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美术课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伊始,演示一段展现海底世界的视频影像进行欣赏,绚丽的色彩,变化无穷的神秘海底,以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再现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掌握新知。
美术教材的重点、难点部分,教师可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素材,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如:在教学《森林王国》一课时,我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制成的动画情景:四季的森林以及大量的动物图片欣赏,学生沉浸在对森林的无限遐想和神往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从而解决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并使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愫的滋润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开扩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为学生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演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巩固新知。
学生的创作热情源于美的启迪,也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达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反馈信息的目的的一种训练过程,更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运用电教媒体,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起学生强烈创作欲,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因材施教,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升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强化新知。
美源于生活,艺术之美又高于生活,在小学阶段首先要培养学生欣赏美,眼要看到,心中要想到,手才能创造。美是平凡的,和谐的,只要你有一双美的眼睛,就可以发现。小学生对美的认识是直观的,所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升感受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教学生用线来表现事物时,首先要让学生感受线条的魅力,这种魅力正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动物斑马,学生通过欣赏斑马等动物的图片,内心产生一种美的享受,心中有了美的形象,再去表现会更容易一些,学生通过看感受到了斑马的美,斑马的美又表现在它身上的一条条线形花纹,那花纹就是线的魅力所在。除了从视觉入手,我还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触觉,进行多感官的体会,通过众多感官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感受力,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美,然后让他们用不同的色彩表现出来,产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二、激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创新
在小学阶段,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指出:“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去思考。在教学《我们的社区》这课时,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社区哪些地方规划得好可以借鉴,哪些地方你觉得还不完善,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整理规划,通过组与组的竞争和互相学习,楼房的样式越来越多,社区的建筑越来越丰富。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的时间里可能会固定不变,通过组与组的互相观摩和学习,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变化,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时常让学生分组合作,由一样事物而引发各种各样的创想,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常常使他们的画面异彩纷呈,别具一格。此外,在欣赏课、手工课上也可以鼓励学生不以老师的范例为标准,自己大胆地想象创新。在学生创新的同时要不断地调整学生和教师的思路,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小偏差,在这些时候,我认为小组的合作是很重要的,可以带动一些同学向积极方面发展,抵制一些不良的思想变化。通过想象,我发现了学生独特的审美角度,我和学生共同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
三、正确看待学生的创作,形成正确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以真善美去净化人们的心灵,包括思想感情、性格品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等。美育可以使学生提高正确判断人类社会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使人的品格纯洁化、高尚化,进而身心得到美化。在一次自由绘画课上,一个学生画了这样一幅画:一片湛蓝的夜空中闪烁着无数颗小星星,一个孩子坐在月牙上,只能看到画中孩子的背影。学生在评价作品时众说纷纭,可是,我感觉虽然画面简单,却给人一种意味深长,充满无尽想象的空间。尤其是星空,点点星光若隐若现,让人遐想无限,于是我引导学生打破日常生活中单一地把事物的形式归于某一类的思考习惯,激励学生树立以自己的体验和理解的情感模式对事物进行审美分类。并让这名学生给同学们讲了他绘画时的心理想法,并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加进自己的心情变化或思想意识,美术课程以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通过审美的方式教育人,感化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
四、回归自然和社会,感受美的熏陶
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育的范畴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培养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样的,在应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要把学生引向自然、走进生活,促使其知、情、意、行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让学生到自然界中去,接受自然界那优美的自然景物的熏陶和感染。在欣赏自然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大力提倡素质21世纪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对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要求比过去任何历史时期都强烈。历史的航船进入了新世纪时代,人们称之为信息时代:多媒体时代。电脑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要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保证向课堂三十五分钟要质量。为此,我尝试除了课堂范画、实物外,配以一定的电教媒体,把一些难以讲解和直接获取的知识,巧妙借助于电教媒体进行表现,取得效果令人满意。
一、巧用多媒体,化难为易
