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与创新范文

企业与创新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与创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与创新

第1篇

【关键词】企业创新;统计;方法

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工作与统计信息密切相关,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又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由于统计的特性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和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对企业而言,将具有很大作用。

统计工作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企业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笔者认为,在运行方法和统计内容及计算方法上,企业统计工作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企业创新的统计度量做一阐述。

1.产出角度的度量

其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间接度量法,利用公司财务会计及市场信 息,如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收入增长事、市场占有事、成本利润率以及公司市值来度量其创新产出。自然地,盈利增长高的公司通常被认为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这一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陷一是会计利润指标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公司可操作性,公司市值在一个非有效的市场里常常遭到扭曲;缺陷二是公司盈利性虽好度量,但盈利的持续性则很 难测算,尽管有托宾Q值、成长能力指数可资借鉴,但效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缺陷三是带来企业盈利的不仅仅是创新因素,还有非创新因素,比如新的订单。若不将这两类因素分离出来,创新因素的贡献就很难准确地测度。

第二类做法是直接度量法,即对处于企业创新最高层次的产品或工艺创新加以度量,设计出相应的指标,度量企业新的或改进的产品数量、工艺数量及其价值。著名的创新研究机构一一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建立的数据库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澳大利亚统计局的创新调查也是直接询问企业是否有新的或改进的产品与服务,调查机构让企业估计其销售量中有多大比例是:

(1)新产品;(2)改进的产品;或(3)没有变化的产品。还请企业估计其销售的产品中有多少比例来自于新的或改进的工艺,构建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来反映企业的新产品创新能力。

另一种潜在的产出度量方法是智力产权统计,比如专利、商标及专用设计。企业申请智力产权,意味着企业认为这种产权已经创造出了某些需要保护的新知识,这些新知识会带来价值。妈使智力产权申报后来因缺乏新颖性而被拒绝,这一申报仍然对企业的创新行为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但学术界有人对以专利数作为创新产出的指标提出批评,认为专利并不必然代表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创新,专利的商业价值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引发出的改进思路是做更细致的调查工作,比如对专利拥有人的专门调查,利用专利维持费缴纳资料,或专利引用资料,这些资料对评估专利的价值大小都有一定作用,比单纯地看专利数更有意义。但要注意的是,只有那些真正有商业价值的专利,其专利期内缴纳的维持费才有信息含量,而专利引用数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引用越多,其价值越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

2.投入角度的度量

一个企业在研究与开发(R&D)上的投入是最为常用的度量企业创新的变量。其优点在于它易于理解,且其资料较易获得,并且R&D与 创新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这使人们相信用n&D作为度量创新的代替变量有一定意义。但其缺点一是对R&D很难做出准确的界定,二是企业创新所包括的内涵要大于企业R&D所包括的内涵。

从企业在商标或专用设计上的投入来度量创新,这种方法虽不像专利那样常见,但亦是一种选择。国外有些创新调查就包含有购买商标之 类的内容,如澳大利亚统计局进行的创新调查。有学者认为:“商标是,并且从19世纪晚期到整个20世纪一直都是重要的商业资产。然而,它们(不仅是商标,还有品牌及公司名称)并没有得到经济或商业史学家们的系统研究。”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商誉、商标、专用设计等无形资产的意义越来越受到学界与实务界的重视与认可,因而,根据无形资产资料苎度量企业过去的创新活动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一种选择。利用两个不同时间内无形资产的变化作为这段时期企业创新活动的替代指标也就成为一种方案。

从投入角度度量创新的另一种方法是以企业外购专利、商标和特许权方面的支出数额作为度量创新活动的指标。有时,技术可能就内含在资本性投资设备之中,如机器设备、工业工程、产品投产期上的支出。一家购买了改进型机器设备的企业,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一个创新者。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把总投资支出都当成是创新性支出,那是不适当的,那些用于更新原有设备方面的支出应剔除掉,并且由新旧设备上的支出比率可用于度量企业的创新水平。

企业在新产品上的营销支出也常被视为劬新的一部分。有学者对营销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做过一个综述,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给予肯定。在国外的一些创新调查中就包含有与新产品与改良产品的销售相关的费用支出,以及与新产品或改良产品与工艺相关联的培训支出费用。

最后,创新也可能发生在管理方法和组织方面。这方面改进上的费用支出,也涵盖到相关的创新调查与度量之中。

将以上创新投入方面的支出数额与公司产品销售收入或公司总资产相比,便构建出反映公司创新投入强度的相对指标。

3.计量综合角度的度量

上述或从投入角度或从产出角度的度量及其指标,是现在国内外企业创新统计调查或相关研究中用来度量企业创新的常用方法。每一种指标都刻画了企业创新的某一侧面的内容,是对企业创新程度的部分度量,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指标都很难作为度量企业创新的基准。

这意味着如何结合多个指标构建出能综合度量企业创新水平的方法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

第2篇

关键词:制造业 自主创新 创新系统 战略创新

一、引言

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其科技领域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同时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迅速提升。但是在看到中国制造业发展优势以及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国制造业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不足:(1)制造业企业总体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尽管中国制造业大企业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但与世界级企业相比,规模上还是偏小。(2)中国制造业面临产品低端、利润微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尴尬。(3)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落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

随着竞争环境的加剧,大多数企业都已经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对创新过程认识的局限性常常使许多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失败,例如,国内一些制造企业引进了不少国外专利或技术知识,但由于吸收消化能力不足,因此无法有效地利用这些先进技术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另外一些制造企业缺乏管理自主创新的实践经验,对于自主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和复杂程度认识不足,从而导致自主创新的失败;还有一些企业由于缺乏新产品市场化的知识和经验,新产品自主开发出来以后不能有效的推向市场,而企业为开发新产品的巨额投入等又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甚至导致企业创新失败并面临生存威胁。目前如果不解决我国制造产业当中普遍存在的多种问题,将会严重阻碍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改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新视角

以上问题在我国制造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很多制造企业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创新能力体系的基本构成,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缺乏深入了解。片面地追求技术创新,忽视了企业内部不同创新间的相互影响,未能从战略高度认识到企业创新系统不健全对自主创新的长期而重大的影响。事实上,企业在技术上的任何创新只是推动企业目标实现的手段,而影响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断创新的内在需求和外在压力。企业只有建立并不断优化自身的创新系统,才能自发且持续地做好技术创新工作。

(一)企业创新系统

企业的创新过程是一个实现价值增长的过程,这条价值链上涉及了许多影响企业创新的内部要素。创新的过程不应该再被简单看作是一个技术工程、技术项目等,也不能简单地考虑创新作为一个结果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影响这个结果的要素作用及其关系。创新的过程是动态进行的,组织贯穿于整个创新过程中,其涉及了组织许多职能,从战略制定到战略执行最后到创新绩效产生,都应该被考虑到。因而,在企业层面来看,创新应该是一系列涉及价值创造或价值管理环节要素的系统创新,并且这些要素彼此联系协作形成系统观以及完成系统创新。基于这样的视角,企业才能真正认识创新的动态性、系统性,同时通过系统分析认识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创新系统的定义及要素

创新系统是指企业的创新者借助于技术上的发明、管理上的发现、市场中的机遇等,通过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以及有关的资源配置方式进行新的变革,并使变革成果取得商业上的成功的一切活动所依赖的条件、规则、流程、方法等的总和。

企业创新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创新努力。因而,企业创新系统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明确这些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是构建企业创新系统首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创新整个过程中涉及的价值增长环节包括战略、组织结构和流程、文化、产品、工艺、营销等6个主要要素。因此,基于价值管理的角度,创新系统包括战略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以及营销创新。

(1)战略创新。战略创新是随着环境变化企业打破旧有的战略模式,形成新的价值创造模式的战略行为。主要包括战略思维创新、战略形成创新、战略控制创新、战略评估创新等方面。战略创新首先得进行战略思维的创新。这种战略创新思维表现在改变传统的着眼于行业竞争的方式,应以为顾客、供应商、企业员工等创造新价值为目标。这需要企业主动去适应变化、利用变化甚至制造变化,从而不断地重建本企业甚至行业的价值创造模式。Hamel甚至将战略创新定义为一种能力,即重构行业现有的为顾客创造新价值以及为所有股东创造新财富的方法的能力。战略创新是新进入厂商在面对巨大的资源劣势时赢得成功,以及现有厂商继续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2)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和对内调整时在不断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它可以通过正确的理性控制和情感引导传递给企业的新员工,并能使企业更好处理内外的各种问题。企业文化一般是指企业内部共有的基本价值观念和一系列行为准则,其实质是企业内部的价值观。为了形成支持持续价值创新、战略创新的组织氛围并影响员工行为,企业需要通过文化创新使人们重新认识环境,并指导员工行为,即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又适应内部组织调整,从而更好地把握、适应以及创造变革。

(3)组织创新。组织创新是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通常意味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以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变化。然而从更深的层次上看,组织创新意味着企业资源的重组,因而这里的组织创新涵盖了组织制度、治理、结构、流程等多个方面。组织创新应当以打破部门壁垒,促进资源积聚和杠杆效应的扩大,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持续的价值创新为目标。

(4)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通过采用新理念、新结构、新材料等开发出能够满足客户更高甚至全新价值、效用需求的产品。它的目的在于为顾客提升价值改变,并为企业赢得价值增长。这里强调产品创新应当注重开发满足客户更高效用需求以及潜在需求,改变既有产品模式,通过产品创新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客户忠诚度,从而保持竞争优势。

(5)工艺创新。工艺创新是指企业产品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例如,新工艺、新设备,也包括企业

生产流程的创新,并往往意味着生产过程重组和新的管理与组织方法(例如大规模定制生产技术、柔性生产技术、敏捷制造等)。工艺创新的目标是通过工艺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或组织效率;通过工艺创新改变技术能力;通过工艺创新的过程重构提升顾客价值等等,这些变革的目的在于更好地配合或促进其他创新环节实现价值增长。

(6)营销创新。企业营销过程是发现顾客需求、价值变化并直接服务于这种变化的重要途径,因而在基于价值管理的管理方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营销创新体现为企业的营销理念、营销策略、营销方法等的创新。营销创新是企业创新完成商业化的最终环节,通过营销创新发现和满足客户新需求、开辟新市场或发现新商机、完成创新产品商业化和实现利润增长。企业营销创新应当以满足甚至创造顾客需求及价值为目标,但它的本质是为企业创新完成商业化并获得利润增长发挥杠杆效应。

2、创新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企业创新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创新努力。因而,企业创新系统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明确这些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是构建企业创新系统首要的问题。我们构建的创新系统六大要素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见图1。

我们强调战略创新是企业创新系统的首要要素,在战略高度下的创新才能走出纠缠于细节问题而导致创新失败的困境,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持续的战略创新。许多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当技术创新不明显的情况下,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只有打破“行规”,进行战略创新。随着竞争程度的提高和变化速度的加快,曾经带来成功的战略模式也将会带来失败,因此首先就应当对当前顾客重新思考,并且对企业价值创造内容重新定义,从而产生最根本的战略改变。企业必须着眼于价值创造的战略创新,唯有能够彻底改造自身以及整个行业的那些企业才能够有长远的发展。

针对价值创造的持续创新的战略方式的转变中,组织惯性是战略创新的一大障碍,这种障碍体现在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两个层面上,因此有效地保证战略执行就需要企业在组织与文化上进行相应变革。换句话说,一方面,战略创新需要有效地组织结构变革来匹配,以保证战略被有效地在组织内部实施;另一方面,文化的创新避免了战略思维的僵化,形成了创新氛围,使企业高管团队面对多变环境时仍能发现与选择新机会,并且保持企业持续拥有新的战略思维来与对手竞争。

组织内部变革的改变使得企业需要新的文化氛围来适应,同时文化创新对组织成员进行熏陶保证和加强变革后组织的稳定性。组织与文化是创新系统第二层面要素,对企业有效的创新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传统的基于职能的管理方式下,信息渠道是纵向而非横向,职能壁垒的存在总是在不同程度上限制着信息交流,因而也限制了企业有效的创新行为。事实上,职能组织结构对于创新的制约不单体现在信息资源的有效流动上,还包括其他任何有助于创新的资源有效流动,这就大大影响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以及营销创新的完成。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共有价值观,对于企业员工的创新行为选择有着深刻影响。坎特的分析表明,企业文化是传统导向还是变革导向,是自豪还是自卑,以及能否给员工安全感和价值观,都会影响其创新行为。

着眼于价值创造的战略创新,终归要通过具体的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来完成。产品创新是企业为顾客创造新价值的体现,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供应商的价值。而营销创新一方面直接为顾客创造新价值,另一方面也通过关系营销网络发现顾客新价值,从而为产品创新指引方向。对顾客、供应商等价值创造的目标,总是通过这样具体的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来体现的。而产品创新又与工艺创新密切相关,产品创新经常意味着生产工艺、流程的变革。而工艺创新则又会影响到组织创新。

创新系统中的关键创新要素成为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服务于价值管理、价值创新的企业创新系统。概括地说,企业创新系统是以价值创新为核心,以战略创新为先导,以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为保证,以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工艺创新为基础,通过企业资源等的有机整合来实现价值管理目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系统。企业创新系统提供了一个科学系统化的视角对创新过程本质进行认识,这样的视角使企业面临创新执行时,能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关注各个环节相互影响协作,从而有效实现系统创新。

第3篇

企业创新与转型的背景

企业的创新与转型,既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有关,也和技术的发展阶段有关。目前有四种因素推动着企业的创新与转型,这就是经济进入新常态、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国际化进程和人类应对气候变化。

经济新常态告诉我们,我国经济已经告别了那种靠低成本要素和投资拉动的高增长时代,转而进入一个长期的中高速增长的时代。这个时代有两个特征,就是技术迈向中高端、增长保持中高速。而技术迈向中高端则是增长保持中高速的基础和前提。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化,极大地延伸了人类的智慧,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传统认知方式和生产方式。尤其是机器人的广泛使用,快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无人化工厂时代正在来临。

尽管世界目前正遭遇西方部分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去全球化的逆流,但全球化的浪潮仍势不可挡。全球化过程给各个国家带来多赢和共赢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全球化的核心之一就是技术的全球化,任何技术都无法长期垄断,这也促进了各类技术的快速发展。

面对地球大气温度的升高,人类已形成共识,必须把地球的大气温度升高从1760年工业革命时代开始到本世纪末控制在不得超过2度。这意味着到2050年我们必须取缔50%~70%的化石能源,在本世纪末必须全面取缔化石能源,这不仅会带来一场能源革命,也会深刻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以上这四种因素或单一或综合地影响着我们的生产活动,企业必须用创新和转型来适应这些环境的变化,任何行动迟缓的企业都会被无情地淘汰。

几种主要的创新观点

人类对创新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熊比特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第一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资本是促进创新的杠杆,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他因而做出结论,重复的生产活动只带来经济的增长,而创新活动才会带来经济的发展。

1985年,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出版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第一次提出创新经济和企业家社会的概念,他认为让美国在1965~1985年间免受康德拉季耶夫大周期衰退之苦的原因恰恰是美国大规模的企业创新。他认为创新是可以学习的,有目的创新可以减少风险,创新不只靠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甚至零科技也可以创新,进而提出了商业模式的创新,指出再好的创新也需要有良好的管理配合。他最后提出忠告,创新可以减少社会动荡和高福利社会带来的困局。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汀则在他1997年出版的《创新者的两难》中提出了著名的颠覆性创新的观点。他认为企业一味地沉醉于管理而忽视创新将导致衰败,指出不少企业只注重持续性创新,由于和颠覆性创新的新技术失之交臂而倒下,建议企业在进行传统业务持续性创新的同时也应“另起炉灶”开展颠覆性创新,以防不测。

