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企业文化论文范文

金融企业文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企业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金融企业文化论文

第1篇

从外部形势看,金融企业加强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心然,其重要性体现在:一是贯彻党的十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务实举措。文化强国是由若干个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县以及文化强企组成的。金融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从小处着手,细处发力,顺应文化强国战略要求实施的有力举措。二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全面统一的具体体现。依法治国最终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实现这一目标,最终还必须靠法治文化的支撑,而法治文化的形成,也必须依靠全社会包括各行各业来营造,企业文化建设与法治国家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三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要求。企业的文化就好象企业的灵魂一样,是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动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当前在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动力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更加注重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金融企业更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必须以集约化、内涵式的增长方式代替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推进可持续发展,应对复杂形势挑战的最有效措施。

从金融业自身情况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更加重要,这是因为:一是金融业是特殊行业,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可以说险无处不在。金融业的信贷业务、资金业务、理财业务、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资本业务等每一项业务流程都是资金或现金运动的过程,在此情况下,仅靠制度规定显然是不够的,如何让每个员工对制度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文化的力量显得越发重要。二是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风险事件瞬间即可发生。当前金融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各类支付结算系统均比较先进,资金实时到账,也可以说,每一个员工、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风险点,怎样让每个员工不愿违规、不敢违规、不想违规,也要靠文化的力量加以滋润。三是金融企业行业的特殊性、岗位的专业性和员工高学历性决定了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容易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与诱惑。由于人的内心世界无法直观地反映,如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合规经营的意识导向也只有靠企业文化的建设才能实现。

任何一个企业,其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上升到文化建设的高度来实施。从目前金融企业加强文化建设的现状看,一般侧重于三个方面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证明是方向是正确的,但内涵要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一是建立具有价值导向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凝聚企业力量,形成共识的重要源泉。主要是通过分析、归纳与提炼,展示企业的发展愿景、文化内核、价值取向与社会责任,凝聚全行员工的思想认识与精气神,形成强大的导向力量。如招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并且在推进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是建立覆盖全面的制度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基础支撑。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一方面,通过建立起覆盖全部经营管理范围的制度、流程,使用之体系化、规范化,另一方面,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让各项制度、规定、流程要求根植于全体员工的心中,使之成为自觉的行动和行为的规范,知道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简言之,就是要使全员心中有路、心中有戒、心中有惧。

第2篇

其核心理念是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要至真至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效益和发展,要充分地发挥全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共同营造金融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和谐局面。在当前,如何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来鼓舞人,用现代的道德观念来教育人,用严谨的行为规范来约束人呢?要加强政策金融企业的文化建设,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增强道德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行为管理策略。企业道德属于一种意识形态,是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靠道德的力量建立起来的以个人理想、信念为核心的自我约束机制。以此来规范员工的行为,调节企业员工之间、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要在金融企业建立相应的道德操守,就要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提高全体金融员工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觉悟水平,使员工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努力为金融企业作贡献的现代道德观念,并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金融企业道德操守的要求。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促进社会道德进步和人的道德完善为目的的经济体制。在实践中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只是社会变革时期所产生的阵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是“八荣八耻”,只有不断地增强企业员工的道德观念,才能使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道德是以人为载体而推行的一种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思想规范,行为管理也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本质要求。人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第一资源。金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用金融创业精神鼓舞人,用现代道德观念凝聚人,用先进管理机制激励人,用优良经营环境培育人,从而不断提升员工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和行为能力,提高员工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度,提高金融职工为国有金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使命感以及在规范自身行为方面的自律能力。

2、强化道德意识,提倡“与人为善”的团队协作精神。加强企业道德建设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金融企业自身建设的主要任务。因此,要明确企业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途径和方法等,以此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国有金融企业道德建设的基础是道德教育,从事金融工作的员工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金融企业经营活动要求的道德手段的同时,还需要金融企业的劳动纪律的配合,使道德观念得到强制性实现。同时,也需要以企业文化为依托提升社会主义金融道德建设的品位。

政策金融企业要把“至诚服务、有效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作为道德建设和行为规范的核心理念。在员工中大力倡导,在工作中认真践行。

所谓“至诚服务”,是指金融业要把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作为金融行业的基本要求,作为金融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金融员工行为管理的基本点。要力求做到诚信、诚心和诚恳。在业务经营中最重要的是要讲诚信,对客户的承诺要千方百计地兑现,要努力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对客户的合理需求要诚心诚意地想方设法去研究解决,真正把客户奉为“上帝”,而不能想着法子应付客户、怠慢客户、或者忽悠客户;对客户要诚恳,不要居高临下,虚情假意。对待客户的观念、态度和服务要“至诚”,即使达不到极至的境界,也要尽可能地达到服务的最高标准。金融企业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就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加快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就要加强行为规范管理,竭尽全力地为客户提品安全、服务优质、业务高效、办事便捷的金融服务。

所谓“有效发展”,是指金融企业要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既定目标。有效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发展;必须是把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的发展;必须是在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之上的发展;必须是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必须是人与自然,金融与经济相协调的发展。

所谓“以人为本”,是指金融企业在客户服务中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客户也是由人组成的。如果失去了“以人为本”这个最基本的理念,既很难实现自身经营管理的目标,也很难维护和壮大客户队伍,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具有核心竞争力了。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打造现代银行,要树立起金融企业的良好形象,就必须树立“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的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发挥先进企业文化和现代道德观念在金融和经济工作中对金融群体的凝聚作用,对金融发展的导向作用,对金融员工的激励作用和对后进职工的转化作用。

所谓“构建和谐”,是指金融企业要以和谐为目标建立新的道德理念。创建企业和谐,是金融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创建和谐社会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把国有银行办成和谐银行,既是金融员工的共同愿望,也是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既定目标。要用改革发展促进和谐建设,用共建和谐来保障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构建和谐,既要强调金融行业内部的和谐,也要着力营造金融行业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在内部,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行业风气端正,企业气和人顺,员工心齐劲足,经营业绩优异的良好局面;在外部,则要进一步加强与客户及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理解和协调,加强客户营销,维护客户利益,服务客户经营。用严于律己的态度去规范自身的行为,用与人为善的经营理念去拓展客户,用相互协作的精神去发展金融事业。

要增强金融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团队精神,一方面,领导要关心职工,各级领导要时刻把职工的困难和冷暧挂在心头,了解他们的处境,倾听他们的呼声,关心他们的生活,体会他们的心情。诚心诚意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要在职工中倡导团结友爱的道德风尚,倡导相互帮助的良好风气,倡导协作共事的友好精神,使广大员工真切感受到银行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从而增强全体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要颠倒“金字塔”。在金融企业,历来是上层机构臃肿,下层手忙脚乱;上层机构里人才济济,基层单位则人才馈乏;基层为上层服务多,上层为基层解难少。要将这些不合理的现象颠倒过来,就要下决心精简上层机构,尽可能地充实第一线的力量;就要改变机关各自为政,互不交流,几个处室向下级行索要同一数据,几个领导从不同的角度指定下级单位报告同一业务的资料等问题。发挥金融企业的团队协作精神,首先要从机关做起,要从机关领导与领导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科员与科员之间的协作做起,要从规范上层机关的道德操守和操作行为做起。上面有了榜样,下面就能效仿。上级如果能及时给下级提供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技能指导、政策引导等方面的服务,则下级就有望在思想上与上层保持一致,在业务上不断提高,在技能上经常提升,在政策上不偏不倚。与人为善,是人的本能,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又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地积累;发挥金融企业的团队精神,必须上下齐心协力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3、提高道德水准,挖掘“人定胜天”的个人行为潜力。市场经济是强势经济,同时也是法制经济,更是道德经济。在经济体制转型,道德出现某些失范的情况下,必须加强道德建设,构建同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充分挖掘职工的个人行为潜力,一是对拔尖人才要恩威并济。对金融企业的业务技术骨干,一方面要委以重任,给予他们业务技术职务方面晋升的机会,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待遇;另一方面,对他们也要严格要求,对其不规范的操作和不检点的行为要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不能姑息迁就,更不能纵容其成为特殊“公民”。要让他们既能看到自己的前途和希望,能自觉自愿地为国有金融事业的发展释放自己的能量;又感到有必要珍惜自己的这一份事业,能自觉遵守企业的行为规范。“恩”是留住人才的策略;“威”也是留住人才的手段。只有恰到好处地施行恩与威,才能为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天地;只有不拘一格地选拔和运用人才,才能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只有在重用的同时施以重“锤”,才能锻出适应现代金融事业快速发展的好钢来。二是要给予职工释放个性的空间,要以各种积极向上的健康活动为载体,把道德教育和技能培训融于浓厚的企业文化之中,把职工的思想工作和行为规范纳入金融管理之中,并将精神成果转化成现实的推动力。从思想上武装员工,从精神上解放员工,从管理中激励银行员工,从而将银行打造成有着明确的目标、共同的理想和统一的行动的钢铁团队。三是要注重培植典型。在金融职工的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方面,要注重培植个人典型和试点单位。在培植个人典型方面,要对个人的一言一行,都有明确的规定,有评价的标准,有预期的目标,有责任人负责阶段验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典型在某些方面的专长,使之成为道德操守的榜样和业务技术的尖子。在培养典型单位方面,要体现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的特点。要对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一阶段的工作认真设计,并提出具体的要求。既要显现出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个性风格,又要体现其发展共性和整体效果。要让这种典型成为新时期金融工作的新看点,成为职工行为管理的最亮点,成为政策金融业由自我封闭型向开放竞争型转轨过程中的新起点。

