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初级中学 阳光体育运动 现状
1选题依据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是中华民族健康素质的根基。青少年拥有健康的身心、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活力四射,才是我们民族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直接体现,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但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更与青少年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他们背后亿万个家庭的美满幸福密切相关。
但从近些年我国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来看,青少年体质整体现状堪忧。从1979年至今,国内已经进行了6次全国范围的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这几次调查详实地记载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逐年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类约每五年进行一次的体质健康调查,从整体上反映出了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变化发展趋势。通过体质健康调查结果可以看到,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人民总体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能够反映青少年学生形态发育和营养水平的一些监测指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对于能够代表人体机能和体能水平的监测指标,比如握力、肺活量、耐力等,相反地呈逐年持续下降的趋势。有相关学者把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概括为“硬、软、笨”三个字。硬,是指的关节僵硬;软,是指肌肉松软;笨,是指因长期活动量少而造成的身体动作不协调,不灵活。当然出现这个结果,其中原因很复杂,但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体育锻炼。青少年时期是身体成长发育的旺盛阶段,如果能够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既可以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又能够对青少年思想品德修养提高、智力发育完备和审美素养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并为青少年一生的生活幸福和努力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研究现状
在中国期刊网中对中文期刊以“阳光体育运动”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查询。结果发现由于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及学校体育问题不断加以重视和关注,以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一些有力措施可是实施的影响,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文献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目前与阳光体育运动直接有关的论文和专稿等已达数百篇之多。
3研究目的及意义
由于初级中学的教育目标及培养模式有其独特特点,国家一直致力于初中教育的投入和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初级中学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做一研究。而“阳光体育运动”从提出到实施至今,大量的研究者们在仅仅5年时间就发表了与阳光体育运动直接有关的论文和专稿数百篇,其中关于中等学校的论文都主要集中于普通中学,对于初级中学研究却很少。
本论文就中原地区最大的省会城市之一郑州市的初级中学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归纳总结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根据郑州市初级中学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为郑州市初级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它同类城市或地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借鉴。
4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出现的问题
4.1学校师资、场地器材的缺乏
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师数量仍显不足,教师的素质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各所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器材都难以满足正常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而部分学校的经费紧缺也成为制约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开展的因素之一。
4.2时间保障不足,没有形成社会合力
郑州市各初中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上主要集中于体育课教学时间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对于学生的双休日以及寒暑假时间不能很好地控制和利用,所以导致总体时间不充裕。同时由于社会对阳光体育的认识程度不高,阳光体育运动仅仅局限于校园内。
4.3转变陈旧观念,提高整体认识
学校应该及时转变现有的教育观念,高度重视开展阳光体育的必要性,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视作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切入点,同时家长也应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教育观,不仅要做到支持和鼓励孩子参加阳光体育运动,还应以身作则,带动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从学校和家长两方面使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思想上重视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促进作用,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逐渐体会到“阳光体育运动”的真正目的是为学生自身提供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郑州市各中学目前都已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并成立了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领导机构,大多数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学生都能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但开展的具体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5.1.1各学校的组织领导机构尚不完备,宣传工作仍有待加强,体育氛围也不够浓厚。
5.1.2各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具体目标未能达到标准,仅有66.8%的学生中达到每天锻炼1小时,只有61.4%的学生至少掌握了两项日常体育锻炼技能。
3.1.3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时不存在被其他课程挤占的情况,但教学内容中的运动项目比较传统,缺乏新颖项目,同时对体育的理论教学重视程度偏低;课外体育活动中主要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及全校性体育竞赛等形式进行开展,而学生体育社团或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并不普及;各学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都能够做到定期进行。
5.2建议
5.2.1各学校应及时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整体认识,加大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参加体育锻炼。
关键词:极限运动游乐性极限运动运动项目
1 前言
极限运动是风靡世界的新型的体育运动形式。而游乐性极限运动更受青少年朋友所喜爱,它的运动特点迎合了现代人最大限度的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并从中得到愉悦感和成就感的本质特征。同时由于游乐性极限运动项目的难度较低和娱乐性更强,近几年便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速度征服了青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消费意识的觉醒,游乐性极限运动的娱乐性和挑战性更会让人们所追捧和喜爱。
2国内外(游乐性)极限运动的研究现状
2 .1国内外极限运动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国外主要以美国为主对极限运动的各方面研究较成熟。关于国内对极限运动的研究,目前都集中在宏观研究上,大家都从极限运动的概念、发展的源头、传播的途径和发展兴起的原因等对其进行不甚详细的总结。
极限运动通常来说是指高度地调动人自身的潜能,同时运用一些装备和器械所进行的,富于技巧并带有一定冒险的运动。比如高山探险、攀岩、漂流等。[1]郑浩然、刘嘉丽认为极限运动追求的不是用人体的生理极限去破记录和获得奖牌,而是完全属于个人身心的成就感、刺激感和满足感,实际上它追求的主要是一种心理的极限,一种超越自己感觉阈限的感觉。[2]
由于其文化发展的历史较短,目前没有统一的概念。如果把极限运动于大众化的社会体育比较,前者对参与者的身体状况和技术水平的要求比后者的要求要高的多,并不是所有年龄段,所有性别的人群都能参加的。因此,极限运动决不会是“大众化”。谢弥青对极限运动的认识多了“冒险性”一词,本人认为非常可取。王米娜、舒盛芳(2006)认为极限运动是特定人群参与的、个性化的、充分调动心理生理潜能的、带有冒险性质的休闲运动。[3]根据前面的有关理论,本文对极限运动定义为特定人群参与的,能充分发挥自我生理和心理潜能,从而体验到极大幸福感和愉悦感,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的一种休闲运动。本文研究的极限运动范围为活动场所固定的主要分布在大型的主题公园,分为游乐和游艺两种项目,并且有专门参加过安全培训的工作人员,为活动提供了更安全的保障。本文研究的极限运动,它的范围缩小很多了,便于研究。
从极限运动的微观研究,、张建两人作为中国极限运动的专家对极限运动从最初的概念解释道各个项目等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解释。[4]
现在研究的不足:研究数量很少,研究内容太宽泛,大都集中在文献研究,就是概念介绍、发起原因和项目介绍上,都与传入中国的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对于极限运动的研究尚在引进阶段,缺少对此项运动的实际需求的研究,也缺乏从实际需求到理论构建全面的。完整的、系统的研究。更缺乏结合我国的实情进行实证研究和从体验的角度来论述更少。
2.2 国内外(游乐性)极限运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国外许多学者对于极限运动的研究较多,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探讨参与游乐性极限运动很少,本文从体验的角度并参考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研究来进行相关研究。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积极影响的研究较多,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研究较少,关于极限运动对心理艰健康的研究则很少。
纵观近年来我国有关学者对于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的关系研究,国内学者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其中使用文献综述法较为普遍。主要从研究的对象、研究测量工具选择等方面来研究。论文参考网。国内大量研究认为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积极的。苏英认为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治疗身心疾病、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消除疲劳、改善影响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5]但是也有些人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李国金等人认为对于本身身体素质不好而又不敢通过运动来放松,由于评价标准单一造成的经过努力分数却不理想以及那些因运动造成伤病的同学来说,却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6]
目前参与游乐性极限运动的人数逐年增多,特别是青少年的参与人群尤为明显,这跟青少年闲暇时间的增多和他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是分不开的。但是参与游乐性的极限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2.3 极限运动的定义及项目分类
极限运动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通过对运动器具的掌握和控制,最大限度的发挥生命潜能,在挑战自我和自然的过程中,获得身心健康愉悦,满足新鲜刺激感,实现个人价值的新兴休闲运动。极限运动迎合了现代人特别是青少年走向自然、寻求刺激、实现自我的需要,因而又被称为区别于传统健身与竞技体育的“另类体育”。最常见的极限运动分类方法是季节和空间分类。(一)按季节分类。夏季项目主要有滑板、单排轮滑、速降单排轮滑、小轮车特技、极限攀爬、空中冲浪、水上运动等。论文参考网。冬季项目主要有滑板滑雪、雪地自行车、攀岩、滑雪等。(二)按空间分类。水上项目有滑水、潜水、激流皮艇、摩托艇、冲浪等。陆上项目有街区特技、滑板、攀岩等。空中项目有蹦极、空中冲浪、滑翔伞、悬崖跳水等。[7]
2.4 游乐性极限运动的定义及项目分类
本研究依托马斯洛高峰体验理论和体验式学习理论,参考前人对极限运动的定义和分类,笔者认为游乐型极限运动是特定人群参与的,能充分发挥自我生理和心理潜能,在挑战自我和自然的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满足新鲜刺激感,最后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情感体验。本的游乐性极限运动范围为活动场所固定的主要分布在大型的主题公园,分为游乐和游艺两种运动项目,并且有专门参加过安全培训的工作人员,为活动提供了更安全的保障体系。主要项目有:过山车、摩天轮、蹦级等运动项目。游乐性极限运动与极限运动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游乐性极限运动的参与者范围更广更大,项目的难度系数和不利的安全因素大范围降低,这样有利于项目的开展和发展。
3 结语
游乐性极限运动风靡世界,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教猛,参与者逐年上升,特别是像嘉年华这样大型游乐场的项目更加受到青少年的喜爱。但是目前对于这类项目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数量很少,内容也不宽泛,大都集中在文献研究。这与游乐性极限运动刚传入中国的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缺乏对此类运动的实际需求的研究,也缺乏对此类运动实证的研究。论文参考网。目前,对此类活动运动前该做些哪些准备活动,运动频率多少比较适宜,适不适合青少年朋友的参与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 谢弥青.极限与极限运动.体育大看台.
