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法律道德议论文范文

法律道德议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法律道德议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法律道德议论文

第1篇

作者:柴继红

教师通过自身的兴趣表现影响学生(1)投入情感,投入情感的沟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大法宝,若适用得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当的鼓励和宽松的氛围,能够使学生在松弛的状态下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使学生从内心中尽快容纳相关课程,而不是排斥。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性沟通还出现在对某件事物的判断上。比如,一个富于情感性的事例,会诱发、引导学生去思考,与文本进行对话,在不确定性中使学生参与到对话中来。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富于情感性的教学过程也就是与现实沟通的过程。(2)巧设情境。开放式的课堂交流使师生共同关注法律课的内容,避免造成教师兴趣与学生的情境兴趣毫不相干的情况。这样的交流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动态,师生共同创设情境。比如,在经济法的课堂教学中,主讲教师在介绍商标法时,现场展示几种商标的设计图样,请学生根据现行商标法之规定,判断上述商标图样哪些能被授予商标专用权,哪些不能被授予,并进行修改使之能被授予商标专用权。该情境设计得到学生积极响应,那些不能被授予商标权的图样,经学生修改后却更加新颖独特、易识易记。这样的情境设计巧妙地结合了该门学科的理论特点和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其完成的成果准确地验证了理论,又使教学成果更具有开放性和丰富性。学生的观点往往比较片面,但其中不乏新意。教师不要对其观点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而需要通过相关事例的分析比较,引导其作出科学的判断。现代课程需要达成一种促进探索的课堂气氛,当然需要建立在课程的学习者对所研究的材料有足够的理解,并有足够的能力解释、分析和表达相应的材料的基础上。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与学生的思想相契合,形成了课程的多重观点,使课程具有足够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如何妥善解决这一矛盾,是摆在法律课教师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兴趣与所长,学校应该尊重教师个体的创造精神,教师个人也应尽力挖掘自身的潜能,运用多种教学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某位教师的口才极佳,幽默风趣,他讲的法律课几乎可用说相声的艺术方式来表达,生动活泼又有趣,学生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领悟了法律的真谛。又如,某位教师的音乐舞蹈修养较好,她在课堂上常常选择经典作品评析讲解,在艺术的熏陶中释放学生的思维和感情,有力地增强学生自我表达的内涵,寓教于乐,摆脱法律学科本身枯燥而带来的紧张感和压力感。

法律课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处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法律课的内容是理性的,而兴趣往往是由感性生发的。通常的情况下,兴趣越高,人们的思维越活跃,行为也越有成效。师生必须通俗、新颖地创设情境,这样的情境才是兴趣的使然和理性的回归。法律课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处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认识活动并非是孤立的智力活动,它总是伴随着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活动同步进行的。教师在营造任务教学心理氛围时,应适当调动学生的上述非智力因素,鼓励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心理误区,探索一种师生共同讨论、研究的综合交流方式。教师能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的关键。(2)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这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因为教师不仅应具备正确处理教材,抓住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学习目标的能力,还应具备发现知识规律形成过程并指导学生应用知识,设计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方案的能力。比如,某教师在设计合同法教学方案时,要求学生以小品表演的形式模拟合同的订立过程。在具体实施该方案后,指出学生模拟的劳动合同、租赁合同、买卖合同、借贷合同的条款中的矛盾之处和不足,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并对其模拟的小品不断精练和完善。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尽可能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强教学的可预测性。(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独立性等创造个性心理品质,但也存在某种思维的定式和从众心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创造宽松、安全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多鼓励、少批评,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克服思维定式和盲目从众的心理状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在课堂教学中,不设定标准答案式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突破习惯思维的条条框框,敢于提出新观点,形成超常的构思。教师不仅对创新思维给予鼓励,对于盲目从众和思维惰性更应予以批评,更加激励学生自主创新,独立思考。在法律课教学中摆脱枯燥、难懂的局面,引入兴趣激励机制,让法律课回归理性的本质,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思考。法律课教师更应自觉地成为具有行动力和创造力的教育实践者,使法律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第2篇

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手段

可采取以下教学形式:(一)阅读讲解法:主要针对一些有关条例、概念、意义等加以记忆的法律知识,可以采取学生自我阅读,熟悉内容,质询探索,教师讲解释疑,指点迷津。学生在反复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应熟记的内容。(二)案例教育法:主要针对部门法专题、程序法专题的有关法律知识采取案例分析,在此教学期间可利用幻灯片、电视、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案例有更透彻的了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讨分析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法律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辩证看待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温故知新法:主要针对记忆性的法律知识,既有书面练习,也有口头练习,可以相互提问,一问一答,也可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是非或选择题,要求集体回答,其次不定期地进行拈阄答题,表现最佳者将获得小小的奖品,促使学生在紧张刺激的课堂氛围内集中精力学习。

多种多样的练习方式使学生们得到充分的锻炼,知识掌握牢固,规范他们的言行、指导他们的实践。活动深化法: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学生自编自演法律小品、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寓教育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并能使学到的法律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吸收,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优化思想政治课外的法律文化环境

第3篇

关键词:转喻;转喻式翻译理论;法律文本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6.06.17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迅猛发展,学界开始讨论其与翻译学之间的关系。Shreve和Angelone[1]出版了《翻译与认知》,标志着认知翻译学逐步形成。谭业升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创造性翻译研究的几个核心问题,对认知翻译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做了有意义的探索[2]。王寅曾提倡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建构翻译理论的思路,提出“认知翻译观”和“认知翻译研究”的新兴边缘学科[3-4]。在认知翻译学框架下,一般认为,翻译与转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翻译的本质是转喻性的,是源语言与译入语之间的一种语言转换。Tymoczko曾提出“翻译转喻学”(metonymics of translation)和“翻译转喻”(metonymy of translation)等术语,并认为,翻译的转喻性主要体现在翻译的联系/创造(connection/creation)功能以及翻译的局部性(partiality)这两个方面[5]41-57。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篇类型,法律文本的翻译也离不开这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法律文本具有正式性、严谨性、专业性、规范性等特点,法律翻译必须把握这种文体特征,使译文映现源语言的“味道”。对法律翻译作出开拓性贡献的当属克罗地亚法律翻译学者Susan arcˇevic'。国内近十年法律翻译的兴盛与这位学者是分不开的。国内学者研究法律翻译的视角比较多样化,包括译者的创造性(黄巍[6])、法律交流原则(杜金榜[7])、翻译策略(张法连[8]、刘法公[9]、穆可娟[10])、语用视角(张新红、姜琳琳[11],马莉[12],韩健[13])、文化美学(王同军[14])等。纵观研究现状,学界基于认知角度对法律翻译的探讨着墨较少,鲜见认知转喻对翻译的研究路径。本文将在转喻式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其对法律翻译的指导作用,试图探索基于转喻式翻译理论的法律翻译策略。

一、转喻式翻译理论

涉及认知转喻与翻译研究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主要体现在对比喻性语言的翻译上。从传统修辞学角度看,这种语言现象的翻译很少,因为转喻只不过是一种修辞格。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这种语言现象俯拾皆是,因为转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工具,在语言中无处不在。本文中的转喻式翻译理论(a metonymic theory of translation)把转喻视作后者。

英、汉语的词汇大多具有交集特征,意义仅部分等同,这就是造成“部分代整体、部分代部分、整体代部分”转喻机制的认知基础[4]20。Denroche进一步强化了翻译的转喻性本质,提出了转喻式翻译理论[15-16]。他将比喻性语言看作翻译可行性的基本对象,但它并不主要关注比喻性,而是重点关注源语文本与译文初稿、译文初稿与译文终稿之间紧密相关的意义转换。这种理论可为翻译研究提供一种新范式。依据这种理论,转喻处理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语言之间以及同一语言的不同变体之间的转喻关系使翻译成为可能。翻译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语际迁移阶段(从源语文本到译文初稿),二是语内修正阶段(从译文初稿到译文终稿)。这两个阶段具体包括:理解源语文本意义,对比源语与译入语,作出由转喻框架激活的词汇选择,修改译文初稿直至预期。翻译即是通过转喻关系处理这个过程。从源语文本到译文初稿充满了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而从译文初稿到译文终稿中某些句子的转换其实就是转喻转换。再到译文终稿中所做的词句微调,其旨在关注语篇连贯,也是转喻处理在发挥作用。

同样在2015年,常年关注隐喻能力的伯明翰大学教授Jeannette Littlemore在其新著《转喻――语言、思维与交际背后的“缩影”》中也谈及了转喻与翻译的关系,为转喻式翻译理论做了有益补充[17]。她指出,译者在将源语文本译成译入语文本时可能会涉及转喻表达的选择,因此有必要将这些转喻表达按照恰当的翻译策略译出。在国内,卢卫中曾专门研究了转喻的翻译策略,并指出,转喻的翻译可采取“译入语对应喻体翻译”、“译入语特有喻体翻译”、“源语喻体+喻标”、“源语喻体+注解”和“源语喻体的舍弃”等策略[18]。

简而言之,转喻式翻译理论认为,可以从转喻的视角界定翻译。具体来讲,包括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前者指具体转喻表达的翻译,其翻译策略要视语境而定,采取“译入语对应喻体翻译”的翻译策略;后者意指源语与译入语之间的关系本质上讲是转喻的,译文初稿与译文终稿之间的关系也是转喻的,这是转喻式翻译理论的宏观把控与指导原则。

二、转喻式翻译理论对法律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

(一)转喻式翻译理论指导法律文本翻译的可行性

从微观上讲,鉴于法律文本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法律语言庄重、严肃等特征,在法律文本翻译中,译入语对源语的忠实性、一致性方面要高于其他类型的文本翻译。但是,过度强调法律翻译的忠实性与一致性势必会招致法律翻译过度直译之嫌。法律翻译译者一直在忠实于语言与忠实于法律内涵之间摇摆。尽管如此,鉴于英、汉两种法律语言的不同特征,进行双语转换时难免存在词汇在形式与意义上的部分等同,这即体现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转喻机制。因此,从微观上讲,转喻式翻译理论对法律文本翻译有指导作用。

从宏观上讲,尽管法律翻译所体现的主观能动性相对较小,无须进行过多转换,法律翻译毕竟也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其中包括典型的句型转换。正如Susan arcˇevic'所说,法律翻译就是语言转换与法律转换同步进行的活动[19]。依据转喻式翻译理论,从源语到译入语以及从源语法律到译入语法律的这两种转换背后的认知机制即是转喻运作。这里的转喻即是发生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内的源语与译入语之间的认知操作,也包括发生在同一法律框架下源语法律体系的法律法规与译入语法律体系的法律法规之间的认知操作。正是由于转喻机制的潜在指导作用,促使译者在法律翻译过程中灵活把握法律翻译策略,合理运用符合译入语规范的句型,实现两种法律在语法、功能等层面上的一致性。因此,从宏观上讲,转喻式翻译理论对法律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译文:业主特此立约保证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按合同规定的方式向承包人支付合同总价,或支付合同规定的其他应支付的款项,以作为本工程施工、竣工及修补工程中缺陷的报酬。

源语中的“therein”是一个简化形式,代指“in the Works”。所以译文将其译为“工程中”,这种翻译方式体现了整体形式代部分形式的转喻关系,实现了译入语中法律语言的规范化。

例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允许外国公司、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或个人(以下简称外国合营者),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它经济组织(以下简称中国合营者)共同举办合营企业。(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译文:The Law of the PRC on Chinese-Foreign Equity Joint Ventures

Article 1 With a view to expandin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ermits foreign companies, enterprises, other economic entities or individual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foreign parties) to incorporate themselves,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to equity joint ventures with Chinese companies, enterprises or other economic entiti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Chinese parties) on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and subject to authorization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上例中,针对同一个“中国”,汉语法律中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译者将第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译作“PRC”,将第二、三个译作“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这种译法体现了语言的多样化特征,“PRC”与“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部分形式代整体形式的关系。同时,依据“译入语对应喻体翻译”的策略,“PRC”的译法属于部分地直译,未能充分体现汉语法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威严,可进行合理的转喻转换,并调整为“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对等性是体现转喻式翻译思路的重要依据,法律语言中也存在这种不对等性。正是因为这种不对等性造成了源语与译入语词汇之间存在部分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的转喻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多采用“译入语对应喻体”的翻译策略。

例5:各成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中,应避免对任何国家的或政治独立进行威胁或诉诸武力,应避免采用任何与联合国宗旨不一致的其他方式。

译文:All Members shall refrain in thei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the threat or use of force against the territorial integrity or political independence of any state, or in any other manner inconsistent with Purposes of the United States.