在教五年级《山壁上的画》这一欣赏课时,由于学生对古代历史的理解比较模糊,也不可能取一个新石器时代壁画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古代壁画特点去分析并理解,我选择了多媒体。通过图片展示介绍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在生活中创作壁画,再通过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的条件比较,得出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在悬崖上创作壁画的原因及道理。这时,全班学生对古代花山壁画有了初步了解,气氛渐活跃,纷纷说出自己对当时劳动人民敬仰和佩服,从而培养了学生从小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品德。我再设巧关:把花山壁画局部用实物投影仪放大给学生观察,让学生似乎进入了古代花山壁画的场面中:一群群高大威猛的狩猎者围成一圈,中间一头惊慌失措的野鹿无处可逃、人们手舞足蹈欢庆狩猎的收获……规模宏大的场面引起了学生翩翩的想象力。这样一步步引申,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降低了欣赏难度。最后,在让学生讨论过程当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既全面又各有新意,整堂课取得较好成果。我认为,多媒体课件虽需投入不少精力,只要用得巧、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进行施教。这样,教者不难、学者易,让大家都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教与学,融洽师生间的感情。
二、巧用投影,优化教学
1、投影片制作投影片画面简洁、清晰,而且保存时间较长,制作携带也很方便。整个小学阶段的美术课,大体可概括成绘画、欣赏和手工制作三大类。我着重在绘画类课程中自制合适的投影片,如教第十册《为童话插图》时,我查阅了一些插图,运用故事连环画形式,把它们化成翻阅式投影片,一张张展示了学生都熟悉的《白雪公主》这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学生们津津有味边听故事边看画面,深深被舍己救人的七个小矮人及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吸引住;这时我再打一张投影片:以“抬棺”的场景用暖色描绘,然后利用复合片把七个小矮人依次展示,好象是看到了一部连续的童话故事,学生一下子拓宽了思路,投入到想象画的海洋中去。在讲解色彩知识《橙、绿、紫》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间色是通过二种原色混合而来,我就利用明胶片剪成圆形,分别涂成红、黄、蓝,订在另一张明胶片上。上课时,分别出示红黄蓝,复习引出三原色,再渐渐把红片和靠近,至重叠,学生惊奇地叫到:"变色啦,变色啦,成桔黄色了。""对,这种颜色就叫橙色,是由红色、黄色混合得到。"同样,请二个学生上台来移动另二种原色,得到了绿色和紫色,并让他们拿水彩笔快速试画一下。这样动手拼拼叠叠中,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三间色,印象非常深刻。利用投影片直视效果和变化手法,给学生以启示,只有充分围绕美术教材特点,降低难度,用形象和趣味去打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作能力。
2、实物投影效果好美术课不同于别的科目就在于需要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在做做、画画、捏捏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我利用实物投影进行示范,效果比直接演示好,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剪贴画较多 (有树叶贴画、彩纸贴画、单形拼图等等)。在教师示范过程中,往往不可能把一些剪好的形状都放在手中让学生看,这样既费时而且视觉效果也不佳。在实物投影仪上,老师的每一示范过程都体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清晰看清作业要求和形式。我还利用投影让学生上台演示,从中展示优秀,对后进帮助激励他们。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反馈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指导和改正。
三、巧用录像机,情景交融
再现生动画面有些课需要从大自然及回忆周围事中去激励启迪学生,如上《星期天》这一课,我除了让学生回想所经历的星期天外,还把以前拍摄的录像放映出来,看到自己去过的景致,学生们马上情绪高涨,争说所见所感,我再抓住进行总结,给予一定素材,孩子们画起来都感到得心应手,画面充实而富有趣味,有去郊游爬山你扶我拉的,有和小朋友做完作业围在树下唱歌跳舞玩耍的,有和爸爸妈妈去公园玩的,甚至有开怀一笑的特写……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形,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把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11册,《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出三幅图案:一个等腰三角形、一架飞机、人民大会堂,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亲身感受这一类图形的性质。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去思维、去理解、去记忆,最大程度地唤起了学生的“内驱力”。
二、突出重点,呈现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学生如何画角是一个重要内容。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给学生看,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学生走神,教师画时部分学生不注意看;教师作图时,身体遮挡住部分学生视线等等。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先用多媒体演示画角的步骤和基本方法,由于用多媒体演示,手段新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深刻。演示结束后,教师再到黑板上示范画角,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对画角方法清楚明了,教学效果好。
三、人机交互,发展能力
多媒体不光可以显示信息,使学生获得知识,它还能帮助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发展智力、才能。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承认与尊重个别差异是必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适应个别化的教学。在教学软件编排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各种思路和解题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学生作出决定的能力。这样人机交互,迅速反馈,视听合一。学生由教师单一的讲、书本枯燥的练习,上升到上机操作,与计算机对话,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在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说一说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很难说清其中的道理。这时,我又说:如果做成三角形的,正方形的,椭圆形的车轮行吗?当小猴坐在这几种形状的车轮的汽车里,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在学生欲说不明、欲罢不能的时候,多媒体先展示了三组画面,学生看到小猴分别坐在装着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的车轮的汽车里,上下跳跃、颠波的情形时捧腹大笑;紧接着又出现了第四组画面,小猴坐在装在圆形的车轮的汽车里,又平又稳。为了更好地揭示问题的实质,最后屏幕上出现四辆汽车同时开动的画面,以及车轮行驶中留下的车轴的运动轨迹分别是:折线,波浪线和直线。几组不同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清楚地明白了车轴装在何处的道理。在多媒体这样的交互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这种主动参与性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也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要想在课堂上有一个良好的开头,瞬间吸引学生的课堂兴趣,没有逻辑清晰的课前准备是不行的。那么,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课前做一些怎样的准备呢?
