学习模式,在桑巴舞学校中有经验的舞者集结一群新进舞者,专家与新手一起进行目的性的学习,通过互动和模仿,建构个人对于知识的看法。

为了体现建造主义的内涵,Scratch开发专案的主导者Resnick教授对于建造主义的知识建构过程加以精炼与具体化,提出幼稚园学习取向(kindergarten approach to learning),用以说明创造力思考的流程,它是一套五步骤的循环回圈:想象—创造—游戏—分享—反思。学生首先想象他们要做的事物,依据他们的想法创建专案,操弄他们的创造物,之后将创造物与想法分享给其他人,最后反思他们的经验,而这又提供下次循环的灵感与想法。对于Scratch软件的开发者而言,Scratch不只是一个编程的工具,它提供学生一个心智活动的空间,铺陈问题解决的情境,让他们能够尽情从事设计与创造活动。

Scratch所蕴含的教育理念,正符合目前教育改革的潮流,不管是专案本位教学、问题本位教学、合作学习、创造性思考以及系统性思考等概念,都能够很容易地透过Scratch这个多媒体编程环境加以实践。相对于建造主义想要制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主义,Scratch的学习环境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操弄与制作的方式与知识互动,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一个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协助学生进行知识探索。

台湾的Scratch研究现况

从2009年起台湾以Scratch为主题在期刊论文与硕士论文的发表量上逐渐增加,大致上可以分成两大研究主题:一类是Scratch作为程序设计教学工具,另一类则是Scratch融入学科学习。就第一类主题来说,主要研究Scratch对于信息素养内涵的增进,包括对于逻辑思考、问题解决、后设认知、创造力等能力的影响,以及评估以不同教学方法进行Scratch程序教学的成效差异,应用的教学方法有同侪教学法、创造思考法与探究式教法等。第二类的研究主题则是着重Scratch融入学科学习,以专案制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学科知识的场域,融入的学科包含自然领域、对外汉语教学、数学等。这两类研究主题大多得到正向的研究成果,显示了Scratch可以增进学生之信息素养,当融入学科教学时,能够增进学生的学习成效,并且正向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案例分享

Scratch软件在教学应用上非常广泛,以下就Scratch融入数学直角坐标教学与互动回馈系统两个案例加以说明,借以说明台湾中小学教师应用Scratch的方式。

案例一:直角坐标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单元,一般教学模式多偏向教师讲解再配合学生的纸笔练习,学生常不易理解,并且对于教学内容缺乏活用,因此藉由Scratch编程软件的导入,让学生能够实际应用坐标、象限与二元一次方程式等教学内容。在本案例中,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协同教学,以日本大地震所引发的海啸作为问题情境(如图1),要求学生能够在海啸进行时,快速地把居民安置到安全的地点,为了能够符合情境并与教学内容连结,教师提示学生以下三个重点:①如何设计出海水移动的画面?②如何设计居民的角色,并让每位居民都随机产生在第三象限的位置?③如何设计移动每一位居民到安全的区域?

案例二:游戏教学法经常应用于小学课堂中,然而游戏需要挑战与竞争的元素,为了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需要一套互动回馈的机制。由于Scratch简易的编程特性,再加上可以很容易呼叫鼠标、键盘的输入信息,透过键盘的改造制作抢答机,就能够建置一套好用的回馈系统,再配合上教师的教学设计,让课堂充满游戏的乐趣(如图2)。

Scratch官方所支援的外部传感器为Scratch Sensor Board与LEGO WeDo,这两项在台湾的推广并不多,主要是受限于硬件的取得渠道与价位,不过由于Scratch Sensor Board属于开放硬件,若可以在本地制造,未来将具有极高的推广潜力。目前台湾S4A社群推广较多的是Arduino与Kinect,这两项外部传感器与Scratch的连接算是相当稳定,但是一般课堂与教室的推广有其困难,如Arduino的组件比较小,Kinect则需要较大的教室空间。为了能够在中小学做大规模推广,社群成员正尝试利用价位较低的Texas Instruments MSP 430 LaunchPad进行开发,希望能够提供一个一般中小学生能够负担得起的解决方案。