[2] 郑浩然.广州、深圳极限运动(B3街道项目)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136-137.
[3] 王米娜、舒盛芳.我国可开展极限运动的研究综述.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4).
[4] 张健、.极限运动中国学校体育,2002,(1);48-49.
[5] 苏英.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
[6] 李国金等.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正负效应.四川体育科学,2007,12(4).
[7] 胡小明等主编.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39-240.
关键词:体育;意外伤害;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32-01
2007年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担负着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习惯和能力,为中华民族的强盛、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体育运动本身具有风险性。在学校体育的实施过程中,体育伤害事故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训练和竞赛等环节中时有发生。所谓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外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它体育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或其他人员的人身损伤后果的事故。那么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体育运动的伤害事故呢?
1.中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1.1 学生因素:(1)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思想大意。运动前不检查器械、准备活动不充分、预防措施不得力、好胜好奇,常在盲目和冒失行动中受伤。(2)心理因素不稳定。运动情绪低下,或在畏难、恐惧、害羞、犹豫以及过分紧张时容易发生伤害事故。有时因缺乏运动经验、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致伤。(3)缺乏体育运动基本常识和自救措施。(4)技术动作不合理,内容组合不科学。 (5)组织纪律观念较差。不能完全按照体育老师和管理人员的要求进行练习和比赛。论文参考。
1.2 教师因素:(1)教师责任心不强。不能实施合理的保护和帮助措施,不能认真检查和排除事故隐患。(2)组织教学不当。不能根据体育教学规律及学生的身心特点,严格按照大纲内容、教学步骤组织教学,或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气候特点,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3 学校因素:(1)体育场地设施不安全。论文参考网。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维修不及时;保护措施不当,对体育设施安全性不重视,学生破坏严重;管理责任模糊,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2)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有些学校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或检查不认真,没有建立卫生保健卡。(3)安全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1.4 其他因素。空气污浊、噪音、光线暗淡、气温过高或过低,以及运动服装不符合要求等原因,都可直接或间接造成伤害事故。
2.伤害事故对学校的影响
2.1 不利于学校正常教学的进行。在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发生以后,就受伤害的学生赔偿等问题,学校和家长双方发生争执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就会发生家长阻碍正常教学等现象。论文参考。
2.2 学校开展的器械类体育教学被减弱。器械类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有的学校为了减少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甚至直接不安装单、双杠,以此来防止事故的发生。
2.3 对抗激烈的体育比赛被减弱。如足球、篮球等体育比赛具有身体接触、剧烈对抗的特点,易于引发伤害事故,所以,近年来学校之间、年级间、班级间球类对抗赛寥寥无几。
2.4 远足、野外活动被减弱。远足、野外活动对于增强体能、获取知识、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合作精神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问题在安排时往往都被迫放弃了远足等野外活动。
2.5 学校会加强安全教育。论文参考网。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教育宣传,使其树立起"健康第一,安全至上"的思想和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手段,已经体现在体育教学之中,有的学校还会在校园挂起各类安全警示标志,教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也不断增强。
2.6 学校会规范体育教学。教学管理松散是造成体育伤害事故的原因之一。加强规范管理是教学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现在,教学从准备活动到课的结束,教材搭配、练习组织等每一个环节都在规范、严密组织之下进行的优良课普遍增多。
2.7 学校会加强医务监督。加强医务监督,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建立健康保健卡,有重大疾病和不宜剧烈运动的学生,严禁其参加体育运动。
3.伤害事故对老师的影响
校园意外伤害事故一方面会影响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年轻的体育教师所受影响更加显著。造成教师不能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工作,不利于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严重影响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但另一方面,校内意外伤害事故会增强体育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还会提高体育教师的责任心,减少今后体育教学当中的随意性。体育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本着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妥善安排,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还会让老师对学生上课时的身体反应时刻注意,发现有异常表现,就会立即做出调整,而且还会让体育教师认识到检查体育器械的重要性,以及上好体育安全教育课的重要性。
4.伤害事故对学生的影响
体育伤害事故,会让学生认识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论文参考。让他们学会运动前检查器械、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预防措施,不好胜不好奇。学会掌握运动经验,学会自我保护能力,学习体育运动基本常识和自救措施,学习技术技术动作时,认真学习。当然伤害事故也会个学生今后的体育课学习带来一定的心理阴影,因此我们教师更应该,积极开展体育安全教学。
5.伤害事故对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惠南镇;高级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现状;分析
1 研究对象:惠南镇部分高级中学开展体育课现状
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首先,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检索,拟定了论文题目,并制作调查问卷。其次,对惠南镇新场中学,南汇中学、周浦中学三所中学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最后,是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和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1.1惠南镇部分高级中学学生对体育课喜欢程度分析
4.结果与建议
结果
(1)惠南镇部分高级中学的学生都非常喜欢体育课的开展,其中非常喜欢和喜欢的占大多数,而且女生超过男生。
(2)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学校开展体育课情况较符合阳光体育运动中的3课时的标准。
(3)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学校开展体育课开展中,男生都偏向大球类活动,女生则偏向健美操和羽毛球类。
(4)现在学校体育课存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建议
学校引进更多的体育项目,供教师的教学和同学们学习。
建议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体育课上的更加有趣。(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治业.全球化背景下中学生体育意识的研究[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 赵郭侠.论建构“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12(24)
[3] 王慧丽.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12月
关键词: 大学 体育教学 健康意识 调查研究
1.前言
体育健康意识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从心理学角度是指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活动的感觉、理解、判断的总和。体育健康意识是相对稳定的,它主要由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构成。
体育健康意识概念提出后,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人们发现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学习、任务选择和目标设定,还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和对自我人格的建构。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比较薄弱,我们做这次调查研究,旨在探讨体育运动能不能影响个人的健康,从而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些有关体育活动与意识的借鉴和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随机抽取3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数理统计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样本总数300人(男生150人,女生15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主要的方式有:登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讯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网,查阅了大量的关于体育意识和体育健康意识的学术论文和资讯,还查阅了近十年来大量的相关论文和书籍,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样本总数300人,其中男学生问卷回收135份,回收率90%,女学生问卷回收143份,回收率为95.3%。有效问卷为270份,有效率为90%,其中男生为132份,女生为138份。
2.2.3数理统计方法
利用SPSS对回收的问卷通过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
2.2.4访问调查法
在发放问卷的同时对部分同学进行访问,整理分析访问信息。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对样本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基本情况的调查现状与分析
3.1.1样本大学生对体育健康意识的认识(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男生中,接受健康教育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提高身体素质次之,而养成锻炼的习惯占了最小的比例。在女生中,提高身体素质所占的比例更高一些,接受健康教育次之。
3.1.2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
通过调查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分析,根据国家体育人口的标准(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将调查对象分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两类。
3.1.3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
从表4可以看出,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一周3次及3次以上的,占43.3%,说明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不够。
3.1.4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
从表5可以看出,每次参加体育运动在30分钟以上的只占39.7%,说明参加体育运动所持续的时间总体情况比例不高。
3.2影响我校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相关因素的分析
3.2.1主观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表6):影响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主观原因主要有“周围的人体育锻炼的氛围不浓”。
3.2.2客观因素
通过表7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学校体育设施缺乏”和“资金有限,没能力进行体育消费”。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较明确,有较好的健康意识,对体育有良好的认识态度。
4.1.2影响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主观因素中的最主要原因是体育运动的氛围不浓;而客观因素中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体育设施缺乏,不能满足学生想参加运动的愿望。
4.2建议
4.2.1通过对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健身意识和终身体育健身思想,营造良好的教育空间和氛围,从而促使大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终身体育生活方式。
4.2.2加大对高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和改善,充分挖掘校内潜力,开拓校外健身空间。为大学生体育锻炼提供硬件保障,最终促使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勇.对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2):171-172.
[2]杨明.体育健康意识调查与对策[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6,(4):95-96.
[3]魏冰,李庶鸿.论体育意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10,(2):152-157.
[4]张德主编.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5).
关键词:体育伤害事故,中学体育,影响
2007年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担负着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习惯和能力,为中华民族的强盛、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体育运动本身具有风险性。在学校体育的实施过程中,体育伤害事故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训练和竞赛等环节中时有发生。所谓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外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它体育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或其他人员的人身损伤后果的事故。那么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体育运动的伤害事故呢?
