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财务比率论文范文

财务比率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财务比率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财务比率论文

第1篇

[摘要]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新的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时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法律风险是制约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必须认清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关键词]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成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居民个人财富急剧累积,个人理财意识也逐步增强。居民个人的理财服务需求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面对这样强大的市场,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都已开展相关理财业务,而各家商业银行更是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纷纷进入这块领域,推出各自的个人理财品牌。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巨大的市场潜力给商业银行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必然伴随一定的风险,而其中法律风险是制约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认清法律风险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界定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在实际操作中出现诸多不规范的现象,有些银行甚至以个人理财业务之名行高息揽储之实。有鉴于此,2005年1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办法和指引秉着“规范与发展并重,创新与完善并举”的监管原则,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了系统的界定和规范。此外,2006年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了《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对商业银行代居民个人进行境外理财的活动给予了规范。至此,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了比较清晰的规范依据和保障。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内涵和分类。根据《办法》,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的服务活动。按照管理运作方式的不同,个人理财业务可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前者指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客户根据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顾问服务管理和运用资金,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收益和风险。后者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风险与收益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的方式承担。而按照客户获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财计划分为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后者又可进一步分为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

(二)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的严格限定。在《办法》出台之前,关于是否允许商业银行提供保证收益理财计划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很多人担心商业银行会利用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把它作为一种高息揽储和规模扩张的工具,变相突破国家利率管制,进行不公平竞争。《办法》对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给予了承认,但为防止利用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变相高息揽储,《办法》明确规定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或相关产品中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应当是对客户有附加条件的保证收益;商业银行不得承诺或变相承诺除保证收益以外的任何可获得利益;商业银行使用保证收益理财计划附加条件所产生的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此外,银监会对保证收益理财产品实行严格的审批制。

(三)综合理财服务的准入起点。为保证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应综合分析所销售的投资产品可能对客户产生的影响,确定不同投资产品或理财计划的销售起点。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的起点金额,人民币应在5万元以上,外币应在5千美元(或等值外币)以上;其他理财计划和投资产品的销售起点金额应不低于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的起点金额,并依据潜在客户群的风险认识和承受能力确定。由此可知,《指引》提高了理财业务准入的门槛,这将使很大一部分中小投资者退出该市场,而拥有大量闲置资金的投资者将会成为购买个人理财产品的主力军。由此,个人理财产品结构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经营面临多重风险,而其中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失很可能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把法律风险单独列为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之一。对于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防范,我国《办法》和《指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列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内容之一。如《办法》三十六条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进行严格的合规性审查,准确界定个人理财业务所包含的各种法律关系,明确可能涉及的法律和政策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切实防范法律风险。”

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如下的法律风险:

1未按规定进行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的法律风险。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办法》和《指引》分别规定了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时必须履行相应的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义务,否则将可能会遭到客户的索赔请求并受到银监会的处罚。如商业银行利用理财顾问服务向客户推介投资产品时,理财计划的宣传和介绍材料应包含对产品风险的揭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客户揭示相关风险,说明最不利的投资情形和投资结果;按照要求对客户进行风险提示,如个人理财顾问服务中风险提示应设计客户确认栏和签字栏,由客户抄录确认栏的语句进而签名;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风险提示的内容至少包括语句“本理财计划有投资风险,您只能获得合同明确承诺的收益,您应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风险提示内容至少包括语句“本理财计划是高风险投资产品,您的本金可能会因市场变动而蒙受重大损失,您应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

2宣传和销售中的法律风险。我国对商业银行宣传和销售理财计划或产品的活动提出了一定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予以遵守,否则将承担相应的后果和责任。如商业银行不得销售未经批准的理财计划或产品,也不得将一般储蓄存款产品单独当作理财计划销售或者将理财计划与本行储蓄存款进行强制性搭配销售;理财业务人员和一般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人员的工作范围应有明确的界限;对于市场风险较大的投资产品,特别是与衍生交易相关的投资产品,商业银行不得主动向无相关交易经验或经评估不宜购买该产品的客户推介或销售。

3证据保留的法律风险。《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商业银行未保存有关客户评估记录和相关资料的,不能证明理财计划或产品的销售符合客户利益原则,给客户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按法律规定或合同的约定承担责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旦出现诉讼情形,商业银行应当承担举证的责任来证明自身理财计划或产品销售的正确性。因此,商业银行应妥善保存完备的个人理财业务服务记录,为以后可能产生的诉讼提供全面有力的证据。此外,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当与客户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或根据业务需要签署客户授权委托书和其他必须的法律文件,并妥善保管相关合同和各类授权文件,使合同文本能够齐全。

4金融分业格局下的法律风险。虽然我国现行法律对混业经营已显现出认可的趋向,但实际上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商业银行不得开展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由此,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往往也只能将客户的资金投向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等融资工具。然而,成熟的理财产品无一不和资本市场相连,随着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为了能够获得比较优势,必然会积极为客户的资金寻找更多利于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这会导致商业银行在现行分业格局下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

5代客境外理财违反投资所在地法律法规的风险。取得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受境内居民个人的委托可以以客户的资金在境外进行规定的金融产品投资的经营活动。这要求商业银行在开展境外理财业务时不仅应该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国家外汇管理及行业规定,而且还必须知晓且严格依照投资所在地的法律法规来开展投资活动,否则将会面临违反投资所在地规范的法律风险。

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成因分析

个人理财业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新业务,其法律风险的产生必然会有一定的端由,只有认清成因,追根溯源,才能真正找到解决此问题的良策。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针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有规定虽然出台的比较及时,但随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势必将涌现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法律法规来加以明确。且仅就我国目前的规定来看,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有些问题仍处于法律规制的空白状态。例如我国现将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性质界定为委托关系,但这种界定十分牵强,模糊和回避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属于信托范畴的实质,这种法律界定和现实业务运作的冲突必将难免法律风险的发生。再有,我国虽然对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给予了认可,但商业银行一旦破产,在破产清算中个人理财产品将处于何种清偿顺序,《办法》和《指引》都没有予以提及。另外,个人理财业务在商业银行获得资格的情况下可以涉及金融衍生品交易,且实际中复杂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一般也都会涉及该类交易,而金融衍生品往往具备“理财”的内涵,因为它也承担类似规避风险和保值增值的功能,由此导致的情形是个人理财业务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出现监管法规上的“交集”,商业银行对在判断适用何种法规及相应程序上存在困难。

(二)金融分业体制滞后于金融业务创新的整体趋势。国外个人理财业务的繁荣是以其本国金融混业的现实背景作为支撑的。由于西方国家放宽金融管制、实行混业经营,他们在个人理财业务中推出的理财产品可谓花样繁多,无论是证券交易、外汇交易、黄金交易还是保险业务、基金业务,只要客户有需求,银行统统可以代为,可以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实现了个人理财业务投资领域多元化和服务全能化,体现出“理财”的真正要旨。相比之下,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基本原则,这种分业经营的格局使金融机构之间缺乏足够的竞争和效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拓展也因此受到一定限制,许多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理财品种无法开办,最终导致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理财品种和服务手段的创新受到制约和束缚。

(三)银行法律风险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对法律风险的防范可以说是起到根本性的作用,由于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兴起较晚,商业银行对个人理财业务可以说是在摸索中前进,所以其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尚没有得到系统完善的建立。例如商业银行制定的业务制度、管理规章、操作依据等不够完备、存在疏漏,有些甚至与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相冲突和矛盾;银行法律部门的工作职责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地位和功能往往被定位于事后风险化解上,事前防范风险的作用被忽视;银行高层领导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一旦发生将造成的严重后果没有给予重视;业务人员的法律素质低下,为了稳住客户,有些业务人员往往明知道应该办理哪些法律手续,却为了行客户“方便”而使银行承担法律手续不健全的危险等等。

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防控对策

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防控,我们认为可以从其外部法制环境和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两个方面予以解决: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外部法制环境

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法律规定、填补其存在的法律空白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控制的基本前提。一方面,对于个人理财业务法律关系的定位问题,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明确;在注重对个人理财业务监管的基础上重视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的调整,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另一方面,面对商业银行竞相开展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和积极拓宽投资渠道的现实发展趋势,我国应加紧立法,扫清“灰色区域”,进而构建出个人理财业务完整的外部法制框架。

(二)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内控机制建设

内控机制的完善与否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倘若商业银行不自我约束,那么再完善的法律都将失去应有之意,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防范更是无从谈起。

1制定和完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内部规章制度。商业银行应当针对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点制定详细的规章和制度,尤其是对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重点防范。并且,针对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实际还要不断完善业务规章、健全操作程序。当然,一个重要的前提是银行内部的业务制度、管理规章等首先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且结合国家法律的调整对已有的业务制度、管理规章等进行必要的修改。

2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首先从银行高层管理者就要树立把法律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的管理态度,将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放在第一位,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确保个人理财业务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对个人理财业务人员定期法律培训,并且以一定的考核机制和惩戒机制来加以保障,使其树立起“法律至上”“依法操作”的工作理念。

3重视银行法律部门“事前防范”职能的发挥。应正视法律部门在银行经营中的重要性,将法律部门的工作重心由风险的“事后救济”向“事前防范”过渡,使法律部门的工作与业务部门的经营紧密结合,从而为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为个人理财业务部门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具体到法律部门应着力开展以下几方面的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防范工作:首先,订立个人理财业务合同、文书范本。合同和文书范本可以使业务操作规范进行,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商业银行要建立个人理财业务的合同文本管理制度,其法律部门应在遵守国家法律和本行规章的前提下,通过梳理和研究个人理财业务的常用合同,订立、完善并推广使用标准的合同文本,同时适应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来进行调整和修订。其次,加大审查力度。法律部门应严格根据已有的法律事务审查制度,认真完成行内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事务审查工作。法律部门在审查中如果发现风险点,应及时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为个人理财业务部门提供内容具体、操作性强的法律指导意见。第三,建立个人理财业务法律档案。建立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防范档案库,积累业务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今后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范例,同时也可以从中梳理出一些今后需要个人理财业务人员加强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炜个人金融业务与法律风险控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贺坤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几个问题[J]北京:中国金融,2005,(24)

[3]赖小民法律工作与银行经营风险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第2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财务影响

自2005年7月21日以后,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从改革运行至今,人民币对美元表现有升有降,对欧元、日元趋势也是如此,但幅度不大。尽管如此,来自各方面的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仍然不小,目前,国内的许多学者对人民币汇率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方面,对于人民币升值的财务影响及对策方面却极少涉及。本文在假定人民币汇率仍有升值压力的前提下,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并提出化解汇率风险的对策。

人民币升值对公司财务的影响

对公司财务费用的影响

财务费用是公司当期发生的费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期发生的直接计入损益的费用,财务费用的大小将影响公司的净利润。汇兑损益是财务费用核算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指在持有外币货币资产和负债期间,由于外币汇率变动而引起的外币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发生变动而产生的损益。

人民币升值影响公司财务费用体现在:人民币升值后,等量的外币只能换回较少的人民币,对于拥有外币债务余额(如外币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账款)的公司,外债折算为人民币后的汇兑损益将会减少,从而减少财务费用,而财务费用具有税收挡板的作用,它的减少将增加当期的净利润。因此,人民币升值后,拥有外币借款、应付账款等外债的公司将因此受益。如某公司2004年底有日元贷款折合人民币为15亿元,人民币升值2%将因此每年减少公司财务费用450万元(利息支出减少150万元,本金减少300万元),对公司整体盈利状况影响接近0.01元/股。对于拥有外币货币性资产(如外币现金、外币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的公司,人民币升值后,用人民币计价的汇兑损益将会增加,从而增加财务费用,减少当期的净利润。因此,人民币升值后,拥有外币货币性资产的公司将因此遭受损失。如某电厂拥有1.79亿美元和141亿日元的应收账款,人民币升值2%将使公司增加约人民币300万元的财务费用,这将影响到公司整体盈利状况。

对公司筹资成本的影响

汇率的“国际收支决定论”认为,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汇率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当一国有较大的国际收支逆差时,对外汇的需求大于外汇的供给,本币对外贬值;反之则会造成本币升值。从国际收支状况看,我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从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一直维持较大的顺差。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流入国,每年流入的国际直接投资高达500亿美元左右。这种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状况使得我国近年来的外汇储备节节上升,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6099亿美元,较2003年年底增加了51.3%,成为2004年全球外汇储备增加最多的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外汇储备的增加,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又进一步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了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入。