诺贝尔奖获得者费尔普斯在其2013年出版的《大繁荣》中有他独特的见解。他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创新和文化有关,和制度无关。二是创新只来源于草根创新,和大企业无关。费尔普斯关于大企业不创新的观点和德鲁克早先的看法有出入,德鲁克认为说大企业不创新是错误的,并列举美国强生、3M等大公司持续创新发展作为大企业创新的例子。

其实有关创新的观点很多,以上只是把几种主要的观点进行了简单的描述,透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概括出关于创新的一些基本观点:创新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只有创新才能带来经济的发展;创新可以是技术创新也可以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要重视颠覆性创新;创新依赖于创新文化;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创新经济和企业家社会可为社会带来持续繁荣;创新既要靠万众创新也要靠大企业创新。

几种重要的创新模式

创新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等几种重要的模式。

自主创新主要是指用自己的力量进行创新的活动,像原始创新和独立创新都在这个范畴。自主创新的难度比较大,以前大多是由发达国家的大学和大企业、中央研究院完成。近年来,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发展很快,在不少领域里培育出了一大批国际一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自主创新投入很大,像一种新药的研发,总是需要用10年左右时间、花费10亿美元左右才能完成。

模仿创新比较容易理解,像我们常说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就是一种模仿创新方式,模仿创新也是大多数经济后发国家企业的主要创新方式。日本的工业体系就是一个模仿创新的体系,因此节约了大量研发成本,造就了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发展奇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企业也大多走的是一条模仿创新路线,极大地缩短了我们在技术水平上和发达国家的距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在许多领域从跟跑者到并跑者逐渐成为领跑者,我国企业已从以模仿创新为主发展为以集成创新为主。所谓集成创新,就是把各种创新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的创新,应是介乎于自主创新和模仿式创新之间的一种创新形态,既有自主创新成分也有模仿创新成分。这已成为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的重要创新方式。

关于协同性创新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企业间的协同创新,这往往属于市场自组织式的,一般是大企业作为创新平台,中小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外包服务,像世界上的大制药厂,很多技术是外包给中小研究所甚至“夫妻店”的。二是产学研的协同,这也是我国政府这些年大力提倡的,现在大多是以产研协同和产学协同的方式进行,极大地推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三是政府组织的各种部门、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就是我们常讲的举国之力的“大会战”,像最近在工信部组织下,北京有色院等单位联合开发动力电池的模式就是这种协同创新方式。

企业究竟选择哪种创新模式或兼而有之,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状况和发展阶段,企业往往是从模仿创新做起,进而发展为集成创新,再发展成自主创新,如遇到重大创新也要汇众之力开展协同创新。

企业转型方向和途径

企业转型并不意味着转行,而是立足于本行业进行结构调整,推动技术进步。当然,许多企业往往是在做本行业转型的同时也开展一些新业务。企业转型方向主要是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国际化,而企业转型途径可依据“三条曲线”进行。

高端化是指技术高端和产品高端,我国制造业目前定位在迈向中高端,实际上我们不少产品已经进入高端化水平,像中国建材开发的T800碳纤维、TFT液晶显示基板玻璃和转化率17.9%的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都是国际高端水平。

智能化则是指互联网、大数据在生产线上的应用,尤其是机器人的普及,像中国建材新建设的智能化水泥厂,从采矿、烧制、粉末到包装全部智能化,基本实现了无人化工厂。

绿色化的企业应是从原料选择到工厂制造,再到产品应用都是循环、低碳、绿色的。像中国建材生产的石膏板采用的是电厂脱硫石膏,在应用中取代了高耗能的红砖。中国建材的水泥厂采用静电和袋式双收尘和脱硫脱硝技术,使整个工厂成为花园中的工厂、森林中的工厂、草原上的工厂。

第4篇

中国刚刚过去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成就的重要支撑包括了涌现出的大批新生态企业,包括了其背后的企业家,也包括了创新型经济社会(以其为核心的全球国力竞争的因与果已成为共识)需要的企业家精神。这应该是最大的财富。

虽然近十年的以IT、电信、互联网新技术与新方法为代表的年轻企业成功案例多而显著,但毕竟因时间尚短而不能概论。创新不是现在普遍定义的新经济企业的专利,一个社会长期可持续快速发展所需的创新应该是更广义的。

就改革开放三十年期间逐渐发展起来的海尔、联想、华为等等被中国大众所熟知的企业成功度而言,若没有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创新(不仅是技术或产品),取得其相应的成功似乎是不可能的,而没有张瑞敏、柳传志、任正非等各自身上带有的价值观、学习力、毅力、人格综合特质等等似乎更是不可能的。

虽然他们正在变老,但谁又不是呢?与时间联系的一切都在延续,以至永远。

就企业家这个外来词汇而言,在最早的法国经济学家的论述中,企业家就是在市场中充分利用未被别人认识的获利机会并成就一番事业的人。

之后另一位经济学家是这样说的,企业家就是“将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和产出较高的领域”。

就创新这个概念而言,管理学家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术语,而非科技术语。创新活动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它能创造财富,凡是能使现有资源的财富生产潜力发生改变的事物都足以构成创新。

或者说,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创新就是企业通过改变产品或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

就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而言,企业家是一个组织内部商业活动的带动人,也应该是能够使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创新者。管理学家还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创新是判断企业家的唯一标准。

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有目的、有组织地系统创新。与行业、规模、阶段、年龄、性格、背景和所有权无关,态度决定一切,只要愿意,企业家抑或企业家精神是人人都可以学习的,不专注于冒险,只专注于机遇。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的新年伊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学习力竞争已经非常明显,这时重温祖先“学而时习”之说,更感强国之延续力。无论是为了一个企业,还是为了国家,如何不断地以创新回应环境迅速变化的挑战,都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责任。

人们不仅关注海尔、联想、华为或是张瑞敏,柳传志、任正非,更在共同学习和建设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第5篇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环节,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对于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不仅总体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企业管理也比较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也被陆续引入,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落后的局面有了较大改观,涌现了一大批管理水平较高、技术研发能力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企业。但也应看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企业尤其是从事竞争性产品生产和加工的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市场拓展上,相对疏于内部管理,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企业管理创新要点

2.1企业管理创新必须立足自身实际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作为生产力核心内容的科学技术,其创新和发展必然要求作为生产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管理为自己提供最有效的发展形式。无论培养选拔科技人才、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加强科研设施建设,还是培育企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都要通过管理观念的创新、管理方法的探索、管理制度的完善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由于管理科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我们在进行企业管理创新时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国外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制度前提和人性假设与我国的国情、社情不相符合,如果完全照抄照搬,必然导致“水土不服”。

2.2企业管理创新重视战略管理

战略谋划是企业的灵魂,战略管理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兴起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所面对的世界“超级队”——跨国公司的挑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战略创新方面下工夫。企业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着眼于全球竞争。今后企业的竞争态势将是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因此,任何企业的战略都必须放眼全球;另外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核心竞争力也叫核心专长,就是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资源。今后企业的竞争主要是围绕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来展开。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适应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如顾客价值,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变化。顾客价值是指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效用多少。面对变化了的顾客价值,应采取的措施是重新选择与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经营环境和业务领域,避开变化了的顾客价值;不断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预测、跟踪并满足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面对经济全球化、贸易壁垒减少带来的企业竞争对手数量增加与规模扩大,企业必须及早确立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以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竞争方式和运作方式,在形成核心竞争力方面有突破性。

3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3.1思维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管理思维模式的创新就是企业为了取得整体优化效益,打破陈规陋习,克服旧有思想束缚,树立全新的管理思路。思维创新直接地表现为一种创新性思维活动,企业价值观念和企业经营的创新,它深刻地影响企业的行为和效益,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思维创新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模式,即浓重的小生产意识、经营理念上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组织管理上的“等”、“靠”、“要”,意识、管理决策上的“一言堂”、“家长制”作用。其次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建构全新的思维观念,即着眼世界振兴民族经济的使命感和机遇感、培育和维护企业形象的CIS意识、严格成本观念和全面质量管理观念、确立名牌战略意识、强化危机管理观念、竞争意识;树立以人为本、“顾客即上帝”的现代文明经商观念等。

3.2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就是为了求得利润最大化,企业进行技术研制与开发,合理实施技术改造,发挥技术优势的创新活动。在信息时代,企业之间的分工将主要取决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而非资金优势和资源优势。技术开发引导着市场需求,技术变迁决定着企业产供销流程体系和企业产业的发展方向,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制高点。因此,现代企业技术创新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在外部环境方面,国家应该对技术开发研究给予经费投入,对高技术企业给予适当优惠政策,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建立稳定的政策支撑系统。就企业本身来说,必须有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可产业化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项目;同时有对引进高技术产业项目创新能力。

3.3组织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现代企业组织创新就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资源进行重组与重置,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新的组织结构和比例关系,使企业发挥更大效益的创新活动。企业组织创新是通过调整优化管理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现有管理要素的效能来实现的。作为企业的组织创新,可以有新的产权制、新的用工制、新的管理机制,公司兼并和战略重组,对公司重要人员实行聘任制和选举制,企业人员的调整与分流等。组织创新的方向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企业的组织创新,要考虑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要对未来的经营方向、经营目标、经营活动进行系统筹划;要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信息、宏观调整信号及时作出反应的反馈应变系统;要不断优化各项生产要素组合,开发人力资源;在注重实物管理的同时,应加强价值形态管理,注重资产经营、资本金的积累等。

第6篇

关键词:管理层持股;政府控制;技术创新

一、 引言

企业、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的长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今天的创新战略(Romer,1990)。推动技术创新不但是企业的竞争战略,而且也是国家当前的重要战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只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的创新竞争力才能得以提高。

但是,由于创新项目是典型地高风险、不可预测、长期性和异质性(Holmstrom,1989),使得管理层不愿对创新进行投资,进而产生了较高的成本。基于的模型假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使得管理层有动机转移企业的资源,来追求管理层个人利益而以外部股东利益为代价。Jensen和Meckling(1976)以及其他学者,认为增加高管持股比例增加了企业价值,这是因为管理层和外部股东之间利益更好地协同。

但是,对于正处于转型经济和新兴市场双重制度背景之下的中国上市公司而言,管理层持股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治理效应,迄今还没得到一致的结论。白重恩等(2005)研究发现,目前管理层持股比例偏低,没有发挥预期的激励效果,而谌新民和刘善敏(2003)研究发现,经营者的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有显著得弱相关关系。

与国内上述关于管理层持股和企业绩效的研究不同,本文拟检验的是管理层持股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治理效应。本文之所以选择企业技术创新为来分析管理层持股是否发挥有效的激励作用,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1)创新的日益重要性,推动技术创新不但关系企业的竞争力,而且也是国家持续竞争力的关键来源;(2)企业技术创新是成本更为集中的体现,创新项目所需要管理层的努力程度比更一般的投资项目是更大的。因此,我们预期技术创新是实证检验管理层成本的一个更可能的丰富的背景;(3)本文基于中国这样一个转轨经济国家的数据来实证分析管理层持股与企业技术创新,为进一步管理层持股的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具体来说,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2002年~2006年的数据为样本,对管理层持股和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整体来说,管理层持股激励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考虑到产权性质不同的上市公司其管理层持股激励作用可能存在差异,为此,本文按照上市公司所有权性质,将上市公司划分为国有产权控制和私有产权控制两类。然后分组考察了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管理层持股对技术创新作用的差异,结果发现,只有在私有产权中,管理层持股才会发挥激励作用,激励管理层进行技术创新。

本文接下来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第四部分报告了实证结果;第五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二、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在公众公司内部,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引发了经理人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Berle & Means,1932)。股东的目标是最大化企业的长期获利能力和其投资的价值,但是管理者的目标可能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如确保个人财富、工作稳定等。管理层和股东目标函数之间的不一致可能导致在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时存在非常大的利益冲突。

其中能引起管理层和股东之间激烈利益冲突的战略决策之一便是企业技术创新。通常,企业技术创新包含较高的风险,这是因为企业进行新产品或服务的开发等创新,其成功的概率具有着高度不确定性,而且创新项目启动和完成之间存在着相当长的孵育期(Francis & Smith,1995),从项目完成到商业应用和产生现金流之间的时间也是很长的,这使得预测项目未来的现金流是很困难的。

与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的高风险带来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后果是,管理层会考虑技术创新的成本和收益,当管理层预期技术创新带来的私人收益超过预期私人成本时他们才会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成本包括创新项目对短期会计绩效和股价的负面影响,而这些指标影响了高管薪酬和工作稳定性(Dechow & Skinner,2001)。在某些创新支出需要当期费用下的会计准则下,创新支出对当期会计盈余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管理层若想提高当期会计盈余,就有动机来降低创新投入(如Barber et al.,1991)。

此外,管理层和外部股东之间对企业技术创新是高度信息不对称,而且创新能够带来的未来收益是高度不确定的,由此导致当期股价可能不能充分反应创新项目的未来收益(Lev & Sougiannis,1996)。因此,管理层鉴于对短期股价的考虑,可能不愿进行技术创新,而是选择那些收益能更好地反映到当期股价中去的项目。

Jensen和Meckling(1976)等学者认为,增加管理层持股比例,能够将管理层和外部股东利益更好地协同起来,进而增加企业价值。当管理层持股比例较低时,可能导致企业技术创新不足。而当管理层持股增加时,由于管理层能够内部化技术创新项目成功的经济收益,所以创新不足问题便减轻了。因此,可以预期管理层持股的增加能够激励管理层进行技术创新。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管理层持股激励了企业技术创新。

在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经理人考核评价体系中,实现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与获利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标准,而且会计业绩指标发挥了重要作用,如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2002年修订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国资委于2003年底通过、2004年执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等,这些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绝大多数的评价指标都是会计指标。这表明,国有企业中会计业绩指标是经营者主要的考核指标。创新项目具有高风险、不可预测、回报期长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创新对企业会计业绩的影响存在着高度不确定性,国有企业管理层为了满足年度业绩考核,会不愿进行技术创新,导致企业创新不足。而且基于股权的激励在国企一直进展缓慢,国企高管持股仍很有限。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与政府控股的上市公司相比,私有产权控制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更为显著。

三、 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本文选择2002年~2006年沪深两市的非金融类A股公司为研究对象。本文使用的专利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上市公司从2001年年报开始披露实际控制人信息,故上市公司2002年~2006年度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类型数据由我们根据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股本变动及股东情况”进行逐一整理获得。此外,文中使用的其他公司财务和治理数据均来自CCER数据库。本文使用的软件为Stata9.0。

2.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为检验管理层持股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本文设定如下模型:

INNOi=?茁0+?茁1MANSHi+?茁2HHIi+?茁3CASHi+?茁4AGEi+?茁5LEVi +?茁6SIZEi+■?茁6+i×YEARi+■?茁10+i×INDUSTRYi+?着i

这里,INNO代表企业技术创新,借鉴已有研究(Grili-ches,Pakes & Hall,1987;Hall,Jaffee & Trajtenberg,2001),本文利用企业当年申请专利数来作为技术创新的替代变量。MANSH是管理层持股变量,管理层持股等于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之和;本文在具体检验中,将根据产权性质将样本分为国有产权控制和私有产权控制,以进一步考察不同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本文也控制了其他可能影响创新的公司特征变量。已有研究发现不同规模的公司的技术创新存在差异,所以本文以公司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值来衡量企业规模(SIZE)。企业技术创新需要花费大量的现金流,所以本文选择现金存量(CASH)来进行控制。企业资产负债率可能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投资,所以本文控制了企业财务杠杆(LEV)。年轻企业和成熟企业的创新动力也可能存在差异,所以本文也控制了企业年龄(AGE)。行业竞争态势也可能影响了企业创新,所以本文也控制了行业竞争程度(HHI)。由于各个行业在技术机会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我们引入行业变量(INDUSTRY)来控制这些差异。此外,本文也引入年度哑变量来控制宏观层面的经济影响。

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1是检验模型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为了减轻异常值的影响,本文在表1及以下分析中利用winsorize方法对文中变量在1%水平上的极端值进行了处理。从表1可见,在样本公司的创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样本公司最低专利数为1,而最高值则达到176。

四、 回归结果与分析

表2报告了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从表2中第2列的回归结果可见,整体而言,管理层持股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说明管理层持股有助于将管理层个人利益和股东利益协同起来的假设是一致的,进而推动管理层为追求企业长期价值而努力。

为进一步考察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其管理层持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将样本分为国有控股和私有产权控股。从表2中的第3列和第4列可以看出,只有在私有产权控制的上市公司中,管理层持股的回归系数才是显著为正的,这意味着在私有产权公司中,管理层持股发挥了激励作用。相反,在国有产权控制的上市公司中,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五、 结论

公众公司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而引发了经理人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Berle & Means,1932)。股东的目标是最大化企业的长期获利能力和其投资的价值,但是管理者的目标可能包括了确保个人财富、工作稳定等,管理层和股东目标函数之间的不一致可能导致在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时存在非常大的利益冲突。Jensen和Meckling(1976)等学者认为管理层持股能够将管理层和外部股东之间的利益很好地协同起来,进而增加企业的价值。

本文利用2002年~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管理层持股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鉴于不同性质的产权控制的上市公司中管理层持股这一治理机制的效力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根据最终控制人性质将企业分类为国有控股与私有产权控股,来进一步考察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管理层持股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私有产权控制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国有产权控制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没能发挥作用。本文研究的启示是应强化管理层持股这一公司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同时也要弱化政府控制对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白重恩,刘俏,陆洲,宋敏,张俊喜.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5,(2).

