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安全心理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心理学是通过研究分析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一门学科,安全生产离不开安全心理学的辅导帮助。安全生产活动的主体就是人,而人的工作行为是被心理活动规律所控制的,员工在生产环境与自身周围事物中会受到不同的影响,产生不同心理问题。
(一)生产员工的麻痹心理
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员工往往会出现心理,明明知道自己的工作行为会影响到煤矿安全的生产,还一味地违章工作下去。造成员工出现麻痹心理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员工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违章行为会造成的影响,长期性的认为这种行为无关大碍,从而产生了习惯性麻痹心理;二是员工的安全生产知识浅薄,不能很好地判断到行为导致事故发生的严重危害性,从而产生了无知麻痹心理;三是员工为了加快工作进度,完全忽略了生产的安全稳定性,导致注意力转移方向错误。
(二)生产员工的情绪心理
员工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极易产生消极的情绪,这势必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行为,导致煤矿生产的安全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情绪心理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矛盾因素,员工之间发生激烈争吵,事后没有良好的解决造成长期的心理矛盾,影响了生产的安全性;二是家庭因素,员工家庭氛围不和谐,常常发生争吵导致情绪的烦躁,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中影响安全生产。
(三)生产员工的疲劳心理
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到员工的休息时间,员工长久处于工作状态,势必会导致他们出现疲劳状态,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注意力不集中、犯困身体无力、感觉失调等因为疲劳出现的问题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工作行为,从而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和措施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煤矿企业在日常的安全生产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到生产员工的心理是否健康,情绪是否稳定,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企业与生产员工思想方面的建设,企业文化作为思想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理应得到企业的重视,丰富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为员工提供积极向上的思想动力。生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及主动性与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健康的企业文化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满足生产员工的最低需求,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下愉悦的工作。
(二)加强安全心理学教育,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加强安全心理学的教育能有效地提高煤矿企业生产的安全性。众所周知,人作为任何工作行为的核心与基础,生产事故的发生离不开人为因素的关系。提高生产员工的安全心理学知识,能有效地规范他们的行为,控制现场事故的秩序。通过教育的方式向员工传输安全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加强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巩固自身的安全生产心理防线,提高安全生产的工作效率。通过具体工作、具体对象有针对性及目的性的进行安全心理学教育,全面提高生产员工的综合素质。
(三)加大对安全生产管理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煤矿企业要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提高管理者与生产员工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认知程度,认知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了全体性、主动性、道德性等。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规范自身的工作行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向生产人员认真讲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激励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工作。
三、结束语
从理论角度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属于心理认知偏差,且若受到某些特殊诱因的影响,此类心理认知偏差定会引起个人行为失范或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例如,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事件便很大程度上由林森浩的心理问题及诱导因素所致。可见,若大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且未得到及时的纠正,定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引起系列不良的行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具体表现为:
(1)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即某些学生的个人心理较为阴暗,一遇到事情便往坏处想,且生活及学习中也不善与人交往;某些学生性格孤僻且自闭,对待问题的心态较为消极,如此情况皆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
(2)家庭环境因素,即某些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或家暴家庭成长的学生心理负担往往较重,因此不愿与人交往或不愿让同学知晓自己的家庭状况。
(3)学校环境因素。知识教育过程,学校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够的关注或在处理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时所采取的手段欠公平等皆会激发学生的过激行为,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本章节笔者试图从下列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1优化心理健康课程,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关乎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学校方务必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若大学生具有优异的专业成绩,但心里不健康,则定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可见,学校方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优化,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此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提供条件。
2加强文化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由大学阶段的目标不明确所致,因此大学教育过程,应注重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个性培养及潜质开发。换而言之,我国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潜质的开发尚待加强,具体从下列方面进行把握:
