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实用艺术论文范文

实用艺术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实用艺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实用艺术论文

第1篇

一.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其具体做法是: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教第九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二.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数学问题呢?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我是这样做的:让三四个学生为一组,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镜框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设计一下做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

又如,在四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之后,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只停留在教师所教的范围内,离开这个范围就一问三不知。如他们知道家庭居住的面积是若干平方米(这是从家长那里知道的),但问他们这一数据是根据什么得出的,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认识面积后,我组织学生先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居住面积的大小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接着布置一道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动手测量自己居室的面积。这时学生就要考虑房间的形状,要求出面积就必须测量哪几条边,怎样测量,用什么单位,怎样计算,是否取近似值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内部充满着各种问题,虽然通过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学生学习作为再次创造的过程,仍有一个不断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内部,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解答习题,而解答习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对问题正确加以理解,明确已知的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作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使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

例如:计算12345+23456.这是一道多位数的加法,学生计算后,教师可以改变题目的形式,出题“CROSS+ROADS=DANGER,已知O=2,S=3,求其他字母各代表几(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这显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情景。因为解答用字母来表示两个加数的加法,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而且解此题时学生不仅要具有加法知识,还须具备假设和推理能力。

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方式得到扩展。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沉重的基础知识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有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设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实践活动,这个工作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联系家长配合老师,大胆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让他们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800元左右的热水器,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的开展智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比如针对下面的生活实例:两位老师带46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公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让学生想一想怎样买票比较合算?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几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有46名儿童和儿童票5元这两个信息,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5×46=230元;第二种方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题目告诉了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就可以实行八折优惠,如果多买4张儿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老师要求学生实际算一算:用5×50×0.8=200元。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4张儿童票,看起来好像要多给钱,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最终还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种方案要少付30元,两种方案相比,学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有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当然,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不要期望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不要认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包括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毫无帮助,它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⑴施方良.《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21

⑵李佐锋、周淑芬.《小学数学教师知识扩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第2篇

一、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比的意义”讲完之后,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比血液之比大约为13:1,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如果要知道自己血液的重量,只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马上就可以算出来;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凭借坏人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到坏人的身高。再比如,学完了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节省的钱存入银行,并且预算一定时间后得到的利息。

二、课堂教学应该联系实际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这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又比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可利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修建某扬水站时,要沿斜坡辅设水管,从剖面图看到,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A可用测角器测出,水管AB的长度也可直接量得,当水管辅到B处时,设B离水平面的距离为BC,如果你是施工人员,如何测得B处离水平面的高度?有的同学提出从B处向C处钻个洞,测洞深;有的同学反对,因为根据实际情况,这样做费力;有的同学又反对,因为这不是费力问题,C点无法确定。应该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去解决:BC=AB·sinA(AB、<A均已知)。这实在是一个施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感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在自己身边等待解决,增强了主动意识,激发了兴趣。

三、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

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实质是由“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过渡的教育策略。定期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活动,这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好形式。竞赛的内容可以制作教具、模型、实地测量、讲解实物、计算实际问题、面画(与比例、平行、垂直、对抽等数学知识有关的)。此类竞赛与书面形式的竞赛相比,由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际操作性强、应用知识灵活,可以吸引很多学生来参加,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得到很好地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内化智慧数学应用意识

注重发展学生的智慧,使教学过程从教师的指导内化为学生智慧的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谈谈如何通过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渠道来发展学生智慧。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表明,他们的认识能力还不成熟,还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其智慧的发展需要介入教师的媒介而产生。但是教师并非能直接规定学生智慧的发展,学生终究要用自身的力量把所学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我们知道数学应用意识是指学生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字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探索其应用价值,达到用数学的视角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在处理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表现出较灵活的思维、较开阔的思路、较好的数学素养等,这样对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无疑是很有作用的。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启迪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领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促进知识内化,达到发展学生智慧的目的。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以下举措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引导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促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考虑到教学的起点是“1/2”的认识,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一半。有的用画图的方法,一圆分成两半;有的学生用三点水表示姓江的一半;有的学生画了一个桃子,一把刀切成两半。这时教师出示“1/2”这个分数,告诉学生所有这些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这就是生活中的一半,你们心目中的一半。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孩子们已理解了什么是1/3、1/4……但在表示上老师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用分数来表示,有的学生还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时老师出示了1/100,让学生们来表示,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采用分数来表示,但乃有几个学生坚持用他们喜欢的图形来表示,老师没有阻止他们,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的发现。画了一会儿,觉得“画图实在太麻烦”,终于接受了分数。这节课,孩子们对分数的认识是真实的,是自然的,学习数学的动力逐步从“有趣”转向“有意义”,并逐步建立学习数学的稳定心理定向,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一看似抽象却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和力量。

2,动手操作,强化应用意识。

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应用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例如,当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后,可创设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用过的圆柱形饮料瓶、茶叶筒、饼干盒等物体的体积问题。要求体积,必须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高比较好测量,如何测量底面半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展示了各自的智慧:有的直接用直尺量出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把圆柱形物体用力往作业纸上一压拿开后,测量出印在本子上圆的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用小绳围绕圆柱体一周,用尺子量出绳子周长,再求出半径;有的直接在圆柱体上画一点,再把圆柱体在作业本上滚动一周,量出作业本上两点间的距离(也是周长),再求出半径。通过这类实践性活动,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不仅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

3,通过社会调查,提高应用意识。

第4篇

教材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给教师的讲解带来了诸多不便。不少教材都存在晦涩难懂、西方话语较多的情况,对此,教师在备课时,应综合、参考多部教材与文献资料,并将科学研究中前沿性成果及时吸纳到教学中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适合自己教学的结构体系。教师突破教材和超越教材的前提是能对教材内容认真梳理并吃透教材。

另外,还要关注文化热点及学术前沿性的理论,这样在讲课时,能不断补充新内容,再运用适合自己的幽默、严谨的教学语言来讲解,做到深入浅出。可见在文学理论教学中,应该打破教材体系,进行个性化的处理,从现实生活取材,从当下社会文化现象取材来说明理论问题,建立一套能够适合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文学理论教学体系。

以学生发展为本,案例分析要大胆吸纳大众文化热点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做中学”。他认为要从活动中获得知识,从听课和读书中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强调教育应当以学生为本,学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陶行知倡导“即知即传”“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学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文学理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抽象性和概括性,决定了学生理解、自主学习的难度,使他们不能把学习的理论知识主动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影视等现代传媒成长起来的,他们大多数对新艺术、新媒介、新形式具有接受力和亲和力,比如对网络文学、奇观影视、动漫作品、“80后、90后”的文学作品感兴趣,不喜欢看传统的京剧表演艺术,对于那些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不感兴趣甚至表现出疏离状态。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思维难以适应由具象到抽象的转换过程,文学理论课的学习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在文学理论教学中应多举案例。

选择一个恰当、合适的案例,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能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说明原本十分枯燥、乏味的理论问题。以往的文学理论教材多选择经典文学作品作为例证,这些例子虽然能够达到有效说明理论问题的目的,却缺乏活泼性和时代性。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动漫作品、网络文学、网上游戏等方面,如果将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文化现象吸引进文学理论的课堂教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大众文化期待视野,提升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补充、丰富了文学理论教材自身的涵盖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学理论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大力推进文学理论课程的改革

目前我们的文学理论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重视不够,理论与实际运用脱节,所学理论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文学理论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不够重视。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吸收国内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建立“宽基础、活模块”的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