上例中,源语中的“成员国”与译入语中的“Members”构成一种形式上的词汇缺失现象。一般来讲,“成员国”译作“member states”或者“member countries”,而译文则将其处理为“Members”,这种译法既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也切合了法律语言的简洁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了部分形式代整体形式的转喻关系。

2.法律文本中句型的转喻翻译策略解析

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对等性不仅体现在词汇层面,也体现在句型方面,这种不对等性正是转喻式翻译理论的重要依据。汉语法律文本中的句型不能与英语法律文本中的句型完全对等,只有通过有效的转喻转换,才能达到法律文本翻译的标准。

第一,首尾互换的转喻转换。

为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规范,在必要情况下,需要调整源语的语序,进行必要的转喻转换。

例6: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12, the General Assembly may recommend measures for the peaceful adjustment of any situation, regardless of origin, which it deems likely to impair the general welfare or friendly relations among nations, including situations resulting from a violation of the provisions of the present Charter setting forth the Purposes and Principles of the United States.

译文:对于联合国大会认为可能损害公共利益或影响国家间友好关系的任何局势,包括因违背本确定的联合国宗旨和原则而造成的局势,无论什么原因,联合国大会可以提出和平调解的建议,但不得违背第12条的规定。

英文的语序讲究突出主题,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句首,如原文中的“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12”,而在译入语中,则将其放在句末,这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该例中的语序转喻转换较好地体现了转喻式翻译理论的宏观指导作用。

例7:为规范公司付款管理,特制订本办法。

译文1:T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mpany payments, these regulations are formulated.

译文2:These regulations are formulated t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payments in the company.

译文2的语序转换实现了译入语的通顺与连贯。

第二,句中成分的转喻转换。法律文本中的句型互换不仅包括首尾互换,还体现在句子中的成分转换,这种转换既体现了法律语言的文体特征,也符合法律文本翻译的指导原则。

例8:合营企业所需原材料、燃料、配套件等,应尽先在中国购买,也可由合营企业自筹外汇,直接在国际市场上购买。(摘自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译文1:An equity joint venture should put the purchase of the required raw and semi-purchased materials, fuels, auxiliary equipment, etc. from Chinese resources in the first place, and may also raise its own foreign exchange funds to buy those directly from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译文2:In its purchase of required raw and semi-processed materials, fuels, auxiliary equipment, etc., an equity joint venture shall give first priority to Chinese sources, but may also acquire them directly from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with its own foreign exchange funds.

法律语言的艰涩难懂,多“归功”于其包含的大量生僻少见的法律术语与复杂冗长的语法结构,没有一定法律常识的读者往往会望而却步。按照翻译的基本原则,法律语言在句法上应表现为结构简单、表意清晰。依据转喻式翻译理论,译者应时常提醒自己及时对第一稿的用词与句型进行合理的转喻转换,化繁为简,化散为整,以确保译文简洁易读的翻译效果。上例中,译文1是翻译初稿,全句使用了“put ”与“raise”两个并列谓语动词,突显了“尽先”与“筹”的动作,突显前者符合汉语法律试图表达的意思,而突显后者则有点“喧宾夺主”的意味。另外,“put”的宾语过长,有点臃肿。相比而言,译文2进行了一定的转喻转换,将这个宾语的位置转换到句首位置,并将“筹”的工作置后,转换为方式状语的做法既突出了源语主题,又符合英文表达习惯。这样的转喻转换保持了源语法律的“本色”,又恰当地实现了语言的简洁,进而构建了译入语的连贯性。

三、结束语

法律文本是识别度较高的一种特殊文体,因此法律翻译译者需要同时具备较强的双语转换与法律转换的能力。法律翻译的开展需要多种翻译理论及策略的有效支持,本文中的转喻式翻译理论便是其中之一。研究表明,在转喻式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源语法律文本与译入语法律文本中的词汇意义或形式的缺失,应当按照“译入语对应喻体”翻译策略进行翻译;针对双语法律文本中的句型,则需要根据语境进行必要的转喻转换,以保证源语法律文本与译入语法律文本的“本色”。当然,转喻式翻译理论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其对翻译的指导作用还需进一步细化。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学界对此理论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Gregory M. Shreve, Erik Angelone. Translation and Cognition[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10.

[2] 谭业升.认知翻译学探索:创造性翻译的认知路径与认知制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

[3]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 2005(5): 15-20.

[4] 王寅.认知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 2012(4): 17-23.

[5] Maria Tymoczko. 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Early I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M].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9.

[6] 黄巍.论法律翻译中的译者创造性[J].中国翻译, 2002(2): 41-43.

[7] 杜金榜.法律交流原则与法律翻译[J].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5(4): 11-14.

[8] 张法连.法律文体翻译基本原则探究[J].中国翻译, 2009(5): 72-76.

[9] 刘法公.论实现法律法规术语汉英译名统一的四种方法[J].中国翻译, 2013(5): 82-86.

[10] 穆可娟.英语汉译中的术语不可译及其处置[J].外语学刊, 2015(3): 111-114.

[11] 张新红,姜琳琳.论法律翻译的语用充实[J].外语研究, 2008(1): 21-29.

[12] 马莉.语用视角下的法律语言翻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2(4): 94-99.

[13] 韩健.合作原则对法律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J].外语学刊, 2014(5): 77-80.

[14] 王同军.文化视角下的法律翻译美学探讨[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3): 122-125.

[15] C. Denroche. Metonymic Processing: A Cognitive Ability Relevant to Translators, Editors and Teachers[G]//Giuseppe Mininni, Amelia Manuti.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Positive Effects and Ethical Perspectives. Milan: Francoangeli, 2012: 69-74.

[16] C. Denroche. Metonymy and Language: A New Theory of Linguistic Processing[M].New York: Routledge, 2015.

[17] Jeannette Littlemore. Metonymy: Hidden Shortcuts in Language, Thought and Communication[M].Cambridge: CUP, 2015.

[18] 卢卫中.转喻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 2011(2): 64-67.

[19] Susan Susan arcˇevic'. New Approach to Legal Translation[M].The Hagu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7.

[20] 李克兴, 张新红.法律文本与法律翻译[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2006.

[21] 赵军锋, 郑剑委.法律定义条款探析及其翻译策略[J].外语学刊, 2015(4): 110-115.

第4篇

“申论”一词取自《论语》的“申而论之”。申,即说明、申述;论,即论述、论证。申论是对材料、事件或问题有所说明、有所申述,从而发表见解、意见,进行论述、论证。申论对古代选拔人才的“策试”有一定的借鉴。从西汉初年汉文帝开始用“策试”选拔人才,被选拔者根据一定的问题,在简策上逐条应对,如果见解恰当,析理透彻,确有辅佐之才,就可被朝廷录用。

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申论”从“策试”中主要借鉴了两点:一是用什么来考查,要充分考虑用人的实际需要;二是在写什么的问题上,没有体式上的限定,用什么文体写作,要服从于目的的需要。

“三段模式”是申论命题的基本形式

申论考试的试卷有比较规范的结构:总体上分三大部分。首先提出“注意事项”,给答卷提出重要的指导性建议;其次给定一组资料;然后提出“申论要求”,要求应试者在弄清给定资料的基础上完成若干题目。后来,“申论要求”改为“作答要求”,实质上并无区别,只是表述上更加细化,对不同的考生作出了不同的答题要求。考生应明了自己的模拟公务员身份、明确自己所报考职位从而选择自己应该作答的题目。在阅读资料之前,应把作答要求看清楚,明确自己需要作答的题目,并在阅读资料时重点阅读与自己答题相关的资料。

可以这样说,申论命题模式无论如何变化,都离不开概括资料、提出对策、文章论证的基本题型。“概括部分”、“对策部分”和“论述部分”是互为关联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概括”是提出“对策”的基础,“对策”是进行“论述”的依据,“论述”则是正确地进行“概括”和提出“对策”的必然结果。

能力是申论试卷的评价标准

考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原因之一就是审题不清,拿到试卷以后手忙脚乱,在还没有弄清资料的情况下就开始答题;原因之二是对申论考试涉及的知识不了解;原因之三是申论要求的相应能力较弱。所以,必须在各个环节增强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成功。

一、给定资料面广,要求考生关注面广泛,阅读理解能力强。

申论给定的资料涉及范围极其广泛,涉及到社会活动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道德、民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一些社会热点与大众传媒所关注的焦点等;申论资料不是原始的信息,而是经过加工的半成品资料,且表述比较准确,一般不会出现偏差;同时这些半成品的资料,头绪不很清楚,条理顺序也较为混乱,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需要认真阅读、研究、梳理、归纳。申论给定的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有的已有定论,也有一些问题尚无定论或存在争议,需要考生自己去理解、分析和判断,并作出结论。考生如果平时关注时事,能抓住热点问题,并能积极思考,会加快阅读资料的速度,也能增强把握资料主题的准确性。所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直接读什么,在考场上的表现实际上是平时积累的结果。 如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给定资料当中所展示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产业升级问题,一个是粮食问题。考生如果平时对时事有较多关注,明了资料产生的背景及意义,就比较容易抓住关键。

二、考察目的针对性强,要求考生从培养能力上下功夫。

申论测试的目的明确,针对性很强,即主要培养考生阅读、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对背景材料的分析、概括、论述体现出来,从所提出的方案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体现出来。但考生在作答时不能从资料到资料,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如相关法律知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来解决资料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能力。

仍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为例,2008年的资料在揭示了大量现象的同时,一些学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以及一些国外可以借鉴的东西,也在资料中有所展示,考生可以就此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而2009年的申论试题在资料当中并没有一些理论性的分析,考生如果对产业升级问题和粮食问题有关注,对相应的法律、政策知识了解深入,对问题有较深入地思考,才能够得出一个比较好的结论,能把自己的思考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才能获得一个较好的分数。

三、论述文体要求多样,考生需具备相应的写作知识和能力。

就申论要求写作的文体而言,每年出题要求可能不一样,文体的界定也有多种说法,最典型的有议论文说、应用文说和公文说三种。考试中涉及到的具体文种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讲话稿、计划、报告、意见,等等。就近几年的试题分析来看,除了记叙文出现的可能性较小外,其余文种都有可能出现。其实不管什么文种都要求主题明确,结构合理,逻辑严密,语言规范、简明、平实、准确,表达清晰。但写议论文跟宽泛的议论文写作也不同,那种只从情感出发发表议论而没有观点的议论文显然不合要求。应用文写作和公文写作其实说的是一回事,一般表现为具体的文体,除了做到一般的要求以外,在格式上还有些具体要求。所以,申论写作考察的是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采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所以应具备实用文体的基本写作能力,再了解相应文体的写作格式。

四、无固定的标准答案,能力的表现是唯一的标准。

第5篇

规则,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学校有校规,军队有军规,工厂有厂规。由此可知,规则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规则高二议论文800字2021,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规则高二议论文800字1世上有一道多解的文字方程式。至今尚未有公认解。它要求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来求解。这道方程式是:“规矩=?”

看到这个题目,就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琢磨半天竟毫无收获。无意间看到外公的遗像,脑子里突然冒出了外公的“规矩论”。

答案一:规矩=原则

“规,圆也;矩,方也。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规矩就是原则。”外公运用他独特的方式,挺着将军肚发表了他的“规矩论”。话音未落,笑声未止,“叮叮……”来客人了,门缝钻进一副眼镜,还捧着一个牛皮信封,点头弯腰地说:“陈老啊,帮个忙。小活,给把把关……”“得得得,又是你们。”外公撇撇嘴:“不是说了嘛,上头不允许底下私自批,你们不是让我这个老革命违反原则嘛,临了晚节不保,这事说破天也不成!”又是一阵恳求,皆被一句句回绝,最后外公呼哧带喘的送走“瘟神”摇摇头,“哎,真没规矩!”

