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历史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历史教学论文

第1篇

很多历史学科任课教师抱怨历史与我们太远,中学历史难教!我认为那些天天喊难的教师没有真正将历史领悟透彻,没有用发现的眼光来研究历史的教学。虽然我们要承认历史是对过往的片段式的记录,是对过去时间的回顾与重温,中学的历史时间跨度确实很大,但这并不表明历史不在我们身边,并不表明历史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理念的兴起,每一座城市都开始注重对其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因此,我们教师何不因地取材,借助所在地现有的古迹、文物、历史人物开展案例教学,这样既减少了教师组织案例教学的难度,也可以放开学生的脚步,到生活中,到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去学习历史,培养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例如在讲授“”一节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走访社区的老、老革命,听听他们亲历过的,听听他们对那段民族抗争史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抗战的感性认识和进一步了解、研究抗战史的浓厚兴趣,在引发学生了解研究这段历史的兴趣之后,老师再顺势和学生一起分析的宏观背景,继而到整个中国抗战的背景和历史。这样由身边的微观而具体的史实案例入手,学生就会觉得教科书上的历史其实和我们自身密切相关,这样也就能产生并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二、以历史体裁的课外书为依托开展案例教学

历史是一门人文内涵极高的学科,它的内容之丰富,跨度之长久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历史时不能只依赖教科书,要广泛的阅读史料,广泛的积累历史知识,从而为历史教学做好积淀,方便学生更好地领悟知识点,更好地将历史教学内容串联成体。我们历史教师要承担起为学生推荐课外书的任务,让学生学会学历史,学会用时代的眼光看待历史。课外书中有丰厚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史实,这些拓展性的知识是大多数学生所感兴趣的,而且这些故事比教科书中的故事更具备完整性和趣味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加学生以感性的眼光来洞视历史的沧桑与变化。比如在讲解“明代中央集权制”一节时,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风靡一时的历史书籍《明朝那些事》,让学生提前通过看这本书来了解明朝的政治机构,政治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推进教学的进度,还可以在教学中一针见血地抓住重点,让学生轻松理解明朝集权的来龙去脉。

三、以人物传记为底本熟悉案例教学法

第2篇

1.故事选取原则首先要有真实性。一旦讲述的故事与史料记载相违背,之后让学生了解到了就会对学生的情绪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保障故事的真实性,在故事的选择上要符合史实,不能随意虚构,可以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性的推测,合理的想象。其次就是趣味性。故事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故事本身就必须足够有趣,情节上要生动,内容要有新鲜感。再次就是可以结合现实,在历史教学中不一定就是用历史故事来谈论历史知识,也要让学生学会用历史来指导现实生活,在故事选择上尽量和现实有所衔接。最后就是具有针对性。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在故事的选择上要和课程内容有很大关联,故事要针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意义和思维能力。

2.融入历史故事导入新课在讲解新课之前不要直接进入主题,首先可以运用关于本节课程内容的历史故事,进行课堂导入。历史教学中如果导入环节非常的出彩,就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说是整堂历史课程已经成功了一半。在新课导入环节,老师可以讲述一个历史故事,为教学内容埋下伏笔,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使之能够沿着故事的脉络对有关的史实进行研究。这样,学生在接受老师讲的史实时也能够集中精神,将导学故事和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加深印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讲解唐朝安史之乱这一课程时,由于安史之乱原因有很多种,可以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来加强学生的印象。其中一点原因是唐玄宗后期沉迷酒色,统治腐败,里面有一重要人物就是杨贵妃,教师可以利用杨贵妃的故事来导入安史之乱的教学。“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写唐玄宗为了博得杨贵妃一笑,千里迢迢把荔枝送到宫中。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来导入课堂主要内容,学生在故事中进入到教学主体,让学生容易理解。

3.在课程中合理地插入有趣的故事为保障学生的听课状态一直保持兴奋和确保教学内容能够顺利开展,老师在教学中间要适当地插入和内容相关并且富含趣味的故事。比如在讲述东汉历史时可以讲述华佗的事迹。在学习楚汉之争时可以穿插鸿门宴的故事,在讲解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时可以给学生讲司马迁在忍受宫刑之后还能创作出《史记》的伟大精神。在课堂中插入历史故事,不仅能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实现教学的目的。

4.在课末插入历史故事,提升教学效果在一节课要结束的时候讲一个故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对知识有自己的看法和没有理解的部分,通过故事情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虽然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最后商鞅还是遭受车裂之刑。很多学生不免感到十分惋惜,为了让学生对商鞅变法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老师在课末给学生讲述商鞅被秦王追杀的故事:商鞅在逃跑的时候要入住客栈时,客栈老板用商鞅制定法令拒绝了它的要求。让学生理解商鞅就算被杀害了,但是变法没有停止,已经在发挥它的作用了。

二、结束语

第3篇

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是历史课程革新的主力军,其素质能够影响教学的质量,而作为历史教学资源的历史影视资源,则直接影响着历史教师的教学成果。一方面,历史影视资源能拓宽历史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师不仅都受过高等教育的熏陶,而且都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有的教师却只精通某一时期的人文历史概况或倾向于某一特定历史环境的研究,这意味着教师对整个历史结构认知的欠缺[2]。而历史影视资源能有效帮助教师完善其历史知识结构,此外,教师也可依据自身扎实的知识对历史影视资源进行一定的历史考证,纠正其存在的不符合史实的显著错误,这不仅能有效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还起到了对历史影视资源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历史影视资源能以其声情并茂的特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若能将历史影视资源合理应用于历史的实践课堂上,就能有效提高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以及生动性,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与学生的联系

首先,合理运用历史影视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时,就会能动地去学习。传统的历史学习对很多学生而言,都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教师通过辅助影视资源向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感官机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此外,通过影视导入历史教学、突破重难点、衔接相关史实与最新历史知识热点等,能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3]。其次,学生通过对史实进行一定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以及概括等一系列认知活动,以此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历史的无法还原性和过去永久性及抽象性的知识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而历史影视资源的形象化、直观性等特点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再现历史,学生因此能快速提高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并建立起历史的思维空间,从而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再次,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历史都是在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因此其具有一定的因果联系及规律性,倘若能够全面分析历史因果联系以及其规律性,便能全面掌握历史本质及揭示历史规律。而历史影视资源的运用能够调动学生思维,提高他们对历史的观察力、综合分析能力等,进而促进学生纵向思维及横向思维的发展等。最后,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如今,历史影视资源繁多,部分影视传播错误的历史事实,并且向观众宣扬消极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宣扬皇权崇拜、人治思想、奴才意识等,严重毒害社会文化,这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学生在观看历史影视作品时,要有选择性地观看并逐步养成历史批判性思维,做到以尊重历史史实为原则,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和世界观。