对于文学理论来讲,实践性教学包括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电影电视观摩、发散思维训练、戏剧情境对话、课堂提问题讨论、生活体验等重要环节,分为课堂实践性教学和课外实践性教学两个环节来展开。通过实践教学的安排,让学生们在具体的理论研读和审美实践中,融会贯通地掌握文学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一)开展“对话”式、“讨论”式教学,有效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具体来说,一是在教学中多提问,即使不提问,也要多使用疑问句,并适当停顿,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多给学生提供总结、表达的机会,帮助他们养成在学中思考、边学边运用的习惯;二是组织好课堂讨论和课下讨论,课堂讨论是教师围绕本节重要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引发启发性话题,或根据课堂学生反应情况,即兴提出一些引导性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以此培养学生理论思考的兴趣与能力。

这种讨论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专门安排,也可以利用课外业余时间进行。比如,多媒体播放中外名剧或经典影视剧,安排观后讨论,让学生与中外文学经典有完整的、直接的心灵接触,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将有长期的影响力。这样可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的能力。教学要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的学生。每次根据学生讨论的反馈意见,不断总结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文学理论的教学。

教学方法不仅要针对文学理论的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还要针对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该是边教学边思考边总结。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不同学生应区别对待,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适合于他们讨论的问题,以培养他们学习文学理论的兴趣。

(二)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媒体,提高教学质量因为文学理论课程多理论、多概念,讲解时要进行详尽的分析,这些分析对理论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这时采用传统的“黑板板书”式教学,教师能做到讲写同步,一边讲,一边对重要概念、理论进行板书,学生则可以边听边摘要记录,能同时引起思维关注和视觉关注,效果较好。针对这门课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便、容量大、灵活、快捷等特点,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片、影片、音乐等资料,既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感受力。

我们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了文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生动性和丰富性。具体来说有以下优点:第一,多媒体教学能够通过图片、音响等声形并茂的形象,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第二,在教学中,还可以凭借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声像等手段营造文学理论教学意境,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培养发散思维。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难懂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变得活泼、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理论的兴趣。

第5篇

1.1过程数据链路层接口1)数据集上层协议通过LPI访问通信存储器中的过程数据,LPI提供链路层端口初始化,包括数据集的读写以及同步操作等功能的原语。LPI规定了数据集的访问。在一个设备内,数据集由其数据集标识符(DS_Name)来识别。DS_Name由4位的通信存储器标志(traffic_store_id)和12位的端口地址(port_address)组成。2)LPI原语及调用流程链路层上各个原语及其先后调用关系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进行通信前,发送者侧和用户侧需要对链路层进行初始化(lp_init),然后调用原语ds_subscribe来预订一个用于同步的数据集。接着者调用原语lp_put_dataset将数据集写入相应的通信存储器中,在进行此操作时,需要解析DS_Name。当数据集通过了物理层发送完成后,用户通过调用原语lp_get_dataset将数据集从通信存储器中取出。这样就完成了数据集的发送和接收。最后双方共同调用原语ds_desubscribe,从预定表中移去用于同步的数据集。

1.2过程变量应用层接口1)过程变量标识符在一个设备内,过程变量由其所在的数据集(DS_Name)和其在数据集中的位偏移量(Var_Offset)来标识[6]。通过总线传送时,过程变量由逻辑地址和被传送的数据集的位偏移量来识别。2)AVI原语应用变量接口AVI定义了变量提供给总线的服务。应用变量接口原语只访问通信存储器的端口,并没有触发总线的通信。在应用变量接口中,过程变量是单个访问的,属于数据集的一部分。为了提高传输效率,属于同一个数据集的过程变量作为一个坚固的整体进行传送和存储。过程变量和其所在数据集的刷新定时器一起在一次不可分割的操作中获取[7]。应用变量接口AVI原语分为3类:单个变量访问,集合访问,群集访问。

2过程数据通信设计思路

2.1过程数据链路层的设计

2.1.1过程数据链路层数据结构设计在链路层传输的数据属于数据集的一部分,数据集由其DS_Name来标识。

2.1.2过程数据链路层接口函数设计此函数用于实现过程数据模块的初始化功能。首先,读取配置文件建立相应的端口属性表来建立初值。然后进行差错判断,分为通信存储器标识和端口地址的判断,如果超出了系统设定的最大值,那么初始化过程失败。只有在以上条件为真的情况下,才初始化强制变量表和数据集预定表。2)过程“lp_put_dataset”此函数用于数据集的发送,从应用拷贝一个数据集到通信存储器中的端口。首先,要对输入参数的合法性进行检查,主要是对通信存储器和端口地址进行检查,判断是否在系统设定的范围内。在完成参数检查后,开始进行数据的发送,将数据拷入相应的端口中,同时,前一次的数据集将被覆盖。3)过程“lp_get_dataset”此函数用于接收数据集,即从端口拷贝一个数据集和其刷新定时器到应用层。首先,要检查输入参数的合法性,分别是对通信存储器标识和端口地址的值的判断。然后,根据相应的端口属性表,将端口中的数据集和刷新定时器拷贝到应用提供的内存中。

2.2过程变量应用层的设计

2.2.1过程变量应用层数据结构设计1)单个变量数据结构设计对于单个变量,利用结构体PV_NAME来描述一个变量,如下:2)集合变量数据结构集合变量使用结构体PV_SET来标识同一个数据集的一组变量,包括每个变量拷入(或拷出)的内存地址以及整个数据集的刷新定时器。3)群集变量数据结构群集结构体PV_Cluster标识一组PV_Set,由通信存储器进行排序。

2.2.2过程数据应用层接口函数设计1)函数“ap_put_variable”此函数用于单个变量的发送,从应用内存地址空间拷贝一个单个过程变量及检查变量到通信存储器。首先,检查PV_NAME参数的合法性,从PV_NAME中获取数据集DS_NAME的信息,接着调用lp_get_dataset函数从相应的端口读取数据集,然后根据PV_NAME中var_type类型,分7种情况进行数组元素个数和数据派生类型的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将过程变量和检查变量拷贝到数据集中,变量上一次的值被覆盖。在上述过程完成后,调用lp_put_dataset函数将数据集拷贝到宿端口中。2)函数“ap_get_variable”此函数用于单个变量的接收,从通信存储器拷贝一个过程变量及检查变量和刷新定时器到应用内存的地址空间。首先,要对PV_NAME进行参数检查,然后根据PV_NAME获取的端口信息,调用lp_get_dataset函数从相应的端口获取数据集。接着就根据算法从数据集中获取过程变量和检查变量。3)函数“ap_put_set”此函数用于集合变量的发送,在一次不可分割的操作中,从应用内存地址空间拷贝集合变量到端口。首先,获取PV_LIST中DS_NAME信息,根据相应的ts_id和port_address调用lp_get_dataset函数获取数据集。接着,将变量写进数据集中,在进行此操作前,先对PV_LIST进行参数的检查。在检查完成后,调用lp_put_dataset函数将数据集拷贝至相应的端口。4)函数“ap_get_set”此函数用于集合变量的接收,在一次不可分割的操作中,从端口拷贝属于同一个集合中的过程变量到应用内存地址空间。首先,对PV_LIST进行参数的检查,检查通过后,根据PV_LIST中DS_NAME的信息,调用lp_get_dataset函数获取数据集,然后根据算法将数据集中的变量进行提取,实现群集变量接收的功能。5)函数“ap_put_cluster”此函数用于群集变量的发送,从应用拷贝一个变量群集到通信存储器中,属于同一个PV_SET的变量一起拷贝。其实现的过程和函数ap_put_set相同,只是在参数检查上改为对PV_SET的检查。6)函数“ap_get_cluster”此函数用于群集变量的接收,从通信存储器拷贝过程变量的一个群集到本地用户实体。其实现的过程和函数ap_get_set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参数检查是对PV_SET的检查。