已经过逝的外公的“现身说法”诠释了老一辈人心中的“规矩”――有理有力的原则。

可是,“真理”不只一个呀?十年寒窗让我学会思考问题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寻求老爸的帮助去也。

答案二:规矩=习惯

“生活里哪来那么多的文绉绉?规就是习,矩就是惯。习以为常,惯之以行,规矩就是习惯!”老爸一边扫描我的房间,一边给我传授他的“规矩经”。我正听得起劲,老爸却瞄上我的“乱窝”:“我说,大星期天的你怎么连屋子都不收拾,哪像个女孩子家,真没规矩,快快!”老爸一挥手我立刻变成了快速清洁员,待到房间收拾整齐后,他的脸上才溢出了满意之色。接着拍拍脑瓜:“刚才我说到哪里了?”……“大人说话哪有小孩之插嘴的份儿,真是臭习惯,去去,没规矩。”

爸爸的“胡乱教育”揭开了家长那“至上”“专制”的权利――养成好习惯。

刚要收笔,又来了一个“解题高手”。

答案三:规矩=束缚

“有这样一幅漫画,一堆各种各样的形状,三角、方块,排着队进了学校,而出来的全是一个溜溜圆,这叫‘规矩效应!’”老姐正捧着高三物理发牢骚:老姐最爱每年学校的运动会,那可是她的舞台。可今年她高三,班主任给她一句话:“这可是学校的规矩,不许参加!”……“你说说!”……“啪”老姐扔掉书:“这就是束缚!什么规矩,摧残人的!”无赖中,屋里多了一丝“规矩”的愁云。

老姐的“满腹怨气”敲响了社会的警钟――束缚全面发展。

慌乱后,又有许多人送上了此题的答卷。思路多多,答案多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按规矩,我得赶快去做作业了。

规则高二议论文800字2置一把沙于纸上,微微振动纸的边缘,沙子便肆意地流动,如果在纸上涂一层明胶,再放之以沙,则粒粒皆安份地粘在纸上,还可以用之做砂纸,赋之以实用价值。

——题记

如果把人类比作砂,把社会比作纸,那么规则便是那明胶,它使人类与社会相辅相融,并使人人发挥各自的功用,凝聚为一个坚实的群体,如果没有规则,人类必将是―盘散沙。由此说,规则是社会形成的基础,没有规则便没有人类社会。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但仍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发生,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每天都有好多无辜的生命告别这个美丽的世界,种种悲剧在警示着人们,但很多人仍感觉无所谓。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在中国或者是其他别的国家,不守规矩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果再贴近生活一点,那么乱插队则是在平常不过了。中午,学校的食堂人头攒动,把我挤来挤去,好不容易走到卖饭的窗口望着长长的队伍,心里直叫苦什么时候才能吃到饭啊,我都快饿晕了。没办法,先来后到这是规矩,我也得做个新时代的文明人嘛,慢慢排吧,前边的人渐渐少了,后边的人渐渐多了,于是一些人便不管什么先来后到死命往里挤,一个挤都挤刚才还井然有序的队伍转眼间乱成了一锅粥,在我被人群急得团团转却也无能为力时,旁边的人和后边的吵吵起来了,无奈只好在越来越乱的买饭大军中明哲保身退下。中午的饭就是一块干巴巴的面包了。哎,就不能有点素质吗,可怜了我的胃。

我们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学了知识是要报效祖国的。也许,那个同学是个未来的诺别尔奖获得者,研究得到了一项重要的科学成果,也许,为祖国的进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如果我们不听从老师的教诲,不好好学会做人,遵守学校、社会的基本的道德规范,那么,我们即使学有所成,我们也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

自觉地遵守纪律,从小就养成好习惯。我们只有插上文明的羽翼,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才能在时间的流逝中不停地迈上进步的阶梯。

规则高二议论文800字3一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到英语老师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能改变规则,那就先掌握规则,积攒实力,将来做制定规则的人。”这句话一直被我铭记,不能改变规则,那就创造规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老师的至理名言。所以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遵守老师们所制定的规则,现在的老师评判好学生和坏学生的标准,就成了他们遵不遵守规则。这些学生可以看做第一种人——遵不遵守规则的人。

当然,如果所有人只是一味的遵守规则,而不知变通,那么这个世界将少掉很多乐趣。我们还应当适时地利用规则,这样,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这就出现了第二种人——利用规则的人。

读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了,遵守规则也好,利用规则也好,都是建立在有规则的基础上的,那么,规则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其实,这世上本没有规则,那些所谓的规则,只是多年以来的民风民俗衍生而来的。于是乎,便有“好事者”将它们整理起来,制定成了规则。相对于前两种人,这创造规则的人又不一样了。前两种人,前者是被动的接受规则,后者是较积极的利用规则,殊不知,能够创造规则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

封建王朝时期,那些君主就是创造规则的人,首先不说他创造的规则对百姓有利与否,但有资格、有能力制定规则的人,其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也值得让我们尊敬。

面对规则,弱者服从它,强者利用甚至创造它。面对规则,我们首先应当服从它,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利用它,甚至创造出全新的规则,争做生活的强者!

规则高二议论文800字4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有有各种各样的规则。小朋友做游戏时有规则,各种体育赛事都有规则;学校的校规、校纪,国家的法律等无不可称为规则。为什么有这么多规则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们。

各种各样的规则虽听起来十分烦琐,但仔细一想,它们绝大多数是合理的,符合尽可能多的人的利益,因为它们就是为此而被制定出的。

也许有人会说:“啥是规则?纯粹是戴在人们心上的精神枷锁。”而这些人也常因我行我素而受到处罚。

诚然,有些规则确应被摒弃,比如妇女缠足等封建习俗。这样的规则不利于人类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的正常运行,我们当然要把它们废除掉。

但是,我们不能仅凭个别不正确的规则便否定有规则的必要性。试想一下没有规则的世界吧,那会是个什么样子?

没有规则,体育赛事就无法进行。因为没有规则,所以什么手段都可以用;因为没有规则,所以再怎么折腾也闹不出个谁输谁赢;因为没有规则,所以体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没有规则,人类就不可能生存发展。离开了道德、法律的束缚,别有用心的人便可为所欲为,最终被强大的人除掉,整个人类社会会因此变得处处混乱不堪。

……

没有规则,这个世界将会是混乱的、倒退的。可以说,规则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必要保障。

或许有人会用一句军事谚语来反驳:“战鼓发言,法律沉默”即说规则是脆弱的。而我则认为,此谚语本身就是一条规则。“弱肉强食”是这个世界不变的法则。在这一规则下,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才能在激列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若是无视这一规则,我们将会重演近代的历史。

我们需要规则,需要有利于推进历史发展的规则。

规则高二议论文800字5生活在这世上,时时处处都有规则。面对规则,有的人抱怨它让人放不开手脚,有的人对它不屑一顾,还有人遵守规则,并享受着规则带来的有序生活。规则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各不相同,我们要怎样对待规则呢?

规则应该是张无形的网,它在无形之中限制人们的活动。规则这张网,大到国家的政策方针,小到日常行为规范,时时刻刻在我们左右。而我们,可能同时身处各种“网”之中,大大小小,随时随地。想象一下我们身处各种“网”中的情形,行动受阻,不禁有种窒息的感觉。可是,我们要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亦是如此,没有这么多规则参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现在可能早已处在一片荒蛮、混乱之中了。

可是,有时规则又不是“规则”了。为什么有人面对规则会那么坦然?因为他们眼中的规则早已不是束缚人的网了,或许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遵守交通规则的人,从不会觉得等红灯是束缚他们的网;守时的人从不会认为每日按时出勤是一种负担;年仅十岁的孩童,早已明白上完厕所后冲水是一种规则。因此,把规则当成一种习惯,心中常有规则意识的人不会为规则所累,不会抱怨规则。或许,“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是人人都有规则意识的社会之写照。

规则无论大小,它不会是完美的。规则,不可能是面面俱到、无一纰漏的,因此,我们不能做规则的“钻空者”。投机取巧不会得来所谓的“自由”,反而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规则,不可能是感性的,它不会考虑每个人的感受,我们不做规则的“篡改者”。不要试图为自己找理由辩解,不要用“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来为自己开脱。我们更不要做“犯规者”,明知规则却要违反。但有时,规则并不是对人们行为的规范,或者已成了变了味儿的规则,这时,我们不能做规则的“盲从者”。

第6篇

校园本是教书育人之所,本应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乐园,但近年来的“校园霸凌”事件却给乐园蒙上了阴霾。 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共同阅读吧!

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1古人见一叶落而知秋凉,我看校园欺凌乃因正义缺失。种种校园欺凌因为施害者受害者均为校园学生而备受关注,让人甚为不安、愤怒,令人十分担心、忧虑。其实,校园的问题、孩子的问题都是社会的问题,都是正义缺失的结果和发酵。

正义第一缺:人不可犯。

中国人是在同自然同他人斗争中生存发展的,但中国文化一直强调“爱人”,强调尊重人,不爱人不尊重人向来受到批判:以万物为刍狗的天地都被认为是不仁的;不爱人的君王、当政者大多没有逃掉口诛笔伐,如夏桀、商纣、周幽。一些人心中没有“人不可犯”的认识和自律,有意无意伤害而不反省约束,在侮辱和伤害中时起时伏。我们的公益广告、家庭教育、社会风气,都应当将“人不可犯”作为一个律条,让孩子面对他人时有敬畏,有约束,这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杜绝校园欺凌的发生。

正义第二缺:权不可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社会在艰难中曲折进步。中国文化对于权力有准确丰富的解释和限制。近几年党强调要把权力关进笼子,是继往,更是与世界接轨。权力是为正确做事而设的。但在一些人心里,权力成了限制他人,为自己谋利的私器。这种观念已经蔓延到了学生身上。执政者、教育者、裁判者心中有“权不可滥”的正义,风气中、行政中、司法中有滥用权力即被处罚的认识和行动,校园欺凌就会失去生长的臭水恶土。

正义第三缺:弱不可贱。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常:强调让弱者有尊严受保护,而不是弱肉强食;强调强者仁慈有德,而不是强者为王为霸。一些人在某些方面比他人强一些,便缺少对弱者的“同仁”之心、同类之谊,有意无意贱视弱者,损害、践踏弱者,有一种强者通吃的错误观念和残忍行为。我们应在观念上、宣传上、行动上对强者的责任和约束多做思考规划,多做实事,形成强者是社会绿色发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风气和态势,让强者在自我实现自我突破奉献他人造福社会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意义,而不是深陷欺凌中不可自拔。

诚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不一定完全是加害者的过错,但是《剑来》中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强者,都应该以弱者的自由为边界,当出剑向更强处。”欺凌弱者决不是实力的体现,而是懦夫的行为。

用技术经济的手段来发展我们的社会,以“人不可犯”“权不可滥”“弱不可贱”的正义来和谐温馨我们的社会,我们才会获得真正的强大的快乐;才会有一个正义普照的社会。

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2不久前,陕西省蓝田县一个初中女孩因被嫁祸“在其他宿舍偷钱”,留下字条后离家出走;16岁的福州永泰县东洋中学学生小黄遭同班同学围殴至脾脏严重出血……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暴露出学校、老师、家长、孩子等各方面的应对和处理能力依然严重不足。的确,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刚一个多月,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各方面认真消化落实。校园欺凌,决不只是一个“开过分了的玩笑”。目前可以说,事件的有效预防,事件发生时的及时、妥善处理,事件发生后的惩戒和科学教育,都还十分缺乏。学校及 整个社会对于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和应对方法,亟待在深层认知上提高。

校园欺凌事件中,对受害者的界定,是一个需要审慎打量的命题。显见的自然是受欺凌者,如果长期生活在暴力的阴影下,受欺凌者会遭遇严重的心理创伤,而这种伤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治疗和干预,往往会延续至成年后,影响当事者一生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

然而容易被忽视的是,受害者还包括那些施暴者以及看起来与事件不直接相关的学生。规则和秩序对于社会组织的构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规则与秩序,施暴者会变本加厉,本无意施暴的人也可能最终滑向另一端。换言之,校园欺凌事件 中,其实没有旁观者,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每个人都会成为秩序构建的一部分。

这就需要教育主体,尤其是学校努力做到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环节,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品格养成。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关注每个孩子的不寻常表现,做到事前早发现,尤其是纠正部分孩子“欺凌行为是可以容忍的”“未成年人不需要担责”等错误认知,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事中及时处理,不让欺凌和暴力现象躲过各方视线;事后对施暴者进行必要的干预、惩戒和教育,促其行为转化。同时,要用心开展超越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的人文教育,开展有尊严、有温度、有质感的教 育。

校园欺凌事件之所以成为频发的“世界性”社会问题,有其复杂的成因,干预的尺度也不易把握。这就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界以更为积极的态度承担起预防校园欺凌的责任。

一方面,从根本上认识到欺凌事件的深层次危害,及时干预任何欺凌和暴力行为,尤其不能纵容甚至包庇。另一方面,应该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更好的人为出发点,坚持宽容而不纵容的教育方向,给施暴者以改正的机会,特别防止“贴标签”的行为。同时,当事方的反应、媒体的事后报道,也要格外注意尺度和方式,避免校园暴力扩散成网络欺凌,给受害 者带来二次伤害。

