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体育营销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关于体育营销的文献综述
1.1国内外学者对“体育营销”概念的阐述
“体育营销”最早出现在西方,美国学者马修·D·尚克在他的《体育营销学》一书中对其概念阐述的最具有概括性,“体育营销就是把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1]这个解释比较容易理解,被国内学者转引最多。
查阅国内相关专著和文献,发现国内首次完整提出“体育营销”概念的文章是《经济导刊》1997年第5期中汪旭所写的“略谈体育营销”;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其中以发表在《产业观察》2004年第6期,田野所采写的“重在参[育]”一文中链接所阐述的最具代表性。
1.2国内学者关于体育营销的研究及评价
根据对“体育营销”概念的理解,可以把研究“体育营销”的文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体育产业营销;第二类是借助体育而进行的其他产业营销。关于体育产业,通过查阅资料得出“体育产业是指所有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2],它所包含的内容是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比较完善,依据其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体育本体产业,针对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二是体育相关产业,与体育有密切关系或以体育为载体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
第一类文章主要是把体育产业作为研究主体,讨论体育产业的相关营销问题。文章议题主要集中对体育产业营销理论宏观范畴、体育竞赛和表演业营销、体育用品业营销、高校体育营销、体育旅游营销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二类文章主要是关注企业借助体育进行的相关营销问题。关于此方面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体育赛事营销、体育赞助、企业借助体育进行营销的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的讨论。
综上所述,关于体育产业营销的研究文章虽然在数量较多,但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趋同,缺乏创新性观点,只讨论了体育产业中几个传统部门的营销问题,对例如体育健身、体育经纪、体育咨询、体育信息服务等一些新兴部门的营销问题讨论甚少,而对关于借助体育所进行的企业营销的研究文章大部分都集中在体育赛事营销方面,说明研究的视域还很狭窄。
2我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现状
2.1企业市场定位与体育营销的“错位”现象
在消费市场不断细分的今天,不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行为特征和市场细分的变化,就不能吸引特定的顾客群。我国现在大多数企业在进行体育营销时暴露出与市场定位不符的混乱局面。观察一下参与体育市场中的中国企业,大多数要么盲目赞助,要么跟风似的抢热门体育明星代言产品,也不管产品与运动员之间以及企业与体育之间有没有联系和契合点,只是注重名人效应,这些行为混淆了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
市场定位关系到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满足哪些顾客群的需求。因此,企业在借助某项体育资源进行体育营销时,首先要正确理解体育营销的实质,要全面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和行为特征,明晰自己的定位和体育赛事传达的文化与内涵,使二者有恰当的结合点,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2企业对消费者行为和心理把握不深
体育事业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的特点,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企业参与和赞助体育活动带有隐含性,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在具有儒家含蓄思想的中国,体育营销起到的效果将更加明显。通过开展体育营销,可以塑造企业健康、权威和有实力的形象,能够提高产品和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形象。企业要想达到销产品的目的,一定要了解目标客户群的心理,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激发他们对企业商品的认知、情绪情感,使他们通过学习的过程成为企业忠诚的顾客。通过企业与消费者对体育活动产生的共鸣和体育明星的名人效应,企业将体育的价值转移到企业的产品上,培养起消费者的忠诚度。
在国内,大多数企业从事体育营销活动,并没有充分理解体育的内涵和消费者的心理。由于企业对目标顾客的心理需求理解不到位,很难获得顾客对企业的认同和忠诚。例如国内众多体育服饰品牌,广告打的红红火火,但是消费者的认知仍然很模糊。他们没有认识到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的信号:消费者越来越渴望更专业的产品和对体育更深层次的追求。而目前国内的体育服饰品牌,多数是游离于时尚和专业运动之间,“人群宽泛、价格宽泛、形象宽泛”,一个想卖给所有人的产品,最终是所有的人都不太想买,这样的品牌很难激起消费者的认同。