3过程数据实时协议通信测试验证

3.1测试验证平台由于变量服务对于MVB和WTB通信存储器的访问原理和实现过程相同,因此测试基于MVB设备间的过程数据通信来验证链路层和应用层接口功能[8]。本测试连接以D113为核心的MVB主设备、UIC网关A、B两组的MVB通信板以及MVB协议分析设备,组成拥有一主、三从的MVB通信网络,如图3所示,连接无误后各套设备上电准备,UIC网关的两组从设备分别与电脑主机通过以太网相连,MVB协议分析设备通过USB与电脑主机相连。

3.2过程数据链路层测试及验证首先启动D113MVB板卡的PC104核心模块进入winxp系统,启动UIC网关MVB板下位机VxWorks系统。然后启动上位机Tornado集成开发环境,运行FTP服务器程序Tftpd32,建立连接后,下载MVB实时协议栈代码。接着就开始进行端口配置,在测试中,配置0x001,0x002,0x005为源端口,接收来自D113MVB板卡发出的数据,3个端口功能码分别为0,1,4,接收字节数为2,4,32,配置0x008,0x009,0x00a为宿端口,向D113MVB板发送数据,功能码为2,接收的字节数为8,测试结果如图4,图5所示。链路层接口向上层应用提供数据集的读写操作,对于应用是不可见的,因此,为了测试的可视性,在上层应用中设计了两个函数ap_get_dataset和ap_put_dataset,这两个函数调用了链路层lp_put_dataset和lp_get_dataset这两个收发数据集的函数,测试时能实时反应出收发数据的情况。通过以上两个结果图可以看出,D113板卡和UIC网关的MVB板卡能准确地互相接收和发送数据,验证了过程数据链路层能正常的进行数据通信,功能得以实现。

3.3过程数据应用层测试及验证应用层的测试针对集合和群集变量的收发进行了试验。在进行集合变量测试时,配置主设备端口0x004为源端口,功能码为4,从设备配置相应的宿端口。群集变量测试配置0x003端口,数据0x10和0xAA在数组1中,0xA1A2在数组2中,两个数组整合成一个变量集合发送。测试结果如图6~8所示。根据图6~8,集合变量和群集变量能准确的收发和接收,验证了实时协议变量应用层接口能正常使用,功能得以验证。

4结束语

第6篇

如果按照应用功能进行分类的话,软装饰可以分为布艺、书画、绿化植物和灯具等四类。下面将一一对这四种软装饰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及其应用策略进行介绍。

1.1布艺布艺,又称室内纺织品,主要包括窗帘、床罩、地毯、桌布等,是室内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家居。在舍内设计中,布艺起到的是调和作用,能够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氛围,让地板、墙面、家具等不再那么生硬。例如,地毯一方面能为冰冷的地面增添色彩,另一方面也能为地面增添几分柔软的感觉。在实际应用中,每一种布艺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设计者需要根据其特点将其合理应用,并应处理好各种布艺之间的关系,将颜色、样式等进行合理搭配,因为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房间才能主次分明、舒适温馨。

1.2书画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国画和油画是大多数设计者及居住者所钟爱的。其中油画以其着浓郁的色彩和饱满的形象等特点成为了软装饰中的最佳书画品种,尤其是风景油画,它所表现出来的清新、自然之感能够让人有一种置身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的感觉,受到广大居住者的好评。而国画和书法则能够体现出居住者的品味和文化素养,因而常被应用于玄关和书房。当然,书画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应与设计的主题相搭配,并且位置的选择与灯光等问题都是值得推敲的。只有最佳选择与最佳位置的完美结合,书画这种软装饰品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整个房屋的品味和视觉效果才会更好。

1.3绿化植物绿化植物是一种自然的装饰品,能为整个房屋带来勃勃生机。将其放置于室内,一方面能净化室内的空气,另一方面能为美化室内环境起到很大的作用。绿化植物的种类有很多,有水培有土培,有大有小。而将其应用于室内设计,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植物在室内的生长问题,即如何为绿化植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其次便是绿化植物与设计的主题、色调等的搭配问题。例如,对于大型的绿化植物,可以将其放置在客厅的一角,既起到了对空白角落的填补作用,又能为室内增添生机。而对于较小的水培植物,则适合放在卧室、厨房等空间较小的地方,起到点缀的作用。

1.4灯具作为室内设计所要用到的重要元素,现代化的灯具不再只是单纯的照明作用,它还能够通过光与影的来进行氛围的烘托与意境的强化,起到调节视觉和心理的作用。现代灯具不论是功能还是造型,都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选用灯具时,设计师或居住者一定要以设计主题为前提,选择造型、材质、光照度均与室内装修相协调的灯具。例如,客厅、走廊等地方可选用简约、大方的吸顶灯,厨房则可以选择造型时尚、独特的吊灯。此外,在室内设计中灯光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种类的灯光适用于室内不同的区域。例如,暖色调的灯光适用于大多数的室内区域,尤其是卧室和餐厅;而冷色调的灯光则适合用于办公区、学习区,如书房、客厅等。当然,光的照射强度以及光色的选择则可以根据居住者的个人喜好和适用情况而定了,这样让灯具既完成了照明的基本使命,又能为室内的软装饰作出贡献。

2结束语

第7篇

我们熟知许多科学定律,例如牛顿力学定律,化学中的各种定律等。但是在现实中,事实上很难用如此确定的公式描述一些现象。比如,人的寿命对于个人来说是难于事先确定的。就个体来说,一个有很多坏习惯的人(比如吸烟、喝酒、不锻炼的人)可能比一个很少得病、生活习惯良好的人活得更长。实际上活得长短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有一定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性可能和人的经历、基因、习惯等无数说不清的因素都有关。总体来说,人的平均年龄非常稳定。一般而言,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多几年。这就是规律性。一个人可能活过这个平均年龄,也可能活不到这个年龄,这是随机性。但是总体来说,平均年龄的稳定性,却说明了随机之中有规律性。又比如你每天见到什么人是比较随机的,但规律就是:你在不同的地方一定会见到不同的人,你在课堂上会见到同班同学,你在宿舍会碰到同寝室的室友,你去打球会见到球友,这两种规律就都是统计规律。

二、巧借实例自然引入新概念

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很重要。概率统计课程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上课如果直接写出来,则学生会感到很突兀,很抽象且难于接受。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应当重视概念引入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先使学生对概念形成感性认识,揭示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基础,了解概念形成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例如极大似然估计的概念教学,一般引入的第一个例子是有个同学和一个猎人去打猎,一只野兔从前方经过,只听一声枪响,野兔就倒下了,这发命中目标的子弹是谁打的?同学们一定会推断是猎人,你们会说猎人命中目标的概率比同学的大,这个例子说明了你们形成了极大似然估计的初步思想。极大似然估计的思想是在已经得到实验结果的情况下,应该寻找使这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最大的那个θ作为θ的估计θ∧。极大似然估计法首先由德国数学家高斯于1821年提出,英国统计学家费歇于1922年重新发现并作了进一步研究。第二个例子是两个射手打靶,甲的命中率为0.9,乙的命中率为0.4,现靶面显示10中6,且是一个人所为,请问是谁打的?一开始学生中会形成不同意见,有的说是甲,有的说是乙,有的不知如何判断。表面看,甲的命中率高,如果说是甲好像低估了甲的水平,乙的命中率低,如果说是乙又高估了乙的水平,但现在要作一个合理推断,我们建立一个统计模型:有一个总体为两点分布,参数为P(0.9或0.4侍定),现有样本X1,X2,…,Xn(n=10),其中有6个观察值为1,4个为0,设事件A={10枪6中靶心}若是甲所射,则A发生的概率为P1(A)=C610(0.8)6(0.2)4=0.088,若是乙所射,则A发生的概率为P2(A)=C610(0.8)6(0.5)4=0.21,显然,P1(A)<P2(A),故可认为乙所射的可能性较大。从这两个实例中教师再引出极大似然估计的原理:在已经得到试验结果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寻找使这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最大的那个θ作为真θ的估计,显得水到渠成。

