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创业问题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民办;大学生;创业模式;创新;对策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空缺岗位及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民办大学生就业难题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焦点且函待解决。作为民办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仅是求职者,而应努力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和开发者,能够在自主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他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一、大学生创业的必要性
(一)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改革红利的,发展动能的减弱,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正在不断增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举措能激发劳动力资源所蕴藏着的无穷创造力,促使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同时,也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创业为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指明了方向。
(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需要
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大众化效应已初步显现,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下滑,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着重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提上日程,推动地方民办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想法似乎很难执行,对庞大数量的地方民办高校的发展方向和定位依然不明朗。但是,创业教育已经被列为民办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许会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点。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是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学生全面发展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大学生通过创业实践所受到的创业教育,能培养学生具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指在创业者的主观世界中,那些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具体来说,创业精神的五大要素,也即五种性格特征:激情、积极性、适应性、领导力、雄心壮志,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及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和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办大学生创业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尽管国家和民办学校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诸多支持和优惠政策,但是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仍令人堪忧。
(一)大学生创业实践者较少,创业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民办大学生创业自主创业的实际人数不多,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不大。创业的资金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都有待提高。在大学生创业能力中,经营管理能力是大学生相对较为薄弱的,如何能够以身作则,管理自己的同时管理他人,是很多创业者面临的困惑。
(二)创业项目同质化竞争大
目前大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大多是风险相对较小且容易操作的传统行业,如饮食、甜品奶茶店、美容美甲、主题公寓等小而适合在学校内外经营的项目。对细分市场和目标消费者的分析定位不够精准,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激烈。
(三)缺乏坚持的创业品质和成功的创业经验
当前主要是90后大学生,一直生活在经济较为宽松的环境下,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对商业运作不熟悉,缺乏把握商机的判断能力。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不熟悉了解,导致很多大学生创业者没有充分运用“大学生“身份,为自己的创业提供方便
三、我国大学生创业困难的原因
(一)主观条件
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体制在基础上限制了学生应该从小培养的自主创新意识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和西方各国有着很大的差距。同时,学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也很大,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下,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一家人完全把孩子当“宝”一样去培养,这样就容易导致孩子从小就对别人产生了依赖心理,缺乏自主性、独立性。在性格上也形成了一种安于现状的心态,没有创新精神,对挑战新的事物缺乏主动性和信心。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使我国大学生产生了一种安于现状的心态,不愿意去主动创新和变革。
(二)客观条件
从我国高校的角度分析,现在我国高校的层次过于杂乱,有211、985、普通高校、民办高校及大专院校等,不仅过于杂乱,而且教育水平差距过大,完全缺少一个孤立大学生个人创业的社会氛围,在对学生创业思维的培养上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案可以实施,只是喊口号自然不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这些可以体现出当今我国还有许多高校对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思维的工作不够重视。学生受高校教育的影响,对创业的理解不深,没有一个具体的概率,完全不具备创业的思维和能力。其次,社会、政府在创业这方面的服务职能相对滞后。相关的各种手续审批繁琐,对大学生创业产生的各种限制太多。这也是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刚步入社会没有相应的资金,人际关系也不够好,连抵押给银行贷款的固定资产也没有,只能依靠父母、亲戚的资金帮助,这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创业的具体实施。
四、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创新的策略
(一)要加强全民创业教育
统一社会对创业的看法,为民办大学生创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学生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大学生群体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鼓励创业、向往创业、对创业失败者宽容的良好氛围,才能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种创业热潮做好准备。我国国民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冷淡和抵触是由于几千年传统保守思想在作怪。所以应利用公共媒体宣传创业知识,使得大家加深对创业的认识以消除对创业风险的盲目畏惧。宣传创业的成功案例,以激起社会的创业热情。创造条件,鼓励我国国民的创业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开展创业的热潮,逐步用事实改变人们的保守思想。
(二)完善和健全创业法规
我们应抓住我国正在进行法律社会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实我国的创业法规尤其是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建立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出台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措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由于我国大学生数量众多,在大学生创业的起始阶段的投资如果都依靠政府或学校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也应该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吸引社会闲散资金的投入和对大学生创业的其他援助。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对我国高民办高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及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改革,扫除学生创业的障碍,为学生创业提供帮助。
(三)制订创业培养知识体系
对创业的培养对象、培养内容及培养形式进行规范化,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活动。理论方面,根据创业流程,梳理创业必备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尤其是引导学生自学、学生之间相互学的方式,使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动性。
(四)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创业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真正经历过创业的教师少之又少,而一些成功创业者的经验又未必具有普适性,这就使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制约了对创业大学生的培养。解决师资瓶颈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注重对创业教育教师的选拔任用,最好让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基础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创业课程的任课教师;第二,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到创业企业中进行参观、交流、培训和兼职,丰富实践经验;第三,加强教学者和创业者之间的沟通,共同探索适合大学生创业的教学体系的完善之路,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良性循环;第四,可以聘请企业家到课堂中开设讲座和进行创业指导,以充实和完善创业教学队伍。
(五)创建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
促进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各种社会资源,搭建综合的创业服务平台,将大学生创业的意义和价值真正体现出来。在大学生创业扶持和优惠政策的出台落实上体现系统性、及时性和针对性;完善大学生投、融资机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建设,促进创业成果孵化;建设大学生创业服务社区,以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社会舆论导向,打造创业文化,给予大学生创业以更多的宽容、理解和支持。同时政府要抓好各项创业支持工作的统筹和协调,保障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孙建萍.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分析[J].对外经贸,2012
[2]罗剑宏,谭子君.云端互动: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J].高校教育管理,2013
[3]李洪波,陆剑斌.创业动机对大学生创业模式选择的影响――基于江苏省高校学生的实证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2015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在落实创业教育实践项目时,均普遍采用统一刚性的教学方案,即通过同样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方法来培养教育相同专业的大学生,可其在本质上忽略了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质。不少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仅仅停留于课堂或者学校的范围之内,始终沿用着传统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坚持“专业为核心、行业为辅助”的教学原则,单单重视专业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传播,导致学生无法按照自身所需、所想来科学合理地挑选学习项目。除此以外,高等院校创业课程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教学课堂上没有在最大限度上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没有基于学生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广大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创业知识、被动地接受求职事实,严重缺失自主创业的实践能力。
2有效构建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措施与途径
