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贮藏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摘要介绍了杂交水稻、油菜、棉花、玉米及大豆种子的贮藏特性和贮藏方法。
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增产的内因,是各项技术措施的载体。种子贮藏是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救灾备荒的重要措施。如果管理不善,会使害虫危害严重,导致种子的生活力降低,数量减少,严重的会使种子霉烂,使农业生产受到很大损失。不同的作物种子,采取相应的科学管理措施,可保持种子生活力,提高种植收益。
1杂交水稻
1.1贮藏特性杂交水稻种子在贮藏方面相对常规水稻所不同:①种子保护性能比常规稻种子差。杂交水稻种子米粒组织疏松,闭颖较差,而颖壳闭合差,使种子保护性能降低,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不利于贮藏。②耐热性差。干燥或曝晒温度控制不当,均能增加爆腰率,引起种子变色,降低发芽率。③休眠期短,易穗萌。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过程中需使用赤霉素,高剂量赤霉素的使用可打破杂交水稻种子的休眠期,使种子易在母株萌动。④杂交水稻种子生理代谢强,呼吸强度比常规稻大,贮藏稳定性差。
1.2贮藏方法对于杂交水稻越夏贮藏关键是控制种子的水分和贮藏的温度。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2.1降低水分,清选种子。首先准确测定种子水分。种子水分在12.0%以下,可以不作翻晒处理,采用密闭贮藏,但必须对进库种子进行清选,提高种子贮藏稳定性,提供通风换气的能力,为降温降湿打下基础。
1.2.2密闭贮藏。种子含水量在12.5%以下时,可采用密闭贮藏,但对高水分种子,应进行翻晒,如无机会翻晒,安装除湿机吸湿,随着含水量的降低而逐步转入密闭贮藏。
1.2.3控制温湿度。外界温湿度可直接影响种堆的温湿度和种子含水量。长期处于高温高湿季节,往往造成仓内温湿度上升。如果水分较低,温度变幅稍大,对种子贮藏影响不大。但水分过高,则必须在适当低温下贮藏。
1.2.4低温库贮藏。低温库贮藏,可以较好地保持种子的生活力。在低温库条件下(15℃以下)种子的水分控制在13%以下,可以安全度夏。
2油菜
2.1贮藏特性①吸湿性强。油菜种子种皮脆薄,组织疏松,且子粒细小。油菜收获正近梅雨季节,很容易吸湿回潮,但是遇到干燥气候也容易释放水分。②通气性差,容易发热。油菜种子近似圆形,密度较大,一般在60%以上,不易向外散发热量。然而油菜种子的代谢作用又旺盛,放出的热量较多。经发热的种子不仅失去发芽率,同时含油量也迅速降低。③含油分多,易酸败。油菜种子的脂肪含量较高,一般在36%~42%。在贮藏过程中,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会自动氧化成醛、酮等物质,发生酸败。
2.2贮藏方法
2.2.1适时收获,及时干燥。油菜种子收获以在花薹上角果有70%~80%呈现黄色时为宜。脱粒后要及时干燥,摊晾冷却才可进仓,以防种子堆内部温度过高,发生干热现象。
2.2.2清除泥沙杂质。油菜种子入库前,应进行风选1次,以清除灰尘杂质及病菌之类,可增强贮藏期间的稳定性。
2.2.3严格控制入库水分。油菜种子水分控制在9%~10%,可保证安全,但如果当地特别高温多湿以及仓库条件较差,最好能将水分控制在9%以内。
2.2.4低温贮藏。贮藏期间除水分须加控制外,种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必须按季节严加控制,在夏季一般不宜超过28~30℃,春秋季不宜超过13~15℃,冬季不宜超过6~8℃,种温与仓温相差如超过3~5℃就应采取措施,进行通风降温。
2.2.5合理堆放。油菜种子散装的高度应随水分多少而增减,堆高不高于2m,油菜种子如采用袋装贮藏法应尽可能堆成各种形式的通风桩,如“工”字形,“井”字形等。
2.2.6加强管理勤检查。油菜种子进仓时即使水分低,杂质少,仓库条件合乎要求,在贮藏期间仍须遵守一定的严格检查制度。
3棉花
3.1贮藏特性棉籽种皮厚,一般在种皮表面附有短绒,导热性很差,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贮藏,寿命可达10年以上。但如果水分和温度较高,就很容易变质,生活力在几个月内完全丧失。①耐藏性好。成熟后的棉籽,种皮结构致密而坚硬,外有蜡质层可防外界温、湿度的影响。但是未成熟种子则种皮疏松皱缩,抵御外界温、湿度的影响能力较差,寿命也较短。②通气性差。轧花之后仍留在棉籽上的部分棉绒称为短绒,它的导热性较差,具有很好的保温能力,不易受外界温、湿度的影响。短绒在潮湿条件下易孽生霉菌,放出大量热量,积累在棉籽堆内而不能散发引起发热,干燥的棉籽很容易燃烧。③含油分多,易酸败。棉籽的脂肪含量较高,约在20%左右,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高,易受高温、高湿的影响使脂肪酸败。棉籽入库后的主要害虫是棉红铃虫,幼虫由田间带入,可在仓内继续蛀食棉籽,危害较大。
3.2贮藏方法
3.2.1合理堆放。棉籽可采用包装和散装。散装一般只可装满仓库容量的50%左右,最多不能超过70%,以便通风换气。棉籽最好在冬季低温阶段冷籽入库,可延长低温时间。但堆内温度较高时,则应倒仓或低堆再插入用竹篾编成的通气篓,以利通风散热。
3.2.2严格控制水分和温度。华中、华南地区,水分要达11%以下,堆放时不宜压实,仓内须有通风降温设备,在贮藏期间,保持种温不超过15℃。长期贮藏的棉籽水分必须控制在10%以下。
3.2.3检查管理。在9~10月份,温度检查应每天1次。入冬以后,水分在11%以下,每隔5~10d检查1次,12%以下则应每天检查。棉籽入库前如发现有虫,可在轧花后进行高温曝晒。棉籽有短绒,本身含油量又高,遇到火种则易燃,且不易察觉,一旦被发觉,已酿成火灾,应予充分重视。
3.2.4脱绒棉籽的保管。脱绒棉籽种皮一般都受到机械磨损或腐蚀,不耐贮藏。对脱绒棉籽应加强管理多检查,在堆法上应采用包装通风垛或围囤低堆等通风形式。
4玉米
4.1贮藏特性①种胚大、呼吸旺盛、易发热。玉米胚部占种子体积的1/3,且胚部组织疏松,含有较多的亲水基,贮藏期间也较其他禾谷类种子易发热。②胚部含脂肪多。其中胚部脂肪含量占全粒的77%~89%。种胚因脂肪含量高,易氧化酸败。③胚部带菌量大,容易霉变。玉米胚部营养丰富,易滋生霉菌,发生霉变。④种子原始水分大,成熟度不均匀。新收获的玉米种子水分一般为20%~35%。玉米种子的成熟度往往也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同一果穗的顶部和基部授粉时间不同而致。⑤在一般贮藏条件下寿命短。4.2贮藏方法玉米种子安全贮藏的关键是提高入库质量,降低种子水分。玉米种子贮藏有穗藏法和粒藏法两种,可根据各地气候条件、仓房条件和种子质量选择采用。相对湿度低于80%的地区以穗藏为宜,超过80%的地区,则以粒藏为宜。
4.2.1粒藏法。即脱粒玉米入仓贮藏。此法仓容利用率高,要求严控种子入库水分,入库后严防种子吸温回潮,在一般仓库,种子含水量不能超过13%;低温密闭,含水降至安全标准以内的玉米种子,在冷天入仓或冷天通风降温后,堆面盖席或麻袋,再覆盖干净无虫的大豆秆、麦糠、干沙、棉毯等密闭贮藏,可使种子长期地处低温状态,减少虫霉危害。
4.2.2穗藏法。一般相对湿度低于80%的地区以穗藏为宜,新收获的玉米果穗,穗轴内的营养物质可继续运送到子粒内,使种子达到充分成熟,且可在穗上继续进行后熟;穗与穗间孔隙度大,便于空气流通,堆内湿气较易散发,高水分玉米有干燥不及,经冬季自然通气,可将水分降至安全水分内,至第2年春季即可脱粒,再进行密闭贮藏。
5大豆
5.1贮藏特性①吸湿性强。大豆的种皮较薄,种孔较大,对大气中水分子的吸附作用很强。所以大豆晒干以后,须在相对湿度70%以下的条件下贮藏。②易丧失生活力。大豆水分虽保持在9%~10%的水平,如果种温达25℃,仍很容易丧失生活力。种皮色泽也对大豆生活力产生影响,种皮色泽越深,其生活力越长久。③破损粒易生霉变质。大豆种子皮薄、粒大,干燥不当易损伤破碎。大豆在田间易受虫害和早霜影响,这些虫蚀粒、冻伤粒以及机械破损粒容易吸湿,引起大量的生霉变质。④导热性差。大豆含油较多,高温干燥或烈日曝晒,易影响生活力。⑤蛋白质易变性。大豆含有大量蛋白质,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很容易老化变性。
5.2贮藏方法
5.2.1充分干燥。长期安全贮藏的大豆水分须在12%以下,如超过13%,就有霉变的危险。大豆干燥以带荚为宜,收割后摊在晒场上铺晒2~3d,荚壳干透有部分爆裂,再行脱粒,这样可防止种皮裂开和皱缩。大豆入库后,如水分过高仍须进一步曝晒。在曝晒过程中,以不超过44~46℃为宜,而在较低温度下晾晒,更为安全稳妥;晒干后,应先摊开冷却,再分批入库。
5.2.2低温密闭。大豆由于导热性不良,在高温情况下又易引起红变,所以应低温密闭贮藏。一般可趁寒冬季节将大豆转仓或出仓冷冻,使种温充分下降后,再进仓密闭贮藏,最好表面加一层压盖物。有条件可将种子存入低温库。
5.2.3及时倒仓过风散湿。新收获的大豆正值秋末冬初季节,气温逐步下降,大豆入库后,还需进行后熟作用,放出大量的湿热,如不及时散发,就会引起发热霉变。大豆入库3~4周后,应及时进行倒仓过风散湿,并结合过筛除杂,以防止出汗发热、霉变、红变等异常现象。
参考文献
关键词:马铃薯;贮藏;管理
一、贮藏前的准备工作
1.1贮藏库的建设