2. 谌新民,刘善敏.上市公司经营者报酬结构性差异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3,(8).

3. Baber, W., P.Fairfield, and J. Haggard.The effect of concern about reported income on discretionary spending decisions:the cas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1,(66):818-829.

4. Berle, A. A., Jr., and Means, G. C.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New York:Macmillan,1932.

5. Dechow,P., and D. Skinner.Earnings mana- gement: Reconciling the views of accounting aca- demies, practitioners, and regulators. Accounting Horizons,2001,(14):235-250.

6. Francis, J. and A. Smith.Agency Costs and Innovation: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19):383-409.

7. Hall, B., Jaffe, A. and Trajtenberg, M., The NBER Patent Citations Data File: Lessons, Insights, and Methodological Tools.Working Paper 8498, NBER,2001.

8. Holmstrom, B.Agency costs and innov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89,(12):305-327.

9. Lev, B., and T.Sougiannis.The capitali- zation, amortization, and value-relevance of R&D.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6,(21):107-138.

10. Romer, P.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 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7):71- 102.

11. 陈晓,江东.股权多元化、公司价值与行业竞争性.经济研究,2000,(8).

12. 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价值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经济研究,2001,(11).

13. 陈信元,陈冬华,朱凯.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文献回顾与未来研究方向.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4,(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模型与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研究”( 项目号:12BGL032)。东北财经大学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东北财经大学会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号:201116)资助。

第7篇

小企业贷款难是多年来银行业及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政府与企业将此问题归结于银行过度关注风险,要求银行放宽贷款条件;银行将此问题归结于小企业素质较差,难以满足银行贷款的基本条件。我们认为,小企业贷款难实际上是一种信贷配给现象,一定程度上是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结果,通过不断的金融创新可以较好解决这个难题。所谓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是借贷市场的一种不均衡状况,它指按照所报的契约条件,贷方提供的资金少于借方的需求。例如,当个人与厂商愿意支付现行利率,但是不能按照这个利率获得资金时,就称他们受到信贷配给的限制。

信息不对称滋生信贷配给问题

中国的小企业之所以难贷款,除了信贷市场固有的信息不对称因素外,还与中国特殊的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特征和信息结构有关。

长期以来,中国的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借贷双方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信息不对称主要在于银行很难了解小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务信息不规范,财务报表失真,这不仅因为小企业普遍没有财务人员并且缺乏相应的财务专业技能,还因为小企业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很多小企业不愿意对外公开自身真实的财务状况。二是小企业发展时间较短,没有经营情况历史数据的积累,也缺乏可靠的外部信用评级,难以度量其信贷风险。三是小企业的存续具有不稳定性,经营波动大,小企业的基础数据变化较大,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大。大量的小企业处于企业生命周期中的初创阶段,很多小企业尚没完成原始积累;小企业在高速成长期只有少部分能够进入成熟期,相当部分的小企业没有进入成熟期即进入衰退期;由于技术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小企业受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较大。

特定的信息结构对应着特定的融资结构。经典的企业融资次序理论认为企业融资总是选择先内源融资后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又是先债务融资后权益融资。但是实证研究表明,小企业的信息特征决定了它的融资次序可能是一种“被截断的形式(truncated form)”,即出于成本、独立性和控制权的考虑,企业较少考虑外源权益融资和长期债务融资。而由于财务信息不规范和信息披露成本较高等原因,在中国小企业也很难达到资本市场对信息披露的要求。

小企业资本形成机制的缺失,不但导致小企业融资渠道的缺乏,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大了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加重了信贷配给现象。

贷款合同成立之前,银行难以区分 “优质”借款人与“劣质”借款人,只能按照市场借款人的平均违约概率对贷款进行定价。从而让“优质”借款人格外承担了不应该承担的风险溢价,并抑制了“优质”借款人的借款需求;而“劣质”借款人承担了较少的风险溢价,扩大了“劣质”借款人的借款需求。由于“劣质”借款人的借款份额增加,使得小企业信贷市场整体的风险增加,银行为了覆盖风险,只能提高贷款利率,这又会导致小企业信贷市场中“优质”借款人的减少,市场中“劣质”借款人的比例增加,从而出现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最终市场中充斥着“劣质”借款人,导致小企业信贷市场萎缩。

贷款合约成立之后,银行成为贷款的委托人,而借款人成为人。由于信息不对称及激励约束机制缺失,人存在违背委托人意志而从事高风险投资行为的冲动。如果高风险投资成功,银行也只能取得约定的收益;如果高风险投资失败,损失最大的是委托人―银行,从而出现信贷风险。

小企业信贷的金融创新

针对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现状,要解决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惟有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缓解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缩小信贷配给规模。因此,针对中国小企业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委托关系扭曲、资本筹集机制不健全、外部信用环境缺失,以及缺乏合适的金融产品等问题,当务之急是通过资本筹集方式创新、信贷管理创新、产品创新以及贷款定价机制创新等来加以解决。

创新小企业资本筹集方式

要创新小企业资本筹集方式,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适应不同行业、不同业绩、不同盈利水平的各类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降低小企业对信贷市场的依赖程度。

一要发展创业投资基金,特别是私募形式的创业投资,满足创业初期的小企业融资需求。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具有投资目标更具针对性,薪酬激励与业绩挂钩更为紧密,信息披露成本更低等优势,更加适合小企业特点,所以私募型创业投资基金应该作为大力发展的方向。

二要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满足高科技小企业创业期的资本需求。高科技的小企业风险程度更高,并且专业化要求更高。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风险投资基金是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催化剂。在我国,应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以满足高科技高风险小企业的融资需要。

三要发展二板资本市场,主要满足已经进入成长期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初期资金退出需求。小企业规模较小,其股票难以达到一板市场的上市要求,因此需发展适合小企业直接融资需求的二板市场。二板市场不仅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而且能解决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等初期资金的退出问题。股份转让是当前我国前期投资资金最主要的退出形式,而二板市场的发展,则可以满足大规模的股权交易需要,实现初期投资的价值。

四要拓展小企业投资银行业务,推动小企业产权交易发展。投资银行主要是为小企业融资和产权交易提供专业化的中介服务,节约交易成本,促进产权交易的发展。

五要引导民间融资的规范发展,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小企业融资市场。在我国,民间资金比较充裕,但是缺乏适当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投向小企业。

创新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

构建适应小企业信贷市场特点的组织机构。各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立专门的小企业信贷部门,或者专门的小组,配备专门的人员,完善组织机构,提高小企业贷款的专业化水平。

简化小企业信贷审批管理的程序。银行应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合理下放对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权限,并实现贷款产品和运作流程的标准化,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

注重非财务信息的收集与使用。有关小企业的软信息由于不能批量生产和不易传递,在小企业贷款中的作用更大。因此,银行要根据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单纯依赖正式的财务报表、商业计划或各类书面文件,而是注重现场调查,注意收集各方面信息,如纳税记录、报关信息、电费缴纳、职工工资发放是否及时、归行现金流量等非财务信息,以减少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加强对小企业信贷专门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简化流程后对小企业信贷人员的品德操守和转运技能要求更高了。银行应对小企业贷款相关人员事先进行严格和专门的培训,使之掌握小企业贷款理念、方法和特点,并通过经常的训练,使之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行业知识,善于总结工作经验,确保有关政策和程序得到有效执行。

建立小企业客户准入、退出的动态管理制度。鉴于小企业稳定性较差,生命周期较短,银行应当对小企业贷款客户实施动态准入和退出。要按季按年在潜在的小企业客户群中筛选优质小企业作为银行营销对象,不断充实银行现有的小企业客户群,同时要定期对银行现有小企业客户进行分析鉴别,对违约可能性增加的小企业贷款客户要及时退出。小企业贷款客户的退出应建立强制性制度和实施比例管理,以保证银行小企业贷款客户群的质量。

构建企业信贷的专项考核体系。银行应针对小企业业务特点,重新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正向激励,制定专门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建立与小企业贷款业务相适应的信贷文化。

创新小企业信贷产品

房地产抵押贷款。小企业的原始积累少,可供抵押的财产更少。相对于机器设备、厂房等折旧较快的财产,房地产是银行愿意接受的抵押品。目前这方面的创新主要要处理好集体土地的流转工作,以增加银行可接受的抵押品。

贸易项下融资。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这种融资结构化特性旨在弥补借款人较低的用户信用等级,淡化企业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非常适合中小企业主体资质偏低、经营稳定性弱等特点。

产品链下的融资安排。也就是自偿性贸易融资,实际上是将核心企业的融资能力转化成上下游企业的融资能力,实现核心企业信用向小企业的传递。这种融资安排适合与大中型信用良好企业有着广泛和长期产供销合作关系的小企业。

票据业务。票据利率比较低,节约小企业融资成本;具有延期支付功能,小企业可获得该期限内的资金融通;票据关于行为连续性的规定使得结算涉及的各方结成具有连带责任的稳定结构。这些都切合了小企业融资需要。

与个人信用联系的信贷产品。小企业的信用和企业主的信用紧密相连,有调查显示,个人抵押或者担保以及个人贷款占到小企业所有者对企业投资的15%。因此,要在个人资产和经济责任上与企业挂钩,增强企业家的责任意识,减少违约概率。

发挥担保机构的作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融资担保可以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对小企业最主要的支持形式还是提供融资担保。在我国,也应该适度发展政府背景的融资担保机构,并可积极探索合作性担保,如小企业联保、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性担保机构。

小企业信贷产品的科学定价

银行应充分利用贷款利率放开的市场环境,在小企业贷款上引入贷款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在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根据风险水平、筹资成本、管理成本、贷款目标收益、资本回报要求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对不同贷款人实行差别利率,并在风险发生变化时,随时自主调整。

注意小企业信用资料的积累。长期稳健的借贷关系需要全面的借款人信息。对信用风险的量化需要诸如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评级转移矩阵等时间序列资料,例如要准确测算出借款人的违约概率,一般需要五年左右的历史数据。而中国的基础数据严重不足制约了风险的准确衡量。

注意小企业信用评级的应用。信用评级是贷款定价基础,不仅要重视社会中介的外部评级,更要加强银行的内部评级的运用。目前银行对内部评级结果缺乏后评估,未能与违约概率对应,对贷款的风险评级标准过粗,受人为因素影响过大,定性过多,定量不足,尚未确定根据经济周期变化对债务人、贷款进行压力测试的办法,这些都制约了企业的信用评级工作的深入。

注意小企业的风险分类的应用。准确地衡量小企业风险,对风险系数高的,风险溢价就相应地增加一些,增加贷款定价的准确性。

注意对小企业贷款保证程度的评价。抵押担保比较充足的话,贷款风险较低,贷款的风险溢价就可以适当降低一些。

第8篇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带动山东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全面开展,由山东省科技厅主办,北京奕畅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济南市高新区管委会承办的“迎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时代”高端论坛于2014年5月9日在济南市举行,清华大学陈劲教授和浙江每日互动(个推)创始人总经理方毅先生分别做了“创新创业与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打造和互联网模式解析”的报告,本刊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稿,以飨读者。

各位企业家、各位领导、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

非常高兴今天来到这个论坛,跟大家讨论的这个题目是“创新创业与提高竞争力的关系”,因为创新是创业的一个基础,所以我可能将主要讨论创新方面的内容,创业方面则由方毅同学进行更多介绍。

今天向大家汇报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中国创新的总体态势。第二个是科技创新的规律,第三个是分析中国科技创新的大致趋势以及主要特征,最后一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特别是大学生和其他的创业者如何利用国家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这样一个重要战略的机遇,实现创业的梦想。

1 我国的创新发展态势

中国创新发展态势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是党和政府的战略谋划、科学决策,中国已成为创新大国。同时,我们也在走向创新强国的过程中看到中国要解决的是原始创新不足的问题, “十三五”马上就要到来,我们非常重视各位创新企业家和创业者,关注怎么提出原创的创业项目。我参加过很多大学生创业大赛,我们非常希望更有革命性创新项目的产生,这是我特别想强调的。当然我们大一点的企业还要重视创新资源的聚合问题,整合创新的碎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趋势,所以它的主题就是协同创新,这是“十三五”中国创新里面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去瞄准全世界最有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国家,我认为就是美国、以色列和印度,他们将对全球的创新创业带来重要的挑战,这也是一个伏笔,就是我们要多学习美国、以色列和印度的经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结论。最后是在党和政府的组织下和全体创业者的共同努力下,要打造成世界的创新强国。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创新,在十文件里面就鲜明地提出了“创新驱动”和“美丽中国”八个关键字。“创新驱动”就意味着我们要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并大力强调协同创新。在四个创新的词里面,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做得非常好,集成创新也做得很不错,但是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则略显不足,我们的很多高铁方面的创新都是来自集成,我们的互联网方面的创新也是来自于集成。在四大创新中,我们要发挥消化吸收创新的优势和集成创新的优势,但是更加要强化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美丽中国”实际上要强化生态文明的概念,以前我们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次我们很重要地加了 “绿色化”,这是最近的新的方向,也就是说我们更多的创业创新项目需更加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带动整个生态文明的转型,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三大转型,中国这方面要取得先发优势。

为什么要创新?其实它来自于一些经济发展理论的分析,著名的竞争力专家迈克・波特认为国家竞争力主要靠四大驱动,首先是要素驱动阶段,接着是投资驱动阶段,第三是创新驱动,最后是财富驱动。关键的部分就得是创新驱动,因为只有创新驱动才能带来更大的经济产出。我们知道只有不断地有创新型的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价值,然后才能去推动这个社会大的进步。这里面我们非常关心的事情是在2030年之前要克服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如果没有创新驱动,我们就永远徘徊在中等收入陷阱这样一个过程,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新的增长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个很大的要点就是通过前面所说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途径,强调关键技术的开发,带来更大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这就是我们整个的要求。