(一)提前布置好课下作业
提前布置好课下作业,让学生自主查询资料,了解课堂上将要学习的内容。比如,课上将要讲解《追寻文明的足迹》这一部分内容,那么教师应当让学生课下先自主查询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文明状况并记录下来。这样查询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做好了这一点,才能在课上避免鸦雀无声的尴尬。
(二)利用学科特点与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玩”的兴趣
所谓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可以归结为PPT,也就是对学生做幻灯片展示。如在教授《探访自然的奇观》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做好有关自然奇观的PPT,生动形象的图画以及动态的视频效果远比枯燥乏味的口头讲述和文字要有趣得多。这是因为声音转瞬即逝的特点很难让学生记住,而图画的记忆时间却远高于文字。
(三)分层准备
每个学生的智力发育环境不同也就导致了每一个学生接触知识的方向、深度和广度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所准备的教学内容以及知识的普及方面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范围。如《欣赏梵高的画》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了解梵高的生平及“后印象派”,对画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多收集一些梵高的作品,然后教师再根据不同学生的喜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查阅有关梵高的相关资料,不要局限于表层,还要做更进一步的知识延伸。
二、课堂教学是高效课堂的核心
课前所做的一切准备都是为了有一个高效的课堂,所谓高效就是指在相同或更短的时间里完成比其他人更多的任务,且质量与其他人一样或者更好,也就是效率高、质量好。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教师要做到高效精讲
课堂关键在于教师的“讲”,教师讲好了,学生才愿意听。同时,还要精讲重点、难点、疑点,只有把学生不会的点讲透彻了,学生才会更愿意去听。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时地进行点拨,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只是起到点拨作用,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学生自身的思考和探究才是不可忽略的关键步骤。由于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这时,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直喋喋不休地讲述通过自己大脑思考出来的问题,掌控课堂主动权,不仅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烦,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这样,他们之前的课前准备才会得到充分的应用,从而产生极大的探究欲望。
(三)培养合作精神课堂上的合作分为两种:
(1)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注重的是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合作的乐趣。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之后的成果一定比自主完成的要完善得多。另外,在学生交流合作过程中,他们会积极地表现出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课堂变得更有活力。宏观上看,整个课堂其实就是师生之间的合作,要想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一种合适的关系,既要懂得吸收接纳学生的想法和看法,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提问,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又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课下积极总结是高效课堂的最终目标
每一个人都要“吾日三省吾身”,课下当然也要“三省”。总结是提高的关键,只有不停地进行思考,总结课上出现的问题,才能保证下节课有质的提高。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堂教学不可能没有一丝失误,所以教师要多进行总结,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教学失误不足之处
包括课前准备和课上教学,从每一个细节找问题,看看哪里做得还不够好。这是总结的最主要方面,对高效课堂的构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广大教师可从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学理念等方面寻找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二)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引导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美术学习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美育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其对于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美感、提高人才全面素质非常重要。那么,肩负着美育任务的小学美术课堂,又应如何改革创新,实现高效呢?
一、借助“同课异构”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此种教学模式建立在“同课”的基础之上,并通过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方式来达成教学目的。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及想象力得到发展,小学美术教师应在常规教学环节有意识地采取“同课异构”教学模式,进而通过此种教学模式的实施,确保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得到更好的呈现,使学生更为高效地领会和接受美术知识。同时,通过此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亦能够达到小学美术课堂教改的目的,使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契机。
二、采取课上启发式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小学美术教师应意识到,美术课程是一门充满了艺术魅力的课程,如若教师采取平铺直叙的讲解方式,将会让学生感到美术课堂同其他课程的授课方式区别不大,进而逐渐丧失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有鉴于此,小学美术教师应使学生通过在美术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认识到艺术之美。小学美术教师应改变以往平铺直叙式的授课方式,在美术课堂上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即美术教师不直接向学生讲解和介绍相关美术知识,而是逐步引导学生自行发现美术知识,如此,学生不但能更为深刻地领悟所学的美术知识,亦能使学生自身的美术艺术素养获得宝贵的养成契机,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旨趣获得提升空间。小学美术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并在想象力的驱使之下去自由地进行美术创作,从中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所在。
三、结合游戏激活美术课堂,创新美术教育
游戏是小学生普遍喜欢的活动形式,参与性强,积极性高。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适当的游戏,能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氛围。为此,教师应把握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融入游戏环节,使其通过游戏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形成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如在《水墨游戏》课程教授中,小学生对于水墨画的学习兴趣不高。为了避免枯燥乏味的水墨画教学,教师可精心设计课堂,融入游戏成分。如设计一个游戏场景,播放舒缓的轻音乐,让学生随着线条翩翩起舞,自由地跳跃,进而趁热打铁,播放《赛马曲》,让学生在欢愉的氛围中,听着音乐画墨线,一边感受到骏马驰骋草原的景象,一边进行绘画创作。学生在游戏中绘画,体验着不同墨色之间的转变,同时,一幅幅水墨画跃然纸上。在游戏氛围的衬托下,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在无垠的时光中自由遨游。游戏创新了美术课堂,激活了美术课堂,大大提升了美术教学效率,也提升了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和美术学科的特点,教师可在教学中多组织开展一些游戏活动,必会对美术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四、依托鼓励评价,让学生增强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兴趣
在美术教学中主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作、想象思维,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照着固定的标准去学习、去模仿,会严重阻碍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必须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的思考,促进学生全身惯注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来,并且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路。例如:在讲解《巴尔扎克》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罗丹为什么把《巴尔扎克》的手砍掉?让学生自由的讨论,相互之间互相交流,并鼓励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想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学生之间再选出代表,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积极的评论和鼓励。这样不仅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去了解课程内容,理解的也更为透彻[1]。除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外,还要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亲自制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认识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例如:在讲解《当花瓶有了梦想》一课,可以先让学生之间互相谈论一下自己的梦想,然后再根据讲解内容说说自己的想象,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体现出自己的风格,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灵感和想法,以及自己创作的初衷、在作品上寄托的感情。而教师则一定要细致认真的听,并且多给鼓励和赞许,也让各位学生适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其从不同角度听取建议,再加以修改和完善,让自己的作品展现的更加完美。所以,构建一个和谐、平等、自由的高效课堂,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运用多媒体,科学教学
美术是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一体的色彩缤纷的世界,多媒体可以运用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把讲解内容呈现给大家,通过多媒体技术更形象、直观、多角度地把内容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使其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绘画》一课时,可以播放我国举办奥运会时的开幕式的相关演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动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融入进去,把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状态,然后教师再引入要讲解的内容。多媒体技术能够把画面、文字、音乐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欣赏的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设计一些新颖的作业,并且在学生完成后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和自我讲解,然后教师耐心细致地为学生们指出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让学生在展示的同时也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2]。