建设具有通风、调温、调湿等设备的地下或半地下式的大型现代化贮藏库。库房分成左右两部分,中间为走廊,库门和走廊宽度为2~4m,能通车,库门与走廊相通。设双重库门,以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寒风直接吹入库内引起库温激变。
1.2预贮
刚收获的块茎尚处于后熟阶段,呼吸十分旺盛,分解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水分和热量,不能立即入库,而应放在15~20℃、氧气充足、有散射光或黑暗条件下,经5~7d,块茎保护部位形成木栓保护层,以阻止氧气进入和病菌侵入。切勿堆放在烈日下曝晒,以免薯皮变绿、茄素增加,影响品质。
1.3药剂处理
为了防止贮藏期病菌侵入,可将百菌清或农用链霉素均匀喷洒于块茎表面并晾干。另外,在收获前10d割秧晒地,以免病菌侵染块茎。
1.4装袋定包
为方便运输、贮藏,避免碰伤、擦伤,一般30~35kg/袋,大小薯分开装袋。装袋前应严格剔除病薯、烂薯、破损薯、畸形薯、青头薯。
1.5运输
尽量减少运转次数和运转环节,避免机械损伤。选择装卸方便、经济耐用的包装材料,保护块茎在运输时不受损伤。
二、贮藏
2.1及时入库
将贮藏库清理干净后,用百菌清烟剂封闭熏蒸48h。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及时入库,以防薯皮见光变绿,影响原料薯品质。另外,要防止天气骤变和气温突变而冻伤薯块。
2.2适宜的存贮量
贮藏库存贮量与贮藏库容积成正比,一般存贮量以贮藏库总容积的1/2为宜,最多不超过2/3。如果按1m3种薯重约600kg计算,那么贮藏库的最大存贮量(kg)=贮藏库的总容积(m3)×2/3×600(kg)。试验表明,在较好的贮藏条件下,贮藏200d的块茎淀粉平均损失7.9%左右,如存贮量过大,薯块呼吸释放的热量水分和二氧化碳等不能及时散发出去,就会影响薯块正常呼吸,引起块茎发芽和腐烂,还原糖升高,从而降低原料薯的品质。
2.3贮藏方法
2.3.1按休眠期不同分开贮藏。马铃薯品种不同,休眠期不同;同一品种成熟度不同,休眠期也不同。休眠期较长的马铃薯与休眠期较短的马铃薯贮藏在一块,其休眠期会缩短,所以应按品种、成熟度不同分开贮藏。
2.3.2按薯块大小分开贮藏。薯块大小不同,薯块间隙不同,通气性不同,而且休眠期也不尽相同。故也应分开堆放,装大薯的袋子堆放得高一些,装小薯的袋子适当低一些。
2.3.3堆放方法。在走廊两侧按垛、组、排堆码,即每层6(2×3)袋,5层为1垛,垛与垛之间留1小通风道;3垛为1组,组与组之间留1条稍大的通风道;10~15组1排,排与排之间留1条走道。根据贮藏量大小适当调整垛、组、排的大小,和通风道、走道的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
三、贮藏过程中的管理
3.1杀菌消毒
入窖后,每120m3用500g高锰酸钾对700g甲醛溶液进行熏蒸消毒杀菌,每月1次,可防止块茎腐烂和病害蔓延。:
3.2温、湿度控制
原料薯刚入库时应迅速把温度降到10~13℃,并维持15~20d,使薯皮尽快木栓化,形成保护层。之后窖温应逐渐降至1~4℃,转入正常贮藏(温度在8~10℃时薯块呼吸强烈,菌类繁衍,薯块易腐烂;温度在0~1℃时薯块中的淀粉开始转化为糖分,食味变甜)。在此期间要保持温度相对稳定;湿度必须保持在85%~93%之间。在这样的范围内,块茎不会因失水太多而萎蔫,也不会因湿度太大而腐烂。
3.3二氧化碳控制
如果通风不良,库内积累的大量二氧化碳会影响块茎的正常呼吸,进而影响库内温度和湿度。所以应定期打开顶盖或用风机换气,降低库内二氧化碳浓度。
3.4忌频繁出入
尽量减少出入次数,减少光线进入,以避免薯皮变绿、茄素增加、食味变麻,降低品质。另外,库内外有温度差,频繁出入,会造成库内温度波动。
关键词:种子;贮藏;特性
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增产的内因,是各项技术措施的载体。种子贮藏是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救灾备荒的重要措施。如果管理不善,会使害虫危害严重,导致种子的生活力降低,数量减少,严重的会使种子霉烂,使农业生产受到很大损失。不同的作物种子,采取相应的科学管理措施,可保持种子生活力,提高种植收益。
1杂交水稻
1.1贮藏特性杂交水稻种子在贮藏方面相对常规水稻所不同:①种子保护性能比常规稻种子差。杂交水稻种子米粒组织疏松,闭颖较差,而颖壳闭合差,使种子保护性能降低,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不利于贮藏。②耐热性差。干燥或曝晒温度控制不当,均能增加爆腰率,引起种子变色,降低发芽率。③休眠期短,易穗萌。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过程中需使用赤霉素,高剂量赤霉素的使用可打破杂交水稻种子的休眠期,使种子易在母株萌动。④杂交水稻种子生理代谢强,呼吸强度比常规稻大,贮藏稳定性差。
1.2贮藏方法对于杂交水稻越夏贮藏关键是控制种子的水分和贮藏的温度。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2.1降低水分,清选种子。首先准确测定种子水分。种子水分在12.0%以下,可以不作翻晒处理,采用密闭贮藏,但必须对进库种子进行清选,提高种子贮藏稳定性,提供通风换气的能力,为降温降湿打下基础。
1.2.2密闭贮藏。种子含水量在12.5%以下时,可采用密闭贮藏,但对高水分种子,应进行翻晒,如无机会翻晒,安装除湿机吸湿,随着含水量的降低而逐步转入密闭贮藏。
1.2.3控制温湿度。外界温湿度可直接影响种堆的温湿度和种子含水量。长期处于高温高湿季节,往往造成仓内温湿度上升。如果水分较低,温度变幅稍大,对种子贮藏影响不大。但水分过高,则必须在适当低温下贮藏。
1.2.4低温库贮藏。低温库贮藏,可以较好地保持种子的生活力。在低温库条件下(15℃以下)种子的水分控制在13%以下,可以安全度夏。
2油菜
2.1贮藏特性①吸湿性强。油菜种子种皮脆薄,组织疏松,且子粒细小。油菜收获正近梅雨季节,很容易吸湿回潮,但是遇到干燥气候也容易释放水分。②通气性差,容易发热。油菜种子近似圆形,密度较大,一般在60%以上,不易向外散发热量。然而油菜种子的代谢作用又旺盛,放出的热量较多。经发热的种子不仅失去发芽率,同时含油量也迅速降低。③含油分多,易酸败。油菜种子的脂肪含量较高,一般在36%~42%。在贮藏过程中,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会自动氧化成醛、酮等物质,发生酸败。
2.2贮藏方法
2.2.1适时收获,及时干燥。油菜种子收获以在花薹上角果有70%~80%呈现黄色时为宜。脱粒后要及时干燥,摊晾冷却才可进仓,以防种子堆内部温度过高,发生干热现象。
2.2.2清除泥沙杂质。油菜种子入库前,应进行风选1次,以清除灰尘杂质及病菌之类,可增强贮藏期间的稳定性。
2.2.3严格控制入库水分。油菜种子水分控制在9%~10%,可保证安全,但如果当地特别高温多湿以及仓库条件较差,最好能将水分控制在9%以内。
2.2.4低温贮藏。贮藏期间除水分须加控制外,种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必须按季节严加控制,在夏季一般不宜超过28~30℃,春秋季不宜超过13~15℃,冬季不宜超过6~8℃,种温与仓温相差如超过3~5℃就应采取措施,进行通风降温。
2.2.5合理堆放。油菜种子散装的高度应随水分多少而增减,堆高不高于2m,油菜种子如采用袋装贮藏法应尽可能堆成各种形式的通风桩,如“工”字形,“井”字形等。
2.2.6加强管理勤检查。油菜种子进仓时即使水分低,杂质少,仓库条件合乎要求,在贮藏期间仍须遵守一定的严格检查制度。
3棉花
3.1贮藏特性棉籽种皮厚,一般在种皮表面附有短绒,导热性很差,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贮藏,寿命可达10年以上。但如果水分和温度较高,就很容易变质,生活力在几个月内完全丧失。①耐藏性好。成熟后的棉籽,种皮结构致密而坚硬,外有蜡质层可防外界温、湿度的影响。但是未成熟种子则种皮疏松皱缩,抵御外界温、湿度的影响能力较差,寿命也较短。②通气性差。轧花之后仍留在棉籽上的部分棉绒称为短绒,它的导热性较差,具有很好的保温能力,不易受外界温、湿度的影响。短绒在潮湿条件下易孽生霉菌,放出大量热量,积累在棉籽堆内而不能散发引起发热,干燥的棉籽很容易燃烧。③含油分多,易酸败。棉籽的脂肪含量较高,约在20%左右,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高,易受高温、高湿的影响使脂肪酸败。棉籽入库后的主要害虫是棉红铃虫,幼虫由田间带入,可在仓内继续蛀食棉籽,危害较大。
3.2贮藏方法
3.2.1合理堆放。棉籽可采用包装和散装。散装一般只可装满仓库容量的50%左右,最多不能超过70%,以便通风换气。棉籽最好在冬季低温阶段冷籽入库,可延长低温时间。但堆内温度较高时,则应倒仓或低堆再插入用竹篾编成的通气篓,以利通风散热。
3.2.2严格控制水分和温度。华中、华南地区,水分要达11%以下,堆放时不宜压实,仓内须有通风降温设备,在贮藏期间,保持种温不超过15℃。长期贮藏的棉籽水分必须控制在10%以下。
3.2.3检查管理。在9~10月份,温度检查应每天1次。入冬以后,水分在11%以下,每隔5~10d检查1次,12%以下则应每天检查。棉籽入库前如发现有虫,可在轧花后进行高温曝晒。棉籽有短绒,本身含油量又高,遇到火种则易燃,且不易察觉,一旦被发觉,已酿成火灾,应予充分重视。
3.2.4脱绒棉籽的保管。脱绒棉籽种皮一般都受到机械磨损或腐蚀,不耐贮藏。对脱绒棉籽应加强管理多检查,在堆法上应采用包装通风垛或围囤低堆等通风形式。
