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光影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影视广告与传统的报纸广告、广播广告相比,内容更具有可读性,因为其不仅包括了广告影像,还包括了广告音频,以电视或电影为播放载体进行播放。影视广告与一般的平面广告相比,除了更加直观、生动,还具有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冲击。因此,影视广告不论是制作难度、制作成本还是最终的广告效果上,与一般的传统广告相比,有着重大区别。目前,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发展,影视广告的传播,已经取得了重要成就。一般影视广告的表现手法,包括了叙事、图解、比较等手段,完成影视广告展现内容的表现。在一些表现手法中,如果不使用数字技术,将很难实现影视广告的效果。如影视广告的表现手法选用比较手段的时候,如果仅仅将两种产品放在一起,根据其优缺点进行相应展示,就很难实现影视广告最终的效果。所以,影视广告中数字技术的运用,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影视广告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广告媒介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其优异的艺术展现形式和展示手法,较快的传播速度,良好的观众接受度,已经逐渐成为商业用户最喜爱的广告形式之一,成为企业宣传最为重视和重要的手段之一。一条影视广告,从广告创意到广告最终完成,需要经过严谨的拍摄和剪辑,而这个过程中,如果仅仅对所拍摄的素材进行剪辑,往往很难满足影视广告的最终要求。只有利用好数字技术,根据拍摄素材和广告创意,进行二次创作,才能完成影视广告的最终要求,为影视广告最终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基础。通过逼真的影视手段,影视广告可以对产品进行全面、细致的描述,能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所以,影视广告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在我国,影视广告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与影视广告相关的研究,与美国等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影视广告的制作和还存在种种问题,如影视广告制作水平低下,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没有达到影视广告的制作要求等。其中,数字技术在影视广告后期中的运用,仅有部分影视广告的运用效果能满足市场要求。
二、数字技术在影视广告后期中的运用
影视广告相比一般的平面广告和其它形式的广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能引起人的好奇心,有新颖的表现和独特的展现技巧等,往往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展现出企业特质、商品特性。所以,影视广告的表现形式和展现技巧,在制作过程中,要利用好数字技术,对影视广告的技术要求给予充分满足。随着数字技术在影视广告后期制作中的介入,影视广告所需要展现的艺术效果能完美呈现。数字技术综合利用三维影像、特技效果等手段,充分对创作想象进行满足,实现影视广告最终所要求的艺术效果。
(一)影视广告制作中字幕及片头的制作对于影视广告,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根据商品特性在影视当中添加文字字幕或者制作片头,以满足影视广告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影视广告在进行添加文字字幕或者制作片头的时候,需要使用数字技术,通过数字软件的支持,对所要添加的文字、片头进行设计,赋予其产品内涵。数字技术对于影视广告实现的最终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二)广告内容多元展现对于影视广告,良好的用户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影视广告中,对最终的视觉效果要进行充分考虑。影视广告的拍摄中,往往会因为拍摄技术、经济支持和人员安排等因素,造成影视广告最终的拍摄效果难以满足要求。在影视广告中的图形、表格的展现,需要符合影视广告的整体效果。所以,在影视广告制作中,需要利用数字技术,完成图形、表格的绘制,以确保图形、表格在影视广告中的最终效果,满足要求。数字技术,可以充分满足影视广告对图形、表格形式感的追求,能带给用户更舒适的观看体验。
(三)广告动画的制作一个影视广告要具有吸引力,动态的画面展示比静态描述对于观看者来说更具有吸引力。但是,一些广告创意内容通过常规手法难以完成。借助数字技术,利用相关动画制作软件,完成广告动画的制作。如果没有数字技术,一些优秀的广告创意通过现实环境很难拍摄完成,就会对优秀的广告创意产生局限。而数字技术的出现,对以往的动画制作方式进行了重大变革,仅仅使用相关数字设备,就可以产生逼真的动画效果,轻松实现虚拟动画的动态效果,对影视广告高质量的制作完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影视广告效制作在影视广告中,有时候为了表现产品特性,常常需要出现特效画面。在一些影视广告中,为了展现气势恢弘的场面,需要以苍茫宇宙为背景,进行影视广告的展现。在实际拍摄中,以宇宙为背景完成的可能性甚至可忽略不计,但是,影视广告的创意及展示效果,是不能勉强、凑合、打折扣的,所以,使用数字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且极有必要。通过使用相关软件,对影视广告的背景进行特效处理,以达到最终目标。在一些影视广告的创意设计中,会出现不在我们目前认知中一些场景和事物,如何实现这些想象中的场景和事物,依然需要使用数字技术来满足创作人员天马行空的想象。通过抠图合成、合成叠加等手段,对真实场景进行改造,以达到影视广告所需要的效果。
(五)影视广告的镜头剪接和声音制作对于一条成功的影视广告而言,镜头内容的充分展现是非常重要且必须的。按照创作要求,完成影视广告初期的素材采集之后,镜头的剪接和声音的配制,关系到影视广告最终是否成功,对于影视广告的实现来说非常重要。根据广告创意,对拍摄的素材按照创作要求进行非线性编辑,对影视广告的声音制作,按照要求进行音频的混合处理、添加特效声音等。影视广告制作中,特殊展现形式的实现,都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持,通过底层计算机硬件的支持,利用相关软件,完成好影视广告的剪接和声音制作,实现视频与声音的同步。
(六)影视广告使用数字技术的其它表现有时候,影视广告所拍摄的素材因为种种原因,影视色彩难以满足要求,如果重新拍摄,不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对影视广告的正常播出造成影响,同时,也会耗费人力物力,加大广告投资。所以,对于影视广告中色彩不能满足要求的状况,可以采用数字技术来进行处理。通过软件,对影片的色彩饱和度、色调等影响影视广告色彩的因素进行调节,还可以根据广告二次创作的精神,加强色彩处理效果,达到影视广告视觉冲击的要求。
三、结语
这一技术主要是以电话系统为主发展起来的,电话机和交换机是传达技术的重要途径,可以在光电领域中得到较快的传输。有些电视台主要利用双音多频技术来实现传输相关的指令,同时还能够根据节目的需求来插播重要的节目内容。有些广播电台主要采用的是DTMF技术来实现城市应急系统的建设,广播的终端设备应该得到自动控制,进而对一些波段或者是网络中的恶意攻击及进行防范。这种技术的功能性比较强,逐渐实现了控制系统的高效性。
2常用应急广播远程唤醒技术
从我国现如今的应急信息程度上看,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系统的统一性得不到满足,而且技术手段比较复杂,采用的唤醒式技术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接下来,笔者就对不同的唤醒技术进行深入介绍:
2.1调频副载波
所谓的调频副载波主要是在调频广播进行的过程中,根据基带中空余的频谱来进行相应数据和声音的传递。这种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出的特点就是投资少,应用范围广以及频谱节约程度高等特点。其中比较常见的技术类型包括SCA信道,RDS数据系统以及RBDS等等。从这些系统中可以看出,RDS系统的应用方式比较典型,接下来,笔者主要以这一系统为例,着重分析调频副载波传送技术的重要性。这一系统的工作原理比较复杂,在构成RSD信道之后,和相应的立体声广播中的主副信道以及导频等构成调频立体声广播的基带信号,然后对高频主载波进行调频。另外,还需要根据发射机本身的RDS功能来增加激励器。与此同时还需要和相应的数字解码器相匹配,同时加大RDS副载波的信息频率,通过记录,这一设备的待机状态和科学的运行频率是相连接的,应急信息的播放也是经过这一程序进行的。
2.2TS流方式
在应急广播信息的传输和远程终端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自动唤醒。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根据相关信息技术的规定作为标准和依据,通过数字电视以及卫星电视等形式逐渐对传输的流程进行完善和改进。第一,适配封装。在接收广播消息时,需要对其进行解析,这一过程中主要采用适配封装的形式。最终以适应TS流的传输为主,输送到插入设备中,提供广大受众紧急信息的传输,同时还可以通过编辑软件或者是编辑系统来实现字幕的添加,在这一过程中又适配封装成字幕指令,同样传输给插入设备。控制ASI切换器,当有紧急广播消息时,切换到插入了紧急广播表的Ts流;当无紧急广播消息时。切换到正常播出的TS流;将设备工作状态信息反馈给消息接收设备。第二,播出插入:根据播出插入指令。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应急广播预警信息的:在正常播出的Ts流中插入紧急广播表;在原电视节目的视频图像中叠加字幕;将原广播节目替换成紧急广播节目。第三,ASI切换:在切换设备中,根据播出插入指令,完成正常播出的Ts流到紧急广播节目流的切换。切换时需在收到应急指令和确认紧急广播节目流正常传输的基础上进行切换;控制ASI切换器,当有紧急广播消息时,切换到插入了紧急广播表的TS流;当无紧急广播消息时,切换到正常播出的TS流。第四,数字电视接收终端,通过解码TS流,判断是否需要自动唤醒带电终端播放应急广播消息。
2.3CMMB
CMMB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将紧急广播技术融入到其中,这种系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消息格式的不同来传输紧急的广播消息。在此过程中还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来对紧急广播数据的相关信息进行封装,具体来说,其步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紧急广播的消息主要包括上、本和下级,同时还要根据消息的相关来源和类型做好消息的排队工作。第二,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将广播消息进行拆除和封装,使其形成一个或者是多个紧急广播表,来对不同的数据段进行承载。具体来说,广播表的整体结构和复用帧运行程序比较复杂。第三,需要将紧急广播的数据段和CMMB系统相互配合使用,其中包括紧急广播表的相关数据信息,广播的顺序号码以及紧急广播的时常等等。第四,复用封装紧急广播表也是一种普遍的应用方式,可以通过无线数字广播以及卫星等系统来进行数据和信息的传播。其播放终端以多媒体终端为主。第五,在接受终端接收到广播信息之后,需要对其进行解封装,将消息进行合格处理。在实现远程唤醒工作中,需要对复用帧的格式做好分析。同时按照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相关规定来做好标识工作,实现中断设备的自动接收。这就是CMMB系统的最终工作原理,也是应急广播技术应用的主要方式。
2.4调频共缆
调频共缆技术是指利用FM频率调制技术将广播,被调制的广播音频和控制信号与有线电视节目共用CATV同轴电缆,光电网络传输,即共缆。广播音频、广播控制和有线电视信号在CATV同轴电缆/光电网络中,各自采用不同的频段传输,不会产生交互调制现象。运用到应急广播预警信息系统中,调频共缆技术可以实现上、下级信息的自动切换及终端自动唤醒接收预警信息的功能。以村镇规模为例,可以采用调频信号同频陷波式插入技术对单一行政村运用调频共缆技术。实现应急广播的远程唤醒。对单一行政村也可以采用调频信号高电平压低电平式插入技术,实现村级应急信息的插入和远程终端的自动唤醒。采用调频共缆技术可以通过广播光信号插网和电话远程播控联网等联网技术实现对由多个自然村形成的一个行政村的应急信息远程控制。
2.5双音多频信号
双音多频信号(DTMF)是由贝尔实验室开发的信令方式,通过承载语音的模拟电话线传送电话拨号信息。在应急广播系统中,通过将双音多频信号作为控制信号,实现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之间有效的通信识别和可靠的远程控制响应。第一,者直接用手机经市话网拨打应急系统的电话接入号码。第二,电话智能接入器可以自动进行来电铃流检测、摘挂机处理,可以实现语音提示、身份识别(密码认证+语音识别)、电话按键指令转发和登录者分级管理等功能。第三,双音频信号巡检码发生器产生的双音频巡检码信号用于指示用户登录的休眠工作状态,当处于电话登录休眠状态时,双音频信号巡检码发生器就不断产生连续的DTMF双音频信号,此时广播系统的终端收到该巡检码信号后,将拒绝启动应急广播。播出正常的FM调频节目。若没有双音频巡检码,终端经过判断后启动应急广播。第四,专用频点FM调制器和混频发射器,用于对专用音频信号(电话按键、巡检码等双音频信号和语音音频信号)进行调制并和其他普通频点的FM节目信号进行混频发射,通过有线(CATV)或无线FM广播方式发送到终端。
3适用于我国广播电视系统现状的应急广播远程唤醒技术
3.1完备性
要支持多部门、多传输通道、跨区域的传输和,以适用于不同应急事件、不同传输通道损毁情况时的要求。在保证中波广播、短波广播两种常用的有效传播手段的同时,尽可能实现在多种广播电视通道中的透明传输。
