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护理科论文范文

护理科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护理科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护理科论文

第1篇

每年的新员工入职后首先要接受安全管理方面的培训,除了解安全管理规范和相关条例外,还需观看PPT和视频以了解实际案例。全体职工包括后勤人员每年都需要接受这样的培训2次,为确保每位员工都能参加,培训期间每日下午播放相同的内容1h,连续8d。医院内还设有各类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做到事事有人管。每个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均由院领导牵头,医护和医技人员共同参与,如压疮组除护士外还有皮肤科、营养科和感染科医生等人员组成,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多部门团队合作精神。每月召开一次会议,院长听取各委员会通报分管部门发生的相关意外事件,并在下次会上进行整改反馈。一旦有差错发生,所有相关部门都得参与讨论,一般每周进行1次,以5W1H的格式报告,即情景再现,报告发生了什么、在哪里发生的、何时发生的、发生者、怎么会发生的、是怎么发生的,如果同样的事件连续发生2次以上则需使用4M要因分析法进行讨论和改进。讨论结果则以问题点、对策和行动目标的格式进行记录,行动目标会在每天的早会上集体唱读以示提醒。平时每天下午抽半小时所有在班人员进行护士沟通讨论会,就当天存在的问题进行检讨和反省,并提出对策或同事之间相互提醒、引以为戒,最后参与者签名画圈,不在场者事后阅读会议记录后打钩,确保人人知晓。

2严格扎实的教育管理

医院每年举办各种形式且针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如安全管理、医院感染防控、责任组长培训提高班、学术论文交流会、新技术新业务开展经验交流会等,以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对新护士的教育尤为严格,首先要按等级医院标准择优录用新护士,有周密的新护士培训计划,在医院试用期间须通过22项基本技术操作考核,开始3年内需在医院各科进行轮转培训,全面掌握各专科的护理工作特点,以便随时接受护理部的统一调配。护理部和各科室均有专门的培训计划,分别针对新护士和轮转护士进行培训。

3明确的能级管理

护士岗位根据工作年限分为6级,有明确的能力要求和晋级规范。1级(1年)按照流程在老师指导下工作,2级(2~3年)可单独工作,3级(4~6年)可担当责任组长的工作,4级(7~9年)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对低年资护士起到模范和示范作用,5级(10~19年)能协助护士长进行科室管理工作,6级(20年及以上)能够担任护士长等职位。职称体系分为主事护师(22~33岁)、主查护师(33~41岁)、主任护师(42~60岁),要晋级为主任护师职称后才可以竞聘副护士长和护士长。各级护士的平均年龄分别为护士长54岁、副护士长51岁、护士37岁。除此之外,还有认定看护师和专门看护师以及认定管理看护师等,均需要参加相关的培训与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每5年需要更新认定1次。1.6清晰的目标管理全体护士每年初(3月份)都要根据护理部的总目标和个人能力先进行现状分析,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目标和实施计划,再以逐级管理的形式定期进行面谈,即护理部主任对应护士长、护士长对应带教老师和组长以此类推,体现层级管理的原则。从初期目标设定的合理性、中期计划实施的进展程度以及年末时目标的达成情况先后3次与上级管理者进行沟通交流与汇报,如果是科室负责人还需制定本部门的目标。这样既使个人得到了成长与提高,也保证了部门总目标的实施与完成,对未达成的目标再进行分析,必要时将纳入下一年度的目标制定中。目标的记录格式为项目名称、完成期限、采用手段或方法、将达到的程度与水平。

4对我国护理管理的启示

4.1加大护士人力投入

护理人员结构配置与管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护理质量的优劣[1]。随着优质护理的深入开展,各级政府部门对护理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足够的重视。2013年11月浙江省的关于提高护士待遇的文件极大地鼓舞了临床一线护士的士气,对稳定护理队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仍有很多医院的实际开放床位与护士之比远未达到卫生部门的要求,且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临床护士还需执行较多的非护理工作,这种现象在基层医院尤为突出。为此需要加大对护士的人力投入,从而保证将时间还给护士并将护士还给患者,促使优质护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4.2加强护理管理队伍建设

护士长的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团队的战斗力,从而影响护理质量。护士长定期接受管理知识培训,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管理工具,以提高管理技能,尤其是对新上任护士长应加强岗前培训。此外,对未来护士长人选的培养和锻炼即管理人员的梯队建设也不容忽视,确保护理管理队伍后继有人,以便随时可以接替受命[2]。

4.3规范岗位设置与分层培训

理科学的岗位设置与绩效考核对促进护理队伍的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高年资护士远离临床和患者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利于保障患者安全及护士自身专业价值的发挥,国内管理层需引起足够的重视[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并发挥好临床资深护士的作用[4],让年轻护士看到自身发展的希望,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为各级护士制定培训计划,尤其是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让各级护士明确自己须达到的能力要求和目标,强化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主动意识;另外,建立合理的岗位能级对应实施方案,真正落实绩效考核,将薪酬与实际工作能力及工作绩效挂钩。通过360°考评,力求公平公正并奖惩分明,从而有效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减少护士的流失。

4.4充分发挥专科护士的作用

随着专科护士基地在国内的遍布开设,专科护士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合理使用专科护士、充分发挥专科护士的作用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专科护士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具备扎实的专科知识功底,掌握本专科的前沿动态,应该让其配合护士长抓好科室的学科建设,更好地指导临床护士进行护理实践活动。另外还可以通过开设咨询门诊、专科护理会诊和专科护理门诊等形式促使专科护士向更深更广的层次提升和发展。

5结语

第2篇

关键词:护理科研;课题;科研管理

科研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从而发现与发展对有关事物的认识。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科研活动,护理科研能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临床护理实践。临床护理研究是研究临床护理中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科学,它有助于推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临床护理理论和技术的更新,有利于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但护理科研起步晚,起点低,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为此,我们对我院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的护理科研状况进行分析。按照学科自身特点和固有规律,寻找护理科研管理思路,为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素质和医院护理科研的发展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我院共3l项院级护理科研课题;200篇护理论文,其中核心期刊53篇;10项有护理人员参与的科技成果奖,其中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省级新技术引进二等奖l项,市级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我院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办法有:科研课题的申报、审批制度,各种科研配套经费管理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论文、著作奖励规定,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评选办法等。

1.2方法

通过我院科教处及护理部查阅科研档案资料,对科研课题的来源及经费情况、情况、科技成果奖的等级及获奖人员排名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我院科研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及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办法等进行分析,提出护理科研管理的思路。

二、现状分析

2.1护理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

我院设有科研管理机构,并有一系列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条例,但未配备专职护理科研管理人员,未建立护理科研管理制度和条例,无护理科研专项经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护理科研的发展。因为护理学和医学均为健康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职责。医学主要任务是寻找疾病的原因,研究由于疾病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如何诊断和治疗疾病,它从分子、原子、基因等方面研究健康和疾病。而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映,它关注的是整体的人,是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各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2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不重视

我院护理人员本、专科学历占85.26%,但系统的学习过科研知识者较少。各层次护士在使用和培养上没有明确的区分,无论学历和能力高低都从事一样的工作,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护理管理者重视临床护理工作的完成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忽视了护理人员获取信息能力、阅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护理人员难以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影响了护理科研的开展。

2.3护理人员自身的科研意识不强

护理人员每天超负荷运转,整日忙于完成大量日常的临床护理工作,没有养成良好的临床观察能力,没有主动地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习惯,一些护理人员为了晋升撰写论文。缺乏科研选题、设计等知识,缺少课题申报、成果报奖的信息。没有认识到护理科研对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和社会地位的作用,没有认识到护理科研对推动学科的发展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的重要作用。

三、管理思路

3.1建立护理科研管理组织

护理管理者的科研意识决定着一个群体的科研意识,护理管理者要从思想观念上把护理科研管理纳入护理管理日程,认识护理科研对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建立由护理部一科研小组一护理人员三个层次组成的护理科研管理组织。科研小组由护理部一名副主任负责,科研小组成员应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较敏锐的临床观察能力、较好的中英文阅读能力、较强的探索和创新意识。科研小组负责收集和最新护理科研信息和动态,负责全院护理科研课题的审核和申报,负责科研成果鉴定的申请工作。建立健全各项护理科研管理制度,推动护理科研工作的开展。

3.2培养护理科研领军人才

护理科研的进步必须依靠科研人才,护理管理者要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护理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规范的科研知识的学习,如科研设计、卫生统计、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等。引导她们主动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动态,护理科研选题的方向和趋势,挖掘她们的科研潜力,指导她们将临床工作经验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然后解决问题。培养一支想做、敢做、会做的护理科研队伍,以此带动全院护理科研工作,逐步提升整个护理群体的科研素质。

3.3指明护理科研方向

护理科研的任务是研究、探索、防治、护理疾病,维护人类生命健康,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护理科研的目的是将护理理论、护理方法、先进的护理手段进行实践,并探索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护士工作强度、改善护理工作环境、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护理方法。英国的Vincent保健中心改变了对护理科研的固有看法,鼓励护理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即由创新性研究转变为应用性研究。护理科研应以临床应用性研究为主,把丰富的临床实践作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鼓励护理人员研究患者的需求和安全,研究临床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暴露的问题,研究和选择最合适的临床护理工作方法等,提高护理人员参与科研的意识。

3.4开发护理科研资源

在院内争取设立护理科研专项基金和政策上的扶持,与多部门合作,拓宽科研基金来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申报护理科研课题,规范科研经费资助程序,争取学会、厂矿、企业、个人等资助。

四、小结

护理科研是一项集体性、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护理科研的管理水平影响着护理科研的发展速度,建立完善管理方案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激发护理人员的科研热情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有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自信心和对护理研究的责任感,有利于护理科研的深入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惠,吕久余。护理研究概述[J].现代护理,2004,10(5):489.