4玉米
4.1贮藏特性①种胚大、呼吸旺盛、易发热。玉米胚部占种子体积的1/3,且胚部组织疏松,含有较多的亲水基,贮藏期间也较其他禾谷类种子易发热。②胚部含脂肪多。其中胚部脂肪含量占全粒的77%~89%。种胚因脂肪含量高,易氧化酸败。③胚部带菌量大,容易霉变。玉米胚部营养丰富,易滋生霉菌,发生霉变。④种子原始水分大,成熟度不均匀。新收获的玉米种子水分一般为20%~35%。玉米种子的成熟度往往也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同一果穗的顶部和基部授粉时间不同而致。⑤在一般贮藏条件下寿命短。
4.2贮藏方法玉米种子安全贮藏的关键是提高入库质量,降低种子水分。玉米种子贮藏有穗藏法和粒藏法两种,可根据各地气候条件、仓房条件和种子质量选择采用。相对湿度低于80%的地区以穗藏为宜,超过80%的地区,则以粒藏为宜。
4.2.1粒藏法。即脱粒玉米入仓贮藏。此法仓容利用率高,要求严控种子入库水分,入库后严防种子吸温回潮,在一般仓库,种子含水量不能超过13%;低温密闭,含水降至安全标准以内的玉米种子,在冷天入仓或冷天通风降温后,堆面盖席或麻袋,再覆盖干净无虫的大豆秆、麦糠、干沙、棉毯等密闭贮藏,可使种子长期地处低温状态,减少虫霉危害。
4.2.2穗藏法。一般相对湿度低于80%的地区以穗藏为宜,新收获的玉米果穗,穗轴内的营养物质可继续运送到子粒内,使种子达到充分成熟,且可在穗上继续进行后熟;穗与穗间孔隙度大,便于空气流通,堆内湿气较易散发,高水分玉米有干燥不及,经冬季自然通气,可将水分降至安全水分内,至第2年春季即可脱粒,再进行密闭贮藏。
5大豆
5.1贮藏特性①吸湿性强。大豆的种皮较薄,种孔较大,对大气中水分子的吸附作用很强。所以大豆晒干以后,须在相对湿度70%以下的条件下贮藏。②易丧失生活力。大豆水分虽保持在9%~10%的水平,如果种温达25℃,仍很容易丧失生活力。种皮色泽也对大豆生活力产生影响,种皮色泽越深,其生活力越长久。③破损粒易生霉变质。大豆种子皮薄、粒大,干燥不当易损伤破碎。大豆在田间易受虫害和早霜影响,这些虫蚀粒、冻伤粒以及机械破损粒容易吸湿,引起大量的生霉变质。④导热性差。大豆含油较多,高温干燥或烈日曝晒,易影响生活力。⑤蛋白质易变性。大豆含有大量蛋白质,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很容易老化变性。
5.2贮藏方法
5.2.1充分干燥。长期安全贮藏的大豆水分须在12%以下,如超过13%,就有霉变的危险。大豆干燥以带荚为宜,收割后摊在晒场上铺晒2~3d,荚壳干透有部分爆裂,再行脱粒,这样可防止种皮裂开和皱缩。大豆入库后,如水分过高仍须进一步曝晒。在曝晒过程中,以不超过44~46℃为宜,而在较低温度下晾晒,更为安全稳妥;晒干后,应先摊开冷却,再分批入库。
5.2.2低温密闭。大豆由于导热性不良,在高温情况下又易引起红变,所以应低温密闭贮藏。一般可趁寒冬季节将大豆转仓或出仓冷冻,使种温充分下降后,再进仓密闭贮藏,最好表面加一层压盖物。有条件可将种子存入低温库。
5.2.3及时倒仓过风散湿。新收获的大豆正值秋末冬初季节,气温逐步下降,大豆入库后,还需进行后熟作用,放出大量的湿热,如不及时散发,就会引起发热霉变。大豆入库3~4周后,应及时进行倒仓过风散湿,并结合过筛除杂,以防止出汗发热、霉变、红变等异常现象。
参考文献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先后在全省各地建立农村试验示范基地385个,承担各类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项目1000余项,取得成果900余项,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200多个,为促进甘肃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科技支撑,做出了应有贡献。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成立于2001年5月,2005年被甘肃省科技厅认定为甘肃省农产品贮藏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果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和“国家农产品加工业预警甘肃分中心”。研究所下设现代储运、苹果多元化加工、工艺助剂、食品加工、生物机能等5个专业研究室,采后处理、贮藏保鲜、食品加工、工艺助剂等4个中试车间。现有职工46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博士8人,中级职称或硕士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入选甘肃省“333”学术技术带头人 2人,入选省领军人才2人,入选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名。目前,已组建成立了由10人组成的农产品贮藏加工科研创新团队和由10人组成的工程技术团队。主要从事农产品采后处理、贮藏贮运保鲜、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特色植物资源有效成分分析评价与利用研究,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贮运工程技术集成示范。
研究所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级等农产品贮藏加工领域的专业研究课题100余项,完成重大科研课题2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申报国家专利20余项,开发出国家级新产品5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苹果采后处理技术及纳米SiOx保鲜果蜡(伊源牌CFW果蜡)新产品、苹果脆片微波―压差膨化技术、蔬菜冷冻―压差膨化技术、软包装水果罐头加工技术、马铃薯贮运保鲜及抑芽剂新产品等五项原始创新技术在国内同行业中产生了较大影响。近两年来,针对苹果、马铃薯等农产品贮藏保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重点开展了农户实用小型机械冷藏设施研发与简易贮藏库改良研究,改造的土窑洞和装配式小型冷库温度控制均能满足苹果贮藏保鲜技术标准;自主设计建造了适合马铃薯贮藏的不同通风模式下,双控(控温控湿)和双能源(自然冷源和电能)试验恒温贮藏库,有效提升了组装式恒温库的贮藏保鲜性能,扩大了应用范围,为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库(窖)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筹划及启动过程中,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作为项目技术依托单位,积极协助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做好技术咨询服务和人员培训等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论文关键词马铃薯;高产栽培;良种选择;播种;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
论文摘要介绍了马铃薯大垄密高产栽培技术,包括良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等内容,以供马铃薯种植户参考。
马铃薯以其营养价值高、耐贮藏而深受人们喜爱。近几年栽培面积不断增加,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需采取先进合理的技术措施,现将其大垄密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良种选择
选择抗病、高产、早熟的脱毒种薯,如早大白、克新四号、东农303、鲁引
一、尤金等。种薯产地一般在高海拔冷凉地带。选择适宜播期,早春马铃薯一般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在3月上旬播种,宜早不宜晚。
2整地施肥
选择地势平缓,中性或偏酸性砂壤土。联合整地起130cm大垄,垄底全方位超深松,深翻20~25cm,最好施有机肥,一般施22.5~30.0t/hm2。根据地力和施肥种类适当补充化肥。马铃薯需氮、磷、钾的比例为5∶2∶11;一般施磷酸二铵225~300kg/hm2,硫酸钾或氯化钾300~375kg/hm2,尿素75~150kg/hm2,以上肥料可全部作为基肥施用。施肥时将1/2肥料撒在地面,翻入土中;剩下的撒在垄沟中,用耥圈覆土,使种肥分离。在现蕾期除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0.3%~0.5%)外,一般不再追肥。
3播种
3.1选种
种薯购回后,立即分散贮藏。各农户将种薯置于室内干燥、通风处均匀摊开。如果发现薯块有部分腐烂,要把腐烂部分切除。
3.2切块
催芽前进行切块,在种植前10d进行。马铃薯的顶端芽眼首先发芽,并有抑制中、下部芽眼萌发的作用,如果顶端幼芽遭受损伤或被切除,则其他芽眼会迅速萌发。为了取得较多的种薯,就要对马铃薯进行切块。①125g以上的大薯切法:从中部横切下,顶端部分纵切为2~4块,每个切块具有1~2个芽眼,并且都连结有顶端部位。脐部切2~3块。②100g左右切法:横一刀、纵一刀,即分4块。③50g左右小薯切法:纵一刀,分2块。④50g以下小薯切法:在顶部切下0.6~0.8cm即可,不要完全切开。
