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业生产论文范文

工业生产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业生产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业生产论文

第1篇

1.1填装生产工艺现状

许多工业雷管生产厂家依然沿用较为落后的装填药技术,包括人工加药、人工操作、各个环节之间人工传送等。在该类生产工艺中,主要是以由人员手动完成,个人素质对于操作的规范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包括安全意识薄弱、存在侥幸心理、操作技术不过硬、注意力不集中等,留下了较多的安全隐患,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等。

1.2自动填装生产工艺

现在的工艺中,雷管制造的填装工艺基本上可以实现自动化,严格遵循着三少三隔开的基本原则,采用自动填装工艺。自动装填的生产工艺包含的环节较为丰富,包括装填药环节实现人机隔离、自动装药、自动动态监测、自动排除废弃物、自动安全报警、自动化安全联锁等。该技术以其良好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在许多工业雷管生产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3生产工艺优势及不足之处

在进行工业雷管的生产过程中,引用自动装填制造工艺,其优势十分明显。其在填装的各个环节均运用到了不同的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最大幅度地减少人员操作环节,降低了人员的工作量,避免人员接触到危险品,排除人为的安全隐患因素,还能够自动检测填装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及时报警,安全性良好。自动装量时,其计量较为准确,且自动将其中的废品排除掉,提高了工业雷管产品的质量,减少了成本投入。其生产效率也较高,可以达到12000发/h,另外设备不易出现故障情况。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需要对设备进行专业的保养,对于该项保养技术有较高的要求,才能保障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2延期药的制作生产工艺

2.1延期药制作环节的危险性分析

延期药的主要构成成分包括氧化剂、燃速调节剂、可燃剂、黏合剂等化学品,将其全部粉碎达到一定的粒径后,充分混合制作成延期药,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在制作的过程中很难保障其能够充分均匀地混合,且极易出现火灾。如果采用干混的生产方式,在进行干混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设备的运行,强化生产现场的各项管理工作,严禁出现明火,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管理上也存在较多的困难。如果是利用酒精作为溶剂,采用的湿混生产方式,而酒精具有可燃性、挥发性,也容易发生火灾,情况严重的甚至引发爆炸事故。

2.2水混生产工艺

基于上述危险因素,可以采用现代较为先进的水混生产工艺,即利用水作为溶剂,在其中加入制作延期药的原料,再通过一系列的工序,制作出各种粒径的延期药,包括材料混合、预干燥、制作成颗粒、最终干燥、筛分分级等。各类材料在水中的分散性良好,能够充分融合,混合的均匀性较高,使得延期药的质量有保障。水具有不可燃性、无毒性、环保性等特点,在其中进行化学材料的混合,各个材料的可燃性也被有效的抑制,因此不会出现火灾或者爆炸的情况,生产过程更加安全、稳定。

2.3运用先进的设备

在进行水混生产工艺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专用的机械设备,包括混药机、造粒机、筛分机等,其机械性能良好,混合的均匀性高,且能够实现自动化操作,人机隔离,十分安全。在造粒方面,传统的生产工艺中是利用手工造粒,不仅效率不理想,也容易出现危险情况,而造粒机则能够实现人机隔离,机器可以放置于防爆间,进行淋水处理,不仅能够避免操作时形成大量的粉尘,也能够排除人为的因素,减少安全隐患,提高了安全性。

3刚性引火材料制作生产工艺

3.1工艺现状

传统的工业雷管生产的过程中,刚性引火材料的制作,一般是运用人工裸眼焊桥丝、手工抹药头等人员操作,其中产生的挥发性气体会使得操作人员的身体受到较大的损伤,不仅工作效率不佳,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属于风险较大的工作。

3.2刚性引火材料制作工艺

传统刚性引火材料的制作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利用新型的工艺予以解决。可以使用钢带冲梳齿,梳齿钢带上塑除油,桥丝焊接,蘸引火药头,并利用远红外技术对药头进行干燥,将药球头干燥完毕后,再在焊机上将其与脚线焊连在一起。其主要的制作流程为:

(1)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钢带冲梳齿,梳齿钢带上塑除油,桥丝焊接,并进行运输材料,混合引火药、配置胶液等工作,才能进行蘸引火药头及药头红外烘干的工作;

(2)上述工作做好后,需要进行、分线、配线并拧紧、注塑并把、装夹子剪线等工作,再将引火药头的脚线焊接在一起;

(3)焊接完毕后还需要将废弃的线进行返修,如果合格后,可以继续使用;

(4)制作防潮漆,将焊接后的脚线喷涂防潮漆并烘干。

3.3设备要求

刚性引火元件生产工艺所需要的机械设备较多,如梳齿冲床、整形冲床、桥丝焊接机、刚性药头塑料上梳机、自动蘸药头机、分线机、月牙板式回转烘干机、注塑机、台式电焊机等,其自动化程度高,焊接质量能够达到国家及行业的标准,产品的质量较为可靠,各个环节都有安全防护措施,避免了操作人员与有毒有害物质的接触,药剂的隔离操作,混药头药、沾药等操作有可靠的安全防护装置,避免了人体与有害气体的接触,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并优化了运作效率。

4结语

第2篇

(1)三级矿量严重不平衡。矿山经过近几年的大规模生产,过去地质队提交的资源量及自已勘探出来的矿体基本开发完毕,但是,由于在不同年代、不同时期开采,也因为入选矿石品位要求不同而导致同一个地点多次回采也未能做到回收干净,留下许许多多边残矿柱。又由于矿山地质管理工作未能达到规范化,所以,导致三级矿量严重不平衡:几乎每一个矿体都进行回采,但是,每一个矿体也没有完全回收干净;既没有存窿矿石,备采矿量也不足。

(2)提升能力有限。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200t,而现在需要达到1500t,所以,除主井外副井也需要提升部分矿石。矿山生产规律是矿石量增加的同时,掘进废石量也相应增加。为缓解矿井提升压力可以采取废石不出坑的办法解决。但是,矿山几乎每一个中段都有空区,然而,每一个空区又不能进行充填,因为,矿体尚未回采完毕。

(3)留下大量空区有待处理。矿山经过20多a大规模开采,至2009年累计采出矿石量约510万t,自上而下16个中段形成各式各样采空区体积近200万m3。除2001年发生一次空区大面积冒落而塌通地表之外,目前未见明显地压显现现象。按资料[5]介绍,如果这些空区不及时处理,将要发生地压现象:小的产生岩块冒落,大者可能导致岩层移动。采空区如果连成一片并长时间存在,那么,发生岩层移动的现象不可避免,这是中金集团辽宁二道沟金矿近年发生的事(早期开采走向与倾向长度数百米陡倾斜1#含金石英脉矿体,主要采用浅眼留矿空场法于2006年8月地表塌陷成一个直径25m、深度17m以上的大坑)[6]。该矿2009年末在100m中段也发生一次空区矿岩冒落百余吨的现象,但未造成安全事故。

(4)作业中段多。矿山过去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的平硐开采,现在老系统(162~25m中段)主要为残采,提供的矿量有限;出矿主要集中在-80、-105、-130m等几个中段。但是,一个矿山上下十数个中段同时作业者不多。

(5)规划性欠妥。矿山生产应具有较长远的规划性,尤其是在地质资源比较充裕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一般来说,矿山生产,掘进先行。但是,该矿在这方面存在问题多多,施工能力富余而施工地点不足;导致目前矿山生产非常被动。上述这些,除了客观条件之外,主要还是主观因素:即矿山生产管理工作极需加强。

2矿业公司近期实施计划

2.1强化地测工作

正如上述,该矿虽然是一个具有20多a生产历史的黄金老矿山,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而矿山地质测量管理工作未能达到规范化:主要表现在三级矿量没有完整而真实的数据、采矿损失贫化没有具体指标、未能及时并按规范进行生产勘探、采场测量验收未能符合技术标准等。

2.1.1地质工作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该矿于2010年3—4月请来一位黄金系统著名地质专家做具体技术指导,以改变过去那种非规范的不良作风,逐步做到矿山地质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为此,这位老先生曾多次专门指导,从地质作图编录基础工作入手。

(1)介绍黄金矿山三级矿量的重要性及其计算标准、计算步骤、计算方法、技术要求等,也就是从计划经济年代一直沿用下来的地质块段法(矿体分矿块、矿房、矿柱包括顶底柱、边柱和间柱)的计算标准而分中段分矿体单独计算,综合汇总,以摸清整个矿山的家底,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地质方面的首要任务或首要工作。

(2)过去多年一直沿习单独由地质技术人员做中段开拓系统设计,由于多种原因而厚大矿体未能做到脉外开拓,导致目前很多中段运输通风排水巷道布置于矿体中,不利于现在残矿规划回收,不是主要运输巷道需要改道就是留下永远不能回收的矿石损失。为此,首先在-155m新开拓中段主要运输巷道发现穿过矿体处要马上改变为下盘脉外,其距离不小于10m;其次,上部中段需要一个一个中段分轻重缓急地逐个落实;最后,中段开拓设计应该由地质与采矿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

(3)该矿由于发展太快很多矿体来不及探矿就开始采矿,未能做到探清矿体之后而规划设计,导致损失很大。所以,按照该矿地质勘探网度做好生产勘探工作,一定先探后采,探清再采,并要大力提倡使用坑内钻机控制矿体(包括中段水平和倾斜空间位置),减少废石运输提升,并且这项工作需要马上落实。

(4)采矿损失贫化计算与汇总由那个部门与那些人员负责,需要落实并要认真执行,这项工作要在该矿采矿方法试验采场做出榜样。

(5)为了加快探矿进度,也为了减少掘进工程量,大力提倡采用地质钻机代替坑探:就是说在-155m中段必须保证EW2个主要运输巷道每天都安排掘进工作,开拓工程以主干巷道为主,探矿巷道为辅:其他穿脉探矿工程不一定需要把其探清,可以每1条(50m)勘探线施工10~15m之后,以后由钻机先探,不论50m还是100m长度,如果发现有矿体再进行坑探;如果上部中段有矿体的勘探线可以加密至25m施工1个小穿;上部中段那些回头探矿工程也是如法炮制。该矿生产探矿主要使用100或200m坑内钻机;如果不敷使用,可以再购买,并且,需要保证钻机的完好率;同时,应该成立专门的勘探队伍,增加钻机数量,扩大钻探队伍,培养操作能手,增强技术力量,或需要配置专门的设计、施工、编录、验收、管理工程技术人员。

2.2.2测量技术

测量技术当前的主要工作如下:

(1)逐步规范采场验收工作。必须做到采场分层回采分层验收,使用经纬仪、手持激光测距仪或钢尺、皮尺把采场所有特征点、拐点、边界点测量准确,并测量分层回采高度,做出分层平面图,计算分层回采矿石量,而且,由于在采场验收期间有地质技术人员作图编录,采样化验,可以计算出分层采矿损失贫化;在整个采场回采完毕之前,每一个月只能预报采场采出矿石量,当整个采场回采完毕验收后,才能一次计算整个采场回采矿石量并把过去预报数字填平补齐。这样,也可以把整个采场之采矿损失贫化数字提供准确;并且,以后要逐步规范这样的采矿验收制度,采场采矿量准确数字以测量验收为主,记车数为辅。

(2)提供老采区(残矿体)完整测量资料。根据地质技术人员提供的残矿资源情况,当前需要规划一下所有残矿回收总体安排:其原则方法:①先大后小、先易后难;②自上而下、先远后近;③先示范而后推广。据此,测量人员按照矿山总体规划要求而提供某一个中段某一个矿块大量的1/200图纸资料,包括平面图、纵剖面图、横剖面图以供采矿设计之用;这项工作可能需要地测技术人员通力合作,或需要集中人员突击完成。

(3)提供各种合格图件。这里包括1/2000的矿山开拓平面图,由地质技术人员把每一个矿体及其勘探线标注清楚,供每一年做下一年度采掘工程设计,为做好年度计划服务;1/500单个矿体平面图与相应的剖面图,为矿体做规划设计之用;1/200矿体平剖面图,做矿体施工设计用。在这里,测量技术人员只能提供图件,包括完整而准确的井巷、采场之轮廓线、高程点,地质技术人员需要在其上添加矿体内容。

