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计量技术论文范文

计量技术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计量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计量技术论文

第1篇

在工作人员多年来累积的实践经验来看,加强电力系统和用户的用电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其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就目前我国用电的用户来看,有少数用户有偷电等违法行为,这种不良行为对国家和电力企业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忽视我们要坚决杜绝偷电的违法行为,其次就是要加强对偷电行为的法律惩罚强度,减少偷电行为,这也是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营的主要条件。违章用电的行为不仅会影响用电用户的安全和用电质量和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营,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还会给电力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避免这些问题就是电稽查工作的主要内容。由于电稽查工作十分的重要,电力公司应该加强电稽查的工作强度,在技术方面也要有明显的提升以便于提高工作效率,强化管理等等。为了能够更好的避免偷电行为和用电安全并减少电力公司的经济损失,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2电能计量技术在电稽查工作中的重要应用

1)减少电稽查工作的错误提高效率。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力系统的进步也十分的神速,所以电能计量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不仅性能越来越好而且数量也越来越准,十分的适合如今的电力系统的发展。在科技更新的状况下,电能计量技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计量和检测,而是能够实现自动化的管理和监控,这样的电能计量越来越先进,同时电稽查也更加的智能化。以往电稽查工作都需要工作人员亲自到现场抄写电量使用情况,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在电能计量技术应用到电稽查工作中后,工作人员可以十分轻松的获得数据分析从而得到结论,是电稽查工作更加快速、智能并减少人为所造成的影响。

2)提高电稽查工作质量减少损失。一些电力企业中,由于缺少电能计量技术和高科技的技术支持,就靠几个工作人员来完成如此繁重的电稽查工作,不仅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十分的巨大,也导致工作人员十分的疲劳,对电稽查的工作效率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还有数据准确率也有一定的影响,不论是工作人员的粗心还是素质都会造成数据的不准确,这对评定的结果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果把电能计量技术运用到电稽查工作中的话,不但能够减少人员的负担和工作量、提高工作的效率,也会减少失误和不必要的损失。通过远程的控制和监控,时刻关注用户的用电与用量是否正常,是否有偷电窃电等违法行为。这样,也减少了违章用电等违法行为,加强了用户用电安全,减少了经济损失。

3)对违章用电的判定更加合理。由于有电能计量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使电稽查工作智能化,效率高,也更好的追踪了用户是否有违章用电的行为。我们可以通过电能计量技术监控用户是否有违章用电的行为,还可以通过得到的数据来判断用户是否有违章用电等违法行为,并且根据偷电的电量来定量惩罚的成都,这样对违章用电的判定更加合理,让人们减少偷电行为,文明用电,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综上所述,电能计量技术运用在电稽查工作中,其优点可以概括与:提高工作效率,检测的数据更加的准确、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对违章用电的判定更加的合理化等等。还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电量的浪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以保证电力系统安全有效的运行。

3结束语

第2篇

1.1体系管理要求

一般而言,计量技术机构建立管理体系时,主要依据的标准和规范有:ISO9001:2008、JJF1033-2008、JJF1069-2012、ISO/IEC17025:2005、ISO/IEC17020:2004、《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等。在ISO9001:2008质量体系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要求,对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记录、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文件进行修订。在开展内审、外审活动时,除了需要进行质量活动的过程管理,还需要做好历次质量活动文件质量的归档和整理,以及历次不符合项等数据的统计。JJF1033-2008、JJF1069-2012、ISO/IEC17025:2005等规范涉及计量标准的管理。在日常计量标准管理中,从新建项目申请通过,到计量标准新建标资料的建档、已有计量标准的动态维护,以及JJF1033-2008、JJF1069-2012、CNAS申请(考核)资料的输出,所有这些管理过程涉及面广,各类考核规范要求各异,包含材料繁多,期间还涉及申报材料的审核、回退、批准、归档等过程,每个步骤需要严格按照考核规范的要求进行。此外,体系管理过程中需要涉及很多项目的统计分析。诸如质量简报内容、政府委托的各类考核、各类项目所依据的规程、各类检定员的资质统计等。

1.2制约因素

体系管理包含机构日常运行各个方面,而体系所依据的各个规范之间难免有交叉重复的要素,日常管理中难免会有重复操作及遗漏。例如JJF1033-2008与ISO/IEC17025:2005中对于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的管理都有相应的要求,当设备因评价不符合需要变更时,需要分别根据两个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相应类似操作(如图1所示)。这样既增加了工作量,又加大了出错概率。图1管理要素交叉示例类似这些问题都不利于体系的有效运作,进而会影响机构的检测质量。检测质量一方面关系到能否满足客户的检测要求,另一方面从机构自身的角度来说,检测质量也关系到计量技术机构的生命,关系到机构自身的发展。因此,如何完善体系管理是机构始终需要重视的工作。

1.3体系管理信息化

体系管理虽然包含内容庞杂,但大多有法(标准、规范)可依。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将不同的考核规范要求分门别类,各类管理要素结构化罗列。因此,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体系管理信息化。1)文件材料电子化。将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材料电子化,一并进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无纸化管理;2)材料格式的模板化。各类材料模板依据考核规范的要求固化到系统中,操作时可直接调用模板输入;3)管理要素系统化。将各类考核规范的要求固化到系统中,包含所有必需的管理要素;4)操作流程系统化。将日常操作中的材料提交、审核、回退、审批、修改、归档等操作流程固化到系统中,提高效率。

2实现目标

通过对体系管理各要素及要素间关联性的分析研究,将体系管理各要素纳入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以下目标。1)管理要素全覆盖。各管理要素在系统中进行管理,结合系统的工作提醒、提前预警等功能,减少工作遗漏,做到全面覆盖。2)闭环管理。在系统中,某一项工作从发起到流程审批,直到最后的、归档,各节点环环相扣,并可设置各节点完成时限,形成完整的闭环管理。3)实时动态管理。诸如计量标准、仪器设备、人员持证项目等都会有有效时限,系统可以针对这些有时限要求的要素提前预警。涉及某一岗位的所有待处理工作都会在系统中有待办提醒,便于管理人员及时对各项工作进行实时管理。4)无纸化办公。依据各项考核标准所形成的考核材料会形成很多文档,除了最后确定的申报版本需要形成纸质材料外,前期内部流转及最后归档的文档都可以尽量电子化,这样既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同时电子文档也可以实现高效检索。

3系统实现

3.1设计原则

3.1.1实用性

开发的系统必须满足实用性需求,做到使用方便,输入数据量尽量小,界面直观,易学易用,不同业务之间界面转换速度快。

3.1.2功能完整性

所提出的业务都能够在计算机平台上完成,对于同一类型的业务,由于输入要求或地址模式等条件的不同,将设计不同的功能模块。

3.1.3高性能

系统在性能上做到实时性强、数据容量小、响应速度快、稳定性高、出错率低、容错性好等优点。

3.1.4数据安全性

安全性永远是数据库的重要课题,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数据库的安全。

3.1.5美观化设计

在满足实用性的条件下,界面设计做到美观大方,大小适中,排列整齐,各种控制键的中文名字简单明了,不同的业务甚至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界面。美观的界面配色柔和,减轻视觉疲劳,给员工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工作环境。

3.1.6系统可扩展性

在满足一期方案的基础上,考虑今后系统可能新增功能带来的系统软硬件的变化,为系统的扩充预留接口。

3.2系统结构和功能

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体系文件、质量活动、项目管理、统计分析。

3.2.1体系文件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等体系文件在系统中保持最新版本,体系文件出现更新时,在系统中完成审批流程并归档。

3.2.2质量活动

外审、内审、管理评审、附加评审等质量管理活动纳入系统管理。系统具备各类质量活动的按期提醒功能。在系统中进行质量活动计划的制定和审批、质量活动计划的、质量活动过程的流转、质量活动结果的输出、质量活动需改进项的管理。

3.2.3项目管理

包括新项目申请及不同项目定位的材料管理,包括计量标准管理、法定授权、资质认定、实验室认可、检查机构认可等内容。材料按照不同考核规范的要求在系统中设置模板,直接在系统中输入或以附件的形式提交。各类考核申请、复查等所需的材料可以从系统自动输出word版本,打印即可用。建标完成后具备动态管理的功能,可以预警将到期的计量标准,并提醒相关负责人关注。所有资料在系统中归档,便于检索。

3.2.4统计分析

通过对系统内各功能模块相关信息的抓取汇总,生成各类统计内容。包括通过汇总质量活动的相关内容,生成质量简报;统计历次外审、内容、管理评审、附加审核等活动的不符合项出现次数、出现范围、整改完成情况等内容;统计许可证考核情况;统计能源计量审查情况;统计检定、校准、检测、检查对应项目及所依据的规程;统计各类人员资质等。

3.3主要数据库设计

3.3.1仪器设备

实现仪器设备的动态信息化管理,实时监测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的使用情况,提前提醒相关人员按期送检标准器。设备信息与计量标准等其他相关模块自动关联,设备更新后其他部门相应更新。主要字段包括名称、型号、测量范围、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制造厂、出厂编号、末次检定或校准日期、检定及校准机构、检定或校准证书号等。

3.3.2人员资质

实时维护各类人员所拥有的相应资质信息,包括检定员、各类考评员、注册计量师、内审员等信息。人员资质信息统一更新后,自动关联的相应考核模块信息也同步更新。主要字段包括姓名、所属部门、资质类型、取证时间、证书到期时间、证书编号等。

3.3.3检测方法

提供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国家标准等计量技术规范的查询、阅读、更新功能。检测方法与计量标准等相关内容保持同步更新。主要字段包括规程/规范编号、年号、名称等。

3.3.4可开展项目

提供项目的检索、查询、更新等功能。可以生成检定、校准、检测、检查项目对照表,并作为各类考核材料中可开展项目的数据来源。主要字段包括项目名称、测量范围、测量不确定度/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依据文件名称、依据文件编号等。

4结语

第3篇

1.油井计量技术的使用现状

(1)分离器自动玻璃管计量法。这种方法一般是从分离器上面放置一个几十厘米长的玻璃管,然后同分离器接通,形成连通式的液体面测量计。进一步进行解析,这种计量方法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把分离器里带有一定重量的油和水释放到与之连通的玻璃管中,然后观察玻璃管中液面升高的高度,结合分离器里的油量,确定出玻璃管中的液体达到某个高度所需的时长,再估测出油井里石油的生产量。

(2)电极计量法。这种计量方法的使用要依据上一种方法,它的原理是:设定一个量油的标准高度,并以此高度为中心,向上、向下分别等距离地装置一个电极,在液面达到下方的电极时,专业计时设备会自动连通并计时;反之,当水位达到上方电极时,计时设备停止计时,并把液面由下方电极上升到上方电极所用的具体时长保存下来,然后可以根据上面介绍的那种方法计算出油井中的石油生产量。

(3)翻斗计量法。通常来讲,这种方式所需的计量设备由量油设备和计数设备构成,其原理为:每把一个翻斗装满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向外排油,然后通过另外一个翻斗继续装油,经由这种不断地循环过程来积攒油量。量油设备结构简单、计量的准确性较高是此方法的基本特点。

2.几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1)三相分离计量法。它主要是把油、水、气分开计量,我们知道进行分离后的石油含水量非常低(通常情况下最多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同时,石油计量的误差也将变小,所以含水量的多少基本没有影响。然而,这种计量方式需要的设备结构较为复杂、操作难度较大、耗费成本较高。

(2)两相分离计量法。这种方式只是把油井中排除的液体分为液态和气态,进而进行计量。此方法所需的仪器主要包括分离器、流量计和液体分析仪,流量计能够测算出油井中液体和气体的产出量,分析仪用来计算含水量。

(3)不分离计量法。这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有所不同,它是经密度计、流量传感器等测出气体及液体流量,而不对油井中排出的液体进行分离。但是在实际的应用当中,相比另外两种计量方法,此方法的推广普及更具难度。

二、油井计量技术的原理及实例剖析

1.油井计量的原理

以“功图法”技术为例,这是一种根据抽油机深井泵工作状态和油井生产液体数量变化关系,也就是将定向井有杆泵抽油系统看作包括抽油杆、玻璃管、液柱在内的振动系统。

2.实例解读

我国某石油企业采用二级与三级相结合的地面集输模式,并且依照基本的地理状况,突破了以往的量油方式,转为采取更为灵活多变的计量方式,从本质上油田地面工程和油田生产之间的适应性。另外,此企业采用了油井计量软件等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使得油井计量技术更加现代化。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该企业建立起数量更多的区块、规模更庞大的油井组。

三、油井计量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现在国内油井计量技术的发展状况来看,其所呈现出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仪表化方。由于科技的迅速进步,加上各种流量计的广泛使用,油井产油量的计量操作将会变得更加简易,例如涡街流量计的使用;第二,更高的准确性。我国不少的油田都到了开发阶段的中后期,所以必须对油井的基本情况有更为确切的认识,进而为以后的生产、治理工作提供良好保障。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油井计量技术正向着高准确性进展;第三,更加迅速。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交替越来越快,要想迎合日益加快的节奏,尽快减少油井产量的计量时间、加快计量速度势在必行;最后一点,自动化。全新的自动化技术不仅大大减少了劳动量、降低了劳动强度,也迅速提高了生产效率。所以说,如何采取更加科学、自动化水平更高的油井计量方法进行快速计量,是当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四、结束语