[2]杨红叶,那文艳,姜晓冬,等。护理科研管理流程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内科,2008,3(1):121.

[3]肖春秀,姜小鹰。从管理的五要素浅析我国临床护理科研管理的缺陷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6,6(5):29—31.

第3篇

[关键词] 护理; 科技论文; 选题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312-01

随着市场的繁荣,医学高科技的发展,护理学科己成为当今一门独特科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科学知识。护理科技论文是促进护理学科、护理科研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但用与总结和收集临床的实践经验,而且给护理学科的发展与进步,提出了息息相关的问题。护理科技论文的选题,本身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它是护理科研工作的起点,也是护理科研程序中重要的环节,题目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直接影响科研工作的进展和最后成果的质量。因此护理科技论文的选题在护理科研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必须审时度势,认真权衡,反复推论,结合临床。

1 题目类型 根据科研工作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评价性的文章,它是对护理科研中的护理技术和方法进行客观的比较,得出评价的结论。临床上,护理科研工作看起来都是平凡最平凡的工作,创造性不突出,但它能解决医疗护理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对提高病人的防治水平和优质服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评价药物的疗效,护理技术方法的改进效果等属于评价性的文章,就要选出评价性的题目。另一类护理学科发展中的文章,它需要更多的探索未知的创造性的护理技术及方法,它的解决推动学科领域的发展或开辟新的领域。如医院研制出新的药物,新的护理技术,探索出新的治疗护理方法等,属于护理学科发展中的文章,就要用发展中的题目。根据临床资料的不同,又将题目分为4种类型:

1.1 调查研究性质的论文选题 以调查方法取得资料的论文,多以医学基础各种生理数据或流行病学调查而获得。根据调查时事件是否发生又可分为前瞻性调查和回顾性调查。前瞻性调查是在事件发生前就做好计划和预算,预计可能地发生的某些因素,而且对事件有影响,经调查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孕妇被动吸烟对胎儿的危害”(中华护理杂志1993年第7期),属前瞻性调查的题目,从因求果,证明特定因素的致病和治疗的作用。回顾性调查是在事件发生后进行的,它由果推因,根据己有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找出规律。如病人死因分析,病因学调查都属于这一类。如“中华护理杂志”1993年第3期所写的“28例新生儿低温原因分析及护理”,属于回顾性调查的题目。

1.2 实验观察性质的论文选题 它是用实验的方法搜集资料,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和必要的观察手段,选题时要考虑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资料和条件。如某些新药疗效和毒性作用观察,各种新的治疗、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的研究文章。如“24439例次聚烯酮吡-碘术前3分钟洗手法的评价分析”(实用护理杂志第8期)属于实验观察性质的题目。

1.3 经验体会性质的论文选题 它是将过去的资料和自己的实验观察与调查加以结合进行选题而写,如对某项新技术、新方法在护理实践中应用的成效与经验总结,各种疾病的护理经验体会等。在实际论文选题目中,以上三种类型的题目往往很难截然分开的。

1.4 文献综述、论著性质的选题 它是属于整理资料性质的论文,不用第一性资料,专门从整理、分析与综合别人的资料(即第二性资料)的研究工作。它是情报研究工作的主要形式。

2 选题基本原则

2.1 科学性 护理科技论文选题方向要正确,以事实为依据,与已有科学理论、科学规律和定律相一致。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象人的生命一样,既要接受已有理论指导,又要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已有的理论修正、补充或发展。

2.2 新颖性 新颖性就是创新性,文章的选题目就是要有创新意识,避免重复。凡是做的操作和护理方法具有独创性、部分独创性或前人的方法有所改进的选题应加以考虑,重复前人所写的题目则不可取。选题时以护理学科知识的新见解、新发现、对护理方法的改进与突破,对现有理论的修正与完善,使护理科研工作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标准。

2.3 需要性 根据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长寿的需要,市场繁荣和护理学科的需要,迎接新科技的挑战,必需通过论文的拟写和刊登,将自己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总结出来,保证护理质量,给病人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服务。选择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影响最大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与护理研究、优生、优育、优教,社区保健与康复护理,以及提高护理质量、护士地位、素质与修养等方面的研究,从这些最有价值的资料中选题目。

2.4 可行性 题目的选择应以文章的内容,实施的主观、客观情况或经努力达到标准的情况选定题目。如观察对象的来源、数量、技术力量等,应如实反映,操作既简单又方便易懂,便于推广和应用,否则再有价值的题目,也只能是徒劳。

3 选题范围 护理工作涉及面广、内容极多而且具体,所以题材与选题范围比较广阔,可从基础护理理论、护理技术的研究、护理用具、器械的研制、实施方法,危重病人监护功能重健与康复护理、公共卫生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体制研究,各种规章制度的研究和评价,结合新技术业务开展,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等,随着护理学科发展与进步,临床上有很多问题会出现,需研究和解决,并且需推广和应用。

4 选题方法

4.1 从自己实际工作去选题 题目产生主要基于实践和思考,两者缺一不可,护士工作都在临床第一线,每当病人入院时,第一个接触病人的就是护士,我们最清楚病人哪些护理理论需要加强,哪些护理技术需要改进,哪些护理器械、用具需要革新……写文章也是为了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回答这些问题,选题也是从这些资料中选出来的,主要将自己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新现象用现有理论加以充分思考,那么选出的题目一定引人注目,所以选题就在我们身边,题目产生主要于实践和思考,两者缺一不可。

4.2 在阅读文献中选题 阅读文献不但是搜集资料必需的,而且是护理论文选题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时注意参考和寻找前人如何进行选题。新技术和新业务,因前人没有做过,必需阅读文献目录中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对自己选题有启发或借鉴,或借用他人的方法,改变其中部分因素结合自己的题材与资料进行选题。

4.3 在教学活动中选题 在教学活动中,由于理论系统的驱使,往往使自己的思路扩大。作为临床第一线工作的护士,依靠临床的带教,当带教时,或受到学生质疑时,自然想起自己应选的文章题目。所以通过临床的带教与学生接触不仅是检验理论系统性的好机会,也是启发我们思路获得论文选题的特定途径,也是一种最好的选题方法。

4.4 在开辟新领域中扩大选题 选题不应拘于自己的专业,应当把眼界扩大些,思路开阔些。在医学各学科之间产生了许许多多边缘科学和综合性学科,在各学科交叉点就是经验和思路集中的地方,常常产生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而这些综合性的问题往往形成一张最有价值的课题网,凡是有价值的东西我们都将其汇集在一起,这也是一种最佳的选题方法。

5 选题注意事项

5.1 选题应具体不可过大 一般一项研究只要求把研究的问题总结出来,便于推广和应用,不要过于笼统或涉及面太广,以免影响文章的质量。

5.2 选题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 根据个人专长选择不同类型的题目,如果你动手能力强,条件设备齐全,可从实验的资料中选出题目,如果你善于理论思维,又有比较丰富的资料,可选择理论性的题目,如果你知识渊博,又有较好的协作创造,可选择跨学科研究的题目。

总之,在护理工作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科学素质,博览群书扩大知识储备,了解国内外情报信息与科技动态,丰富想象力,树立高尚的科学品格,科学思维方法,掌握选题的战略与艺术,很容易从医学信息浩瀚海洋里选出引人注目的文题,写出具有价值的护理科技论文。

参考文献

[1] 过慧谨.护理科技论文的选题[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增刊):5.