(三)抓住美术作品的情节
每位艺术家作品的背后往往都拥有属于作品本身的故事,教师可以有力地抓住这一点,在进行美术讲解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入一些作品背后感人、有趣的故事情节,学生一旦被内容吸引,就能充分的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最后的晚餐》一课,学生通过看图和想象可能很难体会到作品中每个人物所表达的深刻情感和个性。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解过程中,先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先简单理解,然后再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人物,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那13个人物的不同的身份和角度,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展示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后再让学生之间交流感受和体会。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人物进行即兴的创作,提高课堂气氛。通过亲身感受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艺术课程包含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把不同的课程特点结合在一起,多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以美术为学习的中心,然后逐步地进行其他科目的有机渗透。就像讲解《走进抽象艺术》一课时,学生很难靠想象理解出什么是抽象美,这时教师就可以播放一段音乐,像爵士乐等,使学生在音乐的影响下,再去感受画中的抽象。美术和音乐都是能够充分表达人物感情和性格的途径,并且能够让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共鸣。可以在学习时选择与作品内容相吻合的音乐,让学生在边欣赏美术作品时,边听音乐,通过音乐的渗透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作品产生不一样的联想和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其领悟和审美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若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且乐学不倦。技工学校德育教学内容中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政策性和理论性较强,仅靠教师的讲授,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不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制做相应的课件,采用图表、影像和声音来展示,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教育,激发学习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扩大教学容量
传统德育教学中,教学工具是粉笔加黑板,教师经常要花费很多时间写板书、画图表等,课堂容量小,无法向学生展现大量的感性材料,缺乏说服力。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功能显示知识背景,而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再现典型场景,把社会万象引入课堂,使学生纵览历史,横观多种学科,获得大量感性认识,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如在讲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我先组织学生观看建国60年来的伟大成就,再看各地发展不均衡,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状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这样他们就更容易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与每个教学环节密切相关,其中重点是否突出,难点能否攻破最为关键。德育教材中有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足和认识能力有限,往往成了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帮助我们变难为易、删繁为简,突出重点,化解疑点和难点,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实现教学目标。如在讲到“科学地认识事物”时,学生很容易背熟章节理论,却不易理解。若利用动画技术,通过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模拟事物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联系,就可以表现这种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使其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理解。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德育知识生活化
一般情况下,德育课的内容枯燥、乏味,教师讲起来感觉语言无力,缺乏可信性,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将与德育内容相关的生活事例生动地展现出来,把当前国际国内大事、热点重点问题、典型案例,包括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进而丰富德育教学内容,使教学生活化。例如,在教学“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资源让学生浏览网上人才市场,了解最新人才招聘信息,既让学生看到技术人才的紧缺,增强就业信心,又让学生领悟到自主择业及多职化的挑战,进而引导他们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德育情境,增强德育效果
传统的德育教学内容单靠教师的语言来描述和讲解,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多媒体技术具有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特点,其声像效果感染力强,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达到内化道德情感、培养良好情操的教育效果。例如,在讲“人生观、价值观”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大量引用名言警句,让学生观看有关名人勤学、创业、高尚情操等方面的事迹,鼓励学生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虽然占用的时间不长,却能使学生在富有形象性和可信性的榜样示范中领略他们的思想,效仿他们的行为举止,学习榜样的内在美,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在德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诸多优势,但并非只要使用就能保证教学的成功,而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反复推敲、认真实践。首先,必须紧扣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既要利于教师的教,也要利于学生的学,要明确利用课件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突出哪个重点和解决哪个难点。其次,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使用时,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研究,根据内容需要合理选择,避免其喧宾夺主。另外,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上,而不能只讲形式,忽视本质。
六、结语
素描,简单地说就是朴素的描绘。广义上的素描就是指不考虑任何色彩的绘画(主要指单色画);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指相对静止、时间较长的单色绘画。素描主要研究物体的自然形态与人的视觉关系,是构成色彩画(如油画)、雕塑和其他艺术造型的根本源泉,是一切艺术形式的高度结晶,能够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掌握和认识艺术规律。艺术界人士普遍认为,素描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除了色彩外它包罗万象,其他所有添加的东西只是起辅助作用。素描不仅仅是绘画的一种手段和形式,而且还贯通所有造型艺术领域,用来认识基本规律最本质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因此素描具有一切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征,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可以培养人们对事物的分析、观察和表达能力,从而进行艺术创造和构思。
二、素描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素描课堂教学通过对物体的结构、形体、明暗、色彩感和空间感的研究,培养绘画者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把观察到的事物表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造型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专业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形体间的构成与组合关系。教师要在传统写实训练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美学思想,并融入表现主义素描因素,这样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训练系统,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完美的表现能力。
三、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出来,才能使学生爱上美术,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学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如采取示范画、绘画游戏、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多视角地展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具体形象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2)把美术课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艺术离不开现实生活,否则它就失去了其生存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积极探求生活中的美,通过观察达到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的绘画习惯
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对于绘画者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足够注意,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急于动笔,要从整体着眼,从局部着手,要学会观察,对所画对象的整体结构,如比例、空间、形体、明暗等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后开始动笔,这样才能对物体进行整体把握,才能使作品产生整体美,不然会出现一味地死抠局部,造成局部相互间不能顺畅地衔接,使作品缺乏整体效果。
五、在素描教学中贯穿课堂示范
素描教学是一种技能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靠单纯的理论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进行课堂示范,在枯燥单调的素描教学中贯穿教师示范,会给教学过程增添色彩、注入活力,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不可替代的。课堂示范对美术教学来说非常重要,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有全面的专业技能和对绘画对象的全面把握能力,这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六、局部修改要恰如其分