2.2搞好残矿回采

残矿回采是该矿一项比较长期的技术工作,由于历年来矿山快速发展导致目前上下10余个中段都没有1个达到关闭之标准,必须实事求是地面对并应采取一些技术措施加以减少,逐步做到以正常回采为主,残矿回收为辅。该矿从162m中段至25m中段是建矿初期形成的老采矿系统,其开采时间最长,现在还进行残矿回收。老系统的空区状况调查(不完全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中小型残矿多,大型残矿少。此外,新系统也有许多残矿等待回收[7]。

2.2.1残矿回采原则

残矿回采是矿山生产的一项特殊工作,相对正常采矿而言,其制约因素多,挑战性强,安全压力大,在选择回采区域及选定回采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安全第一。残矿回采堪称虎口拔牙。确保安全是残矿回收工作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在地测资料收集、现场勘查、确定方案和具体施工时,必须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方针。

(2)效益优先。回采残矿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回收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因此,应准确提供矿体品位资料,根据当前保本开采品位来圈定可采矿段边界,尽可能多地采出有用矿石。

(3)统筹规划。每个矿块的残矿回采要一次性规划,合理确定回采顺序,使各残采点、正常回采矿段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兼顾,相互衔接,防止顾此失彼,留下安全隐患,尽量不给邻近残采或下中段正常开采留下不安全因素。

(4)先易后难。在兼顾大局的情况下,宜先易后难,并优先回收价值高的残矿,有利于增强信心、增加效益并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为顺利回收其他资源打下良好基础[3]。

2.2.2残矿回采方法

江西金山金矿总体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从多年已回采完毕的矿房情况来看,除近地表采空区有部分产生塌陷外,其他采空区稳定性良好,未见大面积垮塌现象。特别是俗称硅质岩类型矿体的采空区,其部分矿房跨度达17m而其顶板至今稳固,并每个中段都有几个面积超过2000m2的空区。由此可见,对金山金矿矿房跨度,应突破以前8~9m的陈规,空区面积也不能郁于数百平方米,采用岩体力学及弹性理论等进行再认识。具体的规划步骤如下:首先,在短期内由生产矿长召开一次地测采工程技术人员联席会议,讨论与落实需要近期(1~2a)回收之残矿体,并做好整体规划,根据上述原则按照先大后小、先易后难、自上而下安排每一个中段每一个矿块提供地测资料具体时间、残矿回收规划设计时间、施工图设计时间,并用会议纪要形式记录在案,逐步检查落实;其次,由一个高级职称采矿技术人员先做该矿块整体规划设计,然后,再由有关人员深入讨论、反复研究,确定矿房矿柱划分标准、回采先后顺序、采矿方法、底部结构、凿岩爆破器材、矿石运搬机械、通风方案等,在这里既要考虑使用浅眼落矿,又要考虑中深孔落矿,并应主要利用中深孔落矿技术,减少安全隐患;方案中既有利用掘进废石干式充填系统也要有分级尾砂充填系统,或考虑采用自然崩落法充填空区,或考虑留永久矿柱支撑空区,或采用崩落与钢筋混凝土联合封闭空区等等。总之,该项设计要有采空区处理技术。采空区的处理原则是:统一性、及时性与合理性[8];其处理方法是撑、充、崩、封四大类取其一[9];这些问题讨论通过确定之后,最后,由最初设计者完成施工图设计:一般来说,大力提倡电耙溜井出矿,最好使用电耙装车台出矿,少用或不用装岩机出矿。施工图经有关人员审查确认签字并实施。如果每年做5~6个或更多并有许多小的残矿回收设计,再过一两年就会改变整个矿山生产被动局面。

3矿业公司中长期规划意见

3.1关于关闭作业中段设想

根据《岩金矿山地质和测量工作条例》,关闭作业中段的原则与要求如下:

(1)老系统区段地质资料收集基本齐备,矿床地质构造、矿体分布及其地质条件已探明,中段资源已查清。(2)临时关闭区段矿体已探清,两翼及下盘也进行了相应的探矿工作。

(3)按矿山现有采矿技术水平,该区段可供利用的矿产资源已采尽出光。

(4)矿柱、残矿已按设计要求补采并出尽,损失矿石的数量、质量、损失性质及原因、分布等均已查明,并证明确实无法回采。

(5)需永久保留的地质、测量、采矿技术资料已整理,存档备案[10]。

3.1.1关闭作业中段目的意义

关闭作业中段目的意义非常明确:它就是压缩作业中段,回收有关材料、设备,减少能源消耗,消除隐患,做到安全生产。在关闭作业中段这个问题上,需要有一个在大型正规黄金矿山工作多年、实践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地质高级技术人员做技术顾问。

3.1.2关闭作业中段几点设想

上述已经对于这个问题做了某些阐述,由于矿山发展了,技术力量充裕了,社会与时代进步了,现在关闭作业中段没有什么技术问题。在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①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即要求在2~3a关闭老系统5个中段,3~5a关闭约10个中段;②要成立一个专门领导小组,由生产矿长牵头,其成员包括地质、测量、采矿、安全、管理等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制定明确计划,落实具体时间,完成必要工作量或工程量;③自上而下,不管难易,全力以赴,必须办到;④关闭中段与残矿回采相结合,关闭作业中段与矿山生产相结合;⑤采取一些特殊政策措施,如增加成本、提高单价、奖励政策等;⑥是否考虑利用单独选矿系统处理这些低品位矿石。

3.2加强矿体赋存规律研究

矿体赋存规律研究是矿山地质技术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常生产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一个负责任的技术人员只有做好这份起码工作才能完成矿体生产勘探与应完成内业资料整理,提交可以进行采矿设计的地质资料,包括合格的图纸和说明书。

3.2.1生产勘探与地质勘探的关系

矿体生产勘探必须按照规范、规程标准进行,过去没有那么做,亡羊补牢现在为时也不晚。它所布置的坑道工程应与采矿采切工程相结合,为生产所利用;如果25m×25m的勘探网度还未能控制矿体形态,那么,必须再进一步加密至12.5m×12.5m。正如上述,大量生产勘探工程主要还是采用地质钻机进行。就是说,以后的探矿工程以机探为主,巷探为辅。必须长期坚持这一原则,这一点绝对不能含糊。地质勘探是矿山地质工作又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在地质队提交储量之外,也是在矿山生产范围之内的找矿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加强矿体赋存规律研究,采用以矿找矿的方法:或在矿体走向延长的边部,或在矿体倾斜延伸方向两端,或在无矿天窗部位,或在构造带变化处,或在断层导致矿体错失并通过研究预测而在不同中段找到错失矿体,尤其是需要认真研究该矿富矿囊的赋存规律等。据资料11介绍,Ⅱ2带是产于Ⅰ带之上,厚80~150m,在与Ⅰ带过渡部位糜棱岩R、P裂隙及千糜岩片理间常有含金石英脉分布,亦应为找矿方向之一。如果发现富矿囊,不论大小,对该矿生产将起到非常良好的作用。我们将出台政策鼓励地质技术人员,发挥聪明才智,增加地质储量,找到黄金,给以奖励;数量巨大,实行重奖。

3.2.2加强矿体赋存规律研究

金山金矿床严格受剪切带控制。金矿体赋存在剪切带应变中心部位超糜棱岩-糜棱岩-金矿化带中,矿体与矿化围岩为同一地质体,矿与非矿靠样品圈定。矿体形态以似层状为主,透镜状次之,产状与主剪切面平行,舒缓波状延展。矿床范围内共圈出矿体10个:其中V1、V2、V7、V8、V9、V10产于金山-朱林韧性剪切带应变中心超糜棱岩-糜棱岩-金矿化蚀变带(Ⅰ带);V3、V4、V5、V6产于阳山韧性剪切带应变中心带中。V1是矿床主矿体,分布于337~328线,走向控制长1910m、倾向控制延伸1480m(180~-200m),总体走向NW~SE,倾向NE,平均倾角29°,矿体最大厚度26.87m,平均厚度4.16m,品位变化大,单样最高可达千克/吨,一般(1~10)×10-6。矿体在剪切带陡坡处较薄,而在陡坡两端膨大而成为厚矿段,厚、薄矿段呈弧形条带以100~150m间距相间出现。其中富矿段的空间定位受更次一级构造的控制等[12]。

3.3做好空区充填准备

采空区处理也是今后一项重要工作:①可以及时处理空区,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做到安全生产;②可以极大地增加尾矿库的库容,有利于矿山生产发展;③可以减少环境保护压力,减少增地面积,即可以实现中金集团的承诺:决不在任何地方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从事黄金生产[13]。

3.3.1采空区基本情况

历年来该矿主要采用浅眼落矿不规则房柱法回采,自1987—2009年累计采出矿石量约510万t,形成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采空区约200万m3,分布于+162~-80m各个中段。

3.3.2分级尾砂充填工艺

正如上述,采空区处理方法有4大类工艺,采取何种工艺最合理、最简单、最经济、又能够解决问题就应该分类型确定。鉴于该矿目前生产状态和基础条件,使用选矿分级尾砂充填空区是一箭双雕。尾砂充填优点是充填料用管道输送的效率高,能力大,充填机动灵活,尤其是空区嗣后充填不影响矿山正常生产。缺点:①需要建立尾砂分级和充填输送系统;②充填工艺技术管理要求严格;③增加井下排水量;④水泵房需要建设排泥设施。分级尾砂充填空区的步骤如下:完善尾砂充填系统,管路按要求安装到位,建立尾砂充填车间,采空区安装泄水装置即采空区有关巷道构筑泄水隔离墙,采空区分级尾砂充填[14]。

4结语

通过上述对该矿目前生产情况具体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的关键,分轻重缓急阐述了目前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与步骤:即重点是地质,其次是采矿与测量。如果地测采3个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同心同德、联合攻关,一定能够在短期内解决该矿生产存在的大部分问题:即如果每年有5~6个大矿块和更多小矿块(残矿体)进行规模化回采,那么,采矿、出矿应该不成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如果尾砂充填系统解决之后,当遇到高品位厚大富矿段可以采用上向水平分层分级尾砂充填或分级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那时,该矿不但增加一种新型采矿方法,而且,还可以极大地减少采矿损失贫化,提高出矿品位,增加企业效益;因为,一般来说,该矿几乎每年都会有这种富矿囊出现。

第3篇

1.1资源供不应求

我国是世界级的人口大国,任何原料的消耗速度都是十分惊人的,水泥产品也不例外。我国虽是水泥的使用大国,但也是世界范围内的水泥制造大国,年水泥产量数年为世界之首。一方面我国水泥产量逐年增加,另一方人们对水泥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快速增长,水泥供应问题仍是我国要面临的重大矛盾。随着水泥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水泥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自主研创的基础上,及时吸收并应用世界先进的制作工艺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水泥需求压力,也在生产技术上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时至现在,我国的一些生产技术超过了进行国家,领先于世界水平。有效的吸收和引进外来技术,使先进技术的国有化发展,有利的促进我国的水泥生产工业朝着绿色的发展模式进行转变,有利于新技术的提升。

1.2节能减排阶段的发展

我国从最初的粗犷的开发模式开始向着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水泥工业现在已建立了环保开发的基础标准。我国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只注重大规模的开采原材料,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现在人们开始普遍的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企业在盈利的同时,也注重新工艺的开发和引进,这就使我们的水泥产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越来越注重对生态型产业的保护,侧重资源、能源效率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现阶段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力配合和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这一举动在客观上促使工业朝着良性循环的形成。集约型的工业生产不但为企业和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促进了我国其他科技学科的迅速腾飞。水泥生产方式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转变,这要得益于人们发展观念的提高。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升,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有了彻底性的转变。抛去了原有落后的生产态度和方法,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可持续发展上来。通过对依赖科学的发展技术,以最小的生产成本创造出最大的收益。并且在实现人们生活日益富足的前提下,尽量顾全各方面的均衡发展。我国工业发展必然会迎来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面貌。