第14篇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报告 丁文平,Ding Wenping

3.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困惑的思考 黄正夫,Huang Zhengfu

4.幼儿艺术课程中情感教学的实施与评价 王佑,彭熙,Wang You,Peng Xi

5.探究人性假设视野下的教师管理的权变激励机制 盛园,苏志勇

6.基于法治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分析 梁权森

7.浅议二级院系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的复杂性及相应对策半 梁小娟

8.论陆九渊与罗杰斯"主体性"教学理念之趋同 周立

9.当代中国乡村教育的社会学分析 黄昊然

10.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匮乏源于需求满足的不平衡——以需求理论为视角 于琨

11.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探讨 徐倩,杨晗

12.中学校园暴力事件下的心理学反思 龙石佑

13.浅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出勤率低的原因及对策 司衍雷,陈伟庭

14.班级德育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 杨昌富

15.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陈桃香

16.高中生学业成绩分化的成因和对策 杨子虎

17.对青年自杀行为的心理探折 徐梦罴,姜峰

18.让课堂教学成为流淌的河流——浅议课堂教学的流畅之美 李健

19.由职业道德看合格教师及其学生观——儒家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的视角 何春燕

20.中小学陪读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符一贤

21.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之我见 胡

22.国内外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现状研究述评 游晓欢,陈兴明

23.透过两种现象探讨山区农村的家庭教育 向明雄

24.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考核评价标准的构建 任振林

25.司法考试语境下的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初探 伍光红,朱蓉,Wu Guanghong,Zhu Rong

26.加强教育科研创建办学特色 陈红云

27.关于高职电子专业能力的培养探讨 高见芳,Gao Jianfang

28.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几个基本问题 朱成宁

29.探析师范专业教师伦理学教学实践与改革——以吉首大学生物专业师范方向为例 刘世彪,张佑祥,龙志祥

30.有效教学的生成性解析 朱文辉

31.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 王宇翔,Wang Yuxiang

32.资源重组后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应注重发挥教师的团队精神 周正红

33.新课程改革下"学案-教案整合的有效教学模式"建构 聂柯湘

34.浅谈中小学实验员的再教育 施建林,曾映珍

35.边教边研以研促教 王焕才

36.小学生博客作文指导初探 杨海燕,Yang Haiyan

37.关于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吴晓燕,Wu Xiaoyan

38.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个性化语文教学 张先锋,胡桂英

39.浅论高考记叙性散文写作难点突破 田泽刚

40.关于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与探索 蔡卫忠

41.浅谈成语与成语教学 张明卓

42.谈开展初中生"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肖传武

43.数学焦虑症在普通高中存在程度的调查分析 林波,Lin Bo

44.浅析数学差生的认知缺陷及课堂矫正 向海燕

45.浅谈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李继超

46.幼儿英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究 韩雪梅,王淑丽,董亚杰,孙贺群,Han Xuemei,Wang Shuli,Dong Yajie,Sun Hequn

47.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内核 张红

48.刍议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的导入 梁文华,Liang Wenhua

49.探析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语用失误问题 袁芳

50.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罗文军

51.理工科本科生毕业论文英文摘要翻译分析 景珊

52.浅谈新目标英语写作能力阶段性培养的教学实践及反思 余三毛

53.论高职思政课教学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翁兴旺,王平,陶永进,Weng Xingwang,Wang Ping,Tao Yongjin

54.让学生的生命穿梭在课堂的时空中——从一堂政治课的点评谈起 刘喜如

55.运用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唐太山,Tang Taishan

56.开卷条件下如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刘周军

57.浅谈品德教学如何通过活动实现知行统一 段海清,李丽松,谢学任

58.历史教学超载问题溯源及解决策略 侯明忠

59.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 唐海晖

60.优化复习策略实现高效备考——新课程背景下提高物理学科学生复习实效性的探索 李启洪,Li Qihong

61.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导" 汪益葵

62.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许书娟,Xu Shujuan

63.关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李静玲

1.评教师计件式工资 张楚廷,Zhang Chuting

2.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籍管理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展望 路华清,Lu Huaqing