教育的实质,就是用心灵影响心灵。老师、家长与学生之间,从内心深处尊重彼此、珍 视彼此,校园才会真正成为被美好和希望浸润的地方。

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3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主要表现形式有:一、索要钱物,不给就威逼利诱。二、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为了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伤害他人身体,侮辱他人性格。四、同学们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短论强。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近年来我国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有:山东省兰陵县的8名中学女生对一位初一女生进行群殴,她们效仿网络中的打人视频,将打人过程拍摄下来并上传网络。南京一名初中生被高年级学生索要钱物,拒绝后遭到殴打,后被拉至厕所并被强迫吸食大便。还用手机拍下殴打和侮辱他的过程并发送给其他学生。这些同学的举动令人触目惊心。他们的心灵已被扭曲,良知已被埋没,完全跨过了道德的底线,人人闻之而唾骂。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校园欺凌”不但对“受害者”造成伤害,而对“欺凌者”自身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为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如不及时反省及改正,难免会误入歧途。对“受害者”的伤害更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同学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所以,受“欺凌”的同学应该坚强勇敢,当受到欺凌时报告学校,让学校来处理。告诉家长,让家长来处理。使“欺凌者”受到相应的惩罚而改掉自己的过错。

我们学校,有关心和关爱我们的老师,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有乐于奉献爱心的同学,为有困难的同学送来温暖。不过“欺凌事件”也时有发生,多数已被学校的老师及时阻止和教育,事件的性质才没有被恶化。上周举行了“杜绝校园欺凌从我做起”的师生签名仪式,希望这个仪式能换来我们学校的平安祥和;同学之间互爱互助,团结一致;每个人都享受公平公正,实现人人平等,让我们在校园里快乐地成长。

我们都是祖国的花朵,自己这朵开得灿烂,也要让周围的花朵开得鲜艳,相互衬托,才能构成最美的风景。

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4在和谐的学校中,同学互相帮助,相互学习、探讨问题。操场边,远远地便听见琅琅书声,在刹那间构成一曲美妙和谐的乐曲,一切似乎是那么美好,温柔的阳光“似乎”洒落在每个人身上,快乐“似乎”无处不在。

然而,在这美妙的乐曲中仍有一些烦人的噪音扰乱众人,影响众人的身心健康,使之畏惧,使之恐慌,在社会日益迅速发展的今天,校园欺凌却不再是偶尔划过天空的流星,它像一团可怕的火焰迅速燃烧着,悄悄地、可怕地蔓延着,愈来愈旺盛,难以制止。

那么,本该宁静和谐的校园,为何屡次发生这些悲剧,本应该用美好、纯真等词来形容的花季少年少女,却越来越多地与暴力、喋血、行凶等联系在一起?校园暴力话题异常沉重,面对校园暴力,学生不知所措,家长教育者束手无策。

诚然,校园暴力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对其遏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归根结底,只有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在浓浓的关爱中成长。极端宠爱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别人必须听从于我的错觉,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正是这种过于极端的个人中心思想,造就孩子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使得孩子遇事只注重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偏狭性格。一旦他人不能满足自身利益,就立刻采取一些过分的行为进行报复,给予他人所谓的“惩罚”。其中就不乏通过伤害对方身体或者性命来发泄自身愤怒的残忍的“江湖仇杀行为”。

再者,学校教育惩戒功能逐渐丧失,在当前不尽合理的义务教育法规的限制之下,绝大多数学校很难处分一个学生。惩戒功能的丧失,助长了极端心理的自由萌发,暴力者变得无知,无所畏惧。其次,学校的弱势也导致老师处理纷争的权威地位下降,对一些性情暴戾的孩子纯粹讲道理感化是无用的,但老师们所能做的往往只能如此。他们很为难。导致许多学生认为老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到头来还是要靠自己以及小团体的力量才能解除心头恨。

值的注意的是,当下愈来愈多的网络游戏出现在应用市场,这其中难免会有涉及暴力、道德等层面的问题。在虚拟世界特定形象当中,玩家感受到虚拟的暴力加以施用于现实,殊不知自身早已被影响甚至被左右,盲目跟从,最后酿成不可避免的惨剧。

因此,青春年少的学生应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秩序观,培养博大的胸襟,切勿因小事引发大祸端。学会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学会换位思考,改变极端思想,以礼待人,以情相知。

校园需要阳光,让阳光为“苍白”的心灵注入生机、希望,谱写一首属于青春的和谐曲,让我们丢弃欺凌,在阳光下快乐前行。

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5在世界各地的国家,不时有校园欺凌上演。残忍的手段,心灵的扭曲,内心的阴暗,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施暴者,甚至是协助施暴者的人,冷眼旁观的人,都给这个世界抹上一笔浓重的黑色,令人触目惊心。不同的人面对这样的事,有不一样的看法与思考,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而我认为:应对校园欺凌零容忍,莫让校园欺凌成为青春的一道疤。

校园欺凌面前,是深不可测的黑暗,使伤痛灵魂的悲怆。

校外胡同,卫生间,甚至是学校内,这些看似再平常不过的角落,却在上演着一幕幕可怖的画面。辱骂鸥打,强迫脱衣,拍照侮辱……那些在老师面前装好学的人,背后才露出狰狞的面容。他们为了满足自己,去践踏别人尊严。在日本校园欺凌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有的人说,电影里主角受摧残成为杀人狂是特例,现实中太夸张,但是那个电影《白昼之雨>却深深刺痛了观众的心,曾经是个明媚少年的森田,却遇到霸凌,受尽欺侮,作为他昔日好友的冈田,却因为想求得自保而加入作恶的行列,好友的背叛比暴力更残酷,摇曳的火光快要熄灭,弱者逐渐被黑暗吞暴者,令校园欺凌延续,光芒还未到来,跪在地上的人还在苦苦衷嚎,旁观的人在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的内疚和担心成为欺凌者另一个对象而感到惶恐的两难地办苦苦挣扎,尼采曾言:善恶的彼岸并不遥远,与恶兽搏斗的人亦可成为恶兽,“你还觉得这是件小事吗?校园欺凌,践踏的是肉体,摧残的是心灵,扭曲的更是他今生的人生道路。

米脂县砍人案并不陌生,但想起来依旧会毛骨悚然,7人死亡,19人受伤,创造这个让人不寒而的数字的赵泽伟。13年漫长的时光,不仅还没有抚平一个少年被欺负的创伤,还使他酝酿出一个惨绝人寰的悲剧。然而在他扭曲的心灵背后,校园欺凌的背后到底隐藏什么?

校园欺凌的背后,是父母的漠不关心,是给学校敲响的警钟。

欺凌不只有硬暴力,还有“软暴力”和“冷暴力”。从小到大,我们见过的欺凌并不少,难道这些和父母,学校就没有关联吗?从你对孩子不屑一顾,甚至恶语相向开始,从你对孩子拳脚相向,甚至扇耳光开始,当你的孩子在学校欺负别人时,你没有在他上面看到你丑恶的缩影吗?从你对孩子的反常视而不见,不坦诚交心的时时候,你有后悔吗?每每传出暴力视频,在网络发责难后,学校才被迫跟进和重视,这难道不该反思吗?学校在忙着封锁消息,怕损学校名誉时,有想过受害者家庭的痛楚吗?一所学校几百人,却没人注意某个角落吗,没有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却感受到人间炼狱的痛苦,这不正是学校教育的缺失吗?校园欺凌,折磨着家庭,反思的学校,却至今仍在亟待解决。

面对校园欺凌,依然有可解之策。

古人云:冲动是魔鬼莫要让孩子复仇的情绪成为犯罪的导火索。诚然,当今社会针对校园暴力有确切法律规定和教育,但我认为,应让他们从心底里存有温暧,对生命的遵重,对阳光的热爱,那么面对矛盾和冲突情绪失控时,便能以爱心去理解,去释怀,让冲动的魔鬼烟消云散,灰飞烟灭。

第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二以适度为话题的议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以适度为话题的议论文范文1“别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寻方法。”对于任何事物都不要特别看重,要知道人生难免不如意。要记得当上帝关了一扇门后便又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不要抱怨,不要沮丧,更不要绝望,也不要自暴自弃。

猪八戒照镜子看到了他那丑陋的模样,于是在他急躁、自卑、冲动的一气之下用钉耙把镜子打得粉碎,而地上无数个碎镜片里又映出无数个他自己丑陋的模样。然而现在那无数个丑陋的模样已不单单是指他外貌的丑陋了,还有他行为的丑陋,甚至是他内心自卑的丑陋。

也许猪八戒在这之后会无所事事的抱怨,自暴自弃,最终陷入深深的绝望,从而输给了他自己。只因他太过于注重外貌,而忽视了内在。但是如果一开始他认识到有些事无法改变了,他的结果就不会这样了。

有些时候,我们明明知道前面已经没有路了,却还固执地往前走,直到自己磕的头破血流,后悔便也晚了。但这样子的我们到底是为什么呢?没错,就是心中那口气,不认命又没有办法的气。总想要找些不成借口的借口来压迫自己或是推卸一系列的烦恼,就是刚才的猪八戒,他之所以要把镜子打得粉碎,是因为他不相信他自己的相貌会如此的.丑陋,所以他把气都撒向了镜子。这次不是猪八戒自卑、急躁、冲动了,而是他的过于自信,不相信现实,要逃避现实——丑陋的自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有失败、会有成功,会有骄傲自大,会有自以为是。不管是外在的因素还是内在的因素,失败与成功会使某些人自卑或自负,从而失败了的人再次走向失败,成功的人也走向失败;还有一些失败的人会一直找借口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绝望等。

如果这些失败的成功的换种方法是否会更好呢?我想会。失败者勇敢面对,寻找成功的方法,归纳失败的原因,重新开始。成功者立下目标,总结成功的方法,再次追求。他们都需要自信和勇气。

人生难免不如意,一切的一切都要我们尽力。不要太看重失败与外在,要注重细节与过程,相信自己,成败与否都别停下脚步。背上背包,带上适度的自信,向前看。

高二以适度为话题的议论文范文2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游戏产业方兴未艾。游戏队伍之强大,游戏时间之漫长无不让人瞠目结舌,游戏作为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标志,其深刻的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游戏真的仅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标志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即使不可否认的是游戏的确拉动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但世事无绝对,它也一定程度上起着消极的作用。小学生玩射杀网游以致现实中拿刀伤人的现象骇人听闻,因被家长没收电脑且批评教育而跳楼自杀的惨剧令人寒心......这些惨痛的后果背后是网络游戏缺少价值观指导性,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极易跟风盲目,加上没有家长的监护,未成年人则易被网络游戏中出神入化的特效、虚像所迷惑而走上弯路。因此对于游戏开发者而言,这些悲剧也是一警示,游戏的内容和形式理应是健康向上的,莫让游戏成为毒药,噬啮青少年的心灵,摧害祖国未来的栋梁。

游戏的另一缺点是扼杀青年生命与生俱有的创造性和焕然活力。整日玩着别人开发的游戏,享受着他人的成果,日渐创造力便不复生机,这或许是当今现代人多数随波逐流的缘故之一吧。只懂玩,为何不自己去创造呢?美国青年就从游戏获得了启发,他将普通的游戏加上自己的灵感,为游戏加上剧情,吸引玩家。又或将游戏的方向转向培养学生设计自我的城市、房屋规划等具有培育性的游戏方向上。而游戏多以电脑为载体,青少年在发育时期,对其身体具有强烈的消极意义。年青一代老气横秋,眼睛没有了活力,高中作文又怎么建设大道国家、又怎么感受世界的美呢?