2水泥节能减排技术及其应用

2.1脱氮还原法

氮气的脱滤和还原法技术发展较为成熟,相对于火电发电厂的广泛应用,水泥窑的生产中的应运则显得不太广泛。其中催化剂是脱氮还原技术的关键,它的应用效果直接关系到此种方法的成功与否。而催化剂一般要求其温度在使用除尘器的时候要达到几千度,而由于实际操作中,流程顺序消耗了催化剂的热量,在真正的使用环节,使其不能达到发生作用的热量条件,从而催化剂的可使用时间缩短。基于上述原因,现在很多科学家已经开始研发催化剂的使用温度。尝试着降低它的使用温度,从而提高催化剂较高的转化率。

2.2脱硝法

在生产水泥的过程中会伴有大量污染物的产生。例如氟化物、硫氮氧化物、粉尘等物质,如果这些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则会给人类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其中,硫氮氧化物会引起酸雨,直接损坏农作物的生长,特别是氮氧化物还会造成污染反应,破坏程度大。脱硝法包括将水泥窑中的低氮燃烧的方法和分离吸收气体的有害物质。回转窑是水泥生产中产生有毒气体的主要源头。而我国对使用这种水泥生产工艺较为普遍,污染情况也未得到及时控制。在长时期的探索中,我们还是总结出治理这类污染的办法。建立健全水泥生产所使用回转窑的制度,严格要求工厂按照制度进行生产;改变生产材料的配备比例,加入环保的新型代替材料,改进污染气体的生成条件;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对污染气体过滤后再进行排放。

2.3调整生产原料配置

传统的生产原料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工艺的发展需求,一些水泥添加剂的调整会引起整个生产效率的提高。经过科学分析,假如对水泥构成系统进行假如新元素材料助产磨合剂,可大量减少水泥中熟料的使用份量,不但能节约生产成本,促进水泥产量的增加,为厂家和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节约社会资源,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益处颇多。所以我们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要寻求有效途径,这不仅为我国的发展寻找更加有效的出路,又为我们创造了众多的额外收益。无论什么样的行业想在短时期内取得惹人注目的成绩,必须掌握科学的技术,利用科学的发展思路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3结束语

第4篇

1宁乡县农业发展现状及有效做法

2012年,宁乡稻谷种植面积11.97万hm2,全年水稻产量80.1万t,是全国第一水稻产量大县,优质水稻生产比重高,全县优质水稻面积约占总水稻播面的81%,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9.4%,高出全国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近10个百分点;全县出栏肉猪242万头,在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中位居第一,且养殖规模化程度较高,全县常年存栏生猪300头以上且能繁母猪30头以上的养殖户近200户;作为全国产粮大县,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也比较迅速,近3年来,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与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并称为拉动宁乡工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总体分析,宁乡县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中,粮食等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总结其经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提高农业补贴水平,完善补贴方式

2012年平均水稻种植补贴约180元/667m2,基本相当于上海水稻种植补贴水平,同时对符合条件的种粮大户,每年奖励两万元。农机补贴方式不断优化,由往年的“差额购机”改革为“全额购机、直补到户”;在扶持加工业发展方面,累计申请获得财政补贴项目资金458万元。据调研农户介绍,现行的补贴与奖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1.2整合多方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传统的种粮大县,宁乡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存在困难,农田水利设施一年不如一年,水利设施差[1],农业生产抗灾能力较低,农田基础设施整体上仍比较薄弱。为此,宁乡县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标准良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等多方项目资金,实施主干渠道和农村小水利工程,建成每667m2产400kg的高产稳产农田1.07万hm2,累计投入规划改造资金3.3亿元,农田水利化程度达85%以上。

1.3注重良种良法配套,确保粮食生产增产增效

据该县农业局统计,2012年全县水稻生产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8%,粮食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方式覆盖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47%,测图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达15.27万hm2,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5%,肥料施用更加合理均衡,肥料利用率提高,化肥施用量逐步减少。据当地测算,仅这两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全年累计增产粮食3.9万t,带动农民增收8.6亿元。

1.4充分利用独特资源优势,推动生猪产业发展

“宁乡花猪”作为全国四大地方优良品种,在2003年仅剩7个血缘,在濒临灭绝的情况下,宁乡县采取有利措施予以保护开发,2006年“宁乡猪”进入国家保护名录[2]。宁乡先后引进了饲料加工、兽药生产、肉类加工等大型企业,带动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宁乡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生猪调出县,肉类加工企业10家,中仔猪交易辐射中南5省47个县,成为中南地区中仔猪集散地。

2宁乡县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有利条件

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轨迹来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耕地甚至是粮田,政府工作重心由农业向工业、服务业转移,大量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农业生产呈现兼业化、老龄化特点[3]。从调研情况来看,宁乡县在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过程中,其粮食生产还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2.1小规模农户生产积极性普遍不高

据宁乡县农业局介绍,家庭小规模农户是主要的生产主体,其种植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0%左右。宁乡县工业用工需求旺盛,农民外出务工机会多,平均每月打工收入在4000~6000元,家庭小规模农户基本全部都是兼业农户。从统计数据分析,宁乡县户均耕地面积0.13~0.2hm2,全年水稻生产净收入1000元左右,不到家庭总收入的5%,生产主体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和妇女。加之地块分散细碎,许多环节难以实现机械化,人工抛秧比重70%,传统小规模农户水稻生产积极性普遍不高。

2.2一季稻种植比较效益更高

目前,双季稻总产量、现金收入高于单季稻,但产投比、利润率不高[4]。从农户调研结果分析,每667m2双季稻产量约为850kg,每667m2单季稻也有600kg,与单季稻相比,双季稻水稻产量仅多出42%,但成本却增加一倍,而且在同一个生产年度内,单季稻收获后还能种植一季油菜。综合分析,单季稻加油菜的种植模式每667m2收益在250元,比双季稻高出约50元。从农户调研统计数据分析,2013年一季稻生产比重约为10%,与2012年相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

2.3粮食补贴与奖励政策缺乏针对性

调研农户反映,现行的粮食补贴、奖励政策未与粮食产量直接挂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种粮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粮食补贴按2003年计税面积平均发放,超过2003年计税面积的部分耕地得不到补贴;二是粮食补贴与面积挂钩、与产量无关,农民通过改进种植方式,精耕细作,提高产量并不能获得更多的粮食补贴。

2.4坚守耕地红线压力加大

一方面,宁乡县紧邻长沙市区,从县城到长沙市中心区仅需50分钟车程,轻轨建成后可缩短到30分钟以内,将成为长沙重要的卫星城,承担着分散长沙人口和转移工业产业的重任;另一方面,随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宁乡县非农土地需求必将持续增加。据有关测算,全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耕地就会减少40万hm2[5]。从近几年发展态势和经济实力分析,宁乡县已初步具备城镇化、工业化及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经济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财力和条件2012年,宁乡县人均GDP达到5.5万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万元;人均财政收入达到约3000元,高出湖南省平均水平。与全国大多粮食主产县相比,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优势。随着全县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农村、农业投资持续增加,2011年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为30.3亿元,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18%。(2)工业产业结构有助于带动当地农业增产增效2012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66.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1.3%,成为当地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当地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在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利税的同时,还直接带动了种植、养殖等第一产业的发展。2012年,宁乡县农产品本地加工率达到90%以上,辐射带动农户62万户,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主渠道。(3)规模化水稻生产发展较快宁乡县地属省会长沙,临近工业高度发达的广东,兼备劳动力“外向型转移”和“内向型转移”的双向条件。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转移,水稻生产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2012年,全县2hm2以上种粮大户有6352户,承包面积2.25万hm2,比2011年增加3866.7hm2,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35.6%,与2011年相比,提高了8个百分点。

3政策建议

3.1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宁乡县作为全国产粮大县,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肩负重大责任并具有示范作用。要保证粮食的供给充足,必须有足够的耕地保证[6]。建议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健全耕地保护目标共同责任机制,制定考核和评价办法[7],把耕地保护由数量保护上升到数量和质量保护并重,确保粮食耕地面积和质量。

3.2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

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已制约单产进一步提高、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对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8]。据宁乡县农业局统计,高产田与低产田每667m2水稻产量相差100kg以上,低产田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仅在30%左右,相比高产田,每667m2用工数量较多。以水田为例,宁乡县现有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各为2.69万hm2、2.44万hm2、2.88万hm2,要分别建成每667m2产1000kg、900~1000kg、850kg的生产能力,每667m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分别投入1850元、4300元、5000元,合计总投资44.8亿元。

3.3鼓励适度规模经营

从该次调研分析,4~6.67hm2的水稻种植规模最适合,既能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又能兼顾土地和劳动生产率。按照目前种植收益、当地城乡居民收入测算,当农户水稻生产规模达到4hm2,其经营收入基本能接近当地城镇居民收入。从生产效率分析,在土地细碎化、机械化程度不高的现实条件下,水稻生产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农业劳动力投入。一般农户家庭内部劳动力2~3人,在不雇工或少量季节性雇工的前提下,其水稻种植的最大规模约为6.67hm2。而且从不同规模水稻单产的统计数据分析,2~6.6hm2种植规模晚稻平均单产446.5kg/667m2,分别比33.3~66.6hm2、66.7hm2以上单产水平高出65.5kg/667m2、20kg/667m2[9]。可以说,适度规模水稻生产效率最高。为此,建议加快土地制度创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农生产规模效益[10]。

3.4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第5篇

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绿色产品工业设计进行评价,主要是以改善环境为目的,对各类绿色产品的设计、生产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对环境负荷做出分析,从绿色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下主要从清单评价分析、影响评价分析、对评价的改善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清单评价分析

对绿色产品工业设计的清单评价分析,主要是根据对产品清单的分析来确定产品的功能单元以及系统边界等,并结合产品的生命周期来建立各个阶段的流程图,从而实现对环境污染程度的量化评价,如废气、废物、废水等对环境产生的污染程度等,再根据评价结果来对绿色产品生产进行改进。清单评价分析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要对绿色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对各项数据的量化评价来实现对绿色产品工业设计流程的改进;

(2)对绿色产品工业设计建立生命周期清单,定期对清单表格进行分析,并对表格上的各项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绿色产品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主要产生的污染因素等,再不断对其进行改进。

2影响评价分析

影响评价是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绿色产品工业设计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主要通过对绿色产品产生的环境影响、生态系统影响、人身健康影响等方面的评价,来确定绿色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绿色产品工业设计的影响评价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要对影响进行合理分类,以生命周期作为基础,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如NO2、SO2、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的排放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类来了解绿色产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改进;

(2)对以上得出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最终确定表内的各个干扰因素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状况;

(3)通过比较评估的方式来对不同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相互比较,同时要注重对环境产生潜在影响的因素评价,这样才能确保评价的有效性。

3对评价的改善分析

通过以上对绿色产品工业设计评价的分析得知,绿色产品在设计生产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以及人身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在经过对危害因素进行量化之后,可以对影响因素进行定位,更有利于绿色产品设计的改进。以生命周期评价的绿色产品工业设计评价体系,主要是根据对生态诊断结果来改进产品的结构以及材料,避免或降低绿色产品对生态环境以及人身健康带来的危害,为人们的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结语

第6篇

关键词:供应链;采购;物资分类;物料管理

一、汽车生产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现状

汽车制造行业是一个技术高度密集的成熟产业,产品开发是汽车工业技术的核心。当前的汽车制造已经由过去以成本和质量为出发点的单一产品形式的批量生产,逐步转向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的灵活多变的大规模定制化生产,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决定了汽车生产企业的竞争地位。