第4篇

[论文摘要]在大三护理专业学生中组建护理科研写作的团队小组,并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应用于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实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护理科研的实践与论文的写作,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提高护理科研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护理科研论文写作的能力。 

 

本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使护理专业本科生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技能,即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知识、科研方法和科研技能,具备护理科研的初步能力。近年来,我们以课题《探索以社区为教学辅助背景的护理实践教育模式》研究为抓手,以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为中心,以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背景,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性思维。 

一、合作学习的方法 

1.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基于我们是以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教学辅助背景所进行的学生护理科研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主要以社区点实践小组为基础,每个小组配备1名社区医护人员和指导老师,并以这个小组为一个科研项目申报学校课题,科研立项的申报人就是该小组的负责人。 

2.理论授课。(1)合作学习方法介绍。在以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开展护理科研前,我们先进行护理科研与论文基本技巧的讲授和指导,使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确立自己小组的科研意向。(2)护理研究理论指导。制订护理科研理论授课计划,利用学生晚上课余时间进行护理科研理论授课,使学生对护理科研具备一定的研究理论基础。(3)科研选题与立项指导。组织学生下社区见习,参观和收集与社区整体健康状况相关的资料,老师根据各小组的选题,征询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师的意见,初步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最后指导老师根据课题的名称、任务、目标等提出指导性要求。 

3.研究实施。(1)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目标。在社区见习和理论授课的基础上,结合老师提出的社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方向,小组成员带着问题,利用网络、图书馆、社区老师咨询、社区人群走访等各种资源获取所需要信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终选出一个题目作为自己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目标。(2)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在确定课题后,小组成员从针对课题立项申报到最后论文形成课题结题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工,每个小组成员对自己负责的阶段任务进行具体的策划,当课题研究进行到哪个阶段,那么该阶段负责的学生就是主要召集人,小组其他成员就听从该召集人的安排,完成布置的任务,达到既分工又协作的目的,彼此相互支持和配合,完成研究。(3)成果交流形成论文。当课题研究进行到最后时,要求各小组在集中讨论、汇合充实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幻灯片进行交流汇报,再由指导老师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师进行点评,然后,各小组再进行积极修改最后形成论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自2006年我们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应用于培养护理学生的科研与论文的写作能力的教学中,共有数百名大三护理学生受益。几年来参与的学生共协助社区卫生服务完成了学校所在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农村合作医疗就医状况、社区老年高血压认知误区的调查与干预、湖州地区更年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等多项调查,完成调查问卷数千余份,形成调研报告十余篇,编写了社区多种常见病的家庭健康教育手册。在此基础上,同学们积累了资料和数据。许多同学完成了自己的论文选题,并在《解放军护理杂志》《护理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社区医学杂志》《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中外医疗》《全科护理》等省部级以上正规刊物上公开近百篇。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 

1.小组合作学习精神的内涵及意义。小组合作精神是一个集体团结的象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护理学科多元文化护理的发展,其交叉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日益突出,各种知识领域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彼此交错、相融,一个人的专业知识面早已远远不能满足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当临床抢救生命,当我们进行护理科研,许多尖端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小组团队的攻关。为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因此,作为高校的护理教育工作者在对护理学生的培养中不但要求培养的个体具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娴熟的护理技术、科研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的工作能力,还要求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及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融入社会和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2.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护理研究的特征。小组目标一致,与知识、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合作进行护理研究的基本特征。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曾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工作,那么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小组团队研究的基本要件是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性。实际运作中,小组目标是核心,不否定和抹杀个人目标。当个人目标最大限度地与小组团队目标同步时,必会推进小组团队研究的进程。这样的一致需要对共同目标的忠实和坚持。知识和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研究内部知识互相传递和积累的过程。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激励措施达到知识和资源的共享,可以有效发挥团队成员个人的优势,达到团队内部的互助。在科学研究中护理一直是一个较弱的学科,为了实现护理学科科学研究的新突破,就必须发挥团队合作研究的优势,使团队智慧超过个人智慧的总和,实现“1+1 >2”的目标。 

3.小组合作学习在护本生进行护理研究中的优势。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证实,学生会吸收所读的10% ,所听的20%,所看的30%,看与听结合的50%,听与说结合的70%,说与做结合的90% ,教别人时的95%。那么在学习者之间建立指导互助的关系,让他们互相学习、传递经验时学习效果应该是最好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实践就是在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了指导、互助的关系,让他们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传递经验、相互交流、相互质问对答,在辩论中产生新的思维和见解。(1)团队内部共同分享了某些成员的新知识、新思想,节省成员独自学习的时间,避免走弯路。(2)有利于在课题研究成员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团队中只要有一个成员努力,她的研究收获就会在团队中进行传播,给其他成员带来压力,进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克服懒惰的天性,加倍地努力学习。(3)每个人所学习获得的新知识在团队内的传播,有利于交换信息并进行深入讨论,对一些科研中遇到的难题能尽快解决,从而推进更深的研究,开阔更广的空间。 

4.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影响。合作能力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领,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合作能力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医学和护理学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现代医学和护理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医护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院科室之间、医生护士之间、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也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在对护生的素质进行考察时对其合作精神也十分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进行护理科研实践的锻炼,既培养了小组学生彼此相互宽容和谦让的意识又达到了知识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完成小组的课题和论文的合作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霖,袁长蓉,陈晓英,等.浅析《护理科研》教学与提高护理人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 

[2]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第5篇

[论文摘要]在大三护理专业学生中组建护理科研写作的团队小组,并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应用于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实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护理科研的实践与论文的写作,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提高护理科研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护理科研论文写作的能力。

本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使护理专业本科生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技能,即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知识、科研方法和科研技能,具备护理科研的初步能力。近年来,我们以课题《探索以社区为教学辅助背景的护理实践教育模式》研究为抓手,以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为中心,以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背景,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性思维。

一、合作学习的方法

1.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基于我们是以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教学辅助背景所进行的学生护理科研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主要以社区点实践小组为基础,每个小组配备1名社区医护人员和指导老师,并以这个小组为一个科研项目申报学校课题,科研立项的申报人就是该小组的负责人。

2.理论授课。(1)合作学习方法介绍。在以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开展护理科研前,我们先进行护理科研与论文基本技巧的讲授和指导,使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确立自己小组的科研意向。(2)护理研究理论指导。制订护理科研理论授课计划,利用学生晚上课余时间进行护理科研理论授课,使学生对护理科研具备一定的研究理论基础。(3)科研选题与立项指导。组织学生下社区见习,参观和收集与社区整体健康状况相关的资料,老师根据各小组的选题,征询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师的意见,初步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最后指导老师根据课题的名称、任务、目标等提出指导性要求。

3.研究实施。(1)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目标。在社区见习和理论授课的基础上,结合老师提出的社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方向,小组成员带着问题,利用网络、图书馆、社区老师咨询、社区人群走访等各种资源获取所需要信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终选出一个题目作为自己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目标。(2)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在确定课题后,小组成员从针对课题立项申报到最后论文形成课题结题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工,每个小组成员对自己负责的阶段任务进行具体的策划,当课题研究进行到哪个阶段,那么该阶段负责的学生就是主要召集人,小组其他成员就听从该召集人的安排,完成布置的任务,达到既分工又协作的目的,彼此相互支持和配合,完成研究。(3)成果交流形成论文。当课题研究进行到最后时,要求各小组在集中讨论、汇合充实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幻灯片进行交流汇报,再由指导老师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师进行点评,然后,各小组再进行积极修改最后形成论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自2006年我们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应用于培养护理学生的科研与论文的写作能力的教学中,共有数百名大三护理学生受益。几年来参与的学生共协助社区卫生服务完成了学校所在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农村合作医疗就医状况、社区老年高血压认知误区的调查与干预、湖州地区更年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等多项调查,完成调查问卷数千余份,形成调研报告十余篇,编写了社区多种常见病的家庭健康教育手册。在此基础上,同学们积累了资料和数据。许多同学完成了自己的论文选题,并在《解放军护理杂志》《护理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社区医学杂志》《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中外医疗》《全科护理》等省部级以上正规刊物上公开近百篇。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

1.小组合作学习精神的内涵及意义。小组合作精神是一个集体团结的象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护理学科多元文化护理的发展,其交叉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日益突出,各种知识领域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彼此交错、相融,一个人的专业知识面早已远远不能满足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当临床抢救生命,当我们进行护理科研,许多尖端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小组团队的攻关。为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因此,作为高校的护理教育工作者在对护理学生的培养中不但要求培养的个体具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娴熟的护理技术、科研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的工作能力,还要求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及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融入社会和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2.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护理研究的特征。小组目标一致,与知识、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合作进行护理研究的基本特征。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曾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工作,那么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小组团队研究的基本要件是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性。实际运作中,小组目标是核心,不否定和抹杀个人目标。当个人目标最大限度地与小组团队目标同步时,必会推进小组团队研究的进程。这样的一致需要对共同目标的忠实和坚持。知识和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研究内部知识互相传递和积累的过程。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激励措施达到知识和资源的共享,可以有效发挥团队成员个人的优势,达到团队内部的互助。在科学研究中护理一直是一个较弱的学科,为了实现护理学科科学研究的新突破,就必须发挥团队合作研究的优势,使团队智慧超过个人智慧的总和,实现“1+1 >2”的目标。