2.3体育营销没有长期的战略规划,缺乏连续性,把体育营销等同于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是借助某一重大事件,通过“借事”和“造势”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活动,其本质上来讲应该是一种促销手段,并不能严格意义地称之为营销思想。而体育营销追求的不是短期效果,是要求企业在体育营销的指引下达到资源重新整合,实现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引起消费者与企业的共鸣,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长期的偏好,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3]。
体育营销活动要求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企业应该进行市场状况分析、产品状况分析、竞争状况分析、宏观环境分析,制定一个1-5年的规划,将企业产品与体育相结合,产生一种文化。真正执行体育营销的企业销售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与消费者共鸣的情感,这样才能达到提高企业形象、扩大产品销售的目的。
2.4营销策略单一,缺乏整合营销的观念,缺乏创新
国内企业在体育营销的过程中,往往对体育项目所赋予的资源和权益利用不够,对一个体育项目往往只看重场地、服装、肖像及媒体等静态资源,忽略了体育项目对市场营销资源整合的动态资源。如在体育营销手段的应用上,策略显得比较单调,除了广告等单项的传播方式外,缺少与消费者的双向互动沟通;或者只关注热点赛事,花费巨资赞助,而忽略了体育的公益活动,忽略了体育营销的文化和情感内涵。
体育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各种营销手段应整合起来运用,用整合营销的观念来从事体育营销,尤其要从公益、文化、热点、情感等各个角度运用广告、促销的手段,从而达到整合的功效[4]。另外,体育营销还必须具有独特性,要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营销话题,酝酿出新思维、新创意,从而引导消费。
2.5市场化程度低,缺乏职业化的机构和专业人才
在我国,体育赛事目前基本上还是主要由政府行政部门来掌管审批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营销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体育赛事不能市场化运作是我国发展体育营销的最大障碍之一,由此带来对体育资源的浪费和对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利。同时,在我国专业从事体育营销的机构很少,机构的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行业法规约束,机构的诚信度不高,这都造成了体育营销发展的滞后性。[4]
3国外企业进行体育营销的成功经验因素特征分析
3.1关联性
指企业的产品或品牌跟体育运动本身的相关程度。找到一个产品与体育的恰当契合点,是一个企业做好体育营销的关键所在。真正高水平的体育营销是将体育精神和企业的品牌文化二者有机融合的营销,高关联度的产品往往能借助体育平台实现品牌美誉度和销售额的迅速扩张。例如,百事可乐的“畅想无极限与新生代的选择”广告创意,把饮料产品和青少年的体育时尚很好地结合,表达出体育运动的挑战性与青少年的成功梦想,显示着体育精神和企业品牌文化的内涵有机统一,实现了品牌文化传递和刺激销售额增长的双重功效[5]。
3.2创意性
体育营销的创造力是企业取得良好营销效果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营销不是直接推销实物,而是“创造”一种回忆,一种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这体现着体育营销策划的创意性。比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三星作为TOP合作伙伴,创造性地把奥运五环的LOGO和它主推的产品D608联系起来,五环LOGO附着于产品之中的设计使目标受众很容易在看到奥运五环后就能产生关于三星品牌的联想,树立起高价高质的市场品牌形象。
3.3整合性
整合相关资源也是体育营销的一个主要特征。一个成功的体育营销案例总是由协同动作、相互联系的众多要素组成的一个结构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商务活动组合,其过程涉及企业、消费者和竞争者的多种主体的利益,构成一个从个体效用到社会福利的横向系统和价值体系。成功案例是Visa在都灵冬奥会的整体表现。2006年冬天,Visa运用各种传播工具,实施了包括电视、网站、报纸、广播全方位的媒介资源整合,在最大范围向国人传播了Visa和中国冰雪健儿一起征战都灵的信息。其中,还创意性地借用杨扬等著名选手高举V字形的胜利手势的电视画面,使冰雪运动象征的速度与技巧、纯洁与高贵和Visa品牌内涵产生了紧密的整合效应。
3.4持续性
持续性表明体育营销活动要求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着眼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不是战术,因为体育营销的功效是通过长时间在体育领域的投入和经营来实现的,而国外体育营销塑造市场品牌的范例,多数是靠长期坚持体育营销的结果。:
4结束语
对于研究领域中相关观点的整理与归纳向我们展示了目前我国体育营销研究的现状。如何使体育市场化、产业化,使体育营销成为营销领域中一个新的分支,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虽然体育营销是将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但是这种营销原理和过程的运用不等同于简单地套用,体育营销因创新而生,体育营销靠创新而发展[6]。对于体育营销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开始,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国际体育营销的理论、战略、策略和经验,从深度和广度上对体育营销的研究进行拓展,力图做到理论研究走在实践之前。
参考文献
[1]朱建峰.体验经济对体育营销的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1).
