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论文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开题报告须知
一.选题原则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
2.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
3.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4.要结合导师的科研任务进行选题。
5.要根据研究方向及自己的基础和特点,在查阅文献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论文题目或选题范围,并与导师共同确定。
二.基本要求
1.查阅文献资料博士生一般不应少于50篇,硕士生一般不应少于30篇。
2.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开学初进行,硕士生的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开学 初进行。
3.书写格式:
(1) 论文题目(或选题范围)
(2) 国内外在这一领域已进行的工作及前沿的主要问题
(3) 课题的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
(4) 研究工作具有新意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5) 研究过程中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和措施
(6) 所阅读的文献、资料(另附清单)
(7) 论文工作安排
×××大学
(科研论文工作计划)
题目名称:霉变软磁盘清洁仪的研制
姓名:×××
学号:××××
攻读学位:工程硕士
学科专业:机械工程
学院(系、所):
所在教研室
(科研所):
指导教师:××教授
填写日期:200×年×月×日
(选题报告由研究生填写,原件交研究生助理)
一、课题来源、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及研究意义(附主要参考文献)
软磁盘是微型计算机使用最广泛的数据载体,具有容量大、成本低、携带和使用非常方便等特点。但由于软磁盘对贮存、运输、使用环境要求高,特别是在南方潮湿季节,非常容易霉变,即使在较为理想的保管条件下也不能完全克服霉变及附着尘埃。而软磁盘一旦发霉,原本平整光洁、均匀一致的软磁盘芯片,轻则斑斑点点,重则成片霉迹,并会引发下列问题:(1)使数据丢失。(2)霉体污垢和磁粉产生的氧化物粘着在磁头上,日久结硬,严重影响软磁盘驱动器寿命,并极有可能划伤好的盘片。(3)霉损盘面失去平整和光洁,在磁盘高速旋转时,使磁头位移,使软磁盘的关键词驱动器发生故障。(4)造成软磁盘的大量浪费。对于已发霉的软磁盘,目前尚无良策,一般只有报废丢弃。此外,保存有大量普通数据、信息、文件、程序的软磁盘一旦霉变后,也将失效,给用户造成很大的损失。为改变这种情形,有必要研制“霉变软磁盘清洁仪”,对发霉的软磁盘片进行技术处理,使之恢复原有的数据信息,在实际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霉变软磁盘清洁仪”在设计上有几个特点。一是采用软硬结合的方式,对发霉软磁盘进行维护;二是利用软磁盘驱动器卡座,不仅使得设计结构简单,软磁盘定位精确,而且操作方式也符合习惯;三是磁软盘数据修复系统界面简单,操作方便,把以前一些必须借助工具软件进行手工恢复的复杂问题,用程序通过交互或自动方式来实现,提供了许多简单明了的窗口菜单和对话框,适用范围很广;四是结构化、模块化、集成化特点显著,各模块功能独立,有较强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充性,便于今后的改进完善;五是设计思想较全面且有一定的创新,对于软磁盘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都有其相应的技术手段。恢复数据的可能性和可靠性较高,并可根据用户需要对数据进行取舍,既是软磁盘清洁仪的有力补充,又可作为一个功能独立的软件。
参考文献:
1×××××
2××××××
3×××××××
4×××××
二、研究内容,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试验方案、预期成果
1.研究内容
“霉变软磁盘清洁仪”是针对软磁盘霉变后,其数据信息失效、软磁盘报废并严重影响软磁盘使用等现象而研制的,它采用摩擦滚轮清洁原理,用机电控制方式进行自动清洗,去掉霉斑,还原软磁盘上的数据信息。软磁盘数据修复程序作为软磁盘清洁仪的辅助工具,对霉变腐蚀或磁头划伤等造成软磁盘芯片物理损坏的盘片进行数据修复,根据损伤情况,能部分或全部修复其数据信息,为用户挽回损失,此外,对软磁盘定期清洗可延长软磁盘和驱动器的使用寿命。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试验方案
(1)硬件组成原理。“霉变软磁盘清洁仪”的硬件由清洁机构、驱动机构、软磁盘驱动器卡座、去潮湿电路等部件组成。其中,清洁机构主要由上下清洁轮、滑块、凸轮及升降杆构成,主要用于软磁盘的清洗,它被设计成活动的螺栓联接件,根据需要可随时升起和注入清洁液及更换清洁轮;驱动机构由微型减速电机、聚胺脂胶带等组成,负责驱动二个软磁盘;软磁盘驱动器卡座,用于定位软磁盘片;去潮湿电路由电阻发热丝、风扇、开关组件等组成,用于软磁盘清洁前和清洁后的去潮去湿,更好地维护软磁盘。工作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当软磁盘插入清洗驱动器中时,触动微动开关,使微电机电源接通并运转,微型减速电机驱动二个软磁盘以每分钟约200转的速度在驱动器卡座中转动,上下清洗轮自动加载,并随软磁盘芯片一起转动。清洁轮以一定的压力要与软磁盘芯片摩擦清洗,并在凸轮机构的作用下前后往复运动,使清洁液与霉斑或污迹充分混合、分解、分离,未能分解的少量杂质沾在清洁轮绒布上,用清洁轮清洗磁盘除掉即可。若经过上一过程仍未能完全除掉霉斑或污迹,可重复上的关键词一过程。在清洗前或清洗完成后应当去潮、去湿;清洁前的去潮是由于霉斑、污垢等物附着在软磁盘片上时,使盘片表面磁粉层含有一定的水分变得潮湿而松散,清洗前如不干燥,清洁时很容易去掉磁粉层,造成永久损伤。至于清洁后的去湿,是为了及时挥发盘片表面上的清洁液,因为清洁液使得盘片与盘片套之间的运动有一定的阻尼,如不去掉清洁液,软磁盘驱动器的转速达不到规定值,软磁盘在软盘驱动器中将不能正常的读写。电路工作原理是由30伏直流开关电源给微电机、加热丝和风扇供电。电路中有二个常闭微动开关,当软磁盘插入清洗驱动器中时,其中一个断开,微电机电源接通,开始清洁;当软磁盘插入去潮湿驱动器中时,另一个断开,加热电路开始工作。
(2)软件工作原理。“霉变软磁盘数据修复程序”是配合清洁后的软磁盘对数据信息的恢复。一些软磁盘因各种原因,如磁头划伤或霉变腐蚀等原因,造成零磁道或其它磁道的物理损伤,或磁盘某些信息被逻辑毁坏等,这些都会造成读写瘫痪,也是用清洗办法解决不了的,就必须利用软磁盘数据修复程序来进行修复。本程序主要采用标准比较法、调用bios中断等方法,先对软磁盘进行检测,把故障定性:硬故障还是软故障,是软故障确定其故障范围,是硬故障确定其扇区位置。然后,对于软故障,即系统信息逻辑错误,可用生成系统参数表、正确信息覆盖紊乱信息等技术手段对软磁盘进行修复;对于硬故障,即扇区的物理损坏,可调用bios中断对绝对扇区进行读写、转储等技术手段对软磁盘的全部数据或大部分数据进行修复。(不是本人的任务,不要写)
3.预期成果
(1)整个系统由一套清洗装置和一套恢复软件组成,项目所采用的软硬件项结合的方式对发霉软盘进行维护的方法尚未见有报道。在同类或相关技术的产品中,目前比较成熟的是一些工具软件如hd-copy、norton等,但这些软件操作较为复杂,需要有关磁盘结构的专业知识,而“霉变软磁盘清洁仪”数据修复程序的操作几乎不需要专业知识,还带有一定的智能性。此外,目前对发霉磁盘的清洗主要靠人工或使用一些清洁剂进行处理,没有自动清洗工具,而本仪器却解决了这一难题,实现了自动化。
(2)1~2篇。
三、已进行的科研工作基础和已具备的科学研究条件(包括在哪个实验室进行试验,主要的仪器设备等)、对其他单位的协作要求论文:工作的总工作量(估计)、分研究阶段的进度(起迄日期)和要求
五、需经费预算(按研究阶段分别列出材料费、化验检测费、加工费、差旅费及其他费用)
序号支出科目金额(元)计算根据及理由
1预算支出合计万
2硬件设计费用万
3软件开发费用万
4差旅费万
5资料、会务费万
六、指导及辅导试验、论文撰写教师
指导教师:×××教授
论文撰写:×××
七、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章)年月日
八、教研室(科研所)审查意见
教研室(科研所)负责人(签章)年月日
九、学院(系、所)审核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章)单位(公章)年月日
一、班级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24名学生,其中有17位女同学,7位男同学。经大学一年级下来,我班总体情况良好,班内大多数同学学习态度端正,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班被评为苏州市文明班级。现在我班已经进入了大二阶段,在班级管理工作上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二、本学期基本工作要点
1、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班内有一部分同学平时对自己放松要求,在学习方面不抓紧,导致期末考试成绩不良。针对上学期末的考试成绩,要求参加补考的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多问、多做、多看,向优秀生学习。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表现自己,多参加系、学校活动,如卡拉OK、网页制作等比赛。我班有几位同学在文娱方面表现突出,鼓励他们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多参加校内外活动,把班级气氛搞得更活跃。
3、发掘学生特长,培养多方面的人才,锻炼学生动手、动口能力,为他们不久要踏上社会打好基础。这方面准备在这学期多开展主题班会,如演讲比赛等。
4、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有礼貌、讲文明、守纪律、讲卫生。在校内要尊重老师,主动打招呼;在参加公众场合注意班级面貌,保持安静,遵守纪律。
5、健全班委会,明确分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在学期初,对原有的班委进行调整,每位班干部都认真写好工作计划,带动全班同学认真学好每一门功课,搞好各项活动。
6、做好弱势学生工作。我班弱势学生主要对象是对学习不重视和有谈恋爱倾向的,在这方面我准备多场地家长联系,双方共同来督促其认真学习,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7、做好勤工俭学工作。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外出打工,目前我班有5位同学利用双休日在外勤工俭学,我将不间断地与任课教师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成绩,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
8、关心住宿生生活。今年我班一部分同学住在东门,还有一部分同学自己租房。情况比较复杂,这就给管理上加大了难度,所以我将更加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经常光顾他们的宿舍。
三、班级主要活动内容
1、组织部分学生到苏州补考,并及时对学习上重视的教育。
2、向学生进行尊师教育,在教师节到来之际,启发学生用各种方式向教师。出版第一期黑板报。
3、组织学生参加开学典礼,进行思想教育。
4、组织学生一次秋游活动。
5、开展庆祝国庆节活动,出版相应黑板报。
6、开展一次演讲比赛。
7、组织学生参加工程系的卡拉OK比赛,争取进入院比赛。
8、组织迎新年庆祝活动。
9、组织参加学校秋季运动会。
在计算机技术当中应用虚拟化技术,需要能够支持可虚拟化的机器,保证机器为虚拟化提供发展环境。系统管理程序是当前平台硬件与系统管理程序的抽象化体现,具有隐性含义[1]。基于一定角度分析,该管理系统被称之为是具体操作系统,即主机操作系统。管理系统的上一层结构是客户操作系统,即所谓的虚拟机。不同的虚拟机与主机系统之间存在一定区别,表现出相互隔离的关系。
二、计算机技术中虚拟化工作的运行方式
2.1桥接模式
桥接模式是虚拟化技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此种方式主要是利用虚拟化软件在局域网基础之上构建一个全新的虚拟服务器,保证为计算机用户提供健全的网络服务体系,并将虚拟机当做主机系统进行操作应用,与其他计算机硬件设备相连接。在同一网络中,分配相应的网络地址、子网掩护以及网关内容,确保每一项内容与实际运行并无差异,实现虚拟主机与主机的正常网络访问。
2.2网络地址转换模式
运用网络地址转换模式,可实现自动访问局域网络。采用此种工作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虚拟技术接入到互联网当中较为快捷,不需要进行额外的配置与具体操作,在宿主机能够正常访问网络的基础之上,达到访问互联网的目的。在这一方面,虚拟机则更像是一台真实的计算机,通过DHCP获取网络参数[2]。