3.基于读者抱怨的图书馆管理策略研究 刘朝晖,Liu Chaohui

4.依托校友资源,拓宽大学毕业生创业通道 冯乃秋,冯文秋,刘艳芳,常宇靖

5.浅议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张萍

6.社会责任理念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黄德忠,阳秋林,Huang Dezhong,Yang Qiulin

7.高校"机辅测试"普通话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与探讨——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韦素玲

8.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成云,杨年芳

9.探析军校任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发展策略 关宏,侯春牧

10.基于地方高校视域的教学团队建设探讨 杨水根

11.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 尹诗伟

12.新时期高校生活化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研究 杨迎春

13.网络环境下大学德育的自主学习方式研究 唐琳,江先华,Tang Lin,Jiang Xianhua

14.论心理认同与高校德育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孙玉姣,张爱华,Sun Yujiao,Zhang Aihua

15.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启示 李春燕

16.理工科大学艺术专业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思考 何凌,郭林

17.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师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 闫德智,查书平,胡峰训,Yan Dezhi,Cha Shuping,Hu Fengxun

18.略论乡村少年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王作亮

19.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力资源职业认同感研究 张玲玲

20.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探析——以湘西自治州为例 张大庆,Zhang Daqing

21.民间美术与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心理治疗 刘宇新

22.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数学焦虑及其理性情绪疗法 李代凤

2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以安徽蚌埠学院为例 程荣龙,陈文平,许灵,Cheng Ronglong,Chen Wenping,Xu Ling

24.工科类专业英语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 钱晓锋,李舟燕

25.论案例教学法视角下的民法教学改革 阮丽娟

26.优化与自主——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陶卫红

27.构建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探索 刘晓莉,陈纯馨,戎海武

28.关于高校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影视资源的几点思考 许芳

29."渗透式双语教学法"在高校广告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铁翠香

30.怀化学院"三位一体"通适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谭伟平,宋克慧,彭庆文,Tan Weiping,Song Kehui,Peng Qingwen

31.浅议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俞海平,李红旗

32.高师应用写作教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金勇

33.试论合并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侯清麟,Hou Qinglin

34.关于非金融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的研究 梁柯

35.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孙蕾

36.心理学"实证研究"中的几个引用误区 金炎

37.浅谈如何提高测绘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水平 青盛

38.以生为本,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林海龙

39.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创新之探讨 刘运材,郭毓东,Liu Yuncai,Guo Yudong

40.论教育产业观的扭曲与教育经济功能的异化 孔凡胜

41.基于西部地区艺术专业困难学生学费减免政策的理性思考——以湘西州文化艺术职业学校为例 郭西,龚洁

42.以"礼仪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 戚姚云

43.两型社会建设中女性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黄光荣

44.职高数学教学现状及对策 马秀虹

45.高职学校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的基础分析 林克励,丛峰,Lin Keli,Cong Feng

46.高职高专任务型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晓霞

47.论水利高职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践途径——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陈绍金

48.论当代高职生信息素养的缺失与培养 叶冬青,Ye Dongqing

49.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钟错,曹廷礼

50.浅议技能大赛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孟宪辉,刘四妹

51.加强高职学生"三自"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周爱兰

52.高职院校"音乐电影"欣赏教学探讨 吴曾林

53.基于微博客的高职教育辅助教学模式的探讨 龚成清

54.从企业人力资源视角剖析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吴轩辕,王彬

55.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中的"校本督导"监控 曾朝霞

56.浅谈中职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曹孟军

1.我的二重化 张楚廷,Zhang Chuting

2.公民权利与公民素质:当代义务教育发展之魂 邓璐娥,Deng Lu,e

3.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发展 杨丹华,Yang Danhua

4.继往开来话当下普通高中教育 张毅龙,Zhang Yilong

5.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的探索 吴邵兰,李伯松

6.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之我见 王小燕,陈彩娟

7.刍议大学生就业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之对策——以珠三角为例 谢笑珍

8.浅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 吴国建

9.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的历史反思与体系重构 田祖国

10.学生评教有效性探究——以南通大学为例 李宇辉

11.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诗意理性教育 杨士连

12.论音乐教研员的角色转型与职能转变 谢铁华

13.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指导下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思考 张慧敏,廖波光