(1).传统的教育知识论仅把教育过程看作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如此直接忽略对人的智慧的开发及人的道德的培养。此外,应试教育仅把学生看作知识容器及纯粹客体,且获取的目标结果具有某种狭隘性,而非智慧的吸取过程。
(2).教育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功利化与工具化价值的实现过程,教育的重点应为适应性教育,但同时也要兼顾到超越性教育。
3重视生命与心灵的教育
即强化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使之了解生命的本质及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当今社会环境充斥着更多的压力及竞争,因此高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兼顾到对学生生命与心灵的教育,由此让当代大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及培养更强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4整合资源及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
(1)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由护理部组织专人调查。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为我院自制,包括十个选择题,根据服务态度、应答时间、卫生环境、预防宣教、专业知识5个方面分满意、不满意2个等级,如其中有2个选项为不满意则总评定为不满意。共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
(2)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3)治疗配合情况由责任护士记录。(4)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满意度。由心血管高级别护士组成3人调查组,问卷共十个选择题,根据工作氛围、学习氛围、自身实现、沟通合作、压力与休息5个方面分为满意、不满意2个等级,如其中有2个选项为不满意则总评定为不满意。共发放护士对自身工作满意度调查表32份,回收有效问卷32份。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治疗配合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配合不良发生率显著低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实施时期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实施时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关键词]农村公路;事故多发路段;瞳孔直径变化率
中图分类号:U4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107-01
1 现有事故路段鉴别方法现状
现有的各种事故多发路段的鉴别的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都能从不同的角度鉴别事故多发路段。但在实际的应用时,数据采集难易程度不同,导致交通量、道路条件或事故的严重性等条件的丢失,使鉴别结果误差较大。同时,农村公路事故多发路段的影响因素较多,通常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交相影响,使得现有评价方法对事故多发路段的鉴别结果误差较大,直接应用到农村公路上均存在一定的缺陷。
2 实验探究
2.1 实验根据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有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驾驶员在不同线形的道路上行驶时眼睛所注视的地方有很大差异,信息采集的不同,眼睛动的态变化特性也就不同。所以,研究眼动特性与事故多发路段的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研究表明,瞳孔直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人们在对外界信息加工的活动时,瞳孔直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瞳孔直径变化程度的大小又和进行信息处理时的心理努力程度密切联系。当人的心理负荷比较大时,瞳孔的直径增加幅度也较大,瞳孔直径的变化为测量进行信息加工时心理负荷提供了一个指标即可以为事故多发路段的鉴别方法提供了依据。
综上所述,利用眼动仪记录驾驶员在不同道路线形上的眼动特性,通过眼动数据处理来鉴别事故多发路段是有理论依据的、是可行的。
2.2 试验构思
驾驶员驾驶车辆在不同线形的道路(直线、陡坡、转弯等道路线形)行驶时,眼睛获得的信息量不同、信息的刺激程度不同,驾驶员心理和生理特性会有一定的程度的变化,反映到人的眼睛上会有动态变化,如瞳孔直径的、眨眼频率和眼跳次数。所以,由此想到采集驾驶员在不同道路线形上行驶时人眼的眼动特性的变化数据,用来反应不同线形驾驶员的心理负荷程度的大小,进而来鉴别道路的事故多发路段。
被测试的驾驶员在农村双车道公路上的路段进行驾驶,利用眼动仪采集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眼动变化的数据,处理记录的数据并分析驾驶人在不同线形路段眼动特性变化的规律。
3 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
3.1 直线路段瞳孔直径的变化率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发现,驾驶员在直线上行驶时,瞳孔直径变化率波动不大,且长时间在直线上行驶,瞳孔直径变化率会在某一数值上下波动还会有下降的趋势。在直线段行车时,驾驶员加速行为是驾驶员对前方路段行车安全判断的反馈,驾驶员判断前方路段安全,会采取加速行为。由于是驾驶员的主观意识,可以J为直线路段行车过程中驾驶员加速的行为不会导致驾驶员紧张。驾驶员在直线段长时间行车时,驾驶员会对车速的敏感度减少。同时,驾驶员对车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驾驶员心理负荷会降低,瞳孔直径变化率也降低。所以,直线线形对行车安全有利。
3.2 下坡路段瞳孔直径的变化率
通过数据分析与筛选,整理出驾驶员在不同坡度上行驶对应的瞳孔直径变化率。如表1所示。
通过分析发现坡度与坡中瞳孔直径变化率相关性很强。因为在下坡的中段驾驶员受到了影响因素很少。利用SPSS对坡度与坡中瞳孔直径变化率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到模型。
用SPSS检验,相关系数R2=0.92,说明相关性很强。模型的适用范围:2°≤ 8°在SPSS分析中看出,坡度与坡中瞳孔直径变化的曲线出现了拐点,对式3.1求导,求出拐点坐标。
当坡度大于4.3°时,坡中瞳孔直径变化率开始减低。这是因为汽车本身重力提供的加速度越来越大,使得车辆的车速增加的很快。驾驶员出于安全的考虑,采取了制动措施,车速快速下降,由于车速的降低,驾驶员心理负荷降低,瞳孔直径变化率也相应的降低。所以,以瞳孔直径变化率为依据,当瞳孔直径变化率23.4%≤γ的下坡段为危险路段。
3.3 弯道路段瞳孔直径的变化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在转弯过程中瞳孔直径变化率符合二次曲线模型,利用SPSS回归模型。
用SPSS检验,相关系数R2=0.944,说明相关性很强。模型的适用范围:R≤540m通过SPSS可以发现i半径与瞳孔直径变化率的曲线出现了拐点,对式3.3求导,求出拐点坐标。
dγ/dR=0.000122R-0.52
令:dγ/dR=0得R=426m(一般取450m)
将得到的半径R代入式.3,得到瞳孔直径变化率为22.45%在转弯过程中,驾驶员会降低车速和打方向盘来改变汽车在转弯过程中受到的离心率。而在半径较小的弯道,汽车的车速很低,车速对驾驶员心理负荷影响不是很大。
当R≤450m时,随着半径的增大,驾驶员对方向盘的操作幅度不是太大,驾驶员心理负荷也会相应的降低,心理不会紧张,驾驶员瞳孔直径变化率也会降低。
当450
所以,以瞳孔直径变化率为依据,当瞳孔直径变化率22.45%≤γ的转弯路段为危险路段。
4 结语
直线路段行车时,瞳孔直径变化率波动不大。认为直线段行车紧张适度,对行车有利。通过对模型的分析,瞳孔直径变化率大于23.4%的下坡为危险路段。驾驶员在弯道路段行车时,通过数据的分析得到瞳孔直径变化率与半径的回归模型为:。瞳孔直径变化率大于22.45%的弯道。
参考文献
[1] 徐鸿.交通安全心理学:从人的心理看如何预防汽车交通事故[M].成都市: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2:177.