我国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影响了外商对我国的投资热情,导致海外对华投资的缩减。据报告,受人民币升值影响,我国2005年7月末外汇存款余额1605亿美元,比上月减少48亿美元;8月末,外汇存款余额为1611亿美元,虽比上月增加6亿美元,但远低于8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额4364亿元。从筹资的角度看,缺少外资或者是外资骤减将影响公司的权益资金的筹集,当公司急需资金时,只能转向其他的负债融资。受资金供求关系的影响,在资金供给数量一定的情况下,资金需求量增加,筹资成本必然上升。同时,负债资金增加,将带来财务杠杆的效应,如果投资利润率高于资金成本率,则负债融资将为公司带来额外的收益,反之,将给公司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影响公司的效益。

对营业费用的影响

营业费用是指公司销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展览费、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公司产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营业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费用的大小将影响公司当期的业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高,国际贸易盈余、外国直接投资、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西方发达国家感到了压力,担心我国会影响其在全球的经济利益,因此,世界主要国家仍就人民币升值问题向我国施压,希望通过提升币值的方式,削弱我国产品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竟争力,达到维护本国产业和经济利益的目的。

人民币升值将对以价格优势为特色的我国产品造成严重打击。由于人民币升值后,进口受到鼓励,进口商品变得便宜,出口减少,结果,本国市场上供给越来越多,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之间的竞争激烈,为使公司的商品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增加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许多公司将会在营销方面多下功夫,如扩大产品宣传、增设销售网点等,届时,营业费用将大幅增加,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应对人民币升值的财务对策

关注汇率的变动趋势

要关注美日等国对人民币汇率态度。以美日等为代表的各国对人民币的态度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民币汇率的趋势。2003年7月6日闭幕的亚欧财长会议上,日本、欧洲各国相继提出了人民币升值的要求。到了2005年前后,国外分散的压力逐步演变成为发达国家的国际共识: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或基于国内经济的需要,或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要求中国改变汇率制度,或径直要求人民币升值。在此背景下,尽管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有所上调,但上调的幅度不大,未达到西方主要国家的预期,人民币来自国外的升值压力仍然不小。

关注美国联邦基金加息情况。按理说,美元加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因为,美元利率的持续上升支撑了美元,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会引起国际热钱回流美国。尤其是在中国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实施后,目前美元短期利率已上升至4%,高过人民币短期利率2.25%(税后利率约为1.8%)的水平,由此将大大缓解国际热钱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巨大冲击。但有专家分析指出,当前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仍然远远低于美国等国的预期目标。当人民币升值幅度难以满足它们的要求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就很难减轻,相反这种压力将长期存在。所以,美元持续升息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压力将继续以经济问题的形式来反映政治问题的实质而长期存在。

关注国内学者对人民币汇率的态度。国内的一些知名学者,专门研究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汇率升值的幅度、时机,升值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等。这些对于公司财务管理人员来说,是很好的参考资料。此外,人民币汇率变动后,市场上的各种价格会随之发生变动,诸多因素,例如大宗商品的价格,房地产价格,都会有影响。

作为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应关注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关注人民币升值对产业内部可能造成的影响,时刻保持警惕性,及时调整相应的财务决策,减少汇率波动所带来的损失。

适量持有外币灵活管理外币债权债务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美元/人民币官方汇率由8.27调整为8.11,人民币升幅约2%。人行还宣布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0.15%幅度内浮动。作为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应坚持“尽早结汇,适量持有外币、灵活管理外币债权债务”的原则。“尽早结汇”是指公司收到外币时,尽快结算成人民币,由于人民币还有升值的趋势,央行总是根据实际经济运行状况来决定人民币升值的时机和幅度的,所以财务管理人员应认真分析汇率的发展趋势,减少央行突然宣布人民币升值对公司的冲击。“适量持有外币”是指对于出口、进口额均较大的外贸公司,可持有适量外币以应付日常之需,避免因外币不足所引起的短缺成本的增加,但应注意持有外币的时间不宜过长,以避免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灵活管理外币债权债务”是指公司对于外币类债权债务的管理要讲究方法,权衡利弊,选择能降低财务费用、使公司效益最大化的策略。如对于外币“应收账款”,要讲究收账政策和收账方法,改变信用政策,加速资金的回笼。而对于外币“应付账款”,在不影响公司信誉的情况下,尽量延迟进口材料或延迟付款,或改变货款结算方式,如采取远期信用证结算方式或以人民币计价等。

适当增加外币债务

如果一些外资预计人民币将进一步升值,必将选择最佳时机大量涌入中国,但因一时找不到好项目,就先存放在银行,到时资金供给将相对充裕,筹资成本会有所下降,公司可利用这一时机适当多举债,较好地利用财务杆杠为公司带来收益。所以,对于有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公司来说,可适当增加美元债务,这是一种较好降低融资成本的财务决策。增加美元债务的方法很多,诸如增加美元贷款、借外币负债、将人民币借贷变成外汇借贷、尽可能偿还人民币贷款、将要到期的国外贷款推迟还款等。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严谨的内部控制,要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把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由于汇率升值后可能影响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公司可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强内部控制,一定程度上抵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营业费用增加的影响:

加强资金管理。要由专门的财务人员对资金特别是外币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进行筹划,并由相关人员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体外循环。

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公司可在成本控制和定价上下功夫,降低成本应从现在逐步开始,待人民币升值时,公司依然能够向客户报出有竞争力的价格。对于成本控制,可在“采购成本和制造成本”上下功夫,并尽可能“降低费用率”等。如福耀玻璃公司推出了一整套“全面的战略成本规划”,通过降低设备使用成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和提升工艺和技术水平,保持成本竞争优势。预计公司到2006年能够将成本降低15%-20%,因此,即使人民币有一定幅度的升值,“福耀”也能够保持成本和价格的竞争优势。

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把财务管理人员的短期行为长期化。公司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建立相应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公司的激励和约束,使公司财务人员更关注汇率的影响及公司长远的发展,及时采取策略应对人民币升值对公司的影响,提高公司的效益。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汇率自由化应是大势所趋。不管国际市场有没有施加压力,中国目前出口强劲,外汇储备充足,对外部环境变化也有了较强的承受力,逐步调整人民币汇率、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我国未来的汇率趋势。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应未雨绸缪,关注时势的发展变化,从成本控制、增加原材料进口等方面,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积极筹划,即使不久的将来人民币再升值,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汇率风险。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财务影响

自2005年7月21日以后,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从改革运行至今,人民币对美元表现有升有降,对欧元、日元趋势也是如此,但幅度不大。尽管如此,来自各方面的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仍然不小,目前,国内的许多学者对人民币汇率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方面,对于人民币升值的财务影响及对策方面却极少涉及。本文在假定人民币汇率仍有升值压力的前提下,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并提出化解汇率风险的对策。

人民币升值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对公司财务费用的影响

财务费用是公司当期发生的费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期发生的直接计入损益的费用,财务费用的大小将影响公司的净利润。汇兑损益是财务费用核算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指在持有外币货币资产和负债期间,由于外币汇率变动而引起的外币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发生变动而产生的损益。

人民币升值影响公司财务费用体现在:人民币升值后,等量的外币只能换回较少的人民币,对于拥有外币债务余额(如外币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账款)的公司,外债折算为人民币后的汇兑损益将会减少,从而减少财务费用,而财务费用具有税收挡板的作用,它的减少将增加当期的净利润。因此,人民币升值后,拥有外币借款、应付账款等外债的公司将因此受益。如某公司2004年底有日元贷款折合人民币为15亿元,人民币升值2将因此每年减少公司财务费用450万元(利息支出减少150万元,本金减少300万元),对公司整体盈利状况影响接近0.01元/股。对于拥有外币货币性资产(如外币现金、外币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的公司,人民币升值后,用人民币计价的汇兑损益将会增加,从而增加财务费用,减少当期的净利润。因此,人民币升值后,拥有外币货币性资产的公司将因此遭受损失。如某电厂拥有1.79亿美元和141亿日元的应收账款,人民币升值2将使公司增加约人民币300万元的财务费用,这将影响到公司整体盈利状况。

对公司筹资成本的影响

汇率的“国际收支决定论”认为,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汇率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当一国有较大的国际收支逆差时,对外汇的需求大于外汇的供给,本币对外贬值;反之则会造成本币升值。从国际收支状况看,我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从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一直维持较大的顺差。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流入国,每年流入的国际直接投资高达500亿美元左右。这种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状况使得我国近年来的外汇储备节节上升,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6099亿美元,较2003年年底增加了51.3,成为2004年全球外汇储备增加最多的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外汇储备的增加,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又进一步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了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入。

我国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影响了外商对我国的投资热情,导致海外对华投资的缩减。据报告,受人民币升值影响,我国2005年7月末外汇存款余额1605亿美元,比上月减少48亿美元;8月末,外汇存款余额为1611亿美元,虽比上月增加6亿美元,但远低于8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额4364亿元。从筹资的角度看,缺少外资或者是外资骤减将影响公司的权益资金的筹集,当公司急需资金时,只能转向其他的负债融资。受资金供求关系的影响,在资金供给数量一定的情况下,资金需求量增加,筹资成本必然上升。同时,负债资金增加,将带来财务杠杆的效应,如果投资利润率高于资金成本率,则负债融资将为公司带来额外的收益,反之,将给公司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影响公司的效益。

对营业费用的影响

营业费用是指公司销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展览费、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公司产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营业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费用的大小将影响公司当期的业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高,国际贸易盈余、外国直接投资、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西方发达国家感到了压力,担心我国会影响其在全球的经济利益,因此,世界主要国家仍就人民币升值问题向我国施压,希望通过提升币值的方式,削弱我国产品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竟争力,达到维护本国产业和经济利益的目的。

人民币升值将对以价格优势为特色的我国产品造成严重打击。由于人民币升值后,进口受到鼓励,进口商品变得便宜,出口减少,结果,本国市场上供给越来越多,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之间的竞争激烈,为使公司的商品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增加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许多公司将会在营销方面多下功夫,如扩大产品宣传、增设销售网点等,届时,营业费用将大幅增加,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应对人民币升值的财务对策

关注汇率的变动趋势

要关注美日等国对人民币汇率态度。以美日等为代表的各国对人民币的态度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民币汇率的趋势。2003年7月6日闭幕的亚欧财长会议上,日本、欧洲各国相继提出了人民币升值的要求。到了2005年前后,国外分散的压力逐步演变成为发达国家的国际共识: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或基于国内经济的需要,或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要求中国改变汇率制度,或径直要求人民币升值。在此背景下,尽管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有所上调,但上调的幅度不大,未达到西方主要国家的预期,人民币来自国外的升值压力仍然不小。

关注美国联邦基金加息情况。按理说,美元加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因为,美元利率的持续上升支撑了美元,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会引起国际热钱回流美国。尤其是在中国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实施后,目前美元短期利率已上升至4,高过人民币短期利率2.25(税后利率约为1.8)的水平,由此将大大缓解国际热钱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巨大冲击。但有专家分析指出,当前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仍然远远低于美国等国的预期目标。当人民币升值幅度难以满足它们的要求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就很难减轻,相反这种压力将长期存在。所以,美元持续升息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压力将继续以经济问题的形式来反映政治问题的实质而长期存在。

关注国内学者对人民币汇率的态度。国内的一些知名学者,专门研究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汇率升值的幅度、时机,升值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等。这些对于公司财务管理人员来说,是很好的参考资料。此外,人民币汇率变动后,市场上的各种价格会随之发生变动,诸多因素,例如大宗商品的价格,房地产价格,都会有影响。

作为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应关注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关注人民币升值对产业内部可能造成的影响,时刻保持警惕性,及时调整相应的财务决策,减少汇率波动所带来的损失。

适量持有外币灵活管理外币债权债务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美元/人民币官方汇率由8.27调整为8.11,人民币升幅约2。人行还宣布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0.15幅度内浮动。作为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应坚持“尽早结汇,适量持有外币、灵活管理外币债权债务”的原则。“尽早结汇”是指公司收到外币时,尽快结算成人民币,由于人民币还有升值的趋势,央行总是根据实际经济运行状况来决定人民币升值的时机和幅度的,所以财务管理人员应认真分析汇率的发展趋势,减少央行突然宣布人民币升值对公司的冲击。“适量持有外币”是指对于出口、进口额均较大的外贸公司,可持有适量外币以应付日常之需,避免因外币不足所引起的短缺成本的增加,但应注意持有外币的时间不宜过长,以避免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灵活管理外币债权债务”是指公司对于外币类债权债务的管理要讲究方法,权衡利弊,选择能降低财务费用、使公司效益最大化的策略。如对于外币“应收账款”,要讲究收账政策和收账方法,改变信用政策,加速资金的回笼。而对于外币“应付账款”,在不影响公司信誉的情况下,尽量延迟进口材料或延迟付款,或改变货款结算方式,如采取远期信用证结算方式或以人民币计价等。