14.浅论教育中的惩罚 庞柏

15.在现代视觉下认识"师道尊严" 蔡文莲

16.英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发展探析 吴剑丽,吴光

17.关于农村初中"特殊困境学生"管理问题的调查研究 杨润勇,张彩云,Yang Runyong,Zhang Caiyun

18.高校教师退出机制初探 王琼,高其胜,Wang Qiong,Gao Qisheng

19.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的非淘汰性压力机制与保障条件 刘恩元,Liu Enyuan

20.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与新时期反腐倡廉制度之探讨 罗雪萍,Luo Xueping

21.浅议高校贫困生与伪贫困生问题 邹全,虞怡鸣,Zou Quan,Yu Yiming

22.性别歧视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郑琼梅,刘时新,Zheng Qiongmei,Liu Shixin

23.高校内部组织模式风险探源 龙云

24.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杜德省,宋文萍,于秀国,徐海滨

25.基于成就动机归因理论的大学生创业素质研究 丁伟民

26.当代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杨佶

27.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的探析与对策 吕维洪,余江敏

28.高等学校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现状——以宁波市为例 闫石,王杨

29.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模式及利益分配制度研究 夏琼华

30.西北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现状研究 补治岐

31.独立学院的运作方式及前景——从独立学院的投入资本谈起 赵选泽

32.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刘勇

33.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与大学校长职业化 刘燕

34.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粟艳玲

35.高职院校发展规划制定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张方明,陈蕾

36.师范生免费教育背景下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思考 彭海蕾,王潞

37.高校债务负面影响与化解责任的思考 黄星亮,Huang Xingliang

38.规范教育行政裁量权促进教育执法公平 高洁,Gao jie

39.保持高等教育需求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潘军,Pan Jun

40.民族地区村级教学点办学之现状与对策 祁怀好,Qi Huaihao

41.生源下降背景下对科学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考 刘婕

42.创新乡村教育管理模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杨金红

43.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 杨科正,冯东,Yang Kezheng,Feng Dong

44.基于就业视角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张守忠,王兰霞,Zhang Shouzhong,Wang Lanxia

45.幼儿园合作教学刍探 李芳,Li Fang

46.关于高职大学英语课程定位的思考——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孙莉梅,Sun Limei