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很重要的观念就是要加快经济方式的转型,关键是要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另外,创新创业的转型还不仅来自经济的贡献,它还很重要的是要支持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这是创新最新的趋势。创新已经不完全是经济意义的要求,它现在更多地来自社会和环境意义的要求,这也是我们现在创新非常重要的趋势。

在党和政府的整个组织下,现在整体的结果是非常好的。大家知道,我们提出创新型的战略是2006年,经过8年的努力,中国的科技水平上升得非常快,论文数量已居全球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已经连续四年全世界第一名,这是非常惊人的成绩。这样一个技术的积累程度已经非常高了,其实也为我们大学生创业提供非常好的技术条件。所以还是要鼓励科技人员包括大学教授,去多发表好的科学文章,因为它是我们创业非常重要的基础,给我们带来很好的条件。

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环境不断改善,特别是我们提出了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这样一个重要的战略,其实在全世界是非常少有的。如果大家有时间去北京中关村创业街,可以看到创业是非常热闹的景观。我们以Bingo咖啡为例,它有连续不断的24小时的创业大赛,在二楼就有两三百平米的办公空间,可是有三十到四十间的创业企业在里面做,非常壮观,一个桌子就一个创业公司,三楼就有创业的路演和辅导。在这样一个不是很大的创客空间里有这么大的创业情景,我觉得是非常惊人的,也就是在创新创业这样一个大的支持下,中国的创新创业的发展竞争力已经非常强大。现在全国都在做创客空间的探索,这个会让中华民族变得非常强大,在此,我作为中国人非常自豪。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国家创新包括区域创新非常强大,当然明显最强大的两大地区就是北京和深圳,成为中国最有创新的区域。如果说深圳是中国的硅谷,那么北京则正在成为中国的波士顿创业集群,北京在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医药创新方面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现在寻找第三个,希望将来山东能够成为创业中心的地带、成为连接的桥梁,当然现在的其他地区也非常踊跃,浙江杭州已成为创新创业的示范点,这是非常壮观的情况。美国只有两极,就是硅谷和波士顿地区,在中国有多极,多极的地区都在做创新创业,这是中国创新非常重要的壮观的一个情况。

我们在创新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除了传统的两弹一星、激光照排技术,改革开放30年我们在三峡大坝、高速铁路、跨海大桥、超高速计算机、特高压输电、4G通讯、航天事业和探月工程方面取得了世界第一的水准。胶州湾跨海大桥水准已经超过了英吉利的隧道,浪潮计算也是非常厉害的,可以看到很多的成就跟山东的创新都是高度相关的。

我们整体研发的投入增长也非常迅速,在2014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就达到1.3万亿人民币,这是很高的投入,已经接近2.1%,国家对科技还是非常重视的。我们的授权专利增长也非常快,发明专利的增长数越来越明显,而且今后把发明专利作为一个主要专利,这是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这也为创新创业提供非常好的技术的源泉,所以,怎么样去利用这么大量专利数量,这是创业创新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

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虽然我们创新投入很大,但是国际排名还不是特别好,需要进一步完善。欧洲的INSEAD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把中国排在35位,说明中国的创新国际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当然,我们做这个排名并不是完全很准确的,没有看到中国在创新创业在实施方面有更强的竞争力,所以我们不一定要完全去借鉴他的排名。但是仍需看到我们需要提升。在创新的区域分布方面,部分区域和产业的创新具有很大的竞争力,但是局部的扩展性的区域还不是特别多,我们需要进一步地增强。我们的创新还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地区,这样的地区创新活力比较强,但是我们更希望看到真正有辐射能力更强的地区产生。我们在若干产业里面形成了关键技术,比如在通讯设备、高速铁路和水利水电设备方面具备了国际竞争力,但是我们原始重大的创新成果还不足,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我们现在大量的创新还基本上是仿造欧美创新的模式,需要改变的就是要原创。

我们专利很多的增长虽然很快,但是有很多不稳定的情况。我们查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强度现在有点下降的趋势,这是我们现在比较忧虑的。在重大关键元器件的创新,我们出现了很大的波动,这需要高度地警觉,需要提升我们创新的真正的实力,核心技术的产生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积极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持续改善的环境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还需要加快。评选的全世界最有创新的企业,虽然阿里巴巴在去年排名全世界第一,但是我们看到另外的很多企业都是来自美国的企业,耐克是全世界排名第二的创新型企业,因为它的运动鞋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这个制鞋公司能够做到世界第二的创新型企业,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大家非常熟悉特斯拉,它在新的运输方式和互联网+汽车方面做了很大的创新。优步最近也是非常值得关注,快的打车就是模仿了优步的一些创新模式。谷歌很强大地进入了智能设备和智能器官方面的创新,因为它要把人类带入后生物时代,这是非常重要的。通用电气已经从传统的创新模式转向更加有创业竞争力的大公司的转型,它也更多强调原始的创新。IBM是美国专利申请最大的公司,现在仍然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它不仅在服务业,还在芯片制造方面、生物技术方面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苹果公司一直是引领电子消费产品的公司,我的预测是苹果公司的市值今年会超过1万亿美金,这是全世界市值最大的公司,我们要思考一下如何赶超苹果。宝洁公司在消费品方面仍然具有很强的创新活力,3M被认为传统的机电设备企业仍然有创新的活力。大家看到,虽然我们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但是中国上榜的企业非常少,希望各位大学生创业者能够努力去越入全世界最有创新公司行列。

为什么创新不够?主要是我们现在企业创新投入不够,特别是包容失败的创新空间有限,特别是对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信心不足。我们还是害怕对关键技术的投入,在技术方面投入很多,对偏服务型的类型比较多,关键硬件方面的投入还是比较少,这是我们需要大力进行完善的过程。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大学生的数量是全世界最庞大的,每年毕业680万的大学生,但是创新型人才还比较短缺,所以我们非常关注怎么去培养创新人才。

未来中国创新面临的巨大挑战是我们需要强化就业完善。最近我们看到中央文件要强化创业带动就业的过程需要大量地关注。我们需要更多的经济产出,因为我们现在的人均GDP还在6000美金左右,需要尽快去摆脱所谓的“中等收入的陷阱”,尽快越入到更高收入国家行列。我们需要更高的环境保护的能力与更高的社会生活和工作质量,包括我们健康的水平。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解决好科技水平提高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系。现在科技水平提高得非常快,但是产业竞争力还是不够高,需要尽快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现在比较强,企业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大企业的创新能力现在总体还不错,但是我们现在进一步要强化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小企业实际上是创新创业的最重要、最活跃的群体,而我们现在非常需要去关注、去培养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很重要的是不要作为弱者。有人说,我的创业公司没什么钱、没什么人、没什么技术,我怎么创业?倒过来说,我要去找一个好的想法,然后要找到足够的钱,然后用这个钱去聘用最好的人才和开发最好的技术,这样我的创业才能成功的。其实中小企业反而应该是优势,而不是劣势。大部分的革命性的创新都是中小企业完成的,而不是大企业完成的,这是整个规律,所以强化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创新驱动不足的困境。大家最近看到一本书叫《大停滞:全球经济》,为什么停滞?是因为科技创新出现了高原现象,很多创新没有成功,所以导致了整个世界经济萧条、大停滞。这个过程中,只要我们抓住机会,抓住创新的环节,我们就能带动创新的产业的产生,而且尽快摆脱科技创新高点的瓶颈。只要加强创新投入,我们的制高点一定会争夺更多科技前沿的方向。“十三五”创新重点要解决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不够的重大问题,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原始的创新和原始的创意,这是非常重要的。

对比来说,我们看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仍然取得很大的优势,第一是美国的科技创新总体加强了科研投入,美国的研发投入还是非常大的,2012年达到4526亿美金,是中国现在的两倍到三倍,我们的科研投入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去加强科研的投入。第二是美国对新型技术的投资更加关注,他在清洁能源、技术能源科学、生物环境和科学计算、纳米制造和材料基因等方面加大了预算,他力争保持的策略就是“美国发明、美国制造、全球销售”,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

美国仍然拥有富可敌国的创新企业,苹果、谷歌、Facebook、亚马逊等市值超千亿的企业不断产生。在美国西部企业不断崛起的同时,美国东部也在崛起一些基于科学理论的生物和材料的创新在上升,麻省的科学能力超过了瑞典、芬兰、以色列等国家。这个也给我们带来非常重要的启发,我们不仅要强调互联网创新,还要更多地关注基于科学、技术、工程方面的创新其实更加重要,这也是我们希望能转变创业方向的一个原因之一,我们要关注这两大趋势。

它为什么创新的整体发展比较好?第一点就是它有改变世界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美国的创新创业和中国的创新创业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的创新创业可能关注于利润的产生,美国的创新创业更加关注于我的公司做完之后去改变世界,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趋势,我们现在非常希望中国的创新公司能够出现去改变世界的产品和服务体系的公司。第二点就是美国也非常重视全世界最优秀的大脑,他很多的政策支持去鼓励优秀人才的引进,这方面我们也要进一步强化人才战略,去引进更优秀的人才。当然,美国也是风险资本最活跃的国家,它的风险资本的量非常大,一度达到国民收入GDP的1%,这个对他的创新创业取得了很大的优势,希望我们的社会资本更加支持初创企业。

在美国取得明显优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另外一个创新的国家就是以色列,以色列现在是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国家之一,而且其创新竞争是全世界最强大的,现在的无人机、医学影像、滴灌行业是世界领先者。以色列没有太多的自然资源,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智力,所以它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他们的大学也非常重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强调理工的训练,以色列大学生里面有50%以上选择理工专业,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我们很多同学选择理工专业的积极性不够坚决,很多人半途而废,转为经管等社会科学,这其实是比较可惜的。本科学理工专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坚强的理工专业,很难去做更好的创业的技术基础。

去年我们邀请了以色列诺贝尔奖获得者丹・谢赫特曼来长春演讲,他是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可是他有很重要的能力是他有创业的这种精神,他们把科学和创业联系得比较好,这也是我们比较值得关注的趋势,这当然也是斯坦福的经验。斯坦福的大学教授不仅上课上得非常好,同时他们有很强的创业经验。这里面的结论就是:以色列大学和工业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他们强调的是科学和商业的结合。以色列的国防对创新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国防的训练和军队的训练,让以色列人的友谊和信任的程度比较高。另外,军队的训练使得他们的一种素养就是能够形成应对自如和即时进攻的能力,这也是创新创业最重要的素养。

未来30年中国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同时还会面临印度的挑战,塔塔、Infosys等印度企业仍然是世界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公司。印度的企业有非常强的国际化视野,另外他们在哲学和数学方面的修养非常高,在软件产业和制药业方面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印度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是,他们的创新来自于很多印度教的影响,他们强化的创新不仅是要高端,特别是要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创新,包括有限的利用资源强调环境保护方面的创新,他现在很重要的创新叫原始的简易的创新,它带来的自然消耗比较少,非常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协调。塔塔生产的汽车只有2200美金,非常有竞争优势,中国的汽车还做不到那么便宜。他做的电冰箱70美金,中国的电冰箱也做不到,我们只有微波炉可以。他发射火箭只需要有6000万美金就够了,而我们中国和美国发射一颗卫星要几亿美金,所以它有很多的方法使创新变得非常节约成本,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大家要关注一下印度在创新方面有非常独到的来自哲学宗教方面的启发。

我们要借鉴美国和印度、以色列的经验,帮助中国走向创新强国,这是我们的伟大梦想。在2014天两院院士的讲话中强调: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我们任何创新创业都是围绕这个方针的,我们的创新创业就是要引领未来,而不是要仅仅满足经济的获利。创新创业就是要做别人没做的事情,这是很重要的建议。创新创业最重要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特别要破除体制障碍,最大限度地释放、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2020年,我们要进入先进的创新型国家,要把科技创新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要超过2%,技术对外依存度低于20%。目前对外依存度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高度依赖国外先进技术,这是我们要花大力气去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们已经面临着非常好的机会,“十三五”期间中国科技创新有很大的机会,因为我们面临着超链接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互相连接,信息获取比传统的创业家更加容易,我们在获得信息方面是比较平等的,也是比较民主的。这种大规模的链接能力会带来一种突破性和破坏性技术的增长。整体来说,全球的创新会呈指数增长,人类会获得更高质量的文明。这里推荐给大家一本书《富足》,它强调了非常新的理念,就是人类的文明会有很大的进展。我们所面临的资源短缺和人口发展并不会成为人类发展的主要瓶颈,因为我们技术能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会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我们是比较幸运的一代。《富足》的作者叫彼得・戴曼迪斯,又出版了第二本书叫《无所畏惧》,这本书马上要出中文版,可能下个月会出版,建议大家看看。为什么是“无所畏惧――勇敢”?创新创业最重要的素养就是要以勇敢之心、勇敢的态度去面对挑战。

作为创业者,怎么去产出改变世界的重大技术创新,这是非常需要跟大家共勉的问题。

2 科技创新的基本规律

科技创新大概有四个规律,一是具有战略预见。创新很重要的不是技术的变革,实际上要思考人类未来需要什么,所以需要更多的战略远见,需要更多地思考未来。我们看中国很流行的概念是所谓的智慧城市、工业4.0,为什么这些概念不是中国人所提出来的?我们要去反思,要去提出更新的概念,要去超越这些概念。清华大学有专家提出工业4.5,我觉得非常好。为什么是工业4.0,我就要去做工业4.5,不要去学德国的模式,要超越德国的模式,这就是我们需要去做的一个概念。我们为什么要做智慧城市?中国首先是需要绿色城市,“绿”比“智慧”更重要,这是我们对传统的概念提出挑战的做法。创新创业很重要的就是要有很强的战略预见。二是综合交叉。创新创业必须是文理结合的,不能只是理工和单纯的文科,单纯的理工和文科都是很难成功的。纯粹的文科没有理工技术,纯粹的理工没有人文的底蕴,创新创业很难成功,必须是很强的综合交叉能力,我们非常呼吁要尽快地减少高考分类的问题,高考必须是综合考试,不是单科考试,必须提供全面的教育,而不只是一类教育,必须综合交叉。三是杰出人才不是简单地做一些盈利的小公司,而是能够改变世界的技术和服务的更优秀的企业,我们需要更优秀的人才,所以他不叫企业家,是叫innovator(创新者)。四是宽松的文化能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过程。

创新就是一个远见,它是一种很好的组合。创新就是把很多东西组合在一起,形成很大的创新。我们看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是汽车和飞机,汽车就是把发动机和箱子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改变人类的一种生活工具,再把它飞起来,就是改变人类的最大的创新,这是欧美人在创新方面对人类做出的很大的贡献。当然发明了互联网、计算机,同样也是非常革命性的创新。

创新需要多元的交流、大量的互动、多方联络,当然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失败。我们要成功的话,必须想到多元的变化的可能性,这里面我想引用IBM的CEO讲的一句话叫:如果要创新创业成功,很重要的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不断创新,这个企业才能成功。如果公司只是做商业模式创新,它是非常危险的,它很难保护它的知识产权。只有在战略上非常有远见,同时技术上有核心技术把握的话,你的公司的创新创业才是比较安全的,否则我们的很多初创企业的生命都不超过两年,1.5年到2年就失败了,这是非常可惜的,因为他其实没有具备很强的战略远见,也没有具备很强的技术的积累,这样的创新有很大的问题。创新创业比较成功的,不是本科同学,是研究生以上的同学,所以还得念研究生或者更高学位的训练,传统本科生创业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因为他没有技术积累,没有战略远见,光靠商业模式是很难持续发展的,所以还需要更高水平的创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更新的技术和更新的市场的关注,而不只是做现有技术和现有市场的挖掘,它的增长潜力并不是很大。怎么去找突破性创新,这是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的,当然这个是奉献最大的。创新创业本身最大的一个素养就是敢冒风险,跟前面所说的勇敢是一回事,所以要创业创新,那个人就必须具备勇敢的素养和非常强的敢冒风险的能力,这个需要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创新人才里面四个素养,第一点就是超前思维。我们要去思考人类未来需要什么,更多地训练自我风险的承担能力,我非常建议科学和人文的共同学习,而不只是学理工或者只学人文。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追求完美,持之以恒。我总结出真正创业人才的四大素养,这也是与大家共勉,努力成为优秀的创新和创业人才。