2.1加强高等院校师生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惯切落实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是当代严峻的就业形势所需,是开展教育深化改造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增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中之重,也是当代大学生认识“适者生存、如何生存”的重要渠道。而开展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加深高等院校全体师生对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创业教学项目,让师生正确地了解到创业与学业、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在根本上消除创业误区。再者,高等院校应当制定与完善创业激励制度,让广大师生积极地投身到创业队伍中去,并且要对在创业教育实践项目落实的过程中表现突出、具备较强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大学生进行适当地奖励与表彰,在行动上支持创业,在认识上理解创业。值得各高等院校注意的一点是,为了全面构建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就务必要更进一步地提高教师对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至创业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工作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创业知识,并将自身所积累以及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能力素养有效地融入到创业课程教学课堂当中,不断地鼓动与感染学生,从而将创业教育、创业素养培养工作全面地落实到高等院校日常教学项目当中。
2.2制定具有体育专业特色的创业教学方法教育体制改革要求当代教师依据“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创业教学方法,并将创新元素有效地融入到教学方案当中,以新颖有趣、新奇创新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广大学生的关注力,有效提高他们参与创业课堂的积极性。首先创业课程教师应当依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规划各项创业课程的实际课时,从而确保部分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创业课程具有足够的实践时长,为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创业实践机会。其次,创业课程教师务必要精心制定创业课堂的落实流程与教学内容,绝不能够让创业课程充满随意性。再者,在开展创业教育实践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强调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坚决抵制无指导无组织的创业项目,此外教师还应当始终坚持“走出校门”的创业形式,让大学生接触到更多创业实践机会与落实渠道,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当代大学生对创业实践性、目的性、效益性、全面性的认识。
2.3努力打造良好的体育专业学生创业教育落实环境各高等院校能够通过定期举办具有体育专业特色的创业大赛、创业讲座、创业知识交流会等一系列创业教育实践项目,与此同时还能够定期邀请具有一定创业实践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前往学校给广大体育专业大学生亲身讲解自身的创业之路,分析可能导致创业项目失败或者成功的因素,为广大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有力的借鉴依据。而且高等院校还能够开设创业培训班,为更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与实践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与提高学生自主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除此以外,高等院校可以加大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投资力度,在行动上重视与支持创业教育,且加强与相关体育部门的沟通联系,尽可能地将学生创业活动和体育部门发展结合起来,从而让大学生的创业成果具备一定的产业化、适应化、经济化。
3结语
崔常艳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Young Elite Teacher Project)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YETP1939。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如
何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指出了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典型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对策以期帮助有志创
业的大学生成功创业。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问题;对策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难题的一
条有效途径,日益受到社会与学校的关注与重视。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非常普遍。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比重低的基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创业面临很多难题。
一、大学生创业的内涵
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是就业
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创业者不但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而且还主动地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而大学生创业则是狭义范围的创业,即大学生如何创办企业。
即大学生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建设现状,根据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要求,通过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发现和捕捉市场商机、创造出新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
值的过程。通俗地讲,大学生创业即大学生自谋职业,将知识产品推向市场,开办企业、开创事业的活动。
二、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的。大学生创
业有“三高”特征:高难度、高风险、高不确定性,这“三高”合为“一高”就是:高失败率。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大学生自
身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及政府政策的原因。
(一)只想不做,缺乏创业勇气
近年来,为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许多大学生在接受采
访时都流露出创业的意图,但真正付诸行动的人并不多,创业者数量明显偏少。面对就业压力,多数大学毕业生主观上希望通过
自主创业来体现自身价值,可面对风险,又缺乏足够的勇气走上创业之路。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学生毕业时想的还是如何进入
机关、 事业单位和知名企业, 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往往在家待业。
(二)创业心态浮躁
有些大学生有创业激情, 但是对创业期望值过高, 好高骛远。想到一个自认为可以发展得很好的项目,就渴望马上能带来很大
的收益,大学生创业者的心态较为浮躁。这种浮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资本的要求高、偏乐观;二是没有准备好就开始创
业。有些大学生对社会和个人乃至家庭都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务实精神相对缺乏;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也不足,没有过多的心理
准备去承受挫折, 遇到困难就放弃, 没有足够的韧劲去坚持创业。
(三)创业资金缺乏
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业的门槛不仅在于个人能力,还在于它需要投入
资金以启动项目。虽然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但缺乏资金积累、创业经验不足、信用程度受限等种种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创业资金
不充分,这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限制条件。
(四)创业经验不足
有关调查显示,2013 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为 5%,远低于发达国家 20%的水平;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 2%—3%。我
国大学生创业率与创业成功率之所以呈现“双低”态势,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学生创业风险过大,导致创业失败。而根据创业风
险的分类,主观创业风险即大学生创业者与创业团队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是创业风险中最为重要的风险。而大学生创业者与创业
团队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的根源在于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创业经验不足一是表现为缺乏一定的市场意识。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
生,市场观念淡薄,容易忽视市场的需求。二是表现为没有足够的管理能力。虽然很多大学生在校都担任过学生干部,管理过一
些团队,但是企业和学校不同,如果把学生时代的管理经验运用在管理企业上,则明显不适用。此外,大学生执行力尚待提高,
实践经验不足,在短时间内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甚至导致管理混乱。
三、解决大学生创业难题的途径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各自发挥作用,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创
业难题。
(一)政府层面
政府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职能是要秉承“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制定鼓励创业和支持创业的公
共政策。政府要完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大学生创业政策法规涉及教育、科技、人事、计划、财政、金融等诸多部门,
这就要求政府做好统筹和协调工作,制定统一的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政府还可以联合各方面力量拓展大
学生创业的融资渠道,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等,从而使大学生创业融资多元化,解决大学生创业面临资金缺乏的难题。
(二)高校层面
高校要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新型的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应该包括理论课程体系的优化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的完善。各高校一方面需要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效果。另
一方面,应该因地制宜,以各自的创业教育资源为基础,构建新的应用型的创业人才的培育模式,如加强校企联合模式,学科工
作室模式,参赛项目模式等,将创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三)大学生自身
大学生自我创业的关键还是在于大学生自己。现代大学生要逐步树立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观念,要勇于承担风险。要有勇气通
过创业实现理想与价值。大学生创业还要以良好心态为基础,从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在创业
过程中认清形势,冷静面对,控制好风险,争取成功。
小结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8-0017-01
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工作的开展,很多学校陆续成立了相关部门管理和服务于本校的创新创业项目。本文结合学校双创项目的研究情况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1)双创项目评审应该以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与创业能力为基础。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会萌生自己搞科研的想法。大学生申报项目初期,在选题方面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创新项目类似于科研项目,主要是对某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发现可行性及可持续性,找到解决方法及具体实施方案。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选题要符合大学生的研究水平,结合所在学校的研究条件和发展实践。各大高校的评审部门除了要考虑以上的问题以外还要思考哪些项目有利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锻炼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即可行性,关注研究项目是否符合大学生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范围。
(2)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研究全程应得到主管部门的辅助和指导教师的建议。大学生能想到有创意的点子,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有经费资助的项目,大学生团队要合理地按照规定使用。项目指导教师要为项目研究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学主管部门对项目指导教师应该计一定的工作量,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主管部门的辅助形式来说,主要包括:第一,将各项通知下发给大学生,让大学生及时了解项目研究在某个时间节点应该推进到何种程度,以便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地结题。第二,当大学生有疑惑时,主管部门应该责成专人予以解答。除此以外还应该与指导教师及时沟通,达到三方信息互通。第三,经费使用要灵活一些,只要保证大学生将钱花到实处,确实应用于研究即可。经费使用的诸多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研究方式和研究效果。各级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考虑到实际情况而不是本着万无一失、各种防止的原则来控制和监督经费的使用。第四,指导教师应定期与项目主持人进行沟通,询问项目进展情况和帮助大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将教师在科研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传递给大学生。
(3)主管部门要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尤其是创业项目的成果转化。很多大学生的项目都十分有创意,能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是往往项目结题后就没了下文。当前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要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创业中出现的问题,而相关优惠政策也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否则大学生创新创业就容易夭折。