适当增加外币债务

如果一些外资预计人民币将进一步升值,必将选择最佳时机大量涌入中国,但因一时找不到好项目,就先存放在银行,到时资金供给将相对充裕,筹资成本会有所下降,公司可利用这一时机适当多举债,较好地利用财务杆杠为公司带来收益。所以,对于有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公司来说,可适当增加美元债务,这是一种较好降低融资成本的财务决策。增加美元债务的方法很多,诸如增加美元贷款、借外币负债、将人民币借贷变成外汇借贷、尽可能偿还人民币贷款、将要到期的国外贷款推迟还款等。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严谨的内部控制,要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把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由于汇率升值后可能影响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公司可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强内部控制,一定程度上抵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营业费用增加的影响:

加强资金管理。要由专门的财务人员对资金特别是外币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进行筹划,并由相关人员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体外循环。

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公司可在成本控制和定价上下功夫,降低成本应从现在逐步开始,待人民币升值时,公司依然能够向客户报出有竞争力的价格。对于成本控制,可在“采购成本和制造成本”上下功夫,并尽可能“降低费用率”等。如福耀玻璃公司推出了一整套“全面的战略成本规划”,通过降低设备使用成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和提升工艺和技术水平,保持成本竞争优势。预计公司到2006年能够将成本降低15%-20%,因此,即使人民币有一定幅度的升值,“福耀”也能够保持成本和价格的竞争优势。

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把财务管理人员的短期行为长期化。公司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建立相应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公司的激励和约束,使公司财务人员更关注汇率的影响及公司长远的发展,及时采取策略应对人民币升值对公司的影响,提高公司的效益。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汇率自由化应是大势所趋。不管国际市场有没有施加压力,中国目前出口强劲,外汇储备充足,对外部环境变化也有了较强的承受力,逐步调整人民币汇率、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我国未来的汇率趋势。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应未雨绸缪,关注时势的发展变化,从成本控制、增加原材料进口等方面,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积极筹划,即使不久的将来人民币再升值,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汇率风险。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Fisher判别模型;KMV模型;财务比率;违约距离

一、 引言

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本质上是以信用为基础和保证的,如何有效管理银行的信用风险,始终是商业银行面对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效可行的采集、整合信用的手段和方法,因此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根据现有的信息和资源,加强信用风险模型方面的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基于市场数据方法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KMV的DEF模型,是当前国际金融界最流行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之一,国内学者从1998年开始关注KMV模型,早期的研究局限于对KMV模型的介绍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有杜本峰的《实值期权理论在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和王琼与陈金贤的《信用风险定价方法与模型研究》等文章。目前国内对KMV模型的研究思路主要包括模型的修正及有效性检验。周沅帆用KMV模型研究中国上市保险公司的信用风险,将公司净收益增长率引入到违约距离的计算中,并且对模型实证结果表明KMV模型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张能,张佳重新设定违约点DP=a×STD+b×LTD,选取82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按照一定的判断标准,用Matlab程序进行计算得出最优的(a,b)值,通过比较新旧违约点下的违约距离,从而得出能更准确反映我国上市公司信用状况的违约点。但是模型的修正基本围绕违约点的设定、公司股权的波动率和预期公司资产价值等自身的修正,在我国由于有关公司破产的历史统计数据严重缺乏,很难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的违约距离DD和违约率DEF的映射关系,并且不能全面的反映上市公司的历史财务状况。

综上所述,基于以上两种方法的信用风险管理文献较多,但是能把两者有效结合的研究却不多。所以,本文利用Fisher线性判别模型将财务比率方法与市场股票数据方法结合起来,增加了基于KMV模型,利用证券市场数据计算的违约距离作为Fisher判别函数新的自变量,建立Fisher判别函数,扩展后的Fisher模型中,将KMV模型与财务数据的结合,使新模型既能反映上市公司的历史财务状况,也能反映其市场变化情况,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预测信用风险的准确度。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为以财务指标为自变量的Fisher线性判别函数构建,总体预测准确率达到87.9%。第三部分为增加违约距离为自变量的Fisher模型,即扩展后的Fisher模型构建,总体预测准确率达到92.6%,准确度高于第一类模型。第四部分为实证结果比较分析。从三个层面的比较得出,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预测时应将财务比率与市场数据等进行综合的分析,以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度。

二、 基于财务比率的Fisher模型的建立

1. 总样本选取。我们视被ST的上市公司为信用差的公司,没有被ST的上市公司为信用好的公司。截至2011年,在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上市的上市公司中有80家被ST的公司,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其中属于在制造业的上市公司就占了其中39家,其余均分散在其他各行业。因此为了考虑到行业资产规模及财务指标的不同,对模型建立的准确性有影响,所以本论文选择制造业的39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在39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剔除两家财务数据缺失比较严重的上市公司,共37家,我们随机选取了30家作为构建模型中违约公司的估计样本,剩余的7家作为违约公司的检验样本。并随机选取了同时期,规模差别不大的30家和6家正常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分别作为估计样本和检验样本中违约公司的配对样本。

2. 变量的选取。

基于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考虑,本文选择了32个财务比率作为建立线性判别模型的解释变量,这些数据来源于RESSET金融数据库,所选的数据充分反映了企业的每股指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现金流量指标、资本结构指标。包括:X1每股净资产、X2每股公积金、X3每股未分配利润、X4资产净利率、X5销售毛利率、X6营业利润/营业总收入、X7财务费用率、X8营业利润率、X9流动比率、X10速动比率、X11股东权益/负债合计、X12股东权益/带息债务、X13有形净值/带息债务、X14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负债合计、X15经营净现金流量/负债合计、X16经营净现金流量/流动负债、X17利息保障倍数、X18营业收入增长率、X19营业利润增长率、X20净利润增长率、X21净利润增长率、X22总资产增长率、X23存货周转率、X24应收账款周转率、X25应付账款周转率、X26流动资产周转率、X27总资产周转率、X28总资产现金回收率、X29资产负债率、X30流动资产/总资产、X31流动负债/负债合计、X32净利润/营业总收入。

(1)Mann-Whitney U检验。首先,对这些指标运用U检验进行简单的均值差异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共有24个变量其均值在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我们剔除另外5个差异不显著的指标,分别是X5,X19,X20,X23,X24,X25,X26,X31。24个指标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ST上市公司与正常公司的显著区别。

(2)主成分分析。选取的24个指标涵盖了财务比率的各个板块,避免了遗漏重要的信息,但是选取过多的指标会增加问题的复杂性,由于有一些指标均是对同一财务比率板块的反映,不可避免的造成信息的大量重叠。基于以上思考,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4个财务比率进行降维处理。由总方差分解表(表2)可以看出,保留7个主成分是合适的,首先满足了特征根大于1的标准,并且提取7个主成分时能解释约80%的总方差。

3. 基于财务比率数据的Fisher模型。7个主成分已经不存在多重线性关系,因此我们用这7个主成分做Fisher判别分析且选择逐步判别法估计判别函数的显著性,由Box'M检验结果(表3)的F值及其显著水平可知,各总体协方差矩阵相等,所以所选取的变量是满足判别分析的假定的。

由Wilks' Lambda检验(表4),认为判别函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通过逐步判别法得出的判别函数,即fisher线性判别函数为:

ST公司判别函数:G(1)=-0.527F3-1.122F5-1.068

正常公司判别函数:G(0)=0.685F3+1.350F5-1.252

三、 模型的扩展――增加违约距离DD的Fisher模型

1. KMV模型假设。本部分以2010年12月31日计算基准日,比较未来一年内这73家上市公司的信用状况。为了便于实证分析,先做如下假定:

(1)公司违约点的确定。与KMV公司的处理方法略有不同,根据张能,张佳在《改进的KMV模型在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中的应用》中的研究表明,假设违约点DP=1.8×流动负债STD+1.2×长期负债LTD时得到的违约距离更能反映我国公司的信用状况。其中,为了使预测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的负债数据均为公司2010年中期财务报告的数据。

(2)公司权益价值计算公式:收盘价×总股数。

(3)无风险利率为2.75%。

(4)预测时间为T=1年。

2. 违约距离DD的计算。用Mathcad15.0算出所有上市公司的违约距离DD值,进行Wilcoxon检验可见,两个总体的DD值存在显著性差异(表5)。将DD值与其他24个财务比率重新进行主成分分析,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得到的新的Fisher判别函数。

加入违约距离DD的Fisher判别函数为:

ST公司判别函数:G(1)=-0.607F3-1.259F5-0.506F6+0.506F8-1.247

正常公司判别函数:G(0)=0.755F3+1.479F5+0.411F6-0.493F8-1.390

四、 模型间预测结果比较与结论

从预测的结果可以看出,将传统财务比率与市场数据结合起来的Fisher模型预测结果总体上优于只用财务比率建立的Fisher模型。

1. 对于13个检验样本,对7个ST公司的预测准确率均为100%,6个正常公司的预测准确率为83.3%。检测样本的预测准确率均为92.3%。说明,两个模型对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均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2. 第一类模型的总体预测的准确率为84.9%,低于第二类模型的预测结果93.2%。

3. 在银行实务中,将违约公司误判为正常公司导致的后果比将正常公司误判为违约公司的后果更为严重,因为这将给银行带来更严重的风险。第一类模型将违约公司误判为正常公司的概率为10.8%,第二类模型的误判率仅为8.1%,低于第一类模型。所以,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预测时应将财务指标与市场数据等进行综合的分析,以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 沈沛龙,任若恩.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和方法的比较研究.经济科学,2002,(3).

2. 王春峰,万海晖,张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及其实证研究.管理科学学报,1998,(1).

3. Altman E I.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Journal of Finance,1968,(23).

4. Press S J, Wilson S. Choosing between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Discriminant Analysis. J. Amer. Statist. Assoc,1978,(73).

5. 方洪全,曾勇.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实证研究及比较分析.金融研究,2004,(1).

6. 周沅帆.基于KMV模型对我国上市保险公司的信用风险度量.保险研究,2009,(3).

7. 张能,张佳.改进KM模型在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中的应用.预测,201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09YJE790004),“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基金,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

第5篇

摘要:文章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界定了社会责任的对象,论述了基于财务的视角选择指标来构建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财务指标

一、引言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企业社会责任观念不断发展,许多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渐加深,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并逐步渗透到企业经营发展的每个环节之中。如何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能如财务业绩评价一样用量化的数据说话,让众人清楚明晰,是本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Carroll(1979)提出,在给定的时间内,企业社会责任必须要包括其对社会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等方面的义务。我国学者刘俊海(1999)将企业社会责任简单的解释为“以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1]李淑英(2007)吸收国外研究成果,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将现代竞争社会中的企业社会责任归纳为六个组成部分:企业对政府的责任、企业对股东的责任、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企业对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企业对社区的责任[2]。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或者能够被企业实施战略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个人或团体。[3]

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看,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四个方面的责任:对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主要是对股东和债权人的责任;对人力资源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主要是指对企业员工的责任;对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主要是对供应商、顾客、政府、社区、社会的责任;对生态资本环境者的责任。[4]

(三)企业的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虽然国内外学者尚未取得一致的研究结论,但多数学者支持两者成正相关关系。[5]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获得社会认可从而带来企业财务绩效的上升和财务状况的好转;相反,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会招致社会批评而导致企业财务绩效的下降和财务状况的恶化。

三、基于财务指标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基于财务指标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确定的原则和依据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选择是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前提,在具体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时,除应具备科学性、有效性等一般性外,还应根据其特点考虑以下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基于财务指标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总结起来主要为两个: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的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的正相关关系(即为第二章所论述的内容)。除此之外,国际公约、国内有关的法律法规或行业规范、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企业自身特点都是建立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建立的依据。

(二)基于财务视角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选取

1、对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企业的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主要是企业员工,企业承担的员工责任一方面是公司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工资福利的量化信息可以在公司的现金流量中取得,并据此计算员工获利水平指标;另一方面公司还应当关注员工在公司中的长远发展,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2、对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企业的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政府,企业履行其对政府的责任主要表现在积极依法纳税、支持政府的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及慈善事业等。

3、对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企业对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主要就是企业对环境的责任,主要表现为企业要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以及增加对环境治理的投入等等。

(三)基于财务视角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

基于财务指标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模型,就是利用“社会责任对象的财务指标化”,利用对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将各项财务分析指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全面、综合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内容进行剖析、解释,说明企业社会责任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状况。本文采用沃尔评分法构建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沃尔评分法又叫综合评分法,它是通过对选取的多项财务指标比率进行评分,然后计算综合得分,并据此评价企业综合的财务状况。

沃尔评分法的步骤:

(1)选择财务指标:选择财务指标比率应注意以下原则:所选的比率要具有全面性;所选择的比率最好具有变化方向的一致性;所选择的比率具有代表性。

(2)确定各项财务指标比率的权重:分配的标准时依据各个比率的重要程度,越重要的比率分配的权重越高。对各个比率重要程度的判断,应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要求,发展趋势以及分析的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

(3)确定各项财务比率的标准值

即判断财务比率高低的比较标准。只有有了标准,我们才能判断企业的某个财务比率是偏高还是偏低。这个比较的标准可以是企业的历史水平,可以是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等等。

(4)计算各个财务比率的实际值:

利用相关的财务数据计算企业各个财务比率的实际值。

(5)计算各个财务比率的得分。

通过各个财务比率实际值与标准值的比较,得出对各个财务比率状况好坏的判断,再结合各个比率的权重即所分配的分数,计算各个财务比率的得分。

(6)计算综合得分

将各个财务指标的实际得分加总,即得到企业的综合得分。

此方法采用1-9标度方法,对不同情况的评比给出数量标度

判断矩阵中的aij是根据资料数据、专家的意见和系统分析人员的经验经过反复研究后确定。应用层次分析法保持判断思维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

当C.R.