在我们所研究的某汽车生产企业,物资供应涉及到8个系列上百种型号的产品,物料包括零部件和各种化工和金属材料,品种多达1000多种,有国内产品也有国外进口产品,供应商达到300多家,年采购额达十几亿元人民币。由于汽车产品开发周期越来越短,零件品种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定制化的产品开发必然要求零部件的定制化,而零部件和材料成本往往占整车成本的70%,因此汽车生产厂的开发效率越来越依赖于零部件的供应水平。而在这家企业里,物资供应仍然是根据传统的预算体制进行的,采购部门接到产品明细和外购的专用件明细表后进行采购工作。在当前的产品开发环境下,图纸和明细表经常更改,定制件的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在当前全球化采购的环境下,采购周期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往往较长,为了减小采购周期的不确定性对物资供应工作的影响,只好设置安全库存。而单一的库存管理策略一方面导致大量的库存,另一方面又老是发现不能按时成套,物资供应不能满足生产和开发计划的按时进行,严重地拖了产品开发和生产工作的后腿。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物资供应的管理提出一些改进策略。

二、物资供应管理的现状分析

首先,在物资管理方面,简单的物资分类是单一的物资管理策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家汽车生产企业,采用传统的ABC分类法,按照物资的价值不同进行划分,对A类物资严格控制,记录详细的库存数据,对C类物资,采用简单的经济批量的方法进行控制。这种方法过去用起来是比较简单有效的,ABC分析法是储存管理中常用的分析方法,也是经济工作中一种基本工作和认识方法。ABC分析的应用,在储存管理中比较容易地取得以下成效:(1)压缩了总库存量;(2)解放了被占压的资金;(3)使库存结构合理化;(4)节约了管理力量。但随着产品开发周期的缩短,备料工作的周期也要求随之缩短,并且定制化的产品开发导致大量的定制化零部件需求产生和零部件明细表的频繁更改,使得这种简单的ABC法无法有效地进行物资的管理,导致了大量的库存,同时严重影响了物资的准时供应。

由于这些物资的重要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有的特别重要,一点都不能缺货,一旦缺货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有些物资则相对不那么重要,一旦缺货,也不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再从企业的效益上看,有些品种的效益高、有些品种的效益低。我们对那些效益高的品种作精心的管理,则可以带来很显著的效益,而对那些效益低的品种作精心管理,不会带来什么效益。而且对有些品种事实上没有必要作精心的管理,它们随时可以采购到,而且成本也不高,对企业的生产的重要性也不是那么重要。

三、物资供应策略的改进

实际上,经过调查发现,占物资品种80%左右的物资都是标准件,也比较好控制;但是小部分定制化的专用件,占据了库存金额的70%左右,同时需求的不确定特别大,供应的难度也很大,但这部分物资往往决定了产品的性能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物资,价值不是很大,也不是关键的零部件,但由于是单一的供应源,受到厂商供应能力的影响,属于市场紧缺产品,往往会影响产品的成套。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需要借鉴PeterKraljic所提出的物资分类方法(如图1示),加以改进,在这个方法中,需要在两个变量的基础上对采购额和供应商的供应风险加以分析。

1.物资采购对公司成本底线的影响。特定的供应物品的利润影响可以通过原料成本、总称本、采购量、总采购成本的百分比的影响,或是产品质量或企业成长的影响标准加以衡量。采购数量或金额越高,采购对于成本的底线的财务影响越大。

2.供应风险。供应风险可以通过短期和长期的有效性、潜在的供应商数量、供应市场的竞争结构、制造和购买的机会、存储风险和替代可能性等标准加以衡量,由这些变量进行组合可以组合成一个二维象限的矩阵,用以定义物料的类别:(1)战略物资——价值大,对企业的产品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保证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同时市场供应的复杂度较大;对绩效成本的影响大,如汽车制造的变速箱。(2)重要物资——价值大,对产品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市场上的供应难度较小;基本上是一些基本的制造品,该类物资的各种供应商所供应的差异较小;对材料成本的影响较大,但是供应风险不大。(3)瓶颈物资——价值不大,但供应市场的不确定性大,供应商的数量较少,到货时间长,属于紧缺物资;对经营成本的影响大。(4)一般物资——价值不大,供应市场风险低,低成本的物资,也比较容易获取。对管理操作成本影响大。

在这里,物资对产品重要性主要反映在对产品的性能指标的影响、单位价值等,而供应市场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采购周期长短、采购源多少、可替代性、产品更新频率等方面。

为了减少物料的库存、采购、管理等成本,可以应用这种分类方法,并结合供应商库存管理,对于不同类的物料提出不同的管理目标和达到这种目标的管理方法。譬如说,对于战略物资,由于价值高并且难于采购,采购部门可以要求工程师在最终工艺图纸和产品明细表完成前,甚至在设计初期,与采购员共同确定物资产品型号规格,选择该类零部件和相应的供应商,同时提前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对于有的专用件与相应的供应商共同研制开发,尽可能提前向供应商发订单;对于部分杠杆物资,由于供应难度不大,主要采购绩效衡量为采购价格为基础。采购者主要寻求采购低的供应商;对于部分瓶颈物资,由于受指定供应商生产能力的影响,主要是防止物料供应中断给公司带来的风险,主要考虑该类物资由于无法及时获取所带来的设备闲置成本和使用成本;对于一般性的物资,除了考虑单位采购价格外,主要大力提高采购效率,大幅度的降低交易成本。

通过采用不同的库存控制策略,结合供应商库存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各种库存,减少采购和库存成本。

对该企业各类物资的详细策略及相关职能如下:

1.战略型物资。(1)物资特性:高技术、高价值、高收入机会;较少选择的供应源;(2)管理目标:在长期关系中创造相互承诺;与供应商保持较高的供应水平;引进新技术开发从供应商处获得独特的服务获取企业的竞争优势;(3)供应商管理战略:战略联盟,共同开发;友好、利益共享、协调性配合,责任共担;信息传输,信息共享;供应商小批量,连续补充措施;(4)采购部门:获取供应商的信息,获取友好的合作采购环境;与供应商合作收益;采购部门考核主要是根据长期可得性和质量可靠性;(5)设计部门:与供应商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加强设计变更和计划变更的联系工作;采用滚动材料清单PPL;(6)采购员具备的技能:能够集中组织各部门的力量;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战略性思维强;(7)检验部门:供应商进行质量评估,自己尽量免检。

2.杠杆型物资。(1)物资特性:高价值标准物资;许多的供应替代来源。(2)管理目标:获得短期最佳交易;降低平均成本和准时供货,为利润做出更大的贡献。(3)供应商管理战略:采取竞标和合同采购,供应商提供数量折扣等,信息保密。(4)采购部门:把握市场信息;保持在供应商的竞争地位;利用采购数量的规模效益,管理价格及后勤;由企业内部掌握库存,主要是衡量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5)采购员具备的技能:优秀的谈判技能,积极的进攻性,能够制定并实现进取性的目标,人际交往能力强,能熟练的运用策略技巧;(6)检验部门:严格检验。

3.瓶颈型物资。(1)物资特性:高技术要求低价值,几乎没有供应替代来源;(2)管理目标:保持短期和长期的供应,降低供应风险,降低该物资的种类,尽量转化成杆杠和一般型的物资;(3)供应商管理战略:伙伴关系,供应商应尽早参与,强调及时供货和支付条件,减少供应商的数目,向供应商提供生产计划;(4)采购部门:确保持续供应,对供应商给予激励和奖励,选择临近的供应商,主要是考核供应源的可靠性;(5)设计部门:降低物资的独特性,将该类标准化,降低物资的供应种类,执行技术标准;采用滚动材料清单PPL;(6)采购员具备的技能:较强的技术技能,以专业技能著称,具有鼓动性,擅长外交,总成本管理的技能;(7)检验部门:合作尽量减少检验,甚至取消产品检验。

4.一般物资。(1)物资特性:低价值标准物资,市场上有很多供应商;(2)管理目标:降低物流的复杂度,提高经营效率,简化和消除其物资流程,降低获取成本;(3)供应商管理战略:系统合同,约定年供应量,随时取货的购买合同;(4)采购部门:降低获取成本,进行采购外包,主要是降低管理业务成本;(5)采购员具备的技能:好的系统技能、成本技能,有好的改善流程的能力和采购外包的能力;(6)检验部门:利用标准流程或容器进行检验,减少作业。

参考文献:

1.PeterKraljic.purchasingmustbecamesupply.HBRsept-oct,pp109-117,1983.

第7篇

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经营目标,而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的办法。优秀的企业往往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对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来降低成本,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取更多的利益。充分认识到控制成本的意义,是精细化工企业能够科学、严格地进行成本控制的前提。精细化工生产企业,从前成本管理和控制过程以节约与否为评价标准,重视节省和节约,而现代化企业要从战略角度去管理,不是单纯减少成本,而是提高产量、保证质量、降低生产周期、增强生产力。有效的控制成本是提高经济利润的重要方式,能节约资源并提高收入,也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精细化工生产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成本控制意识

第一,对控制成本的目的认识不清。成本控制的目的是通过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但部分精细化工企业没有清晰的认识到成本控制的目的,盲目降低成本,而影响产品质量甚至耽误生产。第二,对控制的内容和范围把握不明。一些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往往只限定于生产环节,而在产品研发、采购、销售等环节实施的力度不够。

(二)成本控制手段陈旧、方法单一

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原材料品种特别多,其价格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当政治和经济环境出现变化时,会影响原材料的价格,企业采购材料时,要全面考虑价格风险和采购时机。精细化工生产企业需要大型机器设备,采购、保养、使用、维修设备也是企业应该控制的内容。产品具有明显的化学性,如石油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性、氟气、氯气等具有挥发性和毒性;酸碱类具有腐蚀性等等,在运输、储存以及成本控制管理时要考虑到这些特殊性,而不能盲目减少成本而提高安全风险。但很多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在控制成本过程中创新意识不足,没有准确的认识和判断到本行业的特殊性,成本控制手段单一,难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和时展提出的要求。其具体表现有:重复建设固定资产,没有严格的实施库存管理,生产工艺比较陈旧落后等。

(三)企业不重视成本核算分析

部分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并不重视成本核算分析,主要在三个方面有所体现。第一,成本核算范围和内容比较狭窄。一些精细化工生产企业经营管理者思想观念比较陈旧,认为知识产权、环境资源等无形资产不能起到控制和约束企业成本的作用,没有对其进行科学核算。在核算中没有涉及到安全保护成本、环境治理成本,所以企业成本核算体现出核算范围窄的问题。第二,缺乏科学规范的核算方法。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在开展核算时,依旧运用传统核算方式,分开列支企业的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其核算缺乏全面性和精确性。此外,信息化管理的缺失和落后,也制约成本核算的发展及其准确性和实效性。第三,成本核算分析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成本核算是企业决策和优化管理的根据,应用不足让成本核算分析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三、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完善成本控制的策略

以适应性、节约性、操作性、责权利结合为基本原则,提出优化和完善精细化工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的策略与措施。

(一)运用创新意识,重视成本控制

精细化工的特点是“新、精、特、专”,其批量小、品种多、科技含量高,精细化工生产企业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科学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法规,了解并运用国内外企业研究成果。如创新和改革存货管理制度,降低库存材料所占的资金数量;设置科学有效的产品消耗指标,运用科学的定额用料制度,全面控制人工成本、燃料动力成本和材料成本。同时,要重视并大胆进行成本预测,提高预测水平,制定科学的成本计划,合理进行成本分配与分析,从而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

(二)完善成本控制模式与核算方法

第一,制定完善、统一的成本控制标准。以企业财务目标为基础,按照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和业务预测,制定出科学的成本控制标准。按照此标准将整体成本目标进行分解,将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相应的部门和个人身上。第二,按照管理要求和经营特点,运用有效的成本控制手段。采购方面要建立多渠道、有效及时的供应机制,在采购时要简化流程、重视质量,运用信息平台选择供应商并实时监控原材料价格。在生产方面,要提高对人工、材料的控制,优化生产流程和作业,严格管理材料的支取、补充、退还,提高机器设备的保养、维护和监管。在库存方面,制定有效的管理计划,经常盘点仓库,检查物资的安全,对闲置和废弃材料要及时处理。第三,创新与改革成本控制方式。精细化工生产企业要不断完善生产工艺,引进先进设备,学习科学技术,放弃落后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方式,增强企业的效益产出和生产率。