3.3消毒
薯种切块后用0.2%多菌灵或百菌清(50kg水加100g药剂)药液喷射消毒,喷湿即可。也可用草木灰涂切口。晾干后进行沙床催芽。
3.4沙床催芽
论文关键词:2010年西北苹果生产及销售趋势分析
2010年西北苹果生产可谓多灾多难,生产形势是严峻的,但随着产业产业链条的完善,全国栽培布局的优化,国际国内经济回暖,苹果的销售仍将阳光灿烂。
一:西北苹果疾病区受灾范围之广,程度之重为近年之最,使苹果的产量和质量均受到较大影响。今后苹果主产区灾害性天气发生比较频繁,4月13-15日花期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早春冻害和降雪天气,山西、陕西、甘肃为主的西北苹果产区有的地方温度降到-4℃以下,而苹果花期可耐低温为-2℃,导致苹果座果不良,有个别地方管理较差,权势过弱的园区座果仅及正常年份的30%左右,即使座果较高的果园,由于前期花受冻,大多是晚开的及腋花芽座果较好,由于这部分花养分积累不足,花芽本身质量差,所结果实先天性不足,生长较缓慢,表现怕长现象,6月3日陕西渭北及山西运城等苹果产区,出现强对流天气过程,普降冰雹毕业论文格式,苹果遭受冰雹袭击,大批苹果套袋被打落,损失惨重。6月17日甘肃静宁县苹果产区遭冰雹袭击,雷大、余湾、李店等乡镇局部受灾,苹果品质受到严重影响,残次果大增,商品率将大幅下降。
二:沿海苹果产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老果园大批被淘汰,总产量下降,为西北苹果销售腾出了空间。近年来,我国沿海的山东、河北、辽宁等传统苹果产区,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果园的老化导致苹果种植业呈现萎缩状态,栽培面积在逐年减少,为西北苹果业的崛起假造了市场空间。象山东省苹果栽植面积全国最大,1993年栽培面积达572.3千公顷,到2008年调减到276.3千公顷,有一半以上的果园被挖除,河北省1996年栽培面积达384.8千公顷,到2008年减少调减至243.8千公顷,挖除1/3以上,辽宁省1996年苹果栽培面积达261.4千公顷,到2008年减少到144千公顷,减少一半以上,栽培面积的减少,势必影响产量下降,导致我国苹果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这是近年来我国苹果市场回暖,销售形势好转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冷藏业的快速发展,使苹果的供应期得到有效延长:随着果业的发展,果区资本积累的增加和冷藏技术的逐渐完善,近年来在我国苹果产区,冷藏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贮藏规模扩大,贮藏能力增加,有效贮藏时间延长,以往土窖贮有的在翌年5月1日前后就要清空,耐冷藏苹果则可供货到翌年7月份,贮藏供应期的延长,可有效的缓解市场的销售压力,促使了市场销售形势的转变,使苹果“卖果难”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象甘肃省将发展冷藏业作为扶持苹果产业的重点,自2001年开始每年投资5000万元,对冷藏库建设等苹果产业关键环节进行补助,,促进冷藏业的发展,以培育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四:出口形势看好:随着苹果栽培重点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及国际金融危机的过去大形势的影响,自2009年下半年,我国苹果出口形势开始好转毕业论文格式,特别是鲜果出口有大辐增长,拉动了整个苹果市场向好发展。
五:2009年度良好的销售业绩,刺激了苹果市场向好发展:2009年度经营苹果销售的企业和个人均赚的缸满盆溢,这种情况自2006年后,基本上苹果市场开始平稳,以前大起大落的销售形势没再出现,这充分说明,我国苹果产业的调整已见成效,供求关系已趋于新的平衡。2009年度苹果经销商的赢利,将促使社会上更多的闲散资金向苹果流通流通领域转移,预计今后苹果的销售仍将保持良好势头。
六:自然灾害导致南方水果大减产,使苹果市场空间增大:今年我国南方自然灾害频繁,西南地区春早期间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历史罕见,夏季暴雨袭击频繁,危害之重近年少见,对南方果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南方水果减产,使得市场供果总量减少,相对的使苹果销售市场空间增大,对今年的苹果销售是非常有利的。
因而概括而论,今年苹果销售形势是比较看好,无论在销量还是在售价方面,均将好于2009年,果农只要加强果园的中后期管理,产出高质量的果子,今年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取得好的收益。
论文摘要:利用挂机自动冷库贮藏黄金梨。入贮前10天对库房彻底清理消毒。采收果实发育期140-145天的黄金梨,分级后用0.01mm的聚乙烯保鲜袋包装并装箱立即进入1--l℃的冷间预冷1-2天。使品温降至0±0.5℃,然后转入-1-0℃、氧气3%-5%、二氧化碳超过2%、湿度90%的挂机自动冷库中贮藏。贮藏期间保持稳定低温,经常检查入贮果的变化,及时分批出售。
黄金梨在常温下5-7天果肉就会变软,表皮变褐,极不耐贮运,会很快失去食用和商品价值。因此,研究黄金梨的贮藏保鲜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黄金梨栽培面积的扩大,产量逐年增加,若不及时解决保鲜问题,将会给生产者造成极大损失。为此,笔者利用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研制的挂机自动保鲜库进行了贮藏保鲜技术研究,使黄金梨的贮藏保鲜期延长3-5个月。
1 黄金梨的贮藏特性
研究表明:黄金梨属无呼吸跃变型果实,冰点在-1.8-3℃,最适贮藏温度一般为-1-0℃。在此温度条件下可有效地降低其呼吸强度,减少营养物质消耗。贮藏时冷库温度可控制在0±1℃,室温一般在0±0.5℃为好。黄金梨采后直接进入低温预冷,这样果肉褐变不会加重。
黄金梨失水5%时果面即出现皱缩,从而影响其外观和食用品质。因此,在低温贮藏时,保湿尤为重要。经研究,贮藏黄金梨适宜的相对湿度为90%-95%,采用0.01mm的聚乙烯专用保鲜袋包装即可满足此要求。但黄金梨对CO2较敏感,当CO2超过2%时即会产生伤害,果肉、果皮及果心褐变。在长期高CO2浓度下,果肉、果皮呈现褐色的蒸煮状。02浓度一般控制在3%-5%,低于2%时易发生低氧伤害。因此气调或自发气调贮藏黄金梨时,一定要严格控制贮藏环境中CO2和O2的浓度,防止造成损失。
2 采收和包装
2.1 采收
成熟度直接影响黄金梨的耐藏性,采收过早,因未充分成熟而致产量低、品质差,水分含量高,呼吸强度大;采收过晚则造成营养物质损失和呼吸消耗,果肉硬度下降,易发生水心病及贮藏后期的褐烫病。所以,必须正确把握采收时期。适宜采收期黄金梨果实硬度在5.5-7.0 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于或等于12%,果实发育期145天左右,种子颜色已变褐。研究表明:果实生长发育期可作为预测黄金梨贮藏期长短及果心褐变程度的重要指标,果实发育期140天,贮藏期5个月左右;果实发育期145-150天,贮藏期3个月左右;若超过150天,贮藏期不应超过3个月。因产地的物候期和栽培状况不同,具体应根据果实发育、营养物质积累、贮藏方式及贮藏用途来确定采收期。
采前7-10天不宜大量灌水,遇雨要延后采收。一般选晴天早晨采收,采果人员戴手套并轻采轻放,先外围后内膛,先树下后树上采摘,避免机械伤。采果时用手握住果实前部向上一抬,果梗即可与果台分离,套袋果连同纸袋一起采下。注意保护果梗,将果实采下放在有衬垫的箱内。经分级、预冷后入贮。
2.2 包装
分级后的黄金梨装入0.01mm的聚乙烯专用保鲜袋,松扎袋口再装箱,贮入挂机自动冷库预冷(果实上面放一吸潮纸垫)。
3 黄金梨的贮藏保鲜技术
3.1 入贮前的准备工作
入贮前20天对制冷设备、电气装置等进行保养和维护。检查机器运转情况,有故障及时排除。用冰水混合液标定温度测头,调整仪表零点,保证控温精度。人贮前10天对库房进行全面清理和打扫,使用过的库房进行彻底灭菌。消毒前用2%-3%的安特福尔敏水溶液喷刷设备和货架的金属部分,保护其免受损伤。库内工具或容器,如垫木、架子、托盘等,用0.25%次氯酸钙浸泡或刷白,至少要放在阳光下曝晒1-2天。常用的库房消毒法:一是硫磺薰蒸法,按每立方米用15-20g计算全库的硫磺用量,用锯末做助燃剂。将硫磺分成若干份放在库房的各个部位,用纸卷少量硫磺粉至浅盘中,放锯末引火,难燃时可用刨花加少量酒精助燃。点燃后立即将明火吹灭,使其燃烧生烟,人迅速离开库房,关闭库房。经24-48小时后打开库门,开启风机通风换气,放出残气,以库内无刺激气味为度。或打开库门上的小门,放出残余气体。如果是用聚苯板、聚氨酯等材料做保温材料的冷库一定要注意防火。要用非易燃容器盛放硫磺,室外点燃,无明火后再入室内。二是液体药剂喷洒法消毒,常用1%-2%福尔马林、84消毒液和0.5%漂白粉等。将药剂按上述浓度配好后,喷洒墙面、地面、塑料包装箱和货架等,喷后晾干即可。此法最适用于防火要求高的聚苯板保温库。
库房消毒后,于入贮前2-3天正式开机降温,使库房温度降至-1℃,并保持其稳定(有多个单元冷库时应同时开机降温)。