一、中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1.学生因素。
(1)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思想大意。运动前不检查器械、准备活动不充分、预防措施不得力、好胜好奇,常在盲目和冒失行动中受伤。
(2)心理因素不稳定。运动情绪低下,或在畏难、恐惧、害羞、犹豫以及过分紧张时容易发生伤害事故。有时因缺乏运动经验、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致伤。
(3)缺乏体育运动基本常识和自救措施。
(4)技术动作不合理,内容组合不科学。
(5)组织纪律观念较差。不能完全按照体育老师和管理人员的要求进行练习和比赛。论文参考。
2.教师因素。
(1)教师责任心不强。不能实施合理的保护和帮助措施,不能认真检查和排除事故隐患。
(2)组织教学不当。不能根据体育教学规律及学生的身心特点,严格按照大纲内容、教学步骤组织教学,或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气候特点,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3.学校因素。
(1)体育场地设施不安全。论文参考网。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维修不及时;保护措施不当,对体育设施安全性不重视,学生破坏严重;管理责任模糊,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2)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有些学校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或检查不认真,没有建立卫生保健卡。
(3)安全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4.其他因素。
空气污浊、噪音、光线暗淡、气温过高或过低,以及运动服装不符合要求等原因,都可直接或间接造成伤害事故。
二、伤害事故对学校的影响
(1)不利于学校正常教学的进行。在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发生以后,就受伤害的学生赔偿等问题,学校和家长双方发生争执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就会发生家长阻碍正常教学等现象。论文参考。
(2)学校开展的器械类体育教学被减弱。器械类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有的学校为了减少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甚至直接不安装单、双杠,以此来防止事故的发生。
(3)对抗激烈的体育比赛被减弱。如足球、篮球等体育比赛具有身体接触、剧烈对抗的特点,易于引发伤害事故,所以,近年来学校之间、年级间、班级间球类对抗赛寥寥无几。
(4)远足、野外活动被减弱。远足、野外活动对于增强体能、获取知识、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合作精神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问题在安排时往往都被迫放弃了远足等野外活动。
(5)学校会加强安全教育。论文参考网。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教育宣传,使其树立起“健康第一,安全至上”的思想和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手段,已经体现在体育教学之中,有的学校还会在校园挂起各类安全警示标志,教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也不断增强。
(6)学校会规范体育教学。教学管理松散是造成体育伤害事故的原因之一。加强规范管理是教学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现在,教学从准备活动到课的结束,教材搭配、练习组织等每一个环节都在规范、严密组织之下进行的优良课普遍增多。
(7)学校会加强医务监督。加强医务监督,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建立健康保健卡,有重大疾病和不宜剧烈运动的学生,严禁其参加体育运动。
三、伤害事故对老师的影响
校园意外伤害事故一方面会影响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年轻的体育教师所受影响更加显著。造成教师不能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工作,不利于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严重影响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但另一方面,校内意外伤害事故会增强体育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还会提高体育教师的责任心,减少今后体育教学当中的随意性。体育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本着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妥善安排,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还会让老师对学生上课时的身体反应时刻注意,发现有异常表现,就会立即做出调整,而且还会让体育教师认识到检查体育器械的重要性,以及上好体育安全教育课的重要性。
四、伤害事故对学生的影响
体育伤害事故,会让学生认识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论文参考。让他们学会运动前检查器械、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预防措施,不好胜不好奇。学会掌握运动经验,学会自我保护能力,学习体育运动基本常识和自救措施,学习技术技术动作时,认真学习。当然伤害事故也会个学生今后的体育课学习带来一定的心理阴影,因此我们教师更应该,积极开展体育安全教学。
五、伤害事故对社会的影响
伤害事故在社会上也来了一定的影响,社会会对学校的体育教学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因此,我们更应该积极的开展体育安全教学。
总之,体育伤害事故给中学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影响,其中有利有弊,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伤害事故,在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以牺牲教学为代价来消极地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而应以积极的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待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强化“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意识和措施,使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率降至最小程度。同时,我们还要正确认识体育活动中的运动损伤,不能把正常的运动损伤和伤害事故混为一谈,更不能因正常的运动损伤而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进行。学校既不是学生的监护人,也不是学生的委托监护人。学校与学生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对于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如果学校有过错,在归责原则上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如果学校和学生都无过错,在归责原则上适用公平责任原则。解决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出路在于赔偿责任社会化。论文参考网。把学校的办学活动纳入保险责任范围,使学校体育事故的赔偿责任社会化,这是解决当前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可提供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汤海斌. 长春市二道区中学体育活动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6)
[2]陈晓荣,朱保成.浅析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产生原因及预防.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 (11)
关键词 石家庄 老年人 锻炼 调查
一、选题依据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对我市5个小区的老年人健身现状经行了分析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推动老年人健身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论文主要以石家庄市高柱小区、党家庄小区、国际城、水榭花都、西苑小区3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以及互联网检索收集30余篇国内有关老年人社区体育的资料研究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论文研究任务设计了《关于石家庄市老年人社区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的问卷,重在了解石家庄老年人体育活动目前的现状,为本论文的论证提供了实证的材料支持。
3.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有效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运用行为学分析方法,分析了当前老年人体育所存在的问题,拟定了改进对策。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石家庄市老年人体育活动现状调查
1.老年人体育活动的项目
老年人对体育锻炼运动的项目的选择是按照自身的爱好、生理条件、周围环境条件以及生活习俗来选择的。同时由于男女性别的不同,所选择的项目也有所不同,女性较为喜欢舞蹈、球类、太极拳和慢跑散步,(其中球类为由运动强度不大的球类运动组成,如:门球、软排球、羽毛球等)而对其他锻炼项目兴趣不大,男性对太极拳、球类、慢跑和散步较为喜欢,对其他锻炼项目也有兴趣,女性对健身舞情有独钟,与男性有着显着性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年人有比较稳定的、相对固定的健身项目,并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加以选择。
2.老年人参加体育运动的场所
统计结果分析,有35%的老人喜欢在社区内参加体育运动, 43%的老年人喜欢到公园参加体育锻炼,其次为选择在街道路旁、免费的体育场馆、学校、收费的体育场馆。选择在社区和公园里进行体育健身的老年人占多数主要和地理位置、环境有一定的关系。选择在体育场馆体育场(馆)由于布局不合理,数量有限,只有9%的老年人到收费体育场馆去活动,主要是场馆内由指导老师组织大家集体练习。由此可见,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不同选择自己适宜的体育场地。
3.老年人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次数、强度
统计结果分析,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老年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为2-3次,每次身体锻炼的时间为45-60分钟,强度以中等以上强度为主,每天持续锻炼时间呈现出以早上锻炼为多数,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余暇时间较多,作息时间以早睡早起的为主。
(二)影响石家庄市老年人参加体育运动的因素
1.生理因素
由于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主要系统机能以及全身新陈代谢水平明显的衰退趋势,血液循环缓慢,身体各器官的血流量减少。因此,老年人不宜从事大强度、消耗体力多的运动。老年人骨骼的弹性和韧性降低,骨骼变脆,容易发生骨折。老年人的心脏易于疲劳,且容易发生意外。所以,老年人在选择运动项目及其在进行锻炼时,都要小心谨慎。
2心理因素
老年人退休后会有许多感受:自己老了,不再像以前那样精力充沛了;自己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受人尊重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在不断缩小,一些老年人一旦离、退休在家,生活规律、生活内容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生理、心理上都会产生波动,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缺乏根本的参与意识,因此,引导老年人进行科学的体育运动是必要的
四、引导老年人社区体育的相关对策:
(一)全面开发社区体育运动场地,在社区建立老年人大学,为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体育保障。
(二)完善老年人体育运动服务机制,全面实施老年人体育健康档案,跟踪老年人体育锻炼进度,督促老年人体育锻炼。
(三)培育社区老年人体育指导员,进一步加强对我市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四)在社区范围内定期的举行一系列的老年人体育运动的比赛,带动老年人的体育参与动机。
参考文献:
[1] 周君一.河北省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及疾病的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4.