(三)建设信息平台,增强成本核算与控制能力

第一,扩大成本核算内容。精细化工生产企业要全面认识成本核算的内容,将安全生产、治理污染等成本列入核算范围。另外成本核算不能只重视成本的变动和发生,而是应该扩展到成本评估、成本预测等方面,进而全面扩大成本核算的范围。第二,合理运用成本核算系统和分析方法。在成本核算中,要构建立体的成本核算系统,将企业、车间、班组都作为该系统的单元,结合作业成本法的运用,提高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核算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建模分析、差异分析等方法。第三,成本核算分析后,要重视成果应用。成本核算分析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管理和控制水平,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应该根据成本核算结果,对生产流程进行调整和优化,合理配置和使用资源,寻找并弥补管理和控制的漏洞,增强企业控制与管理成本的能力。

第8篇

人、生产、环境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要素。人通过生产与环境产生能量交换并相互影响,而生产始于设计,也决定于设计,设计不仅提供生产的理念,也提供生产的方案。如果说生产是人与环境能量交换的中介,那么,这个中介的灵魂就是设计,设计对于人与环境的互动有着必然的联系,对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对生态平衡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环境污染也从最初的局部问题发展成为全球性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生态环境风险概念应该被确立,这一概念即是:由于工业产品设计所导致的产品从诞生到消亡的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可能性。其逻辑关系是:工业产品设计定义产品要素、决定生产工艺、指导销售策略、引导消费行为、影响生活方式,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基于以上问题,有必要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梳理,得出其系统、全面的生态环境风险,这将有利于调整设计策略或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从而将其生态环境损害消除或降至最低。这一全生命周期主要包括产品的选材阶段、产品的生产制造阶段、产品的运输与销售阶段、产品的使用与维护阶段以及废弃物阶段。

二、产品选材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材料是构成物质产品的基础,选材是工业产品设计的重要内容。选材,不仅关系到产品的物理性能、视觉感观、触觉感受,还直接关系到产品材料的获取及其加工工艺,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从构成产品的材料来看,可大致分为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目前,在工业产品的用材中,天然材料主要是木材、皮革和稀有石材。天然材料在色泽、质地与安全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由于天然材料直接取材于自然环境之中,“来于尘土,归于尘土”,因此并不存在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当某一天然材料的数量与质量发生变化时,对整体生态平衡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如树木被大量砍伐,会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生物链条断裂等恶果。另一方面,由于材料的稀缺性能够有效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商家对其趋之若鹜,因而,某些优质的天然材料就此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从生态多样性的角度来看,这种损失将比前者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如果说,对天然材料的过度攫取其危害是显著的,那么人工材料,尤其是不可降解的人工材料的泛滥,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则是触目惊心的。人工材料建立在化学工业的基础上,人工材料之所以诞生,即是为了弥补天然材料在化学性质、物理性能、原料获取及加工成本等方面的劣势,然而,也正因如此造就了人造材料与自然环境的对立。人工材料泛滥所带来的环境损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其获取需要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资源并产生废气和废水;2.难于或不能被自然降解,所形成的固体废弃物会对土壤、水体、生物造成直接或潜在威胁;3.回收利用的成本高昂,焚烧所产生的大量有毒物质加剧环境污染。对于产品设计中的选材要十分慎重,既要考虑成本因素,更要时刻以生态利益和环境安全为准绳,着眼于材料科学的进步,依照不同产品的性质和用途,选择最为适宜的材料,做到物尽其用;同时,应尽量减少构成产品的材料种类,降低其回收、利用的难度,将其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降至最低。

三、生产制造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设计,确立工业产品的各项效果和技术指标,并通过选择和制定相应的生产工艺将其实现。具体来看,工业产品设计需要对产品的外观尺寸、造型、结构、材料、色彩、表面肌理等进行定义,生产和制造则是依照以上各方面的设计内容而展开的。众所周知,简化生产工艺能有效提升效率、压缩成本、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进而减轻环境压力。一方面需要借助技术创新,如设备的创新,多轴联动机床、激光雕刻机、大型3D打印机的面世,使得以往复杂的工序得以简化并能够获得更高的加工精度;再如材料的创新,记忆合金、纳米陶瓷、石墨烯等新材料相继出现,除具备优异的物理性能之外更能够简化产品结构和制造工序;但无论是新设备、新材料还是新工艺,都需要长期的研发和巨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需要借助工业产品设计的优化,相较于技术创新,通过设计手段简化生产工艺将更加直接和高效。如在“绿色设计”理念指导下开展的简约设计(Minimalismdesign)、可调节设计、模块化设计、工艺简单化设计等,都能够极大地降低产品复杂程度,提升模具利用率并简化装配工序;此外,采用简洁的造型、单纯的材质、简单的结构,利用料本色、材料本身质地、暗线装饰等具体的设计手法也能够有效地简化生产工艺。诚然,复杂的生产工艺,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对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然而,以此为标榜并刻意为之,反映在设计上,即是复杂的造型和结构,繁复的装饰和材质的堆砌,虽能够造就一时的感官刺激,然而从长远来看却是难以持续的,从资源节约的角度来看也是不可取的。研究生产制造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有利于工业产品设计向着“结构最简单、材料最俭省、造型最简练、表面最纯净”的方向发展,从而简化生产工艺,将生产制造阶段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

四、运输与销售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运输与销售是产品转化为商品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不论是商家还是设计从业者,都对其高度重视。从设计角度来看,要保证运输与储存的便利、高效,以及促进销售,重点在于产品的包装,可以说,运输与销售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主要来源是产品的包装形式。首先来看运输阶段。从规模上来看,产品的运输无外乎两种,一是大批量的运输,如从工厂将产品运送至销售地,二是小批量或单品的运输,如从销售地运送至客户手中。无论是哪种形式,在运输过程中,对包装的核心要求是保证产品安全,即是保证产品免于因震动、撞击、挤压、受潮等因素的影响而使产品损坏或失效。为了保证产品安全,就必须采用更坚固的材料、更大的缓冲空间、更好的密封效果等,随之产品包装的质量更重、体积更大、耗材更多,但这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包装本身物料的浪费;二是运输效率的降低,而这也是运输阶段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部分。产品包装除保障产品安全之外,另一个重要使命便是增强展示效果,展示效果对产品的销售有着巨大影响。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产品在包装上煞费苦心。产品包装设计,为了增强展示效果,促进产品销售本无可厚非,在此要批判的是“过度包装”。所谓“过度”,即是包装已经超出了合理的范畴,如运用高档材质、复杂工艺、夸张的体量等,甚至在部分行业,包装的成本已经高过产品本身!其目的,无非是通过“过度”来追求更大的附加价值。如果说,过度包装的首要问题是对资源的浪费,那么更大的负面效应是对社会生态的破坏,因为这种包装形式营造奢侈消费,助长奢靡之风。研究产品的运输与销售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有利于产品包装向着轻量化、小型化、集约化、便于利用、易于再生的方向发展,这既是还原产品包装的本真,亦是对生态环境的责任。

五、使用与维护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业产品设计将定义产品的使用和维护方式,是使产品具备物质功能和使用价值的关键。产品的使用和维护,施动者是人,受动者是生态环境,连接两者的介质是产品,因此产品需要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人的需求,二是环境的制约。满足人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安全性和易用性(Usability)。产品的安全是基础,要求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确保用户的使用安全;易用是更高的要求,即是方便人们更好地去使用,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具备以下要素:可学习性、可记忆性、减少误操作、具备效率、令人满意。这既是工业产品设计所追求的“以人为本”,亦体现出目前产品设计的不足,而这种不足将会导致人在使用与维护产品时遇到诸多不便,甚至是危险,以至于对人身财产及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要适应环境的制约,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是产品的质量,二是产品的能耗。在这里,产品质量是指能否长期、稳定、高效地工作;而产品能耗是指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节能环保。要满足上述要求,首先,需要通过设计为产品设定适当的功能范围,功能范围过窄,会使得产品功能单一,适应性不足;功能范围过大,会造成功能浪费、结构复杂、维护困难。其次,需要通过设计使产品具备优良的工作性能,主要体现在产品的技术应用,材料运用、结构和工艺设计上。再次,需要通过设计使产品具备科学的使用功能,主要体现在高度协调的人机关系。研究产品的使用与维护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有利于提升产品的安全性、易用性,实现产品使用和维护的绿色高效。

六、废弃物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产品丧失物质功能和使用价值后成为废弃物,此阶段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效应最为明显。现代设计强调贯穿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尤其是“可持续设计”(SustainableDesign)的理念,提出设计应当使产品具备“从摇篮到摇篮”(CradletoCradle)的可持续性,即是希望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但要使产品具备这一属性,需要摆脱两方面的困境:一是材料的限制,二是观念的束缚。工业产品的用材绝大部分是人工材料,尤其是高分子材料,这类材料的共同特征是制造容易、回收困难,因而其成为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尽管所谓“绿色材料”的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但现实是这种材料并未成为目前工业产品的主要用材,这里既有技术的因素、经济的因素,也有人们观念的因素。相对于突破材料的限制,观念的转变显得更加困难。首先,人们对于产品的态度普遍是“喜新厌旧”。产品生命周期的完结和产品代差的出现,是造成这一观念的客观因素,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产品推陈出新的频率越来高、间隔越来越短,刺激着人们的视听、调动着人们的消费欲望,因此,许多产品被提前“终结生命”。其次,人作为视觉动物,总是被精美、华丽的事物所吸引,这一方面是由于上述事物拥有更夺目的特征,而更主要的因素是人们对物质的迷恋和财富的炫耀,反之,质朴、简单的事物很难成为市场的主流,实际上,这是植根于封建时代、发展于工业时代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当今的投射。再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缺乏主动延续产品生命和参与废弃物再利用的动机,人们已经习惯于购买和抛弃,而非维护和再造,因为前者意味着喜悦和简单,而后者意味着乏味和挑战。研究产品废弃物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即是对可持续这一命题的思考。可持续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可持续,还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以设计引导和满足消费需求,并维持需求的持续满足,是达成可持续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减少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七、结语

第9篇

1.1畜禽场规划

畜牧业本身的养殖场所,必须要确保人口稀少,特别是要远离经济发达、运输便利的地区,进而使得畜牧业能够直接从城市、郊区朝着农村进行转移。养殖场本身还必须要完全远离环境的敏感区域,也就是重要河流、风景区等,其选址要充分的考虑坡度、排水等问题。在针对养殖场的厂房进行设计期间,所需要考虑到的环境条件较多,至少要保证污水治理、环境综合利用、养殖厂基本设施功能等几个方面能够得以统筹设计,并且要保证同时施工、应用。此外,养殖厂内部的通风以及采光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要真正的使得优质养殖业比例得以调整,其内部的控制措施就成为了关键。

1.2政策管理

畜禽养殖场污染的防治和监督必须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畜牧业企业生产执行三同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等,明确限定饲料中添加剂的使用,畜禽废物的收集、存储、处理方法及再利用时N、P、K的使用总量。对畜牧场污染的排放,严格控制BOD、COD的浓度,使畜牧业污染防治走向科学化、系列化、无污染化。

2产中控制

2.1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物排放

畜牧业的养殖厂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其所涉及到的用水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就是畜禽的养殖用水,第二就是养殖厂生产所需的用水。相对来说,前者是完全通过畜禽的饲养方式、品种、引水设备等几个方面的因素来进行决定的,特别是在使用的饮水设备不同的情况下,极易出现不同程序的渗漏现象。那么就必须要保证饲养方式以及饮水设施的合理性,使得用水量大幅度减少。此外畜禽舍的清洗用水量较大,如果说单纯的使用冲水形式,那么其较大的用水量就有可能会导致液态水粪出现,增大污染量。

