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方面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目前我国低碳经济相关法律规范存在的缺陷
(一)低碳经济相关立法进程的缓慢
从最开始的控制气候变暖到如今的低碳经济,世界各国学者包括我国学者对此都做过不少相应的研究工作,如今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是大势所趋,并且我国也相继展开了这方面的试点及具体工作部署。从2007年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出台,到目前没有对相关法律进行相应的修改也没有进行专门的立法。与此同时低碳经济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法律关系却出现了无法可依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立法缓慢所造成的。
(二)低碳经济法律规范缺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中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但同时,其也具有缺陷。在低碳经济相关的法律中《,循环经济促进法》是于2008年通过的,由于其是对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规定,对低碳经济也必须通过法律解释来进行适用。这一切源于法律具有滞后性,必须进行相应的立法或进行相应的修订才能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低碳经济没有特定的法律规范进行调整,只是借助于相关法律的规定的包含,这种相关法律并不能满足低碳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需要。政策文件的指导性并不能代替法律文件的强制性效力,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相应的障碍。
(三)综合性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立法缺失
目前,低碳经济相关的法律有《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但这些法律都是从侧面对二氧化碳排放做的具体的措施和制度,使得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则、体制、机制、综合性制度不能得到集中体现,不免在以后的实践中出现各种法律之间相互矛盾的情形。
二、完善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立法建议
(一)合理立法要结合实际国情
合理的立法要改变过去的观念,社会在发展,具体的立法环境也在相应的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观念的相应转变才能符合实际情况。而且鉴于国外已有相应的法律。我国在制定相应法律的时候切不可照搬国外,每个国家的基本情况不同,国情不同,经济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这些在立法的过程中都要考虑到。
(二)环保要和经济一起发展,环境优先
一直以来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导向的GDP,都是走的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结果往往是治理的费用和难度都是大问题,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这种观念需要转变,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不是零和博弈,而且共同的目的都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个观念建议在低碳经济的立法中得到充分体现,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的同时发展经济。
(三)加快低碳经济的法律化进程
第一,政策法律化的科学性。政策具有政策的特殊属性,不同的政策不同的作用,不可盲目的将其法律化,否则违背了初衷,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种问题从而不能够解决相应的问题。尤其不可出现政策式立法。第二,以政策为导向,完善法律规范。我国目前主要通过政策的规定来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具有灵活,应变性强的特点,但是它不可完全替代法律的长期性,稳定性和规范性的特点。法律还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但是它们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要将低碳经济的法律规范进行完善的话,也可以根据已成熟的政策来进行相应的修改。
经济法方面的论文范文二:经济法视域下收入分配的革新
如何有效落实我们的分配制度
落实好收入分配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来源主要有两类:一是劳动报酬;二是财产性收入。因此如何提高居民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性收入成为了问题的关键。
(一)提高居民的劳动报酬
在当前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格局之下,劳动报酬即工资仍是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和完善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靠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立和最低工资水平的提高来实现的。(1)近几年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一直得不到完善和有效运作,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是无法靠政府一方面的力量来解决的,还要靠工会等社会自治团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鉴于经济法主体角色的特定性以及劳动者力量的薄弱,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及其他NGO等自治组织成为协调政府与企业、个人利益,建立完善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有效途径。当然在培育工会等自治组织时,应避免官办、官管、官运作的现象,提高其自治性和自愿性,使其能够真正代表劳动者阶级的利益和诉求。(2)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是建立和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基础所在,对于保障底层行业职工的工资水平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底限性公平的体现。在这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推动作用,形成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的制度。
(二)下大气力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了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决策。但目前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还是很不乐观的,仅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小部分,迫切需要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因此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前提是大力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尤其是在拆迁、征地和征用公民财产的过程中,要确保公民的财产权利和财富增加值权利不受侵害;(2)进一步明晰产权,使之能够在抵押、转让、出租等交易流动中广泛运用,这主要涉及的是居民的不动产方面;(3)在动产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主要考验的是居民的理财能力。因此要靠金融机构的努力,拓宽居民金融理财渠道,让百姓拥有越来越多的金融理财工具和产品,同时加强对交易行为的规范,确保居民的合法财产权益不受侵犯。
垄断性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
在收入分配领域,垄断性国企高收入群体与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成为体制内与体制外乃至整个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典型缩影。据国家统计局5月3日的数据显示,201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37147元,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20759元,前者是后者的1.8倍,足见两者差距较大。因此,收入分配领域的国企改革对收入分配改革具有战略性的全局意义。但是对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并不能笼统的一刀切,我们主要应是针对垄断性国有企业和国企管理人员的收入分配进行改革,这是改革的关键所在。而且单纯采取对垄断性国有企业和国企管理人员的减收政策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应坚持扩大体制内竞争和结构性减薪并举的总体策略。具体如下:
(1)通过扩大体制内竞争来改革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法和反垄断法的作用。首先通过产业政策立法,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体制内的竞争中来,尤其是在我们的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性行业。让民营企业参与到体制内的竞争,这样不仅有利于私营企业利润的增长从而使其职工工资增长,更有利于市场竞争化程度的提高,使国有企业面对充分的竞争而焕发活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其次,加强反垄断法和公司法的有效实施,使垄断性国有企业向着政企分开的现代化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发展,尽最大限度减少某些垄断性国有企业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并存的现状,以优化市场竞争秩序,提高竞争水平。
(2)主张对国企职工采取结构性减薪的做法,即基于特定目的对特定职业和特定岗位的人群实行减薪。首先在国有企业职工群体中,收入较高的是国企管理人员,原因有二,一是这些人员多由行政指派,没有在其任命上发挥市场的作用,二是这些高管的工资与企业绩效关联不大,且信息披露不全面。对其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严格规范国企高管人员的薪酬管理,原则上控制或降低其收入水平,坚持市场才是企业家最好的定价者,并把管理因素对于企业的贡献作为其薪酬的重要衡量因素。其次,对于国企职工并非一味的控制或降低其收入水平,对于国企非正式职工,退休、下岗职工而言,要提高他们的工资福利水平。
财政税收改革
如果说初次分配领域的改革是基础,那么在再分配领域的改革则是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的关键所在。初次分配领域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而对于再分配领域来说,则是经济法特别是财税法发挥其作用的最好舞台。财税法范围较广,以下着力从预算法和税法两个方面谈一下我们再分配领域的改革。
(一)预算法与再分配
预算法是指调整国家在进行预算资金的筹集和取得、使用和分配以及监督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本质是对政府收支活动的控制。近年来政府的财政收入连年增长,有的地方增长率甚至已经超过了15%,大大超过了同期的GDP增速和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如何花好这些钱,如何让政府把钱花的更合理,则需要预算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使我们的国家预算更好地服务于收入分配改革,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1)促使合理财政支出结构的形成。加大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扶持力度,将财政支出更多地用于保民生、促增长上,使社会发展惠及人民大众。(2)减少行政权对预算权的干预。按照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各级人大行使预算审批权,其他机关不得干预。但在现实生活中,行政权对人大预算审批权的干预尤为严重,尤其是在各级地方。因此必须切断行政权对人大预算审批权的干预,使政府在制度框架的束缚下合理分配财政支出。
(二)税法与再分配
根据社会契约论,税是公民从国家获得的利益的对价,黑格尔也曾说过税是个人对国家作出的牺牲。从其本质来看,税收是政府对国民收入进行的二次分配,理应对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发挥应有的作用。税法与再分配应着力处理好两点:(1)加快结构性减税的步伐,即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减轻一部分群体和税种的税负水平。尤其是对于个人所得税而言,要合理制定个税起征点,实行综合所得制,即对收入总额实行累进制,多收多交,少收少交。(2)收入不公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财产的不公,因此要开征财产税,即以纳税人的某些特定财产数量或价值额为征税对象的类税,包括房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许多学者也做过很多可行性研究,立法应尽快做出回应,出台相关法律,我们认为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开征,有助于解决社会成员发展不公的问题。
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通过本次研究不难发现,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不让忽视的问题。为此,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及对策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积极的发展农业经济始终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以保证农业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最终的管理效果,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增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的重视程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2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管理信息化与人才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它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牵引和驱动作用。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但是,当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信息化建设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对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较少。同时,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还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既懂信息技术,又掌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无法提高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2.2农业经济管理不够全面
农业经济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也需要注重全面性。但是,在当前农业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不够全面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农业实际生产等环节,相关的管理十分不到位。例如,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往往会侧重于对农业种植环节的管理,以尽可能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但是,关于农业产成品后期加工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应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但是,农产品后期加工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也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管理不够全面,缺少对部分农业经济环节的管理,也导致整体管理效果不佳,并影响到实际的农业经济发展。
2.3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脱节
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采用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模式,并允许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发展。但是,我国的经济成分存在十分复杂的问题,在对不同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制度体系。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也缺乏对应的完善体系。这样一来,便导致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缺少与农业经济管理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导致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脱节。于是,严重的管理制度缺陷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极大的不利影响。
3农业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在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支综合水平较高、强有力的管理队伍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通过上文的分析也发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以及认识水平相对较低、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为此,在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做好宣传和引导以及培养工作。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引导,指导其不断提高对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水平。并加强自我学习与提高,以更好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胜任本职工作。其次,改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福利水平,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企业的优惠力度,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之中。另外,加强高校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学科的建设。指导高等院校结合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实际需求等,合理的进行学科设置、课程设置等。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农业经济管理队伍之中。
3.2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
以往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管理思维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大多是应用产量扩大策略。通过上文的分析也了解到,在当前农业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不够全面的问题,对食品安全等的关注程度不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环保意识以及食品安全意识等越来越强烈。3.3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和各种信息技术开始逐渐深入到社会不同领域之中,并发挥出极大的作用来。在发展农业经济以及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积极的进行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通过大力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引导传统型农业经济不断向着知识型农业经济以及产业化农业方向进行转变。
4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不难发现,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不让忽视的问题。为此,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菜琼.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11).
