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学硕士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产业互联网 创新能力 风险规避 模糊分析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产业互联网主要是新的数据类型出现,互联网行业称之为交流型数据,主要解释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之后通过综合整理生产、资源配置和交易效率的提升推进产业发展,通过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寻求全新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二)研究现状。国外对企业创新能力测评体系建立的相关研究还处于探索性阶段,国外研究团队大部分是对技术创新能力体系的研究,关于企业综合创新能力测评体系的研究比较少。所以,现在越来越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看到了这种现象并一致认为,企业综合创新能力涉及与企业相关联的诸多因素,并且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有机体系。此外,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结果也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研究意义。创新在使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也使得国家的竞争实力切实得以提高。京津冀中小企业已占京津冀企业总数的95%以上。国内现有的评测体系大多只针对大企业,其部分评测指标并不适用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想要从如此庞大的数目中脱颖而出,乃至与行业内的龙头企业相抗衡,就必须不断地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我国现有的测评体系大多并不适用于中小型企业;且互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列入体系中。本团队可以熟练的应用数学分析和相关的分析评价体系的方法,根据现有体系的不足与缺陷,并结合团队调研的成果,总结出一套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发挥专业特色,开发出一款具有创新能力测评功能的软件。
2.研究内容。(1)基于产业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调研京津冀中小企业现实状况。对现有体系和京津冀中小企业分别进行调研,分析调研数据,并结合专家给出的意见分析现有中小企业的测评机制尚存在不足。
(2)京津冀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研究。构建关于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权重矩阵,运用权重矩阵对每个因素的权重进行分析,重分析,对每次制定测定标准都进行科学的论证,让项目设置的标准在最后建立有据可依,具有科学性、全面性。
(3)构建基于产业互联网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结合产业互联网,分析企业创新机制,并分别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最终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型。
(4)进行实证调研。针对中国南方比较发展较好的地区,比如上海,深圳地区进行调研,对比其与京津冀地区的差异。分析京津冀地区中小企业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对策。
二、评价京津冀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理论基础
(一)企业创新能力的含义
企业创新能力指企业通过应用科学方法及管理层人员的智力为企业创造盈利,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三点:一是企业在技术上能够将策划转变成产品,要求企业拥有足够的技术创新力;二是生产出的产品能够被消费者认可,需要企业拥有能够说服消费者的I销能力;三是企业高管可科学化管理创新过程、并能获得相应回报的能力。
四、企业创新能力指标综述
本文对于调研数据和专家意见的处理,主要是经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综合数值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做乘积,得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综合评分。该评分可以用来进行中小企业间的横向比较京津冀大型企业,从中可以找到自身在自主创新能力上的欠缺方面,从而对企业内部的创新相关方面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改进。
五、结论
本研究最后得到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测评体系可以优化补充现有体系在产业互联网方面的漏洞,让整个评价体系更加趋于完善和精准。在京津冀共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推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为企业本身对市场情况变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明炜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
学硕士论文
[2付腾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湖北大学硕士论文
[3]魏末梅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与 法的研究[D]重庆
大学硕士论文
[4]张凤杰,陈继祥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研宄[J]上海管理科学
[5]裘俊杰,周鸿勇 浅议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J]
管理观察
[6]戴西超,张庆春 综合评价中权重系数确定方法的比较研
究[J]理论探索
[7]Berry,D Expert Systems-Human Issues Chapman&Hall
资金支持: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
资金支持: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科学研究项目(DXSKYY2016021)
资金支持:2016年河北省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6HY21)
资金支持:2015年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科技金融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基金项目(HBTFKL201503)
1.1P(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制订培养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金融学、法学、商学等学科居全国领先地位,与这些优势学科相结合,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学校工程硕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我们设立了5个研究方向,其中金融信息工程方向是软件工程学科与金融学科的结合,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是软件工程学科与工商管理学科的结合,计算机取整与司法鉴定是软件工程学科与法学的结合,大数据与云计算方向、基础软件方向都是我校计算机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这5个研究方向与学校的优势学科紧密结合,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学生可根据兴趣自行选择研究方向,根据研究方向选修相应的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在工程硕士的招生、培养模式方案设置、学生实践落实、质量体系控制的过程中都与人文社科学科紧密结合,目标明确,过程严谨。
1.2D(执行)——实施培养方案,严格培养过程,完善质量保障
工程硕士培养要经过3个重要环节:课程学习、企业实习和学位论文。在每一个环节中又有若干环节,为保证培养质量,我们严格规范每个环节[2]。图2是一套完整的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2.1课程环节
在课程环节,除严格执行培养方案外,每门课程都有教学大纲。授课期间要进行教学评估,学生给每位授课老师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打分,也可给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评估结果和学生给出的意见将会反馈给老师,让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每个年级的硕士班设立一名班主任,协调课程安排,了解学生动态,组织课余活动。
1.2.2实习环节
面向行业进行专业实践是培养模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落实实习基地和实习制度是保障实习环节有效完成的关键。我们选取与软件工程学科相关的高新技术型企业、金融信息化企业等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聘请企业导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在实习过程中,制订实习管理办法,明确实习的时间、形式、要求,通过《企业实习手册》对实习环节进行过程控制。
1.2.3论文环节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掌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体现,也是衡量培养质量和授予学位的重要标志。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与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侧重点不同,它更加重视解决工程实践的问题,因此论文的形式和评价标准也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将工程硕士论文划分为系统研制报告、IT管理类论文、工程设计类论文以及学术研究类论文4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对论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保证论文的最终质量,我们在论文阶段设置了开题报告、、预答辩、论文评阅、论文答辩5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要求规范及实施办法,任何一个环节不通过,都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这就保证了能够进入答辩的论文基本质量。具体实施如下:(1)开题报告环节。学院组织不少于3人的开题报告评审组,对学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基于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开题报告评价标准。相关文件包括《开题报告模版》《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评价标准》。(2)环节。为了有效惩戒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我们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专门审查,采取软件检测的方法,务求论文重复率不超过10%。相关文件包括《信息学院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审查工作办法》。(3)预答辩环节。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进入答辩环节论文的又一轮筛选。相关文件包括《信息学院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工作实施办法》《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评价标准》。(4)论文评阅环节。由两名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阅,其中至少一名校外企业评阅专家针对论文的应用性给予评审和评价。(5)论文答辩环节。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学位论文答辩环节的规定,保证通过的论文质量。
1.3C(检查)——培养质量检验
培养质量的高低可以从论文质量、教师学生的反馈、就业情况3个方面来检验。
1.3.1论文质量
论文写作过程5个环节的把关保证了通过答辩的论文已经过至少3次专家评判、1次。在某个环节被淘汰的论文,需要重新修改后才可以再次进入答辩。
1.3.2学生和教师的反馈
我们定期举行授课教师、学术导师、企业导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收集学生和老师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习安排、论文等环节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学生和老师的评价意见,听取导师反映的培养和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改进方案作准备。
1.3.3就业情况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面向企业、面向实践,因此学生的就业情况最能反映我们的培养质量。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有它所关注的指标,企业的人才需求是否与我们的培养目标一致,从就业率及就业情况就能反映出来。2012年人民大学第一届全日制工程硕士毕业生和2013年第二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为100%,毕业去向为金融机构、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非金融类)、外资企业和国内其他知名企业,有的学生甚至同时拿到几家单位的录用通知。以2010级为例,50名学生的毕业去向数据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近一半的学生被金融机构录用,这与我们最初设定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我们秉承与人文社科优势学科相结合的理念,将金融与软件工程结合起来,学生在课程学习、企业实习等环节都接受了相应的培养和训练,这样的毕业生一定是用人单位所欢迎的。
1.4A(处置)——总结、反思及改进
PDCA理论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对于既往的总结与反思,提出改进措施。通过检验和反思,我们对培养方案进行更精细化的调整,对开题、评阅、答辩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流程进行改进,使之更适应工程硕士的培养。
2结语
关键词:行为财务;股利支付;行为分析
一、行为财务学的研究体系及核心理论
(一)认知偏差――对理性经济人的挑战