三、合理假设形成模型意识

概率统计学科本来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它的起源是对赌博问题的研究。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更应加强模型意识。数学模型是指应用数学的方法和语言符号对现实事物进行数学的假设和合理简化,可以理解为现实事物在数学世界的抽象存在,也是人们对实际问题的原型进行的数学抽象,它的目的是便于应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对问题的量化研究。在概率统计教学中建立的数学模型应当选择问题的主要要素,模型相对比较简单并且易于教学推理和分析。

四、循序渐进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应用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应循序渐进,慢慢培养。在现实中我们要注意:(1)概率是指某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例如在天气预报中会提到晴天与雨天,预报明天下雨,只是说雨天可能性很大,这种概率不可能超过百分之百。(2)有些概率是可以估计的。比如掷骰子,你得5点的概率应该是六分之一,但掷骰子的结果还只可能是六个数目之一。这个已知的规律就反映了规律性,而得到哪个结果则反映了随机性。(3)应当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出现的频率来估计生活中随机事件出现的概率。(4)多学习一些统计软件,充分利用一些直接的或间接的数据来源。

五、结语

第8篇

一、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比的意义”讲完之后,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比血液之比大约为13:1,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如果要知道自己血液的重量,只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马上就可以算出来;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凭借坏人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到坏人的身高。再比如,学完了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节省的钱存入银行,并且预算一定时间后得到的利息。

二、课堂教学应该联系实际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这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

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又比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可利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修建某扬水站时,要沿斜坡辅设水管,从剖面图看到,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A可用测角器测出,水管AB的长度也可直接量得,当水管辅到B处时,设B离水平面的距离为BC,如果你是施工人员,如何测得B处离水平面的高度?有的同学提出从B处向C处钻个洞,测洞深;有的同学反对,因为根据实际情况,这样做费力;有的同学又反对,因为这不是费力问题,C点无法确定。应该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去解决:BC=AB.sinA(AB、<A均已知)。这实在是一个施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感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在自己身边等待解决,增强了主动意识,激发了兴趣。

三、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

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实质是由“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过渡的教育策略。定期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活动,这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好形式。竞赛的内容可以制作教具、模型、实地测量、讲解实物、计算实际问题、面画(与比例、平行、垂直、对抽等数学知识有关的)。此类竞赛与书面形式的竞赛相比,由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际操作性强、应用知识灵活,可以吸引很多学生来参加,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得到很好地培养。

第9篇

一、新教材的特点分析

1.精选内容。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对传统的初等数学进一步精简其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如高一上学期中删减了幂函数、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等,同时降低了某些内容的要求,如反三角函数的相关内容等。

2.更新部分知识、表达方法及教学手段。新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如简易逻辑等;更新了传统内容的讲法和部分数学语言,更广泛地使用集合语言、逻辑联结词等来处理某些问题;更新了某些概念和数学符号,更新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补集符号的更新、充许使用计算器等。

3.增加灵活性、层次性,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在教材内容的编排和体系上,注重与义务教材的衔接和一致,注意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规律,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编排内容,注意了知识的连贯性、整体性、统一性、灵活性、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可接受性。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注意联系实际,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4.重视数学应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注意了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中去,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

5.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灌输、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公式的推导、知识理论的形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渗透符号与变元的思想,充分展现数学学习的变换思想和整体思想。

二、教学策略

1.重视基础,以本为本,落实"双基"

《新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本着"有用、基本、能接受"的原则,即精选那些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的,为进一步学习必需的知识;在数学理论、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上都是最基本的内容;在程度和分量上是高中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避免要求过高、分量过重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以课本为本,让学生用好课本。新课本有很多空位,可让学生写学习心得、体会或读书笔记。注意知识理论的形成过程,用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来建立知识网络,形成系统,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要以课本中的习题为主要素材,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拓宽、加深,以便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发挥概念、运用公式、法则、定理的作用,建立在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应用。如在熟练掌握了绝对值不等式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的基础上,可进行这两种不等式的互化求解、标根法、分组求解法等的解法探导和研究;又如在学习了偶函数的对称性后,可加深研究满足条件的函数的对称性问题。这对于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是有利的。

2.改变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思维的培养

新教材更新了传统内容的讲法和部份数学语言,教材设计也更具形象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数学形象思维是数学思维的先导,在获得知识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象思维是形成表征(表象)的重要思维方式。在新教材中,它更进一步渗透于逻辑思维过程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的参与,逻辑思维就不能很好地展开和深入,也就不能使思维较好地求异和发散,更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实现形象思维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主要有直观演示、形象表述、数学模型化等方法。

直观演示,可展现数学形象。在数学形象载体中,有相当一部份都是几何图形、图象、图表等直观材料,如在对函数图象平移、放缩、翻折等运动的教学时,可以设计动画课件,让学生在动感中感受数学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形象的动态思维,加深学生感性印象。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可用《几何画板》等教学软件展示函数、、等的图象,对研究周期、平移等性质有较直观的帮助。

形象表述,可降低数学抽象性。对抽象概念,可调动学生对已有表象、形象进行描述,降低抽象程度。如在进行映射定义教学时,可把两个集合形象化成教室里学生与课桌的关系,而对应法则则是对号入座,这时学生对映射定义中集合及法则的作用就明朗化了,理解概念也就不再吃力。

数学模型化,可实现思维简缩。教学中,把数学基本问题及其解法,几何中的概念、图形、定理及证明,代数中的公式及应用,代数式中反复出现的特殊结构等分别组块,作为模型训练,成为经验的理性形象,构建成数学模型,浓缩数学知识与方法成为块,实现数学思维模型的简缩,降低思维强度,从而提高思维效率的认识功能。比如加强中学数学中的交轨模式,方程模式,映射模式等的引导,学生形成这种重要的思维模式,能实现高层次思维模式不断地向前发展。3.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强化学生的"探究性活动"

《新大纲》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日常教学中,要强化数学背景材料的介绍和数学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真正落实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培养;教师应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学生应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结论是如何应用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学习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后,给学生提出了如下的问题:关于正整数列,问2187是该数列的第几项?

由于刚学过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多数同学自然地从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角度去考虑,很快得到:①设数列是公差为6的等差数列,则2187是数列的第365项;②设数列是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则2187是数列的第7项。这是直接运用刚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对于极少数不知入手的同学,老师及时给予启迪,帮助他分析问题的原则要求是什么,应该如何补充条件才能确定数列的项,具体怎样做则由学生自己完成。而对于已经给出答案的同学则进一步要求他们看一看解答是否是确定的。其实学生一下就领会了老师的意图:答案不是唯一的。一小部份同学给出了多个正确的答案,老师及时鼓励他们写出每种情况下的通项公式,把思维提高到新的水平。个别同学的解答是始料不及的,如一个同学观察到数列的已知三项都是3的倍数,提出假设,并由此得到,令,得,又令,可得,令,可得,…这是很精彩的解答,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他尝试其它的通项公式。有的同学很机灵,干脆说2187是第3项,也有说是第4项;不少同学通过增设数列的第3项值构造数列而得,如设第3项为12,以12为首项,以为公差,2187是该数列的第436项,因而是原数列的第438项。经过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同学们给出了很多解答,其中既有模仿已经知道的数列,又有运用刚学过的知识,也有灵活的"投机",更有创造性的巧妙构造。

4.加大应用和数学实验力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应用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在教学中,应加强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渗透物质遗传、电脑软件等涉及高新技术、商业、农业和工业等行业具有浓厚时代气息的题材,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提炼加以解决。如在实习作业中,可带领学生参观工厂或采访经济职能部门,采集相关数据,引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撰写分析报告等。

同时,可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数学形象。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的实验研究方法的同时,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数学形象。比如在讲述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对称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应用图形图象处理软件《几何画板》进行描绘图形,使他们通过对互为反函数图象的描绘,体验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达到对数学形象材料的亲身体验。

另外,还可密切联系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让学生在"用"数学的过程中,涉及中学生的数理综合应用问题。

如在学习了不等式的知识后,我给了学生一道"洗衣问题":给你一桶水,洗一件衣服,如果①直接将衣服放入水中就洗;②将水分成相同的两份,先在其中一份中洗涤,然后在另一份中清洗一下,问哪种洗法效果好?答案不言而喻,但如何从数学角度去解释这个问题呢?