关键词:学生,排球课,运动损伤
1 前言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运动损伤所造成的影响是严重的,它使运动员不能参加正常的训练和比赛,妨碍运动成绩的提高,缩短运动寿命,严重者可引起残疾,甚至死亡。对一般学生来说,运动损伤将影响其健康,妨碍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运动损伤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只要我们对体育课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有充分的认识,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和研究,掌握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从而使学生参加与锻炼更积极,逐渐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江苏连云港市职业教育中心校05、06级排球选项课学生250人。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调查访问法:在排球选项课学生中对排球教学中产生的运动损伤进行调查访问。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在排球教学中产生的相关损伤调查
表1研究对象在排球教学中受伤部位情况统计表
关键词:苏州市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是以苏州市6城区(姑苏区、新区、园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以及4县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部分小学的小学生们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查阅相关方面的论文了解了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论文的研究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2.调查访谈法。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需要,事先设计好了访谈纲要,然后主要以走访的形式对苏州市城区以及县市部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的开展情况。3.问卷调查法。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了问卷的设计,问卷能够给所要研究的课题提供有用数据。调查问卷采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的收集方式。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阳光体育运动进校园”开展情况
1.苏州市各区小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程度。苏州各区、县市小学生的学业很繁重,每天除了需要完成在学校的学习任务,走出校门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或兴趣班,课外锻炼的时间很少,真正算是锻炼身体的时间就是在体育课上以及阳光体育的时间。阳光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活动地点在室外,作为面临紧张学业的小学生,能够到走到室外,充分的接触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参加体育锻炼,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学校领导与教师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阳光体育运动能够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团结合作意识,并能提升竞争意识。但许多学生家长与学科老师对阳光体育活动有很大意见,认为过多的体育运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学校针对这部分家长和老师的这一疑问进行了专家论证,并请学生家长代表及教师代表参与,为动员全员参与营造了良好的运动氛围,使全体家长与教师统一思想、更新观念,保证了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
3.家长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态度。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学生三者相互之间的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样,体育教育也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起对小学生身体、心理教育的责任。有许多家长的教育观念错误、落后,对学生的培养仅仅局限于智力的发展,认为只有文化课成绩好才是学生成功的必要条件,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会影响学习,而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漠不关心,甚至出现抵触心理,高能量的食物摄入无法得到消耗,最终导致了学生体质的下降,出现了一个个的“小胖墩”。
4.苏州市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形式与内容。目前苏州市小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活动方式大多数是由体育课、校本体育特色课、大课间及体育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等组成。学生们在学校里每周可以上三节以上的体育课,每节课40分钟,其中包括一节校本体育特色课,并且都是由专职的体育教师进行授课。体育课的内容主要以田径类项目为主,包含跑、跳、投,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师资队伍配备完整的学校,还有专职教师进行足球、健美操、武术等项目的教学。
5.苏州市小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是否顺利、有效、完整,除了看活动的丰富性、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组织管理等方面,最重要的是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升仅仅依靠丰富多彩的形式及内容,缺少时间的保证是无法达到的,因此,要想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持续的健康发展,必须要保证学生的运动时间,让学生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及运动密度。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每天中小学生在校的时间是一定的,而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必须予以保证,因此,留给学校安排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受到限制。
(二)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在苏州市小学开展的因素
1.运动伤害影响阳光体育运动有序开展。运动中一旦有意外伤害事故,学生家长和学校总会就索赔问题发生争执,学校体育工作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正常的体育活动开展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比如,对抗性较强的摔跤、体操投掷等项目。学校担心出事故,体育教师不敢教,久而久之,学生的体质可想而知,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地位有待提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但担负有教书的义务,在育人方面同样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理论联系实践多思考多总结,做一名充满正能量的体育教师。
3.进行体育运动的场地和器材匮乏。各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矛盾还是运动场地不足。在许多乡镇学校中,学生的活动场地有限,体育器材破损严重,丧失了可用性,教学活动想要顺利的开展成为一种奢望,这是让体育老师最为头疼的。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及设施不足成了普遍现象。
三、结论
1.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城区中园区与姑苏区的开展情况最好,新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有待提高;县市中,张家港市与昆山市开展情况最好,常熟与太仓有待提高。2.在家长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程度上,以园区、姑苏区、高新区、吴中区、昆山市、张家港市情况最好,其他地区亟待提高。
3.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形式与内容上,大部分学校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但也有个别学校只是简单地、单一地组织学生参加广播体操及眼保健操活动,而对于其他的传统体育项目及新兴体育项目没有涉及。
4.在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上,活动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人数所占比例,以园区、姑苏区、高新区、吴江区为最高,大部分学校基本符合国家关于体育大课间活动锻炼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文件规定,这说明大部分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良好。
5.苏州城区及县市中,园区及高新区在场地、器材的充裕性及丰富性上占有明显的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园区及高新区有很大一部分是新学校,在学校规模及场地的规划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能够保证学生活动的场地及器材的丰富性,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学校领导层面的管理及教师的组织工作做得比较到位。6.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上课不专业、活动老套、素质不高,从而导致了体育课的单调乏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慢慢消减,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造成很大的阻碍。
作者:董健 单位: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2006-12-23.
[2]刘菲,周丹.“阳光体育”实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2(28).
[3]刘小俊.阳光体育内涵与发展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1):25-27.
[4]任朋达.长春市城区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
论文摘要:体育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日趋成熟.其主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和解决体育社会问题,然而什么是体育社会问题,目前理论界尚无定论.该文通过分析,指出了体育社会问题的两重属性:通性—危害社会秩序;特性—影响体育发展.同时尝试给出体育社会问题的定义,以供参考讨论。
1、前言
从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大学林启武先生编出《体育运动社会学》讲义起,关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我国体育理论界如火如茶地开展起来,其中卢元镇、黄捷荣、刘德佩、吕树庭等专家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如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郑杭生先生所讲:“社会学不研究社会问题难以称得上是社会学”,同样体育社会学不研究体育社会问题,也只能是理论家们象牙塔里的玩物而已.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了从1994年到2001年的全部1 556篇关于体育方面的文章,发现有7b篇关于体育社会问题方面的论文,有研究体育暴力的、兴奋剂问题的、侵占体育场地设施的、独生子女引起体育后备人才短缺的等等,这表明我国体育理论界对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是务实和严谨的.但美中不足的是,以上论文多是对某一具体间题进行的调查研究,而从整体层面或基本理论方面来研究的很少.
2、质疑
在以前的一些论著中有出现过“体育的社会问题”或“体育中社会问题”等,而“体育社会问题”实际上是与它们有严格区别的概念,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过多讨论.“体育社会问题”这一词组,在国内最早是出现在卢元镇先生1989年发表于《体育论坛》上的《试论体育社会问题研究》一文中,该文较完整地介绍了我国体育社会问题的种类和特点,同时对体育社会问题的解决作了一定的阐述,但欠缺的是没有明确地指出什么是体育社会问题.体育社会问题这一概念在国内外学术界仍处于未确定状态,也是我国体育社会学界中使用得多而定义却不确定的概念之一值得庆幸的是在2000年第2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中,看到肖洁副教授的《对当前体育社会问题的思考》一文(以下简称“对文”),第一次试图给出了体育社会问题的定义和界定,这是尝试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开端.但是我认为“对文”关于“体育社会问题”的定义和界定是不够准确的,值得商榷.
一、“对文”称“体育社会问题又叫体育违规问题,它是指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我疑惑:
(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违规违纪都是和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指的是某种行为“不遵守、不依从”某些规定和纪律,这表明“违规问题”的意思也是指“不遵守、不依从某些规定的行为的问题”,那么“体育违规问题”就是指“与体育有关的不遵守、不依从某些规定的行为的问题”.“对文”指出“体育社会问题又叫体育违规问题”,那么就是说“体育社会问题”又叫“与体育有关的不遵守、不依从某些规定的行为的问题”.这一说法显然是片面的,似乎不能含盖所有的、具体的体育社会问题.
(2)“对文”称“它(体育社会问题)是指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从上面这个判断句中可以看到两个关键词“体育行为”、“体育……活动”,我们知道“行为”、“活动”都是动性的,按“对文”的意思体育社会问题都是动性的.那么体育社会问题就没有静性的了.
(3)“对文”的第三部分—当前主要的体育社会问题之例6"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毋庸置疑的是体育社会问题,但请问这一客观存在的、静态的现实,如何具有“行为”或“活动”去违反了哪样的规定和纪律?如果得不到肯定的回答,那么这一问题就不是体育社会问题了.
(4)“对文”的第三部分之例5“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特有的体育社会问题之一,但用“对文”的定义来考查,却要得出否定的结论.“对文”称“它(体育社会问题)是指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它是表明“问题”产生的范围—“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问题”的结果—是“违规违纪”的.而我们知道,产生“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政治的需要—我国政府为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早日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成为体育强国,而有目的的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倾向于竞技体育,即问题产生于政治和经济方面而非体育方面;竞技体育的超常规发展,不仅不“违规违纪”,相反是我国政府提倡或支持的.综上所述,“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这一体育社会问题,问题产生的“范围”不是“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问题的“结果”也不“违规违纪”,那按“对文”的定义,“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应不是体育社会问题了!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二、“对文”的第二部分—对体育社会问题的定性和界定中指出:在体育行为中,常用五个标准来衡量:
(1随反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的一切体育行为;
(2)违反体育目的、任务的一切行为;
(3)违反体育运动竞赛规则和条例的一切行为;
(4)违反奥林匹克精神和原则的一切行为;
(5)违反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一切体育行为.
就此五个标准,逐个予以质疑,会显得很繁琐,仅就标准“违反体育运动竞赛规则和条例的一切行为”,我就不太明白.比如说,某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的“带球走”,就是一个违反篮球运动竞赛规则的行为,并且也仅是一个违例行为.但按“对文”标准的界定,“带球走”却成了一个“体育社会问题”.不可否认体育社会问题是属于社会问题的子集,按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郑杭生先生所说: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运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须动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社会现象.‑A、请问“带球走”是如何“破坏社会正常运行”或“妨碍社会发展”的?B、所谓“动用社会力量解决”即是动用政治、经济、法律、政策或行政命令等手段解决.而对于运动员“带球走”,裁判员吹一下口哨就解决了,难道裁判员吹口哨也是“动用社会力量”?