安全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国内众多学者就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究。当前关于该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培养通才式安全科技人才和培养行业性安全科技人才。前者要求毕业生掌握适用于各个行业的通用安全科学理论和实务处理方法,以适应大社会的需求;后者仅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特定行业领域的安全科技知识。鉴于历史原因,安全工程专业大多设置在能源矿业、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土木建筑等专业特色鲜明的工科类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少数文科类高校也有开办此专业。由于当前国内安全生产现状的严峻性及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全国现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培养模式上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只注重相应课程知识点的讲解,未考虑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多门课程之间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安全学原理三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多采取大班制生产实习方式,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观摩与参观;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普遍反映所学知识“泛”而不“精”。再者,现今的本科生都出自90后,多为家庭的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团队协作能力欠缺。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有必要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加强该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安全类应用型人才。
二、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教学改革
(一)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模式息息相关,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安全工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此,我院拟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以未来职业规划为导向,基于CDIO理念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一、二、三级课程群。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见图2。其中,一级项目为安全工程导论课(安全科学发展动态)及毕业论文(设计),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系统训练。二级项目由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等组成,专业类课程又可以进一步归类为安全管理类、安全技术类;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针对具体课程开设课程设计;三大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旨在促进安全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融会贯通。二级项目主要以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三级项目在二级项目下进行拓展,为加强核心课程与二级项目而设立的相应课程群,如安全管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概论、安全管理与安全法学、安全心理学、保险与安全经济学等。 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课程体系区别于传统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通过采取实验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特定专业课程设计的设置、创新创业项目资助来贯穿相应的核心课程,学生可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验课的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与专业相关的课题开展研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中吸收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实践活动。实验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出综合性、直观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研究性教学理念引入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中,完全相符CDIO工程教育理念。安全工程专业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可区分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创新性三大类。基础性实验教学主要为强化专业理论理解和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综合性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处理工程和前沿课题中的安全问题;创新性实验是整个实验教学的核心,由学生自发组建研究小组,围绕教师的研究项目或学术前沿课题,通过查阅文献、搭建实验平台、收集数据等,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求高校应加大安全工程专业的综合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扶植力度。此外,高校应该大力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向全体本科生开放,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自主实验、参与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供平台。开放性实验室可成为学生备赛的训练场,自己动手,积极性增加,也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学生借助该平台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室开放、实验资料、解答实验问题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研究型的学习环境。同时,实验室还为全校学生创造了一个交友的平台,许多获过奖项的学生在这里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高年级引导低年级,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必须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特色,设置安全系统工程实验、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工业通风实验、矿井通风与除尘实验、火灾爆炸实验、机械安全实验、安全检测实验、电气安全实验、锅炉与压力容器实验、地下工程安全防治实验、软件模拟仿真实验等。
(三)多样化的实习教学模式
认识实习是让学生了解安全工程专业的主要知识点及职业特性,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共建校外产学合作认识实习基地,采取教学参观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加深学生对安全工程专业的认识。生产实习是在系统掌握安全工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后实施,实习地点尽量满足多样化,如港口码头、建筑施工现场、火电厂、变电站、化工厂、造船厂、矿山等。毕业实习单位可由学生自主与就业单位取得联系,或由指导老师推荐。毕业实习的内容可以涉及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矿山、核电、建筑、道路交通、港口、酒店消防、地铁施工、金融保险、安监部门等多个领域,与地区经济建设、生产实况、科研现状紧密结合。依据CDIO教育理念,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以保障各类实习基地的有效性与延续性。