行为财务理论认为,损失厌恶和后悔厌恶是投资者普遍具有的心理现象。许多投资者为了避免后悔,行为常表现为非理性。当股价下跌时,在损失确定与走势不确定的情况下,厌恶后悔的心理发生作用,促使投资者拒绝立即兑现从而避免出现亏损;当股价上扬,为避免价格下跌带来的后悔,损失厌恶心理促使投资者过早抛售股票以规避风险。
(二)决策科学――对财务假设前提的挑战
行为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存在“心理账户”,在“心理账户”中,既有收入也有成本。投资者对自己的三类收入有着不同的态度,如不愿意花掉未来收入,对与薪金收入却比较乐意提前花掉,即使二者都是课确定收到的。
(三)社会心理学―对人类共性与个性的挑战
认知的系统偏差、信息瀑布、羊群行为的存在促使投资个人盲目从众,失去理性。股市中,股民盲目跟庄促使庄家炒作、坑害小股民的现象成为可能。模仿他人行为有时是无意识的,但处在群体中的人们相互影响模仿,从众让人们感到自己行为的安全感,却失去行为的理性。
二、我国股利分配现状
(一)股利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
表1 2008-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情况表
据有关资料显示,1996―2000年间,连续四年分配红利的公司仅为上市公司总数的4.5%;在此期间,仅有7.44%的上市公司能够连续三年分配红利。在这仅有的7.44%的企业中,派现数额在各年度间的波动性也较大。在近三年(2008至2010)中未分配股利的公司比率呈上升趋势。诚然,这与全球金融危机密切相关,但综合来看,股利分配的波动性较大,缺乏连续性。
(二)股利分配行为规范性差
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法律正处于完善时期,对中小股东的保护还很不够,股民只好用脚投票。一股独大的中国企业制度下,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中小股东面对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情通常束手无策。发不发股利、怎样发股利多有控股股东说了算。因此上市圈钱的现象屡禁不止,刚上市就发现金股利置中小股民利益与企业长远发展于不顾的情况也很常见。
三、行为财务理论对股利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一)上市公司偏好现金股利的行为分析
(1)大股东的利他行为
很多公司上市之初都进行资产重组,大股东将优质资产单独拿出来包装上市,而大股东自己却承担了其他不良资产和其带来的损失,大股东这样的行为并不是人性善良,而是大股东想从上市公司未来收益中分红,以获取收益。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大股东发现要实现利己目标必须以实现部分利他目标为条件,从而产生利他动机。
(2)无效重复利用投资者的投资
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是国有股,国家委托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管理国家财产。但作为一个机构而非个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缺乏足够的动力监管国有股的管理层。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这些管理层拿着股民、国家的资金无效投资、特别是在绩效考核指标不够科学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更是严重。并且我国特有的政治制度,促使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短期行为严重。短线投资股民当然更希望是发放现金股利,因为“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现金股利多多益善。
(二)上市公司偏好股票股利的行为分析
由于国有股股东和控股公司存在的多重委托关系,使得股东对公司的监管控制能力并没有很好的实现。发放股票股利既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又可以避免现金的流出企业。现金股利发放后,企业经营者为投资必须举债,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为规避风险会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股票股利却不存在这种情况,拥有较多可支配的资金,经营者可以依据自己意愿投资;发行股票股利可以稀释每股盈余,调整股东权益内部结构,谋取私利。
四、解决路径探析
(一)投资者避免从众心理,理性审慎投资
在科学分析各种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投资者形成自己的观点,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尽量避免受到周围人群的心理和气氛的影响。投资者应该正确认识投资回报,克服投机投资、一夜暴富的心理。
(二)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完善政策机制,鼓励机构投资者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上散户所占比重较大,他们大都缺乏专业知识,在做投资选择时比较盲目,容易受到噪音交易者的影响,普遍具有从众心理和投机心态,这无疑为市场非理性发展铺平了道路,所以发展理性机构投资者对我国证券市场走向理性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管理者树立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适度分配现金股利
股东拿出优质资产创立上市公司的目的是财富的增加,管理者在股利政策制定过程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上市公司管理者应该意识到促进市场理性发展的条件之一就是要给投资者以回报,这样才能避免炒作,股利长线持有。公司持续稳定的发放现金股利,说明公司有充足的现金流和较好的盈利能力,纠正投资者的投机心态,引导投资者从投机投资走向价值投资,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作者单位:辽河油田财务处;辽宁;盘锦;124008)
参考文献
[1] 姬海华,行为财务理论及其在公司投资中的应用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
[2] 付磊,陈杰.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公司股利政策研究.财会之友.2005.
[3] 闵志强.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基于股利行为理论分析.华东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4] 许.基于行为财务理论基础上的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5] 朱媛.基于行为股利理论的股利政策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
[6] 黄永波.行为财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
关键词:财务管理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写作硕士论文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写作医学论文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写作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4.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术轻道”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减少社会贪污舞弊、提高社会诚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教师建议开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基于以上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专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主要参考文献
①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12
②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3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写作硕士论文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写作医学论文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写作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4.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术轻道”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减少社会贪污舞弊、提高社会诚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教师建议开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基于以上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专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主要参考文献
①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12
②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系列案例;金融风险管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52-02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学专业教育在中国有了蓬勃的发展。目前已经完成了规模扩张的阶段,进入了追求质量深化内涵的新阶段,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中国金融市场迅速成长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本文拟从提高金融专业教育课堂效果的角度出发,以金融学专业的重要课程“金融风险管理”为例,探讨一下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在本课程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20世纪20年代初,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它是一种适合于管理专业教学特点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金融学专业的相关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宗旨是让学生站在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角度,扮演金融机构管理者的角色,面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环境,学会审时度势,进而作出合理的金融投资决策。
案例教学法虽然已经在国外大学的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并不一定意味着适合这些门类的所有课程。因为这些学科课程往往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构成。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该领域的知识框架和原理,案例教学法不太适合采用。更为关键的是金融风险管理在国内外高校中开设时间相对短暂,故很有必要根据《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内在特质,来分析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
国内学者陆春(2009)认为,考察某门课程案例教学法的适应性可以从十个方面的标准进行权衡考量,(1)学院自身建设,(2)教师数量,(3)案例教学课时占总学时的比重,(4)教师的知识结构,(5)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知程度,(6)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7)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状况,(8)课程的性质目的,(9)理论知识占全部教学内容的比例,(10)教师的教学经验。邢小军等根据金融学专业的另外一门重要课程《国际投资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并结合实践教学法的特点,采用DELPHI法对陆春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充实,形成了更加全面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判断此门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
我们认为,可以借鉴邢小军的指标体系,来判断金融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是否适用案例教学法。因为这两门课都属于金融学的专业方向课,相对其他金融类课程来说,课程产生的时间都不长。具体的指标标准分述如下:
(1)课程的教学目的。如果学生是科学型硕士或者更注重理论研究的话,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法的适用性较弱;如果是本科学生或者MBA学生,那么案例分析的适用性就较强。
(2)建立案例库的难易程度。如果课程无法建立数量充足的案例库,那么教师即使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案例教学法也只能勉强维持。
(3)课程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的比例。理论适合循循善诱地讲解,不适合案例讨论和实践模拟;故理论知识的比例越少,课程越有利于案例分析法的采用。
(4)教师的知识结构。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拥有更加广阔的知识储备,案例大多涉及金融管理决策问题,要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往往需要将金融学的各种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必要的综合。另外,案例分析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经验,要求教师拥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突况的处理能力。
(5)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肯定不能是一张白纸,学生必须事先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拥有一定的专业分析能力,才能够完全融入课堂讨论的氛围之中。
(6)教学工具的完备程度。电脑、投影仪等常规工具是最起码的要求,可能还需要有案例讨论室、网络链接、交互式教学工具等,否则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将很难体现出来。