所以,从“对文”关于体育社会问题的定义,和对体育社会问题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仅仅看到体育社会问题是“行为”的—动性的方面,而看不到体育社会问题是“事实”的—静性的方面,那么是对体育社会问题的缩小化;而不加限制的“一切行为”又是对体育社会问题的动性部分的扩大化.
3、分析
对于如何定义“体育社会问题”,我认为:
第一,体育社会问题是从属于社会问题的,首先它必具有社会问题的通性—危害社会秩序.另外,体育社会问题又是有别于其它社会问题的,这说明它具有自己的特性—影响体育的发展.根据一些专家学者对我国许多体育社会问题的研究表明,其对社会的危害远不及其他社会问题强烈,其更多的是表现为对体育运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对体育社会问题作出定义时,必须表明它的两重属性,即通性和特性. 转贴于 第二,对于任何具体的概念,都存在一个范围,绝对不是“一切”的,同样体育社会问题也是有范围的.对于体育社会问题的界定,先要考察其母体—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对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目前存在三种基本看法,其代表分别是美国《社会学百科》认为“以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研究它的结构、内容、变革和发展.研究以体育运动为特点的社会行为、关系和作用.包括系统内的以及与其它系统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日本体育社会学家营原礼认为“是从社会学观点研究体育事实及与体育有关的问题,力图使体育合理化的科学”;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会长安德理斯·霍尔(A " Wohl)则认为“是记述、研究与体育运动及体育社会功能相关联的社会现象的经验科学.它通过研究促进体育运动发展或妨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阐明规定这种发展的法则,并且在我们期望的范围内,通过这种研究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虽然他们在文字表述上不一样,但对本质东西的认为基本是相同的,即体育社会学是“第一,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第二,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研究其内部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第三,研究体育运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及它与其他社会组成部分的关系。”
了解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那么对体育社会问题定义时:
(1)应该把体育运动上升为一种社会制度来考察.因为体育社会问题是属于体育社会学内容之一,体育社会学本身是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来研究的,那么界定体育社会问题时,也应该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来考察.同时体育社会学又是社会学的分支,探讨体育社会问题也就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发展到当代社会,广泛地和政治、经济、宗教、民族、种族。··…等发生联系,已具有了自身特有的组织结构、法律法规、经济运行机制、保险保障制度……等等,已构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反之体育社会问题出现后,大多是通过对体育运动的某一机制或制度产生影响,从而阻碍或干扰体育运动的正常、健康发展的.
(2)应该表明是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社会现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现象”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的形态和联系”,那么“社会现象”就是“社会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的形态和联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作用、社会事实都属于社会现象.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社会现象,也就是与体育运动相关联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作用和社会事实.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体育社会问题应是:以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与体育运动相关联的社会行为、关系、作用和事实,出现病态或失调,危害了正常社会秩序,并影响体育运动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需动用社会力量解决和控制的社会现象.
如此理解体育社会问题是因为:
(1)指明了体育社会问题作为社会问题时必须具有两重属性:通性—危害正常社会秩序,须动用社会力量解决和控制;特性—影响体育的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例如足球“黑市”赌博,如果它是纯粹的赌博,虽与足球这一体育事实相联系,但它只是危害社会秩序,那也只能归于其它类型社会问题.如果赌博过程中,有收买球员、裁判员,或通过种种方式控制和干扰比赛,那它不止危害社会秩序,同时影响了体育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就属于体育社会问题.
(2)涵盖了体育社会问题的全部,即与体育运动相关联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作用及社会事实,包括了动性的体育社会问题—社会行为和社会作用引起的;静性的体育社会问题—社会关系引起的和某些客观社会事实.
论文摘要:体育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日趋成熟.其主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和解决体育社会问题,然而什么是体育社会问题,目前理论界尚无定论.该文通过分析,指出了体育社会问题的两重属性:通性—危害社会秩序;特性—影响体育发展.同时尝试给出体育社会问题的定义,以供参考讨论。
1、前言
从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大学林启武先生编出《体育运动社会学》讲义起,关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我国体育理论界如火如茶地开展起来,其中卢元镇、黄捷荣、刘德佩、吕树庭等专家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如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郑杭生先生所讲:“社会学不研究社会问题难以称得上是社会学”,同样体育社会学不研究体育社会问题,也只能是理论家们象牙塔里的而已.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了从1994年到2001年的全部1 556篇关于体育方面的文章,发现有7b篇关于体育社会问题方面的论文,有研究体育暴力的、兴奋剂问题的、侵占体育场地设施的、独生子女引起体育后备人才短缺的等等,这表明我国体育理论界对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是务实和严谨的.但美中不足的是,以上论文多是对某一具体间题进行的调查研究,而从整体层面或基本理论方面来研究的很少.
2、质疑
在以前的一些论著中有出现过“体育的社会问题”或“体育中社会问题”等,而“体育社会问题”实际上是与它们有严格区别的概念,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过多讨论.“体育社会问题”这一词组,在国内最早是出现在卢元镇先生1989年发表于《体育论坛》上的《试论体育社会问题研究》一文中,该文较完整地介绍了我国体育社会问题的种类和特点,同时对体育社会问题的解决作了一定的阐述,但欠缺的是没有明确地指出什么是体育社会问题.体育社会问题这一概念在国内外学术界仍处于未确定状态,也是我国体育社会学界中使用得多而定义却不确定的概念之一值得庆幸的是在2000年第2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中,看到肖洁副教授的《对当前体育社会问题的思考》一文(以下简称“对文”),第一次试图给出了体育社会问题的定义和界定,这是尝试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开端.但是我认为“对文”关于“体育社会问题”的定义和界定是不够准确的,值得商榷.
一、“对文”称“体育社会问题又叫体育违规问题,它是指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我疑惑:
(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违规违纪都是和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指的是某种行为“不遵守、不依从”某些规定和纪律,这表明“违规问题”的意思也是指“不遵守、不依从某些规定的行为的问题”,那么“体育违规问题”就是指“与体育有关的不遵守、不依从某些规定的行为的问题”.“对文”指出“体育社会问题又叫体育违规问题”,那么就是说“体育社会问题”又叫“与体育有关的不遵守、不依从某些规定的行为的问题”.这一说法显然是片面的,似乎不能含盖所有的、具体的体育社会问题.
(2)“对文”称“它(体育社会问题)是指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从上面这个判断句中可以看到两个关键词“体育行为”、“体育……活动”,我们知道“行为”、“活动”都是动性的,按“对文”的意思体育社会问题都是动性的.那么体育社会问题就没有静性的了.
(3)“对文”的第三部分—当前主要的体育社会问题之例6"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毋庸置疑的是体育社会问题,但请问这一客观存在的、静态的现实,如何具有“行为”或“活动”去违反了哪样的规定和纪律?如果得不到肯定的回答,那么这一问题就不是体育社会问题了.
(4)“对文”的第三部分之例5“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特有的体育社会问题之一,但用“对文”的定义来考查,却要得出否定的结论.“对文”称“它(体育社会问题)是指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它是表明“问题”产生的范围—“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问题”的结果—是“违规违纪”的.而我们知道,产生“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政治的需要—我国政府为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早日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成为体育强国,而有目的的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倾向于竞技体育,即问题产生于政治和经济方面而非体育方面;竞技体育的超常规发展,不仅不“违规违纪”,相反是我国政府提倡或支持的.综上所述,“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这一体育社会问题,问题产生的“范围”不是“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问题的“结果”也不“违规违纪”,那按“对文”的定义,“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应不是体育社会问题了!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二、“对文”的第二部分—对体育社会问题的定性和界定中指出:在体育行为中,常用五个标准来衡量:
(1随反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的一切体育行为;
(2)违反体育目的、任务的一切行为;
(3)违反体育运动竞赛规则和条例的一切行为;
(4)违反奥林匹克精神和原则的一切行为;
(5)违反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一切体育行为.
就此五个标准,逐个予以质疑,会显得很繁琐,仅就标准“违反体育运动竞赛规则和条例的一切行为”,我就不太明白.比如说,某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的“带球走”,就是一个违反篮球运动竞赛规则的行为,并且也仅是一个违例行为.但按“对文”标准的界定,“带球走”却成了一个“体育社会问题”.不可否认体育社会问题是属于社会问题的子集,按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郑杭生先生所说: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运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须动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社会现象.‑A、请问“带球走”是如何“破坏社会正常运行”或“妨碍社会发展”的?B、所谓“动用社会力量解决”即是动用政治、经济、法律、政策或行政命令等手段解决.而对于运动员“带球走”,裁判员吹一下口哨就解决了,难道裁判员吹口哨也是“动用社会力量”?
所以,从“对文”关于体育社会问题的定义,和对体育社会问题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仅仅看到体育社会问题是“行为”的—动性的方面,而看不到体育社会问题是“事实”的—静性的方面,那么是对体育社会问题的缩小化;而不加限制的“一切行为”又是对体育社会问题的动性部分的扩大化.