第4篇

计量的基本步骤是:对流量信号采样(流速、体积)——信号转换传输——计算流量——再根据气质参数(组分、密度、雷诺数、温度、压力)对(计算出的)体积流量补偿换算为标准状况流量——流量累计。也可以直接测量质量流量。从计量过程看,采样、转换、传输、计算、累计每个环节都可能带来误差,每个环节的精度都直接影响测量精度。这也是计量技术理论发展的入手环节和技术突破的必然环节。

采样的流量特征参数不同测量的方式就不一样,这就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计量装置;采样信号的稳定性是有范围和条件的,这就是仪器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限制,也是设计选型的依据;特征参数与流量的关系不是严密的数学关系,而是近似的关系,且受多项参数的影响,一般都需要进行修正。这是误差产生的原因之一。气质参数和流动状态参数的变化,也会引起计量输差,补偿只是近似的。流量的真实值和测量值之间的差值就是测量误差。

对运行的具体计量系统而言,计量系统的精度范围就是输差控制的最低值。目前,使用较多的流量计有如下几种:旋进旋涡流量计、涡轮式流量计、孔板式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直接测体积的有:腰轮流量计、皮膜表。它们适用的范围和精度各有不同。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孔板式流量计和皮膜表。

2天然气计量技术与输差管理的有关措施

从理论上说,管理输差可以完全消除,这是输差管理的主要目标。为此,建立健全的计量机构,培训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完善输差管理机制;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经济考核制度,是减少输差的基础条件。

第5篇

以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为例,对目前所开展的607项计量器具的服务承诺时间进行了统计汇总,大部分是5个工作日,这是兼顾检测人员和客户的共同需求而制定的。存在问题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总体延期情况2013年比2012年严重,且检测所的延期情况各不相同,个别检测所延期现象较严重。其他基础数据需要了解各种计量仪器的检测时间客户满意度调查根据客户满意率调查的情况,客户对仪器延期的现象较不满,尤其近一二年提出的较频繁。

2构建设想

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特别是根据客户的需求,提出了动态管理的设想。1)静态管理,在检测人员工作量不饱和的情况下,维持现有的服务承诺不变,按正常检出时间承诺客户。2)动态管理,在检测人员工作量饱和的情况下,可自动适当延期,并在客户送检时就能告知客户。动态管理的目的就是最终实现由业务管理系统根据每位检测人员的工作量来自动判定是否需要延期及延期多少天,不需要人为的去进行延期。3)构建数学模型,让业务管理系统自动来完成延期。结合前期调研的数据发现:不同的检测所,不同的检测人员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工作量,因此对服务承诺时间的要求上也就有所不同,根据不同检测人员的情况可列表4(以5个工作日为例)。表4需经相关部门审核,主要是审核工作量是否饱和。这个是关键,只有科学合理地评估好每个检测人员的工作量,才能制定适度的承诺时间。在数据录入业务管理系统后,就可以搭建模型,进行自动延期了。由于工作量是针对每位检测人员的,因此以某位检测人员为例。假设A为该检测人员名下未完工的所有计量器具(台件数);S为客户本次送检的计量器具(台件数);B为该检测人员的饱和工作量(台件数);X为延期一个周期的工作量(台件数);Y为延期两个周期的工作量(台件数)。则:如果A+S≤B,不需延期;如果A+S>B,则业务管理系统自动判断延期,并根据A+S-B计算出延期的天数;如果0<A+S-B≤X,则业务管理系统自动延期一个周期;如果X<A+S-B≤Y,则业务管理系统自动延期两个周期;如果Y<A+S-B,则业务管理系统自动延期三个周期;然后在打印给客户的委托合同上,服务承诺时间就应该是一个合理的承诺时间,按最后检出的计量器具承诺时间承诺客户。

3实施步骤

1)需要有专人来收集和审核各类相关数据;2)业务管理系统中实现服务承诺的动态管理;3)在小范围内先行试运行;4)严格把关延期和超期考核。

4结语

第6篇

计量在生产、管理和其他管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好的或坏的企业工作进行的计量产品质量有重大影响。对企业生产而言,生产最终产品的质量需要高度的保证计量的工作,从产品的筛选阶段到投料阶段,通过计量需要做。计量是现代企业生产和管理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和管理技术。没有准确的计量,没有可靠的数据,这不能正确控制过程,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是不可能的。可以看出,计量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企业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反映了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当前形势下的中国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滑坡不满意,应该说和计量工作的软弱和业务有很大的关系。

2油气井测试计量技术在油气井系统的作用

(1)油气井测试计量技术是油田企业生产的技术保障。油田生产过程中,包括勘探,钻井,测井,开发,存储和其他专业技术,无论是独立的,有合作的良好关系,计量关系的大小的专业人员之间的协作是这个环节之一,体现了幅度的计量设备是各种类型的计量仪器,计量仪器,是在石油生产的“眼睛”,准确的或不直接相关的石油生产过程的产量和质量的安全和油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工作油田内部计量技术部门通过多种计量油田生产过程进行检测或校准来保证规模的准确和一致的计量和溯源到国家基准,是石油生产过程计量提供资金监管的基础手段。

(2)油气井测试计量技术是油田安全生产的必然要求。计量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安全,比方说压力表,抗拉强度计量计量工具表等的可靠性一旦计量仪发生故障时,显示数据是不准确的,阀失灵,有可能导致压力罐的分解,从而导致在意外伤亡;同样的工作生产,压差表是不准确的,井上工作拉力表是不准确的,它可能是一个很大的绳拉力过大,导致大绳断裂,吊钩和其他垃圾了受伤电梯施工人员,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其他严重事故崩塌井架;当井场计量距离计量不准确,导致井架不足以夹持力杆锚,可能会导致施工过程中歪斜井架倒塌下来,造成工程事故,所有这些方面来证明良好的计量工作是需要的油田安全管理系统。

(3)油气井测试计量技术是油田质量管理更全面的必然要求。计量工作是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中石油公司视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任务的基础上,技术进步的计量工作。完善的计量检测手段,加强计量管理,合理有效地分配资源,避免资源浪费,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计量工作,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产品质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并且计量是至关重要的,以保证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从检测和原材料分析进厂,并监控在每个步骤的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直到成品,半成品检验,都存在着计量工作,因此,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机构的计量,保证了计量仪器的校准精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油气井测试计量技术是石油企业节约能源的保障。获得更便宜的产品降低消耗是一个根本的因素。成本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成本,以最少的投入发挥最大的作用,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主要任务是降低成本管理的消耗。节约能源,降低消耗,通过两种方式:第一,加强企业管理,消费评估,合理搭配;第二,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但不管数据通过该计量结果的一种方法,应提供作为基础。石油企业可以使用计量仪器来探索最佳控制点,每一个生产过程,存在一个最优控制点,掌握了生产的最佳控制点,可以做能源,原材料消耗最少,最高速率的合格产品,最好的控制点使用的精确计量和测试设备来检测重复的,然后从大量的试验得到的数据;石油企业也可以使用计量仪器,以指导对能源供应的最大数量合理使用能量平衡,能量生产和使用中,企业还可以采用先进的自动计量和检测设备,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采用在生产过程中先进的计量和检测手段和完善的自动,快速,持续的水平计量,甚至到了自动控制和调节,将能够严格按照工艺参数进行生产,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降低废次品,而且还显著降低消耗。

结语

第7篇

1.电力计量技术在电力计量工作中的应用成果

(1)电力计量技术实现了安全与文明生产

随着新的电力计量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推广与使用,一体化的电力计量技术逐渐向应用化、网络化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并深入到电力企业电力计量工作中,较大程度的减轻了电力计量管理人员的劳动任务与工作压力,有效避免了工作人员因操作失误而出现的安全问题,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2)电力计量技术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及自动化在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电力企业为了提高电力计量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积极利用集信息化、智能化及自动化的一体化电力计量技术。在电力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数字化生产管理调度系统、数字信息化管理系统、供电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及数字计算机监控系统等被积极的利用起来。通过这些系统设备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电力企业的办公子自动化、供电销售、设备安装、生产调度、电力监控及财务管理水平,使得电力企业的电力系统的运行与管理更加高效和安全,为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2.电力计量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电力计量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电力计量技术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不能适应电力行业的发展要求。其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在资源配置方面,有些电力计量设备不够完善,设备老化与损坏的现象严重;另外,有些电力计量工作人员对新技术、新设备的适应能力及专业技术有限,对电力计量设备装置的现场验收及检验管理工作不能落实。其次,在电力计量装置的基础性资料管理工作方面,部分电力企业还没有做到全面和准确的反映电力计量基础信息,并且在相关报表中数据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同时,部分电力计量工作人员在其工作中未充分发挥其职能,缺乏监督管理人员的监督与指导。最后,在电力企业电力计量装置的新工艺推广应用方面,大部分电力企业对于设备创新的力度不足,电力计量新工艺与新技术开发与应用不够。

二、提升电力计量技术应用水平的对策

1.建立健全的电力计量管理体系

一个健全的电力计量管理体系是电力企业电力计量技术管理的保障,也是其提高电力计量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措施。为此,电力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电力计量管理体系,重点要建立专门的电力计量管理机构,并明确求管理岗位的职责。另外要鼓励供电企业全员参与电力计量管理,强化全员责任意识相互监督与协调,以提高电力计量管理的效率。除此之外,电力企业还应该建立健全的电力计量管理规章制度,针对电力计量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供电系统运行以及电力计量质量标准化管理等工作而建立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同时,还要重点加强对监督奖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通过严格的电力计量监督与积极的奖励制度,而调动电力计量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电力计量相关管理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2.加强对电力计量设备的综合管理

电力计量设备管理作为电力计量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对于确保电力计量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电力企业在日常电力计量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和加强对电力计量设备的综合管理。首先,需要在掌握电力计量设备技术及性能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设备档案,通过编制和审查电力计量设备的购置更新及修配改造而对电力设备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在电力计量设备管理中,对于设备故障、设备传感器及部件故障都应该及时进行措施的改进,还要加强对设备状态识别、自诊断与自校正的功能研究,以促进设备及部件的综合性能的提升。除此之外,电力企业还应该构建完善的电力计量设备综合管理的体系,合理调配管理人员,加强电力计量设备的定期检查与监督,促进电力计量设备的安全运行。

3.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利用新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电力计量技术也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创新。电力企业要深入研究国外电力网络新技术及设备性能,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加大自我创新技术的研究,通过提高企业自身电力计量产品的功能与性能,而提升电力计量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另外,电力企业要加大对核心元件的研究力度,重点加强研发继电器等核心元件,加强电力计量设备的多功能研发,在保证设备精准性的同时提高设备的质量。另外,要采取可靠性和开放性较高的模块进行系统设计,强化现代通讯手段的应用,提高信息快速收集与整理的能力,促进电力计量设备自动化调整水平的提升。

4.加强岗位培训,提升管理水平

电力计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电力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因此,电力企业在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中,要加强对计量工作人员及研发人员的学习与岗位培训,使其不断学习新技术,对电力产品设备加深了解,提升自身对新技术的使用技能。同时,电力企业要鼓励定力计量技术研发人员加强对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促进电力产品设备的换代与升级,进而突破创新,提升电力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水平。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电能计量自动抄表信道采集终端

电能计量是现代电力营销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电能量结算是依靠人工定期到现场抄读数据,在实时性、准确性和应用性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而用电客户不仅要求有电用,而且要求用高质量的电,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因此提高电力部门电费实时性结算水平,建立一种新型的抄表方式已成为所有电力部门的共识。再加上供电部门对防窃电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能计量自动抄表系统是将电能计量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和处理的系统。它克服了传统人工抄表模式的低效率和不确定性,推进了电能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1电能计量自动抄表系统的构成和特点

典型的电能计量自动抄表系统主要由前端采集子系统、通信子系统和中心处理子系统等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1.1前端采集子系统

按照采集数据的方式不同,电能计量自动抄表系统可分为本地自动抄表系统和远程自动抄表系统两种。

本地自动抄表系统的电能表一般加装红外转换装置,把电量转换为红外信号,抄表时操作人员到现场使用便携式抄表微型计算机,非接触性地读取数据。

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由电子式电能表或加装了光电转换器的机电脉冲式电能表构成系统的最前端,它们把用户的用电量以电脉冲的形式传递给上一级数据采集装置。目前实际应用的远程自动抄表系统大多采用两级式数据汇集结构,即由安装于用户生活小区单元的采集器收集十几到几十个电能表的读数,而安装在配电变压器下的集中器则负责定期从采集器读取数据。

1.2通信子系统

通信子系统是把数据传送到控制中心的信道。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以及成本要求,通信子系统的构成有多种方案。按照通信介质的不同,通信子系统主要有光纤传输、无线传输、电话线传输和低压电力线载波传输等四种。

光纤通信具有频带宽、传输速率高、传输距离远以及抗干扰性强等特点,适合上层通信网的要求。但因其安装结构受限制且成本高,故很少在自动抄表系统中使用。

无线通信适用于用户分散且范围广的场合,在某个频点上以散射通信方式进行无线通信。其优点是传输频带较宽,通信容量较大(可与几千个电能表通信),通信距离远(几十千米,也可通过中继站延伸)。目前,GPRS无线通信网络为无线抄表系统的实施提供了高效、便捷、可靠的数据通道。主要缺点是需申请频点使用权,且如果频点选择不合理,相邻信道会相互干扰。