游戏的时间过度,挤占的只能是思考的时间。人缺少了思考,成长的历程就缺少了韵味。-曾说:“人应该多思考,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就是说,多思出智慧。”多思考,才能完善个人,提高素质,促成一个人的成长。而“纵使被关在果核里,我也是无限思想空间的王者。”的豪迈壮言也不也警醒着我们思考之重要性吗?用思考的时间换游戏的时间,这无疑是一个亏本的交易。苏格拉底就是在思考中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名言,亚里士多德就是从思考中说出“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定论。思考让人成熟,使人举一反三,让人增加自信。

高二以适度为话题的议论文范文3自由,关键在于适度。

只有适度的自由,才能显现它存在的真正意义。

曾经有一所学校在学生们的强烈要求下,让学生们体验一个月“完全自由”的生活,没有作业,没有监督,没有管教,让学生们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于是,有夜不归宿行踪不定的,有打架斗殴住进医院的,也有违法乱纪而被拘留的……这个月的自由体验,让许多人认识到:自由,关键在于适度。可见,只有适度的自由,才能让人们真正拥有,才能显现它存在的真正意义。

只有适度的自由,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愈加美好。

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微风轻柔地拂过,我们感到心旷神怡;当阳光温柔地洒在我们身上,自然无比舒服;当秋叶似蝴蝶翩翩,飞舞于林间,自然无限美丽;当冬雪轻盈飘落,整个世界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但是,我们须知这都是在适度自由的范围内,我们才能感受到四季的美丽,我们才能体会到自由的深意。适度自由,让我们的.生活更富有诗意。

而过度的自由,则可能酿成灾难。

行星自由地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上,则相安无事;而若过度自由地运行,不守规则,则一定会酿成相互碰撞的灾难。如果小草在庄稼地过度自由地生长,就会成为有害的杂草,就会让庄稼颗粒无收;如果夏天雨水过度自由地降落,堤坝就会因承载不了太多水量而决堤,田地就会因承受不了太多水分而成涝;如果冬雪过度自由地飘落,冰封世界,那么就会中断交通,影响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总之,过度自由,让我们得不到真正的自由,而只会深陷灾难。

自由,关键在于适度。

因为有适度的自由,风筝才能在线轴的牵引下平稳地飞翔;

因为有适度的自由,溪涧才能在山谷的约束中自在地流尚;

因为有适度的自由,我们才能在法律的保障下幸福地生活。

适度的自由,为我们的生活撑起一方蔚蓝的天空。我希望自由似和煦的微风,似淙淙的溪流,因为只有适度的自由,才能让我们真正地拥有。

高二以适度为话题的议论文范文4在人生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荆棘、坎坷,但是我们在步履蹒跚中应该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就像2014年被称为最美癌症女孩李娜所说的一样:难过也是一天,开心也是一天,那我为什么要哭丧着脸呢!虽然病魔带走了她19岁的花样年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给这个社会带来的正能量影响了许许多度的人群,也因此网友称天妒红颜。

生活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埋怨生活的不好,社会的不公。比起非洲难民坐在宽敞、明亮教师的我们,应懂得珍惜;比起四肢残缺的人我们应值得庆幸;比起没有父母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关爱。

中国21世纪的经济处在高速发展中,而我们作为当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既要深刻领悟前途是光明的、前进的、上升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懂得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接受挫折,努力为人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在前者思想条件的基础上,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充分做好量的积累,要不失时机促进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坚持适度原则,一步步稳打稳拿。

高二以适度为话题的议论文范文5我们禀着”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的思想,一直那么顽固的胡闹下去。

我们是疯狂了,却一点也不青春,像小打小闹的孩子,该命名为幼稚。青春该是一段为了某份光荣的事业,而用尽全力拼搏的一段永不悔恨的回忆,而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蛮荒历史。

诚然,我们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艰辛,不知道怎样的道路会让自己走得更轻松更快活。不知道该走怎么样的路更合时务,更对社会的胃口,但是正是因为青春呀!才会有更多更美的梦。梦是理想,而不是一时的欢乐。因为一时的贪玩,因为这就是青春啊,而在电脑前奋战到凌晨显然是不可取的。即便我是职业的游戏玩家,梦想是成为一名业内有名的职业打手,也应该劳逸结合,适度休息,注意身体。因为事实证明,出名的永远是那么几个,但是,你不一定是其中之一。

因为青春啊!所以有用不完的.精力,可以把自己全身心的投放在一件事情上。但是,不得不说,若一开始便选择了一条不适合你的路,站上顶峰的,不一定是你。没有一个人甘愿平庸一辈子,我们的梦,无论取向如何不同,总归要走到一点上,成为某一方面的成功人士。虽然,《/SPAN>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曾说,全宇宙都会帮助你完成自己的天命,但你又怎知这是否是你的天命?所以,有时你即使背水一战,也不一定最终获得胜利,努力的人是有回报,但只有那些努力而又负有天命的人,才会站上顶峰。所以,你可以把全心都投入你的梦想,而全身则不尽然。你要适度的挥霍你的青春,让它保持在不至于年华未逝而油尽灯枯,也不至于精力过于旺盛的状态。这样,即使你败得一塌涂地,也还有资本从头再来。

留着这精力和青春没有用完,不是太过浪费吗?光阴不等人啊!青春代表着一段青葱岁月,代表这积极向上,无所畏惧。即使容颜老去,保持着这样一颗奋进拼搏的心,又有哪一天不是青春呢?哪一天不能奋斗呢?

保持着这平衡,便能给人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第8篇

在多年的初中作文教学工作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学生如果缺乏写作材料或不会选取、提炼写作素材,作文水平就无法提高,因此,笔者在教学别注意指导学生选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写作中,学生产生那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写出那些“言之无物”的空洞作文,首先在于他们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善于发现、撷取身边的写作材料。不注意观察生活,没有思考生活,没有发现生活的点点滴滴,没有发现生活的闪光点,以致写出空洞无物的作文。其次是学生的阅读量太少了,阅读面总是局限于看作文选之类的书,其他书籍很少涉猎,这样,导致在议论文中没有论据材料,说明文中缺乏准确说明。第三,材料老化现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没有搜集新材料,材料总是用了又用。第四,更大的原因是没有树立起大语文观念,不能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写作中来。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些情况,在作文教学中,笔者从以下方面指导学生选材。

1 要求学生注意收集材料

1.1收集来自生活的材料

主要收集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生活。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撷取生活的闪光点。特别是观察生活,这点对获取材料是极为重要的。所以著名作家老舍说:“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录下来。……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如果写《我热爱的一个人》、《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校园一角》等一类作文,写作素材就可以从平时收集的生活材料中轻而易举地得到了。

2.2来自电影、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的材料

这些材料大都是写议论文的好论据。笔者鼓励学生写卡片,简明地记下所听到的、所看到的统计数据、材料事例等,以备写时之需,如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那些人物的先进事迹,就都可以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或记叙文的感情触发点了。

2.3来自阅读的材料

鼓励学生多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因为学生的活动时间和范围是有限的,同整个世界历史相比较,个人仅凭直感所获得的知识材料实在是太少了。阅读是积累材料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要获得更多材料就必须通过阅读,广泛地吸取间接知识。实践证明,读书越多,材料积累越充分,写作时,才能做到心之所思,笔之所至,才会运筹自如,“下笔如有神”。

2.4来自其他学科的材料

这要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念,要懂得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迁移到语文中来,特别是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学科知识。如有一道作文题为《站在祖国地图面前》,学生就应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来进行写作,才能写出祖国的地大物博,写出祖国的悠久历史,写出中国人的自豪之感。这样文章内容才丰富多彩。

2 选材的原则

没有材料或材料不足,自然写不好文章。鲁迅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秦牧在谈到选材时也说:“好比一颗菜,要摘取最嫩的菜芽来炒肉丝,才上味。……“尖端”材料才能炒出佳肴。这就说明,动手写作之前,选材是个十分重要的工作,材料如果不经严格的选择,不仅不能体现文章的主题,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要鉴别和选择材料,就必须注意到:

2.1围绕文章中心即主题选取必需的材料

在文章中,主题与材料是统帅与被统帅、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因此,材料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中心,服从于表现中心主题的需要。要选用充分有力地表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的材料,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即不能表现中心主题就舍弃。有时某些材料挺新鲜、生动,但从为主题服务的角度看,还是忍痛割爱,舍弃为好。这样做,才使中心更加明确、突出。否则,就会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

2.2要选取典型的材料

所谓典型材料,就是指那些能深刻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材料。这样的材料,最能表现写作意图,最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材料典型与否是决定文章高低的重要材料,比如要表现母爱的主题,材料角度有很多:(1)母亲为我送饭;(2)下雨天母亲为我送雨伞;(3)母亲带病为我辅导功课;(4)母亲带我上街买衣服;(5)母亲摔倒时宁可伤自己不伤孩子;(6)母亲为残疾的孩子治病……,这些材料都能反映母爱这一主题,哪些比较典型呢,其中(5)和(6)是最典型的,其它都次之。不过,不同文体的文章对典型材料的要求不同。记叙性的文章,一般要求典型材料要具体生动,因为记叙性的文章不仅要能说服人,而且要能感动人。而议论文则要求典型材料有说服力,一般不必写出具体情节。

选择材料时,既要注意选取那些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大”材料,也要注意选取那些能够“小中见大”的,同样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小材料。而且材料的典型性,还包括材料的力度,格调要高雅,不能低级庸俗,要符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道德。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2.3要选取新鲜具体的材料

所谓新鲜的材料,就是那些具有时代感,足以反映现实精神的材料,写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生活、新问题、新经验,以及人们新的精神面貌。历史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如果我们只是陈陈相因,依相画相,毫无新意地去写别人已经选用了无数次的旧题材,就会失掉文章的新鲜感。为了使文章新鲜活泼,能反映出时代精神,就必须去选用新的材料。为了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为了更好地表现深刻的主题所选择的具体的,体现细节性的材料,而笼统概括的材料是不感染人的。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日新月异的新生活。

2.4要选取真实的材料

第9篇

上海一考生

有人说,今天的社会已经进入“全民八卦”的时代。明星名人的婚恋隐私、衣食品味被人津津乐道;平常人的道德品行、私人生活也被人评头论足。

喜欢评价别人生活的人,名声往往不太好。整天拿别人道德说事,是谓“卫道士”;整天刺探传播别人隐私,是谓“八婆”;整天挑拨是非,是谓“长舌妇”;刻薄尖酸、揭人短处,是谓“毒舌”――看看,都不是什么好词儿吧?

明知不好,还热衷于评价他人的生活,其背后有着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根源。价值观一旦多元,生活方式一旦成为一种个人选择,“百花齐放”的同时,“众口难调”就难以避免。比如说以前人们的头发又黑又直,但后来有人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烫得比方便面还卷。站在不同立场、观点各异、好恶不一的人们,就有人喜欢,有人厌恶,评头论足就在所难免。极端的人甚至还会付诸行动――据说当年喇叭裤刚流行时,就有反对者剪别人的裤腿。

“评价他人生活”到底是错还是对?不能一概而论。任何社会都有它的主流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公序良俗,这些规范要贯彻到生活中,社会评价必不可少。这样的评价能使符合主流价值观、符合公序良俗的行为得到褒扬;不道德、不文明的思想言行受到贬抑,进而激浊扬清,匡扶世风。

但俗话说“过犹不及”。如果对什么人、什么事都品头论足一番,那不是健康的社会评价,而是庸俗八卦。评价他人的“度”是什么?一般认为,可以评价他人生活中具有公共属性的部分,不应评价属于私人属性的部分。比如在公共场合是否排队上车、随地吐痰,这些行为具有公共性,属于公共道德,就应该纳入到社会评价的范畴;但是那些私密生活、个人隐私,比如情感婚恋、个人偏好,只要不违反法律、不妨碍他人,个人就可以自主决定,自由选择,别人不应该过多窥探,过多评价。

评价他人的生活还有一个“政治正确”的问题。对一些先天决定、又容易引发争议的事项,不应过多评价。在欧美国家,最典型的就是种族肤色。在我们国家,当一个人的出生地域、身高相貌、阶层属性偏于负面,最好也不要评价。喋喋不休评论别人的出身和长相,开口闭口“地图炮”,不但“政治不正确”,还显得缺乏教养。

当拿不定主意要不要评价、如何评价他人生活时,最好的原则是“慎言”。因为,“理解和宽容”是珍贵的美德。

【考场得分】 45分

内容:文章中心明确,在生活中我们能否评价他人的生活,围绕此展示论证。(18分)

表达:所用事例能够有论证层次,段落层层递进,但观点不够独到。(17分)

发展:文章语言较为生动,擅用修辞,表达有文采。(10分)

第10篇

1.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认识水平高、擅长理性思维的同学可选择议论文,擅长形象思维、会刻画人物的同学可选择微型小说,擅长抒情的同学可选择散文。

2. 精写前几段,给评卷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开头几段要精雕细刻,要出彩。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可提出问题,引人注意;也可巧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还可巧述故事,巧用题记,揭示主旨,用诗文显诗意。写好结尾和过渡段也十分重要。因为阅卷老师一般是Z型扫描全文。结尾可画龙点睛,发人深思;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可虚笔拓展,扩大容量;也可精辟议论,深化主旨。

3. 要给自己充足的构思时间,不要急于动笔。“宁停三分,不争一秒。”写作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最怕文章写到一半,突然发现,呀,把题目理解错了,或没领会好命题的要求。想另起炉灶,可时间没了,心情也坏了。建议先打草稿,防止“三边工程”(边立项,边设计,边施工)。考场作文不宜见异思迁,边写边改,一旦构思已定,就不要轻易改变。

4. 力避前松后紧、虎头蛇尾。有些同学构思、提纲拟好后,开头反复推敲,精雕细琢,后来发现时间不够,于是草草收兵。这是万万不可的。另外,还要谨慎对待修改。修改一般只着眼于字词方面,可用米尺比好之后划两横。结构方面不能修改。要保持卷面的整洁美观,努力做到改动少而效果好。

5. 如果偏题或者离题,作文的主要分数就失去了。为防止跑题,可从如下几点作努力:一是将材料、引语和话题联系起来思考,不可单看话题;二是看自己确立的观点能否用话题所给材料来证明;三是想一想这则材料当初在媒体上登载是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万一跑题了,要考虑逆挽,使文章形成一种欲扬先抑的结构形态。

6. 一定要完篇。俗话说,“好文章是凤头、猪肚、豹尾”。没有豹尾,老鼠尾巴也要有一个,绝不能写“半头文”。半篇文章老师怎么评分呢?