3.小组合作学习在护本生进行护理研究中的优势。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证实,学生会吸收所读的10% ,所听的20%,所看的30%,看与听结合的50%,听与说结合的70%,说与做结合的90% ,教别人时的95%。那么在学习者之间建立指导互助的关系,让他们互相学习、传递经验时学习效果应该是最好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实践就是在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了指导、互助的关系,让他们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传递经验、相互交流、相互质问对答,在辩论中产生新的思维和见解。(1)团队内部共同分享了某些成员的新知识、新思想,节省成员独自学习的时间,避免走弯路。(2)有利于在课题研究成员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团队中只要有一个成员努力,她的研究收获就会在团队中进行传播,给其他成员带来压力,进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克服懒惰的天性,加倍地努力学习。(3)每个人所学习获得的新知识在团队内的传播,有利于交换信息并进行深入讨论,对一些科研中遇到的难题能尽快解决,从而推进更深的研究,开阔更广的空间。

4.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影响。合作能力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领,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合作能力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医学和护理学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现代医学和护理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医护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院科室之间、医生护士之间、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也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在对护生的素质进行考察时对其合作精神也十分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进行护理科研实践的锻炼,既培养了小组学生彼此相互宽容和谦让的意识又达到了知识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完成小组的课题和论文的合作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霖,袁长蓉,陈晓英,等.浅析《护理科研》教学与提高护理人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

[2]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第6篇

分析产科近几年发生的护理差错36例进行分类并计算各种原因引起的差错所占的比例。

2结果

2.1导致差错出现的原因及分类

用错液体发错口服药15例,占41.67%;电脑错输漏输医嘱9例,占25%;医嘱核对错误4例,占11.11%;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发生的压疮3例,占8.33%;新药物不熟悉引起的差错2例,占5.56%;输液外渗面积≥3cm×3cm2例,占5.56%;孕产妇观察不及时致分娩待产室1例,占2.78%。

2.2护理差错与护士工作时间的关系

护理人员工作时间1~3年16例,占44.44%,4~7年7例,占19.44%,7~10年5例,占13.89%,10年以上的8例,占22.22%。

2.3发生护理差错的人员资历情况

主管护师1例占2.78%;护师9例,占25%;护士25例,占69.44%;助产士1例,占2.78%。

3讨论

3.1原因分析

核对制度没有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贯彻实施是导致护理差错发生的关键。产科护理人员因为患者多,病情变化快,急危重患者多,护理人员与床位比例低于标准规定,繁重超负荷工作量导致她们体力透支身心疲惫,久而久之,对身体健康产生极为不利影响是发生护理差错的外在因素;因为对工作缺乏责任心、执行制度不严格、工作闹情绪、心不在焉是发生护理差错内在因素。护理操作是一种枯燥繁琐重复性高的过程,容易使护理人员产生麻木、枯燥乏味的感觉,致使护理人员逐渐丧失了工作热情,出现烦躁情绪,她们习惯用以往的经验来解决和处理护理患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忽视了核对制度在整个护理工作过程中贯彻执行,自以为是。此次调查显示,由于治疗操作过程中心不在焉,忽视护理规章制度,核对制度没有彻底运用到护理操作过程中以致于出现漏输错输医嘱,换错液体,打错肌肉注射针,发错口服药所占比例最高为77.78%。这些护理差错发生与产科护士没有熟练掌握查对制度,责任心缺乏有关。护理人员在本科室工作的时间长短有关,在本科室工作三年以内的护理人员发生差错的比例最高,因为产科的护理工作专业性强、患者周转快、病情变化迅速多样、风险极高,这就要求产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应急应变能力,默契配合医生,镇定自若,忙而不乱。而这些低年资的护士因为他们参加工作的时间短,缺乏专科知识专业技能,经验少,遇到急危重症患者出现手忙脚乱,导致护理差错发生的根本原因。十年以上的护理人员虽然已取得护士执照,因学历较低,政策性晋级障碍,造成工作懈怠,责任心不强,学习不积极,5~10年间的护理人员学历高、学习积极主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对服务对象。充满了事业的信念对产科护理工作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用现代护理观对患者进行高质量整体护理。此阶段的护理人员发生护理差错的比率低。护理人员随着资历提高,差错的发生逐渐减少。对于这部分护理人员由于具备较高的资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严把质量关,进行护理查房和护理会诊,指导低年资护士解决护理难题,并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并积极开展护理科研,在护理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3.2防范措施

严格掌握和执护理工作制度,发生护理差错的原因一方面与责任人缺乏临床经验,工作能力低,专业知识掌握的不牢固,缺乏处理问题的应急能力等因素外,护理管理和规章制度的不完善或不落实有直接关系。在护理管理工作中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为确保护理质量的提高,护理部又修改和补充了护理规章制度,护理常规,操作流程,病例书写规范和各项护理质量标准,分层落实,组织实施。并不断的进行检查,开展知识竞赛和护理操作比赛,不断举行知识讲座和技术培训,提高了护士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认真贯彻执行和遵守护理核心制度,在各项护理操作中时刻牢记“三查八对”,以预防和避免差错发生。加强基础质量管理、环节质量管理和终末质量管理,基础护理是产科护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专科护理,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加强基础护理管理的主要措施有: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护理人员树立整体护理的理念,强化护理人员重视基础护理。护理部成立了基础护理管理小组,科学的制订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和终末质量标准,定期开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定期检查经常督促,对护理人员严格要求。通过对护理差错的调查分析,找出引发差错的薄弱环节,制订出适合本科实际情况的具体规定:午夜班更改为双人值班,并且还设置了听班制度,保证了患者多工作量大时有两名以上护理人员值班,避免因工作繁忙而发生护理差错。护理值班人员分工协作,责任明确,药物从药房取出,液体配制,到患者用药等一系列环节要双人核对,层层把关,责任到人。输液患者悬挂输液卡,术后卧床的患者,一律悬挂防压疮卡,责任护士定时为患者翻身,记录并签名,以杜绝压疮的发生。终末质量是评价护理活动的最终结果,是所有病人护理结果评价。基础质量评价,环节质量评价,和终末结果评价是密不可分的,评价结果所获信息经过反馈纠正偏差,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以降低差错的发生。加强护理人员的再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护预防和减少理差错的发生,护理部在了解护理人员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基础上,作出培养计划,稳定护理队伍,保证护理业务骨干发挥护理特色,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水平,有计划的安排全院各级护理人员的业务活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举办新知识新业务讲座,选派业务技术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本科室护士长根据本科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相应的具体措施,护士长不定时抽查考核,重点考核“三查八对”在操作过程的运用情况。责任护士必须熟悉所管患者诊断、治疗及护理措施,并认真做好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以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要求全体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各疾病护理常规,各种护理操作流程、危重患者抢救技术等专业技术知识,不断的进行提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针对发生护理差错发生的实例,在每周总结例会上,再进行分析、讲解、讨论、评价,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本科室全体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责任心,提高了护理差错的防范意识,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全科护理人员牢固树立防范意识,护理差错的发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预防和消除护理差错最有效的策略不是对“犯错误的个人”进行惩罚,而是应该对系统问题进行改进。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找出引起安全隐患的原因,制订出防范隐患的具体措施,严格按照护理规章制度处理日常工作中所出现的护理问题,并虚心向上级护师请教,及时向值班医师汇报,避免和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4结语

第7篇

1.1筛选及评价标准依据改良儿童畏惧调查量表-牙科分量表(CFSS-DS)的计分结果筛选研究对象和评价研究结果。该量表中包括牙医、(其他)医生、打针、让人检查你的嘴巴、张大嘴巴、让不认识的人碰你、有人看你、医生给你钻牙、(想想)医生钻牙的场景、医生钻牙的声音、医生把工具放到你的嘴巴里、透不过气来、去医院、穿白大衣的人、护士姐姐帮你洗洗牙齿、看到拔牙的钳子、医生给你拔牙等17个项目,针对每个项目的害怕程度分别由5种不同的表情表示,便于患儿自行填写。每个项目中不害怕记1分,害怕程度每提高1级增加1分,极度恐惧记5分。

1.2研究对象于2013年6月-2014年8月之间,对来医院口腔科儿童牙病门诊就诊的初诊患儿,首先让其自行填写CFSS-DS量表,并记载其得分,17项总分超过50分的患儿被纳入研究对象,共选入60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女各30名,年龄在5~10岁之间。

1.3方法被列为研究对象的患儿在首诊治疗中,由护士来进行综合护理,在其二次复诊时再次先自行填写CF-SS-DS量表,记载其得分。将前后两次的量表得分进行统计分析,利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检测前后两次量作者简介:高影(1981-),女(汉族),护师,本科.表得分的差异性。其中,综合护理包括医疗护理和心理护理,医疗护理主要是由护士来协助医生完成治疗操作,在医生治疗的整个过程中给予及时、快速、准确的操作配合,尽量缩短操作时间,减少或减轻患儿因医疗操作而产生的疲劳和痛苦;心理护理主要是护士通过语言沟通和肢体等动作争取患儿的信任,详细地为患儿说明,使其了解整个治疗操作过程,减少紧张情绪、消除恐惧心理,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鼓励患儿要勇敢,提高患儿的自信心。