3、分析
对于如何定义“体育社会问题”,我认为:
第一,体育社会问题是从属于社会问题的,首先它必具有社会问题的通性—危害社会秩序.另外,体育社会问题又是有别于其它社会问题的,这说明它具有自己的特性—影响体育的发展.根据一些专家学者对我国许多体育社会问题的研究表明,其对社会的危害远不及其他社会问题强烈,其更多的是表现为对体育运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对体育社会问题作出定义时,必须表明它的两重属性,即通性和特性.
第二,对于任何具体的概念,都存在一个范围,绝对不是“一切”的,同样体育社会问题也是有范围的.对于体育社会问题的界定,先要考察其母体—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对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目前存在三种基本看法,其代表分别是美国《社会学百科》认为“以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研究它的结构、内容、变革和发展.研究以体育运动为特点的社会行为、关系和作用.包括系统内的以及与其它系统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日本体育社会学家营原礼认为“是从社会学观点研究体育事实及与体育有关的问题,力图使体育合理化的科学”;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会长安德理斯·霍尔(A " Wohl)则认为“是记述、研究与体育运动及体育社会功能相关联的社会现象的经验科学.它通过研究促进体育运动发展或妨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阐明规定这种发展的法则,并且在我们期望的范围内,通过这种研究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虽然他们在文字表述上不一样,但对本质东西的认为基本是相同的,即体育社会学是“第一,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第二,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研究其内部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第三,研究体育运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及它与其他社会组成部分的关系。”
了解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那么对体育社会问题定义时:
(1)应该把体育运动上升为一种社会制度来考察.因为体育社会问题是属于体育社会学内容之一,体育社会学本身是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来研究的,那么界定体育社会问题时,也应该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来考察.同时体育社会学又是社会学的分支,探讨体育社会问题也就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发展到当代社会,广泛地和政治、经济、宗教、民族、种族。··…等发生联系,已具有了自身特有的组织结构、法律法规、经济运行机制、保险保障制度……等等,已构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反之体育社会问题出现后,大多是通过对体育运动的某一机制或制度产生影响,从而阻碍或干扰体育运动的正常、健康发展的.
(2)应该表明是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社会现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现象”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的形态和联系”,那么“社会现象”就是“社会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的形态和联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作用、社会事实都属于社会现象.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社会现象,也就是与体育运动相关联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作用和社会事实.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体育社会问题应是:以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与体育运动相关联的社会行为、关系、作用和事实,出现病态或失调,危害了正常社会秩序,并影响体育运动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需动用社会力量解决和控制的社会现象.
如此理解体育社会问题是因为:
(1)指明了体育社会问题作为社会问题时必须具有两重属性:通性—危害正常社会秩序,须动用社会力量解决和控制;特性—影响体育的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例如足球“黑市”赌博,如果它是纯粹的赌博,虽与足球这一体育事实相联系,但它只是危害社会秩序,那也只能归于其它类型社会问题.如果赌博过程中,有收买球员、裁判员,或通过种种方式控制和干扰比赛,那它不止危害社会秩序,同时影响了体育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就属于体育社会问题.
(2)涵盖了体育社会问题的全部,即与体育运动相关联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作用及社会事实,包括了动性的体育社会问题—社会行为和社会作用引起的;静性的体育社会问题—社会关系引起的和某些客观社会事实.
关键词:国际体育科学、教育与运动医学大会;体育科学;学术交流;2012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001-04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Sport Scienc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Summary on the 2012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Medicine in Sport
JIANG Zhi-xue1, LONG Sheng-jun1, YANG Jie2, SHI Li-jun3
(1. Science and Education Division,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 Beijing 100763, China;2. Sport Research
Institut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 Beijing 100763, China;3.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e theme of the 2012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Medicine in Sport is Sport-Inspiring a Learning Legacy. This convention showed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in sport science research, such as the subjects became more diversified, the contents became more pertinent to sports practice and the orientation becam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This convention laid more emphasis on the new research hotspots as the sport legacy, coaches'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advanced ideas on public health. Covering biology, medicine, psychology, economics, history, soci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e convention showed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sport science research.
Key words: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Medicine in Sport; sport science; academic exchanges; 2012
2012年7月19~24日,伦敦奥运会前夕,由国际奥委会(IOC)、国际残奥委会(IPC)、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和国际体育科学与教育理事会(ICSSPE)四个组织联合举办的“2012国际运动科学、教育与医学大会(ICSEMIS 2012)”在英国格拉斯哥苏格兰会展中心召开,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2 000多名体育科研各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 “运动激发学术遗产”,通过大会报告、口头发言、墙报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学术交流,涵盖了从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到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展示了体育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大会的交流成果展现了当前国内外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1 ICSEMIS简介
ICSEMIS的前身是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简称奥科会。奥科会自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起开始举办,自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开始使用“奥林匹克科学大会”这一名称,国际奥委会(IOC)是唯一主办单位。奥科会是世界最大规模的综合性体育科学大会,也是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4年在奥运会举办国举办一次。由于它在奥运会开幕前一周举行,所以也被称为“奥运序曲”。会议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工作者云集奥运会举办国,共同交流体育科学、运动医学、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各领域中的最新发现、经验和进展。
2004年希腊萨塞罗基尼奥科会后,国际奥委会决定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的奥科会改由国际奥委会(IOC)、国际残奥委会(IPC)、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和国际体育科学与教育理事会(ICSSPE)四个国际组织联合举办,改名为“国际运动科学、教育与医学大会”,会议的规模有所扩大、层次得以提升。我国的广东省广州市于2008年8月1-5日成功承办了首届国际运动科学、教育与医学大会(ICSEMIS 2008)。
2 ICSEMIS 2012概况
2.1 会议基本情况 本次大会设立了2个开幕式主题报告、1个闭幕式主题报告、17个主报告和135个分报告,以及2 000多篇论文参与口头报告、墙报交流、workshop、自由交流、专家交流和展览展示活动。大会设置2个论文大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1个;设立了10个“青年调查研究奖”青年学者奖和44个国际奖学金。会议邀请了全球体育科研及其相关领域的众多知名科学家到会进行学术交流,与来自世界各地的2 000多名体育科技工作者相互学习和借鉴、碰撞并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2.2 会议主题与主要内容 本次大会论文集收录的主题报告(keynote)共有9个,涉及6个方面的内容(表1)。
大会专题报告(symposium)涉及9个领域,每个领域中都包含多个分会场专题讨论;自由交流的口头报告涉及10个领域,详见表2。
2.3 会议论文情况 会议征集到论文2 000多篇, 通过专家评审, 选出了779 篇为会议宣读论文, 其中专题报告为96篇,口头报告为683篇,各类别论文数目及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2.4 我国学者参会情况 我国共有1 080余篇论文被大会录用,其中,口头报告250余篇,墙报交流830余篇,参会代表400余人。我国参会人员主要来自国家体育总局及其直属科研单位、体育院校、体育科研单位和普通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国家体育总局运医所、中国反兴奋剂中心等。北京奥组委医学部的甄小珍女士受邀参加了开幕式主题报告,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的常芸研究员、首都体育学院的钟秉枢教授分别主持了“高水平运动训练的遗产基因分析”和“21世纪的体育运动、大脑发育和教育”的专题交流。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黄彩华的论文“Leptin And Adiponectin May Interact In Mediating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For Type 2 Diabetes”获得了自然科学最佳论文奖。我国学者的论文几乎涵盖了所有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其中以运动训练、体育社会学、大众健康、体育教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等领域的研究居多,高原训练、武术研究和健康方面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3 2012 ICSEMIS会议热点与焦点
3.1 关注大众健康、推广先进理念 关注大众健康,推广先进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是当前国内外体育科学研究的重点,大会开、闭幕式的主报告都有相关内容。美国著名科学家Robert Sallis的闭幕式主报告题目是:运动是良医。他指出:缺少体力活动,是当代最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它会对健康产生一系列令人难以想象的不良影响。运动是防治一系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肥胖以及过早死亡的最有效手段,是针对世界健康问题的有效的低成本干预策略。未来的运动医学研究可能会集中在:预防因静坐少动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锻炼或比赛前,对预参加者进行临床筛查,为参加各种竞技项目的运动员提供医疗援助;营养补剂的使用、药物使用的人、兴奋剂的控制、性别鉴定、性别复合体的道德伦理、法律和健康相关的难点问题;与国际体育赛事相关的特殊医学问题(包括残疾运动员),如旅行与习服的效果等。本次会议有关疾病的运动干预与运动安全性研究领域设了4个专题,其中,运动性猝死作为运动人群在运动中突发事件设立了2个专题。运动性猝死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但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一些常规体检正常的运动员也时有猝死发生,直接危及“健康人”的生命,给人们的震撼很大,成为运动医学领域的难题。