7. 要重视拟题,特别注意不能缺题。不是万不得已,不要以话题作标题。拟题是显示你才气的一个好平台,不能轻易放弃。缺题的影响远不止2分。

8. 文章至少要有一至两个亮点。如果是记叙文,应该用抓人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表现你的真情。如果是议论文,就一定要有1~2个典型的论据,应该有纵横捭阖的架势和深刻的见解。如果是微型小说则一定要有巧妙的构思。这个亮点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警句,也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比喻或一个超常的搭配。总之,要使评卷老师精神为之一振。

9. 行文中要多次扣题,一路扣题一路歌。材料、引语和话题中的相关文字至少在文中出现三次以上。开头三句话内应点题一次,结尾应回扣标题,“回眸一笑百媚生”,中间至少再扣题一次。几次扣题事实上也是在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跑题,有球场上叫暂停的效果,可以调整思路和写法。

10. 思想要健康。“思想健康”不是要你只讲冠冕堂皇的话,也不是要刻意拔高,“健康”是针对“病态”“庸俗”而言的,它的底线是不能欣赏违背法律法规和偏离社会道德的事。恋爱题材是考场作文的,无论写得如何缠绵悱恻、真挚动人,因该行为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不允许的,这类作文自然得不了高分。

11. 观点不可太绝对,要留有余地。“义正”未必要“辞严”,“理直”未必就要“气壮”。联系现实生活,涉及社会黑暗面时,要有分寸,不要一味指责。批评家长、老师和社会时要与人为善,抱着协商与治病救人的态度,提建设性意见。不可尖刻、讽刺、挖苦,甚至恶意地进行人身攻击。

12.想象一个或一类读者就在你的面前。如以“沟通”为话题作文,写与家长的沟通,可想象父母就在身边;写“沟通”之艰难和必要,就好像误解过你的人正在听你倾诉;写国际间通过沟通走向合作,就设想自己参与了国与国的谈判。即使所写文章没有明确的阅读对象,你也可以想象此文是写给你的语文老师的。要知道,你文章的唯一读者是那位跟你老师非常相似的人。写记叙文,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想想阅卷老师的喜好,说他们想听的话,尽可能赢得他们的喜欢。

13. 写法上可以求新,更要求稳。我的意见是大家一定要在比较有把握的情况下,才可写小小说、戏剧,或者别的有新意的文体,如果没有把握,一定要选择比较稳妥的文体和“老实”的写法。

14. 不可按上年或前几年的高考作文思路行文。求新、求变是人们所追求的,高考作文也不例外。若按上年或前几年的高考作文思路行文,甚至拿来套用,机械模仿,不懂灵活应变,就会吃力不讨好,这也是失分点。因为阅卷者大都是相对固定的,对以前的高考作文会非常熟悉。

15.若材料缺乏则可以突出自己的爱好。如果你喜欢体育,就可以就像体育记者一样,叙体育、议体育,只要切合题意就好;如果你喜欢听××的歌、看××的书、爱好上网……你也可以将自己这一方面的经历和感受与作文题联系起来,这样就不愁内容贫乏、文思枯竭了。切切不可瞎编乱造。靠编故事骗取老师眼泪而获得高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16. 要美化自己,而不是丑化自己。要显现出自己的高境界、大抱负、多知识和有同情心,要显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不要出于反衬别人等考虑而故意丑化自己,如果让评卷老师以为你真就是那样,那就麻烦了。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从某个角度讲,评卷老师评卷的过程就是一个选择淘汰的过程。

第11篇

一、考点梳理

语言表达“简明”是指句子简约而无冗余、明晰而无歧义。“简明”经常以辨析并修改病句、拟写实用文体内容的题型考查。“连贯”是指句与句之间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自然。“连贯”一般以排序或填写内容的方式考查。该考点的考查题型有客观题,但主观题较多,而且单纯考查某个知识点的趋势正在减弱,综合考查的程度越来越高。

二、答题方法

表达“简明”类题目:辨明必要信息(词语)和赘余信息(词语);图文转换题要整体审读,关注数据变化,留心图表细节,扣住限制要求,简要描述概括。表达“连贯”类题目:做到看话题、看对称、看音韵,看具有衔接作用的过渡句子和起关联作用的关联词语。具体说,答题时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表达简明“四法”:

1.中心明确,主次分明

要做到语言简明,首先要保证每一句话都围绕既定中心来说,不要节外生枝,游离中心和话题。不过仅仅围绕中心还是不够的,还应该突出重点,即“简明扼要”,从表达上说,只有扼住“要”,才能做到简明。

2.巧于概括,妙用指代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不能总是具体叙述而不作必要的概括。只有把必要的叙述和概括Y合起来,表达才能简明。再者,运用必要的复指成分,也是表达中必不可少的。不用复指成分,就会嗦。

3.避免含糊,消除歧义

在语言运用中,一些句子往往由于语序不当、标点使用不当,或者运用兼类词、多义词等产生了歧义。为达到语意明确清晰的目的,就要消除歧义,注意遣词用句,避免语意含糊。考生可以采取添加语境法、变换词语法、加注标点法、调整语序法等消除歧义。

4.切忌重复,删除旁枝

要注意辨析语段中的词语是否存在词义包容、交叉或重复的情况。若有,要考虑删除,还要尽量删除语段中可有可无的文字,以确保表达的简明。如:

市场管理员说:“目前,个体户收入悬殊很大。他们当中的多数是守法的;个别人有违法行为,对这些人已经依法给予了法律制裁。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绝不能让社会上那种坑害顾客的思想任其泛滥。”

“悬殊”就是相差很远的意思,“很大”可删去;“依法”和“法律”可任意去掉其中的一个;“任其”就有“让”的意思,与前面的“让”重复,可删去“任其”。

表达连贯通常以排列句式的方法考查,具体有以下“三法”:

1.扣住中心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明了。分析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的性质和作用,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心,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这一关键句往往放在句群的开头,也有放在结尾的。

2.抓住思路

从总体上看,句群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层进)、相属(总分)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这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的排序题都采用此法。从文体来看,记叙文常常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议论文常常把观点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形成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的结构;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等)。

3.留意标志

(1)关联词语的呼应。即关联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或并列,或转折,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

(2)暗示性词语的使用。“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所谓”表示有所解释;“例如”表示举例。抓标志是解答排序题的基本方法。

此外,关键词语、相同句式的重复出现,也可以帮助考生理清顺序;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比如肯定、否定的一致性,陈述对象前后的一致性,议论角度的一致性;对于嵌入式排序、衔接式排序,考生还要注意所提供的语境。

【同步突击】

1.下面一段文字中有三处重复累赘,请予删除。要求:删除后应简明连贯,不损害原意。

条形码是标志商品的身份证,是由表示商品信息的数字代码转换而成的一组黑白两色相间并行线条组合的有别于其他标志的特殊符号,一般印在商品包装上或制成条形码标签附在商品上。

应当删除的是:

2.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3.下面的句子都有不简明之处,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①加强国际间的交流。

②此事涉及到党群关系。

③考场上切忌不要违规。

④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了。

⑤勿要抽烟。

⑥8月1日是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

⑦我们将付诸于实践。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r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①⑥②④⑤③ B.①⑥④②③⑤

C.④①⑥②⑤③ D.④②①⑥⑤③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与奇峰相依的水库所形成的湖面水清如黛,

。 , , 。 , ,其乐融融,沉醉其中。

①冬季来临,在群峰映衬下,巨大的湖面平滑如镜

②夏日的湖面,风光旖旎

③群峰倒映其中,煞是好看

④碧波荡漾,微风吹过,泛起千层玉带

⑤嬉戏,滑冰,是天然的水上游乐场所,吸引着附近孩童和八方的游人

⑥荡舟其上,其惬意之情可与泛舟西湖相媲美

A.②④③⑥①⑤ B.①⑤②③④⑥

C.④②③⑥①⑤ D.④⑥②①③⑤

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荒诞的情节、孤寂的灵魂令人喟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②一方面,现代化、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流动正在迅速抽走农耕社会“四世同堂”下敬孝的现实基础。

③以至于有老人不得不发工资请子女回家,有老人因全家聚会时小辈各自把玩手机,一怒之下摔盘离席。

④作为传统道德“百善之先”的“孝”,如今似乎正在遭遇三千年来未有的严峻挑战。

⑤父母与子女天各一方所产生的赡养难题,正日益成为一个受到社会关注的问题。

⑥另一方面,空间上的距离也在悄然加剧两代人情感上的疏离,甚至“多年春节未曾回家”还被一些媒体宣扬成爱岗敬业的表现。

第12篇

一、充分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而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品德教育,而一味地追求分数,追求考试成绩。这样重成绩轻德育的教育方法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影响极其恶劣。比如马加爵杀死同舍舍友案,因同学间的摩擦,最终让这个优秀的学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因同学间的竞争,竟同时毁了两个优秀的大学生。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攀比、不正当的竞争,都与德育缺失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不是一时或一阵子,好的德育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法制教育和品德教育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精通专业的文化知识,要有高尚的品质和强烈的法律意识。法律是人类活动的准绳,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党的十以来,依法治国被摆在重要位置,对于教育系统来说,就是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法可依、依法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知法、懂法,加强教师队伍的法制教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与学进行的双边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单一的教学是单调的,这就需要我们注入感情,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教师在传授给学生道德知识时,自身一定要有较强的道德观念,一定要有牢固的德育知识。目前,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事情时有发生,如个别教师猥亵、个别教师体罚学生、个别教师侮辱学生、学生冒雨做操而领导伞下观看,等等。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引以为戒,切实加强法制教育和品德教育,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需要不断的进行交流,这是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的基础。中学生正是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时候,在心理上处于叛逆时期,对教师及家长的说服教育有着逆反心理,而语文教学中有着很多赞扬美好品德的文章。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章感染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记叙文,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内心的变化或坚定的信念;议论文可以根据特定的环境和话题让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广大语文教师要积极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四、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主体,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积极讨论,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也能让学生在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使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带入到文章所描述的环境中,让学生亲自去体会、去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融入到课堂中,受到启发和引导,会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

五、要长期坚持,精心设计

第13篇

作文题为第6页“本期作文”。

例文一

【原文】

醒醒吧,悲悯之心

我慢慢地走在寂寞的长街,树木已经枯萎了,发黄的叶子掉下来,风在耳边呼呼作响。(开头以景物渲染情感入手尚可,但可以进一步给景物染色。)

利索地开了门,脱下黑色的帽子,推开房间的门,一个黑影趴在我的书桌上,多年的杀手经历让我养成的多疑性格促使我迅速掏出枪,黑影突然拧亮了灯,惊呼道:“爸爸,你怎么了,我只是想和你玩儿捉迷藏。”我怔住了,手中的枪重重地砸在地板上。我紧紧地抱住了儿子。“对不起。”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向儿子交待,他心目中的大英雄竟是被仇恨蒙蔽了双眼的冷血恶魔,悲悯之心已经冰封雪盖。“爸爸,我昨天梦到你突然不要我了,我知道一定不会的,对吗?”我的心猛地一收缩。“是,爸爸永远都陪在你身边。”

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寒冷的夜晚,母亲抱着我坐在壁炉边,她的手轻柔地抚摸着我的额头,摩挲着我的头发,她哼唱着动听的歌谣,像三月的夜莺那样美好。我们一起等着父亲回来,等待父亲给我的虽不昂贵却精致的小礼物,等待父亲亲吻我时扎人的胡子在脸上留下的甜蜜的触感……然而,有一天,父亲没有回来,他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因穷困而铤而走险的他在那个阴森的夜晚告别了深爱的妻儿。不久,我的母亲抑郁成疾。(二、三自然段“杀手”出场,杀手由“自己的儿子受惊吓”联想起自己的快乐童年生活,父亲犯法被处决的仇恨充满心田。)

窗外,法官在昏黄的灯光下处理着公务。桌旁的一杯咖啡已不再蒸腾出雾气,兀自凉了。时钟的指针不紧不慢地走着,就像我的心跳没有半丝加速。都是他!是他让我失去了父母,让我变成了冷血的杀手。他有女儿,难道我的父母就没有我吗?