(7)学校的政策支持程度。由于案例教学法明显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故高校的绩效考核政策倾斜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虽然在课堂上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的讲解工作量的确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是在课前的准备设计的工作量将会成倍地上升,因而在工作量的计算方式上需要作出一定的倾斜。
(8)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偏好程度(喜好或厌恶的程度)。学生是教学的受众,所以学生的态度将会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学生喜欢、至少不厌恶抵制的前提下,才可能得到学生们最大程度的配合支持。
(9)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态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教师对新教学方法的了解程度及秉持的基本态度,会显著影响其采用的积极性与具体的使用效果。
(10)案例的真实性。真实性对教学效果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教学中应该尽量选用真实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得案例具有更高的吸引力,而且使其具有更高的说服力。
风险管理这个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以来,受到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前些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都对世界各国的金融从业人员乃至社会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愈来愈多的高校开设了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直接目的,就是让金融专业的学生近距离地感受金融风险,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处置各种金融风险。通过这门课的名称不难看出,尽管它有风险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但它最大部分内容还是属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这是该课程适用案例教学法最根本的原因所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率市场化汇率浮动化,各类经济主体都即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各种风险事件以及微观、中观和宏观的金融危机接连不断,所有这些都给该课程提供了活生生的案例,为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层次选择相对适合的案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态度将是新的教学方法能否成功运用的关键因素。目前高等学校的教学对象都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赶上了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可以轻松方便地从网上获取,他们最缺乏的是分析问题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因而他们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比较厌倦,除了少部分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外,绝大多数同学都渴望通过课堂学习直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便毕业后能够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案例教学法恰好能满足学生对技能培训的需求。让他们身临其境,自己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接受灌输。
二、系列案例教学法的初步探索
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从采用单一的案例教学法起步,到目前主要采用了系列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稳步上升。
目前商学院一般课程教学中,往往在讲授一章内容时比较习惯地采用单一的案例,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课堂教学更容易组织,讲授的内容重点比较突出。我们认为采用系列案例教学法由浅入深,更符合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避免一开始就面临一个比较复杂的案例,学生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我们在进行每章内容教学时,往往同时提供三个案例,构成一个完整的案例系列,由导入案例、讲解案例和思考案例组成。
导入案例的主要作用。导入本章所要讲授的主题,一般要求短小精干,对时效性要求稍高,最好是选择近期发生的金融风险事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案例深入了解的兴趣和热情。在整个案例系列中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讲解案例在系列案例中居于核心地位,一般要求案例情节交代完整,与本章讨论的主题紧密相关,不一定是最新的但一定是最经典的。通过该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比较深刻理解某种决策方法如何运用的精髓。思考案例主要供学生课后巩固本章所学知识和技能,一般要求难度比讲解案例稍低,案例设计中尽量避免设计过多的陷阱,这样将保证大多数学生经过一番独立思考后都能找到答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定的成功感。思考案例在整个案例系列会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
我们在讲授债券市场风险管理这一章时,选取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导入案例选择的是欧洲债券危机事件,属于宏观层面的债券市场风险。选择这个案例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该事件是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的重大事件,虽然欧债危机的最黑暗时期已经过去,但导致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依然存在,仍然有关注研究的价值。二是它主要涉及到债券的信用风险问题,这是最常见的风险,在未来的金融实践中学生还会大量地面临此种风险,因而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搞清楚相关各方究竟如何来化解信用风险。讲解案例选择的是武汉钢铁集团2002年公司债券案例,属于微观层面的债券风险案例,主要引导学生着重分析发行主体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其避险措施的选择,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充分揭示公司债券面临的各种风险,充分理解债券条款设计的合理性。思考案例同样选择的是微观层面案例,超日太阳公司2014年债券价格急剧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学生深刻理解除了债务人直接违约外,由于债券发行人信用等级下降,也会给债券投资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结论
通过上面的详细分析,我们认为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完全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丰富的国内外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实践提供了大量生动典型的案例;高等教育的教学对象也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于以往时代的大学生,21世纪的学子更喜欢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环节。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成功与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以为,采取系列案例教学模式既遵循了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我们期待案例教学法在金融人才的培养中被更多地运用,结合其他先进教学法的采用,为实实在在地提高金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陆春.我院课程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9.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EVA的理论和模型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企业在会计上除了考虑各种要素成本还必须考虑资本成本,企业的创造价值减去资本要素成本之后的值,才更具有现实的企业价值意义。特别在中国国内方面,政府引入了EVA作为国资委下属央企考核机制的措施,这又将EVA体系为企业价值带来的影响引入广泛讨论当中,EVA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特别是中国上市企业的实际情况如何成为了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希望通过实证研究来考察EVA 与我国上市企业价值的相关性。
二、EVA价值相关性国内外研究
迄今为止,国外开展了较为成熟的EVA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国外的一系列研究大多针对EVA和每股净利等传统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了相关性研究,但也有一些研究评估了EVA公司在现实中的绩效行为。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外研究大量使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国内方面,胡俊娣(2003)进行了ROI 和 EVA的对比分析研究,认为传统ROI计算方法不如EVA评价方法。王燕妮 (2004)认为EVA 需要进行综合考虑,但从财务方面评价,其效度很高。游明洁(2010),徐晓薇(2010)等人的研究表明EVA在评估企业价值方面具有较强有效性。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
本研究选取我国2008、2009、2010年深沪两市IT类企业,同时去掉ST、PT 股票并去掉统计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样本。经过上述调整后的总的样本个数为421个。
(二) 变量选择
因变量(企业价值代表性变量)也就是公司价值变量,本文由市场增加值(MVA)代表。EVA代表性变量为股经济增加值(EVAPS),每资本经济增加值(EVAPC)以及资本收益率(ROC)。会计指标体系方面选用了如下指标:OCPS(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ROE(净资产收益率)、EPS(每股收益)。
(三)实证研究结果
研究首先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检验以上7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对六个变量分类别同因变量(公司价值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即主要针对 MVAPC 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回归方程:MVAPC = β 0+ β1EVAPC +β2EVAPS+β3ROC+β4。从以上分析能够看出,EVA变量对公司价值有很好的解释力,其中F值高达52.564,R方为.274,说明EVA变量对模型解释高达27%。实证结果支撑了EVA对企业价值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这一结论。
其次,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传统会计变量与企业价值变量),可以看到会计变量总体上对公司价值的解释力和EVA变量相比不高,从统计结果上看其解释力小于10%。而统计结果的F值为8.273,会计指标变量的回归方程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数据结果表明会计变量可以解释企业的市场价值。但如果与EVA变量回归方程相比,会计变量的回归方程整体显著性明显较低。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到了:传统会计变量对企业价值具有一定解释能力;且EVA相对于企业价值的解释力更大,明显高于传统会计变量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
最后,如果在评价企业价值时如果同时引用EVA指标和会计指标,调整R方与EVA回归模型相比有了一定的提升,当我们同时使用传统会计变量和EVA变量时,模型对MVAPC的拟合程度有了显著提高,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同时使用量类变量后解释变量对公司价值的解释度有了明显提高了;观察统计方程的F值高于30,这一结果大幅度超过单纯采用会计指标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EVA指标虽然有较高的解释能力,但是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会计指标,传统变量是很重要的企业价值指标,在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方面也有相当大的作用。
综上我们得到如下结论:当综合使用传统会计变量和EVA的时候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最强,而单纯使用EVA变量时其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其次,如果单纯使用传统会计变量其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最弱,同时单纯使用传统会计变量仍然有一定的解释能力,所以传统会计变量仍然不能被完全替代。
四、研究展望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将EVA研究结论与企业内部管理相关联,研究EVA企业价值相关性是否和企业内部管理有关联,从而让这一研究在企业中发挥实践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俊娣.投资回报率和经济附加值在财务评价中的比较研究[J].商业研究,2003(05).
[2] 王燕妮,王波.EVA与现有评价指标的比较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4(07).
[3] 王化成, 程小可, 佟岩.经济增加值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现金流量、剩余收益指标的对比[J].会计研究 , 2004(05).
[4] 王泽萍.基于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6.