第3篇

(一)加强金融企业文化管理,可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商业银行的发展也越来越完善,不同银行提供的服务种类非常类似,银行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不管是从生活环境的变化,还是从银行未来的发展前途来看。银行都应该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提升软实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加强金融企业文化管理,可加强商业银行的凝聚力

尽管改革开发进程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大潮已经滚滚而来。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都和以前的国有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计划经济的思想和文化依然在银行内部占据很大的比重。所以,我们更应该发展新的金融企业文化。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取代原有的思想,也是适应当前银行发展的有效途径。尽管这个过程中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更应该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未来的竞争培养更多的中间力量。新的金融文化的形成能够使全体员工团结起来,为银行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加强金融企业文化管理,可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产的管理依然离不开人的参与。因此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商业银行的员工管理和其他企业的管理没有太大的区别。当员工感觉到企业管理模式带来的优势的时候,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才能被真正的调动起来,这种体现着人文关怀的管理方式能够让员工体会到家的温暖。所以,管理层应该认真掌握心理学的知识,这样在管理银行员工的过程中能够给员工带来另类的惊喜。只有所有的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性被充分发掘之后,银行的管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技巧和能力。

二、如何最佳构建金融企业文化

(一)构建金融企业文化应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计划

经济时代是没有商业银行身影的。在我国大力推进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运而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它的经营过程中享受自由的同时,也需要应对严格的法律和其他制度。由于我国社会性质比较特殊,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也有独特的印记。因此,我们在学习西方银行先进经验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金融文化。

(二)构建金融企业文化要注重领导者观念的更新和率先垂范

对于企业来说,独特的文化来自于每位员工的努力和单位领导独特的驾驭能力,只有形成的企业文化才更具有凝聚力。领导应该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起到模范作用。当企业的文化内涵形成的之后,每位员工才会不自觉地去遵循,去融入到企业的独特文化中。领导作为一个单位的灵魂人物对于员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三)构建金融企业文化应体现鲜明的企业特色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数量快速增加。地方性的商业银行逐步进入到历史的舞台。因此金融企业应该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独特的企业文化。在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地域特色,这样企业文化的形成才更有吸引力。银行作为一个服务行业,只有为客户提供特色的服务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效的地位。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其他银行模仿,还能快速的打造成企业的名片。

三、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金融企业文化;金融业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一个企业对文化管理模式的选择,往往决定着该企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制约并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优秀的金融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一、金融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原则

1.金融企业文化的内涵

金融企业文化是金融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通过在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准则、创新能力的总和,是金融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凝聚人心实现自我价值、提升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

2.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道德培养与业务培训相结合。加强团队精神、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培训。

(2)坚持行为管理与目标激励相结合。将对员工的目标激励融入到内部管理制度中。

(3)坚持形象建设和制度建设相结合。

二、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1.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具有价值导向作用

对于金融企业而言,文化建设可以确定激励机制的基础,通过树立标杆,奖励绩优,明确企业所鼓励和提倡的行为,总结和提炼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传递金融企业倡导的价值导向,从而形成并沉淀巨大的无形资产。

2.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对金融改革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可以对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辐射与影响。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部门和个人理解、贯彻、落实和执行决策的能力。

3.金融企业文化具有规范员工思想与行为的约束作用

金融企业文化是管理制度的升华,使员工在观念上形成自我约束的行为标准,进而自觉地以企业规章制度来要求自己,实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

三、当前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不够清晰且执行力欠缺

一直以来多数金融企业较为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很多金融企业视思想道德建设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金融系统思想政治工作是金融文化深层次的一种表现,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有的从金融产品创新角度出发,有的从诚信文化角度出发等,这些固然都非常重要,但是缺乏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而且贯彻执行很不到位,流于形式。重视金融企业经营,轻视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甚至认为员工培训和文体活动就是金融企业文化的全部。对塑造金融企业形象、强化职业道德建设等深层次的领域重视不够,没有把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与自身经营融为一体。

2.价值观念定位不适应经济形势

一些商业银行的价值观念明显不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比如业务服务对象的重心始终放在大中城市的大中企业上,反而忽略了经济改革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民营及中小企业,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影响经济危机后的经济复苏进程。大量金融机构设在城市,在广大农村设置较少的金融机构网点,使农村客户面临着非常大的融资难题,使非正规民间金融大行其道。

3.道德规范问题较多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但是很多金融企业的内部人员存在利益驱动和,一些内部人员违背职业道德,如国内曾经有一些银行擅自挪用资金进人股票二级市场,一些员工不遵守业务操作规范等。此外,信息披露不充分,例如商业银行对外信息披露的数据多以财务信息为主,缺少对自身经营状况、经营质量、经营效率和经营风险程度等的披露,尤其是表外业务风险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更是少之又少。

4.金融创新环境不理想

我国金融企业金融创新的主动性不够,创新意识不足,战略意图不明显,缺乏金融创新的系统性设计。这一方面是由于缺乏金融工程方面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没有认识到金融创新对金融企业的重要意义。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在各行各业均是如此。但是美国存在着与过度金融创新不相适应的金融监管,这就埋下了金融危机的隐患。中国的情况又是金融创新不够,创新的进程太慢,这就使得金融业务开展受到影响,大量资金云集到银行,给宏观经济调控带来巨大压力。

四、金融危机前提下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1.金融企业要全方位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面对金融危机对各国众多商业银行造成的冲击,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全方位构建金融企业文化,对金融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重视员工思想道德建设甚至把它当做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这样的观点。要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及时根据宏观经济形势进行金融企业价值的重新准确定位,不断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要进行形象塑造,企业形象由多种因素构成,要从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方面进行。要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全方位开展金融企业文化建设。

2.重新定位作为金融服务型企业的价值观念

金融企业要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以诚信立行,以服务取胜,因此,金融企业在品牌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员工在价值观上与市场接轨,树立“诚信为本,服务至上”的营销理念,自觉为客户服务,树立起符合市场要求的质量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标准。目前融资支持的重心应该适当向民营以及中小企业转移,给效益好的民营及中小企业注入急需的资金,支持它们发展,解决更多人就业,以便使中国经济更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3.端正金融企业道德规范