3.2兼容性
在尽量不改变现有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现状。实现与现有传输系统的无缝对接,实现与现有应急广播体系和各省市应急终端的合理对接。
3.3安全性
有别于普通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应急广播系统的内容极为敏感,内容与目标区域、时间有高度的相关性,所以必须在系统的全链路考虑安全防范问题。
4结论
(一)人员素质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是保障农业推广系统建设中的主要因素,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关系着农业推广系统的效率和功能,并且决定着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成效。
(二)经费投入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的力度,是保障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关键。农业技术推广需要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发生的指导、咨询、示范及实验等活动都需要经费保障,但因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来源仅依靠政府,由于目前基层政府在经费拨付上还没有推行财政全额拨款制度,也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三)农民认知
农民是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于的主要需求体。在当前如果采纳新的农业技术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所以在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要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彻底改变技术供给状况。相关部门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真正做到让农民自己选择,科学引导农业公司、农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
二、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措施
(一)提高农民认知度
农业技术推广首先要做到政府、农民高度认知,特别是农民高度认知,要让社会各界都充分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农民只有真正提高了思想认识,对农业认识达到认识水平的一致性,才能真正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只有真正提高了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适应性,才能保障农民对农业知识的接受能力提高。
(二)完善服务机制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要标准越来越高,应用传统的农业技术也与当前的服务机制不相适应,也不再能满足农业全方位需求。要想促进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要推进农业技术应用机制的完善,只有当服务机制以及运行机制得到开放,农业技术服务的应用才能得到扩大范围,随着农业技术应用推广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才能最大化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优化农业资产及综合方向。
(三)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要真正能够做到深入了解涉农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实时关注农业的动态,切实开展适应农民需要的农业技术进行推广活动,以满足农民对农业技术应用的需要。在建设中只有确保体系建设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整性。
三、结束语
资讯对储存容量需求日增,光存储技术在记录密度、容量、数据传输率、寻址时间等关键技术上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业界一直在积极开发更高容量的各种储存技术。蓝紫色激光存储技术(Blue-VioletLaser)、磁光盘存储技术、做为硬盘(HDD)技术和磁光盘技术的结合的近场光盘技术超解析度储存技术(SuperRENS)、3D立体储存技术(MultiLayers;MultiLevel)以及荧光多层光盘技术FDM(FluorescentMultilayerDisc)等相继问世。
传统CD和DVD上有一层薄薄的反射层,和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凹凸,它包含二进制信息。为了从这些盘片上读出数据,由一个半导体激光发生器产生特定波长的激光束,射向旋转中的光盘片,然后反射光通过棱镜和透镜构成的组镜机构再射向接收数据的光电装置,而这个光电装置连接的电路能够辩识出激光所反射回来的数据。在光盘上,数据是凹槽(pits)及平面(lands)的型式来加以编码,而光电装置的电路能辩识出激光射中的平面及射中凹槽的所走距离差这就称为相位提升(PhaseShift),而这个技术就是在光盘中资料储存与读取的基础。经由光电读取装置,反射回到的凹槽与平面的变化将会转换成1与0的数位讯号,从而构成数据流特征。DVD之所以容量比CD大,无非是在同样面积的盘片上凹凸更多罢了。若要有效地缩小记录点大小以提升记录密度,必须使用短波长的光源;或者使用高折射系数的介质;或者提升透镜的NA(数值孔径)值。显然在一个存储容量巨大的盘片上,红色激光根本无法辨识那么多更密集的凹凸了。因此索尼及其它公司纷纷转向蓝色激光的研究。蓝色激光的波长较短,因此驱动器可以辨识出更小半径的凹凸,盘片的容量就可以做的更大。现在的蓝光盘技术不管是日欧韩9家AV产品制造商联合制定的新一代光盘规格"蓝光光盘",还是东芝和NEC向DVD论坛提出的"AOD(高级光盘,暂定名)"规格,只不过是商家为自己谋求更高的商业利润而制定的不同的标准罢了。就核心技术上而言,没有太大的区别。让我们再深入了解一下蓝光盘和高密度光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势。
1、蓝光盘技术
蓝光盘技术属于相变光盘(PhaseChangeDisk)技术,它与传统光盘记录不同,传统光盘的记录和读出原理是利用磁技术和光技术相结合来记录和读出信息,而相变光盘的记录和读出原理只是用光技术来记录和读出信息。相变光盘利用激光使记录介质在结晶态和非结晶态之间的可逆相变结构来实现信息的记录和擦除。在写操作时,聚焦激光束加热记录介质的目的是改变相变记录介质晶体状态,用结晶状态和非结晶状态来区分0和1;读操作时,利用结晶状态和非结晶状态具有不同反射率这个特性来检测0和1信号。
实际的蓝光盘应用蓝紫色激光技术,能在直径12公分的盘片上,储存两小时的高清晰度视音频信号,在2002年2月的初期版本中,透过使用405nm的蓝紫色电射半导体,NA(数值孔径)值为0.85的读取头、以及0.1mm的光学透射保护层架构,蓝光盘可以将12公分的单面光盘片资料储存容量提升到27GB。它可以记录两小时的高清晰度视音频信号,以及超过13小时的标准电视信号。
在资料转换率方面,蓝光盘可以将高清晰度的电视节目,以36Mbps的速度从摄像机转换到播放媒体上,并能维持节目品质。另外,它还具有任意影像捕捉,以及重覆播放等功能。
在兼容性方面,由于蓝光盘采用MPEG2码流压缩技术,因此它同时适用于数字广播系统,可执行电视台多种视频记录与播放。
另外,在资料安全性部分,蓝光盘也采用了一种独特的ID写入模式,可确保资料安全,并为盗版问题提出一套保护版权的解决方案。
2、高密度光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势
(1)采用近场光学原理设计超分辨率的光学系统,使数值孔径超过1.0,相当于探测器进入介质的辐射场,从而能够得到超精细结构信息,突破衍射极限,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可使经典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提高两个数量级,面密度提高4个数量级。
(2)以光量子效应代替目前的光热效应实现数据的写入与读出,从原理上将存储密度提高到分子量级甚至原子量级,而且由于量子效应没有热学过程,其反应速度可达到皮秒量级(1O-12秒),另外,由于记录介质的反应与其吸收的光子数有关,可以使记录方式从目前的二存储变成多值存储,使存储容量提高许多倍。
(3)三维多重体全息存储,利用某些光学晶体的光折变效应记录全息图形图像,包括二值的或有灰阶的图像信息,由于全息图像对空间位置的敏感性,这种方法可以得到极高的存储容量,并基于光栅空间相位的变化,三维多重体全息存储器还有可能进行选择性擦除及重写。
(4)利用当代物理学的其它成就,包括光子回波时域相干光子存储原理、光子俘获存储原理、共振荧光、超荧光和光学双稳态效应、光子诱发光致变色的光化学效应、双光子三维体相光致变色效应,以及借助许多新的工具和技术,诸如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力显微镜(AFM)、光学集成技术及微光纤阵列技术等,提高存储密度和构成多层、多重、多灰阶、高速、并行读写海量存储系统。
3、新型光盘技术的应用
大量的信息要求有大容量的存储设备,光存储驱动器和几种光储存媒体均将呈现出足够快的增长趋向。光存储市场的发展,将改变声音图象及其它数据的存储方式及传播方式。光存储产品可以利用自动换盘系统,组成光盘库、光盘塔、光盘阵列,实现提高整个系统的容量、数据传输率及多数据存储的可靠性。如果将光盘库、光盘塔及光盘阵列与自动换盘系统有机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系统容量、数据传输率和显著改善存储数据的可靠性。
在技术上,磁带已经基本上没有潜力了,而且与非线性的编辑系统存在明显的矛盾;专业光盘虽然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取代磁带,但其非线性、高密度、低成本、高传输速度的优势已经带来了良好的开端。Sony公司不失时机的推出光盘专业摄录像器材,这些设备使用基于蓝紫色激光技术的光盘作为存储介质,充分发挥非线性记录方式带来的灵活性。例如:PDW-3000专业蓝光盘编辑录像机(演播室机型),它可记录和重放IMX/DVCAM格式,具有完善丰富的输入输出接口,包括传统视音频和网络接口。它的双光头设计可实现高速文件读出。它具有快速图像搜索,图像索引功能和光盘的随机访问功能,可以快速定位到所需图像。它具有场景选择随机存取能力,使得任意定位素材段成为可能,跳过不必要的素材。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种录像机可以将高低分辨率素材同时记录在光盘上,高分辨率素材用于高质量节目的制作和输出,低分辨率素材可用于编辑,浏览等等,低分辨率素材还可以为互联网播出等用途提供数据。
二光传输
让我们再来看看光传输,现在各省市有线电视台网络中在主干线多使用光缆传输信号,在电视台内部的新闻网或制作网也使用光纤代替电缆传送素材文件。众所周知,光纤传输比传统电缆传输有频带宽、容量大、损耗低、保真度高、抗干扰等优点。而随着光电子器件的持续发展,光纤工艺的提高,以及光纤技术和IT技术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光传输技术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这对电视台通信架构的改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下是对满足电视台需求的光传输技术的具体阐述。
1、光纤技术的介绍
(1)单波长技术
对于业务量和距离长度要求不大时,普通的单波长技术就已能满足需求。几年前单波光纤的数据传输就已能达到10Gbps。目前在单波长上进行数据传输已经能够做到40G的带宽,虽然这已经是单波长所能够传输的极限,并且实用的传输容量也没有这么大,但相对电视台内部网近距离的视音频传输要求已经够用。
单波技术基于电时分复用(ETDM)技术,但由于微电子技术和光纤色散的限制,微电子技术难以支持电时分复用有新的突破。光纤上的色散是10Gbps及其以上速率系统传输距离的主要制约因素,且随着比特率越高而影响越大。
(2)密集波分复用
对于传输量更大,传输距离更远的要求,仅靠提高单信道系统的速率已没有空间,另一种途径就是使用复用技术。光复用的方式有很多种,目前比较成熟并已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的是光波分复用,尤其是DWDM--密集波分复用。(DWDM:DenseWavelengthDivisionMultiplexing)
DWDM技术简单地说是在一根光纤上接入不同波长的光信号,使传输容量比单波长传输容量增加几倍甚至上百倍。提到DWDM,不能不提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EDFA的出现使得DWDM得以实用。EDFA是一种全光放大器,它的使用取代了原来光-电-光的中继再生方式,突破了光电、电光转换的速度瓶颈,使长距离、大容量、高速率的光纤通信成为可能,是DWDM系统及未来高速系统、全光网络不可缺少的重要器件。EDFA工作窗口在1530-1565nm,对波分复用中的每个波长补充功率,并经过若干个EDFA再用再生器来消除色散的影响。
使用DWDM,可以大大提高光缆传输容量,节省光纤,降低传输成本。DWDM目前可商用的水平,我国的传输容量为80Gbps,国外如朗讯公司的传输容量为400Gbps,实验室的水平则已超过Tbps。
(3)新型G.655光纤
(4)全波光纤
使用全波光纤,增加传输频带。在未来的电视台光纤网中,除了传输多路的视音频数据以外,还会传输大量的管理数据。充分地拓展可用频带已成为关键。而在光纤的另一个低损窗口1.31um,虽然石英光纤在此波段时的色度色散为零,但由于1385nm附近存在着一个OH-离子吸收峰,对光纤传输能产生较大的衰减。而由此诞生的全波光纤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生产工艺,几乎可以完全消除由OH-峰引起的负面影响,并且使用与普通的G.652匹配包层光纤一样的标准。