(三)结语

第4篇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依靠灌输,而应当依靠熏陶。通过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在民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不仅能够产生自信心与安全感,并且可以受到民主意识、人文关怀等人文精神的熏陶,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参与性。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当重视构建和谐平等的人文环境,这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并重视完善学生的人格、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另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时提倡学生开展自主探索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平等交流,从而使教学氛围体现出民主特点。这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师道尊严”与“教师权威”理念,并且摒弃忌讳民主与平等的陈旧观念,以便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平等化与民主化创造良好基础。在此前提下,学生能够在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开展学习,并与教师构建平等对话、共同成长的关系,从而使中学历史课堂中的教学观与教育观体现出人文特点,并使学生受到良好熏陶。

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元素来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提高

历史学科具有着人文性的特点,其内容涉及到了政治、艺术、科技、思想、经济等诸多方面,并且具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培养资源与素材,通过对这些人文精神培养资源与素材的挖掘并渗透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具有着重要意义。在此方面,首先教师需要重视挖掘与整合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素材。人文知识不仅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根基,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要求教师能够重视人文知识的熏陶与教学工作。历史知识中具有着优秀且丰富的人文精神素材,教师通过对中学历史教材的把我、挖掘与整理,能够让人文知识教育渗透到中学历史教育过程中。当然,这一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具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开展深入钻研,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重要出发点之一来对教学内容做出精选,从而找到人文精神培养与历史学科教育的契合点,从而确保学生在良好的人文精神教育氛围中使用最短的实践掌握历史教学内容中的内涵,并让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中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质;其次,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当重视分析典型人物以及任务事迹,通过人物品质来对学生的精神和情感产生影响,从而推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第5篇

1.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源于“人文”和“人文主义”。何谓“人文”,中西方都有对它的解释。就中国而言,在《易•贲•巽》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程颐解释说:“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第80页)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人文”的解释是相对于“天文”而言,从而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就西方而言,“人文”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发展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其核心是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社会发展到今天,人文精神的主旨没变。就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尤其是教育状况而言,我认为周国平先生的阐释对我们更具启发意义,周国平先生说:“人文精神就是说一个人活着,他活得要有尊严,同时他要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灵魂。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灵魂去安排自己的人生。”(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出版,第47页)从“尊严、自由、独立”等方面理解人文精神,不仅是社会发展在思想上的深层内涵,也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2.历史学科的本质是人文学科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承载者是各门人文学科。所谓人文学科,是相对于自然学科而言的,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这些学科设立的目的是通过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之间关系的探讨,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内化成一个人的人格、品质与修养,从而达到发展人性、健全人格、完善素养的目的。历史学科无论是从其渊源还是主旨功能来看都是典型的人文学科,其核心是文化素养的养成,而不是一门实用性的应用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它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因为历史就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就是用人对人自身发展的认识去教育后人,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在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传承文化上具有特殊的优势。所以,人文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最本质的属性,人格教育是历史课程的最重要的目标。所有背离了这一属性和目标的教育行为都不是真正的历史教育。

二、历史教育的现状

1.历史学科在学生中的窘境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的专家曾对北京市2000多位学生课程的学习状况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其中学生对历史课程有以下反映:在“最不愿学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排第3位;在学生对15门中学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排第2位;历史课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赵亚夫教授曾进行过“关于学生和教师的历史教育观念”的调查,学生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看法是:①历史就是时间、地点、人名和事实的代名词;②学习历史要死记硬背,所以历史课是一门令人生厌的课程;③历史课上学习的东西往往不切实际,距离现实生活太远,而且不能有自己的看法;④历史就是教科书上写的东西,既不是故事,也不是史实;⑤我们的历史观点经常是被强迫接受的。(赵亚夫:《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兼论历史课程标准的功能》,《课程•教法•教材》2004年第3期)我也在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中学学生中进行过类似的调查,结果大同小异。我们曾经认为最有意思、最吸引学生的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如此之低,这令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震惊,我们到了必须深刻反思的时候了。

2.历史课堂的普遍教学模式与人文精神的背离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有两种普遍的背离人文主义教育的功利教学的行为。一种是“唯知识论”,这种教学模式就教学内容而言,考试考什么我就教什么、练什么;就教学方法而言,历史就是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就评价方式而言,学生考高分就是历史学得好。虽然在理论上我们都知道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在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是在遮蔽历史丰富的人文内涵,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很多历史教师仍然奉行不逾。另一种则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唯能力论”,这种模式是在新课程改革和相应的高考进行后,教师针对高考对“新材料”“新情境”的重视,片面崇尚对史料的概括、提炼、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标准化、机械化和统一化,从而将丰富人文内涵的历史教学转变为纯技术性纯理性的历史史料教学。就历史教学的本质而言,这种教学模式的危害更甚于前一种,因为人文教育的价值就是在于对一味强调“技术理性”“唯智教育”等非人性化教育的否定,就是在于对情感、人格的陶冶,而“唯能力论”恰恰又将我们带回了人文主义教育所要否定的那些东西。

三、在具体教学中加强人文主义教学的实践

1.在学习目标设计上注意突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设计学习目标的宗旨是让学生通过教学发生变化并获得进步。作为培养人文素养的核心学科,历史要求学生的变化与进步是人格的健全与完善。因此,历史学习目标的重心应该在塑造学生的人格、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历史丰富的素材,如用优秀的历史人物、富有人文内涵和值得深刻反思的历史事件等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在历史环境中理解历史、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碰撞,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情感体验内化的过程中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人格的魅力、反思人性的弱点。随着情感体验的积累,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增长。

2.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人文的教学方法人文的教学知识与人文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人文的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个体的历史感悟。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战场,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打造富有人文精神的课堂,这就需要从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手段的改变等多方面入手。