[2]赵丽霞,胡翠琴.关于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发展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
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策略
摘要:在国家大力扶持下,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也正朝着信息化之路发展。本文主要立足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探讨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以期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信息化
当前,我国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力度,以实现城市反哺农村、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进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经济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信息科技在农业经济管理领域的普遍推广和应用,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生产技术创新。
1、影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1.1农业市场与生产要素信息化。农业市场信息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农产品、生产资料。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实现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及时、准确地给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信息,而且还能给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农产品,从而提升农业市场的针对性,继而为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1.2农业科技与农业资源信息化。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是以大量农业技术人才作为坚实的后盾。因为农业科技信息化的实现,需借助农业现代新技术的应用和传播,只有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才能促进农业科技信息化的发展农业资源信息化的主要原理就是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农业的相关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等,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与现代化的服务。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已经逐步走向推进信息化建设,但是信息化水平低,系统不完善,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低,这些问题严重限制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网络资源建设不完善,许多农民虽然也开始使用手机和网络,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民对网络资源的需求较小,而网络的使用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农村地区的网站访问量不足。同时农业信息资源配置不足,信息资源不能满足农民需求,农村地区的信息设施建设更多关注在硬件设施建设,忽视了软件开发和信息资源更新。农业网站上的信息多是为满足职能部门需求设置和更新的,而真正的信息使用者,如农民、个体经营者、企业、中介组织等无法从网站上获取对自身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一般是从其他网站上转载过来的时事新闻,能够充分反映农业科技发展、市场发展方向和当地经济发展政策的信息较少,其中具有地方发展特色的信息更是少之又少。上述问题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发展,限制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3、提升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3.1在政府主导下构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库。我国农业生产以及经营主要依靠传统的运输机械和人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机械设施已满足不了当下的农业生产需求,给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一定的制约性。由于人民群众的资金力量比较小,政府方面应给与扶持和帮助,建设信息化作业区、加大信息机械的使用培训,打破信息化建设人才匾乏的局面,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依赖于信息资源的发展,在推进信息资源的创建及更新方面,应当首先从农业管理部门出发,统一建立信息资源库,促进农业经济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构建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方式,推进农业经济信息的集成,推进涉农数据的及时更新与兼容。同时农业信息还需要从采集角度出发,从农业信息数据中充分挖掘农业经济发展最需要的资源,推进信息采集工作的发展。
3.2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服务体系。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政府部门应在对农业划分的基础上之上,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并以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为主,提供农民需要的服务,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在生物工程方面的使用、栽培方面的使用以及技术、管理方面的使用、精细化测土配肥服务以及作物营养的区别诊断、定向式农技培训服务等,以便相关管理人员查询与参考,继而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铺设好道路。
3.3加强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升务农人员的信息化建设素养,是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因此,相关部门应对务农人员进行定期或长期的信息化建设培训,以及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指导,并且对务农人员的学习成果进行定期的考核,以便全面提升务工人员的整体信息化建设素养。同时,还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形成人才发展战略,利用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基本发展需求,培养具备信息专业水平及农业经济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推进信息资源建设及信息系统开放,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
3.4建立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建设,相关部门应建立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并请一些相关的专家对病虫害技术、技术实施与田间记载、图片资料与人员培训、规划与管理等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做好粗耕、机耕、移栽、免耕等试验,实施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推广无害化生物防治技术然后组织农民进行现场观摩,使农民学习先进的栽培技术,树立轻简节本理念,掌握农产增值点,提升其对农业种植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建筑经济方面的论文范文一: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浅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市场竞争也逐步白热化,究其根本是综合实力间的竞争,所以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更加显示出其重要性。现在,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在成本控制和造价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影响。本文分析建筑工作管理的相关问题,并具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问题;策略
引言
每个企业都以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建筑企业要得到更丰厚的利润,就要不断提高对工作经济管理的分析和研究。因为建筑工程具有涉及面广、工序复杂、影响因素多、工期长等特点,对工程经济的管理就更加困难、更加复杂。建筑经济管理需要施工企业遵守经济规律,包括评价与分析工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以及建筑行业方法及主要任务。具体来说,其内容为经济管理招投标与工程合同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工程定额与预算管理、工程项目与监理管理、分析可行性与评价项目等。要根据建筑工程开展经济管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制定出完善经济管理的策略和有效方式。
一、建筑工程行业经济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随着逐步深化的改革开放政策,建筑工程业在维护经济秩序、提升经济、扩大就业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随着工程质量的提高和工程规模的扩大,为了符合市场发展需要,企业增加对经济管理的要求。但受陈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影响,部分建筑企业依旧运用老旧的经济管理方法,不但管理效率较差,还浪费了更多的资源,影响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所以,对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管理措施进行分析,能够妥善的解决建筑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出现的问题,对资源予以优化配置。下面从工程造价和成本控制两个环节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缺乏科学参考标准和依据
现在控制建筑工程成本的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控制施工成本没有必要的参考依据和标准。在控制成本方面,建筑工程企业一定要根据准确、详细的参考标准控制和调整企业的管理行为,进而增强其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但受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结构、规模等问题的影响,企业在出台控制成本的相关标准时,难以选择参考度较高的参考依据,对成本控制的效率和质量有直接影响。现在虽然大部分建筑企业已根据相关的经济管理要求制定出自己的目标成本,但在实践中却因为可行性较差而难以落实。此外,部分企业忽视目标成本制定的科学性及时效性,仅依赖经验制定目标成本,造成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间存在较大差异性,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第二、缺乏完善的奖惩机制。企业运营情况对其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具有较大影响。所以建筑企业一定要建立起完善的奖惩机制,以调动职工的创造性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以符合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而确保管理活动的正常实施。但目前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建筑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系统的奖惩制度,造成职工工作缺乏兴趣和热情,难以有效的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此外,部分企业缺乏合理的权责分配,难以全面激发职工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企业的工程质量。
(二)建筑工程管理不科学投资体系不健全
第一、投资缺乏较为准确的预算。在多年发展后,我国建筑业已构建起较为全面的投资预算机制。但随着不断出现变化的市场经济形势,企业需要面临更多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目前因为投资机制缺乏准确的预算,难以满足实际投资的需要。
第二、管理建筑经济管理方面缺乏科学性。当工程经济管理逐步发展,突显出管理所具有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运行中,企业要根据管理需要设计经济管理目标。而企业的管理能力造成管理效率低、造价管理缺乏科学性,而增加企业的成本压力。
第三、建筑投资缺乏完善的体系。不完善的建筑体系让企业在经济管理过得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但对浪费资源,还对建筑功能的使用情况具有较大影响,阻碍了经济利润的增长。
二、建筑工程行业经济管理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建筑工程进度控制 提高施工质量与成本管理
第一、对建筑工程的进程进行严格控制。控制工程进度是缩短工期、提高效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措施,是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所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要求控制工程的进度,在确保工期正常交付的前提下,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降低成本支出,进而体现出工程资金的最大效益。在控制工程进入时,企业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制定科学完善的控制计划和科学的参照标准。若想全面完成建筑工程制定的进度控制任务,企业就一定要设计出科学详细的进度控制计划,对控制方向和控制内容予以明确,以确保建筑工程保持、保量、按期完成。其次要组建起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队伍。建筑企业要培养素质较高的工程管理队伍,制定出严格、规范的奖惩方案。
第二、严格管理工程的成本与质量,建立起完善的保障机制,以便全面实现成本与施工质量相关的管理目标,企业要因势利导,体现出自身的资金优势与技术优势,运用目前资源建设完善的管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主动借鉴和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规范保障机制和奖惩机制,划分各个部门的权利范围、明确部门责任,以达到地全部作业层面的有效控制和监督,进而实现奖惩有序。另外企业还要根据成本预算的具体要求,对目标成本进行及时的细化与分解,制定出每个阶段的管理计划。
(二)加强合同管理和成本控制体系的完善
第一、重视管理合同的工作。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施工方尽管在形式上管理和控制着分包人和项目部,但以商业角度而言,其关系属于具有平等地位的合作关系,其主要特征是临时性和特定性。从其特点能够看出,经济活动中项目部具有明显的趋利性。趋利性就表明要对项目责任管理与企业发展制定出全面、规范的合同,运用合同对双方的行为进行规范,并约束和管理施工方,让他在规定下根据应承担的义务进行建设施工。施工方在以合同为基础办事时,要对责任人、项目部履行合同的实际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
第二、建立起完善的工程管理系统。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投资预算,分析目前市场的新环境和新问题,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出现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提高预算的执行力,企业要针对本身特点设计目标,增强预算的科学性。