由于开放了这一低损窗口,全波光纤的可用波长范围增加了100nm,使光纤的全部可用波长范围由大约200nm增加到300nm,可复用的波长数大大增加,而且在上述波长范围内,光纤的色散仅为1550nm波长区的一半,因而,容易实现高比特率长距离传输。同时,由于波长范围大大扩展,一方面可以将不同的波长分配不同的数据流,从而改进网络管理;另一方面,允许使用波长间隔较宽、波长精度和稳定度要求较低的光源、合波器、分波器和其它元件,使元器件的成本大幅度下降,从而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
此外掺镨光纤放大器(PDFA)的研制成功也解决了1310nm波长光的中继问题。掺镨光纤放大器工作在1300nm波长窗口,以掺镨光纤作为增益介质。在实用过程中,可分别使用PDFA和EDFA对1310nm和1550nm波长的光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和补偿衰耗。
无论是工作在1550nm的G.655光纤,还是使用1310nm的全波光纤,最新的光纤技术带来的是更高的传输速度和更大的传输容量,这为电视台使用光纤传输多种数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突破了传输瓶颈,在传输视音频信号的同时还可传输大量的管理信息,包括文件的元数据以及其他SNMP数据流。这也为建立基于IP的视频管理网络铺平了道路。
2、因特网技术和光纤技术的结合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快速发展,ATM、SDH、IP等技术不断融入到光成域网的建设中。目前代表发展方向的是IPoverWDM技术,其中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是GEOverDWDM(GE:千兆以太网)。GEOverDWDM对于有线电视网络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实现在原有光纤网络基础上平滑、连续性的网络升级,同时可以和原有的10Mb/s、100Mb/s以太网无缝连接,能降低系统的成本和复杂性,保护广电系统的投资。
IPoverDWDM通俗的说法就是让IP数据包直接在光路上传送,减少网络层之间的冗余部分,能够省去网络运营商的成本,同时也降低用户使用通信业务的费用。GEoverDWDM是IPoverDWDM的一种廉价方式,适用于广电系统城域IP骨干网的建设。
千兆以太网(GE)技术是目前技术成熟的最快速以太网技术,它可以提供1Gbps的带宽,由于采用和传统10Mb/s、100Mb/s以太网同样的帧格式和帧长,因此GE可以在原有低速以太网基础上实现平滑过渡。目前GEOverDWDM使用光放大器后的传输距离已可达到640公里。在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基础上,使用千兆以太网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经济意义。可以预见,GEOverDWDM技术将成为广电网络中城域网的理想方案。
随着各种光传输技术不断地投入使用,整个电视台的网络架构将会发生巨大改变,而全光网和光接入网的建设和发展,使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三光应用
由以上光记录和光传输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光技术已经逐渐渗透至专业视频领域。以下为笔者设想的以光技术为基础构建的新型电视台IT制作网。相对于传统电视台制作网它将具备以下特性:
1.首先是高效的资源共享能力。可以实现快速的数据存取、迁徙及交换。
2.由于光盘录像机的出现,文件化的素材交换方式得以实现,解决了传统电视台制作网素材上下载消耗时间的瓶颈。
3.具有智能化的网络监控管理功能。
4.整个网络具备可扩展性,强容错性,高兼容性以及与其他网络的互换性。
我们可以设想以下的以光技术为基础的全光业务网,当然这里的全光目前不会是完全的光技术,也包含节点转换上使用的一些光电和电光设备。前期节目素材由光盘摄像机采集,光盘摄像机可以是高端的SONY的PDW蓝光盘摄像机,它的记录文件格式是MPEG24:2:2P@MLIMX或者是DVCAM格式;也可以是低端的东芝的家用DVD光盘录像机,它的记录格式是MPEG2TS流。以上文件格式的素材在摄像机内部被刻录到蓝光盘或普通的DVD碟片上。通过相应的光盘录像机或专用的光盘驱动器由光纤实时传输并存储到后期编辑制作单元。制作单元为现有的电视台制作工作站,由后期编辑制作单元来进行原始素材的编辑及后期处理工作,各种特效、字幕、配音、片头等在此处完成。制作完的节目由光纤无损地送入中央存储部分的光盘库中,一方面用于播出。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节目的存储和归档或者利用光盘录像机下载,便于以后的索引和节目调用。基于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技术的系统监控单元通过与各单元交换信息,实时监测系统在节点光交换设备和传输通路上的光纤状况。采用光纤作为工作站点连通的物理方式,用于数据的迁徙,设备和业务运营管理等控制信息的传递。采用光盘库作为中央存储单元,其管理软件可以区分短期存储的播出节目和长期存储以供后用的节目。短期存储的节目存储在一级光盘库,节目播出后定时删除。长期存储节目编目后放至二级光盘库,作为媒体资源有原则的开放,不同级别的用户通过光纤有偿或免费获取媒体资源。一级光盘库为在线存储体,容量以电视台内部人员充分使用即可,它是提供给电视台内部用户使用的高速媒体资源共享体,满足包括播出,节目制作,节目下载的宿求。二级光盘库为近线存储体,为海量存储,它的媒体资源存储主要为节目的再利用和再加工服务,另外为电视台以外的用户提供VOD或者媒体资源再利用和交换的宿求。
以上设想的网络比较现今的网络,由于光技术的使用,可以突显出高速共享的精神,达到用户所见所得的需求。真正实现网络化、数字化的实时的信息交换。
美术设计指在一定的审美观念引领下,将某一种构想或计划,进行视觉化、形象化的创作过程,其在影视造型的设计和制作中意义重大。电视广告作为一种影视语言,无疑也同电影作品一样,需要美术设计作为指导,或许在信息传播媒体多元化的今天能获得一席之地。首先,优秀美术设计指导下的电视广告,能够强化观众的记忆。电视广告由于可以清晰地展现商品、模特儿的直观形象而具有强烈的冲击力、感染力、穿透力及较高的到达率与生活贴近等优势,但是信息量小、转瞬即逝是其一项致命的缺点。如何在只有15秒、30秒的时间内,准确传达一定的信息量就是广告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美术设计的引入不仅能将画面造型、人物造型、文字语言、色彩及时代风格赋予更强的视觉感染力,而且对瞬间抓取观众的记忆力和关注度,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可见,一支优秀的电视广告离不开美术设计的指导。其次,美术设计可以很好地统筹电视广告各构成元素,使其在整体与局部达到高度的统一。语言、声音、文字、形象、动作、表演是电视广告的基本构成元素,如果不能在广告创意产生之初就有一个统一性的策划,似乎会与观众的审美经验相背离。再次,科学的美术设计指导可以降低电视广告的制作成本。电视广告不仅受收视环境的影响大,而且费用昂贵,也是一大行业劣势。科学的美术设计指导不仅会大大降低时间制作成本,使整个拍摄过程有条不紊。而且,可以充分地运用电视媒体的感性特征,为企业塑造商品本身之外的品牌形象、产品文化、品位等非同质化特征。这些都无形中降低了电视广告的制作成本。
二、形式美是电视广告设计遵循的基本法则
电视广告最终是以美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一种影视语言,除了要展示出整个美学范畴共有的审美特性外,还要因其内容诉求和受众,而展示出自身特殊的审美特性。无论如何,形式美法则仍然是电视广告设计应遵循的美学规律。下面从电视广告的基本要素:画面造型、文字语言、民族色彩及画面风格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1.电视广告的画面造型应讲究和谐美。电视画面造型指电视广告中的非语言符号,包括图像、图画、摄影照片、传统特技画面、数字电视画面等。其中,图像(实景图像)是传统电视画面中最主要的非语言符号,即指电视画面中的实人、实景和实物内容。数字电视画面是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电视画面的新形式,无论是传统电视广告画面还是数字电视广告画面,都要讲究均衡与变化的多样统一性。在实际拍摄中,编导和摄像师要利用观众的视觉加重作用来制造画面的均衡感。由于电视画面是一个有边框的平面,这样就有一个中心点和一条中轴线,画面景物的设计布局如果均衡悦目,画面就给人一种严谨的稳定感和整体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摄影师的拍摄构图。无论画面构图元素单纯还是复杂,电视画面构图中最重要的宗旨是突出主体形象,明确主置,处理好主体与陪体、主体与环境背景之间的关系,寻找最佳的拍摄角度,分配好光线、色调等造型元素,以获取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完美的电视画面,从而使观众的欣赏过程在平稳和谐的心境中徜徉而行。例如,中国画理论中讲的“补白”,就是在画面的空白处添加寥寥数笔,便产生引人注目的力量,视觉集中,因而视觉分量相对就重,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黄金分割率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起就在西方被认为是最完美的构图法则,被广泛运用于绘画、雕塑、建筑艺术中,将黄金分割率运用到电视画面构图中,也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2.电视广告中的色彩元素应引发观众的心理联想,力求一种情感与象征效应。在电视广告中,色彩有着特殊的审美意义,它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能影响广告的情态。色彩跟图像的关系就像标题与正文。图像主要依靠色彩增加关注度。色彩象征通常引发人类情感上的美学效应,产生特定的心理作用。总之,一支优秀的广告,离不开均衡的色彩表现力,一方面色彩的情感与象征可以促使观众在欣赏广告时由内而外散发一种精神层面的愉悦感,最终获得双方的共鸣效应,另一方面巧妙地处理主体与陪体的色彩对比关系,可以突出主体,使画面的整体效果更加鲜明。
3.文字、语言等广告信息应具有真实美特质。广告诉求及广告设计通过真实自然产生美感,这是广告设计美学有的审美规律。国际广告协会提出的衡量优秀广告的五条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列出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优点”。广告创意者首先应明确一点:电视广告中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以服务于客观事实为宗旨的。即使作品中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也是为了烘托产品的真实性。比如某护肤品广告为了宣传产品的神奇功效,打出“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的广告语,恰当地使用了幽默、戏谑的夸张手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如果是“眼贴膜,保证一周内皱纹全消”,这样无度的宣扬就会成为虚假宣传。
4.画面风格要符合受众群体的审美经验。风格指某一时期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艺术家在创作成果中所表现出的格调与特色。在当今信息时代,受众群体的审美特点有了新的时代性要求,无论塑造何种画面格调,代言人的气质与商品品格的匹配,显然是一个符合受众审美经验的基本前提。总之,形式美法则在电视广告领域同样适用。除此之外,电视广告出彩的创意,也可以达到“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审美效果;广告的特定诉求与受众的特定欲求的纯正归一,也是一种单纯美的诉求;广告制作过程中的各方面,包括视觉元素、形式、功能的调理和规范,正是秩序美的体现。
三、结语
关键词:影视广告;剪辑;创意;
当今的影视广告制作大多需要依靠数码技术手段来实现。新技术、新媒体的运用和发展直接刺激并带动了影视广告的创意,并影响到最终效果。计算机是人类发明制造的物质存在,虽然它依赖于人的灵性和感性来发挥作用,但程序语言的复杂运算能产生令人惊叹的艺术美和不可思议的力量,改变了人们的视觉经验,促进了艺术表现的创新。
影视广告作品的后期工作极其重要,常常决定一部片子的命运,尤其是剪辑这一环。影视广告是在剪辑台上完成的,神奇的事情往往发生在剪辑台上。有时候好的剪辑能使一部片子起死回生,而平庸的剪辑也会使好端端的片子大伤元气,甚至完全葬送前期的辛劳。从世界影视艺术作品和广告作品的发展趋势上看,一部作品在后期作业所占比重大有增加之势,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加强对影视创作后期作业的研究与探讨很有意义。
一.特技动画可以使影视广告更具视觉冲击力
最尖端的数码技术成果常常最先在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中被尝试并得到体现,然后再反射到影视广告的特技特效中。影视广告必须依靠电脑完成后期剪辑合成以及特效的制作,现在已鲜有不运用数码技术手段而制作出的影视广告。金光闪闪、来回飞舞的发光字,牙膏广告别亮白的牙齿,护肤用品别光洁的皮肤,美发用品中飞舞的羽毛状的发丝,除了摄像师精心的化妆与布光以外,强大的技术支持对于影视广告创意的精确实现也十分必要,这一点更会影响到广告的艺术质量和制作成本。音频的编辑制作、视频剪辑、特效合成、三维建模与虚拟现实、二维卡通动画,这些日新月异的技术为广告提供了丰富的创意形式和风格手段。根据广告主题的表现诉求,可以营造出梦幻般的神奇氛围来刺激打动潜在的消费者。影视特效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官体验,特别是三维虚拟动画,为广告表现注入了生命活力。虚拟的卡通形象与场景被大量使用,虚拟出来的声光电效果比真实的还要好,并且容易控制,可以通过调节参数控制来改变效果。现代影视广告在娱乐性和新奇性方面下足了功夫。追逐最新的技术特效、创造崭新的视觉效果可以使广告的吸引力和冲击力更强.