[2]丛湖平.体育产业与其关联产业部门结构关联变动机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5).
[3]杜永利,孙筠.中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2).
[4]程文广.中国体育营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8(4).
【关键词】企业体育营销研究
1关于体育营销的文献综述
1.1国内外学者对“体育营销”概念的阐述
“体育营销”最早出现在西方,美国学者马修·D·尚克在他的《体育营销学》一书中对其概念阐述的最具有概括性,“体育营销就是把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1]这个解释比较容易理解,被国内学者转引最多。
查阅国内相关专著和文献,发现国内首次完整提出“体育营销”概念的文章是《经济导刊》1997年第5期中汪旭所写的“略谈体育营销”;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其中以发表在《产业观察》2004年第6期,田野所采写的“重在参[育]”一文中链接所阐述的最具代表性。
1.2国内学者关于体育营销的研究及评价
根据对“体育营销”概念的理解,可以把研究“体育营销”的文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体育产业营销;第二类是借助体育而进行的其他产业营销。关于体育产业,通过查阅资料得出“体育产业是指所有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2],它所包含的内容是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比较完善,依据其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体育本体产业,针对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二是体育相关产业,与体育有密切关系或以体育为载体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
第一类文章主要是把体育产业作为研究主体,讨论体育产业的相关营销问题。文章议题主要集中对体育产业营销理论宏观范畴、体育竞赛和表演业营销、体育用品业营销、高校体育营销、体育旅游营销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二类文章主要是关注企业借助体育进行的相关营销问题。关于此方面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体育赛事营销、体育赞助、企业借助体育进行营销的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的讨论。
综上所述,关于体育产业营销的研究文章虽然在数量较多,但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趋同,缺乏创新性观点,只讨论了体育产业中几个传统部门的营销问题,对例如体育健身、体育经纪、体育咨询、体育信息服务等一些新兴部门的营销问题讨论甚少,而对关于借助体育所进行的企业营销的研究文章大部分都集中在体育赛事营销方面,说明研究的视域还很狭窄。
2我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现状
2.1企业市场定位与体育营销的“错位”现象
在消费市场不断细分的今天,不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行为特征和市场细分的变化,就不能吸引特定的顾客群。我国现在大多数企业在进行体育营销时暴露出与市场定位不符的混乱局面。观察一下参与体育市场中的中国企业,大多数要么盲目赞助,要么跟风似的抢热门体育明星代言产品,也不管产品与运动员之间以及企业与体育之间有没有联系和契合点,只是注重名人效应,这些行为混淆了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
市场定位关系到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满足哪些顾客群的需求。因此,企业在借助某项体育资源进行体育营销时,首先要正确理解体育营销的实质,要全面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和行为特征,明晰自己的定位和体育赛事传达的文化与内涵,使二者有恰当的结合点,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2企业对消费者行为和心理把握不深