1.4结果初诊治疗前调查表的平均得分为58.6±5.7,第二次复诊治疗前调查表的平均得分为37.0±3.3,配对t检验的结果显示前后得分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明显低于前者。

2讨论

儿童牙病如果能够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口腔健康和乳恒牙顺利交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儿童常常对于牙科治疗过程陌生或者害怕有疼痛而怀有畏惧心理,无法顺利完成必要的治疗过程,使患牙达不到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患儿本身乃至于同一个群体的口腔健康水平的明显下降。牙科畏惧症是指在牙科诊治过程中害怕某些环节,以儿童多见,这样降低了儿童牙病患者的早诊断、早治疗,破坏医患关系。儿童牙齿患病率非常高,而来医院就诊的儿童多有畏惧的心理,儿童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其心理及认知都处于成长阶段,使其对于治牙有着更加恐惧的心理。据统计显示,80%以上的儿童在诊治时都有“牙科畏惧症”。其主要表现在害怕牙医、(其他)医生、打针、让人检查你的嘴巴、张大嘴巴、让不认识的人碰你、有人看你、医生给你钻牙、(想想)医生钻牙的场景、医生钻牙的声音、医生把工具放到你的嘴巴里、透不过气来、去医院、穿白大衣的人、护士姐姐帮你洗洗牙齿、看到拔牙的钳子、医生给你拔牙等17个项目,最终结果导致患儿的病牙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儿童的口腔健康水平。

3总结

第8篇

的骨科护理。安全隐患。人性化护理。

作为医院外科的重要科室,骨科住院病房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护理人员理论知识掌握不足、操作不规范、缺乏有效的护患沟通等。,这制约了患者的康复,甚至加重了病情的严重程度,造成护患矛盾。因此,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从源头上规避安全隐患非常必要[1]。通过分析骨科护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我院课题组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了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骨科住院的13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的男女比例为34:31。年龄从20岁到85岁不等,其中平均年龄56.519.7岁。研究组的男女比例为36:29。年龄从22岁到83岁不等,平均年龄57.5岁218.3岁。不同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对照组进行基础护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安全危害分析和人性化护理。安全隐患包括:部分护士只把完成护理任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工作,对患者及其家属缺乏耐心,无法实现有效的细节护理,随意减少护理程序。大多数护士因工作繁忙而忽视与患者的沟通和沟通,只看到患者的表面情况,这可能会导致护理过程中出现问题,无法耐心回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或者只是简单地回答,而不积极解释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也是引发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2]。护士在实际护理过程中不注意对患者的保护,跑步时不注意改变骨折患者的,可能导致患者继发伤。绷带或冰敷患者的药物未及时更换,交接班时仅对患者进行了简要介绍。人性化护理:规范护理人员行为,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制定规范的护理流程,护士耐心回答患者的问题,交接班时详细解释患者的具体情况。骨科病人有很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容易焦虑和抑郁。护士应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列举成功案例,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心理咨询使患者对疾病持乐观态度,并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饮食更加科学规范。护士应做好健康教育,向患者说明病情,进行康复治疗详细计划、疾病保健指导和行为需求,以使患者关注疾病。告诉患者避免辛辣食物,并在病情稳定后指导相关活动。指导患者家属适当陪伴和鼓励患者,也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术后严格监测患者的身体指标,及时向主治医生报告患者的不良反应,积极治疗,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科学划分病区功能。为避免发生事故或烫伤,请将保温瓶和电源远离患者,并限制电源以避免潜在的火灾危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病房,走廊、卫生间安装防滑装置。

1.3评价标准

在出院前对不同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总结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方法

本研究获得的相关数据通过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处理,计数数据单位及其检验通过(%)和x2进行。两组间比较的统计学意义用P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探索护理工作的潜在安全隐患,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而且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也有很大帮助[6,7]。

的研究表明,实施安全风险分析和人性化护理的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基础护理的对照组(P教育、行为和饮食规范对他的病情迅速恢复极为有益。综上所述,骨科临床护理中经常会出现安全隐患,应通过对其原因的合理分析和归纳,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措施,降低患者的安全隐患。

引用

[1]张琳,徐凯。骨科护理与人性化护理安全隐患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19(85):288+297.

[2]朱金波。骨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方法[J]。《中国健康标准管理》,2017,8(27):197-198.

[3]郭玲,周荔倩。骨科护理与人性化护理安全隐患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年,4(41):59+79.

[4]张伟。骨科护理与人性化护理安全隐患探讨[J]。临床医学文献杂项记录(电子版),2017,4(11):2117.

[5]罗虹。骨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探讨[J]。中国社区医生,2017,33(4):155-156。

[6]包维维。骨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探讨[J]。《人人健康:学术版》,2015,9(20):217.

[7]魏琳,陈雅婧。骨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与人性化护理研究[J]。膳食保健,2019年,6(29):241.

。所有患者按coin阳性和阴性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其中实验组患者接受手术室护理配合,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室护理配合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和术后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切口愈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的手术室护理配合,骨科切口感染和生活质量。

髋部骨折主要指股骨颈与老年人股骨粗隆之间的骨折。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肌力的下降,它已成为高发人群髋部骨折的原因。骨科手术在临床上非常常见。重建和修复手术是主要类型。骨科手术期间需要使用植入材料。因此,手术操作不当很容易引起手术切口感染[1],不仅增加了治疗难度,还可能诱发各种并发症,甚至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研究表明,切口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手术室护理干预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手术效果和感染的发生[2]。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预防骨科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以102名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coin阳性和阴性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实验组采用手术室护理配合,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配合,实验组男25例,女26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9.643岁。52)年。其中肢体手术15例,颈椎手术17例,胸腰椎内固定19例。对照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21~59岁,平均40.283.97岁。其中四肢16例,颈椎18例,胸腰椎内固定1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科疾病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手术室护理为主,包括术前宣教、手术配合、术后护理。

实验组患者通过实施手术室护理配合,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方面:术前:患者在手术治疗时应尽量等待手术部位以外的感染,术后恢复。尤其是没有高血糖。尽量缩短术前住院时间。有明显皮肤感染或感冒的员工在治愈前不得参与手术。骨科医生必须以标准化的方式着装,将他们所有的头发放在手术帽内,不暴露,不留长指甲,并严格遵守手术洗手流程。加强对实习生、仪器技术员和进修人员的培训和评估,特别是在无菌技术和外科的洗手培训。只有通过评估,他们才能在舞台上合作。手术前,用消毒剂擦拭手术室内所有物体表面。术中:凡有预防性药物手术指征者,应在切皮前30~2小时或手术前静脉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则应在手术期间增加剂量。应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手套穿孔率高的作业应戴双手套。他们应该在行动中采取主动加热并保持患者的正常体温。需要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为了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无菌台干燥,用干纱布擦拭血液。当准备好使用时,使用3 L浆糊收集冲洗液。手术后:接触切口或切口敷料必须用手清洁,以确保卫生。换药时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比较分析两组切口感染发生率及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手术生活质量评分主要根据我院自制的生活质量评分表进行判断。总分是100分。该评分与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成正比。评分越高,术后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计算102名接受骨科手术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和切口率以(x?S)和(%)表示。T组与x2检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实验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表1两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及切口情况[x?s.N(%)]

,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默契,减少护理人员与生活的语言交流,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心理影响。手术室使用的所有物品均应在手术前做好准备,消毒[3]。此外,在手术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并给予口头鼓励,以提高患者的合作度,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信心。在本研究中,对于术后生活质量,实验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切口感染发生率方面,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参考

[1]陈莉。手术室护理配合对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5,6(35):88-90。

第9篇

1.1一般资料

4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的人数为27例,女性患者的人数是14例,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有60岁,而最小的患者为19岁,平均年龄是(45.85±1.34)岁。这41例患者致伤原因与实验组中患者致伤的原因相同,都分为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以及重物砸伤,其对应的人数分别人21、12、8例。病情分类依然与实验组患者的分类相同:上肢骨折、下肢骨折、骨盆骨折、肋骨骨折、锁骨骨折以及合并多处骨折,患者例数分别为10、12、5、13、1和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致伤原因以及病情分类等上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性骨科临床护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患者一些生活上的帮助。对于出现疼痛的患者,观察疼痛发生的原因和性质,必要时通知医生后,遵医嘱使用止疼药,减轻患者痛楚,等等),而实验组中的41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然后,使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以及健康教育综合评价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焦虑、抑郁状态以及健康教育认知能力进行综合的评价。并将两组患者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对比。