[5] 游明洁.EVA在评估企业价值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论文, 2010.
考察国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状况并与我国进行一定的比较,从而得出可为我国所用的有益经验和思路是非常必要的。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原创性的人才。这一理念也融入到了财政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美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是建立研究生管理委员会、研究生院、系研究生教学委员会、研究生教师委员会或称教学小组等层级机构,这些机构与导师一起,共同承担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美国研究生的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财政学的课程不太追求体系上的平衡只求引导学生在一个专业方向的前沿上有所突破。②美国高校在对财政学研究生教育中十分注重基础课程教育,基础教育授课占据50%,专业学科占20%~30%。日本研究生教育强调实用性,注重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其目标倾向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日本财政学硕士课程学习2年,最短一年,课程结束后授予硕士学位。德国是典型的学徒式培养模式,受理性主义传统的影响,其培养目标也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动:19世纪初期主要是培养从事纯粹学术研究的科学家,19世纪后期主要是培养高级的工程或技术研究者或专门人才,而今日,其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理论研究人员和实践技术人员,兼顾学术教育与职业准备教育双重职能。财政学硕士学位的取得需要通过2~3个月的有实践定向任务的硕士论文。其培养特色在于,在研究生入学上,硕士阶段的学习相当于和本科一起进行的,毕业时只要通过硕士考试及硕士学位论文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在培养方式上,没有专门的研究生课程,坚持采用教学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人才。在形式上,不设专职管理机构,有关事宜均由系级兼职委员会按有关法律和规则办理。
二、国内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
自我国招收财政学研究生以来,其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提出中国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后,对财政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使得其招生和培养规模在稳定增加,总体而言,可概括为以下四点变化。
1.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学专业研究生一直强调“学术型”的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已逐渐与财政学研究生的实际就业方向和世界研究生的发展状况不符,经过总结反思,财政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已发生了重大转折“,应用型人才为主”将是我国未来财政学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目标。
2.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创新。
在研究生入学培养机制上,除了像网上报名、电子注册这样技术性的改革外,在考试弱化初试的权重,强化复试地位,全面改革收费制度,取消“公费”、“自费”区别上也有了创新;在研究生培养上,我国财政学研究生培养机制一般都是以修学分和写论文为主要内容。
3.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学科属性的交叉。
纵观财政学研究生培养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其他学科向财政学领域的渗透,其他学科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用于研究和解释财政现象愈来愈普遍,这也为财政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宽广的学科理论基础,使财政学演变成了一门融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及社会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4.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多元化。
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财政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也在逐渐向多元化发展,纯粹的“学院式”的导师教育逐渐减少,实行导师学生的“双向选择”甚至是“多导师”指导,强调社会实践。
三、基于系统论视角的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1.确立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三大目标———学习力、研究力、创新力的目标。
学习力即以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培养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能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的财政学研究生。研究力即以培养理论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素养能力为目标,培养研究生系统掌握财政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同时运用财税知识研究财政经济现象的能力。创新力即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充分发挥他们在科研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为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发挥最大的聪明才智。
2.构建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四大系统———目标系统、管理系统、培养系统和支撑系统。
目标系统是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系统中最核心的系统,应包括两个层面:①预期。对财政硕士而言,培养预期即“高层次、应用型的财政专门人才”;②标准。科学设计财政硕士在相关素质方面需达到的具体标准,是财政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首当其冲的要点。管理系统是指在财政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对所涉及的资源进行整合与调配的过程,即在一定的目标下对人财物及信息的调配,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管理主体———研究生院或相关学院;管理客体———包括人(主管人员、辅导人员、生源)、财(教育经费)、物(教学场地、教学用具)、信息(培养过程中动态情报,相关信息等)、论文工作管理、授位管理等;管理行为———财政学硕士学位创建计划(包括招生计划、培养计划、管理计划等)、财政学硕士学位创建组织(包括组织机构和组织行为)、财政学硕士学位建设领导(领导艺术和领导行为)、财政学硕士学位建设控制(包括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管理制度———政治层面制度、操作层面制度。财政学研究生的培养系统涉及师资、课程与教学三个部分。师资方面———财政学硕士培养要对教师的质量、数量、结构和发展都提出针对性的要求;课程方面———因课程体系是财政学硕士汲取知识和锻炼能力的载体,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财政学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其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财政学各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的要求,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面———教学是财政学硕士学位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介质,灵活机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高质量教学水平的保证,各授权单位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力度,高校可以依托财政学教学资源与相关社会机构的天然学科联系,为财政学硕士搭建宽广的实训平台。支撑系统是总体系统健康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财政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支撑系统首先来自于以经费形式出现的经济资源,其次包括教学所需的场地、设备、图书等硬件资源,最后是政策支持、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等软件资源。
3.搭建财政学专业研究生有效学习的三大平台———课堂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科学研究平台。
课堂教学平台是主体。建立课堂教学平台,要做到所教的课程都是通过精心比对后确定下来的,加强文理渗透,增设跨学科课程。对于一些现实性很强的教学内容,聘请实际部门工作人员主讲,并实现现场教学。实践教学平台是辅助。如可能,可与地方的财政局、税务局及企业签订校财、校税或校企合作协定,建立实践教学平台。科学研究平台是补充。改变目前高校、科研院所各自单独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将各自的资源优势进行有效组合,构建一种由大学、科研院所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平台。
4.实现财政学专业研究生五大能力的提升———理论思维能力、学习发展能力、专业技术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拒腐防变能力。
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国家就把工伤保险的立足点放在预防上面,通过法律、规章制度等强化预防工作,强调把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职业康复相结合,甚至把预防工作放在首位,强调康复和重返工作岗位。到20世纪末,工伤社会保险不仅从人道主义出发,而且以保障公民人权为原则,形成了包括工伤预防、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三大环节在内的职业伤害社会保险体系。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西方国家早就形成了一套极为健全并且执行得很好的工伤保险制度,无论从立法原则、具体内容与精神理念上还是执法力度、管理细节与技术措施上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之处。
在工伤保险立法上,曾经长期存在有制度而没有法制的时代,大量的行政性红头文件取代了法律法规。从工伤保险法规本身来说,2003年4月7日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里面没有关于工伤事故与职业病预防的规定,存在着制度漏洞。我们很多人还习惯上把“工伤”理解为工作中的人身伤害这种不规范、不准确的片面看法,缺乏工伤保险方面的常识性知识。这些法规对当今涉及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威胁与生存危机问题避重就轻,因为工伤不但是一种职业伤害,而且还是一种负外部效应极强的社会风险和社会问题。回避现实生活中民众的生存问题,从长远来看这种现象并不是学术界的福音。
学术论文关于工伤保险研究的国际比较
我国目前对国外工伤保险的情况介绍与研究,从数量上看极为稀少,从地域与国别分布上看,涉及的国家与地区极为有限与集中,主要限于欧美等极少数几个国家,其中德国相对突出一些。对这几个国家以外的其他100多个国家工伤保险介绍完全是空白。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关于国外情况的介绍与分析比较起来,工伤保险的国外情况介绍与研究是最薄弱的、最落后、最为忽略的。这种极为落后的状况反映了对工伤保险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史以及先进经验的极端漠视,而且对于发达国家完善的工伤保险制度经验的漠视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当今矿难频发及其引起的严重社会问题也许可以从这里窥见一些社会思想与文化矛盾根源。
从时间上看,我国对工伤保险的探讨起步非常晚,从实质上说,是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并且有明显的时间分界点,特别是2003年是工伤保险研究的一个突出分水岭,即在2003年以前研究从文献数量上都非常稀少,在2003年以后有较为显著的增加。从内容上看,2003年以前在研究质量上处于极为低级的初始状态,在研究范围上比较狭窄,根本无系统性、整体性可言,这种状况在2003年以后有比较明显的改观。从时间变化过程来看,2003年以前变化不明显,或者说简直没什么变化,在2003年以后变化显著,而且这种变化的趋势很可能还会延续下去。从学位论文方面来看,博士论文很少。在硕士论文方面,在数量上几乎没什么差别,数量都很少。从时间上看,都是2003年以后的毕业学位论文,说明这方面的研究时间非常晚。从内容上看,关于工伤保险法律制度、赔偿等方面的内容稍多,探讨的范围都很狭窄,研究水平基本上处于较低层次,缺乏系统性与理论深度。从专业分布角度看,法学、社会保障专业稍多一点。在学校分布上,都比较零散,这方面研究没有非常突出的高校,其中武汉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稍多一点。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工伤保险研究的落后状况。
从文献主要内容来看,属于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占据的比例太大,而研究性、理论性方面的内容太少。在这部分文献数量比较少的制度性、理论性研究方面,没有像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研究那样具体明显的不平衡性特点,没有特别突出的方面,即没有出现畸轻畸重的现象。对国外工伤保险情况的介绍与研究基本上是空白,对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对于他们注重工伤事故预防,强调把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职业康复相结合等目前为我国极为缺失的方面介绍得极为不够。对于本国的工伤保险研究处于边缘化状态,特别是对于事故受害者的权益维护、储备金问题、风险防范、意识培育等基础性、迫切性问题几乎没有述及,不管这种现状是研究者的一种主观上的故意回避还是思想意识上的原初缺失,这种现状与工伤事故成为当前中国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且亟待解决的迫切要求极不相称,远远落后于当今的社会现实,更谈不上为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先导性思想指导了。
