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气象生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李晓芳 焦颖 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段妍智 云南玉溪师范学院
摘要:当前,人们已经越来越觉察到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人类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类生活在其中的自然环境。环境问
题也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生活。如果人类还不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任由环境问题日益恶化下去,那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失去生存
的最基本的条件,将无法生存。所以,在自然环境还可以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的时候,人类应该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马克思恩格斯
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其思想对于现代人类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生活方式;合理消费;生态文明
现代生活中,社会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
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有钱人便有了大手大脚消费的坏习惯,很
多人将物质需求得到满足视为其发展的唯一目标。而现代生活,
每个人也正在感受到日益恶略的空气环境,很多人出门戴起了防
雾霾口罩,很多人选择在雾霾天不出门,但这仅仅是非常自私的
应对方式,要想起到“治本”的功效,确立新的符合生态文明的
生活方式非常重要。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给了我们现代
人很大的启示。
一、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提倡合理的、适度的消费
适度消费是一种抑制人们的贪欲,从而避免物质资源浪费的
消费方式。传统的经济增长需要不断地刺激人们进行消费,甚至
有时通过制造“虚假需求”来带动消费。现代社会随着我国生产
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利用自然的能力不
断提高,各种各样的物质产品源源不断地涌现。随着人们物质生
活水平的提高,在人们错误的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人们对生活的
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就刺激着人们不断地购买满足人们进行
物质享受的产品,形成了人们进行大量消费的生活方式。尤其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利用广告来进行宣传,刺激人们进行
消费;利用买赠、打折等促销方式来促使人们为了眼前的便宜来
进行不必要的消费,使消费量不断地扩大,这就造成了人们对自
然资源的占有不断扩大,这种不必要的扩大最终必将破坏自然系
统的良性循环。
我们提倡合理、适度的消费也绝不是抑制消费,而是要使消
费更加的科学,更有益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适度消费的目
的就是使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保持在能够维持人类基本生存的水
平上。如果人们的消费在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后,还一味
的、无休止地追求过多的物质享受,这就是不合理的消费。这种
贪欲将造成物质能量的大量浪费,而且也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
康。所以,人类要认识到“消费必然带来幸福”这种说法的错误
性,认清自然界对人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转变消费
无限、贪欲无度等理念,确立适度的消费观念。
合理消费是一种健康、理性、有节制、有利于生态系统平衡
的消费。合理的消费反对人们对物质消费的过度追求,反对奢侈、
浪费。它认为人们的消费活动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它在强
调合理的物质消费的同时更多地提倡以知识等智力资源为主要
依托的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的精神消费。
合理的消费也是一种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热爱自然、
降低消耗、杜绝浪费的全新的消费方式。它不仅指对符合环保要
求、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回收的绿色产品的消费,也包括一切对
资源环境的无害的消费。绿色消费既可以满足人的消费需求,有
益于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又有益于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
护,是一种追求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消费方式。所以,
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这种消费方式,努力将绿色消费成为社会消费
的新时尚。
二、确立新的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
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效仿资本主义社会的
生活方式,认为人生活的全部意在于获得多大限度的物质享受,
也就是人对物占有多少。因此,人们为了占有更多的物质资源而
不惜花费自己劳动所赚取的报酬来换取物质上的无尽的满足。人
们对物的占有也就是对自然资源的占有,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
人们的这种对物的占有欲是无限的,这种无限度的占有欲势必会
导致有限的自然资源的缺乏。如果人们任由这种占有欲无限的增
长下去,必将有一天自然资源会枯竭,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
生态文明提倡的是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摒弃
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把占有更多的物质资源看成是更好的生
活这一庸俗,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观念,而是提倡“更好”与“更