我们需要文化营造,按照的讲话精神,就是要坚持竞争和合作相结合,特别是要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科技创新方面更为如此,一般来说科技创新的成功率是1/8,很多项目其实都是失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更强的宽容失败的能力。为什么我把美国、以色列和印度作为创新国家的学习对象?因为美国、印度、以色列人在面对失败的过程中,他们的处理能力是比较强的,他们面对风险的精神是比较好的,所以我比较借鉴他们文化有益的元素。他们的民族特性就是不怕失败,敢冒风险,这是创新创业非常重要的素养。

3 我国科技创新的趋势分析

中国的创新强调四个方面,一是强调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的积累。二是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结合。三是协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主题。四强化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全面创新。我们现在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要去强调原始创新,中国的创新和美国的创新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的原创是不够的,我们非常建议各位创业家、各位企业家更多地关注怎么样去提出原创的概念,特别是要走别人没走过的道路。特斯拉发明了互联网汽车,我们能不能把特斯拉汽车做得更好?能不能思考一下做超越特斯拉的这样一个企业,这样的汽车行业我们能不能产生?是可以的。我们的汽车行业并不是有很强的竞争力,可以改造目前的汽车行业。阿里巴巴已经成功了,我们想怎么去超过阿里巴巴,谁是下一个马云?我们都希望去借鉴来超越新的这样一种企业产生,这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科技方面的原始创新我们已经非常多了,清华大学薛其坤团队实验中观测到霍尔效应,它的成果将来会改变整个电器耗能的水准,会带来器材方面的革命。中科大潘建伟老师的团队里面已经发明了量子密钥分发的技术,会带来一种量子通讯方面的新的进展,它可能会成为第六代移动通讯的技术,现在已经不是5G而是6G了,这些都来自原始创新的积累问题,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我们还是要强化原始创新的积累。

二是开放创新。除了原始内部做创新之外,还有企业要强化开放创新很重要,就是大量去用好全世界优秀的科研成果。这是默克所说的:我用的医药技术的创新只能做到全世界1%的水准,所以我现在的策略是做好自己1%,但是用好别人99%的创新成果。用好别人99%的创新成果,就是我们非常强调的一个新技术的挖掘和使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还是要去非常重视专利数据库和科学文学数据库的挖掘问题,这有非常强大的技术的基础。

全球知识化的传播,整个知识泛在传播和技术交易程度的上升,驱动了开放创新。如何有效地利用创新资源已经成为创新的重要策略和组织安排。昨天晚上我在海尔,海尔已经有所谓的开放的创新,有一个礼拜的论坛,在这一个礼拜中,有来自全世界近千个创新团队,不断地为海尔的创新注入新的创新资源,这是非常壮观的,海尔的创新能力会在未来五到十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源泉之一。他现在有2000个小微团队创业,在全国也布置了很多新的创业空间,它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创新创业很好的具体的实践者,它是把互联网思维利用得非常好的极致的先进企业,它诞生于山东,非常值得祝贺这样一种新的更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正在进一步发展。宝洁只是用了C&D,海尔已经超过了它,海尔用的是P&D。C&D是联系与开发,海尔的P&D更加强调用它的新的策略。宝洁用了内部9300个研发人员,但是用了外面的200万的创新人员,这就是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优势,可以用公司外面200万的人做创业创新,这是新的趋势。公司不一定越大越好,公司就是利用好核心人才,但是更好地用外部的专家,外部的专家可以用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据统计,全世界已经有200万人才为海尔所用,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优势。当然这个理论来自于张瑞敏首席执行官很早看的一本书叫《维基经济学》,维基百科本身是680万的网民做出来的。在互联网和大众创新时代里面,我们可以用几百万人帮我创业和创新,这是现在非常壮观的时代。为什么?因为现在是个互联的时代,社交网络的平台使我们连接非常容易,这是我们现在创新很重要的一个策略,就是怎么样利用全球的思维创新创业,这就是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唯一的能力就是整合,整合非常重要。

协同创新将成为新的创新方式,当然这是针对大企业的。我们虽然要去激发中小企业创新,但是还要鼓励大企业去整合那些碎片化的创新,所以还会强调更多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这个模式就叫打破部门、行业、院校和企业的界限,更多采用开放式的创新平台。所以,无论是公司还是大学都在用开放创新平台,去吸纳更多先进的元素去创新。我们高铁的创新就是用了25个大学和11个高水平的研究院所、近千名或者上万名科技人员一起来完成的过程,形成了很大的壮观的趋势。

将来的创新进一步会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与产业化等创新链各环节强调创新的系统整合。我现在很高兴地看到系统整合的实践基地也在山东,将来设计规划在青岛成立国家关于海洋的重大创新平台。青岛宣传的主题变成了“蓝色硅谷”,我们看到蓝色硅谷即将在山东尽快崛起,这是高新技术与海洋经济为主的一个新的景观,是非常有价值的联络。

中国的创新和美国的创新有什么区别?中国创新一方面是发挥大众创业的优势,万众创新就是大家要聚合创新的元素,万众不是简单地把大众做一个统一解读,实际上万众是要聚合创新的元素,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去聚合这个创新这也会产生很大的新的创新的过程。国有企业改革现在已经往这方面走,还是要兼并重组的发展道路。

4 有利于创新的政策体系

一是目前的创新创业还是要去鼓励具有世界性水平的原始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发明。跟美国比,我们的科学能力还是比较落后的,还是要强调大学的专业培养人才,还是要以理工为主。虽然我们的论文数量在全世界占第二,但是科学水平和美国比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如果美国学者发表的文章是一个足球场的面积,中国学者发表的文章的数量是足球场里面跳远的一个沙坑,跟美国比我们的论文数远远不够,论文的质量远远不够,还需要加强我们的科学研究,还需要很多大学生、本本科生、研究生加强科学研究,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我们创新的后劲是不足的。

二是构建生产力转化的平台,这就要依靠各个大学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发挥它的作用,转移他的技术。现在中国技术转移的能力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差,最近通过中国高校科技转移的调查,中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大概有15%,这其实是非常高的,非常不错。好的大学园区例如北航科技园的转移率在50%以上,非常成功。它现在无人飞机民是非常大的潜力,因为无人机是将来很重要的利用途径,一公里以下1.5公斤方面的货物运输可以用无人机来完成,这可以带来新的物流运输的革命,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新的趋势,这都是来自于军事技术转移到民用技术的一个很大的转移,大家更多关注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开发企业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是鼓励我们的企业创新去建立核心技术的关注,基于核心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建设。我们的优势仍然是互动环境非常好,现在全球通讯技术进一步发展,下一代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整个信息联通效率会更加高。全球的交通技术也进一步发达,飞机、火车会进一步地完善,这个过程中会带来更多的互通的平台。我们特别好运气的是,真正遇到了知识为技术经济的基础,信息的传输量非常大,信息的产生量也非常大。创新创业的知识技术也比以前好,这是我们非常幸运的一点。我们可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时代,我们非常幸运地迎接到知识革命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是非常幸运的。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非常强调基于创新的创业将更有价值。什么是基于创新的创业?那就是STEM,这是美国所提倡的创新理念,我们不一定理解它。S就是科学,基于科学原理的创新。T就是技术,基于技术的创新。E就是工程,基于工程的创新,特别要强化创新创业不是只是做一个互联网网站,要进行真正的实体开发,我们把它已经调整过来,叫做创客精神,或者我们最近有一本翻译的书叫《工匠精神》,创新创业必须有一些真正的实体开发才是比较务实的,而不只是做一些互联网网站,这是对互联网创业的一个泛读或者是虚化。我们提出互联网+,“+”很重要。M不是管理,而是数学,是基于数学的创新。所以还是要回归到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创新,这个创新的能力会更强,这也是美国创新要培养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新的模式,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好处是我们现在的创新越来越成熟,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马上会实现大爆炸式的创新,这是一本书的题目。企业可以同时实现差异化、低成本和用户友好的新优势。按照波特的传统理论,我们的创新创业要么走差异化,要么走低成本。企业要真正有创新创业优势的话,必须三个优势都比较好,一是差异化,二是非常便宜低成本,三是用户非常友好。这个现在是什么公司实现了?谷歌和亚马逊,他们现在的成果非常便宜,几乎是免费的,特别是亚马逊的电子书是很便宜的,它的差异化就是创新能力供给,再就是用户是非常友好的,这是现在做任何创新公司里最重要的要求,这也是大家借鉴的要求。

中国的创新创业有战略需求:一是工业化。我们中国工业化水平还不是很高,还需要向高度工业化的发展,这里面我们要把工业化的水平提高是有很大的优势,制造业还需要很大的创业优势。以前的创新创业优势在信息服务行业比较强,我们现在反过来要在制造业方面的创新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制造业方面提高,并不是简单实现工业4.0,要思考中国制造业需要什么。我们颁布了制造业2025战略,但是怎么样去创造更好的制造业的发展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二是信息化。三是中国的发展创新技术来自于城镇化。中国城镇化率现在是55%左右,我们需要在10年之内把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到70%左右。城镇化的过程中会带来巨大的创新创业机会,我们怎么去迎接城镇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很大的问题。怎么样去设计一个更好的城市,英文叫“good city”,这个很重要。四是农业现代化。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准是非常需要提高的。我们比较一下美国、以色列,美国、以色列的优势非常强大,怎么样去提高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除了“四化”之外,现在已经增加到第五化――绿色化环境保护,怎么样提高环境的质量,这里面有巨大的空间。六是健康科技。怎么样让生活的质量更好,更多地减少疾病,这里有很大的空间,比如在医疗设备方面的创新、新药研制方面的创新是非常不够的,这里需要很多的企业去做这样的创新,就是研发更多的新药和研制更好的医疗设备和相应的医疗服务,这方面空间非常非常大,这方面的努力还是不够的。七是关注国防建设,保证国家安全,一定要加强国防创新方面的科研投入。当然另外一个方面是要加强民的机制,把军事技术转移到民用技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八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我们在国际事务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我就把“四化”变成“八化”。

未来创新创业的十大关注点,这是我觉得最有干货的一块。第一,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的机会是如何开发极富特色的移动互联网的服务。整体来说,互联网服务的创业创新资本投入比较少,而且技术硬件要求比较低,每个人用电脑、用手机就可以做服务行业,这方面是我们大学生创业最能发挥作用的一个机会,而且我们中国手机的拥有量和电脑的拥有量是全世界最大的。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城市是杭州和厦门,他们大学生创业把移动互联网服务的能力基本上做得差不多了,我们要向这两个城市学习,厦门和杭州大学生创业太厉害了,基本把服务方面的栏目网站全做完了,我们看看还有什么空间可以做。

第二,把互联网的公司怎么串起来,那么就是云经济,目前云经济还不成熟,虽然我们有阿里云和百度云,但是真正高水平的云服务还没出来。下一步我们思考一下怎么整合阿里巴巴、整合百度、整合腾讯,就是BAT嘛,BAT做完以后,我们再把BAT整合在一起,云的能力将来很重要,非常希望山东的创业者能够把云经济、云服务作为我们新的创业趋势,当然对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因为你需要很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很大的硬件储存能力,还有相应的支撑管理能力。如果做得好的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机会。

第三,创业创新不能只是互联网、开网站,还有很重要的基于硬件开发的创客实验室,开发基于产品设计、系统设计方面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中关村创客空间咖啡吧里面除了有一个3W咖啡吧,里面有一个IC咖啡吧,IC就是硬件,集尘电路的咖啡,完全是以硬件开发为主的创客空间。我非常建议在大学或者相应的开发区里面开工程坊,就是创客坊,能够做实体的创新、硬件的创新,如果只是做互联网创新是不够的,或者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这里面我非常建议面向硬件开发的创客实验室,在各个园区里面要不断开发。

第四,基于终端平台的综合服务体。这个来自苹果的经验,苹果就是把手机变成一个平台,而做更多的综合体的服务。苹果手机不仅是打电话,还能进行各种的社会交流、各种服务的一种提升,所以苹果就是一个终端,它不是一个手机。用这个模式,苹果打破了诺基亚,也让三星觉得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反过来中国怎么利用这个硬件开发,怎么做终端平台,怎么做综合服务体?海尔不是有很多洗衣机吗?洗衣机平时的闲置率是很高的,不洗衣服的时候,这个平台实际上是可以用的,你可以做很多互联网的服务,可以做信息的交流。现在的海尔洗衣机和海尔手机可以联在一起,可以进行APP服务,这里面可以做短信发送或者各种的服务,洗衣机就是一个平台了,可以做水的净化,或者一些工程服务,就是把苹果手机放大了。只要找到平台就可以做很多的系统服务,只是你配套很多的APP软件就可以了。找到一个终端平台,基于这个终端平台做综合服务体,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业体系。这是针对大学生是可以做的,但是针对于后端的创新要求更高一点,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制造。

第五,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的所谓的自动化和机器人,还需要更多的思考针对中国的制造水平怎么样增加它的智能成分,不是完全都是用机器人来替代,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如果有太多的机器人,我认为也不太合适,但是怎么样提高我们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可以考虑。中国现在要提高的是工业3.0,而不是4.0,3.0就不错了,这是我的观点。

第六,农业方面有很多创新的空间,要开发精益农业,怎么样让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这是非常重要的趋势。非常建议大家去关注中国的农业创新,能够让农产品更加健康和安全、营养,这都是很重要的趋势。

第七,极端创新。这当然要求更高了,大家要在很长时间里才能做极端创新,极端创新主要来自于深海、深空、深地方面的创新。现在的创新都是超高速、超压、太空,都是“超”的,“超”就是极端。其实它的发展方向就是由负无穷大到正无穷大。很细的颗粒的纳米的创新,就是分子生物学或者纳米材料以下的材料的创新,还有就是宏观的从深地、深海方面的创新,这是极端创新。

第八,现在正在崛起的概念就是能源互联网。能源互联网没有标准的定义,它的大概意思是能源的相互转化,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这个能源不是完全排放掉,而是综合利用。比如说我们一个高铁的自动系统,高铁刹车的时候能够把这个能量吸收过来、储存下来,而不是把刹车的能量浪费掉,这就是能源互联网的概念,是能源的综合使用问题,这方面空间很大,因为中国能源的利用率很低,不同能源的相互连接方面需要很多的开发,它的平台可能是物联网,是基于物联网和其他媒介所需要能量传递的一些开发平台,这个是有很大的潜力。

第九,即将到来的老年经济,怎么样为老年人提供非常好的生活环境,这里面有非常大的空间,衣食住行方面的过程都要进行重新的开发,让他们更好地生活。

第十,研发“长寿”,让我们活得更健康、更长远。美国现在出现一个很大的产品叫“研发长寿”,就是让人活得更长久,谷歌正在做,谷歌正在让人类的寿命从现在平均80岁延长到120岁。中国的创新创业也应该帮助中国人如何更加长寿。

我今天提出中国创新创业的十大关注点,这是我思考的非常重要的结论。我们来自大众创新的时代,理论根据就是维基经济的产生,因为维基百科的优势就是可以用几百万人的优势一起帮我完成创新,680万个网民合作,大规模形成创新的趋势,这也是《大繁荣》这本书带来的草根创新如何创造就业、挑战和变局。这次我们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理论根据,可能也是来自诺贝尔奖获得者菲利普斯。