体育事业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的特点,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企业参与和赞助体育活动带有隐含性,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在具有儒家含蓄思想的中国,体育营销起到的效果将更加明显。通过开展体育营销,可以塑造企业健康、权威和有实力的形象,能够提高产品和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形象。企业要想达到销产品的目的,一定要了解目标客户群的心理,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激发他们对企业商品的认知、情绪情感,使他们通过学习的过程成为企业忠诚的顾客。通过企业与消费者对体育活动产生的共鸣和体育明星的名人效应,企业将体育的价值转移到企业的产品上,培养起消费者的忠诚度。
在国内,大多数企业从事体育营销活动,并没有充分理解体育的内涵和消费者的心理。由于企业对目标顾客的心理需求理解不到位,很难获得顾客对企业的认同和忠诚。例如国内众多体育服饰品牌,广告打的红红火火,但是消费者的认知仍然很模糊。他们没有认识到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的信号:消费者越来越渴望更专业的产品和对体育更深层次的追求。而目前国内的体育服饰品牌,多数是游离于时尚和专业运动之间,“人群宽泛、价格宽泛、形象宽泛”,一个想卖给所有人的产品,最终是所有的人都不太想买,这样的品牌很难激起消费者的认同。
2.3体育营销没有长期的战略规划,缺乏连续性,把体育营销等同于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是借助某一重大事件,通过“借事”和“造势”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活动,其本质上来讲应该是一种促销手段,并不能严格意义地称之为营销思想。而体育营销追求的不是短期效果,是要求企业在体育营销的指引下达到资源重新整合,实现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引起消费者与企业的共鸣,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长期的偏好,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3]。
体育营销活动要求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企业应该进行市场状况分析、产品状况分析、竞争状况分析、宏观环境分析,制定一个1-5年的规划,将企业产品与体育相结合,产生一种文化。真正执行体育营销的企业销售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与消费者共鸣的情感,这样才能达到提高企业形象、扩大产品销售的目的。
2.4营销策略单一,缺乏整合营销的观念,缺乏创新
国内企业在体育营销的过程中,往往对体育项目所赋予的资源和权益利用不够,对一个体育项目往往只看重场地、服装、肖像及媒体等静态资源,忽略了体育项目对市场营销资源整合的动态资源。如在体育营销手段的应用上,策略显得比较单调,除了广告等单项的传播方式外,缺少与消费者的双向互动沟通;或者只关注热点赛事,花费巨资赞助,而忽略了体育的公益活动,忽略了体育营销的文化和情感内涵。
体育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各种营销手段应整合起来运用,用整合营销的观念来从事体育营销,尤其要从公益、文化、热点、情感等各个角度运用广告、促销的手段,从而达到整合的功效[4]。另外,体育营销还必须具有独特性,要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营销话题,酝酿出新思维、新创意,从而引导消费。
2.5市场化程度低,缺乏职业化的机构和专业人才
在我国,体育赛事目前基本上还是主要由政府行政部门来掌管审批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营销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体育赛事不能市场化运作是我国发展体育营销的最大障碍之一,由此带来对体育资源的浪费和对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利。同时,在我国专业从事体育营销的机构很少,机构的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行业法规约束,机构的诚信度不高,这都造成了体育营销发展的滞后性。[4]
3国外企业进行体育营销的成功经验因素特征分析
3.1关联性
指企业的产品或品牌跟体育运动本身的相关程度。找到一个产品与体育的恰当契合点,是一个企业做好体育营销的关键所在。真正高水平的体育营销是将体育精神和企业的品牌文化二者有机融合的营销,高关联度的产品往往能借助体育平台实现品牌美誉度和销售额的迅速扩张。例如,百事可乐的“畅想无极限与新生代的选择”广告创意,把饮料产品和青少年的体育时尚很好地结合,表达出体育运动的挑战性与青少年的成功梦想,显示着体育精神和企业品牌文化的内涵有机统一,实现了品牌文化传递和刺激销售额增长的双重功效[5]。