二、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策略
(1)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任何一项事业或者活动,都不能缺少激励机制。激励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颁发获奖证书,互换学习项目,现金奖励,创业支持,专利申请以及企业对接等等。大学生群体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他们想做事情并不容易,调研活动或是材料费用对于他们来说都很难自己解决。因此,资金或是政策等非常实用的资助形式能很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
(2)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部门应提升服务意识,让辅助研究成为基调。大学生虽然能将项目申请下来,但是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终究不是很强。除了项目的指导教师要及时指导以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部门也要本着服务项目的理念处理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辅助大学生及时解决。大学生的研究项目不容易管理和指导,原因在于大学生缺乏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指导。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要耐心解答大学生提出的疑问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方法,不要让大学生感觉困难重重,既想做好研究又不知道如何去做。
(3)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主持人应切实承担起主持工作,带领成员提升科研能力。事实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作为项目主持人应积极向曾经做过项目的同学学习、了解相关要求,能在项目组内解决的问题就不要提交给指导教师和主管部门,这也是对项目主持人组织和沟通能力的一种锻炼。项目主持人在遇到困难时要先想着如何解决而不是抱怨和放弃,要团结所有成员,群策群力。因为项目所体现的本质就是大学生团队的共同锻炼,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学有所得。
三、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是锻炼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主管部门以及指导教师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步骤来认真完成。在研究的过程中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指导教师都能有所获得,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工作能力提供锻炼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阚雨沐.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09).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业;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28-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女大学生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和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国家大力提倡“以创业促就业”的今天,自主创业开始日渐成为高校女大学生的一种职业选择。然而,由于传统观念、学校教育及自身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女大学生却面临着创业机会的不平等。本文从女性特有的视角,分析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女大学生创业的不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历年大学毕业生数量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33万,2006年为413万,2007年为495万,2009年为610万,2010年为631万,与此同时,女大学生的比例更呈现递增趋势。作为特殊群体,在大学教育阶段,女大学生虽然与男大学生享受着平等的教育学习机会,但由于先天生理、历史发展、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导致了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应聘机会不均等、竞争不公平、就业质量偏低等状况,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根据2009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持委托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开展的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于是,不想遭遇“毕业=失业”的女大学生们纷纷选择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一股“创业热”便在大学校园中悄然兴起。可以说,正是日益困难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催生了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
二、女大学生创业的不利-因素
尽管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的女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业意愿,选择了创业并且有所成就。但整体来看,女大学生的创业实际参与率并不高。具体来说,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传统观念束缚严重,创业环境欠佳。由于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德才观、尊卑观、贤良观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性别偏见和“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角色模式深深地根植于许多人的头脑中,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人们对女性事业的期待值较低,认可度不高,女性创业的整体社会氛围比较薄弱,女性创业者往往被看作“女强人”,或者被认为是“不安分的女人”,这就无形中造成了女性创业的弱势心理。而女大学生在创业中也遭遇社会的性别歧视,特别是在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关键问题上,如经营、融资和税收等方面,创业的女大学生几乎没有享受到真正的扶持。因此,创业之路对女大学生来说是异常艰难的。
2.从学校角度来说,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尚属空白。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教育部门开始日渐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在教育部近十年的针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文件中,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字字数占文件全文的比例,总体上明显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所谓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的常识教育。众多研究表明:女性在创业的动机、创业的行业选择、企业规模等方面与男性存在一定差异。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却往往忽视男女两性在创业方面存在的性别差异,通常是用研究男性创业的方法来研究女性创业,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处于空白状态,这就导致女大学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对创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因此,尽管当前一些女大学生有创业的意识,但单凭其个人的自主学习与实践,难以使创业形成规模,而且一旦遭受挫折,便将放弃创业。
3.从女大学生自身来看,女性主体意识欠缺,创业意识淡薄。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对女孩的期望值和女孩对自己的期望值一般比男孩低,所以,尽管接受了现代高等教育,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女大学生将女性的价值局限在“贤妻良母”的家庭范围之内,很多女生热衷于化妆、服饰、喜欢织毛衣、学烹饪。有些女生认为“学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迫切地希望过上家庭式的生活,她们不太关心政治,对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更不热心,这就导致她们在就业态度上缺乏自立自强的主动性,创业意识淡薄,对自主创业缺乏信心,更多的是消极被动地依赖父母,等待用人单位的录用。
三、促进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应对措施
从人力资源发展来看,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是优秀的人力资源之一,因此,鼓励女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仅是为了摆脫就业困境,更多的是,其能为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能量。这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这一特殊群体的潜能和可持续性创新能力。
1.政府及各级组织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创业环境。政府应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同时完善原有的优惠政策,并将其落到实处,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优化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支持和帮助女大学生创业。比如,建立适合女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库,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对接活动,为女大学生提供创业项目、风险融资等服务;构建女大学生创业孵化和实训平台,提供小企业创业初期所需的配套服务,为女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孵化条件;对有志于创业的女大学生提供培训、项目咨询、开业指导、经营顾问等服务;为女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规避法律纠纷等。此外,完善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大学生在面对创业失败及由此而导致的发展乃至生存危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基本保障。
2.学校应加强女性创业教育。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时就提出,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教育护照”——创业教育。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但是,高校的创业教育很少会考虑到女性的性别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女大学生群体开展创业教育。因此,高校应该开设适合女性性别特征的课程,比如“性别与发展”、“女子教育史”、“女性学”、“女性心理学”、“女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陶冶”、“女性与创业”等选修课程,使女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女性的发展史,帮助女大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自己,树立主体意识,通过传授心理知识和心理咨询,帮助女大学生解决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和行为障碍,引导她们正确对待人生。此外,学校应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鼓励女大学生成立创业社团组织,邀请有实力、有经验、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女企业家组成创业导师团,开设“女大学生创业大讲堂”,以现身说法的形式为女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为具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提供市场分析、项目论证、政策指导等方面的具体指导。
3.女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女大学生创业成功不仅需要外在环境、机会,更需要创业者通过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自身创业能力。这就要求女大学生在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同时,努力学习学校的创业课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心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以增强创业的适应力。此外,女大学生应该仔细审视自身特点,比如同男性相比,女性往往喜欢凭直觉办事,把一些重大决策用细微处体现的道理来化解。这种直觉效果往往比理论更为有效。做生意需要与人沟通,少不了语言能力,而从生理特征的角度讲,女性的语言能力天生要比男性强一些。女性一般过日子比较节省,会注重实惠性。这种特性用在经商上,当然是最合适不过了。此外,善于合作、引导和善解人意是女性的共同特点,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个人修养好,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女大学生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的这些优势,在适合女性的相关领域努力发掘市场的空白,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
参考文献:
[1]徐杰玲,徐朝亮.女大学生创业的阻碍因素及对策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6):105—109.
[2]王静.高职院校女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2):82—84.
[3]王荣珍,王瑜卿.当前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6):120—123.