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钢铁行业 并购 市场化
一、引言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钢铁行业进入一轮快速增长期。其爆发式的增长使中国从1996年起粗钢产量居全球第一。然而第一名的背后却存在铁矿石成本居高不下,产品同质化程度严重,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为了解决钢铁行业的无序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和发展委员会于2005年颁布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有效推动了中国钢铁行业并购的发展进程。随着2008年末金融危机的蔓延,中国钢铁行业受到国外经济环境疲软以及国内需求拉动降低的双重影响,其并购趋势已经逐渐由行业内转向供应链上下游。整合中国钢铁企业的规模,提高中国钢铁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钢铁产品结构等几方面将引导中国钢铁行业下一步并购战略的展开。
二、中国钢铁行业并购的模式
中国钢铁行业自2005年之后,涌现出一轮又一轮的并购浪潮。根据其并购模式的不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中央企业跨区域对地方企业的并购
作为中国钢铁企业龙头老大,宝钢近几年频频出手,先后跨区域并购了八一钢铁和宁波钢铁。从成效看,宝钢的跨区域并购模式、“行政加市场”的手段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以八一钢铁为例,2007年,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八一钢铁集团48.46%的国有股权无偿划转由宝钢集团持有,宝钢集团成为八一钢铁的实际控制人。八一钢铁正式进入宝钢集团后,引入了宝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时,宝钢向新八钢注入30亿元资金,支持其改造生产线、提高管理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品竞争力;八一钢铁则发挥其区位优势,将宝钢的销售布局扩大到中西部,并有效地辐射到西亚地区。
宝钢集团属于中央企业,而八一钢铁集团属于新疆地方企业,因此这种资产无偿划转的方式,仅限于同属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并且主导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常现于政府主导的并购重组中。
(二)地方政府成立新企业统一并购行政区域内部企业
山东省重组济钢和莱钢,成立山东钢铁集团;河北省重组唐钢、承钢、宣钢、邯钢成立河北钢铁集团,主要采取行政主导、资产捏合的方式。2008年3月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而历经4年的时间,其下属的济南钢铁以换股形式合并莱钢股份,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才正式亮相资本市场。这种整合式的区域内并购重组由于企业经营模式、资产状况、工资收入、管理层人员安置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阻力。但山东省内有效压缩了钢铁行业规模,通过建立钢铁精品基地,加速钢铁企业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战略联盟式联合重组
2005年鞍本钢铁集团的成立意味着中国钢铁巨无霸的诞生。而鞍钢集团和本钢集团只是名义上的联合,实质未发生股权转换。双方倚靠辽宁省较为丰富的资源,共享市场,优势互补,并针对自身的特点制定了较为独立的发展规划。因此,鞍本联姻,可以增加规模效应,对辽宁省整体钢铁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这种非产权型的联合,大多采用比较松散的方式,仅仅是一种战略上的合作。
(四)民营企业的自发并购重组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幅减少钢铁企业数量,全国形成六家至七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因此,占据中国钢铁行业半壁江山的民营钢铁企业只能通过并购重组才可以生存。2008年末,唐山39家民营钢企共同出资,成立了长城钢铁集团和唐山渤海钢铁集团。两家钢铁企业拟在2012年通过搬迁改造,减量置换等手段,最终整合成一个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产能1000万吨以上的钢铁集团。民营企业的合并,对中国钢铁产业结构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中国钢铁行业并购的特点
与国外钢铁行业成熟的并购相比,中国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中国钢铁行业在近十年的并购过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政府导向明显,缺乏市场化并购
从并购的几种模式可以看出,政府在并购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次大的并购行为都有政府在背后做推手。并购体现的是政府的意志,而非企业本身的需要,某种程度上有些企业是“被并购”。中国钢铁企业走进了只追求规模效应,而疏忽了利润最大化的怪圈。政府的包办行为造成政府实际上成为企业经营亏损的最终买单者,不利于企业的自我约束[2]。这种非市场化的并购会降低优势企业的竞争实力,使他们背上沉重的包袱,导致经济效益大幅下滑。
(二)钢铁企业盲目并购,缺乏战略布局
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企业希望通过扩大规模,增加产能在世界钢铁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这种产能竞赛导致中国钢铁企业在并购中以机会为导向,“捡到篮里就是菜”,至于这种机会性的并购与企业未来的战略布局是否吻合一致缺乏考虑。盲目的并购行为导致中国钢铁企业产量不断上升,利润逐年下降。很多企业在并购前缺乏战略设计,并购后使企业整合陷入困境。
(三)并购的外部环境不成熟,阻碍较多
随着越来越多的省内钢铁企业并购发生,提高了地区钢铁产业的竞争力,但这种区域内的大范围整合的另一目的是为了防御本地区钢铁企业被区域外其他优势钢铁企业并购。这种行为造成了区域内钢铁市场的相对垄断,不利于市场竞争,更容易形成市场的割据。同时,中国与并购相配套的法律制度,金融机构等也不尽完善,导致并购过程中无法可依,融资手段匮乏,增加了企业并购的难度。
三、中国钢铁行业并购的趋势
在一定条件下,横向并购能使企业规模扩大,生产要素增加,从而引起规模收益的递增。过去数年,中国钢铁企业无论是实施区域内重组还是跨区域并购,基本采取横向并购的方式。
而基于产业链的纵向并购在近两年里逐渐成为中国钢铁企业应对铁矿石价格上涨和钢材市场萎靡的策略。通过纵向并购,中国钢铁企业可以稳定铁矿石等原材料的供应和产品的交付能力,制订有效的作业计划可缩减原材料的闲置时间和产品的交付周期,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针对下游行业的发展情况,并购重点客户的配套工厂,提高钢材的深加工能力,促进钢铁服务贸易的发展。只有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才有利于抵御上下游给钢铁行业带来的风险,稳定供求关系和市场地位。
单纯的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将会是中国钢铁企业并购的主要形式。但这两种形式的简单融合已经难以提高中国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同时可能造成恶性竞争,强行兼并等负面影响。因此,中国钢铁行业首先要建立相互持股的战略联盟,形成一批在全球钢铁行业中有实力、有对抗力的大企业。其次确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引入混合并购的方式,围绕核心竞争力实行多元化经营,为自己的资金实力扩容。
四、结论
中国钢铁行业并购不能以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为单一的目标,必须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核心竞争力等多方面入手,改变现有落后产能规模大、高端产品缺乏、产业布局不合理的情况。只有不断完善现有的并购模式,通过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钢铁行业的盈利能力,才可以改变由政府主导的并购行为,真正实现市场化并购。
参考文献
[1] 张超,贾晋平,孟哲.钢铁企业的战略性并购重组[J].经济与管理,2010(4):37.
[2] 倪峰.中国钢铁行业兼并收购路径研究[J].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8(3):25-29.
[3] 张文魁,张永伟.我国钢铁行业发展走势及重组整合的可能性分析[J].经济界,2009(2):45.
[4] 徐乐江.提高并购重组质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实现中国钢铁工业的二次飞跃[J].中国钢铁业,2010(6):12.
关键词:双语教学;民办高校;问题;上海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科技的空前发达,社会发展逐渐呈现出知识经济化和信息全球化的新模式。在这个新模式里,如何更好地接纳和领略来自各种文化的信息,如何提高交流和沟通的效率,渐渐成为了适者生存的必修课。而近年来涌现的双语与多语现象,充分体现了当今模式下人们对知识一体化的新适应和新展望。
双语教学在近年来逐渐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渗透到我国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到大学各个层次的教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关于双语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运用和普及,是最易受到关注的。而对于民办高校对双语教学的开展,涉及到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更值得研究和探讨。
一、有关民办高校双语教学方面的研究综述
通过在中华知网全文数据库中对期刊的检索发现,搜索篇名包含“双语教学”,期刊出现最早是1983年,当时只有2篇。之后二十年,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且在数量上每年呈递增趋势,成倍增长。尤其以2007年至2012年六年间最为突出,平均每年高达一千篇左右的期刊量,总计6397条记录。另外,在这些结果中包含“高校”字样的有1253条记录。而再在其中检索包含“民办高校”字样的只有8条记录。
同样地,在中华知网检索2007年至2012年六年间博硕士论文题名中包含“双语教学”字样的文献,总计136个记录。其中25篇研究的是以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为对象的双语教学。再在111个记录中检索带有“高校”字样的题名,一共只有30条记录。再在30篇已得记录中进一步检索“民办”,显示0记录。也就是说,针对民办高校双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至今尚未有成文的博硕士论文诞生。
综上所述,虽然涉及高校双语教学的文献已然层出不穷,也诞生已久,但有关高校双语教学这一主题的学术性论文不多,近几年内,发展的也较慢。而针对民办高校双语教学问题的研究更为鲜有,在为数不多的几篇期刊之余,几乎尚未有这方面的博硕士论文,因此,对我国民办高校双语教学发展的研究仍属于一个比较新的领域。
二、民办高校发展概况
(一)民办高校的内涵
民办高校,即民办高等院校的简称。本文引用河南省教育学院徐玉斌教授在《关于民办学校概念的界定》一文中的论述:“民办高等院校,系指除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组织以外的各种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自筹资金依照本规定设立的实施高等教育的教育机构。”作为最贴切我们对民办高校内涵的理解,以解释这一概念。
(二)民办高校在我国的发展
早在1980年国务院就在《关于普及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文件中提出“以国家办学为主,充分调动集体、厂矿企业等方面办学的积极性。还要鼓励群众自筹经费办学”为鼓励民办教育在国内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之后,民办高校犹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蔓延全国各地,到1999年,已有近百所。经历了20多年历史至今,民办高校在校学生数量已经超过280万人,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3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03所。同时,民办高校早已不再是多年前的无资金、无师资、无校舍的“三无”院校,而是逐渐发成为注重学生兴趣需求、不断提高育人质量、注重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型院校。
三、上海地区民办高校的双语教学
王斌华在谈到上海地区双语教育时提到“国际大都市初级阶段的基本标准”的概念:“每两天有一个国际性会议召开:40%的居民能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半数市民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每天有13万旅客从天而降:每年入境游客占本地人口数的40%:平均每位居民一天赚12美元。能否确保40%的居民能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直接关系到上海能否达到国际大都市初级阶段的基本标准。”
上海作为沿海发达城市的典范,充分呈现出国际交流频繁和对新事物接受程度较高的特征。该地区几所重点高校如复旦、交大、同济在双语教学方面的杰出成果和先驱作用,正是体现了他们对双语教学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勇于尝试。另外,如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金融学院,以及华东师范大学,这些院校在双语教学方面的推广情况,在全国高校范围内也是具有模范性和代表性的。这些院校在双语教学方面所做的实践努力和研究成果,为上海地区民办高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他们成为我国民办高校双语教学的典范奠定了基础。
(一)主要成就
1.上海建桥学院
近几年来建桥学院一直推行国际化办学。双语教学自然成为其国际化办学进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学校喊出“每年增加2门以上双语课程,逐步增加全英语课程”的口号,积极开发双语教学。目前已开设的较成熟的双语课程包括:国际物流风险与保险、国际贸易实务、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国际经济学、商务洽谈等,以及1门全英文授课的外贸函电与进出口单证。
2.上海杉达学院
作为1992年创办的上海市属第一所民办高校,上海杉达学院在开展双语教学方面,扮演了先驱角色。学校的双语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胜祥商学院,最早开始于中外合作项目。杉达学院在其与美国瑞德大学长期合作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大量开展双语乃至全英文教学。该本科专业学生前两年半在国内的学习中,除语言类、思政类和体育课外,几乎80%以上的课程均运用了英文进行授课,授课教师既包括国内教师也包括海外教师。其中,美国瑞德大学委派的外籍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国内教师采用全英或双语授课。而除了该中外合作专业外,双语教学在商学院其他本科专业(如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专业)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另外,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自2008年也开始逐步推进双语教学项目,组织年轻教师提高双语教学技能。