租用电话线通信是利用电话网络,在数据的发出和接收端分别加装调制解调器。该方法的数据传输率较高且可靠性好,投资少;不足之处是线路通信时间较长(通常需几秒甚至几十秒)。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利用低压电力线作为系统前端的数据传输信道。其基本原理是:在发送数据时,先将数据调制到高频载波上,经功率放大后耦合到电力线上。此高频信号经电力线路传输到接收方,接收机通过耦合电路将高频信号分离,滤去干扰信号后放大,再经解调电路还原成二进制数字信号。电力线载波直接利用配电网络,免去了租用线路或占用频段等问题,降低了抄表成本,有利于运营管理,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如何抑制电力线上的干扰,提高通信可靠性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3中心处理子系统

中心处理子系统主要由中心处理工作站以及相应的软件构成,是整个电能计量自动抄表系统的最上层,所有用户的用电信息通过信道汇集到这里,管理人员利用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作出相应的决策。如果硬件允许,还可直接向下级集中器或电能表发出指令,从而对用户的用电行为实施控制,如停、送电远程操作。

2电能计量自动抄表技术的现状

2.1电能表

传感器、自动化仪表以及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使得无论是机电脉冲式还是电子式电能表已能够较好地满足当今电能计量自动抄表技术的需要。预计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电能计量自动抄表系统的终端采集装置将以机电脉冲式电能表和电子式电能表两种仪表为主。

2.2采集器和集中器

采集器和集中器是汇聚电能表电量数据的装置,由单片机、存储器和接口电路等构成,现在已经出现了较成熟的产品。

2.3通信信道

通信子系统是电能计量自动抄表技术中的关键。数据通信方式的选取要综合考虑地理环境特点、用户用电行为、技术水平、管理体制和投资成本等因素。国内外对于不同通信方式各有侧重,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电能计量自动抄表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早,电力系统包括配电网络较规范、完备,所以低压电力线载波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我国,受条件所限,较多使用电话线通信。近来,随着对扩频技术研究的深入,低压电力线载波中干扰大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因此,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方式在电能计量自动抄表技术中的应用有逐步推广的趋势。

3电能计量自动抄表技术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3.1电力线载波通信

电力线载波通信,是将信息调制为高频信号(一般为50~500kHz)并叠加在电力线路上进行通信的技术。其优势是利用电力线作为通信信道,不必另外铺设通信信道,大大节省投资,维护工作量少,可灵活实现“即插即用”。目前,国内10kV以上电压等级的高压电力线载波技术已经较成熟,但低压电力网络上的载波通信还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能计量自动抄表技术在我国的实际应用。

3.2无线扩频通信

扩频技术是一种无线通信方式,把发送的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由扩频码发生器产生的扩频码序列去调制数字信号,以扩展信号的频谱,通过相关接收,用相同的频码序列解扩,最后经信息解调,恢复出原始信息。扩频通信距离一般可达几十千米,其最大的优点在于抗干扰能力较强,因此具有较强的安全保密性。扩频技术在电能计量自动抄表系统的典型应用方式是:采集器通过电力线载波把数据传至集中器,再由设置在集中器附近的扩频电台把数据发送给中央处理站的接收电台。

3.3复合通信

在应用于电能计量自动抄表系统中的所有通信模式中,各种通信模式都有优缺点,任何一种采用单一通信技术的方案均很难完全满足需要。为解决这类矛盾,提出了复合通信方案。

复合通信方案是在自动抄表的不同通信阶段采用不同的通信方式,组成实现电能自动抄表的复合通信网络。在数据传输量不太大、传输距离较近的底层数据采集阶段(电能表到采集器,采集器到集中器),可以采用如红外、低压电力线载波甚至点对点的通信方式;而在集中器到中央处理站段,则可采用电缆、电话线或无线通信等。选择什么样的复合方式,需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考虑。混合使用的各种通信方式之间要有很好的相容性,不能相互干扰,这其中涉及到运筹学、最优规划等方面的研究与设计。

3.4自动抄表的安全性

自动抄表的安全性主要包括自动抄表过程的安全性和中心处理子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性。电能计量自动抄表系统的抄表过程是分散的采集器、集中器与中心处理站间交换数据的过程。通信中既要保证所抄数据的安全、可靠传输,又必须确保中心处理子系统不会受到来自传输网络的意外攻击。

中心处理子系统的安全性主要是指其包含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性,而主要的安全隐患来自以下4个方面:黑客、病毒、合法人员的失误和网络系统自身的脆弱性。保护及防范的措施是综合运用密码技术、身份验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防火墙技术、安全内核技术、网络反病毒技术、信息泄漏防治技术、网络安全漏洞扫描技术和入侵检测技术等。

第9篇

1.电力计量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能源短缺问题不断加剧,人们的生活、工作离不开电力资源的使用,为了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节能减排越来越重要。电力计量不仅对电力市场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可以有效的分析相关设备的损耗情况,对有效运用能够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电力计量能够为节能降耗工作提供电压、频率等数据信息,电力计量技术的水平直接关系着相关信息的准确度。而且,在电力管理工作中,我们只有准确的分析相关数据,才能改善电力节能技术,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了,进一步降低电力损耗。为此,我们只有不断完善电力计量技术,才能保证相关数据的正确性,使其更好的为电力节能降耗工作服务。

2.分析电力计量在节能降耗中的应用

2.1加强智能电表的应用

智能电表作为一种智能化仪表,它主要是先采集用户供电数据,然后再通过内部集成电路对采集信息进行相关处理,采集来的信息转换成脉冲进行输出,输出后经过单片机的有效处理和分析,再将脉冲转换成用电量输出。智能电表在节能降耗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实时、准确的进行用电费用计算,有效的提高了结算效率。智能电表的实时监测功能方便了供电企业了解供电情况,避免了电能质量问题。而且,通过智能电表对水、热等能耗数据的采集,我们可以对能耗、峰值进行预测,为节能用电提供了很大帮助。

智能电表的功能性十分强大,使用智能电表可以通过电价来对用户负荷和分布式发电进行控制,在常规用电中实施分时电价控制,在短期用电需要中实行实时电价控制,在高峰期用电需求中实施紧急峰值电价控制。智能电表的使用过程中,会将有关能耗信息传达给用户,这样就能够方便用户合理用电,通过转换能源利用方式等减少能源消耗。我们也可以将智能电表提供的相关信息加以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用户能量管理系统,这样以来,就可以为各类型的用户提供能量管理服务,在满足用户需求的条件下尽量减少能源使用,避免了能源浪费。

除此之外,智能电表给用户提供相关能耗数据可以帮助用户改进用电方法,方便用户及时的发现各种能耗异常情况,有利于提高用户的节能意识。而且一些用户安装了分布式发电设备,这能够帮助用户进行合理用电和发电方案的制定,从而使用户实现利益最大化。

2.2促进电力计量系统的综合化

电量考核对电力管理来说尤为重要,考核的实施需要依据相关数据信息,从而针对电力市场交易情况进行考核。在对发电厂进行考核时,需要依据相应的电能量数据,与发电计划进行对比,准确得知发电厂执行情况。为了进一步完善电力考核系统,需要我们优化电力计量系统,充分满足电力计量综合化需求。电力远程计量主要采用了分层式结构,利用该计量系统,不仅能够通过移动通信系统、光纤等方式和采集终端进行通信,而且还能够将采集装置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记录,有效的提高了节能降耗的工作效率。

2.3提高计量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要提高电力计量在节能降耗中的运用效率,一定要做好计量人员的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强计量人员的培训工作。计量人员使计量工作的执行者,一旦计量工作人员缺乏相关专业技能,就会影响计量系统的正常运行。为此,对计量人员要实行岗前培训、定期培训,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工作人员提供对外学习的机会,使他们不断的学习新技术。其次,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计量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人员操作,为了保证计量系统的有效运行,我们要不断优化人员考核系统,完善奖励机制,提高计量人员的积极性,减少人员流动。

二、总结

第10篇

关键词:中国学术期刊;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论文;计量分析

基金项目: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6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编号:SZJY-1608)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14日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总体偏低。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还是体现在教学方面,就其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而言,与本科院校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尤其是科学研究方面。要提升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功能,就必须了解高职院校目前的科研现状。

陕财职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陕西省咸阳市,创建于1960年4月,其前身为陕西省财政学校,先后更名为陕西省统计财经学校、陕西省财政会计学校、陕西省统计财金学校、陕西省财经学校等,1986年由西安迁建咸阳。2001年9月独立升格改制为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7月正式由陕西省财政厅划转陕西省教育厅管理。陕财职院秉承“博学、慎思、诚朴、笃行”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立足陕西省,面向全国,依托会计行业,面向三大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了大批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形成了“团结、严谨、勤奋、奉献”的优良校风和“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陕财职院以建设成为陕西财经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陕西财税干部培训基地、陕西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会计工作能力训练与认证基地、财经类高职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实现“省内一流,行业著名”为办学目标,根据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旨在形成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专业体系。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检索网址为http:///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检索时间为2017年2月7日;检索方式为“高级检索”,控制检索条件为: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模糊匹配方式,发表时间从“2001年”到“2016年”,来源类别“全部期刊”,共检索到文献1,454篇,然后利用CNKI提供的“分组浏览”和“文献分类目录”功能进行统计分析。

二、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年度发文量统计与分析。发文量是衡量一个单位学术成果的重要指标,不仅能体现单位的科研水平,同时也能说明单位的学术氛围。表1为陕财职院2001~2016年发文量统计。其中升格初期,由于科研实力薄弱等原因,年发文量较少;2009年首次突破100篇。可以看出,自升格以来,陕财职院年度发文量虽有波动,但整体呈现增长趋势,科研总量在增加。(表1)

(二)学科分布统计与分析。一般情况下对论文的学科分布进行统计,所得数据能体现学校设置的各个学科(专业群)的学术水平及科研实力。截至2016年底,陕财职院作者发文量超过50篇的学科共有11个,具体如表2所示。陕财职院作者发文量最多的两个学科是企业经济、会计,发文量较多的学科有贸易经济、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金融等,这与该校开设的主要专业吻合,也体现了该校的办学特色。其中,在企业经济学科203篇,占同期论文总数的13.96%,说明该校企业经济学科科研实力最强,财经特色较为鲜明。(表2)

(三)研究层次统计与分析。研究层次是指研究论文所属的领域。截至2016年底,陕财职院作者所属最多的五个领域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该校作者主要致力于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说明陕财职院是一所以人文社科为主的高职院校。在以工科为主的省属高职院校群体中,陕财职院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较为鲜明。(表3)

(四)合作机构统计与分析。合作发文机构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机构间的科研合作情况。科研合作对合作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发展有很大帮助。截至2016年底,与陕财职院作者科研合作最为密切的机构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陕财职院地处咸阳,该校作者与民族学院(坐落于咸阳)、咸阳师范学院、陕西科技大学(以前也坐落于咸阳)合作比较密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表4)

(五)基金资助统计与分析。基金论文是指由各类研究基金项目资助产出的论文,是衡量论文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基金论文比是各类基金论文数占论文总数的比例。陕财职院作者科研论文标注的主要基金项目详见表5。截至2016年底,该校作者共有33篇产出论文标注了7种基金项目的资助,基金论文比为2.27%。这一比例在陕西省高职院校中属于低水平,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科研实力相对薄弱,较难获得高层次基金的支持。(表5)

(六)发文期刊统计与分析。期刊档次整体上反映了该期刊所的普遍水平。表6列出了陕财职院作者数最多的10种期刊。可以看出,在该校作者发文最多的10种期刊中,有《教育与职业》、《财会通讯》、《商场现代化》等期刊出现(或曾经出现)在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该校作者的其他主要期刊影响力不足,大部分论文质量尚待提高。(表6)

(七)论文关键词统计与分析。关键词频次越高,说明相关主题论文数量越多。表7列出了2001~2016年陕财职院作者发表期刊论文标注频次最高的10个关键词。可以看出,陕财职院作者使用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高职院校”、“对策”、“问题”、“高校”、“教学改革”等,这说明陕财职院作者关心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关注教学改革,能够针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对策。同时,高频关键词“电子商务”体现出来该校的专业特色。(表7)

三、结语

本文统计了陕财职院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到2016年底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统计显示,该校科研实力持续不断增强。该校作者主要致力于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在企业经济、会计等学科的科研实力最强,财经特色较为鲜明。该校作者的科研合作具有地域倾向,发表的基金论文较少,的主要期刊影响力不足,论文质量尚待提升。该校作者科研工作聚焦于“高职院校”等与自身关系密切的问题,关注教学改革,能够针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1]石伟平,唐林伟.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总体水平偏低[N].中国教育报,2015.7.9.

[2]秦萍,桂云苗.基于CNKI的安徽工程大学学术文献计量分析[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3.28.3.