(1)骨外科患者心理护理的主要内容:在对骨外科进行心理护理工作时,具体的内容包括,①患者入院时,院方应当安排专门的人员接待,主动、热情地带领患者熟悉医院环境,讲解医院规章制度,并要为患者安排舒适的病房。②耐心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③将手术中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告诉患者及其家属,以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减少患者的紧张感。④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积极的鼓励,并要做好全面的沟通工作,以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2)健康教育护理。健康教育就是对患者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术前、术中、术后的系统性教育。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手术患者的自觉性健康行为,以主动地改善自身术后的健康。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心理护理的具体内容相类似。术前,要带领患者熟悉了解病房环境,以保持患者的情绪的稳定,并且医护人员应当及时地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手术治疗的认知度。手术后,还应当向患者做好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疼痛的规律,以及并发症和缓解疼痛方法的宣教工作。此外,还应当建议患者保证充足的睡眠、体力、心力和脑力休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保证自身营养的支持,就要多食用高蛋白、高纤维素、高能量、易消化食物的摄取量。这样的健康教育,必定会提高患者恢复的速率

1.3观察指标

进行本次调查研究具体的观察指标又分为心理护理的观察指标以及健康教育的观察指标。心理护理上的健康指标包括三个方面,①抑郁自评量表。这一评量标准主要是针对患者焦虑的主观感受的评分。满分为100分,得分者越低,说明患者的焦虑状况也越为严重,也就是说患者的焦虑状况与患者的评分结果呈现负相关关系。②焦虑自评量表。这一评量表主要是对患者的抑郁状况以及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病情的变化情况的评价,满分依然是100分,得分越高的患者,其抑郁状况也就越为严重。患者的抑郁严重状况与评分结果呈现正相关关系。③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这一调查表就是让患者对于治疗过程中的所接受的护理效果、服务态度、护理内容等进行主观评价,满分也是100分,分数越高,那么说明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护理满意度也就愈高,并且这一评分结果与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呈正比。健康教育观察指标,是参照健康教育综合评价量表,对顾客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识、对健康教育态度、对健康教育行为以及健康教育环境等进行评价,每项指标的满分都是100,患者的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对于健康教育认知的能力也就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使用t分布对所得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护理前后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在心理焦虑自评量表情况、抑郁自评量表情况和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应情况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两个结果对比表可以看出,41例实验组患者使用常规骨外科护理外加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能够明显地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能够大幅度的降低患者的负面情绪的影响。此外,健康教育的护理工作,还能够提高患者的健康教育的认知能力,对于降低患者发生骨外科可能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讨论

骨外科中的患者有非常多的致病因素,例如突发的意外、人为的伤害。具体又可以分为交通事故伤、高空坠落、重物砸伤等。并且这些伤害的共通点都是突发性,由此会导致患者出现较为强烈的心理反应。骨外科中的患者大都会伴随着不同程度上的躯干或者四肢骨折,所以患者会有非常明显的疼痛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障碍。至此,骨外科患者承受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伤害。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在健康教育知识(16.5±6.6)分、对健康教育态度(16.7±6.3)分、对健康教育行为(16.5±3.6)分、健康教育环境(16.8±4.1)分,以及抑郁自评量评分(52.37±3.08)分和焦虑自评量评分(35.61±2.24)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23.6±5.3)、(24.1±5.2)、(24.3±5.7)、(23.7±6.0)分。因此,医院方面要想提高骨外科患者的治疗效果,可以在对患者治疗之前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必须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的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只有在良好积极的心态中,才能得到期望的治疗效果。焦秀红等在《分期健康教育在骨外科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中将7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和健康教育,另选77例患者进行分期护理,通过临床护理数据的证实,分期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效果。该分期护理要针对每一位患者进行特定的时期护理操作,对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及工作量都是极大的考验。笔者在本文的研究中综合考虑大部分患者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后续的深入研究中,可以从焦虑、忧郁等不同的心理层面进行开展,通过更完善的健康教育来达到护理目标。

第10篇

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以促进理解、加深记忆。如烧伤深度的临床特征可总结为“Ⅰ°红斑,Ⅱ°水疱,Ⅲ°焦痂”,其中浅Ⅱ°表现为大水疱、剧痛,深Ⅱ°为小水疱、钝痛。将浅Ⅱ°和深Ⅱ°烧伤特征进行对比,则特点、区别一目了然。再如,骨折和脱位的特有体征都有畸形,不同的是骨折有反常活动、骨擦感(音),脱位有弹性固定和关节盂空虚。进一步延伸,并非所有的骨折都具有骨折的特有体征,如裂缝骨折、嵌插骨折则无,需结合影像学资料进一步确诊。类似的还包括3种颅底骨折临床表现的对比;低钾和高钾的对比;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的对比;3种损伤性气胸的对比等。

2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我们经常说讲课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那么一个章节的重点是什么?讲课如何围绕重点展开?这就值得我们下大功夫研究。如低钾血症的病因就要围绕“摄入不足、排出过多、体内转移”12个字来讲,临床表现要抓住肌无力,治疗要抓住静脉补钾的4个原则。如急性阑尾炎的诊断要抓住转移性右下腹痛和右下腹固定性压痛这两个特点,再如泌尿系结核要抓住病在肾、表现在膀胱的关键点。

3模拟表演,加深印象

在教学中活跃的气氛可使学生脑筋转得更快。有些模拟表演学生可能记一辈子。有一次讲上肢骨折时,上课前笔者用夹板固定上臂,肘关节屈曲90°,用三角巾悬吊手臂于胸前来到教室,这种模拟表演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使学生牢固掌握了关于上肢骨折的知识,且印象深刻。但要注意,表演的目的是通过演示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记得更加牢固。

4举例子、打比方,把难以理解的理论转化为简单的常识

举例子、打比方其实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比如讲裂缝骨折时,以瓷杯受外力撞击裂开缝隙为例,同时展示裂缝骨折X线片;再如讲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腋路法,课本对病人的描述较多,学生往往记不住,笔者的描述用了8个字“头偏对侧,行军礼状”,并辅以动作演示,学生一清二楚。

5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外科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地方很多,如器械的辨识练习、心肺复苏术的练习、综合手术技能的练习等,都是学生必须动手操作的。但对于有些内容,大多数教师只讲不做,学生理解不深。其实动手操作掌握得更为扎实,如急性阑尾炎的协助诊断体征、脱位的复位方法等,教师在学生的配合下做一遍,然后要求学生练习,学生在做过之后发出“原来如此”、“这么简单”的感慨,这与花费很大力气在讲台上演示半天相比省时省力。

6设置情景案例,将理论知识具体化、故事化

以笔者的外科休克多媒体课件为例,片头首先出现的是120急救电话和疾驶而过的救护车,接着出现的是紧张的手术画面。这样设置的目的是营造氛围,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至于案例教学的使用则更为广泛,几乎每个疾病都编有与临床贴近的病例。事实证明,在学生拥有一定基础后,案例教学必不可少、不可替代。

7因材施教,传授学习方法

第11篇

1.1设置“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目标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强调,课程目标应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在课程中所获得的发展与生成的变化。在这种目标取向的指导下,强调通过创设情境来鼓励学习者对具体情境下的问题展开思考,并通过多元视角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培养学习者个体的能力。对于学习者个体在课程中所获得的发展与变化,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理解,即学习者在职业教育课程中所获得的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发展与变化。内科护理课程目标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护理职业行动能力的获得,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和方法能力。

1.2丰富与拓展课程内容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内容是丰富的、不断拓展的。随着医学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护理学内容不断丰富与拓展。内科护理作为护理学中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课程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内科护理课程内容的学习绝不是通过一两本教科书加上一些参考资料就能完成的。内科护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包含在职业活动的过程中,离开了职业活动和实施情景,大部分专业知识便失去了意义。内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内科护理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教室、实训室,而应将学习地点拓展到医院乃至整个社区。因此,内科护理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工作过程得以呈现,并由学生与情境的对话,在工作过程中生动体验、不断反思,从而生成新的内容,不断丰富内科护理课程内容。

1.3创新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模式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造的机会。内科护理课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采取理实渐进融合的课程实施模式。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去寻找得到该知识、技能的途径。

1.3.1内科护理课程实施的具体策略行动导向的学习是将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内科护理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情境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精心设计工作任务,将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在情境中完成对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与措施;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形象、立体、直观地演示内科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对内科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让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基础上建构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知识结构。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按校内实践—校外实践—顶岗实习的途径渐进融合。校内实践:在学生建构内科护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内科常用护理技术实训项目与综合模拟救护项目的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把握操作重点,突破难点;校外实践:安排学生到医院参观见习,帮助学生真实体验护理工作环境,在真实情境中熟悉护理工作路径;顶岗实习:到医院或者社区,结合实践进一步掌握病情观察内容、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巧,根据不同人群、不同需要灵活运用护理技术,实施整体护理。

1.3.2内科护理课程中新型的人际关系在内科护理课程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互助、支持、合作的关系。新型的人际关系包括以下3种:

(1)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建立起和谐与支持的合作关系。例如,教师可以以内科护理案例为载体,介绍新知识或示范新技能给学生,但又不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知识和观念,只为学生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可以参照这种路径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此类问题的其他路径。

(2)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互助、互导的合作关系。如今,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在内科护理课程中,尽可能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彼此分享经验、互相评判、互相给出建议。例如,在理论课课堂上,安排学生围绕给定的内科护理案例进行小组讨论,经过讨论提出相应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互相评判,并在互相评判中学习。在实践课中,安排一组学生完成某项护理工作任务,其他学生进行观摩,让观摩的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3)学生与医院带教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支持的关系。在医院实习过程中,医院带教教师应对实习学生提供知识性转化、技术性建议、情感性支持,应与实习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4加强院校合作,构建课程实践共同体

在内科护理的教学过程中,建立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关系,并形成促进学生、学校护理专业教师与医院带教教师共同成长的实践共同体。从仅关注学生的实践学习转向包括学校专业教师和医院带教教师在内的所有参与者共同的专业发展。在这一共同体中,所有参与者都要基于平等进行协商,在一种互惠、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关系中实现彼此知识与经验的共享。在知识与经验共享的过程中,不断对话与反思,能够为共同体中所有成员的经验重组和转变提供机会,并在课程内外对各种不同观点和意义建立广泛的联系,有目的地寻求各种不同的假设和方案,对各种选择和假设进行批判性理解,促进共同体中所有成员的发展。

1.5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相应的课程评价也应该是灵活的、多方位的发展性评价。改革传统的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建立以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考核、结业测试等新的考核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不仅包括学校专业教师与医院实习带教教师做出的评价,还包括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以及同伴评价。内科护理课程具体考核评价方式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各占内科护理课程考核的35%,学生自我评价占15%,同伴评价占15%。在理论考核方面,理论知识考核根据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进行,采用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和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理论考核;在实践考核方面,分3个阶段进行:校内考核、课间见习考核、毕业综合技能考核。考核小组由学校专职教师和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医院各科护士长共同组成,实践考核时专业教师和行业骨干、专家全程参与,保障实践考核质量。学生自我评价采用反思记录和自评量表的形式进行评价;同伴评价采用小组评价量表对该组同伴进行评价。

2.结语

第12篇

1 讨论严格临床指导教师资质的准入和完善激励机制    

由于目前具有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资格者多为临床护士长,学生论文得不到足够的指导,可能与她们口常工作繁忙,指导论文没有相应的待遇,思想上不够重视有关。方秀新调查显示本科学历、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指导教师所指导的论文质量更显优势,证明毕业论文完成的质量与指导教师密切相关。    

因此,要严格导师准入制度,正如学生期望的那样选择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具备本科带教资格,即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同时,具有实际开展科研课题和论文撰写经验,近3年至少发表3篇护理论文。一年中没有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论文的护士不应作为论文指导教师。同时应完善激励机制,对论文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待遇,如评定教学职称时优先,或者有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荣誉,使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更高。

2 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    

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与选题、科研设计、统计学分析以及论文写作密切相关。对于刚进入临床还没有论文写作经验的实习生来说,这些方面都需要老师的指导。本调查表明,统计分析和统计软件的应用是护理本科生完成论文过程中碰到的最大难题,也是教师指导不够和学生自己感觉到最薄弱的环节。另外,半数学生认为论文撰写方面指导不足,很多学生希望教师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对论文进行指导,可能与现有师资力量薄弱及临床工作过于繁忙有关。    

统计学是科学研究过程的重要方法学,如果没有统计学知识,科研无从谈起。尽管本组学生学习过佚学统计学》,具体到应用的时候还是感觉到无从下手,尤其对统计软件比较陌生,可能与学生未修毓计软件的应用》课程和较少实践数据统计的方法有关。只有到资料收集完毕,由有统计分析经验的临床指导教师统一指导。然而这样仍不能满足她们的要求,有的学生由于开始收集资料的时候不懂得统计分析的方法,致使资料收集例数不足或者不能满足分析的要求,不能发现问题的关键点。缺乏统计学知识,在统计设计的时候就存在问题,到分析时发现己经为时己晚。因此应组织师资力量进行统计学、统计软件的应用、英语、文献检索、论文写作和教育学等方面的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提高现有教师的指导水平。

3 加强院校论文指导教师的联系    

结果表明,院校指导教师联合指导不够,在整个指导过程中虽然是双导师制,即1名护理学院教师,1名临床教师,但是互相之间缺乏交流,只是单独面对学生。不能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生受益。从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有的学生希望能得到其他教师的指导,证明自己的教师有些方面不能满足要求。    

要充分发挥教师联合指导的作用,学院和医院的指导教师以及医院内部的指导教师都应该在指导过程中互相交流,就学生缺乏的知识和科研过程中的困难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如果自己的能力范围不能解决,教师可以出面请求其他力量的援助。这样可以达到教学相长,既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也促使指导教师提高自己的水平。

4 调整学校和医院有关论文指导的安排    

本调查表明,一方面,医院安排讲座没有顺应学生的需求,虽然每所医院都会给学生安排一些讲座内容,但是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有的医院没有安排她们最缺乏的统计软件的应用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讲座,或者安排了仍没有满足她们的需要。尽管在学校己经学习过有关方面的课程,应用时仍然需要就实践中的问题请教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学生感觉临床实习时间紧张,完成课题时间不足,且有的医院没有安排预答辩。    

第13篇

1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1.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护士对病人的管理过程,而管理过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护患关系,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有病家长格外着急,对护理的要求很高。为此我科安排2个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过硬,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组长,专门上白班,负责新入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要求她们做到接诊热情,健康宣教全面,治疗护理及时,给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负责科内危重患儿的一切护理工作和所管辖组内病人的健康宣教,让家属了解病情与治疗。同时每个病房都有专门的责任护士,除做好健康宣教外,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多接触患儿、跟他们玩耍,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并且病人多时护士实行弹性排班,如增加中班与夜班工作人员以保证治疗护理工作的及时,减少护患矛盾。

1.2关心和尊重护士现在儿科患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爱护,一个小孩就有两个甚至四五个家属围着,对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高,同时这些父母年青气盛脾气大,护士如果不能“一针见血”,常常遭到家长的责怪和投诉甚至谩骂,“一针打不上”就否定你的一切。而且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小孩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差,观察护理较成人有一定难度。因此儿科护士在工作中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护士都不安心儿科工作,所以护士长在工作中既要对护士严格要求,督促其按要求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又要关心护士,尊重护士,理解护士,在关键问题上勇于为护士承担责任和风险,有错误应在事后单独批评,维护护士的自尊心;如果护士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护士长应尽量创造条件给予帮助,关心体贴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安心在儿科工作。

.3加强医护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医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分歧和磨擦。如:医生对护士的要求是正确执行医嘱,仔细观察和及时反映病情,而护士却要全方位地护理患儿,进行健康宣教、解答有关疑问、解决护理问题、做好护理记录等,工作繁忙。有些医生很不理解,认为护士不务正业瞎忙碌,使护士的工作得不到尊重,而有的医生工作缺少计划性,早上忙于写病情记录,造成查房不及时、医嘱不及时、临时医嘱过多,造成护理工作忙乱,护士对医生有意见等等,对于这些矛盾,护士长首先从护理上查找原因,若主要责任在护士应批评帮助护士,并向医生解释道歉,责任在医生应不卑不亢地给予策略解决,护士切忌同医生发生正面冲突。本着平等、尊重、团结的原则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灵活使用管理策略,加强病房管理

2.1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在病房制定并推行“首问负责制”“首问负责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护士要主动开口问:您找谁,有事吗?需要帮助吗?第二方面是患儿家长有什么疑问,如果问到哪位护士,那位护士马上负责解决,不推给其他护士,即使护士解决不了的医疗问题也必须由护士传达给医生,避免家属传达不清或家长认为护士是在有意推委等情况发生。

2.2根据儿科特点创造人性化环境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在病房创造家庭式的温馨环境。我们在病房透视窗上张贴儿童喜欢的利用静电吸附的塑料卡通唐老鸭、米老鼠等图案;在病房走廊的墙壁上张贴色泽鲜艳的育儿知识并配有好看的卡通图画;在护士站大厅的天花板上挂上风铃;在每个病房里挂有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育儿小册子,病房内有各种温馨提示卡。鼓励家长为患儿买玩具,护患双方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2.3严格控制交叉感染儿科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针对这种情况,我科变过去被动应付检查为现在主动迎接检查,采取日提醒、调、月检查等方法,让每位护士熟练掌握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积极推广一次性物品,厂家为我科特制的各种型号的小儿胃管、小儿肛管、小儿吸氧管、小儿吸痰管及一次性中单已经得到普遍使用,一次性物品既方便了护士操作又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对不能一次使用的物品如氧气表、负压表、雾化器、呼吸机管道、吸引器装置等均做严格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病房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收住肠炎病人的病房每天用消佳净消毒液拖地一次。