摘要:大学生创业融资是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利于缓解国内严峻的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对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地改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对策
尽管大学生创业的外部环境良好,但根据最新的数据资料显示,现在大学生创业占整体毕业生的比重并不高,创业的效果目前来看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其失败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问题没有解决。因此本文拟通过分析目前大学生在创业时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善的建议,以期对提高大学生创业有所裨益。
一、 大学生创业融资现象分析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以下这几种:家庭亲戚朋友借款、银行信贷资金、风险投资等。
首先,家庭借款是大学生在创业中最先选择的一种融资方式;其次,是通过商业银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但就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家庭借款对大部分的大学生来说都是杯水车薪,而此时银行贷款和其他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的贷款所起的作用很小,并且风险投资在我国基本处于发育阶段,这些都是融资的巨大阻力。因此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创业融资方面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
二、 大学生创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1、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
尽管各省市政府部门、教育部门、高校以及相关组织和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创业资金、税款、场地、咨询、指导、实训等方面的优惠、照顾和培养,有的高校还为在校大学生创业开设保留学籍的绿灯,但是,还存在一些实施性细节漏洞和人为设置的门槛。如无息贷款和税费减免程序繁杂,让不少学生畏难却步;宣传不到位,好多学生对相关政策已一无所知。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困难。
2、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融资渠道制约着融资方式,大学生创业者的主要融资方式是人脉借款,真正从事创业的大多是家庭条件差的没有背景的学生,而他们从家庭和亲朋好友处获得的资金支持是十分有限的。目前国家虽然设立了小额创业贷款,其数量和支持对象也是十分有限的。而且这两种方式都带有强烈的援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创业者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却带来了更大的经营风险资金供给数量的限制,遏制了创业企业的成长步伐。
3、大学生有关融资的自身准备不足
从大多数大学生对创业融资的预期成效选择中我们可以发现,一部分大学生也是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他们大多数并未做好创业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的思想准备,只是一味想着最后的成功对创业融资的预期成效要求过高,会加大他们在创业中遇到难题时的挫败感从而打击其坚持奋斗的决心一部分大学生对创业融资预期成效要求过低,这使得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容易因为一些小的成果满足,进而安于现状,错失良机。
4、所创办的企业规模小,信誉等级低
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创业时所办的企业一般都是小微型企业。而小微型企业由于本身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不足,也不大可能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再者,小微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比重通常较小 ,金融机构出于对于风险的考虑,一般不愿意提供贷款。
三、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的对策和建议
1、逐步完善制度供给
政府社会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国家和政府为支持大学生创业融资,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政府出台符合实际的创业融资政策,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是合理优化政府优惠政策针对大学生创业问题,政府在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在加大政策落实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合理性,以避免过度地支持导致大学生进入公平市场竞争的环境出现高度的不适应性,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其次,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加大对创业资金的贡献度在提供贷款时,尽可能简化程序,完善制度,树立一定的标准。
2、提升大学生所创立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对于创业主体来讲,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是解决融资困难最主要的手段。首先,创业企业应该逐步完善自身财务体系,有条件的企业,应该逐渐从做账转为由专业财务人员管理企业财务,并力求能够在申请贷款时提供完整的财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以提供给贷款机构参考,减少信息不对称性,赢得银行信任,获取贷款;同时,企业应该积极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积极配合贷款机构进行尽职调查,且切不可将贷款用于放贷机构允许一味的投资项目,唯有与银行等相关贷款机构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才可能降低企业负债融资的成本,发挥财务杠杆效应。最后,创业企业管理者也必须意识到过多的应收账款会占用企业本就紧张的流动资金,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即控制赊销比例,并加大催收账款等工作的力度来为企业争取现金流入,从而减少自身的资金缺口。
3、寻求合作伙伴,共同解决资金和经验问题
大学生要创业光靠自己的‘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只有合作的团队才能做出骄人的业绩。古往今来.许多人的成功都是众人合作的结果。大学生创业在资金筹集方面需要他人的帮助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自身财力十分有限,需要有能力的合作者来弥补财力的不足;二是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挫折,需要合作者的亲朋好友等外界支持以渡过难关;三是自己有弱点。需要互补型的合作者来弥补自身的缺陷。
4、学校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加强对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现行的绝大多数学校的有关专业培养方案中,都还是比较关注于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往往疏忽了对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如果学校能在这些方面进行改善,无疑能对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参考文献
[1]章刘成,张莉.省属普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初探[J].中国电子商务.2012(6).
为探究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运用科学计量学的前沿研究方法,基于CNKI数据库收录的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领域主要期刊数据,应用CiteSpace信息软件系统,就关键词、作者及机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就业指导、求职过程等问题为我国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等为被引频次较高的经典文章。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机构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温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研究热点;作者分布
大学生就业是目前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2014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突破700万,就业问题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近年来,国家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相继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政策,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文章也越来越多。本文选定近10年来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期刊做计量研究,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梳理,为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政策方面的改革提供学术支持。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运用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软件,对下载近10年来CSSCI来源期刊收录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1472篇文章,包括《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等基本载文信息的多个论文指标进行文献分析。
二、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对数据的热点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到关键词4181个。通过相近词合并,在关键词排序当中,大学生(644次)共现词频最高,排在第二位的关键词是就业(390次),这表明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大学就业,有高度聚焦性。排在第三、四位的是创业教育(159次)、创业(76次),排在第五、六位的是高校(75次)、就业指导(66次)。这表明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许多理论与现实问题,创业、用人单位情况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是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其中高校扩招和就业为研究热点运用软件的因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文章的关键词进行聚类,该领域研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
因国际经济危机持续,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加之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数量众多,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学者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等都有直接影响[1]。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境的七大诱因为大学扩招导致论、体制弊端论、劳动力市场结构缺陷论、初次就业率统计指标设计局限论、结构性或摩擦性失业论、高端产业发展不足论、就业能力欠缺论[2]。九个因素为团队合作、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内省性、专业技能、实践经验、职业动机、就业信息获取、求职方法及自我定位[3]。四个维度即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个人特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4]。还有学者认为就业信息的网络化与合理应用、指导内容的多样化与方式创新、主体需求的个性化与互动交流等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5]。卓越导向和成长导向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影响,环境因素的引入对预测个体创业意向有增量效度[6]。
(二)高校扩招背景下用人单位意向和就业指导问题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良好趋势,但在宏观就业形势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总体上不容乐观[7]。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规模日益增加,从2000年开始,大学生的就业难上加难。2000年时,我国高校仅毕业107万人,到2015年毕业生规模达到749万,增长达到7倍。从招生规模来推测,2014年以后五年内,应届毕业生规模都在700万人以上。大学生就业问题,在许多地方凸显出来,每一个毕业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8]。因此国家必须调整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适当控制招生比例,保持适度规模,从而降低高校扩招所带来的毕业生就业风险[9]。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虽然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但很多大学生把报考研究生当成了规避就业的理想选择,大学生毕业行为选择受到社会、家庭、同龄群体和个人实际情况等综合因素的影响[10]。
三、作者与机构统计分析
(一)研究作者统计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研究团体日渐扩大,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对作者及作者发文频次进行统计发现,CSSCI数据库共收录了1921位作者(含合著作者)的1472篇论文,其中发表过2篇论文的作者有169人,发表过3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有72名,黄敬宝发文量最多,黄兆信、曾尔雷和施永川组成团队,徐小洲和梅伟惠组成团队,再加上孟大虎和岳昌君这两位作者,是近几年研究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人物。
(二)研究单位统计
研究单位分布能反映出我国不同高校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通过统计,在2004-2013年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共发文27篇,居载文作者机构发文量之首;温州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共发文20篇;浙江大学发文16篇,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发文15篇;中国人民大学发文13篇。由此可见,研究该领域的核心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东南沿海地区,研究大学生就业的核心力量聚集在北京,西部西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成果略显不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稳居机构发文之首,核心作者群的实力最为雄厚。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是近几年研究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机构。
四、发表期刊被引用统计
据数据统计,《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三大期刊的文献被引用的频次较高。在作者发表的论文中,由曾湘泉独自撰写的《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一文在《经济研究》发表,被引用421次,是就业文献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文章认为,初次就业率统计指标设计的局限,客观上夸大了这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程度[11]。排在第二位的是谢志远刊登在《教育发展研究》上的《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297篇论文引用了该文中的数据或观点,该文指出大学生出现“就业鸿沟”的根源在于院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脱节,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真正原因是学生就业能力不足[12]。而木志荣的《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一文,则从大学生创业的角度指出了当前推动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的两个重心,一是建设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二是组织培养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13]。此外,吴志功和乔志宏的《美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评述》、房国忠和刘宏妍的《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等高频被引文献对美国的大学生生涯发展、就业指导与创业模式等进行了阐述,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五、结论
本文运用CiteSpace信息软件系统进行科学计量统计,通过对我国高校近十年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①关于中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学术研究紧扣新时期国家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政策调整、就业指导与求职过程、劳动力市场与专业设置、用人单位的调查、职业选择及影响因素等主题,这些学术研究也为国家就业、创业政策的改革完善提供了思路。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是该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单位。③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呈多学科交叉趋势,与相关领域的研究比较紧密,与时代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剑平.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5(4):317-319
[2]边文霞.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与面临困境动因研究成果综述[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0(4):92-97
[3]罗峥,方平,付俊杰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初探[J].心理学探新,2010(1):74-77
[4]李恩平,牛冲槐,董国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探讨与对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10(3):168-170
[5]余蓝.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路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1):140-142
[6]陈丹,王文科.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13-119
[7]刘大为.全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1
[8]周骏宇.大学生就业难,都是扩招惹的祸?[J].社会,2004(6):1
[9]马宁,陈立文.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J].河北学刊,2005(6):205-208
[10]徐晓鹃,冯刚,马宏.大学生就业与报考研究生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地区某高校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7):45-48
[1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87-95
[12]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90-92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本文转自:dylw.net]
[2]叶映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困境及其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1.