为不断提高双语教学课程数量和质量外。上海杉达学院的胜祥商学院还专门成立了双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从2007年至2012年,已成功主办了四次双语教学研讨会。研讨会除邀请校内领导外,还邀请上海地区其他本科院校具有丰富双语教学经验的教师交流经济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经验。胜祥商学院在推动杉达学院双语教学工作的发展、促进双语课程的教学创新、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上有着不容小觑的贡献。
(二)存在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我国推行中英双语教学的目的,虽然同国外为缓解社会矛盾的政治目的不同,但依应符合加拿大学者麦凯和西格恩诠释的双语教学的三个目标,即语言目标、学术目标和社会目标。但一些学校在实施时。只重视了语言目标。即只注重让学生通过学习该学科的英文专用名词和术语,运用英语进行思维,提高英文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而忽视了学术目标对于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要求。事实上,双语教育不等同于外语教学,绝不能误将双语教学认定为传授第二语言的外语教学,只重视了它的英语能力传授过程,而忽视了它专业课程授课的本职工作。这个问题实际上不只是出现在民办院校,也是一些公办院校在实施双语教学时的普遍问题。
2.教材选择难统一
为了保证学生既能原汁原味地习得专业知识。又能学习英语专业术语,提高英语思维能力,一些教师认为,应尽量选择全英文原版教材,这样符合双语教学的语言和学术目标,一举两得。而一些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考虑,提出在选择教材的难易程度方面要求较高,如果所选的教材难度高于学生的接受程度,不但会影响教学进程,更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听课质量。另外,全英文教材存在成本普遍偏高的问题。于是有一些教师建议选择经国内翻译过的中文教材,或国内重新编排的双语教材,但这个建议又遭到质疑,认为其违背了开展双语教学的初衷。
3.师资配备不完善
民办高校的师资配备素来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就拿上海杉达学院来说,初建校时。杉达学院的授课教师多来自于公办院校返聘的退休教师,之后不断调整,通过聘请大量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组建了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目前,杉达学院基本形成了以年轻教师为主力,退休返聘兼职教师为辅的教师团队。而在开展双语教学方面,年龄较大的兼职教师虽然教学经验十分丰富,但几乎很少可以胜任英语口语能力要求很高的双语课。于是双语学科的开展多是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年轻教师在做,他们都有在全英文的语言环境中生活学习过较长时间的背景,学校看中的正是他们教好的英语语言基础。然而,这些教师大多又是应届毕业生,都存在着社会实践经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的特点。他们在传授专业知识方面能否做到结合具体实践,以及在面对接受程度良莠不齐的学生的时候,能否做到应对自如,都在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同时,因为教师本身经验的不足,能够开设的双语科目也十分有限,使得学校在双语课程数量的拓展方面,也存在困难。
4.学生水平不高
教学原本就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学活动的双方,既有教师,也有学生,因此学生问题也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我国高考录取体制所决定,目前我们民办高校的学生大多存在文化基础较弱,学习积极性较差的问题。上海杉达学院在认识到学生语言能力的先天不足和英语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之后,以英语教学作为特色办学,猛抓学生四六级通过率。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即便通过等级考试,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仍缺乏英语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在真正接受双语教学时还是遇到了困难。且近几年大量的民办高校扩招活动,导致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拉大了语言基础差距。
5.教学方法单一
在采访了几个在民办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后发现,大多数教师都采用单纯讲授的模式,互动较少。有教师反映,他们原本也会以提问的方式,努力调动学生进行互动。但效果并不好。学生反而由于害怕用英文表达不好,而恐惧发言,久而久之,提问下去,无人做答,教师只好减少提问次数。实际上,双语教学若采用全英文教材,需要学生在听课前先对教材有一定的熟悉,即预习,对学生的自学要求极高。而在讲课过程中,为了令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专业知识,大多数教师会采用中英文夹杂的形式进行讲课:先用英文全程讲解,最后再用中文总结。这种方法就可能导致学生久而久之因为偷懒,只重视听最后的中文讲解,忽视前面的全部的英文授课过程,令授课教师事倍功半,使双语教学失去意义。
【关键词】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
一、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基础会计学是财经类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这门课程阐明了关于会计知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一方面,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是提高财经类非会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选择。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企业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财经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经管类学生毕业后即将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掌握基础会计学的内容是对学生基本的要求,它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具备运用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和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是优化财经类非会计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也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会计学和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学科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基础会计学具有普遍适用性,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进行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本身的专业性得到有效的提升。如此更符合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策略
(一)领悟和贯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明确指出,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非会计专业学习基础会计学要求学生“懂会计”,会计专业学生突出“如何做会计”。由此可以看出两者的教学目标侧重点是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具体来说,非会计专业课程目标是让学生熟悉会计信息是如何产生的,掌握会计学基本理论及财务分析,学生在将来能熟练利用财务信息为经济管理活动服务。因此,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既要重视会计学知识教学,又要注重对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提高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1]。在明确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目标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充分领悟这门课程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不是只有做会计才需要学会计,从前途和发展的角度激励学生,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融洽。
(二)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高校教师有一个共识,同一课程同一个教案,不同的教师去讲,教学效果不一样,因为教案是“死”的,要靠人将其讲“活”。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方式。所以,在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积极、踊跃地参与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比如,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时教师可以设定与基础会计教学的情境现场,请学生上讲台演示模拟,最后提出问题引出课程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专业,设定与专业相关的情境模式,如对市场营销学生讲会计凭证时可模拟销售人员报销业务招待费等情境,通过情境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关注课堂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也能使课堂教学气氛编的活跃。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如何将该方法应用到基础会计教学中,需要经过教师收集准备案例、学生自行准备、小组讨论和得出结论几个阶段。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学的做法,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在接收到案例后先消化,然后查阅需要的资料,通过自己动手的过程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小组讨论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另外对于知识点不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通过案例将相关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三)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操能力
基础会计学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必须重视实践教育,重点是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会计计算方法实训、会计核算方法实训。将企业会计环境搬到实训课堂,让学生在手工模拟实训过程中增强会计核算实操能力,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自己动手完成填制、审核各类原始凭证,学会编制记账凭证,生成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系统地完成整个会计循环。在实训中,教师还可以模拟会计职场,设立不同会计岗位,如出纳、会计、审核、主管、财务总监等,明确学生各自的职责分工,并定期轮岗,全面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协调能力,最终使学生具备会计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2]。
(四)全面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考核模式
笔者所在学校教务处文件规定,每门课程的考核方案由各系部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制定,并上报学院教务处审核备案。过去传统的考核指标包括两项: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由此造成了大多数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只重视考试要点内容而轻实际应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顾全大局,教务处及时对旧考核办法进行了调整,突出学生平时表现、课堂发言、模拟实训,为此制定了多元化考核模式,把实操纳入考核范畴,比重高达40%,以此全面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笔者所在学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考核模式具体如下: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占40%,实训占40%。其中实训权重如下:凭证处理40%,包括记账凭证填制、原始凭证的粘贴、凭证装订等。账簿登记30%,主要有科目汇总表编制、总账登记、明细账登记、日记账登记等;报表处理30%,重点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以此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三、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的摇篮。因此,高校里的教师应在教学上多钻研、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设计高质量课件,全面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业余时间应重视学习社会上最新的财务处理做法,时刻关注会计发展,不断接受继续再教育,拓宽知识面和阅历以完善自我,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
【会计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吕晨,刘红宇.会计语言论:会计学原理方法的创新[J].新会计,2014(1):25-32.