3.2创意性
体育营销的创造力是企业取得良好营销效果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营销不是直接推销实物,而是“创造”一种回忆,一种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这体现着体育营销策划的创意性。比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三星作为TOP合作伙伴,创造性地把奥运五环的LOGO和它主推的产品D608联系起来,五环LOGO附着于产品之中的设计使目标受众很容易在看到奥运五环后就能产生关于三星品牌的联想,树立起高价高质的市场品牌形象。
3.3整合性
整合相关资源也是体育营销的一个主要特征。一个成功的体育营销案例总是由协同动作、相互联系的众多要素组成的一个结构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商务活动组合,其过程涉及企业、消费者和竞争者的多种主体的利益,构成一个从个体效用到社会福利的横向系统和价值体系。成功案例是Visa在都灵冬奥会的整体表现。2006年冬天,Visa运用各种传播工具,实施了包括电视、网站、报纸、广播全方位的媒介资源整合,在最大范围向国人传播了Visa和中国冰雪健儿一起征战都灵的信息。其中,还创意性地借用杨扬等著名选手高举V字形的胜利手势的电视画面,使冰雪运动象征的速度与技巧、纯洁与高贵和Visa品牌内涵产生了紧密的整合效应。
3.4持续性
持续性表明体育营销活动要求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着眼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不是战术,因为体育营销的功效是通过长时间在体育领域的投入和经营来实现的,而国外体育营销塑造市场品牌的范例,多数是靠长期坚持体育营销的结果。
4结束语
对于研究领域中相关观点的整理与归纳向我们展示了目前我国体育营销研究的现状。如何使体育市场化、产业化,使体育营销成为营销领域中一个新的分支,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虽然体育营销是将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但是这种营销原理和过程的运用不等同于简单地套用,体育营销因创新而生,体育营销靠创新而发展[6]。对于体育营销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开始,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国际体育营销的理论、战略、策略和经验,从深度和广度上对体育营销的研究进行拓展,力图做到理论研究走在实践之前。
参考文献
[1]朱建峰.体验经济对体育营销的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1).
[2]丛湖平.体育产业与其关联产业部门结构关联变动机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5).
[3]杜永利,孙筠.中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2).
[4]程文广.中国体育营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8(4).
关键词体育赛事;服务营销;赛事市场;营销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向小康型转变。消费支出模式方面。用于教育、卫生、娱乐、健身等的支出显著增加。至2006年,我国不包括港澳台)人均GDP达到2060美元,民众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用于运动休闲的支出进一步增加。同时,家庭小型化,家务不断减少,五天工作制给人们带来更多闲暇时光,从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人们对体育娱乐的需求。以上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无疑将扩大各类体育赛事消费市场的需求,为体育赛事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产业政策方面,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未来第三产业的比重将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而我国体育赛事不像某些资源和能源消耗型产业受到发展限制,同人们关注的健康和环境也没有冲突,因此,国家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以往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集中于体育用品制造行业,相比之下,健身娱乐和体育赛事表演业的发展还很薄弱。近年来,体育产业的增长逐渐转移到依靠以赛事活动为代表的本体产业的轨道上。除了国内的足球中超联赛和CBA联赛以及乒乓球联赛,各类世界顶级赛事,例如NBA季前赛、F1上海站比赛、网球“大师杯”赛等纷纷登陆中国,掀起了全民观赛的热潮。