启迪学生借助于溶液的浓度的概念,把衣服上残留的脏物看成溶质,设那桶水的体积为x,衣服的体积为y,而衣服上脏物的体积为z,当然z应非常小,与x、y相比可忽略不计。

第一种洗法中,衣服上残留的脏物为;按第二种洗法:第一次洗后衣服上残留的脏物为;第二次洗后衣服上残留的脏物为;显然有,

这就证明了第二种洗法效果好一些。

事实上,这个问题可以更引申一步,如果把洗衣过程分为k步(k给定),则怎样分才能使洗涤效果最佳?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无疑会激发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且能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处处留心皆数学。

第10篇

我们长期做班主任的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个学生犯了错误,你用正面说理的方法施教,学生可能会说:“别讲大道理,我不听!”。如果你用粗暴生硬的教育方法,有时可以震慑住学生,但造成的逆反心理却很难消除;有时则会造成学生的“顶牛”,让老师无法下台。可是,如果老师巧妙地采用暗示的方法施教,却能够使师生心理距离一下子缩短,进而促使他们在思想上消除对抗情绪,进行积极的自我认识、自我谴责;在行动上主动自觉地改过,实行自我完善,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暗示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力呢?很简单,那就是暗示法维护了学生的自尊,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产生了良好的暗示效应。

一、切莫忽视暗示效应

提起暗示效应,人们自然会想到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做的一个实验。他把同是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写的两段作品交给学生,请他们进行评价。但却告诉学生说,第一段是狄更斯所写,这第二段是一位普通作家的作品。形成的评价结果却大相径应庭:对前者倍加赞美,而对后者则是百般挑剔。这个实验足以说明暗示的信息不同,产生的效应就不同。另外,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结果还证明,影响暗示效应大小的因素大体有两个方面:

一是与暗示者的权威性有关。权威越高暗示效应越大。教育工作者恐怕不会不知道“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对自己雕刻的一个少女塑像产生爱恋,期望能赋予其生命。后来,塑像果真变成了活人,皮格马利翁如愿以偿地与之结为伉俪。

美国心理学家R·罗森塔尔又利用这个神话喻义在一所小学里做了一个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抽出三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然后又从中随机抽取20%的学生,并告诉校长和老师说这些学生有很大的“学业冲刺”潜力,但没有说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八个月后,R·罗森塔尔又对全部学生进行第二次智力测验,并与非实验学生和实验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这20%随机抽取的学生的智商和能力有了显著的增长。众所周知,皮格马利翁的期望变成现实,不过是一个神话故事,而R·罗森塔尔的预言却变成了无可争辩的事实。为什么呢?就是因为R·罗森塔尔作为心理学家的权威性,使老师对来自他的“虚假信息”深信不疑,并对自己的学生的发展寄予了同样的期望。从而,对这些学生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亲切的关注、热切的激励、耐心的帮助。无形中教师教育权威的暗示期望又作用于学生,对他们产生一种激励效应:一方面使学生有了奋斗目标和方向,以及发奋努力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更加亲近教师,更加喜欢教师的授课。R·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暗示效应。当然R·罗森塔尔的实验中的“虚假信息”,如果由普通什么人传递给校长和老师恐怕就不是这个结果了。因此,有人称这些随机抽出的20%的学生是“权威性谎言下的幸运儿”。

二是与暗示者的年龄和阅历有关。一般情况下儿童要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暗示,记得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心理学与行为实验室做过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小实验:在一个房间里,放着一筐苹果,教师甲指着这筐苹果对依次进入房间的孩子们说:“这筐苹果不但不甜,而且非常苦,你不能吃!”每带一个孩子进来,他都说完这番话后自己出去了(他自己并没有动这些苹果),让孩子独自在房间玩了十分钟,然后带下一个孩子进来。事后经过检查,约有17.8%的孩子禁不住大苹果的诱惑,偷吃了苹果,并把果核装进衣袋里带出去扔掉。教师乙也做同样的实验,对每次进入房间的孩子说同样的话,只是他每次离开房间时都从筐里拿出一个苹果,大大咬上一口,津津有味地吃着离开了房间。事后调查,约有96.3%的被实验的孩子等老师走后,就去偷吃苹果,并把苹果核要么藏在筐里的苹果下边,要么扔在屋子角落里。为什么两位老师的实验结果,竟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就是因为教师乙说完要说的话后,“拿起一个苹果津津有味地吃着离开房间”的神情、行动给了孩子们一个能吃、好吃的暗示。但是,假如我们在高中学生中做这个实验,其结果就不知会是什么样子了。因为,他们的年龄、生活经验、判断能力绝不会相信两位老师的话,对教师乙的行为暗示甚至会提出批评。应该指出的是,有的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却容易犯教师乙的类似的错误,给学生反复强调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然而,自己却有意无意地这样做,结果惹得学生一旦有机会,就非要尝尝“禁果”的味儿不可。学生这种接受暗示的心理,我们绝不能忽视。

积极暗示能够满足学生的积极的心理需求。青少年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尊重。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所形成的心理上的逆反和对抗情绪是很难化解的。积极的暗示恰恰适应了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矫正、自我完善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自尊、自重、自我教育与管理的心理需要。

马卡连柯的一位学生曾是“惯偷”,教育多次都不见效果。一次,马卡连柯把去银行为工学团取钱的紧急任务交给了他。开始他大吃一惊,随后异常兴奋,立即跑得大汗淋漓,把钱取回来。此后他改掉了偷窃的习惯。马卡连柯正是采用了暗示的方法(我相信你),使教育者的要求(让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成为学生内心的需要,从而取得净化学生心灵的最佳教育效果。

暗示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的含蓄性、行动的示意性和环境的熏陶性。这些特点的奇妙处就是通过不显山、不露水的方式,达到师生的心理相容,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果。当然,这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我们掌握暗示的技巧。这就是本文要说的第二个问题:

二、掌握暗示技巧

暗示的方法与技巧多种多样,运用好了也实在不那么容易,本文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试作陈述。