第11篇

关键词:现值;会计计量属性;理论基础;启示

虽然人们多年来最关注和拟解决的难题是现值会计计量属性(以下简称“现值计量属性”)的“方法论”问题,①但研究并总结现值计量属性的“世界观”(理论基础)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将使我们发现和掌握现值计量属性乃至整个会计计量和会计本身的发展规律,从而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但是,迄今为止,对现值计量属性之理论基础的系统研究仍属空白。

本文研究发现:现值计量属性不仅与规范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产生发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某些实证会计理论(如计量观)和财务学理论(如净盈余理论、有效市场假说)有紧密联系,它也体现了经济学中的经济收益概念、委托—理论以及管理学中的决策理论等的思想,现值还是许多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或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值计量属性不但能体现现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精髓(如决策有用观、未来经济利益说),更能祛除其内在逻辑上的不一致性,使其能真正一贯地坚持作为概念框架所应遵循的规范的演绎法(而非中途转向实证的归纳法)。对本文主题的深入研究证明:虽然多种会计计量属性共存是永恒的必然,但经济越发展,现值计量属性越重要。这是现值计量属性发展的历史规律,是会计计量发展的历史规律,也在相当程度上是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

一、现值计量属性符合经济收益概念

经济学家对收益所持的观点(即经济收益)与会计学家对收益所持的观点(即会计收益)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经济学家一致认为,收益是随着未来服务的现值的增加而同时产生的。”②他们认为,收益计量与资产计价是不可分的,资产是依据企业使用这些资产所带来的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来计量的,而收益则是企业在某一期间净资产现值变动的结果。

显然,要计量经济收益,在会计上就必须采用现值计量。而在FASB的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7)和IASC的现值问题文稿(IssuesPaper)③等之前,如何计量现值多少年来一直是会计界的老大难问题,经济收益的计量也就成为会计学家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想。因此,“在过去的200年问,会计学上的企业收益概念和经济学上的企业收益概念是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的。”“但近来的文献表明,传统的会计学立场似乎正逐渐转向经济学上的收益观点”④。经济学和会计学发展史已经证明,经济收益是比会计收益更全面和正确的收益概念。可见,现值计量属性符合经济收益概念。它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要求。

二、现值计量属性符合现代会计目标的要求

从这里到本文第六个大问题,我们从规范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角度来研究。

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起点。关于会计目标,众所周知,存在两种不同观点。

(一)现值计量属性不符合受托责任观的要求

受托责任观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委托—理论。该理论认为,为了减少人出于自身利益而对会计信息进行随意操纵的败德行为,会计信息必须是客观的、以事实性数据为基础并具有可验证性。受托责任观代表人井尻雄士(IjiriYuji)将此称为“硬”计量(HardMeasurement)。⑤因此,在这种观点下,对计量属性的选择主要采用历史成本。

但是,以历史成本甚或现行成本作为计量属性都有其局限性。成本属性只能反映资源的存在、反映资源过去和现在用到何处,不能代表可能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对资源委托者的报酬。只有现值计量属性才能体现经管责任的全部要求。然而,由于现值计量基于一系列假设与判断,难以实现“硬”计量,因此,在这种观点下,现值计量属性不适用。

(二)现值计量属性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

决策有用观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决策理论。⑥决策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要求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内容、种类和披露的深浅程度。信息在时间的分布上既表现为过去的信息,又表现为现在的信息,更表现为将来的信息,因为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因此,会计计量往往采用多种计量属性,而现值是这多种计量属性中对决策最为有用的计量属性。随着我国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我国会计目标逐渐由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将是大势所趋。因而,现值计量属性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现值会计信息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受制于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强调信息的可靠性,而决策有用观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人们一般认为,既然现值计量属性更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那么它一定更具有相关性。所以,在所有会计计量属性中,现值计量属性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相关性最强,而其可靠性最弱。似乎现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从来就很难“鱼与熊掌兼得”。

作者以为,正确的(全面的)说法应该是:(1)现值会计信息的质量取决于环境。在理想状况下,现值会计信息既完全相关,又完全可靠;在非理想状况下,现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都将有所降低并产生矛盾。(2)可以创造条件,改善非理想环境,从而提高现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经济学和财务学中的理想状况(IdealConditions)是指:(1)可以确定和公开地得知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和经济中的利率;或者,(2)在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折现率是已知和固定的,有一套完整的和为众人所知的状态(States),状态的实现可公开观察到,状态的概率客观和公开。理想状况下的市场是完美而完全的。理想状况下的会计模式就是现值会计模式,这时资产和负债的计价基于期望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财务报表既完全可靠又完全相关,资产负债表包含所有的相关信息,收益表没有信息含量。⑦

如何正确全面地认识现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特别是可靠性,是许多人十分关注的问题。国际会计界最新和一致的研究结论是:在现实情况下,完全可以得到既相关又合理可靠的现值会计信息。对这一结论的详细论证和总结,可参见有关文献。⑧

四、现值计量属性符合会计要素的本质定义

各会计要素均有不同的定义。以资产为例,主要有“未来经济利益观”和“成本观”两种定义。其中,FASB(1985)提出的资产定义最能代表资产的主要本质特性(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⑨而现值计量属性是最能恰当反映会计要素“未来经济利益”本质特征的计量属性。

显然,基于过去和现在的计量属性不符合资产定义的要求,未来重置成本和预期脱手价值只能计量资产未来的自身价值(表现为市场交换价格),不能计量资产未来的获利潜能。所以,理想的资产计量属性应是各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推而广之,可以说,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最能恰当反映会计要素本质定义的计量属性。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SFAC3中,FASB中断了“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内涵”之后的演绎法,而开始采用归纳法,即在后续的“会计要素内涵会计要素外延会计要素确认会计要素计量会计要素报告”的过程中采用了实务中的做法,由于实务中不存在现金流量的确认与计量,因此,与现金流量有关的要素始终没有出现在概念框架中。此外,SAFCl一方面强调财务报告应能提供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另一方面又规定传统财务报告中确认和计量的要素仅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因此也不可能产生未来的现金流量信息。⑩总之,作者认为,FASB是正确地定义了会计要素的内涵,但却没有正确地界定会计要素的外延。

五、现值计量属性符合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流动制的融合

按照FASB概念框架的结构,财务报告目标是起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连接目标与其他概念的“桥梁”,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计量、报告是财务会计目标的具体体现。

但从国际会计改革的现实顺序来看,却正好相反,即:先提出财务报告的改进问题,再深入研究会计计量中最复杂、最关键的现值问题。(11)对会计确认的根本性改革(非局部性改革,如金融工具的确认)尚未启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的最终产品,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意见最能使会计学术界感受到改革的迫切性;二是因为如上所述,FASB中断了概念框架的演绎过程而屈从于会计实务的现状。当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信息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时,改革财务报告的呼声虽不致撼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根基-财务报告的目标(因为它已相当正确地“提前”反映和考虑了信息用户的决策需要),但却会波及其未按目标演绎而来的会计计量和会计确认。(12)笔者认为,不论是报告内容的扩大(把许多表外披露内容纳入表内),还是计量对象的扩大(如包括许多金融工具),在概念上实际上都离不开确认范围的扩大化。因为,广义的确认是包括计量和报告的(SFAC5,para.6)。

葛家澍、刘峰(1998)主张,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流动制的融合。现行市价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属性符合现金流动制的要求。这里的现金流动制用公式表示就是: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其中的净资产是通过盘存法确定的。收付实现制只确认交易的影响;权责发生制除此之外,还确认一些对企业权利和义务已产生影响的事项或情况。现金流动制则彻底摆脱了交易与事项的限制,它从盘存制思想出发,只确认期初、期末净资产的现金等量(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笔者认为,不难看出,现金流动制所确定的收益与经济收益十分相似,只有一点不同,这就是,经济收益只是指“企业在某一期间净资产现值变动的结果”,而现金流动制收益除可以用净资产现值变动计量外,还可用净资产现行市价的变动来计量。实质上,这是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收益,当净资产的现行市价不能直接观察到时,就要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六、现值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的关键

SFAC5曾指出:现行会计模式是一个以“历史交换价格”为主、同时采用多种计量属性的模式;FASB不企图选出单一的属性,强使实务进行变革,用该属性来计量一切类别的资产和负债;它还相信,多种属性并存的现状将会继续下去。可见现行会计理论和实务都没有采用最能反映会计要素本质特征的现值作为主要计量属性。而且,正如后来的SFAC7所指出的,现行理论和实务甚至从来就没有将现值作为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而“只是一种在资产或负债得到确认并按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进行了计量之后使用的摊销方法。”(SAFC7,para.6)

如前所述,按照概念框架的逻辑顺序,既然人们已普遍接受“未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一项本质特征”,那么,在对资产计价时,就应在计量属性的选择上着重考虑现值属性。FASB已于1980年提出介于传统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之间、但更接近于经济收益的“综合收益(comprehensiveincome,也称全面收益)”等概念,但其真正实施仍有赖于会计计量属性尤其是现值计量属性的变革。(13)但是,过去由于从可靠性考虑,因而,现行的资产计价都是以历史成本为主,至多用重置成本或现行成本来代替;同样,建立在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实现原则之上的传统会计收益一直充斥于会计信息市场,而经济收益则只是收益决定中的一个美好理想。显然,目前这种着眼于过去和现在的会计计量不能体现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它是会计理论界中断理想、规范和演绎而屈服于现实、实证和归纳的又一结果。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的呼吁迫使会计界重新审视现有的概念框架。作为一种信息商品,会计信息必须与其他各种信息进行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同样适用于信息社会。只有细心体察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未来决策需求,面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处的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坚定地重续“理想、规范、演绎”之梦,财务会计才会有出路。而要实现这一远大目标,会计计量是关键,而其中的现值计量属性又是关键中的关键。

七、现值计量属性符合计量观和净盈余理论

证券市场中的实证会计研究有两大流派:信息观和计量观。它们都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而提出的关于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观点。

财务理论认为,企业的股票价格是由其未来现金流量(即股利)的现值决定的。但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不可能提供这一信息。那么,现行会计信息在股票定价方面究竟有什么作用?信息观和计量观分别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做了说明。

(一)现值计量属性不符合信息观(InformationPerspective)

以Ball和Brown(1968)为代表的信息观以有效市场假设(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EMH)和决策理论为前提,对会计信息(主要是盈利信息)、股票价格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至少某些会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估计证券报酬的期望值和风险。(14)

在财务会计理论中,“证券价格变化的程度=信息含量=决策有用性”的观点即信息观。(15)

由于信息观只是从外部研究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不研究市场是怎样把信息转换到股价中去的,因此,在这种方法下,股票价格的形成是一个黑箱。它认为,投资者将寻找和吸纳所有有关的信息(而不只是会计信息),以便自己做出对未来证券报酬的预测(而不需要会计人员为他们做出这种预测);为了使会计信息的竞争优势最大化,可通过充分揭示补充信息来提高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决策有用性。

作者认为,FASB产生于1978—1985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前6辑)在许多方面是体现了当时流行的信息观思想的。例如,如上所述,其对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以及会计要素定义的论述符合决策理论,但是,FASB又认为,财务报告并不一定包括对未来企业盈利的直接预测,因为,“编制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反映已经发生的业务和事项的财务结果”(SFACl,para.21)。相反,如果会计信息具有概念公告所希冀的某些质量特征,则它们可以是帮助投资者形成“他们自己”(SFACl,para.21)对这些盈利的预测的有信息含量的输入。(16)可见,从确认、计量到报告,现行会计模式在本质上是彻头彻尾的历史成本会计。FASB强调,财务会计旨在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客观地说,历史成本信息对于预测未来、做出决策有一定作用,但它毕竟不如直接着眼于未来的现值信息),但看来FASB没打算让财务会计尽力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预测和决策提供尽可能多的新计量属性信息(如公允价值信息,包括现值信息),以减少信息用户搜寻信息的成本并更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竞争地位-当时的FASB不可能象今天这样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会计环境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FASB也没有打算改变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模式的现状,而只是希望通过增加披露来加强其相关性。但增加披露并不等于增加计量,增加披露也不等于改变计量,所有这一切表明,经过时间的洗礼和认真的分析,即使现在看来仍为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研究典范的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其历史局限性也是昭然若揭的!我们只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旧的SFAC、最新的SFAC7及一系列相关文献,才能理解现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它。总之,现值计量属性不符合信息观。

(二)现值计量属性符合计量观(MeasurementPerspective,也译作计价观)

1968年至1989年,占绝对优势的、以证券市场有效为前提的、认为会计只是许多信息来源之一因而必须与其他更多及时的信息来源竞争的信息观首次对会计的地位与作用敲响了警钟。从BallandBrawn(1968)的10%~15%(17)到Lev(1989)的2%~5%(18)的研究结果看,公布的会计盈余数字对公布日前后的窄窗(NarrowWindow)内的股票超额报酬(AbnormalReturn)的解释力日益减弱。然而,1990年代兴起的、以资本市场不那么有效为前提的、认为会计数据在股票计价和企业定价中有明确和重要作用的计量观又给了会计职业界一剂兴奋剂。Ohlson(1990,1995)、FelthamandOhlson(1995)的市值/帐面净值计价模型(Market-to-BookValueModel)(19)确立了会计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计量观,就是指会计人员承认,会计人员已有了增加了的责任把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均包括现值(20))体现在财务报表本身中。人们可以通过增加对计量的注意(IncreasedAttentiontoMeasurement)(不仅是增加披露),或把更多的计量导向的(Measurement-oriented)方法引入财务报告来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21)