(四)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多样性
课程设计主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是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当前课程设计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课程设计题目偏少、时间安排不充足、教师重视程度不够、考核方式不科学等,这是高校需要共同解决的一个问题。毕业设计是安全工程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系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安全技术与管理、安全科学研究及安全工程师的工作。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应该紧扣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以便让学生更早融入工程实践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学生也可以根据未来的就业方向及科研兴趣进行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按照“导师—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指导教师。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尽量满足工程设计需要,与实习项目相吻合。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多样化,可涉及核电项目、建筑施工、公路隧道、煤矿水害、船舶重工、消防灭火、石油化工、银行保险、矿山等多个行业的安全问题。
(五)科研训练项目的设立
安全工程作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特色专业,要求毕业生在工作中要有较高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开展科研训练是遵循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创建良好的创新型学习环境。为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了解安全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可以组织和实施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同时,专业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也可以直接参与专业教师的在研课题。福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近年获批的立项课题涉及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构建、煤矿水害防治、建筑施工用电风险管理、学生公寓人机不安全因素辨识、校园安全风险分析、大学生职业安全健康素质调研、手机人机界面设计、建筑工程安全培训模式构建、防火涂料研制等。学生通过参与各类科研训练,由此贯穿项目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全过程,不仅拓宽了安全工程领域的科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自身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团队的建设
为更好地贯彻CDIO工程教育理念,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当前从事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多数教师是在本科毕业后直接深造而走上教学岗位的,生产现场的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各个高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青年专业教师深入工矿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或主动聘请在各类企业中专门从事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的优秀工程科技人员到高校任教,弥补专职师资队伍工程经验不足的缺陷。安全工程专业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以便及时将企业最新的技术进展反馈给本专业的学生。改革安全工程专业教师的考核方式,不能仅以论文为指标,还需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每个专业教师负责若干名学生的学业辅导,定期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加强学生在职业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指引。
三、结论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认证;实践教学;虚拟仿真;基于问题学习
1某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某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概况
山西大同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由原煤炭工业部大同煤矿学校的矿井通风与安全专科升本科而成,于201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3年10月被确立为山西省高等学校服务转型综改试验区专项特色专业。该校安全工程专业以煤矿安全为特色,不断拓展领域范围,分为煤矿安全和建筑安全两大方向,已逐渐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学研结合、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随着国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该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将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4]。目前学校安全工程专业共有五届毕业生,共540多人,年均就业率达90%,且主要集中在考研继续深造、煤矿单位和建筑施工单位,这说明本专业就业的专业相关度较高,社会需求上升,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5]。
1.2安全工程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山西大同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执行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其课程体系采用“三平台一环节”模块,由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与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专业选修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组成。该校安全工程专业最低学时要求为2200学时,最低学分要求为169.5学分,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学分要求为54.5学分,占比达32.15%,可见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占比较高,作用十分重要。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验、专业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为了确切掌握目前该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向参加过实践教学活动的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发放问卷共计199份,收回有效问卷174份,问卷回收率为87%。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将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1)实践教学效果亟待提高。目前,尽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能正常运转,但是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监控较薄弱,对于目前该校的教学实习实践教学方式和效果,仍有30人(17.24%)不太满意,90人(51.73%)基本满意,54人(31.03%)很满意;有23人(13.22%)认为通过教学实习对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程度不明显,105人(60.34%)认为提升效果一般,46人(26.44%)认为提升效果明显;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性不高,有126人(72.41%)认为实习流于形式,外出实习好像“工厂参观一日游”,只能起到开阔视野的作用,对提高分析和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等帮助不大。