其次提高材料的管理。建筑工程在施工中,所有工作者都要根据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来领取建筑材料。因为管理和控制建筑材料对管理成本具有重要作用,施工单位一定要组织相关人员在材料进场地前对建材的质量与数量进行严格核对与检查,并核对各个工序实际耗材与领料情况,进而保证工程结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实际施工中,企业必须重视管理和控制质量成本,就是对成本以及故障成本进行控制。在建筑施工中出现质量事故,不但对工程成本具有影响,还会延长工程工期,导致浪费劳动力和物质资源。
结束语:
对建筑工作进行经济管理是企业生存并发展的根本,只有增强经济效益,企业规模才会不断的扩大。工程经济管理是要求比较高的一项工作,其对于建筑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加强建筑工程进度控制,提高施工质量与成本管理;加强合同管理和投资体系的完善,作好经济管理的具体工作,保障建筑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席克服.工程经济风险管理浅析[J].科技风.2013(13)
[2] 宋绕来.浅析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经营管理者. 2014(36)
[3] 尹三军.提高建筑工程行业经济管理策略分析[J].山西建筑.2014(05)
建筑经济方面的论文范文二:探讨建筑经济与管理
摘要: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迅猛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与此同时,建筑行业竞争不断激烈,建筑经济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建筑企业要想实现长久发展,必须要加强建筑经济的管理工作,有效利用企业资金,推动企业经济的良好有序发展。本文首先从宏观上论述建筑经济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分析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内涵以及目前国内建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以求改进管理水平,提高建筑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促进建筑经济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
引 言
建筑经济是指建设领域关于建设项目的经济方面的预测、决策、实施、分析以及评估等活动,其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推动以及建筑企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对于建筑经济的管理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制约了建筑经济作用的发挥,有关人员必须重视建筑经济的管理工作,对企业经济进行有效的管控,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发挥建筑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1、建筑经济的意义
从建筑经济的性质上划分,可以分为公有建筑经济以及私营建筑经济。公有建筑经济主要是一些具有国有成分建筑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的推动力量是非常庞大的。私营建筑经济与公有建筑经济相对应,它是中国建筑经济在摸索中深化的结果,是国家实行允许集体和个人兴办建筑业政策的具体实施。目前,私营建筑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建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力量,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并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工作。
私营建筑经济和公有制建筑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具有深化建筑经济改革的重要作用。建筑总量中仍处于主体地位的公有制建筑,仍然主导着建筑经济的发展,但很多国有建筑企业机制不灵活、包袱沉重、权责不清、效益低下等原因,已制约了公有建筑企业的发展。而私营经济的引入则有效地遏制这一现象,维持整个建筑经济的平衡。此外,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建筑市场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总之,公有制建筑经济与私营建筑经济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这样才可以确保整体建筑经济市场的和谐。
2、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
尽管建筑经济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且各建筑企业对于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具体操作中,建筑经济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2.1融资不足
建筑企业和其他企业相比,在融资方面拥有着很大的难度,因为建筑行业具备资金投入特别大、工期特别长、生产的产品造价特别高的特点,在人们要求越来越高,同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建筑业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就需要大量的资金,企业不得不向银行贷款,当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资金的问题又将困扰着企业,因此会再次向银行征求帮助,促使这个过程成为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在最近的几年,国家又对建筑的企业进行了调控的政策,使得融资变得比原来更加艰难,银行在此基础上也对企业的贷款提高了相应控制力度,使得建筑的资金更贴近黑暗的边缘。
2.2预付合同制造成资金严重短缺
在现在的一些建筑企业中,为避免银行的贷款问题,实施了预付款的形式。就是在施工的工程中,从施工前开始预付一直到竣工结束后,项目的投资估算很大程度上超过了总体的价,有时,在扩大规模的情况下,很可能有超过总造价一半的情况发生,这么庞大的预付金额使得建筑的企业拥有太大的压力。
2.3盲目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迅速,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建设规模下,已经达不到新时展的脚步了,所以在固定资产的投资建设基础下,就要不断地扩大规模才能跟随其行进速度。因此,如果企业自身的经济状况出现了特别大的危机时,盲目的实现大规模建设流程,不去按照施工前的计划流程进行施工,到最后就会使得资金的困境急剧扩大。
2.4资金调控力度不够
在我国,绝大地区的建筑企业,都是在施工的环节中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对于资金一般情况下不会进行完整的使用计划,以及合理的安排,导致资金不能有效地周转,生成了消极的影响,这样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回收,严重地影响了该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同时,负责资金管理的工作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专业的技能也具备得很少,对于资金没有优化配置的意识,并且不能够合理地使用,从而造成了资金严重浪费的后果。
3、加强经济管理,完善建筑经济
建筑经济管理是指建筑企业为了实现降低建筑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各项经济管理活动的总称。由于建筑经济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施工成本,解决企业资金问题,最终实现工程利益最大化。因此,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是对施工成本进行控制。另外,由于建筑工程往往是长期的、是复杂的且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所以在建筑经济管理中,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要对全过程实施成本的控制;要对全体员工实施成本的控制;要让开源节流相统一;要对于成本目标的风险实施分担的举措。
3.1加强经济管理的内容控制
建筑经济管理活动应当与建筑工程相结合,做好经济管理的内容控制工作,其中主要是指成本的内容控制工作。其是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要对于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的过程,要在施工成本上全面地进行控制,并且制定科学又全面的资金管理和控制体系,让企业能够在正确的体系下,合理地进行成本控制以及管理。想要使得施工全过程协调控制,就要注重各个分环节的进度进行合理的安排,施工的质量和工程的成本起到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施工的成本控制体现在了几个方面,分别为成本、质量和进度。让质量得到提高,才能够让返修的情况极少发生,对于资金的费用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在施工的进度上,要以计划工期为基础,按计划完成或者提前完成,使得成本降低,资金减少。所以,要制定合理并且科学的控制计划,让利润最大化得到保障 3.2完善经济管理机制
应该合理地计划其资金的多少,要以企业本身的特点进行分析,在建筑施工全过程中用货币计算的形式体现其资金消耗的程度。在施工的全过程中,影响资金的成本包括人工的直接费用、施工的材料、施工的设备等等很多方面的使用费用和直接的费用。只有对资金做出最大的经济利益,才能够将经济管理资金建设完成其时效性。
3.3做好全过程建筑经济管理工作
建筑经济管理离不开建筑工程的实施,有关企业必须要依据建筑工程的开展情况,实施全过程经济管理模式。首先,做好施工前的计划。要在施工之前的阶段进行计划性的合理方案,让对于施工前的合同进行签订和审查程序,让规划能够详细地制定。其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对施工的工具以及顺序合理地制定方案,为了追求完美,应该在每个环节中都制定不同的方案,通过相关部门的探讨制定出最终的方案开始施工。其二要进行公开的招标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其公平公正,分包商和施工的负责人要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确定最优质的方案。其三在施工时具备的所有情况都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规划,每年、每个季度、每个月、每个环节都要具备完善的施工方案,估算预期能够得到的经济效益,以预期的估算为目标,避免资金浪费的情况频繁发生。
其次,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根据施工前计划好的预期方案,进行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要对于每一个环节都按照成本的预算来进行,这样就可以使得资金的使用量能够有效地减少。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分步做到:把资金尽量集中起来管理,从而加强建筑施工的进度。在施工过程中,对于使用的材料和设备都要层层把关,杜绝浪费的发生。在施工人员上加大素质培养,让成本控制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施工的现场要重点的管理,让安全隐患减少,同时控制住了项目成本的风险。此外,在施工的过程中,要随机根据不同的案例进行各种不同程度的预防,让完善的策略应对突如其来的风险,力求让风险呈现最低的形态。
3.4加强队伍建设工作
目前建筑经济领域人才缺乏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可通过下列途径来缓解人才不足。第一,成立建筑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队伍,向社会公开招聘研究人员;第二,与科研单位、高校、咨询机构密切合作,发挥专家的智囊作用;第三,加快人才培养,应在高校相应本科或研究生专业中增设建筑经济专业方向,培养专业研究人员,以解决后备人才的不足;第四,举办短训班或专题讲座,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
4、结束语
从宏观上分析,目前我国的建筑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私营建筑经济与国有建筑经济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使得建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是微观上来看,建筑经济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必须要做好经济管理工作,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实现建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燕芳.完善建筑经济管理资金建设实效性研究[J].现代商业.2012(30)
主题词:律师业 调查取证权 公正效率 参与立法 律师
职业转换 非律师服务
时间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了,时光不可倒流,很多人在展望未来,但作为一名律师,我仍旧高兴不起来,时时忧心忡忡,因为现在我们的律师职业已陷入了极端的困境:执业难、生存难。律师作为一种制度,基本上很难实现其存在目的,事实上也已到了该认真讨论以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的时候了,因为律师制度作为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无可替代。
一、没有应有的调查取证权,实践中寸步难行。
《律师法》中明确谈到律师调查取证应征得被调查人的同意,这就等于直接赋予了被调查人对律师的拒绝权,在以事实为依据的司法实践中,证据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律师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是根本不能发挥作用的,如:律师受托起诉一有限公司,而事实上该公司已被吊销了营业执照,这时,作为原告应当起诉负有清算责任的公司股东,而要知公司股东是谁,就必须查阅公司登记材料,以确定被告。可事实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有关规章中却规定,律师查询工商登记需凭介绍信和法院受理案件的证明,律师这时连合适的被告都无法确定,如何取得法院的受理案件证明?如盲目起诉势必造成人、财、物力及司法资源浪费,查阅一个本应是公示材料的工商登记尚且如此之难,至于律师在别的领域受挫的情形更是屡见不鲜,如在刑事诉讼中既使你慎之又慎,也有一大批执业律师“不幸触雷”,这一大顽症已成为律师执业中的最大障碍。对于产生这一顽疾的原因,在这里我不想深究,但我认为,律师作为一种民主制度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力量,作为其执业前提的调查取证权没有保障,那么这一职业群体作为一个连自身执业权利都难以维护的弱势群体,不难想象其在民主制度中的作用是多么微乎其微,这一制度则形同虚设。
二、司法不公、效率低下、执行难等一系列时刻困扰普通公民对法律的信任。
现实中,“打官司就是打关系、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等一些民谣反映的就是这一问题,央视的《焦点访谈》也曾经报道了诸如“三盲院长”、“法官造假案”等一系列司法官员的丑恶行为,这些都是经新闻媒体曝光的,更有一些没有曝光而事实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更令普通公民伤心,如某公民一起一千八百元的普通借贷纠纷经过了长达半年的一审,判决生效,申请强制执行后,又等了半年多,到执行庭一问,回答,还没找到被执行人呢。令人哭笑不得,这样低下的效率,这么难的执行,你叫普通公民如何去相信法律?如何去相信以法律服务为生的律师?别的在某些地方还存在一些立案难的问题也是十分令人头痛的问题,如拆迁、计划生育等较敏感的问题,你到立案庭立案,负责立案审查的法官一看之后,既不受理,也不下不予受理裁定,公然耍赖,令你状告无门。以上等等现象已引起了有权机关的关注,一系列改革正在进行,至于前景如何,我们拭目以待,而律师们始终是这一系列改革的拥护者,因为,在良好的司法环境下,律师才能更有作为。
三、在法律服务领域存在大量的非律师人员从事的服务行为。