3.2 体育遗产研究崭露头角 奥运影响(Olympic Impact)和奥运遗产(Olympic Legacy)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大多数研究是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和举办国家所留下的在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在本次会议上,英国的两位学者对体育遗产和伦敦奥运会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探讨,提出体育遗产不应该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而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体育遗产的产生还需要考虑行政管理以及评价的过程。其研究指出,体育遗产包括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体育遗产的评价比较复杂,评价的标准以及由谁来评价目前还比较混乱,需要进一步研究。
3.3 教练员继续教育引起重视 英国的Hazel Hartley 指出,应将教练员的培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进行研究。教练员培训与发展的结构、训练理论体系与培训的设置、梯队等方面相互呼应,使研究的成果符合教练员的实际需求,为运动实践服务。澳大利亚的Cliff Mallett、美国的Wade Gilbert都认为,应通过教练员培训的多级培训体系研究培养优秀教练员的合理模式。在功能方面:对不同阶段的教练员培训进行评价,提出培训的新构思及其可行性评价。在性能方面: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具体、准确明确、科学合理;培训重点合理、可行性高。在使用方面:评价指标简便易行、各阶段评价检测指标清晰明了。
3.4 运动训练科学化仍在不断完善 在运动训练专题报告中,来自澳大利亚的Mark Willanms、英国的Nicola Maffulli和芬兰的Kari Keskinan等学者就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竞技运动训练强度与运动能力关系发表了具有独特见解的观点。他们认为,现代最优秀运动员的实践往往更加注重运动负荷强度,而不是仅仅体现在运动量上。训练实践本质性地改变了以往有关可行的负荷强度值的概念,这其中尤其体现在决定运动强度负荷和专项技能的关键环节和部位的有效范围内的负荷强度的不断提高。
Mark Willanms的报告提出,运动员在不同时期对于完成自己功能可能性的运动负荷强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相对的特征。原来的运动强度负荷是新的运动强度负荷的母体,是从原来的运动强度负荷那里脱胎而来,在新的运动强度负荷和原来的运动强度负荷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运动训练中,对原来运动强度负荷的否定是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步骤,它吸收了前阶段的优点,是更高级的新的东西,是一种自我完善,实现了运动成绩向新质的飞跃。Nicola Maffulli在安排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负荷与恢复之间的各阶段关系时提出的“敏感期”的观点,对不同阶段运动员运动负荷安排及对应的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侧重安排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5 前沿科学引领学科发展 本次会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前沿研究,会上有关基因与健康、基因与身体素质以及基因与杰出运动能力方面设置了2个主题报告会场和5个专题报告会场;基因兴奋剂问题与检测方法研究设置了1主题报告和3个专题会场。杰出的运动能力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基因,在人类存有对运动训练敏感的高反应群体和低反应群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发现,与有氧能力相关的基因有近100个,是运动能力相关基因研究最活跃的领域。随着基因技术与理论的飞速发展,精细识别、克隆与人类运动能力有关的基因,了解其相关素质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对运动能力的预测与评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一些专业人士试图把基因疗法用于运动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借此提高运动成绩,逃避兴奋剂检测。基因兴奋剂与其他兴奋剂相比,隐蔽性更强,对人体的潜在危害性还不为人知,目前尚没有针对基因兴奋剂的切实有效检测手段。最新研究认为基因兴奋剂的检测手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检测载体和导入的外源性基因;二是检测导入基因的编码产物—蛋白质;三是蛋白组学方法应用;四是检测基因兴奋剂对机体的独特影响。
3.6 体育信息学研究日益深入 在体育信息的学科研究方面,欧洲一些国家,如俄罗斯、德国、瑞士、波兰、西班牙等国开展得较好,但其研究领域一般以文献研究和文献数据库建设为主,应用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竞技体育信息应用研究不多,针对优秀运动员的信息情报研究更少。体育情报信息应用和服务模式研究在国际上并未形成规模。在北美,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在信息技术研究(网络信息、数字技术、数据库)等方面独具特色,如著名的美国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奥林匹克训练中心就建有非常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当前,信息技术(IT)在体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已十分广泛,但情报信息(information)的应用研究很少,鲜见体育信息服务的方法学和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以及构建体育信息服务体系的研究,针对优秀运动队的有效地体育信息服务实践研究更少。
4 体育科学研究趋向
4.1 学术研究重点发生微妙变化 奥科会的关注焦点从运动员竞技运动能力的提高,逐渐向围绕健康、发展的主题展开。在2008年广州奥科会之前,体育科学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通过运动人体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提高运动成绩。而本届大会更多的是关注体育对大众健康的影响,期望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来提高大众健康水平。同时针对运动员、教练员等群体,不再仅限于研究如何提高其运动水平或执教水平,而是更多的去关注其作为社会人的长远发展问题。
对比国内外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体育科学与国际关注点还具有较大差别。国外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微观方面,更多的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如运动员、教练员、体育锻炼者的激励问题(包括激励原理、方法)等。而我国学者的研究则较多的是从宏观视角出发,集中在体制、机制、战略、策略等层面。微观的研究层面体现了国外研究注重解决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务实的研究方向。在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面,国外研究倾向于针对大众的健康或身体康复等方面的研究,国内还较多的还是从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出发进行研究。本届大会所展现出的体育科学研究的特点与趋向,和我国当前所倡导的发展全民健身、体育为大众服务、关注运动员的长远发展是相契合的,应成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今后的关注点。
4.2 体育科研基础与应用并重 体育科研在关注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研究的应用价值。本届奥科会入围的论文中,不乏一些针对“小问题”进行的微观研究,比如针对老年人跌倒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及康复意见等研究。这些研究更好的体现了体育运动在大众健康及康复方面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契合了体育运动走向大众,走入生活,服务健康的未来发展趋势。
4.3 体育科研的主题更加多元化 2012 ICSEMIS涉及学科范围广,领域宽,论文覆盖面大,如大会主题报告涉及了基因、生物护照、奥运遗产、体育教育、运动与健康等;研究内容更加契合运动实际,如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高原训练,低氧训练,兴奋剂的使用及监管等问题受到更多同行的关注;研究取向更加注重学科交叉与综合,奥科会专题会场将相近主题的各学科研究组合在一起,给学者们带来新的启示,即如果能从不同专业角度对同一问题展开研究,不仅会加深我们对该问题的更为全面的认知,而且更能促进该问题的最终解决。
关键词:女大学生;学习态度;体育行为
兴趣是人进行体育活动的内驱动力,能够激发人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满足个体的愿景、目标。兴趣是个体需要的实际表现,是需要的动态表现。引起兴趣的条件是内部需要和外部环境。体育课程的设置、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体育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和从事其他任何活动一样,从事体育活动也必然有许多认识活动参与。体育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是在肌肉运动中完成的,它与其他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有明显的区别。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需要更多地依靠运动感觉来感知、理解和记忆,需要更多地依靠形象思维和操作思维快速分析和决策。
女大学生作为体育教学当中培养的重要对象,培养其良好的体育参与兴趣以及端正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女大学生群体不同于男生群体,在体育运动参与积极性方面整体来看表现不如男生,并且存在着一定的懒惰心理,不爱动,爱干净,情感内向等都导致了她们在体育课堂之上的表现不积极。因此,要想女大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需要我们清楚了解和掌握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策略方法,以提高女大学生体育课程的参与热情。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选了某高校的部分女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十年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相关论文,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通过学习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校体育学、教育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阅读与本研究有关的图书,较为全面地掌握相关的资料信息。
(2)问卷调查法
根据当前女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文件300份,随机抽选某高校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2份,有效率97.3%。
(3)访谈法
与所调查的女大学生直接进行交流,询问她们对于体育课的看法与认识。
(4)统计法
对所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并通过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调查
(1)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
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对于体育参与体育锻炼持有积极态度的人数有63人,持有一般态度的人数是154,而对参与体育锻炼持有反感态度的人数为75人。由此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参与态度相对较为消极,并且在交谈之中我们了解到她们对于体育锻炼有着一定的排斥心理,导致此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其性别、性格特征有直接的关系,多数女生不喜欢运动是因为怕苦、怕累、怕脏等,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
(2)体育学习态度与兴趣对于体育行为的影响
体育学习兴趣与态度是个体对于体育运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其直接影响到个体的体育参与选择与反应,影响到个体的体育行为变化。在此次的调查之中我们发现,除了正常参加体育课程之外,愿意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女生仅有26%,其余的女生相对来讲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强,体育参与兴趣与学习态度呈现弱化发展。
(3)对体育运动价值的认识
对体育运动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是个体从事体育运动的核心动力,只有正确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真正价值,才能够更为主动地驱动自身参与到其中。而在调查当中,有56%的女生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完成体育考核,完成体育相关要求,仅有21%的女大学生愿意主动投身于体育运动当中,认为体育锻炼不但可以提升自身身体健康,同时不会影响到自身日常的工作、学习。对于大多数的女大学生来说,她们都清楚体育运动的内在价值,但是自身的惰性让她们对于体育运动望而止步。
2.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调查
(1)周锻炼频率情况
对女大学生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调查中我们发现,每周能够参加1-2次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多,占据了接近5成比例,其次是每周能够参加3~4次的人数占有31%,周参加体育锻炼5次以上的女大学生仅仅占到11%以上。另外,在调查当中我们发现,有一半的女生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60分钟,锻炼时间每次达1~2小时的人数占到了27%,锻炼时间2小时以上的则是仅仅有9%,其他人锻炼时间少于30分钟,整体表现结果不佳,这与全民健身中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思想仍有较大的差距。
