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师德教育论文范文

师德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师德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师德教育论文

第1篇

在专业素质方面,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一部分还具有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有比较全面的学科知识基础,并且有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技能,能够适应社会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的步伐;从精神面貌看,青年教师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有较强烈的事业心和渴望成功的抱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他们给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活力和张力,但青年教师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

激烈的市场竞争给青年教师带来了许多心理压力,导致做事追名逐利,对工作没有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存在消极对待和应付的思想。

2.缺乏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一开始对未来往往有较高的期望值,有比较大的理想与抱负,希望能够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成功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青年教师起点低,需要自己不断努力,要做好“十年磨一剑”的准备,可由于对成功的渴望,急于得到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有的青年教师会出现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现象。

3.不注意小节,缺乏以身作则的意识

青年教师很大一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在穿着上比较学生化、随意,不注重衣着与身份的匹配,在学生面前言谈举止不注意教师形象,有的青年教师认为这样可以缩小和学生的距离,殊不知这样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除了受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影响以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有些年轻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注意小节问题,不仅起不到典范作用,反而有负面影响。孔子有句名言曰:“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

二、加强高校青年师德教育的重要性

1.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这是在总结和反思人才工作中人们感悟到的一个至理名言。首先,通过师德教育,帮助青年教师迅速实现角色的转变,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转变。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大学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大学教师,承担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其次,帮助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通过师德教育,帮助青年教师明确身上的使命和责任,定下今后努力的方向。只有德才双馨,并具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欲望和强烈的岗位责任、社会责任意识的人,才配当大学老师。爱因斯坦说过:“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帮助青年教师树立“德才兼备”的意识,在追求学术的过程中,更应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才能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

2.高校的明天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

第2篇

幼儿教师的劳动不仅带有关爱性、教育性,还带有启蒙性、益智性、奠基性、兴趣性、表演性,因此,教师必须带着极大的情感、热爱,才能启发引导幼儿对世界和未来的初步认识和体验。师德情感是教师在师德认知的基础上,对教育过程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的爱憎或者好恶的情绪反应和倾向。同时,也是在一定的道德原则影响下对他人的师德行为进行判断、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在幼儿园中主要的道德关系就是教师和幼儿的关爱关系。幼儿教师只有热爱幼儿、严于律己的职业情感,才能处理好和孩子的关系。对教育事业的深厚的爱的情感,是激励教师在教育劳动中勤勤恳恳,尽心尽力的强大动力。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君子的三乐之一。学生的道德成长,学业进步,进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都是教师生命意义的延伸和确证。正因为教师的工作的精神性,才使得教师有崇高的地位,因而收获职业的尊重,体会的师德荣誉,体验到职业幸福,提升师德情感。师德情感反过来又会促进和巩固道德理想,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进行教育工作。从幼儿园反馈的意见看,我校毕业生比较本科院校同专业毕业生有更好的应用能力、艺术素养、带班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在初次就业中表现的优势十分明显,这得益于我校扎实的艺术积淀优势、见习实习等实训制度和扎实的课程设置,才使得学生拥有较强的技能技巧上的核心竞争力。但学生普遍文化底蕴薄弱,可持续发展支撑不足,再次就业难度较大,从事教育科研能力稍显动能不足。幼儿园工作强度大,责任心强,收入偏低,编制少,人员流动大,幼儿教师在师德方面缺失的表现就是职业倦怠,对工作不够上心,不够积极,主动性不强,缺乏进取。