素描的学习过程应循序渐进,学生只有在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中才能提高,但是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品时要做局部修改,但修改要恰到好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恰当和适度,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留有继续绘画的余地,不可改得太细太多,否则会打乱学生的思路,使绘画无法进行下去。
七、恰当的点评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当学生的“绘画作业”完成后,教师要对作业进行批改。绘画作品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作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教师的点评很重要,因为恰当的点评尤其是肯定和赞美的评价会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作欲。同时,对作品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缺点也要明确指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告知改进方法,避免在以后的作品中犯类似的错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绘画能力。
八、结语
一、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我在教学《明度推移》一课伊始,通过电脑动画,出示一组图片欣赏,每张图片的图案色彩艳丽,不同的图片变化多样,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以及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图片中图案色彩逐步渐变出现,使学生对课题有了很快的理解,创设了明度推移绘制的前提。当这一图片欣赏的导入,事实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惊异的笑容,有的瞪大了眼睛,他们都对老师制作的美丽图片发出由衷赞叹。电脑动画的运用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色彩构成绘制的情境之中,这时教者利用颗颗幼稚心灵的“愤悱”之情,将热切的情愫升华到理性,让学生由整体欣赏集中到明度推移这一局部审美之中,学生们看了议论纷纷,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谁都感觉到了明度推移的美丽。可是由于绘画知识的限制怎么也搞不懂其原理。这时,我带着微笑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明度推移》及绘制过程。”
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疑”中生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再现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掌握新知。
当美术教材中出现重点、难点,需要学生探索理解、主动掌握,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教师可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使其受阻思维顺畅发展,达成对事物深刻理解、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理解效果的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秋天》一课时,由于二年级学生经历浅,知识面窄,记忆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来够强,因此,对秋天的认识也很浅显。如要让学生了解秋天的自然特色,就得尽可能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考察、参观、实践,但由于时间、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一梦想难以实现。为此,我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制成大量的动画情景:秋叶飘落、秋果累累、秋收农忙、秋林漫步、秋菊丛中……当这些大自然的秋景动画再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维顿时豁然开朗,他们沉浸在秋天美好的意境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学生们在观看过程中,其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同时再现了秋天的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从而解决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并使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愫的滋润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开扩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为学生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三、运用电教媒体,演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巩固新知。
学生的创作热情源于美的启迪,也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达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反馈信息的目的的一种训练过程,更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运用电教媒体,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起学生强烈创作欲,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并结合点、线、面教学,巡回辅导,因材施教,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南极企鹅》一课中,我剪辑一段企鹅动画片给学生们播放,并以激励的形式让学生欣赏企鹅电脑动画:由几个三角形、椭圆形、方形等基本形的缓慢移动组成了正面企鹅卡通形象。又变换几个不同姿态的卡通小企鹅,给企鹅配上围巾、小衣服等,添画冰川、小房子等背景,做不同背景变化,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小企鹅,学生中有的居然欢呼起来。了解同龄学生的绘画创作意图,并引导他们演绎情境角色,感受创作意境。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后,他们的创作激情被唤起、提高。此时,播放优美动听的配套音乐,并开始启迪、诱导,使学生们在所扮角色的引导下,开始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之中,并进入创作的忘我境界。其作品结果显示,学生创作大胆果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魅力。
四、运用电教媒体,升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强化新知。
一、避免了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采用语言表达的手段,但往往达不到教师所期待的教学效果,即使课本上有图片辅助,教师在讲授时也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这种课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也悄然失去了兴趣,学生积极性也会比较低。而多媒体教学却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不必过多地依赖语言去陈述一些过程性的问题,只要动一下手中的鼠标就可以使问题一目了然,把过程生动形象清晰地示范出来,再不让抽象性的过程变成数学中的难点。
二、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数学不像其它学科那样,有精彩的情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陶醉,它是一门比较抽象、枯燥的学科。因此,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很大的局限性。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尽管画面形象具体,也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它毕竟是静止的,无法再现事物的客观规律,无法尽可能地展示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感到吃力,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从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的规律来看,小学生的思维还是具象思维占主体地位,抽象思维还没有发展完全,他们对一些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多媒体就巧妙地给出了这种直观性。例如,在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讲《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配合课件中的情节,让学生自然地产生疑问:“八戒要数字(分母)最大的一份,为什么分到的西瓜反而是最小的?”很直观地看到数字最大的那一份西瓜其实是最小的。
三、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由于小学生阶段思维的具象性,小学生缺乏对多维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对抽象问题的逻辑性分析。而利用视频、动画(多媒体)进行教学,分析题的结构,示范题的解析,能够把比较抽象、逻辑性强的分析过程直接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又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一课,这是教学难点,也是小学生学习理解的薄弱环节。传统教学中,只是教师在黑板上徒手画出圆柱、园锥的立体图,其实,并不是很规范,很多学生还是很难理解。
运用计算机三维动画,不用直尺、三角板、圆规等作图工具就能轻松地展示出漂亮的图形,不是更形象、更直观、更逼真吗?从不同角度展示图形,从而获得很强的视觉刺激,这样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维性,打破了思维定式的影响。
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不但可以提供美丽的画面,而且加入了动画,更符合孩子的心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兴趣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较难、不易理解的题时,则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动画呈现题意,让学生看动画,随之思考,理清题意进行探究,化难为易,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课时,教师在课件里出示两个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先让学生辨认分别是什么图形,再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把两个图形都顺时针旋转90度,再让学生睁开眼睛看。这时,两个图形一个有了变化,一个没有变化。让同学们猜猜哪个图形旋转了,有的学生说:“长方形旋转了,正方形没有转。”有的学生说:“长方形旋转了,正方形也旋转了。”“到底谁猜得对呢?”这时,教师恢复图形原来的排列,再重新旋转一遍,学生们恍然大悟。亲眼目睹,让学生们心服口服,在此基础上更加激起了辨析错在何处的欲望。这时,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为什么正方形也旋转了,可是我们却看不出来呢?”这就加深了学生对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以及对正方形与长方形特征的本质区别的认识。
五、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美术院校;中华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81-02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创造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历史传统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深远影响整个民族共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借鉴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是创新美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之举。
一、美术院校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现状