利用EXCEL软件进行基于财务指标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指标的权重确定。指标体系中四方面利益相关者的权重确定:

四、案例分析

以2011年中国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排行榜中排在首位的中国石油和排在第二位的中国石化为例,采用上述构建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来对二者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评分。

说明:由于环保经费的支出总额无法查获,则通过此行业的特点选取两个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即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

说明:上表中“标准值”是根据沃尔评分法的规定采用行业的平均值。罚款支出率、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是得分越高,则越低于标准值,表现越好。

五、结论

目前我国对于社会责任的研究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从财务的角度构建了一套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例来验证了该指标评价体系的有效性。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完成的,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创新,主要创新点体现在:

(2)文从量化指标的角度出发,均选用客观的数据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综合评分。

(2)本文采用沃尔评分法评价社会责任的综合得分及评价了社会责任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的责任,即企业对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人力资源利益相关者,社会利益相关者,生态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其中,指标权重的确定利用层次分析法。(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6~7.

[2]李淑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范围及特质.哲学动态,2007(4):41~46.

[3]单忠东,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第6篇

文章选取我国制造业2014年4月沪深股市的61家ST公司和61家非ST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熵权法,筛选出10个包含信息量多,并能准确预警的指标,通过这10个指标建立“因子分析”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得到财务危机预警函数(即为ST与非ST的判别函数),最后将测试组中60家公司的数据回代到预警函数中检验其判别率,判别率达到81.67%,具有较高的的判别正确率,说明文章建立的财务预警系统对于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预测与防范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财务预警;熵权法;因子模型;判别函数

一、引言

(一)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的意义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更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竞争条件下,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尤其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陷入到财务风险和破产危险的可能性急剧上升,这不仅会对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更会制约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故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要持续发展,必须警惕危机,正视危机,在经营活动中设立财务预警系统,进行经常性的分析和诊断。因此,本文将在对国内外有关财务预警研究的理论及模型的归纳、整理和评述的基础之上,来分析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研究的现状,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财务预警指标,建立财务预警模型。

(二)国内外文献述评国外对财务预警的研究要早于国内,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开始了对财务预警的研究,历经了从单变量分析到多变量分析的过程。我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6年吴世农、黄世忠首次介绍了企业破产的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1990年佘廉等人从事了企业预警研究,并于1994年发表文章对企业预警管理进行了系统分析。直到1996年以后,才陆续出现以企业财务数据为基础而建立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并逐渐发展起来。单变量预警模型是指以某一项财务指标作为判别标准来判断企业是否处于破产状态的预测模型。财务预警研究最早就开始于1932年Fitzpatrick用统计方法开展的单变量破产预测研究。在众多预测公司财务危机困境的多变量模型中,最早亦最著名的当属美国纽约大学1968年Ed-wardAltman教授的Z-Score判定模型。即: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1996年国内学者周首华、杨济华对Z计分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F分数模型。1999年国内学者陈静运用单变量分析方法和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方法分别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并将两种财务预警模型进行比较研究。2003年杨淑娥在Z-score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构造了Y分数模型,该模型在用于财务预警检验的回判准确率大致为86%。

二、样本、指标的选取

(一)样本的选取本文在样本的选取上是根据2014年4月沪深股市公布的所有ST公司(根据1998年实施的股票上市规则,将对财务状况或其它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specialtreat-ment,简称ST),其中ST股是指境内上市公司连续二年亏损,被进行特别处理的股票,*ST股是指境内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的股票)共90家中,抽取了本文需要研究的制造业中的61家公司,并根据同行业,同时期,规模相当(即非ST公司与相对应的ST公司的期末资产总额相差不超过150%)的配对原则,选取了61家与之相对应的非ST公司,共122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只有在满足上述配对原则的情况下才使得研究样本之间具有可比性,分析更趋合理性,结果更具科学性。

(二)指标的选取本文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和讯财经网以及大智慧投资软件,通过数据的整理,剔除了个别的缺失值和特大异常值,并根据以下原则选取16个财务比率基础指标:1.全面性,在系统的构建中,所考虑纳入的指标应能全面揭示企业的财务风险,且各指标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2.可比性,选取指标时,应注意评价指标口径范围和计算方法的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原则。3.同趋势性,即是指标正向化,当财务比率增大时,表示财务状况的改善,反之财务比率减小时,表示财务状况的恶化。4.可获得性,采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数据是可以获取的(和讯网、大智慧软件等)。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以上财务比率指标体系,可以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做出较为完整、客观的评价。但为了选取对ST公司和非ST公司区分能力强,包含信息多,权重更大,能准确预警的指标,下面采用“熵权法”对这16个指标进行筛选。

三、基于“熵权法”筛选财务指标体系模型

(一)本模型利用“熵权法”的基本原理本模型利用估计组中61个ST与61个非ST公司共16个财务基础比率指标,这些指标经过标准化,归一化处理后变成一个评价矩阵,计算出每个指标的信息熵,信息熵越大表明该指标有序程度越高,即该指标在该指标体系中差异小,信息熵越小表明指标在该指标体系中差异大,则该指标对于财务危机的预警这一决策起到的作用较大,可以被选用作为财务危机预警指标。

(二)指标的正向化和标准化设有n个公司,p个财务指标。为了模型研究的需要(即尽可能使每种能力中有一两个熵权大的指标来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取阀值为0.015,当熵权大于0.015时则选入该研究指标体系,当熵权小于0.015时则退出该研究指标体系,通过比较得出最后的指标体系如图1。

四、基于“因子分析”模型分析

(一)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因子分析法是在尽量减少信息丢失的前提下,从众多指标中提取出少量的不相关指标,然后再根据贡献率定以权重,进而计算出综合得分,其计算结果更为准确、客观、操作性比较强。因子分析中有多种确定因子变量的方法,如基于主成分模型的主成分分析法、极大似然法、最小二乘法等,本文选取的是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主轴因子法。本文根据估计组中61家ST公司和61家同行业、规模相当的非ST公司作为样本,以“熵权法”筛选后的10个包含信息多,重要性更大的财务指标为基础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因子分析,最后得出因子综合得分函数—财务危机预警判别函数,并通过估计值综合因子得分值的排名表求出ST与非ST的分割值,作为判别公司财务与否出现危机的预警值,最后再选用测试组的样本进行回代,检验判别函数的判别正确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方法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二)因子分析的求解过程下面对熵权筛选后的10个指标正向化后的数据(逆指标的正向化公式为yj=1-xj)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的运行,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表3可以看出,KMO值为0.744,大于0.5;Bartlett检验的卡方统计量为1019.591,相伴概率为0.000,在给定0.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各指标变量的相关矩阵是单位阵的假设,即两种统计检验方法都揭示指标变量之间是高度相关的,因此适合作因子分析。求得变量的样本相关阵R的特征值λi,前m个因子方差贡献率如下表根据累积方差贡献率须大于85%的原则,由上表可看出前5个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达到88.81%,这5个公因子包含88.81%的信息,确定以5个公因子做因子分析。初始因子载荷阵B0m,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求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BΓm,使得旋转后各因子载荷阵的各元素按列向0或1两级分化(初始因子载荷阵,旋转后各因子载荷阵,0~1分化表如表5)。根据以上矩阵运算得出61家ST跟61家非ST公司的因子F1,F2,F3,F4,F5的因子得分值,因子命名见表6。通过EXCEL对以上61家ST公司和61家非ST公司财务比率指标的综合因子得分值进行排名,取这61家公司的得分值的中位数作为本模型区分ST与非ST的分割值PS-财务危机预警值,通过得分排名可看出在第31与32位的公司的综合因子得分值分别为1.332,1.266,本模型取这两个数的平均值作为本模型区分ST与非ST的分割值PS-财务危机预警值为1.299。本模型用了10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其中资产负债率是逆向指标,所以当要求出一个公司的综合因子得分值时,要先将公司的财务比率原始指标xij进行正向化,即资产负债率这个指标进行正向化(用yj=1-xj公式),然后将其正向化后的10个财务比率指标yij代入上面的判别函数中,若一家非ST公司的综合因子得分值大于且接近于分隔值PS-预警值,则说明该公司应该启动财务危机预警,调整经营战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以避免被ST。

五、财务预警模型的检验

将测试组中60个ST跟60个非ST的10个正向化后的财务比率指标数据代入到上面的财务危机预警判别函数中,得到这60家公司10个指标的因子F1,F2,F3,F4,F5的得分值及综合因子F综的得分值。将以上得出的60家公司的综合因子得分值F综由大到小进行排名,若公司的综合因子得分值大于分割值PS-财务危机预警值(1.299),该公司被判断为非ST公司则说明判断是正确的,若公司的综合因子得分值小于分割值PS-财务危机预警值(1.299),该公司被判断为ST公司则说明判断是正确的。本研究中有4家ST公司的因子得分值大于分割值PS,错误判断数为4个,有7家非ST公司的因子得分值小于分割值PS,错误判断数为7,总的错误判断数为11,则正确判断有49家公司。判别率θ=49/60≈81.67%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判别率达到了81.67%。说明当一家上市公司将以上10个正向化后的财务比率指标代入判别函数中,若大于分割值,则我们有81.67%的把握性说此公司为财务不存在危机,若小于分割值,则我们有81.67%的把握性说此公司财务存在危机,此模型对于ST跟非ST公司的判别率达到了81.67%。

六、结论

1.本文基于61家ST与61家非ST公司的16个财务比率基础指标,通过建立“熵权法”模型筛选出10个包含信息多,能准确预警的财务比率指标,接着利用“因子分析”模型求得估计组中61家公司的综合因子得分值,并根据综合因子得分排名确定ST与非ST分割值(即为财务危机预警值)及财务危机预警函数,最后将测试组的数据代入财务危机预警函数中,求得预警函数的判别率为81.67%,从而建立起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2.本文在进行“因子模型”分析的过程中用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及特征值求得每家公司的综合因子得分值,结果更优,更准确,相对于其他论文用主成分法还有旋转前的载荷阵及特征值得分的结果更能准确预警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

3.本文所选取的样本具有合理性和全面性,根据行业分类和总资产规模进行配对选择,模型中选取的财务比率指标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能较好辨别财务危机公司及非财务危机公司的区别,但是此预测模型结论的准确性还受到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真实性的影响,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仍然存在操纵会计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现象,故该模型的预测效果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世农,黄世忠.企业破产的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J].中国经济问题,1987(06).

[2]佘廉,张倩.企业预警管理的系统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11).

[3]FitzpatrickDA.AComparisonofRatiosofSuccessfulIndustrialEnterpriseswithThoseofFailedFirms[M].CertifiedPublicAccountant,1932(04).

[4]AltmanEI.FinancialRatios,Dis-criminateAnalysisandthePredictionofCorporateFailure[J].TheJournalofFinance,1968(04).

[5]周首华,杨济华,王平.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式[J].会计研究,1996(08).

[6]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9(04).

[7]杨淑娥,徐伟刚.我国上市公司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01).