3.2 预冷
黄金梨不同于鸭梨,采收后应迅速进入一l℃环境下预冷,以迅速散去田间热和呼吸热,以降低呼吸强度。运入预冷间后按产地、批次、等级分别摆放。将果箱堆码成单排或双排,箱与箱之间要留有空隙。为使果实快速降温,每次入库量不宜超过库容量的1/5。预冷库温设定在1--1℃(即温度上限1℃,下限一1℃),预冷至品温0±0.5℃,一般需经1-2天达到预冷目的。有多个冷间的库,可用1个做预冷间;若只有1个冷问,可划出预冷区位;小型冷库从预冷即开始冷藏。预冷时在包装箱内整体预冷,避免增加果实的碰压伤。如果采用聚苯泡沫箱,可采取箱体打孔、揭开上盖等措施,以加速冷空气对流。预冷至品温符合要求时,将库温稳定在0±0.5℃。
3.3 贮藏期间的管理
贮藏期间宜保持稳定的低温,黄金梨品温以稳定在0±0.5℃较理想。若库温波动大,会使包装袋内结露,损耗增加,霉菌滋生,增加腐烂果率。挂机自动冷库控温精度高,容易达到理想要求。贮藏期间要定期检查,观察果实的色、味等变化。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出售。
关键词:果蔬;贮藏保鲜;冷冻冷藏;气调技术
中图分类号:TS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5-0033-01
果蔬是人类必不可少的营养来源,其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胡萝卜素等。由于果蔬生产具有周期性、区域性等特点,供给和需求具有时滞性,所以在其储藏、运输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冷冻冷藏措施。而在现阶段的实践中,果蔬有极大的损失率,通过分析各种贮藏果蔬的方式提高其使用效率。普通冷藏、气调贮藏、减压贮藏和冰温贮藏是现在主要的几种存储方式,而对于果蔬,既要保证其处于活体状态同时也要考虑品质、营养、口感等方面,这都是衡量一种贮藏方式是否优劣的标准。
为了提高果蔬保鲜品质和延长果蔬保鲜时间,科研人员不断地探索研究,寻求各种果蔬贮藏保鲜方法,目前主要有普通冷藏、气调贮藏、减压贮藏、冰温贮藏等,其各自研究现状如下。
一、果蔬的普通冷藏
普通冷藏又叫低温贮藏,是指在0~10℃之间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贮藏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依靠低温的作用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并减弱果蔬的生理活动,达到减缓其呼吸作用的目的。低温冷藏可降低水果蔬菜的呼吸代谢、病原菌的发病率和果实的腐烂率,可以阻止组织衰老、延长果实贮藏期。冷藏库是使用最普遍的低温贮藏设施,适宜贮藏的果蔬种类较多,具有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简单易行、可进行长期贮藏等优点。
二、果蔬的气调贮藏
气调贮藏是在低温贮藏的基础上,调节贮藏环境中氧、二氧化碳及一些特殊气体的含量,以达到更好地贮藏果蔬的目的,如贮藏环境中的低氧含量能够有效地抑制呼吸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蒸发作用和微生物生长,对呼吸跃变型果蔬有推迟呼吸跃变启动的效应,还有一定的果蔬保硬效果。[1]气调贮藏包括自然降氧法贮藏和快速降氧法贮藏。气调贮藏的原理是通过控制果蔬采后的呼吸强度,使果蔬维持最低的生命活动,以延长果蔬的新鲜状态。
三、果蔬的减压贮藏
减压贮藏又称低压贮藏、负气压贮藏或真空贮藏,是在冷藏和气调贮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气调贮藏方法。[2]其在低压条件下,可以抑制果蔬的呼吸作用,降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阻止果蔬贮藏期间乙烯、乙醇等有害气体的积累,从而延长货架期。[3]
在我国,许多学者开始了对减压贮藏进行研究,1991年我国包头市农业新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弹性力学、结构力学、弹朔性稳定性、板壳等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容器的造价、抗压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进步。[4]减压贮藏技术成为我国具有国际领先优势和推广应用前景的保鲜技术之一。
四、果蔬的冰温贮藏
“冰温”于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一次食品加工实验过程中被偶然发现,因为果蔬的结冰点都处于0℃以下,所以把从0℃至果蔬结冰点之间的温度带叫做“冰温带”,简称冰温。[5]
(一)果蔬冰温贮藏的原理
冰温是指从0℃开始到生物体冻结温度(即冰点)为止的温域。生物细胞中溶解了糖、酸、盐类、多糖、氨基酸、肽类、可溶性蛋白质等许多成分,冰点要低于纯水,处于-0.5~-3.5℃内,此为冰温贮藏的基础。[6]而细胞中各种天然高分子物质及其复合物以空间网状结构存在,使水分子的移动和接近受到一定阻碍而产生冻结回避。所以,食品在0℃与冻结点之间的狭小温度带内仍能保持细胞活性,且其呼吸代谢被抑制、衰老也减慢。在这一温域保存储藏农产品、水产品等,可以使其保持刚刚收获时的新鲜度。因此,该技术成为仅次于冷藏、冷冻的第三代保鲜技术。
(二)冰温保鲜技术的特点
与传统的果蔬贮藏方法相比,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冰温贮藏保鲜有明显的优势。[7-9]
一是冰温贮藏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冷藏设备的能耗。
二是利用冰温保鲜的果蔬非但无任何异味,而且能够长期有效地保持适熟水果的固有风味,在色、香、味及口感方面都优于其他保鲜方法,可保持其原有的良好品质,果蔬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酸度、糖分等)、色泽、硬度等与入库前相比保持不变,新鲜度几乎与刚采收的果蔬处于同等水平。
三是可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相对于其他贮藏方法,0℃以下的冰温能更有效地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对微生物的繁殖和病虫害的侵入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四是冰温条件下果蔬的呼吸作用得到了更好地抑制,果蔬细胞组织的生理代谢活动及乙烯释放率明显降低,从而使贮藏的果蔬消耗的呼吸废物减少,有效降低酶的活性,延缓果肉营养成分的损失,使果蔬保持了良好的生命状态,维持了其固有的风味与品质,显著延长保鲜期和贮藏期。与常温和4℃冷藏相比,冰温的贮藏效果更好。
五是最大优点是能提高果蔬原有的风味及品质,而其他保鲜贮藏技术如普通冷藏、气调贮藏和减压贮藏等却并不能提高果蔬原有的品质。因为在冰点温度附近,果蔬为阻止体内冰晶的形成,会从体内分泌大量的不冻液(主要成分为葡萄糖、氨基酸、天冬氨酸等)以降低其自身的冰点,生物细胞内释放水溶性分子而切断蛋白质,此时蛋白质会以氨基酸形式释放,或是分解淀粉形成糖分。
相比之下,目前国内外采用的其他储藏保鲜技术,如普通冷藏、保鲜剂(化学、生物、中草药)贮藏、气调贮藏等技术,并不能提高果蔬原有的品质,而冰温技术却有明显的优势,保鲜的果蔬非但无任何异味,而且在色香味、口感等方面都优于其他保鲜方法。
参考文献:
[1] 肖锡湘,上官新晨.国内外果蔬保鲜技术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J].长江蔬菜,2007(5):34~37.
[2] Fei Tao,Min Zhang,Yu Hanqing.Effect of Different Storage Conditions on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White Mushrooms after Vacuum Cooling[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6(77):545~549.
[3] 伍 培,张卫华,郑洁,等.果蔬减压保鲜技术的发展和研究[J].制冷与空调,2008,22(3):1~9.
[4] 陈 文.我国果蔬保鲜技术发展近况.贮藏与加工,2004,1(1):24~25.
[5] 刘学浩,李 彦.食品冰温概念和食品冰点降低剂.2006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A].中国山东,2006:69~71.
[6] Alex Augusto Goncalves,Candido Santiago Guidobono Gindri Junior.The effect of glaze uptake on storage quality of frozen shrimp[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9(90):285~290.
[7] 张 娟,娄永江.冰温技术及其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J].食品保鲜,2006,27(8):150~152.