我蓦地举出手枪,瞄准好目标,下一秒,这个受民众拥戴的法官就将倒在血泊中,一声尖叫后无声无息地死去。

就在我即将扣动扳机的一刹那,法官突然回过头,他的小女儿撒娇地跑过来让他抱抱。法官温柔地抱起小女儿,把她放在怀里,像是讲起了故事。

我的手不禁一颤,但终究没有下手。我不想伤害到那个小女孩。我,职业杀手,第一次犹豫了。(杀手欲复仇,也在情理之中,但突然“放下屠刀”,还缺失一个转变的契机,心理转变不够自然,缺少适当的铺垫。未能扣住题目“醒醒吧,悯之心”,缺少一个“唤醒”的过程,未能很好地凸显题意。)

我把那支罪恶的手枪埋在了一株常春藤下,那是母亲最爱的植物。

评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题目为“醒醒吧,悲悯之心”,如果写记叙文,结构安排上应该巧妙凸显人物心理的转变,即文中主人公由麻木不仁或冷漠无情到良心发现,重新唤起悲悯同情之心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写得细腻,把心理转变的过程打造得真切自然。失分原因在于对题目“醒醒吧,悲悯之心”中“醒醒”二字,凸显得不够,文中人物即“杀手”的心理转变不够自然。

考场得分 56分

【升格】

醒醒吧,悲悯之心

珠铭睿

夜,冷得让人窒息。(开头突兀,扣人心弦。)

窗外,法官在昏黄的灯光下处理着公务。桌旁的一杯咖啡已不再蒸腾出雾气,兀自凉了。时钟的指针不紧不慢地走着,就像我的心跳没有半丝加速。

我蓦地举出手枪,瞄准好目标,下一秒,这个受民众拥戴的法官就将倒在血泊中,一声尖叫后无声无息地死去。

就在我即将扣动扳机的一刹那,法官突然回过头,他的小女儿撒娇地跑过来让他抱抱。法官温柔地抱起小女儿,把她放在怀里,像是讲起了故事。

我的手不禁一颤,但终究没有下手。我不想伤害到那个小女孩。我,职业杀手,第一次犹豫了。

独自走在寂寞的长街,落叶打着旋儿落在脚边,风在耳边呜咽中。(景物描写中更见动人色调。)刚刚的一幕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寒冷的夜晚,母亲抱着我坐在壁炉边,她的手轻柔地抚摸着我的额头,摩挲着我的头发,她哼唱着动听的歌谣,像三月的夜莺那样美好。我们一起等着父亲回来,等待父亲给我的虽不昂贵却精致的小礼物,等待父亲亲吻我时扎人的胡子在脸上留下的甜蜜的触感……然而,有一天,父亲没有回来,他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因穷困而铤而走险的他在那个阴森的夜晚告别了深爱的妻儿。不久,我的母亲抑郁成疾。

我已经失去了父母,沦落成了冷血的杀手。我已经饱尝失去父母的苦痛,我难道要让天下再多一个痛苦的、孤独的孩子吗?(由己之苦思及人之苦,显同情悲悯之心。)

我暗自叹恨我的迟疑不决,但不知不觉已走到家门口。

利索地开了门,脱下黑色的帽子,推开房间的门,一个黑影趴在我的书桌上,多年的杀手经历让我养成的多疑性格促使我迅速掏出枪,黑影突然拧亮了灯,惊呼道:“爸爸,你怎么了,我只是想和你玩儿捉迷藏。”我怔住了,手中的枪重重地砸在地板上。我紧紧地抱住了儿子。“对不起!”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向儿子交待,他心目中的大英雄竟是被仇恨蒙蔽了双眼的冷血恶魔。“爸爸,我昨天梦到你突然不要我了,我知道一定不会的,对吗?”我的心猛地一收缩。“是,爸爸永远都陪在你身边。”

我的噩梦不可以在我儿子身上重演,更不可以在那小女孩身上重演!(升格文巧妙地调整了行文的结构,巧妙地描写了法官给“小女儿” 、想要复仇的杀手给“自己的儿子” “怜子如何不丈夫”的相似的爱,解开了“杀手”心中怜爱与仇恨的纠结,既很好地保留了小作者富有想象的描写,又使得人物心理的转变更为自然,这个杀手不太冷,终于在天伦之爱的感召下,放下屠刀,这才有了最后把罪恶之枪埋在常青藤之下的举动,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因为悲悯而放下仇恨”!)

我把那支罪恶的手枪埋在了一株常春藤下,那是母亲最爱的植物。

升格小结 高考记叙文只有短短的800字,要把笔墨用在最能凸显主题的文字上,刻画一个人物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怎么做,像这篇记叙文,就要在“如何‘同情’,怎样‘悲悯’”上下功夫,由怜爱自己之儿女,到同情悲悯法官之儿女,作者打造了两个画面,令人心动。

例文二

【原文】

醒醒吧,悲悯之心

阿婆轻轻递来一杯茶,一股纯净舒放的茉莉清香缱绻在一丝丝袅袅蒸腾的水汽里,扶摇直上。他默默不语。

阳光融化在阿婆洁白的面庞上,不用想象,那一定宛若水边的阿佛洛狄忒,一尊沉静在午后阳光中的雕像。

茉莉清香裹挟着浓浓善意侵袭着他;局促地,他埋头数着杯中轻浮的茶沫,一任那破旧的衣服被屋内温暖慵懒的水汽花香慢慢濡湿。(前三段写阿婆给“他”的“慈爱和悲悯”的光辉的印象,摆在开头操之过躁,宜后移,更符合行文的逻辑。)

蓦地,他仿佛觉得,在与阿婆相遇,踏进这间屋子之前,他从未活过一秒。是啊,自己在城市的街头流浪,汽车飞驰而去,灰尘吹进了眼睛和鼻子里,行人鄙视的眼神,似乎都看不起他。(这一段在“面”上描写在父亲离去后自己苦痛的境遇,给人的感觉是画面感还不够强。)

鼓起勇气,他抬起头,一瞬间,他那布满血丝与焦虑的眸子和阿婆的眼神颓唐尴尬地相遇了。阿婆的双眼宛如干枯的深井,但却自深处透出一分熹光,那是怎样一份力量,点亮了他黑暗阴郁的心房。他知道,阿婆在看着他。

他苦笑了一下,心里特别地伤痛,永远无法忘记的是那个西装革履的男人,那一夜,父亲死死抱住男人的腿,哀求他补全拖欠的工资。男人恶狠狠地满嘴脏话,一副瞧不起的样子,最后一脚把父亲踢开,父亲在痛苦中离开这个世界。(描写刻画人物要用细节说话,前面已经进行了“面”上的展示,后文即此处应该重点打造一两个细节的,“工头怎么狠”,“父亲怎么可怜”,不能光说不描,光说不描,不能揭示读者对工头的恨和对“父亲”的同情。)

而现在,在这个慈祥如希神的阿婆前,他握紧的拳头松了。一如夜航寒海的船夫看到了西方之星的灵光,他似乎找到了幸福生活的力量。阿婆正低头做着针黹,缝补自己破洞的衣裳。阳光倦在她银色的丝发上,仿佛振翅待飞的鸟扑闪着羽翎。针线飞穿,游丝绕指,硌着金花印刻的银顶针,绣谱着魅力无限的诗章。

“孩子,我希望我的儿子也像你一样。”阿婆不经意道,“你还年轻。”

“年轻?”

“他就不行了,包个工地还害人钱财,被判刑是活该。”

阿婆闲闲的话,却直压在他身上;他接过衣服就走,心里沉沉的。

小伙子,你落下了你的刀!

评点 文章点面结合,结构匀称。但面上未能精选富有表现力的形象来打造画面,点上未能打造好关键情节部分的精彩细节,整篇文章略显单薄。

考场得分 56分

【升格】

醒醒吧,悲悯之心

沈然

阿婆轻轻递来一杯茶,一股纯净舒放的茉莉清香缱绻在一丝丝袅袅蒸腾的水汽里,扶摇直上。他默默不语。

蓦地,他仿佛觉得,在与阿婆相遇,踏进这间屋子之前,他从未活过一秒。是啊,游浪于城市的嚣尘、车马的沙碛、冰冷的目光、奚讽的言语,他何曾被爱过,何曾感受到一丝归属?他知道,自打父亲在工地上出事去世了,自己便永远堕为城市边缘的人,一条不复有花香与光明的沟壑。(这一段在“面”上描写在父亲离去后自己苦痛的境遇,精挑细选出简约而凝练的形象,打造了一个充满仇怨之人眼中的“冷漠”世界。)

鼓起勇气,他抬起头,一瞬间,他那布满血丝与焦虑的眸子和阿婆的眼神颓唐尴尬地相遇了。阿婆的双眼宛如干枯的深井,但却自深处透出一分熹光,那是怎样一份力量,点亮了他黑暗阴郁的心房。他知道,阿婆在看着他。

他憨憨地笑了,却又莫名地伤痛起来。他永远无法忘记的是那个西装革履的男人;那一夜,父亲死死抱住男人的腿,哀求他补全拖欠的工资。男人只是不屑地吐着烟圈,一脚把他踢开。父亲愤懑地闭上眼,从此,他厌恶一切西装革履的人,他们是那么自私冷酷,善心全无。

他的心中深埋着恨意,那些叼着烟斗吸着极品烟叶,在富丽堂皇的厅堂里谋取暴利的家伙又何曾有过善心呢?柔软的炊烟味熏醉了城市边缘的巧取豪夺,一片片温馨的小屋就此倒塌在利润的碎石机下,有不知多少人同他一样失去了根。他想复仇。(此处重点打造凸显人物性格的细节,用“男人只是不屑地吐着烟圈,一脚把他踢开”的细节形象地表现工头之狠,用“抱”“哀求”等词表现父亲之可怜,再加一段,形象地议论抒情,更激起了读者对工头和恨和对“父亲”的同情。)

而现在,在这个慈祥如希神的阿婆前,他握紧的拳头松了。一如夜航寒海的船夫看到了西方之星的灵光,他似乎找到了幸福生活的力量。阿婆正低头做着针黹,缝补自己破洞的衣裳。阳光倦在她银色的丝发上,仿佛振翅待飞的鸟扑闪着羽翎。针线飞穿,游丝绕指,硌着金花印刻的银顶针,绣谱着魅力无限的诗章。

“孩子,我希望我的儿子也像你一样。”阿婆不经意道,“你还年轻。”

“年轻?”

“他就不行了,包个工地还害人钱财,被判刑是活该。”

阿婆闲闲的话,却直压在他身上;他接过衣服想走,心里沉沉的。

阳光融化在阿婆洁白的面庞上,不用想象,那一定宛若水边的阿佛洛狄忒,一尊沉静在午后阳光中的雕像。

茉莉清香裹挟着浓浓善意侵袭着他;拘促地,他埋头数着杯中轻浮的茶沫,一任那破旧的衣服被屋内温暖慵懒的水汽花香慢慢濡湿。(升格文将前三段中的两段后移至末尾,方显阿婆的慈祥怜爱对这个心灵受到伤害的小伙子产生的巨大震撼力。)

“哎,你落了东西!”

椅子上冷着一把刀。(古人有“炼字”之传统,一个“冷”字,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看来,阿婆的慈爱已经融化了这个年轻人的仇怨。)

升格小结 记叙文打造人物要善于“点面结合”,在面上要选取得巧,善于撷取富于表现力的形象来展现画面;在点上要求描写得“尖”,一个细节就是一只眼睛,整篇文章有了一两个传神之细节,就有了亮色。

例文三

【原文】

醒醒吧,悲悯之心

就在前不久的一个夜晚,小悦悦被一辆卡车残忍地狠狠碾过,并在连续十八位路人冷眼旁观,无悲悯之心的漠然中被吞噬在黑暗里,永不再醒来。两岁的年龄,还未感受过父母的疼爱,还未来得及好好地省视这个世界,就这样,在众人泯灭悲悯之心的行为中逝去了。小悦悦是痛苦的,因为她独自躺在冰冷的水泥马路上,看着周遭一个个看似善良的叔叔阿姨走近又离开,张望复远离,没有人抓住她的手,没有人知道这刺骨的寒戳穿了怎样一颗幼小的心灵。她失望了,或许离开也是个正确的抉择,至少天堂的地是暖的,可以唤醒甜美的梦。(开篇要简洁,观点要鲜明。开篇冗长,有头重脚轻之嫌。)

唤醒沉睡中的悲悯之心,铺就一路的希望。(这种万能分论点是写作议论文的大忌,我们可以说“勇敢能够铺就一路的希望”,也可以说“自信能够铺就一路的希望”等等,万能分论点导致思维打圈,无法深入分析。)当可怜的小女孩无人救助,被路人遗弃而只能倒在马路的血泊之中,我们痛心疾首,为什么拒绝悲悯之心?为什么拒绝希望?有时候悲悯之心只是一句轻轻的问候,有时候悲悯之心只是一个温暖的眼神,有时候悲悯之心只是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有时候悲悯之心只是一个倾心的拥抱。如此简单,如此便能收获满心的希望。唤醒我们心底那只瞌睡龙吧,唤醒悲悯之心。每个人只要轻轻迈出一小步,社会就能前进一大步。悲悯之心就在那儿,你看到了吗?(在“开头”与“展开分析”之间缺少过渡,缺少联系。而且这一段的分析缺少必要的材料佐证,略显单薄。)

唤醒悲悯之心,更重要的是需要每个人心中生发出一根刺,一根锐利的、伴人一生的刺。它直面自己的恶行,时时刻刻警示着自己,要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当那名少年(“那名少年”是谁,引用事实论据一定要确凿,否则会削弱议论文的说服力。)看到河水中挣扎的儿童时,那根“刺”扎痛了他的心,让他无法熟视无睹。于是,他跳下水,救起了那名孩子。面对镜头的他,异常平静:这是我的责任,不救他,我会受到良心的拷问。他是对的。

(上述两段作为本文的两个层次,联系还不够紧密,议论文的分论点宜从不同层面鼎立总论点。)

每个人心中都该有这样的准则,这样的处世标准。当人们的悲悯之心从沉睡中苏醒,这种报道该会越来越少吧!因为人人视之为己任,视之为义务,视之为常事,那颗悲悯之心的种子,已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就让我们照着心中的这个宏伟蓝图,于点滴处开始,践行道德义务,努力唤醒你我沉睡的悲悯之心吧!