所以说,现值计量属性是符合计量观要求的。不难看出,与信息观相比,计量观是更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的。当然这主要是为了未来会计的生存和繁荣。

计量观取代信息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实证方面,如上述,报告净收益似乎只解释了盈余公布日前后证券价格变化的一个小部分。这就提出了历史成本报告是否具有相关性的问题。另外,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证券市场并不象人们先前所想象的那样有效。这意味着,投资者可能需要比他们从历史成本报表中所得到的信息更多的信息来帮助评价未来报酬的概率。(2)理论方面,净盈余理论显示,企业的市场价值可以按照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中的变量来表达。尽管净盈余理论适用于任何会计基础,但其“企业价值取决于基本的会计变量”的证明与计量观是一致的。(3)实务方面也支持增加计量(不是增加披露)。因为运用市场基础方法、最高限额测试技术和其他现行价值基础方法的会计准则有助于减少审计人员对金融企业审计失败的审计责任。(22)

(三)现值计量属性符合Ohlson的净盈余理论

净盈余理论(CleanSurplusTheory)为直接根据会计信息(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数据)估价一个企业的市场价值提供了数学模型。它也提供了一个与计量观一致的框架。该理论认为,企业价值最基本的决定因素是其股利流。股利是投资者获得的报酬,所有股利的现值构成企业价值。在同前所述的理想状况下,一个企业在某时刻t的(简化的)价值计算公式为:

企业价值(PAt)=资产负债表中的企业资产帐面净值(bvt)+未来非常盈利的预期现值(gt)

上式成立的必要条件是所有利得和损失都必须通过收益表反映,这也是该理论“净盈余”术语的由来。gt为零是该模型的特殊情形,被称为“无偏见会计(UnbiasedAccounting)。”也就是说,当会计无偏见时,非常盈利不具有持续性(Persistence),这时,企业的全部价值都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收益表没有任何信息含量。(23)。

然而,Feltham和Ohlson指出,在现实中,理想状况并不存在,因此,有足够的理由说明收益表具有重要的作用。非常盈利的持续性越强,收益表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一个企业的价值的作用也就越大。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知道,他们所处的非理想状况中的未来状态的出现概率是主观估计的而非客观公开的,因此,他们需要寻找其他有关信息来修正其可能错误的预测,而收益表就是这种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

但是,有效证券市场异常(Anomalies)的许多证据(24)表明,投资者并不能象信息观所假设的那样能自己熟练地从其他信息来源中算出gt.因此,会计人员应尽可能完整和精确地计量bvt,以减少市场投资者从其他信息来源估计gt的需要。例如,如果能合理可靠地做到的话,至少按市场价值估价某些资产和负债并在帐簿上记录无形资产,这样就会在bvt中包括更多的企业价值,而在gt中包括较少的企业价值,这样做可能对投资者有益处。

可见,净盈余理论直接导向了计量观-会计人员已有了增加了的责任把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均包括现值)体现在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本身中,以提高财务报表的有用性。所以说,现值计量属性也是符合净盈余理论的要求的。

八、现值计量属性的理论基础:四点启示

(一)虽然多种会计计量属性共存是永恒的必然,但经济越发展,现值计量属性越重要。这是现值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发展的历史规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会计发展的规律(因为“会计就是一个计量过程”)。

由上可知,现值计量属性之于财务会计的重要性早已为人们所感知。两百多年来,人们实际上已经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不少与现值计量属性有关的世界观,但由于长期以来现值计量困难所形成的桎梏,人们难以更深入地从理论上探究现值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否则,许多计量性经济学科(25)将会是另一个样子。随着经济的发展,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会计计量理论和实践问题日益突出和重要,当现值计量桎梏被打破之时,人们便有了探求计量属性发展趋势的强烈愿望。我们还不难领悟到,由于现值与公允价值有着紧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现值越来越重要)使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侧面诠释公允价值风靡21世纪的原因,它为从理论上进一步解开公允价值这一新的复合计量属性之谜提供了一条重要思路。

(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值计量属性,对现值计量属性的作用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不夸大,指强调现值计量属性绝不意味着该属性将取代其他一切计量属性;不缩小,指现值被使用的可能性正在加大,这一点与近年来各国和IASC将公允价值作为大多数初始确认计量和新开始计量的目的的现实有关。作者认为,与活跃市场(26)国家相比,非活跃市场国家(如我国)运用现值计量属性的机会相对还较多。因为,按确定公允价值的一般原则,如果资产或负债或基本类似的资产或负债的价格在市场上可被观察到,就没有必要用现值计量。(现值的市场估价已被包含在价格中。)然而,如果被观察的价格不能获得,现值计量常常就是估计该价格应为多少的最好的可用技术(SFAC7,para.68)。(27)不难推断,在活跃市场中,市价易得,因而使用现值的机会相对较少;在非活跃市场中,使用现值的机会相对还较多。

(三)也许我们以前没有明确地认识到,会计学和财务学中的许多概念之间存在着泾渭分明的两条线索(其中一条线索中的一个概念对应着另一线索中相应位置上的另一个概念,而每条线索上的所有概念又各组成一条相关和协调的概念链):

(1)决策有用观-相关性-未来经济利益-权责发生制+现金流动制-现值(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全面收益(经济收益)-损益满计观-资产/负债法-计量观(净盈余理论)-有效市场假说的悖论

(2)受托责任观-可靠性-过去经济利益-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会计计量-传统会计收益-当期营业观-收入/费用法-信息观-有效市场假说

(四)现值计量属性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标准、会计实务都互有影响,研究现值计量的理论基础问题有助于提高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水平。

研究表明,在截至2001年底我国(修订)的16项和即将的3项具体会计准则中,直接涉及公允价值和现值的准则达56%,间接涉及者达39%,两项合计达95%。特别是,我国目前的具体会计准则在现值和公允价值运用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局面。(28)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研制我国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迫在眉睫!而在我国目前的概念框架研制中必然要涉及计量属性、计量模式的选择问题。忽视甚至回避现值和公允价值这一国际会计关注热点和发展方向的概念框架不会是高质量的概念框架,它将不能逃脱当初《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很快被淘汰的同样命运。因此可以说,探索现值计量理论和方法对于提高(包括我国在内的)会计理论和实务水平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FASB和IASC等组织已深入研究了现值计量属性的方法论问题(即:如何界定现金流量?什么是适当的折现率?如何反映内在于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并已于近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参见谢诗芬,“现值研究的国际动态概述”,《当代财经》2001年第1期。

②参见Chatfield,AHistoryofAccountingThought.NewYork:RobertE.Krieger,1997,Chapterl8.

③参见谢诗芬:“现值研究的国际动态概述”,《当代财经》2OO1年第1期。

④参见Chatfield,AHistoryofAccountingThought.NewYork:RobertE.Krieger,1977,Chapterl8.

⑤Ijiri,Yuji,TheoryofAccountingMeasurement.Sarasota,FL: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1975,p.36.

⑥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c.,1997,Chapter3.

⑦对此段的详细论述,参见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c.,1997,p.15—16,p21.

⑧下列文献深入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均得出了上述结论,谢诗芬在《会计计量中的现值研究》第13章(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7月)中对此进行了总结性专题研究:

。IASC/CICASteeringCommitteeonFinancialInstrumentsDiscussionPaper,AccountingforFinancialAssetsandFinancialLiabilities,March1997;

。FASB,PreliminaryViews,ReportingFinancialInstrumentsandCertainRelatedAssetsandLiabilitiesatFairValue,AppendixA,Decemberl4,1999;

。AccountingStandardsBoard(U.K),DerivativesandOtherFinancialInstruments-ADiscussionPaper,July1996;

。JWG,FinancialInstruments-ComprehensiveProjeot:DraftStandardandBasisforConclusions,FinancialInstrumentsandSimilaritems,December2000,p.150—155.

。AmericaAccountingAssociation‘s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Committee,ResponsetoaDisussionPaperIssuedbytheIASC/CICASteeringCommitteeonFinancialInstruments,AccountingforFinancialAssetsandFinancialLiabilities,AccountingHorizons,March1998,p.90—97.

。AssociationforInvestmentManagementandResearch,CommentletterofJuly24,1997onIASC/CICADiscussionPaper,AccountingforFinancialAssetsandFinancialLiabilities.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⑨FASB,SFAC6,1985,para.26.

⑩参见葛家澍、刘峰编著,《会计理论》第六题“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研究”,《会计大典》第一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158—159页。

(11)各国和有关组织研究上述问题的具体时间先后各不相同,这里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

(12)迄今为止,笔者似乎还未看到对会计要素外延的根本性的权威性的变革。

(13)谢诗芬,“综合收益会计理论浅论”,《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年第5期。

(14)Ball,R.J.andP.Brown,AnEmpiricalEvaluationofAccountingIncomeNumber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Autumn1968),p158—178.

(15)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c.,1997p.126,p.100.

(16)IASC(1989)在“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第13段也指出:“不过,财务报表并不能提供使用者为了经济决策所需的全部信息,因为财务报表主要是描绘过去事件的财务影响,而且不一定提供非财务信息。”

(17)Ball,RayandP.Brown,AnEmpiricalEvaluationofAccountingIncomeNumber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Autumnl968),p.159—178.

(18)Lev,B.,OntheUsefulnessofEarnings:LessonsandDirectionsfromTwoDecadesofEmpiricalResearch.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Supplement1989),p.153—192.

(19)Ohlson,J.A.,ASynthesisofSecurityValuationTheoryandtheRoleofDividends,CashFlows,andEarnings.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Spring1990),p.648—676;Earnings,BookValues,andDividendsinEquityValuation.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Spring1995),p.216—230;Feltham,G.A.andOhlson,J.A.,ValuationandCleanSurplusAccountingforOperatingandFinancialActivities.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Spring1995),p.661—687.

(20)因为现值往往是决定公允价值的一种重要的方法;现值计量的可靠性是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前提和保障。参见谢诗芬,“公允价值、现值和现行价值的关系辨析”,《财务与会计》2001年第9期。

(21)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c.,1997,p.134—135.

(22)详见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c.,1997,p.135.

(23)其实,上述公式对任何会计基础都适用,而不只是在理想状况的无偏见会计下才能运用。例如,如果该企业使用历史成本会计,相对于其市场价值来说,bvt将有偏见地被低估。结果,未记录的商誉gt>0.

(24)详见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il,Inc.,1997,p.136—143.

(25)指其中运用现值很多的经济学、财务学、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证券投资、金融、保险、精算、资信评估、资产评估、价值评估、数量经济学等学科。

(26)活跃市场“指满足以下所有条件的市场:(1)市场中交易的项目是同质的;(2)通常可在任何时候找到自愿的买方和卖方;(3)价格公开。”(IAS36“资产减值”)

(27)评估价有时也可以,但往往也要遇到折现问题,如使用最常用和最重要的评估方法之一收益现值法时。

(28)详见谢诗芬:《会计计量中的现值研究》第14章,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7月。

参考文献:

[1]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tingTheory[M].Prentice—Hall,Inc.,1997(firstedition,)2OOO(secondedition)。

[2]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A].会计大典(第一卷)[C].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3]谢诗芬。现值研究的国际动态概述[J].当代财经,2001,(1)。

[4]谢诗芬。公允价值、现值和现行价值的关系辨析[J].财务与会计,2001,(9)。

[5]葛家澍,裘宗舜。会计信息丛书-会计热点问题(第四辑)[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TheoreticalBasesofPresentValueAccountingMeasurementAttributeanditsInspiration

第12篇

关键词:数理经济模型;计量经济模型;经济增长模型;生产函数

一、引言

作为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的一个具体形式,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柯布和道格拉斯提出下列生产函数:

Y=Kα(AL)1-α,(0<α<1)

式中,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A表示“知识”或“劳动的有效性”,AL表示有效劳动,α是参数,Y表示产量。这就是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柯布和道格拉斯用美国1899-1922年制造业的生产统计资料来估计模型的参数,得出:

Y=1.01L0.75K0.25

对这个生产函数以及柯布、道格拉斯所做的工作,余斌,程立如提出了下列批评[1]:

第一,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论证”了资本家的所得不是来自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是来自资本的边际产出。从而成为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工具。第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遗漏了许多可能会影响产出的其他的重要因素。如:机器性能的提高、由于经济的短期波动而导致的资本闲置或过度使用的情况、工人每天(或每周或每年)工作小时数的变化、劳动者素质的变化、劳动强度的变化等。因而柯布和道格拉斯对模型所做的估计并无实际价值。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第三,本来,生产函数须在一定技术条件以及一定的资本有机构成下(这两个条件在不同的生产部门有很大的差别)来讨论投入对产出的影响。可是,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这些条件是随意可变的。文献[1]举例说,由于这一疏忽,可能会引出“用1个轮胎配16个汽缸可以组成一辆汽车”这样的荒谬结论。