2008年,我们在艺术院校、普通院校中,进行了以文、史、哲、经、法、语言、审美等内容为主的《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现状》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普通高校,学生回答问卷的正确率为63.27%,而在美术院校,正确率只为54.5%,两者相差8.77%。可见美术院校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有些偏低。
与此同时,在对美术院校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愿望和教师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的现状调查显示:美术院校的学生很希望老师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占48.9%,近五成;不希望的占18.1%,无所谓的占33%。而美术院校教师能够经常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的则只占29.1%,近三成;有时这样做的占43.8%,很少这样做的占27.1%。可见,在美术院校,学生对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教学的学习期望与教师满足学生的学习期望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的教,不能满足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需求。事实上,在美术院校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既有学生的内在需要,又有外在的有利时机。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美术生虽具有文化基础相对偏低、个性较强、不愿接受僵化的理论说教的特点,但对中华传统文化却有着比较强烈的学习愿望。中华传统文化扎根于民族土壤,源渊流长,美术史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国画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领域中的奇葩之一,这也是美术生乐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因。中华传统文化还是美术创新的起点和背景,是美术设计的灵感和源泉,这也有助于他们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认同感。另外,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恤民、爱人孝亲、重德修身、励志图强、崇节重信、“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修身养性、为人之理方面的知识也有较大的兴趣。这些都是美术院校的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兴起,高校中也兴起了一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这也就为美术院校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思政课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新美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做好“五个结合”
学校主导与组织学生结合。美术院校普遍不太重视以中华传统文化来丰富思政课教学。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学校必须要重视。学校重视,不仅是说说,更要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各个具体环节,要有共识和具体措施。第一,要把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思政课教学的要求,体现到学校的育人目标、育人思路、课程设计、效果评价之中去。第二,领导要亲力亲为,如亲自在教学中带头实践和实现这一要求、亲自主持课题研究等。第三,培训师资。培训一支能够把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结合起来的师资队伍,抓好骨干,搞好普及。给教师从事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以经费支持。第四,开展活动、营造氛围,还可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等。另一方面,单靠学校主导显然还是不够的,还必须组织、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积极配合。第一,要正面引导学生,讲清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专业发展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其重要意义。第二,鼓励学生组织成立“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协会”或“中华传统文化兴趣学习小组”等学生社团,委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或竞赛活动。第三,给学生从事活动以经费支持。
课内教学与课外延伸结合。课内教学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可在选修课甚至必修课中进行。如开展课前十分钟读经活动,如《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同时,还可穿插视频教学,如“于丹《论语》心得”等。课外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对课内教学进行补充。“长期以来高校教育比较侧重第一课堂教育,而对第二课堂教育重视不够。”[1]“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依托网络平台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成为了必然选择”。[2]要把教学的课件挂到网上,还可在网上开设读书栏目,指导学生有选择地精读国学经典,同时师生也可在网上互动交流,释疑解难。另外,还可充分利用学生采风写生机会较多、跟社会实践联系较多的有利条件,实地考察,充分利用社会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及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结合。在美术院校的教学中,存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分离的情况,专业教师只管专业教学,似乎与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无关,个别老师甚至排斥、挤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间。其实,美术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事与做人息息相关,没有艺德是难以成为艺术大师的,不会做人,又怎能做好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也是美术专业教师的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应互相结合、相互配合,教书和育人是美术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共同天职和使命。
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首先,要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思政必修课的教学,如运用中国哲学丰富《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运用儒家伦理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如此可以极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还须借助当前中华传统文化热,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以作为必要的补充和延伸。如开设《中国管理哲学》、《国学精选》等。
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结合。美术院校首先应立足本校实际,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同时要借助校外资源,可聘请校外名师来校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术讲座;也可与综合型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方面实现资源共享;还可组织学生到综合型高校听名师国学讲座等。
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当前美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如三纲五常、愚忠愚孝等,这些观点在现代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可取。但是,重德、修身、孝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在现代依然有相当的价值。既要反对食古不化、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要面向现代化,其道德教育要面向今天的思政教育,这样才能“古为今用”。与此同时,当前的思政教育也必须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也存在一个借鉴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育人内容和方法的问题,既要传承,又要创新。为此,无论是美术专业教师,还是思政专业教师,都必须注重和探索艺术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结合,指导学生的生活与艺术实践,实现艺术、中华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三结合。
艺与德的关系。在有的美术生中,往往重艺轻德,认为艺最高、艺最重,有艺即行。还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对从政的人有用;而自己又不想从政,学起来没有什么用。事实上,只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有利于自身成就事业。美术生如果不重视艺德的学习,其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要使学生明白:德和才一样重要,职业生涯是否成功不单单取决于专业素质如何,有时更取决于道德素质如何;要抛弃对思政教学的偏见和反感,提高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使自己成为德艺双馨的人。
知与行的关系。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做到知行统一,能否把所学落实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之中。中国传统的知行观历来主张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的统一,尤其强调道德践行,反对说一套,做一套。美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学绝不能仅停留在知和书本上的阶段,必须落实到行、落实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编写逐渐从单一的绘画,向多门类、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结合高校师范课程,所培养的应是走进学校的美术教师,而现阶段高校美术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美术课程脱节较严重,这就要从高校的课程设置着手,调整高校师范美术的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使其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相接轨。
美术课程设计,通常是指学校设置美术课程类型和对不同的美术类型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进程、评价等设计的总体方案。
1、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意义
高校师范院校承担着中小学的师资培养任务。因此,做一个热爱美术教育事业、甘当人梯的普通老师是师范类高校的教育目标。其次,其专业设置面广,无论是国画或是油画,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无论是工艺还是实习等均为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师范生根据教学目的及其特点,全面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高师课程设置应该以各门美术技能专业为主,与教育学、心理学、中外美术史等相结合,形成立体交叉思维、教育模式。
通过自己的实习,发现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折射出的问题更严重。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发现现在的中小学除课堂正式教学外,兴趣班开设的也较多。除了素描色彩之外大多都有版画、泥塑、陶艺、书法、篆刻、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小学还有儿童画创作课。
2、怎样使高校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相接轨呢?