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年人均体育消费为元,以此推算,全国现有城镇居民约3亿人,全国体育市场规模就可达700亿元,这还不包括占中国市场70%的中国广大农村体育产业市场。
国内巨大的体育赛事市场不仅吸引了国内资本的眼球,也引来海外赛事公司的青睐。IMG、八方环球等世界顶尖的赛事公司就是利用了改革开放的契机进入我国。国际公司依靠丰富的经验、殷实的财力、国际化的视野、累积的人脉,以及拥有的众多非物质资源,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元、更专业的体育赛事体验。
如何使体育赛事价值最大化,是所有赛事经营者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我国体育成为高度集权下的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如何将体育竞赛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进行商业化推广和运作,是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以及有经验的管理团队和专业化程度高的人才都是赛事价值最大化的助推剂。在变革的过程中,营销观念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拟将在分析我国体育赛事经营现状的基础上,从服务营销的视角对赛事营销策略进行研究。
1我国体育赛事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营销观念落后.手段单一
国内体育赛事营销的突出问题在于营销理念滞后,在体育产业,特别是体育赛事经营领域,未充分认识到营销的重要性。
多数经营者对营销的认识还停留在生产导向阶段或者流于表面地把赛事营销同众多实体商品的营销等同起来。导致赛事营销的落后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营销理论研究的滞后。我国营销领域基本是延用了菲利普?科特勒倡导的4Ps理论,维持商品营销框架,而与实际生活中,服务产业加速发展的现状不符。赛事营销,被长期忽视,造成理论研究跟不上服务业的现实实践。二是体育赛事经营主体角色定位模糊。我国特殊的体制,造成相当大部分的赛事经营者、主办方是半官方或者带有公益事业气质的企业。习惯了垄断经营,难免有“坐等客人上门”等计划经济陋习。
三是营销方式简单粗放。本土的体育赛事经营刚起步,赛事运作以及营销等各方面都处在探索期,没有完整的营销战略,短期地追求速成和回报。营销方式原始,错误地把营销等同于促销,一谈营销就是价格战。
四是营销专业化程度低。我国体育赛事经营领域中,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人才十分稀缺。一贯不重视营销,造成精通市场运作和赛事产品营销的人才凤毛麟角。在欧美赛事经营中,专职的营销组织十分常见,营销外包司空见惯,而我国在赛事举办过程中.企业仍习惯于单打独斗,对于营销外包的尝试少之又少。
1.2门票收益不佳
据调查,国内体育赛事经营企业和专家都认同,目前我国体育赛事主要收入来源是电视转播权和赞助。而欧美成熟市场里,赛事的收入很大部分来自票房,票房增长与比赛的质量、观赛的整体体验息息相关。不论是美国的NBA,还是英国曼联俱乐部,门票是盈利的重要部分,某种程度也是衡量赛事价值的表征。造成门票收益不佳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核心产品开发不充分。赛事的核心产品是比赛,国内体育赛事营销侧重冠名权、转播、广告、赞助、衍生产品等外在资源的开发,忽视赛事本身的开发。赛事作为特殊的服务商品。不能只是直白地呈现一次或一系列竞技比赛。如何发掘体育竞技的内涵和外延,有技巧地呈现给观众,值得思考。例如:
赛事除了比赛当日,还开放练习时间供车迷观看。NBA除了常规联赛,特别设置全明星赛,满足球迷观看最强球员对抗的渴望。
二是缺乏配套服务。我国体育赛事营销中存在只看重交易过程的特点,很少提供体育赛事的各类问询,相关的配套设施、延伸服务,结束后的跟踪回访,不重视服务造成消费者流失。
1.3媒体宣传针对性差