第7篇

摘要 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外的相关学者对于企业的相关财务状况的相关预警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并且有着“Z计分法”的诞生,但是在40年的不断发展中Z函数的相关应用和扩展已经非常的普遍。但是,因为企业的国别、地域、行业、规模等的不同使得Z函数在我国的相关企业的实际应用是不符合我国企业的发展情形的。

关键词 机械制造业 财务状况预警 经济学分析

一、相关企业的样本选取以及变量选取

财务状况的相关预警预测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2002年的年底,在深圳和上海两个城市的A股市场中有着一百零五家ST公司,我们见面过在深圳的相关A股市场中进行机械制造产业的相关企业作为实际的研究资料,对其分别通过机械制造相关产业的相关ST作为其抽取的相关样本,并且对于机械制造产业中的ST企业中抽取十家,再将实际的机械制造相关产业中非ST的相关企业作为样本,并依据一定的比例间隔对于十家非ST相关公司进行随机抽取并作为其对照样本组。除此之外,在进行五家相关机械制造产业的相关公司进行随意抽取并将其作为测试样本,依照这样的原则在深圳市的A股交易市场的二十五家已经上市的机械制造产业中的相关企业作为此次进行研究的相关样本,并且对他们分别计算出每股的实际收益、以及股东实际权益的相关比率和净资产的实际收益率以及总资产实际周转率和主营业务的实际利润率、企业的总资产的实际增长率。详细的相关情况请见表一:

为了分析对于上面情况所叙述的相关财务比率是不是能够真正有效的进行ST公司同非ST公司有效的区别,我们对于上述的20家相关的上市公司的实际的相关估计样本通过相关统计软件来进行6个相关财务比率的T检验。经过对于T检验所得出的结果的分析和了解,我们获得以下的相关结论:在每一股的实际收益以及主要经营项目业务的实际利润率进行双尾T的相关检验的实际显著性的概率都大于百分十零点零五。可以认为对于每股收益以及其主要经营项目业务的实际利润率都不能对于ST公司以及非ST公司进行良好的有效的区分。企业的净资产的实际收益率、总资产的实际周转率、股东权益的实际比率以及总资产的实际增长率的相关双尾T的实际检验的相关显著性的相关概率都小于百分之零点零五。这四项相关比率都能够对于机械制造产业的非ST公司以及ST公司进行良好的区分。以下将选用净资产的实际收益率(Y3)、总资产的实际周转率(Y2)、股东权益实际比率(Y1)以及总资产的实际增长率(Y4)这四项指标来将其作为研究的实际有效的相关财务变量并建立起实际的机械制造产业的相关财务状况的相关预警预测模型。

模型的建立

在对于20家相关企业的十几样本组的某年所进行上报的相关财务比率数据进行统计软件的相关统计之后进行了分析,对于其主要的成分特征值以及贡献率进行了相关对比。得出Z1的实际运营能力的特征值是1.91,其贡献率是40.8%。累计贡献率是38.08%;Z2的发展能力其特征值是0.97,贡献率是19.2%,累计贡献率是57.0%;Z3的盈利能力其特征值是1.12,贡献率是19.4%,累计贡献率是77.4;Z4的偿债能力其特征值是1.30,贡献率是21.6%,累计贡献率是100%。我们将其累计贡献率取为100%,也就是说这四项主要的相关成分所包括的原有的相关变量信息的100%。这四项财务的原始比率对于这四个的主要的成分的实际因子负荷量以及因子得分系数的相关矩阵见以下表3和表4。

依照上述的情况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得到在机械制造相关产业的实际ST公司的相关财务状况的实际预警预测模型应该如下所示:

RS=0.408*Z1+0.192*Z2+0.194*Z3+0.216*Z4

当RS大于等于0.07,就表明了该企业是一种非财务状况下预警的相关企业,当RS的值大于0.07,就表明该企业是财务状况的相关预警企业。

模型的实际检验

为了对于相关模型进行预警作用的实际检验,我们将其他的机械制造相关产业的相关测试样本组里面的6家企业(其中3家是机械制造相关产业的实际非ST公司和2家是机械制造相关产业的相关ST公司)中的以上四项实际的财务比率运用预警模型进行相关计算并得到了相关的RS预测分值。其结果如下:

通过检测的相关结果显示,在机械制造相关产业中的ST公司其RS值都小于0.7,其检测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一直,而三家非ST机械制造相关产业的企业的实际RS值都大于0.07,这就进一步说明了这三家企业并不是财务状况的相关预警企业,从而同实际情况达到一致。

模型局限性

1.预警预测的财务状况的前提是该企业对于其自身的相关财务数据具有真实可信的特点,但是由于现在的企业的相关会计信息出现着频繁的失真现象,因此有一些相关企业不能够对于自身的实际财务数据进行真实性的反应。这样就会使得上面所涉及的模型里面的相关财务指标不能够真实完全对于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进行反映。因此,在对于企业的预警预测财务状况进行良好的模型规划之后,还要对于企业的实际会计管理进行加强,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保证在企业进行财务数据的的时候,能够是企业的真实财务发展运营状况,从而保证企业在其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的时候,不会偏离公司的正常经营发展状况。以便于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综合运营水平,加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从相关行业的方向来说,这项模型是通过机械制造相关产业作为实际分析和计算的样本而得到的,因为在不同的企业中的产业的实际财务比率都有着自己的特点,造成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对于不是机械制造相关产业的企业在运用该模型进行相关研判的时候一定要在事先进行修正。要根据自己所在公司的经营状况,市场经济发展情景以及自身的各项因素等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对比,找出适合自己所在企业的预警预测财务状况的相关模型,从而真正的帮助企业建立起良好的财务预警预测系统。

3.根据本文中所设定的模型并没有对于非财务指标的相关因素的有关影响进行考虑。所以模型的实际应用还会受到不用的企业的评价标准自身主观性、条件差异性等的限制,从而难以对于企业全面满足。所以在进行预警模型的了解和分析的前提下,还应该对于非财务相关指标的干扰因素以及一些有经验的相关分析人员的实际直觉来进行定性的评价以及分析。

总结:财务状况的相关预警预测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于企业的预警预测财务状况进行良好的模型规划之后,还要对于企业的实际会计管理进行加强,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保证在企业进行财务数据的的时候,能够是企业的真实财务发展运营状况,从而保证企业在其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的时候,不会偏离公司的正常经营发展状况。本文通过对于上海和深圳的20家上市企业进行财务比率的统计和分析,得出在机械制造相关产业中的财务预警预测的相关模型。从而有效的实现对于机械制造相关产业的财务状况实际的预警的经济学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位文明,刘海涛,张俊,赵万华,张晓毅,朱祥.基于实际面压力分布的结合面有限元建模方法.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1(08).

[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1年年度索引(第40卷第1-6期,总第212-217期)(卷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1(06).

第8篇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发生财务危机乃至破产的情形越来越多,因此有效地预防财务危机的出现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财务预警研究理论,并对现有的理论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评价。

关键词 证券市场 上市公司 财务预警

一、引 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财务危机成为导致企业生存危机的重要因素。因此及时沟通企业有关财务信息,构建财务预警系统,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是每个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根据这些信息构造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已经具备了现实的可能性。

财务预警理论是随着证券市场不断发展而产生和不断深入的。“危机预警”思想源于20世纪初的欧美,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了显著成果,进入90年代,由于企业危机爆发的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危机预警管理。与此同时,财务预警的研究也相应展开。根据研究方法的差异,一般可将这些理论大致分为定性预警分析和定量预警分析两类。

二、定性预警方面的研究

财务预警的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标准化调查法是通过专业人员、咨询公司、协会等,通过直观的归纳对企业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详细调查和分析,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

“死阶段症状”分析法认为:企业财务运营病症大体分为四个阶段:财务危机潜伏期;财务危机发作期;财务危机恶化期;财务危机实现期,而且每个阶段都有其典型症状。

管理评分法是美国学者仁翰•阿吉蒂在对企业的管理特性和破产企业存在的缺陷进行调查中,对集中缺陷、错误和征兆进行了对比打分,还根据对破产过程产生影响的大小程度对他们进行加权处理。

我国学者李秉成从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形成角度、困境征兆角度探讨了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分析方法。提出了财务困境加权分析法和象限分析法两类财务困境综合分析方法。

三、定量预警方面的研究

最早的财务预警研究是菲茨帕特里克(1932)开展的单变量破产预测研究。他最早发现陷于财务困境的公司的财务比率和正常公司相比有显著不同,从而认为财务比率能够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并对企业未来具有预测作用。美国学者比弗(1996)最早运用统计方法研究了公司财务失败的问题,提出了较为成熟的单变量判定模型。但是单变量模型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美国学者阿特曼(1968)最早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炼最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比率,将多个标志变量在最小的信息损失下转换为分类变量,获得能有效提高预测精度的多元线性判别方程,被称为Z分数模型。我国学者周首华等 (1996)提出了F分数预测模型,通过更新指标和扩大样本数对Z分数模型进行了修正。多元线性判定模型具有较高的判别精度,但存在一些缺陷。其一,模型假定比较严格,现实中的样本数据往往不能满足其自变量呈正态分布的假定前提。使得结论必然存在令人质疑的成分。其二,在前一年的预测中多元线性判定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但在前两年、前三年中其预测精度都大幅下降。

奥尔森(1980)第一个采用Logit方法进行破产预测。其模型使用了9个自变量估计了三个模型,分析样本公司在破产概率区间上的分布以及两类错误判别错误和分割点的关系。我国学者陈晓等(2000)以38家ST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Logit回归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负债权益比率、应收账款周转主营业务利润/总资产、留存收益/总资产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其后多位国内学者也采用类似方法对上市公司财务预警进行了研究。

类神经网络模型一般是利用一组案例建立系统模型,该模型接受一组输入信息并产生反应,然后与预期反应相比。如果错误率超过可以接受的水平,需要对权重作出修改或增加隐藏层数目并开始新的学习过程。经过反复循环,直至错误率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这时学习过程结束并锁定权重,类神经网络就可以发挥预测功能。奥多姆和沙尔达(1990)开拓了用BP神经网络预测财务困境的新方法,我国学者杨保安等(2002)采用ANN模型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结果表明样本的实际输出和期望输出较为接近。现实中神经网络具有较好的纠错能力,从而能够更好的进行预测,但由于理论基础较薄弱,其对人体大脑神经模拟的科学性、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适用性也大打折扣。

四、浅议国内外现有文献

在财务预警的定性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对引起企业危机发生发展的内外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但结论能够直接和定量模型结合起来的还不多。从财务预警的定量研究方面看,国内外学者结合各种量化技术,出现了众多的预警模型,但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差。而笔者认为模型的最根本作用还是得应用到实际中解决不同财务信息使用者的认知需要。

由于财务预警模型的局限性、模型变量的选择方法问题、财务信息失真问题以及非财务变量对财务预警的影响,使得财务预警理论的实际应用一时很难得到解决。而只有解决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才能为正确解决上市公司财务预警课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彭韶兵.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西南财经大学.2001博士学位论文.

第9篇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一、引言

公元前3000年前,我国长江上的皮筏商人就懂得将每人的货物分装在几条皮筏上,出现了“损失分担”的风险管理雏形思想。但是当风险管理理念深入人心时,人类在财务风险和金融风险面前却脆弱无力。根据Dun&Bradstreet(美国一家著名的咨询公司)的记录,美国1991年财务失败的企业有87266家。在我国国内,截至2003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共有ST公司123家(含三家纯B股公司)。这些公司被特别处理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它们大多数是由于“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财务风险的界定

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的一种,是与财务有关的风险。它通常指在现代财务管理中,特别是在企业资金的运用中,影响企业决策的种种不确定因素。笔者认为,要界定财务风险正确涵义,首先要正确理解财务风险的本质。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财务风险的本质就是资本价值形态转化的风险。在G——W•••P••W′——G′的资本运动中,由于有对资本价值增殖的目标期望,但限于资本流通不畅、资本形态无法转换,需要通过财务获得货币用于垫支才会出现一系列财务风险的转移和积聚。以次类推,财务风险应当是一种交换性的风险,是价值在其载体形态上转移、变换和复位的风险。

(二)财务预警基本理论

财务风险预警是由财务危机和预警两个词组组成的。财务危机是指企业丧失支付能力,无法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以及出现资不抵债的经济现象。它是企业遭受企业财务风险的结果。但是关于企业是否处于财务危机,国内外目前没有一种权威的界定标准。

财务危机预警属于社会经济预警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预警理论是财务危机预警的理论基础之一。建立和完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需要具有坚实的经济预警理论基础,因此,这里简要阐述经济预警的基本原理是必要的。经济预警基础理论认为,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经济活动,预警过程不外乎都是由这样三个环节组成的循环:目标—手段—结果→目标—手段—结果→ ……。其中,目标环节是信息的加工处理阶段;手段环节是目标的实施阶段;结果环节是目标与手段相互校验,相互适应的阶段,物流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为下一轮循环的运行提供现实基础。在上述过程中,监测与预测自然是极为必要的阶段,用古人的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预警