少”相结合,意思是指生产出更多的耐用品、更多的不破坏环境
的好产品。即使是人们占有的更少,但也是可以实现更好的生活
的。“更少的生产、更好的生活”这一提法是生态学
者高兹提出来的。他认为:“当人们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价值都
可以量化,认识到金钱并不能购买到一切东西,认识到不能用金
钱购买到的东西恰恰正是最重要的东西,或者甚至可以说是最必
不可少的东西之时,‘以市场为根基的秩序’也就从根本上动摇
了。”
1在这里,高兹实际上是表达了劳动不再是生活的全部,人
的满足感也不应该全部来自于对物的占有,而是供人们自由支配
的时间这一寻求满足人类精神生活需要的东西在一定意义上的
重要性远远超过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相反,如果人类
无限地向自然界索取,无度地占有自然资源,当人类的索取、破
坏的程度超出自然的承受力时,自然界就将向人类进行报复。严
重到一定程度,人类将失去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到那时,人类
与自然都将不再存在,就更谈不上人类的劳动换来的物质满足和
人类的自由时间追求的精神满足了。
面对我国当前严重的生态危机,确立新的符合生态文明的生
活方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果我国的每一位公民都从我
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清自己生存的意义,放弃对物的无
限占有欲望,关心和关爱他人和物种的生命以及子孙后代的生活
环境,相信,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将会协调发展,我们每
个人将会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学地理教学 课外实践 教学组织
引言
地理是一门兼具人文与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中学地理教学要体现地理学科特性,就必须通过生动、多样的课外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又促进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提高。开展课外活动,既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与补充,又是落实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的重要举措。
一、课外实践活动的价值
传统的课堂、课本和教师三者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造成我国中学生“地理调查实践、操作与分析能力”与国外学生有较大差距。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属于中学开放式地理课程的范畴,充分利用了校内外教学资源,将学校、社区、社会等教育力量形成一股教育合力;能充分拓展地理学习空间,拓宽中学生学习视野。
1.地理课外活动促进课堂教学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都属于课堂教学空间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中学生可以迅速获得系统的、整体性的地理知识;但学生习得的知识毕竟主要来源于间接经验,还缺乏在实践中的检验或提高。课外活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自然和人文环境,给学生一种直观与具体的体验。对于抽象思维还不发达的中学生而言,参观、调查等各种课外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能够在真实的情景中树立初步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学生参加灵活、自由的课外活动,能挣脱课堂教学的束缚,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2.地理课外活动落实课程目标的要求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地理教学需要改变传统教学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弊端,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每个学生都生活在具体的地理空间中,从自然环境、生态园到博物馆、天文观察,甚至游览旅行、建筑园林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可利用的资源。生活化的资源,形象生动,呈现形式多样,十分符合未成年人求美、求真的需要。灵活机动设置的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课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校园进行的课外活动
地理教学走出课堂,首先是利用学生所在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校园的建筑环境与地理园地。
1.地理墙报、显示屏、手抄报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学校校园的设施有很大改善。学校的各种建筑或者活动场地都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可以成为课外活动的平台。教室的黑板,显示屏、学校的墙壁甚至柱子都可以成为某个环保或者绿色教育的宣传载体。此类活动,应以围绕某一主题开展为宜。比如2013年APEC会议在印尼召开,主题可以确定为“东南亚地理专刊”。在地理主题设计过程中,学生的地理知识、搜集信息能力、合作能力等都能得到发展。
2.地理主题班会或校会
班会和校会因为参与人数较多,属于群体性的教学组织活动。地理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如绿色教育、乡土地理或者人文风俗等,学生普遍参与性积极比较高。文艺化的地理课外活动,目的明确、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往往能带动整个班级或者学校学习气氛的形成。如灯谜、地名对话、地理拼图等,形象生动,寓教于乐。
3.地理园地
随着地理教学理念的发展,国外学校地理园的教学经验被引入国内。地理园借助园内地形、实物或者展厅,让那些平时学生难以亲身感知的东西呈现在校园里,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丰富的地理表象。国内地理园通常由地形地貌、天文观测、气象观测三个部分组成。比如天文观测部分,可以包括测定子午线、地理纬度、太阳高度角等活动。每个学校所处地域及教学设施存在很大差异,因地制宜地利用好学校的地理空间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乡土地理研究活动
乡土地理是中学生生活中接触与体会最多的环境。乡土地理事实上也浓缩了所有地理教材各个方面的核心知识,因为其贴近学生生活,在课外活动中值得师生了解与分析的内容十分丰富。