《律师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没有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人员,不得以律师名义执业,不得为谋取经济利益从事诉讼或者辩护业务。”这一规定实质上已界定了从事谋利性诉讼或者辩护的合法从业者只有律师,除此之外,从事该业务谋利者皆属非法行为,在发达的西方国家,从立法上已确立了律师对出庭诉讼业务的垄断地位,本来,我国公民普遍法律素质较低,为提高诉讼质量,更应确立执业律师对出庭诉讼业务的垄断,而事实上,在全国各地,从事该业务的非律师人员大有人在,在法院门口林立的各种法律事务所很引人注目,这些事务所的人员来自各个方面,有无业游民,有下岗职工,有退职公务员,有司法部门的退职法官、检察官,他们对外口必称律师,办公场所、名片上赫然印着律师二字,有的还在前面加上特级等字样,招揽业务时必然宣扬一番自己与司法机关的特殊关系以期做成业务,这些人在业务中既使出了差错,也毫不畏惧,从事这一业务太容易 了。据保守统计,在全国这种人的数量大约是执业律师数量的近百倍,他们在当事人与执法人员之间穿针引线,由于长期合作,他们中的一些人几乎在某些部门形成了业务垄断,为司法腐败推波助澜,这些人的行为已严重败坏了律师的声誊,降低了律师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这种无序且不正当的竞争使大部分律师们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按这种势头发展下去,很可能使艰难前行了二十余年的中国律师制度毁于一旦,我们呼吁有关部门放弃部门利益,从国家法治建设的大局出发,取缔所有非执业律师的谋利诉讼及辩护行为,还法律服务市场一个洁净的空间。
四、没有地位,也是导致律师执业难的重要原因。
中国作为一个封建传统较长的国家,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在普通人中,尊重一个人往往在一个重要层面上是建立在对这个人背后所具有政治地位的尊重基础之上的,律师作为精通法律的专门人才,实践于司法的最前沿,在法治国家应是法官、政治家的主要来源,可现实是,一旦一个公民欲投身于律师事业,他就得辞掉一切公职,从此遁入此门,基本上算是一个个体公民,几乎再也没有机会走出去,更不用说施展政治理想了,再有,尽管依法行政已成为各级行政机关的法治口号,但实践中,真的聘请律师作为法律顾问的还很少,在立法中征求律师意见的就更少,这一切,促成了律师只能是提供法律服务的服务人员局面的形成,由于本身没有政治地位,很难令人信任和尊重,当然,一个公民或法人也是很难将其法律事务交由一个不能令其尊重或信任的人去办理的。
面对上述几个困扰我们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反思,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状态,要改变就必须进行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2020年4月,我省印发《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2020年工作要点》及任务清单的通知,旨在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进一步增创“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百姓受益”体制机制新优势,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该文件规定,亩均税收=税收实际贡献/用地面积,税收实际贡献是指企业税费“实际入库数”合计,即“净入库数”合计。“实际入库数”中包含13 项税(费)种: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税、资源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其中:增值税实际入库数=增值税直接净入库税收+生产型出口企业发生的“免抵”税额(含应调未调部分)。基层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由于税收口径存在几方面问题,或将影响企业评价结果,需关注。
一是企业“净入库数”税金与企业所属期实际缴纳的税金不一致。企业待征税款入库销号后,税款状态由待征变为入库状态,由于存在时间差,企业所属期实际缴纳的税金未能在当年度全部入库。以浙江XX有限公司为例,根据税务部门数据显示,2019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净入库数”合计为2342万元,2019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所属期实际缴纳合计为3190万元,而分类评价中税收口径为“净入库数”,由于未入库部分税金未能得到体现,拉低了企业亩均税收24.6个百分点。
二是新办企业进项税额抵扣多,增值税产生难度大。由于企业购进机器设备、不动产等固定资产所产生的进项税额都能够全额抵扣,新办企业前几年建设厂房及设备购买所产生的进项税额也大部分用于抵扣,故企业当年或者近几年很难产生增值税,甚至净入库税金会出现负数的情况,对亩均税收指标有较大影响。以浙江XX有限责任公司为例,企业成立于2017年11月,2019年度新增房屋建筑及购买机器设备所产生的进项税额160.4万元全部用于抵扣,当年实际缴纳的增值税仅为0.9万元。根据税务部门数据显示,企业2019年增值税净入库数为-58.3万元(增量留底退税59.2万元),导致2019年13项税种净入库数合计为-39.7万元。
三是税种口径存在差异,影响企业最终评价。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2019年第39号)规定,自2019年4月1日起,试行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制度,“连续六个月增量留抵税额均大于零,且第六个月增量留抵税额不低于50万元的企业均可以申请留抵退税。”以浙江XX地板有限公司为例,根据税务部门数据显示,企业2019年13项税种净入库数合计40.8万元,但根据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该企业2019年海关入库税收53.6万元。由于我省文件中规定的13项税种口径未包含海关入库税收,故在评价中海关入库税收不能计算在内,导致企业亩均税收不足3万,综合评价结果为D类。
关键词: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项目经费;绩效评价;预算编制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根据国家卫生防病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要求,在原瑞安市卫生防疫站基础上,于2000年8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全民事业单位,是由政府举办的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服务的公益机构。中心现有在编职工68人,专业技术人员64人,硬件设施较为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在全市疾病控制、卫生应急、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疾控中心的正常、高效运转,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令人欣喜的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十分重视,近年来省财政对省疾控中心的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其中2005年比2004年增长了13.6%,2006年又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2.5%,为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同时,浙江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2004年开始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除对人员经费及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之外的专项经费全部按项目编制预算,进行项目管理,从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省拨公共卫生项目经费对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效开展工作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三点对策。
一、省拨公共卫生项目经费使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从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省拨公共卫生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项目经费不能及时、完全地使用。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省拨公共卫生项目经费一般在每年的9月、10月份下达文件,资金在10月-11月份才正式到位,由于时间紧迫,当年度下拨的经费不能及时在当年度使用。
其次,实行财政支出项目管理是目前财政预算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疾控中心将经费、人员、任务相融合、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重点工作按时完成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但由于疾控系统的工作特点,突发性、临时性等工作较多,对这些工作很难在经费上进行准确的预算。因此,在出现一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经费缺口的问题。同时,财政支付的经常性的公用经费不足,“干活钱”就只有专项经费。这种财政支付结构容易导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跟着专项经费走。专项经费有限,不能覆盖所有的公共卫生服务,结果是安排专项经费的工作重点做,没有专项经费的工作少做甚至不做。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在平时预防,如传染病危害因素监测和控制、健康教育等,即使社会没有大规模传染病流行,这些工作也不容忽视,否则会使很多传染病死灰复燃。
第三,瑞安市财政局对经费使用把关很紧,如外出防治、监测、督导的车辆费用(汽车燃料费、过桥过路费、防疫车辆的维修费等)、相关的仪器设备购置费、疫情暴发期间的加班补贴费及外地专家亲临疫情地区指导的相关住宿费、招待费等一律不能列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经费的合理使用。
二、相关对策建议
针对省拨公共卫生项目经费使用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三点对策建议:
首先,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预算编制工作应尽量提前。
浙江省的财政公共卫生项目支出预算是实行“二上二下”的制定流程。即由预算单位的有关业务科室,根据工作规划与任务制定项目及项目支出预算,然后由预算单位统一将汇总的项目及项目支出预算上报主管部门卫生厅与财政厅审批;财政厅与卫生厅根据本省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项目并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后将项目支出预算返回预算单位;预算单位再根据财政厅与卫生厅的意见,认真调整项目支出预算后再上报财政厅与卫生厅审核,财政厅与卫生厅根据修订后的项目支出预算,最终确定项目支出预算,然后报省“人大”通过后下达到预算单位。
目前编制下一年度公共卫生项目经费预算的时间是在每年8月份。但是,此时当年预算执行才刚过一半,中心无法全面了解项目执行情况。另外,由于上级有关部门下一年度工作任务尚未下达,使预算编报与实际情况会有出入,从而影响下一年度工作的开展。
我们知道,项目工作的展开是要以资金作重要保障的,前期项目支出的资金不到位,现行的项目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又不允许用其他经费垫支,势必影响项目工作整体的正常进度与质量。当项目支出预算下达后,有些项目组为了追回已失去的三、四个月时间,就会赶进度做项目工作,造成突击使用项目资金的情况发生,影响了项目支出预算安排的计划性和使用的合理性,最终影响项目工作的整体质量。因此,为了使预算的编制更加准确,中心内部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计划应尽最提前。
其次,应加强科室的成本核算,提高经费投入的绩效。
从全国情况来看,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于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资金压力不大,所以在财务管理上成本意识普遍较为淡薄。公共卫生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商品的属性,它们的提供需要遵循价值规律,应注重成本控制。开展卫生事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于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促进卫生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绩效评价,能够全面反映疾控中心运作财政经费实施各项工作任务取得的成效和产出的公共产品,使财政每年对疾控中心的投入效益得到体现。从2004年开始,浙江省财政厅、省卫生厅连续几年都联合组织对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社会反响。参照该绩效评价体系,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应提高经费投入的绩效考核,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同时,通过绩效评价,也能提高广大职工对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心,使他们及时了解中心在财务管理和业务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面临的困难及今后应努力的方向,为中心来年更好的制定工作计划和资金预算提供依据。
为此,应开展和加强科室成本核算工作。成本核算就是要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理性化的管理体制和有责任、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降低科室到单位的运行成本,促进科室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目前,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下设有疾病防制、卫生监测、生化检验等九个科室,同时挂牌结核防治所、健康教育所和美沙酮维持治疗戒毒门诊。各个科室应树立成本意识和投入产出回报意识,寻找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如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和目标成本考核奖励制度,使目标成本与目标利润密切挂钩,把部门的指标定额成本与其应取得的效益指标和职工的经济利益密切挂钩。在办公用品管理方面,可成立专门小组负责对办公用品进行招标采购,既能保证办公用品的质量,又能杜绝浪费。
此外,中心在实行成本核算和控制时,当然要将经济效益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但同时也要坚持社会利益是作为卫生事业单位的疾控中心的首要任务,既要防止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利益,也要防止追求社会利益而不讲经济利益,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优化结构、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1、选题范围宽且时效性强。经济类毕业论文选题宽泛,涉及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既有需要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更有许多亟须解决的实践问题,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热点问题。并且,由于经济形势时常变化,热点也在随时切换,因此,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有很强的时效性。宽泛的选题范围给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选题带来了一定困难,一是形成了本科学生知识面有限与选题所需要解决问题宽泛而多样的矛盾,学生所选择的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往往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很难解决的;二是热点问题都是涉及面广的问题,如选题较大则本科毕业论文解决不了,如选题较小则由于所掌握的知识深度不够而深入不下去。三是选题时效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平时对经济信息有所跟踪。