(一)预警方法

1.传统方法

 传统方法是指通过财务比率分析来预警公司是否处于财务危机。企业资源配置缺陷与错误的经营管理策略与执行,在会计系统中表现为财务指标开始恶化。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引发财务困境或财务危机。因而,无效率或不良的管理行为特征与会计系统中的相关指标都可以作为财务风险的征兆。一般财务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来说,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同时,还应该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进行分析。结合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定量指标从表内信息出发,定性指标从表外信息出发。下表4-1是对常用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概括。

表4-1  常用财务指标的计算公式和预警区域

指标

类型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计算 预警区域 定

资产负债率 %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85% 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1.25 速动比率   (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0.25 盈利现金比率   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1 长期投资比率 % 长期投资总额/长期资产 ≥50% 投资收益比率 % 投资收益/投资成本 ≤净资产收益率 关联方业务收入比率 % 关联方业务收入/总业务收入 ≥70%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 %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 ≤5% 营业利润比重 % 营业利润额/利润总额 ≤50% 应收账款周转率 次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行业平均水平50% 存货周转次数 次 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行业平均水平50% 净资产收益率 % 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0 定

第10篇

【关键词】 中小投资者; 上市公司; 层次分析法; 财务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7-0047-04

中小投资者是相对于大股东或控股股东而言,一般来讲,投资者按其在公司中所占股权比例大小和对股价的实际控制能力的大小,划分为机构投资者或大股东和中小投资者(中小股东)。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中小投资者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属于“弱势群体”,掌握不到足够的财务信息,大部分中小投资者很难获得投资收益,而且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投入的资金数额不同,投资目的不同,因此,二者所使用的财务分析体系也应该有所区别,应基于中小投资者的视角建立简单明了的财务分析体系,从而帮助更多的中小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并获得收益。从中小投资者的角度建立财务报表分析体系首先应充分考虑中小投资者的特点,使财务分析体系的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及适用性。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取得部分相关数据,问卷设计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用来调查中小投资者所具有的特点,第二部分用来调查中小投资者投资时财务分析手段使用情况,以及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财务分析手段。采用抽样调查法,调查时段约两个月,调查的对象为中小投资者,实际发放调查问卷2 500份,收回调查问卷2 390份,有效调查问卷2 000份。其中本文分析中所涉及到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营运能力分析指标、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以及成长能力分析指标为多选,这就导致了其所占比例和不等于1。但是对于每个选项来说,其被选择的概率是平等的,所以单独计算每个选项所使用的频数是具有可行性的。

一、中小投资者的特点

(一)中小投资者户数所占的比例较高

近年来,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中小投资者户数所占的比例一直很高。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年鉴(2014)公布自然人投资者2013年占比82.24%,比2012年占比80.78%增长1.8%;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统计数据,2014年中小投资者户数所占比重达99%以上。在中国股市未来的一段时期,中小投资者仍然是证券市场上的主体,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体,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小投资者交易频繁,持股期限较短

总体上中小投资者交易较为频繁。具体表现在资金周转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个人交易频度远高于机构,小投资者高于大投资者。2009―2012年个人投资者年资金周转率分别为8.99、7.21、6.35和6.9,机构投资者年资金周转率分别为3.83、1.61、1.41和1.42。中小投资者偏好持有和交易投机性较强的高市盈率股、低价股和ST股。个人投资者平均持股期限仅为39.1天,远低于机构投资者的190.3天。考虑到这个特点,在设计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时应偏重于短期财务指标的使用。

(三)中小投资者处于信息的弱势地位

中小投资者信息的弱势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中小投资者一般只能从网站上或电视报纸上获得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并不能了解上市公司的一些内部交易;其二,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的投资,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中小投资者由于缺乏专业的投资知识,并不能识别这些被粉饰的数据;其三,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专业人士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能够获得更多的关于被投资公司的信息,而中小投资者考虑到使用专业人士进行财务分析的成本,一般情况下是凭借自身的能力进行投资。这一特点要求在建立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时,所使用的数据应该充分考虑中小投资者是否能够获得,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中小投资者获得这些数据的成本,只有在中小投资者能够获得这些数据且成本效益最大化的情况下,所建立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才有实际意义。

(四)中小投资者缺乏专业的财务报表分析手段

中小投资者一般是非专业投资者,大多数不具备专业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经验。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中小投资者使用财务报表的频率,如表1所示。

从表1的数据可知,30.5%的中小投资者几乎不使用财务分析手段对所要投资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研究,一半以上的中小投资者偶尔使用财务分析手段,仅有15%的中小投资者在投资前,会使用财务分析手段对目标公司进行分析。中小投资者进行投资的依据大多数是网络上的一些信息或者是跟风,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小投资者进行投资的收益不乐观,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得知,将近七成的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处于保本和亏损状态。具体来说,对于经常使用财务报表手段的人来说,其获得投资收益的情况是比较可观的,有63.33%的中小投资者可以获得投资收益,相反的,对于几乎不使用财务报表分析手段的投资者来说,有72.13%的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处于保本和亏损状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中小投资者角度出发建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体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在建立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时,必须要考虑中小投资者专业知识匮乏的情况,要用简单便于理解的财务指标指导中小投资者进行投资,改变投资收益不乐观的现状。

二、财务分析指标的选取

(一)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是指利用经济资源偿还债务本息的一种能力,可以揭示投资公司的风险大小。具体分为短期偿债能力以及长期偿债能力分析。调查问卷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在2 000份调查问卷中,流动比率指标使用人数900人,占45%;速动比率指标使用人数530人,占26.5%;现金比率指标使用人数370人,占18.5%;资产负债率指标使用人数680人,占34%;有形资产负债率指标使用人数270人,占13.5%;产权比率指标使用人数250人,占12.5%;任何指标都没有使用的人数140人,占7%。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调查问卷中中小投资者使用人数所占比重的大小,从中小投资者角度偏重于短期指标的使用,选取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资产负债率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

(二)营运能力指标

营运能力主要是通过对公司的资产效率进行分析,反映公司的资产管理水平。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资产营运能力越高,其变现能力也就越强。调查问卷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在2 000份调查问卷中,总资产周转率指标使用人数520人,占26%;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使用人数660人,占33%;存货周转率指标使用人数940人,占47%;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使用人数580人,占29%;任何指标都没有使用的人数300人,占15%。

从中小投资者角度,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计算的方便,选取使用人数所占比例较大的指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公司的营运能力。

(三)盈利能力指标

盈利能力是指一个企业运用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在一定时间内获取利润的能力。调查问卷相关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在2 000份调查问卷中,销售净利润率指标使用人数930人,占46.5%;资产净利润率指标使用人数540人,占27%;净资产利润率指标使用人数630人,占31.5%;每股盈余指标使用人数320人,占16%;销售毛利率指标使用人数500人,占25%;市盈率指标使用人数280人,占14%;基本获利率指标使用人数340人,占17%。根据调查结果,选取销售净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销售毛利率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

(四)发展能力指标

发展能力是指企业在长时间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变革过程。调查问卷相关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在2 000份调查问卷中,总资产增长率指标使用人数1 000人,占50%;营业收入增长率指标使用人数720人,占36%;净利润增长率指标使用人数360人,占18%;股东权益增长率指标使用人数600人,占30%;任何指标都没有使用的人数320人,占16%。根据调查结果,从中小投资者的角度选取总资产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以及股东权益增长率反映公司的成长能力。

三、财务分析体系的设计

财务指标确定之后,为了方便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借鉴沃尔评分法的思路,建立综合评分体系,以直观分数来评价不同的投资对象。首先计算其各指标的权重,研究采用简单的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的层次结构图有3层,包括目标层、指标层以及子指标层。目标层是指确定各财务指标在所建立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中的权重;指标层包括评价公司财务状况的主要财务指标,具体包括盈利能力指标、运营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以及发展能力指标;子指标层是根据调查报告所确定使用的财务比率。最终得出财务报表分析的综合体系,如表7所示。

其中,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以及营运能力指标所使用的标准值是根据企业通常所设置的数值确定的,而发展能力所使用的标准值是根据2013《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分析得出。另外,需要注意资产负债率是反向指标,为了使数据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在计算实际得分时使用资产负债率的倒数。

目标投资上市公司综合得分=实际值÷标准值×权重

上市公司的综合得分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如果综合得分等于或接近于100分,说明该公司的财务状况是良好的;如果综合得分远远低于100分,则说明该公司的财务状况较差;如果综合得分远远高于100分,则说明该公司的财务状况很理想。

四、中小投资者视角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运用研究

研究引用的数据从新浪财经网获取,以制造行业为例,抽取6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这6家公司分别为:三星电气、龙源技术、林洋电子、永高股份、岳阳林纸、上海绿新,时间截点为2012年的年报。选取上市公司时考虑到选取反差比较明显的公司以便于比较,从而有利于验证所建立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的实用性。使用表7综合评价体系对所选取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分析,6家上市公司2012年财务比率综合评分值分别如下:上海绿新107.77分;龙源技术120.27分;林洋电子96.82分;三星电气78.22分;永高股份140.44分;岳阳林纸37.72分。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龙源技术、永高股份以及凯乐科技的综合得分远远高于100分,说明这3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很理想,另外,林洋电子的财务比率综合得分接近于100分,说明该公司的财务状况是良好的。而岳阳林纸的财务比率远远低于100分,说明该公司的财务状况现阶段比较差。将上述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在实际投资市场上,通过商务部Themis上市公司财务安全评级,得出表8。

通过将本文设计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运用的结果和商务部Themis上市公司财务安全评级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所建立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对这6家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分析与在实际投资市场上所表现的是一致的,说明该财务报表评价体系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够帮助中小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 阮永平.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解读――新会计准则下投资价值挖掘视角[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3] 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13)[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4] 赵辉.基于中小投资者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 王宛秋,张艳秋.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6] 姜冰.基于中小投资者视角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 郭学鹏.普通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运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1):50-51.

[8] 中联研究院.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第11篇

【关键词】财务危机;预测方法

财务困境预测方法是指借助数学和计算机技术构建预测模型,通过对企业财务指标的系统分析来预测企业出现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财务困境预测模型主要有两类:传统统计类预测模型和人工智能型预测模型。

一、传统统计类预测模型

传统统计类预测模型包括:一元判别分析模型、多元判别分析模型、线性概率分析模型以及累积求和模型等。

(一)一元判别分析模型(UDA)

比弗率先提出了一元判别分析模型,也叫做单变量分析模型,它是通过单个财务指标来预测财务风险的。他比较了1954―1964年期间的79家失败企业和79家相同资产规模的成功企业的30个财务指标的差异,发现具有良好预测性的财务比率依次为现金流量/负债总额、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而且离财务失败日越近,判别的效果更好。

虽然比弗的单变量判别模型能够取得较好的预测准确性,但它的缺点在于:只重视一个指标的分析能力,如果使用多个财务指标分别进行判断,单个指标的分类结果之间可能产生冲突,导致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单变量判别模型为后来的多变量分析模型在破产分析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国内学者陈静在1999年以公司被ST的前1年、前2年、前3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用一元判别分析模型做了实证研究,得出在宣布被ST前1年总的准确率为85%。

(二)多元判别分析模型(MDA)

美国学者奥特曼(1968)最早将MDA模型应用到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他在1968年对美国破产和非破产企业进行观察,对22个财务比率经过梳理统计筛选得到五个变量,建立了著名的Z分数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改进的”Zeta”模型。根据判别分值,以确定的临界值对研究对象进行信贷风险的定位。由于模型简便、成本低、效果佳,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都纷纷研制了各自的判别模型。

国内学者张玲(2000)选取了沪、深两市涉及14个行业共计12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了四个反应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和运营能力的财务指标构建判别模型。

杨淑娥、徐伟刚(2003)等学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财务指标进行筛选后建立了MDA模型。

MDA模型的应用也存在诸多局限,比如它要求研究样本的财务比率呈近似正态分布、两组的协方差矩阵相等,这在现实中较难实现。

(三)线性概率分析模型(LPA)

LPA模型主要有Logit和Probit两种。

Edmister(1972)用线性回归建立了包含7个财务比率的财务困境预测模型,预测精度在90%以上。

Qhlson(1980)首次将Logit模型应用到破产预测。

国内学者张后奇在所做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报告中,运用了LR线性回归模型。

LR模型的优点是不要求数据呈正态分布、两组的协方差矩阵相等的假设,在不满足正太分布的条件下,LR模型的预测效果要好于MDA模型,缺点是样本的数量不宜少于200个,否则存在参数估计的有偏性。

(四)累积求和模型(CS)