2.2改善饲料结构,提高畜禽饲料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

采用培育优良品种、科学饲养、科学配料、应用无公害的绿色添加剂和高新技术改变饲料品质及物理形态(如生物制剂处理技术、饲料颗粒化、饲料热喷技术)等手段,可提高畜禽饲料利用率,尤其是氮的利用率,降低畜禽排泄物中N的含量及恶臭味。选用符合生产绿色畜产品要求和消化率高的饲料,一是要注意消化率高、营养变异小,二是要注意选择有毒有害成分低、安全性高的饲料。在饲料中补充合成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等,可提高蛋白质利用率,降低动物排泄物中的NH3,减少臭气的产生;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提高饲料中磷的利用率,降低动物排泄物中磷的含量。利用生物方法,将EM有效微生物菌剂加入饲料中,可以促进畜禽生长及降低粪便的臭味。

3产后控制

3.1畜禽固体废物的处理

畜禽本身所排放的大量废物,实际上具备了大量的物质,那么针对畜禽固废进行良好的处理,不仅仅是要避免其对环境造成污染,更多的是使得畜禽废物得以循环利用,单纯从处理技术上来看,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物理技术:主要是畜禽粪便干燥技术,干燥后可用作饲料、肥料等。利用前须先进行除臭、灭菌、脱水等处理,干燥后的粪便可作燃料燃烧,也可加工成颗粒肥料或做畜禽饲料、鱼类饵料等。干燥技术主要有自然干燥,加温烘干,机械干燥,热喷处理,微波处理等几种。化学技术:主要指在畜禽粪便中加入一些化学试剂,如福尔马林、氢氧化钠、丙酸、醋酸、磷酸、磷酸二氢钾和硫酸亚铁等,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生物技术:发酵技术。发酵技术分为好氧发酵和厌氧发酵。好氧发酵是在供氧条件下,微生物迅速繁殖,使物料温度逐渐升高至70~80℃,粪便中的有机物料被氧化分解,放出H2S、NH3等气体,还使非蛋白氮转化为可消化蛋白,因而,发酵可得到无臭、无虫(卵)及病原菌的优质有机肥和再生饲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采用此法者逐渐增多。

3.2畜禽场污水的处理方法

畜禽场污水量大、有机污染负荷高,基本处理方法,按其基本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等。但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使畜牧场高浓度的污水得到有效的处理,所以必须进行系统处理。其处理过程一般包括固液分离、沉淀池沉淀、酸化调节池和厌氧池的处理。

4结论

第10篇

1.1化工企业安全职责没有落实到位

经过相关部门调查显示,现在很多化工企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企业相关的安全文件都已经制定完善,工厂生产的各个工序也有安全常识提醒和注意事项,但是责任人却不明确,使得这些文件的制定似乎成了摆设,没有管理者去进行监督和管理,即使出现问题,也找不到相关责任人。有一些化工企业稍微做得好一点的,会有相关部门的领导兼责安全的管理,但是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工作上,在员工会议上进行宣传一下,很少有企业会深入分析安全的问题,也没有制定细节性的到位的制度措施。有一些企业会将社会上报道出来的其他企业的安全事故拿出来提醒员工注意安全,但仍然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深入管理者的人心,企业内部的安全问题责任不明,没有落实到位。

1.2不重视安全培训,培训效果不佳

由于化工企业的产品特殊性,安全培训是企业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其实际操作效果却让人大跌眼镜。第一是培训力度还有待大大提升,基本上绝大部分的化工企业对于安全培训的实施是走走场面,拍拍照,流于形式,员工想去参加培训就参加,不想去就不去,正规的考核根本没有落实下去,其效果是很不尽人意的。第二是职工的安全意识差,即使是参加了培训,由于不上心仍然无法很好地掌握安全技能的要领。第三是培训质量差,化工企业由于对安全的不重视,也不会去聘请专业的安全讲师对员工进行培训,通常他们随便在公司内部找一个相关管理者进行培训,其培训质量是不容乐观的,这些现象都体现了化工企业忽视了安全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2创新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2.1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意识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做科学发展的领先者,要在确保员工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的同时促进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响应“安全第一”的生产标语和生产原则。从里到外、从源到尾抓好安全工作,无论是在设备的引进过程中把好关,还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加强监督,都需要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这种安全意识不仅要深入员工的心理,更有深入到领导者的心里。

2.2明确化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

化工企业的科学健康发展,必须做到将安全生产的责任落实到位。首先,相关安全生产的规范制度必须完善。企业必须把每个工序的安全操作规范名列出来,另外,相关的处罚条例一一审核列明,从而使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实时提醒自己,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增强安全隐患意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其次,每个工序必须有一个安全负责人,每天监督和管理安全事宜。对于责任人导致安全事故的必须严惩不贷。

2.3认真落实化工企业安全培训工作

对化工企业人员进行安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在在培训内容上,尤其是对化工企业的生产特点、作业环境、危险操作、设备状况、消防设施等情况和典型事故案例进行剖析和深度讲解,让员工能够深入了解企业安全情况。在培训过程中,采取案例分析,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三方面进行培训,从思想和实际行动上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培训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工作之余多学习多分析,多向老员工老师傅进行请教,切实将自己的安全、企业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全结合起来,高瞻远瞩,为化工企业的长远未来作打算,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注重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培训后必须进行考核,考核不能通过的需要重新进行培训,直至员工都能通过考核,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3结语

第11篇

1.对备件进行分类与管理不细。

厂控设备及一、二级设备(设备备件凸显不明),导致着急需要时库存量小。

2.存在“有备无患”心态。

相关技术单位出发点不一致,车间技术人员承担设备检修所申报计划责任,在申报计划中会全方位考虑或过多、过全申报备件计划。出库量跟申报计划量出现偏差,长时间下来将造成库存积压越来越多。

3.企业每年的设备技改、大修中没有充分考虑将库存原有备件消耗,改造和改进的随意性较强。

容易造成备件不断购入、不断淘汰,最终造成备件大量积压。

4.企业对备件的计划、申报、审批和入库缺少科学手段与常识。

所统计1套36.52尿素工程,跟着设备使用的年限,备件就会有成千上万种。需要的备件种类越多、越庞杂。

5.缺少多种措施、方法来降低企业的备件库存量。

未对每年备件库存积压进行认真分析,制定有效处理办法处理积压的备件。

二、备件库存控制的有效措施与办法

1.加强备件的分类与管理

备件有成千上万种,价格差异大,对设备影响程度不一,采购周期有长有短,进行备件A、B、C分类,有利于在备件管理工作中抓住重点,利用好有限的备件储备资金,保证设备正常有序运行,并在设备管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状态检测、预知性维修。

2.ERP备件管理

ERP管理在每个企业管理都有应用,ERP能提供企业信息化集成的解决方案。不断新增、完善的功能为统计、查询、改进、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节省了大量时间,有限提高了工作效率。

3.加强技改、大修计划的备件管控

设备改造、大修是企业进步的途径。但由于多种原因,有一些改造的随意性强,要解决问题,首先应从技改项目的立项、技术经济分析抓起,在技改项目申报文件中应增加对原有设备、备件库存情况。

4.备件库存管理

对备件库存进行分解,落实到各车间执行,充分发挥各级设备管理人员作用,利用好备件资金,合理储备,保障设备维修需要,保证生产。由于备品备件的复杂性,在ERP上较难实现完全将备件库存金额指标分解到各车间,为便于每月备件库存考评,以此严格控制企业总备件库存。各单位所需备件均应按计划申报,并且做到谁申报谁使用,用多少申报多少;所有申报的计划备件均应及时采购到货。

5.平衡检修费与申报计划量的矛盾

制订相应的物资领用制度,将检修费用与计划申报量结合起来,做到用多少、报多少、领多少,减少盲目申报计划的现象,控制采购量。

6.引入“零库存”的仓储方式

化工企业的备件品种多、规格多、通用性差,我们可以将单一设备的备件如压缩机、造气炉、油压备件等、通用备件如缠绕垫、机封等备件进行“零库存”方式存储,即代储方式,企业与供应商签订协议,由供应商将企业所需物资存储在企业仓库,企业以实际使用量与供应商结算货款,这样即不占用资金又保证了生产物资需求。代储方式实施的注意事项:

(1)尽可能选择单一的、大型设备的备件,这类设备备件品种多、通用性差、资金占量大、生产需求量大、供货商单一,如压缩机备件、气化炉备件等。

(2)建立代储方式的物资管理模式,先出库、再入库,由保管员、采购员配合办理相关出入库结帐手序,建立手工帐与ERP双帐并行。

(3)保管员应按月与供应商核对帐目、盘点库存物资,防止代储双方出现帐目偏差,引起纠纷。

(4)代储物资原则仍属于供应商所有,企业不经供应商同意不得转借、调用。

(5)代储物资存储品种需经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设立库存定额,确定代储物资存储上限和下限,应以易损件为主,长周期、高价值备件为辅的原则进行备库,防止代储物资多而无用、积压库存、占用供应商资金、占用库房、货架的情况发生。

(6)在按月盘点的基础上,计划员、保管员应密切关注代储库存量,对不足定额数量的物资、备件,及时通知供应商补库。

(7)应保持代储物资货款结算通道的畅通。

7.对备件的计划申报、审批的控制管理

随着企业的发展,设备使用的越长久,需要的备件种类越多、越庞杂,而相对的技术人员、计划管理、审核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势必造成计划的准确性差、盲目申报计划的情况发生,审核、审批计划人员对现场情况掌握不充分,不能准确控制计划采购量,最终仍会造成库存积压,应建立严格的计划审批程序,才能有效的做好计划申报、审批的控制管理。

三、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基层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现状与改进

在各基层供电企业中,供电安全问题是其应进行充分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基层供电企业在工作人员素质较弱、供电线路网络覆盖面较大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其安全生产中存在相应的问题并经常发生相应的安全生产事故,因此各供电管理不部门应对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充分了解,在问题根源处出发对现代制度进行创建,并在经济市场相关条件的影响下,在思想、组织、条件等方面对安全生产进行完善,进一步推动供电行业快速发展与进步。

一、基层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现状

现阶段,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致使基层供电企业安全生产形势存在相应的问题。国家电网相关管理人员表明:生产期间安全监测力度较弱,安全防护措施缺失,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较弱,对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较为轻视,不根据安全施工规范进行工作等因素,是引发各种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因素;对各种常安全生产人员责任事故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出通常为相关工作人员工素质相对较弱,其中主要表现在较多一线基层工作人员身上。同时对三戴制度的忽视,生产现场监管力度存在问题;对相关安全生产事故重视程度较弱;相关工作票的签发与《安规》中的相关需求存在差距以及落实不严谨、生产现场安全措施存在合理性,生产、基建等从何区域安全措施不严谨;生产设备管理责任模糊;对《安规》认知存在问题以及习惯性违规工作;在检修维护期间工作人员安全互保缺失严重缺失等,在基层供电企业安全生产中具有较强的普遍性。