二、幼高专学前专业学生师德意识情况分析

关于道德品质的构成,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五因素说认为是“知、情、意、行、信”。“道德品质的功能就是控制和调节人的道德活动”。程印学认为“教师道德品质的构成有六个最基本的要素”即,“知、情、意、信、习、恒”。幼师生因为还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教师,因此我们的分析着力点放在师德认知、师德情感、行为意向等意识方面。经过5年的学习,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已经或正在投射给学生的师德教育,在学生自身心理意识中产生了较为深刻的专业思想和师德意识。在师德认知方面表现为热爱教育工作,愿意自觉遵守教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立志做一名幼儿教师;在师德情感方面表现在见习和实习中,开始喜欢幼儿,熟悉了幼儿园的工作环境,对一日常规和工作流程也较为熟悉,在幼儿园见习实习中能够尊重幼儿园老师,有了较好的合作意识;在行为意向方面表现为许多学生不断努力,在技能技巧课、专业课、各种考级证书上狠下功夫,努力改造自我,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笔者任教我校学前专业09级1-6班时,对这些学生进行过职业规划调查,从中发现了师德方面的问题:①从性格、气质、学业、身体素质、家庭支持、基本功和特长优势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②从就业意愿、地区政策环境、就业去向方面进行就业取向分析;③从价值目标、能力目标、机会目标、规划发展阶段、拟采取的措施和步骤。其中折射的师德教育方面的信息有:第一,在师德认知方面,有些学生不愿意从事幼儿教师工作。选择幼师专业,是家长的意愿,是受到了幼师生就业形势的影响;有些学生认为只要能考上在编,就在幼儿园干,多少钱都无所谓,目标很明确;也有的学生要开网店,开实体小店,想自己年轻的时候要创业。但大部分学生都表示毕业后的第一去向是到幼儿园工作,做一名幼儿教师。因为他们对其他行业知之甚少,感到没有竞争优势。第二,从师德情感来看,个别学生确实是出于热爱幼儿,喜欢幼儿教育工作,但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未来职业的无奈,可以看出学生在师德情感方面的水平比较低。我校的男生在师德情感方面表现的更低,他们很多人都是对未来去向不明,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第三,在师德行为意向方面,大部分学生都表示要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能够认真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总之,幼师生在师德方面的表现总体情况是好的,是积极的。大部分幼师生能够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重要性,正在努力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做着各种心理、意识、道德、技能和文化储备上的准备。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师德认识上的偏差,师德情感的缺乏,和师德行为的意向的不确定性。

三、学前专业幼师生师德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带来繁荣经济景象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在价值观方面导致一些人重实惠,重个人物质利益,崇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导致人们过分重视个体,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缺少社会价值的实现。这股浪潮也冲击到了所谓一方净土的学校,给学生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社会生活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学生在职业价值定位上过多的考虑经济利益。马克思说:“人们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个人利益”。还说“人类道德的发展一步一步跟随着经济上的需要,它确切地适应着社会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意义上,可以也应当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市场经济给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表现为青年人的人生观、政治观、成才观、职业观、婚恋观、时间观念、金钱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意识等方面的深刻变化。青年学生身上表现出明显的价值观的时代特征。渴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独立意识增强;非主流倾向加重,张扬个人价值;追求享受生活,忽视敬业精神;关注民主公正,道德意识滑坡。在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大众传媒和公众舆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关于师德的正能量的积淀正在被市场经济的趋利本质所侵蚀。在择业方面幼师生也越来越倾向于:发挥专业特长,注重经济收入,讲究实惠,追求舒适。吃苦耐劳、安贫乐道、两袖清风等传统师德观念正在被淡化,教师道德的底线一再被利益的物质动因所触及。(1)对幼高专学前学生师德教育工作的冲击。朱小蔓在《当代德育新理论丛书》总序中指出:“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自己把握幸福和希望之路,但一个人怎样把握自己的幸福和希望之路呢?道德教育是要把人引向幸福,引向希望。一个人最终是否能够把握幸福和希望之路,要靠自己的德性。”一个有德性的老师才能引导学生的德性,最终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幼高专是对幼儿教师进行职前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师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但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师德建设方面也难逃一劫。绝大多数学校在培养目标上轻“人师”而重“经师”。因为师德教育是个“软件”,很难向社会、家长、用人单位展示其成果,而声乐、舞蹈、键盘、美术、普通话等技能技巧“硬件”的展示既可让人一目了然,更能给学校带来荣誉。(2)对幼高专学前学生师德观的冲击。虽是大专生,已具有一定水平的道德观、价值观、是非观,但面对中西方文化的混融、各种思潮的纷纷涌入,还是比较容易迷失。少数幼师生在校期间不思进取,缺失社会公德,注重吃喝穿戴,虚荣心强,学习习惯差,注意力不集中,接受事物能力低,生活上自理能力差。表现在道德素质方面,自律意识薄弱;诚信意识不够,有考试作弊现象,有撒谎现象;不够尊师重道,行为不够文明。由初中生变成幼高专学生,是其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大转折,也是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虽在初中阶段接受过道德品质的教育,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负面素材,对她们头脑中原有的道德观念和规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加之个人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环境不同,反映在对师德的理解上也不同。这就决定了培养具有一定师德素养的合格幼儿教师,对幼高专学校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第3篇