作为与余斌,程立如观点的商榷,程细玉、陈进坤阐述了下列几个基本观点[2]:第一,一个经济模型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在一定经济理论的背景下,根据样本数据,对经济现象众多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比较、筛选,找出其中一种或若干种最重要的因素,用他们来构建模型(而把其他次要因素的作用效果纳入模型的误差项),然后用样本数据来估计模型的参数,最后再对估计结果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和一系列统计检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通过以上程序建立的,因而是科学的。第二,影响产出量的要素有哪些?在供给不足的经济环境中,影响产出量的要素是:劳动、资本、技术等等;在需求不足的经济环境中,影响产出量的要素是:居民收入、人口、消费习惯等。第三,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把技术条件假定为不变,这的确造成了模型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针对这一缺点,后来的学者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改进,把技术进步速度纳入了模型。第四,用样本数据估计了模型的参数之后,要检查所得的结果是否符合经济实际,接着还要进行一系列统计检验。第五,建立经济模型时要考虑所选变量数据的可得性。能够获得数据的变量才具有实际意义,才能成为模型中的变量。

这两篇文章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二者之间的争论,引起了笔者的若干思考。

二、数理经济模型

人们在进行经济学研究和进行计量经济学研究时,必须要把数理经济模型和计量经济模型清楚地区分开。事实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及作为该模型一般形式的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属于数理经济模型范畴。后来,柯布和道格拉斯用美国1899-1922年制造业的生产统计资料来估计模型的参数,这是把数理经济模型直接移作计量经济模型来使用(我们将要在后面谈到,这种做法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此时,柯布和道格拉斯所作的事情已不再是研究一个数理经济模型,而是在估计一个计量经济模型(此时,模型中加上了随机项,而数理经济模型是无所谓随机项的)。

数理经济学是运用数学方法对经济学理论进行陈述和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数理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是为了探索不能用数字表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和不能用代数表现的函数之间的关系,这种模型旨在通过数学逻辑推理来阐释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和演变趋势。这就是说,数理经济学是在理论的层面上运用数学语言来研究和表述经济理论,而不是在经验的层面上对经济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结局进行描述、估计或预测。

余、程的文章和程、陈的文章同样都把数理经济模型与计量经济模型混为一谈了。余、程文章的主旨是要批评一个数理经济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程、陈文章的主旨则是要为这个数理经济模型辩护。但是,两篇论文的内容,其实却撇开了数理经济模型,说的都是计量经济模型的事情。例如,余、程的文章批评说,模型中遗漏了若干变量、没有把技术条件固定住。对于计量经济模型,这些批评是对的;对于数理经济模型,这些批评则是不对的。再如,程、陈的文章一开篇,便开宗明义地说,经济模型中会含有一个误差项(随机项),显然,作者这里所说的“经济模型”指的是计量经济模型而不是数理经济模型,因为,数理经济模型无所谓随机项,计量经济模型才考虑这个项。该论文接下来所说的收集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等等,也全都是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时候的事情。

把数理经济模型与计量经济模型混为一谈的现象,在一些研究人员的成果中也常可见到。有的作者用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做计量经济分析时,把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里假定为外生的那些变量作为计量经济分析中理所当然的假定前提,并相应地假定随机项的期望值为0。这些研究人员认为,由于现在使用的是索洛-斯旺模型而不是别的其它模型,就应该把索洛-斯旺模型的假定作为对现实生活的假定,认为这就是以经济学理论为根据。这些作者犯了用模型定义现实世界的错误。计量经济分析的目标是尽可能准确地描述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只有一个。现实世界是检验计量经济分析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现在我们来考察数理经济模型。

一个经济学原理,可以用文字阐述,可以用图形来直观地描述,也可以用数学语言(数学模型———数理经济模型)来表述。三者目标相同,都是为了阐释经济学原理(而不是模拟现实世界)。

为了使经济原理的阐释更易于理解,常常需要把现实世界加以简化(简化的世界当然已经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这是允许的。因为数理经济模型的目的并不是模拟真实的现实世界,而仅仅是为理解这个世界的特定特征提供见解。这种简化现实世界的方法叫做抽象法。抽象法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为了阐述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舍象掉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态

而仅仅从量上考察抽象的人类劳动;舍象掉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仅仅考察商品的价值———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自然科学里,抽象法的使用也比比皆是。例如,物理学在阐释一个力学原理时,常常会把摩擦力忽略不计。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以及作为它的具体形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同样使用了抽象法,把现实世界中一些本来对经济增长有影响的因素假定为不变。该模型假定,产出量Y对于资本K和有效劳动AL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即:如果资本和有效劳动加倍,则产量加倍———这意味着,对新投入品的使用方式与对已有投入品的使用方式一样———这也就是假定,资本有机构成不变。

美国经济学家戴维·罗默更具体地指出了这个模型所应用的假定:只有一种产品;没有政府;就业的波动被忽略;储蓄率、折旧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均不变[3]。对现实世界所作的舍象越多,模型越容易理解,但是,模拟现实世界的能力越差。为了缩小数理经济模型与现实世界的距离,经济学家会把被舍象掉的东西逐步纳入模型,从而使得数理经济模型越来越深刻。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假定储蓄率s不变,在这一假定下,t时刻的投资sY(t)是t时刻产出量的一个固定的比例,可是,在实际上,s是在家庭和厂商各自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相互作用下对家庭的收入进行“消费”和“储蓄(即厂商的投资)”分配的权衡之后形成的,它不是固定的;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假定人口增长率不变,可是,在实际上,人口增长率也不会固定不变。这种过度的舍象使得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增长。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后来提出的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模型,通过“产量减消费”来计算投资,其中的消费通过对家庭的效用函数在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下求解得到,这样,就把储蓄率从外生不变转变成为内生变化;再后来,进一步把人口变动从外生转变成为内生,提出了有移民的经济增长模型(包括有移民的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和有移民的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模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数理经济模型从简单到复杂,对现实世界的解释能力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顺便说一句:程、陈文章所谓在供给不足的经济环境中影响产出量的要素是劳动、资本和技术,在需求不足的经济环境中影响产出量的要素是居民收入、人口和消费习惯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事实是,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舍象掉了居民收入、人口和消费习惯等变量,后来一些进一步的模型把这些变量加了进来。

归根到底,数理经济模型的目的不是模拟现实世界,而只不过是解释现实世界的某种特征。事实上,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完全现实的模型———这个世界本身。不幸的是,这个“模型”太复杂了,复杂得难以理解。从解释现实世界的某种特征这一目的出发,我们必须要对现实世界加以简化。上面所叙述的经济增长模型的简要发展过程告诉我们,在阐述科学理论的时候,对现实世界所作简化的合理性会有程度之分。在这里,“所探讨的问题”是判断合理性的根据。如果一个简化性的假定使得模型对所探讨的问题给出了不正确的答案,那么,这样的简化是不合理的;如果相反,所作的简化是合理的。尽管这时的模型仍然是“缺乏现实性”的,但是,此时的缺乏现实性应当被认为是模型的优点,因为,此时的模型十分清楚地把我们所关注的效应凸现出来(把这些效应与纷繁的现实世界隔离开来),使得问题更易于理解。所以无论如何,任何一个数理经济模型,都逃避不了要对现实世界做出若干简化性的假定。顺便提一下,在应用数学领域,人们有时会考虑经济问题的数学建模课题。此时,研究目标是,依据所构建的数学模型来求得我们所关心的数学解。例如,谭永基把索洛-斯旺模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要求导出下面的解:在一定的总成本下,怎样分配投资和劳动可以使产量最大;或是,在一定的产量下,怎样分配投资和劳动可以使成本最省[4]。在这里,对于所推出的结果,研究人员应当负责任地说明,这些结果是在何种假定下推出来的;另外,这里所推导的结果究竟有多大的参考价值似乎值得怀疑,因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所设定的“简化世界”距离现实太远了。

三、基于估计因果效应研究目标的

计量经济模型计量经济模型(本文只考虑回归模型形式的计量经济模型)的功用是:预测、控制、进行因果效应估计①(测算某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效应)。在不同的功能要求下,对于模型的构造有不同的标准。本文要讨论的是基于估计因果效应这一目标,对计量经济模型所提出的要求。从原则上说,为了在变量的因果关系中确定各个变量的影响效应,所用的模型应当是现实世界本身。拿经济增长模型来说,假若我们有一个描述经济增长的现实世界的模型,那么,对于一个特定的时空,它就会确定地反映出该时空下每个原因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把影响(决定)经济增长的全部因素无遗漏地列举出来,我们所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无法避免地要漏掉一些变量。由于无法控制被漏掉的变量的值,因而把某一时空下模型中各个变量的值输入以后所算出的该时空的经济增长数值与实际数字之间会有一个误差(它的大小事先不能确定,是一个随机项)。所以,计量经济模型一定会有一个随机项,它是计量经济模型对现实世界所作的模拟与真实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差距。数理经济模型没有这样的项,因为,数理经济模型旨在设计一个简化的世界来解释某一个问题,而不是用来测算现实世界。那么,用于估计因果效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应当满足何种要求呢?仍然拿经济增长模型来说。我们所建立的一个关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模型,它的随机项里会包括被遗漏的影响经济增长的两种类型的因素:一类是对经济增长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因素,另一类是大量均匀小的偶然性的影响因素。假若把索洛-斯旺模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当作计量经济模型使用,那么,被该函数假定为外生的储蓄率、折旧率、人口增长率、技术进步率等变量便属于随机项里面的第一类影响因素。除此以外,在这个模型的随机项里边,还包含有许多其它的对经济增长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因素。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讲过,经济增长有四个重要的源泉:资本品积累(投资)的增加;劳动力质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技术变革[5]。这里,所谓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指的是把资源(例如劳动)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如传统农业)转移到高生产率的现代制造业。索洛-斯旺模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假定只有一种产品,当然不会考虑资源在部门间转移的情况,换句话说,这个变量被放在了随机项之中。再如,索洛-斯旺模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假定了一个封闭的经济,可是,现代经济都是开放经济。在一个封闭经济中,投资水平由国内储蓄水平决定,投资等于储蓄,没有更多的储蓄,投资便不能增加;相反,在一个开放经济中,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因为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借款来为其投资提供资金。于是,储蓄和投资之间的联系这个变量被放在了随机项之中。又如,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的公共支出无疑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可是,索洛-斯旺模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假定没有政府。于是,这些变量也被放在了随机项之中。除了这三个变量之外,还可以举出更多。这就是说,当我们把索洛-斯旺模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当作计量经济模型使用的时候,在模型的随机项里面,一方面包含有大量均匀小的偶然性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还包含有许多对经济增长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因素。其中的均匀小的偶然性影响因素,各自一方面与模型的结果变量(因变量)Y相关,另一方面与模型的解释变量(自变量)K以及AL独立;而其中的对经济增长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因素中,会有一些既与Y相关,又与K、AL或其中的某一个相关。对上述后一类变量,即遗漏在模型外边的(因而包含在随机项中的)既与因变量相关又与自变量相关的变量,计量经济学给予特别的关注,专门把它们叫做遗漏变量。当使用计量经济模型测算因果效应的时候,如果存在遗漏变量,会得出错误的因果效应结论。人们熟知,做线性回归分析时,对模型的随机项有若干条假定,其中的一条是:随机项的期望值为0。当随机项期望值为0时,我们所得到的模型回归系数的最小平方估计量是无偏的,反之,估计量有偏。什么时候会发生随机项期望值不为0的情况呢?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H.斯托克和马克·W.沃特森[6]97-97,122-123指出,当模型外存在遗漏变量的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当模型外存在遗漏变量的时候,回归系数的最小平方估计量有偏,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所得到的计算结果并不是对总体的正确的估计。这就是计量经济分析中的遗漏变量效应。可见,用于估计因果效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应当满足的要求是:模型外不存在遗漏变量,或者说,应当仔细地找出遗漏变量,尽可能把它们都纳入模型。对于一些无法观测的遗漏变量,计量经济学开发了处理它们的若干种办法,例如,面板数据回归,工具变量回归,设计准实验等[6]160-161,177-192,216-276。有的研究人员在建立了他所需要的模型以后,不考虑模型中随机项的期望值是否真的是0,而武断地声明,假定自己模型随机项的期望值为0。其实,在回归分析的教科书中阐述关于模型随机项的假定的时候,所用的“假定”一词的含义,并不是这个词通常的词义。“假定”一词通常的词义是指:我们对事物的状态所做的某种与真实状态相悖的设定,或者是当我们并不了解真实状态时所做的某种猜想性的设定。然而,回归分析中的“假定”一词却不是这个意思。回归分析教科书中所提出的模型随机项的假定,指的是正确地运行回归分析必须要满足的前提条件。

直接用数理经济模型来充当计量经济模型的风险在于:数理经济模型要对现实世界加以简化,也就是,要把因变量的某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假定为不变,当我们把该模型充作计量经济模型使用时,只要这些被假定为不变的因素与模型内的自变量相关,它们就成为计量经济模型的遗漏变量,从而导致遗漏变量效应。

由遗漏变量效应所导致的回归系数最小平方估计量的偏差大小由随机项与模型中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大小决定,相关程度越大,偏差就越大。因此,测算因果效应时,至少应当把与模型中自变量相关程度大的遗漏变量仔细地找出来,将其纳入模型。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回到索洛-斯旺模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上来:其实,它只不过是一个初级的生产函数模型,在经济学中十分明确地指出了这个模型对于解释经济增长的缺陷,因此在其后才陆续提出了若干进一步的模型。后来提出的模型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较之索洛-斯旺模型要小。我们为什么不使用与现实世界距离小些的较为复杂的模型而偏要用假定性明显过大的索洛-斯旺模型呢?