二、基层供电企业安全生产优化方法

1.促进安全文化建设,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安全文化是其实现的基础,技术方法只能对较低层次的安全生产进行实现,各种管理与制度方法则可较好对高层次安全生产进行实现,因此想要较好促进安全生产的实现只有对安全文化进行建设。安全文化的建设可较好对工作人员地思想与行为进行凝聚,对安全文化进行宣传与教育,真正的形成所有工作人员热爱生命、重视安全的思想。同时想要提高安全文化建设,加强工作人员安全工作理念则应该提升管理人员对其重视程度。其中管理人员能够身体力行的进行安全生产工作,对重点环节进行掌握则具有着较强的重要性。也只有在工作人员敢管理、善管理的作用下,才能充分的将安全生产落实在实处。在基层供电企业创建安全文化过程中,班组是其最终的实施点,也是进行安全文化培训的主要目标,更是安全文化的主要实施者,因此应以班组为基础,对各种活动与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行制定,在基础上提高班组的管理能力。同时在对班组进行文化与业务建立过程中,充分的以人为本这一原则进行遵循,在班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过程中,较好树立完善的交流环境,将工作人员之间的误会进行消除,促进和谐工作氛围的成立。2.以操作规范为核心,降低安全风险问题的发生。相关管理制度是促进安全生产实现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实际情况对具有较强完整性、覆盖面广、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并以此对工作人员进行鼓励与约束,真正促进依法治企的实现。首先,对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进行优化。在对安全管理进行完善期间,则应该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一思想进行充分的落实,根据实际情况对安全职责定期进行完善,真生的实现人人都是安全员。同时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四不放过,也就是根据事件发生原因、相关责任人处理、优化方法落实、相关工作人员处罚教育对事件进行充分的处理,这也是事件发生后应坚持的主要原则。其次,严格管理日常安全生产。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安全隐患排查、制度优化等进行严格的落实,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在突出现场管理力度的基础上,对安全生产预防管理制度进行落实,将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充分的转变为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在各种安全生产施工中对经验进行总结。再次,在对生产设备安全进行保障的基础上,对反事故技术方案进行制定,同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设备技术标准、运行标准等进行明确,进一步提高相关设备的使用时间。最后,在对电网安全进行保护过程中,应制定价较为完善的事件处理方案、继电保护管理参数等预防性工作与管理参数,并严格进行落实。3.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工作人员重视程度在基层供电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安全教育是其实现的基础。基层供电企业工作人员数量相对较多,一些发共作岗位具有较强的危险性。例如:供电线路人员、安装人员、维护人员等。对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让其在基础上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进行了解,在心理上树立良好的安全工作意识,进一步降低安全生产问题的发生。安全教育培训活动除了是一种法律义务,也是企业提升自身安全生产能力,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培训过程中应根据工作人员职能的不同对安全教育培训内容进行明确。在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过程中应主要针对安全经济学、事故处理等内容进行培训。对于监测人员应主要对其安全管理方式、方法以及相关标准等进行培训。在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时则应该主要对其安全操作、技术规范等进行充分的培训。对于安全教育培训方式也有半脱产、不脱产等,以其培训形式又分为知识教学、案例分析等。总而言之,以培训目标与内容对培训方式进行明确,进一步提高培训目标的安全生产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下,对供电质量的需求逐渐提升,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基层供电企业安全生产中还存在的一定的问题,对相关需求不能较好进行满足。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通过促进安全文化建设,树立安全生产意识、以操作规范为核心,降低安全风险问题的发生等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子啊满足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基层供电企业快速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龙飞.基层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与改进[J].科技风,2010,(23):124,126.

第13篇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

1.前言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教育培训不够,缺乏安全操作知识;生产设备不符合安全要求;安全防护设施缺少或存在缺陷等,但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是改善人的行为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企业安全文化的培养和建设,从员工的行为入手,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确立企业的安全目标,倡导共同的安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由此营造员工心理认同和具有团体凝聚力的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员工的行为,达到自律的最高境界。

企业安全文化可以分为环境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意识文化几个方面。文化是抽象的,必须与管理实际相结合方能发挥应有的效应;而管理的实施也应该充分考虑企业文化的定位和建设,二者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达到企业文化的建立和管理水平提高双赢的目的。

下面以广东奥林匹克场工程为例,就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并以此促进大型建筑企业和大型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作一个初步的。

2.工程特点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是九运会主会场,位于广州市东圃镇,占地面积30万㎡,总建筑面积(不包括看台面积4万㎡)14万㎡,设有固定观众座位8万席,总投资12.3亿元,由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承包施工。该工程于1999年1月动工,2001年9月竣工,它在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主要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规模大,工期紧,不同专业参建单位多,人员素质参差不一,工序复杂,需立体交叉作业,面广,安全生产管理难度大;

(2)大面积混凝土结构上层看台坡面倾角达31°,悬挑跨度向场内外分别为10.0m和10.6m,外悬挑端距地面近40m,采用超高支顶脚手架;

(3)钢屋盖由超过1万根互不通用的杆件和面积达60000㎡的屋面板组成,其中径向主桁架单榀重达128t,长75.1m,高5.2m,起吊高度达53.6m,安装精度要求三维控制在±2mm以内,高空作业量大,与地面距离大;

(4)场地空旷风大,又属雷区,加上施工人员中有不少烟民,而动火点多,仅钢屋盖施工的高空焊接动火点就多达6500多处,消防管理难度大;

(5)各种预留井口和孔洞繁多;

(6)施工中大型机具设备多,运输车辆进出频繁,用电点多、面广且线路长。

3.制定目标,建立体系——安全环境文化

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不仅要高标准和严格按照合同履行业主提出的“质量、工期、投资”的“三控制”要求,同时必须落实好对整个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的全方位控制。为此在工程动工之际,总承包项目经理部就提出了安全生产创“六无”的高标准管理目标,即实现“无重伤、无死亡、无坍塌、无中毒、无火灾、无重大机械事故”。

与此同时,以项目总经理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并设置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将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严格抓好进场参建队伍的管理,组织其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制定有关的责任制度、教育制度、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检查制度、奖罚制度等一整套现场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与各参建单位签订责任书,落实安全管理考核指标,在合同上明确安全生产施工的具体责任和严格的奖惩条款,坚决杜绝“三违”行为,做到“三不”(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由此建立横到边、纵到底,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安全管理体系,形成全员管理格局。

从设立消防台帐人手,完善动火审批制度、消防检查制度、奖罚制度、巡逻制度、仓库管理、火灾扑救及事故处理制度、危险品装运和使用规定,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等,建立施工现场防火的管理规章制度,坚持不懈抓消防,对液化煤气瓶的运输、储存和使用时的防晒、防爆、防火等都制定了严密的措施。建立“总承包项目经理部防火责任人、分项目部防火责任人、专业施工队防火责任人、防火安全员——巡(监)火员、义务消防队”五级消防管理架构,组织了专门的治安防火巡逻队,配备对讲机等必要装备,形成全员参与、全天候群防群治的消防组织,工地设有专职巡火员40人,夜间巡逻队员8人,义务消防队员196人。

4.确定重点,加大投入——安全物质文化

为了控制好施工环境的安全因素,按照施工总平面布置的要求,严格管理各项施工设施。在基础施工阶段,基坑面积大、范围广,还有6个独立深大基坑,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将所有基坑周边围蔽起来,共设立1.2m高的防护栏长达2678m,并在道路旁边的基坑装设安全警示灯,边坡每隔6m竖起1个“严禁攀爬、防止触电”的警示牌,24小时监控边坡安全。此外,考虑到本工程底板厚、面积大,钢筋绑扎作业人员多,为了切实保证生产安全,禁止电焊机进入底板范围,确保电源电缆与钢筋脱离接触。

在设备机具的安全性和维修管理上严格设备进场的性能检查,严抓安装就位后的安全调试,并建立设备卡及时记录使用过程的故障、维修、保养情况,以保障施工设备的正常运转。对于特殊设备如塔吊、桩机等必须取得劳动监督部门的检验合格证方准使用;对井式提升笼强制要求使用12种安全装置,经检验合格并配备劳动监督部门认可的安全员方可投入使用。

在消防方面强化管理,确保防火安全。消防投入虽然看不到直接效益,但总承包项目经理部充分认识到“安全就是效益”,因此对于消防工作需要投入的经费,领导高度重视,该花的钱决不省,确保按照有关消防管理条例不折不扣地配备消防器材和设施,沿体育场周边设置了1条直径100mm,长约1600m的消防水管,四周设置了配备消防水带的消防栓,合理设置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箱、消防水池、消防沙堆等;各幢临时房屋上都架设了避雷针;施工期间又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投入20多万元,增设了1套消防专用供水系统,这样使得工地的消防设施达到较高水平,整个消防系统配置完善、消防通道畅通,特别是宿舍、仓库、脚手架、模板堆场和易燃易爆物品临时存放点等重点监控部位,消防措施得力,有效地将火险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施工场地的变换以及施工阶段的变化,导致施工用电线路改动工作量巨大。总承包项目经理部始终严格执行建设部《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CJ48-88)的要求,临时用电针对不同施工阶段和不同专业特点,均编制有专项设计方案,坚持做到三级配电,两级保护,电箱实行“一机、一闸、一保护”制,照明、动力分别设置,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在施工现场及临设范围设置防雷系统,保证雷雨季节施工作业及居住环境的防雷安全。钢屋盖吊装作业时,重点监督吊装施工临时用电方案的实施,合理架设用电线路。装修期间重点对电箱少装漏电保护器进行整顿,严厉查处使用“拖板”和乱接乱拉行为,并对碘钨灯的使用做出限制。

5.全面防御,重点监控——安全行为文化

5.1统一思想,加强

总承包项目经理部经常组织员工安全生产政策和法规,教育干部员工深刻领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同时认真落实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有针对性提出各个施工阶段的安全要求,包括临时施工用电、深基坑围护、高支模、高空吊装等专项设计和安全技术方案,制定和下达雨季施工、防雷、防暑、防台风等季节性专项安全措施,保证安全教育普及到施工现场的每位员工。

进场员工必须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自觉遵守工作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忙而不乱,达到“我懂安全、我要安全、从我做起、保证安全”的根本目的。在施工高峰期现场人数多达5053人,全部人员都接受过严格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各种安全教育都签名存档。所有特殊工种(电工、电梯工、焊工等)均经专业培训,并持有专业主管部门签发的上岗合格证,由于措施得当,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安全系数,为防止安全事故提供了有力保障。组织各参建单位开展“做一件预防事故”、“忆一次事故教训”、“当一天安全员”的活动,以上活生生的惨痛案例进行安全教育,时刻警醒每位员工,提高他们的忧患意识,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

5.2抓好防护,严格监控

落实有针对性的各类专项防范措施,下大力气解决存在的薄弱环节,严防高处坠落,对于高支模、深基坑、大型机械设备、大负荷用电设施等部位,定期监测,专人负责;对于高温、高湿、台风、易燃易爆等恶劣施工环境,制定周密的应急预案,管理到位,落实到人。

(1)模板、脚手架和作业平台:上层看台坡度大,悬挑跨度大,外悬挑端支模高度近40m,是安全控制的重点部位之一,严格落实高支模的安全措施,是保证看台安全施工的关键。为此,重点监控、落实模板搭建和拆除的安全保证措施,加强成品保护,防止支模立柱与外脚手架立杆共用等违章行为,消除支模的安全隐患。

(2)塔柱与钢屋盖高空作业:由于塔柱形体高大,高空作业危险性大,故施工期间24小时派专人轮值,监控塔柱施工安全。钢结构屋盖高空安装作业采取在看台搭设满堂红操作平台的做法,为了加大安全系数,将钢管立杆与4层楼面钢筋混凝土立柱拉结在一起,加强棚架安全性能;在中间设置隔离层,加强走梯和通道的安全监控,采取悬挑铺平网保护,临边和靠近立杆的电箱以及其它设施加设防护棚,在棚架平台的周边设置1.2m高围护栏杆,并拉挂安全网,同时在使用中注重棚架的维护和检查。在钢屋盖结构杆件焊接施工中,动火点多达6500多处,给消防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此,在焊接点部位专门设置了专用水箱,配置了相应的消防器材,加强了专人监控和检查。

(3)结构施工阶段,高空、立体、交叉作业施工繁多,安全防护主要以“三宝、四口、五临边”为重点,对28个梯口、96个进出口、36个洞口、35个井口和预留管道口、井式提升笼的进出料口等进行严格围蔽保护。对拆除排栅后形成的四周临边进行重点维护,同时及时加强围护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新“口子”和临边等。

(4)在污水处理池、渠箱、管沟和地下车道等施工中,针对“面窄沟深”的·特点,严抓“三宝”,执行安全标准,杜绝麻痹思想,统一使用钢管设置标准化防护栏杆,拉挂合格安全网,设置警示安全牌。

(5)施工现场烟民众多,为确保消防安全,在安全区域开设专门的吸烟点,配有专用水桶,严禁在非吸烟点吸烟,并严格奖罚制度。

(6)进行钢筋取样时,必须先把作业模板淋湿,并配有灭火器及专人监控,作业完毕经检查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后才能离开。