1、语言暗示要体现含蓄

师生的心灵沟通要靠语言这一工具,语言暗示也是班主任最常用的方法。暗示性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含蓄、幽默。语言太直白了那就不是暗示了。当然,语言的含蓄也不等于含糊,让学生听了如入五里雾中,甚至会产生误解,这样不仅收不到积极效果,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用好语言暗示,班主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学生要有深刻的了解,否则你的暗示就没有什么针对性;二是要掌握语言暗示的技巧。用作暗示的语言,应当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或含蓄幽默、或一语双关、或“顾左右而言他”,都要考虑“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暗示效应。例如,小康平时写作业龙飞凤舞,难以辨认。任课老师多次批评帮助也不见效。一次,课代表把他的作业张贴出去,小康十分生气,立即把作业撕了下来。课代表把情况向班主任作了汇报,班主任肯定了课代表的责任心。当班主任走进教室的时候,小康的情绪有些紧张,做好了挨批评的准备。可是,班主任却平和地说:“你们知道小康为什么把自己的作业撕掉吗?他是在为自己作业写得潦草而生气(暗示他应该自责),撕下来正是为了把作业抄写工整(暗示他抄写工整)。小康的作业是能写好的(暗示他要努力写好),我们应当相信他。”只见小康惭愧地低下了头,(取得了初步的暗示效应)可同学们的脸上却表现出将信将疑的样子。第二天,小康真的把一份抄得工工整整的作业重新贴在了“批评栏”内,并在作业下面写到:“请看我以后的实际行动吧!”看,暗示有多么大的“神力”。这位班主任把小康的错误行为具有的正确动机作为一种希望,提出来进行激励,并暗示他应该怎样做,保护了他的自尊心,激励他去实现老师的希望,这确实是一种令人钦佩的暗示艺术。

语言暗示,可以是口头语言,也可以用书面语言。据说美国有一新兵训练营,招进一批素质很低,还沾染了不少坏习气的新兵,军官为这些新兵印发了一些家信,说他们在训练营养成了新的生活习惯,如每天早起刷牙、晚上睡觉前洗脚、衣服鞋袜放得有条不紊,让他们阅读后抄写。说也奇怪,一段时间后,这些人竟逐渐克服了不良习气。这个例子就是书面语言暗示的结果。我们班主任与学生用书面语言交流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评语(作业评语、期末的操行评语、学生周记评语)、有书信、有赠言等等。在这些方面许多优秀班主任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如,天津市十佳班主任刘晓婷说:“写评语要讲究艺术,闪光的地方要一目了然,缺点的提出要含蓄、委婉。人往往能够直接地接受优点,至于缺点最好让他对老师的评语细细品味。”因为含蓄本身就是一种魅力。如下面这段评语:“国旗下讲话,你在两千师生面前展示了自己,也展示了我们这个班集体。‘第一’难得永远,好成绩永远力争。‘敢’字当头,是成功的宝贵条件。如果再‘敢’于叫‘谦让’和‘宽容’在自己心中成长,‘敢’于把他人放在心中更重要的位置,你会看到更完善的成功在向你招手。”

2、神情体态暗示要适度

班主任除要重视语言暗示外,万万不可忽视神情体态的暗示功能。神情和体态是师生交往沟通的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更能体现暗示的示意性特点。我们应特别重视神情体态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暗示功能。一颦一蹙、一愠一嗔、一个手势、一种姿态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例如,有个别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思想开了小差,教师不必点名批评,可在讲课的同时向他投去专注而严厉的目光,学生自会从教师的目光中理解其含义,而停止思想开小差,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目光暗示,即通过教师目光的传递,示意学生立即纠正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走到学生的跟前轻轻地拍一下他的肩头,也可以取得良好的示意效果。

日本有句谚语:“能干的领导,就是喜欢听别人讲话的强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当成为这种强人。因为有的时候耐心倾听学生讲话所传递的暗示信息,可以代替甚至胜过向学生说话所传递的信息,而且这种暗示信息更为强烈。如果班主任再善于营造倾听的氛围,其效果会更好。营造这种氛围一是善于运用倾听的语言,把学生的谈话引向深入。如,“你的话我很理解”,“你说得对……”,“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吗”等等;二是善于运用神情体态等非语言因素,向学生传达自己正在倾听的信息。如专注的目光,点头、取前倾姿势、微笑等都是卓有成效的。这些发乎自然的神情体态不仅能够形成班主任整体的气质和风度,而且能够传递班主任对学生的尊重,能够促使师生心理相容。神情体态只有发乎自然才适度,因为,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而不是在作戏,作戏就容易夸张,就失去真情,就达不到暗示的效果。这种真情的流露与班主任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需要班主任有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

3、环境暗示要营造氛围

第11篇

室内设计艺术应用色彩的效果概述

1.改变室内环境单调呆板传统,增添审美意境

单调的环境总会给人无趣、呆板、枯燥的感觉,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室内设计艺术中对色彩进行搭配和运用,创造出新颖有趣的室内环境,是室内设计艺术中常见的手法。在室内合理搭配色彩,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即美化室内环境,又可以增加审美情趣。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叫《创意空间》的室内设计节目,邀请两位设计师分别对两个家庭的房子进行设计,设计之前,室内都显得非常单调,而经过设计师“妙手回春”式的设计,设计后的室内环境变得生动活泼、美观起来,非常具有审美享受。

2.协调整体

不同人群对室内的要求各不相同,对家具、物品的款式、色彩及摆放位置各不相同。例如:年轻的女孩比较钟爱粉色系小清新的家具;而老年人群体比较倾向于沉稳复古风的家庭陈设。同时,不同的室内空间有其特殊的功能作用,在对其进行色彩搭配时,也应根据其特征和作用进行色彩的选取。例如:客厅作为待客区,应选择比较柔和沉稳的色彩,而卧室则可以选择与床罩、梳妆台颜色相搭配的色彩。室内设计艺术中,对色彩进行合理运用,能够协调室内的整体环境,凸显整体特色,为整体加分。例如,当室内光线过于明亮时,可以采用偏冷色调的墙纸或墙漆,使室内整体变得柔和,不至于因光线太刺眼使人感觉不舒适,同时,对室内家具等物品也可以选择偏冷色系,与背景色相搭配,使整个空间给人柔和明亮之感。

3.体现创意和个性

对室内空间进行不同色彩的设计和搭配,凸显主人或者设计师的个性和创意。例如:整个室内空间只应用一种色彩,如绿色。整个墙壁和天花板全部贴上淡绿色的墙纸,墨绿色沙发,湖绿色地板,粉绿色窗帘,芽绿色书柜等,整体给人一种宁静祥和之感。绿色系体现出主人或设计师平和安宁的个性;以蓝色系为主表现出主人或设计师理性沉稳的特点;以黄色为主色调呈现出轻松明快的的个性特征等。对室内色彩的不同选择和搭配方式表现出设计者不同的创新和性格特征。用一句话说便是“见其室内设计如见人”。

4.影响情感情绪

室内空间的色彩将会对居住者的情感情绪产生影响。因为人们眼睛在接收外部色彩刺激后,会在大脑内发生反应。不同颜色的光对人眼进行刺激,会触发人体不同的感觉系统。人们长时间处于某种色彩的空间中,会不自觉受到色彩所赋予的情感色彩所影响。因此,卧室的色彩应尽量柔和平静,以保证舒适的睡眠环境;而在自主火锅店,一般采用鲜艳的大红色,营造一种紧张气氛,使顾客食量变小,加速顾客的离开速度。

室内设计艺术对色彩运用的基本要求

1.协调室内环境

室内设计艺术对色彩进行运用时应使其与室内整体环境相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发挥色彩运用对室内设计艺术的功能和作用。不协调的色彩,将会与室内其他陈设相冲突,使整体变得杂乱无章,没有条理性。影响人们的审美享受,而且将影响居住者的情感情绪,使之变得焦躁不安、烦躁郁闷,久而久之,很可能危害居住者的身心健康。

2.协调室外环境

室内的整体设计,色彩的选择和搭配应该与室外环境相协调,这样给人一种和谐自然、无缝过渡的美感。室内艺术设计风格应与室外环境形成一个整体,统一而和谐。例如:在室内放置一些植物,种一些花花草草,装饰和点缀室内环境,使居住者生活在室内也能与室外环境相接触。另一方面,针对室外环境的特点,如室外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室内在设计时可以尽量选择森林系的风格。

第12篇

关键词:色彩;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1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的解读