有的研究人员用计量经济分析手段对数理经济模型进行“实证”。他们用样本数据估计了模型的回归系数,然后进行一系列的统计检验,如果统计检验被通过了,就认为数理经济模型获得了证实。事实上,当我们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去“实证”一个数理经济模型时,只能证伪,不能证实。为什么呢?无疑,所有的数理经济模型都是因果关系模型,那末,所谓实证,首先就是要证明因果关系成立。计量经济分析有能力完成“X与Y统计独立还是统计相依”的检验,然而,如黄芳铭指出的,要想把“X与Y统计相依”的论断引申为“X与Y具有因果关系”,必须要具备的前提条件是:“无关的影响变量必须被排除”[7]。

对于计量经济模型来说,这个要求意味着模型外没有遗漏变量(或模型随机项的期望值为0)。但是,计量经济研究中所使用的样本数据都是调查数据,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计量经济模型是否满足“模型外没有遗漏变量(或模型随机项的期望值为0)”的要求,在统计上是无法获得证明的。因此,当一个统计检验拒绝了“总体回归系数等于0”的零假设的时候,充其量只能说明该自变量与因变量统计相依,而始终无法说明二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假若得到相反的检验结论———“总体回归系数等于0”的零假设无法被拒绝,那倒是可以说明把该自变量做为因变量的一个原因放入数量经济模型是错误的。

四、基于预测任务的计量经济模型

当计量经济模型的任务是用于预测的时候,我们所关心的不是估计的回归系数有没有因果解释能力,是不是无偏;此时我们所关心的是模型的预测能力,即:模型是不是能够生成可靠的预测值。有的时候,遗漏变量效应使得一个模型对于测算因果效应是无用的,但是它仍然可以用于预测[6]。怎样从统计上来评价一个模型的预测能力呢?直观地说,这可以用“预测误差”的大小来衡量。预测误差的大小可以用均方预测误差来描述,它是若干期的预测值与相应实际值的离差平方的平均值。将它与回归分析中熟知的均方残差对照,可以看出,后者也大致地提供了模型的预测误差的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考察在因变量样本数据的总变差平方和中,有多大的比例可以由回归来解释,这个比例越大,模型的预测能力便越强。显然,它就是判定系数R2。由于R2可以换算成F统计量,所以,也可以用F统计量来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F统计量的值越大,模型的预测能力越强)。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不是一个好的预测模型呢?这需要经过自变量选择的操作才能最后作结论。我们来考察一下两种常用的选择回归自变量的方法[8]:回归选元法和逐步回归法。回归选元的做法是:列出所有可能的自变量,再列出由它们所组成的所有的一元回归模型,所有的二元回归模型,等等,然后构造适当的统计量来设法找出其中使预测误差“接近最小”的模型(进一步缩小预测误差能够缩小的量与相应地需要增加模型的自变量所带来的难度相权衡,不值得再增加更多的自变量)。逐步回归的做法是:列出所有可能的自变量,再列出由它们所组成的所有的一元回归模型(每一个模型中的自变量称作该模型的初始自变量);计算每一个一元回归模型的F统计量,把其中F值最大的那个模型的初始自变量分别加到其他的一元模型中去,形成一个个二元模型;对每一个二元模型计算针对该模型初始自变量的偏F统计量,把其中偏F值最大的那个模型的初始自变量分别加到其他的二元模型中去,形成一个个三元模型;如此逐步进行下去。在这里,针对某一个自变量的偏F统计量的分子度量了把这个自变量加入模型后对于解释总变差平方和做出的贡献。

在逐步回归的操作中,事先规定偏F统计量的一个水平,当逐步回归进行到这样一个阶段时程序终止:在该阶段所算出的各个回归模型针对其初始自变量的各个偏F统计量中最大的那个值低于事先规定的偏F统计量水平,这表明,相应的那个自变量进入模型被认为对于提高预测能力是没有充分帮助的,所以逐步回归所选择的模型到上一个阶段为止,无必要继续为模型增加自变量了。通过考察回归选元法和逐步回归法我们看到,选择回归自变量时,不管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首先要把所有可能的自变量全部列出来,然后才谈得到设法选择预测能力优良而自变量又尽可能少的模型。可见,那种直接搬用数理经济学里面的某一个经济增长函数用来充当预测经济增长的回归模型的做法是不妥当的。在估计因果效应和预测这两种不同的任务下,对计量经济模型有不同的要求。上文指出了二者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估计因果效应时要强调回归系数的因果解释能力,所以特别关注并且要设法解决遗漏变量所导致的回归系数估计量的偏差;在预测时所关心的是模型的预测能力,在不影响模型预测能力的前提下,遗漏变量、回归系数估计量有偏,都是允许的。下面补充指出二者的另一个重要差别:在估计因果效应时强调,模型中的自变量必须真正是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原因,也就是说,模型必须真正是因果关系模型;在预测时则允许模型中的自变量并不一定是因变量的原因,它只要是和因变量具有间接的因果关系因而表现为统计相依就可以了(于是,在进行自变量筛选起步时所列出的自变量,除了直接因果关系变量以外,还会有间接因果关系变量)。

五、简短的结论

数理经济模型为计量经济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但是,不能直接简单地把数理经济模型当作计量经济模型使用;由于计量经济分析所使用的样本数据都是调查数据,在这种条件下,计量经济分析无法论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所能够做的事情只能是,针对经济学中所论证的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来测算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具体的因果关系效应;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当构造一个旨在测算因果关系效应的计量经济模型时,应当力求做到模型外没有遗漏变量,因为,遗漏变量的存在会导致因果关系效应的测算发生错误;计量经济分析还具有预测的功能,当构造一个旨在完成预测任务的计量经济模型时,所关注的是模型的预测功能,此时,允许模型外存在遗漏变量,也允许模型中的自变量只是和因变量具有间接的因果关系而不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构建预测模型时应首先把所有可能充当预测变量的自变量全部列出来,然后设法筛选出具有优良预测功能而所使用的预测变量又尽可能简约的模型。

参考文献:

[1]余斌,程立如.生产函数的统计学问题———与西方生产函数论商榷[C]//程恩富,顾海良.海派经济学(第三辑)[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76-180.

[2]程细玉,陈进坤.再论生产函数的统计学问题———与余斌、程立如先生商榷[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4):407-413.[3]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苏剑,罗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7-18.

[4]谭永基.经济管理数学模型案例选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25.

[5]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M].姚开建,刘凤良,吴汉洪,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93-315.

[6]斯托克H,沃特森·马克·W.经济计量学[M].王庆石,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96-97,122-123.

第13篇

论文摘要:本文对建筑工程中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和技术有关问题作以探讨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大部分在水下进行的,其施工过程无法观察,成桩后也不能进行开挖验收。施工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甚至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在施工前要认真核查地质和有关灌注桩方面的资料,熟悉设计图纸的要求,对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一些质量问题进行分析,依照相关施工、技术规范,制订施工质量验收实施方案,详实记录每根桩的施工情况,以便有效地对钢筋砼桩基础的施工质量加以控制。

1 成孔质量的控制

在成孔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控制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1 采取隔孔施工程序。钻孔混凝土灌注桩和打入桩不同,打入桩是将周围土体挤开,桩身具有很高的强度,土体对桩产生被动土压力。钻孔混凝土灌注桩则是先成孔,然后在孔内成桩,周围土移向桩身土体对桩产生动压力。尤其是在成桩初始,桩身混凝土的强度很低,且混凝土灌注桩的成孔是依靠泥浆来平衡的,故采取较适应的桩距对防止坍孔和缩径是一项稳妥的技术措施。

1.2 确保桩身成孔垂直精度。这是灌注桩顺利施工的一个重要条件,否则钢筋笼和导管将无法沉放。为了保证成孔垂直精度满足设计要求,应采取扩大桩机支承面积使桩机稳固,经常校核钻架及钻杆的垂直度等措施,并于成孔后下放钢筋前作井径、井斜检测工作。

1.3 确保桩位、桩顶标高和成孔深度。在护筒定位后及时复核护筒的位置,严格控制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线偏差不大于50mm,并认真检查回填土是否密实,以防钻孔过程中发生漏浆的现象。在提出钻具后必须用测绳测量成孔深度,同时还要考虑在施工中常用的测绳遇水后缩水的测量精度,在使用前要预湿后重新标定,并在使用中经常复核。为有效地防止塌孔、缩径及桩孔偏斜等现象,应根据不同土层情况对比地质资料,随时调整钻进速度,并描绘出钻进成孔时间曲线。当钻进粉砂层进尺明显下降,在软粘土钻进最快0.2m/min左右,在细粉砂层钻进都是0.015m/min左右,两者进尺速度相差很大。钻头直径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孔径的大小,在施工过程中要经常复核钻头直径,如发现其磨损超过10mm就要及时调换钻头。

1.4 钢筋笼制作质量和吊放。钢筋笼制作前首先要检查钢材的质保资料,检测试验合格后,按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对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长度进行验收和制作质量检查。在验收中还要特别注意钢筋笼吊环长度能否使钢筋准确地吊放在设计标高上,这是由于钢筋笼吊放后是暂时固定在钻架底梁上的,因此,吊环长度是根据底梁标高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应根据底梁标高逐根复核吊环长度,满足设计要求。在钢筋吊放过程中,应逐节验收钢筋笼的连接焊缝质量,对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焊缝、焊口则要进行补焊。同时要注意钢筋笼能否顺利下放,沉放时不能碰撞孔壁;当吊放受阻时,不能加压强行下放,因为这将会造成坍孔、钢筋笼变形等现象,应停止吊放并寻找原因,如因钢筋笼没有垂直吊放而造成的,应提出后重新垂直吊放;如果是成孔偏斜而造成的,则要求进行复移、纠偏,并在重新验收成孔质量后再吊钢筋笼。钢筋笼接长时要加快焊接时间,尽可能缩短沉放时间。

1.5 灌注水下混凝土前泥浆的制备和第二次清孔。清孔的主要目的是清除孔底沉渣,而孔底沉渣则是影响灌注桩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清孔是利用泥浆在流动时所具有的动能冲击桩孔底部的沉渣,使沉渣中的岩料、砂粒等处于悬浮状态,再利用泥浆胶体的粘结力使悬浮着的沉渣随着泥浆的循环流动被带出桩孔,最终将桩孔内的沉渣清干净,这就是泥浆的排渣和洁孔作用。 转贴于

从泥浆混凝土钻孔桩施工中的护壁和清孔作用,我们可以看出,泥浆的制备和清孔是确保钻孔桩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施工规范中泥浆的控制指标:粘度测定17-20min;含砂率不大于6%;胶体率不小于90%等在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不能就地取材,而要专门采取泥浆制备,选用高塑性粘土或膨润土地,拌制泥浆必须根据施工机械、工艺及穿越土层进行配合比设计,灌注机成孔至设计标高,应充分利用钻杆在原位进行第一次清孔,直到孔口返浆比重持续小于1.10-1.20,测得孔底沉渣厚度小于50mm,即抓紧吊放钢筋笼和沉放混凝土导管。沉放导管时检查导管的连接是否牢固和密实,以防止漏气漏浆而影响灌注。由于孔内原土泥浆在吊放钢筋笼和沉放导管这段时间内使处于悬浮状态的沉渣再次沉到桩孔底部,最终不能混凝土冲击反起而成为永久沉渣,从而影响桩基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在混凝土灌注前利用导管进行第二次清孔,当孔口返浆比重及沉渣厚度均符合规范要求后,应立即进行水下混凝土的灌注工作。

2 成桩质量的控制

2.1 为确保成桩质量,要严格检查验收进场原材料的质保书(水泥厂合格证、化验报告、砂石化验报告),如发现实样与质保书不符,应立即取样进行复查,对不合格的材料(如水泥、砂、石、水质),严禁用于混凝土灌注桩。

2.2 钻孔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施工主要是采用导管灌注,混凝土的离析现象还会存在,但良好的配合比可减少离析程度,因此,现场的配合比要随水泥品种、砂、石料规格及含水率的变化进行调整,为使每根桩的配合比都能正确无误,在混凝土搅拌前都要复核配合比并校验计量的准确性,严格计量和测试管理,并及时填入原始记录和制作试件。

2.3 为防止发生断桩、夹泥、堵管等现象,在混凝土灌注时应加强对混凝土搅拌时间和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因为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坍落采用18cm-20cm,并随时了解混凝土面的标高和导管的埋入深度。导管在混凝土面的埋置深度一般宜保持在2m-4m不宜大于5m和小于1m,严禁把导管底端提出混凝土面。当灌注至距桩顶标高8m-10m时,应及时将坍落度调小至12cm-16cm以提高桩身上部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在施工过程中,要控制好灌注工的操作,抽动导管使混凝土面上升的力度要适中,保证有程序的拔管和连续灌注,升降的幅度不能过大,如大幅度拔导管则容易造成混凝土体冲刷孔壁,导致孔壁下坠或坍落,桩身夹泥,这种现象尤其在砂层厚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在灌注过程中必须灌注2m3左右测量一次混凝土面上升的高度,确定每段桩体的充盈系数必须大于1。同时要认真进行记录,这对日后发现问题的桩或评价桩的质量有很大作用。