2.3主机模式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想要实现特定环境下对真实与虚拟环境进行分析,运用主机模式较为快捷。运用此种方式,在保证主机与虚拟机有效隔离的同时,还能够控制虚拟机的网络访问。在主机模式下,虚拟系统只能够基于主机系统的基础之上进行网络访问,基于DHCP服务器确定动态分配。
三、计算机技术中虚拟化技术的运用措施
3.1构建虚拟应用开发环境
虚拟应用开发环境的构建,是虚拟化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当中运用的前提条件。良好的虚拟应用开发环境,对提升在计算机技术当中的应用效用至关重要。虚拟应用的开发条件,需摒弃传统的观念。因此,计算机操作人员可基础虚拟化技术的研究下,在一定范围内构建小规模的开发环境,为虚拟化技术的应用效果提供前提保障。
3.2对异构资源进行整合
虚拟化技术在当前计算机技术当中的应用,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硬件不同品牌以及不同供货商所能够提供的硬件设备与资源不匹配,产生严重的功耗损耗。因此,对于上述问题,需要充分运用虚拟化技术,将异构资源进行整合,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为计算机用户提供良好以及统一的系统环境,实现协调性发展。
3.3提升系统安全性
虚拟化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当中的运用,其根本的阻碍因素是系统缺乏安全的环境,知识虚拟化技术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对此方面的内容,计算机技术人员需要尽最大努力,提升系统安全性因素。可采取建立VMM,通过专业化手段为虚拟化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的运用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平台,基于安全角度提升系统实效性[3]。总之,提升系统的安全性不但为用户提供了良好并安全的发展环境,还能够推动虚拟化技术水平的健全与完善。上述三种方法,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以及虚拟化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具体建议。虚拟化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当中的应用,涉及的内容以及涵盖范围较为广泛,还需相关学者进一步研究,为虚拟化技术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结论
关键词:和谐社会 公民文化 宪法爱国主义
“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以后,从长远来看,其政治意义远远超出迄今为止人们所讨论的范围。它不仅仅是“科学发展观”、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和谐或者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执政党执政模式的变化。从更深人一步说,和谐社会及相关各种目标的实现,会导向政府和人民之间社会契约关系的重建,而这种契约关系的建立和巩固都有赖于一个社会的公民概念以及体现公民特征的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加强,有赖于一个公民文化所体现的共识。可以说没有公民文化,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契约便无从谈起,蕴涵在契约文化中的民主、自由等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就会被暴力、零和搏弈等前现代文明的价值观所取代,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也会失去其制度保障。因此,和谐社会意味着一种基于公民文化的契约型国家治理制度。缺乏公民意识,也是中国在政治文化上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因此,重塑公民文化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最紧迫的任务。
一、公民文化的身份认同观
1.公民的涵义
公民一词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在古希腊、古罗马,公民指的是在法律上可以享有政治权利的自由民,而非公民的奴隶和外国人在法律和社会两个层面都是受到歧视的对象。公民是一种身份,一种作为国家认可的构成成员的身份的符号。17世纪洛克、卢梭等人的天赋人权论使公民一词走向普遍化。
《不列颠百科全书》把公民定义为:“公民资格指个人同国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个人应对国家保持忠诚,并因而享有受国家保护的权利。公民资格意味着伴随有责任的自由身份。公民具有的某些权利、义务和责任是不赋予或部分赋予在该国居住的外国人的。完全的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和担任公职权,是根据公民资格获得的。公民资格通常应负的责任有忠诚、纳税和服兵役。”
公民是法律上的概念,强调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平等性。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没有奴役,没有特权,也没有歧视。
与“公民”相对应的是“国民”,与“公民”相对立的是的“子民”。“国民”表明一个人的国籍,而“公民”除了表明国籍外还有更深的内涵,说某人是某国公民,内涵此人与该国其他公民的地位相互平等,拥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民”就是老百姓的意思了,为什么要加一个“子”字呢?《礼记》中说:“子,谓所获民臣”。按照这个说法,“子民”就是不管内心愿意与否都必须臣服的老百姓,它所衬托的是依附型人格、身份差别,所以,在封建社会,“子民”也可以用“臣民”来代替,“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子民”的真实写照。在当前中国社会的习惯性词语中,老百姓远比公民有位置,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公民文化的缺失。
2.公民身份与公民文化
公民身份摈弃了个人身上一切人为的差别,只要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具备了公民身份就会享有基本相同的权利和承担基本相同的责任义务,因此,一个社会公民身份的普遍实现取决于政治的公共性,取决于身份平等的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受到文化传统支撑的身份不平等社会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公民身份的普遍认同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公民文化,这种以认同为基础的公民文化是一种摒弃了等级特权的的政治文化,它要求彻底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建立一种无论任何人都不能违反的法律制度以及对公共权力持有的高度警惕。同时,它还是一种自由的政治文化,在公民文化中,公民们视追求政治自由、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和经济自由为天经地义,它鼓励个性和自我,认为个人的意志、利益、爱好和享受,从最终价值上看高于家族、集体、民族和国家。
在当代,公民文化渐渐取代传统的血统认同和传统认同成为了当代许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基础而成为世界认同文化的主流,认为公民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化解种族仇杀、阶级矛盾、意识形态冲突这些人类社会在上个世纪遗留下来的最终难题的惟一解决办法。在所有的公民文化解决方案中,德国政治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宪法爱国主义”观念显得十分突出。
二、公民文化观的现代特征—宪法爱国主义
一个追求和谐的社会必定不会是追求以暴力或以暴力威胁的原则来平衡利益的社会,一个以“和而不同”为特征的和谐社会必定要用以理性协商和妥协的方式来解决利益的冲突,所以和谐社会必须要寻求社会认同。传统的认同价值,如血统认同、种族认同、传统认同等由于其包含的排斥性因素而显得不宽容,这种不宽容如果发挥到极至,暴力原则的解决方案就会接踵而至,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在当代都是层出不穷的。对此,哈贝马斯提出的“宪法爱国主义”观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宪法可以作为公民文化的象征发挥其整合社会的巨大作用,一个追求和谐的社会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以宪法追求其认同价值。
哈贝马斯认为,存在多元文化差异的人类共同体是不能以民族认同来维系的。作为统一和融合的基础,民族主义缺乏价值规范的基础。提出现代国家统一的价值规范问题,是哈贝马斯“宪法爱国主义”的精髓。尽管哈贝马斯的宪法爱国主义在1989年之前就已经提出,但两德统一、欧洲联盟以及移民与全球化浪潮仍然是哈贝马斯倡导宪法爱国主义的三大主要背景。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移动计算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计算机性能要求的日渐提高。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些在传统上由PC机处理的任务将转移到网络上处理,从而也对计算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技术瓶颈”成为目前摆在PC制造商面前的主要困难,比如一种新型的个人计算方法等。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要打破这些技术壁垒,就要求这些制造商们必须开发出更为高级的微处理技术和更先进的计算机存储技术。为此,目前各国的计算机研究开发人员正在加紧研制新型的计算机,计算机无论从体系结构的变革还是到器件与技术革命都要产生一次量的乃至质的飞跃。在不久的将来,新型的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将会在21世纪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乃至遍布于社会各个领域。
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到现在正在开发的第六代神经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的体积不断变小,但性能、运行速度和存储功能却在不断提高。然而,人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科学家们一刻也没有停止研究更好、更快、功能更强的计算机。从目前的研究方向看,未来电脑将向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一)工作专业化。其实用过计算机的人都知道,并不是我们的每一件工作都需要一部高性能的PC才能完成,甚至有的时候,你采用高性能的计算机来办一个简单的事情还可能带来麻烦,因为高性能会带来高能耗、高发热量等不良的负面效应。因而可以预测,未来的计算机会根据大家从事的工作不同,在其性能上和外观上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专项工作的PC将会有专用设备,从而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其实现在您如果仔细留意的话,目前在我们的身边就正在发生这样的变化。比如大型超市里的收银机、售卖彩票的PC机和银行的运行终端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提高某一项工作的效率和减少成本,逐渐由通用PC慢慢演变而来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趋势就会出现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比如用“家庭智控计算机”作为家用电器控制中心,为我们控制家中的电灯、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等,把我们的家变成一个智能的家。