特技动画首先是“画”。但与纯绘画不同之处在于是活动的连续画面,特技动画设计师在设计影视广告作品时,对动画的画面构图、色彩、光线等方面应该体现出“画”的精致和富有美感的特点。写实的手法应明确严谨;几何造型、图示相结合要逻辑清晰、抽象能力强;拟人手法应使内容更加生动活泼,趣味性强;写意的手法则能够象征性的说明道理,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视觉的冲击。
广告作品技动画的造型设计与动作设计是一种夸张的漫画形式,制作时在符合规律,自然流畅的基础上将其动作简化,然后加入特技手段,运用到作品之中。这就要求特技动画的设计师要熟练掌握表现运动规律的动画技巧,细致的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并能提炼出重点,如果设计师按普通动画片制作,在广告作品技动画就显得苍白,缺乏应有的魅力。另外,广告作品时间有限,其中的特技动画高度浓缩,设计师对动画主体的形态、速度等方面都要适当放大或缩小,有些作品的动画主体还赋有情绪,设计时还应考虑到调动观众的心理。这种极具感染力的设计在表现形式上就是夸张的动作举指和神态,而观众也期待着这种表现形式。设计师在特技动画的造型和动作上只要是合理的设计、精心制作,祛除斧痕刀迹,就可以提高广告作品的艺术效果。
特技动画的应用必须与广告作品的内容和谐统一。任何作品的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才能体现出作品的价值。影视广告作品也不例外,特技动画也是影视广告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追求新的软件工具以及美的造型和和谐的动作运律最终都是为广告内容服务的。
特技动画设计师在创作时应将动画的背景画面、动画的主体、特技合成、音效等按广告内容的需要合理设计和使用,并同非动画部分有机的结合,形成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形神互济、和谐统一,才能显示出广告作品的艺术效果。在《六味地黄丸》的广告作品中,前15秒完全是特技动画,将药品的功效诠释得清晰明了,通俗易懂、易接受,作品后10秒是在动画画面上叠加了影星张国立,寥寥数语对药品加以肯定并对九芝堂这个老字号再一次重申,整个作品浑然一体,摆脱了以往明星由头至尾的单调说教,特技动画的设计和药品的功能效果巧妙的结合,特技动画和人物自然的衔接并同广告总体内容相辅相成。整个广告作品让观众感受到的是用特技动画和人物来阐述药品内容,而不是用内容来展示特技动画的手段和技巧。
在广告作品技动画实际上就成了依附于“广告”的动画,它运用特技手段让观众在短时间内最透彻、最省力、最准确地了解广告的内容,并以其自身的魅力来感染观众,征服观众,从而加快了广告的传播速度,使广告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影视广告发展到今天也越来越离不开特技动画这个特殊的伙伴,可以说特技动画为影视广告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而影视广告也为特技动画提供了施展艺术魅力的空间。随着广告行业和IT行业的发展,两者的“互动关系”将更加交融和增强。
虽然设备与技术投入的确可以使画面更精美、视觉更愉悦,但是也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与金钱,可以说是无止境的,而且越是新潮的东西过时褪色也越快。因此,需要巧妙而有效地使用各种技术效果来提升品位和降低成本。特效如果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而到处泛滥,自然是乏善可陈,毫无新意。
二.影视广告的本质和文化特征
广告的本质并不是艺术而是传播信息。广告的定义是:有偿的责任的信息传达活动。也就是广告的出发点不是艺术而是传播,但好的广告却是艺术品。
影视媒体本身就是时间结构型的媒体,以时间为轴线来展开情节传达信息。而不像平面印刷媒体那样,印刷媒介是空间结构型的媒介,它可以一目了然。影视媒体的作品只有耐心看完所有的镜头才能明白作品说什么。这一点对影视广告极其重要。因为电视广告实在是太短了,一条只有15秒或30秒,甚至5秒。影视媒体本身的特性如此,再加上观众没有主动要求看广告的,完全不像电影院里的观众,他们就更加被动。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广告传达信息的难度。
影视广告是视听合一的传播,既有画面又有声音,感染力、直观性最强,这就是影视媒体视听语言的魅力,这一点在广告中一定要用足。要注意视听的完美结合,来传达广告信息。一个好的广告创作者一定要有高超的驾驭视听语言的能力。
影视广告必须有冲击力,更重要的是产生一种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中国影视广告业是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崛起而崛起,国际参展,获好评乃至获奖其实还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标志在于它是否正确调动和充分满足了国内各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广泛吸收世界各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必须探索出这个时期所需要的“中国模式”;充分消化和发展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展现与培养一种新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品味,应是中国影视广告业发展的一条主轴,更应积极探索中国本土文化中的智慧、幽默、隽永与深厚。在认真研究经济、技术、风格的同时,必须精心研究人本、文化、内容和精神。关注和占据中国影视广告文化的上游高地,寻求和把握那种能总合艺术与商业、人文与科技、教养与娱乐、理论与试验的发展契机。
三.创意仍是影视广告剪辑艺术的灵魂
对数字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成为影视广告设计师在信息社会中从事造物活动的中心。科技对传统设计规则的影响也使得行业界限更加模糊,传统的设计规则和思维方式需要变革。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以网络资讯和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信息社会中,善用计算机的人明显地掌握了商业与文化的优势。影视广告行业在市场的拉动下,给从业人员的压力就是不断追逐更新、更快、更强。设计师只有具备思维开放、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等基本素质,才能顺应变化的市场环境。
虽然近几年在国际广告赛事上获得了一些成功,但还欠缺将西方的广告策略概念与中国民族文化内涵形象有机结合的作品。自己的形象品牌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系统。无论是神化的“太阳神”,精耕细作的“孔府家酒”,还是气势如虹的“巨人”,喋喋不休,让人过目不忘的“脑白金”,其水准都未让全世界认同,它们的国际知名度并不像“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那样走的更远。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市场竞争日益扩张、升级,影视广告也从以前的所谓“媒体大战”“投入大战”上升到影视广告创意的竞争。美国广告学教授詹姆斯·杨说“创意不仅是靠灵感而发生的,纵使有了灵感,也是由于思考而获得的结果”。创意是“从现在的要素重新组合”而衍生出来,创意并非天才者的独占品,应用较为主要的广告创意策略:USP广告策略,品牌形象策略,广告定位策略等可以使广告创意趋于完美而获得创意工作的成功。
影视广告想真正打动消费者,必须着实从消费者及企业长远利益考虑创意。⑴影视广告主题应围绕商品的效用展开,创意不能违背现实生活。⑵尊重社会文化取向,顺从民众心理。⑶不能强加于观众,应留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在影视广告后期剪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从高技能到高技术确实让影视广告受益匪浅,影视广告剪辑中的技术含量也大大高于以往任何设计样式,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现阶段技术因素的凸现是影视广告剪辑领域不成熟的暂时现象,一旦技术发展趋于同质化,这种现象就会消减。如果过于神话技术的趋向,一旦成为影视广告后期剪辑的主流,就意味着它将重蹈工业社会的覆辙,把人们引入歧途。这并不是什么前卫意识,实际上是工业社会“技术至上”传统观念的延续。
因此,良好的创意安排仍是影视广告的灵魂所在。而高技能和高技术是从事影视广告剪辑人员所必备的手段和工具。创意是保证影视广告高收视率和达到预期目标的金钥匙。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消费市场的潜力预示了影视广告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使得大批国际著名品牌相继提高在中国市场的广告投入。数字化环境正在迅速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与沟通模式。在知识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持续推动下,影视广告剪辑艺术作为信息和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将需要更充分地体现出数字艺术与技术领域的崭新理念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朱和平.世界现代设计史.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8:36页
[2]田少煦.数字设计目前面临的问题.美术观察,2003,(3):95-96页
[3]周立萍,唐红梅.浅谈影视广告的发展策略.电影评介,2006,(5):59页
[4]王宁宇.从文化生态看中国现代动画的发展契机,美术观察,2004.(6):10页
SeekingArtThinkingofFilm&TVAdvertisementEditing
PENGJian-xiang,(ZhuzhouUniversityofTechnology,ZhuzhouHunan421008,China)
作者:张利英 李贺年 张鑫 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部分科研成果的针对性、适用性差,通过调查了解,一些科研项目立项脱离生产实际,其研究成果的适用性较差,在大面积生产中缺乏可行性,或者缺乏与其它技术措施的综合配套,限制了推广范围。另外,在科技成果鉴定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致使一些成熟可靠性差的所谓成果通过鉴定,其缺乏推广应用价值。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薄弱。当前,保定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化队伍普遍存在人才缺乏、后继无人等问题,这种状况从“十五”以来呈日益恶化的趋势,据统计,全市现有专业农技推广人员1191名,其中县乡两级有1049名,平均每万亩耕地不足1名,这样的队伍现状难以支撑高速发展的现代农业,难以承担起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任。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消化能力差。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和小农观念的制约,其存在着视野狭窄、信息不灵、接受能力差等问题,据调查,保定市有47.5%的农民不注重农业新技术的获取,因此,使大批新成果新技术难以向纵深推广。
财政部门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加品种选育开发、重点农业技术研发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为推动保定市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持续有效的政策支持。创新服务方式,多途径促进农业技术推广。1.推动农技服务运行机制改革。要按照“高效、协调、规范”的基本目标,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目标考核制,加快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改革,引导鼓励更多的农技人员走向基层,采取技术承包、科技结对子服务、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等多种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进村入户,使良种良法落实到田块。2.重视农业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农业项目是新时期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应通过农业项目实施,把农业技术、科技示范和项目资金有效整合起来,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推进农业项目招投标制度,确保各类农技推广组织、人员及有关企业公平参与申报。对涉及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特色农业、农业标准化、农业科技示范等农业项目,应重点优先扶持发展。3.结合农资产品经营进行技术推广。这是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其具有以农民为中心、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支撑、物资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服务的新特点,既为农民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又促进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4.大力培育发展各种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协会)、农业民营科技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运行机制灵活,与市场结合紧密,其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技术、物资和订单等服务,也推进了农业技术推广,应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环境,采取逐步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积极扶持发展,构建起完善的农村科技服务网络。此外,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培育更多的种养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农村创业主体,建立农民创业基金,使其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科研和技术推广密切结合,保证科研成果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科研和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两个关键环节,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首先,相关管理部门应创新管理机制,在立项、成果鉴定等环节,从保定市农业生产实际出发,进行可行性评估,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科研成果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其次,科研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密切合作,保证科研和技术推广两个关键环节的连续性,科研部门具备一定的科研手段和技术力量,有技术研究优势;推广部门具备一定的技术服务网络,其了解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加强两者沟通和合作,可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每年全市应定期进行专业技术集中培训,同时,要创造条件,支持外出进修或培训。积极引入激励机制。强化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引入激励机制,营造积极向上、开拓创新、扎实服务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农民文化科技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1.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特别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师资力量,落实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杜绝新文盲的产生;继续扫除文盲和半文盲,提高全市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2.拓展培训途径,及时向农民传授新技术。从当地生产特点和实际出发,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技术培训,首先,加强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教育作用,依托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农民技术培训。其次,重视农村“技术能手”的新技术培训,利用其科技示范扩散功能,以点带面,辐射推广新成果、新技术。第三,充分利用驻保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的技术资源优势进行培训工作,保定市拥有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大学、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省植保所、河北省畜牧所、河北省微生物所、保定市农科所等一批涉农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技术实力雄厚,为保定市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应加强与其合作,挖掘其潜力,使其更好的为保定市农技推广工作贡献力量。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 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105-02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焦点话题,如何科学利用资源实现加速发展是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水文水资源对于经济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保障价值和支撑作用。水文水资源技术是新时期控制理论、生态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综合统一体,对于保障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科学利用水文水资源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在生态恢复、水系治理、环境保护、抗旱排涝、水资源管理等重要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确保社会发展速度的重要支撑。
1 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水文水资源监测与预测技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近年来,部分地区洪涝与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一直居高不下,这与水文水资源监测与预测技术的落后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技术利用率不高,无法与国内经济及社会发展相适应,为此,相关单位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各项灾害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
1.2 节约用水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当前,国内水文水资源利用管理体系尚未健全,很难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加上,我国水质污染治理技术的不完备以及水资源相关理论知识的薄弱性,需要相关单位加强对节约用水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1.3 针对新型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技术还存在一定缺陷
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地区对于城市生活污水、雨水以及河水的开发利用还不充分,这对于水文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为此,相关单位应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对废水的开发与利用,有效提升对水文水资源的利用率。
2 水文水资源I域技术应用与推广
2.1 水文信息监测传输技术
为达到抗旱、防洪和减灾的目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水文水资源实时监测、预警等相关技术及设备的推广和应用。水文水资源信息监测传输技术主要负责实时监测和对大范围土壤墒情等的分析工作,并通过卫星遥感信息技术、在线自动监测技术以及污水水质分析技术等实现对水文水资源的高效监测、数据分析以及远程传输。
2.2 现代水文预测预报技术
为有效提升水文水资源预测预报的精准度,还需要相对延长水文预测预报的预见期,从而为防洪、抗旱以及减灾工作提供优质服务,这也是当前水文预测预报技术主要的工作内容。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相关单位应结合气象及水文预报等技术,对现代水文预测预报技术予以深入分析和研究,并在水文预报中应用大量的气象数值预报产品,有效提升我国预测预报水环境的变化以及防洪、抗旱水平。
五家子站始建于1957年,站址设在蛟河市天岗镇,是汛期辅助站,报汛项目有降雨、水位、流量,观测项目还有水温、泥沙、冰情、水质等。该站预报根据站有天岗和五家子本站,中小河流自动测报系统建设完成后新增加自动测报雨量站2个(见表1)。
2.3 恶劣条件下的水文测报技术