2、论文多为应用性论文。由于受学生理论水平的限制,绝大多数的毕业论文都是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应用研究,理论研究的论文很少。在笔者近10年的论文指导过程中,选择经济理论进行研究的学生不到5%。应用性强的论文对学生写作要求相对较高,一是要求学生抓住经济现象的本质,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实证的分析能力,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要求学生对所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结论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层次;三是要求学生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寻求理论支撑,在所学理论的框架和范畴下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3、方法实证性多。应用性强的论文决定了其分析方法的实证性要求。分析方法的实证性就是要用现实的数据和案例来分析经济现象,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即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得出经济现象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为上升到规范分析打下可证实的基础,这是学习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分析过程。方法实证性多要求:一要掌握主要调研和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掌握不熟练往往不能准确地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二要搜集较为翔实的数据,数据要求系统性、权威性和代表性;三要正确说明数据分析结果的经济含义和政策含义,这是实证分析的最后落脚点。
4、撰写规范性严。经济类毕业论文应用性强和实证方法多的特点要求论文的撰写十分规范。一是从结构上来看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要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架构和写作架构,三者缺一不可;二是理论支撑和现实问题分析要融合,即现实问题的分析要有理论支撑,理论分析也要以现实问题为对象;三是要求数据和引证科学合理,数据除符合系统性、权威性和代表性要求外,获取第一手数据显得格外重要。
5、论文撰写过程难以有效控制。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多数无须实验,而是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而且这一过程多在学生临近毕业的实习阶段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与其求职、考研、出国等规划发生冲突,难以兼顾招聘、备考和毕业论文之间的关系。指导老师只能通过“遥控”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效果大打折扣。
二、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易出现的问题
1、论文选题不够科学、合理。文科类的本科论文指导老师较难获得科研课题,且由于本科生的理论功底不够,本科生中只有很少人参加导师课题的研究。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均以老师指定范围或自拟为主,因此选题时常存在不够科学合理之处。据笔者多年指导本科论文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一是选题过大过空,如“论中美经贸关系”;二是选题不符合学术论文要求,如“近期中国股市走势分析”;三是选题只考虑个人兴趣而不考虑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性,能培养和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和综合利用的能力。
2、论文缺少严谨性。部分论文泛泛而谈,缺乏实证基础,材料不能支撑论文的观点,论证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必要的数据和例证,论点多来自自己凭空臆想;二是数据和例证的选取不恰当,只是简单罗列和堆砌,不能很好地支撑论文观点;三是数据不系统,系列数据采集较少或缺失较多,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现象的本质。
3、论文格式不规范。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应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主要内容包括:题目、作者、提纲、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几个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加之论文主体是拼凑而成,毕业论文的格式混乱。如:结构不合理、论述重复、字号不统一、错字病句百出、图表不规范、文理不通、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其中,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是比较普遍和比较严重的问题。
4、论文内容抄袭、拼凑现象较为严重。当前学生可获得资料来源很多,如往届毕业论文、专用学术期刊网、学校的图书馆、院系的资料室。特别是对于经济类而言,网络上的财经类文章更是多如牛毛。这使得部分学生在写作时采取拷贝加粘贴的方法,用几天的时间就能完成学校规定用10周时间完成的毕业论文,更有甚者直接在一些专门从事“”的业务网站上购买论文。学生自创性论文比例逐年降低。
三、提高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造成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如对毕业论文撰写缺乏重视、自身水平所限等等;也有来自学校方面的,如毕业论文规章制度安排不尽合理、指导老师时间精力有限等等。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笔者的多年经验,就如何提高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确保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对策:
1、提高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学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它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的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提高学生科研训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2、推行科研导师制。学生在临近毕业时面对求职、考研、出国等规划的多重压力,时间仓促,不太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做好毕业论文。为此,可推行导师科研导师制。即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科研活动,科研导师制以科研为纽带,通过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而且学生可以提前进入毕业论文的准备阶段,如搜集跟踪资料、确立选题方向等。这样既可以发现和培养学生自身的专业领域兴趣,为后期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
3、出台具体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操作规范和奖惩措施。学校管理层应出台具体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激励措施和操作规范,调动指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使指导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中去。对于优秀毕业论文撰写者的指导老师给予奖励,而对于质量欠佳的毕业论文撰写者的指导老师给予适度惩罚。奖惩措施同样适用于学生。特别是对于抄袭问题而言,应制定相关的规定,对于检测出来的抄袭论文要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使得学生不敢轻易抄袭。如同当前我国治理酒驾一样,严厉的惩罚措施使得驾驶员不敢以身试法。
过去一年的成绩(26)
下一年的任务(17)
过去一年的成绩(26)
学科建设(5)
教学(8)
科研(4)
学术交流(4)
其他(5)
学科建设(5)
在张培刚教授带领下,整合经济学院资源,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1. 成功申报并取得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2.成功申报并取得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
3.西方经济学研究生教育连续第二次被人民网公布的“中国大学评价评”为全国第一
4. 与国贸系共同申报并取得世界经济硕士学位授予权
5.与其他院系一起,组织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
教学(8)
承担了本专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和指导任务,教授、副教授 、讲师的工作量都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承担本科生教学的教师,评分都在75分以上,多数在80分以上(宋德勇、姚遂在组织安排本专科各环节教学工作方面,成绩突出)
张卫东、徐长生分别讲授高级微观、宏观经济学(硕士生)和微观、宏观经济学文献选读(博士生),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为提高经济学院的教学水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丁际刚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生王皓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西方经济学1999级博士生3人、2000级博士生26人、2001级博士生2人(共31)人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硕士研究生21人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网络研究生104人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费剑平在组织研究生各环节教学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方面,成绩突出)
罗传建、张玉英指导的本科生论文获校优秀论文奖
张玉英获教学质量二等奖
方齐云获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科研(4)
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果: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出版著作3部、科研经费9.4万元:
徐长生获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张卫东出版微观经济学教材、彭代彦出版专著一部、费剑平出版译著一部
张培刚教授获校文科基金重点资助1万元、获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0.7万元、徐长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2万元、彭代彦副教授获校文科基金资助0.5万元、罗传建获横向课题经费2万元
近60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英文论文2篇,其他期刊和会议论文20余篇。其中,彭代彦、费剑平在发表权威期刊论文方面成绩突出 学术交流(4)
组织了2次学术研讨会,张卫东、彭代彦交流了研究成果;在校庆50周年学术报告中,徐长生、张卫东、宋德勇、汪小勤交流了研究成果
徐长生访问美国哈佛大学归来
宋德勇圆满完成在日本的博士后研究回国
彭代彦、汪小勤论文入选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徐长生、汪小勤参加了中国经济学年会;张培刚教授带领5人参加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提交会议论文5篇;此外,还参加其他各种学术会议8人次
其他(5)
张玉英、费剑平、姚遂获得博士学位,师资队伍的博士化程度达到70%
汪小勤、宋德勇晋升博士生导师、罗传健晋升副教授
姚遂获三育人标兵称号、方齐云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院反映良好,吴大庆在组织经济系元旦文娱活动方面作出了贡献
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制度化,取得良好效果(张玉英在支部书记工作中成绩突出)
下一年的工作(17)
学科建设(6)
教学(2)
科研(4)
学术交流(2)
其他(3)
学科建设(6) 积极参与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继续努力争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积极准备申报世界经济和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积极准备申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点
积极做好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积极准备申报西方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
做好博士后流动站的第一次招生工作
积极准备创办发展经济学研究杂志,进一步扩大发展经济学研究在国内的影响
教学(2)
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准备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形成优质的西方经济学专业三级课程体系
科研(4)
完成张培刚教授申报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重大课题研究
在发展经济学、农业及农村经济、制度与产权经济学、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面形成特色,争取获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产生较大学术影响
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其他各类课题,力争多获立项,争取在课题和科研经费方面有所突破
积极发表科研成果,争取更多成果获奖
学术交流(2)
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鼓励参加中国经济学年会、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讨会以及其他各类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
进一步办好双周学术研讨会,争取取得较大成果
其他(3)
启动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的对外运作,进一步扩大基金会的学术影响