众创、众筹、众包,这“三众”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策略。“众创”就是利用信息化平台相互支持,创新创业更加便捷。“众筹”就是通过线上线下整个投资者的资金问题可以迅速地解决。“众包”就是我们的创业难题如果无法解决的话,可以通过互联网大量地让更有创新的人才和公司帮你解决技术问题,这就是我们新的优势。

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对创客有新的要求,就是更加关注于实体物体的创造,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的趋势。在智能价值和健康医疗设备方面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用了3D打印技术做支撑,有很好的发展趋势。

除了中小企业创新,大企业的创新出来的也非常迅速,我们前面介绍的海尔已经有大批的创新和创客化,海尔的开放创新平台已经跟世界著名的高校院所建立了丰富的联系,包括大公司之间的联系,像陶氏等公司都跟海尔建立了综合的联系,支撑了海尔整个开放式创新的平台,大量应用大学的资源、技术公司、专家和初创企业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论坛、创新的培训和公开课程,不断地去引入到公司创业的机制,通过小微团体的创新,不断去孵化出更有创新的企业和小组,这是中国企业创新里面非常重要的实践,也会产生更多更新的产品的很好的尝试。

这是海尔的MLAB,M就是Maker。海尔正在全球围绕私人家电或者智能家居为核心的创客群落,会形成一个非常巨大的平台。所以,我估值海尔将来的价值会超过阿里巴巴,因为它是基于硬件的创新,更有价值。

培养创新很重要的要全力培养创新创业者,跟大学生共勉的就是创造力,这也是总理非常强调的,创造力是关键。最近总理给我们清华大学创客的同学写了回信主要是鼓励大学生创新,而且特别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建设也是非常关键的,创新能力建设就是把技术转化成市场能力的延拓。创业精神有有四个精神:一是具有远见;二是百折不挠;三是敢冒风险;四是坚持不懈。这样一种创业精神的延拓,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应该成为整个创新的重点。

所以培育创新者第一点就是要训练哈佛大学教授所提出的一个观点,第一点就是要学会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就是要挑战现有的假设,现在所有行业的规则,我们都认为可以打破,这也是美国人在训练里面比较强调的一点,首先要打破一切规则,打破一切规则的理念就是挑战批判性思维,我们不要认为美国和新的创业企业公司就一定是成功的、是对的,我们可以打破这样的规则,那就是批判性思维。第二点就是要非常强大的网络合作能力,大家互相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要整合这么几千几万的人才,需要有很强的合作能力,也就是乔布斯所说的要联络更多点,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灵活性和思维能力,特别是创业精神,包括我们应该有非常强大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有效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基础是好奇心和想象力,这是我们培养的基础。要加强合作,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情况下,合作将成为人最重要的素养。第三点就是需要多学科的能力。只有多学科的学习,才能去接受不同学科的文化,才能有不同学科的知识点,才能融合更多的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冒险、创造和成功的内在都作为文化来管理,创新创业成功最重要的动力不应该来自于获得金钱,而是能够实现追求自我、独立性的一种追求,创业者本质不是赚钱,是追求个性的独立,是追求自由度,这是我们创业者最重要的追求。

最后要营造好的创业空间。我对创业空间有这两个设想:第一,物理上要接近大学。一个成功的创业空间必须离大学比较近,我们创业创新最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在里面创业,非常建议创客空间不要离开大学,远离大学是非常难做创新创业的。中关村咖啡吧为什么比较成功?因为它距离北大、清华非常近,所以它非常容易成为聚集创新的很好的平台,我们非常希望在济南其他地方的大学门口就有创新空间,这是最实用的。第二,另外我们要汇聚创意,大家自由交流,也希望政府确实给一些财政支持,当然也希望社会的金融给更多的投入,民间金融要投入,包括风险资本的投入。最后还需要比较好的法律的援助,一定会带来很大的趋势。

今天汇报的结论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科技支撑,这是给我们的要求。山东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取得显著的优势,海尔、双星、青岛啤酒都是非常创新的企业,山东的文化既有儒家文化的支撑,另外又吸收了很多先进国家和地区文化的要素,如青岛接受了较多的道家文化的影响。所以我们的创新在中国是非常有优势的。如果能正确充分认识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关注创新的规律和新的趋势,特别是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加上大众创新、万众创新这个趋势的话,强化原创和协同创新,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山东的创新创业将为国家和区域竞争做出杰出的贡献。我们非常希望在这个过程中看到大家更新、更精彩的创业和创新。

第9篇

企业家是―个广泛应用而至今尚未准确统一定义的概念。萨伊(J・B・Say)在200年前创造这一概念时,认为企业家“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的领域。”但并未明确谁是企业家。对于企业家的理解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的一体化,即拥有并经营企业的人,典型的身份是“管理业主”。这既是企业的早期形态,也大量存在于当代社会中;二是在股份制企业出现后,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认为真正的企业家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职业经理)。三是熊彼特式的企业家,即与以往不同方式使用生产要素或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组合”而创立新企业的人。

从企业产生的历史及创新对于当代企业及经济增长和作用来看,熊彼特关于企业家的认识或许更为深刻,熊彼特在贯穿其经济思想的创新理论中,以一种“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理解企业家的职能:实施创新。熊彼特并未把企业家视为一般的生产要素,而是把它看作是对生产要素实施“新组合”的人,无论他在企业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何种职能,唯有“创新”才是企业家的本质特征,正是企业家创建了关于生产要素前所未有的使用方式(创新),打破了经济生活中的“循环流转”,才产生了利润,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被熊彼特称作为“企业家利润。”

早期的企业家,在社会分工不充分的条件下,需要承担许多额外的职能。如企业家可能要承担提供资本的职能而成为资本所有者,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成为经营者,从事企业日常的管理工作而成为管理者,甚至成为企业的技术专家或发明家。但是,如果没有创新,它们只是“合乎习惯的活动”,是不能与具有很大不确定性,需要克服固定的习惯思维和社会环境对新事物“反作用”的“创新”活动相提并论。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早期企业家所担负的额外职能,现在已由别的角色承担了。股票及债券的投资者承担了提供资本的职能,职业经理承担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及日常管理工作。技术发明则是由企业内的技术开发人员及企业外独立的研究机构承担。但是技术创新及与之相应的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愈来愈成为当今成功企业主要特征,“创新”无疑是企业家本质属性。

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组合而创立新企业的人是企业家,但对于已有的企业而言,企业家主要出自于经营管理者之中或者说企业家的“创新”职能主要由经营管理者承担。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企业家呢?以下将根据技术创新过程的性质来讨论对关于企业家的条件。

技术创新活动蕴藏着潜在利益,这种利益的大小与创新本身的新颖性或技术变动强度及新技术对于市场的适宜性或它能够提供给用户或消费者剩余的大小具有很大的相关程度。创新活动的潜在利益体现在通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和管理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增强市场的竞争力,确立技术优势以及发展和丰富企业的技术知识储备等。获得这种潜在的利益是企业家“创新”的最基本的动因。

关于企业家或经营管理者的需求动机问题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其动机构成大致分为几种:经济利益、成就感、事业心、名誉和社会地位等。企业家从事经济活动,获取经济利益 当然会成为其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动因。这与一个职业登山者把征服一个新的高度本身作为乐趣,为了成就感而登山有着根本的不同。漠视企业家自身的经济利益,以成就感、事业心及名誉来激发其“创新”是难以持久奏效的。这正是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效率低下,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国有企业中的“59岁现象”则是说明经济利益激励的重要性的有力注解。“59岁现象”的一个重要案例,是中国烟草大王,原红塔山集团的董事长总裁诸时健因在临近退休之际,私吞110万美元,并有约600万来源不明的巨额财产而被判无期徒刑的案件了。1979年诸时健任玉溪卷烟厂的厂长,不到20年就将这个几千万元资产的中小企业发展成年利税70亿的亚洲第一烟草集团,仅红塔山品牌价值就高达332亿元,他是公认的一流企业家,国内的企业家中很少有人的贡献超过他。在2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几乎获得所有企业家奖和各种荣誉。他贪污的数额与他对国家所作的贡献相比,或者与欧美大企业的总经理动辄上百万美元甚至上千万美元的年收入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通过企业合理的制度安排解决企业家的经济激励问题,类似的悲剧是极有可能避免的。正如管理学家西蒙所言:“不把经济刺激放在重要位置上的人的模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完全的模式。”就企业家与创新而言,也概莫能外。寻求对创新者(企业家)给予合理的经济报酬是一个创新的有效模式的必要条件。

技术创新是一个探索、发现、实验、开发以及采用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包含着一个基本要素即不确定性,这主要指(1)存在着尚不知道如何解决的技术经济问题。(2)准确地追踪行动结果是不可能的(G.多西,1988)。这些活动的不确定性是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正是由于这一特征,才需要创新,才需要企业家。当不确定性为零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则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活动”,就不会有创新,因而也不会产生企业家了。可以说,与生产经营活动相联系的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的大小,决定了企业创新的集合或可能性空间的大小和企业家发挥其“创新”职能的余地。大多数学者将概率型的不确定性称为风险,企业家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降低风险。非概率型的不确定性称之为不确定性,是不可预测的,因而无法通过购买保险来降低的。一般而言技术创新的强度越大其风险及不确定性就越高。不同的技术创新只是程度有差别而已,这是任何企业家无法回避的。因此冒险精神是每个企业家所必备的素质。在此有两点需要补充:一是企业家是否承担创新的风险。当企业家是企业的所有者时,无疑是要承担风险的。当企业家仅仅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时,他仍要承担职业风险,即当创新失败导致企业破产,可能使他丧失作为经营管理者的资格,很难被其他企业的投资者雇佣,多年的人力资本投资、声誉和社会地位毁于一旦,这个损失对他个人而言已是足够大了;二是强调企业家应该具有冒险精神,决不是说他应该是或者像一个赌徒那样,把企业与个人的命运压在偶然性上。下面将讨论企业家的另一个重要素――洞察力。

主要由依赖与科学进步所能提供技术机会和由市场需求结构变化所提供市场机会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技木创新的机会。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呈加速的态势,使得技术创新的机会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稍纵即逝的。这要求企业家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即对“存在某种尚未利用的机会”这样的直觉和信念(多西,1988)这将使一个企业家进行冷静地分析,增强对决策对象的把握程度,并采取果断的行动。企业家的冒险精神正是建立在对技术创新机会的识别与把握上,这是一个企业家与一个普通经营管理者的主要区别,也是他与一个“赌徒”根本上的不同。

技术创新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新颖性,即产品的新颖性和工艺的新颖性,这可以用与之相关的技术变动的强度来表示。这意味着企业要从事与现在完全不同或至少有很大差别的工作。这可能使技术创新面临技术方面障碍。一是由于缺乏准确的数据和行为规则以供决策之用。二是思维定势所形成的意识的障碍。三是社会环境对新生事物的反作用。技术创新的这一特征要求企业家必须具有不断的开拓创新的意识,这是一个企业家必须首先具备的素质。

在熊彼特对企业家动机的阐述方面,虽然不否认企业家的享乐主义物质需要动机,但更强调追求一种独立社会地位和名望、征服的意志和创造的欢乐这些心理因素对企业家的激励作用。本人并不否认这些因素对企业家进行创新的激励作用。但一般而言它是在满足企业家物质利益的前提下,才得以发挥作用的。企业家发挥“创新”职能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动因是与创新带给企业家自身的物质利益。熊彼特对企业家的心理动因的理解是理想主义的。这与我们在现实中所观察的一般现象是不符合的。

以上主要从创新的主要性质出发,简要地勾画了企业家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企业家的全貌。这主要是出自于下面的讨论主题一企业制度安排于企业家创新关系的需要。

二、 企业制度安排与企业家的创新

早期的企业家大多既是企业所有者又是经营管理者。即使在今天的中小型企业中,这种形式的企业制度安排仍然为数不少。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完全对称的。对于利润最大化或企业资产价值最大化的追求(未来利润的贴现)与技术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潜在利益的结合,成为技术创新的强大驱动力,此时的企业家即有技术创新的动力,又实施创新的权力。对他们而言,只是如何识别创新的机会和如何实施“创新”的行为了。

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分工的细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使得身兼数种权力的企业业主在精力和能力方面难以应付,不得不雇佣具有经营和管理专门知识的经理人员,代替自己在不同方面的经济活动进行决策和管理,于是在企业中出现分权化的趋势。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由于分权化不断演变,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完成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所谓“经理革命”:一是企业资产所有权的分散化,使每个出资者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份额进一步下降;二是企业经理人员凭借专门知识的优势行使更大的决策管理权利。由此,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企业控制权逐步从企业资产所有者手中转移到企业的经理人员手中,企业的经理人员实际掌握着企业的控制权。由于经营管理人员于所有者的利益一般而言并非完全吻合,从而破坏了利润最大化对资源配置的指导作用。在资本主义这样一个以自利为原则的社会中,让所有者将其拥有的私有财产的控制权,委托给可能违背所有者利益而所有者又没有能力制约的经营者手中,是难以置信的。企业的控制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权”(张维迎,1999),当企业经营业绩优良时,企业的所有者很少干预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活动;当企业经营业绩欠佳时,所有者(股东)将加强对企业的干预以惩罚经营管理者;当企业不能足额支付到期的债务时,企业的债权人(外部人)会依据《破产法》和《合同法》决定是对企业进行重组或破产清算。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自主制企业中的权力与责任的制度安排,对企业的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一般员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这将使企业所有者利润最大化或资产价值最大化与企业经营管理者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密切相关。

在私有制为基础分权化的企业中,企业所有者的目标被假设为利润最大化或资产价值最大化,尽管有争议,但还是一个合理的假设。企业经营管理者被假设为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其效用是他获取的物质福利(薪水、奖金、股票、股票期权收入及各种在职消费的补贴)、社会地位、声誉及个人成就等的函数。由于企业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存在信息不对称,经营管理者的努力具有不可观察性,当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时,会导致经营管理者的违背所有者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要激发经营管理者的创新努力,必须依靠合理的企业制度安排。

技术创新是把蕴藏在新技术中的潜在利润转变为现实利润,创新追逐利润。企业家作为技术创新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实行的分权制现代企业中,企业家的行为对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目标及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是至关重要的,这要求企业制度安排应该使企业家获得的报酬与其付出的创新努力尽可能对称。

企业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具有不确定性。奈特在其经典著作《风险、不确定性于利润》证明:利润产生于而且只能产生于不确定性。因此,有效地激励经营管理者实施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首先应该是创新利润在经营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分享。由于难以准确测度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与企业经营管理者个人的努力程度数量关系,这种利润分享是通过经营管理者享有剩余索取权的方式来实现。由于作为“状态依存权”的企业的榨制权在正常情况下是由经营者掌握,大股东和债权人多是“秋后算账”(事后监督)。以下三种理由也表明经营管理者享有剩余索取权是十分必要的:一是企业的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尽可能匹配,即权利与责任(风险)的分配应尽可能对称:二是在企业这种团队生产中,赋予监督者一种剩余索取权:实际是赋予他最充分的监督激励:三是在生产过程中,对总产品的贡献最难测度的人应该拥有剩余索取权。经营管理者享有剩余索取权是通过合理的企业股权安排实现的。要让经营管理者为股东的利益服务,一个合理的选择是让经营管理者也成为股东。对经营管理者进行股权激励,不仅有助于减少经营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也是企业技术创新本质特征的要求。

第10篇

关键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互动

作者简介:彭诚,1982—,男,汉,四川绵阳人,博士,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科技管理

目前,技术创新被誉为能够影响企业生命的复杂经济行为。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存在众多能够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而企业在制度搭建方面的创新正是外部环境中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企业要保障其技术得到全新创新提升,不但需要一系列的经济和行政手段,更需要企业在制度创新方面做出努力。

