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域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地域文化论文

第1篇

(一)扬州方言地域特征与民歌音乐风格

由于扬州的地理位置处于中部,所以其他地区对扬州方言产生了些许影响。扬州方言音色甜美,这也是使扬州民歌在风格上都适用于各个地区的原因。主要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扬州民歌的曲调大都以是以级进和小跳为主,节奏稍微平稳,但在主要突出的地方就会有大跳跃的音符出现,让人记忆深刻;曲式曲风的多变,至扬州民歌的结构都是小巧玲珑,单一乐曲的题材由上段和下段构成,但所有的乐曲结构形式都存在许多变化。

(二)扬州方言在扬州民歌演唱中的反映

扬州地区的民歌丰富多彩,每首民歌都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需要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歌曲的地方性、民族性和艺术性,演唱者的演唱一定不能没有了地方的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唱歌的关键在于唱。扬州各个地方言不同,唱出来的字韵感觉当然也就不一样了,扬州民歌在演唱中就是对扬州方言中的字做了很好的处理。比如歌曲《茉莉花》中“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的“白”字,“我有心采一朵戴”的“戴”字,都是用扬州方言来演唱的。还有一些口语化的运用,一听就知道是扬州民歌。在日常生活里,人们嘴上常说的像“姑老太”、“哪块”、“歇脚”、“甩上天”、“懒泥浆”、“伸懒腰”等等,就非常具有当地特色。有些民歌例如《扬州号子》中:“缈窗捂在外,请问一声姑老太,哥哥上扬州奔哪块”;“烂泥浆”,都唱出了扬州本土特色,更能体现出原有味道。还有许多在特色民歌中的衬词,他需要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把衬词的韵味唱出来,口腔要保持到位,当你听到“杨柳青子青儿虐”“拔根芦柴花”人们就能感觉到扬州民歌的风韵了。比如《拔根芦柴花》中衬词的繁多,使这首歌的曲调变的轻松欢快,更具有扬州民歌的独特韵味。

二、扬州民歌的地域题材特色

扬州民歌的再一次繁荣时期是在明清的时候。皇帝为稳定和恢复当时社会的现状,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大力发展生产的措施,大力整治淮河、运河,用来方便农业灌溉;扬州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扬州民歌中得到了体现。在扬州民歌中便出现了描写爱情,劳动以及风土人情等题材。对于扬州的民歌来说,以爱情为题材的歌曲是长久流传的主题,被人们一直吟唱,在多年以来保存在扬州民歌里,这类民歌有着扬州人的生活情形和和扬州人创造爱情的历史气息。《八段景》是清代描写夫妻相亲相爱的生活,以竹子来代替。这一类题材的传统民歌还有《小小花伞真好看》、《打樱桃》、《墙内开花等郎来》等。扬州是一个位于南方多雨的城市,辽阔的土地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长江和运河贯通以后,大范围的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不断的扩大耕地面积,推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纺织业、制茶业、编织业及其它手工业的发展。在对生产劳动的表述上,扬州民歌也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题材。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人情,扬州也不例外。扬州人喜欢在重阳节的时候登高。在这一天,有很多人都会爬上一些高山、塔等高处,看看美丽的景色,没有去登高的人就会在家里吃点重阳节做的糕点代表自己在节日里登高了。《眼看到重阳》就是这个题材的民歌,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扬州元宵节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那万众欢欣的各色彩灯。

三、扬州民歌的地域音乐特色

扬州民歌的旋律特点就是柔和而又刚劲,扬州的传统民歌分为两种,一种是俗曲,它是清明时流传到现在的,但途中经过多次修改,最终演变成特定的曲牌。一种杂调,是指人们在劳动或节假日,用来娱乐的小曲。这类民歌的旋律特点是音域比较小,音乐上的情绪起伏不大,但是曲调非常委婉动听。在扬州历年的节日里,通常会有歌曲表演的演出,其中表演“花鼓”,“花船”。表演的歌曲节奏欢快跳跃,其为了增强歌舞的表演性和制造欢快的气氛。在扬州的乡村,春秋时节忙种是流行一种号子:插秧号子,它的曲调宽广,其中衬词比较有特色,丰富的描写出农忙时的情形,田园风味较浓厚。“在扬州民歌中,润腔与衬腔衬词的合理运用使民歌更具有地方特色”。[2]润腔在扬州民歌中的应用非常广,在扬州小调中,润腔的流动感能够很好地刻画扬州民歌的优美意境。润腔在田秧号子中的点缀,同样给民歌增添了很大的艺术感染力;扬州民歌还与地方戏曲音乐的融合,使扬州艺坛上先后产生了香火戏、花鼓戏、维扬戏、评话、清曲等各色各样的戏曲艺术形式。在演唱中,演唱者都是表情丰富,情绪到位,极好地表现了歌曲的感情内容,有时候还会随着歌曲起舞。