要想建立与恶劣环境相适应的自动水文测报站,就需要加强该地区水文测报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相关单位必须加强对复杂自然环境、突发水时间以及重大自然灾害地区相适应的水文监测自动测报装置的应用和推广,从而为相关部分应急预案的制定以及相关调度工作的开展提供优质服务。具体来说,恶劣条件下的水文测报技术主要包含水库库容测量、湖泊容积卫星遥感技术、应急监测技术以及自动测报技术等方面内容。为此,吉林分局制定了相关的自动测报系统运行管理办法。
2.4 合理配置与调度水资源技术
为实现多流域及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必须加强对合理配置及调度水资源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具体来说,合理配置与调度水资源技术的相关内容主要包含对干旱半干旱地下水的优化配置和模拟技术、应急输水技术、保护与修复区域地下水技术及流域工程体系调控技术等内容。
3 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今后发展的方向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水文水资源的问题会更加突出,为此,相关单位必须加大对水文水资源相关技术的探索和创新力度。同时,加强对信息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水文水资源信息的处理水平和处理效率,并将这些信息应用于水文水资源领域中。
4 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水利工程的建设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水文水资源技术的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资源问题,为此,只有大力推广和应用水文水资源相关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 韩吉h.探讨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的推广和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7):150.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简介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是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现代农业,其重点是抓好“高原粮仓”、“特色经济作物”、“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六大内容,走的是一条科技农业发展道路,这就需要云南省加强科技支撑引领能力建设,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主要在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的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一般活跃于基层,他们将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农业技术推广是连接科技转化的“桥梁”,同时也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实质就是将农业科研成果由各农业高校、研究院所通过教育手段向农民或农村组织传播、扩散,使之采纳、应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可见,云南省实施高原特色农业,必须走科技现代农业之路。正是这样,农业技术推广对于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完整的推广体系和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对发展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具有推动作用。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关系到云南省几千万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问题,对云南省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云南省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重要机遇下,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情景下,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存在着一些问题。
1财政资金不足,经费短缺
云南省的省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基本为国家拨款单位,经费基本为全额拨款。其资金来源主要有2种,一是固定性财政资金,上年度和下年度幅度差异较小,资金来自于同级政府财政曰二是项目经费,年度之间变化较大,原因是项目来源不同所导致,可能来自国家部门或者地方部门,通常来讲,来自国家部门的项目所给予的项目经费大于来自地方部门的项目经费。
县、乡级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财政资金来源较省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复杂,大体上主要有3个来源,一是来自同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较为固定曰二是不固定的项目经费,主要来自上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曰三是根据其自身特色采取的创收,主要为经营性收入和服务性收入。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一般为农业总产值的0.6%耀1.0%,发展中国家为0.5%左右,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0.2%,云南省则更少,导致云南省人均推广经费更少,实施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相关政府部门必须给予充足的财政资金,保障足够的农技推广经费。同时,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在国家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中,来自国家中央财政的不到15%,85%以上由地方政府承担。
2科研与推广合作关系薄弱,结合深度不高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同我国目前农业推广工作存在着一个相同的问题,即农业科研与推广之间体制分割,合作关系比较薄弱。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现实制造了我国及各级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农业科研部门分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在职能上长期分离,合作关系比较薄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只负责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而农业科研部门只负责农业科学的研究,造成了农业技术与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推广率双低。
尽管云南省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而实施现代农业渊玉米、水稻、生猪、茶叶、蚕桑、甘蔗、油菜、奶牛等冤产业体系,形成农、科、教、推一体化,将科研与推广放在同一条线上,取得较大成绩,但是在广度、深度2个维度上来讲,还远远不够。
3一些农业技术推广的可行性较差
农业技术推广的实质,是将农业科研成果向农民或农村组织传播、扩散,使之采纳、应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简而言之,即让农民从中获利。农业技术推广的前提即首先要保证所推广的科研成果或农业技术是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科研成果或技术已成熟[5]。但是目前就云南省来讲,所有推广的农业技术或农业科研成果并不能都给农民带来实惠,有些甚至会造成经济损失,造成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或科研新成果的不信任,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以后开展困难。
4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文化专业素质较低。国外发达国家要求专职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具有高等教育学历,并且同时要有相关的认职资格。同比之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受高等教育程度较低,且数量少。据统计,全国农技推广人员本科学历不到10%,云南省作为国家西南欠发达省份,受高等教育程度则更低。同时,云南省农技推广人员存在着知识面较窄的问题,只限于本专业有关的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或者在某些地方是全能人员,对诸多农作物进行农技推广,但是每种对应的作物领域都熟悉不深,只能给予较浅层次的指导。云南省实施高原特色农业,需要强大的科研作支撑,如果在具体实施的基层环节由于农机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农业成果,那么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将大打折扣。
同时高原特色农业是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业、商业化的农业,目前云南省绝大多数农业技术推广仅仅局限于第一产业,未能向农业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大多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农技推广过程中存在着重产中、轻产后,重生产、轻经营的倾向,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对于组织管理与市场营销的知识基本欠缺。云南省打造高原特色牌,亟需一大批新型的既懂现代农业新技术,又懂农业产业链深加工以及市场化运作的现代复合型农业技术推广人才。
对策
1大力增加农技推广资金的投入
云南省省委、省政府在实施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时,需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不仅省级政府职能部门加大对农技推广经费的投入,省级以下的州、市以及县乡都要按照自身的条件增加农技推广资金。财政年度各级政府都要提高农技推广工作的预算,并严格执行预算。同时建议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农业推广专项基金,制度化地增加农业资金中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使云南省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财政资金达到国家水平甚至达到国际水平,充足的经费将大大推动云南省农技推广工作的发展,强有力地支持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战略。
2深化农业科研与农业推广合作与结合
鉴于目前云南省农业科研与农业推广机构分属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造成云南省农业科研与推广结合度不高、多轨道运行的现状,需要云南省各级政府主导,制定相关政策指导意见,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放到农业科研工作同样的地位上,同时督促两者进行项目合作或者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提升云南省的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
3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可行性
云南省气候地理等条件较为复杂,这就要求农业技术推广实施时不仅要考虑到该农业技术或成果的先进度、成熟度等影响,同时也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结合当地的气候地理等生态条件来考虑。一是经过同行及专家的反复论证确定该农业技术或者农业科研成果是成熟的技术或者农业成果。二是一定要在当地经过多次多点的反复试验,确定该项农业技术或者科研成果符合当地的气候地理等生态条件。同时,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云南省农技人员应该向推广对象详细说明该推广技术或科研成果的具体信息。
4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云南省亟需一大批新型的农业推广人员。针对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现状,需要加快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高原特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科技农业,要按照云南省农业发展的趋势,通过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针对性地对云南省基层农技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在各农业院校开设农业推广硕士班,选拔优秀农业推广人员入校学习,使其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打造一支符合云南省特色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关键词:摄影;观念摄影;当代艺术
中图分类号:J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58-01
观念摄影在中国虽早已不是一个新兴事物,但艺术界对其的争议一直存在。我了解观念摄影方面的知识后,感觉获益良多,遂总结一下。
十九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西方现代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1913年,法国作家夏尔吉佩说:“世界自耶稣基督时代以来的变化还不及过去三十年的变化大。”轰轰烈烈席卷欧洲艺术圈的一个很重要的导火线就是照相机的发明。照相术也称摄影,意思是用光束来抒写或描绘,这是一种既能有效的纪录世界,又比其他人做的更精确的机器。这种精确的“自己动手”的机器,真实再现的技艺无与伦比,它的发明削弱了传统艺术在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给整个艺术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英国画家透纳在第一次目睹了达盖尔银版摄影之后,惊慌失措地说:“这是艺术的末日!” 摄影术出现对艺术引发的冲击,毫无疑问是巨大的,它从根本上导致了西方艺术发展轨迹的突变。艺术家苦修多年的写实技艺如今出现了危机,迫使艺术家在日益工业化和机械化的时代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同时改变了艺术家和观众通过图像认识世界的方式。
据说最初摄影是不被划分在艺术领域之内,而是类似一种用于图像记录的匠人工艺;即使技术再登峰造极,手法再推陈出新,它作为一个工具和手段也仅仅只是记录性的客体而非创造性的主体。这一情况在观念摄影诞生之日发生转变,观念摄影自身成为主体。
观念摄影在中国有很多叫法:如先锋摄影、新摄影、前卫摄影、实验摄影、概念摄影。单从概念上说观念摄影应该是一种以摄影为媒介的“观念艺术创作”。由于这样,观念摄影技术的重要性被减至最低,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的观念和思想便变得尤为重要。我非常喜欢岛子在谈观念摄影时说的话:“……把当代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诸如电影、表演、环境、行为、装置等都吸纳包容进来,使摄影成为艺术的巨大孵化器,它既解放了艺术的生产力,又为艺术观念的变革注入了生机。至此,作为前卫艺术的观念摄影,逸出了传统的社会性记录和工艺美术属性的婢从身位,从工具的利用到媒介的表现,是一项本质意义的转换,是观念摄影得以存在的首要基础,唯其如此,它才由记录性的客体转换为创造的主体。”
观念摄影的出现颠覆了传统艺术摄影标准不可动摇的地位,提供了摄影揭示当代生活的新的诸多可能性。并且它所指涉的不在摄影之外,而正是摄影自身。人的主观意识先行,通过设计、消化、整合被拍摄对象,将摄影创作者自身的人生价值观体现出来。拍摄没有太多技巧,但通过对形象的捕捉与组合,用一种预先设想来归纳成作品,本身就是很好的观念体现。观念摄影以其对传统艺术摄影的偏离,发展了摄影艺术的新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种关于‘造假’的‘造假’,关于‘摄影’的‘摄影’,和关于‘照片’的‘照片’……” 它可以很直接、快速地记录下一些可能用语言,或者其他形式的艺术难以表达清楚的东西。其实质是观念艺术在媒介上的一种延伸与演变,是从艺术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创作手段与形式。对于当代艺术来说,技术和手法并不重要,关键是要传达艺术家什么样的观念。那它的好处就在于:若是表达同样的一个观念,观念摄影显然比通过做一个雕塑或者画一幅画更快更便捷。与其他传统形式的艺术相比,摄影就其文本深层而言,其最大的特征也就是“瞬间性”。并且观念摄影的作品更容易传播,更利于艺术家的话语发生影响。于是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各大展览中,影像类的作品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那如何评判一个“观念摄影”作品的好坏呢?此时以往的“光影”、“构图”之类标准,就不大再能派得上用场。对于观念摄影来说,二元对立的“好/坏、拥护/反对”讨论不再具有实际意义。藏策在《摄影・批评・文化研究》中说:“这种好/坏评说式的批评,多为即兴的、随意的,主观印象式的,往往缺乏理论上的深度和学术上的严谨。比如,你认为某一文本(无论文字的还是影像的)为‘好/坏’,这种表述除表明你的个人倾向、偏好和态度外,很难说明更多的东西。”于是们只能将作品置于当代社会的“语境”下,以一种对意识形态的话语分析的方式进行。
关于当代的艺术,由于语境的不同,每个人想到的会不一样,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影像在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观念摄影的原因之一。正因为它的“瞬间性”反而使得呈现更真实,它很“图像”,并且往往还带有一种“偶发性”。搞美术的人在做作品时还是要把自己和搞文学、搞哲学的区分开,美术作品的观念还是依附在图像上的。
关键词:自媒体;摄影;文学式摄影
自媒体时代来临之后,特别是手机的普及,人人都有可拍照的手机,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虽然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却也使得媒体的一些专业的技术手段受到了挑战,比如说摄影。对于摄影来说,当摄影设备和摄影技术的关注度和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后,摄影比拼的是什么?是照相机背后的脑袋?还是图片里的思想?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社会一直是一个“读图时代”。我们从古代的壁画和崖画里可以窥视到先人那个时代的文化与生活,而几百年后,我们的后人又可以从我们当代这种“图”里读到什么?
一、摄影的关注
摄影术起源于美术,是画家们为了更加准确地表现对象而发明的。自从1826年法国尼普斯使用照相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以来,摄影作为艺术与技术结合而产生的新艺术门类,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摄影新技术的运用,广大摄影工作者不再为曝光失误、焦距不清而犯愁,可以更多地注重所应表现的对象。
摄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以纪实写真为最基本特征。《希望工程》、《俺爹俺娘》、《麦客》等摄影作品受到欢迎和赞扬的原因,并不在于光影的完美,而是纪录下来的人的真情。
《云南画报》自1959年创刊以来,很多读者都对其图片的精美有很深印象,但如何也能让他们记得图片的内容呢?
1、去发现去创作。所谓“发现”是尊重客观事实、理性、认识,采取平实的拍摄手法。“照相机对于我们是一种记录我们所看到的社会现象的眼睛……我们对于自己所报道的事物来说,不是‘发明者’,而是‘发现者’”(flash摄影家卡蒂埃・布勒松),“摄影家要具有婴儿式初入未知国境的旅游者那样的目光”(毕尔・布兰德)。这就要求摄影家用自己的眼睛把握平常,用自己的大脑理出头绪,用自己敏锐的直觉抓住现实,并以自己独特的摄影语言、视角、构图、光影等鲜明地显露出生活态度。很多读者看了《画报》的专题后,都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们在家乡生活了这么多年却从来没发现这么美?有的游客把《画报》作为指向去旅游,到了才大呼“上当”:怎么没有照片上的这么美?这就是摄影者独特的视角和发现。
2、摄影的情感。在艺术形式中表现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找到“客观关联物”,艺术家要表现这些情感必须找到与这些情感密切相关的内容形象、情境、情节等适当的媒介。
用相机作为素描簿做一种直觉的反应,按动快门。作为摄影师,要有高度的文化素养,敏锐的洞察力,对生活有新的视觉形象的敏感,选择对象的敏感和对把握最佳时机的敏感。这种按动快门的瞬间已包涵了一切:主题、影调、线条等。摄影的纪实性把观赏者的目光分散在画面的各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是些实在的构成元素,这些构成元素在快门启动的刹那间完成自己的时空交合,形成最佳组合。
“大众传播受众的不可知性”作用于受众不同的传播效果。对摄影师来说,主客观也是一种表现手法。例如,海湾战争后的科威特重建,王储来到北京洽谈请中国做一些项目。中国政府举行欢迎仪式的那天正好刮起了大风。我们的记者拍的多是王储和总理检阅仪仗队的一般照片,美联社的摄影记者则拍了一张两人顶风而行的照片,并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王储和总理正顶着风去检阅仪仗队并说了中科两国在经济合作方面存在的分歧。他并没有说中科关系就象图片中那样逆风而行,但却通过摄影表达了这个意思。因此,我们要不断地追问自己:这一幅照片我要表现的是什么?