【编者按】: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选题依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解决》,在完善社会经济体制上有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提出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在发展非公有制上突破了过去的局限。这对现有林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现有林区经济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极其不适应现有的市场环境,造成现有的林区经济落后。而且,发展没有后劲处于两难境地。一直以来,森工企业都是在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并存的环境下生存。体制、机制、科技诸方面还跟不上社会整体的上升步伐。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xx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林区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国家正在实行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对政府体制、企业经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出了急迫要求,改革社会经济体制以成为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从当前林区经济运行体制来看,必须改革经济体制。否则林区经济将无法摆脱困境。当前影响我国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有(1)政企不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政企合一、企业事业交叉的经济运行体制。而由此导致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存在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林区、县政府机关、教师同工不同酬,工资差距较大,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二是林区建设包括林区基本建设、公益事业、社会事业等,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三是国有森工企业承担着庞大的政府经费和社会负担,难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2)市场环境有效性不高。森工企业难以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一方面束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环境的信任程度,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布局结构不合理。(3)原有的生产布局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的林区经济发展。(4)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严。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利用,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行性论述:目前林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林区生产布局调整、职工分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林区改善自然资源环境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为林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为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可以为发展林区经济,振兴林区企业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同时近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工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中小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现有的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阐述进行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第二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对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分析问题形成原因过程以及问题的影响面。第三部分:针对现有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剖析,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法。
xx年09月20日—xx年1月1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撰写论文提纲。xx年3月1日—3月30日毕业实习调研。xx年4月1日—4月30日撰写论文初稿。xx年5月7日—5月20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xx年5月21日—6月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xx年6月8日—6月18日修改论文,完善论文格式以及答辩前准备。xx年6月19日—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本文从毕业论文写作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师自身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毕业论文写作和指导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主张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应以研究问题为导向,讨论了毕业论文写作如何运用经济学研究的发现和证实的两个过程,特别强调了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八个问题或规则。
怎么样才能实现使学生具有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的能力呢?除了学生从教师的课堂教授过程中领会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学校、以及学院安排的实践活动外,毕业论文或科研创新项目的设计与写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本科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之后,都附有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作为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要求。这两年教育部和学校也都提供资助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这也是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
毕业论文写作或科研创新项目工作,不是写教科书,不是写文献综述,而是一项科学研究活动,是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北京高校非工科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方案(试行)》对毕业论文提出三个评价基元。第一评价基元,是评价选题质量,要求选题体现本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中对知识能力结构的基本要求,选题要能够解决本专业的某个理论、方法或应用研究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第二评价基元,是评价综合运用知识、文献、研究方法和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评价基元,是评价论文或设计项目在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价值或实际价值。《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对毕业论选题提出了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和可行性的要求;对科学方法的运用提出了论证充分、论据确凿和逻辑性的要求,对论文的写作和文献引用等也都提出了符合现行科学论文标准的要求。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毕业后在各种岗位上会面临接受领导和客户交给的工作委托,撰写调研报告、写计划书和专题研究报告等。所有这些委托都向我们培养的学生提出发现问题及其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实施的挑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基本的科学素养,是高等学校应当给予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训练或科研创新项目活动就是这种重要的给予之一。因此,毕业论文的写作或科研创新项目的活动,是直接尝试用现代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来发现问题及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好机会,更是直接尝试锻炼和展现自己科学素养能力的极好机会。
学生毕业论文或科研创新项目的活动也是反映学校教学和科研管理水平和教师能力的重要指标。我们在检查教师对毕业论文的评语中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对学生的选题判断有误,把写教科书的选题、写文献综述的选题、把超出自己专业能力的选题,都作为合格甚至优秀的选题批准开题,甚至成绩也评为优秀;一些评语不能判断毕业论文在立论、分析、写作和文献评论等方面的问题,评语抽象笼统,优缺点缺位等等。这种现象不仅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中存在,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中也是存在的,有时甚至还很严重。这些都反映了教师本身有待于改进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管理层有待改善对论文评阅环节的控制。当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完成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挑战时,实际上也折射了我们在指导学生培养毕业论文写作能力和整体管理能力上的缺陷。教师阅读和评论学生的毕业论文除了是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职业责任所必需之外,还有两个有利于教师的“利己主义”理由:一是,检查和锻炼、提高我们自己发现问题及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阅学生论文中所得到提高的这些能力,不仅有助于教师之间的学术批评与讨论,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校外其他部门委托的各种评阅工作。二是,学生选题的多样性、资料和证明的方式多样性也为指导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指导和评阅学生的论文实际也是我们从学生那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和好机会。
经济学本质上是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经济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问题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应用性的。“问题”是指矛盾、差距或毛病,诸如目标与现实的矛盾或差距,绩效与标准或目标的差距,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与差距,传统理论与新观点的矛盾,以及情况的突然变化等等。以研究问题为导向的方法论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论(Economic research methodology)的核心,经济学研究方法论是关于组织、计划、设计和实施研究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方法论。经济学毕业论文或研究项目的进行,实际上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一、开拓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
中国现代经济学不是从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思想中“内生”出来的,而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在早期移植西方经济学及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近代留学生群体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其学术思想成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独特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界缺乏对近代留学生群体经济思想的系统深入研究,留学生经济学学术成就迄今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该书以中同近代留学生博士论文为切入点研究留学生留学期间的经济思想,重点研究留学生博士论文对经济学的贡献。作者论述了留学生博士论文在理论经济学、财政理论、金融理论、农业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工商管理理论、经济思想史、经济史和经济学等方面的学术贡献,是一部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著作,开拓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
二、挖掘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史料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学科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该学科一百多年来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是运用中文文献资料,外文文献资料少有运用,存在文献收罗不足的问题,导致中同近代经济思想特别是民国经济思想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许多经济思想没有系统加以研究。比如民国时期的刘大中、蒋硕杰、林霖、何廉和方显廷等的经济思想都没有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甚至没有列入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教科书。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进展既要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创新,也要有史料的新发现。作者利用从欧美各国收集到的英文、法文及德文经济学博士论文,中国近代留学生在欧美经济学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两方学者在欧美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近代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评论文章等,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变迁,其中大多数资料是第一手资料且第一次运用。
三、提出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观点
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并不是线性的,并不是在研究和思考之后进行的最后活动。学术论文的写作是迂回的,研究、思考和写作经常交织在一起。你在研究结束之前就可能写了很多东西,甚至可能在还不确定写什么之前就开始写了;你可能先写个草稿,然后再拟定论文大纲,并看看需要填加哪些素材和论据;你可能开始写草稿,却突然决定进行完全不同的任务,之后又重新写草稿。事实上我们总是只有在纸上写下我们工作的成果后,我们才知道我们真正想要说的是什么。
经济学学术论文一般分为四个部分:摘要、导言、主体和结论。但是我们一般不按顺序写,通常都是从内向外写,从最核心的模型和计量实证开始,逐渐将论文向外扩展。导言和结论往往被放在最后写,因为如果我们不知道核心的论述结论,我们就不知道如何在导言和结论中进行概括和总结。但是为了清晰,我们按顺序介绍一下论文各部分的写法。
一、摘要(Abstracts)
摘要通常只有一个自然段,浓缩了该论文的主要要点和特点。摘要一般要说明该论文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该问题的价值,所使用的方法和数据,主要结论及本论文的贡献。写摘要有助于我们集中思路。
二、导言(Introductions)
导言说明了所研究问题的历史和理论背景,对本论文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解释,引导读者进入论文的主题。一般而言,写导言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宣布主题;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指出前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遗留的空白;说明本论文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对研究的空白进行了补充或如何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回应。在导言结束之时,可以对论文的组织结构做简要介绍,让读者预先就能了解论文的脉络。导言应该写得简洁并要点突出,多余的铺垫往往是没有必要的。导言有的时候只有一个自然段,有的时候也可以长达1000多字或更多,这取决于论文的复杂程度。
三、主体(Main Body)
(一)文献综述的写法
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须先进行文献综述,说明你做了大量的功课,论文因此是严谨和诚信的。你需要对文献进行严谨地分析和梳理;将你的研究放置于其他人研究的背景中;在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强调你的研究贡献。
1.首先要从整体上对文献进行评价。相关研究丰富与否?研究关注的主要是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数据的问题,还是其他问题?迄今的研究主要是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或二者兼具?这些研究是集中在一系列相似的问题上吗?这些文献在主要议题上是否取得了共识?