论文关键词:杨梅,短波紫外线,果实腐烂,诱导抗病性,总酚
0 引言
【研究意义】杨梅(Myrica rubra Sieb et Zucc)为我国著名特产水果,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具有很高的营养和医疗保健价值。但杨梅一般在初夏高温、高湿的梅雨季节收获,且无外果皮包裹,易受机械损伤和青霉菌等病原真菌的侵染,采后极易腐烂变质。因此,开展杨梅的贮运保鲜技术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国内对杨梅采后生理和贮运保鲜技术的研究已取得较大的进展,如杨梅简易低温贮藏[1]、速冻贮藏[2]、1-MCP处理保鲜[3]、纯氧保鲜[4]。但较高的腐烂率和有限的流通半径限制了杨梅产业的发展总酚,开发安全和高效的杨梅贮运保鲜技术依然是杨梅产业高效持续发展的关键。【前人研究进展】近年来果蔬采后潜在的抗病性逐渐被认识,采后诱导抗病性成为研究热点,生物及非生物因子都能够诱导果蔬产品采后的抗病性[5-6],其中低剂量短波紫外线(ultraviolet-C, UV-C)照射在控制草莓、青椒、芒果、葡萄、番木瓜等果蔬病害、诱导抗病性、延缓成熟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7-11]。UV-C处理是一种无化学污染的物理处理方法,通过照射诱导果蔬自身抗病性提高,可减少化学保鲜剂的应用,减轻采后腐烂损失,是一条绿色环保的贮藏保鲜途径。【本研究切入点】国外学者在这一领域已进行了许多品种的研究,而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并且不同种类及品种果蔬对UV-C 照射反应应答表现也不相同,应用UV-C保鲜杨梅的适宜条件尚未见报道。【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实验以“东魁”杨梅为试材,以腐烂指数和品质变化为评价指标,筛选了适宜的UV-C处理剂量,并以适宜UV-C处理杨梅,观测冷藏过程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几丁质酶酶、β-1, 3-葡聚糖酶)和总酚、总类黄酮含量的变化,探索UV-C 控制腐烂与抗病性诱导的关系,为 UV-C应用于杨梅保鲜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浙江仙居“东魁”杨梅。选择大小和成熟度基本一致,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果实,用2% 次氯酸钠浸泡2 min,清水冲洗,晾干。
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 Thom)分离自腐烂杨梅病健交界处。菌种使用前先转接到PDA (potato dextrose agar,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培养基上,20℃下培养10 d,再用0.02 %的吐温-20 制成1×105个/mL的孢子悬浮液用于接种处理。
1.2 试验设计
选择紫外灯功率30 W,有效波长254 nm总酚,灯管与杨梅距离为30 cm,根据照射时间确定照射剂量。参考前人研究结果,将照射剂量分为5个:0、1.0、1.5、2.0、2.5 kJ/m2,每剂量处理30 个果,3 次重复,照射时旋转果实使之受照均匀。处理后的杨梅用0.01 mm 厚聚乙烯袋分装,在0±1℃下贮藏12 d 后统计果实腐烂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结果发现2.0 kJ/m2 处理对减轻杨梅果实腐烂的效果最好(表1),因此本试验选择2.0 kJ/m2作为UV-C 照射处理条件。将挑选出的果实随机分为2 组,每组180个果。对照组:果实直接接种PenicilliumCitrinum Thom。处理组:果实先进行2.0 kJ/m2的UV-C 照射处理,然后接种PenicilliumCitrinum Thom。处理结束后果实用0.01 mm 厚聚乙烯塑料袋分装,0±1℃、相对湿度90%环境下贮藏12 d。贮藏期间每隔2 d 取样进行分析测定。
1.3 试验方法
1.3.1 杨梅果实腐烂指数
参考杨震峰方法[4]。以杨梅果实表面出现病斑作为果实腐烂的判别依据。按果实腐烂面积大小将果实划分为4级,0级:无腐烂;1级:果面有1~3个小腐烂斑点;2级:腐烂面积占果实面积的25%~50%;3级:腐烂面积大于果实面积的50%。按下式计算腐烂指数:
腐烂指数=Σ[(腐烂级别×该级果实数)/(总果实数×最高腐烂级别)]×100%
1.3.2 总糖、总酸和维生素C含量测定
杨梅压榨取汁,经活性炭脱色后,分别用蒽酮比色法和NaOH 滴定法测定果汁中的总糖(以葡萄糖计量)和总酸(以柠檬酸计量)含量。
维生素C:用2, 6-二氯靛酚法测定,含量以mg/(100 g) FW 表示。
1.3.3 总酚(TP)含量
采用Folin-Ciocalteu 试剂法测定,结果以mg·(100 g)-1 表示。
1.3.4 总类黄酮(TF)测定
参考Zhishen 等[12]的方法,结果以mg·kg-1表示。
1.3.5 酶活性测定 参考《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实验指导》[13]。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以每小时每克果肉(鲜重)酶促反应体系吸光度值增加0.01为1个PAL活性单位(U),表示为0.01OD290·h-1·g-1 mf)。
多酚氧化酶(PPO) 活性以每克果肉(鲜重)每分钟酶促反应体系吸光度值增加1为1个活性单位(U),表示为OD420·min-1·g-1mf 。
几丁质酶酶(Chitinase)活性以每秒钟每克果肉(鲜重)酶分解几丁质产生1×10-9 mol N-已酰葡萄糖胺为1个几丁质酶活性单位(U),表示为1×10-9 mol·s-1·g-1 mf。
β-1,3-葡聚糖酶(β-1, 3-Glucanase)活性以每秒钟每克果肉(鲜重)中酶分解昆布多糖产生1×10-9 mol葡萄糖为1个β-1, 3-葡聚糖酶活性单位(U),表示为1×10-9 mol·s-1·g-1mf 。
1.4 数据分析
所有试验均重复3 次,结果所列的数据是3 次重复的平均值。采用GenStat 12.0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wo-way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对处理和贮藏时间进行多重差异分析(P < 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剂量UV-C处理对杨梅贮藏品质的影响
如表1所示,经过12 d 贮藏后总糖、总酸和维生素C含量在5个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1.0、1.5、2.0 kJ/m2 UV-C处理的腐烂指数分别为23.3%、22.3%和18.0%,均显著低于对照的38.3%总酚,其中又以2.0 kJ/m2 UV-C 处理的抑制效果最佳。而2.5kJ/m2 剂量的UV-C 处理果实的腐烂指数达到35.0%,与对照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因此选用2.0 kJ/m2进一步研究 UV-C处理抑制杨梅腐烂与诱导抗病性的关系。
表1 不同剂量UV-C处理对低温贮藏12 d 后杨梅果实品质指标的影响
Table 1 Effects of different UV-C treatments on fruit qualityparameters after 12 days of 0±1℃ storage
处理
总糖
(g·ml-1 juice)
总酸
mmol H+·g?1 FM
维生素C
mg/(100 g) FW
腐烂指数
%
对照
0.07±0.01a
0.45±0.10a
21.5±1.5a
38.3±1.6a
UV-C (1.0 kJ/m2)
0.08±0.02a
0.52±0.12a
22.6±1.3a
23.3±1.1b
UV-C (1.5 kJ/m2)
0.08±0.01a
0.54±0.14a
24.8±1.8a
22.3±1.4b
UV-C (2.0 kJ/m2)
0.06±0.01a
0.49±0.11a
23.1±1.6a
18.0±1.3c
UV-C (2.5 kJ/m2)
0.06±0.01a
0.52±0.12 a
英文名称:Fujian Agriculture
主管单位:福建省农业厅
主办单位:福建省农业厅经济技术开发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福建省福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0429-8047
国内刊号:35-1085/S
邮发代号:34-3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4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论文摘要:在总结近年来通渭县马铃薯良种繁育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利用防虫网室扩繁马铃薯脱毒原种的重点环节及栽培管理技术。
通渭县地处甘肃中部,海拔一般在1 600~2 200m,年均气温3~8 ℃,年降雨量450mm左右,耕地以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适宜马铃薯生产。历年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约40万亩左右,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年产鲜薯50万t以上,是农民日常的主要口粮和喂养小家畜的主要饲料。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对马铃薯及其制品需求的不断扩大,马铃薯的长途运销和加工业不断发展,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商品率不断提高。2007年全县种植面积近60万亩左右,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6.20%,鲜薯总产近60万t,外销约30万t,成为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和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病毒病的侵染危害,导致马铃薯种性退化,品质变劣,产量下降。据统计,通渭县马铃薯在整个生长期和窖藏期间因病害造成的损失达23.70%,全县每年因此损失马铃薯约10万t以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5 000万元。因此,马铃薯脱毒种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开发,是提高马铃薯质量和产量最有效的途径。网室扩繁马铃薯脱毒原种是生产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马铃薯脱毒原种网室扩繁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工作,初步总结编写出了一套适宜我县马铃薯脱毒原种网室扩繁栽培技术。
1网室的设计与建造
1.1网室结构原种扩繁网室要求防蚜虫效果好,棚内空间大,结构稳定,利于田间作业,具有较抗大风性的基本结构。大规模的网室扩繁还要求小型农机具能在棚内作业。一般要求脊高2.50~3m,边高1.50m,跨度6~10m,棚长60~80m,每隔8~10m设一钢架,不设立柱,纵向1~1.50m拉1道8号铅丝,固定在钢架和棚头的地锚上,间距0.80~1m,固定在铁丝上。
1.2防虫网的选择选用40~60目的优质防虫网,要求缝扎牢靠,无裂口、破洞,进出口设双层防虫网。
1.3网室建设播种前1~2个月建设较为适宜,按照设计要求分步施工建设。骨架材料必须固定牢靠,铅丝要拉紧拉直,防虫网要拉紧保持棚面无折,四周埋土密封固定。