[3]李精明.创业大学生社会服务体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本文转自:dylw.net]
[4]陈英杰.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主体行为的[J].高校教育管理,2013.
[5]陈鑫,鲁泽鹏.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创业教育路径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13.
[6]王青山,黄勇.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及借鉴[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
[7]孙江丽.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支持网络[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8]李炳安.大学生创业促进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9]朱峰博.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成因分析[J].实践与探索,2011.
[10]梅强.日本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3.
[11]周劲波,陈丽超.我国创业政策类型及作用机制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1.
[12]陈仲华.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参考文献
[1]潘巧红.营造创新创业教育良好环境氛围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5):67-69.
[2]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党元一.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企业导报,2015(2):117.
[4]包玉花,宋建伟,谭江.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2013(10):70.
[5]陈敏毓.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3(12):253-254.
参考文献:
[1]施永川.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0,(21).
[2]吴晓俊.创业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3).
[3]储珩.创业型经济背景下创业与经济增长机理研究[J].商业时代,2014,(5).
[4]李燕.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J].教育研究,2011,(3).
参考文献:
[1]罗晨,魏巍.谈大学生创业心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2(4):30~32.
[2]郭昱铄,张秀娥.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探析[J].新西部(下旬刊),2016,(11):125,124.
[3]毛文学.高职学生创业精神与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5):77~79.
>>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新常态下河南省经济运行特点与趋势分析 新常态下河南省金融服务的实体经济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潜力与发展政策研究 新常态下河南省技术转移人员能力提升研究 新常态下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优化研究 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实证研究 新常态下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 中原经济区建设下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体育产业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研究 人口红利转变视阈下河南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新常态下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及转型路径 产业融合背景下河南省旅游新业态发展研究 产业升级背景下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现状研究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体育协调发展研究 跨文化视域下河南省的国际形象:现状与构建策略 河南省就业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南省排污权交易制度配套政策研究 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战略的政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占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2):113.
[3]赵志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4]武文韬.经济新常态下优化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创新环境问题分析[J].创新科技,2015(08):73-75.
[5]陈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10):44.
注 释
[1]人民网河南分网:
[2]占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2):113.
[3]赵志伟. 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4]赵志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5]武文韬.经济新常态下优化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创新环境问题分析[J].创新科技,2015(08):73-75.
【摘 要】大学生村官法律地位不被
>> 社会支持视域下就业支持网络的建构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大学生求职社会支持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社会支持获得策略的研究 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建构 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支持文献综述 大学生网络依赖与心理需求\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对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调查与研究 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网络与保障体系的构建 贫困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分析 社会支持对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分析 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大学生创业压力应对机制研究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自尊和网络偏差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家庭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个性特征和社会支持的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成人依恋社会支持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吴越,《我国空巢老人社区养老问题的理性分析与解决对策》[N],科技创业月刊,2012年11期。
[3]牛芳,《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创业教育
一、前言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对高等人才的要求正向多元化发展,对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而中国梦提出——让每个人共享出彩机会,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一个新的亮点。将中国梦与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创业训练中展示自我,实现多元化发展。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1.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国家的发展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竞争激烈,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批视野开阔、知识广博、具有市场开拓意识和雄才大略的创业者。通过大学生创业教育,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摆脱大学生安于现状的心态,养成新一代大学生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个性。
2.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变革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就业问题尤为突出。高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毕业生,如果他们不能顺利地就业,就会反过来制约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就业教育思维模式,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不断进行变革,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业创新型人才。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变革的必然选择。
3.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
首先,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前提。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使他们了解自主创业所需要的条件,包括自身素质和外部条件,使他们掌握自主创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青年人是最具活力、最具创业激情、最具发展潜力、最具创造力、最能把握商机的群体,是创业的重点、创业的主体、创业的希望。通过创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三、“中国梦”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我国与国外发相比起步较晚,提供给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平台较少,创业训练不多,创业意识缺乏。将中国梦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相结合,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思想。“中国梦”强调的实干精神,也是创业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其专业优势,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创业教育为组织形式的实践群体。
四、对策建议
我国传统的教育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因此,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突破口,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推进大学生全面成长,加快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个合理、有效,有发展潜力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大学生创业训练营造校园内的良性创业文化,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创业的氛围,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利用学校的广播、校报、校刊、板报和橱窗等宣传创业成功案例,使创业的思想深入人心,让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能够有展示自己的平台。
2、科学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建立起一套较符合当前情况的创业教育体系,全面开展面向全校学生必修和选修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发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通过课堂理论的学习从而在潜意识层面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
3、选拔或聘请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做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必须把选拔与培养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提到重要日程上来,因此可以依托校企合作、校友会等资源聘请企业经理人为创业教育客座教师。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为学生上课更具有说服力,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接受教育,增加创业教育的可信度。
4、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熏陶和培养出良好的创业品质和创业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5、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提供硬件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仅要进行理论教育,同时还要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如提供办公场所和设施等,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保驾护航,可以借鉴股份制公司的做法,学校也可作为出资方给学生以物质和经济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马金霞.浅谈构建吉林省创业教育体系的紧迫性与重要性[J].现代教育科学,2006(6):143-145.