第6篇

打好历史基础学生历史情怀的培养要以历史主体知识的牢固为基础,根据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科学地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如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和章节训练,使学生掌握重大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比较鉴别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及其相互联系。当然,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如何判别历史的主干知识,教师要用现代意识和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为指导,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精心研究历史发展的主干知识,突出重点。然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主干知识的概念内涵,把握重要史实,阅读历史教材中相关的资料,如文字介绍、图片反映、分析课文前言、引语、思考题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中学历史有一个主体认识,基础知识也才能较好地落在实处。

2深入钻研教材

发掘人文情感历史本身就富含深厚的人文内涵,而历史教材则是历史人文内涵的最有力的指引。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历史教师依旧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看中整体的历史知识体系,强调历史发展的原因、意义等规律的知识,而忽视了散落在历史各个时代中的人性的光辉和超越时代、国别和阶级的精神。在教师准备教学时,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体现出的人性光芒,对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有卓越贡献的历史人物,既要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又要重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求;对于历史中的优秀文化,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尊重世界其他民族对人类所做出的物质文明贡献和精神文明贡献,培养学生形成民主、平等、宽容、责任感等为核心的人文素养,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文精神的能量。

3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活跃课堂教学历史是一门更专注于知识素养的学科,因此学习起来学生会感到比较枯燥,因此,需要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环境对有效形成意义建构有非常大的作用。就象我们在整洁、美丽的校园中介绍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要爱护环境时,学生应更能接受这一人文主义观点一样。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展现个人能力的机会,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这样,学生也才能真正感受并接受民主、平等、宽容等人文精神。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增强学生主动性根据布鲁纳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他强调知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通过个人的学习增强对外部认知的体验,能够对世界有独特的体验。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一种努力探索新知识、新情境的学习态度,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思考历史问题,从中获取新的认知感受。而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立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地“体验”中了解历史,在“体验”中内化升华自身的人文素养。

5增强教师的历史责任感

提升教学水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历史责任就是积极扮演好传道授业的角色,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知识,了解传统的优秀文化,提升人文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首先要具备深厚广博的学识,在教师从教之余,还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精通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拓宽专业知识面,研习专门史,了解史学最新研究动态,以此来不断丰富学识内涵,提升自我人文情怀的塑造与培养。此外,教师还需要学习专业之外的文化知识,争取做到口若悬河、旁征博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史学素材。

6小结

第7篇

(一)使学生认识历史规律和历史知识初中的历史教学是离不开史料知识的。但是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史料知识的运用一定要恰到好处。少量的史料知识无法真正达到应有的效果,而史料知识使用得过多则会出现喧宾夺主的可能。只有将史料知识运用得恰到好处,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规律和历史的本质。例如,在对清朝末期出现的一些历史事件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恰当地运用史料知识,使学生充分了解到清政府所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体会近代中国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充分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使学生充分理解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培养初中生对历史的学习能力在对初中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逐渐培养学生的时空概念,让他们熟练地掌握正确的历史年代计算方法以及使用和识别历史图表等一些基本的技能。同时,应使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人类的社会是由低级向着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的发展是有自身的规律的,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让学生学会客观地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评价和认识。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教学的需求作为根据,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史料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有效信息,并且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以及判断,从而充分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

二、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合理运用的建议

(一)运用史料的过程中应该以教材为主体初中的历史教材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正文之外还包含了图片、阴影文字等一些其他的组成部分,其他辅助材料还包括一些音像制品。教材中的史料知识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对其进行认真解读,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一定的补充。但是不能一味地进行补充,课外史料知识运用得过多极容易淡化教材原有的材料,使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产生不了应有的作用。课外史料的应用目的是辅助教材的观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历史,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二)运用史料时应该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初中时期的学生身体和心理正处在一个发育的阶段,其思维方式正从具体思维向着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转换,但是有一些时候具体思维还是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时,初中生能够很好地进行假设和逻辑推理,可以更好地去判断推理过程本身的逻辑方法和形式上的不同。同时,具体形象也会经常影响到初中生的思维,在对问题进行剖析和了解时还是会习惯性地关注表面的直接关系,或者不能够突破感官经验的限制对现象的本质进行了解。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着他们更加容易接受一些比较直观易懂的内容,例如故事和图片等。因此,在选择史料时,在满足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运用史料时应该注意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起着一个引路人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发出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设计教学情景和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史料的收集,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运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第8篇

用古诗词作为课堂的开篇,吸引学生的关注,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果。大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积累,对历史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但同时也认为历史这门课不过如此。这种心理相当普遍,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出现对历史课不重视、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其实,中学阶段掌握的历史知识还很有限,深度也不够。师范院校历史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大多是走向社会,进入中学任教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将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而大学四年是开阔眼界、打实基础,为以后走向社会教书育人或进行科研储备知识的关键时期,所以,对高师院校历史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心理必须纠正和改变。否则,学生就会在浑浑噩噩中虚度大学的美好时光。已经成人的大学生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对他们只能引导而不能强制,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引起他们的反感。针对学生的此种心理和特点,教师在讲课时,利用古诗词具有语言精辟、生动,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特点,把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古诗词配以形象的图片,做成幻灯片,通过科技手段巧妙地与要讲的内容结合起来,作为课堂开篇,能够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的目的。例如,在给学生讲授先秦著作《穆天子传》时,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先呈现出传说中的西王母美若天仙的形象,以及周穆王的画像图片,并在旁边打出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进而向学生解释此诗的含意。瑶池是传说中昆仑山上池名,西王母的居处。黄竹是一个地名,传说穆王游黄竹之丘,遇风雪,见路有冻人,作诗三章哀之。他曾乘八匹骏马拉的车西游至昆仑山,西王母宴之于瑶池,临别对歌,相约三年后再来,但不久后穆王便死了。在这首诗里,虽然诗人是通过描述穆王与西王母相会的故事来讽刺当时唐朝的皇帝,但其所引内容却是《穆天子传》中所记内容。通过对该诗的讲解,给学生展现出一个周穆王和西王母之间悲戚爱情故事的场景,然后趁机向学生提出一个疑问:难道《穆天子传》就是仅仅记述穆王与传说中的西王母之间的爱情故事吗?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欲知其详的好奇心理,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入讲课内容。