3、摄影的社会价值。照片虽然是一个瞬间的记录,但仍可体现战争、体育、宗教、文明与落后、新与旧等矛盾的冲突。冲突是思想、性格的外延,冲突就是戏剧性。“一张照片的价值不能仅用美学的观点去衡量,还必须从对人类和社会在视觉上的表现强度去判断”(纳吉)。摄影最伟大的功绩是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可以将全世界纳入脑海,替“我们”和世界作全新的“交流”,显露出“人性的企图”――摄影是呈现人类情感的最忠实媒体。摄影的纪实作为社会的见证者,从一开始就为人类的自身尊严、存在、人性的回归做出不懈的努力。
二、文学式摄影
很多著名的摄影家都不是学摄影的,萨尔加多是学经济的,刘香成是学政治的,玛丽・埃伦・马克是学社会学的……摄影只是他们手中的工具。一般摄影师和摄影大师的差距并不在于摄影本身,甚至在摄影上还常常各有所长,差距主要还是表现在摄影师对所拍摄的题材的理解和影像的注释。
1、 摄影的表现形式。摄影和文学上的现象有类似之处,大凡文学巨匠都一定是社会学家。摄影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萨尔加多的照片非常美,人们可以将其作品当作艺术品挂在墙上;而尤金・里查德的很多作品就很不好看,画面既不完整,也不平衡,人物在画面上常常只有一部分,往往还是斜的,对于这种画面很多摄影师都难以接受,何况一般读者。但他的作品的视觉感受很独特,可以说他用了一种新的摄影语言,为纪实摄影师打开了另一扇大门,使他们今后也有理由以各自喜欢的方式来拍照片。
2、摄影的文学性。专题摄影是围绕一个主题,选用多幅照片来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事物的发展和运动,提示其社会意义,反映人物的活动及其情态变化。
由于照片直观性的特点使得专题摄影作品在拍摄和编辑中极易发生“直、白、浅、露”的现象,缺少回味,甚至落到“快餐食品”的地步,因而渐渐失去一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读者。专题摄影作品是用照片写文章,我们要提高文学素养,提高专题摄影作品的品味和水平。
文学是一种幻觉艺术。它借助语言文字作媒介,调动人们自身的生活积累,在人脑中产生幻觉形象。这种创作富有层次,表现细腻,还能使用夸张手法。因此,他能使作品成为每一个读者自己的作品。其实,照片也是一种媒介,摄影师也可以利用它,调动人们的生活积累,通过已有的图像产生联想,在自己的大脑里进行第二次创作。“决定瞬间”的理论就是调动人们的生活积累,把拍摄到的瞬间扩展到“具有过去的残留,并映照着未来”的时段。照片中的图像、场景、动作、光线都具有隐喻性,都能引发联想。人物的动作、表情、环境的布置、光影的含义都因文化的不同,而对图像的理解有所不同,从图片上获取的信息也就有所不同。图片的大众化可以比文字更具有吸引力。
文学创作者首先强调作品应有一个时代背景和构成环境。照片不需大篇幅的描写,只需有目的地选择画面背景环境,利用背景中的文字、广告牌、人物的服饰、环境的装饰来表达时代背景。摄影还能利用环境做一些隐喻:雷雨隐喻激烈,朝阳隐喻希望,厕所隐喻宣泄等。摄影还可以利用光影形成的影调形成氛围,影响读者的心情。
照片在表达人与人的关系上亦有独到之处。拍摄人物的体态、神态、表达人与人之间是和睦还是紧张,是热情还是冷漠。照片还能以一图胜千言地表现人物的职业、性格、修养、文化、道德水准。照片中的色彩还可以烘托气氛,帮助突出主题,如兰色,有隔漠、自闭、防范、宁静的含义;红色,有斗争、革命、疯狂的含义、照片对环境的重视就是“环境参加叙事”的理论,就是文学的“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
文学创作人为,社会生活是创作的素材和源泉,而摄影对社会的认识似乎还要来得更加复杂些。首先,摄影的创作必须来自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再到生活中去寻找可以表达这种思想和哲理的画面来完成自己的创作。
摄影创作中的艺术构思也面临同文学创作中一样的问题,即“写什么”,“怎么写”。摄影的发现和选择有时需要在同一瞬间中立即完成。如果你错过了机会,就只能看着生活的亮点消逝,无法使用,留下的只是生活的经验和无限的遗憾。在摄影作品的拍摄和图片编辑过程中,也如同文学一样有个结构问题。当今报刊、杂志上大量的系列照片不够精彩,结构是否合理仍是主要问题。拍摄者在拍摄时就应想到系列照片的结构,图片编辑也要有很清醒的结构意识,把一大推图片安排成一个合理的结构,使主题思想更加深化、突出,并以结构的要求去指导拍摄,使作品更加完善。摄影师文学,是用图片书写的文章,是有独特个性的文学形式。摄影者应学习文学知识,在具象的外表形式里多加一些文学修养的内涵和哲学思考的深沉。
三、摄影与文字的相互构建
纪实摄影和报道摄影的整体感常常是通过文字部分的配合才得以实现的,这种配合是否有一定的规则?如果文字部分过于简单,甚至没有是否可以认为是一种缺陷?如果将徐勇的《胡同》照片挂满一墙,一个文字都没有,读者仍能感受到这些照片作为纪实摄影作品的历史性和人色彩吗?现在的读者已经开始求知于每张照片所拍胡同的历史和故事,希望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处理好文字与摄影专题的关系,要做到文图并茂,互为补充。专题摄影的文章是在一组以具有逻辑联系的照片基础上的文字,要求是拾遗补缺。文章有利于突出主题,有文采,栩栩如生,给人以美感,其最大价值就是突显照片背后的深层意义。目前许多人文地理方面的杂志,往往用最精的图片配以深入的文字,现在杂志已摒弃了以往堆砌图片的做法。图说也不是以往的“看图说话”,而是采用大段说明,揭示图片背后的故事,我们一些画报也采取了这样的做法。
镜头是人类的另一种语言,可以是大众或是新闻记者在新闻现场所拍的纪录照片,也可以是像摄影家王小慧那样半夜突然有了灵感,起来创作的一组照片。不论这些图片是用在自媒体上也好,或是用在大众媒体上也好,若想引发大家的关注,我们何不怀着一种更为人文的情怀去感触,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去思考读者的需求,再搭配文字或是其它手段来展现,也许可以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国摄影》
(一)摄影艺术的美学价值摄影通常被人们看作普通的照相而已,缺乏从美学视角审视与认知的研究。要认识摄影艺术的美学价值,可以先从美学概念、起源等切入,明晰审美的本质属性,探究其与摄影的关联。美学一词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第一次赋予审美这一概念以范畴的地位,他认为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审美是感性认识的能力,这种感性理解和创造美,并在艺术中达到完美。摄影艺术,可通俗理解为:摄影的艺术,广义上包括一切与摄影有关的艺术活动,狭义上特指可以作为一个艺术品种存在的那一部分摄影,是《辞海》中所说的“造型艺术的一种”。摄影艺术是一个较年轻的艺术门类,紧紧伴随着每个时代高新科技的发展而发展。摄影艺术是一种对现实的高度概括,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影像工作方式。摄影就是作者的一种表达,正如说话是一种表达、写作是一种表达一样。如果说美学是关于感觉和情感规律的科学,摄影艺术的美学价值也就是摄影在人的感觉感知、记录、表现方面所特有的视觉功能以及其所具有的情感表达与创作。应该说,摄影艺术作为一种造型语言,富有情趣或美,是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之一,二者是一种相互交织的关系。
(二)照片信息包含有审美属性普通的照片还不能称之为摄影艺术作品,还必须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提升。首先,从摄影的主体而言,拍照者只有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成为有艺术创作能力的摄影师、摄影家或摄影爱好者,才能成为自觉的摄影艺术作品创作者。其次,就是对于照片必须用符合艺术标准的审美价值来衡量其是否为摄影艺术作品。然而,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摄影的大众化普及为每位拍摄者通往摄影艺术之路奠定了入门基础。随着摄影进入艺术行列,也就产生了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摄影艺术创作的摄影美学。照片或者说摄影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属性,这是不争的事实。人们看照片的过程,就伴随有一种审美的心理。即便看普通的人像照片或者风景照,欣赏者也是带着照片真好看、真美这种普通的审美心理的,不要说具有更强艺术性、更高级的摄影作品,以及艺术欣赏者对这种摄影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实际上,照片的审美属性是比较普遍的,尽管有低级和高级之分,摄影的拍照者或者说创作者的艺术修养也有差别,照片的观赏者或者说摄影艺术的欣赏者的审美素养也有差异。但是,照片包含的信息,摄影的作品的光影、线条、色彩、质感等画面语言以及所表达的主题一定是含有审美元素属性的,和绘画、雕塑等一切视觉艺术一样。
(三)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摄影审美支撑摄影具有审美价值,视觉文化的影响力无所不在。我们已经置身一个全球化的影像社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需要具有审美属性的艺术形式来实现,那么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摄影审美支撑。不要把很容易掌握和普及的摄影当成只是随手拍照相,只是玩乐一样的无意义消遣。要看到摄影这种最普及、具有审美元素的拍照在所有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中的潜移默化影响,要提高其对人文素养培育和提升方面的价值。同时,把大学生摄影这种非自觉的拍照,通过课程、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方法变成意义更加明确的认知和培育,要从理性认识和科学方法上促进摄影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所应担当的艺术审美功能的实现。
二、摄影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途径
在摄影艺术具有美学价值,且美学是人文精神和情怀的重要载体这样的认知明晰后,摄影可以作为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方式方法也就可以理解了。大学应通过各种摄影艺术途径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摄影艺术课进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人文教育课程是帮助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对历史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终极关怀的情感,除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大的学科专业支撑之外,作为艺术内容之一的摄影艺术也具有通识课程的属性。从教育的本质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教育实践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正成为素质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摄影艺术课不仅是摄影和艺术专业里的专业或专业基础课程,也完全应该成为大学通识教育体系里对大学生通识美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课程。人文艺术课在大学里具有重要作用,大学应重视艺术对一个人的成长、创造能力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大学不仅要培养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人才,更应该成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公民。摄影艺术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其人文修养,促进其人格完善,包括能力、方法、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让大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平衡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摄影艺术技巧和艺术理论教育课程的开设,可以满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对摄影技能和人文精神修养的需要。据调查,法国一些重要的大学几乎都开设摄影教育课,如巴黎大学、里尔大学、波尔多大学等。
(二)大学生的摄影艺术课外活动应该得到加强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学校要在加强艺术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成立摄影学会、协会类组织摄影艺术社团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摄影艺术社团通过开展各种摄影艺术类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摄影艺术实践精神,提高其摄影的创作和欣赏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大学生摄影协会可以把有摄影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摄影技术培训、摄影创作和欣赏讲座,进行摄影创作活动,搞摄影比赛与展览,开展摄影艺术研讨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摄影艺术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摄影技术与艺术水平,提高其文化修养和人文情怀,使其更深入地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的社会活动、关注大自然等,更好地实现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作为学校和社团的摄影艺术教育、实践和活动对于大学生的摄影艺术和人文精神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可谓意义重大。
2.加强以摄影艺术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是知识与文化的殿堂,也是文化创造与培育的阵地,这是大学的基本价值决定的。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一定是非常普及和厚重的。因为摄影是视觉语言,摄影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完全可以重视以摄影艺术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在一个摄影艺术繁荣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昌盛的大学,大学生受到摄影艺术熏陶、教育、锻炼都是非常容易实现的。摄影艺术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共生与互补的关系。大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摄影艺术也就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反过来,校园文化建设好,摄影艺术兴旺的大学,可以让大学生吸收的摄影艺术养分就更充足,可以更有条件培育其摄影艺术修养,促进人文精神培育。
关键词:舞蹈;视觉语言;形式;观念;设计方法;跨学科性
中图分类号:J70-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7-55-3
舞蹈(dance)一词来源于高地日耳曼语的 “danc”,原意为伸出肢体。汉语的舞蹈中,人身体中上肢的活动称为“舞”,下肢的活动称为“蹈”,上下肢体进行配合,则形成“舞蹈”。
舞蹈是最全面、最丰富的艺术门类之一,不同于我们所直接理解的,舞蹈艺术不仅仅只是肢体的表演行为,它是具有丰富的情感与结构语言的,舞蹈包含了绘画艺术中的视觉语言、雕塑建筑中的空间语言、设计艺术中的组织语言、音乐艺术中的听觉语言、戏剧中的时间语言、表演艺术中的身体语言等等。正如苏珊・朗格所评价的:“有的人认为舞蹈是视觉音乐,有的人认为是连续画面或是无声戏剧。”[1]这些艺术语言对设计语言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帮助与实验性意义。
一、舞蹈的视觉语言
舞蹈的视觉语言除了传统的点线面之外,更包括了光影、色彩、装饰、结构、比例、尺度、韵律、趣味等诸多方面,而这些因素的出场又受到建构、符号、文脉、隐喻的诱导,与功能与技术、人文与艺术等因素结合在一起。贾倍思在《型与现代主义》中强调:“一个设计的很好的型,往往在形体和空间构成原理上运用创造性,而且表达清晰。”[2]而这种形体与空间的构成原理,可以使我们在舞蹈的造型与视觉语言中获得很多启发。
舞蹈的构成要素有表情、动作、构图等,同时具有流动性与时间性。同样作为视觉艺术的设计,构成要素有线条、体积、空间、光影、色彩、文字、图案、肌理等。与设计一样,舞蹈有着独特的语汇系统,这些语汇中符号、意象、表现与隐喻都让人充满着视觉上的想象力,因此这些舞蹈中的视觉语言都可以通过想象力转化为设计中的视觉语言,形成新的符号、新的形式。
颜色是舞蹈中最先需要强调的视觉语言,芭蕾舞中白色与黑色的对比,民族舞中朱红色①②与深蓝色的搭配以及现代舞中炫目的彩色光影,都因为色彩的视觉引起观众生理性与情感性的不同体验;其次是舞蹈中的线条,建筑的直线、人体的曲线我们都可以称为线条,而舞蹈殊的线条定义即是舞蹈中的轨迹,“人物在舞台上地位的调动线,或称为舞台空间运动线,同样从属于人们对线条形式的审美感受。”[3]
舞蹈表情中舞者的妆容与眼神,舞蹈动作中舞者的线条与力量,舞蹈构图中对空间的感觉、切割、组织、构筑、描绘以及对空间中点线面的合理布局,舞蹈图谱中以解剖学为基础的动作标记图像或文字以及现代舞中炫丽的特效、光影与服装道具,这些被苏珊・朗格形容为“舞蹈的物质材料”都是舞蹈中可以被研究借鉴的视觉语言。
二、舞蹈的艺术形式
舞蹈是以形式为主导的艺术门类,它通过形式转译:其内容背后的背景、隐喻、语义、符号等意义。正如贝尔所说,艺术的终极目标就是追求有意味的形式”他强调:“线条与色彩以某种特殊的方式组合,某些形式与形式关系唤起我们的审美情感。这些关系是线条与色彩的组合,这些审美意义上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而‘有意味的形式’是所有视觉艺术作品的共有特征。”[4]这种有意味的形式除了我们常常定义的某种程式化、模版化的装饰性之外,更是包含了诸多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例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
不同于传统舞蹈,现代舞蹈形式更加独立,从再现性转向表现性的表达,脱离传统的写实手法,转而探讨更多的可能性与潜在性,因此,形式的功能也不再停留于说明,而是上升为表现。现代舞蹈中常常运用到后现代主义的诸多艺术范式,如隐喻、反讽、拼贴等修辞手法。正如舞蹈的运动性特质一样,舞蹈的艺术形式也是非静止的,是概念性的、实验性的、游戏性的,舞蹈形式中的每一个符号经过提炼、组合与拼贴,成为新的可操作的形式与游戏。
从以传统故事架构为原型、讲究动作线条的完美性的芭蕾到皮娜・鲍什集对话、融哑剧与音乐为一体的现代舞,舞蹈的形式既是即兴的,也是精心设计与实验的。舞蹈本身可以看做某种视觉的符号,但同时,也可以用符号来解构舞蹈,通过符号完成舞蹈意象的创造,以此完成舞蹈形式的创新。
在当代艺术中,我们常常会借鉴舞蹈中的表演行为,并且延伸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行为艺术,通过对舞蹈艺术的研究,行为艺术从观念出发,同样将身体作为主要媒介、材料、①②工具与语言进行新领域的创作,它带有芭蕾中极端化的身体变形或暴露体验,也带有现代舞中所具有的即兴、瞬间与真实。
同样,我们也可以将舞蹈的形式运用在设计艺术的形式中,反之也可以将设计的形式结合舞蹈的形式,形成互动的、新媒体的艺术形式。如将设计形式中的材料语言结合舞蹈形式中的身体语言,将金属、纸张、纤维等材料包围舞者的身体,再结合全息投影、动作跟踪系统、互动动画等新兴多媒体设计形式,甚至可以通过网络传送,形成现场之外的,线上的或虚拟的互动表演,将人与设计、人与舞蹈更完美地融合。比利・卡维以女性优美的舞姿与动作融合3D投影技术的立体舞蹈影像装置设计展以及墨尔本结合当代舞蹈与新媒体技术并加入音响、视像的互动设计从而成就全新视觉剧场的块动舞团就是很好的形式结合范例。