47.从中日差异看我国语文学科的课程设置 易灿辉

48.T细胞发育模式对高等医学人才培养的启示 万学勤,李波,王晓娟

49.试论大学课堂的隐性课程建设 孙明英

50.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努力创办特色教育品牌 黄战军

5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的建构 周伟

52.以科研实践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付果,马晓娟

53.浅谈中小学美术活动课中的"个性化教学" 陈章永

54.行动与体验: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实践性教学探索 秦初生

55.高职实用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 李吉英

56.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马维娜

1.是光彩,还是耻辱——从两则报导想起中国大学 张楚廷

2.构建基于以"学"为中心的侦查学教学评价 柯昌林

3.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 熊小林,Xiong Xiaolin

4.浅谈洋思文化的启示 许月良

5.家庭教育的实践与感悟 周淑群,陈湘,Zhou Shuqun,Chen Xiang

6.部队院校设置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王晓飞

7.魅力教研:促进教师职业自觉 陈艳萍

8.论中学教科室的建设与展望 邓立新,廖星辰,Deng Lixin,Liao Xingchen

9.教育公平——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评价指标 戚敏,Qi Min

10.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学习状况的比较研究 龚芸,曾芝梅,贺建新

11.幼师如何处理与幼儿家长的关系 陈可为

12.浅论主体发展性课堂中教师的定位 申建新

13.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取向 李佺宁,Li QuanNing

14.怎样提升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的实验研究能力 杨国亮

15.基于调查问卷的测量学教学新模式探讨 刘兵,王京,杨广

16.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李庆伟,Li Qingwei

17.从"实"字入手做"课改"文章——以隆回县第二中学为例 卢小军

18.坚持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均衡 陈耀文,Chen Yaowen

19.浅谈中职学校如何加强学风建设 符家豪

20.基于层次分组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徐红

21.浅谈《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 彭丽

22.电影课——润物细无声 胡永红

23.职高语文教学要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努力 朱屏

24.浅谈中职学校网络教学的定位 袁和贵

25.老师,请为自己备一口井 孙晓慧

26.浅谈中学多媒体的管理、应用与维护 首志文

27.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的启迪:教师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 饶玉梅

28.基于完整的工作过程实现项目引领的教学改革实践 张松

29.基于建构主义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探索 陈荦,谭洁,熊伟

30.浅谈ERP对会计课教学的影响 韩艳华

31."语文阅读教学高效对话"问题与对策浅探 范洪冰

32.试论古文教学中情景交融之探究与迁移——以陶渊明辞赋《归去来兮辞并序》为例 张玉平

33.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自主性学习初探 姚柏生,Yan Bosheng

34.论文学创作思潮观下外国小说人物的欣赏 廖晨星,杨雪

35.我们能呼唤简易母语吗——对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谭春艳

36.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蔡佐洁

37.建"双主"和谐关系促数学学习效率 汪全兵

38.对高职数学教师角色认知的思考 徐弘,Xu Hong

39.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实践与探索 陈晓辉

40.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绪调控 刘军正

41.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指导中的运用分析 汪敏

42.国际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及能力培养对策 唐素琴

43.由学生习作错误谈高三英语写作教学 黄华芬

44.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设计英语教案 杨志军,Yang Zhijun

45.试论英语情态中否定范围的界定与教学 张志清,刘向荣

46.英语课堂教学的交际化探微 罗妍

47.基于和谐教学理念下的英语高效课堂构建 朱瑜洁

48.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李卓

49.改革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培养新型实用性人才——浅谈如何迅速提高高职英语的教学水平 李福珍

50.浅析"趣味"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刘明艳

51.大学物理课程改革探究 陈伯俊,郭艳花,Chen Bojun,Guo Yanhua

52.PBL教学法与高中生物实验课整合的初步探索 吴主敏,史立平

53.把握艺术院校大学生特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黄琴,Huang Qin

54.论和谐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吴海光

55.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谭灿良

56.把政治课上得有趣又有用 庞茂清

57.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理念初探 张礼

58.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实践课的思考 吕广南

59.加强课后教学反思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 郑志宏

60.关于在儿童画教学中说、画结合教学模式的几点探索 陈端英

61.美术教学中的激趣策略 陈梅英,Chen Meiying

第15篇

随着徐州教育的发展、城市适龄生源的日益减少、学校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扩大,学校的命运面临着新的挑战。

于是,“阳光教育”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阳光”是明亮,是温暖的,是多姿多彩的!阳光教育就是要发扬阳光无私奉献、公平公正、温馨关爱、正大永恒的精神,用生命培育生命,用爱心滋养爱心,用温暖传递温暖,用尊重播撒尊重,用智慧启迪智慧,在阳光教育者的引导下,每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逐渐成长为个性鲜明、品德优良、学有所长的阳光少年,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建、充满成功与快乐的阳光学校,使教育事业成为真正的阳光事业。

一、规范办学行为,打造阳光课程

阳光代表着光明、温暖、包容、合作、普惠、共进。“阳光教育”的关键词是和谐。学校通过打造“阳光课堂”,致力追求学生和谐发展、快乐成长。通过“阳光管理”实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融合,实现学校内部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课程的和谐。

作为一所高位发展的规模初中,十三中坚决贯彻落实省“五严”和市“十禁”的有关规定,切实实现减负增效。学校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按照省统一标准制定作息时间表,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双休日严禁补课,更不允许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费用。