一、企业制度与技术创新的相互关系

企业在当期发展环境下所具备的技术研发和变革技术直接反映出了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能力。企业的技术再发展也建立在已有的技术水平基础之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只有牢牢把握自身的技术和制度基础才能突破自身特殊性,持续重建新的技术与制度。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相互依赖、相互辅助、共同进步的。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制度建设具有稳中求变的特性,而技术创新则追求持续突破。文中强调的制度与技术的创新互动,并不是强调两者在发展节奏上追求同步,当然在现实中,也很难出现企业的制度与技术是同步创新同步变动执行的。针对我国的众多企业而言,生产规模的发展壮大往往会受到来自管理、研发、营销等各方面的制度约束,制度的创新不可避免。而当制度在不断健全完善时,技术创新的脚步不会停滞,仍然朝着既定目标推进。因此,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制度的完善排除了技术创新的阻碍,技术创新又拓宽了制度的涉及领域,补充了制度的创新空白。企业作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实施主体,同时也是两方面创新的受益者。企业应该积极营造适合制度与技术创新的可控环境,确保创新工作的开展。

企业的制度与技术的互动创新一般经历几个阶段:第一,企业制定出制度,为技术改革提供人员组织、资源调配,提供必要的激励机制,同时为技术的研发提供信息保密机制、责任监督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等。第二,技术的进步带动企业快速成长,制度开始成为成长的羁绊,其不均衡性无法满足特定的市场需要。企业需要调整和创新制度来为企业的发展创新更大的平台。第三,企业的制度开始深层次的验证完善。制度在创新中的内容依据大多来自于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得到了有关经验教训、理论知识及人文信息等。第四,已有的制度和技术都会成为下一次创新后的新制度和技术的基础。只有前期的不断磨合适应才能创新出更加匹配的企业技术和制度。

二、组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体系特征

企业都朝着宏大的未来目标去发展,完善自身制度体系对于在特殊文化环境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来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技术创新的制度体系都具有一定的特性,主要包括层次性、复杂性、关联性、特殊性、演进性和趋同性等特征。

1.层次性。运用于同一类技术创新的制度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程度的区别,制度的约束性有层次差别。企业的制度往往涉及企业经济与行政活动的方方面面,根据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来划分层次,主要分为根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辅助制度。根本制度指的是能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动方向及内容起到决定性判断的制度;重要制度是指能够指导技术创新在关键环节理清方向的制度;而辅助制度则表现为促进技术创新效果较不明显的制度。

2.复杂性。制度的建立往往经过长期实践活动的试验才能得出,对于不同的实践过程产生的效果描述不同,所形成的制度内容也容易产生复杂多变的性质。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构建中,制度形式既包括经济类,也包括社会类、人文类、思想文化类等,而且在这些分类中,也还有正式文本与非正式的区别。一些制度可以是人们为分配技术创新利益而制定的,也有些制度时为推进技术创新的科技含量而制定的。这些制度都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风险预控,但无疑是复杂多样的。

3.关联性。在技术创新的制度构建中,不同制度之间是存在一定关联的,彼此独立又可相互影响。如制度的三大分类中,根本制度有可能直接影响着重要制度与辅助制度的内容和形式,后者的运行效果也会随着前者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当然,由于制度建立的作用对象是大体相同的,许多重要制度与辅助制度也会在实施过程中影响根本制度的运行。

4.特殊性。特殊性主要是强调技术创新制度安排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表现特征。由于技术和制度的建立和创新都存在一定的历史积累过程,由于不同企业甚至国家的发展轨迹不同,历史人文背景和文化理念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技术手段和制度成果。当然,在当前信息时代下,知识共享程度加剧,许多国家和企业都能积极借鉴学习其他国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点和制度创新点,但是不可否认,在搜集并整理后的制度创新已经具有了本国和本企业的自身特点,完成了互动的快速融合。

5.演进性。企业创新不是口号一出现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量的积累和时间。技术创新下的制度构建具有不断变化的性质,可以是循序渐进的,也可以是加剧突变的。企业的生产规模在扩大,技术发展也随之不断满足要求在提高,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制度创新的演进。可以预见,随着科技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剧,与技术研究和变革相呼应的制度建设也会日益加剧。其创新可以是突然摆脱原有制度框架,创新全新体系,也可以是在原有模板上细化分章,不断优化。

6.趋同性。虽然企业的发展理念有所不同,但是在技术创新的制度搭建方面往往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企业之间存在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彼此的知识都能够相互吸收融合,摒弃不好的,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制度,这样的局势使得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具有了趋同性。

三、激励技术的基本制度建设框架

激励技术创新能够确保技术获得更多的活力,达到更大的规模和高度。企业制度创新在激励技术创新方面既追求私有化,也追求公有式竞争。激励技术创新,可以从政府、企业、产权、市场几个方面进行制度框架建设。

1.企业。企业鼓励内部成员的创新热情,积极挖掘员工潜力。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提拔熟悉制度和技术创新的管理者,营造创新氛围。同时加重企业间的合作。

2.产权。积极放大产权对人们内化外部因素的激励效果,完成无形与有形资产产权的创新转化。

3.市场。引导市场积极抵消由于创新所带来的负面因素,同时可以借助市场竞争压力提高创新动力和效率,力争造就适合创新的外部环境与整体结构。

总之,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够保证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使技术创新充分展现其作为公共产品的性质。技术创新可以引导制度创新的升级,促进企业获利。两者是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只有认清制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掌握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特征,积极建立激励技术创新的制度框架,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互动机制才能完美形成。

参考文献

[1]杨迎昕.试论技术创新中的制度激励[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5):34-36

[2]贾文昌.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理论前沿,2011(8)

第11篇

企业竞争的本质就是企业文化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等均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与重要驱动力,要与时俱进,加强企业文化创新,从而加大企业管理创新力度,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在分析企业文化创新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力。

关键词:

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创新;影响力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中自发形成的有关企业发展战略、价值观、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一种独特气质,是企业长期积累与继承的精神力量。在企业发展中,企业文化创新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构成环节,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使其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实现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企业文化创新的意义

在企业生产经营中,企业文化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企业文化是增强企业凝聚力与向心力的一种主要途径,积极向上、科学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员工形成积极的精神风貌与工作态度,可以说,企业要想成功,就要具备良好的企业文化[1]。由此可以看出,在企业发展中,企业文化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在企业创新中,一定要重视企业文化创新,不断融入新鲜元素,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与时展保持一致的步伐。从现代社会发展进程而言,企业文化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管理创新,而一个好的管理方式与理念,也会对企业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企业要想得以长远发展,就要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并且迎合市场发展要求,以此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理念的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企业理念指的就是企业领导及员工共同追求与认可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在企业发展中,要想构建统一的价值观念,就要重视平等、和谐、公正、公平环境的创设,以此形成一种尊重人才、注重创新的文化氛围[2]。在企业创新中,人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倘若每位员工均能认可与接受企业文化,那么企业文化就会将员工牢牢地团结在一起,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逐步形成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企业管理改革与创新。事实上,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员工共同创造的一种集体意识,不仅涵盖了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也涵盖了企业精神与创新理念,可以说,企业文化承载了企业员工的理想、命运、期盼及要求[3]。比如,山西国际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的文化理念为“德才兼备,有为有位”;山西汾酒集团的文化理念为“清香,同舟共济”。在企业发展中,只要企业员工认可企业行为与创新理念,就会自主跟随,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从而为企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针对现代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员工的信仰,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为企业发展贡献最大的力量。为此,企业文化创新有利于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其表现主要如下:一是,企业文化中的道德内容是一种柔性力量,可以采用人性化的方式规范员工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风气,落实企业文化创新,逐渐转变传统管理模式,落实柔性化管理。二是,现阶段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个人、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企业文化创新源自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及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水平,因此,企业文化创新需求和企业管理模式创新需求是相同的,而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对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4]。

4企业文化创新与资源管理的创新

现代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就是人才,企业竞争的本质就是人才竞争。要想实现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就要重视企业环境的建设,吸引更多的人才,并且培养与留住人才,以此实现企业发展目标。通过企业文化创新,可以有效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热情与主观能动性,明确员工价值取向,从而使员工认可企业文化,让员工产生极大的归属感,充分发挥员工的作用,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进一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创新性,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5]。例如,在现代企业企业建设中,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摆脱传统用人观念,为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进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如“潞安集团”“山西电建”均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提供了可靠基础,并且取得了良好成就。企业在招聘工作中,充分结合工作岗位的特点,全面考虑应聘人员的特长,以此完善工作岗位与人才的良好衔接,保证各岗位工作得以全面展开;同时,加强各工作岗位的互动,保证薪资待遇、绩效等方面符合标准,进而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构建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5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建设

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约束机制就是对员工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的约束与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约束机制,会对员工思想、行为、心理等产生一定的约束与规范作用。但是,企业文化的约束与规范作用并不会如企业制度一样具有强制性,它更加侧重于软约束。这种软约束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创新、群体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倘若企业内部舆论、工作态度、群体意识等精神文化均具有强烈的创新性质,就会使群众产生无形的动力与压力,进而使员工产生共鸣,进行自我行为的控制与调整,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6]。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制度管理、企业文化创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企业文化更加侧重于柔性管理,但是在刚性管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需要将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以此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6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企业要想得到稳定、长远的发展,就要重视企业能力的增强,也就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样才可以形成难以模仿与复制的优势。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管理模式、组织结构、企业资源等,这些因素与企业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具备优良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品位与竞争层次,还可以增强企业凝聚力与向心力,从而突出企业发展优势,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由此可以看出,优良企业文化的构建是有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发挥企业文化作用的时候,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的辐射性、导向性、凝聚性、激励性、约束性等方面[7]。比如,宏圣公司的企业文化核心要义为“内强素质,外塑形象;高效干事,低调做人;用心处人,用脑办事;让实干的人得实惠,让优秀的人有舞台;责任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灵魂;把用户当作自己,把自己当作用户”。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企业文化的作用,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优良的企业文化能够协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符合企业核心价值观,从而设立远大理想,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工作的全面展开,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使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归属感,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在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

7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管理创新,将为企业的稳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中,一定要重视企业文化创新工作的开展,确定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联系,以此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创新的作用,增强企业管理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慧 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晋城分校

参考文献:

[1]王芳,宋策.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力[J].东方企业文化,2014,(20):3—5.

[2]杨荔铭.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力探讨[J].中国化工贸易,2013,(6):186.

[3]孟宁丽,王富萍.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力[J].现代企业文化,2014,(27):7.

[4]张美清.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8):9,10.

[5]王云朋,朱麓蒙.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力[J].卷宗,2015,(8):332—333.

第12篇

[关键词]用户创新;领先用户;用户工具箱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050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02

0 引 言

企业推出一项新产品或新服务时,想要取得成功,必须要准确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但是,对企业来说,其很难完全理解用户的需求,并且代价高昂。传统的市场调研只能获取表面信息,而深入的民族志研究方法费时费力。因此,用户参与创新逐渐成为企业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外部资源。Von Hippel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了用户创新理论,认为在很多行业中,用户是典型的创新来源。这为用户创新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之后他又提出了领先用户概念和用户工具箱的产品开发方法,其他国内外学者也相继围绕用户创新的内涵和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本文介绍了用户创新的概念、领先用户的内涵和用户工具箱式的研发方法,探讨了用户创新模式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

1 用户创新的概念

从传统观点来看,产品创新是由产品制造商完成的。Von Hippel 等学者研究发现,用户、原料供应商和产品制造商在不同的行业或领域,都能成为创新的来源。因此,Von Hippel 等学者根据创新者与创新的关系,把创新活动分为了三类,即用户创新、制造商创新和供应商创新。用户创新指的是用户对自己使用的产品或工艺进行创新,包括提出满足自己需求的新设计和首创性的设备、工具、材料、工艺等。Von Hippel等学者对各行业的创新来源做了梳理,研究表明在科学仪器和半导体及电子工艺设备等领域,用户创新占了主导地位。化工行业和拉挤成型的工艺创新和设备创新中也有用户积极参与。

用户参与创新对企业的创新活动有重要作用。由于制造商无法清晰地了解到用户的需求,即使有能力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考察所有的需求,因此,用户自行开发或承担一部分创新任务是很多制造商愿意看到的。Dietmar Harhoff的研究表明,终端用户往往能成为创新的开发者,并且他们具有扩散该创新信息的意愿。而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在参与创新的过程中会形成组织,并可能以较低的成本在原有制造商之前进入新的产业领域,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变革。Christoph Hienerth进行了多项案例的跟踪研究,发现在创新中起先驱作用的用户,往往会成为新兴产业的发起者或推动者。总而言之,用户创新可以为企业降低产品的研发成本,并减少新产品研发的风险,同时,也能推动本产业领域的变革。

2 领先用户和领先用户分析法

领先用户的概念最早由Von Hippel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领先用户相较于普通用户,在企业的创新活动中更为重要。首先,领先用户对新产品或新服务的需求是整个市场需求的预兆,也就是说,其在市场出现大量需求前的几个月甚至几年就了解了这些需求;其次,其期望可以从解决需求的过程中获得大量收益。因此,领先用户往往会通过参与创新来解决自己的需求,并且领先用户也不介意免费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创新,这里的领先用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公司。在欧洲原子核研究会工作的Berners Lee,因为工作中的一个需求自行进行研发,最终发明了万维网,这是一次典型的领先用户的创新。

传统市场调研方法的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用户特征,而领先用户分析法则重点关注那些走在市场需求之前的用户。领先用户分析法的应用分为四步,第一步,确定领先用户的特征指标。第一个特征指标是市场趋势,一般通过专家访谈取得;第二个指标是产品创新给领先用户带来的收益,目前的研究也有用用户对现有产品的不满意程度或实际创新行为进行衡量。第二步,识别领先用户群体。第三步,与领先用户合作研发产品概念。第四步,检验这一概念的市场接受程度。

通过应用领先用户分析法,企业可以提前获取市场的需求,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使新a品更具竞争优势。

3 用户工具箱式创新

在用户参与创新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难点。用户(尤其是领先用户)拥有相关需求和解决方案的黏性信息,但缺乏足够的技术工具以实现解决方案。如何有效地降低信息黏性,使用户的信息准确地传递到制造商手中是创新活动的关键。因此,很多企业开始主动向用户提供工具,由用户主导与需求相关的创新设计任务,最终使企业与用户联合完成创新。提供给用户的工具组合就是用户工具箱,这样的创新模式被称之为用户工具箱式创新。

一般来说,用户工具箱有以下五个要素。

(1)利于用户参与创新的研发流程。用户拥有关键的需求信息,但缺乏研发经验,未必能在初始设计中实现所有要求。因此,用户的创新是一个在实践中学习的过程,工具箱必须具有反复试验的功能,帮助用户在试错中逐渐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2)适当的解决空间。制造商需通过工具箱告知用户其生产能力的信息,让用户在合适的解决空间里进行研发,确保设计不超出制造商的实际解决范畴,保证最终的方案得以应用。

(3)用户友好型界面。工具箱的使用方法应基于用户已经掌握的语言和技术,使用户不用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额外学习,就能使用工具箱进行研发设计。

(4)标准化的模块库。用户的设计方案很少能做到所有的部分或构件都具有创新性,因此,一个标准化的模块库能帮助用户将精力集中到他们真正有创新想法的部分,而不必去设计其并不擅长的部分。

(5)能够将用户的设计转化到实际生产。用户工具箱的语言能准确无误地转换为制造商生产系统的语言,满足用户需求的设计方案,使其能直接投入生产,避免制造商的二次设计或修改。

与传统的以制造商为主的创新方式相比,用户工具箱式创新模式有着诸多的优势。传统的创新模式中,制造商在获取有关用户需求的黏性信息上有难度,只能反复设计出产品原型并接受用户检验,整个过程在制造商和用户间来回多次,最终才能生产出双方认同的产品。而用户工具箱式创新模式,有领先用户参与的产品研发,能直接满足用户需求,并且试错过程仅在用户内部发生,这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创新活动的速度和有效性,降低了研l成本。

用户工具箱式的创新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行业,其主要限制有三个方面。首先,决定采用用户工具箱的企业需对自身的商业模式进行调整,因为,将创新活动的一部分外包给用户会影响本企业在设计、营销、生产上的竞争力。其次,若工具箱的设计和使用成本高于新产品带来的收益,采用该模式得不偿失。目前来看,计算机化程度较高的电子科技、互联网等领域较适合使用用户工具箱模式,因其用户设计在虚拟的环境下完成,不耗费实际资源。第三,对领先用户的识别和选择有一定风险。领先用户的能力是否达到使用工具箱的要求较难事先进行判断。

4 结 语

以用户为创新来源的用户创新模式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变革。相比制造商,用户准确地了解需求,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有效地研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服务。区别于普通用户,领先用户可以提前几个月甚至几年就把握住市场需求,其往往能帮助企业提前获得新产品的解决方案。目前,用户参与创新的应用形式是用户工具箱。企业通过向用户提供工具箱,让用户自行设计与需求相关的创新任务,最终合作完成新产品设计,提高研发速度,降低研发成本。在当今竞争强烈的市场环境中,合理运用用户创新模式,能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占得市场先机。

主要参考文献

[1]E Von Hippel.Get New Products from Customer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2(2).