(2)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不足。目前该校的实验设备只能满足基本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很难开展[6],且部分大型仪器设备的配套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该校安全工程专业未涉及VR教学方法,有129人(74.14%)未接触或未体验过VR技术,表示对此很期待;根据安全工程专业认证补充标准,该校还缺少安全监测检测、电气安全和防火防爆方面的实验室[3]。(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领域不够宽广。目前该校安全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大多为煤炭行业,学生实习受限[7]。有122人(70.11%)认为学校应拓展实习基地,优化实践活动,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和挑战性。(4)实践教学缺乏科技创新。其原因是:有91人(52.35%)认为是学生自身参加安全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53人(30.23%)认为学校对学生需求的关注度不够,30人(17.42%)认为缺乏老师的有效指导。
1.3毕业设计(论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统计了该校五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情况,根据选题内容分为煤矿一通三防类、建筑施工类、安全评价类、安全管理类、消防设施设计类和软件应用类。该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类型逐年增多,基本上每年都会增加选题范围,尤其2018年使用BIM、Pyrosim等软件进行可视化研究的选题数量增多;煤矿一通三防类的选题比例逐年减少,建筑施工类和消防设施设计类的选题比例不太稳定,选择安全评价和管理类的选题比例稳中有升。这与学生毕业当年的就业形势有很大的关系。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范围有待拓展,应结合当下社会需求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②学生在选题时存在避重就轻的现象,多倾向于选择重复性课题,缺乏选择新颖性题目;③每届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都存在(且是大部分)按部就班地套用设计过程和程序的情况,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思考能力无法得到锻炼。
2解决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使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尽快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深入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教育改革方法,本文从关注学生的需求、提倡教师终身学习、虚拟现实仿真实践教学方法和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四个方面提出了如下具体解决措施:(1)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激发学生求知欲,处理好“鱼”、“渔”、“欲”的关系[8]。“鱼”指固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灵活获得;“渔”指可有效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策略和习惯,教师要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重点指导,并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批判性、创新性思维;“欲”指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和动机,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引导和因材施教,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2)提倡专业教师要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专业教师要多联系实习场地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毕业设计的选题范围及就业范围;以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为契机,结合新工科建设和安全产业发展的要求,指导学生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安全保障活动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3)采用虚拟现实仿真实践教学方法[9-12]。为了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互联网+”教育,本文提出安全工程专业VR实践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煤矿安全和建筑安全两个模块,通过VR仿真系统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和事故现场(如煤矿安全事故、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火灾等),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解决实习经费不足、实践教学设施不全、实践基地受限的问题,也可以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4)采用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创,以后逐渐被推广[13]。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其强调把学习设置于现实问题中,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获得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达到用以促学的目的。
3安全工程专业基于虚拟仿真和问题
学习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本文综合考虑以上四个方面的解决措施,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安全工程专业基于VR+PBL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其具体实施路径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估如下。
3.1实施路径
(1)在实践教学课程进行前,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学习进度和学生基础布置相应的任务,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题,5~6人一组,明确任务分工。(2)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通过查阅文献,到安全工程专业VR实验平台或现场参观学习并收集资料,与现场指导人员交流,按照进度完成实践教学内容。(3)实践教学结束后,学生提交实践成果,并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评估,包括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和老师点评。
3.2案例分析
本文选择山西大同大学2016级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认识实习进行基于VR+PBL的实践教学探索案例分析。该年级学生已学习的专业课程有安全科学导论与原理、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及安全心理学。在实习进行前,根据认识实习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基础,老师给出6个方面的实习题目:①煤炭生产过程中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控制;②建筑施工企业事故类型及安全措施;③某企业的安全管理、应急救援现状及改进措施;④某企业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调查及控制;⑤某商场的消防安全现状调查和评价;⑥某煤矿工人的职业病现状、原因及应对措施调查。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实习题目,并形成实习小组,指导老师根据学生选择的实习题目准备相关材料并联系实习场地,实习小组内成员共同完成调查工作和实习报告的撰写。