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对历史过程和事件的叙述大多比较概括,很难用更多的材料支撑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历史事实,故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从侧面再现相关史实,加深学生对相关史实的理解。比如讲唐朝历史,我们都知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是封建社会发展繁荣阶段的高峰。唐朝的强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当时便利的交通有密切的联系的。唐人重视驿道,这是发展交通必有的设置。重要的道路沿途都设有驿站。驿道之旁置有店肆,备有驿驴,所谓“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1]41,来往方便。唐朝规定三十里一驿,若地势险阻及须依水草的,也不必拘泥于三十里的常数。当时全国共设驿站1639所,这些驿站为来往客商提供了极大方便。河南地区因地处中原,大运河及唐朝经济生命线的“河汴之路”通过此地,加之是东都所在地,故河南的内外交通均十分发达,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东部以汴州为转折点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所以,在讲到唐朝的有关历史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河汴之路”与唐朝经济发达状况的关系,教师亦可利用唐诗来表现此交通路线的繁荣与兴盛。唐朝时期,由长安东经虢、陕二州,洛阳,郑,汴直达东南各地的这条道路,横贯河南地区,是唐朝最为重要和繁忙的交通线。高宗时曾把长安和洛阳作为他的东西二宅,经常往来于两都之间。此道的繁忙之状,唐诗中多有记载,如:刘禹锡《送王司马之陕州》:“两京大道多游客,每遇词人战一场。”杜牧《汴舟行答张祐》:“千万长河共使船。”祖咏《过郑曲》:“路向荥川谷,晴来望尽通。细烟生水上,圆月在舟中。岸势迷行客,秋声乱草虫。旅怀劳,淅淅有凉风。”王建《汴路即事》:“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这些都是描写此道的繁忙之状。大量的文人墨客往来于此道之上,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可以称之为典型的唐代文学之路”[2]60。当然,全国各地的商船亦是川流不息,“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3]137;“宋郑两郡,地管御河,商旅往还,船乘不绝”[4]2483。通过引用、讲解这些诗词,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这条道路的重要性与当时唐朝经济的繁荣;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加深理解这条通道与唐朝灭亡的关系,即唐朝后期,这条经济生命线经常被割据的藩镇阻断,进而威胁到唐朝政权的稳定,以致唐朝最后灭亡。

三、了解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当今历史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借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包括个人梦在内的中国梦而奋发努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选择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大量歌颂吟咏历史英雄人物事迹的诗词,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学语言,激励和鼓舞学生的士气,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比如讲到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时,就可以利用岳飞那首脍炙人口、气势磅礴的《满江红》,通过讲解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绍兴六年(1136),岳飞率军从襄阳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近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退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5]1246这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洋溢奔涌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使学生热血沸腾,爱国热情强烈地迸发出来。除了岳飞本人留下的佳作之外,后人亦有很多诗词歌咏其人其事,这些诗词亦可从侧面丰富学生对岳飞的认识,使岳飞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胡铨的《题岳忠武王庙》:“匹马吴江谁著鞭,惟公攘臂独争先。张皇貔貅三千士,搘拄乾坤十六年。堪悯临淄功未就,不知钟室事何缘。石头城下听舆议,万姓颦眉亦可怜。”该诗表达了作者对岳飞之死的惋惜之情,同时,一个扬鞭策马、奋勇当先、带领兵士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亦跃然纸上。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讲解,学生感到历史人物不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一个个符号,而成为一个个真实生动的形象屹立在自己面前。列宁曾经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英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如此方能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觉悟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恰当引用历史人物所写的诗词,不仅可以起到揭示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在加强对相关历史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历史人物的事迹也可以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

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供研究历史问题的新角度

高师院校历史教学的目标,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升华认识,为将来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储备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其进一步深造扩展眼界,提高学术能力。过去的历史研究,大多以传统的古籍文献为基础来进行,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考古资料、田野调查资料、方志等资料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但对长期被认为文学色彩较浓的诗词相对重视不够。诚然,古诗词有其艺术夸张和不实之处,但有些内容是可以指实的,如一些诗词当中涉及的地名或道路交通线等就完全可以为我们进行相关历史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尤其是对于研究历史地理问题更是如此。[6]比如讲到唐代大诗人王维,其晚年由于政局变化无常,隐居于陕西的终南山之中,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在此期间与好友裴迪交往甚多,但当时的具体情况、其所居的生活环境到底如何,历史均无记载。

王维与裴迪留下的唱和诗,为我们复原当时的场景提供了一个视角,使得我们更进一步了解王维成为可能。“辋川”指群山诸水环绕,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记载:“辋谷水在县南八里,谷乃骊山、蓝田山相接处。山狭险隘,凿石为途,约三里许。商岭之水由蓝桥伏流至此,千圣洞、细水洞、锡水洞诸水会焉,如车辋环辏,由南而北,圆转二十里。过此则豁然开朗,林野相望。其水又西北注入于灞水,亦谓之辋川。”[7]2563也就是说,王维居住地的大环境大致如此,其具体情况我们可以从他与诗人裴迪的唱和诗一窥究竟:北垞(王维)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栏。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北垞(裴迪)南山北垞下,结宇临欹湖。每欲采樵去,扁舟出菰蒲。欹湖(王维)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欹湖(裴迪)空阔湖水广,青荧天色同。舣舟一长啸,四面来清风。南垞(王维)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南垞(裴迪)孤舟信一泊,南垞湖水岸。落日下崦嵫,清波殊淼漫。临湖亭(王维)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通过这些唱和诗,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居所就在欹湖边,而且临湖建有一亭,在此迎送与招待好友。欹湖是一个湖面广阔的自然湖,周围森林茂密、生态良好,有多条小河注入其中。在欹湖的岸边还有两个小山包,一个在湖的南部,一个在湖的北部,即南垞与北垞。王维住在南部的小山包附近;裴迪则住在湖北部的小山包附近,他要经常泛舟欹湖,到南山中去采樵,故二人隔湖往来,临湖对饮,开窗面对清波淼漫的欹湖,享受着徐徐清风,过着诗情画意般的惬意生活。