金融企业道德规范建设要围绕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规范、行风作风等内容进行,弘扬新的金融队伍风尚。重心是围绕“至诚服务”和“以人为本”进行。对客户开展“至诚服务”,要把为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作为金融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金融员工行为管理的基本点,竭尽全力地为客户提品安全、业务高效、服务优质、办事便捷的金融服务。“以人为本”,是指金融企业在客户服务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否则很难实现自身经营管理的目标,也很难维护和壮大客户队伍,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具有核心竞争力了。

4.营造良好的适合发展创新业务的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环境

第5篇

[关键词]齐齐哈尔;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101 — 02

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如何抢抓机遇,变文化优势为发展优势,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齐齐哈尔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近几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对文化的支持和投入不断加大。2011年,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馆16个,博物馆8个,群众艺术馆1个。乡镇、社区文化站(文化活动室)的建设步伐加快。2011年,新增加文化站32个,文化站总数达到180个。全市艺术表演专业剧团12个。歌舞娱乐、电子游艺等文化娱乐经营活动遍布于市区和城镇。全市广播电台6座,广播发射台、转播台4座,县区广播台9个,乡有线广播站102个,广播电台节目12套,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台13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29座,有线电视入户率67%,电视人口覆盖率为100%。基本形成了广播与电视相结合、无线与有线相结合、广播电视与相关产业相结合的文化传输网络。

(二)文化投入力度加大。2011年,全市文化体育娱乐业投资11848万元,是上年投资额的2.4倍,远远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4.1%的增长速度。

(三)文化事业繁荣。2010年,我市话剧团大型话剧《风刮卜奎》、马戏团新创杂技《空中浪桥》入选“黑龙江省文化系统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之商业演出服务项目目录;克东满绣工艺品、麦饭石工艺品、胶片画、相纸溶刻画,依安华琦工艺美术等五个项目入选艺术品类服务项目。俄罗斯风情小镇、齐齐哈尔中环文化产业园、丹顶鹤艺术馆分别入选“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基地、园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名录”;马戏团杂技《空中浪桥》、满绣工艺品入选“黑龙江省优秀出口文化企业(项目)名录。我市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扎龙湿地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被列为全省“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建设十大板块”之一,被列为“十二五”时期全省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齐齐哈尔马戏团已连续3年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称号。我市创作并代表黑龙江省参演的风情音画《达斡尔人》在2012年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汇演中喜获表演金奖、优秀组织奖、导演奖、编剧奖等十一个奖项。

(四)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全市旅游业借助“中国绿色食品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三张城市名片,叫响“中国大湿地、世界鹤家乡”的城市品牌,全面提升鹤城旅游文化品位。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1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6.0亿元,增长25.6%。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38468人次,增长25.4%。

二、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因与优势

(一)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文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促进文化企业的整合和发展,成立了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支持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及总体思路、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及措施保证。规划了“十二五”时期齐齐哈尔市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及将打造的文艺精品篇目。从多个方面有力地引导、帮扶文化企业发展。去年以来,我市首届鹤文化艺术节、首届啤酒文化节、首届扎龙国际婚礼文化节、首届文化产业艺术博览会等内涵丰富的文化盛会,更是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力地彰显了我市在文化产业发展和推介上的力度和节奏。

(二)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为文化产业发展赋予了资源优势

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科技和商贸中心,是“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绿色食品之都”, 有“世界珍禽丹顶鹤之乡”的美誉。有800多年的历史文化,是国家最早兴建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这里的“绿色食品博览会”、“关东文化旅游节”、“小交会”等闻名中外。明月岛风景区、龙沙公园、兴十四现代农业旅游示范区、蛇洞山风景区、金长城遗址公园、黑龙松狩猎场、铁农园艺园、大乘寺、卜奎清真寺等各具特色旅游景区众多。区域特色的重点节庆有: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库木勒节、甘南县葵花节、富拉尔基区滚冰节、碾子山区登山节、富裕县漫画节等。产业基地建设异彩纷呈,以克东满绣、梅里斯达族绣为主的北方刺绣基地,以依安县华琦工艺加工为主的粗陶泥塑加工基地,以丹顶鹤艺术馆为主的剪纸基地,以光谱资讯有限公司为主的动漫基地,以铁锋区锦绣工艺品厂为主的芦苇画基地,以碾子山神石工艺厂为主的麦饭石加工基地,以克山石雕厂为主的玛瑙及火山石加工基地等。有“打响江桥抗战第一枪” 为主题的泰来县江桥抗战遗址公园的全国100个红色经典项目之一的红色旅游线路。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昂昂溪区罗西亚大街。有昂昂溪区俄罗斯风情小镇等异域风情文化等。丰厚的资源为齐齐哈尔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大繁荣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与“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5%的目标还有相当差距。

(一)文化产业发展急需的精英人才匮乏。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状况不佳。一是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二是缺少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懂管理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培养不出”。

(二)文化市场发育不完善。社会经济实力较弱,市场空间有限,服务业不发达,文化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全。受投融资机制、环境和文化投资效益周期长等因素的影响,文化招商引资较为困难。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文化产业企业太少,带动产业化开发的成效不明显。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得到充分发挥。

(三)资金制约。基本上都是采取借鸡生蛋、借船出海的模式,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停滞不前,特别是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和企业投入方面,投向文化产业领域还没有形成机制。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有限。2011年,全市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仅2.5亿元。一些基础设施财政没钱投、群众不想投、老板不愿投,在基础建设上也常因资金问题而停滞。

(四)文化企业综合实力较弱。全市文化产业中,资产超亿元和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寥寥无几,小企业几乎占到全市文化产业单位数量的一半以上,这些企业主要集中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领域,如销售文化用品和办公用品的商户、小广告公司,网吧,电子游戏厅等。而从事文化创意、文化演出、文化经纪、网络科技等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很少,文化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不够强大。

四、实现我市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措施与途径

(一)培育文化市场。制定优惠政策,扶持重点文化企业自身快速发展,支持文化企业进市场,适时组建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使一些成规模的文化企业在市场化的兼并、重组、转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推进阳光热力、天成运业、光谱资讯等民营企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设立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为民营文化企业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二)繁荣城乡文化市场,引导居民文化消费。发展我市的文化产业,一方面,要激发和释放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大众的文化消费水平。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才能够释放出人们的有效文化消费需求。在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同时,坚持精品文化产品与大众文化产品并举的措施,开发出对路的文化消费产品。另一方面,要促进城乡同步协调发展,要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建设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和方式,丰富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

(三)多元化投融资,全面整合文化资源。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挖掘国有文化资源存量潜力,释放民营文化资本增量实力。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的杠杆作用,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资比例,尝试建立文化产业基金,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进一步打破国家包办文化的单一模式,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体制办文化的新格局。

(四)扶强做大市场主体。一是抓紧公益性与经营性文化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二是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引智力度,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解决文化产业投入不足和智力不够的问题。三是支持、鼓励和引导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对光谱资讯等信息软件企业、神鹤影视剧创作中心等重点扶持。四是创办文化产业园区,引导各类文化资源、人才和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第6篇

关键词: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市场环境;财务资源;管理信息化

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是以节约整个金融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为出发点,以充分实现整个金融企业内部的、全面及时的管理以及金融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无缝连接为目标,从而使金融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的电算化系统。但是,要实施这样一个系统需要一个良好的、规范的经济环境与市场环境,需要金融企业内、外部各方面的支持。

一、营造良好的资金结算服务环境和物流管理服务环境

资金结算服务环境是金融会计信息处理电子单据的重要来源之一。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的结算账户托管制和清算汇划体系等服务能否实现方便快捷、安全畅通,是金融会计发展重要的环境制约。

物流管理服务环境是金融会计处理电子单据的另一个重要来源。网络金融会计要发展,就必须改善物流管理环境,对商品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物流管理,包括入库、质检、出库等。