(二)系统智能化。伴随着计算机的综合能力的日益强大,可以预见,未来民用化的计算机也可能会开始具备某种程度的智能化,以帮助我们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甚至出现以前我们所想的专门做家务活的机器人,这样可以让人们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工作、学习、交际和娱乐等。大家知道当今社会,电子宠物已经越来越受到青少年一代的喜爱。这不仅因为电子化的宠物比真实的小猫小狗饲养更加方便,而且它还可以不断进行更新换代,另外它更容易与主人进行交流,甚至可以模拟多种宠物,可以与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等等。这些优势将让电子宠物取代一部分真正的宠物,成为未来人类的新伙伴。
(三)设计环保化。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社会的发展也应当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为前提,计算机行业也不能例外。我们知道随着计算机综合性能的提高,其能耗也将随之越来越大;而且现在计算机在人们的家庭生活中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运行的时间也将随之变得更长。因而为了不让计算机成为家中用电量最大的电器,技术人员也想尽各种方法让计算机的能耗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像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专门化的计算机,它不仅让计算机的效率大幅提高,而且可以让低性能的硬件系统具备专业的功能,从而达到减少能耗的目的。另外还可以通过采用新的架构,比如采用“量子”“光子”“纳米”方式代替现有的硅架构的计算机,大幅降低计算机的能耗。而耗电的第二大户——显示系统,也将因为LCD、OLED等显示器的普及,不再成为用电大户。
(四)交流人性化。作为未来人类的工作和生活的工具以及家庭的智能控制中心,计算机需要和使用人之间进行不断地交流,才能更好为使用人服务。这就要求计算机和人之间的交流要人性化,才能让使用人真正乐意使用计算机。我们用美国微软古川副总裁所说“计算机将会变成一种能够与用户交流冷暖和喜怒哀乐等情感的产品”这句话来阐述未来计算机的发展思路,我想再贴切不过了。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可以想象,未来的计算机的与使用人的交互方式将会实现多样化.而且随着计算机智能化的提高,多数工作它们可以自动选择操作的流程,其中的过程无需人们参与,所以软件的界面也越来越简单,使用起来就像现在操作家用电器或者手机一样简单,使用人无需再进行专门的学习或培训,就连老人小孩都能运用自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会使人们与计算机交流就像与人交流一样。人们使用计算机将变得更自然。其结果是:计算机的用户界面将变得更像人,虽然其应用程序并非“人工智能”程序。
二、移动技术的发展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以及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未来社会各个行业新的业务和应用将随之不断涌现。移动计算正是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随时能够交换和处理信息所提出,业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引入了移动计算的信息化平台有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加上综合信息化平台不但要达成业务网络和传递网络的互联互通,还要具备移动或无线的运作能力。第二,可移动性将会带来自由性和自如性,这是丰富商务操作的充分条件,为其带来了更大的便利。第三,让更为灵活的信息和越加务实的要约真正具有时空价值和可转让性,进而有机地在行业内化竞争为合作,化封闭为共赢,激活固化的产品和服务,使企业和行业更加轻松面对机遇与挑战,使运营者富于想象力。这些都是构筑一个行业信息平台的必要条件。
移动计算主要包括三个要素:通信、计算和移动。这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实在移动计算这个概念提出之前,人们对它的三个要素的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而移动计算是第一次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它们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例如,通信系统的容量可以通过计算处理而得到提高。移动计算,由于它是一个大融合的综合工具,所以它至少可以在三个层面上为信息化“锦上添花”。首先,它可根据应用者不同的需要融合各种通信网络和技术,以达到效用的完全性;其次,它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完美融合,能够使两者在行业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它可以将企业管理工具和业务工具融入信息化的大体系之中,使企业的管理、经营决策的做出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平台之上,因而大大增加了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虽然移动性可以给计算和通信在行业内带来新的应用,但同时不可避免的也会带来许多问题。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无线移动环境带来的挑战。在无线移动环境中,信号要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因为会有多径和移动,给信号带来时间地域和频率地域弥散、频带资源受限、较大的传输时间延缓等等问题。这样一个环境下,引出了很多在移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中未遇到的问题。第一,信号通道可靠性问题和系统配置问题。有限的无线带宽、恶劣的通信环境使各种应用必须建立在一个不可靠的、可能断开的物理连接上。在移动计算网络环境下,移动终端位置的移动要求系统能够实时进行配置和更新。第二,为了真正实现在移动中进行各种计算,必须要对宽带数据业务进行支持。第三,如何将现有的主要针对话音业务的移动管理技术拓展到宽带数据业务。第四,如何把一些在固定计算网络中的成熟技术移植到移动计算网络中。当然,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完善,这些问题都将会得到有效的解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迈入一个全新网络世界。那时候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将会如何,我想非常值得我们期待。
三、结束语
关键词:群众文化;存在问题;激励机制;探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文化事业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文化独特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对现代化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新的追求。提升群众文化建设离不开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因此,本文从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探析对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激励机制,以促进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文化工作者年龄结构偏大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引进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数量不能弥补人员流失的数量,文化工作者的总人数呈现递减的趋势,而且年龄结构偏大。纵观我国各个区域,中群众文化工作者,年轻职工占有比例比较低,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上升的趋势,但总体占有比例依然较低,35-45岁的职工比例也呈现下降趋势,45岁以上的职工虽然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年龄较大,工作时间有限,近几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下岗职工的休闲时间增多,加上最近流行的中国大妈广场舞的影响,多数职工下岗后就投入到文化建设中去,这类人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因此,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年龄结构偏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加剧了年龄结构老化的程度。
(二)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不够
群众文化工作单位作为事业单位,在管理体制上存在一些局限性,对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要求不严,没有制定严格的标准,这就造成多数工作者积极性不够,在日常的工作中,按部就班,缺乏主动开拓的精神,对自己的工作漠不关心,工作起来随意性较大,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在工作的过程中,个别职工专业知识掌握不牢,但却不愿意学习,不想办法巩固自我,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根本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组织、策划的群众文化作品缺乏创新,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对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认可度不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人没有认识到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忽视了群众文化工作者对文化建设的贡献。人们认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工作比较清闲,可有可无,进而导致对工作者工作成果的忽视;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群众文化工作者选择该工作的原因是工作稳定,也说明了群众文化工作者本身就不太重视这份工作,职工本身就是这个态度,更何况其他人;群众文化工作者受人尊重、占有社会地位的比例甚少,这也说明了社会对这份工作的认可度不是很高,部分领导和群众对群众文化的功能和价值认识不到位,理念过于传统,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群众文化工作者觉得自身的价值不被认可,进而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三)福利待遇和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现阶段,文化事业单位的待遇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与国有企业相比,待遇依然较低,文化工作者的总体收入水平不高,由于工资待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价需要,也造成了大量工作者流失;事业单位的经费主要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针对群众文化方面,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财政投入不足,造成文化经费紧张的局面;受费用的影响,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也没有做到位,培训机制不完善,培养方向不明确等。
二、对激励机制的探析
(一)优化环境,以人文关怀激励人
1、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改变社会人士对群众文化工作者不予关注和重视的局面,就要加大群众文化功能、价值和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凭借群众文化宣传平台的优势,引导社会各界尊重文化工作者;政府部门要重视群众文化工作,对文化工作者给予一定的关心和支持。
2、建立共同的价值体系
在组织内部,建立共同的价值体系,营造互相尊重的氛围,职工之间相互协助,要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创设自由的内部环境,在工作中允许失误,由于文化工作的特点所致,即使创作人员费尽心思完成的作品,也不一定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因此,要多鼓励创作者,而不是一味的责罚。