2栽培技术要点
2.1原种的质量标准马铃薯脱毒原种的质量标准是:生产的原种符合国家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标准(GB18133-2000),块茎大小适中、均匀、品种纯度100%,退化株率为0,真菌、细菌病薯率1%以下。
2.2繁种区域适宜马铃薯脱毒原种网室扩繁的区域应符合马铃薯种薯产地检验规程(GB7331-2003),海拔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生长期内日照时间长、正常年景雾天少、病虫害发生较轻、交通便利的地区。
2.3地块选择马铃薯生长需要疏松的土壤,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不易积水的砂壤土,并且远离商品薯种植地块及其它茄科类作物种植地块。
2.4茬口安排马铃薯忌重茬,必须遵循3年以上轮作制。脱毒马铃薯繁育的前茬以禾本科和豆科作物为好,防止与番茄、辣椒、茄子、白菜、甘蓝等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连作。
2.5整地施基肥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及时深耕土壤,深度20~25cm,秋季结合整地深施基肥,施入有机肥2 500~3 000kg/667m2,碳铵25kg,过磷酸钙20kg,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结合施基肥用0.50kg/667m2辛硫磷拌细河沙20kg,与基肥同时深施。
2.6微型薯的播前处理
2.6.1选种。网室繁育原种必须选用当年元月中旬以前收获,经过2~3个月自然休眠期的微型薯。微型薯出库后,先剔除病薯、烂薯,按大小分级,然后用58%甲霜灵锰锌拌种消毒,用量为微型薯重量的0.10%,拌种后立即晾干表皮水分。
2.6.2催芽。采用先高温黑暗,后低温光照的“二段催芽法”进行催芽,即将消毒处理后的微型薯在20 ℃左右温度和黑暗条件下催芽10~15d,待幼芽长至3~5mm时,移至15 ℃左右的低温和有散射光条件下10~15d,促进形成绿化健壮的幼芽,未发芽的需挑出重新催芽。
2.7精细播种
2.7.1播种时期。在10cm地温稳定在6~8 ℃时即可播种,适当延迟或提早播种,使块茎膨大期避开高温期,延迟播种应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提早播种应在4月中旬。
2.7.2合理密植。微型薯的大小差别很大,应分级播种,1.50~3g的微型薯适宜的播种密度为7 000~9 000株/667m2,3g以上微型薯适宜的播种密度为6 350株。
2.7.3种植方式。实行宽窄行种植,宽行70~75cm,窄行25~30cm,株距15~21cm,按行距开沟,人工点播,播种深度为5~10cm,结合播种开沟,集中施用种肥,亩施磷二铵10kg、尿素10kg,硫酸钾5kg。
2.8田间管理
2.8.1查苗补苗。出苗后要查苗补苗,对缺苗严重的地块及时补播,以保证全苗。
2.8.2中耕除草。苗出齐后尽早锄草1次,结合锄草深松土壤。现蕾期结合培土清除田间杂草。生长后期根据情况再锄草1次。
2.8.3提早培土。应在现蕾期进行,从宽行中取土,培放在窄行上,形成15~20cm高的垄,在保护好下部叶片的前提下,植株周围要多培土。
2.8.4水肥管理①浇水浇水应根据降雨情况灵活掌握,正常情况下,应在现蕾期、盛花期和终花期各浇水1次,灌水量不能过大,防止积水,有条件的应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②追肥结合培土,亩追施尿素5kg,硫酸钾5kg,防止植株早衰,促进结薯。
2.8.5病虫害防治
害虫防治主要是防治蚜虫,播种后尽早覆盖防虫网,苗出齐后,棚内喷施1次敌杀死,团棵期喷施1次抗蚜威或一遍净,以后个别棚内发现蚜虫危害,应及时喷药防治。
病害防治以晚疫病为主的真菌性病害,在盛花期、终花期和块茎膨大期各喷施1次杀菌剂,药剂选用甲霜灵锰锌、杀毒矾、安泰生、雷多米尔等。在连续阴雨,空气湿度大的时候,晚疫病容易大流行,要以杀毒矾为主,与其他药剂交替或混合喷药防治。细菌性病害用农用链霉素防治,按使用说明书要求,与防治真菌性病害结合进行。
2.9收获与贮藏
2.9.1提早收获植株中下部叶片变黄时,提早进行人工割身秧或用0.10%~0.20%硫酸铜溶液喷洒地上部分。防止地上部病菌侵入块茎,割秧后10~15d收获,以促进薯皮老化。收获时要尽量减少破薯、烂薯,防止薯皮受损。
2.9.2 贮藏
贮藏库(窖)的消毒原种入库前,要对贮藏库进行1次清扫,然后用百速烟剂或硫磺熏蒸消毒。
论文摘要:在总结近年来通渭县马铃薯良种繁育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利用防虫网室扩繁马铃薯脱毒原种的重点环节及栽培管理技术。
通渭县地处甘肃中部,海拔一般在1600~2200m,年均气温3~8℃,年降雨量450mm左右,耕地以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适宜马铃薯生产。历年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约40万亩左右,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年产鲜薯50万t以上,是农民日常的主要口粮和喂养小家畜的主要饲料。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对马铃薯及其制品需求的不断扩大,马铃薯的长途运销和加工业不断发展,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商品率不断提高。2007年全县种植面积近60万亩左右,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6.20%,鲜薯总产近60万t,外销约30万t,成为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和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病毒病的侵染危害,导致马铃薯种性退化,品质变劣,产量下降。据统计,通渭县马铃薯在整个生长期和窖藏期间因病害造成的损失达23.70%,全县每年因此损失马铃薯约10万t以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5000万元。因此,马铃薯脱毒种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开发,是提高马铃薯质量和产量最有效的途径。网室扩繁马铃薯脱毒原种是生产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马铃薯脱毒原种网室扩繁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工作,初步总结编写出了一套适宜我县马铃薯脱毒原种网室扩繁栽培技术。
1网室的设计与建造
1.1网室结构原种扩繁网室要求防蚜虫效果好,棚内空间大,结构稳定,利于田间作业,具有较抗大风性的基本结构。大规模的网室扩繁还要求小型农机具能在棚内作业。一般要求脊高2.50~3m,边高1.50m,跨度6~10m,棚长60~80m,每隔8~10m设一钢架,不设立柱,纵向1~1.50m拉1道8号铅丝,固定在钢架和棚头的地锚上,间距0.80~1m,固定在铁丝上。
1.2防虫网的选择选用40~60目的优质防虫网,要求缝扎牢靠,无裂口、破洞,进出口设双层防虫网。
1.3网室建设播种前1~2个月建设较为适宜,按照设计要求分步施工建设。骨架材料必须固定牢靠,铅丝要拉紧拉直,防虫网要拉紧保持棚面无折,四周埋土密封固定。
2栽培技术要点
2.1原种的质量标准马铃薯脱毒原种的质量标准是:生产的原种符合国家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标准(GB18133-2000),块茎大小适中、均匀、品种纯度100%,退化株率为0,真菌、细菌病薯率1%以下。
2.2繁种区域适宜马铃薯脱毒原种网室扩繁的区域应符合马铃薯种薯产地检验规程(GB7331-2003),海拔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生长期内日照时间长、正常年景雾天少、病虫害发生较轻、交通便利的地区。
2.3地块选择马铃薯生长需要疏松的土壤,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不易积水的砂壤土,并且远离商品薯种植地块及其它茄科类作物种植地块。
2.4茬口安排马铃薯忌重茬,必须遵循3年以上轮作制。脱毒马铃薯繁育的前茬以禾本科和豆科作物为好,防止与番茄、辣椒、茄子、白菜、甘蓝等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连作。
2.5整地施基肥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及时深耕土壤,深度20~25cm,秋季结合整地深施基肥,施入有机肥2500~3000kg/667m2,碳铵25kg,过磷酸钙20kg,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结合施基肥用0.50kg/667m2辛硫磷拌细河沙20kg,与基肥同时深施。
2.6微型薯的播前处理
2.6.1选种。网室繁育原种必须选用当年元月中旬以前收获,经过2~3个月自然休眠期的微型薯。微型薯出库后,先剔除病薯、烂薯,按大小分级,然后用58%甲霜灵锰锌拌种消毒,用量为微型薯重量的0.10%,拌种后立即晾干表皮水分。
2.6.2催芽。采用先高温黑暗,后低温光照的“二段催芽法”进行催芽,即将消毒处理后的微型薯在20℃左右温度和黑暗条件下催芽10~15d,待幼芽长至3~5mm时,移至15℃左右的低温和有散射光条件下10~15d,促进形成绿化健壮的幼芽,未发芽的需挑出重新催芽。
2.7精细播种
2.7.1播种时期。在10cm地温稳定在6~8℃时即可播种,适当延迟或提早播种,使块茎膨大期避开高温期,延迟播种应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提早播种应在4月中旬。
2.7.2合理密植。微型薯的大小差别很大,应分级播种,1.50~3g的微型薯适宜的播种密度为7000~9000株/667m2,3g以上微型薯适宜的播种密度为6350株。
2.7.3种植方式。实行宽窄行种植,宽行70~75cm,窄行25~30cm,株距15~21cm,按行距开沟,人工点播,播种深度为5~10cm,结合播种开沟,集中施用种肥,亩施磷二铵10kg、尿素10kg,硫酸钾5kg。
2.8田间管理
2.8.1查苗补苗。出苗后要查苗补苗,对缺苗严重的地块及时补播,以保证全苗。
2.8.2中耕除草。苗出齐后尽早锄草1次,结合锄草深松土壤。现蕾期结合培土清除田间杂草。生长后期根据情况再锄草1次。
2.8.3提早培土。应在现蕾期进行,从宽行中取土,培放在窄行上,形成15~20cm高的垄,在保护好下部叶片的前提下,植株周围要多培土。
2.8.4水肥管理①浇水浇水应根据降雨情况灵活掌握,正常情况下,应在现蕾期、盛花期和终花期各浇水1次,灌水量不能过大,防止积水,有条件的应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②追肥结合培土,亩追施尿素5kg,硫酸钾5kg,防止植株早衰,促进结薯。
2.8.5病虫害防治
害虫防治主要是防治蚜虫,播种后尽早覆盖防虫网,苗出齐后,棚内喷施1次敌杀死,团棵期喷施1次抗蚜威或一遍净,以后个别棚内发现蚜虫危害,应及时喷药防治。
病害防治以晚疫病为主的真菌性病害,在盛花期、终花期和块茎膨大期各喷施1次杀菌剂,药剂选用甲霜灵锰锌、杀毒矾、安泰生、雷多米尔等。在连续阴雨,空气湿度大的时候,晚疫病容易大流行,要以杀毒矾为主,与其他药剂交替或混合喷药防治。细菌性病害用农用链霉素防治,按使用说明书要求,与防治真菌性病害结合进行。
2.9收获与贮藏
2.9.1提早收获植株中下部叶片变黄时,提早进行人工割身秧或用0.10%~0.20%硫酸铜溶液喷洒地上部分。防止地上部病菌侵入块茎,割秧后10~15d收获,以促进薯皮老化。收获时要尽量减少破薯、烂薯,防止薯皮受损。
2.9.2贮藏