对于体育赛事宣传推广认识的片面,造成我国企业往往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宣传手法单调,过分依赖广告投放,且迷信高强度、大范围的播放。选择宣传途径过于盲目,集中在几家主流媒体。宣传效果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营销中未充分调研,不了解赛事的特点,宣传中无法突出自身优势,往往造成各类赛事宣传的同质性;宣传时机的选择也缺乏系统安排和科学性。
1.4法规体制不完善,缺乏成熟的市场运作
体育赛事营销需要一个法律健全、秩序良好的体系。在赛事运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和清晰的管理部门,经常是遇到问题无法可依,相关政府部门责权模糊,监管不利,依赖行政手段,人治多过法制[2】。我国体育赛事营销刚起步,不论是跨国公司还是本土企业,针对中国市场的赛事营销只是开始。导致以上局面的原因为:
一是目前我国所有竞技体育都以《体育法>为最高纲领,但该法规对市场化运作赛事、赛事营销等问题没有明确指导,甚至还把所有竞技体育归类为福利性、公益性质,忽视了竞技体育已经部分职业化,走市场道路并且有商业利益,遵循市场操作的现状。
二是某些体育项目的权责管理归属存在争议,像保龄球、体育舞蹈等比赛有时被划入文化娱乐范畴,在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前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落后。
三是体育产业在我国是新兴行业,加之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不过短短20多年,遗留了许多计划经济的习惯,市场化进程的探索仍在继续。建立健康灵敏的赛事市场体制,体育职业化还需时日。
2赛事营销的服务营销内涵
体育赛事营销活动过程通常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直接向消费者营销体育产品或服务,即体育赛事本身的营销,如比赛门票的销售、纪念品的销售等;二是借助体育赛事对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的营销,即作为广告载体的体育赛事营销,如企业赞助、场内外企业广告宣传、赛事无形资产销售等旧J。
因此,贯穿体育赛事营销全过程的实质内容理应是一种服务,必定要以服务为价值取向,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欲望为最终目标。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服务是一方能够向另一方提供的基本上是无形的任何活动或利益。?4”赛事营销过程就是向企业主和一般消费者分别提供以无形产品为主的活动或利益。另外,体育赛事又称竞赛表演,其本身的性质就是提供服务性产品的生产企业。
格鲁诺斯(ChrestinGronroos)认为:“服务一般是以无形的方式,在顾客与服务职员、再到商品或服务系统之间发生的,可以解决顾客问题的一种或一系列行为。?5”通过体育竞赛表演服务性产品的营销,使其成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满足一般消费者娱乐需求的“商品”,从而为解决企业和一般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而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实现体育赛事营销活动的终极目标。
年布姆斯和比特纳(BoomsandBitner)建议在传统市场营销理论4Ps的基础上增加3个“服务性的P”,即:人、过程(Process)、物质环境(PhysicalEvidence),由此产生了服务营销。基于服务营销的理念可以改善目前赛事营销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基于服务营销理念的赛事营销策略.1提高赛事服务质量赛事质量是赛事整体水平的综合评价,包括比赛的竞技水平,全程的服务体验,甚至比赛外的一些诸如票券印刷是否精美等细节因素。要确保消费者一个满意的体验,在赛事运作中不得不从整体上把握赛事的服务品质,不能忽略任何细节。
一是保证高水平竞赛,让赛程、赛规更适合观看需要。国际上许多体育组织已经在努力,例如乒乓球由小变大,n降低单场比赛积分差距等。
二是争取明星运动员的参与或者做好优秀运动员的推广。
明星运动员的号召力毋庸置疑,利用他们更大范围地营销赛事是有效办法。三是服务商品无形到有形化的过程建立赛事产品深刻、贴切、吸引人的形象。除了给消费者精彩比赛外,还应注意提供其他贴心、适当的服务让他们产生愉悦的体验,例如便捷的交通、可口的餐饮、透明的自选座位服务等。
四是服务至上,人性体验。消费者对赛事的感受是最直接的评价,很大程度决定其以后的消费行为。简单追求赛事规模大,明星云集,狭隘地把比赛等同于赛事的全部,忽略人性化服务,轻视赛事的全称体验,如此,赛事只能停留在体育领域,无法参与消费市场竞争。
重视调研。科学定价.注重差异化。合理经营通过国外赛事经营的经验不难发现,一项赛事能否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与竞技水平并不完全挂钩。很多例子证明,顶尖的赛事因为营销不当而失败,反之,也有所谓冷门赛事营销得当获得良好收益的。