3、运用情感激发工作者的积极性
领导要关心职工,在思想上进行疏导,在生活上进行关怀,为职工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用人文关怀激发职工热情,进而努力工作;制定灵活的时间表,给创作者更多的自由空间,提高职工的创作质量,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以体制激励工作者
合理安排岗位,将单位内的权责进行明确,说明各个岗位的作用,根据职工的特点,并结合职位管理方法,合理安排岗位;对各个岗位的发展方向、职责进行具体的规定,做到因事设岗、按需设岗,以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建立流动机制,在工作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轮岗,通过轮岗中的表现,确定员工最佳的岗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人员评价、选拔机制。为了增加工作者的压力,要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建立正确的考核制度,全面合理评价员工的表现,结合员工的绩效考核,选择骨干人才,激励竞争上岗,使每位员工都能鼓足干劲,发挥自身最大的效能,促进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三)有针对的激励工作者
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加财政的投入,为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保障。根据员工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训,多给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以促进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建立科学的薪酬分配制度,在设定基本工资后,要增加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工资,其中,对于表现优异的要发放奖金,并将绩效工资分配与工作业绩、人评价挂钩,形成科学的奖惩制度。
结语:
群众文化以其独特的优势,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付出和努力,因此,本文对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析了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以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杨迎春.浅谈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激励机制[J].管理观察,2012(17)
[2]杨靖.关于加强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新西部,2009(22)
(一)审计线索有纸质资料改为电子数据资料
审计线索对审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会计记账工作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各种账簿和编制的会计报表都是以纸张形式,审计工作的线索即为纸质的账簿资料,审计人员可通过顺查或逆查的方法调阅这些记录在纸面的数据信息,来获取审计所需信息,判断企业财务活动合法性,作出自己的审计结论。但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数据的处理基本都集中由计算机来完成,会计信息集中存贮在磁性电子介质上,这些数据通过肉眼是看不见的。会计信息系统通过改变与审计线索有关的某些因素,诸如更换数据存储介质、采取不同存取方式以及使用不同处理程序等,都会对审计线索产生极大影响。首先,从各项企业财务数据录入到生成会计报表并输出,都由计算机按程序指令自动完成,整个处理过程没有第一责任人;其次,传统纸质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等都由电子数据文件代替;第三,电子数据有可能被人为修改而不留痕迹,除非专业计算机人员依靠强大技术手段,否则无法阅读;第四,通过计算机录入的财务数据信息数据处理工作很难直接观察等。这些影响的结果使得审计人员难以通过传统模式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跟踪。
(二)高效率的财会软件对审计工作产生巨大冲击
财会软件的应用给会计工作带来很高效率,原来手工条件下财务会计记账、做报表等工作即繁琐而又准确性不是很高。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利用财会软件强大数据处理功能,这些工作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不但工作效率高,而且准确性也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采用过去传统的手工审计方法,明显是无法满足会计信息化大环境下,工作的高效性和数据的准确性的要求。同时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财务数据进行大幅度调整,而且痕迹难寻,这就大大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三)会计信息化的技术性要求审计人员提高整体素质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信息系统比传统手工处理系统技术性要求更高,使得审计内容和范围也更为广泛和复杂。传统手工审计下,从事审计工作的多为掌握丰富会计知识与审计方法的专业人员,但面对会计信息化,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表述能力,还要求其对信息化会计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对其输入输出的控制、数据处理的过程以及有可能发生的舞弊情况有深刻的认识和掌握。但目前我国由于信息化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相对滞后,复合型的审计人才匮乏,审计人员对电子财务数据报表很不适应,难以开展有效的信息化审计。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工作思路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对审计工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
(一)认真学习和理解国家有关审计的法律法规在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必须借助法律的强制力来营造一个外在的法律环境,对不利于审计行为予以法律诉讼和惩罚。法律上最有效的证据是记录业务发生的原件,但在法律上能否接受无纸化信息作为有效的证据,无纸化的电子信息能否作为审计的有效证据,已成为一个国际化问题。我国早在2004年,国家审计署签署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第九条就对审前调查应当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资料作出界定,其中专门指出包含电子数据、数据结构文档。
(二)完善企业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方法
计算机作为一种先进的电子设备,不仅仅可以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发挥作用,同时也可以为审计工作提供便利,审计人员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开展审计工作。一旦审计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审计效率。具体到工作中,作为审计人员可以采用“黑箱原理”,不审查机内程序和文件,只审查输入数据和打印输出资料及其管理制度的方法。另外也可以采用计算机审计方法,利用计算机的设备和软件进行审计。除了审查输入和输出数据外,对计算机内的程序和文件也同时进行审查,通过对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确定凭证和账务文件审查的范围、数量及数据的正确性。
(三)加强相关软件技术的开发力度
[关键词]方法措施统计基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各种资讯息息相关,统计基础工作作为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其作用日益增大,重要性俞益增强,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济、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统计基础工作是行政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之一,在行政单位中要求统计人员掌握统计资料搜集技能、统计资料加工整理表现技能、统计资料分析指标与统计分析方法技能、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技能等统计基本技能,并能熟练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现行机关里对统计基础工作内容与实际结合少,抽象的理论原理讲述、复杂的公式推导和繁琐的统计计算过多,统计分析和计算仍沿手工计算和计算器计算。传统的统计方式已造成了统计人员对统计知识、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不强,且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的局面。
一、统计的作用
在偶然中寻求必然是应用统计的核心。所谓统计,就是通过有效收集、整理有用的数据信息,运用数理统计推断的原理,以部分(样本)推测全体(总体)的特性。通过测量、描述、分析产品特性的变化,形成数学模型,从而对产品过程进行监控,对质量变异提前预防,为降低产品缺陷和预防不合格的产生,特别是为质量改进指明方向。正如恩格斯所说,任何偶然性存在的场合,都受客观规律所支配,问题是如何发现并利用这些规律。统计方法作为一种为决策提供依据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数据分析,了解社会状态的分布情况,找出问题、缺陷及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服务的质量。原始数据不经过整理和分析,只是一堆“资料”,而有用的信息往往蕴藏在大量的数据之中,所以数据的应用是统计的前提,统计是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工具。
二、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调查对象的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我国政府统计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而这一体制也在市政行业中得以体现。其缺陷是:统计工作量大,质量低,可利用资源低。在市政行业中,市政综合统计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加强,致使与各业务部门统计之间沟通不够、协作不充分,没有建立规范的统计信息共享机制,缺乏长期协作的信息互补。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调查对象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使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人为地造成了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县(区)级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电话催表,一两次还不行,得反反复复才能把报表催到手,无论是定期的报表还是抽样调查表,催报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2.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过分悬殊。目前县(区)、乡两级统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县(区)级统计局在原有的在职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统计业务和调查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很不乐观,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层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基层统计事业发展的“瓶颈”。除上级业务部门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外,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县(区)级财政以保人员工资为根本,而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的需要举步维艰。