二、网络经济的崛起及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与普及

网络经济作为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并由此产生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和。统计资料表明,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有高技术含量的经济形态,有别于传统金融与房地产经济,尽管有时可能在账面上出现巨额亏损,却同时在为社会创造巨大的效益和财富。比如,1997-1998年,美国GDP增长了4%,但能源消耗几乎没有什么增长,这说明了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发展有助于节约能源。正因为如此,网络经济正处于规模效益递增时期,形成了资源、资金、人才向网络经济的转移,进而产生了使网络经济规模效益增长加速、再加速的效应。这便是网络时代的“梅特卡夫规律”——网络经济的收益与网络上的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这就是说,当传统经济以匀速增长的时候,网络经济正在加速增长,其形成的规模效益远远超过传统经济。

网络经济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经济,是端到端的、开放的、网络化的直接经济模式,它将导致市场与行业的重构。网络经济中将会有更多的网上企业、网际企业以及虚拟企业的出现,在网络经济下,电子商务将成为企业的基本运作模式。由于电子商务需要企业有基于网络的财务系统,即采用网络财务来经营管理,因此,电子商务的迅速普及必然推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和发展。

三、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长期以来,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财务上有一个一直困扰财政主管部门、会计和企业界的难题,即如何加强企业整体的内部会计控制和实现有效管理。特别对于那些子公司和下属机构多,并且子公司和下属机构从事多样化行业的集团企业来说,更是一个突出问题,所以迫切需要能解决诸如合并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状况等这些具有处理远程数据、分析存储数据功能的财务系统。此外,现代企业的管理,各部门之间、各种业务之间在分工上进一步细致的同时,相互之间的关联却是越来越紧密,运作也是更加精密,企业管理系统正向着对企业“人、财、物、时间、空间”各个方面综合的方向发展。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往往将财务作为切入点,因为财务部门是金融企业的“心脏”,财务信息化程度完善了,才能带动其他部门顺利地实现信息化。但要实现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就要求网络技术不能单独片面地针对于各个单一部门,即金融企业所选择的网络方案中财务系统能和其他各业务部门管理系统做到“无缝连接”,以实现金融企业财务、业务的一体化。这是金融企业选择网络方案的基本前提。网络金融会计的发展首先有赖于金融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四、质量可靠、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软件及软件商

财会软件是实施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件,也是实施的关键所在。因为作为网络化财会软件具有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一旦系统运行不畅,将使金融企业在经济上遭受损失;另外,网络化财务是通过网络对金融企业各部门、各环节进行全面细致的管理,将金融企业整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如果软件质量性能不可靠或不稳定,将影响电子商务的正常运作,甚至会使整个金融企业运营陷入瘫痪,给金融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考虑到软件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和可靠性的问题,软件维护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对软件商的售后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人才

新的环境对应用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首先,网络化会计信息的传递与处理均要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来完成,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既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员,又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并能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此外,Internet上的公司多数是国际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涉及不同的语言、商务、会计处理方法和社会文化背景,这同样要求网络会计人员必须熟悉国际会计和商务惯例,并具有较为广博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其次,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需要管理人员具备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质量和效率,为此,金融企业应培养自己的软件开发和维护力量,使应用系统更加适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使之更趋完善,也使企业可以在应用网络系统中不过分依赖软件商。网络会计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要求既懂会计又懂管理:既有原则性,又有创造性、灵活性;既熟悉会计电算化知识,又熟悉网络知识;既会会计业务操作,又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目前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薄弱,文化程度偏低,视野偏窄,尚不能适应网络会计的发展要求。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问题是网络会计发展中面临的最大困难。要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银行必须加大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在信息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保证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所在。

六、完善金融会计制度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制度选择和制度变革的产生,依赖于整个社会各利益集团对于制度变迁的强大需求,也就是说,利益集团的制度需求是决定制度变迁的重要变量,在制度需求不足的情形下,制度主体就难以成功推行制度变迁。而金融机构对会计信息市场的改革就处于这种典型的“制度需求不足”状态中。由于监管机构、商业银行改革的制度需求明显不足,这就决定了金融会计信息市场的改革不可能采取“休克疗法”的模式,而只能采取渐进改革的方式,在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上逐步改善。

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的选择理应遵循交易费用最低原则。政府和市场行为在制定会计制度的权利安排上均有其优缺点。根据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某一种安排方式任何费用都最低的情况是不存在的,理想的安排方式是寻找政府与市场结合与协调的均衡点。中国目前的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是纯政府模式,是由政府直接颁布的,而不是从中国会计实践中推导而来,它是一种通过“逆向生成”的演绎法完成的纯政府制定模式。中国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必须朝着“以政府为导向,引入市场规则”的模式发展,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中国没有顺向生成的土壤,而且还在于如果随意作出制度性变迁和转移,其变迁和转移成本将是惊人的,所得出的金融会计制度将与经济运行背道而驰。政府模式有其固有的缺陷,不能成为理想的制定模式,目前存在的假账林立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逐渐完善的市场机制,使引入的市场规则更有助于金融会计制度的完善,可防止金融会计制度因市场不完善而走样。我国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应以政府模式为基调,适当引入市场规则,使金融会计制度的博弈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游戏规则,使出台的金融会计制度逼近帕累托最优状态。

七、有效界定金融信息产权

金融信息产权,是利益相关者所共同接受的由金融信息的存在(供给和使用)引起的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的行为准则。金融信息的产权界定和安排低成本地规定了利益相关者彼此发生利益关系尤其是利益冲突时必须遵守的和与金融信息有关的行为准则。金融信息产权的内涵正在于其作为金融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和分配规则共同发生作用,影响金融企业利益相关者对金融企业产出的分享结果和导致资源的不同配置结果。从金融信息的特征进行理解,金融信息产权不能够独立存在,它依附于金融企业的所有权和金融企业利益相关者对金融企业产出的产权,但是金融信息产权会与逻辑上的金融企业产出的产权发生背离。金融企业产出的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存在委托关系时,金融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分配的前提是必须存在一个总量,这是进行金融企业产出分配的基础。金融信息的存在至少可以反映可供分配的总量。其次,分配应该存在一种社会公认的规则。金融信息虽然并不直接体现分配的规则,但是毫无疑问,不同的金融信息揭示的内容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分配结果,因此可以认为其影响了分配的过程。金融信息作为金融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必然存在着作为替代变量是否具有充分性的问题。对于金融信息及其意欲反映的关于金融产出的耦合度,出于效率的考虑,投资者并不追求完全的100%的耦合,而只追求进行决策所需的具有“充分含量”的会计信息。但金融信息的充分含量是一个动态的变迁过程,它取决于以下几项因素:投资者的决策模型;决策偏好;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和金融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若将满足投资者进行决策所需的金融信息的充分含量作为契约性部分,那么与金融企业产出100%耦合的金融信息含量和“充分含量”之间的部分就可以看作剩余(residual)部分。因此,金融信息产权的界定就可以表述为“在金融信息的契约部分和剩余部分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的过程”,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制约,金融信息产权并不旨在消除金融信息的剩余部分,尽管一些投资者对金融信息的需求具有“贪婪性”并希翼获取越来越多的金融信息。金融信息的契约性部分是否最佳?是否能够确保投资者的决策和利益?或者契约性部分和剩余部分的均衡是否具有稳定性?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如何恰当地进行调整,以使之向最佳逼近。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最终归因到金融信息产权问题。