三、舞蹈与设计语言
舞蹈本身就可以视作一个设计的行为,舞蹈编创者与舞蹈家在创作中从资源到观点的转换,从形式到媒介的实现,从戏剧性效果的呈现到对思想与哲理的深刻揭示,都典型地表现为一种设计过程与方式,这种设计的行为区别于传统设计艺术的功能性目标,更加突出心智、理念、观念的价值与作用。这种侧重精神性表现的创作方式,也应该体现在设计语言中。观念是影响形式语言的关键,通过对舞蹈语言的研究,我们可以寻找到表达观念的新的设计语言与媒介,简单来说,设计中,我们的媒介远远不能局限为纸笔与计算机,设计的媒介可能是舞蹈中的动作、舞蹈中的文本、舞蹈中的音乐等等,也可以将设计自身的语言或技法与舞蹈中的方法交叉,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组成交叉课题或团队,实现更广泛的形式语言。
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正门口曾展示过一件概念设计作品,建筑设计师葛明着力探讨身体在作为建筑细节的空间中所处的位置,而建筑的生成又是如何来源于身体之于身体与身体间的关系。装置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于舞蹈与戏剧中的身体与仪式,在舞蹈作品中,身体与身体之间的关系往往通过男女身体的对比与交融得以实现与被理解,而这件设计作品中,设计师将钢与木两种材料作为男女身体特征的差异性与相容性进行比较与探讨,在形成建筑构造的同时,也形成了与舞蹈中所探讨的身体话题如出一辙的设计主题,那就是,身体既是表演性的,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舞蹈结构中,时间中的人体帮助空间中的人体得以被表现,而人体之外,音乐也是赋予其节奏的重要组成,这种视与听的结合同样可以用于设计语言中,比如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的静态海报设计,它是不具有时间性质与空间性质的,从舞蹈中我们获得借鉴,将听觉、将空间结合平面视觉语言,形成新锐的、互动的海报设计。观众在互动海报中获得时间流动的观赏价值。
现代的设计中,新锐的设计师们已经结合音乐等相关科目进行了突破传统的尝试,但这些只是研究的开始,艺术语言与艺术形式的推广,需要我们拓宽研究边界,进一步地探索与寻找。
参考文献:
[1][瑞士]I・伊顿,朱国勤译.设计与形态[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2]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于平. 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邬烈炎. 设计基础:来自观念的形式[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
[5][英]克莱夫・贝尔. 艺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贾倍思. 型与现代主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7][法]卡琳娜・伐纳著,郑慧慧译.舞蹈编创法[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论文摘要]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多维度模拟仿真的计算机技术,在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的现代展示艺术中,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给其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分析虚拟现实的技术应用与艺术表现力,凸显此技术在现代展示艺术中的优越性,虚拟现实将成为现代展示艺术的新的发展方向。
一、 现代展示艺术的发展概况
现代展示艺术是以科学技术和艺术为设计手段,并利用传统的或现代的媒体对展示环境进行系统的策划、创意、设计及实施的过程。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现代展示艺术在经济与文化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不仅仅是单纯的产品宣传推销的窗口,同时还是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与文化的宣传窗口。它在当今社会领域和信息领域、商业领域中充当着其他行业或媒体不可替代的角色。
在现代展示艺术中,早已不再只是单纯依靠展板或展柜这种纯静态的展示方式,而是运用了大量的多媒体技术,表现出一种动态的、交互的展示方式。观众不但可以多维度的观看展品,还可以对展品进行操作,与展品产生互动,让观众更加直接的了解产品的功能和特点。这种以多媒体技术为平台的现代展示技术手段多种多样,这些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使现代展示艺术又有了新的创作手法,虚拟现实技术所带来的全新仿真交互体验将成为现代展示艺术新的发展方向。
二、现代展示艺术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平台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生成虚拟空间,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仿真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实时的地观察空间内的事物,并产生各种交互行为。虚拟现实集成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立体显示技术等技术,是一项综合的集成技术。它所具有的沉浸性(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和构想性 (imagination),使人们能沉浸其中,形成具有交互功能的多维化的信息环境。现如今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运用在军事、航天、医疗、教育、娱乐、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在现代展示艺术中,虚拟现实技术才刚刚开始被使用。
虚拟现实技术主要是由硬件与软件两大块技术组成,这两块技术是相辅相成、互相关联的。在现代展示艺术中,根据展示的特性,通常将其分为四种主要技术,即全景图像技术、三维显示技术、立体声效技术和交互技术。
1.全景图像技术
全景图像技术是目前迅速发展并逐步流行的一种新的视觉艺术 ,它是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全景摄影技术,它是把相机环绕四周进行360。拍摄的一组照片或利用鱼眼镜头所拍摄的全方位照片拼接成一个全景图像,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全方位互动式观看的真实场景还原展示方式虽然全景图像技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三维技术,也并不算是完全的虚拟现实技术,但它毕竞能给人带来一种真实的现场感和交互感受,所以它也常被称之为是一种准虚拟现实技术。由于全景图像技术相对较为简单,实现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大量运用于许多场景展示中。
2.三维显示技术
立体三维显示的临场感是使人具有“身临其境”逼真感之根本,也是虚拟现实的核心技术之一。为了要逼真地模拟视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三维显示技术的图像处理及理解能力。这种三维显示技术,一种是在软件三维制作基础上的基于平面显示器的三维图像,一种是基于硬件技术在空间中所展现出来的三维图像。第一种技术实质就是软件技术,即运用3dsmax、Maya等三维建模软件制作出三维图像,而显示硬件平台仍为平面显示器,是一种平面视觉上的三维显示 ;第二种技术则是硬件技术,如多通道投影、空气成像技术等。多通道投影技术,可以实现环幕影像的放映,再如立体眼镜可以增强影像的立体感,而空气成像技术则是近年来才研制出的相对高端的硬件技术,它可以实现在空气中呈现立体影像,并具备触控感应交互性。
3.立体声效技术
为了追求虚拟现实的逼真程度,声效的制作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虚拟现实的声效不仅仅是普通的立体声,而是比立体声更为复杂3D声音技术,它是通过人头录音技术实现的,是一种在虚拟现实环境中高度逼真的模拟真实世界中声音的各种物理特征的技术。3D声音可以使虚拟环境的用户分辨出其远近,并判断出音源所在的位置。在虚拟的三维空间中3D声音可以在3D模型的表面发生反射,遇到障碍物还会被遮挡,模拟现实中声音的各种特性 。
4.交互技术
现代展示艺术所追求的不再是单方面的视听展示而更多地注重互动性,因此虚拟现实技术中交互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目前,交互技术主要有空间定位的交互,环境变化的交互以及三维行为的交互这三种交互方式。如果说建模与贴图给虚拟现实作品创造了世界和角色形象,那么交互技术的运用就是给世界增加了生气与灵魂。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展示艺术中的应用现状
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现代展示艺术也从中找到新的突破口,逐渐开始在展示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它所带来的沉浸性、交互性与构想性给现代展示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1.产品展示
在现代展示艺术中,虚拟现实技术最早被应用于产品展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商业产品的销售与服务都逐渐走向数字化,数字媒介高效而又经济的信息传播特点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而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计算机的3D运算能力不断提升,二维图片的展示方式逐渐向三维虚拟现实发展。产品的展示通过三维的方式能全方位的展现产品的外观,同时也可通过交互功能来实时体验操作演示产品的各项功能,使顾客通过对之进行的观察与操作能够对产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有助于加深对产品特色的印象,从而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目前许多知名的企业都开始运用了虚拟现实技术来展示其商品。例如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旗下的荣威(Roewe)品牌,在其官方网站上就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来展示荣威轿车。通过其展示界面,用户可以拖动鼠标进行任意角度的观看轿车外形,同时也可以进入轿车内部,观察内饰,这样的展示方式比传统的图片方式更具真实感,同时也增强了产品展示效果。
2.建筑展示
传统的建筑展示 ,如商业领域的房地产展示以及文化领域的历史建筑的展示往往都以等比例缩小的实体模型的方式展现,这样的方式虽然也能够多角度的展示建筑 ,但由于是等比例缩小的模型,观察者无法真正感受到建筑的体量大小,更无法体会到建筑融入现实环境后的感觉。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展示建筑,可以使观察者像现实一样漫步于建筑环境中,是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这种虚拟现实的小区规划以及样板房的展现形式已经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逐渐热门起来。同时,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文化遗产领域的景观建筑,并借助于网络的传播,可以使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客可以足不出户即可游览名胜古迹,使其文化可以得到更快更好的传播。目前,一些著名的文化景点如,故宫、敦煌、明孝陵等都已做了这样的虚拟现实系统。其中南京的明孝陵则运用了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网络化展示,并建立了虚拟明孝陵网站,游客不仅可以自由的游览三维的明孝陵景点场景,还可以进行实时的文字对话交流。
3.环境模拟
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对具体的物体进行仿真模拟 还可以对环境进行多维度的虚拟仿真,可以实现视觉、听 觉、触觉等多种感知的模拟。例如通过3D立体眼镜、3D头盔、多通道投影等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三维视觉模拟 通过人头录音技术展现具有更加真实感的3D声音;通过数据手套可以实现隔空取物等。这种对环境模拟的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在很多展览馆中得到应用。上海科技馆内的全息音响就是一个虚拟现实的三维声音试听体验,游客进入一 间封闭的房间内,四周通过古老的装饰渲染古屋的气氛游客带上耳机,屋内灯光熄灭,耳机内传来具有位置感很强的立体声音,让人仅仅听到声音就仿佛置身于环境之中。
四、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展示艺术中的艺术性表现
虚拟现实艺术是典型的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是 一种新媒体艺术形式。在很多人的认识中,艺术是人的感知与表达,科学是人的理性与探泰 如果将艺术视为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那么科学则是建立在经验与逻辑上的极端晦涩的理论,那么这样一来,科学与艺术往往会显得“格格不入”。但事实上,艺术家正积极的尝试将各种科技手段应用于艺术的创作而许多科学家也希望借助高技术手段实现着精彩的创意 ,跨入艺术家的行列。“每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必然会经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劳动为前提的发展过程,这似乎是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必由之路”。虚拟现实艺术亦是如此,从最初的在军事航天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到现在越来越广泛应用范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也逐渐开始利用此技术探索新的艺术手段。现代展示艺术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给予了设计者新的创意空间,从而给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表现手法。
虚拟现实技术所表现出的艺术性首先存在于数字影像的虚拟性、非物质性。由于数字影像是一种真正的非物质化的图像,它并不是客观存在,也不是用物质颜料表现的想象性现实,而是一种真正属于电子视觉质感的影像。但同时这种数字影像又在模拟现实物质环境,甚至是超越现实的构建新物质新环境,这种亦幻亦真、现实与虚拟的纠缠常常引发人们无限的思考,这种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表现,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同时 ,与传统的平面多媒体展示相比,虚拟现实的数字影像从视觉上是一种三维立体的展示,是可以多角度的、非线性的呈现虚拟物体或虚拟环境。其次,通过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声、光、电技术在现代展示艺术中的应用,与传统的声、光、电技术所表现出的纯粹电子视觉不同,虚拟现实的声、光、电技术更加注重物理真实、感官真实性,同时通过立体显示技术呈现出更为让人沉浸其中的逼真三维视觉效果。真实世界的光影声效是复杂的,但并不完美,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其模拟真实性的基础上对整体的色彩对比与光影层次上进行和谐统一,加强气氛的渲染和情感的传达,以达到超越现实的完美程度,增加其艺术性。再次,虚拟现实技术所带来的沉浸式交互的特性也给现代展示艺术带来了新的魅力。在虚拟的物品或空间里,用户可以实时的、非线性的进行人机交互,控制虚拟的物品,或在虚拟空间内自由活动。这种虚拟交互 ,最基本的方式是通过鼠标或键盘的操作,对三维物体或场景进行多角度浏览观察,并实现对物体的控制以及虚拟角色的行为控制。这种交互方式就类似于如今的3D游戏一样,充满互动趣味性。而更高级的交互则是利用数据手套、多点触摸屏等传感硬件设备来实现更加具有沉浸感的交互体验。这种交互是让人利用更加自然的行为来实现人机虚拟交互,使其降低人机交互那种纯粹模拟感,而变得更加真实,更为身临其境。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交互性与构想性在现代展示艺术中有着其特有的优势与魅力,它的这些特性所带来的全方位多维度的自由化的交互体验使得观众可以从一个传统艺术的受众者一跃成为艺术的参与者,而逼真的三维场景与视听效果使观众沉浸其中,在这种积极的状态下与所展示的作品进行能动的交流,从而可以分解或接受或改变作品原先的观念。
五 现代展示艺术的虚拟现实化发展展望
虚拟现实技术对于目前科学技术发展来说还是一项较为新兴的技术,属于数字技术的一个分支,而此技术在现代展示艺术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就 已经体现出其明显的优势和魅力。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展示艺术视觉效果上的革命,更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全新交互体验。首先就是它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是除实体仿真模型以外任何一种展示手段所不具备的,是基于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对现实的虚拟仿真以及对现实中所没有的事物进行虚构。其次就是它的自然属性的交互,这种交互不仅仅是传统多媒体展示手段中的电脑的鼠标键盘或触摸屏的交互操作,而是利用人的自然行为屙眭,即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习惯来与虚拟现实环境进行交互,这种交互拉近了观众与展示作品间的距离,甚至是一种零距离的交互。
由此可见,虚拟现实化的现代展示艺术作为科技与艺术的崭新结合点,拥有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创造性、想象性和身临其境之感,更为合理的协调了人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开拓了现代展示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其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的特点也给展示艺术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语言。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现代展示艺术中的应用也会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 Grigore C.Burdea(美),Philippe Coiffet(法)著 .魏迎梅 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2]胡小强.虚拟现实技术[M].北京邮 电大学出版社 2005
[5]李勋祥.虚拟现实技术与艺术[M].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廖祥忠.数字艺术论[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 006.