5.统计执法举步维艰。统计违法行为多发生在为单位工作的行为上,一般都是对单位进行处罚,如果某单位受到违规处理,势必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三、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统计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得出的数据,反映了当前我国常规统计制度方法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第三产业、非公有制单位的常规统计方法亟待改革。所以笔者认为应从下几个方面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强化常规统计管理。
1.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一是不断完善壮大县(区)、乡统计机构,充实、培训县(区)乡统计人员,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应尽快考虑成立县(区)级相应的调查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四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
2.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统计人员完成了大量的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统计报表的汇总上报,并不等于完成了统计工作,它只是完成了统计工作“量”的一部分。统计工作的根本是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完成统计工作“质”的部分,以揭示其“量”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的间隔时间,以最快时间统计数据,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四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五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3.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对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
4.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坚持依法办统计,依法治统计,依法兴统计。要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要在开展一年一度的市政统计执法大检查的同时,大力开展《统计法》的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为统计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处罚力度,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一是以“五五”普法为契机,营造以法治统的良好氛围。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为依法治统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是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继续理顺局内各专业业务关系,理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业务关系,理顺上下级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增强统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促进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5.多方培训强化统计人员素质。目前许多统计人员理论知识欠缺,不会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决策者考,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这也充分说明了他们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基层统计部门统计基础薄弱,既懂统计管理又懂统计业务和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相当少。统计人员的素质如何,对统计信息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制约关系,人员素质高,统计信息的质量就会提高。作为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的职责要求应该了解和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重心、核心和趋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工作方法,知道怎样收集数据、怎样计算指标、怎样分析整理资料;了解和掌握统计信息网络技术。因此,全方位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和工作力度,造就一大批懂统计专业、会经济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请进来教与送出去学相结合等方式,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接受多层面的培训和交流,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形成依法统计理念,不断更新、拓展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能够比较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熟练运用网络系统传递信息,才能保证源头数据不受干扰,做到准确、及时和到位,才能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6.加快信息化提升统计服务手段。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未能应用于实践。长期以来,市政综合统计和各业务部门统计一直使用全面报表统计方法,一表统到底,在统计的调查方法上,形式单一,难以及时反映新时期的新要求和新变,所以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统计现代化建设必要保障和手段,同时加快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也是提高统计系统整体功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依托现有的硬件和网络资源,坚持统一、开放的原则,整合统计信息网络资源,构建统计信息服务网络互动平台,为领导决策、企业发展和公众需求服务。逐步向“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目标稳步迈进。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形势下加强常规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建立健全统计管理体系。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加大统计工作投入,确保常规统计工作正常开展;深化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完善统计体制,健全指标体系,理顺数据采集渠道,进一步改进统计手段和方法,使常规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洪王是.浅谈施工企业统计管理创新[J].商业会计,2008,(3).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作为生产信息产品的统计部门,具有着实现统计跨越式发展的极大优势。统计工作信息化的实现大大地促进了政府管理模式和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使这些领域实现了突破性和跨越式发展。
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作为生产信息产品的统计部门,具有着实现统计跨越式发展的极大优势。缘何此说,其一、具有社会经济内涵的数据是统计工作成果的特征,而数字科学也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数字”把二者联系的如此之近,更何况统计信息也是信息产品的一部分;其二、计算机、应用软件、网络等是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产业产品,而统计用户是这些产品最稳定的用户之一,统计工作为这些技术领域的发展不断提供着新的市场需求;其三、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具有完善的标准体系,而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构成统计报表制度的诸因素无一不是建立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之上;其四、统计自身也是生产信息产品的部门,信息产业发展的总趋势必将带动统计事业的不断前进,而统计信息产品的逐步升级也将促进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统计工作全部在网络环境下运行,实现统计政务电子化、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统计办公电子化,统计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统计政务电子化
统计政务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组成内容,它包括统计工作人员的资格认定、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统计政务电子化是电子政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这些统计政务项目的性质,应把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备案事项纳入电子政务的范围。在实现形式上,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可以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可以通过网络报批。统计调查单位登记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将是统计政务迈出的重要一步。
电子政务就是在现代网络环境下,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构建一个政府办公平台,使用户只要持有一台电脑,即可在任何方便的时间和方便的地点获得政府的信息和服务。这种减少环节、提高实效、方便用户的政府对社会办公系统是对传统办公模式的根本变革。