1.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离不开地理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与协助。教师需要规定明确的考察目标和要求,以免于实地考察流于形式。考察的内容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比如,在学习完地形地貌的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在附近区域的制高点,考察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的特征。在实地考察之中,教师要及时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思考与分析。考察之后,则要就考察内容展开讨论与分析。
2.走访调查
一个区域的人口情况、文化宗教或者经济活动,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只有走访调查才能掌握直接材料。尤其是针对人文地理范畴的内容开展的实践活动,走访调查简单有效。比如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热点,经过走访调查,学生能体会到环境保护的价值和意义。经济需要发展,但经济的发展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对附近区域工厂排污、河流污染等,通过学生亲自调查的数据及分析结论,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相关知识的理解。
3.专家报告或讲座
实地考察与走访调查都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但也可能对地理问题缺乏整体与深度的理性分析。聘请地理研究者或者政府官员做报告,可以减少或避免其他课外活动的不足。要发挥专家报告或讲座的价值,需要教师安排好活动结束后的后续活动。比如,学生与专家的互动交流,或者是撰写有关主题的小论文。
结语
中学地理教师是地理课外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要提高课外活动实效,教师应依据学情、教情制订可行的活动方案。另外,学生相互交流活动心得或者撰写课外活动报告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如果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拟题就是画龙点睛,眼睛有神,文章增辉。常言道:“秧好一半禾,题好一半文”,毫不夸张地说,文章标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篇文章的艺术魅力,不但存在着给阅卷老师第一印象的问题,甚至是高分或满分的第一环。
巧妙点化,韵味无穷
借他山之石,巧妙地将格言警句、古典诗词、成语俗语、歌词书名等作为文题,显得典雅大方,新颖别致,具有一种独特魅力,让读者一见倾心。例如《我还是我,不一样的烟火》(2014年河南卷以“土”为材料作文),引用歌曲,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强感染力,点明文章中心。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014年山东青岛卷,是谈谈对孔子名言的理解),直接引用孔子的名言做标题,中心突出,博得阅卷老师的好评。
善用修辞,生动文题
有些女孩子爱卷睫毛,描眼睑,目的是让眼睛更漂亮,文章拟题也需要化化妆,让题目漂亮起来。不妨灵活巧妙地运用比喻、对比、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拟题,增强文题的美感与文采,为文章锦上添花,余味无穷。比如《热情能融化坚冰》(2014年浙江杭州卷,以“用气象解释人际关系”为材料作文),标题运用比喻修辞格,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比喻为“坚冰”,形象生动。
扮靓话题,以小见大
遇到一些半命题作文,可以在空白处添加细小而新鲜的词语进行适当的增补,对写作的范围加以限制,任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锁定自己最有感受、最有话可说的内容来写,这样有利于从小处着眼而写得充实。例如2014年四川成都卷以“小小的________”为题写作文,可以拟为“小小的模仿秀”“小小的弹珠”“小小的奖励”等等,使文章的选材范围的指向更加明确,更集中,也使文章的切入点更小,便于写作。
反弹琵琶,妙趣横生
生活中有些观念已在人们当中达成共识,在拟题时,我们可以克服思维定式,逆向思考,违反常情,追求陌生效果,反其道而行之,来个反弹琵琶,往往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具体写作时,可以违反常情来拟题,如《我的一次“报复”的决定》(2014年广西南宁卷),拟题不仅新颖,还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这些文题不落俗套,新视角,新思路,新体验,极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穿透力,阅卷老师自然会“一见倾心”。
巧借符号,耐人寻味
拟题时恰当地使用标点符号或数学符号,借助语境而产生丰富的内涵,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等特点,有时甚至可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如《陪伴>蛋糕》(2014年浙江嘉兴卷,以“相信与不相信”为材料作文),借用数学中的大于的符号,形象地说明了亲情胜过生日蛋糕,成为此文取胜的亮点之一。
包装标题,凸现文体
近年来,不少考生注意包装文体,将新颖的形式与丰富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格外引人注目,可以体现在标题的拟定上,体现出创新色彩,形式活泼,不拘一格,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令阅卷老师眼睛一亮。比如《我是如此的坚强―― 一次电视节目实录》(2014年福建泉州卷,以“问答”为材料作文),考生巧妙地采用“电视节目实录”的形式,选取了“无腿妈妈”许月华的事迹,以主持人采访的形式构思行文,拟题新颖,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标题主要由“主标题+副标题”的形式组成。主标题或揭示文章的中心,或揭示论述范围;副标题限定文章内容的范围,使文章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形式上给人一种平实严谨的感觉。此法适用于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例如《历史硝烟中的眼泪――致东营考生的一封信》(2014年山东东营卷,以“____的眼泪”为题作文),运用主、副标题,以林则徐回信来巧妙地构思写作,让读者感受到中国曾经遭受的屈辱和所进行的不屈抗争,拟题新颖,赢得读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