论文关键词:主体性;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毕业生超过630万人,2011年毕业生更是达到660万人。大学生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项措施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创业教育已经由少数高校的践行逐渐成为社会的呼吁、政府的要求和大学教育的指向。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主体性教育,积极地适应社会转型,加强对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从注重知识向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转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主体性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新时期,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我国高校由于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传统、专业优势及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承担的任务不同,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上都有自身鲜明的特色。但毫无疑义,社会主义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有其内在的共性,即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问题,学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体,紧随着国内外社会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更注重以生为本,即从只注重传授课程基础理论向培养学生能力转变;从单纯的应试教育向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变。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从主体性教育理论视角来研究学生的教育问题,从教育目的上来说,主体性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要转变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我们倡导以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潜能,勇于将学科理论知识创新性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出既有健全人格,又有社会竞争能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
二、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引入了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实践内容,但从学生主体性视角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1.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缺失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缺乏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全面系统的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虽然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九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借鉴国外大学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尝试探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方法和发展模式,并逐渐在其他一些高校推广。但是到目前为止,不少高校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甚至“有名无实”,创业教育的思想与理念还没有融合到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之中。忽视对大学生主体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没有明确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以一些笼统的“就业教育”课程知识取代创业教育,大学生的创业社会实践活动得不到系统的指导,还处在一种为大学生就业找工作,找出路的阶段。
2.大学生创业主体意识不强
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庸之道”,“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影响,许多大学生习惯于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从众心理较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缺乏冒险与开拓精神。同时受多年来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生认为大学四年只要遵守校纪班规,各门专业课程考试合格,顺利拿到学位与毕业文凭,走出校门后能够在理想的城市找到一份待遇适合的工作,就算圆满完成了读大学的使命。只有眼高手低,到处碰壁,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才想着去创业。大学生群体中的这种把自己定位为求职者,而不是工作岗位创造者的从众心态,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思进取,不注重主动培养自身的创业能力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自主创业缺少自信,缺乏强烈的主体创业意识和创业欲望。
3.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滞后
主体视野下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需要通过创业课程来实现,创业课程的设计也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现在我国还没有在所有高校中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仅在部分高校进行了试点,许多高校将创业教育课程简单的理解为就业指导层面上,只是利用就业指导课来进行创业教育,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多由就业指导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绝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和经验,不熟悉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市场经营,在教学中更多倾向于理论说教,“是一群没有创业经历的人在指导一群没有创业欲望的人”,课程教学对学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有的高校偏重于在创业技能上做文章,与学生基础知识教育脱节,使得创业教育脱离了学科专业优势的有利依靠。由于人的创造性不像具体技能那样靠经验传授,没有科学的创业课程体系,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教育,学生就很难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的浓郁氛围,也无法全面提高自身的创业素养。
4.主体性视角下大学生创业环境缺乏
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始于创业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科技创新项目”、“挑战杯”等关注的是少部分人的骄人成绩,而非普遍性的创业教育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因为诸多条件限制不能参与其中,极大挫伤了部分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目前,我国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尚未构建起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评价体系、师资激励措施尚未向创业教育倾斜,加之创业实践具有一定的风险,学校看不到预期效果,更难以从资金和场地上给予支持。对于政府层面,虽在工商和税务方面对高校创业大学生有一些优惠,但各地在人事制度、投资融资制度、企业管理上对大学生出台的特殊政策还很有限。社会文化传统依然是首先就业,实在找不到工作就待业,从没想到自己还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所有这些现实的情况使得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缺乏良好的环境。
三、主体性视角下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的途径
“主体性教育对人的发展影响不仅是连贯和系统的,而且其在个体主体性的维系、巩固和强化方面也有特殊的价值”。针对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重视对学生的主体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才能在更高层次上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并最终使学生形成较高的创业素质。
1.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主体为育人目标
创业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创业教育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让大学生从被动的就业观念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首要的问题是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高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确立以“育人”为目标的全新的创业教育定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填鸭式教育”存在重灌输,轻探索;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民主等不足。严重影响了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抑制了好奇心和创造性,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想象力贫乏。因此,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敢于正视创业实践活动所面临的风险,通过主体创业教育,挖掘大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建设创业师资,科学构建创业教育课程
高校创业教育是一个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一支高素质的创业师资队伍是推进高校创业课程建设落实的关键,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成功实施的保障,对高校现有的创业或就业指导教师,要加大培养力度,注重教师创造思维的培养,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更注重创业教师的企业经验、实践指导能力。积极聘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家等兼任创业教师,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视角与成才之路指导大学生创业。
同时,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亦是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顺利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前提条件,也是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核心部分。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年级学生特点及对创业的认知程度,构建由浅入深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真正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知识培养融入到大学教学规划中。由于创业教育具有典型的跨学科性,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需要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规划,不仅要把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还应重视学科的互补和教学的综合性,注意把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引入其中。还要求研究者对相关政策规定和制度安排有一定的了解,将“创业挑战赛”,“创业计划”,“创业案例模拟”等活动灵活穿插,形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操作性强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创业教育不要求打破现有课程设计,更多的是在主体视野下结合专业课教学,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
3.培养创业能力,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创业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活动,创业教育没有万能的模式与方法,多样化的探索才是创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技能,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进行多样化的探索。用实践教学强化创业能力的培养是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创业教育经验,实践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受到实践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主体教育理论下学生主动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获得创业技能,积累创业经验的基本途径。在大学创业教育体系中首先要搭建校园创业实践活动平台,开展科技创新与创业教育等活动,举办创业论坛,将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和丰富多彩的创业竞赛等第二课堂相结合。其次,在校园外则可通过学校多渠道联系社会资源,签约大学生创业基地,建立创业教育服务网站,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在资金、场地、设备等设施上对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指导和扶持,培养学生风险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磨练中成长。
4.服务学生主体,完善创业支持体系
关键词:创业精神;培养路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
一、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概念界定。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以“创业精神和大学生”为主题进行搜索,检索到相关度较高的文章826篇(包含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刊),并且随着时间推进而逐年增多。研究的学科涉及较广的是哲学、心理学及行为学等。
对“创业精神”概念的研究,国内学者多从各自学科背景出发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在借鉴前人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将其定义为:大学生创业精神(under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寻找、利用机会,在自主创业的过程由认知、意识、个性、意志和行动力构成的一种精神力量。[1]
(二)特点。(1)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创业知识的储备、创业意识的觉醒、创业意志的坚定、创业行为的实施,以及对创业环境与趋势变化的发现与追求,特别是尚未被人们所关注的环境与趋势,都必须发挥自觉能动性。[2] (2)思维创新性。创新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支撑。大学生进行创业往往受到资金、经验、人脉等因素的限制,因此,突破思维的局限,通过创新、变革、转换、引入新的产品、服务或新的方式,满足其潜在需求者的需要就成了创业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3)实践操作性。操作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通过发挥自觉能动性,寻找到的创业机会是能够为创业者所用的,可以真正实施的机会。(4)业绩追逐性。对业绩的追逐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大学生创业个体在创业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对事业的发展、业绩的增长充满激情与渴望。也正是这种对事业增长的追逐,促使了大学生创业个体克服遇到的困难,保持创业热情,实现创业的目标。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精神的要素分析
(一)个体自身要素。(1)创业知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所从事行业的知识的储备和对创业本身内涵及相关规范的理解和认知。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储备程度越高,对与创业相关规范的理解越全面与深入,其越有可能获得成功。(2)创业意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自主创业行为的自我觉醒程度。这也就要求大学生个体要有敏锐的对环境与趋势的观察力,能及时的发现机会;此外还要有创新的意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最终实现对创业意识的觉醒。(3)创业意志。指的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为实现创业目标自觉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4)创业者个性。指的是大学生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在创业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5)创业行动力。指的是大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因素的支配下,实际进行的创业行为的执行力。它是创业精神的外在体现和综合反映。
(二)客观环境要素。(1)家庭方面。1)家庭对个人创业的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家庭的情感支持,表现在家人对创业是否持积极的态度;二是家庭的经济支持,表现在家庭是否提供经济方面的资助。2)家庭对个人发展的期望。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更多的是家庭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如果家庭对子女的个人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家庭的教育风格。如果大学生的家庭开放强、鼓励挑战自我,或者注重对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积极影响。(2)学校方面。1)学校创业氛围的营造情况。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志、创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2)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的条件。具体包括: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以及在学生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否及时的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解决方案等。(3)社会方面。1)国家在创业政策、环境方面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国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经济政策及其氛围等。2)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便利条件等。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存在的问题
(一)个体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1)创业知识储备不足。现今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对旅游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旅游营销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够;还因为缺乏社交智能,不善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2)创业意识觉醒较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人生阅历不足、旅游相关行业相对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自我觉醒较晚。(3)创业意志不够坚定。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受课程较紧,学校、同学、家庭的不认同,创业初期资金、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家庭溺爱和包办现象的突出,“眼高手低”现象的存在,吃苦精神、挫折教育的相对缺乏,还有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等原因的影响,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很难继续坚持下去。(4)个性与职业的不匹配。根据霍兰德的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可能存在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匹配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效果。(5)创业执行力不足。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创业意识、兴趣有所提升,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力度明显不足。