第9篇

导学案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好的导学案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够很好地将大家引入教学情境中。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首先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只有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才能够让导学案教学更好地辅助历史课堂教学的展开。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设计一些有意思的话题引发学生思考,也可以设计好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展开相关学习资料的收集。这种让学生参与导学案的准备中来的教学模式是很有意义的。这并不是教师在“偷懒”,这个过程反倒能够让学生更快的走进教学素材中。这对于深化学生对于教学文本的体验将会很有帮助。

《世界的文化杰作》是富有人文情怀的一节教学内容,这节内容的学习中也能够很好的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前,我会让学生在课下去搜集自己熟悉或喜欢的一些在文学、音乐以及艺术上非常知名的大家的作品,并且让大家准备关于具体作品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在展开课堂导学时我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谈到著名的音乐家时,学生总结到:通过贝多芬拒绝为侵略者法国军官演奏的故事,以及他的著名言论“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自己体会到了贝多芬的坚强性格;在谈到文学巨匠时,一位学生说道:通过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自己认识到他虽然出身贵族家庭晚年却选择“平民化”道路,这深刻反映出文艺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意义。在谈到美术名家部分时,一个同学谈到了凡·高,他说从凡·高身上自己学到了“老老实实、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的创作精神,也学到了凡·高关心穷人的品行及在逆境中坚持创作的可贵品质。这些内容都非常准备,学生在课下准备的这些资料也很好地完成了本次课堂的教学导入。这个过程不仅很有价值,这也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的直观体现。

二、导学案要引发学生的兴趣

好的导学案必然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导学案在设计时的一个重要原则。教师应当将导学案中融入更多学生熟悉的生活或者他们感兴趣的时事新闻,这样在谈到这些内容时大家才会更感兴趣。此外,也可以通过趣味化的问题设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做出有效铺垫。这些都是好的导学案可以有的设计理念,这些理念对于推进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很有帮助。为了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会设计一些灵活有趣的导学案。在讲到《俄国农奴制的废除》时,我对学生说,假如你就是当时俄国1861年的农奴,你获得了哪些权利,你有什么感受。在讲到《明治维新》时,明治维新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内容,我写了一个剧本,反映了欧美考察团代表向日本天皇汇报并建议全盘西化的情境,代表们不仅简述了改革内容,而且再现了当时的情境。学生对于这些导学案的设计都很感兴趣,这些内容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很好的点缀。此外,也可以设计一些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例如,可以让大家根据史实分析华盛顿为何被誉为“美国国父”?可以让学生结合史实谈谈自己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看法。同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为何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的却失败了?这些问题都有着高度浓缩性,这些问题的思考也能够很好的深化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认识。

三、导学案要注重层次

好的导学案必然能做到层次分明,这也是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教师应当在导学案的设计前透彻的分析教学素材,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尽量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这不仅能够让导学案更有说服力,也能够帮学生理清思路,促进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吸收。在讲授《美国的诞生》这一节内容时,开课前我首先给大家做了如下知识介绍:自由女神像高46米,你看她头带王冠,右手高举火炬,左手拿着一本文献──《独立宣言》,这本文献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它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曾支援美国作战,为纪念美国的独立也表示和美国的友谊,这尊雕像就从法国运抵纽约,至今已有200多年了。那么女神为什么称为自由女神?女神手中的《独立宣言》是一部什么文献?美国独立战争是怎么回事?法国又为什么参战?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将会学习《美国的诞生》。学生对于我的课堂导入都听得非常认真,当我介绍完这些背景知识后对于课本知识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通过逐层剖析课本知识,设计一套层次分明的导学案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历史课程的教学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第10篇

虽然正如前文所述,“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但这并不表示“微课程”的制作方式和方法也简便,实际上,要制定一个能够真正发挥实际效用的“微课程”,必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1脚本开发

脚本开发可分为如下几个环节,分别是:(1)主题的选定;(2)方案的设计;(3)素材的准备,作为教师独自在场的一种授课方式,微课程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展示恰当的教学内容,而这也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从原则上来说,一个微课程对应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往往会选择教学的重难点来设计微教案,在主题选定后,我们还需要围绕主题来详细地设计教学的方案,同时,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各种史料,为之后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1.2视频录制

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我们可将微课程分为如下几类,依次为:(1)讲授课;(2)练习课;(3)讨论课;(4)实验课;(5)演示课,通常情况下,一个微型课只能对应一种课程类型,然而,这也不排除一个微课对应两种以上的课程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微课程的课程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新型的教学方法或手段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应该不断地完善微型课的课程类型,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1.3教学反思

教师在结束微课程后,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使用情况,同时,结合教学的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自己在微课程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通过讲述自己的教学小故事来表达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难,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通过完成上述三个步骤,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微课程”在教学实践当中的作用,真正实现物尽其用,发挥“微课程”的价值,让学生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能够切实地学到知识。

2历史“微课程”的设计及运用策略

教师要想设计出一个优秀的历史微课程,除了熟悉教学的内容外,还需要在教学设计上下一番工夫,历史教师要学习并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学生收集最为优质的课程资源。

2.1注重与课堂的整合

在现代化的教学条件下,微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学生的自身兴趣与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结合教学任务的实际需求,微型课在课堂中承担着多种不同的角色,常见的有概念讲述、巩固练习和课题引入等。然而,无论是哪一个角色,微型课都需要紧紧地围绕着模块主题来进行,由此可见,我们需要将现实课堂与微课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首先需要准确地把握住主题的知识框架,其次,遵循历史学科的思维逻辑来分析并重组讲授的内容,比如讲述一段史实,而对于那些需要与学生互动的教学内容则不列入微课程内容选择的范围内。

2.2注重细节的研磨

教师要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深思的微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无论是从历史知识的讲解层面,还是从历史现象的阐释层面,历史教师都需要妥善地解决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微问题。尤其是在构建微课程时,教师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细分课程,将主题的重点内容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小主题,比如将内容有关联的微课程组合成若干个历史的小专题,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仔细地打磨自己的教学语言,将语言进一步地精简化,通过流畅的语言来传递有效的信息。在录制教学视频时,我们需要准确地使用历史学科的术语来分析教学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注重词汇之间的衔接,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2.3要注重课程的互动