[5]李喻军.现代展示艺术设计[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关键词】蒙太奇;镜头碰撞;《一夜风流》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123-02
富家女艾丽在逃婚途中,偶遇穷困记者彼得,经过一路争吵与“患难见真情”,两人终于结为连理。该影片严格遵循了戏剧中的“三一律”原则,将对白与人物塑造处理得非常巧妙。“里斯金生动的对白,对可笑情境的创造以及他在传统思想的界限内所表现的讽刺趣味,却使这些人物带上了一种新的性格”①。《一夜风流》在镜头语言和叙事层面上对蒙太奇理论的应用,使得影片的纹理更加有质感,戏剧矛盾冲突更加紧凑。
一、镜头语言中的蒙太奇
美国导演格里菲斯对蒙太奇的运用可谓是娴熟而巧妙的。他擅长吸收各个流派、各个导演的拍摄技巧,并加以融合,形成自己的体系。“他的独创性表现在他对‘交替蒙太奇的研究上’,而不是表现在把同一个场面切割成一系列的景上”②。这与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最早将蒙太奇理论进行发展演变。正如谢尔盖・爱森斯坦所说:“单镜头画面绝不是蒙太奇的要素,单镜头画面是蒙太奇的细胞……它的特征是冲突、是碰撞”③。而库里肖夫门下的普多夫金就认为:“蒙太奇是诸片段的联接。”显然在影片《一夜风流》中,镜头之间不仅仅联接,同时也有激情的碰撞与冲突。《一夜风流》将二者的“碰撞”与“联接”相结合起来。
故事的开始就是父亲与艾丽吵架的段落,两人一见面就进入激烈的争吵状态,此时艾丽与父亲同在画中,是一个小全景,在两人无法达成共识时,插入第三人进门的中景镜头。这样两个镜头的衔接,就构成了爱森斯坦所说的一加一大于二的第三种含义:即片中的艾丽与父亲的谈话被打断,观众会猜测绝食的艾丽是否会吃送来的食物,此时的食物成为艾丽情绪转折的关键插入点。食物被打翻给了观众有力的暗示,并在之后的剧情发展中符合了观众的期待。
除去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冲突,还有单镜头画面内部的冲突――这便是潜在的蒙太奇:“这种蒙太奇随着张力的不断增强,便会打碎自己的四角形细胞,释放出自身的冲突,去推动各蒙太奇片段之间的蒙太奇冲撞”④。影片中谢普利在巴士上看到艾丽的悬赏通告,企图与彼得五五分成,获取赏金。在这一推动矛盾发展的情节中,影片采用了三个特写镜头,来加强内部蒙太奇的裂变。画面首先出现的是悬赏通告的特写镜头,接着是谢普利转头看向艾丽的特写镜头,而后是艾丽毫无察觉的唱歌的近景镜头,这形成一组小的对抗,而此间影片安排了巴士上其他人唱歌的中景、全景,以及司机的近景镜头,在观众快要忘记刚才的“对抗”时,又出现了谢普利看向艾丽的特写镜头,画面中谢普利拿着报纸若有所思地画面视为潜在的蒙太奇,与艾丽尽享旅途欢乐的镜头形成一个潜在的矛盾冲突,而在欢声笑语中插入的第三个特写镜头便成了推动这组对抗演变激化的内部张力,观众不由得担心起艾丽的处境。那些看似与谢普利想捞赏金这一剧情无关的其他人的反应镜头,其实是电影技法中被分解为不同方向的线画片段、立体处理的诸片段与平面处理的诸片段、甚至低调或高调的片段。影片中的冲突无时无刻不在人物语言、表演上展现出来,例如一开始父亲与艾丽争论是否要嫁给卫斯理,彼得出场时是以与报社老板打电话讨薪的争论开始、艾丽与彼得一见面就开始斗嘴等场景,为镜头内部的蒙太奇提供了无限张力。
此外,“一部影片的进展构筑在时空组接的原则基础上,电影的运动性赋予导演自由变化场景、景别、视角和节奏的权利,同时提出文学和戏剧所没有的对时空连续性的要求。这种电影独具的特征曾被巴拉兹恰当地称为‘视觉连贯性’”⑤。影片开始三分钟,观众就已经知道了艾丽可能前往纽约,从游艇到车站两个场景的转换足以看出“视觉连贯性”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也更证明一点:影片中的时间不是被填充的,而是被建构的。同样被建构的时间在之后的剧情分场景中又体现在画面的淡入淡出上,黑场的出现无疑是划分段落时间的有效特技,但频繁的使用难免让人X得乏味,可见电影在表现时间的流逝上还是有一定的缺陷。
二、叙事层面中的蒙太奇
与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截然相反的是,此时的美国影片更加注重的是蒙太奇类型学中的叙事蒙太奇与表现蒙太奇。维尔托夫在《电影眼睛入门》一书中,用公式表达他的主张,即:“电影眼睛=电影视觉(我通过摄影机看)+电影写作(我用摄影机在电影胶片上写)+电影组织(我剪辑)”⑥。这种建立在对纪实材料记录上的蒙太奇理论在此时的故事片中并不适用。爱森斯坦的学理性辩证法式的蒙太奇理论尽管更加倾向无情节、无演员的理性电影,但他所拍摄的《战舰波将金号》等前期影片以及《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等后期影片依然属于叙事作品的范畴;他将蒙太奇进一步区分为两种功能:“一是叙述故事,二是对故事进行节奏的概括”,其中在叙述故事的功能中有一条是“对应于若干动作进程的平行蒙太奇”⑦。也就是在现代电影中经常用到的平行蒙太奇。在《一夜风流》中对平行蒙太奇的应用就初现端倪:在船上的房间内,父亲劝说艾丽不要绝食,门外站着偷听两人谈话的水手,同一时间不同场景的交叉剪辑在开头便加强了故事的戏剧性。而更为明显的是之后平行蒙太奇与对比蒙太奇的交叉使用,使矛盾冲突加剧,主人公情感的发展一波三折。彼得试图在艾丽睡醒之前赶回住所时,导演安排了艾丽父亲的车队与彼得的车同时出现,两组行车的戏份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展现出来,艾丽父亲的车队超过了彼得,第一次有了交集,而浑然不知的彼得,正沉浸在艾丽能够嫁给他的喜悦当中;眼前的火车挡住了彼得的去路,而他并没有因此着急,反而向火车上的人一一挥手,这在观众看来已经是急不可耐,彼得轻松得意的心情与观众想要观看的矛盾爆发的那一刻形成对比蒙太奇,火车一过,两组关系再次有了交集,彼得这才意识到爱人已经离开自己的事实。两组蒙太奇的使用让这一段落的情绪被激发到极致,平行蒙太奇使观众对事件进行对照与比较,从而产生联想,对比蒙太奇通过镜头中相互对立的内容产生冲突性的对比,起到相互映衬、强调的作用。
1929年爱森斯坦发表的《有声电影的未来》一文,提出了声音影像蒙太奇的问题,着重强调了声画不同步的原则。在影片中,画外音的⒂牒苌伲喊丽按照约定嫁给卫斯理,在婚礼进行曲响起时,艾丽的心其实已经跟随彼得而去,此处的婚礼进行曲庄严肃穆,而艾丽的心在这样有条不紊的音乐背景下更显得摇摆不定。声音与画面所表达的意味并不相同,更加衬托了艾丽犹豫的心境。这种心情从婚礼开始持续到宣誓长达一分多钟,但此处的声画不同步未免有些牵强。假如在仪式开始前,在艾丽与彼得见面的那场戏中加强宴会厅中欢快的背景音乐的话,那么艾丽沮丧的心情将被衬托得更加明显,使之后逃婚的行为从心理上更能达到观众们情绪上的满足。但正如李・R・波布克所说的那样:“在三四十年代的影片中,画面与声音的关系是比较缺乏想象力和比较机械的”⑧。在《一夜风流》中不难发现,大量的对白充斥其间,但背景音、画外音甚至环境音效的视听效果并不能尽如人意。在侦探查房前,门外响起嘈杂的人声,查房出门后,嘈杂的声音又在画面外的空间响起,此处对画外音的运用巧妙地将视觉空间扩展,使观众相信电影所营造的“真实”空间氛围,增强了可信度。然而导演对画外音的吝啬,使我们无法找到更多的案例。
相对于苏联蒙太奇学派偏重的“理性”,美国电影蒙太奇在叙事层面上应用得更加深入,这也就是美国电影的“经典模式”。这种蒙太奇强调戏剧的整体性,各个镜头、场面、段落的连贯性,每一个镜头都不露痕迹地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镜头,通过动作来完成蒙太奇的流畅性。如影片中艾丽拦车的片段,画面中依次出现的是迎面驶来的私家车、艾丽拉起长裙露出大腿、司机脚踩刹车、拉手刹的镜头,紧接着观众看到的画面就是艾丽与彼得坐在这辆私家车的后座上。这种通过人物动作与观众幻想相结合的手法,使影片在行径过程中自然流畅,剧情发展在这种蒙太奇的规则下显得更加有趣。
此外,银幕上的蒙太奇是多空间、多视点的镜头运动。一方面它通过镜头间的组接变换讲述故事,推动剧情发展;另一方面又通过镜头的角度、景别、长度、速度、焦距、景深、光影和色调来表情达意。我们不难发现,影片中对男女主角的打光照明上,导演下足了功夫:镜头每每指向艾丽时,多以高调柔光出现,好莱坞的三点布光法在此展露无遗,艾丽的脸上甚至被加上了一层柔光的效果,使整个人看起来高贵典雅;而与之相对的男主角彼得,导演使用的是较为硬朗的光线塑造,彼得脸部的轮廓清晰分明,有利于塑造彼得的性格。在艾丽与彼得为了避开谢普利而中途下车时,两人来到了河边,河面上波光粼粼,艾丽逆光坐在岸边,身体的轮廓光熠熠生辉。两人刚刚经历了谢普利险些泄密的事情,一颗心刚刚落定,达成联盟的两人在斗嘴中逐渐暗生情愫,此时环境光影的刻画对二人感情的升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使影片获得了特有的生命力。
三、结语
早在格里菲斯拍摄影片时,蒙太奇就已纳入电影的使用法则中,前苏联蒙太奇学派又将理性蒙太奇加以探索研究。《一夜风流》中的人物设定、剧情设定以及叙事、剪辑无一不渗透着叙事蒙太奇与理性蒙太奇的影响。这部影片的成功对于三十年代的轻松喜剧片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②[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徐昭,胡承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294,119,295.
③④⑤⑥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64,166,115,227.
⑦刘云舟.电影叙事学研究[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31.
⑧[美]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M].伍菡卿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