3.3效果评估
通过虚拟场景和现场实际的感受及调研,学生认为本次认识实习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感、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但相比以前的实习更累。教师通过评阅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发现学生反映的内容不再空洞和雷同,但实习小组内成员的分工还不够明确。
【关键词】 疏浚 吹填 生产与管理 认识
1 引言
笔者从业航道水上工作二十多年,先后在拖轮、吸盘式挖泥船、耙吸式挖泥船等类船舶从事过不同的岗位任职。其中在耙吸式挖泥船上担任船长职务近5年,曾率船在长江、沿海转战29个工地,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生产与管理经验。就任长江宜昌航道工程局第三工程处总船长时,负责协调指导所属7艘挖泥船的生产与管理工作。现任工程管理处副处长,在组织和协调工程船疏浚方面,进一步沉淀和积累有益的工作经验。本文结合过去单船施工、项目管理,对疏浚船舶的生产与管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现浅谈如下。
笔者认为,管理与生产就像人的思想与行动,是一个大脑指挥于行动、意识付诸于表现的过程。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管理与生产都有着不同的模式,其目的是要取得更好的生产效率。而之所以存在着不同的模式,其决定因素是各行各业具有不同的生产条件与生产环境,为此,要谈疏浚船舶的生产与管理,首先要认识到疏浚船舶的特征与特点。
2 疏浚船舶的特点
2.1 疏浚船舶是船舶,但其船舶功能只是辅助功能
疏浚船舶首先是船舶,具备着船舶应该具备的一切特征,有着严格的人员配置规定。船长负责船舶全面工作,驾驶部有水手、水手长、三副、二副、大副,轮机部有机工、三管轮、二管轮、大管轮、轮机长,还配备有政委、电机员、炊事员等等。但是这些对于疏浚船舶来讲,船舶仅仅是一个生产的载体,其辅助在于为完成疏浚、吹填等建设项目提供必要的设备平台和施工工具。
疏浚船舶目前以绞吸、斗轮、耙吸、冲吸、抓斗等为主,具有造价高,科技含量高,人员素质高的特征。疏浚船舶的造价一般远远高同吨位、同功率船舶,配有先进的导航、雷达、通讯、测绘和安全逃生系统,构成复杂的系统网。为满足其施工工艺,其功率匹配、管路设计、排距、挖深、吃水、生活等必须在有限的空间中做出最优良的组配,成为通过航行、定位、作业等技术手段能够进行疏浚生产的大型工程设备。
据船舶的辅助功能延伸,其船员所具备的海事局、海洋局及相关公约所要求资格,是满足完成疏浚主要任务的辅助条件,船员在满足专业技能条件下就是一支具备项目管理、施工技术等复合专业素质水平的施工队伍。他们在履行船员职能的基础上,发挥项目管理、施工技术的主体职能,完成各种类型的生产任务。
2.2 疏浚船舶相似于车间,又不同于车间
疏浚船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班组,有着严格的操作规程。在实际施工中,轮驾两部具有严格的分工,大家各司其职,既相对独立,又密切协调配合,就像一组相互咬合的齿轮,这极其相似于很多工厂里的流水线车间。
疏浚船舶在适航状态和施工状态时,其船舶特征和施工特有特征相互交叉。其船舶特征决定它的内部是一个固定的车间,车间分驾驶部和轮机部两部分,轮机部为驾驶部提供动力,驾驶部运用动力进行航行和施工。其疏浚特征决定整个船舶是一个移动的大车间,是航道上的清道夫,泥沙的搬动工,服务于航运。
小车间附载在大车间内部,其车间功能相对单纯。大车间施工的地点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区域,每个施工对象的工况,施工要求不尽相同。这有些相似于建筑、路桥的施工队伍。不同之处在于这支具有相当专业技能的施工员都是船员。
2.3 疏浚船舶是独立的,又不是独立的
疏浚船舶作为一个一线施工班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轮驾两部职责有序,船员分工明确。在施工过程中仅靠自身密切配合,操作船上的相关设备即可完成生产任务,甚至可以独立承担施工项目。在实际工作中,疏浚船舶处在项目部的有效领导和监管之下,项目部对其下达任务要求,提供相关数据,并不直接干涉疏浚船舶的内在运行和人员管理。
疏浚船舶的不独立性在于:是一个严格的船舶管理对象,他有自己的船东,有严格的户籍和注册的身份证号码。除了接受单位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外,要接受项目部的业务指导和日常管理。另外,其船舶性能决定其船舶和船员必须满足海事、船检等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还必须定期接受海事、船检部门的例行检查、监督和各项检验;船舶离港、入港等动态必须得到海事部门的签证;船员的升职、升等、延线必须按照通过海事局的笔试和实操。
2.4 疏浚船舶是一个小社会,远离于大社会
疏浚船舶是一个相对封闭、性别单一的小社会,船上活动范围狭窄,业余文化娱乐活动有限,与社会的正常交往受到限制,船员有强烈的孤独感和空虚感;船上生活区与昼夜不停的主机和副机紧靠,噪声持续作用于船员;船体的振动和摇晃,使船员经常处于颠簸、震荡之中。船上值班交替循环不已、作息时间不一、时差不断变化、季节不断迁移,船员生物节律变更频繁。这一系列特征塑造了船员独特的性格,这也是疏浚船舶生产特别是管理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3 疏浚船舶的管理
疏浚船舶的生产与管理是一个矛盾体,也是一个协调体。管理务求条款精细、步步到位,生产过程中总是工况各异、生搬硬套势必寸步难行。虽然管理不能代替生产,但生产绝不能脱离管理,这需要有机的协调。
3.1 管理要做好外行领导内行
前面谈过,疏浚船舶虽然是一支专业的施工队伍,但其性质仍然是水上作业,并且具备高度自动化。相对而言,项目管理者是外行领导内行。但管理与外行领导内行并不矛盾,管理的目的在于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生产安全,为此,管理只需在施工管理方面给业务指导和技术要求,具体实施仍然由熟悉生产设备、具备操作技能的具体生产者来执行。
疏浚船舶经过多年的程序化运作,每到一个新的工地,都会详细了解、分析施工环境,根据当地水流、水深以及土质等各方面因素制定最合理的施工方案。长江宜昌航道工程局航浚18在广西钦州港航道整治工程中,通过人工将溢流筒升至最高位置,先压载,后下耙,解决了下耙深度不够问题;在广东崖门5000吨级出海航道整治工程中,采取加长耙齿,开启高压冲水,垫高耙头等措施,解决了细沙及粘土对泥泵及耙齿磨损问题等,都是疏浚船舶自主解决的。
3.2 管理要把握好五大关
一是要把握好人文关。疏浚船舶的船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船上的生活条件决定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或多或少的不同于大社会中的群体。只有有效缓解和清除他们的心理负担,才谈得上让他安心工作,服从管理,也才谈得上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要把握好安全关。安全就是效益,船舶远离大陆,孤立无援,任何事故都可能会造成船毁人亡。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可言。安全第一,必须预防为主。疏浚船舶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做好各类预案。
三是要把握好进度关。时间就是金钱。疏浚船舶的生产经营工作除了是履行社会职能,服务水运海运外,最终目的是创造效益。进度滞后轻则造成成本增加、重则增加违约成本。
四是要把握好质量关。质量就是生命。项目工程完成得是否合格,最终取决于工程质量。如果疏浚保畅通的疏浚质量不过关,造成船舶搁浅,航运滞航,阻碍水运交通,造成社会经济动脉受到影响的巨大后果。这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企业发展负责。
五是要把握好验收关。验收关是最后把关,也是总把关。通过严格的验收,检测排查施工质量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可行的补救和返工,保证施工质量。从管理角度来讲,前四关是预防治本,更为重要。
在笔者看来,疏浚船舶的管理主要是认知生产,服务于生产。随着建设方需求的不断差异化,疏浚船舶的种类日趋复杂,专业化水准越来越高。作为成熟的企业管理,必须厘清管理与生产之间的关系,熟知疏浚船舶工程技术人员与船员的界线,把控疏浚船舶施工与航行的角色转换与融合,将项目管理合理植入到生产的各个细节中去。
参考文献:
[1]张德孝编.《船舶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
[2]望作信著.《船员安全心理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关键词】建设工程;现状;安全管理措施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安全事故的多发行业,安全生产不仅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加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要减少建设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就需要从建设过程各责任主体(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入手,对各单位在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分析,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遏制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一、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为赶工期在领取施工许可证前擅自开工,给安全施工带来很多隐患,也给政府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管增加了难度。少数建设单位工作人员对工程安全生产不够重视,只关心的施工进度,他们往往以明显不合理的工期要求施工单位执行,抓进度而忽视安全的后果就是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