八、建立信息披露监督与激励机制

在问题存在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问题,降低成本,除了对管理当局进行适当的监督外,应对管理当局进行恰当的激励,诱使管理当局的效用函数尽可能和委托方的效用函数趋于一致,降低管理当局以牺牲委托方利益为代价来追求个人私利的道德风险。从一般意义上讲,剩余索取权是委托方进行监督的动力源泉,而监督的效率如何,则取决于委托方对金融企业剩余控制权的拥有程度。即所谓:监督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监督的有效性取决于信息和激励(张维迎,1999,P.132),监督需要信息,而信息的搜寻、获取、消化、转化为知识都需要成本,并在某种情况下十分昂贵,但激励机制的存在可以促使管理当局披露信息。由此分析可以得出,金融信息位于“监督和激励”、“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中间环节(剩余控制权——监督——金融信息——激励——剩余索取权),金融信息应该是衡量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是否相匹配、监督和激励机制是否相容的一种机制,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机制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监督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而激励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应。对管理当局的激励意味着管理当局分享了部分剩余索取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监督是需要权威(authority)的(coase,1937),而监督的权威来自于剩余控制权(张维迎,1999,P.103),如果对管理当局进行激励,如允许管理当局对剩余索取权进行分享(sharing),即激励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应,管理当局在拥有剩余索取权后,遵循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应的逻辑,管理当局同时也拥有剩余控制权。如此通过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以实现使管理当局和股东趋于一致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九、金融信息的完善以有效市场为依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本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场所。与资本市场相配套的还有一个经理劳务市场,或者称为职业经理市场。金融信息市场是资本市场、职业经理市场的信息媒介,所有这些市场的有效运作,离不开金融信息的信号传递功能。金融信息市场本身涉及的是金融企业管理当局与外部集团之间的信息交换,这种信息交换行为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与矛盾,以及通过金融信息的交换最终达到妥协的过程。首先,金融企业为了生存与经营上的需要,必须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营运资金,而金融信息传递金融企业管理经营效益、发展前景和预期投资报酬等信息。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通过这种信息和自己的风险承担态度来综合制定投资决策,通过市场机制使社会资源得以有效配置,没有金融信息的交换,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必然是盲目的,资源配置也将是无序和混乱的。其次,金融企业管理当局为了体现自身的利益,包括既得工资和长远利益,必将努力提高金融企业的价值,这种利益趋向与投资者乃至于整个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金融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是通过金融信息的市场交换而实现的,任何关于偷懒和欺诈的行为均可以从金融信息中得到反映,也可以从金融信息交换中得以监督和控制。

第7篇

选题依据: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的进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行性论述: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本企业特点的的国有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概述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企业文化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我国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构国有企业文化的对策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年09月25日—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05年03月01日—2004年05月1日在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年05月02日—年05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年06月01日—年06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年06月08日—年06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年06月15日—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第8篇

选题依据: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的进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行性论述: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本企业特点的的国有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概述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企业文化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我国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构国有企业文化的对策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04年09月25日—2004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05年03月01日—2004年05月1日在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05年05月02日—2004年05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05年06月01日—2004年06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05年06月08日—2004年06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05年06月15日—2004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第9篇

选题依据: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的进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行性论述: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本企业特点的的国有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概述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企业文化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我国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构国有企业文化的对策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年09月25日—20**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年03月01日—20**年**月1日在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年**月02日—20**年**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年**月01日—20**年**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年**月08日—20**年**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年**月15日—20**年**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第10篇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有可为

1、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工作既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工作,是做好企业各项工作的灵魂和有力保证。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依然严峻,国内经济增张减缓,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优势,继续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显著。今年,我局结合自身中心工作,精心选编了多个思想政治工作调研课题,大力开展了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及论文征集活动。全局先后共报送政研论文多篇,内容涉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主题教育活动、创先争优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必将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3、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工作。从我局活动开展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领导干部和政工干部能够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参与撰写论文,拓展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结合职工思想实际,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学习调研、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抓好成果转化,对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十分必要。

第11篇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被看作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就其本质而言,商业银行是提供服务的企业,货币或金融产品只是其提供服务的一种载体。但是,处于国家金融政策严厉管制下的商业银行区别与一般的服务企业,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提供的服务受基准利率限制,同质化现象突出,创新有限,易模仿。商业银行受其业务特殊性的限制,一直难以走出“盈利能力差”的困境。

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使商业银行生存环境更加恶化,突破“同质化”壁垒,创造自身核心价值,已成为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的唯一出路。而突破“同质化”壁垒,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推行差异化营销,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二、商业银行营销的差异化战略

(一)差异化营销含义

商业银行的差异化营销,是指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通过科学的市场细分,评估自身的实力和所处的具体市场环境,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内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提供不同的优质服务,采取不同的营销组合策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差异化营销有利于解决开放环境下顾客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和有限的银行内部资源能力之间的矛盾,符合市场发展趋势。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也曾对金融服务业的范式转变发表过自己的预测:“银行应被看作是具有柔性生产能力的车间,而不是提供标准服务的装配线。银行的中心是一个完整的客户数据库和产品利润数据库。银行将能识别用于任何客户的所有服务、有关这些服务的利润(或亏损)以及能为客户创造潜在利润的服务。”

(二)差异化营销基础

商业银行推行差异化营销,需要按照“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的原则,从银行内部资源能力、外部竞争、客户需求等多方面考虑,科学确定商业银行的目标市场,明确市场定位,从而实现商业银行差异化营销。

1.市场细分

针对商业银行“水少船多,网大无鱼”的问题,市场可以区分为更细小的市场、客户群体或区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目标市场。而银行服务市场细分变量的选择,应根据行业、企业、市场、消费者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而定,必须具有可衡量性、可占领性和效益性。具体来说,银行个人客户在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文化程度、业务特点、经营状况、风险大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他们对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故可依据上述变量将个人客户市场分割为具有不同特征客户的集合。

2.目标市场选择

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可从众多细分市场中选择与银行内部资源能力相匹配,并且能为银行带来良好获利机会的子市场,将其确定为银行的目标市场,重点针对目标市场需求投入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选择目标市场时需综合考虑自身实力、规模服务优势、软硬件水平、员工素质等各方面的因素,还要考虑同行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服务优势、公司实力等。目标市场的选择是否正确,关系到银行能否充分发挥自身资源能力优势,能否与竞争对手有所区别,能否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市场定位

建立科学的市场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客户群,实施相应的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因此,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和方法,而且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判定和选择相应的市场组合,才能作到银行营销的市场定位准确,从而达到营销的预期效果。

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市场竞争策略,对优质特大型客户宜采取集中性目标市场策略,对现有优质大中型客户宜采取差异性目标市场策略和防御性竞争策略,对新兴行业和新型企业优质客户宜采取拓展性竞争策略。

4.差异化营销深化

金融产品不享有专利权且易模仿,所以金融产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品牌和银行的形象上。作为无形资产的品牌创造以及与此密切相连的形象设计,将对一个银行的竞争能力产生长远的影响,形象和品牌是商业银行真正的灵魂。

树立商业银行品牌是一个整体概念和系统工程,要加大管理力度,一是不遗余力地塑造和提升核心品牌;二是注重品牌发展的科学规划;三是重视以品牌为中心的整合营销传播运作,使客户能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通过银行形象、金融产品特征、优质服务等形式,努力创造产品特色,以便自身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分开来,使用户建立起品牌偏好与忠诚,使客户在第一次购买时愿意试用,经常购买后由于转换的主观成本较高而很难放弃使用。在服务举措上,向良好的整体形象塑造发展,把CIS导入银行竞争,在经营、服务、形象上创造出自己的特色,这是我国银行品牌创造和形象设计的现实选择。

5.差异化营销内涵

银行的企业文化是差异化营销的内涵。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涉及三个层面:精神层(共同目标、价值观、企业精神、服务理念等),行为层(各种规章制度、经营活动等),物质层(银行形象识别系统)。银行在实施差异化营销过程中,应培育和发挥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注入营销活动中,有助于传递商业银行的差别优势,吸引和稳固目标客户群,从深层次树立目标客户对企业的认同。

三、结论

通过科学的市场细分,商业银行选择与银行资源价值相匹配且具有良好市场机会的目标市场,明确其市场定位,为银行实行差异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目标市场战略准确的基础上,银行可通过树立优质形象,提升品牌认同进一步深化其差异化战略,使客户建立品牌偏好与忠诚度。银行的企业文化是支撑差异化的软竞争力,银行要想实现持续的差异化,企业文化是根本。