(二)客观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1)专业管理方面。1)创业教育认识的误区。虽然学校认识到了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多将之作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手段。表现形式也多以创业讲座、创业竞赛、大学生创业园区为主。这在本质上是创业实务教育,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失。我国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开设跟专业相关的创业课程,即使有也多是依托学校开设的选修课进行的,与专业衔接性不大。而且这些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课程之间不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3)“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实操性,这就要求授课老师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人才,但因我国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教师的经历多为“从学校到学校”,大多缺乏专业的实践经历,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效融合。4)创业实习基地建设落后。虽然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已意识到实习基地的重要性,但要么因为学校资源紧缺导致校内实习基地缺失,或因资金紧缺、教学人员不够,校内实习基地沦为摆设;要么因为管理经验不足或与校外沟通不够,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学生打工的场所,不能发挥其实习、培训、创业的功能。(2)社会方面。1)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已出台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政策的执行情况、审批制度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企业因经营成本等因素,专门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指导、兼职实习机会较少。2)传统文化中消极方面的影响。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害怕竞争等思想的影响,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创业精神的形成和创业行为的产生,稳定的工作岗位仍是首选就业方向。(3)家庭方面。1)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家长多希望学生毕业后能找例如政府、国有企业等稳定的行业或部门。2)对行业认知存在偏颇。部分学生家长对旅游管理专业存在认识的偏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就是服务人的行业,选择从事与专业相关的酒店、旅行社、旅游餐馆、旅游商品经营等工作,有失体面或特别辛苦,因此对学生的支持不大。
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路径
(一)加强创业精神教育,增强学生创业素质。高校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大创业精神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加大创业所需知识的积累,加强对旅游行业相关行业规则的了解;通过校园创业文化营造,加大课堂讲授创新创业内容的比例,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挫折教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抗挫抗压能力;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对其进行指导,提升学生个性与职业的匹配度。
(二)依托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创业氛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将专业特性、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依托校园文化强大的无形的引导培育功能,营造有利于创业精神的校园氛围。
(三)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将理论教学、课程实践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大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适应性与竞争力。具体可通过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创业教材,编写适用的、体现本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材;改革教学考核机制,加大专业实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专业成绩的比重。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在保证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创业内容、创业精神方面的教学水平,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具体为:一是提高新进教师的准入门槛,优先选择具备专业创新精神、行业实操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的教师;二是定期选送教师到相关企业培训、学习,或是参加行业间会议,提高专业创新能力;三是聘请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开设课程或讲座。
(五)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构建“校内校外”两个创业基地。要重视“校内校外”两个基地的建设。具体可通过:一是加强校内创业基地的建设,利用校内的教学资源,通过校内实践基地、校办企业、创业技能培训、创业大赛等方式,为学生的校外创业打下基础;二是重视校外创业基地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提升创业项目的开发与孵化的成功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和支撑平台。
(六)提高社会关注度,争取创业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关注,争取更为宽松的社会氛围与政策支持力度。具体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持续加大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并将之不断落实与完善。例如完善财税和信贷政策、融资渠道、投资体制等;二是争取企业对大学生实习、创业的理解与支持。
参考文献:
(一)概念界定。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以“创业精神和大学生”为主题进行搜索,检索到相关度较高的文章826篇(包含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刊),并且随着时间推进而逐年增多。研究的学科涉及较广的是哲学、心理学及行为学等。对“创业精神”概念的研究,国内学者多从各自学科背景出发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在借鉴前人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将其定义为:大学生创业精神(undergraduateentrepreneurship)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寻找、利用机会,在自主创业的过程由认知、意识、个性、意志和行动力构成的一种精神力量。
(二)特点。
(1)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创业知识的储备、创业意识的觉醒、创业意志的坚定、创业行为的实施,以及对创业环境与趋势变化的发现与追求,特别是尚未被人们所关注的环境与趋势,都必须发挥自觉能动性。
(2)思维创新性。创新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支撑。大学生进行创业往往受到资金、经验、人脉等因素的限制,因此,突破思维的局限,通过创新、变革、转换、引入新的产品、服务或新的方式,满足其潜在需求者的需要就成了创业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
(3)实践操作性。操作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通过发挥自觉能动性,寻找到的创业机会是能够为创业者所用的,可以真正实施的机会。
(4)业绩追逐性。对业绩的追逐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大学生创业个体在创业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对事业的发展、业绩的增长充满激情与渴望。也正是这种对事业增长的追逐,促使了大学生创业个体克服遇到的困难,保持创业热情,实现创业的目标。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精神的要素分析
(一)个体自身要素。
(1)创业知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所从事行业的知识的储备和对创业本身内涵及相关规范的理解和认知。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储备程度越高,对与创业相关规范的理解越全面与深入,其越有可能获得成功。
(2)创业意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自主创业行为的自我觉醒程度。这也就要求大学生个体要有敏锐的对环境与趋势的观察力,能及时的发现机会;此外还要有创新的意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最终实现对创业意识的觉醒。
(3)创业意志。指的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为实现创业目标自觉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4)创业者个性。指的是大学生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在创业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5)创业行动力。指的是大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因素的支配下,实际进行的创业行为的执行力。它是创业精神的外在体现和综合反映。
(二)客观环境要素。
(1)家庭方面。
1)家庭对个人创业的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家庭的情感支持,表现在家人对创业是否持积极的态度;二是家庭的经济支持,表现在家庭是否提供经济方面的资助。
2)家庭对个人发展的期望。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更多的是家庭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如果家庭对子女的个人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家庭的教育风格。如果大学生的家庭开放强、鼓励挑战自我,或者注重对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2)学校方面。
1)学校创业氛围的营造情况。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志、创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2)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的条件。具体包括: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以及在学生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否及时的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解决方案等。
(3)社会方面。
1)国家在创业政策、环境方面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国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经济政策及其氛围等。
2)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便利条件等。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存在的问题
(一)个体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1)创业知识储备不足。现今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对旅游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旅游营销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够;还因为缺乏社交智能,不善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创业意识觉醒较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人生阅历不足、旅游相关行业相对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自我觉醒较晚。
(3)创业意志不够坚定。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受课程较紧,学校、同学、家庭的不认同,创业初期资金、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家庭溺爱和包办现象的突出,“眼高手低”现象的存在,吃苦精神、挫折教育的相对缺乏,还有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等原因的影响,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很难继续坚持下去。
(4)个性与职业的不匹配。根据霍兰德的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可能存在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匹配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效果。
(5)创业执行力不足。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创业意识、兴趣有所提升,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力度明显不足。
(二)客观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专业管理方面。
1)创业教育认识的误区。虽然学校认识到了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多将之作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手段。表现形式也多以创业讲座、创业竞赛、大学生创业园区为主。这在本质上是创业实务教育,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失。我国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开设跟专业相关的创业课程,即使有也多是依托学校开设的选修课进行的,与专业衔接性不大。而且这些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课程之间不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实操性,这就要求授课老师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人才,但因我国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教师的经历多为“从学校到学校”,大多缺乏专业的实践经历,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效融合。
4)创业实习基地建设落后。虽然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已意识到实习基地的重要性,但要么因为学校资源紧缺导致校内实习基地缺失,或因资金紧缺、教学人员不够,校内实习基地沦为摆设;要么因为管理经验不足或与校外沟通不够,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学生打工的场所,不能发挥其实习、培训、创业的功能。
(2)社会方面。
1)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已出台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政策的执行情况、审批制度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企业因经营成本等因素,专门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指导、兼职实习机会较少。
2)传统文化中消极方面的影响。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害怕竞争等思想的影响,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创业精神的形成和创业行为的产生,稳定的工作岗位仍是首选就业方向。
(3)家庭方面。
1)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家长多希望学生毕业后能找例如政府、国有企业等稳定的行业或部门。
2)对行业认知存在偏颇。部分学生家长对旅游管理专业存在认识的偏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就是服务人的行业,选择从事与专业相关的酒店、旅行社、旅游餐馆、旅游商品经营等工作,有失体面或特别辛苦,因此对学生的支持不大。
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路径
(一)加强创业精神教育,增强学生创业素质。
高校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大创业精神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加大创业所需知识的积累,加强对旅游行业相关行业规则的了解;通过校园创业文化营造,加大课堂讲授创新创业内容的比例,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挫折教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抗挫抗压能力;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对其进行指导,提升学生个性与职业的匹配度。
(二)依托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创业氛围。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将专业特性、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依托校园文化强大的无形的引导培育功能,营造有利于创业精神的校园氛围。
(三)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深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将理论教学、课程实践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大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适应性与竞争力。具体可通过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创业教材,编写适用的、体现本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材;改革教学考核机制,加大专业实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专业成绩的比重。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在保证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创业内容、创业精神方面的教学水平,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具体为:一是提高新进教师的准入门槛,优先选择具备专业创新精神、行业实操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的教师;二是定期选送教师到相关企业培训、学习,或是参加行业间会议,提高专业创新能力;三是聘请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开设课程或讲座。
(五)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构建“校内校外”两个创业基地。
【文章摘要】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不论国家、组织还是个人的生存环境或成功方式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今天组织的竞争优势已经慢慢地从有形的资源转移到无形的智能上。因此,谁能够充分运用与开发自己和别人的智能,谁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赢家,只有不断的创造知识与智能,才有永久持续的竞争力。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不去创新就会失败,不去创新就会落后的时代本文通过对创意经济概念的介绍,分析了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创意经济下经济社会的巨大生产力和创造力,并引出大学生是社会创新能力最强的群体,以地方经济管理本科专业高校为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创业存在的弊端和问题,设计出适合大学生创业的教育模式,总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任重而道远,利用好创意经济时代的契机,增加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源泉!