色彩所处环境不同其变化也大不相同,色彩在应用方面要结合节气、室内空间布局、光线照射程度、住户的性格和心情等,以上每一点都决定着色彩的搭配和使用。色彩的呈现过程较为复杂,其使用不仅是对室内起点缀作用,还作为室内协调整体布局的作用。

1.1色彩的基本概念

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作为室内整理的协调者,每个人对色彩的搭配和使用都有独特的见解。因为每个人都具备独特的审美水平,并且喜欢的颜色各不相同,因此,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首先要与住户协调好,以住户对色彩的要求为基础进行设计。同时要结合色彩三要素进行搭配,只有处理好色相、明度和彩度之间的关系才能够设计出完美的室内环境。设计者结合不同的房间进行不同的色彩搭配,室内的一切物体都需要色彩的渲染,只有将室内中的每种物体都与色彩进行完美结合才能够设计出独特的室内环境,这种室内环境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舒适的视觉感受,还能够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色彩设计不但要满足局部的设计需求,还要顾及室内的整体感觉,从局部色彩设计开始,最后再将每个局部利用色彩搭配结合在一起[1]。

1.2色彩的性格

色彩物理属性较为明显,并且在色彩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不同的季节、时间和光纤所映射在墙壁上的色彩是不同的,再加上不同颜色、材质的玻璃和不同颜色的墙壁都能够产生不同的色彩。色彩的物理属性主要包括光纤、温度和重量等,设计人员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时必须针对其物理属性进行设计,使色彩能够被合理运用。色彩还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都存在多样性,每个国家、民族、地区由于其文化形式不同,人们的审美也大不相同。因此,所处区域不同的人们喜爱的色彩颜色也有很大的区别。例如:在中国,多数人都喜欢红色,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吉祥;在美国,则喜欢白色的人数占多数,因为白色在美国象征着纯洁;而朝鲜喜欢的色彩比较多样化,因为朝鲜是擅长舞蹈的国家,其服饰上对色彩的要求较高,有多种色彩搭配设计,并且多数为明亮的颜色。每一个民族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其在色彩选择方面也大不相同,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时要考虑到色彩的地域性。每种色彩象征的意义不同,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情绪例如:红色首先联想到的就是火,也可联想成发怒;蓝色可以联想到大海或者忧郁的情绪;而黄色联想到的是太阳,温暖的颜色可以联想成温柔等。人是联想性丰富的个体,色彩也因此被赋予情绪。因此,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时要用心去感受色彩,让色彩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色彩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1空间的具体应用

色彩有助于空间的分配,利用人们对色彩的喜爱和色彩对光线的映射能够有效改变实际空间在人们视觉上产生的效果。色彩的合理运用能够将实际中室内空间的限制去除掉,给人们舒适的视觉享受。例如:室内布局空旷可以使用暖色调进行搭配,暖色调给人以温暖的感受,使人们忽视室内的空旷感。色彩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和感官感受,其中暖色系具有缩小空间的效果,而冷色调具有扩宽空间的效果[2]。

2.2体现个性的作用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具备独特的个性和喜好,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对整体色彩的选择也不相同,由其选择的色彩可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如何。例如:性格比较改良活泼的人通常喜欢较为鲜艳的颜色,在颜色选择上以暖色调为主;而性格较内向、沉稳的性格通常会喜欢暗色系色彩,在心理学中利用颜色来观察人们的心理活动是最常见的方式,室内环境设计师也应具备这种技能,便于在于住户交流想法时更容易观察出住户的性格和色彩搭配喜好。

2.3调节室内空间光纤的强弱

色彩对光线的反光效果较强,颜色的不同其反光效果也不相同,因此,可以利用室内色彩的选择来调节室内环境光线的强弱。颜色越鲜艳、越亮的反光效果越强。如果想加强室内环境光纤,可以将亮色调作为室内主色调;如果室内环境的采光不太好,设计师可以适当的使用较亮的色彩作为主色,以此来增强室内的光纤强度[3]。

3结束语

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设计师要根据其特性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运用,使其能够与室内环境完美结合。在进行色彩的选择时必须结合室内的构造、光线、健康、经济等室内环境,同时要符合住户的审美要求,还要让住户感受到居住的舒适感。设计师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最应该具备的就是色彩搭配能力。设计师在设计时要结合前人的设计经验,然后结合实践经验,熟悉色彩在物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设计出最合理的色彩搭配。

参考文献:

[1]常美娜.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6(6):242.

第13篇

要想掌握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简单的事情。在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下,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很难形成的。面对新环境、新教材,高中数学教师应注重对数学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升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增强自身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提问、解问的能力和水平;从实际出发,善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结合学生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知识来设计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在数学中享受生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亲切感,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2将实际的问题引入概念教学,挖掘其教学的背景

数学概念都是实际的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大部分的数学概念都有着学生熟悉的背景[1]。中学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具体的问题中得到抽象的数学概念与抽象化的知识,再将抽象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学生在经过亲身体验之后,增强了他们应用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映射的概念”的内容时,开始学生会对映射的问题感觉比较抽象,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如纽扣的对应:衬衫前的纽扣,每个纽扣配一个扣眼,这样的实际就类似于数学上的函数,完全符合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在两个袖子上各有两个纽扣,扣眼只有一个,这就类似于对应中的多对一的关系。又如将概率时,可以这样的设置问题:全班有52位同学,请问有没有同一天生日的?抽象的问题直接变得亲切易懂,给学生形成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这些例子都直接与同学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面对这样常见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新的知识也很容易在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从而使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学习。再如同学们在思考“三垂线定理”时,说:“如果一条直线和平面上的一条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线垂直”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它并没有说这条线是否在射影所在的那个α平面内,如若不在同一个平面内,那么结论就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在α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是和这条斜线相垂直。

3创设情境,实现数学问题的应用价值

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应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式-解释-应用于拓展”的模式进行展开[2],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与作用;对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发展其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信心。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时,可引入相关银行的利息(单利、复利),通过对学生创设的现实情境,使学生感觉到置身其中,立足于现状去寻求知识,并向学生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从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又如集合与简易逻辑以运动会的参赛人数的计算问题进行引入;函数的引入:以某个细胞在分裂时由一个分裂成两个,两个分裂成四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在分裂了x次之后,所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的函数的关系式。结合课教每章后面所设计的研究性的课题和材料,例如数列中的研究性的课题是与分期付款中的相关计算是有关的,以及阅读材料是和储蓄的计算有关等,这些设计主要为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再如,在讲“向量的加法”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足球的爱好进行引导学习,在讲桌上画上一个三角形,在三个点A、B、C上分别放三支粉笔,将足球分别从点A滚动到点B和从点A滚动到点C,学生再到点B观察足球从点A到点C,再到点B的效果与从点A直接到点B是一样的,紧接着老师再用向量进行解释,这样便于学生接受并更好的进行新课的教学。

4重视检测的多样形式,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的意识

随着教学的不断更新,学生的作业,甚至是检测的手段也越来越生活化、多元化。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些作业,培养学生主动的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思考、探索,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的意识。例如讲等比数列,利用象棋盘进行设计问题:在第一个格子放1颗麦粒,在第二个格子放2颗麦粒,在第三个格子放4颗麦粒,在第四个格子放8颗麦粒,这样以此类推,在每个格子里的麦粒都是前一个格子的2倍,一直到最后一个格子,请问一共有多少麦粒呢?创设如此有趣的问题,使学生对等比数列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之后的教学中也轻松了许多。讲完等比数列之后,还可以举出这样的一个例子:“某个人打算买一套房子,想要分期付款的方式贷款30万。在经了解之后,目前的贷款方式有两种,商业贷款和住房公积金,并且每种又有等额的本金和等额的本息两种方式。该人的月收入为5000左右,如果每月该人还贷不超过收入的70%,那么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分期付款,并且贷款多少年比较合算?”这样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讨论,先了解两种贷款方式的利率,再提出问题并进行数学的探究。虽然这样合作式的讨论活动讨论出的结果不一定精确,但是这样的协作活动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清楚怎样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其应用意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培养。