第14篇

地籍测量必须准确定位每一项土地接线,绘制精准的地籍图。一般地籍测量中要求数据单位为厘米,通过GPS-RTK测量技术测绘地籍信息,然后保存到GPS内,用于构成精准的地籍信息图[2]。GPS-RTK测量技术在多项工具的支持下,实现细化测绘。所以,主要在基准站、测绘作业以及内业处理三方面,分析GPS-RTK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1.1选定基准站

基准站是GPS-RTK测量技术的核心,支撑测量技术的顺利进行。准确选定基准站的位置,有利于GPS-RTK发挥测量优势,因此,针对基准站的选择,提出三点要求:(1)确保基准站的高度,基准站发射信号时,需借助天线电台,为避免传输受阻,尽量保障足够高的选址;(2)避开反射作业区,部分水域、建筑对传输系统造成影响,导致GPS-RTK的测量信息无法顺利传输,丢失诸多信息数据,基准站在安置时,必须在无反射物的环境中;(3)基准站安置在无线电通信稳定地区,如果选定地区存在信号干扰,需根据地籍测量的需求,重新选定基准站的位置,用于控制基准站的测量环境,避免产生电波干扰。

1.2基于GPS-RTK的测绘作业

GPS-RTK测量技术在地籍中的测绘作业,也称为外业测量,分配测绘人员。一般测绘由两名测绘人员构成,一人留守在基准站处,另一人实行定点测绘,即:记录每一个测绘点的数据,便于绘制测量图。规划GPS-RTK在测绘作业中的具体应用流程如下。第一,确定GPS-RTK所使用的坐标系,可以根据地籍测绘的需求设定,也可直接采用国家标准级坐标系,再规划投影参数,如:GPS-RTK确定地籍测量的已知点,规定中央子午线,如果子午线为已知,直接选定,如为未知,则需选择合适的子午线,以地籍测绘的当地环境为主。第二,关闭GPS-RTK测量装置的参数,设置基准站。基准站同样分为已知、未知两种,两种布设方式主要取决于基准站的设置点:(1)已知点处基准站进入测量状态时,需要经过人工操作,通过Tab功能存储基准点并命名,所有待测点的目标值输入完成后,提取存取的基准点,规划GPS-RTK的测量时间,完成基准站的布设;(2)未知点与已知点存在明显差异,其在定位基准站坐标时,需以高程为主,尽量拉近高程值,由此才可确定基准站的布设效果。第三,实质操作,促使GPS-RTK测量技术进入工作状态,测量人员根据操作项目,执行地籍测量。基准点中包含GPS-RTK的测量结果,根据对应按键,测量人员准确获取测量结果,必要时可实行转换参数,如果测量点的数据存在较大误差,GPS-RTK还需执行重测,控制误差在标准范围内。

1.3内业处理

测绘作业中得出的测量参数组成GPS-RTK的数据库,无法直接应用在地籍绘图上,所以还需转化数据格式,转化的数据格式需要与所用的绘制软件保持一致,促使测量人员迅速完成地籍绘制[3]。比较常用的绘制软件为CASS5.0,GPS-RTK数据转化时,可以该软件为主,保障地籍测量的真实性。由此,提高测量数据的应用能力,确保各项数据的可用程度,不会出现无用数据,发挥GPS-RTK数据存储的优势。

2GPS-RTK在地籍测量中的质量控制

GPS-RTK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有效提高测量数据的质量和精准度,成为地籍测量中不可缺少的技术。GPS-RTK在应用的过程中,必须依靠科学的质量控制措施,才能完善地籍测量。

2.1构建控制网约束测量数据

控制网是GPS-RTK在地籍测量中的基础,由传统GPS测量技术获取相关数据,用于检测地籍测量中的各项数据。控制网在检测数据的同时,控制GPS-RTK测量技术的准确度,重点检测转换、输入中的测量数据,以免干预数据的准确度。控制网可以控制GPS-RTK测量技术在任何情况下的测量质量,基本不会出现测量误差,完善GPS-RTK在地籍测量中的各个数据链。

2.2排除干扰控制测量误差

虽然控制基准站的位置,但是难免会出现不同情况的误差干扰,通过质量控制的方式,主动解决地籍测量中的误差,排除干扰。GPS-RTK在地籍测量中的实际应用,基本会产生误差,证实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测量人员在排除误差时,以手簿为主,通过核实、观测的方式,判断测量数据的真实价值,还可在测量点上实行重复测量,分析多次测量的结构,得出最准确的测量数据[4]。GPS-RTK在地籍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有利于稳定测绘结果,体现数据准确的价值,规避地籍测量中的误差。防止由于测量误差引发地籍纠纷,保障地籍测量的质量。

3结束语

第15篇

1.1高含水量土路基填料改良类型及比较

高含水量土的处治关键是如何快速、有效的降低土的天然含水量至一个适宜的含水量,使之能够压实,同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因此常常采用在高含水量土中掺加具有吸湿能力和固化作用的外掺剂,降低含水量,满足施工碾压要求,提高强度和稳定性。目前国内常用的外掺剂有:石灰(消石灰和生石灰)、水泥、粉煤灰等。消石灰的减水能力弱,无法快速有效的降低过湿土的含水量,常规剂量处治后达不到规定的压实度要求,而且掺量不容易把握,拌和往往不均匀,所以路基的强度、稳定性不能得到保证,另外运输和保存较困难;生石灰减水能力强,掺量容易控制,是一种较好的外掺剂,但运输和保存比较困难,特别是在广东;水泥减水能力比生石灰较强,对施工作业时间有一定的要求,但在广东水泥有丰富的资源,运输保存比较容易,价格也较低廉;粉煤灰的吸水能力弱,强度提高不明显,而且工艺麻烦;另外还有就是就地取材的方法掺加粗粒土来改善高含水量高塑性土的性能,效果虽然一般,且此类粗粒土往往都需远运,所以不经济。综上所述,土质改良选用外掺材料,以生石灰和水泥为佳,它具有高吸水性能和使土粒粗化而改善其压实条件的作用,有利于过湿土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提高(具体见表1)。

序号外掺材料效果运输储存条件价格比较备注

1消石灰一般不方便较便宜

2生石灰好不方便便宜

3水泥较好方便便宜

4粉煤灰一般方便较便宜

广梧高速公路第十合同段不良土的改良材料就是采用外掺水泥的做法,使土的含水量及土的稳定性得到改善,从而确保路基的压实度和工后沉降。2.2高含水量土掺生石灰(水泥)后含水量的损失规律

假设过湿土干土重Po,水重Wo,过湿土含水量为w,生石灰(水泥)的掺量为α,其中有效钙CaO的含量为θ。

(1)磨细生石灰(水泥)粉掺入土中后,直接使土中的干料增加,从而使土中的含水量降低W1。土中干料的增加量即为掺入土中的生石灰粉的重量Pc:

Δp1=pc=αp0

(2)石灰(水泥)掺入过湿土中后,生石灰中的有效钙CaO与土中的水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Ca(OH)2,反应方程式如下:

CaO+H2OCa(OH)2+62.8kj/mol

此化学反应为放热反应,水分减少W1,根据化学反应式可知:

ΔW2=0.32θαp0

固体成分增加量P2与水分减少量W2相等,即:

Δp2=0.32θαp0

石灰(水泥)中的MgO与水分发生类似的化学反应,但因考虑到MgO的含量很少,故忽略不计。

(3)生石灰(水泥)掺入土中后,过湿土水分蒸发引起水分减少W3。这种水分蒸发产生于二方面的作用:一是拌和、闷料过程中水分的自然蒸发;二是生石灰(水泥)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热量,加速水分蒸发,这种蒸发对过湿土含水量的减少更为重要。W3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温度和湿度、过湿土原来的含水量w、生石灰(水泥)的掺量α、生石灰(水泥)有效钙含量θ。为推出生石灰(水泥)的掺量公式,假设:

ΔW3=βW0αθ=βwp0αθ

式中:β——综合系数

过湿土掺加生石灰(水泥)后,水分减少W,固化物增加P:

ΔW=ΔW2+ΔW3=0.32θαp0+βW0αθ

下面计算过湿土含水量的变化w:

≈wa+0.32θα(1+w)+βwαθ

上式表明过湿土掺加生石灰(水泥)后含水量的损失同过湿土原来的含水量W、生石灰(水泥)的掺量α、生石灰(水泥)中有效钙的含量θ和综合系数β有关。

1.3高含水量高塑性土的掺灰类型及其注意事项

1.3.1用石灰改良

(1)适合石灰改良的土的类型:除有机质含量大的土和无塑性并缺少细料(小于0.075mm的颗粒)的粗粒土和砂土外,各种类型的土都可以用石灰改良。但用石灰改良的各类型的土,在技术经济上并不都是合理的。石灰适宜于改良粘粒(小于0.002mm的颗粒)含量大于10%和塑性指数12以上的粘性细粒土。用石灰改良低塑性土或砂土时,宜添加部分水泥,以提高其强度。(2)石灰技术指标要求:石灰应符合III级以上要求的生石灰或消石灰的技术指标。尽量缩短石灰的存放时间,且避免遭日晒雨淋。(3)影响石灰土强度的因素:①灰质对石灰土强度的影响:石灰质量应符合III级以上,并要尽量缩短石灰的存放时间。在同等石灰剂量下,质量好的石灰,改良效果好。②石灰剂量对石灰土强度的影响:石灰的剂量对石灰土强度影响显著,石灰的含量较低时,石灰主要其稳定作用,使土的塑性、膨胀性降低,初步具有水稳性,密实度和强度得到稳定。随着剂量的增加,强度和稳定性均提高。但石灰的含量超过一定数量后,过多的石灰将沉积在土中孔隙而不参加反应,会导致孔隙比增加、石灰土强度降低。因此,对于石灰改良土,存在最佳石灰剂量。③含水量对石灰土强度的影响:水是石灰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使石灰土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形成强度。施工时有水方便于土的粉碎拌和和压实,并且有利于养生。不同土质的石灰土各有其自己的最佳含水量。通过击实试验,来控制施工中的含水量。所用水应是干净的可饮用水。

1.3.2用水泥改良

(1)适合水泥改良的土的类型:除有机质含量大及硫酸盐含量大的土外,几乎各种类型的土都可用水泥改良。但考虑到经济性和施工的可能性,实际上各国对适宜于水泥改良的土的颗粒组成范围都有一定的限制。我国《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93)中,对水泥改良土用作路面底基层有如下规定:土的均匀系数大于5,液限小于40,塑性指数小于17。实际应用中,宜选均匀系数大于10,塑性指数小于12的细粒土。(2)水泥材料要求: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都可用于改良土,但应选用终凝时间较长(宜在6小时以上)的水泥。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因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宜采用标号较低(如32.5#)的水泥。(3)影响水泥土强度的因素:水泥土的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土质、水泥成分和剂量、成型含水量、工艺过程、养生条件等,具体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土质的影响、水泥成分和剂量、龄期(养生时间)、含水量及土与水泥灰的拌和均匀情况等。

1.4广梧高速公路高第十合同段高含水量高塑性土的掺灰改良情况

由于填料均来自路内的调配,其中大部分为隧道开挖的土方,均为不良土,因此设计明确要求对所有的不良土均采用掺3%的水泥进行改良,具体的改良过程如下:

先按试验取得的数据铺好土并划好方格,以便准确的撒铺水泥(目前没有比较完善的水泥掺量控制的方法,只能采用近似的方法),按3%的水泥土比例在每个方格上均匀撒铺水泥,完成后采用路拌设备对水泥土进行翻拌,直到看不到灰的颜色或不均匀的颜色为止,同时对拌好的水泥土进行检测,检查其水泥计量,最后用压路机碾压,直到满足设计及规范的要求为止。

2改良土路基的施工建议

2.1改良土的制备及机具的选择

(1)材料的采用及产品应达到的标准: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都可用于改良土,但应选用终凝时间较长(宜在6小时以上)的水泥。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因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宜采用标号较低(如32.5#)的水泥。另外,目前规范没有明确规定改良土的要求,建议达到以下标准:①改良土有效钙镁含量>70%;②细度要求:最大粒径不宜超过5mm,0.074mm筛孔的通过量应不小于75%。

(2)改良土的设备选择:因为改良土极易扬尘,特别是撒铺水泥时,对周围人畜、庄稼和环境都有较大危害,所以应轻铺,不宜大动作的投铺,遇大风天气应停止撒铺水泥。改良土的设备选择应能达到两个效果:①在每层全深范围内能充分搅拌,确保搅拌均匀。②应能尽量的减少扬尘的发生,特别是对水泥灰的损失控制。

2.2施工程序

2.3施工要点

(1)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施工作业面内严禁使用重型压路机碾压,并禁止其它重型车辆通行。(2)压实完成后,应进行必要的养生,养生期间,禁止通行。(3)对于已摊铺而未来得及碾压的改良土路段,遇雨时要进行抢压,同时用防雨布进行覆盖。如果局部侵入雨水,待雨停后,应立即打开防雨布,进行局部翻晒处理,个别积水严重地方可将原土翻松,重新撒铺水泥,然后进行整平、碾压。

摘要:结合广梧高速公路路基填料的选择及高含水量土的改良情况,阐述了路基填料的分类及选择、适宜改良土的类型及其注意事项,最后总结了改良土施工技术与控制。

关键词:路基填料;不良土;技术;改良;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