(二)监理单位对安全生产的监督普遍不到位,部分监理单位对建设单位只抓进度不管安全的现象持迁就态度,怕处理不好关系影响今后工程监理任务承包和其它工作的展开。 在制度建设方面,安全管理是个空白,企业层面没有设立专门负责安全管理的机构,在项目监理部层面,同样也没有安全管理机构,没有专职安全监理人员,没有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在技术措施上,存在安全监理细则针对性不强。
(三)部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不扎实,未能真正认识到施工安全生产责任的重大,未能将国家有关建筑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安全生产文件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近年来建筑领域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而建筑行业从业人员75%以上为农民工,企业安全教育和施工技能培训不能满足需要。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形成了真空,留下了隐患。
二、各责任主体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一)强化建设单位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作为建设项目的投资方,建设单位是连接项目各参与方的纽带,在项目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建设单位积极参与项目的安全管理能够有效的促进参建各方对安全生产管理重视。为此建设单位要做好:按建设程序办事,积极办好开工前的各种手续,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按时足额支付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不向施工单位提出不合理的工期,不与施工企业签阴阳合同,不在合同外附加有损公平的附加条件诸如垫资等。积极参与到项目的安全管理中去,为参建各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建设单位应充分调动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形成由“龙头”牵头抓安全的好局面。
(二)突出监理管理作用,构筑安全管理的第二道防线
如何抓好安全管理工作,监理单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监理人员要不断地学习国家和地方的有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技术培训。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提高安全意识,从思想上和业务水平上提高安全生产的觉悟和素质。
2、监理单位应规范自己的行为,按照要求配齐足额的项目监理部人员。将安全培训作为公司内部的一种考核,提高监理人员安全监理的自觉性。同时要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编写安全监理规划和实施细则,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3、审核施工总包单位、分包单位的安全生产资质,特种作业人员的岗位证书,安全保证体系、安全措施费使用情况,应急救援预案和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单位的安全交底等,从源头上控制施工单位的违规行为。
4、监理单位在施工中要加强施工现场巡视和检查。抓好关键部位的安全监管工作,如:洞口和临边的防护、深基坑的防护、临时用电、特种设备等。对施工现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应及时下发监理通知单,通知施工单位整改并通知建设单位,必要时上报建设主管部门解决。
(三)狠抓现场管理,切实体现“企业负责”的安全管理体制核心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安全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关键是完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是一种硬环境,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规范从业人员行为,通过鼓励与约束、奖励与处罚来达到安全管理的目标。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
施工企业是建筑工程施工的主体,是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必然是安全生产的保障主体,掌握着安全生产的命脉。安全生产管理必须从施工企业着手,落实安全管理机构,用制度和责任制来规范企业行为。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企业安全组织机构、项目安全组织机构。首先应确定安全生产目标,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使安全岗位责任与经济利益挂钩,再根据项目的规模不同,采用不同的安全管理模式。对超过一定规模的项目应设立安全科进行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的资料档案。
目前,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安全生产管理需要,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应做适当的调整,对于项目较小的工程,可把劳务分包队伍作为班组对待,按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如图1,对于较大的项目安全管理作适当修正,具体见图2。
图1 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
图2 改进后的安全管理模式
2、通过经济手段促进安全生产
(1)完善建筑职业伤害保险制度
常见的几种建筑职业伤害保险为工伤保险、雇主责任险、建筑业意外伤害保险。建筑企业投保费率应与安全业绩挂钩。在实际操作中,可由监督管理部门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业绩进行评价,对于正在评价业绩好的企业,承保方要出让一定的经济利益给投保方,才能从根本上激励投保方主动投保。在严格执行《条例》的规定的情况下,理顺保险公司、地方安全监督机构、投保施工企业三方的关系,建立职责明晰的分工与合作关系,特别是安全监督机构和商业保险公司的合作对收集事故统计数据、解决建筑安全管理中的资金困难能起到积极作用。
3、科技手段
企业应采用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改变传统落后的施工工艺,把建筑企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逐步改变传统的手工作业向机械化作业迈进,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安全因素。运用人机工程学和安全心理学的科研成果,调整好施工操作人员的心理,避免工人在情绪低落时出现过失,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另外,开展建筑领域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有助于确保建筑安全的工作质量,提高建筑安全标准化程度和水平,是解决建筑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
结束语
总之,为了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加强和规范建筑市场,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我们必须正视现阶段我国建设领域所存在的各种问题。面对当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形势,各参建单位应把安全管理工作当作一项重要职责来抓,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安全管理的新路子,而且要依法进行施工生产,切实将建筑安全工作抓出成效,紧紧围绕关系到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出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冯禄海.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朱晓雯。我国建筑业安全现状分析[J].安全生产与监督, 2008, (1):25 ~27.