四、结语

第2篇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的设计是立体的,可以灵活应用。以人文话题为主线版块结构,使学生学习语文变得更加脉络清晰。板块组合设计使学习内容更丰富,学习脉络更清晰,突破了一直以来以单篇课文为中心的设计模式;另一方面,专题的设置弥补了语文学习的局限性,它在各学科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使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的封闭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借盛泽地域的文化来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是契合教学要求的,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运用到语文学习当中,在增强兴趣的同时,也有效地学习了语文知识。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正确的学习目的,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综合性学习中,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有效的学习目标,指引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设立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学生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特色、风俗民情,节日文化,文物古迹等等都可以被利用,成为教学的有效资源。这就为盛泽的本土文化融入苏教语文教学提供了方向。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端正学习态度

一直以来,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训练,往往忽视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外,还要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形成。首先,要让教学内容情感化。注重情感熏陶,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引导他们情感的投入。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其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将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要注意调节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让学生“乐学”。导入盛泽地域文化,正是这种情感教育的良好途径。

四、盛泽地域文化与高中生语文学习之间的联系

第3篇

(一)红山文化

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石器时期,红山文化发源于辽宁西部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中,至今,我们已经发现了近千处红山文化遗址。红山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红山文化的原始先民们擅于饲养,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因此,这一时期的艺术造型文化发展迅速,这种艺术造型文化对于现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红山文化中的“龙形象”是中华“龙文化”的发源,红山“龙”成为一种文化发展的脉络意象,历经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至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红山文化中的“玉龙”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大发现。这件“龙”作品呈现墨绿色,高26厘米,造型完整,体态蜷曲,呈C字形。它的吻部前伸,呈现略向上弯曲的姿态,嘴部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这件作品概括了中华“龙形象”的特点:鹿眼、蛇身、猪鼻、马鬃。这种特征延续至今,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现代中华文化的象形符号,成为“中国人”“中华民族”的永远的象征。红山文化不仅具有现代文化的历史存在,在现代文明发源的界定上也起到重要的佐证作用。在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发现以前,人们所知的只有夏商周以来近四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红山文化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国史前的历史,扩展了中华文明的源头。

(二)移民文化

东北地域文化还是一种移民文化,这种区域性的移民文化特点,使东北的区域文化呈现出一种丰富繁杂的大一统的现状,这种现状对于东北现代文化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东北地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这种文化包含了三种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类型:少数民族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的汉文化、异国异乡文化。据考证,从原始社会开始,中原文化就是东北地区的原驻民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东北的社会人群增添了流民、移民和谪戍之人,这些人为东北文化中注入了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区所具有的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总之,东北的区域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发展、吸收、融和了其他地方文化,在文化的传承、融合、嬗变中发展而来的。这种移民文化的特质使现代的东北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的特点。

二、东北地域文化的现实性在现代文化中的作用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性特点对于现代东北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多的作用。东北地域文化中的现实性特点对于现代文化的发展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一)东北方言文化

语言是文化内涵的外在显现,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方言,东北的方言是由这个区域内部的各个不同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是一种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东北方言是一种多元性的文化现象,具有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特点,契合了东北人豪放、率真、风趣的社会群体性格。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二)东北饮食文化

与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不同,东北的饮食文化具有热烈、豪放的特点。东北菜的菜码大、菜量足、菜味重。历史上,东北地区属于富足、丰饶的区域,与其他地域相比,东北地区较少出现饿死人的时期。东北饮食文化是一种物产丰富基础上的简约与丰富的综合。有学者认为,这种丰富之上的粗糙与简约是东北人将精力放在一统天下上,都没有把精力放在研究吃喝上的结果。东北的现代文化受到饮食文化的影响很大,东北饮食文化反映了东北地区人们的人生哲学、生活美学。

三、东北地域文化在现代文化发展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