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政治诚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1学习方面的学风不正学习动机不端正,学习不够刻苦,复印他人笔记、抄袭作业、参加考试夹带相关资料、人为地杜撰实验数据、写论文“移花接木”等情况时有发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的学生在考试过后还采取请客、送礼等方式,要求老师提分、加分,或者要求老师为其隐瞒违纪作弊事实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勤学苦练、实事求是学风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1.2生活方面的信用不足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强,无视诚信为本、恪守信誉等做人的基本道德,日常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言而无信、违背社会公德等现象。国家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千方百计向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但是一些大学生不珍惜自己的个人信誉,辜负了政府的信任,不仅不积极偿还利息,到期也不偿还贷款本金,甚至于少数大学生在毕业后即无影无踪,使助学贷款成为呆账。
1.3求职方面的弄虚作假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为了给自己的求职增加亮点,也给有关用人单位留下一个好的印象,采取伪造学习成绩、各种获奖证书、培训经历等方式,进行明目张胆的弄虚作假。在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出现了人人都是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个个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情况,甚至还出现过一个班级里出现十几个“班长”的咄咄怪事。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却不履行就业协议书、合同规定的义务,更不愿意按章缴纳违约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
2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2.1教师的诚信素养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目前高校间的校际竞争激烈,一些教师的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都出现了偏差,这些教师在教学上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多上课、多兼职,不备课就给学生讲课,随意更改上课时间,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课堂等等,这些教师教风不认真、学风浮躁、学术道德卑下,不能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矛盾、言传与身教相背离的现象,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使诚信教育成为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
2.2学校的德育方式、方法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诚信教育,主要通过道德教育。但长期以来,就学校的德育而言,多以说教和灌输的方式方法为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弊端。教育方法枯燥、单一,流于形式,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不分对象、内容、场合的“命令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使认知教育和实践教育脱节,并且直接导致知行脱节,严重影响德育实效。
2.3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目前高职院校许多领域和部门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管理松散,约束机制不健全,特别是一些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职能部门,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客观上为学生不讲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为保障教学而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偏差,例如,在奖学金评定中的不实事求是,三好学生、优秀干部评选中的暗箱操作等现象,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大学生的正面诚信教育。
2.4高校扩招导致的就业压力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市场对高校扩招未能做出及时反映,导致就业压力加剧,一时间呈现虚假的“人才过剩”和片面的“学历高消费”。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不能客观的实事求是,而是重学历、重证书、轻能力,专科生能做的事用本科生,本科生能做的事用研究生,不管是否需要,招个博士充门面。这些都促使大学生毕业时弄虚作假,努力粉饰自己,甚至铤而走险篡改个人资料。
3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培养方法策略
3.1与时俱进,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3.1.1全面阐述诚信内涵,实现自律与他律的和谐统一诚信既是一个道德范畴,又是一个法律范畴,要将诚信在道德范畴与法律范畴的涵义向学生讲全、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明白,诚信不仅是一项道德的义务,更是一项法律义务。因此,既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又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并通过道德的自律,通过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
3.1.2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言传与身教的和谐统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传。只有教师先做到身正行直,认真践行“八荣八耻”大学生们才能信服,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做出表率,才有资格教育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因此要把师德建设作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引导教师履行《教师法》规定的职责和义务。
3.2鼓励诚信,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体制机制
3.2.1建立大学生诚信的档案管理机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行为中的诚信表现进行客观记录,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将其纳入大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学生诚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涉及面广泛,可以包括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情况、学杂费交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勤工助学情况等,要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学生参与性、教育性等特点,真实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水平状况,便于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本人的了解。
3.2.2构建大学生诚信度评价机制结合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学校应该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测评体系要有测评内容和具体量化指标,测评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和社会中介机构评议,从而把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逐步建立起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终身诚实守信,珍惜自己的信用,使个人信用如同自己的第二张身份证。
3.2.3建立大学生诚信的奖惩机制对诚信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时根据大学生诚信度测评的结果,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作为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推荐优秀团员入党的重要标准;对于违反诚信规范的大学生,可以视其情况进行程度不同的处罚,使他们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守信者得到精神和物质的褒奖,失信者受到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惩罚,这样能促使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志明.《诚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4月.