贮藏库(窖)的消毒原种入库前,要对贮藏库进行1次清扫,然后用百速烟剂或硫磺熏蒸消毒。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是财政部、科技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2006]56号),于2006年新设立的中央财政专项,选择了包括农业部等10个公益特点突出、行业科研任务较重的部门作为先行试点,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等科研工作,强调形成主导产品、主推技术、规程规范、决策支持方案等实用技术成果。
“适于不同区域农户小型储粮设施研究与示范推广”是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0年立项项目,主要针对粮食产后储藏技术设施缺乏、损失严重等突出问题,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实地调研,了解掌握种粮大户和农民合作组织粮食产后安全储藏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需求,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并完成相关储藏设施图纸设计;同时还进行农户储粮减损评价指标确定,搭建农户储粮预警信息平台等方面的工作,以达到减少农户储粮损失、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的。
项目下设6个课题,包括1个潜力评估体系和动态信息数据库建立课题,和水稻、小麦、玉米和马铃薯4个粮食品种及其前处理方面的小型储藏设施研究与示范推广等6个研究方向,分别是长江流域等三区域稻谷储藏技术设施研究与示范、黄淮海等三区域小麦储藏技术设施研究与示范、东北等四区域玉米储藏技术设施研究与示范、西北等四区域马铃薯贮藏技术设施研究与示范、农户储粮预处理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与示范、农户储粮减损潜力评价与动态信息数据库。以上研究以东北、黄淮海、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和西北地区的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为研究对象,运用已有的研发基础,分析评估农户储粮减损潜力,通过技术筛选与改进,新技术研发、设施优化和技术集成、规模示范、建立动态数据库等途径,全面形成我国农户储粮的整体技术支撑体系,从而实现农户粮食贮藏损失的大幅度降低。
该项目实施期为5年,包括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国家粮食科学院、河南工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江苏大学等在内的15家单位参与了项目各项研究工作。2012年6月之前,项目各课题总计开展的科研工作23项,申请专利20项,发表科研论文14篇,形成装备设施图纸41套,确定示范点22个。
英文名称:Journal of Peanut Science
主管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山东省青岛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2-4093
国内刊号:37-1366/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论文摘要介绍了福安市引进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的特征特性及其在当地的产量表现,并从备种催芽、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该品种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福安市溪潭镇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和订单农业逐步完善的事实,要求内陆半山区积极发展冬种农业,脱毒马铃薯也因此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物。近年来,由于马铃薯当家品种克新3号种植多年,种性退化、产量下降、商品性差,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根据福安市内温差大、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于2005年从内蒙古引种试种筛选出了综合性状好、产量高、品质优、适宜本地栽种、以鲜食为主的费乌瑞它马铃薯作为当地的主栽品种,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特征特性
费乌瑞它马铃薯株型直立,分枝少,茎紫色,长势强,叶色绿,复叶大,叶缘波状,花冠大,花紫红色,能结无籽浆果,块茎长椭圆形,大而整齐,芽眼少而浅,薯皮光滑,黄皮黄肉。食味好,休眠期较短,适宜鲜食。株高60cm左右,产量高,品质优,商品性好,但对晚疫病的抗性稍差。该品种在沿海平原一般于1月下旬播种,2月上旬出苗,4月下旬收获;山区于2月上旬播种,2月下旬出苗,5月上旬收获,生育期80d左右,在福安市表现中熟。
2产量表现
2006年在福安市溪潭镇廉村连片种植3.3hm2,经测产验收,鲜薯平均产量41335kg/hm2,比克新3号鲜薯产量16650kg/hm2,增产4685kg/hm2。濑头村种植3.3hm2,经测产鲜薯平均产量33735kg/hm2,比克新3号增产20.6%。仙石村种植2.3hm2,经测产,鲜薯平均产量34320kg/hm2,比克新3号增产22.6%。
3高产栽培技术
3.1适时备种,切薯催芽
3.1.1种薯贮藏。从北方调入的种薯,要选择通风阴暗地方贮藏,贮藏地先冲洗打扫干净,并用84消毒液消毒晾干后再放入种薯,贮藏前先剔除病、烂、冻薯,堆放2~3层。存放过程中,室内必须通风、透气、防寒,避免光线直射。贮藏期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0%~90%,湿度低时可采用地面洒水或蒸汽方法补湿。
3.1.2练苗。种薯萌发出5~6个芽,芽长2~3cm,薯皮尚未皱缩时即可切种。切薯前1~2d将种薯置于自然光下练苗,以促进薯皮嫩芽转绿、表皮木栓化,提高抵御病菌能力。
3.1.3切薯催芽。切种薯时,要用已消毒的利刀沿种薯顶端自上而下纵切成小块,100g左右的薯块切成2~4块,125g以上的先从中部横切1次,再从顶端纵切为2~4块,每块重50g左右,每个切块均具有1~2个芽眼,切块应尽量带有顶部芽眼。切块时准备2把切刀,用5%高锰酸钾或75%酒精消毒交替使用。薯块切后用40%福尔马林200~250倍液浸种20~30min,捞出闷6~8h,即可按芽长、短分畦播种。催芽处理:当种薯生理年龄小、未过休眠期的需要进行催芽处理。将需催芽的种薯置于高温、潮湿、黑暗的条件下,促其度过休眠期,然后摊放在散射光下,促芽变壮、变绿,再按芽大小分畦播种。
3.2选地整地,施足基肥
种植马铃薯宜选择土壤疏松、土层深厚、排灌方便的地块,忌选用前茬种植甘薯、萝卜、辣椒等的田地。选地后先深耕、平整,做成畦高25~30cm,畦宽80cm,沟宽40cm左右的厢。开好边沟,利于雨后排渍。重施基肥是保证前中期养分供给的有效措施。基肥主要以有机肥为主,穴施腐熟有机肥15000kg/hm2、硫酸钾复合肥750kg/hm2,有机肥不足时,施硫酸钾复合肥1500kg/hm2。
3.3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春播时间一般为1月下旬~2月上旬(立春前后),高海拔山区容易发生霜冻,可适当推迟播种。如采用薄膜覆盖,则可适当提前播种;小拱棚盖膜栽培可提前20~30d播种,以提早上市。
费乌瑞它马铃薯长势强,种植不宜过密,中等肥力田块,用种量2250kg/hm2左右,种植45000~52500株/hm2为宜,播种沟深12~13cm,播种深度8~10cm;干旱和土质疏松的地块可稍深播,潮湿和土壤黏重的地块稍浅播,播后整平垄面,再头尾相连覆盖稻草2~3cm,两端用土压住以防旱、保水、防霜冻。
3.4田间管理
3.4.1水分管理。马铃薯整个生长期需水量较大,播种后先灌1次全沟“跑马水”湿润土壤。出苗后,如遇干旱,再灌半沟“跑马水”保持土壤湿润。现蕾至开花阶段块茎开始形成和膨大,需水量骤增,保持水分充足,使薯块迅速膨大是高产的关键。成熟期,水分过多易使土壤通透性差,导致田间烂薯和贮藏烂薯,因此,后期要注意开沟排水。
3.4.2中耕培土。齐苗后约10d,苗高20~25cm时,进行培土,培土厚度3~4cm。现蕾期结合清沟,用土覆盖薯块膨大露出地表的部分,以防止因阳光照射薯块产生青皮,拔除田间感病植株,提高薯块品质。
3.4.3化学除草。播种当日或次日,用50%丁草胺乳油2.25kg/hm2对水750kg/hm2喷施。出苗后3~4叶期进行除草,用盖草能375~450g/hm2对水750kg/hm2喷施,防除马唐、看麦娘、稗草、牛筋草等禾本科杂草。
3.4.4及时追肥。追肥量应以田间营养诊断为基础,结合基肥用量、土质和天气确定。提苗肥用量:碳铵375kg/hm2+过磷酸钙375kg/hm2对水15000kg/hm2+腐熟人粪4500kg/hm2淋施。现蕾期,用复合肥225kg/hm2+尿素75kg/hm2对水15000kg/hm2选择晴好天气淋施作结薯肥。施好叶面肥,适当使用生长调节剂。幼苗期、结薯期、膨大盛期各喷1次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收获前20d,每克“920”对水75kg喷施以延缓衰老。
3.4.5病虫害防治。病害的预防先从种薯开始,剔除带病种薯和烂薯,并注意种薯和切刀工具的消毒,防止把病原带入田间。当发生病情时,若病株随机分布较少,应及时将病株拔除后深埋,如病株连片发生,则应采取药剂防治。
为害马铃薯较为严重的病害主要是晚疫病,其次是病毒病、青枯病、环腐病、黑胫病等,要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若田间发生病毒病,则用病毒A和植病灵等药剂防治;青枯病用农用链霉素和可杀得等药剂进行灌根防治;环腐病、黑胫病主要采取种薯消毒和播种前土壤消毒来预防,在整地时施石灰750kg/hm2+多菌灵1kg/hm2进行处理预防。若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带出田间深埋,并对病株穴撒施石灰消毒,防止病菌扩散。在施肥时发现病虫害,可加入叶青双6kg/hm2+阿维菌素,预防青枯病、环腐病及地老虎等病虫害。晚疫病主要以预防为主,齐苗后,当苗长10~15cm时,结合预防早疫病,每隔7~10d,用代森锰锌、科博等保护性杀菌剂交替喷施,防治,若发现有病斑,应及时用塑料袋包装清理带出田间深埋,同时以代森锰锌、科博加烯酰吗啉、抑块净、克露、乙磷铝、杀毒矾等治疗性杀菌剂交替喷施防治。为害马铃薯的虫害主要有二十八星瓢虫、蚜虫和地老虎等。防治方法:齐苗后用扑虱蚜+乐斯本防治蚜虫、螨和二十八星瓢虫。封行前防治病虫害时可加微肥及叶面肥喷施,培育健苗,尽早搭起丰产架势。
3.5适时收获当茎叶变黄即可收获,或者根据市场价确定。选择睛天用手翻开稻草露出马铃薯让太阳晒2h,去净泥土,套袋装箱,运输贮藏注意遮光。
参考文献
[1]杜培兵,杜珍,白小东,等.同薯20号马铃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马铃薯,2007,21(3):176-177.[2]张国君,高世铭,张朝巍.陇中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平衡施肥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24-1725.
[3]李世峰,杨琼芬.云南冬季马铃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J].云南农业科技,2007(1):34-35.
[4]郭冬花.浅山干旱地区脱毒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187,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