西奥达西奥与1993年提出了预测企业失败的CS模型,该模型能探测财务状况由好变坏的拐点,对财务状况恶化敏感并具有记忆性,能区分财务指标变化是由序列相关引起的还是由于财务情况恶化引起。

二、人工智能型预测模型

人工智能型预测模型主要包括: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遗传算法模型、粗集理论模型、递归划分分析模型以及支持向量机模型。现分述如下:

(一)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

奥多姆(1990)第一次把ANN模型应用于财务困境预测研究,他使用了三层前馈神经网络,并与传统的MDA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

奥特曼(1994)对意大利的1000家公司利用其发生困境前1年的数据进行预测,结果发现,MDA比ANN的预测效果还稍微好一点。

ANN相对于传统统计类模型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同时处理定性变量和定量变量,而且无需考虑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模型的拓扑定义较难实现、模型计算量较大以及判别能力不强等。

(二)遗传算法模型(GA)

遗传算法是模仿自然界生物遗传进化规律在大量复杂概念空间内的随机搜索技术,尤其适合目标函数的多参数优化问题,并运用于证券选择、证券组合选择、预算分配以及信用评价等金融、财务领域。瓦雷托・弗朗哥采用遗传算法提取了线性函数和判别规则。研究结果表明,遗传算法可以获得不受统计约束的最优线性方程,提取的线性函数与MDA相比,省时并且受分析人员的主观影响较小,但结果不如MDA。

(三)粗集理论模型(RST)

RST模型被证明是能够运用一组多价值属性变量描述多个对象的有效工具,可以用来揭示相互关联的财务特征与企业失败风险之间的关系。弗朗西斯研究表明,RST能够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重要事实,并能用自然语言表达成一组决策规则,每个决策规则都有案例支持,能够结合使用定性变量和定量变量,无需统计约束和模糊隶属度评能够价,节省决策形成的成本和时间,工程透明,可以考虑决策者的知识背景,并可用于集成决策支持系统。迪米特拉正式,由于不同样本与决策者知识会产生不同的决策规则组,因此研究结果并不具有通用性。

(四)递归划分分析模型(BPA)

弗里德曼首次采用BPA建立预警模型,他以财务比率为判别点建立二叉分类树,以最低误判成本为标准对样本企业进行分类预测。结果发现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高于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MDA模型对研究样本的期望误判成本明显高于BPA模型。在RPA模型中可以选用非财务指标和定性指标,但复杂的分类树结构可能引起样本的过度适应,预测风险高,因此分类树结构宜不宜繁,便于灵活运用。

(五)支持向量机模型(SVM)

范・格斯特等将SVM应用到财务困境预测模型中,采用最小二乘法作为SVM的线性学习器,构建LS―SVM财务困境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的判别准确率高达89.91%。

李英昌采用表格搜索技术对SVM核参数进行优化后,建立了SVM模型,预测效果优于MDA、LR和BP―ANN模型。

申庆植等采用SVM建立了财务困境预测模型,他通过对韩国中型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SVM模型的预测性能优于BP―ANN模型。

沃尔夫冈・哈德勒尝试着将SVM应用到财务困境预测研究中,通过对美国2001-2002年间84家企业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SVM具有很好的分类效果。

国内学者李贺、冯天谨(2005)通过对我国烟酒行业50家上市企业连续3年的公开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SVM模型的预测性能优于ANN模型;徐晓燕(2006)提出了一种将Logit回归与SVM集成的预测方法。即LR―SVM。该方法通过修改支持向量机的输出而改进其预测精度,即先对支持向量机的训练数据用Logit回归进行分析,再用支持向量机进行预测。如果Logit回归的结果支持SVM的结果,则不对SVM的输出结果进行修改,否则修改SVM的输出结果。实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的预测精度明显优于一般的支持向量机。

SVM的主要优势表现在:专门针对小样本,具有较好的推广能力;巧妙地解决了维数问题,算法的复杂度与样本维数无关;无需对变量作任何特殊假设;变量间是否存在共线性对数据处理和模型估计影响不大。它的局限性是特征集和核参数对模型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传统统计类预测模型之间、统计类模型与ANN之间做比较研究的较多,而对SVM与其他模型之间进行比较研究的很少,尤其是SVM改进算法以及核参数优化对财务困境影响的研究就更少。

参考文献

[1]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9,4:31-38.

[2]张玲.财务危机预警分析判别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3:49-51.

第12篇

关键词:青岛海尔;沃尔评分法;经济增加值(EVA)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02

一、引言

沃尔评分法又称为财务比率综合评分法,是由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沃尔于1928年在其出版的《财务报表比率分析》和《信用晴雨表研究》两书中首次提出,最初是用于评价企业的信用水平,经过演化和完善,在企业的价值评估、绩效评价等领域中已广泛应用。

经济增加值EVA(Economic Value Added)简单的定义是指在扣除资本成本之后剩余的利润,也就是经济学家长期称之为“剩余收入(Residual Income)”、“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或“经济租金(Economic Rent)”的概念,其理论渊源出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默顿·米勒和弗兰科·莫迪利亚尼1958 至 1961 年发表的关于公司价值的经济模型的一系列论文。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84年的青岛电冰箱总厂,于 1993 年 11 月在上交所上市交易。青岛海尔属于国家一级企业,是海尔集团的龙头企业,主要经营有空调器、电冰箱、电冰柜,以及洗碗机、燃气灶等其他一些小家电产品,其中空调器和电冰箱的销售份额分别约占主营业务收入的 50%和 30%以上。

二、沃尔评分法的运用

沃尔评分法是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分的方法。此法是选择若干财务比率,分别给定了在总评价中所占的比重,总和为100 分;然后确定标准比率, 并与实际比率相比较;评出每项指标的得分;最后求得总评分。若实际得分大于或接近100 分, 则说明财务状况良好;反之,若相差较大,则说明财务状况较差。它是由亚历山大·沃尔在1928 年提出的。

其评价的基本步骤为:

1.选择评价指标并分配指标权重

指标的比重是该项指标的评分值,比重是由该项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占的重要性决定的。按其重要程度可分为三类: 最为重要的、较为重要的和其他重要的指标。这三类指标之间可按4:4:2 的比例分配比重。

第一类最为重要的是收益性指标, 其评分值应占40 分左右。主要指标有各种利润率, 如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以及人均利润率、利润额等。

第二类较为重要的是稳定性指标, 其评分值应占40 分左右。稳定性也称安全性, 是指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主要指标有:资产负债率(或产权比率)、流动(或速动)比率等。营运能力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强弱、说明资产周转的快慢。主要指标有: 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各种周转率指标有相互包容关系,选用时要避免重叠, 评分值不宜太高。

第三类其他重要的是指增长性指标和其他指标。其评分值应占20 分左右。增长性是指企业的发展能力, 它是保持企业活力的物质基础。主要指标有利润增长率、营业收入(或产值、产量)增长率、劳动效率、附加值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

2.确定各项比率指标的标准值,即各该指标在企业现时条件下的最优值

本文选择了青岛海尔、小天鹅A、美的电器、美菱电器、合肥三洋、澳柯玛、格力电器7家A股上市的家电企业2011年的财务数据分析,得出行业的平均水平即标准数值。

3.计算企业在一定时期各项比率指标的实际值

4.形成评价结果

三、经济增加值EVA(Economic Value Added)的应用

EVA计算模型

EVA= 税后净营业利润- 资本成本

= 税后净营业利润- 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NOPAT-K×WACC

其中:NOPAT 以会计净利润为基础进行调整后得到,税后营业净利润和资本总额是在对资产负债表的有关数据进行相应调整后得出的结果。加权资本成本率指企业所占用资本的机会成本,由负债成本率和股权成本率组成。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 资本总额)+ 股本资本成本率×(股本资本/资本总额)

股本资本成本率是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确定的,即:

股本资本成本率= 无风险收益率+β×市场风险溢价

如果EVA>0,则表示企业获得的收益高于获得此项收益而投人的资本成本,即企业为股东创造了新价值。相反,如果EVA

下面以计算青岛海尔2009-2011年 EVA 为例,说明 EVA 的计算。

1.计算2009-2011年资本总额

2.计算经过调整的税后净营业利润

根据思腾斯特咨询公司的研究,精确计算经济增加值要进行的调整多达160 多项。调整项目过多将会增加计算的难度和工作量,降低这一指标的可操作性,CPA教材做法:税后净营业利润=税后净利润+利息费用+无形资产摊销+递延税所得税贷方余额的增加+研发支出的资本化金额一研发支出的资本化金额摊销。

3.计算资本结构

海尔公司2009-2011年资本结构状况如下表:

4.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第13篇

[关键词] 可持续增长理论;财务诊断;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财务诊断方法概述

财务诊断是一种财务分析调查。它针对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行,通过分析调查法,找出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并向企业管理者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指导企业逐步完善财务管理。在企业财务诊断中财务诊断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诊断以其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改进着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它克服了我国目前企业财务分析一般化、公式化等弱点,深化发展了我国企业财务分析,而且具有优于企业财务分析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全面有效地开展财务诊断方法将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方法的不断引入,财务诊断方法体系的研究与应用逐渐深入。这主要包括:

1.财务预测法

财务预测指根据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考虑现实的要求与条件,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成果以及财务活动做出科学的测算和预计。财务预测可以提高企业对不确定事件的反应能力,以求减少不利事件出现时给企业所带来的损失,增加利用有利机会带来的收益。财务预测技术通常包括:现金预算、预计财务报表和经营预算。通过财务预测,可以使得财务诊断更加具有前瞻性。

2.财务预警法

财务预警指以企业财务报表为依据,利用各种财务比率或者数学模型,对企业的收益能力和偿债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企业财务风险并一同规避的活动。财务预警是对于财务预测的一种延伸,其灵敏度越高就越能较早地发现企业财务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地防范并及时地解决问题,以规避财务危机的发生。财务预警主要包括两种思路:单变模式思路和多变模式思路。单变模式思路是通过运用单个财务指标的走势来预测财务风险,而多变模式思路是建立多元线性函数模型,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来预测财务危机。

3.财务分析法。财务分析法指借助于企业财务报告及其系列财务指标,基础为历史财务信息,主要目的是揭示企业现实价值的分析方法。在资本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公众对于财务信息分析的要求更为广泛,使财务分析涵盖了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现金流量状况等分析内容。

二、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及原理

财务可持续增长理论最早源于1981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著名教授罗伯特.C.希金斯提出的,定义为:“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情况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的财务概念。他将可持续增长率基于以下四个假设:

一是公司要继续维持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和目标股利政策,在保持目前的财务结构和与此有关的财务风险的基础上,按照股东权益的增长比例增加负债,不改变公司的财务结构,不消耗公司的财务资源;二是企业在外发行的股票数量保持不变;三是公司的资产周转率维持当前的水平;四是公司的销售净利率水平保持不变,并且可以涵盖负载的利息。

在上述假设都成立的情况下,罗伯特.C.希金推导出了计算可持续增长率的公式:

可持续增长率=股东权益变动率/期初股东权益=留存收益比率*销售净利润*财务杠杆*总资产周转率

随后,针对财务可持续增长理论美国另外一位著名财务学家詹姆斯.C.范霍恩做出另一种定义:“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是指根据企业目标经营活动比率、负债比率以及股利支付比率而确定的企业年销售收入最高增长比率。”两人最大的区别即为实际增长率与目标增长率的不同,也就是在财务可持续增长时的计划问题。究竟是根据目标的现实财务比率计算业务,还是在事后分析问题。

但是二者实际上是存在一定的内在统一的。罗伯特.C.希金与詹姆斯.C.范霍恩的可持续发展率财务模型都是经典的财务模型。他们理论的出发点和理论逻辑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一致的。即,都是从最基础的会计恒等式出发:资产与股东权益的增加相等,负债和权益的增长速度影响着资产所能扩张的速度,但资产所能扩张的速度反过来却制约着销售额的增长率。二者的模型都解释了企业的发展途径与实质,再将这些模型用数学等式的直观形式表示出来。在研究中发现,二者的可持续增长等式推导过程实际上是一样的。具体推导过程如下:

希金斯可持续增长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润率*期初权益乘数*留存率=销售收入/资产*净利润/销售收入*留存收益/净利润*资产/期初股东权益=留存收益/期初股东权益=留存收益/(期末股东权益-当期留存收益)=留存收益/期末股东权益/(1-当期留存收益/期末股东收益)=销售净利润率*收益留存率*期初权益*资产周转率/(1-收益留存率*销售净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期初权益)=范霍恩可持续增长率