调研是营销重要的步骤,营销是科学,不光是穷吆喝+勤“敲门”。它需要仰仗准确的“数据”,掌握的市场信息越详尽、越真切、越及时,对市场的判断就越精准,后续制订的营销计划以及执行过程就越顺利,获得的效益越大?6。调研应是融人赛事进程各个环节的。消费市场中,特定赛事的吸引力就是满足消费需要和区别于其它赛事和娱乐活动的特质。前期的调研是帮助我们找到某项赛事是否适合举办地区的消费需求,它的特点即卖点是什么,运作和营销中要注重赛事的个性,寻求差异化。在赛事举行中也应配合相应调研,如将举行的赛事给社会大众的印象,有助于针对性地选择赛事赞助和合作者;充分调研赛事举办城市或辐射地区的收入水平,目标消费群体对于娱乐休闲的支出,综合制定合理价格;赛事进程中对于各种服务环节满意度的调查,赛后消费者评价,能快速有效改善当前赛事服务品质。
整体战略布局.建立合作关系缺乏整体战略是我国赛事营销的薄弱环节。主办者在营销中常常没有规划。合理制定整体策略,可以让营销目的更明确,理念贯彻得到保障,执行趋于标准化,可以整合各种营销手段,让营销变得全面、立体而丰富。互相组合发挥的叠加效用远远超过单打独斗,另外也能避免营销中的重复。例如:同一消费群体的重复营销,最大程度地节约营销成本。
我国赛事市场无疑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个市场本身还不够健全和发达。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需要赛事经营者跳出自己的小利益,不要只紧盯同行竞争者,要学会有策略地合作。除去赛事行业的内部竞争,更大的挑战是赛事作为休闲娱乐活动中的一种,参与到跨行业的竞争中,并如何在诸如电影、KTv、文化演出、旅游等传统娱乐休闲活动中脱颖而出。赛事经营者要考虑的不只是在本行业里领先,更迫切的是如何共同努力,做大做好赛事。营销赛事时,可以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寻求适合的同业联盟。不同赛事组织者之间的合作,能突破现有的营销框架,发挥较高的效用,有助于消费习惯的养成。
建立体育中介体系.尝试赛事营销外包体育中介是欧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重要环节,扮演着助推角色。专业的赛事中介清楚相关法律,熟悉当地市场,与赛事运作最前线接触度高,信息全面及时。往往还具备专业人才和丰富经验,他们可以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中介机构在赛事筛选立项、实际运营、营销推广等方面都可以帮助赛事经营者解决技术、渠道,甚至是通过引入风险投资或基金的形式解决赛事资金。利用这些营销公司或组织的高度专业化、丰富的经验、充足的资源、畅通的渠道,不但易于赛事的推广,通常还能节约成本。
目前我国专业的中介机构设置不多,运行尚处尝试阶段。
虽然一些国际知名公司如IMG、博思、ISL等纷纷进驻中国,但由于法规、体制限制,很多中介应发挥的作用还未开发。国内赛事主办方还习惯于大包大揽。自己解决所有的问题,营销效果常常不尽人意。反观一些国际著名赛事,多采用营销外包或各种合作方式,吸纳专门的赛事推广机构,甚至直接交由中介。例如:IMG公司的亚洲顶级高尔夫球赛,因为公司自有的球员资源,使得世界TOPl0的球员纷纷到访,保障了比赛的竞技水准和影响力。所以重视体育中介体系的完善,并且大力发展中介机构行业,将促进和繁荣我国赛事产业。
利用互联网,营销跟上社会潮流营销的终点是消费者,而消费者与社会发展同步,想赢得消费者营销应跟上社会节奏。在赛事营销领域,我们需要注意赛事产品的特性,把无形的体验变成有形的形象展示,并且深化、丰富它,传递给大众。’
电子商务已不是新鲜名词,WEB生活也成为当下社会的主流。互联网的传播速度不言而喻,建立赛事门户网站,提供各种咨询,并且给予目标人群网络讨论空间;支持电子支付,甚至启用电子票务;重视电子媒体和网络渠道,尝试BLOG营销等新兴手段;拓展消费群体,并且吸引潜在的、更年轻的未来消费者,同时也是丰富和包装赛事形象的手段。
引入赛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标准化、专门的评价体系能够规范市场和企业行为。
也能提高消费者的信心指数。赛事是通过服务于消费者完成交易的,经过标准化、实践证明而用于各种服务监管的评价体系,可以引入我国赛事行业。一方面,成熟的质量认证,在赛事经营中就有参照物,可以有的放矢,对赛事营销来说,经过同一标准的评价,赛事的质量可信度大大提升,把无形的承诺变成有形的物质。经过质量验证的赛事营销,能提振普通个体消费者的信心,对于包括赞助商在内的广义赛事消费者都是一种正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赛事作为服务产品,它的无形性导致发现问题和改善服务的难度很大,需要较长的周期,而有效的质量监测可以迅速发现、解决问题。赛事质量的提高,服务评价体系的监测可以帮助赛事品牌的建立,一旦品牌形成,赛事形象就能有效传达,让营销变得强势。超级秘书网