1.3设置的问题难易适中中专思想政治课开展探究性课堂教学活动,要想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问题的设置要适合学生实际,结合学生的基础和认知特点,选择难易适度的探究性问题。问题不能太难,否则学生无法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悖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如果问题设置的太容易,就很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不能够真正的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探究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1.4探究问题的大小与数量由于课堂时间非常有限,为学生设置的探究问题一定要有时间来完成,数量要做好控制,问题太多就会流于形式,无法做到广度与深度探究,学生也只能疲于应付。同时还应该把握住问题的大与小,如果给学生设置的问题太大,学生感觉到不知如何入手,无法找到问题的切入点,课堂探究所设置的问题要做到大小合适,有质有量。
2中专思想政治开展探究性课堂的对策研究
2.1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首先,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从传统的教书向育人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呆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相关知识,学生机械地模仿,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式教学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为学生设置适合他们发展的问题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进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感知自主学习所得到的收获与满足,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就会对思想政治学习充满兴趣。
2.2构建有序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谐有序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思想政治探究课教学效率的关键,学生只有在较为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才能够放松思想,才能够激活思维,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相关问题的探究当中去。教师应该构建较为和谐的课堂气氛,营造民主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思考,大胆质疑,勇于表达。同时,教师需要做好组织和引导,防止陷入无序和失控状态。中专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课堂探究需要教师营造有序而又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通过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大胆探索,通过有序的引导让学生按照既定的目标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做到有效深入高效。
2.3思想政治开展探究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思想政治探究课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完全放任。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目标就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实践当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教师需要为学生设置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选择话题,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开展讨论,通过生动有趣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中去。当学生探究陷入困境时,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做好有效的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探究效果进行积极评价,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加以重点解决,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优势加以肯定和表扬,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思想政治探究课的教学效果。
2.4对教材进行灵活取舍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有重点地探讨和研究,而不是面面俱到,对于一些较为基础和简单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便能解决;对于一些不符合时展的教学内容应该大胆的舍弃,对于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促进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境界提升的教学内容应该精心选择,并且在教学内容上加以丰富,同时设置的问题应该更有广度和深度。教师就需要对教材系统研究,结合一般的认知规律,将探究的内容更加具体化,让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实际,课堂探究更加高效。
3.总结
城市核心竞争力与城市文化力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具有明确直观涵义却又不易精确把握的概念,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转化资源,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子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共同集合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创造城市价值。其中资本竞争力、文化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
城市文化对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支撑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创造物,又是人类文明的生成地和文化土壤。城市本身就是一件杰出的文化产品。文化力不仅是城市竞争力中的一个重要分力,而且是对其它分力进行优化、强化、整合的要素,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支撑。
城市文化是影响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方式的根本因素。作为价值观念形态的文化,在通常的情况下并不直接介入具体的社会活动。文化总是通过经济活动的方式、规模、层次曲折地反映出来,又反过来影响经济活动。
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不仅需要经济手段,更需要逆向、发散思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先进的经营理念。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制约和影响有时比经济本身的因素更重要。
城市精神是城市竞争力的源泉。作为城市文化核心的城市精神,日益引起城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城市精神的讨论成为各大城市的热门话题。先进而发达的城市精神文化,将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量,推动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精神是第一竞争力,谁拥有正确的、不断创新的城市精神,谁就最具有竞争力。