2.应当针对主题进行综述,而不是按照作者流水帐式地记叙。例如,探讨数据的主题,探讨方法论的主题或者有关结论的主题。
3.评论迄今研究的价值和缺陷。
4.解释你的研究的贡献。即使你在导言中进行了说明,在这里也不妨再次强调。
(二)论述——提出观点(Claims)、理由(Reasons)和证据(Evidences) 观点的提出要依据若干理由,而理由是由证据支撑的。所谓观点就是论题,是一个主张或一种解释,而不是对事实的陈述,因此需要得到支撑。观点之所以形成是由于存在理由。理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认为某个观点合理。但是如果仅仅提供理由是不够的。理由必须得到证据的支撑,所谓证据就是反映事实的信息,例如统计数据、数理模型和其他文献的结论。 经济学的论述有其独有特点,即提供并支持一个命题,这与其他学科是不同的:
1.经济学论证是将一种经济现象付与经济分析。
2.经济学论述使用经济学假设、概念和理论来解释或理解所探讨的经济现象。
3.经济学论述使用某些证据来对假设进行支撑,这些证据可分为四类:
(1)假设、理论和教科书中的概念。
(2)定量数据。
(3)计量。计量是对命题检验的方法。
(4)经济模型。经济模型是数学公式,用来对经济作简化的抽象,描绘经济主体决策过程。模型是部分地基于经济假设、理论和概念而建立的。
(三)论据(Evidences)的写法
1.模型
如果论文只是使用简单的回归分析,那么模型可能只是回归方程和经典假设。复杂些的论文可能会设立一个经济模型,报告最优化的一阶条件并对其进行解释。如果是计量模型,则应说明计量方法以及选择该方法的理由。设立模型不管是理论模型还是计量模型,都应把假设前提交代清楚,并解释这些假设背后的经济直觉。特别是在理论模型推导经济主体的行为或决策过程中,一定要阐明主体决策的假设前提。模型中使用的符号应尽量标准,最好是直接能从符号中判断其所代表的变量。学会使用上标、下标和希腊字母。你应该说明模型的来源,是你自己设立的模型还是援引自其他的文献。
2.数据
数据首先应当指明来源;其次应该对数据源作总体描述,例如样本量,时间期限,搜集样本的方法等;应对数据来源的质量做出评价;对可能影响分析结果的数据特征进行说明,例如数据是否有偏,是否存在高估或低估现象;解释你如何处理数据或构造新数据;说明你是怎样选择样本的,例如你是否剔除了某些观测值。
3.在表格中报告数据和结果
我们通常在表格中报告数据和结果,关键是我们应该报告多少数据和结果。著名建筑师米斯×凡德洛说过一句话“Less is usually more”(“少即多”),意思是简单的东西往往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享受。这也同样适用于数据结果的报告。在报告计量结果时我们通常犯的错误是直接把软件执行结果粘贴过来,这样会淹没你想要展示的重要信息。因此,我们应该重新编辑软件输出的结果,例如,把多次回归结果编辑在一张表格中,删除无关信息只报告相关信息。
4.对结果进行陈述
我们不能把数据和计量结果写在表格里展示出来就算完了,我们必须在文中对其进行描述,因为,表格并不能自己为自己说话。首先,你要明确地把表格介绍出来。通常只需要写一句话,告知读者存在这样一张表格,并简要提示其内容(往往是表格标题)。介绍完表格后,你就可以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重点说明了。你应该明确地告诉读者表格中反映的重要事实。但是你无需对表格中所有的信息都重述一遍,而是应该对数据进行解释并指出数据中隐含的意义。你要明确什么才是你最想让读者从表格中了解到的信息。
四、结论(Conclusion)
结论和导言是遥相呼应的,可以说结论是倒叙的导言。在导言中你引导读者逐步勾勒出你的研究主题,在结论中却开门见山地归纳你的研究主题。但是结论并不仅仅是导言的镜像,结论应该涉及一些超越本论文的议题。也就是说,一方面结论应该对论文进行回顾;另一方面,还应对议题进行展望。结论部分使你有机会以简洁、清晰的方式总结你的论据,注意不是要你一字一句重复你所说过的。在结论部分你可以提出进一步的质询,扩展你的思路,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结论部分有助于回答这样一些问题:读者为什么应该关注你的论文?为什么你的议题很重要?
以上,我们对学术论文各部分的撰写方法展开了讨论,最后让我们引用英文论文表达方面的技巧建议,以结束我们的讨论:
原则1:Keep your complete grammatical subjects short.
原则2:Express key actions as verbs.
原则3:Begin sentences with “old” information.
原则4:End sentences with new information.
原则5:Make the subjects of your sentences the person, place, or thing that the sentence is about.
也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那么,这些经济学论文各有什么重点和要求呢? 下面逐一分析。
这是一种介绍具体经济学方法和经验的论文。在经济学实践中,我们通常会摸索出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或者是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应该说,任何一个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都会有自己的好方法和好经验。当这种方法和经验相对成熟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总结和提炼把它写成经济学论文。这种论文的标题,通常是用《……的尝试》(做法、应用、实践、探索),或者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句子。比如:《鼓励学生走生活作文之路的尝试》《“自学——质疑——释疑”的阅读经济学的应用》《用经典范读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等。方法型教育经济学论文的写作程式一般为——
1.阐述运用方法的依据
现在经济是一个热门话题。2018年9月中美展开了多次经济贸易论点,经济学家都大放异彩。而经济学论文开头是与题目一样重要的,好的开头即成功了一半,特别对于论文答辩而言,评委最关心的内容无非是题目 、摘要和开头,如果论文开头可以准确体现出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是非常出彩的。对经济学论文而言更需要将有效的信息体现在开头中。更多论文技巧《高质量博士论文的实用小技巧》
2.介绍方法的实施过程
这是经济学论文的重点部分,必须对方法作详细的叙述。介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方法是渐进式的,有逻辑顺序,这就应该按逻辑顺序一步一步地介绍;有的方法是并列式的,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可以根据先主后次的顺序来介绍。在介绍时,小标题中不要用空洞的、玄乎的词语,也不要用表示结果的话来代替操作,要尽量用操作性的语言,直接写明怎么做。比“如每学期向学生推荐三篇时文美文”,如果换成“用时文美文陶冶学生情操”,那操作性就大大削弱了。介绍过程时,最好用小标题,分条列项。如果操作步骤较多,在小标题下还可以再分几个方面来说。总之,方法的介绍要有层次性,力求让读者读起来方便。
方法型、观点型、随笔型。教研论文,顾名思义,是以论证和阐述为主的。上述三种类型的经济学论文虽然都要求以论证和阐述为主,但在具体的写作程式上,却又有明显的区别。准确把握这种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快地写好论文,
也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那么,这些经济学论文各有什么重点和要求呢? 下面逐一分析。
这是一种介绍具体经济学方法和经验的论文。在经济学实践中,我们通常会摸索出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或者是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应该说,任何一个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都会有自己的好方法和好经验。当这种方法和经验相对成熟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总结和提炼把它写成经济学论文。这种论文的标题,通常是用《……的尝试》(做法、应用、实践、探索),或者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句子。比如:《鼓励学生走生活作文之路的尝试》《“自学——质疑——释疑”的阅读经济学的应用》《用经典范读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等。方法型教育经济学论文的写作程式一般为——
1.阐述运用方法的依据
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方法?依据是什么?任何一种新颖方法的运用,不可能凭空捏造,总会有一定的背景。背景通常有两种: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现实背景是指当前经济学中的实际情况和客观存在;理论背景是指新的经济学理论和思想。方法介绍之前,应该把它扼要地写清楚。写清楚背景,有助于增强论文的现实针对性,有助于增强方法的实用性。如果这种方法所涉及的概念比较冷僻,还有必要对概念作些诠释, 以便让读者一读开头就能明白。
2.介绍方法的实施过程
这是经济学论文的重点部分,必须对方法作详细的叙述。介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方法是渐进式的,有逻辑顺序,这就应该按逻辑顺序一步一步地介绍;有的方法是并列式的,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可以根据先主后次的顺序来介绍。在介绍时,小标题中不要用空洞的、玄乎的词语,也不要用表示结果的话来代替操作,要尽量用操作性的语言,直接写明怎么做。比“如每学期向学生推荐三篇时文美文”,如果换成“用时文美文陶冶学生情操”,那操作性就大大削弱了。介绍过程时,最好用小标题,分条列项。如果操作步骤较多,在小标题下还可以再分几个方面来说。总之,方法的介绍要有层次性,力求让读者读起来方便。
3.陈述方法实施的效果
一种科学而新颖的方法实施后,往往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作为方法型的经济学论文,有必要把效果陈述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关注。效果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对显性的效果,能够用数据说明的,尽量用数据;对有些无法用数据说明的,可举例说明,选择一两个典型事例。陈述效果时,最忌讳的是光说些大而空的话,比如“提高了积极性,激发了兴趣”。用事实说话,让人心服口服,是这一部分的关键。当然,陈述的效果必须与实施的方法相关,不要把与本方法毫不相干的效果也统统扯上去。
4.陈述应注意的若干事项
某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一些想象不到的问题,比如本来以为某个环节很简单,实际上却非常复杂,或者本来以为学生很感兴趣,可实际上兴趣不大;有些方法在实施时,必须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而这些,对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说,可能不会注意。总之,某种方法在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要特别注意些什么,都要交代清楚,以免读者走弯路。这部分可简单些。