第14篇

数量第二但差距悬殊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年底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发表SCI论文12.75万篇(含港澳地区),排在世界第2位,但与美国同期SCI论文数量相差很大,中国的SCI论文数量在短期内不可能超过美国。

在科学界,“SCI”是一个耳熟能详牵动人心的名词,它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最主要检索工具,一个国家在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及这些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通常根据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来统计,是反映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着该国科学研究的质量或影响。

据统计,截至2011年11月,中国热点论文数量为196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9.9%,居世界第5位,比2010年上升1位,但热点论文排名第一的美国,其数量达到1070篇。2011年中国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6.21次,比上年度提高5.8%,而当年世界平均值为10.71次,比上年度提高1.3%。在这一评定标准上,中国只居于中流。

《科学》拒稿率达98%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夷山介绍,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仍较低,在中国发表的所有论文中,有35%以上是零被引论文,也就是说,这些论文从未被引用过1次。

英国自然出版集团执行主编Veronique Kiermer和美国《科学》杂志亚太分社主编Richard Stone在访问中国时都谈到,中国学者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的量近年来呈现激增趋势,但优秀的论文凤毛麟角。Richard Stone说,《科学》杂志对论文质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只有拥有真正价值,并在某些领域改变人们思想的科研论文才会被发表,其中瑞士的用稿率最高,而中国论文的拒稿率非常高,为98%。

人才选拔模式是内因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曾多次“炮轰”过我国科技论文现状,他认为,论文数量与质量没有同步,两者之差越大,问题也越大,中国当前科学基础不够坚实,发展水平低于世界先进、低于历史纪录、低于经费增长、低于公众需求的水平。

饶毅说,若论重要论文,中国目前可能还不及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当时他在海外求学,日本科学家已取得了4至6个诺奖级的成果,而中国诺奖级的成果要追溯到几十年前青蒿素这样的原创成果,就生命科学而言,中国目前的科研地位大约相当于1910年左右美国在全球所处的地位。

第15篇

论文摘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在高中数学活动课中的教学实验,总结出两种高中数学活动课教学模式:数学探究实验活动课模式和数学小组讨论汇报活动课模式,并分别给出操作程序及操作建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等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所谓“意义建构”就是学习者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即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学生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意义建构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而对知识的自主“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也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建构主义教学有一定的模式,统整不同派别的建构主义观点,其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景意义”引发的“情境性教学模式”,“协作与会话”引发的“抛锚式教学模式”,“意义与经验”引发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和“自主与反省”引发的“随机进人教学模式”tl]。2002年,笔者被南京市教育局选派赴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学习,每周前往布里斯班州立高中听课,最吸引我的就是他们课堂教学采用的建构主义观点下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活动教学(Activites)。如通过测量自己手臂尺骨的长度与身高的关系来推断是谁杀了古猛玛象,通过一盒M&M糖豆而展开的有关面积、体积、概率统计的有关运算等。实际上,在1991年颁布的澳大利亚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每一个教学内容均附加了可操作的相关活动例子,以便教师选用。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对我国中学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即将全面推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把建构主义思想贯穿其中。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不单独设置,而是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其中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这些要求体现了建构主义“在活动中学习”的精髓。

本文在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及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国外考察和多年的实践探索,根据我国国情,总结出两种高中数学活动课的新的教学模式:数学探究实验活动课模式和数学小组讨论汇报活动课模式。

一、数学实验活动课模式

本模式的理论基础,融建构主义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为一体,在教学顺序上体现人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数学实验操作,感悟和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并在活动中使新的数学知识与原有的数学知识不断沟通,归纳总结形成具有一定整体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知识块”,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知识结构拓展和延伸,达到意义建构。

本模式的操作程序可描述如下:

选题准备*实验操作*观察感悟*归纳建构*拓展交流

上述操作程序的操作说明和建议如下:

1.选题准备阶段:选择适合动手实验的题材,使学生有兴趣、有可能动手操作又能达到教学目的,是数学实验活动课成功的关键。实验题材主要从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选择,大体有如下几类:测量验证类(如通过测量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大小,推证正弦定理等)、作图发现类(如椭圆的扁圆程度与离心率等)、统计归纳类(如几何概型的投针实验)等,笔者还曾尝试让学生通过“试误”类比产生新概念的实验活动课。另外,前已述及,澳大利亚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附有可操作的相关活动例子,所以还可从国外数学教材中选用。选题确定之后,教师除作好实验设计外还要计划实验材料的准备。

2.实验操作阶段:在建构主义的活动课堂上,教师要把主角地位让给学生,但一定要当好设计师和引导者,学生在课堂上既要充分活动,又不能过于发散。

3.观察感悟阶段:这是学生从动手操作活动的层面深人到思维活动层面的阶段,是数学活动课的核心环节。在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教师应给以适当的点评,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鼓励直觉思维,这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数学规律方面,将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归纳建构阶段:这阶段从特殊到一般,从部分到总体,让学生体会数学概念和定理的由来,掌握研究数学的一般方法。当学生的假设被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提出假设,当学生的假设被证实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概括结论,将证实的结论上升为概念或定理。

5.拓展交流阶段:即我们常说的运用和反馈阶段。在实验活动课上,师生互动交流和生生互动交流,贯彻始终。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获得他人的认可,得到老师的鼓励。老师有意识地将本题材发现的方法从方法论角度进行归纳总结,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拓展研究,培养学生钻研数学的精神和表达数学的能力。

二、数学小组汇报活动课模式

本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基础,对于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或者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理解,或者他们各自可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本模式先经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再运用班级汇报的形式,各人把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有关信息表达出来,最后经过比较、组合和融合,就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使大家都有收获。

本模式的操作程序可表述如下:

明确问题*自由分组*分工合作*成果汇报*讨论评价

上述操作程序的操作说明和建议如下:

1.明确问题阶段:教师结合本课程教学计划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选择适合本模式的主题。提出课题后,必要时,教师可列举围绕主题开展的活动要点及与主题有关的数学知识,供学生参考。笔者曾选用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中关于统计和概率知识应用的探究拓展题,该课题是以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跳舞的小人》及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小说《金甲虫》中利用英语字母使用频率破案引出的,要求学生从网上找若干篇英文文章,用计算机统计26个英文字母出现的频率并由此估计它们在英文文章中出现的概率。我在所任教的高一班级就此问题组织了分组讨论研究,并请其中的三个小组进行了全班汇报讨论,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2.自由分组阶段:学生在了解教师所选主题以及相应的活动要点后,自由结合成研究小组。教师一般不干涉学生的自由分组,但可在每组人数上加以控制,必要时可征求学生意见后进行微调。

3.分工合作阶段: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根据活动任务,制定活动流程,分工合作开展研究。在这一阶段,学生是探究者、合作者,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观察者,当然也可以是参与者。当教师观察到某小组无法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活动时,应该给予一定的策略性支持。

4.成果汇报阶段:这是学生呈现、反思评价活动成果的阶段。这里允许学生用各种可能的表达方式展现相应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向大家汇报研究成果,是小组讨论汇报课的主要表现形式。

5.讨论评价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学生个人对自己研究内容和表现的反思,学生之间通过相互评价达到再认识,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给予正面肯定以及教师通过设计评价表或问卷收集学生的意见,学生记录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感悟及研究结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