首先,价值取向影响城市的资源配置。一个城市如果商业气氛浓郁,社会看重商业成功,将使居民更倾向于把从商发展实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资源向实际产业倾斜,将使城市创造价值的产业规模增大。其次,创业动力是城市竞争力中最根本的力量。创业动力影响城市产业规模、生产规模、企业创新、劳动效率、生产成本、工业租金,从而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富有创业精神的移民文化是深圳市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经验。海内外一批批渴望自由、不安现状、敢于冒险、充满梦想、勇于创业的年轻人聚集起来,形成了宽容、自由、效率、进取、合作、竞争的创业精神,使深圳迅速崛起。一座没有创业精神和创业动力的城市,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城市。第三,道德操守良好,对资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道德操守会激发城市居民的工作热情,能树立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商业上的成功,从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打造“诚信政府”对增强城市竞争力具有根本性作用。多年来,苏南各城市政府致力于坚守诚信原则,打造信用品牌,降低了外来企业“本地化”成本和投资风险,吸引了外资和内资的大量聚集,大大提升了当地城市竞争力。第四,创新型文化是城市保持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标新立异、开放宽容、无拘无束、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创业者敢冒风险、勇于进取、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美国硅谷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其倡导和支持创新的社会意识和精神文化。
城市形象是城市竞争力的基础。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外化,是外化了的文化。城市形象也是一种竞争力。良好的城市形象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投资力,形象可以带来资源。但没有文化的形象是单调的、低水平的,也难以吸引人。城市形象工程不是简单地把城市外表装饰一下,搞几条大道,搞几座漂亮建筑,种一点花草。关键要在弘扬城市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富有城市特色的城市物质文化、生态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城市人文文化是城市凝聚力的灵魂。高文化含量是城市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以先进的城市人文文化来凝聚人心,聚集资本,吸引人才,稳定社会,促进发展,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成功经验。一个城市的辐射和吸引力,主要是靠人文文化。人文文化能展示城市的价值品位和可贵的风尚。先进的人文文化犹如一面旗帜,主导着人们的思维,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快捷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城市资源实现最佳组合,从而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她能鼓舞人、激励人去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城市,热爱自己的家园,并且尽力为其做出自己的贡献。
“人文环境”主要是指城市社会的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和完善性。所谓开放性是指一个城市应当营造起一种对外来文化敞开胸怀的博大气概:所谓包容性是指能够建设起与各类文化并行发展相互兼容的宽厚环境:所谓多样性是指在发扬建设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营造出适合不同人所需的文化环境,使其有宾至如归之感:所谓完善性是指健全的文化服务设施、良好的文化氛围、鲜明的文化特色和良好的城市形象。
文化产业是新世纪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是21世纪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是现代城市的支柱产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的开发成为全球生产力发展的一个趋势,大量的劳动和资本流入旅游、娱乐服务、文化艺术、保健、教育和科学等活动中。美国文化产业出口占全部出口总量的七成左右,收入占外贸的38.5%。新的文化产业门类还在不断增加,电视业、策划业、网络公司、翻译公司、猎头公司、各种中介服务行业、宣传包装广告业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产业中所没有的。我国文化产业前景广阔。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国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被国外文化占领。
经济文化一体化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经济是高技术与高文化相结合的经济。有学者把知识经济称之为文化经济。高技术含量、高文化含量提升了商品、服务、社区、城市的竞争力。越是有高品质文化附加值的商品,就越可能拥有较高的经济含量,其实现的经济价值就越大。一个成本一元的磁盘,注入文化内容就可卖到十元、百元、甚至上千元。商品如此,城市更是如此。文化一旦与经济、科技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的经济意义,可以使一种新经济资源迅速进入显现经济价值,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
文化引导传统消费,创造新的消费领域。人类观念变化带来的新产品开发、产业结构调整乃至经济结构变化日趋增大。绿色消费观念带来绿色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对传统污染产业的遏制和取代,自然和谐观念带来退耕还林,现代人文观念带来观光农业、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寻根旅游等等。
正确评价和把握城市文化经济和人文价值,提高城市竞争力。如何对城市
文化对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力进行评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从城市文化的功能看,城市文化具有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二重性。城市文化的经济价值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创造了多少产值,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实质上就是指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城市文化的经济价值是生产、需求和环境这三个经济因素互动的产物。具体地说,城市文化的经济价值应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文化生产: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带来多少直接的经济收入:文化产业的溢出效应(文化精神动力的经济价值);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何影响其他产业。二是文化需求: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结构是否合理。三是文化环境,文化体制能否促进文化的发展,主要包括政府的文化政策以及非文化环境对文化发展的促进和支撑。
城市文化的人文价值是城市文化提升人类精神状态和人文水平的能力。城市文化的人文价值应从四个方面来考察:一是文化发展是否符合普遍的、公认的道德标准。二是文化发展是否促进城市公众利益,是否增进了其他部门的经济发展。三是文化发展是否增进了公众精神上的满足感和艺术欣赏需求。四是文化发展是否有助于保护人权和基本自由。从价值量上看,城市文化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一部分可能通过量化的指标来衡量,而另一部分只能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来衡量。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看,城市文化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是可以比较的。实施一个文化项目前,应当考虑它能够带来多少收入,同时也应当认真考查这个项目是否会带来城市人文方面的负面影响。经过比较权衡,如果发现负面作用比较大,就应该放弃该项目,不管其经济价值有多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文化产品实现人类普遍利益的程度来确定文化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制定对某一城市文化项目和文化范畴的态度和政策。因此,高人文价值和高经济价值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