企业办理一项政府审批事项曾经历了多点多次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多个衙门,才可获取多种批准证书)到多次一点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一个大厅可以获取多种批准证书)。而未来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则达到一次一点式(即政府各部门的登记审批以及备案手续均在网上进行,只需一次光顾一个大厅即可获取所有审批证件)。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至少可以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规范政府行为,促使政府各部门依法行政。网上审批和登记内容必须是具有法律依据或政府批准的行政审批事项,除此之外企业将不予办理报批;二是有利于增加政府行政透明度,做到政务公开,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有效监督,促进政府部门的勤政廉政建设;三是减少企业申报程序中的重复工作量,避免技术性差错;四是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总之,这种政务办公模式将促进政府由单一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促进政府真正成为廉洁高效的政府;同时也促使企业和生产经营者通过依法办理登记报批,对政府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经营纳税。
实现登记审批网络化的五个前提条件:一是政府要确定一个部门,赋予其网络办公总策划、总协调的职能,促使政府各职能部门消除部门利益,形成政府办公“一盘棋”的格局;二是要有电子政务的统一标准,例如:统一的企业(单位)编码(即企业(单位)身份号)、统一的登记注册类型、统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等等,避免用户在使用公共信息中由于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混乱;三是要有一个科学的、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服务管理职能程序的、方便企业操作的电子政务办公流程,例如北京西城区政府“一站式”服务大厅的新办企业审批项目流程是这样的:企业名称预先登记领取工商注册登记表办理前置审批开据房产证、入资、验资企业审批、发法人执照或营业执照刻章审批开设银行账户办理机构代码登记办理国税登记办理地税登记办理统计登记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办理户外广告审批办理旅店业审定价办理商委粮食审批办理科技企业认证当地工商所备案。(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上部分政府审批登记项目可以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发挥中介组织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的作用。)科学的运行流程一环扣一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同信息只取一次,避免重复和差错。四是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网络安全一直是困扰电子政务的难点问题之一,包括建立网络防毒、安全认证、信息资源分级分层使用的安全体系,这些在技术上都应得到解决。五是要统一电子操作系统,要编制一个科学统一的流程软件。而以上五个方面都是建立在政府是一个有机的工作整体的基础上,其工作出发点统一在服务基层,依法行政上。统计登记是政府统计部门依法行政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政府统计掌握调查对象,建立统计渠道的重要途径,随着政府登记审批电子系统的建立,统计登记网络化将得以实现。
二、统计工作流程信息化
统计工作流程的信息化是统计系统内部实现的,它是指统计信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的电子化,即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初级产品的开发统计信息产品的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等统计工作的全过程。
统计数据采集实现由以统计报表、软磁盘为主转变为以网络传输为主。加强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和基层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化水平,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安全建设,国家、省(直辖市)和地(市)级政府统计局之间、限额以上统计调查企业(单位)与各级政府统计局之间应具备网络快速传递的硬件和设施水平;实现政府统计局对企业、上级政府统计部门与下一级政府统计部门之间统计制度、统计培训、电子程序的网络传递;实现基层企业(单位)统计数据信息的网上直报。最大限度地减少统计报送环节,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
统计数据处理应用程序由专业各自开发转变为集中统一研制。统一数据处理操作平台、应用软件、文件格式;统一实行统计“一套表”制度,统一单位属性标识代码、统计指标代码;统一数据处理和审核程序;实现准确、高效、方便的数据处理模式。
统计信息资料的开发利用由传统单一模式转变为现代多元模式。统计信息的8个系统15个数据库:一是统计法律法规系统(统计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二是统计调查单位管理系统(统计法人单位数据库、统计产业活动单位数据库)三是地理信息系统(统计调查单位地理分布数据库、人口地理分布数据库);四是统计调查项目管理系统(政府统计调查项目库、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数据库、基础统计指标及指标解释数据库、派生指标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数据库、统计标准数据库、统计调查方法数据库)、五是专项统计调查信息系统(国民经济各行业统计调查数据库);六是统计质量评估系统(统计指标数据逻辑关系库、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库);七是统计分析系统(统计分析模型应用软件);八是统计新闻系统。
1.1网络黑手肆虐。当今网络运行存在着大量的隐患,而网络资源的非法占有、非法控制、非法存取、病毒的入侵等等都会危及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安全。尤其是伴随着21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计算机上处理各类档案信息已经不是一个单机的运算和处理工作,而是发展成为一个部门、一个公司、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全球互联网。这种大范围的涉及往往给档案信息建设带来了诸多安全问题。病毒、黑客都会给信息化建设带来难题,严重危及到档案信息的安全。
1.2网络信息技术缺乏。信息技术的完善和成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而现有的技术只是针对网络及生活的交流需要并没有对文件的归纳管理以及档案建设提供需求。档案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人们所知的信息输入到电脑上连接网络后上传就完成的,一部分的专业管理技术仍需要相关人员进一步更新和完善。如今,许多相关的工作人员并没有体会到档案信息化给与的便利之处,只因为他们对于所谓的信息技术没有熟练的掌握更别提把这项先进的技术与工作融会贯通。由于业务生疏,便会出现我们上述阐述出如档案混乱,信息丢失等问题。
1.3管理的安全分析。档案信息化的安全工作核心就是管理。管辖范围不明、责任不明、管理制度不健全以及缺乏可行性操作等都有可能引起安全风险。尤其是当网络出现漏洞、安全威胁和攻击行为时,更是无法及时的进行实时监测、报告、控制和预警。同时,当出现事故后,相关的工作人员也无法提供准确的线索给与追踪和定位,既缺乏对网络事故的可控性和可审查性。这就要求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以便及时发现不法分子的非法入侵。
1.4安全应用系统的分析。应用系统的安全系数与具体使用有关。应用系统的安全是变化的,并且类型也是不断的增加。在选择应用系统的安全性能上,应首先考虑最大化的建立起一个安全系统平台,并且可以通过专业的安全软件以及技术不断的更新发现系统威胁漏洞,提高系统的安全指数。当然使用的应用系统安全性也会危及到数据、信息的安全性。机密档案的信息泄露、未经允许授权的访问、试图破坏信息的完整度、破坏系统的指令等都是对应用程序安全性的考验。因此,用户使用计算机调动档案信息时必须要进行身份验证,对于档案信息的传送也要经过管理员的授权和加密。采用多环节的访问控制和权限控制,保障数据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2数据化工作的普及
2.1推进网络安全。对于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已经势在必行。由于工作人员已经习惯于使用传统老旧的工作方式,对于新兴的网络管理不能很快的熟练掌握。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面临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和工作环境,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却是每一个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必备的态度。不能因为不熟练或是不习惯而忽略一些安全隐患,最终因为网络知识的缺乏而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2.2开发信息技术。阻碍档案信息化进程发展的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落伍。而已经存于市面上的先进技术也不能应用到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中。前者是因为技术认知的落后,后者是因为实践与理论相背离。要知道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不是因为需要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因为要贴合大众的需求,跟随时代的脚步。对于那些工作中遗留的落伍技术就应该及时的更新换代。选择时下已经成型并且前景远大的新型信息技术。而对于成果失败者,应当加强实践验证,拉近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缝隙,把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具体到应用上并及时的反馈以便调整,避免资源的浪费。
2.3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档案信息的安全工作是为了保证档案资料的安全性以及档案资源工作可以顺利进行,档案信息化终归是由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指令。所以档案信息化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业务问题。开发先进的信息技术只不过是一个工具,用来保障每一项任务的进展安全,而最终决定指令的执行者依旧是工作人员。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这不仅包含管理档案的能力,还包含了可以熟练的掌握相对应的网络信息专业技术、操作相关档案信息设备,提高专业知识。保证工作人员随时都以积极的心态认真负责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1)实验技术人员与带课教师均要进行预做实验
影响有机化学实验成败的因素非常多,当实验药品、仪器某一条件发生改变时,都可能产生某种变化和差异。比如有的实验对化学试剂的要求非常高,如乙酰苯胺制备实验中的苯胺,肉桂酸的合成实验中的苯甲醛等试剂,需在实验前进行蒸馏处理;还有一些实验的操作中要求仪器干燥无水。所以无论是新开实验还是曾开设多次的实验,为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坚持进行预做实验。通过预做实验,可以对实验内容以及整个实验操作过程有更熟悉的掌握,对于实验要点、操作细节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更全面的了解。对于带课教师来说,可以更好的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于实验准备人员来说,可以有效避免在实验准备过程中相关物品的遗忘,提高学生实验的准确率和成功率。
(2)实验技术人员要经常与带课教师沟通
在每学期确定教学任务之后,实验人员和任课老师必须联系确定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预作实验之后,实验人员与任课教师应就实验中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商量出统一的处理方案。每次实验前,实验员需要将本次实验中所准备的仪器设备的状况、试剂情况、准备过程中的各类异常和具体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及时与带课教师沟通。实验课结束后,实验技术人员要及时听取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老师及学生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在不断吸取他人的经验的同时,提高实验准备的质量。