一、2010年传媒学术界关注了什么:基于高频词的传媒学术热点分析
词频分析可以归纳出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词汇的出现频率,通过统计高频词可以分析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我们对2010年度传媒经济的312篇论文的题目、摘要、关键词进行了词频分析,剔除无意义的虚词后共筛选出传媒经济研究的50个实词高频词(见表1)。
统计结果表明:
(一)媒介类型:总体上,四大传统媒介仍然是学界研究的重中之重,但新媒体对于学术研究的影响巨大,图书出版业位列第三,手机媒体成为研究新宠。
如果我们从媒介类型的角度将词义意义相近的热词进行进一步的归类合并,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网络”、“新媒体”、“互联网”、“手机”)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总词频数为218),但是对4大传统媒介的研究依然是学术界研究的重中之重(总词频数为356),是新媒体研究总数的1.63倍。当然,新媒体之于传统媒体的影响是巨大的,绝大多数对于传统媒体的研究都是在新媒体影响背景下所做的范式转型、规则变化、操作对策等方面的研究。
就单一媒体类别的研究而言,期刊(含科技期刊165)研究占据首位;网络(含互联网)的研究居第二位(114);而出版研究(含图书、出版社、出版业,共计112)则居第三位。传统意义上媒介研究重点的报纸(含报业,112)、电视(79)忝列其后;此外,手机媒体的研究也开始成为学术研究的新宠(49)。
(二)热点议题:出版因改制动作巨大而成为学术界热议的第一议题;其次,传媒产业和传媒市场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一级议题。此外,在去年的学界视野中,营销、改革、品牌、广告、管理、竞争也是人们热议的研究主题。
如果我们将媒介类型之外的热词看作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议题的话,在将其按照词频数做三分法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排列在学界热切研究第一阵列的有:出版、产业和市场;第二阵列的研究议题是:营销、改革、品牌、广告、管理、竞争。与人们一般印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某些政策上、实践领域大轰大嗡的议题,在学术界的研究视野中热度并不很高,比如:三网融合、转企改制、文化产业 、版权以及产业链等。此外,中国的媒介经济学研究在研究中国传媒经济问题时参照、借鉴最多的是美国的传媒业,同时也较多地借用了经济学的理论或方法。
二、2010年学术界如何研究传媒经济:基于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
本课题组结合内容分析得到的统计数据,对2010年年度传媒经济的研究方法与学科交叉情况进行了客观的描述,以期从宏观的角度整体把握本年度传媒经济研究的总体状况。
(一)定性研究为主,重视个案分析和调查研究
2010年年度的传媒经济实证研究中,定性研究数量是定量研究的2.7倍。有学者曾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比了中国与美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是“与美国相反,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方法处于绝对主导地位(80.8%)而定量研究很少(15.6%)”??。相较而言,传媒经济的定量研究量高于国内新闻传播学的总体水平,更偏重于研究的精确性和可量化性。
在定性研究方面,传媒经济以个案研究法(34%)、文献分析法(16.1%)为主,而新闻传播学则更偏重于文献分析法(38.2% ),这说明传媒经济更加重视对个案和典型的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传媒经济以调查法(60.4%)、内容分析法(18.9%)为主,此外也有部分研究引入了模型分析(18.8%),而新闻传播学中内容分析法占据显著地位。与新闻传播学相比,传媒经济研究更注重于大量实际数据的收集,研究难度与研究投入较大,但在定量研究的数据处理方面,仍以简单的频数(13.3%)、描述统计(55.6%)为主,数据的深入挖掘和解析有待提高。
(二)产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视角占主流,技术成为关注焦点
2010年年度涉及学科交叉的传媒经济论文有105篇,学科交叉论文比例为34%,与经济学(69%)、管理学(25%)的交叉最多。由于传媒经济构架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之上,因此经济学理论是研究传媒经济问题的基础理论,较常用的研究视角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2010年传媒经济学的产业经济学视角最多(45%),其次为微观经济学(41%),制度经济学(9%)、宏观经济学(2%)、政治经济学(7%)涉及较少。
经济、技术、制度是影响传媒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涉及宏观环境对传媒业影响的论文有143篇。数字化、三网融合、电子书、微博等新的媒介技术和形式的爆发使技术(33.6%)成为对传媒经济研究涉及最多的宏观领域,整体的经济形势(经济29.4%)和政府规制(政治26.6%)也是研究者在研究中涉及的重要因素,而传媒经济对社会因素(10.5%)关注不多。
三、年度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图1是对2010年入选的所有传媒经济学科的论文的关键词、题目和摘要做的社会网络分析,使用的软件为NetDraw2.054版本。
(一)核心层、中间层、边缘地带:传媒经济研究分层明显
结点(node)大小表示的是度数(degree),结点每与另外一个结点发生一次联系(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是流入还是流出)即为1度,结点越大表示与别的结点之间的联系度越高。从图中可以看出,传媒、出版、融合、广告等为今年传媒经济学研究的焦点和重点。每两个结点之间线条的粗细程度表示的是两者的关系密切度,两个结点之间的线条越粗表示两者之间的联系越紧密,从上图可以看出,数字―出版、媒介―融合、三网―融合、科技―期刊、植入―广告等关键词之间的紧密度很高,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今年传媒经济学科研究的兴趣和前沿。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还对关涉的关键词进行了K-cores分析,不同结点的颜色代表意义不同,可以看出,整个网络有三层构成:核心层、中间层和边缘地带,红色的结点处在整个网络的核心层,主要有以下关键词:传媒、出版、融合、模式、营销、整合、数字、出版、媒介、改革、体制等;蓝色的结点处在整个网络的中间层,主要有以下关键词:广告、报业、手机、集团、转型、三网、竞争力等;黑色的结点处在整个网络的边缘层,包括制度经济学、风险投资、电子阅读、关系社会等,说明传媒经济学研究的议题还主要基于传统议题的基础上,对新的研究议题和对象的扩展度不够。
(二)研究热点:微博客、植入广告、媒介融合
由于2010年年度的论文很难以被引用的次数(一般而言,论文被引率高点发生在发表后的3―4年)来判断其重要性与关注度,但从CNKI的下载频次多少这一指标,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说明某篇传媒经济研究论文及其所代表的研究领域的被关注程度。一般而言,下载频次越高说明其影响力越大,关注程度高,有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以下为下载频次在300次以上的论文,共18篇。??(见表2)
结合前文词频分析的结果、社会网络分析结果以及18篇高下载频次论文的研究内容可以发现,本年度传媒经济研究的媒体热点是微博客。表2论文中以微博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3篇,平均下载频次为736次,并且“微博价值:核心功能、延伸功能与附加功能” 下载量超过了千次,此外还有众多论文从微博媒介性质、盈利模式、营销应用等方面对这一新的媒介形式展开了研究。本年度媒介产业的研究热点是媒介融合,3篇有关媒介融合的文章下载频次为352,并且“媒介融合”一词出现的词频也达到了52次,三网融合背景、产业视角和综述性回顾是本年度媒介融合研究的亮点。2010年年度广告方面的研究热点是植入广告,2篇论文的平均下载频次为457次,对新的植入方式的探究和对其广告效果的评价研究使植入广告的研究趋于成熟。此外媒介规制与体制、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及传统媒体的转型研究等传统仍旧是传媒经济研究者持续关注的话题。
注释:
??《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2011)》项目组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喻国明主持,本文由宋美杰完成初稿,喻国明修改并定稿。本文中内容分析部分的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由宋美杰、刘佳莹、许子豪、朱尔皓、陈瑾、陈宇完成,李彪对于本文的社会网络分析图的形成也有贡献。
??本文选取了2010年CSSCI收录的新闻传播核心期刊15本,辅助以2008年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G0/G21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期刊15本,30份期刊消除重叠后获得了样本选取期刊:编辑学报、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编辑之友、编辑学刊、当代传播、出版科学、中国编辑、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广告大观、现代广告、新闻爱好者、新闻界、青年记者、新闻战线、新闻与写作、新闻记者、中国记者、中国报业、电视研究、传媒观察等。选择以上期刊中已经被CNKI收录的(截止日期为2010年12月23日)2010年度全年的与传媒经济研究相关的论文,此外以传媒经济、传媒业等为关键词在CNKI中进行搜索,获取了未在以上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通过上述途径获得的论文为研究的初步样本,在此基础上剔除了会议消息、研究随笔等性质的文章,共获得有效论文312篇。
??董天策、昌道励:《中美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比较――以2000-2009年<新闻与传播研究>和<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7期。[Dong, Tiance,Chang,Daoli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n: Tak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uring 2000-2009 as Example”,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10, 7.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