关键词:教育;师德;民族地区

从职业价值上评价,教师是各类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与广大学生的德育发展和健康成长息息相关,存在“唇亡齿寒”的正比例关系。因此,教育条件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开展以师德教育为核心的教师职业素质培养实践,将有效提高民族地区学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促进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师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开展师德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也是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和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民族地区来说,要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层面以及落实人才强县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常态下加强和改进师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师德属于职业道德范畴而非技能范围,教育事业作为事关民族地区长远发展的最大的民生工程,担负着服务地方可持续性发展的历史使命,师德教育在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就目前而言,民族地区学校师德师风整体上朝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但部分教师在思想政治、业务能力、治学态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了地方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因此,在教育发展进入新常态下,加强民族地区师德教育迫在眉睫,只有创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过硬、技能精湛、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才能充分实现教师队伍在服务社会发展中的职业价值,进而为民族地区加快推进特色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二、师德教育的目标规划

师德教育决定教师的思想政治、职业取向和技能水准,师德教育只有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效果,学生的心身培养和学业教育才得以保证。

(一)提升思想政治。拥护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教师队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倍注重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激发教师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为人师表引导广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强化职业道德。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水平,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言传身教,形成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校师生融合式发展。

(三)转变教学理念。根据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情况,自觉遵循地方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推进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和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改革创新,在教育教学领域发扬潜心钻研、严谨笃学的施教风气,不断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四)激活师德内力。结合民族地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实际,把师德教育内容具体化、明细化,形成明确的教师培养考核机制。在教师个人作风上,坚持廉洁从教,将教师美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相结合,使校园教风学风得到优化。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开展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教师培训更注重技能提升,思想层面的教育容易被忽略,部分学校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漠不关心。二是县、乡、村三级中小学校较为分散,教师集中培训不够明细化、具体化、常态化。三是西部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条件落后,教师工资福利偏低,工作生活环境较为艰苦,教师队伍的思想情绪难以稳定。四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对不均衡,学校教育学生升学压力大,教育部门更多注重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内化于心,价值判断停留在课余的附加内容。

四、对策与建议

民族地区开展师德教育,首要前提就是顺应当地教育发展规律,既要符合学校教育教学要求,也要融合民族地区文化风俗习惯,两者结合,相辅相成。这里主要从广西侗族地区的文化层面进行对策分析。

(一)鼓楼文化为师德教育提供“和谐”理念。鼓楼作为侗族和谐文化的象征,因其团结性、平等性等特征而被称为“没有法官的公堂”“没有教师的学堂”,是侗族乡村传播正能量和先进价值观念的主阵地。通过组织由乡村退休教师和在职教师为主要成员,围绕“德”字开展“鼓楼讲堂”“鼓楼议事”,为学校师德教育的开放式宣传提供特色示范场所,从而把学校师德教育推进乡村公众的视野。

(二)萨坛文化为师德教育提供“善性”源泉。侗族“萨”文化的核心是感恩和友善,特有的“感恩文化”使侗族地区形成一种善于感恩、敢于贡献的价值理念,即价值观形成的自觉性意识根源。教师思想品质的“善”性是“德”的基础要求,师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教师队伍的职业价值和行业目标,为教师“传道授业”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内在的思想基础,教师队伍或具备教师资格条件人员因“善”而“献”的举措,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教师资源匮乏等突出问题。

(三)侗款文化为师德教育提供“正义”启示。侗款的约束力普遍被当地认可和遵守,形成特有的民间“律例文化”,对当地群众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师德教育中维护和监督教师的公平正义,除了固有的学校教师管理制度外,外在形式上可采用与侗款相似的方式加以明文,内在要求则以师德教育具体内容来加以实施(立款、聚款、讲款),并作为民族地区师德教育工作的考核参考,促使师德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