2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1)试剂管理
有机化学实验室的药品大多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腐蚀性强、有毒等危险性。必须严格按照药品的特性为其提供储存条件[2]。每开设一个实验,实验技术人员必须提前将所需试剂配制好并贴好标签,所有需要用到的药品要在上课前放在托盘中,并摆放在实验室带有通风橱的药品台上,同时将取用液体的滴管和取用固体的药匙贴上相应标签,防止弄混污染药品。实验结束后,需要将所有药品和托盘仪器放回库房。实验过程中,必须监督学生是否规范取用药品,对于危险品和一些较为贵重的药品,要求学生必须按量称取,实验结束后,必须认真查验并及时归位,以防危险品外流,发生意外事故;对于易挥发的有毒药品,必须在通风橱进行操作,以保证学生安全和防止污染环境;对于腐蚀性强的药品,必须戴乳胶手套,以防出现灼烧伤。
(2)玻璃仪器的管理
有机化学实验所用的仪器大多都是易碎的玻璃仪器,之前学生的实验柜中的仪器摆放混乱,铁夹、玻璃仪器混放在一起,很容易造成损坏。而且同一套仪器由各班轮用,使得每次实验课结束工作人员都要逐个检查实验柜的仪器破损情况,工作量很大。因此,我们对玻璃仪器的管理进行了以下的改革:常用的玻璃仪器和实验用品实行一柜一套,每班次的学生按学号1组负责1柜,首次进入实验室时进行全面清点,并让学生签名确认。上课时实验教师负责向学生讲授仪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监督学生正确使用仪器,每次实验后施行自我检查,如果仪器出现损坏,要填写仪器损害登记表,重新补齐,并按照仪器原价的20%进行赔偿。在学期末由教师监督统一进行仪器的交还工作并签字确认。这样的责任制增强了学生爱护公物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使学生对仪器的清洗和保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大大降低了教师检查仪器的工作量。由于学生责任心的增强有效减少了玻璃仪器的损害,延长了仪器的使用寿命,节约了资金仪器。一些较为贵重的玻璃仪器,如韦氏分留柱、索氏提取器等在一学期的实验课中仅仅使用一次或几次,如果同其他低值易耗玻璃仪器,既占空间,又增加了损坏几率,所以有必要对这些玻璃仪器进行规范化管理[3],编组标号,由实验教师单独存放,上实验课时再发放给学生,下课后及时收回库房。
(3)实验室安全管理
有机化学实验室相对其他的实验室更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中毒等安全事故,因此,实验室必须配备灭火器材、防爆器材和急救药箱,并定期检查、及时更新,以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和正常教学工作的进行[4-5]。在实验之前,要注意排查实验室的安全隐患;实验过程中,要配合带课老师认真检查和监督学生实验,及时纠正不规范的实验操作,做好随时处理突发事件的准备;实验结束后及时切断电源总开关,仔细检查水、电、门、窗是否关闭。实验室应注意通风换气,废渣、废液应分类存放、定期回收,保证师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4)实验室卫生管理
由于有机化学实验经常要用到腐蚀性强的或油状的试剂,生成的化合物很多也较难清洗,因此有机实验室较其他化学实验室更容易被污染。为此,在实验前,实验室人员应保持实验室的干净整洁,使学生在舒适干净的实验环境中感受到保持实验室卫生的重要性[6-7]。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要爱惜自己的实验台面,例如:将高温的蒸发皿或刚灼烧好的玻璃管垫在石棉网上再放到台面上,以免直接放在台面上而将台面烧焦;如果不慎将腐蚀性试剂洒到台面上,应及时擦掉,以免腐蚀更加严重。实验结束后,我们要求每组学生各自清理自己的台面并将卫生情况列入平时成绩,值日生负责公共区域的卫生。
3实验技术改革
在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准备工作中,不应仅仅只是将实验需要的物品摆放出来,还应在工作中不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实验技术的改进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如有机化学实验中经常用到的冷却水一般是通过进胶管直接连接到自来水管上,而经过冷凝管后直接通过下水道排走了,这样造成了大量水资源的浪费,通过设计了一套循环水装置,用渔具泵不断的将桶中循环水泵入冷凝管,而经过冷凝管后的水又流回桶内,大大降低了水资源的浪费。如在玻璃工实验当中学生亲手拉制的毛细管可以在熔点测定中使用。如苯甲酸和苯甲醇的制备实验中的产品可以在后续实验中作为原料,实现了化学药品的循环利用,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一、会计电算化质量控制的重要性1.质量是会计信息的生命。会计信息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基础依据,不准确或错误的会计信息会导致偏差或错误的决策,使企业遭受损失,严重的会导致企业破产。
2.质量控制是会计法规的要求。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资料是由电子计算机按规定的程序生成。为保证计算机生成的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安全,加强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规范,《会计法》作出了两方面规定:一是会计软件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二是用电子计算机生成的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尽管一个质量可靠的会计软件可以为生成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提供前提条件,但由于技术上、设备上、管理上及操作人员水平等方面的原因,生成的会计资料可能达不到要求,尤其是在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对电子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多的情况下,很容易因人为因素导致会计资料失真。另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也作了相应的规定,更体现进行会计电算化全面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二、会计电算化质量控制要素影响会计电算化工作质量的因素很多,但笔者认为主要有:(1)系统配置(2)初始化设置(3)工作分工控制(4)审核与监督(5)检查(6)安全控制(7)教育与培训(8)咨询等等。要控制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质量,须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
三、会计电算化质量控制的对策与措施1.系统配置。会计软件及相应的硬件设备组成一个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电算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各单位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并根据需处理的数据量大小、数据结构复杂程度和财力状况,选择合适的系统。大中型单位可选择性能较好的计算机和可挂接大型数据库(如Oracle、SQLServer等)的会计软件;小型单位的会计业务较简单,应以选择投资较少的、挂接小型数据库的会计软件为主。
配备会计软件是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工作,会计软件的好坏对会计电算化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选择会计软件应注意软件的合法性、安全性、正确性。可扩充性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软件服务的便利,并组织专门人员对软件的模块、功能和特点等多方面进行充分细致的分析、比较,必要时可要求软件推销人员演示或到已应用的单位实地考察,直到其能满足本单位当前的需要和今后工作发展的要求时,再作购置决定。
2.初始化设置。“凡事预则立”。会计信息系统要运行,须先对会计软件进行初始化设置,诸如设置会计科目,录入初始数据,设置工资核算办法、固定资产核算办法、存货核算办法、成本核算办法等有关内容。由于会计软件较复杂,初始设置工作量大,因此为避免不必要的返工,应先组织有关人员讨论制定好方案和实施细则,备齐资料,进行少量数据初始化,待试运行成功后再正式初始化,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软件的功能,达到自身的要求。
3.工作分工控制。①岗位划分。会计电算化已由单机操作发展到网络运行,由多人按不同分工共同操作完成。依据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和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点,将会计电算化工作分为系统管理维护、操作录入、出纳、审核、挡案保管等。各项工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②岗位权限与责任。各岗位被授予与工作内容相应的权限和职责。系统管理维护人员拥有较高权限,负责日常软、硬件的管理维护,并为其他人员授权。各操作人员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工作,出纳不得兼任录入、记账、审核、档案保管工作。审核人员对其他操作人员录入的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核,但无权修改数据。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合理,操作录入人员录入数据后应仔细核对,并经审核人员审核签章后方可输出和记账,审核人员发现差错时应及时通知操作录入人员改正。未经审核的会计数据不得输出和记账。③岗位胜任。为确保工作质量,在工作分工时应考虑将工作分派给那些接受过培训并有能力完成该项工作多项要求的人员,否则会对工作质量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4.审核与监督。会计电算化工作质量要得到很好地控制,审核工作尤为重要。由于审核工作点多面广,一切输入、输出的会计资料包括凭证、账簿、报表、工资数据、固定资产资料等都需经审核,因此应安排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人员担任。审核可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为减少人为差错,也可建立二级审核制度,审核人员完成日常审核,会计主管进行再审核。审核人员在审核过程中应对其他人员予以适当监督指导,监督其工作进度,指出其工作中的不足及产生的原因,以便在今后工作中减少类似差错,提高工作质量。
5.检查。对于各个岗位的工作,财务部门应组织人员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各项操作是否遵循了会计制度和有关管理制度的规定;是否存在未能解决好的问题;运行情况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等。并针对检查情况及时总结,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不断完善、提高。检查工作可定期和临时进行。
6.安全控制。为使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有序地运行,应做好以下安全控制:未经授权人员不得上机操作;各台计算机应设置开机密码和登录密码;各操作人员应设置操作密码,对他人保密,并经常更换;离岗时应退出系统;禁止使用外来盘和安装无关软件;不得用处理数据的计算机上网;定期用正版软件查毒、杀毒;每天关机前在两台计算机上进行数据备份,有条件的单位可购置光盘刻录机进行光盘备份,以备系统遭受破坏时得到恢复;加强对计算机、UPS等硬件的定期检查,发现问题时及时修复,制定防磁、防火、防水、防尘的措施,为会计信息系统创造一个安全的运行环境。
7.培训与教育。会计工作从手工核算过渡到电算化,需要一批多层次有会计和计算机知识的复合人才,为此,应进行针对会计软件的专项培训以及为解决维护问题的深层次培训,同时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政治素质,强化责任心,以防舞弊的发生。