在设计历史微课程时,教师需要注意对学生的点拨,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输正确的历史观,同时,不断地挖掘出学生潜在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微课程的意义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微课程是一门结构完整的课程,它除了呈现微视频外,学校还要积极地完善硬件的设施,进一步地开发师生交流的工具,构建出一个历史学习的共同体,实现微课程功效的最大化。

2.4要注重资源的动态生成

尽管微课程的一大特征是片段化,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微课程是不具备系统性的,事实上,片段化是针对微课程是围绕着某一教学环节或知识点而言的,而微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是系统而连续的。在完成一个微课程的设计后,我们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来不断地充实微课程的资源体系,而评价与反馈是微课程设计中的主要依据。教师唯有注重上述几个要点,在对“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够真正发挥“微课程”的实际效用,让学生接受到更好的素质教育,学习到真正的课堂知识。

3运用微课程的具体实例

具体来说,笔者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将“微课程”的教学方式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以时间为主脉络。例如,在分析我国的中央与地区的关系过程中,通过列举三个素材,分析从1950年至今,我国中央与地区的关系演变过程,素材1:1950年,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终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而五十年后的今天,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团结,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五十年的沧桑巨变无疑揭示了一个真理。———摘自《在庆祝和平解放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素材2:为了庆祝和平解放50周年,中央代表团在拉萨向自治区特别赠送了“民族团结宝鼎”,该宝鼎四周的浮雕依次雕刻着“签订17条协议”、“民主改革”、“川青公路通车”、“派人来”、“腾飞中的”和“全国56个民族大团结”等具有历史价值的画面。———摘自《中国青年报》素材3:2008年,达赖分裂势力在拉萨策划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烧事件,该事件严重地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人身财产安全,这一事件也再次证明了达赖集团分裂国家的阴谋,让更多的人认清了达赖这一势力罪恶的面目。通过上述做法,可以让学生对我国中央与地区的关系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关系的演变历程,进而能够更加深切地理解我国党与政府所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

4结语

第11篇

一个个历史表象都不是静止不动,一个个事件人物构成一个阶段整体或局面整体,也就是说,一个个知识点构成了一定的线索,这就需要学习者充分认识单元知识点的内涵,即反映的历史线条和框架史实,学习单元知识时把它纳入线索之中,背景之中,一方面全球全方位认识掌握单元知识点,另一方面又促成对知识线索和宏观背景的了解,形成一种由点及线,由线结面的意境。

1.以点带点形成线索。

一个阶段的历史,一个国别的历史,一定性质意义的历史内涵决定了这其中的一个个事件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利用学习者的单一心理定式,由一个知识点学习及时扩展到其他的相关知识点,达到以点带点联结成线的效果。比如学习中国古代史就可以不必只拘泥于各个朝代的孤立介绍,而应该把其带入整体框架之中,形成总体感知之后针对其各自内涵进行探寻,同时利用其相同点进行有意识地擴展开达到带动的效果;再如,学习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时,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点连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突出其实质,以点带点形成表象线索后也完成实质线索的形成。

2.以点化点构成松散的知识线索。

如果说实质线索可以构成历史主干的话,那么松散的知识线索可以从不同侧面烘托历史的主干的创建。比如:不同时期0的历史人物和性质不同的战争进行集合,可以达到以一化十的效果。集结过程的无意识活动其实也就是在进行有意识地比较与归纳。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基础是知识的感知,而感知的过程必须以学生的能够形成线索为基点,以构建历史框架为目标,只有这样才会对知识达到真正的感知,以点化点能够较好地促使学生把不同的知识点以另一条路线集合成线索促进框架结构的形成并达到理解运用的层次。

3.点的积累过程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并强化课本知识的把握。

点的积累是点线面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训练学生点的积累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捉拣知识点的能力和对教材的掌握,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关键。实际上平时教学中的点积累是意识教学于无意学习中的反映。无意识的日积月累恰好是有意识地运用的前奏。这种方式杜绝了浩繁的专题训练等模式,为学生终身享用。

二、强化主线教学,构建宏观历史背景

历史反映社会发展过程,其必然有系统性和统一性的特点,新的课标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明确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牲实际上就是突出了主干教学和宏观历史背景的重要性。一个时期侧面的历史特征能使学习者更加准确完整地把握这其中的历史。同是,由个别的史实演绎成综合的特征过程又是一个归纳对比和分析综合的主观思考活动过程,强化了时代的阶段性特征又会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去理解感知其具体内容,促进学生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

1.注意主线下的个体学习、渗透与主线的关系。

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的历史看似纷繁杂乱,但是都会从一个点一个侧面反映其中其中心背景特征。并且还会与整体知识框架有着某种联系。因此,在个别知识感知和理解认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阶段特征与整体框架的联系,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干意识和整体的历史观的培养。例如,世界史中的资产阶级确立这一内容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都较清楚地体现了历史学习的这一特点。初中也证明;强化主干下的特征教学会使学生容易地理解把握知识和整体历史观的形成,也有益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2.准确把握整体背景下的内涵。

一条历史主线是由其主线下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的,同时也必定反映在这诸多的历史表象之中,并且在一定的重要依据下产生延伸各辐射作用。学习过程中应特别强化学生历史内涵意识,训练其把握知识内涵的能力,强化其主线与整体框架背景的衔接及通过内涵的升华、知识的感知和宏观背景框架的形成。提高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能力,促进历史思维的形成,学会学习。

3.注意正确的主观意识培养。

历史是有生命力,必然具有多层面的特点,教学中有必要强化学生正确的主观意识的形成,使学生在接触史实的过程中能够去正确地感知理解和应用,避免由于主观意识的念头导致对主体框架的理解出现知识的盲点和误区,形成正确的主观思维,水到渠成就是其必然。