3正确对待护理纠纷

3.1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①采血输液没有做到“一针见血”;②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不良,造成液体外渗或针头脱出;③工作不到位,遗漏液体;④拔针后针眼压迫不好而出血;⑤患儿皮肤娇嫩,液体外渗,致局部出现红肿、水泡;⑥护士忙着抢救重病人或处置新病人而没有立即为某位患儿处置;⑦病人多,治疗、护理不能及时;⑧各种处置、操作未告知家属目的、注意事项。⑨解释不耐烦、态度生硬;⑩给小孩镇静后送门诊未能及时安排检查。

3.2纠纷的防范措施①加强“三基”训练,提高自身技术水平;②护士实行弹性排班,护理人员根据年龄大小、技术水平高低、责任心强弱搭配、优势互补,解决了8h外护理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③强化法律意识,进行责任心教育,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如实记录护理文档,在保护患儿的同时保护自己;④严格查对制度,每位患儿每日输注的液体(包括临时液体)都要认真查对,药名、剂量、配制人、每瓶液体的输注时间及操作护士都要有记录,责任到人;⑤严格执行告知制度,每项操作和处置都要告知目的和注意事项;⑥须送检查时应提前与相应科室联系,小儿镇静后及时送检查;⑦执行纠纷预警制度,对有纠纷倾向的患儿,除向主任、护士长汇报外,当班护士要做好交接班,将信息迅速传递给各班,使各班谨慎对待,防止事态恶化。二对家属心理护理体会

患儿家属的主要心理问题有:1.恐惧与缺乏安全感: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2.焦虑和紧张: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耽心遗漏病情变化;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3.怀疑和不信任: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阐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书上的方案为准;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第14篇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3年10月起对25名内科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年龄23~35岁,平均27.3岁;学历:本科18名,大专7名;护士职称:主管护师6名,护师6名,护士13名。同时分别在培训前后选取80名内科住院患者进行研究比较。

1.2培训方法

本组25名护理人员均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其具体措施为:1)理论知识培训:选取有丰富经验的副主任护士向护理人员讲解内科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增强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及了解;且应明确内科护士的责任。2)基础技能培训: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基础技能,比如心电图识别、心脑血管疾病的紧急抢救措施等,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基础技能,使护理人员具备应对风险的能力。3)人文精神培养:应加强对护理人员人文观念培养的重视,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及人文观念,使护理人员掌握和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4)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科室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工作测评,并且应定期召开例会,及时指出护理人员工作中的不足,并协助护理人员进行改进完善。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

培训前后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状况、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纠纷投诉率;其中风险管理意识状况主要包含对风险因素的一般认识、风险管理认识、风险管理态度、行为意向评分四项,每项25分,共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内科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状况比较

培训后内科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状态较培训前有明显改善(P<0.05)

2.2培训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纠纷投诉率比较

培训前8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35例,满意32例,不满意13例,护理满意度为83.75%;护理投诉率为11.25%(9/80);培训后8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47例,满意30例,不满意3例,护理满意度为96.25%;护理投诉率为2.50%(2/80);培训后均明显优于培训前(P<0.05)。

3讨论

内科护理包含的范围较为广泛,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疾病、传染病等患者的会均属于内科护理。该科室患者多为慢性疾病,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多变,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护理工作的难度,使得护理风险及护患纠纷发生率增加。因此,加强对内科护理中风险管理的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在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通过有效的措施维护和谐的护患关系,系统的、有组织的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的危害及损失的管理活动。将风险管理应用于内科护理管理中,通过加强对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人文精神培训的重视,同时建立完善的测评体系,对护理人员工作进行严格测评可有效地改善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状况,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从而可有效地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发生。

4总结

第15篇

1.1设置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肝硬化的病因及诱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治疗及抢救配合原则、常用药物及疗效观察、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2)技能目标———使护生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培养护生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为患者制订完整的护理计划及保健方案。基于此,进而梳理出教学重点:肝硬化失代偿期肝功能减退及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特征,常见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诱因、表现,肝功能检查结果,休息饮食护理及腹水护理,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护理细节等;教学难点是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抢救配合。

1.2教师备课,明确教学主线

教师备课是教学准备阶段至关重要的环节。一方面,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策划和准备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真实性和启发性的相应课题;另一方面,还需就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素质、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进行分析。在案例教学准备中,主要包括2个方面任务,即临床案例的选择与编译及确定授课流程。课程组教师深入病房,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医院典型临床资料,适当加入干扰因素进行一定修饰,作为授课案例,并设计与本案例密切相关的问题以便课中讨论之用。整个授课流程围绕教学主线开展:温习疾病相关知识、引入案例、病情演变的分析及处理、讨论总结与效果评价。

2教学实施与评价总结

2.1温习疾病相关知识

课前告知学生本次课的主题,并发放预先设计的相关问题,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如书籍、文字资料、音像资料、CAI及多媒体课件、Internet信息等,要求学生于课外自主阅读、思考判断。以课堂小结或教师提问的形式对肝硬化相关理论知识,如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的诱因及特征、一般护理及抢救配合注意事项、健康保健指导等进行简要温习回顾。

2.2引入案例

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采编的临床案例制作成PPT引入课堂。教学初始仅提供患者的基本病情资料,为病情的演变及深入展开讨论奠定基础。在讲授“肝硬化及并发症”时,案例选择如下。病史:患者,男,55岁,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余年。近1年来常感乏力,进食较油腻食物后易出现腹泻,对自己的病情忧心忡忡。近1个月来腹部鼓胀不适并日渐加重,于2周前开始出现下肢水肿,因水肿加重而入院。查体:体温(T)36.8℃,脉搏(P)90次/分,呼吸(R)18次/分,血压(BP)100/7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对答切题,面色灰暗,巩膜轻度黄染,肝掌征(+),上胸及颈部各见1颗蜘蛛痣。心肺检查无异常,腹部膨隆,质软,腹壁静脉曲张,肝肋下及剑突下未触及,脾肋下4cm,质韧无压痛,移动性浊音(+),膝关节以下凹陷性水肿。辅查:血常规:白细胞(WBC)3.6×109L-1,红细胞(RBC)3.5×1012L-1,血红蛋白(Hbg)95g/L,血小板计数(Plt)80×109L-1;肝功能:A/G为0.8/1。

2.3病情演变的分析及处理

情景演变的创设以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为线索,力求在课堂上尽量创造一个真实的临床氛围,让护生亲临其境。此环节需将护生分成5~8人1组,教师引导组内成员就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协商、讨论,通过分析辨别当前拟解决的护理问题,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正确总结出目前主要的医疗诊断、护理诊断,进而完善护理抢救计划的制订,最终将小组商讨的结果填写于《病情演变表(学生用表)》中。病情演变示例如下:情景1:患者入院当晚晚餐后约2h出现腹痛,突然呕吐暗红色液体,约300mL,解黑色稀大便1次,伴头昏、心慌。查体:T37.5℃,P110次/分,R24次/分,BP80/55mmHg,表情痛苦,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肠鸣音活跃。急查血常规:WBC7.8×109L-1,中性粒细胞(N)70%,Hbg76g/L,Plt125×109L-1。患者恐惧不安,家属倍感焦虑。情景2:经医护人员予止血抢救后,患者头昏心慌感好转,面色渐转红润,四肢皮温逐渐升高,P95次/分,BP98/60mmHg。情景3:患者入院后3周内病情基本稳定,睡眠、精神、饮食、二便尚可。情景4:患者入院第4周因进食红烧鳝鱼后出现烦躁不安、淡漠少言、昼睡夜醒,次日渐出现意识不清。查体:一般情况差,呼之不应,呼气中有鱼腥臭味,面色黝黑,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脑电图示:脑电波节律变慢。情景5:患者众多家属赶至病房探望患者,情绪异常焦虑。情景6:经医护人员抢救后,患者意识逐渐转清,一般情况逐渐恢复。情景7: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前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指导。

2.4讨论总结与效果评价

教师在情景模拟中起指导分析及总结的作用。《病情演变表(教师用表)》增设“得分”与“评价”两列评估护生的护理行为。评判时对护生在相应进程的每一步骤给予一定分数,以此定量评估护生的护理处置能力。同时,每小组委派代表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及处理意见做演示,之后进行组间比较、讨论、评价,教师认真倾听,适时根据其展示情况对护生的处理措施、语言表达、沟通技巧、应变与解决问题等综合表现予以总结评价,并告知相应结果,以加深护生对该疾病护理程序的印象。此外,课程组还配套设计了《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表》于教学完成后发放学生,以不记名形式就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是否提高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是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否培养了综合能力(如团队协作意识、评估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临床思维、交流技巧)、是否加深了对护理程序的理解与应用等问题予以调查,综合评判授课效果,并通过与学生的个别访谈,收集其对病情演变情景教学的感受与建议。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