(1)首先大学教学与课程设应该与社会的发展及教学的更新相适应。课程设计应紧追时展的步伐,课程的开设应具有鲜明的预见性,把学生培养成多元化的全能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大学应该不断地进行课程更新以切实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相配套。比如,开设一些多媒体、手工的操作实践课、vidio(影视制作)、电脑设计课,学习flash动画等相关课程。针对小学涉及一些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儿童画创作等课程。这样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才能运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这片领地。
除了教学设施与方式要配套外,还要提高美术学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在力求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适应当今对基础教育理论的扩充,以最大限度地扭转美术学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低的这一现状。
(2)调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
a、要修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
综观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现行的美术教育课程计划,可以发现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仍偏重技能性训练方面的内容,如造型表现训练的课时占很大比例;美术创作至今仍然是师范类毕业生的重头戏,也是评价其能力的重要标准。很明显该课程计划还是以培养专门从事艺术作品创作的艺术家为方向的,仍然保留着专业美术院校课程设计的痕迹,在目标上有大同小异之感。现在把美术创作定为是评价毕业学生能力的课程科目,就不如改为以美术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能力,更符合《标准》对美术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因此,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注意这些方面问题:既注重以美术教育学科为中心,又要兼顾实用艺术、综合艺术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既要注重各类艺术的审美和艺术表现过程的教育,又要兼顾基础技能的训练;既注重比较宽泛的艺术学科知识的教育,又要兼顾学生独特美术个性需求的发展。同时,还必须对学生从事美术教育必需的教学组织、实施和教育科研的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使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清晰化,才能够设置出适应当前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体系,才能防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办学方向偏离轨道。
b、重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实践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偏向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计,多以专业画种或美术门类为设置主线。高师教育是以多门课程为基础,技法课和理论课相结合,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相互结合、渗透、融会的一种学科。
这样的体系难以与《标准》[1]的目标要求、课程结构和内容相适应。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尤为重要。《课程标准》[3]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标准》规定的美术课程,其内容和量及涵盖的面更为宽阔。教师除了应具有造型艺术的知识及技能外,还涉及了实用艺术、表情艺术和综合艺术的知识。所以,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减少单独开设的技能课程的门数,把一些技能课程、史类课程和相近课程进行合并,以确保有课时空间来调和课程结构。合并后的技能课程其知识性、体验性的掌握,比技能性掌握更重要。如版画与雕塑、油画与水彩,其体验的过程比技能的掌握更重要;技能传授,教师的演示比口述更重要。比如说有48学时的雕塑课程或48学时的版画课程,那在这个时间里能够培养雕塑艺术家、版画艺术家出来吗?不能。
3、通过课程调整对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体系的要求与建议
通过课程的改革调整使高校课程同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接轨,这就要求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走出过于专门化的美术教育,尤其是专门技术化的狭小天地。从纯艺术领域到实用艺术领域,从理论领域到技术领域,从审美领域到创造领域,从普通教育领域到艺术教育领域都应涉及,从而建立一套完备的课程体系,使其更加完善与发展。
由于调整后课程体系容量大,在课程内容的难度上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要与专业美术学院拉开距离,从而才能保证教育科目的课时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编写逐渐从单一的绘画,向多门类、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结合高校师范课程,所培养的应是走进学校的美术教师,而现阶段高校美术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美术课程脱节较严重,这就要从高校的课程设置着手,调整高校师范美术的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使其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相接轨。
美术课程设计,通常是指学校设置美术课程类型和对不同的美术类型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进程、评价等设计的总体方案。
1、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意义
高校师范院校承担着中小学的师资培养任务。因此,做一个热爱美术教育事业、甘当人梯的普通老师是师范类高校的教育目标。其次,其专业设置面广,无论是国画或是油画,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无论是工艺还是实习等均为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师范生根据教学目的及其特点,全面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高师课程设置应该以各门美术技能专业为主,与教育学、心理学、中外美术史等相结合,形成立体交叉思维、教育模式。
通过自己的实习,发现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折射出的问题更严重。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发现现在的中小学除课堂正式教学外,兴趣班开设的也较多。除了素描色彩之外大多都有版画、泥塑、陶艺、书法、篆刻、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小学还有儿童画创作课。
2、怎样使高校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相接轨呢?