三、结语

第12篇

目前影像资内容相当丰富,目前所见影片大可以分成几种类型,一是大型企划影片,这类影片是主题性的影片,或者是政策性的影片,通常制作经费较充足,制作也较为严谨,一般而言,品质算太差。主要是以中国历史五千为主题的影片,主要有五部,分别是京青少音像出版社出版发的中华历史五千等,这些主题完整,可以作为中国史教学的主要辅助教材。除以上中国通史的影片外,也之针对历史的某些主题深入探讨的影片,如前述集合中国最近重要的考古遗址及考古成果制作的《考古中国》;以文物介绍为主的影片,如《国宝档案》。其次还有之前十分风的《百家讲坛》节目,《百家讲坛》开播已有数,初期并受重视,一直到2006中天在《百家讲坛》讲授《中天品三国》之后才大为风,中天以类似古代说书的形式,佐以学者考证及符合现代的语言形式,让《百家讲坛》一跃成为中国十分风的节目,日后于讲述《论语心得》及《庄子心得》,以自己对于《论语》及《庄子》的见解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又形成另一个高峰。虽然现在《百家讲坛》节目已像过去那么风,但能够在《百家讲坛》主讲的学者,大部分也是学有专的一时之选,如钱文忠讲《玄吴西游记》,钱文忠是季羡的学生,本身也是佛教思想研究者,他讲授《玄吴西游记》深入浅出,十分受到欢迎。

二、历史课程影像使用心得

第一,教学上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影像资只能作为辅助教材,教材的设计应该经由师讲解之后再用影像资作为辅助。大部分的影片长是四、五十分钟左右,使用影像资教学最好的方式是整节课播放同一部影片,一开始学生可能会有新鲜感,但这类影片是剧情片,剧情起伏大,学生的新鲜感会维持太久,久自然丧失观看的动。因此,适当的剪接内容,是一件必要的事。教师是配合自己讲授的教材内容,将影像资融入自己编写的教材中。因此,以一节课五十分钟为,一次要放太长的时间,约五到十分钟为宜,配合讲解时间,二堂课约二至三个片段,就足以解释及说明问题。尤其现今中学历史课程断被压缩,目前已呈现时数足的情况,五千的中国历史要在一个学期内讲授完毕,而且每个星期只有二个钟点,单单是赶完进就十分困难,甚至会有太多时间可以做教材补充。而且历史课程上教师担负讲解的责任仍然十分重要,因此整节课放个片子来消耗时间的教学方式十分宜,用影像教材来从事辅助教学最重要的原则是能占用太多时间,通常五至十分钟的影片,就可以完整的说明一个议题,这也是类似《国宝档案》这些影片制作的原则,尽将影片放映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之内,又能完整的介绍一个问题,在辅助教学上十分。

三、课程影像选取注意事项

第13篇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想法设法设计好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使教学过程学生能有很高激情的去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过程。诚然,教师在整个的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从备课到教法的设计,真格的就是一个典型的“总导演”。

二、从教学组织来看,历史教师应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针对相关问题多思考,勤动手,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分组讨论,决不可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当然教师要充分的驾驭课堂,不能忽视学生自主性和自律性弱的特点,使学生放任自流。还必须给予他们必要的约束,使之形成既严肃又活波,既民主又有限度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这个“总导演”的有力指挥下,学到新知识,课堂教学才能有高的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从师生关系来看,历史教师应由站在讲坛上的独角演员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平等的合作者。

教师要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参与、了解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从心理上直接缩小与教师的距离。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相关知识的探索中敢想、敢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尊重、发展的师生关系。针对不同意见的学生应以尊重、宽容和鼓励的态度对待,尤其对持有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看法,有针对性地给予鼓励和赞扬。但切忌为了尊重学生而对于他们课堂上的任何表现或者所发表的任何观点都不置可否的予以表扬和鼓励,这样的课堂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学习落后学生,在课堂上有意和他们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沟通,使他们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后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结果。多给他们一点爱心,多帮助他们,和他们建立起良好地师生关系。这样对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从与课程的关系看,历史教师应由简单的执行者转化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者。

例如,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西安市几所学校的老师采用了学案教学的方式,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蓝本;在课堂上,老师要多方创设情景、问题导学、分组合作、成果展示和民主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老师追求的不再是片面的所谓安静的秩序,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师生的合作学习中去。同时教师在处理与教材的关系时,则应由“教”教材转为“用”教材;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教”与“用”不可偏废,用教材是为了教,教材不是教的唯一可用材料,但是也不能否认教材的基础作用和地位,因此要用教材,更要用好教材。而用教材的目的就是为了教,但是也不能完全受制于教材,为教教材而教。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所共同利用的最基本的教和学工具,因此教师在备课和讲课时,不但要考虑自己,而且也应考虑学生如何运用教材进行学习,并把学生运用教材也列入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活动计划之中。如安排学生对教材的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对书中的地图进行识别、运用,对补充的材料进行解释和讨论等。只有引导学生用好教材,才能实现教的目的和作用。

五、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则应由单一化的考试成绩评价模式转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评价可以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评价要既重结果,更重过程。这里的评价,不是单纯为了考核学生,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因而,这种评价,评价的是学生的学,反映的却是教师的教。所以教师对于过程评价更要注意。结果是过程的积累,抓紧过程评价有助于教师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避免在结果评价中才发现不可挽救的过错。不管评价结果如何,教师对学生要多加以激励,并客观的指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评价反映出来的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努力改进,讲究教学效果,出色完成新课程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当然新课程教学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知识的储备要应更充足,备课要更加充分,课堂调控应更加艺术,讲授引导应更加精到等。 使历史教师角色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教师的角色定位好像球赛中的“场外指导”、“啦啦队长”、“随队医生”、“后勤部长”;电影拍摄中的“编剧”、“导演”;