值得注意的是,差异化营销策略是一个动态的营销过程,任何“差异”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银行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也会不断改变,昨天的差异化会变成今天的一般化。而且,竞争对手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任何银行的形象、风格、广告和服务营销策略都是很容易被那些实施跟进策略的银行模仿的,任何差异都不会一劳永逸,所以,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营销创新,寻求差异之路,用不断的创新去战胜对手的跟进策略,用创新的理念去指导营销实践以适应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1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万后芬,金融营销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陶怡,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营销的思考[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0)

第12篇

论文摘要]面对国内买方市场与外资银行涌入的双重压力,银行业竞争愈演愈烈,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必须以“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为基础,以树立银行优质品牌形象为重点,以企业文化为依托,推行差异化营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从计划经济体制中发展而来的银行业逐步转变为“买方市场”,面对国内买方市场与外资银行涌入的双重压力,银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市场营销成为商业银行获得竞争优势,参与国际金融竞争,建立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步入营销时代。

一、商业银行营销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被看作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就其本质而言,商业银行是提供服务的企业,货币或金融产品只是其提供服务的一种载体。但是,处于国家金融政策严厉管制下的商业银行区别与一般的服务企业,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提供的服务受基准利率限制,同质化现象突出,创新有限,易模仿。商业银行受其业务特殊性的限制,一直难以走出“盈利能力差”的困境。

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使商业银行生存环境更加恶化,突破“同质化”壁垒,创造自身核心价值,已成为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的唯一出路。而突破“同质化”壁垒,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推行差异化营销,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二、商业银行营销的差异化战略

(一)差异化营销含义

商业银行的差异化营销,是指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通过科学的市场细分,评估自身的实力和所处的具体市场环境,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内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提供不同的优质服务,采取不同的营销组合策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差异化营销有利于解决开放环境下顾客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和有限的银行内部资源能力之间的矛盾,符合市场发展趋势。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也曾对金融服务业的范式转变发表过自己的预测:“银行应被看作是具有柔性生产能力的车间,而不是提供标准服务的装配线。银行的中心是一个完整的客户数据库和产品利润数据库。银行将能识别用于任何客户的所有服务、有关这些服务的利润(或亏损)以及能为客户创造潜在利润的服务。”

(二)差异化营销基础

商业银行推行差异化营销,需要按照“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的原则,从银行内部资源能力、外部竞争、客户需求等多方面考虑,科学确定商业银行的目标市场,明确市场定位,从而实现商业银行差异化营销。

1.市场细分

针对商业银行“水少船多,网大无鱼”的问题,市场可以区分为更细小的市场、客户群体或区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目标市场。而银行服务市场细分变量的选择,应根据行业、企业、市场、消费者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而定,必须具有可衡量性、可占领性和效益性。具体来说,银行个人客户在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文化程度、业务特点、经营状况、风险大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他们对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故可依据上述变量将个人客户市场分割为具有不同特征客户的集合。

2.目标市场选择

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可从众多细分市场中选择与银行内部资源能力相匹配,并且能为银行带来良好获利机会的子市场,将其确定为银行的目标市场,重点针对目标市场需求投入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选择目标市场时需综合考虑自身实力、规模服务优势、软硬件水平、员工素质等各方面的因素,还要考虑同行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服务优势、公司实力等。目标市场的选择是否正确,关系到银行能否充分发挥自身资源能力优势,能否与竞争对手有所区别,能否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市场定位

建立科学的市场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客户群,实施相应的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因此,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和方法,而且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判定和选择相应的市场组合,才能作到银行营销的市场定位准确,从而达到营销的预期效果。

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市场竞争策略,对优质特大型客户宜采取集中性目标市场策略,对现有优质大中型客户宜采取差异性目标市场策略和防御性竞争策略,对新兴行业和新型企业优质客户宜采取拓展性竞争策略。

4.差异化营销深化

金融产品不享有专利权且易模仿,所以金融产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品牌和银行的形象上。作为无形资产的品牌创造以及与此密切相连的形象设计,将对一个银行的竞争能力产生长远的影响,形象和品牌是商业银行真正的灵魂。

树立商业银行品牌是一个整体概念和系统工程,要加大管理力度,一是不遗余力地塑造和提升核心品牌;二是注重品牌发展的科学规划;三是重视以品牌为中心的整合营销传播运作,使客户能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通过银行形象、金融产品特征、优质服务等形式,努力创造产品特色,以便自身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分开来,使用户建立起品牌偏好与忠诚,使客户在第一次购买时愿意试用,经常购买后由于转换的主观成本较高而很难放弃使用。在服务举措上,向良好的整体形象塑造发展,把CIS导入银行竞争,在经营、服务、形象上创造出自己的特色,这是我国银行品牌创造和形象设计的现实选择。

5.差异化营销内涵

银行的企业文化是差异化营销的内涵。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涉及三个层面:精神层(共同目标、价值观、企业精神、服务理念等),行为层(各种规章制度、经营活动等),物质层(银行形象识别系统)。银行在实施差异化营销过程中,应培育和发挥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注入营销活动中,有助于传递商业银行的差别优势,吸引和稳固目标客户群,从深层次树立目标客户对企业的认同。

三、结论

第13篇

关键词:期货交易所 企业文化 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反映本企业自身特点的价值观念、经营哲学、行为准则、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等的融合体。企业文化学的奠基人劳伦斯米勒说过,今后的500强企业将是采用新企业文化和新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科特也曾大胆预言:“一个企业本身特定的管理文化,即企业文化,是当代社会影响企业本身业绩的深层重要原因。”可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竞争的根本。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期货市场的日益发展,各期货交易所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需要,深入研究企业架构、行为方式和文化元素,提炼出了自身包括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体系。我国期货交易所目前的文化选择是合理、科学的,但与世界一流金融机构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本文将对我国期货交易所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我国期货交易所企业文化建设现状思考

我国期货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渐走入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核心,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现有四家期货交易:1998年重组后的上海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期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以及2006年成立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本文仅以大商所和上期所为例,着重对其企业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和比较,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大商所和上期所的企业文化有其共性:均有积极明确的企业发展愿景,并为达到该愿景制定了发展战略和相应的竞争策略,同时兴起了多种多样的企业文化活动。在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商所形成了“规范是基础、创新是动力、人才是根本”和“以公正著称,以管理见长,以服务取胜”等核心经营理念,建立起了企业文化体系 。而上期所则于2003年确定了“创新、诚信、高效”的核心价值理念,经过不断实践,又于2009年制定了《上海期货交易所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力图将核心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到交易所做大、做强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总体而言,在良好企业文化的推动下,大商所和上期所各项工作蓬勃开展,业务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形象,并逐渐具备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同时从表1也可以看出,大商所和上期所的企业文化建设各具特色。比如,作为全球第二大、中国最大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大商所一直致力于探索期货市场为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为“三农”服务的路子,长期开展“千村万户工程”,促进了农产品期货功能的发挥;创立期货学院,逐步发展成为期货培训和投资者教育的有效载体。上期所则把着眼点放在建设成为国际化的衍生品交易所上,每年举办的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逐步形成国际性的影响力。上期所创建的国内首家期货博物馆在普及期货市场有关知识、扩大市场影响、增进市场交流、加强市场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鉴于我国期货市场仍处于“新兴加转轨”的阶段,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我国期货交易所现有的企业文化不可避免地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应该看到,我国期货交易所的企业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和加强的地方。如有的交易所正处于新旧文化的转换过程中,难免遇到新的问题;个别交易所企业文化体系不够清晰完整,有的交易所虽然有核心价值观,但核心价值观或待凝练,或仍需要成为交易所每一个人的共识;企业文化虽然可以通过各种活动进行传播,但关键不在于活动本身而在于社会和交易所成员对活动本质的认可;企业文化在与企业个性化方面相匹配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亟待重视保持企业文化的持续推动力和持续扩张力;交易所应对极端情况下的风险防范举措也应加强;在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下,需要更加重视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活动。