1.开展有效探究,打造阳光高效课堂

我们认为:阳光是温暖的,阳光课堂充满着关爱;阳光普照之处,万物充满着生机,阳光课堂必然生机勃勃;阳光是公平的,阳光课堂也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阳光汇合之处,能量高度聚集,阳光课堂追求闪光的智慧、思想的火花,阳光课堂是高效的课堂。

只有努力打造出高效的课堂,才能彻底改变过去向加班加点要质量的做法。要想实现高效,就必须打通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因此,学校提出了“课前导学、课中合作、课后三清、家校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课前导学”通过充分的预习保证课堂的高效。课前学案导学,实现问题前置和作业前置;课中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充分体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课后进一步落实“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通过严格的培训和督查,让老师更多地关注课堂、关注学生。

2.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发系列校本课程

阳光有七种色彩,因为多彩,所以丰富。“阳光课程”就是要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课程的丰富性、多样化,以满足学生对多种知识的学习需求。

十三中的课程管理重点抓好两件事:一是国家课程的规范实施;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了保证课程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陆续出台了《徐州十三中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意见》、《徐州十三中校本课程实施意见》、《徐州十三中关于打造阳光课堂的实施意见》系列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同时制定了《徐州十三中教职工岗位考核量化积分实施办法》,利用各种评价手段,对执行规范的先进个人予以支持和肯定。在材的基础上,学校自主开发增设了补充教学资料,开设心理辅导室,建立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由专任教师担任咨询辅导员;计算机和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我市组织的电脑操作和防震知识小报的评比竞赛中频频获个人和学校组织奖。学校推荐老师参加了省教研室组织的综合实践课程教材和历史教材的编写。2009年11月,杨琳、王丽老师还执教了四川、江苏省际研讨交流观摩课,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为了真正落实阳光课堂,学校还建立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如:文言故事赏读、剪纸课、太极拳课等等(见下表)

这样的课程开发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体现出了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转变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经过了三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学生人人会打太极拳,个个都会民间剪纸,古筝、琵琶等民族技艺掌握娴熟,学生作品多次在省市获奖。民族文化艺术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在江苏省首届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二、开展多元评价,培养阳光少年

学校制定的“高素质、国际化、示范性、有特色”的办学目标,就是为了培养21世纪需要的身心健康、文化基础扎实,有理想、有道德,有一定艺术修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阳光少年,让孩子们在校园中实现“和谐发展,快乐成长”。

1.培养“十好”习惯,注重多元评价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优秀是一种习惯”。一个个优秀的习惯便成就了一个优秀的人。”为了让同学们养成优秀的习惯,学校实施了“十好”养成教育:①仪表好②语言好③出勤好④礼仪好⑤走路好⑥做操好⑦卫生好⑧作业好⑨课堂好⑩自习好。教职工示范到位,每日检查到位,每日反馈到位,每周讲评到位,每月奖励到位、学期总结表彰到位。通过反复抓,抓反复,让学生形成优良的习惯。

学校开展了国家级课题子课题《初中学生成长档案网络化管理研究》的课题研究,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考评记入学分。同时开展了“星级阳光少年的评选”,力图以课改评价的新理念指导评价改革,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与手段,建立起“立足学习过程,促进学习发展”的评价。以往学校只评选“三好学生”,因为名额有限,全校受到赏识的只有四、五十个孩子。现在,学校评选“星级阳光少年”,从不同方面给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只要努力,每个孩子几乎“永不落空”,都有成功的体验。评价项目增多了,评选的过程也更民主了。学期开始时,每个同学都要填一张申请表,提出自己参评什么“星”。到学期中间,老师就利用班会课组织全班同学评议。同学认为申请人没有做到“星星“的标准,可以当场提出异议。通过这样的过程评价,激励全体学生,努力实现学期初制定的“星级阳光少年”目标。