(1)首先大学教学与课程设应该与社会的发展及教学的更新相适应。课程设计应紧追时展的步伐,课程的开设应具有鲜明的预见性,把学生培养成多元化的全能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大学应该不断地进行课程更新以切实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相配套。比如,开设一些多媒体、手工的操作实践课、VIDIO(影视制作)、电脑设计课,学习flash动画等相关课程。针对小学涉及一些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儿童画创作等课程。这样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才能运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这片领地。
除了教学设施与方式要配套外,还要提高美术学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在力求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适应当今对基础教育理论的扩充,以最大限度地扭转美术学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低的这一现状。
(2)调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
A、要修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
综观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现行的美术教育课程计划,可以发现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仍偏重技能性训练方面的内容,如造型表现训练的课时占很大比例;美术创作至今仍然是师范类毕业生的重头戏,也是评价其能力的重要标准。很明显该课程计划还是以培养专门从事艺术作品创作的艺术家为方向的,仍然保留着专业美术院校课程设计的痕迹,在目标上有大同小异之感。现在把美术创作定为是评价毕业学生能力的课程科目,就不如改为以美术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能力,更符合《标准》对美术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因此,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注意这些方面问题:既注重以美术教育学科为中心,又要兼顾实用艺术、综合艺术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既要注重各类艺术的审美和艺术表现过程的教育,又要兼顾基础技能的训练;既注重比较宽泛的艺术学科知识的教育,又要兼顾学生独特美术个性需求的发展。同时,还必须对学生从事美术教育必需的教学组织、实施和教育科研的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使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清晰化,才能够设置出适应当前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体系,才能防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办学方向偏离轨道。
B、重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实践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偏向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计,多以专业画种或美术门类为设置主线。高师教育是以多门课程为基础,技法课和理论课相结合,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相互结合、渗透、融会的一种学科。
这样的体系难以与《标准》[1]的目标要求、课程结构和内容相适应。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尤为重要。《课程标准》[3]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标准》规定的美术课程,其内容和量及涵盖的面更为宽阔。教师除了应具有造型艺术的知识及技能外,还涉及了实用艺术、表情艺术和综合艺术的知识。所以,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减少单独开设的技能课程的门数,把一些技能课程、史类课程和相近课程进行合并,以确保有课时空间来调和课程结构。合并后的技能课程其知识性、体验性的掌握,比技能性掌握更重要。如版画与雕塑、油画与水彩,其体验的过程比技能的掌握更重要;技能传授,教师的演示比口述更重要。比如说有48学时的雕塑课程或48学时的版画课程,那在这个时间里能够培养雕塑艺术家、版画艺术家出来吗?不能。
3、通过课程调整对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体系的要求与建议
通过课程的改革调整使高校课程同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接轨,这就要求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走出过于专门化的美术教育,尤其是专门技术化的狭小天地。从纯艺术领域到实用艺术领域,从理论领域到技术领域,从审美领域到创造领域,从普通教育领域到艺术教育领域都应涉及,从而建立一套完备的课程体系,使其更加完善与发展。
由于调整后课程体系容量大,在课程内容的难度上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要与专业美术学院拉开距离,从而才能保证教育科目的课时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论文关键词:小学 美术 创新思维
论文摘 要: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美术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可见,开发小学生的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师的职责,美术学科是培养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并且要把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
一、将扩散思维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发散思维又叫辐散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与聚合思维相对应。那如何将扩散思维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由于前面分析了小学生不同时期各自不同的特征,所以不同时期应该正确运用不同的思维训练方式。如针对低学年(一、二年级)学生无拘无束、好奇、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可以在美术课堂中结合扩散思维训练。
比如:首先找出这班学生以前的作品并表扬他们画画得好,很聪明,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课堂情绪,然后布置作业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后问:“看到这个圈你能想到什么?把你想到的画出来,谁想到越多画得越好,谁就是这个班里最聪明的孩子”。结果这堂美术课学生非常积极,从他们交给我的作业中,我看到了太阳、地球、螺帽、杯盖、眼睛、戒指孔、数字0、字母O……其中许多答案甚至让人不得不惊叹小孩子的想象力让我这个成年人汗颜,还有许多学生第二天来找我给我看他们昨天回家后画的作业……这堂美术课让低年级学生充分地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力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作业还尝试去观察身边的事物,他们所学到的东西也不是仅仅一堂美术技能课所能比拟的了的。
二、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构建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景,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地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为此,教师要从如下方面做起:
1.创设开放的学习与探究的氛围
创设的前提是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想象,没有大胆的假设。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情况下,注意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而是一种娱乐,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做出大胆的设想,萌发创新性思维。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和谐、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他们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激发认识兴趣
兴趣是与大脑皮层中最大的兴奋中心产生联系的,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这就为创造型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为此,小学美术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从激发兴趣着手,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情绪。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兴趣作向导,引导学生独辟蹊径,从常人的思维中思考、分析,以获得全新的创造。通过这种方式,可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场所。在兴趣高涨时总激发创新思维的火化,这时教师只需轻轻点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如开闸的洪水源源流出。
美术创新教育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有很多专家学者正在研究或者已经研究过了。笔者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尝试将创新思维与小学美术教育两者相结合。结果证明这二者完全可以结合到一起:创新思维的融入使小学美术课程充满了趣味性,未知性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美术课堂又给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创造了操作条件。
参考文献
[1]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