[2]余与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8):168-169
以上就是今日为您带来的会计学论文,可供的参考素材。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 风险 监管
一、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及监管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小额信贷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如杜晓山和刘文璞的《小额信贷运作及其原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何文广和李莉莉的《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焦瑾璞和杨骏的《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等。二是以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的研究居多,如杜晓山等的《中国公益性小额信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程恩江和刘西川的《中国非政府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国内真正对小额贷款公司研究始于2005年进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之后,如谢进(2008)在《小额信贷机构面临的主要信贷风险》中指出,虽然小额信贷机构不吸收公众储蓄,但流动性风险仍然存在,其资金获得能力对其流动性具有重要影响;向明(2007)在《江口小额贷款公司运营模式的实践》一文中认为,江口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风险是经营风险;刘维红(2008)指出,小额贷款公司本身风险控制能力较弱,再加上多数公司人员素质较低且缺乏必要的培训,都增加了贷款风险等。
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监管研究,邢(2009)指出,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应注重制度上的约束,通过制定合理的准入制度、贷款流程制度和惩处制度来达到目的;杜晓山、聂强(2010)首次引入博弈论,他们认为小额贷款公司和监管部门实质上在进行一次次的博弈,博弈的均衡结果是监管部门为控制风险,将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的准入门槛不断提高;王嘉锡(2011)建议以内外结合的方式建立起风险防范的制度,要想控制住风险,需要将内部防控和外部监管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风险的防范问题。
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回顾
20世纪70年代以来,小额信贷(Microcredit)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在小额信贷发展初期,以福利型信贷占主导,这类组织以・尤努斯创立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又称格莱珉银行)为代表。・尤努斯指出,“赋予穷人改变生活的金融支持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商业组织向低收入者提供金融服务并非无利可图,在为低收入者提供金融信贷服务与机构自身商业化持续经营间是可以实现平衡的。”Khandker,Khality和Khan的研究指出,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小额信贷计划不仅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提高了参与家庭福利,而且还提高了家庭长期维持收入的能力。我国关于小额信贷制度的开端一般认为是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引入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为标志。随后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推动下,全面试行并推广了小额信贷活动。2005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在四川、山西、贵州、陕西、内蒙古等5个省、自治区推行“商业可持续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05年12月,“晋源泰”和“日升隆”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在山西省平遥县成立,标志着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国的正式成立。2008年9月开始,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浙江全面试点小额贷款公司。根据《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温州市第一批最多可有16个名额,刚开始一些支柱企业为了开办一家小额贷款公司不惜动用各种资源挤掉对手。2008年10月,苍南联信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从工商部门正式领取了营业执照,成为温州市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以来发放的第一张执照,随后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相继在温州部分县市运行。
根据央行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已达7 839家,较2012年末的总数量同比增长了近三成,而2012年小额贷款公司同比增长速度也高达四成;贷款余额8 191亿元,全年新增贷款2 268亿元。其中,浙江小额贷款机构数量达314个,从业人员达3 867人,实收资本达654.10亿元,贷款余额达899.85亿元,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温州市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经过六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发展到会员45家,从业人员600余人,在平均注册资本金、平均贷款规模、人均管理贷款资金等方面在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不足。然而受法律制度的欠缺、行业性质不清、资金来源渠道受限等影响,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人们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诱发的风险往往缺乏正确认识,这些势必会影响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三、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分析
(一)信用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的放款对象主要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这些主体比较分散,贷款规模不大,一般缺乏可信的长期信用记录和正规的抵押品,也没有规范的具有公信力的财务报表,往往是银行筛选后淘汰的客户,导致小额贷款公司的信用风险水平较高。因此,如果小额贷款公司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获取利润,则只能导致新一轮的逆向选择,所以小额贷款公司一般会通过评定贷款对象的风险等级、加强监管其资金用途等来降低风险。这又会使得小额贷款公司用于评估贷款对象风险、确定贷款对象和监督贷款的费用与支出增加。而且对他们的风险评估主要依靠客户经理的个人判断,信用调查也主要依靠管理层或信贷员的个人了解,这对于信息的掌握显然不全面,从而导致贷款信用风险远远超过银行。再加上小额贷款公司大力扩张之后,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为争取客户,充分满足小微企业“短、频、急、快”的融资需求,它们对业务流程实施了根本性变革,整合了业务环节,简化了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但这就更难保证在放贷之前对客户进行详实的资产调查和信用评估,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的信用风险。甚至有些客户在贷款到期后,往往以各种理由拖欠,而小额贷款公司出于发展客户需要又不愿给予罚息等违约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额贷款公司借款契约的执行力,增加了信用风险。
(二)操作风险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从目前全国各地小额贷款公司的内部工作人员来看,高管基本上都有金融业从业背景,有着一定的管理经验,但其员工却普遍没有金融业的相关知识和操作经验,整体素质不高。同时,小额贷款公司内部机构设置较为简单,岗位职责不够清晰,一些小额贷款公司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往往存在着交叉任职现象,缺乏风险控制和内部审计独立专业人员,为操作风险埋下了隐患。根据温州市小额贷款公司协会的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11月底小额贷款公司内金融专业人数的比例仅为23.38%,大专以下学历人数占到公司总职员的49.12%。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基本上是由民营企业和自然人股东出资设立的专业性贷款公司,采取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原则上要明晰公司治理结构,明确前中后台的岗位职责,明晰项目评审的流程等。但事实上很多小额贷款公司并未真正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公司法理结构,公司的股东会(权力机构)、董事会(执行机构)、监事会(监督机构)并没有真正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目前小额贷款公司不良贷款核销的现行做法是依照《金融企业财务制度》相关规定,核销时需要法院配合,手续繁杂,效率很低,不利于小额贷款公司的财务核算。
(三)经营风险
《指导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应服务“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但实际上,许多省市都将服务对象延伸至农户和微型企业,甚至扩大到中小型企业。以温州为例,众所周知,温州的传统制造业发达、商贸经济活跃,小微企业广泛分散于各个特色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核心企业上下游,为能快速响应和满足客户的需求,小额贷款公司必须在各地紧紧依托与产业集群配套的中小企业,做客户身边的融资伙伴,因地制宜开展融资服务。如温州苍南的小额贷款公司以当地的优势产业印刷、农渔业为服务对象;乐清的小额贷款公司以发电器、电子及电气制造业为服务对象;洞头、泰顺、文成的小额贷款公司以渔业、林牧业和农业为服务主体。在上述服务对象中,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一直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而且受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较大,导致农户的还贷能力影响较大。同时农户和小微企业由于难以直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往往在获取信息上具有滞后性,容易带来市场风险,而且它们往往是由于在正规金融机构得不到贷款才会向小额贷款公司申请,所以出现坏账、死账的概率就更大,使得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风险大大增加。
四、实施有效监管,控制小额贷款公司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以企业法人身份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却经营着银行业务性质的金融业务,同时又拿不到金融许可证,只能“只贷不存”,导致小额贷款公司既要依托于《公司法》,又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框架来明确其法律地位,其性质决定了它不是金融机构,因此其准入及监管自然就由地方政府来承担。然而,事实上作为非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公司却从事着金融业务,中国银监局和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其准入与监管的制度性规定,这样一来就造成了行政主体上权力与职责的不相符合,存在着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机构缺位的现象。笔者认为要实施有效监管,控制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必须从政府层面、行业协会自律和加强公司内部控制三管齐下。
(一)政府监管层面
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指导意见》第5条第一款规定:“凡是省级政府能明确一个主管部门(金融办或相关机构)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并愿意承担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处置责任的,方可在本省(区、市)的县域范围内开展组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各地的具体实施意见中也多为成立金融办作为监管主体,而浙江省是全国唯一由工商部门整体负责小额贷款公司日常监管的省份。浙江省工商部门按照“强化服务监管,确保运营安全”的要求,力求构建好涵盖主体资质和主体行为的监管框架,尤其是要强化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通过融资前申报和融资后备案,重点关注融资的对象、资金来源和流向及资金风险等行为,严厉禁止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及高利贷等金融违法行为,但政府层面监管应本着从有利于行业发展出发,少一些限制,多一些扶持,要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考核制度,不断创新监管和服务小额贷款公司的手段,如温州通过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专业委员会,实行季度例会制度等,来加强监管部门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工作指导。尤其是这两年,温州受民间借贷风波的影响,个别银行的坏账率已高达10%以上,浙江省考核小额贷款公司的不良贷款率是不超过2%,大部分的小额贷款公司难以达到这个要求。根据温州市小额贷款公司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5月底,温州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的平均逾期贷款率为3.88%,超过了2%的规定。实际上小额贷款公司全部是由民营资本投资设立,资金来源不是社会公众存款,一般不会因流动性不足诱发金融风险,所以只要他们遵循“小额、分散”的信贷原则,进行合规经营,不参与变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等,政府部门也就只需做好服务,引导和帮助小额贷款公司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即可,不必严于监管。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指出,一般来说,对非吸收存款类微型金融机构无需采用审慎监管,而只采用非审慎监管。所以政府监管部门应减少行政干预,主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对小额贷款公司实行监管。要与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中介机构合作进行专业化监管,通过构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动态监测系统来加强信息化监管,提高监管效用。
(二)行业自律层面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经济群体高速发展并且面临着许多共性问题和困难时,就有必要成立一个由该群体成员组成的协会,协助会员解决普遍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有关的政策,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为会员提供各类社会化服务,规范会员的市场行为。针对小额贷款公司高速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各地都纷纷建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作为多层次监管框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成员搭建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平台。温州市小额贷款公司协会成立于2012年11月30日,以“自律互助、创新发展、服务小微、助推经济”为宗旨,对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信用评级、业务监管、信息披露等,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引导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不断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通过协会这种民间监管组织的作用,可以让会员之间互相制约监督,实现行业自律管理,推动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
(三)公司内部治理层面
目前在已有的小额贷款公司实践中,不仅存在某些股东滥用权力为自身谋求不正当利益,也存在着内部人控制现象,给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带来了较大风险。所以小额贷款公司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正能量,就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合理设置职能部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规范公司运作机制,使公司建立靠制度和团队运行的模式,而不仅仅是靠某个管理者的个人能力和经验。这就要求小额贷款公司一方面根据《公司法》要求建立规范的公司法理结构,明确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职权,形成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规章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全流程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前期市场调研、业务发起、客户审批、放款、贷后预警所有业务环节,将风险偏好提前传导至客户准入和筛选环节,确保前中后台统一。如永嘉县瑞丰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贷款风险管理办法》、《内部控制制度》、《信贷管理及其操作规程》、《财务管理办法》、《贷款审查委员会工作细则》、《贷后管理制度》、《信贷业务担保管理办法》、《内部激励约束制度》、《贷款管理责任及损失追偿制度》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为公司的正常运营和有效管理奠定了基础,从而保障了各相关工作规范有序进行。Z
参考文献:
1.邱建寅.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王军涛.试论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法律制度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9.
3.王赛芝.小额贷款公司的制度缺失[J].经济导刊,2011,(11).