二、我国期货交易所为打造“百年老店”的企业文化建设完善对策

(一)企业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

企业文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应细水长流。交易所不但要在上市品种、技术和服务上,而且要在企业文化上创新,这样才能适应新的形势,保持竞争优势。企业文化需要随着交易所的发展而更新,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重塑和优化,使文化管理处于不断整合、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之中。

企业文化建设同样需要突出个性,真正从交易所的自身实际出发,以解决特定问题为目的,提炼、概括出既体现领导团队管理策略、又反映广大成员意志,既符合行业特征、又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内涵。

(二)多种方式促进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核心价值观不但是引领企业长期发展的灯塔,更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树立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建立交易所企业文化的总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原则、措施和具体方案,逐步归纳、凝炼出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和评价考核机制,以提供组织保障;再次,要坚持检查指导、评价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制度建设、执行力建设与基于共同价值观之上的文化建设融为一体。

(三)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员工是企业的核心和支柱,是企业真正的主人。交易所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把人作为关注的主要对象,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从管理人的行为变为组织人的观念,重视人文精神的塑造,培养交易所成员以所为家的自主意识,形成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团队归属感。

此外,应注重每一个员工的学习和培训,尤其是业务与素质培训,通过制度引导和鼓励人们钻研业务、参加境内外的专业培训或学位教育、学习先进思想理念。以此为基础,建立交易所完善的自我学习机制,使组织整体在个人、工作团队、系统三个层次上得到共同发展,最终提高交易所整体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四)建立“红皮书”文化

风险控制是期货的生命线。针对新形势下期货市场稳步发展的新要求,期货交易所应该进一步完善监管和风险防控的新举措。建议建立一个专门委员会,由交易所有关领导、业内金融专家、学者等共同组成,定期开会研究各种极端情况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记录在“红皮书”上,以备不时之需。此外,交易所还应完善风险控制管理办法,及时修订交易规则和细则,完善交易运作机制,强化市场监管,推进风险防控的科学化、精细化、常态化,确保市场稳健运行,把人为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

(五)大力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

进入新世纪以来,富有远见的企业纷纷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树立自身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以彰显自身价值、成就永续经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将使传统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被注重个人隐私的社区关系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扶贫救灾、环境保护等支持公益事业的补充,企业可以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公共项目服务、青少年辅导计划等活动。

三、结语

期货交易所的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我国期货交易所对企业文化日益重视,但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尚有不少改善的空间。本文对我国期货交易所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随着我国期货行业的发展,我们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也将逐步深化。

参考文献

[1] 朱来常,企业文化理论的几点思考 [J] 学术界, 1993: 1-4.

[2] (美)约翰科特, 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 (美)劳伦斯米勒,美国企业精神—未来企业经营的原则[M].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社公司, 1985.

第14篇

关键词:民营银行;发展;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16402

在我国的金融改革过程中,发展民营银行一直是金融领域的热点话题,要研究民营银行的有关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民营银行的定义。综合多数学者的观点,以及我国金融改革的实际,本文把民营银行界定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依法成立,完全按照市场机制建立、运作和退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银行类金融机构。它是一种是产权清晰、内控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成熟的新型金融企业。

1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概述

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仅有十几年的历史。1993年,我国学者樊纲首次提出“金融改革必须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的观点,开启了民营银行发展的篇章。截至1996年1月2日我国第一家民营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成立。随后,以徐滇庆为首的18位学者于2000年7月成立了长城金融研究所,进一步推动了对民营银行发展问题的研究。2003年7月,徐滇庆等又力倡5家试点民营银行,但是准入未通过银监会批准,最终没有建成民营银行的雏形。由于经济发展差异,我国民营银行发展还存在着地区不平衡的问题。在浙江,非公有性质的民营经济飞速发展,当地民营银行应运而生,迅速蓬勃发展,而其他省份相较之下逊色的多。2002年3月,台州市商业银行成立,它是浙江的第一家地方性民营银行,由台州8家城市信用社改组而成。同年7月,浙江省8家城市商业银行全部对民营资本开放。2004年8月,国内第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在杭州诞生,民营资本在其股权结构中的比重达到了85.71%。2006年8月,浙江两家城市信用社(台州市泰隆城市信用社和义乌市稠州城市信用社)分别升格为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和浙江稠州商业银行,跻身民营银行之列。但是,近两年我国民营资本控股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并没有明显的发展变化。

纵观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历程,民营银行从无到有,数量逐渐增多,表明其发展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目前我国相对发展较好的有代表性的民营银行不多,只有民生银行、浙商银行、台州市商业银行、泰隆银行、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等几家银行。我国民营银行整体资产规模、经营效益等水平不是很高,仍有漫长的发展路程。

2 影响和制约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制度和法律障碍

我国还没有一套完善可行的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监管与退出机制。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实行的是由国家控制和垄断的政策,新建金融企业基本上局限在国有投资范围之内,民营金融还处于研究试点阶段,一般民营资本难以进入;同时,民间非正规金融行为屡禁不止,监管当局不得不提高准入条件甚至干脆取缔民间金融机构,严重阻碍了民营银行的起步发展。银行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其安全有效地运行需要有合理的、有力的监管作为保障,监管不力会给民营银行带来潜在的经营风险。民营银行具有商业性质,按市场机制运作,而我国还缺乏对它的监管经验。针对如何监管民营银行的商业化运作,监管部门还没有较为成熟的模式。此外,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和金融法规偏重于对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的规范,而对退出机制缺乏相应的监管规定。

2.2 民营银行信誉

银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行业,信誉是其生存发展的首要前提。在目前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中,银行业整体上尚不存在独立的商业信誉,政府作为国有银行的“最后担保人”,承担起了保护存款人合法利益的义务。广国投破产,政府出资支付个人存款的事实,充分体现了政府和银行的“隐性担保”关系。民营银行不像国有银行有国家信用支撑着,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谨慎考虑民营银行的信誉,才决定是否把钱存人其中。在信誉缺乏的情况下,民营银行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而作为负债经营的特殊企业,没有了资金来源就意味着银行无法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

2.3 利率市场化程度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不利于民营银行的发展。资金都有追求高风险收益率的倾向,如果民营银行与国有银行一样以管制利率吸收资金,民间资金就会倾向于选择同等收益但风险相对较小的国有银行,造成民营银行资金来源受阻。又由于民营银行吸收存款的实际成本相对较高,资金借出要求获得与之对应的高贷款收益,即民营银行需要收取较高的贷款利率,获取相应的风险收益,而在利率管制的情形下,固定利率满足不了其经营需要。因此,我国的金融抑制特别是现行的严格金融管制使得民营银行很难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利率竞争维持良好运行。特别是经济呈现出过热倾向,央行采取紧缩银根的措施,形势对民营银行更是不利。

2.4 民营银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就是上层建筑,对于企业运作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一个与企业特点、自身发展规律相适的企业文化将会大大推动企业的各项工作。目前银行从业者对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误区,大都以政治文化取代企业文化;民营银行引入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照搬照套,企业文化不明确,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立具体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重策划轻实施,企业文化实践性差,缺少员工的积极参与,致使员工游离于企业文化之外。甚至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把企业文化与文体活动等同,这种试图推动企业凝聚力的做法是片面的、表象的,不能体现企业文化的精神实质,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 当前民营银行发展的契机及对策

3.1 国家的经济政策导向为民营银行的资金出路指明了方向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较大困难,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问题显得异常突出,而且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国家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农业的发展:先后三次划拨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各大中型银行纷纷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事业部等以及为农业发展提供专用资金支持。在受金融危机影响银行普遍惜贷资金周转受阻的情形下,民营银行依据国家政策采取措施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合作,根据实际情况哪里需要资金就将资金投向哪里,为中小企业及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将会取得银行和相关经济主体双赢的结果。