[2]吴贵生.用户创新概念及其运行机制[J].科研管理,1996(5).

第13篇

现阶段我们所说的预算管理工作,是指在企业长远目标的指导下,对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财务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筹划,并且对后期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监督,将企业各个项目的实际经营情况和预算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进一步提出有效的、操作性较强的改善和调整意见,进而在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的基础上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

二、预算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分配企业各个阶段或者各个项目的资金和财产来更好的平衡企业产能和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而能够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资金和财产的浪费;其次,预算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可以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一个互相合作和交流的氛围,同时预算管理人员可以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监督和控制,进而能够减少由于人为因素、制度因素或者其他主客观因素造成的不必要的资金损失和风险,使企业的现金流量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此外,预算管理工作可以通过业务、资金、信息、人才的整合,明确适度的分权授权,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等,进而能够在真实的反应出企业的实际需要和需求的同时促进企业应有价值的实现,使得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现状

在掌握了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内涵和重要作用之后,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了企业财务工作者的责任和重任,所以探究现阶段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中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是我们财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而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虽然现阶段随着国家《会计法》、《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政策的颁布和落实,使得我国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但是就实际运行和发展情况来看,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管理层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一些企业的领导层更加关注企业的利润增长中,对预算管理工作却不够重视,殊不知,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利润的增长能够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其次,一些企业将预算管理工作单纯的划分为财务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进而大大降低了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不能起到实际的指导意义;此外,一些企业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比较低,还停留在传统的财务预算管理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理解预算管理的内涵,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比较低,工作绩效可想而知。

(二)企业预算编制的内容有待完善

完善的预算管理内容是确保预算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和关键,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一些企业将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资金损益上面,而对于企业资本性支出预算、现金流量预算和资产负债预算以及其他方面的预算重视程度不够高,更没有将各项预算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和整合,缺乏对企业资金走向和投资结构的预算,关注眼前,不重视长远的预算,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三)企业缺乏健全的预算管理体制

就目前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来看,一些企业缺乏独立的预算管理部门,而将预算管理工作分配到财务部门,这样一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预算管理部门的责任,而且由于缺乏严格的制度规范和标准而大大降低了财务工作的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不仅不能提高企业预算管理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其他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独立的预算管理部门,但是相关的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意识,职业素养不够高,那么工作绩效也就不得而知了。

四、创新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措施

企业管理层对预算管理工作的不重视,企业预算编制内容的不完善、缺乏健全的预算管理机制等问题的存在确实是现阶段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预算管理工作和其他财务工作的高效开展,所以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创新措施,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创新预算管理的理念

创新预算管理的理念,在企业中形成健康和谐的预算管理氛围是强化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树立全面预算管理意识,通过企业的内部网站等平台加大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其次,要定期地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培训工作,使企业更多的员工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并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积极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中来;此外,要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融入企业的企业文化中来,使其能够对员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使得预算管理工作的绩效得以稳步的提升。

(二)创新预算管理体系

健全的、具有企业特色的预算管理体系是保障企业预算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的关键,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按照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战略目标制定具有企业特色的预算管理制度规范,对预算管理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预算的内容程序、原则组织、编制基础以及执行控制做出明确的责任规定;其次,要按照既定的制度规范严格执行,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减少执行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此外,要构建专门的监管部门来加强配套的监管工作,进而使得公司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得到充分的保障。

(三)强化企业预算管理的力度

强化企业预算管理的力度是使得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得以创新和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企业在编制预算管理内容时要进行细化和全面化,将支出预算、成本预算、人员开支预算、资源调配以及管控和信息获取等内容都融入进来;其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预算管理的绩效和员工的切身利益直接关联,确保其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的提高,这样一来就能够大大地增加员工的创新热情和创新积极性,进而使得企业预算管理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结语

第14篇

摘 要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建设的根基,继承和创新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有效的保证企业稳定发展。本文主要是从企业文化的内容出发,对如何充分继承和有效创新企业文化及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在企业中的作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 企业文化 继承与创新 作用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在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被企业内大多数成员认可的,且被奉为信条的信念追求,任何单位或企业都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概括和传递,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对特定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念、情感发展的发展。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从其基本属性上来说,可以概括为经济文化和企业管理范畴的总和,企业文化以文化作为其传承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发展企业文化的目的在于将企业核心的发展理念、基本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建设以及经济效益的创设相联系,保障企业正常循环运转。

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对于企业已有的文化体系中优秀的部分要给予有选择的继承,根据时展的需求以及企业员工对于自身需要的基础上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以精神层面的发展为依托,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新的阶段及形式,它以员工共同树立的价值观作为导向,以此来调整企业的管理和建设方面的问题。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继承与创新

企业的文化建设是继承与创新的双重问题,对于继承和创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有人强调继承的作用而忽视了文化的创新,另外一些人认为创新比继承更具重要性,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文化既要继承更需要创新。

(一)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及企业发展背景研究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外来经济体制的不断冲击及各国企业文化的不断传播,使得我国的一些企业国际化的企业文化更加显著,各种思想、文化、理念的融合,使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在市场经济发过程中不断的成长。市场的不完善以及制度的缺失,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都是边摸索中边建设。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加入世界经济的浪潮中,竞争经济及优生劣汰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的企业必须要注重自身文化的建设,继承创新本企业文化,使自身的发展适应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对于与先进生产力和市场经济不相吻合的企业文化,要逐步创造出更具竞争力且更加优秀的企业文化。

先进的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继承、创新与发展是我国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文化的继承、改革与创新是对文化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企业的发展不仅要注重文化的继承,还要看中文化的创新,只有继承与创新双重发展,才能创造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新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形式,使新的文化成为员工的价值观念的导向。

(二)继承与有效创新的作用

1.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间的竞争也是文化体制之间的竞争,一个长久持续发展的企业能有效的促进其在市场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和可靠的商品,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的核心理念及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其发展目标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

先进的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企业的价值观念及企业精神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及更广范围的发展。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它能把企业的员工仅仅的联系在一起,促进员工目标一致性及相互之间工作的协调性,将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相结合,实现利益的双赢。

2.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好的企业文化能促企业的成长,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作为生生不息的非物质资源,其继承与创新能有效的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的发展要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拥有正确文化导向的企业,其发展会持久不衰,在市场竞争中能取得一定的优势。

结语: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力量,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食粮和支柱,它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制度体系的代表。继承与创新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凌.D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2] 张冠男.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哲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2.

[3] 艾亮.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2012.

第15篇

(一)创业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创业投资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创业投资与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利益一致性,张洁华、张明玉的研究表明,银行贷款、债券等借贷型融资方式更多关注的是企业是否具有稳定的偿债能力———在初创期的技术创新企业常常不具有这方面的优势,而创业投资关注的是企业的长期价值和成长性。[5]这将促进创业投资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二是创业投资降低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张景安研究发现,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分阶段融资带来的不确定性、投资者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这些风险将降低技术创新的效率。[6]1而创业投资可以通过两个途径降低风险:(1)增值服务。程昆、刘仁和刘英在其研究中指出,创业资本家既可以凭借其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为技术项目的运行提供建议而将风险置于可控的范围内,促使创新成果的出现;也可以通过销售支持来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向创新效益的转化,减少技术成果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性。[7](2)创业投资在技术创新过程外的一些先进的资本运作方式降低了风险,反映在投资项目和资本来源多元化分散了投资的非系统性风险;项目筛选机制通过投资前的风险评估使风险变为可控;分阶段投资、限制性融资、循环运作的投资方式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可以有效规避技术创新分阶段融资的风险。三是创业投资的资源整合和组织优化作用,在促进资源整合方面,创业投资能够推动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设备、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不断运转和重组,拓展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在优化组织体制方面,创业投资可以发挥下面的作用:创业投资可以作为一种技术管理资本入股,有着更好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创业投资有着丰富的市场分析经验,能够迅速做出技术创新决策并通过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迅速实现对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创业投资加大了企业接收外部知识和信息的宽度,使企业组织对市场信息的反应能力得到提高,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上述作用机制都将加速技术创新投入向创新成果的转化。四是创业投资的社会化网络资源。创业投资进入企业后凭借着其广泛的社会网络资源和享有的声誉,能够为企业带来广阔的销售市场资源以及政府、供应商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迅速转化为经济效益。此外,创业投资进入企业也起到了信号作用,被投资企业的技术项目有着非常好的前景,就会吸引大量的创业投资资本和高素质人才进入该企业,间接地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社会资源,增加了可投入的创新资源。[8]根据前边的理论分析,本文可以将创业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归纳为筛选机制、资金支持、网络资源、资源配置、组织优化、增值服务和分阶段融资、限制性融资机制,并在图1中得到反映。

(二)实证研究假设1.创业投资通过一些作用机制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而这些作用机制都是创业投资区别于其他投资的显著特点,本文据此假设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相比于由其他形式投资资金支持的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更强,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子假设:1a.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的创新投入要显著大于没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1b.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的创新成果要显著大于没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1c.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的创新效益要显著大于没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2.创业投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中增值服务、资源配置等诸多因素所能发挥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创业投资在企业中的话语权和参与程度,因此,创业投资究竟能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带来多大程度上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投资在股本中占的比重,我们提出以下三个子假设:2a.创业投资持股比例越高,给企业创新投入带来的影响越积极。2b.创业投资持股比例越高,给企业创新成果带来的影响越积极。2c.创业投资持股比例越高,给企业创新效益带来的影响越积极。

二、实证研究

(一)样本介绍1.样本选取我们选取2009年6月到2013年6月申报上市的260家创业投资企业,剔除了农牧副渔、物流、轻工纺织等科技含量低、成长性相对较低的企业。2.样本特征在有没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分布方面,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居多,占比58.13%;从样本总体的行业特征分布上来看,最多的是电子信息行业(39.78%),然后依次是机械设备行业(31.18%)、生物医药行业(15.05%)、其他行业(13.98%)。从样本总体在各个投资阶段的分布来看,占比重最高的是扩张期(55.91%),其次是发展期(30.11%)、早期(7.53%)、获利期(6.45%)。

(二)变量设置及相关数据来源1.解释变量(1)有无创业投资支持:Dvc,这是一个虚拟变量,有创业投资支持企业的值设为0,没有创业投资支持企业的值设为1。用于考察有创投的企业与没有创投的企业创新能力的差距是否显著。(2)创业投资持股比例:Share,创业投资持股比例反映了创业投资对企业的影响能力,持股比例越高,创业投资与被投资企业的利益越具有一致性,创业投资在参与其经营管理中的话语权越高。(3)创业投资进入年限比:Yearp=(企业上市年份指数-创业投资进入企业年份指数)/(企业上市年份指数-企业成立年份指数)。为了更加精确,年份指数是由年份+(月份/12)换算过来的,采用这个指标主要是用来反映创业投资进入企业的早晚。(4)创业投资的投资阶段:dp1、dp3、dp4。以成长期为基准变量,早期,dp1=1;扩张期,dp3=1;获利期,dp4=1。通过与成长期的比较,可以看出各个不同投资阶段企业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差别。2.被解释变量本文把技术创新能力分为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和创新效益三个维度来衡量。其中,创新投入指标主要衡量企业创新资源的投入情况,采用研发费用(cost)占比和技术人员(employee)占比两个指标,其中研发费用占比=上市前三年研发费用占比的平均值,技术人员占比=上市前企业技术人员/企业员工总人数。创新成果指标主要衡量企业创新资源向成果及实际生产力的转化能力,采用专利额(patent)和综合技术指数(sumtech)两项指标来测度。创新效益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创新成果向经济效益转化的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后一个环节。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增长率(coin)两个指标来衡量。3.控制变量(1)成立年限:Year,企业上市年份-企业成立年份。企业成立年限越久其技术经验积累得越充分,研发投入转化为技术成果的效率就越高。(2)企业规模:Size,企业上市前一年年底企业资产总额。资产表示未来可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技术创新需要资金资本和充足的现金流支持,可能的经济流入也越高,可获得的借债额也越高,可能的研发投入也越高,技术创新的持续性也越高。[9](3)企业资产负债率:Debt,企业上市前前一年年底资产负债表日的资产负债率。(4)行业(Di1,Di2,Di3):不同行业的经营规模、员工结构、主营业务的性质都不一样,所进行的创新活动也不一样,进行行业分类可以减少行业特征造成的误差,因此,本文主要把样本中企业的行业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将行业分为电子信息行业、机械设备行业、生物医药行业以及其他行业,并将其他行业作为基准变量,本文主要研究前三个行业。其中:电子信息行业,Di1=1;机械设备行业,Di2=1;生物医药行业,Di3=1。4.数据来源上述数据主要来自创业板上市公司公布的招股说明书,有无创业投资支持和创业投资的投资阶段的区分认定依据格上理财、清科数据库中收录的风险投资事件的相关数据,专利数额数据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等网站的检索数据库。

(三)实证分析主要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建模分析的方法,根据研究内容、要验证的假设不同建立不同的模型,并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为了使分析过程简明,本文只呈现主要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1.有无创业投资支持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分析(1)方法介绍:将有无创业投资支持作为解释变量,将行业、企业年限、企业规模、企业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建立模型。如表1所示,有无创业投资支持与研发费用、技术员工占比、专利额、综合技术指数的相关系数均不显著,说明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在创新投入、创新成果方面与没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并没有显著区别;有无创业投资支持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不显著,与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与没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相比,其对新产品销售的促进作用还是呈现出一定的优势。2.创业投资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分析(1)方法介绍:把企业规模、负债率、成立年限一起作为控制变量加入模型当中,将创业投资持股比例作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如表2所示,创业投资持股比例与研发费用的投入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技术员工占比之间则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了创业投资持股比例对人力资本的投入起到了促进作用。创业投资持股比例与专利额、综合技术指数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说明创业投资持股比例对创新成果的作用并不明显。创业投资持股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核心技术产品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三、结论与启示

(一)实证结论1.从创业投资与其他资本形式相对比的角度,假设1a、1b系数不显著,创业资本在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方面没有显著优于其他资本形式。2.从创业资本持股比例的角度,假设2b和2c系数不显著,创业资本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度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体来看创业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