三、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影响因素与诊断方法

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实现是有一定条件的,其受到外部市场环境、国家公关政策、管理效率与内部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因素、企业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以及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留存收益率、权益乘数和企业可持续增长过度和企业可持续增长缓慢时对企业现有资源不合理使用的影响。当企业过度增长和增长不足时,会导致企业的资源变得相当紧张(这包括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或者会使企业浪费了宝贵的经济资源,使资源的匮乏。而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企业遭遇严重的破产危机。

对于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影响,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简单适用的解决方法,例如从数量上分别确定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留存收益率以及期初权益乘数的影响程度,从而找出影响可持续增长率的关键。以便于及时有效地掌握企业财务状况,从而找出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时解决企业出现的问题。

财务诊断不同于其他一般的财务工作,它具有一定的特点,我们需要根据企业出现的可持续增长理论的问题,全面透彻的进行财务诊断。在财务诊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财务诊断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与自愿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保密性和艰巨性、服务性。通过财务诊断的内部诊断和外部诊断,按照财务诊断的内容和范围(综合诊断和单项诊断),按照财务诊断的时间(定期诊断和不定期诊断),全面透彻的分析、了解和掌握企业在可持续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及时有效的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以减少企业损失。

对上述一系列问题。从经营效率上来看,当企业增长过度时,其主要的解决途径是提高销售净利率、兼并或剥离非核心业务以及适当提高资产周转率。而对于增长不足,一般通过并购或购买增长、抄底被市场低估的资产、回购股票发放股利以求减少企业内部过多的留存资金。或者管理者也同样可以选择科学地进行内部管理型战略的方法和外部简易型战略路径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完善公司的治理,加强风险预警风险报告与内部控制。更好地落实可持续增长,保障可持续增长的完成与实现。

[参 考 文 献]

第14篇

【关键词】 财务分析 监管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已占据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半壁河山,其发展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对加工贸易的监管风险管理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虽然成绩卓著,但是对加工贸易企业的风险识别方法依旧单一,指标选取依旧存在不科学之处,即使是对加工企业所作出的中长期核查也只是基于企业生产规模以及个别报税货物在库状态的统计,而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的统计分析比如对会计账目及凭证的检查则认识依然不够。

而多年的经验和事实多次说明,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导致海关监管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 与监管风险存在必然的联系。这里所说的风险是指加工贸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违规现象。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是海关对加工贸易实施有效监管的一个必要也是从源头化解风险的措施。因此合理、全面的对加工贸易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有利于我们系统性的管理和处置风险。对加工企业进行针对性的监管可以有效的节约监管资源,减低监管成本,有效避免出现平均用力,监管成本过大的现象出现。

1. 财务分析基本情况及其与海关加工贸易监管

财务分析是基于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通过对相关报表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 科学、系统分析评价企业财务状和经营以及盈利能力的一种方法。通常,财务分析主要依据企业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 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他附表的信息。海关作为国家政府的部门,是关税的征收者,相对于企业而言,海关在企业在进口保税料件方面涉及的暂免税款方面则是企业或有负债的债权人。这也就为海关实施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缴纳税款能力提供了合理且合法的身份,同时也具备了这种权利和义务。财务分析依据的报表集中概括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重要财务风险。对它们进行分析, 可以全面、系统地揭示企业的偿债能力、资金营运能力、获利能力等相关情况, 合理地评价企业的财务风险、也为监管者对于企业实施重点、有效监管,降低监管风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 海关加工贸易监管风险管理中财务指标的选取

之前我们也提到,降低监管风险主要方式是对加工企业财务风险及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和评估。通过相关财务分析我们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状况,缴纳税款能力,及时对存在风险的企业实施措施,重点监管财务风险过高的企业,从而为政府这个“负债人”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企业的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因此对已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也包括了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其中短期偿债能力则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和短期负债项目的变动情况,而长期偿债能力则反映了企业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的能力。对二者进行分析有助于监管部门全面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鉴于在会计中我们一般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在此我们选取这两个指标来检测企业的财务风险。

2.1短期财务风险指标

流动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其有效的衡量了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越大, 则说明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经营状况良好,营运资金充足度越高。然而各个不同的行业流动比率的临界值则是不同的,因此监管部门应在实际应用中对企业流动比率的分析和研究需要结合不同的行业特点、企业自身的流动资产结构以及部分资产实际变现能力等各种因素来进行分析和考量。对于那些变现能力较差的资产以及企业,降低其流动比率的监控临界值,相反,对于那些变现能力强,资产结构良好的企业提高其监控的临界指标点。总之, 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存货的变现能力, 因此, 加大对企业流动比率的监管也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成为了对企业自身存货的变现能力的衡量。

速动比率反映了企业速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比率的变化,其主要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能快速变现的资产变动状况,相对于流动比率而言,其更能准确反映了企业短期偿债能力。速动比率越高,则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相反,其值越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就越低。一般而言,正常的速动比率为1,同样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也要根据企业性质和其他因素情况分析。针对不同的企业,适当调整企业速动比率的监管临界值。

2.2长期财务风险指标

相对于短期财务风险指标而言,企业的长期风险能力则全面且准确反映了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在会计中我们一般采用资产负债率衡量了企业的长期偿还债务的能力。企业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反映企业全部资产中有多大比重资产是通过借贷获取的, 其也衡量债权的保障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 资产总额

其中资产负债比率值越高, 则说明企业负债过多,形成坏账可能性较大,偿还债务能力较弱; 反之, 企业负债过少,形成坏账可能性较小,偿还债务能力较强。然而,对于海关这个“债权人”而言,什么比值的资产负债率是适当的,我们也无法有一个准确的定量,只有结合企业的环境,经营状况,经济环境加以综合考虑和分析。

之上这些会计指标衡量了企业偿债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企业逃离监管的意愿程度。因此,作为海关这样一个政府部门,我们应该在对加工贸易企业进行监管中财务分析时,综合运用这些方法。运用企业历年的各种财务比率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 考查其经营发展状况,分析企业财务风险变化的趋势,考查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存在异常。但是,应用财务分析评价企业风险时, 注意结合企业所处不同行业的特点、规模以及相关财务指标联动的性质。在内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 有效的加强监管,及时化解海关税款流失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王晓群主编. 风险管理[Ml.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2] 解进勇.现代海关风险管理运行机制的思考[J]. 海关政研参考, 2003(30).

[3] 王志明.完善加工贸易监管的对策思考[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 2000(05 ).

[4] 周揽月.论我国加工贸易的管理与发展[C].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第15篇

目前在我国应运较多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是基于财务报表的,通过一些财务指标得出企业经营业绩的综合结论。这些基于财务报表的业绩评价方法在权重设计上沿用了传统的专家调查法确定各个指标的固定权重,主观性较强,不足以满足业绩评价工作的现实要求;而且在指标设计上,缺乏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相应指标,没有体现出高新技术企业与其他企业不同的发展特点。无法评价就无法管理。一般企业需要评价,高新技术企业就更需要评价。因此,本文试图构建一种适合高新技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体系,将对高新技术企业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全面纳入评价体系中,并使用因子分析法对企业做出综合评价,解决现有指标体系重点不突出且指标权重设置过于主观的问题,为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价提供新方法。

二、理论综述

(一)高新技术企业定义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它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我国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有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 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二)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 主要包括:(1)高知识技术密度。高知识技术是指大量高级技术实验设备、生产设备和最先进的工艺水平以及技术人员这一企业中的无形价值都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占有很大比重。高知识技术的高投入使得高新技术企业与更多地强调固定资产等硬件设备创作利润的传统企业有很大差异。(2)高投入。高新技术企业在研究、中试、生产等各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先进的设备和资金。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中试、生产投入资金的比例关系为1:10:100。总投入至少数千万,多则数百亿美元。在传统企业中,更强调对材料成本的控制,在新产品开发上也就逊色于高新技术企业。 (3)高风险与高收益并从。高新技术企业无论是在研究实验阶段,还是最后产品投产上市阶段都存在着高风险,实验阶段会出现资金不足,理论基础不成立等实验失败的风险,而投产上市后也有新产品、新技术能否为消费者普遍接受的风险。但高风险必然伴随着高产出,据统计表明,高新技术产品的投入产出比例一般会高达1:10~20,大大高于传统企业的综合效益。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近年来,环保企业研发投入多,发展速度快,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行业。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两市A股市场环保概念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年我国环保概念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信息,共选取了37家环保概念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二)指标选取与处理 具体表现在:

(1)高新技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真实、全面、系统评价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本文将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研发人员占职工比重这三个指标纳入指标体系中,作为衡量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指标,同时兼顾了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的指标体系包括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和创新能力指标等五类指标,解决了现有评价体系没有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的问题。建立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指标同向化处理。本文用于评价环保概念企业绩效的指标中,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和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并不是越大越好,属于适度指标;研发人员占职工比重这个指标由于是衡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指标,因此这个指标属于正指标,数值越大,说明企业的科技人才越多,创新能力也就视为越强;另外十个指标也都是正指标,越大越好。为便于比较,需要对上述反映偿债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四个适度指标进行同向化处理。

同向财务比率=-|原始财务比率-原始财务比率的平均值|

(3)指标标准化处理。为了消除不同指标数据不同量纲没法比较的缺点,需要对原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把不同指标数据转化成相同量纲的数据,使得各指标数据具有可比性。

(三)模型构建 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业绩受多项指标的影响,像偿债能力指标、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收益率、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等,从直观上能够看出其单项指标的好坏程度,但不能直接看出企业的综合水平。为了获得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业绩的评价,就必须寻求一种建立在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的整体经营业绩评价方法。鉴于此,本文根据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模型,提出一种能够客观评价高新技术企业某方面水平以及整体业绩的评价模型——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模型,来确定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业绩。

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业绩=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

四、实证研究

(一)因子旋转 由于公共因子在原始变量上的载荷值不太好解释,故需进一步进行因子旋转,其旋转的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公共因子F1在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上的载荷值较大,故其归为第一个因子,由于其衡量的是企业获利方面的能力,故将其归为获利因子;公共因子F2在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上的载荷值较大,故其归为第二个因子,由于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偿债能力方面的指标,故称其为偿债因子;公共因子F3在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增长率上的载荷值较大,故其归为第三个因子,称为发展因子;公共因子F4在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增长率上的载荷值较大,故将其称为营运因子;公共因子F5在销售收入增长率和研发人员占职工比重上载荷较大,故其归为第五因子,称为创新因子;公共因子F6在应收账款周转率和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上的载荷较大,由于其衡量的是企业内部运营和管理方面的投入,故称其为管理因子。

(二)解释总方差 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人六个公共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1.625%。对于负载较小的因子,由于其解释方差较小,所以予以舍弃。如表2所示:

(三)公共因子得分 因此,可将公司评价指标分为六大类,有了各个公共因子合理的解释后,再继续求得环保概念公司的各个公共因子得分及其综合得分。如表3所示:

表3是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值可以计算每个观测量的各因子的分数,并可以据此对观测量作进一步分析,旋转后的因子得分表达式及其计算结果:

F1=0.024速动比率+0.277资产负债率+……-0.273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0.235研发人员占职工比重

…… ……

(四)综合得分 为了便于对上市公司进行绩效评价,现利用各上市公司的因子得分表计算综合得分,上市公司综合经营绩效的获取是基于总方差分解表中旋转后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及计算所得的上市公司各因子得分获取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经营绩效=(22.392%×F1+14.832%×F2+13.479%×F3+11.141%×F4+11.017×F5+8.765%×F6)/81.625%

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五、研究结论

通过使用因子分析法对选取的37家环保概念上市公司评价其2010年综合经营绩效,维尔利的绩效评价得分为最高分,分值为1.129075,而先河环保最后绩效评价得分为最低分,分值为-0.6879。从环保概念上市公司综合绩效实证结果来看,南海发展第一因子得分最高,是因为企业有较强的获利能力;第二因子得分较高的是聚光科技,偿债能力很强,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指标较高,但聚光科技的其他因子得分在样本企业中属于中等水平;第三因子得分最高的是洪城水业,其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增长率较高,企业的营运和发展能力都在较高的水平;第四因子得分最高的是维尔利,其固定资产周转率最快,总资产周转率和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也适中,说明企业较好的运用了创新能力,将企业的整体运营与新产品研发很好的结合了起来;第五因子得分最高的东湖高新,其销售收入增长率和研发人员占职工比重较大,企业的财务风险不大且创新投入多,所以其第五因子得分最高;第六因子得分最高的是霞客环保,其应收账款周转率处于较高水平,研发人员占职工比重也很高。

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和指标模型是可以应运于高新技术企业经营业绩的综合评价中的。一个公司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在整个运营过程中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注意对其经营业绩有影响的偿债、营运、获利、发展及创新这五个方面能力的整体把握,才可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持续高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