首先,明确课程的职业定位。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每个专业的设置、每门课程的设置,其职业的指向性很明显。对于课程设计来说,明确该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就可以根据职业的工作过程来选择课程内容,为课程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其次,分析该职业的工作过程及学习领域。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过程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职业教育中,学习领域是跨学科的课程计划,是建立在课程论基础上由职业学校制定的学习行动领域,包括实现该专业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这里讲的学习领域,我们一般叫课程。描述该职业所必须掌握的学习领域即要指出胜任该职业所必须学习的课程。在我们现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一个专业往往可以胜任多个职业,每个职业往往对应多个学习领域,是一种一对多的关系。分析该职业的工作过程及学习领域这个环节相当于我们现行的课程体系的规划,经过这个过程,课程的授课者可以清晰地知道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知道本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最后,设计该课程的学习情境及学习任务。这个环节就是具体到每门课程的设计———根据这一职业的工作过程进行设计学习情境,同时根据工作要求细化每一个学习情境中的学习任务。每门课程(学习领域)往往由多个学习情境(学科化课程中的章节)组成,每个学习情境又可以根据工作要求设计若干个学习任务。这个过程好比学科化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章节的划分。但是,“如果说,学科知识系统化是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参照系的话,那么工作过程系统化则是以过程性知识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参照系。”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的主要优点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所有的教学要素围绕教师展开,教学内容主要根据学科体系决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教学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作用不明显。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在职业教育中更是如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秉承学以致用的理念,能使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对课程内容更感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二)有利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专业核心能力是专业的核心培养目标,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学习者希望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能无缝对接职业岗位,实现就业目标。因此,依据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可使各级职业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职业的工作过程,掌握各项职业技能,实现学做一体化的教育目标,有利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有利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和岗位,也并非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而是对劳动者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设计的职业教育课程,除了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传授外,还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关注,强调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职业态度、合作精神;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三、以《Flas设计》为例的课程设计
笔者以《Flas设计》课程的设计为例,通过介绍该课程的职业定位、分析其对应职业的工作过程及学习领域、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及学习任务,阐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的具体课程设计模式。
(一)课程的职业定位
《Flas设计》是我院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多媒体方向)一门重要的课程。该专业在迎接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评估专家检查的自评报告中指出:基于学院22年的办学经验,融合学院外语、艺术之优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多媒体方向),招收应届高考毕业生,实行全日制三年大专教育,强调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以技术制作为主,艺术设计为辅进行专业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掌握多媒体专业基础理论又精通艺术,面向企事业单位及相关市场亟需的多媒体领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根据《Flas设计》的内容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已经颁布的国家职业标准,《Flas设计》这门课程对应的是高级多媒体制作员这一职业。当然,成为高级多媒体制作员需要掌握的知识绝不仅仅是《Flas设计》。
(二)高级多媒体制作员的工作过程及学习领域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布的“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国家职业标准”中指出,多媒体作品制作员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从事多媒体作品制作的人员。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和多媒体作品制作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四、小结
1)了解发酵过程与双极膜电渗析集成的基本理论。2)熟悉发酵罐与双极膜电渗析的基本操作。3)研究发酵过程与双极膜电渗析集成操作的最佳条件。
2实验原理
在发酵生产乳酸的过程中,乳酸的不断产生会造成发酵液的pH不断下降。pH过低会影响发酵液中乳酸菌种的活性,甚至造成乳酸菌种死亡,直接影响发酵过程的效率。传统的乳酸提取工艺如图1左图所示,是在发酵液中投加生石灰或碳酸钙来中和产生的乳酸,以维持发酵液的pH在中性范围。由于发酵液中加入的生石灰或碳酸钙会产生大量难以有效处理的硫酸钙副产物,不符合现代化学工业绿色化和环境化的理念。乳酸发酵的现代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右图,整个工艺流程包含了发酵、脱色、超滤、双极膜电渗析等过程。结合上述工艺流程,实验室相应开设出乳酸发酵实验、发酵液预处理———超滤和脱色实验、乳酸盐转化为乳酸———双极膜电渗析实验以及发酵过程与双极膜电渗析集成操作实验。本文重点介绍将发酵过程与双极膜电渗析进行集成操作的实验内容。对经过预处理的(脱色和超滤后的)发酵液进行双极膜电渗析,得到乳酸;同时将双极膜电渗析产生的碱用于发酵过程的pH调节。从而实现了在提取回收乳酸产品的同时,又能进行乳酸的发酵生产。实验中的乳酸发酵和双极膜电渗析是一个集成过程,而不是连续操作的过程。双极膜电渗析的原理如图2所示。图2中的双极膜电渗析是用双极膜代替普通电渗析的部分阴、阳膜或者在普通电渗析的阴、阳膜之间加上双极膜构成的。双极膜电渗析的最基本应用是在反向偏向电压下产生水解离生成H+和OH-,分别与盐阴离子(X-)、盐阳离子(M+)结合生产酸(HX)和碱(MOH)。从而在集成操作的过程中,实现了在将乳酸盐转化为乳酸的同时,可以生成碱液(乳酸盐为MX,可以产生碱液MOH)。在提取乳酸的同时,将副产物(碱液MOH)返回至发酵过程,对发酵液进行pH调节,使副产物得到再次利用,从而实现了新型化工生产追求的过程集成性和高效性,并减少了原料或产品的周转过程。
3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3.1实验试剂乳酸发酵菌种:植物乳杆菌;发酵液500mL;电极室用水:0.3mol/L的Na2SO4溶液1000mL(阴极室和阳极室各500mL);酸室和碱室为蒸馏水。发酵培养基每升含:蛋白胨10g、牛肉膏10g、酵母粉5g、葡萄糖50g、乙酸钠2g、柠檬酸二胺2g、吐温-801g、磷酸氢二钾2g、七水硫酸镁0.2g、一水硫酸锰0.05g。
3.2实验仪器恒温振荡器、高压蒸汽灭菌锅、发酵罐、干燥箱、电子天平、pH计、生物传感分析仪、分光光度计、冰柜。其他常规实验器皿:烧杯、量筒、玻璃棒、酒精灯、接种环、培养皿、移液管等。直流稳压电源;明道式电渗析膜堆一套,外配容量为1000mL的烧杯5只,硅胶管(约0.5m)10根;小型潜水泵5个。按照图3,通过发酵罐控制主机箱上的蠕动泵,将双极膜电渗析的碱液隔室与发酵罐进行连接。为了降低发酵罐中染杂菌的风险,必须对连接的管子进行灭菌操作。发酵罐内由pH计进行实时监测,当pH低于设定值时,由蠕动泵自动将双极膜电渗析的碱液隔室中的碱液泵入发酵罐进行调节。由于软管内是强碱环境,故碱液室与发酵罐之间的连接管不需要进行灭菌操作。
4实验步骤
4.1双极膜电渗析的准备(1)组装膜堆:按“阳极板—隔板—双极膜—隔板—阴膜—隔板—阳膜—隔板—双极膜—阴极板”顺序组装膜堆,用长螺杆钉压紧膜堆。为了确保装置的严密性,应使隔板之间的垫圈厚度不超过垫圈槽,并使双极膜的阳膜侧朝向阴极板。此外,在用螺钉压紧装置时,应注意均匀用力,以防止装置变形甚至断裂。(2)连接设备:在隔板出口分别连接出水管和进水管。将进水管与外置烧杯中的潜水泵出口连接,将出水管的出口端连接到烧杯中,以确保循环通路畅通。(3)注入料液和电极水:在盐室中注入料液,在极室中注入电极水,在酸室和碱室中注入蒸馏水,此过程应保证料液淹没潜水泵。对于双极膜电渗析,应在实验结束后将各个隔室、烧杯和潜水泵内的料液或电解质溶液清洗干净。若长期不用,应将装置拆卸还原,并确保各组件干燥和清洁。
4.2发酵过程的准备(1)种子培养基的培养:配制一定量的种子培养基,并在高压蒸汽灭菌锅中灭菌。灭菌条件为:121℃,20min。待培养基冷却至室温后,取新鲜斜面菌种,接入种子培养基中,在转速为150r/min的摇床中培养24h,温度恒定在37℃。(2)发酵罐灭菌:将配制好的发酵培养基加入到发酵罐中,此处应注意体积不能超过发酵罐总体积的2/3。然后将发酵罐和培养基一起放入灭菌锅中进行灭菌。(3)火焰接种法:先用医用酒精擦拭接种口;在火圈中加入酒精,点燃后套在接种口上;关小空气进气阀,调节进风,降低罐压,打开接种口盖;在火焰范围内打开种子培养基的瓶塞,在火焰上烧灼几秒钟后,迅速将种子液倒入发酵罐中;在火焰上烧灼接种口盖子数秒后,迅速盖好接种口盖,关闭空气进气阀。(4)发酵培养:接种结束后,对发酵培养过程的各项参数进行设定,开始培养。发酵过程中要打开冷凝器水阀。具体操作参数:转速为150r/min;温度为37℃;pH为6.7。
4.3发酵罐与双极膜电渗析集成操作过程的监测在集成操作过程中,要对发酵罐和双极膜电渗析同时进行监测,防止任一方出现问题导致集成操作失败。发酵过程:①通过发酵罐的主机控制发酵的pH条件、溶氧浓度和实验温度。每1h记录pH、温度和溶氧浓度,通过数据判断发酵过程是否正常;②每4h测量残余葡萄糖的量、生物量和乳酸的生成量,以判断细菌的生长情况和乳酸的生成情况。双极膜电渗析过程:①双极膜电渗析过程调整稳压电源的电压和电流值来控制实验条件,每1h记录电压、电流。②每4h测量酸室中的乳酸浓度、碱室浓度和碱室碱液体积。
5分析方法
5.1葡萄糖和乳酸的测量在发酵过程中,要间断地取样进行监测。发酵液中含有有机酸盐、无机盐、菌丝体、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双极膜电渗析过程的料液是经过超滤和脱色之后的发酵液,主要成分为有机酸盐(主要为乳酸盐)和无机盐类物质。实验中使用生物传感分析仪获得葡萄糖和乳酸含量。
5.2生物量的测量在发酵过程中,要及时监测乳酸菌的生长情况。取样后,用0.3mol/L的稀盐酸溶液稀释,目的是消除一些沉淀性盐的影响。在波长为600nm处,测量吸光度。
6实验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