2.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彰显多姿多彩班风

每届学生到校后,首先开展确立班名、征集班训、绘制班徽、唱响班歌、办好专栏等活动,每学期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评比。各班发动学生征集展示本班文化特色的班级格言、班级口号,如“十班十班,非同一般”“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同时学生自己动手,创办许多图文并茂、情趣盎然的专栏。教室里,走廊上,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彰显浓郁的文化气息,凝聚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校注重开展特色活动,如设置诚信考场;组织境内外英语夏令营活动,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等。

三、教研科研共举,培养阳光教师

“阳光教师”的关键词是:热情。作为一名课改中的教师,要永远保持着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对新知识、新方法的热情,对学生的热情。校本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激发教师的热情,正确引导教师的热情,让他们在课改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1.教师培训形式多样

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师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真正转变,才能把实施课改变为自觉行为。学校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切实抓好培训工作。对于每年新分配或新调任的教师,学校一定为他们指定导师,开展“青蓝工程”结对、“教坛新秀”评选、青年教师“汇报展示课”等系列培训工程。对于中老年教师和教师骨干,学校规定他们必须帮扶、带动至少一位年轻教师,据此作为评优评先和晋级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

每年暑期,学校都要组织教育教学论坛,面向全体全面开展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经验的研讨交流,邀请专家开设专题讲座。我们先后邀请了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一批教育专家到我校,进行了10余场专题讲座和教师培训。学校为35岁以下的教师组织了“读书沙龙”,定期活动,交流读书心得;学校为35岁以上的教师组织了“陶研小组”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此外学校积极鼓励教师业务进修,在时间和课务安排上给予支持。几年来,教师积极撰写课改教学案例、课改教学教研论文、经验总结200余篇。在课程改革和校本研讨的过程中,学校的教研水平得以大幅提升。省、市级及校级课题研究人员参与率达任课教师人数的80%以上。教育科研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推动力。

同时,学校组织教师前往洋思中学、新沂六中、南京东庐中学、后六中学等地学习参观,并就见闻感受,及时进行交流反思。我校每年暑期都会选派教师前往国外进行培训进修。到目前为止我校已有50余位教师分别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参加过专业培训和进修,大大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校本教研重在实效

教研的重点是研究如何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与设计,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校分别进行了“师生的沟通与合作”、“如何开展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如何进行课堂评价”等专题教研活动,同时又把备课组以年级分为若干个学科小组,交流教后记、教学手记、典型个案、教学问题、研讨课情况等。许多老师在活动中受益匪浅,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造就了一大批业务能力强、教学观念新、勇于创新、开拓的教师。在省、市的优质课评比、示范课、观摩课、省优质资源送课下乡等各级各类活动中,十三中教师表现突出,其中获得市以上优质课一等奖的教师近50位。参加研究生学历进修的13人,毕业与在读研究生11人。获得“徐州市青年名教师”称号的2人,“徐州市学科带头人”称号的3人:“徐州市青年优秀骨干教师”称号的4人。

四、阳光教育特色与创新成果

徐州十三中的办学过程,是力求创意,升华理念,深化研讨,谋划未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阳光教育”的品牌特色。

2008年11月,国家级未成年人保护现场会在十三中举行,作为徐州市唯一的一所学校,学校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的参观访问,学生们现场表演了书法、剪纸、古筝、琵琶、太极拳等,展现了阳光教育的可喜成果。学校自编的双语教材成为徐州地区唯一的一套与现行教材同步的双语教材,双语教学的模式得到省内一些专家的首肯,在每年的全国双语教学研讨会上做经验交流。此外,学校分别迎接了来自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教育专员和学校师生的访问和文化交流。2008年10月,十三中申报并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对外汉语推广基地”的审核和命名,成为苏北地区的唯一一所省级基地学校,承担起沟通中西的文化教育和推广中国文化的使命。

2009年3月徐州十三中被徐州市教育局授予徐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单位;9月被授予徐州市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定点学校;11月经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审核,授予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实验基地;12月被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确立为外语教学研究基地。2009年我校更因突出的素质教育实绩,被评为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荣誉的获得,既是对已有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激励和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