关键词:大病保险 三方合作 实施现状
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三下乡”暑期调研课题“调研保定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现状”的成果。
实践团队成员:何雨、宋东杰、孙路锦、裴慧杰、宋宇歌、秦策
指导教师:刘欢
一、保定市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背景介绍
《保定市经济统计年鉴2015》数据显示,保定市人口众多,是河北省人口最多的设区市,共1034.9万人(2015年),其中市区人口280.6万人,城镇人口为482.8万人。社会经济方面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182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6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58元。在基本医疗制度建设方面,2016年保定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19.9万人,其中城镇职工为105.0万人,参保城镇居民为86.4万人,参保新农合为728.5万人。
2015年4月保定市在全省率先开始实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 切实减轻农村居民大病医疗高额费用负担。2016年1月1日起,保定市调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年度起付标准降至14000元,参保人员市外转诊医院扩大为三级公立医院、省人社部门确定的京津冀区域及其它省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院,切实提高全市参保人员的保障水平。
二、保定市城乡大病保险实施现状
我团队调研的明静园小区位于保定市新市区,泰和福地水岸位于保定市南市区,大西良村位于保定市北市区,三地行政区划不同兼顾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分为三个层次存在差距,对此地进行调研更能较为全面的展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落实情况和市民对其的了解情况,调研结果更具有代表性。人民广场,裕华东路,小北门为保定市人员相对密集,人流量相对较大,人员构成相对复杂的三地,三地人员密集搜集数据,进行实践调研相对方便,这三地主要为公共广场,年龄构成复杂,对该地进行问卷调研可以获得不同年龄层次对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了解和认知,获得更加丰富的资料。同时人员流动性强,人口随机性较强,搜集的数据可信度和代表性较强。
(一)受访对大病保险了解程度不高
因为推行时间不长,调查结果表明,37%的被调查者不了解城乡大病保险,36%的被调查者只是听说过大病保险。该结果说明,国家、地方政府制定的城乡大病保险政策方针并未被广大群众熟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大病保险的有效实施。
(二)年龄与了解程度的关系研究
了解的人中20岁以下所占比例为3%,20岁以上所占的比例共占了97%。不了解的人中60岁以下所占比例位97%,60岁以上所占比例3%。该数据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提高,得病的概率在上升),人们对大病保险的了解程度在不断的加深。当前保定市20岁以上人群对于大病保险了解的程度相对偏高。
(三)家庭年人均月收入水平与了解程度的关系研究
了解的人群中家庭年人均月收入水平2000元以下的只占3%,而不了解的人中家庭年人均月收入水平6000元以上的无,由数据可得结论:随着家庭年人均月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大病保险的了解程度加深。当前保定市2000元以上人群对大病保险的了解程度相对的偏高。
(四)在重大疾病上的花销与了解程度的关系研究
家庭中无重大疾病患者和花销为1―5万的人群中了解的人比重低于只是听说的人,而在5―20万元的人群中了解的人比重高于只是听说的人。而20万元及以上只是听说的所占比重更多,由于调查人群等原因可能会出现不准确。由这些数据可知:随着在疾病花销上递增,对于大病保险的了解程度越深。当前保定市在重大疾病花销为5万元以上对于大病保险的了解程度相对更高。
三、完善保定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开展的对策建议
(一)商业保险公司无法有效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管
人保财险保定分公司社会保险服务中心专门设立巡查部门,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管。但实际巡查中,商业保险公司并没有医疗服务定价权,也没有行政处罚权对医院违规行为处罚,这就说明应该给予商业保险公司承办机构更多的监管权。
(二)医保结余基金和异地报销成为制约大病保险制度实施的掣肘
在当代中国,每一行业之间、同一行业的不同地区之间的连接脱节是民众异地处理大事小情时感到最头疼的问题。然而随着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和群众上网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异地结算流程亦在不断地简化和便捷。国家要以异地结算的政策为导向,保险公司应以技术为力量支撑,增设报销的医院网点,为简化报销流程和异地结算流程开辟新道路。
(三)加强商业保险公司服务质量,密切“政企医”三方合作
作为一项国家的惠民性政策,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政策性。频发的医疗事故和保险理赔纠纷可以给予我们在大病保险实行过程中更多借鉴和启示,沟通不足和服务质量的良莠不齐导致了群众的不配合、不理解,政策得不到人民认可并不是政策本身的问题,作为实施主体的承办机构商业保险公司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提高服务质量,定点医疗机构应该扮演好媒介的角色协调群众和承办机构的关系为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工作争得更多的理解和认同。政府要在宏观角度,统筹管理细化管理规定,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运行模式。
经实践团队在保定市的实地调研,提出以政策完善,统筹得当,“政企医”三方密切合作的实施模式,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将在服务质量显著提高,便民利民逐步彰显,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等现象显著缓解的良好态势中迎来更多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政府、医疗机构以及商业保险公司的密切合作最终推动保定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为人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保障人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孙瑞玲.政府购买社会医疗保险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卫生法制,2013(11):4-6
[2]孟彦辰.商业保险公司经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现状分析2015(2).35页―39页
[3]《保定市经济统计年鉴2015》
关键词:网络外部性;电商;合作
一、什么是网络外部性
网络外部性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定义是,一项产品的效用会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则该项产品的消费存在着网络外部性。其中外部性的含义是没有直接参加到某个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与消费中却从中获得了收益或支付了成本,其中获得收益是正的外部性,而支付成本是负的外部性。网络外部性单纯的是指正的外部性,它与环境污染带来的负的外部性是不相同的,这种正的外部性往往是会随着使用者的增加而增加。只要某个厂商的某项产品一开始就吸引了足够多的消费者,就会引起良性循环,使该产品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它本身价值也随之增加。
二、网络外部性下的电商合作
1.网络外部性在电商中的表现形式。由于电商平台是面对广大消费者的,它们的盈利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的因素,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只有当一家电商拥有广大的消费圈,具有庞大的网络外部性,他才可能在市场中处于优势。电商市场是一个垄断竞争的市场,尤其在今天这个互联网崛起的年代,电商的发展势不可挡,将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进入这个市场。
在电商的长期盈利模式中,它们的最终经济利润将为零,但事实上只要电商预期能找到使其产品差异化的方法,它们将持续盈利。因为价值不仅体现在更低的价格上,也体现在符合消费者偏好的产品差异化形式。在产品的差异化上后进的电商做的十分到位,例如聚美的美妆、蜜芽的母婴、唯品会的女装等等,这是后进电商必不可少的发展方式。只要让产品体现出符合消费者偏好的差异化,它就能吸引客户群体,从而形成自身的网络外部性。那么为什么刚开始进入这个行业的电商即使不让产品过于差异化也能牢牢掌控优势呢?因为它们原来就拥有强大的网络外部性,它们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上与价格上,更是体现在客户本身上。
网络外部性在电商中的表现,往往在于它拥有强大的客户群体与使用群体,它必定是率先进入这个市场吸引客户群体的先驱者,抑或是后进入行业但完美实行产品差异化策略的跟进者。
2.网络外部性与电商合作。网络外部性是电商发展的总体特征,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在垄断竞争的市场当中,边际收益曲线往往位于需求曲线的下方,因为它们需要降低价格来提高销量。在这种情况下,生产效率与配置效率往往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为了不被市场淘汰,同时为了消费者偏好更好的体现,电商往往会采取兼并与合作的方式来扩大网络外部性。由于网络经济中的兼并要冒着巨大失败风险,同时也存在限制竞争的可能性,早在2008年我国的《反垄断法》就对互联网经济进行了规制,因此对于电商来说,合作是更好的选择方式。
电商的合作往往是基于互补优势,而在这些互补优势当中,最重要的是网络外部性的优势。例如京东和腾讯的联手,京东作为一个产品全面化发展的电商平台,他在同淘宝的竞争中缺乏的是更多的顾客群体,而腾讯从社交软件开始发展电商,它拥有强大的网络外部性优势却没能做大,在这种情况下腾讯与京东的合作能够让他们实现共赢,当然在里面起到决定作用的是腾讯的网络外部性优势。那么对比一下苏宁与淘宝的合作,苏宁之所以与淘宝合作也是为了淘宝的网络外部性优势,那么淘宝之所以和苏宁合作则是与配送链和线下服务等其他因素有关。不管怎么说,电商基于网络外部性的合作都给他们带来了共赢。
在电商合作促进竞争带来共赢的同时,消费者也享受到了更高的效用。因为他们原来所处的只是单一的网络,而在电商的合作当中他们进入了链接的更加完美的网络,这样就能减少消费者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降低消费者被锁定的风险,他们就有机会进行更合理的选择,他们的选择也会更加反映他们的偏好。这样消费者最终可以享受到更大的网络效应。
三、要提倡在竞争中合作,扩大网络外部性
在垄断竞争的市场当中,要想在长期经营的过程中保持盈利,就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寻自己的发展方式,不管是差异化自己的产品来提高产品的吸引力,还是寻求通力合作把对方的优势转化为自己的优势。在市场当中,有需求才会有供给,而需求来自于消费者的偏好。
正的外部性导致在互联网市场当中,优势的企业更加优势,弱势的企业更加弱势,最后可能会演变成强者通吃的局面。因此网络经济的特点使得沐浴在其中个所有企业更需要与他人合作,从而建立一个更大的兼容网络。再这样的情况下,不仅竞争对手可以实现共赢,电商与消费者也能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R.Glenn Hubbard哥伦比亚大学,Anthony Patrick O'Brien 利哈伊大学:经济学(微观)[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