关键词:安全工程;课程体系;设置模式
安全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生产过程和生活活动中技术事故和危害的科学,它是研究事故或危害的产生、发展规律以及预防的现代科学技术。安全工程是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综合学科的重要分支学科,是以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发生的各种事故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已经发生的事故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的有关知识,识别和预测生产、生活活动中存在的不安因素,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安全、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这使得安全工程学科的研究领域由过去以研究生产领域问题为主扩展到生活安全、生存安全领域,大大拓宽了安全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
安全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安全科学与技术能够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安全工程专业作为安全学科的本科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复合型高级安全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将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有必要对本学科的内涵、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我国,安全科学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崛起和90年代初期的徘徊后,在新世纪已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安全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术界和整个社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和提高。这说明科技界已从更深的层次认识到了安全科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自身安全的渴望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
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纷纷设置的新学科和热门学科,2001年只有30所,而2004年就有68所大学招收安全学科本科学生。为了培养安全科学领域急需的各种人才,身处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师,努力组织教学,突出专业,有的侧重于采矿、化工、航空等行业工程技术,有的侧重于消防、空调等公用工程技术,极不统一。这样由高校一厢情愿地培养的特定行业或某一专业的安全工作人员,非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反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浪费,同时还使某方面的人才短缺。可见,安全科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更多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面对21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安全科学如何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学科体系,进行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已成为安全科学建设中一个亟待研讨的重要课题。
二、河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现状
河北理工大学是河北省内重点发展的骨干大学,其下属资源与环境学院从事矿山安全技术、采矿技术、爆破技术和地质的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采矿工程专业硕士授予权,涉及安全工程的许多课程已开设多年,不论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学研究,都有坚实的基础。
河北理工大学于1958年建校就设立采矿工程专业,1993年获得采矿工程专业硕士授予权,2002年获得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硕士授予权,在此基础上,我校在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安全工程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主要学习矿山与地下建筑、交通、航空航天、工厂、物业、商厦与地面建筑的灾害防治技术及工程和通风、净化与空气调节、安全监测与监控、安全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监察和管理等专业知识和实践。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及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在安全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化工、建筑、交通运输、大型工业企业等部门,培养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环境监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科研单位、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厂矿等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矿山与地下建筑、交通、工厂、物业、商厦与地面建筑的灾害防治技术及工程和通风与除尘、安全监测与监控、安全监察与管理等工作。
三、河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指导思想
课程设置要明确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遵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秉承“崇术重用”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精心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上要实现“五个明确”:明确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思想,明确扎实够用、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体系,明确稳定与灵活的课程设置结构,明确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并行的教学模式。
2、基本要求
(1)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及各专业委员会的相关要求,进行专业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专业知识结构调整力度,以课程模块的形式合理设置专业方向,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2)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要进一步提高必修课的质量,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上机、实验等实践环节,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结合专业教学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认真研究在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和社会、科技、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内容、途径和方式。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对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设计,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要把基础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4)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通过教育、教学、课内课外等各个环节的共同作用,将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实验、自主设计和自主实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要有计划的组织开设如数学模型、电子设计和机械设计等方面的选修课,组织各类科技竞赛,要倡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促进学生在以学习为主的条件下,逐步实现由单纯的学习知识向学习知识与发现、发展知识相结合的转变,逐步形成创新教育机制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3、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是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必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颁布与实施(2002年)以来,政府、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复合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长,同时也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提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思想,采用“一减少、两增加”的方法,即减少专业课学时,增加基础课学时和增加新的专业方向,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灵活培养为原则,跨学科组织教学,横向设置专业并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进行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平台+模块”结构进行设计。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分流限选模块、任意选修模块和实践教学环节等部分。
(1)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原理、纲要、概论、基础等课程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30%。
(2)公共基础必修平台:包括各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如数学类、大学物理、化学类、机械类、力学类、计算机类和电学类等课程。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平台设置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机械制图、普通化学、物理化学、电工电子学、线性代数、工程力学、概率统计等课程,占理论教学总学时33%。
(3)学科基础平台:主要包括安全学原理、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心理学、安全法律法规等,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14%。
(4)专业选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按照专业特色设置矿山安全、消防安全和化工安全三个模块。其中矿山安全模块设置矿山地质学、采矿学、通风工程学、矿山安全工程等课程;消防安全模块设置燃烧学、防火与防暴、消防工程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化工安全模块设置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工业防毒技术、化工安全等课程。每个模块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10%。
(5)任意选修模块:包括专业任选课和校公共选修课。其中:专业任选课是为本专业学生提供的以拓展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为目的的专业课,此类课程为任选课;校公共选修课是为学生提供的以拓宽知识面、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完善知识结构的要求设置人文、艺术、社科类、计算机类、外语类、自然科学类、经济管理类、环境类等多方面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每学期由学校教务处统一修订。要求学生至少选修专业任选课6学分,公共选修课15学分。
(6)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40周,主要包括军事训练、单独开设的综合试验、专业实习、金工人士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制图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同时为更好的贯彻《高等教育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专业还开辟了第二课堂,设立了“创新学分”。创新学分主要指对第一课堂以外所实施的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取得学分。凡在各类学科竞赛(如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等)、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开发等)、及文学作品、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及其他方面的创新活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成果的在校大学生,均可申请获得相应的科技创新学分。
教学培养计划全面实行学分制,理论教学课程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主要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选修课主要包括专业选修模块、专业任选课、公共任选课。两者学分比例4:1左右,4年总学分控制在200学分左右。必修课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能够满足本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增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