六、结语

第14篇

重视不够,应付式的教学心态导致“高耗低效”。当前一些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普遍认为历史不是主科,没必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去进行教学和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学习的努力程度。以笔者所任教的初级中学为例,在开展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和学生对上历史课都显得过于随意放松,或多或少地存在应付的心态。而现在一些影视作品如《宰相刘罗锅》《康熙王朝》《步步惊心》《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以其直观形象的模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导致他们对历史文字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到历史教学,而目前很多历史剧虽然情节极具吸引力,但却随意改变史实、生编硬造,对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误导。有些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竟然拿出电视剧中的情节反驳教学内容,而教师则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说服学生都要花费很多时间。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态度、重视历史,激发学习兴趣,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缺乏创新,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高耗低效”。当前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还沿袭传统模式,还是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教师深怕讲得不够透彻深入,课堂教学基本是照本宣科满堂灌,很少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前给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西域的含义是什么?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是什么?3.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样的?4.张骞出使西域在路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5.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哪些历史和现实意义?结果,教师只给了学生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就开始分析讲解了。而教学内容有几个页面,看完一遍也要用些时间,又怎么能立即解决五个问题呢?于是,学生在没有通读文本的情况,只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根本没有自己学习思考的时间,这种教学模式,教师白劳累不说,而且还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使历史教学变得毫无生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流于形式,滥用讨论的课堂教学导致“高耗低效”。新时期倡导“探究与讨论”的教学理念,但有的教师却误解了这种理念,变成纯粹为了讨论而讨论,一上课,就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布置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搞得整节课热热闹闹的,根本谈不上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的质量也无从保证。如有的教师教学《和同为一家》一课,老师只用几句话介绍一下课文内容,就提出了讨论题:如何认识“和同为一家”?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组展开自由讨论,学生完全处于放任松散的状态,而老师自己则坐在一旁成为局外人。半节课后,对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也没有明确的态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接着就布置学生做课后练习题。这样一节历史课,如何谈得上有什么效果。缺乏指导,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导致“高耗低效”。初中历史教学为何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教师的学法指导不到位,学生没有掌握应有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主要反映在:一是大多数初中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学校每周只设置两节历史课,上课时间少,而在课外,学生也很少主动去学习历史,所用的学习时间不多,加上兴趣不大,自然学习能力不强;二是大多数初中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因为历史教师普遍比较注重讲解传授,授给学生的是“鱼”,而不是“渔”,大多数学生只是用“记”和“背”来学习历史,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事倍功半。

二、有效提高当前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对策

(一)以激发兴趣为导向,促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提高效率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当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原有的学习情感被调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学好历史。一是导入激趣。一节历史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因此要讲究导入艺术,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悬念导入,如学习《与同学们谈历史》这一课时,设疑导入:“同学们,在历史上,秦始皇、刘邦、曹操、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引出了学生的兴趣,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后,直接导入新课;也可以视频导入,如在学习北宋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时,可播放一段清明上河图的视频,以生动形象的影像引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古诗导入,如学习文天祥抗元的内容前,播放《过零丁洋》这首诗,用文天祥悲壮激昂的爱国精神感染学生,让学生带着感动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是说图激趣。历史教科书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借助插图讲解历史内容,能有效引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如讲述《商鞅舌战守旧群臣》,让学生了解到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懂得改革的不容易,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驳倒了保守派,让秦孝公最终决定:“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绘声绘色地讲述配图,吸引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高涨。三是情境激趣。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巧妙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触动,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教师可生动讲述“张骞带着100多人出发,被匈奴兵抓住拘押十几年,得以逃出并找到大月氏,返回汉朝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从而由衷地生发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二)以突出学生为根本,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效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一要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深入地学习课文,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学生有了疑问,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寻找答案,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二要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活动,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充分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学习个性,提高历史学习水平。

(三)以强化交流为纽带,促使学生在思考探究中提高效率

历史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学生、教材在平等的基础上,以学习历史知识为目的、以历史教材为中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多维度交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目的。为此,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历史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平等互动的学习交流。如请学生对“岳飞抗金”提出自己的评价意见。大多数学生认为“金对南宋的骚扰,造成了南宋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岳飞抗金是正义的,阻挡了金军的进攻,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有些学生则认为“岳飞抗金是负面意义多于正面意义,原因是维护了腐朽的南宋统治,阻碍了金灭南宋的步伐,使祖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如果南宋不战而降,金很快就会统一全国,这样就能避免战争,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在学生激烈辩论之后,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历史人物的关键,是看他所做的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很快,学生形成了共识,归纳出“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正义的。”师生在互动中充实了学习历史的体验,实现心灵的沟通和碰撞。

(四)以学法指导为基础,促使学生在注重方法中提高效率

第15篇

历史课程属于记忆性较强的课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整个课堂都始终保持充满激情和活力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广大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改革创新,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上多下工夫,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富有魅力。中学阶段是充满好奇的阶段,中学生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会感到新奇,都愿意听一些妙趣横生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历史课堂上通过给学生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故事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在讲解“个人离不开社会”历史内容时,教师可以借鉴社会上所关注的“狼孩”的典型故事,将“个人离不开社会”的问题充分引导出来,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历史知识。通过这样的故事引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素养,给学生讲解国家为了培养后代提供了许多良好的环境,包括父母对他们的无私奉献。这不仅教给了学生的知识,而且教给了学生做人,使学生懂得努力学习,争取以后为了祖国的未来努力奋斗。因此,充满趣味的历史课堂对于提高历史课堂效果,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在课堂讨论中,点燃趣味性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注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历史教师在新的教育改革下要注重讨论探究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要做学生的亲密朋友,和学生之间要消除隔阂,平等相待。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的知识,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广大历史教师要逐步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懂得要想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最重要的是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在创设课堂问题情境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带有启示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能够得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得到能力的提高,还要在愉悦的氛围下得到锻炼。尤其是对于那些稍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引导,正确启发,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和紧张感。例如,在讲授农耕文明时代的时候,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泱泱中华的一些重大事件,教师可以从时间上去引导,通过创设有趣味性和针对性的讨论题目,使学生从问题中学到知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人文初祖、大禹治水等等这些带有显著特征的历史事件入手,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激发兴趣,点燃学习的热情。

三、在实践活动中拓展趣味性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注重在实践中拓展历史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生活在社区里》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相关的调查报告,其主要的内容就是:学生所生活的社区有多大的面积,住有多少人口?平时社区在人们的生活中给人们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社区民众生活在社区有什么样的优越感,同时社区在服务管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有哪些改进?根据这些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绘制一张改善社会生活布局的平面图,并在历史课堂进行展示评价,鼓励优秀,鞭策落后。这种充分发挥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历史实践课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实践活动的兴致,还促使学生对历史课程更加喜爱。在这种教学活动中,除了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使课堂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更加浓厚。

四、在课堂引入中,诱发趣味性

历史课程虽然大都是记忆性的知识,但是历史课程和社会生活的结合也是十分紧密的,教师要以此为契机,使枯燥的历史课堂尽量活跃起来。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到枯燥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去诱发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真正感到幸福。例如,在讲授中国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播放歌曲《十送》,来渲染课堂的气氛,通过多媒体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历史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井冈山的老百姓为什么要送?在的途中都经历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通过这些问题的导入,将学生一下子带入历史课堂中来,使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