3.2 我国银行体系运行良好,为民营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行业保障

虽然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外部因素对我国经济造成了极大冲击,加大了整个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我国银行业却在全球经济中独树一帜。依据银监会的初步统计,截至2009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已经达到69.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1%(见表1)。同时,2009年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继续保持了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下降”的态势(见表2)。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困境中,我国银行业已经连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这些都说明了当前我国的银行体系运行良好。民营银行作为银行体系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行业良好发展的有利时机,根据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定各项工作,努力降低经营成本,树立良好的品牌,提高社会公众信心。

3.3 小额信贷公司的大力发展成为未来民营银行的摇篮

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国商业银行纷纷提高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额度,同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亦迅速铺展开来。2008年9月初,在上海、温州等地小额信贷公司接连成立。对于紧缩银根下的三农企业、灾后重建企业,乃至披着棉被过冬的江浙中小企业,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解了燃眉之急。小额贷款公司之所以受到中小企业欢迎,是因为其产品切合它们的需要,它不强求抵押,手续简便,放款迅速,还允许客户自由选择还款期限。但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既未取得传统金融牌照的权利,又不能像民间游资那样追逐高利润,使其持续发展陷入窘境。即小额贷款公司是适应目前经济形势的燃眉之举,但不会获得长足的发展。民营银行这种金融机构组织形式却可以同时解决存贷的问题,既能够吸收存款也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当然,小额贷款公司想要获得合法金融牌照,最终成为民营银行还需要一个过渡期。

综上所述,无论在宏观经济层面还是中观行业、微观机构层面,都存在着民营银行发展的良好机遇。在当前形势下,民营银行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系列合理的策略,顺势而为,必将取得长足发展。

在国务院出台的“国十条”、“金融30条”等一系列政策的保障下,我国金融体系运行良好,但金融改革的脚步不能停歇,不能因金融危机就否定金融改革的创新。建立和发展民营银行一直以来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民营银行具有清楚的产权结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发展;民营银行以民间资本为主,对于启动民间投资,特别是利用我国充裕的民间资本改造一些问题机构,降低政府负担,化解金融风险是可取的途径。民营银行发展对推进我国金融体制的加快改革和满足市场需求具有双重作用,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金融的现状,稳健推进民营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振.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俞技峰.小额贷款公司:民营银行的摇篮[J].特别策划,2008,(15).

第15篇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从企业文化的独特作用入手,提出建设企业文化,推动经营管理;完善企业文化,优化经营管理;深化企业文化,创新经营管理等措施,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的全面升级。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有一些企业倒下去,但也有一些企业反而获得了新生。经营管理学家们考证,原因在于管理水平不同。管理水平高的企业总是能及时规避市场风险、管理困境,走出危机阴霾。并进一步考证出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所不可缺少的核心环节是建立了独特的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社会功能把企业建设成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坚强堡垒,极大地增强了企业抗风险、抗打击的能力。随着我国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企业的经营形势、竞争对手、投资策略等都在发生变化。如何借用企业文化开展管理升级成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解决的课题。

一、建设企业文化推动经营管理

在西方经典企业管理理论看来,市场、设备、技术、资金、利润等直接资源要素才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并没有把文化列入企业管理的范畴。但事实上企业文化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了与设备、技术等直接资源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1.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思想的形成。本质上讲,企业是通过生产与销售的经济活动贡献于社会,就如同人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企业也有经营观、市场观和销售观。虽然名称不同,但意义相同,都是围绕求生存、谋发展的基本思路对未来进行指导和帮助。日本企业就是采用了企业文化的特殊作用,形成了“最廉价的商品并不是最好的商品,消费者最喜欢的商品才是最好的商品”等独特的经营哲学,很快打开了世界市场,成为了企业文化促进经营管理的典范。建立了这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哲学:一是有助于把握市场规律,做好经营决策;二是在尊重人才、使用人才、开发人才上更能显示出文化的优势,有助于人尽其才。

2.企业文化有助于经营目标的实现。要实现经营目标,也就是说在把生产要素做成产品并转化为利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生产技术和要素的简单投入,也离不开企业员工凝心聚力的努力奋斗。如果把企业当成一个集合来看,生产要素只是其中的一项,员工才是把资源要素组装成产品的关键环节。常言道,事都是人干出来的。这里面就涉及到文化的作用。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向、凝聚等特殊作用,使企业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标准下形成合力,自觉地把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员工的奋斗目标,员工们自然就会努力把企业的资源要素生产成一件件社会需求的产品,通过市场把经营目标由书面的预算变为现实的利润。

二、完善企业文化优化经营管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表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一些百年大企一样难逃破产的命运。只有不断地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才是战胜危机的正确选择。

1.用企业文化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泰罗的“科学管理”重心是一种硬性的制度管理。这种模式虽然有刚性,体现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管理理念,但却没有弹性,缺乏柔性,有的时候还会产生劳资矛盾,引发员工与管理层的冲突,所谓过于刚性往往容易折断。这就需要文化的力量。借助企业文化,充分利用制度的理性与文化的非线性结合,实施“人性化”管理。在平等与尊重、感情与工作、贡献与奉献中,把“我被管理”变成“我要管理”,并通过身教重于言传,表扬重于批评,激励重于处罚等相关的文化理念,用真情、爱心、诚实等有血有肉的柔性管理,让员工在自由、愉快、和谐的氛围里把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把压力变成动力,把紧张变成和谐,把个力化成合力,起到了解决制度缺损和优化管理的双重效果。

2.企业文化能够更好发挥团体的作用。企业在社会是一个细胞,在内部却是一个团体。团体讲究的是集体、凝聚和整体的作用。自然法则中的狮群依靠团体的力量,把捕猎成功率由个体的20%提升到群体的70%,不仅规避了种群濒临灭绝的危险,而且还得到了较好的延续。与狮群同一级别的老虎们则依靠单打独斗,即使本领无敌,如今却与狮群的状况大相径庭。如果企业采用了老虎的生存方式,在市场竞争中的日子不会比自然法则中的老虎强到哪去。通过文化的力量,在不断地宣传、培养和引导中建立起员工认可的、接受的、愿意遵行的市场观、价值观,形成了一股劲,在困难面前,员工与企业同心协力渡难关;在危机来时,相互抱团谋进退,而不是树倒猢狲散,大难来时各自逃。同时,企业文化还能够调节内部人际关系,减少内耗,创造公平公正的和谐环境,起到深化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

三、深化企业文化创新经营管理

企业的经营管理如同一个人的习惯一样,一旦形成固化的模式,就会满足于现伏,放慢了节奏,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对于时刻处在动态市场竞争的企业来说,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因为环境在变,市场在变,机会也在变。如果停滞,风险加大,困难加重,严重的还会导致突然破产。

1.企业文化能够带动经营理念的创新。企业需要一个正确的理念,没有正确的理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思路和方法。而经营理念的形成和创新离不开文化的作用。更何况先进的企业文化本身就是时代的精华,是先进理念和生产力的代表。通过企业文化的潜默移化、启发向上的作用,把当前进步的、积极的、未来可能发生影响的企业经营理念植入到企业,以时间换空间,促进企业在发展中更新理念,在管理中创新理念,从而进一步促进和实现管理创新。

2.企业文化能够推动经营管理的内容和技术创新。长期以来,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方法、内容和技术主要是来自西方欧美国家,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发明者和建设者,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注重的是对资产、技术等“物”的管理,甚至把人也当成了“会说话的工具”。日本企业则打破了西方欧美的思维观念,把正义、感恩、诚信、忠诚等人性的知识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中,用企业文化充实、发展、丰富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思路、方法和手段,形成了独特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和技术创新,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战胜了西方欧美企业,创造了日本经济奇迹。所以,企业文化不是虚的、假的,而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抓住“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和要素的特点,充分利用人的主观能性,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地补充新知识,吸纳新技术,拓展新方法,使企业在管理中灵活地应对市场,在竞争中找寻获胜的时机,在决策中降低经营的风险,在创新中一步一步地把企业经营管理推到一个新水平,实现企业的管理升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