(2)运动参与项目
在对女大学生参与运动项目的调查当中,我们发现女大学生倾向于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为瑜伽、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轮滑等,项目类型时尚,对抗性不强。另外,选择跑步、游泳这类项目的女生也相对较多,这类型项目女生多是看重其良好的健身、减肥等效果。女大学生选择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类型丰富多样,喜欢与同伴一起参与到其中的,占46%,另有33%的女大学生喜欢参与一些体育社团活动,仅有10%的女生习惯自己独自锻炼。从参与形式来看,引导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对女大学生参与行为的引导。
三、女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
1.生理因素
女生自身条件不如男生,因此有些运动项目让很多女生望而止步。另外,在高校当中诸多运动项目都对抗性较强,并且需要一定运动能力,这也成为了女大学生体育弱势行为的因素之一。
2.心理因素
调查发现,在体育活动当中,女大学生参与到其中的人数较少,多以旁边观察为主。对此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中有26%的女生因为害怕做不好动作被笑话而选择不参与到其中,另有19%的女生因为怕苦、怕累、怕脏、怕受伤而不愿意参与,还有一部分女生因为性格内向,意志品质较差,自信心不强而缺乏一定的锻炼欲望不愿意参与到其中。因此,要加强女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工作,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3.认知因素
对女大学生体育认知的调查发现,有16.6%的女生惧怕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自己没有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另有9.9%的女生怕参与体育锻炼之后一旦停练会出现体重反弹现象,还有女生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有些不稳重,“疯疯癫癫”。在认知方面,女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认知理念,对于体育运动的深层认知仍显不足,有待进一步引导、端正。
4.客观因素
调查显示,自己想学想练的项目而学校没教的占48.5%,功课太重没时间的占41 %,学校不组织、自己又不愿练的占28.8%。由于毕业双向选择时,用人单位只注重毕业生的智力和专业技能,忽视体育能力,又不愿接纳女性,导致女大学生不愿参加体育活动的占3.1%。此结果反映出现行的高等院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设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 。女大学生更喜欢一些健身性、娱乐性、节奏性较强,对抗性较差的体育项目,相反,对抗性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无论是在课内与课外都不受女大学生喜欢,并且这样的运动让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一定的畏惧感和距离感。这不利于我国全面健身计划的实施,也对女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建议
1.投其所好,有针对性地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注重思想引导
体育运动项目的设置与安排要根据参与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同时要体现出针对性。在引导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首先应了解其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其选择最为适合的运动项目。另外,从思想认知方面,要引导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价值本身的认知,使之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真实价值,态度更为积极。
2.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
(1)多途径宣传
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宣传媒介,对体育运动进行宣传,让女大学生融入其中,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真正价值,激发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提升其参与度。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
开展丰富多样的课余体育活动,是促进女大学生参与的重要途径与载体。因此,我们应针对女大学生定期开展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同时充分发挥校内社团、协会的带动作用,鼓励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比赛的开展,并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3)重视体育课堂引导的重要价值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生接触体育运动最为直接也是最为重要的途径,在体育课堂之中,学生能够学习到体育运动项目的相应技术、技巧,感受到体育运动项目的魅力与价值。体育课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渠道,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体育课堂的价值作用,充分利用体育课堂,做好女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让她们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
(4)成立学校体育运动团队,引领锻炼潮流
运动队不但可以在比赛当中为学校争夺荣誉,同时学校培养体育运动队还可以起到引领学校体育运动风尚的作用,不但可以对外宣扬自己学校的声誉,同时也能够让校内的师生感受到其内在魅力,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
场地器材是保证体育运动参与的基本条件,场馆器材匮乏也是影响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各高校。因此,逐步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力度,增设、扩建一些相应的体育场地设施,对于进一步推进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宋荣,卢考纯.终身体育与体育兴趣、体育能力[J].体育学刊,2000(2).
[2]王宽.推动“阳光体育工程”开展,培养大学生课外体育兴趣[J].中国市场,2008(18).
2:意义:各种休闲文化的传入,给湘西地区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为提高湘西地区的人口综合素质为前提,倡导各种文化的积极发展,给社会治安,加强人民团结,促进休闲文化的健康发展,提高全民健身,为湘西地区的发展,从精神上提供依据,从而来提高湘西地区的综合素质提供参考
3:国际动态:就国际形式来看,全球一体化,体育参谒立体化,现在大多数都对健康的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觉悟,就世界卫生组织,旅游事业,节假日的活动方式来看,世界各国都是为提高全民综合素质进行引导,都对休闲体育这一块有了较高的认识。
4:国内动态:国内形式来看,WTO和兴办奥运,休闲健身运动产业,当前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全国每年就用于休闲的费用也相对增多,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也大幅度增多;旅游产业话的蓬勃发展,产业化开始起步。人口健康意识的转变。
关键技术和预期水平效益
1:关键技术: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进行并调查,取证,探研湘西地区休闲体育的发展,开展情况程度,把农村和城镇之间的休闲体育的发展状况,休闲的方式,对休闲文化的传播从积极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运用现当前的经济状况,运用对比对经济条件的发展和现在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休闲运动,课题主要运用调查法,查找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和分析法等进行研究,能从中得出适应湘西地区积极方向发展的休闲体育运动对策。
2:预期水平:预期水平能达向个湘西地区的休闲文化起到带动作用,向健康方向发展;达到的预期效益在调动积极文化方向的同时,能积极调动全地区的人口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使湘西人人都能进一步认识休闲活动在生活中带来更多乐趣,能从身心上得到健康的发展,促进休闲文化的积极发展,打造安稳的社会经济环境,达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全地区全民健身活动能有一个活跃的氛围,引导休闲活动向健康的发展方向,人口综合素质等得到提高提供依据。
研究基础及主要措施
一):我是体育系大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做事踏实,有较强的体育理论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运动知识的积累,生活中就对休闲体育进行过多次的调查和访谈,给自己打下了坚强且牢固的理论性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文献资料基础:
[1] 廖文科.贯沏“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做好学生卫生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学,2002(3):卷首
[2] 孙葆丽.我过群众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J].体育科学,2000.20(1):13—16.
[3] 胡小明.新世纪体育的走向—娱乐于健康[J].体育与科学,2002.(4).
地域基础:
[4] 许良.中小城市居民体育活动的特征分析—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J].2004.7(3):92~94
[5] 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6—16
[6] 刘天成,张天成,涂绍生.湘西土家族学生1985—2000年体质状况的动态分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1)50—53
1:文献资料法:根据也掌握的文献,查找相关休闲体育运动书籍,期刊,学术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
2:意义:各种休闲文化的传入,给湘西地区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为提高湘西地区的人口综合素质为前提,倡导各种文化的积极发展,给社会治安,加强人民团结,促进休闲文化的健康发展,提高全民健身,为湘西地区的发展,从精神上提供依据,从而来提高湘西地区的综合素质提供参考
3:国际动态:就国际形式来看,全球一体化,体育参谒立体化,现在大多数都对健康的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觉悟,就世界卫生组织,旅游事业,节假日的活动方式来看,世界各国都是为提高全民综合素质进行引导,都对休闲体育这一块有了较高的认识。
4:国内动态:国内形式来看,WTO和兴办奥运,休闲健身运动产业,当前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全国每年就用于休闲的费用也相对增多,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也大幅度增多;旅游产业话的蓬勃发展,产业化开始起步。人口健康意识的转变。
关键技术和预期水平效益
1:关键技术: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进行并调查,取证,探研湘西地区休闲体育的发展,开展情况程度,把农村和城镇之间的休闲体育的发展状况,休闲的方式,对休闲文化的传播从积极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运用现当前的经济状况,运用对比对经济条件的发展和现在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休闲运动,课题主要运用调查法,查找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和分析法等进行研究,能从中得出适应湘西地区积极方向发展的休闲体育运动对策。
2:预期水平:预期水平能达向个湘西地区的休闲文化起到带动作用,向健康方向发展;达到的预期效益在调动积极文化方向的同时,能积极调动全地区的人口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使湘西人人都能进一步认识休闲活动在生活中带来更多乐趣,能从身心上得到健康的发展,促进休闲文化的积极发展,打造安稳的社会经济环境,达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全地区全民健身活动能有一个活跃的氛围,引导休闲活动向健康的发展方向,人口综合素质等得到提高提供依据。
研究基础及主要措施
一):我是体育系大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做事踏实,有较强的体育理论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运动知识的积累,生活中就对休闲体育进行过多次的调查和访谈,给自己打下了坚强且牢固的理论性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文献资料基础:
[1]廖文科.贯沏“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做好学生卫生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学,2001(3):卷首
[2]孙葆丽.我过群众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J].体育科学,2000.20(1):13—16.
[3]胡小明.新世纪体育的走向—娱乐于健康[J].体育与科学,2001.(4).
地域基础:
[4]许良.中小城市居民体育活动的特征分析—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J].2003.7(3):92~94
[5]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6—16
[6]刘天成,张天成,涂绍生.湘西土家族学生1985—2000年体质状况的动态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50—53
1:文献资料法:根据也掌握的文献,查找相关休闲体育运动书籍,期刊,学术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