【关键词】
创意经济学;创业模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世界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下,一个名为“创意经济”的理念悄然而至,并在世界各地逐渐流行。对于当今世界的很多国家而言,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财富的重要来源,越来越多的人也把内在的或创意的机会看得比赚钱能力更有价值。而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意资本在今天看来,主要是创意人才这一要素。创意经济认为:只要人才能够建构新理念、新技术、新商业模型、新文化形式和新产业,就是“创意资本”。所以当今世界多极化的形势下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每个人都具有创意力,我认为个人具备这个理念很重要,因为只有当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创意源泉时,个人潜力才能变成能力,才能变成国家发展的动力。
在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创新和智慧已经成为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纵观创意经济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的简单,让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任何想要的东西,不仅节约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可以进行性价比较,电子商务的发展为我们带来生活上巨大的变化和快捷,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就业,创意经济可以让每一个人一夜之间成为老板甚至百万富翁,因为知识时代已经离不开创新和超越。电子商务的产生是创意经济的又一次有利的证明,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我们可以看到支付宝对银行业的冲击,商场柜台、专柜、实体店受到的冲击又一次促使他们更新自己的经营模式,创意经济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让人叹为观止!创意经济的存在,让你每天的生活会越来越便捷,现在你会发现在各大城市已经不需要你去路边打车,最近兴起的打的软件,成为时下最流行的快捷的打车方式,因为你只需要下载一个“快的”打车的软件,在里面输入你所在的地点以及你要到达的目的地,附近的司机就会在网上抢单,彼此达成交易,软件公司之间为了竞争会在交易完成后返还一定现金个乘客和司机,这样的一个软件不仅节约你的时间和金钱,同时增加了司机师傅的收入,让他们每天的工作更加高效,是一项双赢的创举,创意经济时代没有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因此创意经济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弗罗里达在《创意经济学》一书中还提到“大学是创意经济的知识中心”的观点,他认为大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宽容和智慧”两个重要因素。对此,我国在创意经济时代搞好国家的教育事业至关重要,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的资源来培育有思想的年轻人。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努力培养自己的能力,提高接收新事物的本领,加强自身的适应能力建设,并主动融入世界新潮流,发挥自己的创新创意思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国外的创业教育从小学开始,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国内财经类院校在具体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没有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创业导向的课程体系。由于国内创业教育的跳跃性和间断性,使大学生对创业知识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和应用,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结构、创业个性心里品质,也限制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和技能的提高,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模式的选择。
就以地方经济管理本科专业高校为例,在大学生创意经济思维模式的培养方案显得十分必要,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创新意识最丰富的时期,如果得到很好的培养及引领,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而且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了人才,地方经济管理本科专业高校应首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具体方案如下:
(1)学校可以构建比较完善的校内创业教育“实训平台”,建立“创业论坛”和“创业俱乐部”,向“创业导师”学习真经。通过学生在“实训平台”学生可以向创业导师咨询自己的创新思路,得到导师的专业指导,帮助学生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结合学生创业的基本能力,可以建立自己的创业团队,在校园内进行创业论坛的推广,这种创业论坛可以普及整个经济管理类本科高校。通过模拟创业训练 ,进而激发全校学生的创业兴趣,提高创业能力。
(2)学校可以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具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财经类院校现在已经开设了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只是还不具备成型的教学系统,学校应该加强各个学科体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的结合,让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具体。应多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培养具备创业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师,只有师资力量强大,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保障。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学习,引进先进的教学课程,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已经与时俱进的新思想,让学生了解经济形势,培养创业意识。
(3)让大学生了解创意经济学的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了解程度以及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营造一个创意思维的学习交流环境,增强大学生创业知识认识水平,为有创新思维的大学生提供知识基础的支撑,拓展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比赛,鼓励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4)图书馆里应该多增加有关创新思维的书籍,让大学生了解当今世界的新格局,与时代接轨,接触先进的文化,开拓大学生的思想格局和未来的定位,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同时也增加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5)无论大学生的拥有怎样的思维和头脑,实践出真知。学校应多鼓励大学生创业,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创业的经验,学校可以设有专门服务大学生创业的办事处,当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障碍时,可以来咨询并寻求帮助,当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有学校的保护和支持,让大学生创业有足够的后备力量。教师通过专业的指导可以增强大学生继续创业的信心,指导大学生按照合法的正确的方式去创业,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创造一个独立自强的大学生校园,让自立自强在每一个大学生的心中扎根,以自立自强做为新时代大学生的的座右铭,减轻父母的压力,让大学生更加具备社会责任感,培养新时期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创业者在企业定位、战略策划、产权关系、市场营销、生产组织、团队组建、财务体系等一系列领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无论选择哪种创业模式,大学生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在保持充足的激情和创业动力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做好创业规划,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理清思路明,确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
(2)组建团队、加强协作,大学生创业者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协作和领导能力,找寻得力的合作伙伴,制定相应的合作原则,减少内部的发展阻力。
(3)自我学习,创业者还需逐步学习企业管理、运营的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为扩大自己的创业规模做准备,同时,要按标准编写本项目商业计划书,将企业人财物销所有要素进行必要的规划,以期将自己的事业尽快步入商业化和正规化。此外,创业者在人际交往、信息辨别、案例借鉴方面也应加强相关的培养和学习。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任重而道远,利用好创意经济时代的契机,增加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刘建荣.于勇基于瓶颈制约下的大学生创业模式探析[期刊论文]-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4).
[2]张可菡.周家.李柳维娜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探讨[期刊论文]-现代商业 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