评点 本文行文过程中语言富有激情,但有头重脚轻之嫌,且其分论点有“万能分论点”之嫌,为议论文之大忌。另议论文的各个层次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考场得分 53分

【升格】

醒醒吧,悲悯之心

瞿颖

“小悦悦”去了,带着对这个麻木的社会的疑惑与无措,留下了一个沉重而严峻的社会现状——悲悯之心的昏睡。小悦悦的离去使得唤醒悲悯之心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又如何唤醒国人昏昏欲睡的悲悯之心呢?(开篇就不平的社会现象发问,引人深思。)

何为悲悯之心?从年仅2岁的女童身上碾过而逃之夭夭的肇事司机不解,目睹惨剧却无动于衷的路人不解,被众人谴责依旧若无其事地为自己辩解的旁观者不解。则何人解乎?其必曰:“于举世皆浊,众之皆醉中自留一份清醒,自守一份悲悯之心者也”。(小作者给出了自己关于悲悯之心的独特思考,联系现实,分析比较有针对性,下文即围绕自己独特的感悟、鲜明的论点展开分析。由此及彼,过渡自然,使得结构摇曳多姿。)

唤醒悲悯之心,需要国家的倡导,法律的鞭策。(从“怎么办”这个层面有效回避了万能分论点的大忌,围绕分论点,小作者的分析辩证深入而有分寸,提出“或许以法律手段辅之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暂且将上面所提到的种种无悲悯之心的行为以“性恶论”解释吧,那么,加强对世人,尤其是孩子的教育刻不容缓。一个和谐而团结的社会环境亟待形成。如此做法,前途自然是光明的,然而道路必然是曲折的。必要时,或许以法律手段辅之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正如一句话说到:“当责任感已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丧失,那么就不得不动用法律武器来继续强化。当人们得知围观惨剧却不给予帮助而将受到惩罚时,或许就不会袖手旁观了吧。或许这是一种以“野蛮”治“麻木”的无奈之举,但谁又能否认它有立竿见影之效呢?

唤醒悲悯之心,更重要的是需要每个人心中生发出一根刺,一根锐利的、伴人一生的刺。它直面自己的恶行,时时刻刻警示着自己。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概括言之,内无悲悯之心者,非人也。(引用孟子之言,更添文化气息,更难得的是小作者做了自己的诠释。)由此可见唤醒悲悯之心的重要性。陆河县河口镇南溪中学李思帆同学勇救3名溺水儿童的事迹,成为当地美谈。(引用事实论据,有名有姓,才更有说服力。)当那名少年看到河水中挣扎的儿童时,那根“刺”扎痛了他的心,让他无法熟视无睹。于是,他跳下水,救起了那名孩子。面对镜头的他,异常平静:这是我的责任,不救他,我会受到良心的拷问。

(上述两段作为本文的两个层次,就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展开分析论证,不重复不交叉,很有层次感,论证较为严密。)

每个人心中都该有这样的准则,这样的处世标准。当人们的悲悯之心从沉睡中苏醒,这种报道该会越来越少吧!因为人人视之为己任,视之为义务,视之为常事,那颗悲悯之心的种子,已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就让我们照着心中的这个宏伟蓝图,于点滴处开始,践行道德义务,努力唤醒你我沉睡的悲悯之心吧!

第14篇

一、要发展信息服务,资源建设是核心。

在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是拓展图书馆信息服务手段的核心。在购买纸质文献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电子资源,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资源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昆明理工大学于2010年成立了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学院――城市学院后,图书馆不仅应该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为本院师生服务,同时也要考虑购买符合自身教学需求的高职教育数据库;不仅要外购大量电子数据库,还要考虑加强自建数据库工作。

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通过购买数据建设镜像站点、购买数据库网络访问权等方式建立起实用、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体系,现购买的资源包括:CNKI中国知网、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博看畅销电子期刊等中文全文期刊数据库;Elsevier SD、Wiley-Blackwell、SpringerLINK、IEL、ASC、ASCE、ASME、SAGE、Emerald、EBSCO、PROQUEST、Gale、NSTL、Science Online、剑桥期刊电子回溯库、OSA等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中华书苑电子书库、书生之家电子图书等中文全文电子图书数据库;金图原版外文电子书库、WISEBOOK外文电子书库等外文全文电子书库;ProQuest外文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博硕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博硕论文及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库等学位及会议论文库;美国工程索引库(EI)、SCI数据库、ISTP数据库、JCR数据库、化学文摘(CA)数据库、中国引文库等检索工具库;中外专利据库、法律法规库、科技成果库、中外文标准库等二十余个专题数据库;爱迪科森就业培训库、银符考试模拟题库等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数据库。

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外购资源的基础上图书馆也应该考虑建设符合本院教学特色的资源数据库。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现建设了我校博硕论文库。我院图书馆职工在考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及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时了解到,他们针对学院开设的专业自建了建筑设计优秀学生作品库、优秀动画电影库、艺术学院优秀学生作品库、全国高校精品课程库、医学护理视频库、深圳市高新企业数据库、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库、珠宝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这些自建资源弥补了外购资源的资源缺失、专业针对性不强的不足,提供给师生更加符合其专业发展的信息服务。我院图书馆也考虑在今后的工作中借鉴外校的经验,结合学院重点专业和特色教学,准确定位数据库建设方向,建立起具有本馆特色且具有实用意义的特色馆藏库。

二、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增强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

(一)外购数字化资源检索服务。目前,很多数据库都开发了一站式资源检索平台,读者可通过篇名、关键词、作者、刊名等多种途径直接进行检索,也可通过布尔检索及年份限制获取更为精确的数字化信息。通过检索平台可以一次得到多种类型数据的电子版本,缩短了检索时间,提高检索效率。如我校购买的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输入检索词后可以一次检索到包括数字化期刊、博硕论文、会议论文、科技成果、专利、外文文献、标准、图书、法规等方面的相关信息。

(二)网络信息检索服务。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运转的必不可少的手段,高校读者使用网络的频率更高。他们需要的信息除了馆藏的数字化资源外,更多是从网络获取的。因此上网已不仅仅是一种时尚,也是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必须。今天,网络速度不断提升,通过网络可以很快检索到本馆没有的信息。我院图书馆建设有一百多台计算机的电子阅览室,通过校园网网络免费访问本校购买的电子资源,也可以接入外网借口,访问本校以外的网站,通过搜索引擎访问更多的资源。

(三)查新及专题文献检索服务。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的检索与获取变得十分便捷,普通的读者经培训或指导后都能做到。所以,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把信息服务的重点转向为校内外读者提供深层次、高水平的服务,如开展查新及专题文献检索服务。目前,在很多高校图书馆都组建了自己的科技查新工作站,开展了一些科技查新的工作。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也于2013年5月获得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建站资格。科技查新是为科研立项、科研成果鉴定、申请专利等提供真实客观及新颖性评价的一种深层次咨询服务,要求查新人员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较高的检索技巧。国内查新时,查新人员可以利用我校购买的多种中文全文期刊数据库及网络数据库查找所需文章,国外查新可以通过国际联机检索查找与查新内容相关的文章,如果在本馆购买的资源里有这些文章就可以不用支付高昂的国际检索费用了。专题文献检索是根据科研人员提供的相关需求,专题检索人员利用其研究专业领域的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为其查找相关资料的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这些高附加值的检索服务,提升服务档次,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更专业的信息服务。

(四)文献信息传递服务。师生们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开展科研活动中,需要的资料很多,信息量很大,完全靠自己去查找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针对这种情况图书馆开展了文献传递服务,即通过网络这一快速传输信息的通道,采取在线或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读者向图书馆提出查询要求,专业文献检索人员查找到相关资料再发送给读者。这种服务不限对校内读者,也可以扩展到其他学校、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真正实现全球资源共享。

(五)软件学习及多媒体教学、培训服务。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一般高等教育之处就是教育方向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紧密结合、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在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实践。在校大学生参加学校和社会的多种实践和培训考试已是平常事,这就要求图书馆能够提供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软件和电子资源。如计算机和英语的各种学习软件及等级考试的上机和笔试的模拟软件;中、英文打字练习软件;各种社会考试(公务员考试、律师资格考试、会计师资格考试、建造师资格考试等)的模拟题库等。在提供众多电子资源的同时,图书馆还应该注重开设各种培训讲座。培训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可以是定期或不定期,可以是集体上课、讲座或个别辅导。比如对新入学的学生可以集体上课,对很少使用计算机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可以个别辅导,还可以为本馆职工提高计算机基本技能提供培训场所。通过各种培训使读者了解图书馆开展的各种服务功能,掌握计算机操作方法和电子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使用各种信息资源的能力,达到购买学习软件的目的。

(六)文化娱乐的服务。在网络上,不仅电子邮件成为大家非常熟悉且普遍使用的重要的通讯工具,很多可以即时对话、即时传送文件的网络软件也得到了普遍应用,如NETMEETING、QQ、SKYPE、MSN等,这些软件比普通邮件、传真、电话等都要经济、便捷。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提供上网聊天交友、制作个人网页、浏览新闻、阅读各种电子书刊、欣赏在线音乐、影片等娱乐休闲服务,学生们能够放松紧张情绪,学习之余到电子阅览室尽情领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无穷魅力。

第15篇

个体与整体结合

一样事物放在广袤的宇宙来看是个体。个体可以证明个体,但个体不一定能够证明整体。考生如果一概以个体来证明整体,则失之偏颇。这个时候,考生要将个体置于整体中加以思考,否则将得出错误的结论。

比如在写“守住自己”这个话题的时候,甲以某个人未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而触犯法律的事实,证明“考生都很难守住自己”的观点,就犯了个体与整体割裂的错误。

乙对甲的观点进行反驳,他说:“一棵树上有一个烂苹果,你能说整棵树都烂了吗?”乙将甲反驳得理屈词穷,因为乙坚持了个体与整体结合的原则。

正面与反(侧)面结合

一个人走向你,她的脸蛋也许靓丽,但她的背面也许伤痕累累。你切不可看了她的脸蛋之后就妄言她没有受伤。考生分析问题,从正面分析之后,还要分析反面甚至侧面,否则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比如写《我看张艺谋》这篇作文的时候,有的考生对张艺谋溢美甚多,而不见张艺谋的不足之处,这样就神化了张艺谋。

有一位考生则处理得很好,他说:“他自己出了名,他的老母亲住的地方却那么简陋。为什么不让她老人家好好享福呢?你事业这么成功,也要让生你的母亲沾沾光吧。假使,我是说假使,她以前对你不好,不够关心你,你可能因此而痛苦。你既然体会了这种滋味不好受,那你为什么又要让母亲也体会这种滋味呢?人的心都是肉长的,你的心难道还是钻石做的?自己了解的痛苦,就要尽自己的能力别让别人再去经历。当然,我不是挥舞大棒之人,不会一棍子将张艺谋打死。什么金鸡奖、金熊奖、大卫奖、银豹奖、银熊猫奖、金穗奖、银狮奖、银针奖……说明他真的很成功。”

静态与动态结合

面前一个金光闪闪的冠军奖杯,你从中看到了什么?你看到的也许仅仅是冠军现在的荣耀,但你这样看是静态的。你如果动态地看,这个奖杯或许是一根美丽的鞭子,鞭策冠军达到新高度;这个奖杯也许是埋葬这位冠军的坟墓,等待冠军的衰落和死亡。人和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考生应该坚持静态看问题与动态看问题相结合,这样才能让作文的说理更客观。静态与动态结合,也就是要求考生要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将现在置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大坐标系中考察,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