5.3加强检查,落实整改

结合工地的实际特点,制定相关的防护措施,重点抓好安全防护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对重点部位实行重点检查、危险部位反复检查,着重查制度、查违章、查隐患,不断检查、督促、整改和落实,严查密检,确保人人、时时处于安全的良好状况,预防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现,则一查到底,按章处罚并勒令整改,决不手软和姑息。整改指令书明确规定整改的完成时间,并且按照IS09002的模式封闭,即整改指令书发出后,被要求整改单位要签署整改完成情况和时间,由安全管理部门核实整改情况后确认,才能将整改指令书归档存查。由于人员多,素质不一,总承包项目经理部特别重视狠抓个人防护问题,自始至终强制性要求按规范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必须系安全带等,对违反者一经发现立刻予以制止,耐心教育并严格按章处理,促使广大员工自觉使用防护措施。

5.4积极活动,广泛宣传

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周和“安康杯”活动。安全生产周是本工程现场强化安全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每年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丰富的活动,采取悬挂标语横幅、出宣传专刊、张贴宣传挂图等有效措施,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同时认真组织专项安全检查,成立“安康杯”安全竞赛活动领导机构,制定活动方案和安全保证措施,组织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安全大检查及专项安全检查,将安全生产意识,贯彻到每个员工日常的施工作业中。

在消防安全方面,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录像等进行宣传教育,强化日常的安全防火教育。在“安全生产活动周”和“119”宣传周活动中,邀请消防局的消防专家开设消防知识讲座,订做大型消防宣传标语,购买宣传挂图及消防宣传教育片等,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对传媒新闻报道保持高度警觉,社会上重大火灾事故见报当天就召集各参建单位有关管理人员开紧急会议,布置相应的工作,组织专项检查,及时将有关报道和评论组织学习,充分利用案例提高参建人员的消防意识,及时吸取社会上火灾事故的教训。

第14篇

[关键词]锅炉 汽包 热应力 温差

中图分类号:TK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027-01

1 引言

汽包是锅炉的重要组件,在使用中如果操作或管理不当会使其上下壁、内外壁产生过大的温差和热应力。其机械应力和热应力的综合应力在局部区域的峰值可能接近或超过汽包材料的屈服强度,汽包壁容易形成裂纹,扩展到一定程度时汽包将被破坏。

汽包承受的应力主要有压力引起的机械应力和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其中机械应力与其工作压力成正比,在设计中通过强度计算来确定汽包的壁厚、直径和选材等,运行中只要控制不超压运行,机械应力的最大值是稳定的。本文仅就因汽包壁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进行讨论,分析汽包壁温差大的原因,并提出控制方法。

2 汽包热应力分析

2.1 汽包壁温差产生的机理

锅炉在启停炉过程中,受工质传热的影响,汽包温度场发生变化,相应的温差也不断改变。当锅炉正常运行后,汽包各部分温度场趋于稳定,温差也逐渐减小。

2.1.1 锅炉上水时,汽包产生的温差

锅炉上水时,给水进入汽包后,先与汽包下壁接触,使汽包水位以下壁温首先上升,而上部未能与给水接触换热,壁温上升较慢,造成汽包下部壁温高于上部壁温,产生上下壁温差。同时,一定温度的给水进入汽包后,内壁温度随之升高,因汽包壁较厚,外部与环境接触,外表面温升速度较内壁温升慢,从而形成了内外壁温差。

2.1.2锅炉升压过程中汽包产生的温差

锅炉点火后,升压初期投入炉内的燃料量很少,火焰在炉内的充满程度差,水冷壁受热不均,工质吸热量少,且在压力低时,工质的汽化潜热大,这时产生的蒸汽量很少,蒸发区内的自然循环尚不正常,汽包内的水流动缓慢或局部停滞,对汽包下壁的放热系数很小,所以汽包下壁温升小。而汽包上壁与饱和蒸汽接触,当压力升高时,饱和蒸汽遇到较冷的汽包壁便发生凝结放热,由于蒸汽凝结时的放热系数要比汽包下半部水的放热系数大3-4倍,上壁温度很快达到对应压力下的饱和温度,使汽包上壁温度大于下壁温度,出现温差,且汽包升压速度越快,饱和温度升高也越快,产生的温差就越大。同时,汽包内壁与工质接触,吸收热量,温度上升较快,由于汽包壁较厚,传热过程中存在热阻,使汽包外壁温度上升较慢,出现内外壁温差。

2.1.3 在停炉冷却过程中汽包产生的温差

在停炉过程中,锅炉进入降压和冷却阶段,汽包主要由内部工质进行冷却,由于汽包内炉水压力及对应的饱和温度逐渐下降,汽包下壁对炉水放热,使汽包下壁很快冷却,而汽包上壁与蒸汽接触,在降压过程中放热系数较低,金属冷却缓慢,出现上部壁温大于下部壁温,造成温差。且降压速度越快,则温差越大。同时,汽包内壁受到工质冷却,温度降低,而外壁由于有保温材料包裹,处于绝热状态,温度下降较慢,出现外壁温度高于内壁温度,产生内外壁温差。

2.1.4 在事故状态下汽包产生的温差

在事故状态下,如机组甩负荷、四管爆漏紧急停炉时,大量的蒸汽排出,水位很快下降,为了维持汽包水位补入温度较低的给水,使得上下壁、内外壁受到冷却产生很大的温差。

2.2 上下壁温差产生的热应力

汽包热应力计算表明,汽包上下壁温差引起的热应力主要是轴向应力,切向和径向应力与之相比约低一个数量级,故可忽略不计。汽包上部壁温高,金属膨胀量大 ;下部壁温低,金属膨胀量相对较小。这样就造成上部金属膨胀受到限制,上部产生压缩应力,下部产生拉伸应力。热应力与温差成正比,汽包上下壁温差越大,产生的热应力越大 。

2.3 内外壁温差产生的热应力

汽包内外壁温差的形成主要是在升温过程,介质不断地对汽包内壁加热,内壁温升快 ,外壁温升慢,造成内外壁存在温差,使内壁产生压缩应力,外壁产生拉伸应力。应力计算表明,内外壁温差产生的热应力主要是轴向和切向热应力,而且轴向与切向热应力大小相当,控制汽包内外壁热应力的关键是控制升温速度。

3 控制措施

锅炉在启停过程中,由于温差的出现,使汽包产生热压力。如果控制不当,长期出现较大的热应力,会使汽包产生疲劳裂纹甚至出现拱背和弯曲变形,对汽包造成损害。因此,锅炉在运行中应从以下几方面严格控制:

a)在升、停炉过程中,严格控制升温或降温速度,一般升(降)温速度不大于1.5℃/min。但在锅炉启动初期应采用更小的升温速度,因为升压初期汽水饱和温度随压力的变化较大,此期间更容易产生较大的壁温差。在升压或降压过程中,若发现汽包上下壁温差超过规定值(40℃),应减慢升(降)压速度。

b)升炉时,加强水冷壁下联箱的放水,通过适当放水,用热水替换受热较少的水冷壁及不受热的联箱等部件内的冷水,促使各部位温升均匀,有利于建立正常的水循环,减小汽包壁温差。

c)维持燃烧稳定和均匀。采用对称投油枪定期切换,或采用多油枪少油量等方法使炉膛热负荷均匀,确保水循环正常。

d)尽量维持较高的给水温度。因为温度低的给水进入汽包,会使下壁温度低,造成上下壁温差大。

e)向汽包补给水时须严密关闭省煤器再循环门,否则,水短路进入汽包造成上下壁温差增大。

f)停炉后要避免大量排汽造成降压速度太快,应使汽包缓慢均匀冷却,同时尽量保持汽包高水位。

g)降压后期及停炉后要特别注意控制好汽包水位,尽量避免大量放水、补水使汽包下壁急剧冷却,汽包上下壁温差增大。

h)在处理“四管”爆漏事故中,尽可能稳定地控制补水量。水冷壁、省煤器爆漏,水位难维持时宜尽快停炉,停炉后可不再向汽包进水。同时停炉后要避免长时间开启烟道挡板造成炉内急剧冷却。

i)提高设备的检修质量,确保阀门严密。

4 结束语

汽包在长期运行中受交变应力的作用是必然的,在运行中应力对汽包的损害也必然存在。因此,除做好应力控制措施外,还必须在检修期认真做好检查工作,及时消除缺陷。

参考文献

[1] 陈陶锴,孟晓曦.火电机组启停过程中氧腐蚀的控制对策[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1,(03).

第15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在日趋严峻的竞争压力下,把控制成本作为开辟第二利润源、提升竞争力的手段。作为企业成本控制工作之一的物资供应管理工作,如何在生产材料大幅度涨价的情况下,既保证生产需要的供应,又实现材料成本的控制?本文从供应管理的角度出发,着重论述了物资供应工作三个重点环节在这种控制成本前提下的管理要点。

关键词:控制成本生产企业物资供应管理

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在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的同时,把降低材料成本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一种手段。材料成本是成本的主要构成要素,自然是控制的重点。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生产企业应如何进行物资供应管理?我认为:要高度关注物资管理的三个重要环节:计划管理环节、采购管理环节、储备管理环节,并抓住各环节的重点,才能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保证生产物资的供应。

一、计划管理环节

计划管理是物资供应工作的起点,也是材料成本的开始。在这个环节,要重点关注三个量的确定。

1.物资需要量。物资需要量是企业各部门在计划期内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而需要的物资数量,是物资计划编制的基础。它是以企业各用料部门计划期内提报的需用计划为基础、平衡现有库存为条件,按每种物资具体规格确定的。计算公式为:物资需要量=∑各用料部门需用量。

2.物资供应量。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关系到本计划期应该要多少物资才能满足企业正常的生产需求。计算公式为:物资供应量=物资需要量-现有库存量。

3.物资采购量。物资采购量是在物资需要量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回收复用、修旧利废、自制加工、积压改造的量而确定的。公式为:物资采购量=物资供应量-企业回收复用-修旧利废量-自制加工-积压改造量。

二、采购管理环节

采购是企业用资金向市场购买物资以满足生产需要的一种手段,它涉及物资买价、采购费用等材料成本的构成要素。尤其是买价,占材料成本的比重很大,能导致采购成本的升降。因此,在控制成本的大前提下,降低买价是采购管理环节的重点。降低买价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通过及时付款获取价格折扣。目前,供应市场属于买方市场,供应商之间竞争激烈。一些供应商为了及时收回货款,往往在付款方式上有所优惠以鼓励购买者及时付款。如现金采购,优惠采购金额的5%;10天内付款优惠采购金额的3%;20天内付款优惠采购金额的1%等。企业如采购资金充裕,采用及时付款的方式,能获取价格折扣,降低材料买价。

2、通过批量采购获取批量价差。企业的采购如果在量上能形成规模,则可以获取批量价差,降低物资买价。

3、分析物资价格变动规律,在价格回落时购买。

4、大宗材料和设备,用招标采购或竞争性谈判采购。

5、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与之签订长期合同。当然,降低买价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任何可以降低买价的手段都是采购考虑的对象,但必须要合情、合理、更要合法。

三、储备管理环节

所谓储备,是企业为避免或减少出现停工待料等事故的发生而储存的各种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不同形态。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储备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库存物资的数量在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况下尽可能最小化,即数量上合理的最小化。实现零库存的方法有很多,一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变相储备。变相储备就是不采用库存储备的形式,以此达到零库存。

2.由供应商委托就近的营业仓库或经销商存储和保管货物。营业仓库或经销商是一种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实体,供应商委托这样的实体储存货物,就是把所有权属于自己的货物存放在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仓库中,由后者保管和发送货物,企业则按照具体的使用数量和事先达成的价格向受托方支付相应的物料款项。

3.协作分包方式。企业的许多物资,可以委托或者承包给供应商加工,不必自己进料生产。这样,自己的库存就相应的减少,甚至为零。

4.实行供应商配送方式。一般来说,在没有一定储备的情况下,无论是生产物料还是成品的配送,都会影响企业的库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